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初中语文教材

2022-07-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北师大版初中语文教材

北师大版语文教材的“海西"特色

课改之后,教材多样化,除了人教版教材外,还出现了其他特色鲜明的好教材。鲜明的特色、好的特色具有某种普遍意义。比如苏教版初中语文“眉清目秀”的特色,就不仅适用于灵秀之地的江南水乡,同样受到其他省份的欢迎。这正是教材多样化的本意所在。孙绍振主编的北师大版初中语文课标实验教材所具有的“海西”特色,正是这样一种性质的、可以走向全国的特色。

这海西特色包括入选的福建、台湾作家的作品最多,生动表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层魅力(这后文再谈),包括它的编写队伍是由福建省的学术队伍,即以孙绍振为首的福建师大的教授们以及以陈日亮、王立根为代表的福建省的中学特级教师们组成的,但其中更重要的、最根本的一点,在于这支学术队伍共同的编写理念的时代性和先进性。他们在长期的合作中形成了被人称为“闽派语文”的学术群体。闽派语文有许多特色,在教材编写中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希望编写出的语文教材能解读文本的艺术奥秘、语言奥妙,能给师生一些解读奥秘的方法。语文学科本质上应当和数理学科一样,能成为认识、改造客观世界的锐利武器,能给以它的学习者解密、揭秘、发现的兴奋、幸福感,就像最近复旦杨玉良发表于2009年9月8日的《科学时报》(为去年第23期《新华文摘》重点转载)的关于学科问题的文章中所说的那样,能使学习者“获得探索未知世界的基本能力”,“从中体验到发现的愉快”。孙绍振教材正是这样努力体现着语文学科的这一本质属性。而要掌握具有这种属性的学科,就跟学数理化一样,必然有一定的难度,通往科学殿堂的路本来就不可能全是康庄大道。所以近五年来,使用这套教材的西北、华北、华东、东北的七八个省实验区的师生渐入佳境,越来越认识到该教材在这方面的优势和价值,就像山西实验区的同志所说的,现在看来,还是这套教材更有利于与高中接轨。我体会,山西的同志所指的就是上述解密之重要以及随之产生的必要难度方面该教材具有的优势。

这一优势非同小可。

我们知道,文本解读现在越来越受到语文界的重视,已经成为近几年的流行话语。我们还知道,由于文本解读颇不容易,加上其他认识上的误区、应试教育的影响,至今还问题多多。北太前任中文系主任、现任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先生近年有两个著名的调查。一个是对北大近二年入学的近二百名一年级新生所作的两次调查。另一个是就课改问题在各地所作的相关调查。温先生指出,这些调查所“发现的问题相当一致”。非常遗憾的是,所发现的问题竟是“中学语文可能是最令学生反感的一个学科”!原因是把学生原本对文学和母语的“良好感觉破坏了”。为什么会被破坏?极重要的一点而其根源之一就是文本解读出了问题,例如调查中提到的“现代文阅读牵强理解课”,“缺少整体感受”、“失去整体审美感觉”的“很断裂地考究词语意思”的“扭曲了的学习”,“先将课文分段,然后找中心句子,逐段分析,甚至连诗歌也照此办理”的“简直就是解读的暴力”的“解读套路”,“高考挤压下,硬是用死板模式去限定理解”的“刻板、教条、贫乏、单一”的语文课,不去认真阅读课文的课堂活动,等等(以上所引温调查内容主要见2009年7月8日《光明日报》,参见《语文学N))2008年第1期)。这是进入深水区的课改探明发现的真正内伤。据悉,正在修订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已经郑重加上了“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要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一不要远离文本过度发挥”等重要话语。正是在这个文本解读、钻研文本的根本问题上,孙绍振主编的语文教材显示了它的厚重优势和鲜明特色。

孙绍振先生在这方面说过很多话。他所出版的十几部著作中,从上世纪80年代最早的《文学创作论》到近十年接二连三推出的《审美价值结构与情感逻辑》《挑剔文坛》《直谏中学语文教学》《名作细读》《文学性讲演录》《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演说经典之美》等,几乎每一部书中,都不厌其烦地以他那独特的幽默、雄辨的语言申说这一文学研究、文学教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根本问题。他不止一次说过,他年青的时候对文学理论的希望是十分具体的,希望它能解读一首小诗,一部长篇,哪怕揭示其中的一点艺术奥秘他就很满足了,结果那些理论一接触到具体作品或虚晃一枪,或文不对题,每每使人大失所望。他又不止一次批评过八九十年代大力引进西方文论时那种沉溺于宏观阐述,远离作品微观分析的现象,他说他所希望的理论要能给人解读具体文本的艺术奥秘的幸福感,但是那些理论一遇上具体作品则如水浇鸭背,了无痕迹,使人一片茫然(以上话语详见上述孙绍振著作,主要见各著作序言,以下凡未另注出处的孙绍振言论,均同)。他在其新著《文学性讲演录》中还以很长的篇幅转述了李欧梵先生的一段形象描述,说是各派西方文论忙于登台亮相,忙于互相混战,你方唱罢我登场,结果最重要的任务,攻打城堡——也就是解读文本的任务却弃之一边了。孙先生丝毫没有漠视西方文论的意思,他自己创造的“错位美”理论就有西方文论的渊源。他认为每一种成熟的理论都有“澄明”的作用,但更重要的是,孙先生又认为:第一,每一种理论在“澄明”的同时又往往有遮蔽的作用,或者说局限,在引入来建构自己的理论或者解读文本时必须加以修正,去蔽;第二,无论建构理论还是解读文本,最重要的是从经典文本的阅读经验中直接归纳,是自己对作品的直接的、特殊的体悟;第三,如前文所述,文学理论应能解读具体文本艺术奥妙,因此他希望的文学理论应该有一点操作性。基于上述三点,孙先生在上述有关著作中只好再次引述了人们耳熟能详的恩格斯、歌德这些经典理论家的名言: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理论是行动的指南,而不是教条。他说不是他对理论抱残守缺,而是他对艺术万分沉迷。他说为什么《三国志评话》不如《三国演义》动人,为什么《水浒传》要胜过《荡寇志》,为什么《背影》里的父亲形貌很不潇洒而作品却很感人,他说这些不朽的经典是值得我们奉献生命和青春去探究的。

于是,介入基础教育新课改以来,孙先生特别关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解读的缺失状态。在理论教学远不能跟大学中文学科相比的情况下(大学的中文学科,作品的艺术奥秘解读也是极重要的,甚至是基础的,这须另文阐述),孙先生认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一篇篇具体文本的微观解读;然而这又正是难点和弱点:因为文本一目了然,一看就懂(王富仁说,现代文本看不懂的不是好文本,一看就懂是基本要求),因而如何再解读,简直天衣无缝,狗咬乌龟无从下口;至于文字障碍,包括文言文,靠注释或教师讲解自可疏通,并不太费事。孙先生在《名作细读》中一开篇写道:

自然科学或者外语教师的权威建立在使学生从不懂到懂,从未知到已知。而语文教师却没有这样便宜。他们面对的不是惶惑的未知者,而是自以为是的“已知者”。如果不能从已知中揭示出未知,……再雄辨地揭示深刻的奥秘,让他们恍然大悟,就可能辜负了教师这个光荣称号。

孙先生所说的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正是语文学科赖以安

身生命,得以区别于其他数理学科而又能和其他数理学科一样平起平坐而能被称为一门学科,甚至是一门艺术的根本所在。然而,把已知当未知,把学生看得懂的内容用另一套白话再重述一遍,反复在文本以外打外围战,搞热热闹闹的花架子,这样的课堂教学却大有人在。孙绍振指出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甚至是普遍性。

强调揭示文本奥秘的重要性、艰巨性,重视文本解读、细读的,绝非孙绍振少数人的边缘之声,不仅不一而足,且时有黄钟大吕,就20世纪以降至少可首先说到鲁迅、叶圣陶、朱自清、钱钟书。

鲁迅在《人生识字胡涂始》《做古文和做好人的秘诀》中批评了旧式学堂“教师并不讲解,只要你死读,自己去记住,分析,比较去。弄得好,是终于能够有些懂”,“然而到底弄不通的也多得很”,“大概是似懂非懂的居多”,“一任你自己去摸索,走得通与否,大家听天由命”的“暗胡同”教学。鲁迅自己的文学教学则是使听者茅塞顿开的解读典范。比如一部宏大的《中国小说史略》讲稿,主要部分就是具体作品的解读,并且不是下大而无当的判断,而是深入作品微观细节的又必定引述原作相应文字以为分析对象,文本奥妙又豁然洞见的非常具体的评点。如分析到《儒林外史》里范进母丧丁忧期间种种假道学丑态,引述了范进吃虾圆那段令人喷饭的著名细节,指出作者的描写手段为“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诚微辞之妙选,亦狙击之辣手”(这就是后人津津乐道的白描式讽刺笔法)。这样的精彩解读、细读,才会使学习者体会到伟大作品的艺术奥秘。他在《致董永舒》《不应该那么写》中建议学创作的人应多看别人的作品,尤其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的作品,但他同时认为“常有极要紧、极精彩处,而读者不能感到”,认为好作品“应该怎样写”读者是很不容易看出、领悟的,于是提出了他那著名的“必须知道了不应该那么写,才会明白原来应该这么写”的道理。鲁迅所说的就是艺术奥秘、语言奥妙的解读、发现的问题。和鲁迅一样,叶圣陶也是非常反对那种一任学生自己摸索去的,他称之为“暗中摸索”的教学。在那篇专批“暗中摸索”的《认识国文教学》一文中指出:“让学生自己在暗中摸索,结果是多数人摸索不通或是没有去摸索”,“即使人人能够在暗中摸索,渐渐达到能看能作,也不能说这个问题不严重;因为暗中摸索所费的功力比较多”,“如果暗中摸索就可以,也就无需乎什么教育了”。很明显,叶圣陶的意思就是教师要讲解,要解读。他还身体力行,当年那本影响巨大的《文章例话》就是他为全体语文教师做出的榜样;全书分析、解读了《背影》等24篇作品的艺术奥秘(叶圣陶称之为好文章的“好处…作法”),其解读之精彩、分析之细致、揭秘之精准,多少年后在同篇鉴赏中都难有出其右者。他还在该书的序言中开宗明义言明:读者看了他的书,犹如听了教师讲解一样。又由于他在讲解一篇文章时,不时都会插进一些分析文章的具体方法,教给学生一些“能看”的道道,所以在序言中叶圣陶又不无得意地说::“读者看了这些话(即上述他的讲解),犹如听了国语教师讲解一篇文章之后,再来一个概要的总述。以后,自己读其他文章,眼光就会比较明亮,比较敏锐,不待别人指说就能够把好处和作法等等看出来。”也许意识到光看他这本小册子,光听教师讲解某篇作品(哪怕还教给了一些具体的方法)还不够,几年后,他又在多篇文章中强调了在观念上要明确认识到文本分析、文本细读、文本钻研的极端重要性,并且还应自己动手,多多实践。比如,他在《<略读指导举隅>前言》《论国文精读指导不只是逐句讲解》等文中指出:没有素养的人是不能受用诗歌的,而“素养不会凭空而至,还得从分析的研究入手。研究愈精,理解愈多,……研究不精,感受不深”;精读类课文“要做细琢细磨的研读工夫”。叶圣陶的意思很明白,眼光敏锐,能看,是在实践中发生,实践中养成的,而且这不是别的实践,而是文本分析、文本细读、文本钻研的实践。

朱自清可说是现代有意识建构中国式细读的第一人。他从新批评细读法的创建人瑞恰慈以及金圣叹等人的古代评点中吸取了有益的营养,并主要根据自己的实践创建了他的文本细读的解读理论。朱自清至少在十数种著述中反复阐述了他的有关观点。在《文心·序》里他指出:“中学生读书而只取其思想,那便是将书里的话用他们自己原有的语汇等等重记下来,一定是相去很远的变形。”这真是一语中的!所以他非常反对欣赏课文、解读文本时只给作品下“美”“雅”“精致”“豪放”之类抽象、含混的评语。他强调在语文教学中要一字一句不放松,要咬文嚼字,要从词汇、修辞、句法、章法,从作者着意的和用力的地方,“找出那创新的或变古、独特的东西,去体会,去领略”。即使是了解思想内容,他认为“不止于要了解大意,还要领会那话中的话、字里行间的话,也就是言外之意”,这就“得仔细吟味,这就更需要咬文嚼字的工夫。”朱自清的结论是:欣赏是建立在透彻的了解基础上的,透彻的了解之中就有着欣赏。朱自清认为,只有这样,对于读者,尤其对于中学生“才是切实的受用”(以上引述见朱自清《再论中学生的国文程度》《论百读不厌》《写作杂谈》《语文零拾·序》等文)。为了实践、贯彻他的咬文嚼字、透彻了解的细读理论,朱自清不仅在自己的理论著述中有文本解读的范例,而且亲自编写了多种中学课本,并亲自编写包括练习在内的各种解读设计,其每课练习之多之细之微观具体,包括其中隐含的许多语言奥妙、艺术奥秘的揭示,是同时期乃至大陆尔后的诸种语文教材中极少见到的。钱钟书是另一位被人称为创造中国式细读的大学者。如王先霈先生主编的《文学批评原理》认为钱氏在他的《谈艺录》《宋诗选注》里就自觉不自觉从事过新批评细读的实践。比如《宋诗选注》评点“一枝红杏出墙来”,举出温庭筠、陆游等等不少诗人都写过类似的诗句,甚至有的句子几乎一模一样,最早出于何人,后来又有谁写过,但只有叶绍翁《游园不值》里的这句最好;好在哪里?钱先生一句一句、一首一首进行细细的比较分析;整部《选注》评点那些名句佳词,都是这样探源溯流,辨微析变。

还有近七八年来,理论界一批著名学者,如王富仁、陈思和、金元浦、钱理群等等,如课程标准研制组的方智范、巢宗祺等等,都大声疾呼文本钻研、文本分析、文本细读的重要。2004年10月27日的《中华读书报》,曾用一整版刊登过金元浦与俄国几位文学理论家的对话,其中集中批评的,就是不重视具体文本微观分析的现象,认为文学的研究和文学的教学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对于具体文本的分析。近年在检讨盛行一时的文化批评中的存在问题时,清醒的学者都在呼喊、想望与扎根土地的文学息息相通、与创作不远离不疏远不隔膜的知音批评的复活或者兴盛(可参见《文学评论))2009年第6期郜元宝文),其实,如前文中孙绍振等人所指出的,宏观的理论探讨过热、微观的文本分析式微的现象已经不止一次发生了,所幸的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理论界自身越来越及时地作出反应调整,作出自省纠偏,愈来愈认识

到具体作品的解读分析并非是小儿科而是一门大学问(这就是刘勰所说的知音难逢),越来越自觉警惕不要偏离了理论的根本目的是为实践服务并受实践检验的立场。理论界尚且如此正本清源,更不用说本身的主要活动甚至是全部活动就是进行一篇篇作品的讲解、探究的中学阅读教学界应当拨乱反正,回归本位了。

