全国市场会议总结

2022-12-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总结是记录某个时期的学习或工作情况,通过系统性分析的方式,编写出详细的书面报告,通过这份报告的内容,可让我们更加了解工作情况。那如何写出科学合理的总结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全国市场会议总结》,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1篇:全国市场会议总结

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摘要)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经过与会同志的共同努力,这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大家一致认为,这次会议很重要,很及时,很务实,会议精神和措施的贯彻落实,必将对我国教育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关于会议的重要意义和主要收获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教育工作,1993年颁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了90年代乃至下世纪初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和任务。组织好《纲要》的实施,不仅直接关系到教育改革和发展目标的实现,也将影响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党中央、国务院召开这样一个高规格的重要会议,就是要从,党和政府的高层领导做起,动员全党全社会认真实施《纲要》,推进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使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江泽民同志的重要讲话和李鹏同志的主题报告,是这次会议的两个最重要的文件。

代表们普遍反映,泽民同志的重要讲话和李鹏同志的主题报告,高瞻远瞩,虚实并举,既有重大战略方针,又求实务实,有具体政策和措施。充分表达了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发展教育事业的坚定决心和殷切期望。这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将产生长远的指导作用,激励和鼓舞各级党委、政府、社会各界和广大教育工作者排除困难,奋发进取,开创教育工作的新局面。这次主要收获是:

第一,增强了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自觉性和紧迫感。这次会议的一个首要任务,就是进一步解决在新形势下如何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问题。会议期间,大家通过学习泽民同志和李鹏同志重要讲话和交流经验,进一步认识到: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我国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最终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各级党委、政府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思想,下决心调整投资结构,扭转一些地区在经济建设上仍然存在的盲目上项目、铺摊子的外延发展模式,把经济建设切实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第二,进一步明确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基本思路。会议认真讨论厂《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大家普遍认为,《实施意见》在大量调在研究和反复进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实施《纲要》的具体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是一个很好的施L方案。大家表示,要在《纲要》及其《实施意见》的指导下,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扎扎实实地组织好施工。

第三,进一步明确了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办好教育的责任,提出了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保障措施。与会同志进一步认识到,办好教育是全党全社公的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首先要把办好教育的责任承担起.来,对教育采取重点扶持和倾斜的政策、措施。会上,许多领导同志表示,一定要像小平国志要求的那样,宁可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也要下方百计增加教育投入,支持和保障教育的发展。同时要动员全社会重视教育,支持教育,建立起政府、社会、教育之间紧密结合的机制。

全党全社会都要积极行动起来,落实会议精神,努力为繁荣我国教育事业作出应有的页献。

二、关于加快教育改革,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几个问题

关于90年代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问题,江泽民总书记、李鹏总理的讲话和报告中分别谈了重要的意见。结合会议讨论的情况,我再补充讲几点具体意见。

(一)改革是解决中国教育问题的根本出路

解决好中国的教育问题,根本出路在改革。从因情来看,我们是一个有近12亿人口、经济还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举办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国力有限,教育投人不能满足实际需要是长期存在的矛盾。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通过深化教育改革,把我国的教育办成高效益的教育,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教育的路子。尤其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过去长期形成的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结构、教学内容和方法等,与经济、社会不相适应的矛盾更加突出。因此,深化教育改革已成为当前教育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

我们强调以改革为动力推动教育的发展,丝毫不意味着否定过去的教育成绩。建国4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但我们在肯定过去成绩的同时,也应当看到,在新形势下教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教育的改革相对滞后于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所以,我们必须进行教育改革。这个改革是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自我發展和完善,是在继承过去好的东西的基础上,改变教育不同程度t.脱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状况。各级领导、全社会、广大教育工作者,都应以积极进取的精神,推进教育的改革。

(二)坚定信心,确保“两基”自标的实现

到本世纪末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育,这是提高整个民族素质的基础,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奠基工程。正如李鹏总理在报告中所说的,在90年代我国整个教育发展中,这是“重中之重"。我们必须认识到,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全党全社会采取切实措施,做出巨大的努力。同时,我们也是有信心的。一是我国教育发展已有了相当的基础。二是90年代经济的发展将为教育发展提供比较好的物质条件、三是鉴于我国幅员广大,各地情况也有较大区别,我们制定了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不搞一刀切,这有利于充分调动不同地区实施“两基”的积极性。四是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后,全党全社会对人才和教育的重枧程度越来越高,尊师重教日益成为社会风尚。因此,可以相信,经过大家共同努力,“两基”目标是能够实现的。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难点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发展农村教育要坚决扭转同程度存在的脱离农村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办学模式,走一条适合当地实际的办学路子。农村教育要在增加投入,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大力提倡三教统筹、农科教结合。不论是九年教育,还是六年教育,都要在学好文化知识,养成良好道德行为及文明习惯的基础上,增加一些职业技能和实用科学知识的内容。这样,大部分学生毕业后,都能用其所学技能和知识,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同时,要从各地实际出发,办好一些实验小学、实验中学,为那些品学兼优、有条件并愿意升学的学生创造深造的条件。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城市和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地区农村,在教育内容、师资水平、教育设施等方面要进一步推进教育的现代化,使基础教育的质量不断提高。基础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实施“两基”任务还需要强调以下几点:一是为了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就必须大力培养合格的教师。因此,我们必须继续坚持办好各类师范教育,这是我国教育的传统和特色,在这个问题上不要有丝毫的动摇。还要在投资、师资配备等方面对师范教育实行必要的倾斜政策。要坚持对师范生的特殊优惠政策,支持鼓励优秀学生报考师范。教师是崇高的职业。要教育各级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对敦师要尊敬。同时也要加强对教师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做好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使他们发挥为人师表的作用。二是企业在转换经营机制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应继续办好所属中小学、幼儿园。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屯虎强对企业小学的业务指导。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的地方,条件成熟后,在政府统筹下,也可以逐步由企业办学转为社会办学。三是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办教育的难度往往更大一些。因此我们要对少数民族教育给以特殊的关怀和支持。四是要认真抓好各类特殊教育和幼儿教育、学前教育,重视解决女童入学难的问题。五是扫盲工作要把学文化和学技能、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结合起来。

(三)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培养大量应用人才的一条根本出路,也是推进教育现代化、振兴经济的必由之路。现在我国每年约有400万小学毕业生、600万初中毕业生和100万高中毕业生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我们必须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为他们提供接受职业技术训练的机会,努力做到“学者有其校”,使他们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的劳动者和适用的人才。

发展职业教育要坚持小学后、初中后和高中后三级分流,实行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并重的原则。小学后的分流要因地制宜,主要在贫困地区实行;初中后的中等职业教育是发展重点,要兴办多种类型、多种规格的中等职业学校或培训班;高中后的分流要多样化,培养更多的工艺型、应用型人才;发展高等职业学校,主要走现有职业大学、成人高校和部分高等专科学校调整专业方向及培养目标,改建、合并和联办的路子。通过三级分流和调整结构,逐步形成初等、中等、高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共同发展、相互衔接、比例合理的教育体系。要大力发展短期职业培训,使城乡新增劳动力上岗前都能接受从事职业必须的训练。要给职教毕业生经过一段工作实践后开辟继续学习和深造的途径,为他们创造多次选择的机会。

要大力办好各类成人教育事业,积极开展多层次的培训和继续教育,使广大在职人员知识能得到更新,思想文化素质和职业技术能不断得到提高。要特别重视电视以及函授、业余进修、自学辅导等多种办学形式。

关于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管理体制,这次会议已经明确,国家教委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负有宏观管理、协调和指导的责任,同时要注意发挥行业和部门的职能与指导作用。凡是进行学历教育的职业学校和成人学校,原则上由各级教育部门进行管埋,要规范学制,努力办出应有的特色;在职的岗位培训工作,原则上由各级劳动、人事部门和有关业务部门进行管理。要尽快建立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国务院准备成立职业资格统筹管理机构,推动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

(四)积极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高等院校是培养高层次人才、发展科技的主要基地,而科技的发展水平又是实现我国第二三步发展战略的目标、迎接21世纪挑战的根本保证。我国高等院校为了完成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必须通过改革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高等教育改革涉及面很广,这里重点讲讲部门办学体制改革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的部门办学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在历史上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起过重要的、积极的作用。但这种条块分割朐高教管理体制,也是造成“小而全”、重复设置和效益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其弊端越来越明显,给高等学校带来的困难和问题日益突出,急需按照《纲要》所提出的目标,有步骤地进行改革。今后这一改革的重点是,中央部委所属高校要扩大服务面和专业面,面向社会,自主办学,进一步鼓励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合理调整布局,提高办学效益。除有些部门仍需继续办少量行业特点明显或骨干学校外,其余大部分学校逐步过渡到以中央和省两级办学、两级管理,以省级办学与管理为主的体制,以便省、直辖市、自治区对本地区的高等院校能统筹进行合理布局和调整,减少不必要的重复,集中人力、物力办好若干所高质量、高水平的高等院校,为本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中央各有关部门仍要一如既往地加强对所属高校的支持和领导。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这些院校的办学质量和效益,缓解他们办学中的困难,而决不是削弱这些院校。当然,这项工作难度很大,需要各方面的通力合作和支持。进行这项改革,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态度要积极,步子要稳妥。多数部属院校可以先同地方搞各种形式的共建、联办,待条件成熟后再下放,部分条件巳成熟的也可以现在就下放,总之要讲究实效,不要刮风,不搞形式主义。

各地、各部门对建设“211工程”积极性很高,也有许多新的举措。在此,需要强调:第一,要集中中央和地方各方面的力量,统筹规划。今年中央财政准备拿出“211工程”启动资金,地方和部门也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条件除相应增加投入外,还应在学校征地等方面给予优惠。第二,要采取“共建”、“联办”等不同办法,在推动联合上下功夫;学校要在改革方面有大的突破,办成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益的新型大学。第三,建设“211工程”的地方,首先要下大力量办好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凡是基础教育达不到规定要求,拖欠教师工资严重的地方,所属高等学校不能进入“211工程”

(五)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

这次会议根据新形势下的新情况,讨论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这个文件准备进一步修改后由中央转发,各地要认真贯彻执行。学校德育要坚持加强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育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要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编成教材对学生讲授。在这里,我想再着重强调以下几点:一是要重视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教育。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中,很多优良的道德传统是极为丰富的思想宝库,其精华能够绵延数下年而不衰,成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所在,今天仍然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积极的现实作用。我们现在提倡的热受祖国、集体主义、勤奋节俭、尊师重教、团结友爱、尊老爱幼、谨严礼貌、诚实守信、见义勇为、严亡宽人、先人后已、勤学不倦等等,都可以从我因浩如姻海的思想宝库中找到其渊源。杜会主义的道德,只能建完在对民族道德传统的批判继乐之上应当取其精作、去其糟粕,把我国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集中起来,并与革命传统相结台、赋于新的时代内容。形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这种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不仅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和容易接受。并会成为反对和抵制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腐朽思想的强大力量、我已请国家教委组织专家编写有关读物,从娃娃开始教,一直到小学、中學、大学。用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教育、熏陶青少年一代,使他们形成中华民族的道德人格,担当起振兴中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重担。足斤展国情教育要重点进行活的形势教育。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下部,都要抽些时间到学校中走走,同师生们座谈,做形势报告,讲讲我们的工作,也讲讲面临的困难和解决的办法。这也是领导同志转变作风、联系群众的个重要方面。这要坚持下去,形成风气。三是要重视美育。学校的美育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具有重要作用,应该切实加强。不仅小学、初中要开好音乐、美术等课程,高中、大学也应开设艺术欣赏课,教会学生欣赏音乐、舞蹈、戏剧、美术、书法等等,并掌握一定的技巧。但重点还是着力于陶冶情操,提高道德修养,巾宣部、国家教委等部门提倡看一百部好电影、唱一百首好歌的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就是一个例证。美育还应在许多学科的教学中贯彻。还要组织文艺团体经常到学校演出健康向上的文艺节H,社会上的文化场所也要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并向学校提供优惠服务。四是要进行遵纪守法和做.个好公民的教育,特别是宪法的教育。每个学生都要了解我国的这一根本大法的基本内容,并自觉地作为自已一切行为的根本准则,国家教委要组织编写有关教材。

这次会议上,江总朽记又就加强高校党建问题作了重要指示,各地要认真学习贯彻。要注意研究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加强高校党组织的自身建设,首先是领导班子建设,并积极探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经验。充分发挥学校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全心全意依靠广大教职工办学,并充分发挥各级教育工会、共青团、学生公等组织的作用,继续做好在大学生、青年教师和业务骨干中培养积极分子和发展党员的工作。要大胆培养、提拔使用学们成就、德才兼备的中青年教师和干部。此外,还要继续高度重视和做妖维护高枚稳定的工作。

三、关于教育系统和社会普遍关注的几个问题

当前教育工作中出现厂一些比较突出的困难和问题,解决这此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思路,在总理的主报告中已分别作了阐述,我再就其中几个具体问题作些补允。

(一)关于增加教育投人问题

李鹏总理报告中提出了当前增加政府对教育投入的具体要求。国务院有关邵门和各级政府要认真落实。财政部要会同国家教委等部门根据财税体制改革后财政支出计算11径的变化,年内提出“八五”期间也即1995年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并应分别提出中央级财政和省级财政中敦育经费所占比例,确保教育投入有较大的增长。根据《纲要》原来提出的“八五”期间全国平均达到15%的日标,一般情况下,省级政府应达到20%以上,县级的比例就要更高。同时,要根据各项改革深化的需要,通过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进一步完善教育投入的保障机制。中央、国务院已原则同意开征用于教育的地方税费。各地根据需要与叮能积极研究实施。

实施义务教育主要是政府的责任,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帮助贫困地区实施义务教育。中央决定设立中央、省、地、县四级教育扶贫专项经费,中央和省级政府要在现有扶贫专项经费的基础上,从今年开始逐年有所提高。地、县财政预算也要作出相应的安排。这笔专项经费的使用,要借紧国内外资金管理的先进经,验,建立一种健康有效的机制,切实提高使用效益。

农村教育实行集资办学,是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一条重要渠道。这项政策在80年代全国基本普及小学教育工作中起了决定性作用。90年代要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除政府增加教育投入外、仍然要坚持集资办学的路子。不能把广“大人民群众在量力、自愿的原则下集资办学视为乱摊派。但要严禁挪用和以此名义搞其它的乱摊派、乱集资,一旦发现必须依法追究责任。农村教育集资i要用于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实施义务教育扩建校舍。农村教育集资的审批权放在县一级,这在总理报告中已明确,各地应照此执行。现在全国已普遍开展的“希望工程”“春蕾计划”和其它形式的捐资助学活动要继续提倡和支持,对教脊等公益性事业的捐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从应纳税所得中予以扣除。

前一个时期,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地方和学校出现了乱收费现象。国务院和各地对这股行业不正之风进行了制止和纠正,情况有所好转。各地要重视這个问题,发现这类阿题要坚决加以纠E和制止,严重违纪的要追究责任。

(二)关于提高教师待遇问题

小平同志指出:“我们不论怎么困难,也要提高教师待遇。这个事情,在国际上都有影响。”贯彻《教师法》.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是各级政府的责任,各级政府的各有关部门都要承担起相应的职责。国务院正在研究制定相应的配套法规,各地也都要从本地实际出发,研究制定实施细则。这次教育系统工资改革方案已经出台,各地要认真抓好落实工作。同时,要注意研究这次工改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及时加以调整解决。

今年以来,一些地方又出现了拖欠中小学教师工资问题,并有扩大趋势。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十分重视并认真解决这一问题.建立中小学教师工资按月足额发放的保障机制。凡是拖欠教师工资的地方,一律不准用地方财政收入盖楼堂馆所,不准买小轿车,更不准领导干部出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把中小学教师工资纳入财政全额预算,不留缺口。一般地区要将教师工资由乡管改为县管,少数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可由县、乡两级管理。

各级政府应把尽快解决教师住房问题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在住房建设和住房制度改革等方面,应对教师实行优先、优惠政策,对教师住房的出售、租赁,要确定优惠比例,确保在今后二三年内,使城镇教职工家庭人均住房达到或超过当地居民的平均水平。北京、陕西、大连、中山等地优先解决教师住房的经验,值得推广借鉴。这也是稳定教师队伍的重要措施。希望各地创造更多更好的经验。

要切实解决广大教师的医疗问题,在医疗保险改革中,对教师实行优惠。

(三)关于民办教师问题

目前,全国有中小学民办教师230多万人。长期以来,广“大民办教师在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非常艰苦的情况下,兢兢业业、无私奉献,为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功不可没。中央、国务院对这个问题非常重视,各地要采取切实措施,改善民办教师待遇,逐步做到与公办教师同工同酬。今后不再增加新的民办教师,并通过优秀民办教师经考核认定资格后转为公办、师范院校招收一些民办教师进行深造、辞退不胜任的民办教师、部分到年龄民办教师退休等办法,力争在今后六七年内基本解决民办教师问题。

(四)关于制止乱设高校、乱招生问题

今后一个时期,高等教育要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而不是增设新校,铺新摊子。这个指导思想必须明确.近年来,一些地方不顾实际需要和可能,盲目增设新校;还有的地方违反国家有关规定,越权审批设置新的高等院校。这些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必须重申,增设高等学校的审批权在国家教委,未经授权,任何省、自治区、直辖市、部门都不得越权。

近两年,高校招生连续突破计划规模,不仅造成教学条件恶化和教育质量下降,而且由此产生不稳定因素。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今后要严格执行高校招生计划,要努力解决目前高校在招收自费生、委培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严格制止一些高校私招、多招学生或濫发地方文凭等违纪现象,并要追究有关负责人的责任。

(五)关于民办教育问题

民办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发展民办教育,是当前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国家对这项事业采取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

民办教育正处在发展阶段,在办学和管理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需要研究的问题,国务院正在抓紧研究制定《民办学校条例》,各地要在鼓励和支持发展民办教育的同时,加强引导和管理,促使其健康发展。民办教育自身也要扬长避短,办社会之所需,补国家办学之所缺。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各类民办学校都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接受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收费标准不能脱离我国的现实水平,不能以盈利创收为目的;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干部不得在民办学校兼职。

国家鼓励国外境外人士和法人团体来我国捐资助学,欢迎按照我国有关法规合作办学。境外和外资企业在我国境内一般不宜举办独资学校,特殊情况可个案处理。

(六)关于办好高校伙食、解决特困生补助问题

去年以来,由于市场粮油价格的调整,高校伙食工作面临较大的困难。近一个时期以来,一些地方、部门和高校采取了一些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今后要继续做好学校伙食工作。地方政府应建立定点的以国营渠道为主的高校粮、油、肉、煤供应点(站),采取适当倾斜政策,实行最高限价,适当提高补贴费。各高校要加强食堂管理和民主监督,努力减少浪费。

高等学校普遍开始试行缴费。学制度以后,要重视解决特困生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对此极为重视,决定从总理预备金中拨出1亿多元,对中央部门所属院校的特困生,通过组织勤工俭学活动提供资助。各地区、各部门及各高校要积极采取措施,努力解决好特困生的补助何题。

要按照国家教委的有关规定,加强学生勤工俭学的管理工作,坚决制止学生参与不键康的课外兼职活动。各地政府要加强对学校周围环境的管理,制止和打击影响学校秩序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要重视校园治安工作,严格学校管理。

四、关于会议精神的传达贯彻和宣传工作

这次教育工作会议结束后,各地各部门一定要抓好会议精神的传认即例利审传工作。

(一)及时传达会议精神,组织广大干部、群众认真学习江泽民同志的重要讲话和李鹏同志的报告。通过学习,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落实好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二)认真研究制订贯彻这次会议精神的规划和措施。各地要在传达、学习会议精神,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召开党委、政府主要负責人参加的教育工作会议、传达贯彻达次会议精神,部署不地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各部门要齐心一致,形成合力。各省、自治区、直辖巾要就本地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的情况,于今年内向党中央、国务院写出报告。

(三)各地都要根据《纲要》及《纲要》的《实施意见:制定本地区的实施规划和具体措施、各地党委、政府要会同人大、政协每年定期检查《纲要》《教师法》的贯彻情况。要重视教育决策研究,注意加强教育规划和重大方针政策的研究和科学论证工作,避免决策上的失误。

(四)要切实转变领导作风,改进工作方法。主要领导要亲自调研和处理实施《纲要》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各级领导特别是一二把手,都要有联系的学校,抓典型,抓试点,希望每年至少要去学校一二次。要提倡务实的精神,像北京市委和市政府等省市领导抓教育工作那样,不说空话,每年为教育办几件实事。

(五)中央和地方都要组织新闻单位加强对这次会议、对教育工作的宣传报道。要在会后一个时期内,比较集中地宣传这次会议的精神。要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党政领导谈怎样贯彻《纲要》和《教师法》,为教育办哪些实事。要深入采访,宣传各地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经验、新成果。总之,新闻媒介要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为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李岚清

第2篇:在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

同志们:

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工作会议,经过近两天的紧张工作,已经完成了会议安排的各项议程。会议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领导重视,时机关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对会议作出了重要批示。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同志亲自出席会议并讲话。这次会议是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闭幕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之后,职业教育战线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性工作会议,也是教育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会议。会前颁布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是教育部贯彻落实全教会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实施的第一个行动计划。在这样的背景下召开这次会议,适逢其时,非常重要。二是内容丰富、形式新颖。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围绕延东同志的重要指示和贵仁同志的讲话,进行了认真学习和深入的讨论。上海市教委、成都市人民政府、全国物流采购联合会和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等4个单位分别做了大会发言。北京、天津、辽宁、江苏、湖南、广东、陕西、新疆等地区的8名教师做了教学改革创新经验介绍。此外,还组织考察了上海市6所中等职业学校和4节观摩课,举办了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创新展示活动和辽宁省信息化教学资源展示活动。三是工作高效、覆盖面广。会议期间,召开了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宣布成立了43个行业(专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举行了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平台开通仪式、职业教育集团签约仪式、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单位授牌仪式,充分利用本次会议平台,高效率完成了多项工作。会议期间举办的有关活动,通过人民网、中国教育在线等网站进行了视频直播,全国各地组织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进行了收看。从与会人员构成上看,不仅有教育部门负责同志,还有中央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行业组织、企业和研究机构代表,有关地级市人民政府负责同志,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部分委员、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委员,来源广泛、代表性强,有利于增进各方面对职业教育的了解和支持。

刚才几位同志的发言,很好地概括了大家讨论的成果。下面我对会议做个简要总结。

一、回应需求,承载使命,新起点上谋划职业教育科学发展

这次会议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交流会、部署会,也是在中等职业教育实现工作重点战略转移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动员会。会议的召开,主要基于以下三个背景:

第一,现代化进程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发生了深刻变化,进入到新的历史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面临新的要求。

从宏观领域看,我国面临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社会转型的历史任务,经济社会具有五个方面的时代特点:一是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阶段步入集约式经济发展方式阶段。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二是从城乡分治的二元结构时代进入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背景下的城市化时代。人口大流动、职业大迁徙已成大趋势,特别是就业从农业转向非农产业、居住地由农村转到城市、最终使农民转变为市民,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三是从低端制造产业时代进入高端制造产业时代。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工业化发展面临新挑战,高端制造产业替代或淘汰低端制造产业成为历史的必然。四是从私人物品短缺时代进入公共物品短缺时代。全社会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全面快速增长,迫切需要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五是从生存型阶段进入发展型阶段。温饱问题等基本需求得到解决,实现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成为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

从教育领域看,我国面临着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历史任务,具有四个方面的时代特点:一是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时代进入“后普九”时代。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特别是解决职业教育这一薄弱环节成为必然。二是从文化扫盲时代进入技能扫盲时代。文化性文盲的问题基本解决,技能性文盲的问题日益凸显。三是从“高中-大学”一元化成才时代进入多元化成才时代。通过普通教育上大学的成长道路面临系统性挑战,多元化质量、多阶段分流、多路径成才,成为政府满足社会多样化学习需求、建立现代国民教育新体系的战略安排。四是从学校教育时代进入全民终身学习时代。有教无类具备了新的历史内涵,农民工转移培训和择业培训需求日益增长,其文化素质、技能素质和职业道德规范远达不到社会进步和产业升级的要求,通过职业教育提高全民受教育年限的任务十分艰巨。

面对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时代特点,适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顺应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迫切需求,回应人民群众对多元化、高质量教育服务的强烈诉求,职业教育肩负着五个方面的历史使命:一是肩负着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培养数以亿计有职业道德、有中高级职业技能的劳动者的历史使命。二是肩负着支撑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发展特别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历史使命。三是肩负着承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调整教育结构的历史使命。四是肩负着服务产业升级、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历史使命。五是肩负着促进就业、改善民生和维护稳定的历史使命。完成好职业教育肩负的历史使命,迫切要求职业教育在保证办学规模的同时,提高办学质量,调整优化结构,深化改革创新,实现科学发展。

第二,我国教育事业开启了由大到强的新征程

今年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全教会和《教育规划纲要》为各级各类教育未来十年的改革和发展明确了战略目标,描绘了宏伟蓝图,开启了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新的历史征程。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强调,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这一个“主题”、一个“主线”和五个“坚持”不仅指明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努力方向和工作重点,而且为我国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教育规划纲要》对职业教育作出了战略部署,并专章阐述了今后10年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任务。一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二是政府要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职业教育投入。三是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把大力发展的着力点放在提高质量上,作为核心任务。四是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五是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强化职业教育资源的统筹协调和综合利用。六是完善职业教育支持政策,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第三,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面临新形势

上一次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工作会后,特别是近年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2009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近870万,在校生近2200万,办学规模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这标志着国家已经具备了三个方面的基本能力:一是具备了大规模培养数以亿计中高等技能型人才的基本能力。二是具备了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基本能力。三是具备了服务国家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基本能力。

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我国职业教育规模能力大与质量结构不尽合理的矛盾还比较突出,教育质量还有待提高。在教育教学领域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一是以教学为中心的工作要求还没有很好地落实,有些地方和学校对教学工作重视不够,推进教学改革缺乏主动性,教学工作投入不足,缺乏条件和机制保障。二是素质教育还没有很好地实施,在教学实践中还存在只注重某一方面技能的培养,忽视基础理论学习;或是偏重于传授知识,忽视技能;或者只培养简单技能、“黑板上的技能”等现象,培养的学生适应职业岗位变化能力不强,继续学习能力不强。三是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还没有很好地对接,课程、教材内容与职业标准没有很好地衔接,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与企业实际有脱节的现象。四是严格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还没有很好地建立,育人过程存在随意性,一定程度上损害了职业教育的形象。五是现代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还没有很好地应用,教学信息化程度不高。

《教育规划纲要》对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有: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按照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要求,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二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三是要加强对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加强涉农专业建设,扩大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自主权。四是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适应技能型人才不同阶段、不同形式的学习要求。推进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手段改革,增强人才培养针对性。五是强化教学保障,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六是以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试点为基础,对教学改革的新政策、新模式先行先试,形成典型模式和经验,重点突破、以点带面。

二、纲要引领,凝聚共识,明确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方向

总结归纳大家达成的共识,会议在以下三方面取得重要收获。

第一,认清了形势,提高了认识

延东同志的重要指示,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贵仁同志的讲话,站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高度,全面分析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新形势,强调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重大部署上来。

当前我国正处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关键时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迫切需要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作为支撑。必须坚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央之所以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一是职业教育决定着国家和地区产业竞争力,二是职业教育反映了产业的素质和能力,三是职业教育决定着产品的质量和水平,四是职业教育是调整教育结构的切入点,五是职业教育是教育改革的战略突破口。因此,职业教育不仅是教育工作的重点,更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通过深入学习领导的讲话,大家提高了对职业教育战略地位、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重要意义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了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第二,统一了思想,明确了目标

改革发展职业教育,要以全面推进职业教育科学发展为主线,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按照“保证规模、调整结构、加强管理、提高质量”的基本要求,实现质量、规模、结构和效益的有机统一。当前要重点做好保证规模、提高质量、改革创新和加大投入四项工作。要转变职能、狠抓落实,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思维、科学的方法、科学的作风,不断提高职业教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要注重抓统筹,抓重点,抓责任,抓作风。

以提高质量为重点,要求我们切实推动中等职业教育由比较多地注重规模扩张,向更加注重内涵发展、质量提高转变。要把实现“五个对接”,即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作为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目标;把深化校企合作作为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重点,以校企合作为主线,推进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的改革,尤其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把加强专业、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作为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主要工作抓手,努力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全面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第三,明确了思路,增强了信心

落实《教育规划纲要》,首先要坚持职业教育公益性质,准确把握职业教育的定位,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属于不同的教育类型,不是不同的教育层次。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要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引领,以满足经济社会和人民群众需求为导向,突出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强调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要加快在以下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1.改革四个模式。一是改革办学模式。大力推动教产合作、校企一体化办学,努力实现职业教育的规模化、集团化和园区化发展,促进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二是改革培养模式。要根据职业活动的内容、环境和过程来研究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切实落实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模式,要特别注意通过多种方式实现顶岗实习,如设岗见习、找岗实习、顶岗实习、创岗见习等等。三是改革教学模式。改变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普遍推行仿真实训教学和模拟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技能打包教学等适合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四是改革评价模式。以能力水平和贡献大小为依据,构建学校、行业、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多方参与的职业教育评价模式。

2.创新六个关键环节。一是创新教学环境。构建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校园环境、实训环境和教室环境。要把工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实现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重点建设科学合理、先进实用、设施配套的现代化技能教室、实训教室和工厂化教学环境。二是创新专业设置。根据人才市场需求、企业用人需要和国家颁布的职业岗位,建立专业设置的动态机制,重点建设面向现代农牧业、先进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的精品专业,加强贴近区域产业,尤其是民族文化艺术、民间工艺等领域的特色专业建设。三是创新课程开发。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服务终身发展为目标,贴近岗位实际工作过程,对接职业标准,更新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构建与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的课程建设机制。四是创新教材应用。依照国家教学计划,教材内容对接职业岗位标准。针对岗位技能要求的变化,在现有教材基础上开发补充性、更新性和延伸性的教辅资料,依托企业研发适应新兴产业、新职业和新岗位的校本教材。五是创新教学方式。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强化实践教学方式的工作过程导向。构建网络学习平台,提高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建立项目库、案例库,增强教学环境和过程的实操性。六是创新管理制度。建立多方参与的理事会、董事会或咨询委员会等决策机制,建立行业、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的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育教学质量监测机构,加强学校各项基础制度的建设。

三、创新载体,重在行动,把实现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任务落到实处

按照《行动计划》的部署,近期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要重点推进以下工作。

(一)建立教育与产业对话协作机制

建立教育与产业的经常性对话协作机制,是提高职业教育科学决策水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一是强化部门协调、行业指导。今年1月,教育部成立了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这次会上又成立了43个行业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目的就是要以全指委为载体,推动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的对话和协作,充分发挥行指委在开展行业人才需求预测、研究制订培养标准、组织行业内的企业与职业学校合作办学等方面的指导和协调作用。二是搭建对话协作平台。围绕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举办一系列教育与行业的主题对话活动。今年,教育部举办了职业教育与石油化工行业、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汽车行业以及有色金属行业的5个对话活动。今后还将继续开展分行业的对话。

(二)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校企一体合作办学

校企一体合作办学,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形式,有利于营造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学环境和育人氛围,实现全过程工学结合。一是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制定《中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促进办法》和校企一体合作办学实施方案,遴选1000所学校和3000家企业开展一体化办学实践。二是推进集团化办学。制定《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建设一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促进优质资源开放共享。三是加强和规范学生实习管理。颁布《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规定》,规范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强化企业实习的教育功能。学生实习安全,责任重于泰山,要积极稳妥地推行和完善学生实习责任保险制度。

(三)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一是修订《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制定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二是深入推进德育课课程改革,开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资源库。三是按照《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的意见》要求,广泛开展班主任培训。四是进一步健全中等职业学校共青团组织,实现“校校有团委,班班有团支部”的目标。五是贯彻落实《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六是完善“文明风采”竞赛活动组织方式,扩大活动覆盖面和影响力。

(四)加强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

科学设置专业,促使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是增强人才培养针对性的基础。一是全面实施新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规范专业设置。二是开发专业设置标准。针对《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设置的所有专业,开发321个指导性专业设置标准。三是建设专业设置信息发布平台,开发新专业申报、审批管理系统,建立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就业状况数据库,逐步形成专业设置公共服务信息系统和需求预警机制。四是建设国家示范专业点。遴选1500个左右有显著优势和鲜明特色,在本专业领域能够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的专业点,作为国家示范专业点。五是开展面向区域产业的专业改革试点。围绕国家产业振兴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和民族特色产业的发展要求,确定100个改革创新重点专业,在全国遴选500个专业点,推动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展教学环境、课程体系、教材、教学方法改革。