以上是理论界的状况。在中学一线实践领域,同样有一批人,主要是那些早期的著名特级教师,不约而同走到了这一点。前文提到的参与了孙氏教材编写的陈日亮、王立根,他们力主要讲出一篇篇作品的精彩、精华、精要所在,尤其是语言文字的美妙所在。还有钱梦龙,这位孙绍振特别赞赏的上海著名特级教师,其愈千次的借班上课所展示的出神入化的教学设计,令人叹为观止;人们以为他的要诀就在教学设计,钱梦龙特别作了纠正,指出第一位的、首要的是自己反复品读课文,直至体悟出作品的具体特点、奥妙,而后才进入他那著名的教学设计,否则就本末倒置了。又有于漪,这位和钱梦龙一样家喻户晓的语文特级教师的领军人物,最早最清醒认识到文本解读根本性、重要性。她从80年代初直至课改开始后反反复复地强调过:学生认为现代文一看就懂,不认真咀嚼,不去体会文字应用的奥妙,是一种误解;小学毕业认识了三千汉字以后就基本上能自行阅读了,还要中学干什么呢?就是要领悟到语言的魅力、思想的精髓,要多多钻研课文,乃至要穷尽其中的奥妙。(以上于、钱、陈、王论述及其教例可参见笔者拙著《混沌阅读》第五章)。于漪、钱梦龙们全国至少至少有数十位,只要看过他们当年的教案、教学实录的,或者看过王荣生主编的《1978~2005语文教育研究大系‘中学教学卷》中这些顶级人物的二十多份教学详例的,就会发现,他们成功的奥秘,主要就在于那种揭秘带来的兴奋、幸福感。

而众多的一般语文教师尚有距离,乃至相去甚远。加上新课改前的旧教材适应且加剧了这种落后状况,应试教育、题海训练又使这种状况越演越烈,当年语文界的现状是令一切有识之士忧心如焚的。历史要前进,社会要发展,就不能迁就落后,而应由先进的文化、先进的科学引领未来。面对当时的断裂,面对充满希望的刚刚启动的新课改,孙绍振先生萌发了编写课本的想法。

布鲁纳在其著名的《教育过程》中说,教材应由该学科最具远见卓识的人士编写。因为他们最了解该学科的根本规律a因为一般教师的水平,一方面要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又不能奢望其一夜暴富,再则在任何一个时代,总还有走在前面的智者,何况作品艺术奥秘的揭示又是无穷无尽的。布鲁纳认为,最了解学科规律的学科专家们应当编写出“一般教师能教给一般学生”的教材。

所以,当孙绍振欲将其数十年的思考、探求,其对语文学科根本规律的洞察转化为前沿阵地的操作实践,并和他的学生、同事以及第一线的特级教师同道们一起动手工作时,由此诞生的语文教材的海西特色,就既表现了这个省份教育水准的发达、海西学人教育理念的先进,不愧自古所称“海滨邹鲁”之地,又表明这个特色不仅适用于它的诞生地,同时拥有了走向全国的通行证。审阅过这套教材的专家在高度肯定其鲜明特色时所作出的第一条评价,就是学术含量高,极具引领性。

要将这解读文本的艺术奥秘、语言奥妙转化为操作实践,工作是极其艰苦的。孙绍振和他的编写队伍主要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为每篇作品设计、编写尽可能好的课后练习。按现代语文教育理论,比如教育部当年为新课改推出的理论指导丛书之一的《语文教育展望》,按著者倪文锦、欧阳汝颖、王荣生他们查阅了大量国内外母语教育资料后所得出的结论,最有效的助读体现在课后练习中。因为人们日常的实际阅读并无先入为主的提示,先入为主的解读提示对学习心理尚不成熟的青少年也是一种不良干扰,尤其极不妥地干扰了其个性体验,弱化了他独立阅读的能力,但是毫无引导,毫无帮助又不是现代基础教育应为的。最好的办法是把这解读、帮助、引导隐埋在课后的练习中。国外有过实验,表明对学生能力、成绩提高最有效的,不是课文前的提示,也不是无提示,而是学生完全自主阅读之后隐含于课后练习的助读。于是孙先生亲自动手设计练习,并且不是偶而为之,不是笼统表达一些想法,而是几乎篇篇都有他的具体题目的文字表述稿。陈日亮、王立根根据他们实际的教学经验,一条一条、一道题一道题说出他们的具体建议。包括主编在内的参加常务编写的七八位同仁,反复讨论,反复打磨,往往为一道题的表述讨论得热火朝天,甚至争得不可开交。九下册第3课,节选了《水浒传》中的“武松打虎”部分,大、小一共九道练习题,其中三题(节录)如下:

1、有人(实为晚清夏曾佑先生——引者注)认为,老虎属猫科动物,脊椎骨很长,后腿可翻转来抓挠前头的打虎者,所以武松打虎之法不可信。——你是相信这说法,还是宁可相信小说中描绘的打虎场面?为什么?

2、金圣叹曾说,武松打虎是“神人”,但又说用了“近人(接近凡人)”之笔,因而赞颂这是“奇绝~妙绝”之文,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句,说说你的理解。

3、你觉得武松害怕了吗?他害怕了,还是不是英雄?

这三道题,一看就知,都是围绕着帮助学生理解、分析武松这个英雄形象为何如此吸引人,为什么可信(即《水浒传》使英雄走向了人间),艺术的真实与生活的真实并不相同又有联系这个艺术奥秘而设计的。并且基本上是孙先生的原创。这样帮助解读文本奥秘的练习是很多很多的,占了该套课本的大部分,是全国教材审定委员会最为肯定的优点、特色之一。陈日亮、王立根到实验区培训时经常说,直接运用本教材练习就可进入教学设计、教学实施。

第二件事,在《教师教学用书》(即教参)中为教师提供了每篇作品的解读。在书中叫“主编导读”,全六册近300篇诗文,除极个别外,全部导读(实际是近300篇解读文章)都是主编孙绍振自己一字一句写下来的。此工程之浩大,工作量之繁重可想而知。过去和现在的教材主编有哪一位,如此将全套课文的赏析文章一一写出?当世恐无二人。这本身体现了孙先生对解读文本艺术奥秘的极端重视。再从质量看,更是如此。几乎每篇都给人“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奥秘被揭示的豁然开朗之幸福感,文字又一如孙先生一贯的鲜活、明快、敏锐、雄辩、风趣的风格,绝大多数都写得活泼易懂。其中至少一半整体是一篇极妙上乘的文艺评论。下面就武松是“声誉重于生命”的好汉却又是凡人(对应上述练习),主编导读的解读(原“导读”文字较长,此处所引为《名作细读》中的同段赏析):

起先,他不相信店家的警告,以为人家要赚他的住宿费。接着看到县政府的布告了,本来完全可以理性一点回到店家去。但是他又觉得会给人家“耻笑”。为了面子,他宁可冒着生命危险。后来,走了一段路,觉得没有老虎,酒又涌了上来,居然想睡觉。这可有点麻痹大意了。结果老虎真来了,他以超常的爆发力把老虎打死了。这时他想把老虎拖下山去,卖几个钱。没想到,活老虎

打死了,死老虎居然拖不动。在这最后的关头,他不得不较理性了,还是赶快下山去罢。快到山下时,又发现两只老虎,他的想法居然是此番“罢了”,意思是这下完蛋了。所有这几个情绪层次的变化,武松的表现都和平头百姓差不多。《水浒传》的伟大成就就是:发现了哪怕是具有超人神力的英雄,他的情感也不是超人的,他是实实在在的凡人。

显然,并不是要把“主编导读”的内容都搬进课堂教给学生,《教师教学用书》本身就是写给教师看的,其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提高教师的水平素养,正如方智范先生在本套教材的山东培训会上所说的,一代好教材可以培养一代好教师。所以阅读过孙绍振“主编导读”的许多一线教师常说,好像是再进了一次大学,当了一回孙先生的研究生。上海教育、福建教育、南方日报等多家出版社推出的五六部孙绍振中学课文解读专集,已成为近几年风行一时的畅销书,其中大量文章就直接取自本套教材的孙氏主编导读,这也是各家语文教材中独步一时的现象。这种畅销现象,绝不仅仅是为了提高素养,恐怕更多在于实用,其实孙绍振的大量解读观点,如前所举的武松打虎那样的大量主编导读都可以直接运用于课堂,就像江苏著名特级教师黄厚江发表于《语文学习》2007年第10期上的文章在赞誉孙绍振的中学课文解读时说的:“很值得我们借鉴和汲取。”本套教材实验五年来。已经涌现了许许多多这样的好教例。

此外,在孙先生的组织下,编写组还收集了同篇作品的其他人的解读、鉴赏文章,特别注意收入了不同观点的解读,以便一线教师互相参照比较,提高自身的解读分析能力。实验区的教师说,这是所见教参中资料最丰富的一种。

第三件事,为师生提供一些解读文本的方法。

数十年来,孙先生凭借厚重的理论、实践背景,创建了他最希望出现的可操作的解读方法体系。

一是其核心范畴是“错位美”理论,即艺术形象的真、善、美既不是完全统一,也不是完全脱离,而是三者错位联系的关系;芷因为不那么真、不那么善,反而将其审美价值、情感价值突出了。比如武松打虎的方法不科学、不真实;他怕人耻笑,面子比生命更重要,这不实用,忘却了功利价值,也就是无用、不善,但这正是所谓好汉本色,符合人们对英雄的崇拜心理、审美心理,这又是真实的。如前所述,他的一系列如凡人一样的情绪心理变化也是真实的。因而人们并没有死心眼去追究其打虎方法的科学与否,反而觉得这样的英雄好汉正应有如此超人的体力、勇武的铁拳。如果真实一点,有真刀真枪刺杀老虎,反而觉得不如赤手空拳够英雄味。所以,该作品的主编导读特别引入了李逵杀虎作对比分析。李逵一连杀四只老虎,战果远比武松辉煌,但因是用板斧杀的,虽然更真实,反而不如武松赤手空拳、不那么真实的打虎留给读者的印象深。孙先生的错位美理论首先是从阅读作品中直接体悟出来的,其次是和艺术真实与客观真实的理论有关,但抛却了它的机械统一对立观,再次是引入了康德的审美情感是非逻辑的、超功利的、超实用的理论。但康德讲的是一般的情感,孙发展为有特点的情感,康德的理论比较抽象,孙改造为更形象、更具体的错位美,这才更具分析的操作性,才更能打动人,更令人信服。比如武松那种面子、声誉比生命更重要的心理,很有特点,很“错位”,很动人,只有分析到这里,超功利为什么美才令人折服,才落到实处。这样的分析也就叫更具备了操作性。

二是在错位美的基础上开拓出更具操作性的还原法。即将与作品世界相联系的客观世界、原生状态(通过想像、经验、查阅等等)还原出来,发现其中被作品世界所排除、所省略、所弱化、所强化、所变异的,因而与作品世界相矛盾的客观原生状态,从而分析出作品的情感倾向和审美重点。比如武松打虎之法以及赤手空拳打老虎的不科学、不可靠、不真实、危险,就是通过查阅资料(夏曾佑的评点、猫科动物的特点——孙先生在其主编的教材中或收入专集的同篇评论中有详细说明,下同)、经验阅历(以猫作试验)以及想像(想像老虎在此情况下给人造成的巨大危险)分析出的。孙氏还原法非常普遍管用,包括非文学作品,比如该套教材收入一篇关于钱学森的纪实文章,用还原的方法,作者并未将钱学森的所有生活、工作之事尤其是他的科学建树都录入文章,写入文章的只是作者要强调、突出的钱学森的崇高人品。当然,还原法在实际运用时,有的不太难,如前所述的关于钱学森记实的分析:如“千里莺啼绿映红”,客观上谁能听得见千里鸟叫,看得见千里绿春?但正如此才突出、强调了江南处处皆春的美景。有的较难,如武松打虎之法不科学、不真实的问题,没有查询一定的资料是不易想到的。

三是融汇多种理论、方法,再加以改造、发展、创新的艺术形式分析法。东西方有关艺术形式分析的理论可谓丰富而又强大,因为作品的最后完成在语言,而艺术的语言区别于人们平时的说话,形成了各种特有的表现形式,发挥着各自独特的功能,这就是艺术的伟大奥秘,因而成了人们最为关注的领域之一。孙绍振在融汇多种理论的同时,又根据自己对大量作品本身的研读、分析,并引入上述的错位美、还原法,对有关理论方法给以了改造、发展,乃至全新的再造(当然任何创新都有某种渊源)。比如人物、情节、环境是传统的小说分析的三要素,也是中学课堂一直沿用的,他给以了深度的改造和发展。如人物分析,他对过去比较忽视的人物对话中的“话里有话”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揭示了有规律的现象。如情节分析,他认为过去那种很一般化地划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做法是很难发现文本的艺术奥秘的,关键是要关注展示人物性格“亮点”的情节“突转”,关注“打出”生活常轨时人物的变化。类似这些,都不仅开辟了发现艺术奥秘、语言奥妙的广阔新天地,还极具操作性。因而具有这种特色的60万字的囊括了小说、诗歌、散文三大领域的孙著《文学创作论》上世纪80年代一出现,就引起轰动,至今仍是许多高校倍受欢迎的教学用书。他对散文艺术形式和诗歌艺术形式研究的一些新成果都众所周知。

我们看到了孙绍振解读方法体系的可操作性,不仅如此,以上的介绍还看到了它的创新性、先进性;看到了它的全方位性、本质性,因为真善美三者关系、作品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关系、各种体裁艺术形式的分析,都是涉及全局、涉及本质的问题。以上这些,基础教育都很需要。但正如前面介绍的还原法可能存在难度那样,以上理论方法在实际运用时都必有一定难度,否则文学和语言的研究就如同儿戏了。然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解读分析方法引入中学教材正是孙氏教材的优长,问题是如何更为深入浅出、易懂易学地引入中学教学。为此,孙先生和他的编写队伍作了如下几个改造:

一是在教参的主编导读中,尤其是课本中,尽量不进行有关理论观点的阐述,不随便出现术语(如还原法,是一个包括感知还原、逻辑还原、价值还原在内的自有其深度、广度的系统自洽的应用理论体系,但主编导读里并未进行这样的理论系统介绍),而只是融化于实际的具体解读中多实践、多运用,表述就如

上述所引的“武松打虎”的练习题,如遇难度较大的还原,如武松打虎之法不科学,必引入有关材料。只要多运用,多实践,积久见功,就可能潜移默化影响一个人解读方法的形成。

二是解读的方法并不囿于孙先生创立的体系,因孙氏方法既非包罗万象,也不能唯此独尊。一切从实际出发,该用何法就用何法,比如效果手法(侧面描写等)的分析法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因而在主编导读里甚至在课本中都经常出现。还有不少情况下什么法都似乎使不上劲,因为任何创作都不是为某一理论、方法而写的,此时就依实际体悟作出具体解读(当然解读者还会有其背景理论),因此本教材的主编导读中和各种练习中不时会让我们看到原创性的解读表述。

三是最重要的是,孙先生提出了一个“比较”的阅读方法,以浅显易懂、便于操作的形式将上述错位美、还原法、艺术形式分析法尽量融汇进来。也就是对中学生而言主要提“比较”,而不一定提什么错位美、还原法。因为,真、善、美之间的错位可以比,如武松面子重于性命,是美、善之比;超人勇武与打法不科学,是美、真之比。客观原生世界与作品艺术世界之间的差异,则本身就是比较;如入选本教材的同写秋天的诗词,有悲秋也有颂秋,同一对象为何观感取舍不同?情感思想不同所至,这一比,作品的个性特点就出来了。艺术表现形式之间可比的话题更多。不同艺术形式的同题材作品可比,如该教材中,同是歌颂父爱母爱的有文有诗有小说;同是写春天,有古诗有新诗有散文;同是赞颂林肯且是同一作者,有文有诗。反之,同一艺术形式甚至同一题材也可比出不一样的主旨,如选入本教材的同是写春天的绝句,有颂春也有伤春。艺术语言的比较还可运用到作品内部的细读,如本教材解读、练习、语言品味训练中大量采用的换词法,就是以此比较出原文用语的佳妙;还有“话里有话”本身的比较,以及初稿和定稿、不同译文之间的对比,等等。比较还可扩展到上述还源法、错位法、艺术形式分析法,可能涵盖不到的其他方面,一切可进行同中之异、异中之同比较的,都可能由此找到解读的入口,发现文本的艺术特点。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本教材的许多比较设计,往往融汇了上述多种解读方法。如本教材在《武松打虎》同单元中入选了另一篇关于杀虎的,即有名的周处除三害的故事进行比较。设计了一道比较练习:

(练习二节录)周处杀虎与武松打虎,哪一个人的杀虎更可信、更动人、更鲜明地表现了他的品性特点?