(五)推进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一是开发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大纲。根据新的专业教学指导方案,面向国家产业振兴、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和民族特色产业等,开发500个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二是指导开展课程创新实践。指导中等职业学校创新核心课程教学设计、教学方式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三是完善课程建设机制。研究制订具有职教特色的课程评价体系。四是探索更新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推动课程设置更加符合职业岗位要求。

(六)推进中等职业学校教材创新

教材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载体。教材建设是保障教学改革顺利实施的重要条件,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一是创新教材管理制度。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具有时代特征和职业教育特色的教材管理体系。二是研究制定教材建设管理办法。健全教材开发、遴选、更新机制,完善教材编写、审定机制。三是加强教材编写、审定和出版队伍建设。成立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审定委员会,建立教材编写专家库,建设50个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出版基地。四是以职业标准为依据改革专业课程教材;运用信息技术改造基础课程教材;以推动民族传统技艺教育专业化为重点,开发相关课程教材;贴近岗位实际工作过程,更新教材结构和内容;适应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认知特点,创新教材呈现形式,开发遴选1200种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教材。

(七)构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成长“立交桥”

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不是“终结教育”,我们要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创造条件。一是促进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加快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推动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有效衔接,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二是研究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开发课程教学大纲,探索中高职衔接的多种实现形式,加快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三是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升入高等职业学校学习的比例,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鼓励毕业生在职继续学习。四是探索中职招生模式改革。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的需要,扩大服务面向,改革考试招生制度,突出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考核内容,探索学生综合素质的多种评价方式。五是探索学分积累的多种形式,积极推行学分制等弹性学制,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互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

(八)建设中等职业教育网络学习平台

大力推进信息化,是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的重要驱动力,是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共享优质资源、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性工作。一是开发3个信息化系统。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发布、共享和管理系统,开发面向中职学生和社会人员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开发面向中职教师的教学支持服务系统。二是建设4个中职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中心。三是建设300个数字化仿真实训示范教室。

推进上述8项工作,3个方面的保障至关重要:一是办学条件,二是师资队伍,三是教科研。在这里,我要特别强调:

第一,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这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基础保障。一是支持建设一批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提升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水平。积极推进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优势,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满足实习实训教学的需要;推动各地紧密结合地区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发展,统筹规划,集中力量建设好示范专业实训基地。二是启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优质特色学校、民族特色学校等建设计划,建成一批代表国家职业教育办学水平的中等职业学校,健全覆盖城乡的职业教育网络。

第二,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这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因素。要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机制,落实教师企业实践制度,探索新任教师先完成企业实践再上岗任教的措施;建立健全技能型人才到职业学校从教的制度,拓宽“双师型”教师的来源渠道;出台兼职教师聘用政策和管理办法,鼓励企业技术技能人才到职业学校兼职任教,并切实发挥好作用。完善教师资格、职务等管理制度和政策机制,引导教师努力成为“双师型”教师。依托相关高等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创新培养培训模式,扩大培养培训规模。这次会上教育部为10个企业挂牌成立了“全国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单位”,就是吸引企业参与职教师资培养培训的重要举措,近期还将继续推进这项工作。

第三,加强职业教育教科研工作。这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支撑。一是积极推动高水平教科研队伍建设,整合和调动全国职业教育教科研的资源和力量,完善工作机制。二是积极组织地方教科研人员开展学术交流和专业培训,组织开展职业学校教师教学竞赛及研讨活动。三是启动中等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励工作。四是扩大职业教育对外开放,引进国外优质职业教育课程资源。另外,《行动计划》针对10大计划、30个项目,提出了45个科研选题,即将组织实施,大家要积极参与。

同志们,随着《教育规划纲要》的实施,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进入到新的历史阶段。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我们迎来了难得的战略机遇期,也面临着繁重而艰巨的任务。希望大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教会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上来,既要解放思想、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又要立足实际、求真务实,深入细致地解决体制机制和制度方面的问题和障碍,把《教育规划纲要》的先进理念转变成相关制度,不断完善和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国家制度,使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也希望有关部门、行业、企业和社会各界,继续对职业教育给予更多的关注、更大的支持,在新的起点上,与教育部门共同推动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为实现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鲁昕

第3篇:朱志刚副部长在全国资产评估行业全面检查工作总结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为落实国务院2003年101号文件,从今年3月起,财政部组织对资产评估行业进行全面检查,经过半年多的时间,检查工作已基本结束。今天我们会议的中心议题就是总结资产评估行业全面检查工作,研究如何进一步贯彻国务院101号文件精神,加强和规范评估行业管理,全面推进资产评估行业建设,促进资产评估行业健康发展的问题。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当前我国财政经济形势

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显示了蓬勃的发展生机。但是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稳定、不协调的因素,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猛、煤电油运供求紧张等。对此,党中央、国务院见微知著、未雨绸缪,从去年下半年开始,陆续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调控措施,特别是今年“两会”以后,进一步加大了宏观调控力度。从前10个月的情况看,宏观调控的各项措施逐步落实并已经取得初步成效,投资过快增长势头得到遏制,煤电油运供求紧张的状况有所缓解,宏观经济正朝着预期的调控方向发展。与此相适应,今年的财政形势发展也保持了良好的势头。在财政收入大幅增长的同时,财政宏观调控政策的经济和社会作用也明显增强,总的形势非常好。

一是财政收入增长步伐加快,税源基础进一步巩固。1-10月份全国实现财政收入22614.58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95.9%,比去年同期增加4465.02亿元,增长24.6%。国内流转税、所得税和进口环节税收等主体税种增长较快,占了财政增收的绝大部分。企业效益好转和宏观经济快速增长是财政增收的主要因素。近年来国内消费需求旺盛,汽车、房地产等消费热点活跃,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迅速,相关的税收增长较快。经济结构调整为技术含量高、效益好的优势企业发展拓宽了市场,为经济的持续、有效的增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工业流转税和所得税等相关税收增长较快。企业外贸进口继续保持了去年以来快速增长的势头,带动进口环节税收大幅度增长。

二是税收政策的结构性微调,支持了行业和出口的发展。近年我们不断对税收政策进行微调,主体税种增长较快,这也是拉动全国财政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使财政能够拥有一定的财力对行业发展发挥一些引导和支持作用。今年以来出口退税进度加快,刺激了出口较快增长,出口退税机制改革整体运行情况良好,当年的出口退税逐步加快,归还陈欠工作基本完成。前10个月,全国共完成出口退税3564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归还出口退税历史陈欠2001亿元,已完成全部计划的99.1%。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提高和退税进度加快,对出口增长和企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税收政策的调整支持了行业发展。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进一步调整关税税率,取消了对一些商品的限制。国内经济持续增长和需求扩大使钢材等原材料以及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增长较快,农产品及汽车等进口也有加快的趋势,对促进特定行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即将酝酿出台的所得税并轨、个税起征点提高、增值税转型等税制改革与出口退税机制改革一道构成了税收政策的结构性调整,也将会对企业和行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是适应经济发展形势,积极的财政政策向稳健的财政政策转型。积极的财政政策就它的实质来讲,就是扩张的财政政策,是当时针对亚洲的金融风暴的特殊经济形势所提出来的,对解决我国当时的经济问题发挥了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朱镕基总理参观国债项目的展览时说,拉动GDP增长,最主要的政策、起决定性作用的政策是积极的财政政策。近一两年来,国家的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局部地区和行业出现经济过热,总需求与总供给之间已经失去了平衡。大家甚至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感到煤、电、油、运的高度紧张,北京的郊区都已经拉闸限电。我前不久陪温总理去浙江调研台风之后的救灾问题,但浙江更多地是反映缺电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对原来的积极财政政策进行调整,向稳健的财政政策过渡,当然这个调整应当是渐进的。具体说有三个方面:第一点,控制赤字的总规模,尽快地消除和解决一些历史包袱,比如出口退税问题,退耕还林粮食挂账问题、分离企业办社会问题等。第二点,把国债规模减下来。明年国债预算再往下减三百个亿,逐步要把国债减掉,最终实现国债和预算内基本建设并轨。这需要我们做大量的、艰苦的工作。第三点,政府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向应是公共事业。政府投资应当从竞争性领域逐步退出。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在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由市场来决定的情况下,竞争性领域的投资主体应当是企业。将来的预算内基本建设将更多地按照五个统筹的科学发展观要求,主要用于社会事业发展项目。

我国的资产评估行业是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快速成长起来的新兴行业,行业的发展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因此,从长远看,行业管理人员包括从业人员应当加强对我国经济发展尤其是财政改革与发展的关注。

二、国务院101号文件及全面检查工作的成效和影响

国务院101号文件提出了加强和规范评估行业管理的意见,充分体现了国务院对评估行业的关心与重视,给评估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今年以来,各级财政部门和行业协会,积极采取措施,切实贯彻落实101号文件精神,在强化资产评估行政管理和行业自律管理的同时,精心组织开展了资产评估行业的全面检查工作,有力地推动了评估行业的健康发展。其成效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提升了行业地位,扩大了行业影响。101号文件和行业检查,进一步确立了资产评估作为一个独立行业的地位。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资产评估行业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但是,这几年管理体制不断变动,行业管理整体弱化,影响了资产评估行业的发展,有关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对资产评估的作用产生了疑惑,行业内部的信心也发生了一些动摇。发展市场经济要求有一支独立、客观、公正的专业服务中介队伍,资产评估行业如何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在市场经济中确立自身的地位,是评估行业发展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101号文件和行业检查,明显增强了资产评估行业的地位。

101号文件和行业检查,扩大了资产评估行业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资产评估作为中介行业,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是行业发展的关键,公众的认可是行业发展的根本。101号文件发布以来,政府部门对资产评估行业的认可和支持增强了,社会各界对资产评估的关注增加了,执业界的信心也增强了,资产评估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正在不断提升。同时对资产评估行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通过行业检查,各级财政部门和行业协会充分重视并研究各方面对资产评估行业的需求,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合作,增进了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对评估行业的了解和理解,为共同营造良好的资产评估执业环境创造了条件。

101号文件和行业检查,增强了资产评估行业的国际影响力。中国资产评估协会继续单独设立以后,得到了国际评估组织的广泛认可,不仅作为国际评估准则委员会的常务理事,参与国际评估准则研究与制定工作,同时还在国际评估行业管理的交流与合作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今年5月,外交部又批准中国资产评估协会作为理事单位加入新成立的国际评估组织联合会(WAVO)。中评协广泛参与国际评估事务,提高了我国资产评估行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二是理顺了管理体制,加大了管理力度。101号文件根据市场经济对中介行业发展的要求,提出要切实加强行政管理和行业自律管理。财政部党组对资产评估行业建设非常重视,在去年8月调整了资产评估的行政管理职能后,今年初经国务院同意,中国资产评估协会继续单独设立。中评协一边抓组建,一边抓工作,部企业司和中评协积极履行各自职责,注重相互协调配合,工作成效显著。行业内外都感觉到评估管理的力度加大了,服务意识增强了,如:立法工作已在积极推进,准入办法即将出台;评估基本准则已经发布并实施,新的准则也正在加紧制定;检查工作成效显现,各项监管与服务措施逐步到位。金人庆部长在今年4月中评协的工作汇报上,在肯定企业司和中评协工作的同时,指出“要发挥好中评协的作用”。这些工作的开展,与在座各位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也为进一步推进行业建同志们:

为落实国务院2003年101号文件,从今年3月起,财政部组织对资产评估行业进行全面检查,经过半年多的时间,检查工作已基本结束。今天我们会议的中心议题就是总结资产评估行业全面检查工作,研究如何进一步贯彻国务院101号文件精神,加强和规范评估行业管理,全面推进资产评估行业建设,促进资产评估行业健康发展的问题。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当前我国财政经济形势

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显示了蓬勃的发展生机。但是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稳定、不协调的因素,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猛、煤电油运供求紧张等。对此,党中央、国务院见微知著、未雨绸缪,从去年下半年开始,陆续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调控措施,特别是今年“两会”以后,进一步加大了宏观调控力度。从前10个月的情况看,宏观调控的各项措施逐步落实并已经取得初步成效,投资过快增长势头得到遏制,煤电油运供求紧张的状况有所缓解,宏观经济正朝着预期的调控方向发展。与此相适应,今年的财政形势发展也保持了良好的势头。在财政收入大幅增长的同时,财政宏观调控政策的经济和社会作用也明显增强,总的形势非常好。

一是财政收入增长步伐加快,税源基础进一步巩固。1-10月份全国实现财政收入22614.58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95.9%,比去年同期增加4465.02亿元,增长24.6%。国内流转税、所得税和进口环节税收等主体税种增长较快,占了财政增收的绝大部分。企业效益好转和宏观经济快速增长是财政增收的主要因素。近年来国内消费需求旺盛,汽车、房地产等消费热点活跃,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迅速,相关的税收增长较快。经济结构调整为技术含量高、效益好的优势企业发展拓宽了市场,为经济的持续、有效的增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工业流转税和所得税等相关税收增长较快。企业外贸进口继续保持了去年以来快速增长的势头,带动进口环节税收大幅度增长。

二是税收政策的结构性微调,支持了行业和出口的发展。近年我们不断对税收政策进行微调,主体税种增长较快,这也是拉动全国财政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使财政能够拥有一定的财力对行业发展发挥一些引导和支持作用。今年以来出口退税进度加快,刺激了出口较快增长,出口退税机制改革整体运行情况良好,当年的出口退税逐步加快,归还陈欠工作基本完成。前10个月,全国共完成出口退税3564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归还出口退税历史陈欠2001亿元,已完成全部计划的99.1%。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提高和退税进度加快,对出口增长和企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税收政策的调整支持了行业发展。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进一步调整关税税率,取消了对一些商品的限制。国内经济持续增长和需求扩大使钢材等原材料以及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增长较快,农产品及汽车等进口也有加快的趋势,对促进特定行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即将酝酿出台的所得税并轨、个税起征点提高、增值税转型等税制改革与出口退税机制改革一道构成了税收政策的结构性调整,也将会对企业和行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是适应经济发展形势,积极的财政政策向稳健的财政政策转型。积极的财政政策就它的实质来讲,就是扩张的财政政策,是当时针对亚洲的金融风暴的特殊经济形势所提出来的,对解决我国当时的经济问题发挥了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朱镕基总理参观国债项目的展览时说,拉动GDP增长,最主要的政策、起决定性作用的政策是积极的财政政策。近一两年来,国家的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局部地区和行业出现经济过热,总需求与总供给之间已经失去了平衡。大家甚至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感到煤、电、油、运的高度紧张,北京的郊区都已经拉闸限电。我前不久陪温总理去浙江调研台风之后的救灾问题,但浙江更多地是反映缺电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对原来的积极财政政策进行调整,向稳健的财政政策过渡,当然这个调整应当是渐进的。具体说有三个方面:第一点,控制赤字的总规模,尽快地消除和解决一些历史包袱,比如出口退税问题,退耕还林粮食挂账问题、分离企业办社会问题等。第二点,把国债规模减下来。明年国债预算再往下减三百个亿,逐步要把国债减掉,最终实现国债和预算内基本建设并轨。这需要我们做大量的、艰苦的工作。第三点,政府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向应是公共事业。政府投资应当从竞争性领域逐步退出。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在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由市场来决定的情况下,竞争性领域的投资主体应当是企业。将来的预算内基本建设将更多地按照五个统筹的科学发展观要求,主要用于社会事业发展项目。

我国的资产评估行业是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快速成长起来的新兴行业,行业的发展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因此,从长远看,行业管理人员包括从业人员应当加强对我国经济发展尤其是财政改革与发展的关注。

二、国务院101号文件及全面检查工作

的成效和影响

国务院101号文件提出了加强和规范评估行业管理的意见,充分体现了国务院对评估行业的关心与重视,给评估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今年以来,各级财政部门和行业协会,积极采取措施,切实贯彻落实101号文件精神,在强化资产评估行政管理和行业自律管理的同时,精心组织开展了资产评估行业的全面检查工作,有力地推动了评估行业的健康发展。其成效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提升了行业地位,扩大了行业影响。101号文件和行业检查,进一步确立了资产评估作为一个独立行业的地位。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资产评估行业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但是,这几年管理体制不断变动,行业管理整体弱化,影响了资产评估行业的发展,有关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对资产评估的作用产生了疑惑,行业内部的信心也发生了一些动摇。发展市场经济要求有一支独立、客观、公正的专业服务中介队伍,资产评估行业如何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在市场经济中确立自身的地位,是评估行业发展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101号文件和行业检查,明显增强了资产评估行业的地位。