显然,周处用刀刺杀老虎更真实,但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却更动人、更鲜明,因而更可信地表现了他的英雄品性、好汉特点——这体现了错位美、还原法的运用。同时这又是两个不同艺术形式的比较,《世说新语》中的《周处》还不是后来《水浒传》那样的小说,缺乏故事情节及其人物个性的生动描写与展开(文中只有“处即刺杀虎”五字),因而不如后者动人、鲜明、令人信服。

比较的重要性和普遍性,在于它是晟朴素的认识事物的方法,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的入门。朱自清曾把比较阅读称为对了解和欣赏作品极有帮助的好方法,并还在其编撰的中学课本中大量运用过。叶圣陶也大力倡导过此法,鲁迅也明确肯定过。为此,孙先生主编的全六册课本,36个单元的组合,都以“比较”一以贯之,而成为其区别于其他中学课本的最鲜明的标志,可说是“海西啭色课本推向全国的“商标”。

四是比较之法融汇各家,有其所长也必有其所短,难免不少地方流于宽泛。因此,孙先生又推出了两个方法加以补救:

其一是关键词语解读法。300篇课文,每一篇的主编导读的正文前都标出了该作品的关键词语。比如《武松找虎》有一个关键句:“我回去时,须吃他耻笑,不是好汉,难以转去”,其中“耻笑”和“好汉”是两个关键词。抓住这个关键,我们前头反复提到的武松英雄本色则可能豁然洞见。关键词语法类似于古代诗论、文论、评点中说的警句、诗眼、句眼、“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类似于新批评细读法所重点细析的中心词语。关键词语法,还与下文将述的“词句品味·积累”设计有关。

其二是矛盾分析法。孙先生认为一切都是发现矛盾,发现差异,从天衣无缝中找到切入口,找到深入微观内部的途径比如九下册的《孔乙己》,主编导读从“给周围的人们创造‘快乐’的人自己却不快乐”这一矛盾切入,深刻地分析了孔乙已悲剧形象震撼读者的艺术效果。孙先生从《资本论》,从辩证法中汲取营养,发现矛盾、分析矛盾是他拿手的解读武器。只是这一方法往往不露声色地、自如圆融地运用于作品分析中,一线教师多读几篇“主编导读”就能有所悟察。

总之,本套教材中显性提出的主要是“比较”的方法以及关键词语法、矛盾分析法,而错位美、还原法、艺术形式分析法则或隐或显,酌情运用。

以上包括练习设计、主编导读、“比较”等解读方法三“好”在内的重视揭示艺术奥秘、重视文本解渎的优长,就是孙绍振主编教材、闽派语文编写教材的主要特色。闽派语文高度重视文本解读,正触及了课改深化中的一个要害,引起了高度关注。全国中语会去年的年会就叫中学语文全国首届文本解读研讨会,该会就是放在福建开的。会前,中语会会长、专家们还专程来闽商讨。会上,孙绍振、王荣生作了主题报告;著名特级教师胡明道还用孙氏教材上了两堂极为精彩的文本解读示范课。

除了以上“海西”特色的主体内涵,该教材值得一提的特色还有:

一、多数选文可读性强。尤其是低年级,故事性强的作品明显多于以往教材。学生爱读,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几年来我们作过多次调查,均反映本版多数篇目学生感兴趣。要从浩如烟海的文选中筛选出这样的名篇杰作,绝非易事。这方面,作品资源丰富的大学充分发挥了作用。而大学与中学两方面专家长期密切合作,共同介入课改正是闽派语文备受称誉的特点。

二、重视品读语言。学习语文,最后要落实到语言,最好又是在具体语境中学习活的语言。如在“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鲁迅)句中体味轻捷不是轻灵、快捷,更不是迅速,比孤立地学“轻捷”一词效果必更好。孙先生力主要贯彻语言学的这条规律。陈日亮的著名教学特色之一就是品析语言,也力挺教材在此创新。本教材推出的每课之后的“词句品味·积累”栏目就是这方面的全新设计;它把每篇课文的部分生鲜词语、妙词佳句连同它的所在句段拎出来,加以启发性点评,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并举一反三去品读该篇中的类似语句。此独创设计受到了审定委员会专家的特别肯定。

三、表达交流方面,孙绍振、潘新和是写作学很有影响且著作等身的学者,潘在不少地方还有指导写作训练的实验,王立根的著名教学特色之一就是成功的写作指导,因之该教材写作体系完备、管用:口语交际,各教材中多为弱项,而孙绍振以其演说、幽默、能言善辩的丰富实践和对国内外理论的深入研究,将其相关著述中的可操作的学生感兴趣的部分引入了教材,也成为本教材的亮点。

四、最多入选了福建、台湾海峡东、西岸两边作家的作品,是最独特的一个“海西”特色。这决不仅是地域特色的问题。比如入选了余光中的《当我死时》,诗人以长江、黄河为意象。同一单元所选的福建作家郭风的《长江》,也是以长江之晨为意象。海峡两岸诗人同以长江为题,抒发了对祖国母亲的热烈情感,不是很有超出地域色彩的深厚民族文化意义吗?其实,教材要体现的正是任何地域切断不了我们共同的民族之根,同单元入选的光未然等七位其他省籍作家以母亲河为题的名作,表现的正是这一共同情感。更深层的体现在语言,入选的众多台湾作家的作品都表现了汉语言的无比优美和雅典,以及对母语包括对广义语言的中国文学表现手法的热爱和赞美;如余光中的《中国山水游记的感性》和《听听那冷雨》,以及琦君、王鼎钧、柏杨等等的入选作品莫不如此。教材的这一海西特色正是以别人不可替代的角度表现了炎黄子孙的共同情感和深层认同,展示了海西学人同样唱着最嘹亮的中华儿女的赤子之歌,就如入选的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那样。

正像一切新生事物不可避免存在缺点,一切实验教材都还需不断完善一样,孙绍振主编的教材也存在这样那样需要进一步改进的问题。教材也正在整合实验区的反映进行修订。一套有鲜明特色的教材,只有更好完善它,才能更好发挥它的独特优势。

最后,海西特色还有一个特殊体现:福建教育出版社以及福建师大、福建师大文学院、福建师大课程中心、福建各地中学教师,给予了这套教材编写以人力、物力、资金上的最大支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以其远见,接过了这套教材正式出版并向全国推广发行的重任。全国各实验区的教师满腔热情进行了试用。各有关专家、领导、朋友、同仁给以了无私的帮助。“海西”是中国的。北师大版孙绍振主编教材定能借海西雄风展翅于华厦东西南北中,并在其诞生的故乡八闽大地开花结果。

2007年8月初稿于“福建师大孙绍振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研讨会”,2010年1月二稿。

(责任编辑:赖一郎)

作者:赖瑞云

第2篇:对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的解读

摘 要:在当前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学课堂已经成为看当代社会中新课改的主要焦点。从当前调研来看,发现初中数学课堂中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导学案、当前教学技术等因素已经成为当前教学研究过程中的关注热点;但是教师单纯的关注这些教材以外的外部因素和形式,最终导致整个初中数学教学课堂的效率低下。因此,教师要去追究其中的源头——课本,通过对当前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进行深度的解读和研究,对教材内容中的知识点、各个章节的联系进行深入的钻研,来进行更有价值的教育研究,从而有效提高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效果;北师大版教材;教材研究

一、 引言

从整个初中数学教学来看发现:初中数学教师们往往只注重课本以外的外部因素,并没有对整个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进行深入的研究,忽略了对当前教材内容中存在的知识的特征及内在联系进行深入的研讨,最后导致整个初中数学教学课堂效果过低,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教材是整个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所有数学教学中的依据,教师只有对整个初中数学教材进行深入的研究,才可以更好地传授给学生知识。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入解读的主要目的和意图是:为了更好带领学生从科学的角度来理解教材内容的潜在联系、内在因素、数学思想方法及思维方式;为了让教师根据教材内容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对整个教材进行重新构建,从而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初中数学教学课堂。

二、 系统的解读初中数学教材,从而找出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

数学知识虽然看起来各个知识并没有任何的联系,但是数学知识与知识之间存在着潜在的联系,是一个整体。从认知的角度来看:学生进行数学学习过程是对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原有的知识框架通过不断的抨击来形成新型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过程中是否将新的知识与原有的知识做到有效的结合,来判断学生是否掌握了当前所学的数学知识。从整体来看北师大版数学教材拥有着很强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所以教师要对当前的数学知识本身进行详细的了解,不仅要了解其本身的定义和意义,还要对其中的知识与整体知识结构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了解其中的关系,认清楚他们之间的异同点,揭示知识间的从属关系、前后次序等等。例如:北师大版教材中的八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一节中《函数》,从他在整个数学这个学科的地位和作用来看,函数的研究内容是:为了现实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模型。从函数的概念可以看出函数是整个数学体系的核心内容。

三、 从数学教学思想上对初中数学教材进行解读,从而形成新型的方法观

数学思想和方法是学生对整个数学知识进行本质上的认知,也是当前数学教学过程中的终极目标。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在整个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极其重要。但是,在现在的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仍然出现的是教师注重数学知识的培养,针对数学思想这方面并没有过多的重视。教师只重视教给学生那些数学知识,来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但是轻视了在解决数学问题和知识结构形成方面的过程,没有做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的培养。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严重影响到了学生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对数学素养的培养过程。因此,教师在进行教材解读的过程中要注重数学教材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进行深入了解,关注教材中隐藏的数学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从而把其作为核心内容展现给学生。在这个解读课本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知道在初中数学教材中最根本的教学目标是什么?什么才是整个初中数学教材中最重要的一部分?通过这些一个个的问题进行深度思考性的解读教材,教师才可以彻底的掌握整个初中数学教材。在整个解读教材过程中,教师只有通过运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将看到的文字、公式、图像、经典例题等等,来形成新型而灵活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从而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对所有的数学本质上做出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最后让学生形成属于自己的数学方法和思想,做到真正喜欢数学,爱上数学,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四、 从数学知识思维上解读教材,从而更好地了解数学发展过程

所有的知识都是人们思维的产物,而思维都是潜在的,并不能用简单的语言文字来反映出来。因此,在初中數学教材中,很多的数学知识都隐藏在整个数学知识的“发现”“发生”“发展”的过程。所以教师在进行北师大版教材解读过程中不要只停留在数学知识的结论和说明的表述上面,要做到粗中取其精、从特殊中探索到一般、从局部到整体、通过表象来看其本质的过程。这需要教师通过数学教材中的内容进行详细、深度的解读,在解读过程中需要不断的思考,对教材中的概念、法则、规律进行深刻的研究,对教材中已给的知识进行准确的推导、对教材中的经典例题做到充分的理解和分析;做到明其然,明其所以然的过程。最后教师可以根据所研究的内容来作为整个数学教材过程中的指导思想,成为整个教案设计和导学案设计的出发点。例如:教师在针对《勾股定理》的研究过程中,很多教师往往是只选取其中结论部分,完全忽视前面的研究过程,最后让“勾股定理”变得“很无用”;学生不知道这是怎么来的,不知道怎么用,最后导致并不敢接受“勾股定理”这个结论。因此教师要的是对教材进行研读,把整个“勾股定理”的研究过程和探索过程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形成新的思维方法,让学生形成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最后,教师会发现这两个不同的教学方法,最后形成的教学质量会是天壤之别。

五、 通过解读教材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来设计出高效的数学课堂

教材因为受到了书面表达、普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无论多好的教材也不能完全顾忌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多样性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在这个信息化技术不断发展的社会,教材也并不是唯一的教材资源,它只是给整个初中数学教学阶段提供一个范例。因此,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来根据教材中所提供数学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条件、学生的认知心理等多个方面对整个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做出处理。

首先,教师要针对所有的数学知识进行“延伸”“开放”,要学会把所有的数学问题的条件、结论进行深度的变化、对比,从而让学生能够站在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角度上想问题。其次,教师要结合当前教材资源和学生的生活相联系,通过挖掘生活中数学教学资源,来开阔数学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教师可以通过当前的多媒体技术,来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通过运用图片、视频等让学生在视觉上得到冲击,更有效地进行教学。这就很好的弥补传统教学过程中抽象知识上的教学,同时为整个数学教学过程更加的丰富多彩,从中提高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热情,也为学生在学习能力方面的培养提供了一定的条件。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为初中数学教师提供了学习信息技术的机会,让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好最新的教学技术,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因为初中数学课程的内容设置往往是比较抽象的,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会很难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因此教师需要思考怎样将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进行结合,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新的初中学习内容,如何将抽象的初中数学学习内容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这需要教师在研究北师大版数学教材的前提下,不断的探索信息化技术与初中教材的联系。

六、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只有对初中数学教材进行深度研讨,系统的解读初中数学教材,从而找出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从数学教学思想上对初中数学教材进行解读,从而形成新型的方法观;从数学知识思维上解读教材,从而更好地了解数学发展过程;最后再通过解读教材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来设计出高效的数学课堂,进行高效的解读,才可以设计出高效的初中数学课堂,整个初中数学教学效果得到有效的提高,学生对初中数学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陶德军.谈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的解读[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3(6):60-62.

[2]徐千亮.浅谈初中数学新课改课堂教学分析[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12(6):51-51.