101号文件和行业检查,扩大了资产评估行业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资产评估作为中介行业,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是行业发展的关键,公众的认可是行业发展的根本。101号文件发布以来,政府部门对资产评估行业的认可和支持增强了,社会各界对资产评估的关注增加了,执业界的信心也增强了,资产评估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正在不断提升。同时对资产评估行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通过行业检查,各级财政部门和行业协会充分重视并研究各方面对资产评估行业的需求,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合作,增进了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对评估行业的了解和理解,为共同营造良好的资产评估执业环境创造了条件。

101号文件和行业检查,增强了资产评估行业的国际影响力。中国资产评估协会继续单独设立以后,得到了国际评估组织的广泛认可,不仅作为国际评估准则委员会的常务理事,参与国际评估准则研究与制定工作,同时还在国际评估行业管理的交流与合作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今年5月,外交部又批准中国资产评估协会作为理事单位加入新成立的国际评估组织联合会(WAVO)。中评协广泛参与国际评估事务,提高了我国资产评估行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二是理顺了管理体制,加大了管理力度。101号文件根据市场经济对中介行业发展的要求,提出要切实加强行政管理和行业自律管理。财政部党组对资产评估行业建设非常重视,在去年8月调整了资产评估的行政管理职能后,今年初经国务院同意,中国资产评估协会继续单独设立。中评协一边抓组建,一边抓工作,部企业司和中评协积极履行各自职责,注重相互协调配合,工作成效显著。行业内外都感觉到评估管理的力度加大了,服务意识增强了,如:立法工作已在积极推进,准入办法即将出台;评估基本准则已经发布并实施,新的准则也正在加紧制定;检查工作成效显现,各项监管与服务措施逐步到位。金人庆部长在今年4月中评协的工作汇报上,在肯定企业司和中评协工作的同时,指出“要发挥好中评协的作用”。这些工作的开展,与在座各位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也为进一步推进行业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地方财政部门也在逐步按照财政部的模式,理顺管理体制,调整机构和职能,目前多数地方已经调整到位,基本建立起行政管理和行业自律管理有机结合的管理体制和模式,充分发挥了行政管理和行业自律管理的双重作用。

三是摸清了行业情况,净化了执业环境。 今年对评估行业产生重大影响的事就是行业检查,这次检查,在各级检查领导小组强有力的领导下,在各地财政厅局、国资委领导高度重视下,各省检查办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地方企业处、评估管理处、会计处和协会密切配合,扎实工作,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对全国95%的评估机构和评估师进行了实地检查。

这次检查,表明了财政部按国务院101号文件加强资产评估管理的决心;表明了财政部党组按十六大要求规范中介行业发展的信心。这次检查,不仅仅表现为检查规模大、内容全、力度强,最重要的是,通过检查,行政主管机关和行业协会切实摸清了行业现状,找出了行业存在问题的症结所在。这次检查,还在对行业执业质量和执业风险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为下一步强化管理,规避行业风险提供了思路,为下一步加强和规范行业管理提供了依据。通过检查,清理了一批不合格的机构和评估师,强化了评估机构和执业人员的风险意识。通过对违规违纪机构和人员的惩处,起到了警示和教育作用,净化了执业环境。

三、进一步完善行业管理体制和机制,

切实加强行业管理

今年上半年,为了推进行政许可法的实施,国务院对涉及资产评估的行政许可项目及自律管理项目做出了明确规定,进一步明确了资产评估行业的行政和自律管理职责,即资产评估机构审批和证券业资格审批属于行政许可项目,其中资产评估机构审批下放省级财政部门,证券业评估资格由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批。注册资产评估师的注册管理改变管理方式,由资产评估协会进行行业自律管理。

国务院的决定,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中介行业管理的发展方向,有助于建立和完善资产评估行业的行政监管和行业自律相结合的监管体系。各级财政部门和评估行业协会,要按照中央精神、国务院决定和101号文件精神,结合资产评估行业的特点,更新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式,切实加强行政和行业自律管理,进一步完善资产评估行业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

一是用好两种管理手段,依法加强行业管理。按照行政许可法的立法精神,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许可事项,应由行政部门依法加强管理,法律法规没有规定,又可以通过社会中介组织采取自律性管理的,可由行业协会管理,这个观点我已经在不同场合多次讲过。行政管理和自律管理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管理权力,行政管理权力是一种政府权力,行业自律管理权力是一种行业自治权力。行业自律管理权利可以通过法律、行政法规授予,也可以是协会成员共同认可后行使的权力,或者协会接受委托或授权从事行业管理。行政管理和行业自律管理的共同目的,都是维护行业的执业秩序,提升行业执业水平和执业质量,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评估专业服务。政府要善于利用中介组织、中介机构、行业协会,来实现政府的意图。行业体制建立要有利于行业发展,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强地方协会建设,有条件的地方要尽快单独设立资产评估协会。行业协会要按照政府要求,体现行业意愿,做好自律管理工作,为政府管理行业发挥参谋作用,维护行业和公共利益。因此,在行业管理中,一定要妥善处理好行政管理和行业自律管理的关系,在依法管理的前提下,利用好行政管理和行业自律管理两种手段,充分发挥政府和行业协会在行业管理中的不同作用,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促进行业发展。

二是完善行业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水平。财政部门和资产评估行业协会对资产评估行业的管理目的都是一致的,管理范围和对象也是一致的,只是管理方式各有侧重,为此,要根据各自的职责,明确管理职能,科学设置管理程序,加强沟通协调,建立并不断完善管理机制,变分力为合力,提高管理效率。财政部门在参与组织拟订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评估行业的政策过程中,要充分听取或征求评估行业协会的意见;在审批资产评估机构时,为防止评估师管理和机构管理脱节,要按照适当的程序听取协会的意见;要对协会工作加强监督和指导,支持协会依照法律法规和章程规定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加大行业自律管理力度。行业协会在政府主管部门指导下,要切实履行好行业自律管理职能,充分发挥好行业协会在沟通政府与行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完成好政府委托的任务,自觉接受财政部门的监管和指导。行业协会作为资产评估的行业性组织,要立足于服务和监管,为会员服务,为评估事业发展服务,为市场经济服务,同时加强监管,使之成为行业之家。要认真做好资产评估执业准则和执业规范的拟订工作,并积极组织实施;要加强对注册资产评估师注册工作,强化行业自律监管;要下大力气,做好考试、培训工作,提高队伍素质;要充分反映行业呼声,积极参与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的研究和起草工作;对政府主管部门的评估机构设立审批及其他评估管理工作,要认真负责地提出审核和咨询意见。总之,财政部门和行业协会,要密切配合,通力合作,无论是行政管理还是自律管理,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共同促进行业发展。为此,要充分运用好行政手段和行业自律手段,完善监督和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水平。

四、对今后工作的几点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金融证券市场对评估需求的增多,在新的市场环境及形势下,评估行业发展和建设任务十分艰巨。在此,我就评估管理近期要抓的几项主要工作提几点要求。

一是抓紧评估行业立法工作,改善评估行业执业环境。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如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公司法、证券法中,有许多关于资产评估的规定,是依法规范管理评估行业的重要依据,但是许多规定不够具体。国务院101号文件提出要尽快制定《评估行业管理条例》,这是评估行业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业内外多年来的期盼,对加强行业管理,促进评估行业的健康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经过多方协调,国务院已将《评估行业管理条例》列入国务院立法规划,目前正在开展调研工作。条法司和企业司对这项工作都很重视,我要求企业司和中评协要把立法当做一件大事,切实抓紧。要明确专人,抓好立法的各项准备工作,做好同各部门的沟通,争取早日完成评估立法工作。各级财政部门和行业协会,要认真总结国内外评估行业发展的基本经验,深入研究行业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配合条例的制定工作。同时还要积极参与到资产评估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修改工作中,如国有资产法、公司法、证券法等。争取用3-5年时间,健全资产评估的法律法规体系。

二是加快资产评估准则体系建设,促进行业规范执业。今年2月,财政部发布了中评协制定的《资产评估基本准则》和《资产评估职业道德基本准则》,这标志着我国资产评估准则体系已初步建立,对规范资产评估执业行为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准则体系建设任重而道远,要根据市场和行业需要不断地、及时地制定和完善,逐步与国际资产评估准则协调配合。下一步,首先要完善准则的体系建设,争取通过3-5年的努力,使准则框架体系基本形成;其次要加强执业规范的修订。针对这次检查反映出的许多问题,有针对性地修订资产评估操作规范意见,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再次要加强多种执业规范的协调。由于我国资产评估行业存在多种评估资格、多种执业资格并存的现状,在制定准则过程中,应加强不同专业标准之间的协调;同时还要推动不同类型评估资格的交流,更好地为市场经济服务。

三是巩固检查成果,强化后续管理。行业检查工作完成后,要抓几件事。首先要做好检查的处理等后续工作。对发现问题的机构和人员,要按照行政处罚和行业自律惩戒相结合的方式,依法做好处理处罚工作,真正起到教育和警示作用。对有严重违规行为的,要通过媒体予以曝光,决不姑息;其次要整章建制,巩固检查工作的成果。各级财政部门和行业协会,要针对检查发现的资质管理、内部管理和执业质量问题,做好建章建制工作,建立长效机制;再次要加强日常监督,堵塞管理漏洞,防患于未然。通过检查发现的正反案例进行教育,强化风险和质量意识。总之,要通过深入细致的后续工作,充分发挥全面检查的多种作用,促进行业管理水平和执业质量双提高。

四是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评估行业是一个新兴的行业,没有更多的先例遵循。近年来,由于管理机构调整,管理人员变动较大。所以说从事行业管理的同志,务必要加强学习。要学习评估行业管理政策,学习资产评估相关的专业、技术和法律知识,财政部门和行业协会也要创造条件,多举办业务交流与研讨班,以提高行业管理人钡恼逅刂省F浯我厥友芯课侍狻U攵孕幸倒芾碇谐鱿值男虑榭觥⑿挛侍猓ü钊氲鞑檠芯浚岢銮惺悼尚械亩圆吆桶旆āT俅位挂欢峡卮葱隆4葱率欠⒄沟亩Γ欢显谧芙岷突壑薪刑逯拼葱隆⒒拼葱潞椭贫却葱拢源葱碌睦砟詈痛葱碌姆椒ǎ慕芾矸绞剑岣叻袼剑视π幸捣⒄挂蟆?今后一段时期,评估行业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按照市场经济要求,积极探索行业发展规律;以创新的方式,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以提高行业市场竞争力为核心,不断拓宽服务领域;以提高执业质量为中心,规范执业行为。通过几年的努力,建立起较为完备的资产评估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完善的资产评估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以及健全的资产评估执业准则和规范体系,培养一支适应市场经济和行业发展要求,具有较高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的评估师队伍,提升行业的社会公信力,更好地为市场经济服务。

同志们,今年以来,经过各级财政部门和行业协会的共同努力,资产评估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开了一个好头。检查总结会后,评估协会要召开全国秘书长会议,总结今年的工作,讨论行业明年的工作思路,我就不再专门讲话了。希望大家以这次会议精神为指导,开拓创新,求真务实,扎实工作,共同推动资产评估行业长足发展。

第4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郭允冲在全国整顿规范建筑市场秩序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推荐)

坚定信心 狠抓落实 严肃整顿规范建筑市场秩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郭允冲在全国整顿规范建筑市场秩序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11年07月15日

(2011年7月6日)

同志们:

我们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要求,总结各地建筑市场监管中的先进经验,深入分析建筑市场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部署近期整顿规范建筑市场秩序的重点工作。

为进一步加强建筑市场监管工作,我部建筑市场监管司组织开展了大量调研工作,召开了多次座谈会,深入了解了各地建筑市场监管工作取得的经验以及建筑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经过认真研究和分析,提出了下一步建筑市场监管的重点工作思路,并起草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建筑市场监管工作的意见》。

刚才铁宏同志宣读的姜部长书面讲话,强调了开展整顿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北京、上海、青岛建设主管部门的同志介绍了各自好的做法,并对下一步工作作出了安排,讲得都很好。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认真总结建筑市场监管工作经验

多年来,按照中央要求,全国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持续开展了整顿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工作。特别是近两年以来,各地以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为契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集中整治与日常监管、治理商业贿赂和推进依法行政相结合,全国建筑市场监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据统计, 2009年各地对发生房屋市政工程安全事故的371家企业进行了查处,其中降低企业资质10家、吊销企业资质19家、停止招投标资格254家、暂停执业人员注册资格43人、吊销执业人员注册资格17人。2009年以来,各地共查处不符合资质条件企业8821家,其中撤销、撤回企业资质4571家,注销2757家,停业整顿1493家,建筑市场环境逐步改善,促进了建筑业发展。2010年,全国建筑业总产值达到95206亿元,实现建筑业增加值26451亿元,利润3422亿元,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922亿美元。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安全生产形势也取得比较好的成绩,2010年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比2005年下降了38.23%、35.29%。

以上成绩的取得,是全国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干部职工共同努力的结果,凝聚了从事建筑市场监管同志们的辛勤劳动和汗水,在此我代表住房城乡建设部,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近年来,各地建筑市场监管部门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许多工作走到了部里的前头,在工作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一)完善地方法规,依法规范建筑市场秩序。针对建筑市场的一些突出问题,各地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出台政策措施,为查处违法违规行为提供法规依据。例如,北京、湖北等地出台了地方法规或配套文件,基本解决了法律法规对肢解发包、挂靠、转包、违法分包、围标串标等行为定性不够准确和处罚条款执行难等问题。甘肃去年修订的《甘肃省建筑市场条例》,明确了建设单位的十三类违法行为,并出台了17项规范性文件,使建筑市场管理立法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二)开展动态监管,加大市场清出力度。近年来,各地积极开展资质资格动态监管,加大对不合格企业的清理力度,取得了一定成效。如青岛2010年共淘汰建筑企业118家,淘汰率约为全市企业的10%;淄博依法撤回106家建筑企业资质, 责令65家企业限期整改,占全市企业的23%。江苏自2008年开展施工企业资质动态核查工作,对不符合标准要求的及时清理、整改,截至2010年共撤回资质2117个。重庆及时查处资质资格弄虚作假行为,近两年撤回1828家企业资质。

(三)狠抓过程管理,着力加强两场联动。许多省市不断调整、理顺监管体制机制,创新监管方式,逐步改变“重准入审批,轻过程监管”的现象。如天津积极创新监管方式,建立了施工图审查、工程招标、合同备案、工程担保、施工许可、企业资质、人员资格、质量安全监督等综合监管系统,形成了以信息化为重要手段,以市场与现场联动为重要内容的有效监管机制,实现了实时动态监管和全过程闭合管理。湖南针对投标承诺与施工现场严重不符的现象,出台了施工项目部和现场监理部关键岗位配备标准和管理办法,对加强施工现场管理起到了积极作用。广西强化两场联动,凡违反基本建设程序、资质条件达不到要求或质量安全存在严重隐患的,坚决要求企业整改,暂停投标资格,近两年共对116家企业做出了暂停投标资格、限期整顿的处理措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四)加强信息公开,健全建筑市场诚信体系。各地把加强诚信体系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长效机制,通过整合项目、企业、人员信息数据,完善不良行为标准,加大信息公开力度,有力规范了工程参建各方的市场行为。如北京建立了统一的建筑市场监管信息平台,包括了资质资格、招标投标、施工许可、合同备案、合同履约等10类信息,并向社会公开提供信息查询,接受社会监督,有效促进了工程建设全过程的阳光透明。福建推行建设市场法人和自然人违规档案,把挂靠经营、质量安全责任事故等违法行为纳入档案管理,限制其从业资格,并在福建建设信息网上公布,目前已公布了58件违法违规法人和自然人信息,起到了警示作用。

(五)创新管理体制,推动建筑业可持续发展。各地积极探索深化建设体制改革的有效途径,逐步开展了一些体制改革的试点工作。如深圳在轨道交通和保障性住房中推行设计施工总承包和“代建总承包”。同时,许多地区通过加强劳务人员培训和管理,积极探索多种劳务用工途径,努力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广东、天津等地试点推行了劳务人员实名制管理和劳务队长培训上岗管理。青岛大力推行以企业自有核心劳务为主,劳务企业用工输入为辅的用工方式,引导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化。