作者简介:

张连珍,福建省漳州市,福建平和广兆中学。

作者:张连珍

第3篇:北师大版和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的发展与比较

摘 要自从2001年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后,全国初中数学教材版本共多达16种,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是北师大版和人教版,因此本文以这两版教材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文献分析法、对比分析法以及统计法对两版本进行对比分析,从两版的内容结构、例题、习题、数学文化以及使用两版教材的学生情况加以比较,找到两版的异同,使两个版本都能作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有力支撑。

关键词 北师大版 人教版 初中数学教材

一、我国初中数学教材的发展变革

教材改革是课程改革中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在我国建国70年的时间里,共经历了多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每次改革都对教材进行了改编。新中国成立初期,使用的数学教材有《初级中学算术》《初级中学代数》《初级中学几何》等,并不统一。1950年至1953年我国进行了第一次课程改革,颁布了《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并规定数学为中学的必修课程。195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成立,简称为人教社。人教社在1951年秋季出版了第一套全国初中数学教材,它一共包括6册,分别为《中学师范适用算术课本》《代数》《平面几何》各2册。1953年至1957年我国实行了第二次课程改革。其中人教社以新颁布的《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草案)为依据,从前苏联数学教材与习题本上进行取材,编辑并出版了第二套全国初中数学教材。它共包括5册,分别是初等中学课本《算术》及《代数》各2册、《平面几何》1册。1958年至1961年我国实行了第三次课程改革,制定了新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对中小学课程做了必要的调整。人教社编写了第三套全国通用初中数学教材,共计5册,分别是《代数》3册、《平面几何》2册。该套教材把《算术》放到了小学学习,代数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1]。1961年至1965年期间,我国进行了第四次课程改革。人教社编写了第四套全国通用初中数学教材,共计6册,其中《代数》4册、《平面几何》2册。这套教材不仅内容充实,阐述严谨、细致,加强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且例题、练习题配备合理,使教师易教、学生易学。1966年至1976年实行了第五次课程改革,但由于受文革的影响,中学数学教育受到严重的破坏,国家不再出版通用的教材,学校使用的教材由各地自编。1978年至1980年实行了第六次全国课改,教育部颁布全国统一的数学教学大纲,对人教社进行重新的组建。人教社编写了第五套全国通用初中数学教材《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初中课本(试用本)数学》,共6册,于1978年秋开始在全国使用。这套教材将中学数学综合成一门课程,但它不便于教师的教学,影响教学效果;之后经历两年的课改,我国的课程发展逐步步入正轨。1981年至1985年期间我国进行了第七次全国课程改革,颁布了《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并且颁布了新的中学教学计划。人教社根据教学计划,编写了第六套全国通用教材,共6册,分别是《代数》4册、《几何》2册,这套教材不仅注重了与小学的衔接,而且注意了初高中的合理分段。1986年至1996年我国实行了第八次课改。1988年《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教学大纲(初审稿)》颁布之后,人教社根据大纲内容编排了第八套教材,共6册,分别为《代数》《几何》各3册。但由于当时“六三”和“五四”这两种学制的共存,人教社与其他省份教研部合编了一套四年制教材,共7册,分别为《代数》4册、《几何》3册。从第八套教材开始,中国教材由“一纲一本”向“一纲多本”转变。2001年,根据我国时代发展的特征,政治经济和基础教育发展的要求,以及其他国家的课改启示,我国进行了第九次课程改革。此次课程改革的宗旨与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1]。这次改革对课程目标、课程结构、以及课程内容进行了深刻的变革。在课程结构的设置方面,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以分科与综合相结合为主,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同时还指出我们将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以适应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地方、学校也有权利编写教材,因此出现了不同版本的教材。这些教材都有相同的课标,也就是“一纲多本”[1]。2001年至今我国的初中数学教材又经过几次调整,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的發展与学生的特点。

二、人教版与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的发展历史

1.人教版变革史

人教社成立60年以来,编写初中数学教材经历了初创、探索、停滞、恢复、发展等时期[2]。在新中国成立初期(1950-1951年),是人教社初创时期,出版了第一套初中数学教材,在当时的初中数学教学方面发挥了价值不菲的作用。1952-1965年人教版教材经历第二个重大时期——探索时期,经过不断的探索与总结,陆续出版了中学数学第二套、第三套、第四套教材。其中第四套教材是前四套教材中口碑较好、使用范围最广的一套,较充分地展示了我国数学教育的研究成果。但由于1966年我国的文化大革命使中学数学教育严重受到破坏,导致人教社停滞。1977-1987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教版到了发展时期,人教社陆续出版第五至第七套教材,其中第七套教材在某种程度上,为以后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教材建设提供了重要借鉴。1988年至今,人教社进入了发展改革时期,陆续出版了第八、九、十套教材。教材的编写越来越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透露出信息时代的鲜明特征。

2.北师大版变革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在“教材开发与管理”部分中指出:“实行国家基本要求指导下的教材多样化政策,鼓励有关机构、出版部门等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组织编写中小学教材”。在这一政策的指导下,义务教育教材编写如雨后春笋,北师大版教材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版的[3]。北师大版教材是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最早开始使用是在2001年,2002年修订出版第二版,2006年修订出版第四版。该版教材的编写紧贴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体现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需求。

三、人教版与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的比较

1.两版教材内容结构的比较

(1)整体内容编排的比较

通过图1和图2两个结构图比较,会发现两版本的学习内容是一致的,并且在难度上都是螺旋式上升的。在内容上,两版教材都安排了四部分进行学习,即“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其中“数与代数”部分的主要内容包括实数、代数式及其运算、方程、函数以及不等式等;“图形与几何”部分的主要内容包括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圆、三角形、平面直角坐标系、图形的平移与旋转、投影与视图等;“统计与概率”部分的主要主要包括收集、整理、描述数据、众数、中位数、方差等;“综合与实践”部分是安排学生综合运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解决问题[4]。但从两版内容的安排上,可以看出北师大版章节的安排比人教版细致,例如“一元一次方程”这一章中,“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问题”的这一节,北师大版安排了4节学习,而人教版只安排了一大节。人教版把“平行四边形”与“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两部分内容放到一起学习,而北师大版放在了两部分学习。另外,两个版本对于内容的学习顺序是不同的。例如,实数和勾股定理这两章,人教版是先学实数,后学习勾股定理;而北师大版是先学习勾股定理后学习实数。这就导致学习北师大版的学生,在利用勾股定理做题时,有些数算出来不会开方,遇到这种情况老师就会把问题留在学完实数后解决。统计与概率部分的内容很少,北师大版分成了四个章节,分别用七年级上,七年级下、八年级上、九年级上四个学期学习该部分内容,这样就导致学生学习的知识比较分散,从而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体系受到阻碍;而人教版分了三章,分别安排在七年级上、八年级上、九年级下学习,这样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建立。

(2)每章内容编排的比较

两版教材在编写上都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北师大版教材精心设计了许多模块,包括“想一想”“议一议”“读一读”“做一做”等非常具有特点以及代表性的栏目;人教版教材精心设计了“阅读与思考”“观察与猜想”“实验与探究”等栏目;两版都以章前图与引言引出一章的内容。然而北师大版教材没有对结论性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而是以“议一议”“想一想”等活动模块为途径,让学生通过彼此间的合作、交流、讨论,凭借自己发现数学结论。教材这样的编排有利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但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组织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可以看出北师大版教材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要求更灵活。

2.两版教材例题、习题的比较

(1)例题的比较

由图3、图4两道关于圆的切线例题可以看出,北师大版的语言比人教版精炼,并且北师大版在注重基础的同时又多添加了一个例题,而人教版更加注重基础。整体例题编排方面,北师大版更加灵活,既注重新知识的巩固又注重各知识之间的联系与知识的复习,并且北师大版拓展的内容比人教版多,这样有利于开阔学生思维;而人教版比较注重基础知识,温习巩固知识。由此可见北师大版对教师的教学要求较高,教师要及时进行复习;人教版教材的例题有助于学生的课前预习,逻辑性强。

(2)习题的比较

表1 两版本习题数量比较

根据表1可以看出,人教版的练习题数量比北师大版的多,因此使用人教版的学生在课堂上的练习比较多,有利于把上课学到的新知识用到解题中,及时巩固,也有利于教师发现他们教学的不足与错误,及时弥补和错误。因此,使用北师大版的教师可以增加学生的课后练习,提高他们的自我解题能力,也有利于学生的总复习。

3.两版教材数学文化的比较

(1)插图的比较

北师大版教材为了贴近学生与社会的特征,在教材中插入了大量色彩鲜艳的图片,并设计了许多卡通人物与漫画。这些图片、卡通人物以及漫画与数学内容的结合,不仅使原本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具体,并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人教版教材中也有许多插图,但它的插图更加注重传统文化,比较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通过图5和图6这两幅图的对比,可以发现人教版的插图更加注重传统,与地理学科有一定的联系,北师大版的插图注重生活细节,现代化色彩浓烈。相比之下,北师大版的插图更符合时代气息,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人教版插图更注重文明与文化传承。

(2)数学文化渗透的比较

根据调查,两版教材的数学史内容比较丰富,涉及到的数学史内容差距不大,但两版教材数学史的分布有一定的差异。北师大版教材应用数学史最多的栏目是“读一读”[5]。例如九年级下册“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见图7)。人教版教材多利用边框来设置相关的数学小史,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毕达哥拉斯”(见图8)。

除此之外,两版教材在课后习题、章前引言、正文中都涉及到了数学史,由此可见两版教材都将数学史内容融入教材,进行数学文化的渗透。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数学史,增加学生的数学知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学生使用教材情况的比较

由于初中数学教材使用版本的不同,导致使用不同版本的学生也是有很大不同。笔者在辽宁省丹东市从教时,使用的是北师大版本教材;而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从教时,使用的是人教社编写教材。因此对不同地区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进行比较发现以下几个现象。

第一,由于北师大版教材的单元总复习题比较多,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解题能力,因此使用北师大版教材的学生做题难度比使用人教版的学生难度大。例如,在笔者的实际教学实践中,分别给使用这两個版本教材的同样人数的初三学生,布置5道出现在同一中考真题中的综合应用题,发现使用北师大版的学生做题情况会比使用人教版的学生好一些。

第二,由于人教版教材上的练习题数量比较多,导致学生把大部分的时间都放在书上的练习题。因此使用人教版教材的学生,使用课外数学练习册的积极性没有使用北师大版教材学生的积极性高。笔者统计出使用人教版教材的学生平均每人手里只有一本数学课外练习册,而使用北师大版教材的学生平均每人手里有两本课外练习册。

第三,由于人教版教材每节课的衔接与逻辑比较好,使用人教版教材的学生课前预习情况比使用北师大版教材的学生课前预习情况好。因此,使用人教版教材的学生对教材的利用程度比较高,翻开他们的教材,会看见他们画的重、难点,他们的教材普遍比较旧。而使用北师大版教材的学生恰恰相反,他们把重、难点画在课前教师准备的提纲上,随着题纲越来越多,在复习时大多数学生会出现找不到重点的情况,但教材普遍比较新。

笔者通过实践与个人经验的积累,分别对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与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学生使用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得出一些结论,希望教师能够对教材整体有很好的把握,能够合理地运用课程资源,更好地教学,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程良宏.从教材改革到文化变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视域演进[J].教育发展研究,2015(02).

[2] 杨慧娟,裴昌根.60年类似初中数学教材编写的历史沿革与启示—以人教版为例[J].数学教育学报,2011(04).

[3] 蒲大勇,张明.现行初中数学教材版本的调查分析[J].中学数学,2016(10).

[4] 蒲大勇,张明.初中数学新课标教材不同版本编排比较分析—以人教版、北师大版、华东版教材为例[J].中学数学,2015(08).

[5] 赵倩,谢颖.初中数学教科书中数学史内容设置的比较研究—以人教版与北师大版为例[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6(02).

[作者:李庚(1997-),女,辽宁沈阳人,宁夏师范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硕士生;刘媚(1972-),女,宁夏隆德人,宁夏师范学院计算机与科学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 郭振玲】

作者:李庚 刘媚

第4篇:北师大版初中语文教材目录

七年级上册课文目录

第一单元 童年梦痕

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 迅

2 雪地贺卡„„„„„„„„„„„„„„„„„„„„„鲍尔吉•原野

比较•探究

阿长与《山海经》„„„„„„„„„„„„„„„„„„„„鲁 迅

拣麦穗„„„„„„„„„„„„„„„„„„„„„„„„„张 洁

*童年絮味„„„„„„„„„„„„„„„„„„„„„„„„舒 婷

*生 命„„„„„„„„„„„„„„„„„„„„„„„„„ 沉 河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永葆童心

语言趣谈 有趣的汉字

第二单元

秋日撷英

3 山行„„„„„„„„„„„„„„„„„„„„„„„„„„杜 牧

4 [越调]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

比较•探究

秋 词„„„„„„„„„„„„„„„„„„„„„„„„刘禹锡

采桑子•重阳„„„„„„„„„„„„„„„„„„„„„„毛泽东

登 高„„„„„„„„„„„„„„„„„„„„„„„„ 杜 甫

*秋 颂„„„„„„„„„„„„„„„„„„„„„„„„济 慈

*落 叶„„„„„„„„„„„„„„„„„„„„„„„ 贾平凹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自己的秋天

语言趣谈 “秋”和颂秋、悲秋

第三单元 亲情歌吟

5 背 影„„„„„„„„„„„„„„„„„„„„„„„„朱自清

6 慈母情深„„„„„„„„„„„„„„„„„„„„„„„„梁晓声

比较•探究

父母的心„„„„„„„„„„„„„„„„„„„„[日]川端康成

*养 母„„„„„„„„„„„„„„„„„„„„„„„„杨新雨

*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 [加拿大]里柯克

*金色花„„„„„„„„„„„„„„„„„„„„ [印度]泰戈尔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感悟亲情

语言趣谈 三口之家:父、母、子

第四单元 品行善恶

7 农夫和蛇(二则)„„„„„„„„„„„„„„„„„《伊索寓言》

8 渔夫的故事„„„„„„„„„„„„„„„„„„„„ 《天方夜谈》

比较•探究

农夫和蛇„„„„„„„„„„„„„„„„„„„„„„„克雷洛夫

东郭先生和狼„„„„„„„„„„„„„„„„„„„„„

*盗 草„„„„„„„„„„„„„„„„„„„„„„„ 田 汉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生活的棱镜

语言趣谈 从“蛇”说到问候语

第五单元 生命礼赞

9 猫的故事„„„„„„„„„„„„„„„„„„„„„„„„梁实秋

10 最后一片叶子„„„„„„„„„„„„„„„„„„„„„欧•亨利

比较•探究

天鹅的故事„„„„„„„„„„„„„„„„„„„„„„„章廷桦

满腔热血已经沸腾„„„„„„„„„„„„„„„„„„„„周梅森

*“小地主”„„„„„„„„„„„„„„„„„„„„„„ 周晓枫

*“诺曼底”号遇难记„„„„„„„„„„„„„„„„„„„ 雨果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关注动物朋友

语言趣谈 “猫狗”语义面面观

第六单元 性灵愚慧

11 皇帝的新装„„„„„„„„„„„„„„„„„„„„„„„安徒生

比较•探究

黑 信„„„„„„„„„„„„„„„„„„„„„„„„„哈谢克

*我若为王„„„„„„„„„„„„„„„„„„„„„„„„聂绀弩

12 童区寄传„„„„„„„„„„„„„„„„„„„„„„„„柳宗元

比较•探究

李 寄„„„„„„„„„„„„„„„„„„„„„„„„„干 宝

狼„„„„„„„„„„„„„„„„„„„„„„„„„„„蒲松龄

*说 虎„„„„„„„„„„„„„„„„„„„„„„„„ 刘 基

*智惩恶少„„„„„„„„„„„„„„„„„„„„姜 山 陈石平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做个智勇双全的少年

语言趣谈 “睡”与“寐”