我部将总结和借鉴各地的先进经验,认真加以研究和吸收,不断完善有关政策制度。同时,部里还要将地方的一些好制度、好做法及时转发给各地,供各地参考。希望各地能加强交流,相互借鉴,不断提高建筑市场监管水平,推进建筑业健康发展。

二、深刻认识建筑市场存在问题的严重性和危害性

我们在总结、肯定建筑市场监管工作的同时,还应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建筑市场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市场主体存在的问题

市场主体存在的问题可分为六个方面:

一是建设单位的问题,突出表现为有的不履行法定建设程序、肢解发包工程和指定分包单位、任意压缩工期和压低造价、拖欠工程款。有的建设单位不遵守立项、土地、规划等建设程序,规避建设主管部门的监管;有的建设单位肢解发包工程、指定分包单位,违规插手工程建设过程,甚至借口“献礼工程”,迫使企业不按科学工期和程序、违反强制性标准设计或施工,留下质量安全隐患,甚至造成质量安全事故;还有的建设单位凭借其发包方的有利地位,强迫企业垫资经营,签订“阴阳合同”,不按合同约定支付工程款或拖延结算,严重侵害企业的合法权益。

二是勘察设计单位的问题,突出表现为有的出租出借资质,弄虚作假。有的勘察设计单位通过挂靠违规在各地设立分公司、办事处,或越级勘察设计。有的勘察设计单位片面满足建设单位的不合理要求,不严格执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违规勘察设计,勘察设计深度不够,留下质量安全隐患。

三是施工单位的问题,突出表现为有的转包、挂靠、违法分包,施工现场管理不到位。部分施工企业盲目追求市场占有率和规模效益,面对建设单位的苛刻条件和市场“供大于求”的竞争环境,不是努力提高自身实力,而是在承接工程后采取转包,或者让其他企业、“包工头”挂靠、出借资质等方式来获取利益。有的总承包、专业承包企业层层分包、以包代管,往往将工程最终转包给劳务企业或“包工头”,导致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的各项措施得不到落实,造成质量安全隐患,有的导致事故发生。

四是监理单位的问题。突出表现为有的注册人员数量不足、监理人员素质不高,监理不到位。有些监理人员专业知识不足,缺乏必要的岗前培训,业务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有的总监理工程师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组织、协调和管理经验。有些监理单位和个人不能坚持原则,面对现场出现的问题,该要求整改的不提出,该要求停工的不通知,该复查验收的不跟踪,未能发挥工程监理应有的作用,给工程质量安全留下了隐患。

五是中介机构的问题,突出表现为“中介不中”。有的招标代理机构为谋取不正当利益,与招标单位、投标单位合谋围标、串标。有的造价咨询单位授意或与相关单位串通,故意压低或抬高招标控制价、竣工结算审定值、出具虚假造价成果文件。有的检验检测机构出具虚假报告。有的施工图审查机构不认真履行职责,低价竞争,出具虚假审图报告,有的地方存在谁审查时间短、谁收费低,就请谁审查,有的审查机构只收取少量费用后根本不审查,直接盖章,给工程质量安全留下了严重隐患。

六是从业人员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注册人员缺乏诚信,出租出借执业资格,出卖图章,人证分离。一些注册建造师、监理工程师制作假证,不履行岗位职责。最近,北京市在对勘察设计企业资质核查时发现有近700人涉嫌受聘在两个以上单位工作,人证分离现象十分突出。二是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有的注册人员或专业技术人员法律意识、质量安全意识、技术业务能力、现场组织管理能力不强,有的劳务人员,特别是农民工缺乏基本的技能和安全生产知识,极易造成工程质量安全事故。

(二)监管部门存在的问题

监管部门存在问题可分为三个方面:

一是市场监管不到位。我多次讲过,建筑市场存在“三多三少”。首先是法规制度建设相对比较多,执法监督检查相对比较少。现行的法规制度虽然还有不全面、不完善的地方,但当前主要矛盾不是无法可依的问题,而是有法不依、有章不循、违法不究、执法不严的问题。其次是市场准入管理比较多,市场清出管理相对比较少。建筑市场“易进难出”、“只进不出”、“只升不降”的问题比较突出。对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和发生质量安全事故的行为没有建立起畅通、有效、统一的收集、整理、发布、惩处和市场清出机制。上下级主管部门之间、同级部门与部门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纵向横向联动执法不到位,监管部门各自为战,缺乏监管合力。工程交易市场与施工现场的两场联动机制尚不健全,没有把招投标监管、中标后的合同履约监管、施工现场的质量安全监管等整合为一个整体。第三是企业资质、个人资格审批比较多,审批后的动态监管相对比较少,没有做到资质资格审批管理与后续动态监管并重,对审批后的违法违规情况、质量安全情况动态监管不到位。

二是监管机构自身建设不足。面对当前工程建设量大面广、超常规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监管力量、监管方式和监管水平还存在不足。有的地区基层监管部门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不足,经费无保障。有的监管人员专业知识不全面、责任心不强、职业素养低下。有的监管手段落后,技术装备配备不足、信息化程度低。有的监管方式粗放,主要以行政命令,动态监管工作不够。

三是法律法规不完善。现行法律法规中一些内容已不适应市场发展要求,如对目前危害建筑市场秩序较为突出的肢解发包、转包挂靠等行为定性不够准确,缺乏具体的界定标准。对建设单位的法律责任规定过于原则,相关处罚条款缺乏可操作性。对注册执业人员应承担的责任规定及处罚规定不具体,导致责任追究不到位。

(三)市场环境存在的问题

市场环境存在的问题可分为三个方面:

一是建筑市场供需失衡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企业资质门槛相对较低,加上市场清出不够,生产能力明显过剩,过度的竞争必然导致不良竞争甚至恶性竞争。特别是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施工企业“供大于求”矛盾比较突出,过度的无序竞争引发了一系列问题,这也是建设单位倚仗买方市场滥用业主权力,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企业为了承揽项目不惜采取种种违法违规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是建筑市场诚信体系建设有待加强,“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尚未形成。近几年诚信体系建设一直是部里和地方在积极探索和完善的一项重点工作,各地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目前仍处于初步建立阶段。一方面各地进展不太一样,有的地方还没有建立完善的数据库,有的诚信体系建设的内容、框架、结构以及使用发布方式也不尽相同。另一方面,由于诚信体系建设不完善,信息报送、公布制度未得到有效实施,没有真正发挥失信惩戒的作用,违约失信的风气仍比较盛行。

三是市场分割问题依然存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仍未形成。一些地方以种种方式设置障碍,排除或限制外地企业参加投标、承揽工程。有的地区强制要求外地企业必须在当地注册成立独立的子公司;有的要求外地企业投一次标必须扣押多个建造师证书,或者将本地区、本系统业绩作为评标加分条件;还有的以各种名目对外地企业收取高额保证金或其他管理费用。这些做法妨碍了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影响了全国市场的统一开放。同时,一些地方的开发区、工业园区、新区以“创造招商引资环境”、建设重点工程为借口,规避建设主管部门的监管,形成“监管真空”,不仅导致市场分割,而且使得这些区域成为质量安全事故的高发区。

上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从工程质量安全角度来讲,建设单位任意压缩合理工期、压低造价、肢解发包,施工单位转包、违法分包、以包代管,导致施工现场管理失控,极易发生质量安全事故或者留下质量安全隐患,严重影响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损害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从构建和谐社会角度来讲,建设单位资金不到位,不按合同约定拨付工程款,施工单位层层垫资、层层拖欠,造成拖欠农民工工资,转包、违法分包造成合同纠纷,极易引发群体性事件,危害社会和谐稳定。从行业发展角度来讲,大量违法违规行为严重扰乱了市场,导致很多企业不是把能力、精力放在加强企业管理上,放在提高企业的质量安全管理和技术水平上,放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上,而是用在邪门歪道上,使得诚信的企业拿不到项目,不诚信的企业反而能拿到项目,这很不利于优胜劣汰市场机制的形成,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从廉政建设角度来讲,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助长了不正之风,容易引发权钱交易,滋生腐败。几年来,中央连续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治理等工作,都把建设领域列为重点。以上这些充分说明了问题的危害性和加强建筑市场监管的紧迫性。

三、加强和改进建筑市场监管工作的主要任务

今后一段时期,加强建筑市场监管工作总的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的工作部署,以工程质量安全为核心,以规范建筑市场秩序为主线,改进监管方式,创新监管手段,突出重点,标本兼治,切实做到三个并重——“完善法规制度与加强行政执法并重”,“严格准入管理与加大市场清出并重”,“规范资质资格审批与强化过程监管并重”,构建诚实守信、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建筑市场秩序,促进建筑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近两年来,为了整顿规范建筑市场秩序,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建筑市场监管工作,我部深入调研,加强研究,针对当前建筑市场中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做了一些工作。一是出台了《关于加强建筑市场资质资格动态监管完善企业和人员准入清出制度的指导意见》,就实施“质量安全一票否决制”、加强动态监管和市场清出、建立省际、部门协同监管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指导意见。二是印发了《规范住房城乡建设部工程建设行政处罚裁量权实施办法》和《住房城乡建设部工程建设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对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和质量安全事故如何处罚、由谁来处罚以及处罚程序等作了明确规定,为各地的行政执法提供了可操作的依据。三是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建筑市场监管工作的意见》,该意见对肢解发包、转包、违法分包等违法违规行为作出比较明确的界定,并对落实建设各方主体责任、规范合同履约行为、加强施工现场管理、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和质量安全事故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希望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好这三个文件。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国社会经济仍将继续稳定快速发展,工程建设任务依然非常繁重,建筑市场监管的压力和责任将更加重大,也给建筑市场监管工作提出了新的和更高要求。当前,要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法规建设,严格行政执法

首先,要加快完善法规制度。部里正在抓紧与有关部门协调,争取尽快出台《建筑市场管理条例》。同时,还要加快制定法律法规配套文件,修改相关部令,对一些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明确,统一界定和处罚标准。各地不要被动等待,也要主动加快地方法规制度建设,在不违反法律法规原则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大胆创新,结合实际,针对现行法律法规界定不清晰、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制定政策措施,特别是对一些在实际工作中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经验,要认真总结提炼,有的可上升为地方性法规。希望各地结合《关于进一步加强建筑市场监管工作的意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细则,认真贯彻落实。

其次,要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做到严格执法是不容易的,可能会得罪人,而且会触及一些单位和个人的利益,有很大的难度和阻力。但是我们必须要去做,否则只立法而不严格执法,那么法律、规章、制度只能是一纸空文,对违法违规行为不处罚或处罚太轻,就是纵容违法违规,而且市场秩序会越来越乱。当前,我们可先易后难,首先从明显的或者已查实的违法违规行为、已发生的质量安全事故和腐败案件入手,严厉处罚有关责任单位和人员。事实上,我们现在查处的力度是远远不够的。从对2009年发生房屋市政工程安全事故处理的情况看,对事故责任企业资质和责任人员执业资格的处罚分别只占结案事故的5.03%和8.68%。各地要立即开始清理本地区已查实的违法违规行为、已发生质量安全事故和腐败案件的单位和个人的处罚情况,对尚未依法处罚的,必须尽快严肃查处,对需部里进行处罚的,及时将处罚建议上报部里。各地要在今年8月底前将清理情况向我部报告。另外,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好《规范住房城乡建设部工程建设行政处罚裁量权实施办法》和《住房城乡建设部工程建设行政处罚裁量基准》这个文件,规范裁量权,严格按照规定实施处罚,杜绝“发生了违法违规行为和质量安全事故,企业和人员仍在市场中经营”的现象。从今年三季度起,各地要将每个季度的处罚情况按时报送到部里。对未及时上报处罚情况或处罚不力的地方,将予以通报批评。

第三,健全建筑市场监督执法队伍。各地要加快解决执法队伍的编制、经费和必要的装备,选派原则性、业务能力强的人员充实到执法岗位,培养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高素质执法队伍。要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保证执法的科学性、公正性和严肃性;要定期进行法律法规、专业知识培训和廉政教育,提高执法人员综合素质;要加强上级对下级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把全面检查、专项检查、随机抽查、挂牌督办等方式结合起来,保证监督效果。

(二)加强动态监管,加大清出力度

第一,要加大市场清出力度。我们现在审批资质资格,一批就是几十家、几千人,但很少被清出去的,甚至一些已受到刑事处罚的人员,其执业资格仍然没有被吊销。只进不出,只升不降,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在资质资格管理上没有体现。因此,我们必须加大市场清出的力度。各地要通过对资质资格条件的动态监管,取消一批不再符合资质资格条件、违法违规和发生质量安全事故及腐败案件的企业和个人,通过加大清出,使企业和人员的数量控制在合理水平,与工程建设任务相适应。今年,各地要对“沉睡”企业、“空壳”企业和已追究刑事责任的注册执业人员加快清理,该吊销的一定要吊销。

第二,要严格资质资格审批。要严厉打击资质资格申报过程中弄虚作假行为。近期,根据举报,我们委托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对四川碧水建筑公司申报的材料进行了核查,发现该企业所申报的四项业绩全部是虚假业绩,性质十分恶劣。各地要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强化监督、严格把关,切实提高行政审批质量。各地要认真核实企业的工程业绩,要把有没有违法违规行为,有没有发生质量安全事故和腐败案件作为审批的重要条件。在目前没有建立统一的工程项目数据库情况下,对于需要核查非本地区工程业绩的,工程项目所在地省级建设主管部门要按照部里要求,积极予以协助和配合。今年,部里将通过适度提高准入标准,调控各类企业数量。同时,还将出台资质资格弄虚作假处理办法,加大对弄虚作假企业的处罚力度。

第三,要加强资质资格审批后的监督管理。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经营状况、质量安全情况变动比较快,许多企业资质许可后,条件已不能持续达标,企业的资质等级实际上已发生了变化,但仍然按原有的资质等级去承接业务,严重影响市场公平交易。因此,我们不能审批完了就算完事了,一定要把审批与审批后的动态管理结合起来,做到发现了问题就整改,整改不到位的就清出。各地要按照三个文件要求严格资质资格管理。要加强协作,主动配合,加强资质资格审批后的监督管理。部里将对各地的贯彻落实情况和相互协查情况进行检查,对执行不力的或拒不配合的地区要通报批评。

(三)落实主体责任,深入开展专项治理

按照中央专项治理领导小组《2011年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要点》的要求,今年,部里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建筑市场专项检查,而且今后将形成制度化。重点是:依法查处建设单位不办理施工许可或开工报告,不办理竣工验收备案等违反基本建设程序等问题;依法查处勘察、设计、施工单位转包、挂靠、违法分包和监理单位违法转让监理业务的问题;依法查处招标代理、造价咨询、检验检测、施工图审查等中介机构及从业人员不认真履行职责,弄虚作假的问题;依法查处政府部门不依法行政和监督执法不力的问题。各地要制定详细工作方案,认真开展自查和抽查,确保专项治理取得实效。

第一,要强化建设单位责任。一是严格督促建设单位认真执行法定基本建设程序。各地要对建设单位执行规划许可、招标投标、施工图审查、施工许可、质量安全监督、竣工验收备案等情况开展检查。二是规范发包行为。重点治理建设单位在招标时设置本地业绩等排斥条件;任意压缩合理工期和造价;规避招标、虚假招标、肢解发包、指定分包单位或材料设备生产厂、供应商,签订“阴阳合同”等行为。各地要采取坚决措施,该停止招标的必须停止招标,同时要把加强发承包监管与健全预防腐败机制相结合,与纪检监察等部门建立联动机制,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违规行为。三是要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确定的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建设单位法定代表人和参与工程建设的工作人员,违反有关规定,造成事故的,无论其是工作调动还是退休,都要依法追究法律责任。要实施工程标牌制度,工程项目竣工后,要将建设单位和参建单位以及责任人的相关信息,制作成标牌,镶嵌在建筑物的显著位置,接受社会监督,落实其终身责任。

第二,要严格落实勘察、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的责任。要重点治理勘察、设计、施工挂靠、转包、违法分包和监理单位违法转让监理业务。目前,部分地区通过认真探索、总结,细化了法律法规对这些行为的认定标准,解决了认定处罚难的问题。部里综合各地经验,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建筑市场监管工作的意见》中也对转包等行为作了进一步明确,为各地依法查处提供政策依据。各地特别要对发生质量安全事故,或者因为拖欠农民工工资、拖延工期等行为造成群体性事件的单位,要严肃追究有关企业和法定代表人的责任,该停业整顿的停业整顿,该降低资质的降低资质,该吊销资质的吊销资质。要切实加大企业违法成本,促使企业把精力放在提高质量安全管理和技术水平上。

第三,要落实中介机构的责任。各地要加强对招标代理、造价咨询、工程质量检测、施工图审查等中介机构的监督检查,对虚假招标,编制虚假报告,施工图审查意见重大失误和弄虚作假的中介机构,要暂停其承接业务,并依法进行处理,情节恶劣的,要依法降低或者吊销资质资格。

第四,要加强从业人员的管理。各地要加强对注册建筑师、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建造师等注册人员市场行为的监管,落实其法定责任和签章制度。对注册人员出租、出借资格,出卖图章等问题加大处罚力度,造成质量安全事故的,要严肃追究其法律责任。要加强对劳务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的管理。总承包单位要对劳务分包企业的施工现场管理、劳务作业和用工情况负有监督管理责任,凡新入工地、转岗人员未经培训不得上岗。对发生未经培训合格从事施工作业活动的,要追究总承包单位、劳务分包单位及其法定代表人的责任。要加强对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情况的监管,一经发现施工单位特种作业使用无证人员施工的,要立即责令停工整顿。

(四)改进市场监管方式,促进全国市场的统一开放

各地要积极转变思路,采取新办法、新举措,改进监管方式,提高监管效能。重点建立以工程质量安全为核心的建筑市场监管机制,强化“两个联动”。第一个联动是市场和现场的联动。要把招投标、资质资格审批、施工许可与中标后的合同履约管理、施工现场质量安全管理等环节结合起来,形成闭合管理。各地要全面推行合同备案制度,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分包合同必须按规定进行备案,有条件的地区应将劳务分包合同也管起来。要建立合同履约的动态监管制度,与质量安全监督相结合,把履约监管落实到施工现场,及时查处履约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并在信息平台上公示,情节严重的要上报全国诚信平台上予以公示。通过合同管理,将市场和现场相互联通,把施工现场发现的问题反馈回市场,对责任单位和人员依法处罚。第二个联动是负责市场管理的部门与负责质量安全管理的部门联动。质量安全部门在查处质量安全隐患、事故的时候,要和市场监管部门联合开展或者将质量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映给市场监管部门。市场监管部门在进行市场监管时也要和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结合起来。两个部门要加强协调,密切配合,相互联动。对取得资质资格证书后降低质量安全条件的企业和人员,要责令停业整顿,限制其承接工程,整改后仍达不到标准的,依法降低资质等级、暂停执业资格直至吊销资质资格证书。各地要结合实际情况,很好地研究建立两个联动的工作机制,形成监管合力。

各地要正确处理好加强监管和促进全国市场统一开放的关系,增强大局意识,进一步打破地方封锁和行业壁垒。一是要严格规范外地企业进入本地的告知性备案制度。针对目前许多地区设置过多备案条件的问题,各地要尽快取消要求外来企业在当地注册独立子公司,将本地区、本系统业绩作为评标加分条件等不合理的限制条件,维护全国市场的统一。二是要规范各类保证金的缴纳。各类名目繁多的保证金,不仅加重企业的负担,而且成为了地方保护的新壁垒。部里要对现有保证金的缴纳情况进行清理,对建设部门设置的,要合理确定缴纳种类、缴纳基数和比例,能合并的尽量合并;对其他部门设置的,要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妥善解决。各地要根据企业的信用实行差别化管理,质量安全好、信誉高的企业能免交的就免交,能少交的就少交,同时要避免重复缴纳问题,在一定行政区域内,在上一级已收取的,下级就不能再重复收取;要鼓励采用担保、保险等市场手段代替保证金。三是要加强“三区”工程的管理。“三区”的建设是城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有建设工程必须纳入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统一监管,不允许以加快建设、软环境建设为借口,不执行法定建设程序和管理制度。

(五)推进诚信体系,加快监管信息化建设

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意见》,推进信息公开,加强诚信体系建设,重点抓好三项工作:一是各地要加快整合信息资源,建立统一信息平台,在年内实现信息公开。向社会公开企业和人员的基本信息,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知情权和监督权,督促企业和人员自觉规范自身行为,公开曝光违法违规行为,使其“一处违法,处处受制”。二是加快企业、注册人员和工程项目三大基础数据库建设。目前,各地在建筑市场监管信息系统和基础数据库建设上发展不平衡,标准不一致。今年,部里出台全国建筑市场监管信息系统基础数据库数据标准后,各地也要尽快制定相应的实施计划,健全和完善省级建筑市场监管信息系统基础数据库,实现与部里中央基础数据库的对接,实现互联互通。充分利用信息手段加大建筑市场动态监管。三是各地要认真落实上报违法违规等信用信息的要求,严格按照部里颁布的标准,将本地区发生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上报全国诚信信息平台,对各地上报情况,部里要进行统计分析,并通报全国。

(六)加强行业引导,促进建筑业健康发展

部里已下发了《建筑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各地要按照部里的总体要求,抓紧制定本地区的建筑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促进建筑业健康发展。要建立良好的建筑市场秩序,从长远看,还是要依靠深化建设体制的改革,逐步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建筑市场运行机制。从当前看,重点推进以下四项工作,一是要加快推进工程总承包。部里要尽快研究出台相应的招投标、合同管理办法及示范文本。各地要加大扶持力度,在一些大型公建和基础设施中,推行工程总承包,引导大型设计、施工企业发展成为具有设计、采购、施工管理等全过程服务能力的龙头企业,逐步改变依靠扩张规模、比拼价格和与中小企业争抢低端市场的困境,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二是要推进建筑业科技进步。部里要研究激励政策,如在市场准入标准中补充科技创新指标等方法,推动建筑企业依托自身力量或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合作,提高应用研究水平,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各地要加强政策支持,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建筑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引导和促进企业针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建筑节能与创新技术的战略需求,以及工程建设实践中面对的技术难题,有组织地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三是要积极完善工程风险防范机制。清欠以来,许多地区以开发项目为重点,推行工程担保制度,在预防拖欠、化解合同履约风险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部里要进一步研究,完善相关政策,把诚信体系与担保制度相结合,通过发挥信用规范和经济制约的合力,促使有实力的企业适度规模经营,仍不具备实力的企业因无力提交担保,自动退出市场,让违法违规企业付出信用和经济的双重成本,建立“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为行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四是要推动政府投资工程组织实施方式改革。各地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完善政府投资工程建设组织实施方式,探索实现“投资、建设、管理、使用”分离,对政府投资工程实行专业化、科学化、集成化管理,为促进建筑企业转变增长方式创造条件。

同志们,整顿规范建筑市场秩序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但我们相信,只要全国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坚定信心,振奋精神,狠抓落实,建筑市场秩序一定会逐步好转,建筑业也一定会取得更好更快的发展。

谢谢大家!

第5篇: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

刘延东

在中央的高度重视和与会同志的共同努力下,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开得很成功。正如与会同志所概括的,这次会议时机关键,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昨天上午,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发表了重要讲话,为未来10年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两天来,同志们认真学习和深入讨论了总书记、总理的重要讲话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统一思想,交流经验,并就贯彻落实会议精神、进一步推进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意见建议。

大家一致认为,这次会议是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在全面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在京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会议,各省区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大家一致认为,会议的召开与《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不仅对推动未来10年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大家一致认为,参加这次会议深受教育、倍感振奋,通过学习总书记、总理重要讲话和《教育规划纲要》,对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特殊重要地位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进一步明确了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工作方针和目标任务,增强了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信心和决心,表示要坚决贯彻落实好中央的决策部署和《教育规划纲要》,努力开创教育工作新局面。

刚才,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教育部4个部门和江苏、福建、山东、湖北、湖南、重庆6个省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作了发言,各省区市和中央有关部门还提交了书面材料,交流了学习体会和工作打算。大家的发言讲得很好,对深入落实会议精神很有启发。下面,我讲3点意见。

一、深入学习领会会议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要求和部署上来

制定《教育规划纲要》和开好教育工作会议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站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战略高度,充分肯定了新中国成立60年教育事业发展的伟大成就,强调了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思想和基本要求,号召全党全社会共同为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而奋斗。讲话高屋建瓴、总揽全局,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纲领性文献。温家宝总理的重要讲话进一步强调了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对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作了深入阐释,对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作了全面部署,提出明确要求。讲话内涵丰富,重点突出,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 1 认真贯彻落实。

会前党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是21世纪我国第一个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是在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研究制定的,胡锦涛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温家宝总理亲自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中央政治局会议、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中央领导同志提出了很多重要指导意见。中央的坚强领导为《教育规划纲要》的成功制定提供了根本保证。按照中央要求,制定过程坚持科学民主决策,采取广开言路、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方式。由500多名专家学者组成11个战略专题组,100多位各领域高层次专家组成咨询组,两次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收集各种意见建议460多万条,征求了中央各部门、各省区市、各民主党派中央、社会研究机构、各级各类学校、驻外使领馆等660多个单位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机构的意见,在境内外召开座谈会、研讨会1800多次,有35000多人次参加,动员人力之多、覆盖范围之广、社会参与度之高,是历次制定教育规划纲要所没有的。

《教育规划纲要》反映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未来1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考虑,体现了国家意志,回应了群众关切,是一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指导性文件。一是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作为思想基础,贯彻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强调加强和改善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二是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抓住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强调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三是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深入总结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教育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借鉴世界各国的有益做法,遵循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四是坚持以人为本,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切、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体现雪中送炭。五是坚持立足基本国情,努力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级各类人才和劳动者素质的全面需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六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突出改革创新,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七是坚持依法治教,体现教育法律法规的原则和精神,与科技、人才等中长期规划纲要相协调,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系统性。这些思想体现了中央对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在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过程中必须始终如一地加以坚持。

总书记、总理的重要讲话和《教育规划纲要》描绘了2010至202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蓝图,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中央精神,准确把握总体部署和任务要求。

第一,提高认识,增强优先发展教育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总书记、总理的重要讲话和《教育规划纲要》对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优先发展的重大意义作了深刻阐述,突出强调了教育的全局性,指出教育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强调了教育的基础性,指出教育对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发展科学技术、培养人才具有基础性作用;强调了教育的先导性,指出强国必强教,强国先强教,加快经济 2 发展方式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依靠教育的优先发展;强调了教育的民生性,指出一定要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多样化教育需求。我们要深刻认识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更加自觉地肩负起加快教育改革发展的责任和使命。

第二,统一思想,坚持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方向。贯彻落实总书记、总理重要讲话和《教育规划纲要》精神,必须全面深刻地领会和理解中央关于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方针和战略任务,坚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作为两大重点,把优先发展和改革创新作为两大保障,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

第三,抓住关键,落实教育改革发展的任务要求。总书记、总理的重要讲话和《教育规划纲要》明确了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重点,突出了教育改革的关键环节,强化了各项保障措施,并提出了本届任期内组织实施的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各地区各部门要根据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任务和责任定位,紧密结合实际,把握重点领域和政策导向,选准工作路径和着力点,推动教育改革发展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第四,更新观念,遵循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总书记、总理的重要讲话和《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既有对我国优秀教育思想的继承弘扬,也有对国际先进教育经验的借鉴吸收,集中体现了对教育规律的深刻把握。必须学懂吃透,自觉融入具体实践,形成富有特色、符合规律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路,带动教育水平的提升。

第五,凝聚合力,明确发展教育事业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总书记、总理的重要讲话和《教育规划纲要》集中反映了国家的意志和人民的愿望,提出教育振兴全民有责,动员和号召全社会共谋教育发展大计,谱写改革发展新篇章。中央和地方、政府和社会、学校和家庭要共同担负起培养下一代的责任,投入到培育人才的大事业中,推动教育实现更大跨越。

二、正确把握若干重要关系,提高教育工作科学化水平

这次会议明确了未来1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总体部署,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既要有坚定的决心和信心,也要有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切实增强工作的科学性、创造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这里,我结合同志们讨论中反映的意见建议,强调一下在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需要正确把握和处理好的8个重要关系。

第一,优先发展与服务全局的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紧紧依靠教育,教育必须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这是我们党执政60多年的一条宝贵经验。教育的率先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强劲动力,教育的投入必将加倍回报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这也是纵观世界发展历史得出的深刻启示。当前,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处于关键阶段,教育的支撑地位更加凸显。必须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长期坚持的重大方针,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政绩考核体系,形成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领导体制、决策 3 机制和制度规范,确保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同时,必须指导和推动教育事业服务大局,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夯实基础、调整结构、优化布局、提升水平,以教育的优先发展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作出更大贡献。

第二,促进公平与注重效率的关系。教育公平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由教育的公益性质所决定的。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任务,也是现阶段促进社会公平的重点。教育公平关键是机会公平,要坚持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的基本教育政策,把工作重点放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上,着力解决好农民工子女就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特殊教育以及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等社会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近年来,经过各级政府的努力,教育投入增长较快,为解决公平问题创造了很好的条件。按照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的目标,今后教育投入还将有较大增长。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举办着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一定要把有限的教育投入使用好。特别要注重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布局,把资金投向最需要的领域、最关键的环节、最困难的群体,把钱花在刀刃上;注重教育事业的科学管理,避免大手大脚、资源浪费;注重发挥教育资源的引领作用,奖励优秀,鼓励争先,使教育投入产生更大效益,作出更大贡献。

第三,扩大规模与提高质量的关系。实现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规模是基础,质量是关键。今后10年,要继续提高教育的普及水平,重点放在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和继续教育等普及率还不高的薄弱环节上。各级各类教育都要更加注重提高质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要牢固树立以质量为核心的发展观,防止单纯追求规模、搞外延扩张而忽视教育质量的倾向。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健全质量标准,完善评价体系,使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鼓励更多的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探索发现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途径,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教师素质决定着教育质量,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使教师素质与教育现代化的要求相适应。

第四,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的关系。教育兴国、教育立国、教育强国是国家意志,政府必须承担主要职责,发挥主导作用。同时,单纯依靠政府资源难以满足群众日益多样化的教育需求,这就要求在强化政府责任的同时,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共同支持教育发展。一方面,要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明确政府的职责范围与重点领域,将政府资源主要用于保障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另一方面,要放宽准入、完善政策、规范管理,更多地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多元主体办学,多种形式发展,形成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

第五,整体推进与分类指导的关系。我国教育发展不平衡,城乡、区域和校际发展差距较大,解决教育问题的基础与条件不尽相同。因此,既要对教育改革发展进行全局谋划、整体推进,也必须注重因时因地制宜,分区规划,分步实施,不搞一刀切。首先必须确保全国一盘棋,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战略目标,落实教育方针政策和基本标准,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各地要在中央统一领导下,从自身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特点的实际出发, 4 探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有效途径和具体办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对各级各类学校要分类指导,合理定位,找准问题,突出重点。整体部署要体现一致性和协调性,分类指导要体现特色、激发活力,把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都发挥出来。

第六,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的关系。教育事业关系长远、涉及全局。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人民群众的新期盼和教育事业发展的新特征,更加凸显出加快教育改革发展的紧迫性。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要求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必须只争朝夕,奋发有为,全力以赴去实现《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同时也要认识到,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还不富裕,不能超越现实条件和承受能力,定过高指标,提过高要求。要统筹考虑各方面的需要和可能,既确定鼓舞人心的发展目标,尽最大可能满足群众合理期望;又实事求是,选择好可行路径和务实措施。在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过程中,一定要避免脱离实际、急于求成,防止留下后遗症,确保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七,立足国情与面向世界的关系。办好中国的教育关键靠我们自己,要从我国优秀传统教育思想中吸取营养,从基层生动的实践中总结经验,从人民群众的需求中找准努力方向。同时,我们也要适应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多样文明相互交融的新趋势,瞄准世界教育改革发展前沿,以更加宽广的胸怀和视野,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吸收借鉴各国教育思想精华和办学经验,以开放促进教育水平的提升。随着教育对外开放的扩大,一些先进理念和新鲜经验被介绍到国内,我们要坚持立足国情、为我所用,促进优秀传统教育思想和世界先进教育理念与我国当代教育改革发展实践更好地结合,立足国情而不自我封闭,开放包容而不盲目崇拜,提高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和国际化水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