附录一 怎样查工具书

附录二 课外阅读推荐

附录三 书法小知识

七年级下册课文目录

第一单元 千古涛声

1 长江„„„„„„„„„„„„„„„„„„„„„„„„„郭 风

2 筏子„„„„„„„„„„„„„„„„„„„„„„„„„袁 鹰

比较•探究

诗歌三首 当我死时„„„„„„„„„„„„„„„„„„余光中

黄河颂„„„„„„„„„„„„„„„„„„„光未然

长江之歌„„„„„„„„„„„„„„„„„„胡宏伟

一条大河„„„„„„„„„„„„„„„„„„„„„„„刘元举

* 运河与扬子江„„„„„„„„„„„„„„„„„„„„陈衡哲

* 江之歌„„„„„„„„„„„„„„„„„„„„„„„„毛姆

* 壶口与龙门„„„„„„„„„„„„„„„„„„„„„叶其扬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心灵的欢歌„„„„„„„„„„„„

语言趣谈 看得见也听得见的字

第二单元 斑斓春色

3 春„„„„„„„„„„„„„„„„„„„„„„„„„„朱自清

4 春风„„„„„„„„„„„„„„„„„„„„„„„„„林斤澜

比较•探究

诗词九首 江南春绝句„„„„„„„„„„„„„„„„„杜 牧

游园不值„„„„„„„„„„„„„„„„„„叶绍翁

玉楼春„„„„„„„„„„„„„„„„„„„宋 祁

鹧鸪天 代人赋„„„„„„„„„„„„„„„辛弃疾

春夜喜雨„„„„„„„„„„„„„„„„„„杜 甫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 愈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春„„„„„„„„„„„„„„„„„„„„„艾 青

初春„„„„„„„„„„„„„„„„„„„„王宜振

*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竺可桢 宛敏涓

*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贾祖璋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独特的我„„„„„„„„„„„„

语言趣谈 “春”字变形记

第三单元 慷慨正气

5 最后一课„„„„„„„„„„„„„„„„„„„„„„„„ 都德

6 过零丁洋„„„„„„„„„„„„„„„„„„„„„„„ 文天祥

比较•探究

第一堂课„„„„„„„„„„„„„„„„„„„„„„„老 舍

梅岭三章„„„„„„„„„„„„„„„„„„„„„„„陈 毅

示儿„„„„„„„„„„„„„„„„„„„„„„„„„陆 游

* 谭嗣同之死„„„„„„„„„„„„„„„„„„„„„梁启超

* 勇气„„„„„„„„„„„„„„„„„„„„„„„„狄斯尼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动人的事„„„„„„„„„„„„„

语言趣谈 日+月+草=?

第四单元 伟岸人格

7 邓稼先„„„„„„„„„„„„„„„„„„„„„„„„杨振宁

比较•探究

* 居里夫人和一克镭„„„„„„„„„„„„„„„„„„华 铭

* 爱因斯坦与原子弹„„„„„„„„„„„„„„„„„„秦关根

8 回忆鲁迅先生„„„„„„„„„„„„„„„„„„„„„萧 红

比较•探究

父亲的退休生活„„„„„„„„„„„„„„„„„„„„邓 林

诗三首 自嘲„„„„„„„„„„„„„„„„„„„„„鲁 迅

有的人„„„„„„„„„„„„„„„„„„„„臧克家

啊,船长,我的船长„„„„„„„„„„„„„„惠特曼

附:惠特曼《林肯总统被刺》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寻常的人„„„„„„„„„„„„

语言趣谈 “活”与“死”的妙用

第五单元 逆流勇进

9 黄河化险„„„„„„„„„„„„„„„„„„„„„„„ 权延赤

10 毛泽东词二首 卜算子•咏梅„„„„„„„„„„„„„„„„„

附:陆游《卜算子•咏梅》

沁园春•雪„„„„„„„„„„„„„„„„„„

比较•探究

闲话章太炎„„„„„„„„„„„„„„„„„„„„„„叶兆言

论逆境„„„„„„„„„„„„„„„„„„„„„„„„培 根

* 海燕„„„„„„„„„„„„„„„„„„„„„„„„高尔基

* 波浪„„„„„„„„„„„„„„„„„„„„„„„„蔡其矫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抒发真情„„„„„„„„„„„„

语言趣谈 语义联想和文学欣赏

第六单元 凌云心志

11 愚公移山„„„„„„„„„„„„„„„„„„„„„„《列子》

12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孟子》

比较•探究

《山海经》两篇 精卫填海„„„„„„„„„„„„„„„„„

夸父逐日„„„„„„„„„„„„„„„„„

附:《古希腊飞人》

* 老翁捕虎„„„„„„„„„„„„„„„„„„„„„„纪 昀

* 只有五条横街口的距离„„„„„„„„„„„„„„„„„雷因

* 成功的秘诀„„„„„„„„„„„„„„„„„„„„„茨威格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感悟生活„„„„„„„„„„„„

语言趣谈 语言“仪仗队”

附录一 怎样避免读错字和写错字

附录二 课外阅读推荐

附录三 书法小知识、小故事

八年级上册课文目录

第一单元 仰望苍穹

1日 出„„„„„„„„„„„„„„„„„„„„„刘白羽

2泰山日出„„„„„„„„„„„„„„„„„徐志摩

比较•探究

西地平线上的落日„„„„„„„„„„„„„„„„高建群

云 海„„„„„„„„„„„„„„„„„„唐 敏

拓展阅读

天上的街市„„„„„„„„„„„„„„„郭沫若

小小的阳光„„„„„„„„„„„„„„„„„布莱斯德尔兄妹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简洁之美

友情推荐:书面词语和口头词语的区别

语文趣谈 构字部件:日

第二单元 生之机趣

3 日 历„„„„„„„„„„„„„„„„„„„„„„„„„„„„冯骥才

4 蚂 蚁„„„„„„„„„„„„„„„„„„„„„„„„„„„„南 帆

比较•探究

每天诞生一次„„„„„„„„„„„„„„„„„„„„„„„„„周 涛

列宁格勒的树„„„„„„„„„„„„„„„„„„„„„„„„„李 专

辛劳的蚂蚁„„„„„„„„„„„„„„„„„„„„„„„„马克•吐温

附:蚂蚁与蚂蚱

走向虫子„„„„„„„„„„„„„„„„„„„„„„„„„„„刘亮程

拓展阅读

蜘 蛛„„„„„„„„„„„„„„„„„„„„„„„„„„„哥尔斯密

猫的天堂„„„„„„„„„„„„„„„„„„„„„„„„„„„„左拉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感受之美

语文趣谈 圣人也是虫

第三单元 临水骋怀

5 小石潭记„„„„„„„„„„„„„„„„„„„„„„„„„„„柳宗6 黄果树瀑布„„„„„„„„„„„„„„„„„„„„„„„„„„于 坚

比较•探究

绿„„„„„„„„„„„„„„„„„„„„„„„„„„„„„„朱自清

诗二首 望庐山瀑布水„„„„„„„„„„„„„„„„„„„李 白

瀑布像大人似的„„„„„„„„„„„„„„„„„„伊 路

附:《观望瀑布》(原稿)

拓展阅读

游记小品二篇 游高梁桥记„„„„„„„„„„„„„„„„„„袁宏道

游高梁桥记„„„„„„„„„„„„„„„„„„袁中道

白洋潮„„„„„„„„„„„„„„„„„„„„„„„„„„„„张 岱

钱塘江观潮„„„„„„„„„„„„„„„„„„„„„„„„„„钟敬文

附:小资料

水之歌 水之思„„„„„„„„„„„„„„„„„„„„„„„„周 鸿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平易之美

语文趣谈 无色的“绿”

第四单元 读书妙悟

7 孔孟论学习„„„„„„„„„„„„„„„„„„„„„„„„„„

8 借书不还,天打雷劈„„„„„„„„„„„„„„„„„„„„„„柏 杨

比较•探究

读书杂谈„„„„„„„„„„„„„„„„„„„„„„„„„„„鲁 迅

读书的三种姿势„„„„„„„„„„„„„„„„„„„„„„„„孙绍振

黄生借书说„„„„„„„„„„„„„„„„„„„„„„„„„„袁 枚

拓展阅读

论读书„„„„„„„„„„„„„„„„„„„„„„„„„„„„„培根

读书八得„„„„„„„„„„„„„„„„„„„„„„„„„„„朱苏进

窃读记„„„„„„„„„„„„„„„„„„„„„„„„„„„„林海音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思想之美

友情推荐:口语与书面语相得益彰

语文趣谈 给现成语义松绑

第五单元 原野放歌

9 敕勒歌„„„„„„„„„„„„„„„„„„„„„„„„„„„北朝民 10 静默草原„„„„„„„„„„„„„„„„„„„„„„„„鲍尔吉•原

比较•探究

边塞诗歌四首 凉州词„„„„„„„„„„„„„„„„„„„„王之涣

从军行(其四)„„„„„„„„„„„„„„„„王昌龄

使至塞上„„„„„„„„„„„„„„„„„„„王 维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 参

草原散章„„„„„„„„„„„„„„„„„„„„„„„„„„„楚 楚

拓展阅读

高原,我的中国色„„„„„„„„„„„„„„„„„„„„„„„乔 良

悟 沙„„„„„„„„„„„„„„„„„„„„„„„„„„„„刘元举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情感之美

语文趣谈 诗韵解密

第六单元 雨中沉思

11 下雨天,真好„„„„„„„„„„„„„„„„„„„„„„„„„琦 君

12 雷雨前„„„„„„„„„„„„„„„„„„„„„„„„„„„„茅

比较•探究

夜雨诗意„„„„„„„„„„„„„„„„„„„„„„„„„„„余秋雨

听听那冷雨„„„„„„„„„„„„„„„„„„„„„„„„„„余光中

雨夜奇袭„„„„„„„„„„„„„„„„„„„„„„„„„„„肖 华

拓展阅读

诗词五首 夜雨寄北„„„„„„„„„„„„„„„„„„„„„李商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 轼

如梦令„„„„„„„„„„„„„„„„„„„„„„李清照

声声慢„„„„„„„„„„„„„„„„„„„„„„李清照

浪淘沙•北戴河„„„„„„„„„„„„„„„„„„毛泽东

附:雨诗片断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恰当之美

友情推荐:“人在雨中”笔会

语文趣谈 冷雨,可以听到吗

附录一 异形词:不是错别字

附录二 课外阅读(怎样读《朝花夕拾》)

附录三 书法小知识•小故事

八年级下册课文目录

第一单元 科学之光

1、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涂元季

附: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

2、祭哥伦比亚号/安立志

比较•探究

梁思成的故事/李辉

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邱仁宗

拓展阅读

我们这双手/恩里克•科佩里亚斯

科学家的数字武器/方敏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意趣

语文趣谈 人离开“数字”“字母”能生存吗?

第二单元 当代视线

3、细菌的启示/郑也夫

4、渴望与人对话/张辛欣

比较•探究

东施效颦话语词/王蒙

保修/星新一

拓展阅读

剃头匠/陈震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机趣

友情推荐 口头表达的机趣

语文趣谈 神奇的语调

第三单元 红色经典

5、狱中书简(节选)/罗莎•卢森堡

6、绞刑架下的报告(节选)/伏契克

比较•探究

在出狱欢迎会上的演说/邹韬奋

牛虻就义/伏尼契

鉴赏•评论

革命烈士诗三首

囚歌/叶 挺

就义诗/吉鸿昌

我的自白书/陈 然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志趣

语文趣谈 语法意义在哪里

第四单元 天人对话

7、与朱元思书/吴均

8、中国山水游记的感性/余光中

比较•探究

三峡/郦道元

黄山记/徐迟

拓展阅读

三峡/余秋雨

诗词十一首

饮酒/陶渊明

归园田居/陶渊明

过故人庄/孟浩然

田园乐/王维

独坐敬亭山/李白

望岳/杜甫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

滁州西涧/韦应物

江雪/柳宗元

题李凝幽居/贾岛

西江月•遣兴/辛弃疾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情趣

语文趣谈 “毛”的字义之争

第五单元 花之君子

9、爱莲说/周敦颐

10、芙蕖/李渔

比较•探究

诗词三首

采莲曲/王昌龄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苏幕遮/周邦彦

荔枝图序/白居易

拓展阅读

清塘荷韵/季羡林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苏轼

水龙吟/章楶

附:苏轼、章楶杨花词评论三则

竹/郑夑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知趣

友情推荐 “知趣”研讨会

语文趣谈 “合身有术”的古汉语

第六单元 历史智慧

11、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12、曹刿论战/左传

比较•探究

谏太宗十思书/魏徵

讽谏小议/肖春雷

拓展阅读

唐且不辱使命/《战国策》

晏子使楚/《晏子春秋》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理趣

语文趣谈 讽谏:委婉的批评

附录一 词的多义现象

附录二 课外阅读(舒婷心灵中的两种旋律——舒婷的诗和散文鉴赏)

附录三 书法小知识•小故事(

一、乱石铺街

二、书法的技巧

(二))

九年级上册课文目录

第一单元 生活况味

1、项链/莫泊桑

2、诗两首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

假如生活重新开头/邵燕祥

比较•探究

项链/伊娃•卡西诺比什

珠宝/莫泊桑

鉴赏•评论

挖荠菜/张洁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想象•虚构

语文趣谈 "假如„„"背后的逻辑和修辞

第二单元 感悟艺术

3、留学巴黎/冼星海

4、琵琶行(节选)/白居易

比较•探究

心血凝成的作品/马 可

李凭箜篌引/李 贺

鉴赏•评论

口技/林嗣环

《老残游记》的文学技巧/胡 适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通感•表现

友情推荐:

(一)遨游于想象的世界

(二)知音的故事

语文趣谈 文“饭”诗“酒”——诗与散文的情感变异

第三单元 人生境界

5 岳阳楼记/范仲淹

6 登岳阳楼/杜甫

比较•探究

诗两首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其三)/李白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游岳阳楼记/袁中道

鉴赏•评论

醉翁亭记/欧阳修

最苦与最乐/梁启超

谈生命/冰心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体验•颖悟

语文趣谈 民间修辞:“知足常乐”

第四单元 机缘巧合

7、麦琪的礼物/欧•亨利

8、艺术品/契诃夫

比较•探究

百合花/茹志娟

悔的边缘/刘心武

鉴赏•评论

黄纱巾/薛 涛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开头•结尾

语文趣谈 从“最喜欢逃难”谈起——散文与小说的人物心理

第五单元 幽默三昧

9、劝菜/王力

10、不亦快哉/金圣叹

比较•探究

国人之吃/孙绍振

来台后二十四快事/林语堂

读《伊索寓言》/钱钟书

鉴赏•评论

谈笑/周汝昌

附:严密思维/佚名

笑口常开/贾平凹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机智•幽默

语文趣谈 “五脏庙”崇拜——“食”字的文化意涵

第六单元 话里有话

11、贾芸谋差/曹雪芹

12、李逵见宋江/施耐庵

比较•探究

山地回忆/孙 犁

严监生之死/吴敬梓

鉴赏•评论

安娜回家看儿子/托尔斯泰

海明威的对话艺术/召 晨

巴尔扎克作品、《水浒》《红楼梦》的对话艺术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对话•评论

友情推荐 不动笔墨不看书

语文趣谈 “心心相印”与“心心相错”——诗与小说的情感表现

附录一 同义词的辨析

附录二 课外阅读(两本各具特色的《鲁迅传》)

附录三 书法小知识•小故事(

一、章太炎逸事;

二、帖学与碑学)

九年级下册课文目录

第一单元 悲悯人生

1 范进中举/吴敬梓

2 孔乙己/鲁迅

比较•探究

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

乞丐/屠格涅夫

鉴赏•评论

陈小手/汪曾祺

为什么有贫穷和富裕/丹尼尔•麦克法登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场面与细节

语文趣谈 言语交际效果的“欠佳”和“最佳”

第二单元 个性光彩

3、武松打虎/施耐庵 罗贯中

4、隆中对/司马光

比较•探究

三顾茅庐/罗贯中

周处/刘义庆

鉴赏•评论

半截故事/王鼎钧

听来的故事/贾平凹

“三顾茅庐”评点/毛宗岗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曲折与变化

语文趣谈 “死去”与“因伤心而死”——故事与情节的异同

第三单元 草木有情

5 白杨礼赞/茅盾

6 三棵树/苏童

比较•探究

悬岩边的树/曾卓

那树/王鼎钧

鉴赏•评论

草木篇/流沙河

说树/吴冠中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移情与象征

语文趣谈 会意兼形声字

第四单元 叩问月亮

7 咏月诗四首 把酒问月/李 白

月下独酌/李 白

关山月/李 白

望月/杜 甫

8 苏轼咏月诗文 记承天寺夜游

水调歌头•中秋

比较•探究

月诗两首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 益

鸟鸣涧/王 维

杜甫与李白/闻一多

唐诗是早晨,不是下午茶/胡晓明

鉴赏•评论

乡愁诗三首 逢入京使/岑 参

渡汉江/宋之问

乡愁/余光中

送别诗三首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别董大/高适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猜想与评判

友情推荐: 文艺随笔入门

语文趣谈 一巴掌打出了什么——实用因果与情感因果

第五单元 精神家园

9 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托尔斯泰

10 黑羊/卡尔维诺

比较•探究

世间最美的坟墓/茨威格

椰子树与平等/王小波

鉴赏•评论

陋室铭/刘禹锡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论题与论点

语文趣谈 “何„„之有”句式中的“之”

第六单元 心灵净土

11 社戏/鲁迅

12 桃花源记/陶渊明

比较•探究

桃源与沅州/沈从文

渔歌三首 渔翁/柳宗元

渔歌子/张志和

渔舟唱晚/姜耕玉

水乡行/沙白

鉴赏•评论

乡戏/韩少功

让我们停下来,唱一支歌儿吧/田松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证明与反驳

友情推荐: “矛盾分析和条件转化”辩论会

语文趣谈 由“很青春”说语法裂变

附录一 中学文言文中最常见的虚词

附录二 常用修辞格简介

附录三 课外阅读(怎样读莫言的小说)

附录四 书法小知识•小故事(

一、篆刻家“粪翁”;

二、方寸天地——篆刻欣赏)

第5篇:北师大版初中语文教材目录

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童年梦痕

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 迅)

2 雪地贺卡(鲍尔吉•原野 ) 比较•探究

阿长与《山海经》(鲁 迅 ) 拣麦穗(张 洁)

*童年絮味(舒 婷 ) *生 命( 沉 河 )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永葆童心

语言趣谈 有趣的汉字

第二单元 秋日撷英

3 山行(杜 牧 )

4 [越调]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

比较•探究

秋 词(刘禹锡)

采桑子•重阳(毛泽东)

登 高( 杜 甫)

*秋 颂(济 慈 ) *落 叶( 贾平凹 )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自己的秋天

语言趣谈 “秋”和颂秋、悲秋

第三单元 亲情歌吟

5 背 影(朱自清)

6 慈母情深(梁晓声)

比较•探究

父母的心([日]川端康成)

*养 母(杨新雨)

*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加拿大]里柯克)

*金色花([印度]泰戈尔 )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感悟亲情

语言趣谈 三口之家:父、母、子

第四单元 品行善恶

7 农夫和蛇(二则)《伊索寓言》

8 渔夫的故事《天方夜谈》

比较•探究

农夫和蛇(克雷洛夫) 东郭先生和狼 *盗 草(田 汉)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生活的棱镜

语言趣谈 从“蛇”说到问候语

第五单元 生命礼赞

9 猫的故事(梁实秋)

10 最后一片叶子(欧•亨利)

比较•探究

天鹅的故事(章廷桦)

满腔热血已经沸腾(周梅森)

*“小地主”(周晓枫)

*“诺曼底”号遇难记( 雨果 )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关注动物朋友

语言趣谈 “猫狗”语义面面观

第六单元 性灵愚慧

11 皇帝的新装(安徒生)

比较•探究

黑 信(哈谢克)

*我若为王(聂绀弩)

12 童区寄传(柳宗元)

比较•探究

李 寄(干 宝)

狼(蒲松龄)

*说 虎(刘 基)

*智惩恶少(姜 山 陈石平)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做个智勇双全的少年

语言趣谈 “睡”与“寐”

附录一 怎样查工具书

附录二 课外阅读推荐

附录三 书法小知识

七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千古涛声

1 长江(郭 风)

2 筏子(袁 鹰 ) 比较•探究

诗歌三首 当我死时(余光中)

黄河颂(光未然)

长江之歌(胡宏伟)

一条大河(刘元举)

* 运河与扬子江(陈衡哲 ) * 江之歌(毛姆)

* 壶口与龙门(叶其扬)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心灵的欢歌 语言趣谈 看得见也听得见的字

第二单元 斑斓春色

3 春(朱自清) 4 春风(林斤澜)

2 比较•探究

诗词九首 江南春绝句(杜 牧)

游园不值(叶绍翁)

玉楼春(宋 祁)

鹧鸪天 代人赋(辛弃疾)

春夜喜雨(杜 甫)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 愈)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春(艾 青)

初春(王宜振)

*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贾祖璋)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独特的我

语言趣谈 “春”字变形记

第三单元 慷慨正气

5 最后一课(都德)

6 过零丁洋(文天祥)

比较•探究

第一堂课(老 舍)

梅岭三章(陈 毅)

示儿(陆 游)

* 谭嗣同之死(梁启超)

* 勇气(狄斯尼)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动人的事

语言趣谈 日+月+草=?

第四单元 伟岸人格

7 邓稼先(杨振宁)

比较•探究

* 居里夫人和一克镭(华 铭)

* 爱因斯坦与原子弹(秦关根)

8 回忆鲁迅先生(萧 红)

比较•探究

父亲的退休生活(邓 林)

诗三首 自嘲(鲁 迅)

有的人(臧克家)

啊,船长,我的船长(惠特曼)

附:惠特曼《林肯总统被刺》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寻常的人

语言趣谈 “活”与“死”的妙用

第五单元 逆流勇进

9 黄河化险(权延赤)

10 毛泽东词二首 卜算子•咏梅

附:陆游《卜算子•咏梅》

沁园春•雪

比较•探究

闲话章太炎(叶兆言)

论逆境(培 根)

* 海燕(高尔基)

* 波浪(蔡其矫)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抒发真情 语言趣谈 语义联想和文学欣赏

第六单元 凌云心志

11 愚公移山《列子》

12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孟子》

比较•探究

《山海经》两篇 精卫填海 夸父逐日

附:《古希腊飞人》

* 老翁捕虎(纪 昀)

* 只有五条横街口的距离(雷因)

* 成功的秘诀(茨威格)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感悟生活

语言趣谈 语言“仪仗队”

附录一 怎样避免读错字和写错字

附录二 课外阅读推荐

附录三 书法小知识、小故事

八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仰望苍穹

1日 出(刘白羽)

2泰山日出(徐志摩)

比较•探究

西地平线上的落日(高建群)

云 海(唐 敏)

拓展阅读

天上的街市(郭沫若)

小小的阳光(布莱斯德尔兄妹)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简洁之美

友情推荐:书面词语和口头词语的区别

语文趣谈 构字部件:日

第二单元 生之机趣

3 日 历(冯骥才)

4 蚂 蚁(南 帆 ) 比较•探究

每天诞生一次(周 涛)

列宁格勒的树(李 专)

辛劳的蚂蚁(马克•吐温)

附:蚂蚁与蚂蚱

4 走向虫子(刘亮程)

拓展阅读

蜘 蛛(哥尔斯密)

猫的天堂(左拉)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感受之美

语文趣谈 圣人也是虫

第三单元 临水骋怀

5 小石潭记(柳宗元)

6 黄果树瀑布(于 坚)

比较•探究

绿(朱自清)

诗二首 望庐山瀑布水(李 白)

瀑布像大人似的(伊 路)

附:《观望瀑布》(原稿)

拓展阅读

游记小品二篇 游高梁桥记(袁宏道) 游高梁桥记(袁中道)

白洋潮(张 岱)

钱塘江观潮(钟敬文)

附:小资料

水之歌 水之思(周 鸿)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平易之美

语文趣谈 无色的“绿”

第四单元 读书妙悟

7 孔孟论学习

8 借书不还,天打雷劈(柏 杨)

比较•探究

读书杂谈(鲁 迅)

读书的三种姿势(孙绍振)

黄生借书说(袁 枚)

拓展阅读

论读书(培根)

读书八得(朱苏进)

窃读记(林海音)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思想之美

友情推荐:口语与书面语相得益彰

语文趣谈 给现成语义松绑

第五单元 原野放歌

9 敕勒歌(北朝民歌)

10 静默草原(鲍尔吉•原野)

比较•探究

边塞诗歌四首 凉州词(王之涣)

从军行(其四)(王昌龄)

使至塞上(王 维)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 参)

草原散章(楚 楚)

拓展阅读

高原,我的中国色(乔 良)

悟 沙(刘元举)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情感之美

语文趣谈 诗韵解密

第六单元 雨中沉思

11 下雨天,真好(琦 君)

12 雷雨前(茅 盾)

比较•探究

夜雨诗意(余秋雨)

听听那冷雨(余光中)

雨夜奇袭(肖 华)

拓展阅读

诗词五首 夜雨寄北(李商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 轼)

如梦令(李清照)

声声慢(李清照)

浪淘沙•北戴河(毛泽东)

附:雨诗片断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恰当之美

友情推荐:“人在雨中”笔会

语文趣谈 冷雨,可以听到吗

附录一 异形词:不是错别字

附录二 课外阅读(怎样读《朝花夕拾》)

附录三 书法小知识•小故事

八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科学之光

1、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涂元季

附: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

2、祭哥伦比亚号/安立志

比较•探究

梁思成的故事/李辉

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邱仁宗

拓展阅读

我们这双手/恩里克•科佩里亚斯

科学家的数字武器/方敏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意趣

语文趣谈 人离开“数字”“字母”能生存吗?

第二单元 当代视线

3、细菌的启示/郑也夫

4、渴望与人对话/张辛欣

比较•探究

东施效颦话语词/王蒙

保修/星新一

拓展阅读

剃头匠/陈震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机趣

友情推荐 口头表达的机趣

语文趣谈 神奇的语调

第三单元 红色经典

5、狱中书简(节选)/罗莎•卢森堡

6、绞刑架下的报告(节选)/伏契克 比较•探究

在出狱欢迎会上的演说/邹韬奋

牛虻就义/伏尼契

鉴赏•评论

革命烈士诗三首

囚歌/叶 挺

就义诗/吉鸿昌

我的自白书/陈 然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志趣

语文趣谈 语法意义在哪里

第四单元 天人对话

7.与朱元思书/吴均

8.中国山水游记的感性/余光中

比较•探究

三峡/郦道元

黄山记/徐迟

拓展阅读

三峡/余秋雨

诗词十一首

饮酒/陶渊明

归园田居/陶渊明

过故人庄/孟浩然

田园乐/王维

独坐敬亭山/李白

望岳/杜甫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

滁州西涧/韦应物

江雪/柳宗元

题李凝幽居/贾岛

西江月•遣兴/辛弃疾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情趣

语文趣谈 “毛”的字义之争

第五单元 花之君子

9.爱莲说/周敦颐

10.芙蕖/李渔

比较•探究

诗词三首

采莲曲/王昌龄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苏幕遮/周邦彦

荔枝图序/白居易

拓展阅读

清塘荷韵/季羡林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苏轼

水龙吟/章楶

附:苏轼、章楶杨花词评论三则

竹/郑夑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知趣

友情推荐 “知趣”研讨会

语文趣谈 “合身有术”的古汉语

第六单元 历史智慧

11.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12.曹刿论战/左传

比较•探究

谏太宗十思书/魏徵

讽谏小议/肖春雷

拓展阅读

唐且不辱使命/《战国策》

晏子使楚/《晏子春秋》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理趣

语文趣谈 讽谏:委婉的批评

附录一 词的多义现象

附录二 课外阅读(舒婷心灵中的两种旋律——舒婷的诗和散文鉴赏)

附录三 书法小知识•小故事(

一、乱石铺街

二、书法的技巧

(二))

九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生活况味

1.项链/莫泊桑

2.诗两首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

假如生活重新开头/邵燕祥

比较•探究

项链/伊娃•卡西诺比什

珠宝/莫泊桑

鉴赏•评论

挖荠菜/张洁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想象•虚构

语文趣谈 "假如„„"背后的逻辑和修辞

第二单元 感悟艺术

3.留学巴黎/冼星海

4.琵琶行(节选)/白居易

比较•探究

心血凝成的作品/马 可

李凭箜篌引/李 贺

鉴赏•评论

口技/林嗣环

《老残游记》的文学技巧/胡 适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通感•表现

友情推荐:

(一)遨游于想象的世界

(二)知音的故事

语文趣谈 文“饭”诗“酒”——诗与散文的情感变异

第三单元 人生境界

5 .岳阳楼记/范仲淹

6 .登岳阳楼/杜甫

比较•探究

诗两首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其三)/李白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游岳阳楼记/袁中道

鉴赏•评论

醉翁亭记/欧阳修

最苦与最乐/梁启超

谈生命/冰心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体验•颖悟

语文趣谈 民间修辞:“知足常乐”

第四单元 机缘巧合

7.麦琪的礼物/欧•亨利

8.艺术品/契诃夫

比较•探究

百合花/茹志娟

悔的边缘/刘心武

鉴赏•评论

黄纱巾/薛 涛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开头•结尾

语文趣谈 从“最喜欢逃难”谈起——散文与小说的人物心理

第五单元 幽默三昧

9.劝菜/王力

10.不亦快哉/金圣叹

比较•探究

国人之吃/孙绍振

来台后二十四快事/林语堂

读《伊索寓言》/钱钟书

鉴赏•评论

谈笑/周汝昌

附:严密思维/佚名

笑口常开/贾平凹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机智•幽默

语文趣谈 “五脏庙”崇拜——“食”字的文化意涵

第六单元 话里有话

11.贾芸谋差/曹雪芹

12.李逵见宋江/施耐庵

比较•探究

山地回忆/孙 犁

严监生之死/吴敬梓

鉴赏•评论

安娜回家看儿子/托尔斯泰

海明威的对话艺术/召 晨

巴尔扎克作品、《水浒》《红楼梦》的对话艺术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对话•评论

友情推荐 不动笔墨不看书

语文趣谈 “心心相印”与“心心相错”——诗与小说的情感表现

九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悲悯人生

1.范进中举/吴敬梓

2.孔乙己/鲁迅

比较•探究

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

乞丐/屠格涅夫

鉴赏•评论

陈小手/汪曾祺

为什么有贫穷和富裕/丹尼尔•麦克法登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场面与细节

语文趣谈 言语交际效果的“欠佳”和“最佳”