第八,改革发展与维护稳定的关系。当前,教育事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和改革攻坚阶段,新问题和老矛盾容易在短时期内相互叠加和集中凸显,扩大开放条件下境外敌对势力的渗透和破坏加剧,统筹好改革发展与维护稳定尤为重要。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在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的同时,注重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有机统一起来,使之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教育系统的和谐稳定关系全局,要加强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坚决抵制国内外不良思想的干扰,牢牢把握学校意识形态主导权,这是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的根本保证。考虑到教育改革复杂艰巨,涉及面宽,社会期待很高,某些方面认识不尽一致,在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系统设计和整体安排,采取顶层设计、试点先行、有序推进的路径。重大改革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举措要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关键性改革发展项目要先行试点、稳步推进。

三、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把中央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

贯彻落实总书记、总理重要讲话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任务,是教育战线的主要工作。会后要抓紧传达学习,研究贯彻意见,尽快部署落实。 5 这里我再强调4点要求。

第一,落实领导责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发挥领导作用,把教育改革发展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落实工作,明确责任要求和工作进度。分管领导要全身心投入组织实施《教育规划纲要》的具体工作,协调解决重大问题。中央各部门和各单位要根据《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按照各自职能分工,完善配套政策,制定落实措施,扎实做好责任范围内的工作。各部门之间要加强协调,积极配合,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共同抓好贯彻落实。各省区市要结合实际,抓紧制定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加快推进本地区教育规划纲要编制工作。要探索完善督查协调机制,通报情况、跟踪检查、密切沟通,加强绩效评估和行政问责,确保中央重大教育决策的执行力和公信力。

第二,启动项目实施。《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本届政府任期内启动的10个重大项目,这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重要载体,也是突破当前教育改革发展重点难点的有力抓手。要搞好论证测算,抓紧启动,集中力量办成几件让人民群众满意、为教育发展增添后劲的大事。对这些重大项目,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制定实施计划,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落实工作力量和工作经费,提出进度要求和考核指标,确保落实到位,抓出成效。要加强项目的组织管理,通过全程跟踪服务和检查指导,及时解决实施中的问题,确保项目质量和效益。项目资金要严格管理,程序公开透明,保证可操作、可监控、可评估,使每一个项目都成为“阳光工程”。

第三,推进改革试点。《教育规划纲要》提出选择部分地区和学校开展重大改革试点,会后将下发《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总体方案》。要按照统一部署,试点先行,加快推进培养体制、办学体制、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10个方面的系统改革,力争在本届任期内取得突破。要尊重基层和群众首创精神,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形成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共同推进教育改革创新的局面。

第四,营造良好氛围。要加大舆论宣传力度,集中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宣传总书记和总理重要讲话精神,宣传《教育规划纲要》的基本内容、重点亮点和制度创新,宣传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成果、新经验和为教育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典型,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争取社会正确认识改革、最大程度地理解和支持教育。要在全社会树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意识,尊重教育规律,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密切互动,营造共同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社会环境。

同志们,教育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寄托着亿万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推进教育改革发展使命崇高、责任重大。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机遇,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努力开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新局面,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10年7月14日)

第6篇:在全国循环经济工作会议上的总结

讲话

在全国循环经济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2007-02-06 09:44:1

3全国循环经济工作会议就要结束了。下面,我讲三点意见,供同志们参考。

一、会议开得很成功

在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这次会议非常及时,非常重要,统一了对发展循环经济工作的思想认识,提高对发展循环经济工作重要意义和紧迫性的认识,明确下一步工作思路和工作安排。总体上看,会议开得很成功,达到预期效果,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加深了对循环经济概念、性质、内涵及其必要性的认识。

马凯同志讲话的第一个问题,就讲

什么是循环经济及其产生的必然性,指出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方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度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循环经济理念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深刘反思的结果,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学习马凯同志讲话、交流和讨论过程中,大家认为,马凯同志从理论到实际,从宏观到微观,从国外实践到国内探索,全面阐述了循环经济的概念、性质、内涵和历史必然性。循环经济包括经济发展、节约、生态和环境,是循环型社会的概念,体现了经济发展、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的有机统一。

二提高了对循环经济工作重要意义和紧迫性的认识。

马凯同志的重要讲话从我国资源禀赋、资源利用水平、环境污染状况、

人与自然关系等方面,全面分析了我国经济增长面临的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从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系统论述了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他指出,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是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是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迫切需要,是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学习讨论中大家认为,马凯同志的讲话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对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循环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三交流了工作经验。

会上,一些地方、企业和有关专家交流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做法和经验,对加快循环经济发展提出了一些非常好的意见和建议。会议安排的十一个大会交流发言,都很有特点。如,上海提出发展循环经济要超越资源节约的前端概念

和污染治理的后端概念,对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已有全面、深刻的认识,并提出了将整个上海市作为全国试点城市的建议。山东省企业、园区、城市三个层次的循环经济发展工作做得有声有色,特别是几个企业做得很好,

听了以后很受鼓舞。省政府正在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意见》,应给予充分肯定。重庆市三峡工程搬迁任务重,他们以循环经济的理念指导搬迁工作,提出凡纳入搬迁的企业,必须搬强、搬大、搬活,消除污染,做了很多工作。河北省将循环经济指标纳入了干部考核体系,尽管实施中还有许多准备工作要做,但抓得比较旱。苏州市政府强调规划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作用,高度重视规划工作。抚顺市市长亲自抓,高度重视。几个企业的发言也很好,如济钢以资源为主线,全面优化、系统挖潜,走出了一条钢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使我们从中看到了希望。几位专家还分别从材料学、工

程科学、再制造等角度阐述了循环经济的理论和实践。会上,大家对循环经济工作提出了很多好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将认真研究吸纳。

四明确了今后的工作思路,增强了信心。

马凯同志讲话的第三部分,着重讲了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主要原则、近期目标和主要措施,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特别是提出通过四条途径,抓住五个环节,采取十项措施,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大家认为,提出的目标和主要措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只要结合本地区、本行业、本企业实际.认认真真地贯彻落实马凯同志的讲话精神,各地区、各部门、各企业的循环经济工作一定会有大的进展,一定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二、循环经济工作形势紧迫,任务艰巨,必须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尽快全面地把我国循环经济工作抓出成效之

所以说任务艰巨,主要是因为:

第一,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涉及各级领导干部的素质,必须有高素质的于部群体,必须有长远观念、大局观念、责任意识,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局部利益。大家在讨论中提出,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解决好各级领导干部的素质问题。

第二,循环经济工作涉及体制和机制。我国正处在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历史进程中,这加重了发展循环经济工作的艰巨性。

第三,循环经济是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模式的改变和提升、升华。

这里,我要强调的是,尽管任务艰巨,难度不小,但发展循环经济是形势所迫,非办不可,必须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尽快办出成效。要看到,发展循环经济目前已有一些基础和条件。

第一,党中央、国务院对循环经济十分重视,并提出了明确要求,有关部门已经开始抓这项工作,有一个很好的开端;

第二,各级领导干部和各方面对循环经济的认识正在不断提高;

第三,各地方、各部门、各企业在循环经济方面已经开始实践,并取得了很多经验,当然有些是教训;

第四,在指导思想、工作目标、措施进一步明确的基础上,正在研究解决体制、机制、政策以及工程科学的问题。对于工程科学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应当有一个小组专门研究。

总之,发展循环经济任务很重,必须脚踏实地,抓紧抓好。我认为,所谓脚踏实地,就是要从现实情况出发,不同的部门、地方、企业,起点不一样,不要有统一的要求,应当针对自身实际,明确几年内要达到的目标和任务。我有志与大家共同努力,把这项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三、我委下一步工作安排和对地方、部门、企业的几点要求这次会议以后,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工作安排是:

一把这次会议的情况、主要文件、

会议效果及下一步工作建议,正式向国务院报告。同时研究是否在明年召开一次更高层次、更大规模的会议,检查落实本次会议情况,号召全党动员,全民动手,把循环经济工作抓紧抓好。

二根据大家提出的意见,尽快修改完善《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意见》。请各地方、各部门、各企业于月日前,将书面意见反馈给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

三根据马凯同志的讲话精神和即将上报国务院的《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意见》,抓紧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工作:

.将循环经济要求纳入规划。我们正在组织编制十一五规划,循环经济要在规划中充分体现。

编制循环经济相关专项规划,包括节能、节水、节材、资源综合利用专项规划等等。同时要认真组织编制好计划,即《××年环境保护与资源综合利用计划》。

.研究指标体系。要抓紧开展循环经济相关指标体系的研究。在这方面,各地方不要等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指标体系后再开展工作,已经有指标的可以先实践,没有的也可以先搞起来。

.研究制定政策。包括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加大投资支持力度等,都要研究。今后,凡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综合利用方面的试点项目、示范工程,我们要加大投资支持力度。

.制定、修订有关法规。为了适应循环经济发展需要,急需修改一些法规,制定一些新的法规。各部门要通力合作,做好这项工作。

.继续深入开展资源节约活动。今年月的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曾培炎副总理亲自参加,引起很大的反响。要抓好资源节约专项检查,今年四季度,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到各地进行督查。

.继续抓好重点项目的落实。已经确定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国债项目,

各地方、企业要高度重视,认真负责地做好落实工作。今后,这些方面的项目,我委投资司要全力给予支持。

四要与有关部门密切紧密配合,同心协力,共同做好循环经济工作。循环经济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宽,靠一个部门,抓起来比较困难。循环经济是全方位的工作,必须强调形成合力。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主动搞好与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共同推进这项工作。

五研究有关问题,体制上、机制止、工程科学的问题,都要组织专门研究。

以上是国家发展改革委下一阶段工作安排。下面,对地方、部门、企业的工作提几点要求;

一各省、区、市发展改革委经贸委曲同志回去之后,要把这次会议的情况特别是马凯同志的讲话,向省政府汇报,并组织传达。

关于各地方循环经济工作由谁来抓,我个人有点建议。第一,是省发展改革委计委迈是省经贸委经委抓循环经

济工作,由省委、省政府确定。国家发展改革委不指定,也不能指定。但必须明确由谁来抓,组织不落实,什么裹都很难落实。第二,不管谁为主抓,都必须互相配合,互相支持,形成合力。第三,各地方要尽快与国家发展改革委联系沟通,建立工作联系。从现在开始,循环经济正式纳入国家发展改革委、省绥发展改革委计委或省级经贸委经委的日常工作。

二各地方、各部门和各企业要继续抓好循环经济试点。我非常赞成小平同志的话,摸着石头过河。没有经验怎么办,先干。方向对了,就要继续大胆试,大胆搞,不断总结经验。赞成大家提的企业、园区、地方三个层次,从企业、工业园区、城市做起是十分正确的。

三第三点要求,就是要真抓实干,共同推进,不折将循环经济发展工作推向前进。

第7篇:在全国循环经济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

全国循环经济工作会议就要结束了。下面,我讲三点意见,供同志们参考。

一、会议开得很成功

在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这次会议非常及时,非常重要,统一了对发展循环经济工作的思想认识,提高7对发展循环经济工作重要意义和紧迫性的认识,明确7下一步工作思路和工作安排。总体上看,会议开得很成功,达到?预期效果,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加深了对循环经济概念、性质、内涵及其必要性的认识。

马凯同志讲话的第一个问题,就讲7什么是循环经济及其产生的必然性,指出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方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度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循环经济理念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深刘反思的结果,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学习马凯同志讲话、交流和讨论过程中,大家认为,马凯同志从理论到实际,从宏观到微观,从国外实践到国内探索,全面阐述了循环经济的概念、性质、内涵和历史必然性。循环经济包括经济发-展、节约、生态和环境,是循环型社会的概念,体现了经济发展、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的有机统一。

(二)提高了对循环经济工作重要意义和紧迫性的认识。

马凯同志的重要讲话从我国资源禀赋、资源利用水平、环境污染状况、人与自然关系等方面,全面分析了我国经济增长面临的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从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系统论述了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他指出,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是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是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迫切需要,是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学习讨论中大家认为,马凯同志的讲话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对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循环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三)交流了工作经验。

会上,一些地方、企业和有关专家交流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做法和经验,对加快循环经济发展提出了一些非常好的意见和建议。会议安排的十一个大会交流发言,都很有特点。如,上海提出发展循环经济要超越资源节约的前端概念和污染治理的后端概念,对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已有全面、深刻的认识,并提出了将整个上海市作为全国试点城市的建议。山东省企业、园区、城市三个层次的循环经济发展工作做得有声有色,特别是几个企业做得很好,

听了以后很受鼓舞。省政府正在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意见》,应给予充分肯定。重庆市"三峡"工程搬迁任务重,他们以循环经济的理念指导搬迁工作,提出凡纳入搬迁的企业,必须"搬强、搬大、搬活,消除污染",做了很多工作。河北省将循环经济指标纳入了干部考核体系,尽管实施中还有许多准备工作要做,但抓得比较旱。苏州市政府强调规划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作用,高度重视规划工作。抚顺市市长亲自抓,高度重视。几个企业的发言也很好,如济钢以资源为主线,全面优化、系统挖潜,走出了一条钢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使我们从中看到了希望。几位专家还分别从材料学、工程科学、再制造等角度阐述了循环经济的理论和实践。会上,大家对循环经济工作提出了很多好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将认真研究吸纳。

3.研究指标体系。要抓紧开展循环经济相关指标体系的研究。在这方面,各地方不要等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指标体系后再开展工作,已经有指标的可以先实践,没有的也可以先搞起来。

4.研究制定政策。包括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加大投资支持力度等,都要研究。今后,凡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综合利用方面的试点项目、示范工程,我们要加大投资支持力度。

5.制定、修订有关法规。为了适应循环经济发展需要,急需修改一些法规,制定一些新的法规。各部门要通力合作,做好这项工作。

6.继续深入开展资源节约活动。今年6月的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曾培炎副总理亲自参加,引起7很大的反响。要抓好资源节约专项检查,今年四季度,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到各地进行督查。

7.继续抓好重点项目的落实。已经确定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国债项目,各地方、企业要高度重视,认真负责地做好落实工作。今后,这些方面的项目,我委投资司要全力给予支持。

(四)要与有关部门密切紧密配合,同心协力,共同做好循环经济工作。循环经济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宽,靠一个部门,抓起来比较困难。循环经济是全方位的工作,必须强调形成合力。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主动搞好与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共同推进这项工作。

(五)研究有关问题,体制上、机制止、工程科学的问题,都要组织专门研究。

以上是国家发展改革委下一阶段工作安排。下面,对地方、部门、企业的工作提几点要求;

{一)各省、区、市发展改革委(经贸委)曲同志回去之后,要把这次会议的情况特别是马凯同志的讲话,向省政府汇报,并组织传达。

关于各地方循环经济工作由谁来抓,我个人有点建议。第一,是省发展改革委{计委)迈是省经贸委(经委)抓循环经济工作,由省委、省政府确定。国家发展改革委不指定,也不能指定。但必须明确由谁来抓,组织不落实,什么裹都很难落实。第二,不管谁为主抓,都必须互相配合,互相支持,形成合力。第三,各地方要尽快与国家发展改革委联系沟通,建立工作联系。从现在开始,循环经济正式纳入国家发展改革委、省绥发展改革委(计委)或省级经贸委(经委)的日常工作。

(二)各地方、各部门和各企业要继续抓好循环经济试点。我非常赞成小平同志的话,"摸着石头过河"。没有经验怎么办,先干。方向对了,就要继续大胆试,大胆搞,不断总结经验。赞成大家提的企业、园区、地方三个层次,从企业、工业园区、城市做起是十分正确的。

(三)第三点要求,就是要真抓实干,共同推进,不折将循环经济发展工作推向前进。

第8篇:在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上的总结讲话

水利部副部长 翟浩辉 (2007年1月7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经过全体与会代表的共同努力,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就要结束了。这次会议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水利赋予重要职责的形势下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也是在“十一五”水利开局良好、可持续发展水利深入推进的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关键的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对这次会议作了重要批示,充分肯定了2006年水利工作,对做好2007年的水利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会议期间,汪恕诚部长代表部党组作了工作报告,总结了2006年的工作,分析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水利的要求,部署了今年的各项水利工作任务。规计司、建管司、农水司、防办、监察局、长江委、黄委会以及河北、江苏、福建、湖北、重庆、甘肃、新疆等14个单位作了交流发言,会议还进行了分组讨论,刚才各小组已就讨论情况作了汇报。

大家普遍反映,这次会议主题明确、内容丰富、重点突出、形式紧凑,开得很好。汪部长在工作报告中,对去年水利工作的四个突出特点概括准确,总结六大重要进展实事求是,四点体会阐述精辟;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水利的重要任务,贯穿了科学发展观的主线;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明确提出了当前要着力抓好的四件大事,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对水利工作的迫切要求;对做好今年水利工作的重大意义进行了分析强调,对全年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进行了具体部署。汪部长的工作报告充分体现了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符合水利发展与改革实际,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操作性。有关单位的汇报和交流发言各有特色,很有启发和借鉴意义。分组讨论中,大家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对这些建议,我们将认真整理研究,尽可能予以吸收和采纳。