第二单元 个性光彩

3.武松打虎/施耐庵 罗贯中

4.隆中对/司马光

比较•探究

三顾茅庐/罗贯中

周处/刘义庆

鉴赏•评论

半截故事/王鼎钧

听来的故事/贾平凹

“三顾茅庐”评点/毛宗岗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曲折与变化

语文趣谈 “死去”与“因伤心而死”——故事与情节的异同

第三单元 草木有情

5.白杨礼赞/茅盾

6.三棵树/苏童

比较•探究

悬岩边的树/曾卓

那树/王鼎钧

鉴赏•评论

草木篇/流沙河

说树/吴冠中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移情与象征

语文趣谈 会意兼形声字

第四单元 叩问月亮

7.咏月诗四首 把酒问月/李 白

月下独酌/李 白

关山月/李 白

望月/杜 甫

8.苏轼咏月诗文 记承天寺夜游

水调歌头•中秋

比较•探究

月诗两首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 益

鸟鸣涧/王 维

杜甫与李白/闻一多

唐诗是早晨,不是下午茶/胡晓明

鉴赏•评论

乡愁诗三首 逢入京使/岑 参

渡汉江/宋之问

乡愁/余光中

送别诗三首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别董大/高适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猜想与评判

友情推荐: 文艺随笔入门

语文趣谈 一巴掌打出了什么——实用因果与情感因果

第五单元 精神家园

9.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托尔斯泰

10.黑羊/卡尔维诺

比较•探究

世间最美的坟墓/茨威格

椰子树与平等/王小波

鉴赏•评论

陋室铭/刘禹锡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论题与论点

语文趣谈 “何„„之有”句式中的“之”

第六单元 心灵净土

11.社戏/鲁迅

12.桃花源记/陶渊明

比较•探究

桃源与沅州/沈从文

渔歌三首 渔翁/柳宗元

渔歌子/张志和

渔舟唱晚/姜耕玉

水乡行/沙白

鉴赏•评论

乡戏/韩少功

让我们停下来,唱一支歌儿吧/田松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证明与反驳

友情推荐: “矛盾分析和条件转化”辩论会

语文趣谈 由“很青春”说语法裂变

第6篇:2017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目录(新)

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 丰富的图形世界(New)

1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2 展开与折叠

3 截一个几何体

4 从三个方向看物体的形状 第二章 有理数及其运算(New)

1 有理数

2 数轴

3 绝对值

4 有理数的加法

5 有理数的减法

6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7 有理数的乘法

8 有理数的除法

9 有理数的乘方

10 科学记数法

11 有理数的混和运算

12 用计算器进行运算 第三章 整式及其加减(New)

1 字母表示数

2 代数式

3 整式

4 整式的加减

5 探索与表达规律

第四章 基本平面图形(New)

1 线段、射线、直线

2 比较线段的长短

3 角

4 角的比较

5 多边形和圆的初步认识 第五章 一元一次方程(New)

1 认识一元一次方程

2 求解一元一次方程

3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水箱变高了

4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打折销售

5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希望工程”义演

6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第六章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New)

1 数据的收集

2 普查和抽样调查

3 数据的表示

4 统计图的选择

综合与实践(New)

⊙探寻神奇的幻方

⊙关注人口老龄化

⊙制作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体形盒子

课题学习(New)

制作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体形盒七

年级下册

第一章 整式的乘除

1 同底数幂的乘法

2 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

3 同底数幂的除法

4 整式的乘法

5 平方差公式

6 完全平方公式

7 整式的除法 第二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1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

3 平行线的性质

4 用尺规作角 第三章 三角形

1 认识三角形

2 图形的全等

3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4 用尺规作三角形

5 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 第四章 变量之间的关系

1 用表格表示的变量间关系

2 用关系式表示的变量间关系

3 用图象表示的变量间关系 第五章 生活中的轴对称

1 轴对称现象

2 探索轴对称的性质

3 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4 利用轴对称进行设计 第六章 概率初步

1 感受可能性

2 频率的稳定性

3 等可能事件的概率 综合与实践

⊙ 设计自己的运算程序综合与实践

⊙ 七巧板

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 勾股定理

1. 探索勾股定理

2. 一定是直角三角形吗

3. 勾股定理的应用 第二章 实数

1. 认识无理数

2. 平方根

3. 立方根

4. 估算

5. 用计算器开方

6. 实数

7.二次根式

第三章 位置与坐标

1. 确定位置

2. 平面直角坐标系

3. 轴对称与坐标变化 第四章 一次函数

1. 函数

2. 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

3. 一次函数的图象

4. 一次函数的应用 第五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

1. 认识二元一次方程组

2. 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3. 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鸡兔同笼

4. 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增收节支

5. 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里程碑上的数

6. 二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

7. 用二元一次方程组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

*8. 三元一次方程组 第六章 数据的分析

1. 平均数

2. 中位数与众数

3. 从统计图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

4. 数据的离散程度

第七章 平行线的证明

1. 为什么要证明

2. 定义与命题

3. 平行线的判定

4. 平行线的性质

5.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综合与实践

⊙ 计算器运用与功能探索 综合与实践

⊙ 哪一款手机资费套餐更合适 综合与实践

⊙ 哪个城市夏天更热

八年级下册

第一章 三角形的证明

1. 等腰三角形

2. 直角三角形

3.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4. 角平分线

回顾与思考

复习题

第二章 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1. 不等关系

2.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3. 不等式的解集

4.一元一次不等式

5.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

6.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第三章 图形的平移与旋转

1. 图形的平移

2. 图形的旋转

3. 中心对称

4. 简单的图案设计 第四章 因式分解

1. 因式分解

2. 提公因式法

3. 公式法

第五章 分式与分式方程

1. 认识分式

2. 分式的乘除法

3. 分式的加减法

4. 分式方程 第六章 平行四边形

1.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2.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3. 三角形的中位线

4. 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 综合与实践

⊙ 生活中的“一次模型”

综合与实践

⊙ 平面图形的镶嵌

九年级上册

第一章 特殊平行四边形

1 菱形的性质与判定

2 矩形的性质与判定

3 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 第二章 一元二次方程

1 认识一元二次方程

2 用配方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

3 用公式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

4 用分解因式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

*5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6 应用一元二次方程 第三章 概率的进一步认识

1 用树状图或表格求概率

2 用频率估计概率 第四章 图形的相似

1 成比例线段

2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

3 相似多边形

4 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

*5 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的证明

6 利用相似三角形测高

7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8 图形的位似 第五章 投影与视图

1 投影

2 视图 第六章 反比例函数

1 反比例函数

2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3 反比例函数的应用

回顾与思考

复习题 综合与实践

制作视力表 综合与实践

猜想、证明与拓广 综合与实践

池塘里有多少条鱼

九年级下册

第一章 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1 锐角三角函数

2 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

3 三角函数的计算

4 解直角三角形

5 三角函数的应用

6 利用三角函数测高

第二章 二次函数

1 二次函数

2 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3 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

4 二次函数的应用

5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第三章 圆

1 圆

2 圆的对称性

*3 垂径定理

4 圆周角和圆心角的关系

5 确定圆的条件

6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7 切线长定理

8 圆内接正多边形

9 弧长及扇形的面积 综合与实践

视力的变化 综合与实践

哪种方式更合算 综合与实践

设计遮阳篷

第7篇: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2014年9月,我参加了初中数学(北师大教版)新课程培训,使我受益匪浅。下面就谈谈本次培训的几点体会。

一、教材内容的编排更加科学合理

新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编排体现了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设计理念,教学内容的编排由浅入深,顺应了学生的认识心理规律,删减了许多被认为偏繁、偏难的陈旧内容。有某些内容减少了概念的阐述反而有利于学生学习。例如在代数部分,大大降低了数与式的计算、变形的难度要求;删去了等腰梯形及其性质的教学内容;删去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视点、视角、盲区的知识等。

二、老师要善于使用教材,挖掘教材。

参与北师大版编写的专家马复教授讲到:教材的篇幅是有限的,教材的厚度是有限定的。因而教材中涉及到的习题量也是有限的。但是教材中的每一道练习题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经过无数次的推敲才定稿的。而且教材中的例题、练习题尽可能做到一题多能。作为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 学会一题多变,用课本中的基本题目把一题拆成几题延伸、循环使用。老师盲目地要求学生做一些题目可能会不符合教学要求的,也不符合教学内容的。

三、教师要定位好自己的角色

课堂上学生是真正的主人,老师只一个扮演者。老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当中去。教学不只是简单的“讲---模仿----训练”教学中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动手实践,让学生能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后要让学生有一定的时间独立思考,这时教师要保持沉默,什么时候教师可以说话了要有个度。就是说在学生思考问题时不要打断学生的思路。

总之,在课程改革中,我们只有领悟课程改革的理念,理解实验教材的特点,研究好教材,才有可能搞好教学工作。

第8篇:北师大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摘自:《慈利县教师进修学校》

一、教材总体思路分析

1.本册书的主要内容有:实数、一次函数、二元一次方程组;勾股定理、图形的平移与旋转、四边形、位置的确定;数据的代表。

其中无理数的发现、实数系统的建立和函数概念是本学段知识的重点也是和难点,实数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而函数以及函数思想与其他知识的广泛联系也是重心之一。

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是初等几何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定理之一。通过拼、摆或图形的割、补,使得这一重要几何事实得以确认。由于发现及证实它成立的方式非常多且富于变化,因此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图形的平移与旋转》是新增加的内容,通过学习,可以把静止的图形看成是基本图形经过位移而得到,提供了对复杂图形进行分析的新视角,还可以对“几何变换”有直观的感受。《位置的确定》从源头上突出了坐标法产生的思想,直角坐标系是实现坐标法的一种选择,建立坐标系把数轴拓展到平面,是数形结合与转化的桥梁。“变化的鱼”以直观生动的形式加强了几何变换与坐标表示及坐标变化联系起来,从数与形两个方面感受图形变化的数学内涵。

在统计与概率领域,本册提供了刻画数据平均水平的三种量度,力图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数据分析的方法,更好地处理数据。

2.教材设计与内容的组织有如下考虑。

(1)无理数的发现可以从理论的角度引发,出现在勾股定理之前。教科书遵循了人类认识数学的历史顺序,把勾股定理放在实数学习的前面,成为发现无理数的直观背景,自然地表明无理数存在的客观性,同时对无理数研究的必要性作出合理的解释。实数集中的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并不像想像的那样容易被学生接受,说服的办法也是借助几何解释和理性思考。这样处理须注意在学习勾股定理时,边长的数据应暂时在有理数范围内选取,在此两章学完之后,可以回过头来在实数范围内重新讨论勾股定理及其应用。在我们讨论一个平方等于2的数时,发现它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进一步引出无理数的定义。无理数概念的产生,同时也是对有理数概念的强调,应重视在现实背景中对实数运算意义的理解和应用,加强对估算的要求。

(2)先研究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再进行四边形性质的探索,这样几何变换就不仅仅是一个具体的知识点,而且作为一个工具去研究几何图形(如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增加了一个考察问题的视角。在《图形的平移与旋转》一章中,通过观察和归纳,概括出变换的概念;通过操作和思考,探索出变换的相关性质;通过作图和图案设计体察复杂图形中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在下一章中通过探索四边形的性质加深对变换自身的理解,逐步形成结构性认识。教学中突出其方法特性,充分发挥其数学教育价值。

(3)一次函数的学习放在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前面,有两个好处:首先,可以使得学生有机会尝试借助图象研究函数特征的过程,以加深对函数意义的理解;其次,用函数的观点来认识和考察二元一次方程(方程组),给出方程的一种直观解释,而且从方法的角度更具有一般性和启发性,也体现了函数的运用。教材中介绍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图象解法,其主要价值不在于得到方程组的近似解,图象解法从整体上展示了方程组及其解的几何意义,揭示了图象方法的作用,这种思想方法对以后的高次方程、无理方程、超越方程及其解,求近似解以及求解不等式等方面有广泛应用。教学中在学完这两章后应组织学生认真思考与总结。

(4)教科书还是从学生熟悉的平均数入手,通过变式引入加权平均的概念,再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一个现象,揭示出不同的场合,可能需要不同的数据代表,因而引出了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接着在实际运用中比较各个数据的代表数。

二、教学实施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关注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本学期中实数系统的建立和函数概念的形成,对于八年级学生都具有挑战性。

对实数的理解是在学习了有理数的基础上进行的,首先应当清楚什么是有理数。由勾股定理引发出一种新的数,这种新的“数”是客观存在的,如面积为2的正方形的边长a究竟是多少?这种新的数是什么,是怎样的?(提出明确的问题);通过计算列表探索a和面积的范围,a可能是有限小数吗?结合教材的“读一读”和“做一做”(思考做出判断的依据);通过开平方,开立方的学习感受到无理数(事实上是“非有理数”)有无穷多个;对实数的理解可以依托实数轴;反思总结(无理数的来源是直观的,而处理是理性的、数学化的)。教学中应充分体现知识的发生过程,关注在知识发生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

2.教学中要有准确的定位

教材重视情境设计、重视学生的数学活动,通过学生外在的行为表现关注他们在探索过程中思考什么,是怎样想的,关注在“做”中的内化。只有了解和研究学生,才能切中要害进行有效的指导。

对教材作整体性分析,要抓准每一单元、每一课时的核心内容,作出准确的定位。

如学习《勾股定理》的目标,不仅是记住公式和结论,重点放在探索过程中对定理及其逆定理的理解,在数学活动中取得数学经验,积累探索问题的一般策略,在“拼图实验”中领悟方法的适用条件和方法的可靠性,还应感受方法的来源和原理。学生获得的不仅是定理的内容,还获得了数学思考的经验。知识是客观的、容易交流的,而经验是个人的,带有个性特征,后者也应纳入教学目标。

在《图形的平移与旋转》一章中,平移和旋转不仅仅是知识点,它们还是探索活动的工具和观察思考问题的视角。把教学关注点引向觉察复杂图形、图案中部分(基本图形)与整体的结构关系上,提高视觉思维的能力和水平。在《四边形性质探索》中再次提供这种活动的机会。研究对象是直观的,但探索活动是对图形的分析和解释(以变换为工具),是理性的,蕴含着结论的正确性、合理性。

《数据的代表》的教学中,和其他统计内容的教学一样,应关注学生的统计活动,只是本册在统计活动中,最终的数学处理定位于“数据的代表数”上。当然,这里的数,都是具体的数据,因此,教学中应关注现实情境的挖掘,呈现一些现实的、有一定教育价值的情境。对于几个不同的代表数,要求学生领会其意义,了解各自的特点,并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使用即可。

第9篇: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单元教材介绍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单元教材介绍——单元介绍

第一单元 高尚

一、本单元教学目标

在知识上:了解人物的言行心理及环境对揭示人物品质的作用。并通过人物形象地描写理解高尚的含义。(不分地位、身份、职业、条件、环境等所表现的道德水平高的情操;有意义的,不是低级趣味的)。 在能力上:能用简练的语言准确说明文章所写的事例;在写作中学会抓住人物的言行心理及环境进行细节描写以突出人物的形象;学习选择小事例以小见大突出人物形象。

在情感上:激发学生从小做起,从我做起,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学习、尊重并成为善良诚实的劳动者。