总之,通过这次会议,大家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交流了经验,明确了任务,把握了重点,振奋了精神,增强了信心,会议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并传达贯彻好这次会议精神。各地方水利(水务)厅(局)的负责同志,回去以后要尽快向省、区、市人民政府汇报会议精神和贯彻落实意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争取他们对水利工作的支持。要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回良玉副总理的重要批示和汪恕诚部长的工作报告,领会实质。要结合本地、本单位实际情况,抓住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统筹安排,扎实工作,聚精会神地把会议精神落到实处。下面,我主要就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提出几点要求。

一、统一思想,坚定不移地推进可持续发展水利

近几年来,水利系统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部党组的治水思路,努力推进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转变,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推进现代水利建设,实践可持续发展水利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需要进行很长时期的艰苦努力。

(一)进一步认清建设现代水利、实践可持续发展水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既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又是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快速推进的发展时期,农村的发展也步入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阶段。今年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一号文件,就是《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建设现代农业是党中央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现代水利是基础,必然要求水利要超前发展以提供保障,也必然要求水利可持续发展以提供支持。现代水利和可持续发展水利是紧密相连、融为一体的,其本质的要求是用现代的发展理念指导水利,用现代的科技成果装备水利,用现代的先进技术改造传统水利,用现代的经营理念和手段(包括自动化、信息化)管理水利,从而建立现代的防洪安全体系、现代的水资源供给体系、现代的水工程管理体系、适应现代人生活需要的水环境生态体系、现代水利人才体系,实现人水和谐,确保水资源永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当然,实现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有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对于发展现代水利,必须根据我国经济区域的不同情况逐步推进、递进式地发展。像东部地区,鉴于经济发展比较快,有些地方已初步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现代水利的发展步伐可以加快一些;中部地区目前正在崛起,现代水利建设可以起步,但着重的任务是尽快实现水利化;西部地区则要求规划起点高一些,工程标准做得好一些,特别是要把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好。对于可持续发展水利,不管是经济发展有多大差异,都要作为一个根本的目标持之以恒地追求。

(二)水利规划等各项工作都要切实贯彻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思路

水利规划是水利发展的蓝图和纲领,是水利工作的基础和龙头。通过编制和实施水利规划,是贯彻落实治水新思路的关键环节和有效途径。近年来,我们编制完成了一大批水利综合、专业和专项规划,涉及防洪、水资源开发利用、农村水利、水土保持、生态治理、行业能力建设等各个领域,水利规划体系建设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但是,总体上看,规划滞后于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当前,特别要高度重视水资源综合规划和流域综合规划修编这两个关系全局的重要规划。要着眼于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永续利用,协调好生产、生活、生态用水需求,通过水资源综合规划,对未来一个时期我国水资源进行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科学配置。要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维护河流健康、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作为流域综合规划编制的主线,从根本上扭转以往以重大工程建设作为规划编制主要脉络的做法,抓住水资源领域的主要矛盾,根据各地区、各流域的实际特点,统筹流域与区域、局部与整体、重点与一般、长远与当前、需要与可能的关系,突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的运用和自动化、信息化建设,提升水利科技推广和服务体系的功能,从而做到防洪抗旱并举,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开发保护统一,促进现代水利事业健康发展。

(三)要为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深入推进提供制度保障

推进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既要有完善的水利工程体系,更需要健全的制度保障,而且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要认真总结可持续发展水利的实践,把行之有效的成功经验和做法通过法律法规和政策等制度形式稳定下来,尤其要在水法规制订、规划编制、行政决策以及防汛抗旱、农村水利、节水型社会建设、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等各项工作中,加强水利的社会管理职能,引导、调节、约束、规范人类的行为,切实改变过去那种重治理开发、轻节约保护,重工程建设、轻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重行政手段、轻经济法律手段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要以制度管权,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要进一步深化水利改革,推进制度创新,特别要加快水行政管理体制、水资源管理体制、水管单位体制的改革,完善水利投融资机制、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机制、水价形成机制,探索建立水权制度和水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为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增添动力和活力。

二、突出重点,着力抓好四件大事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中央要求,要突出重点,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刚刚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大局出发,提出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并就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做出了具体部署,特别强调要提高农业水利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目前,我国水旱灾害综合防御体系还不完善,洪涝干旱还严重制约着农业发展,有一半以上的耕地得不到灌溉,大部分灌排设施存在老化失修的问题,农业还没有根本改变“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发展现代农业,保证国家粮食安全,解决好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必须进一步增强农业防抗水旱灾害的能力,大力开展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不断提高农业的水利化水平,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我国广大农村还分布着大量病险水库,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威胁;农村还有2.8亿人饮水不安全,高氟、高砷、苦咸等水质问题严重影响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农村水库移民生产生活条件普遍较差,近一半的农村水库移民属于绝对贫困和低收入人口。这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势必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局。部党组经过认真研究,决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力抓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灌区“两改一提高”和落实水库移民政策等四件大事,力求在解决突出矛盾和关键问题上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对这四件大事,汪恕诚部长在报告里已经做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我理解,要真正把大事做细、好事办实、实事办好,必须强化“四个到位”。

一要强化认识到位。这四件大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直接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是贯彻落实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的具体表现,是对支农惠农政策措施的进一步强化,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各个司局、各级水利部门要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做好四件大事的重大意义,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中央的战略决策以及部党组的重要部署上来,把行动和力量集中到四件大事的总体安排上来,按照这次会议的要求,以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求实的态度,切实把四件大事抓紧抓好,抓出实效。

二要强化领导到位。四件大事任务重、时间紧、要求高,水利部门各级领导要把他们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亲自抓、亲自部署。要强化责任意识,在各个层级、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都推行主要领导负责制,层层落实责任,同时,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哪个地方的工作出了问题,就要追究哪个地方的领导同志的责任。要深入一线开展调研,及时解决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要搞好与有关部门的协调与配合,有关司局要加强管理和指导,形成各负其责、通力协作的工作格局,群策群力,把四件大事办好。

三要强化措施到位。四件大事具有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做好这四件大事,用好工程建设资金,确保工程建设质量,确保农民长期受益,是对我们工作能力的重大考验。要加大前期工作力度,充实技术力量,充分论证,精心设计,确保前期工作深度。要加强项目建设管理,严格基本建设程序,实行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确保工程质量。要克服困难,千方百计加大地方投入,足额落实地方配套资金。要加强资金管理,完善各项制度,严禁滞留、挪用资金,严禁“幕后交易”和“黑箱操作”,防止“工程上马,干部落马”的现象出现。要按照《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落实好工程建成后的管理体制、人员和管理经费,确保工程建成后的良性运行和发展。

四要强化监督到位。切实加强监督检查是做好四件大事的重要保证。缺乏监督,权力失控,行为失范,就容易产生腐败。要加强对工程规划、设计、招投标、施工、监理、竣工验收等各个环节的监督,决不许搞“豆腐渣工程”。要加大审计、监察、稽察工作力度,严防各种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确保资金运行和使用安全。对违法违纪问题,要依法严肃查处,依法追究责任,决不姑息迁就。要强化社会监督,有条件的要按照国家政务公开的要求对建设项目实行社会公示,加强举报受理工作,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要认真调查核实,确保权力运行阳光透明。

这里要说明的是,我们强调抓好四件大事,不是说其他水利工作不重要,不要做了。要在着力抓好四件大事的同时,统筹做好各项水利工作。近年来,我国极端气候事件频繁发生,由此带来的损失十分严重,要做好防大汛抗大旱的各项准备,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今年是完成国务院确定的治淮19项重点工程的最后一年,在建和新建重点项目也很多,要加快进度,加大力度,确保质量、进度、效益相统一。其他各项工作,如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管理、水土保持、农村水电等,都非常重要,都是事关水利长远发展的大事,各级领导依然要高度重视,一如既往地抓紧抓好。

三、求真务实,积极推进行业建设

加强水利行业能力建设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快水利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保障。汪恕诚部长对这方面的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这里,我再强调三个方面:

(一)注重学习提高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推进可持续发展水利,迫切需要提高水利系统各级领导干部的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要深入学习、全面理解、深刻把握十六大以来中央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和一系列战略决策,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深刻领会、全面掌握部党组治水思路,真正弄懂弄通可持续发展水利的精神实质和总体要求,学会运用全面的、发展的、可持续的观点认识和解决水利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要根据履行职责的要求,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学习现代经济、科技、社会管理、法律等知识,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业务素质,努力成为领导水利发展的行家里手。

(二)关心基层水利

长期以来,基层水利都是水利工作的薄弱环节,是水利工作的难点之一。部党组高度重视和关注基层水利问题。近年来,为发展基层水利,解决基层困难,我们研究出台了一些措施,推行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机制,一些地方进行了乡镇水利站的改革,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由于积累的时间长、涉及面广、投入少、改革不到位等原因,从全国来看,目前基层水利发展仍然十分困难。要改变这一局面,首要的是要关心基层水利,狠抓有关政策的贯彻落实,加大改革力度,理顺体制机制,增强基层水利发展的制度活力。要切实加大对基层水利部门的支持力度,各级财政都要增加对基层水利的投入,采取措施帮助基层水利单位摆脱困难。基层水利单位自身要积极开拓,勇于探索,发挥资源与技术优势,重点发展城乡供水、水电、水利旅游、水产养殖等优势产业,通过自身努力壮大经济实力,求生存谋发展。

(三)加强作风建设

作风建设关乎水利发展事业全局,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必须长抓不懈。要以先进性建设为重点,加强思想作风建设,提高各级水利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能力。要加强组织作风建设,建立健全落实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从决策程序、执行责任、集体监督和过失追究等方面,制定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具体制度和办法,不断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水利是为全社会服务的基础性行业,各级水利干部要继续大力发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从文山会海中解脱出来,从迎来送往中摆脱出来,集中时间和精力,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认认真真察民情,诚诚恳恳听民意,实实在在帮民富,兢兢业业保民安。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建立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特别要针对水利工程建设中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重点领域和环节,着力加强制度建设,从源头上防止和克服腐败现象的发生。

四、抓好当前,认真做好岁末年初各项工作

一是确保防凌安全。今冬气候异常,黄河、松花江的防凌形势不容乐观。特别是前期气温持续偏高,黄河内蒙古河段封河速度发展缓慢,河道内槽蓄水量持续增加,部分堤防偎水,发生冰塞、冰坝的可能性增大。不久前,回良玉副总理对防凌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加强监测预报,认真值班巡查,确保防凌安全。国家防办也发出通知,对做好防凌汛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有关地区要切实贯彻落实,针对今年防凌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认真做好凌情、水情的监测预报工作,及时会商,认真分析凌情发展趋势,按照防凌预案开展水库防凌调度,加强巡堤查险,做好防凌抢险的各项准备,落实各项防凌措施,确保防凌安全。

二是积极开展冬春抗旱。去年我国长江黄河等主要江河来水偏少,长江流域出现了罕见的枯水。与历年同期来水量相比,目前全国主要江河来水量均有不同程度地偏少,其中长江干流偏少3~4成,黄河中下游干流偏少5~6成,春季用水形势十分严峻。各地要及早动手,做好准备,春旱冬抗。要抓紧水毁工程修复、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小型农田灌溉设施整修,因地制宜地新建一批小型蓄水、引水、提水、集雨等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千方百计增加抗旱水源,提高抗旱能力。降雨偏少、蓄水不足的地方,要抓住每一次降雨机会,尽可能多的拦蓄地表径流,入塘入库,为今后用水作好储备。要制定并及时启动抗旱应急预案,加强计划用水,大力节约用水,统筹安排好生产、生活、生态用水,确保群众饮水安全。

三是切实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重视与不重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搞得好与不好,应对水旱灾害呈现的景象是截然不同的。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紧紧抓住广大群众通过抗灾实践对加快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认识提高、要求迫切的大好时机,充分利用冬春农闲的有利时节,重点针对当前存在的薄弱环节和水旱灾害暴露出的突出问题,周密组织,增加投入,扎实开展冬春水利建设,掀起新一轮建设高潮,力争实现投入、规模、质量、效益的新突破,为提高农业抗灾减灾和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今年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打下基础。

四是着力加强应急管理。国务院对加强应急管理高度重视,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水利涉及面广,突发性事件发生频率高,稍有疏忽就会酿成大问题,我们一定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积极应对、妥善处理。一要加强重大水污染事件应急管理。冬春江河枯水期也是水污染事件的高发期,各流域机构、各级水利部门要加强入河排污口的监督管理,强化重要河段的水质监测,特别要密切监视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质变化,建立起重大水污染事件快速反应机制,确保群众饮水安全。二要高度重视群体性上访事件,特别要做好水库移民后扶政策落实中的稳定工作,及时排查不稳定因素,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预防和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三要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以水利施工、病险水库、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村水电、供水、电力生产、车船交通、防火防爆和水库旅游等为重点,组织开展一次全面的安全生产检查和隐患排查,从组织领导、制度落实、安全防范、检查督促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把各项安全生产工作落到实处,防止发生各类安全事故。

岁末年初,要严格执行中央关于厉行节约、制止奢侈浪费的有关规定,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新春佳节将至,各级领导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安排好节日期间职工生活,积极帮扶困难职工,让广大职工过上欢乐、祥和、安全的节日。

借此机会,我提前给大家拜个早年,祝各位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工作愉快,心想事成、万事如意。

谢谢大家!

第9篇:第十三届全国化学与教学论学术年会会议总结

会议总结

吴丝

2016年11月5日至6日,由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安徽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承办的“第十三届全国化学课程与教学论学术年会”在安徽芜湖召开。来自全国的200余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参加了此次年会。

4日下午,我们到达了安徽芜湖碧桂园玛丽蒂姆酒店,在这里签到。领取了会议的相关材料。

5日上午,大会开幕式在安徽芜湖碧桂园玛丽蒂姆酒店凤凰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党委书记顾家山研究员代表安徽师范大学的会议筹备团队致辞,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郑长龙教授致开幕词。9:00大会合影。清华大学李亚栋院士做“人才成长与大学教育、从纳米科技的发展看待化学的机遇与挑战”报告。茶歇过后,华东师范大学罗玛博士做“化学问题课堂“双向水平”的关联研究”报告;东北师范大学何鹏博士做“基于多面多维Rasch模型的理科教师课堂教学表现测评研究”报告。3个邀请报告围绕“科学教育面临的挑战,科学究竟是什么,应该教授怎样的科学”来展开,分享了有关“如何提升学生学习科学的持续兴趣,科学本质、科学推理及科学论证”的研究成果。上午会议到此结束。

5日下午,继续大会邀请报告,北京师范大学王维臻博士做“中学“化学反应与能量”主题的课程及教学研究-基于学习进阶”报告;“科学论证的“立体化图像”及其教育研究方法论意义”报告;华南师范大学博士邓峰做“促进科学本质观的化学教学“设计原则”研究-基于‘论证资源’的理论框架”报告;山东师范大学万延岚博士做“中学理科课程应培养学生哪些关键能力和观念?-基于德尔菲法的实证研究”报告。4个报告是对学生学习科学的表现及教学方式的探索,试图回答如何做到“教学-学习-评价”匹配性的问题。

6日上午,首先开展了5个分会报告和墙报展示。共有20余个分论坛报告,内容涵盖化学教师教育研究,涉及化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构成要素,化学教师的自我效能感,职前化学教师成长的个案研究,职前化学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化学教师对教学设计的认识等;化学学习认知研究,涉及化学学习的理智感水平,化学学习困难表征,化学问题解决,化学学习认知结构及认知模型,化学概念学习,化学学习进阶等;化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涉及化学微课程资源,化学课程标准、教科书与课堂教学的一致性,化学实验绿色化的实践途径等。

6日上午的闭幕式由毕华林教授主持,毕华林教授总结了本次会议的情况。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郑长龙教授总结了本次会议的情况,指出这是一次最具国际视野、形式最为丰富多样、学术水平最高的成功年会;请大家关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修订,把握改革动态,开展深入研究;通报了学会的最新人事安排。下一届承办方辽宁师范大学向大家发出诚挚邀请,希望大家明年相逢辽宁,再叙友谊。

上一篇:云南省烟草专卖局文件下一篇:写给新生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