二、本单元重难点

能用简练的语言正确说明文章所写的事例;了解人物的言行心理及环境对揭示人物品质的作用。

三、教材分析

三篇讲读课文距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们不了解建国之初国家百废待兴的情况,穷人的生活背景,看林人的生活境况,自然也就很难深刻理解总理的高尚;深刻体味桑娜、渔夫作为穷人的典型,穷人的善良;看林人奉献精神的伟大以及高尚在今天要树立八荣八耻道德观的时代意义。

四、本单元在教学中应注意

1.课前要学生充分了解时代背景,以使学生对文章深入了解,同时教师要充分为学生理解文章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体验,从而建构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升华学生做人的情感。

2.课外资料的使用:如总理一天的工作日程的安排;柯岩赞美总理的诗《周总理,你在哪里?》;老课文《十里长街送总理》;诗歌《白桦林》对于学生建构人物的高尚都有一定的意义,但是最好在学生谈感受时使用,而不要成为一个单独的环节,以影响整体文章的理解,课外资料只能起到辅助的作用。

3.学习本单元三篇讲读课文要高屋建瓴,可直接从学生的质疑或释题入手。如《一夜的工作》就从作者所见到的总理的一夜工作谈高尚;《穷人》渔夫的一个“熬”字,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谈高尚,《白桦林的低语》中看林人的行为谈高尚。《一夜的工作》和《白桦林的低语》可以抓住主要人物的行为及作者的情感线加强理解,升华情感。

4.特别提示:学生在谈感受时往往要和今日社会的情况进行比较,如拿今日局长的办公室的布置,甚至是校长办公室的布置等与总理生活情况作比较,这是不妥当的,应该在同等情况下做比较,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特点。更应该在道德情操上相比。

5.语言优美的文章除加强朗读感悟体味之外,还应加强同类文章学习的比较,在比较中拓展学生的思维。如《白桦林的低语》是一片充满诗意的抒情散文。文章全要借助白桦林的低语,使我们感受这寂寞、单调竟是诗意一般的美丽,感悟看林人眼里的美丽,体味看林人奉献的情怀。这种拟人的抒情方式与三年级下册《送往小木屋的信》表达方式迥然不同,学生理解较有困难,因此教师需要开拓思路,促使学生从多角度发问,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在今天的社会看林人的胸怀与情操不被许多人理解,学生理解这种高尚的美是有困难的。因此,加强比较性的朗读是有必要的,并因此初步感知散文的结构美,语言美。

6.建议学生在写本单元的习作《一个高尚的人》之前纵览三篇讲读课文的选材,以小见大。人物言行心理等细节描写的特点,在习作中学习。从而解决学生围绕“高尚”一词选材的困难及描写的问题。

7.本册教材具有相当强的人文性,但仍可结合文章注意工具性的训练,如《一夜工作》第二自然段和最后一段的仿写,《穷人》结尾的续写,《杨震暮夜却金》的扩写,《尊敬普通人》与习作的结合。拓展阅读可以结合精读课文理解;本单元的综合活动可以结合学期初的墙报进行,开学初就布置实施。

8.教学参考中P5《穷人》的写作特点介绍得很细,建议在阅读和写作中采用。

第二单元 美与丑

一、本单元教学目标

在知识上:学会整体感知文章,快速捕捉文章信息的方法,准确把握文章大意。进一步体会语言描写突出人物形象的魅力以及寓言的魅力。理解什么叫真正的美?

能力上:学会整体感知文章,快速捕捉文章信息,把握文章大意。

情感上:激发学生追求美,表现美,创造美的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

学会整体感知文章,快速捕捉文章信息的方法,准确把握文章大意。

三、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学生很易理解,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思想感情。文章内容很有时代意义,能促使学生较好的评价自己,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对美的向往,树立自信和追求美的愿望,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学生对本单元文章会很感兴趣,因此更应使学生自主探究文章深刻的内涵,尽可能让学生结合事例,结合自己谈如何去做。教师要促使学生深入阅读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寓言学生并不陌生,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关键是要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想象,理解寓言的意义,并能影响学生的生活。

四、本单元在教学中应注意

1.创设情境,以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文章内容的状态。如《做一个最好的你》可以结合学生一年后毕业时面临的各种情况,考查学生自信的情况;《唯一的听众》可以课上播放月光曲;《东施效颦》可以播放相关的Flash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要学生充分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文章内涵。如自信的意义在生活中要知难而进,知难而退,知难而上;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成功更是成功之母,自信要相对而谈,这一点可以结合中国女排《阳光总在风雨后》,《真心英雄》等事迹和对人物自信精神品质的赞颂来理解;《唯一的听众》中老妇人对待男孩不同情况的鼓励,教参中P15的交流探究可以借用;《东施效颦》“效”出了什么?生活中《东施效颦》的拙劣表现;《楚王好细腰》要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知楚王“好”出了臣子们的什么?臣子们也“好”出了楚王的什么?一如《铁齿铜牙纪晓岚》,你怎样看待生活中的这些现象,从而使学生明确寓言的意义,并使学生在生活中明辨是非,正确看待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从而明确寓言可以跨越时空借此喻彼,借古喻今,借小喻大的哲理性及讽刺性。。

3.本单元适合体验式教学法,使学生成为其中的一个角色警醒体验,从而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作为不自信的那个学生,《唯一的听众》中的那个男孩;东施,楚王从而认识到自信的意义;音乐系教授的品质;寓言的意义。

4.在学生互送自信的活动中提升学生对自信的理解;在表演中加深对寓言意义的理解,再扩写寓言中深化对寓言的理解。

第三单元 母亲河

一、本单元教学目标

在知识上:了解长江、黄河及三峡的壮美景色及被称为母亲河的意义。感受诗歌的音韵美、结构美以及三峡的神韵美。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长江、黄河及三峡的壮美景色及被称为母亲河的意义。诗歌中有一些拟人手法的运用学生要结合文章的情境理解。

三、教材分析

诗歌语言形象、凝练,但跳跃性大,有些确实难于理解,因此适合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感悟。结合资料,配以多媒体,使学生通过丰富的想象,及其他赞美母亲河的诗歌、歌曲,体会诗人所表达的豪迈、浪漫的气魄。体会作者对伟大祖国的赞美,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三峡之秋》则应通过三峡一天景色的变化,理解三峡秋之色,秋之灵,秋之神,秋之韵,秋之情的壮美景色,尤其是作者强调“这一天正是中秋”的意义。。

四、本单元在教学中应注意

1.创设情境,结合资料,或配以多媒体播放母亲河的壮美,以及歌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对于一些词语的理解最好使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加强理解,比较以使学生理解词语有感情色彩,带有丰富的想象力以及深度,广度及使用的效果。如:气势,气概。

3.加强课外拓展阅读,以使学生结合自己的课外阅读,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同一题材的古诗加强比较学习以深化对古诗意义的理解。

4.适当加强仿写练习,初步感知诗歌的音韵美及结构美。

第四单元 体育

一、本单元教学目标

在知识上:了解体育的深刻内涵,领会体育精神。体会对比、议论、抒情、细节描写的作用。能力上:体会对比、议论、抒情、细节描写的作用并在写作中运用。情感:激发学生对体育精神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拼搏进取,刻苦锻炼身体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抓住各段总起句,把握它们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把握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作者的情感。学习通过对人物的细节描写及不同角度刻画人物的方法。引导学生正确领会体育精神的内涵,认识现代体育对人类产生的巨大影响。

三、教材分析

文章结构清晰,文字优美,适合朗读。人物描写通过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抓住细节描写突出体育精神的伟大;但要领会体育精神需要深入阅读,结合资料,结合世界杯,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对体育精神的理解。

四、本单元在教学中应注意

1.结合资料,结合生活实际,结合世界杯理解体育精神的深刻内涵。

2.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理解体育精神的内涵。

3.加强朗读感悟体会,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独特理解。

4.学习《体育颂》的结构并仿写。还可以训练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比喻句的使用。

第五单元 往事

一、本单元教学目标

在知识上:了解人物的言行、心理及环境等细节描写来揭示人物的性格、品质的作用,理解选择典型的材料突出人物品质的意义;了解《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自然成段的目的。

在能力上:阅读教学中抓住人物的言行、心理及环境等细节描写来体会人物的性格、品质,写作上要学会通过人物的言行、心理及环境等细节描写来丰富人物的形象,学会抓住典型的材料,来以小见大,以平凡见深刻,以旧事反映时代的意义以及揭示人物品质。

在情感上:唤起学生对童年往事的回忆,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以及积极向上的做人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抓住人物的典型的言行、心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社会环境,《荷塘旧事》的自然环境,《花脸》的细节描写来揭示人物的性格、品质的作用,理解选择典型的材料突出人物品质的意义。

三、教材分析

本单元选取的三篇主体课文和两篇拓展阅读都是叙述往事的记叙文。各自从不同的视角,以不同的口吻来叙述往事,追忆生活中的人或事。有些课文的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必须了解时代背景才能深入地理解课文,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和《报纸的故事》;有些文章的内容含义深刻,如《母亲的纯净水》,需要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味其中的含义;有些文章情趣横生,意义隽永,如《花脸》《荷塘旧事》,需要学生理解事件并结合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理解在今天的时代意义,以及往事这一主题单元的目的。有些文章内容难于理解,可以借助课外资料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教学建议

1.主体课文要深入了解时代背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还要了解鲁迅本人的其他相关事件,从而来建构人物的形象。

2.本单元可以通过事件的不同加强分段的训练,小标题的训练,如《荷塘旧事》;修辞的训练,如《荷塘旧事》;理解含意深刻的句子,三篇主体课文皆可进行;还可以加强细节描写、环境描写,使学生理解文章如此具体生动,人物形象饱满的意义。

3.整体把握本单元内容,也可以结合学生实际的学习调整学习顺序。

4.抓住人物典型的言行心理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5.课后可以进行拓展阅读,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推荐阅读臧克家的诗歌《有的人》;

鲁迅的作品《故乡》《在仙台》等。但要注意,课堂上资料的使用只能作为学生理解课文的一部分,而不能单独成为一个环节,以防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喧宾夺主。

6.习作训练中注意学习“往事”这一单元选材的方法,选材时强调“难忘”这一要点,选材多样新颖,如《童年趣事》《我和爸爸妈妈比童年》《读书、报的故事》。抓住人物的言行心理、环境、细节描写的方法,使事件具体生动,注意写好过程。

第六单元 地球家庭

一、本单元教学目标

在知识上: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心理活动来揭示人物的思想品质。了解倒叙、插叙侧面描写手法的作用,了解诗歌深刻的含义。

在能力上:继续学习抓住人物典型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心理活动来揭示人物的思想品质。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写作中学习使用含蓄性结尾突出中心的方法。

情感上:激发学生对和平的向往,对民族团结、种族平等、做人要有爱心这种责任的深刻理解。

二、教学重难点

学习抓住人物典型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心理活动来揭示人物的思想品质,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及本单元主题在今天的时代意义。

三、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课文内容学生易于理解,主题易于理解,但是主要人物的做法需要学生深入结合生活实际,结合时代背景,结合事件发生的环境反复体味建构人物形象,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提升学生的做人情感。并加强单元课文内容的比较,从而使学生理解主题的意义。如《黑孩子罗伯特》与《瑞恩的井》。

四、教学建议

1.本单元依然要紧紧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心理活动等来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

2.根据单元的主题和内容可以进行单元之间的调整。可以先学习第七单元《战争》,进而学习《地球家庭》,因为这两个单元有因果关系,这样做不仅使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同时可以使学生深化对主题的理解。

3.本单元可以加强对比阅读,如人物的思想感情:黑孩子罗伯特与瑞恩的爱心。

4.诗歌《别挤了》只要能够理解“挤”的含义就可以了,可以把它作为一篇拓展阅读课文处理,广泛理解“挤”的含义。

5.本单元在教学中可以使用访谈等话题式的交流方式,使学生换位思考,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6.本单元的写作在选材上注意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置身于一种情境中想象,进行描写。

7.建议学生在写作中采用倒叙、插叙、侧面描写的方法使文章更具特色,在结构上浑然天成。

第七单元 战争

一、本单元教学目标

在知识上:继续深入理解人物的言行、心理及环境等细节描写来揭示人物的性格、品质的作用,了解诗歌的结构美,音韵美及凝练的语言,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揭示出的诗歌的意义。

在能力上:阅读教学中继续抓住人物典型的言行、心理及环境等细节描写来体会人物的性格、品质,学生要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深入理解、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写作中,学生要学会使用景色描写烘托主题的方法。

情感上:激发学生对战争中英雄人物的敬佩之情及爱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继续深入理解人物典型的言行、心理及环境等细节描写来揭示人物的性格、品质的作用,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阅读中要体会景色描写烘托主题的作用。

三、教材分析

文章内容学生虽然易于理解,但是仍然要结合时代背景,才能更深入地理解战争中英雄的所作所为,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英雄的情感。关于古诗中战争的主题,学生可以理解,但是要使学生想象理解古诗的意境,需要学生结合作者所生活的时代,结合不同时代诗人们对战争的理解,感受战争带给人们的痛苦与灾难,以激发学生对和平的向往,对战争的痛恨。

四、教学建议

1.课前充分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以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了解不同的时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2.通过学习古诗了解战争带给人们的痛苦与灾难以及人们对战争的痛恨。鼓励学生收集有关战争的古诗,加强对比阅读以理解这一主题的意义。

3.采用不同形式的学习方法深入体会课文内容,如《夜莺之歌》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也可以进行表演从而深化对小夜莺人物形象的建构,但同时要注意学生易于把反面人物形象表现得惟妙惟肖,教师要引导学生突出英雄形象,以真正做到提升学习英雄人物的情感。

4.文章题目的理解可以加强对比,如“小英雄雨来”“雨来”与“雨来没有死”,对比理解这个题目的意义,不仅进一步说明雨来游泳本领的高强,更说明雨来爱国精神的深远意义以及作者对英雄雨来的喜爱之情。

第八单元 岁寒三友

一、本单元教学目标

在知识上:了解诗人写诗作画的背景及目的,以便更深入的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了解诗歌的音韵美,结构美,以及凝练的语言所表达的深刻含义,了解诗歌借物喻人的写法,及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蕴。

能力上:读出诗的韵味,想象诗的意境,体会诗的情感,提高学生对诗歌及所作的画的鉴赏与审美能力。 情感上:激发学生对诗人品格的学习与敬佩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诗歌凝练的语言,想象诗歌的意境,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深刻含义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借物

喻人的写法,及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蕴。

三、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三篇主体课文都是诗配画,可以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境深远,相得益彰。松竹梅之所以成为岁寒三友,不仅因为三者不惧寒冷,更是因为三者皆能象征诗人的铮铮铁骨,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

四、教学建议

1.教学中可以从欣赏画入手,想象画的意境,结合诗歌内容,通过朗读理解诗的意韵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2.课上要利用多媒体,配以音乐形式,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想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3.建议课后开展诵读此类古诗的活动,搜集有关“岁寒三友”的名言警句、古诗词赋,进一步体会、深化对“岁寒三友”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诗人的品格,提升学生做人的情感。

4.本单元的三篇主体课文都是诗配画,再结合综合活动的内容可以安排一次习作《我喜欢的一幅画》或《我喜欢的一首诗》等。

文章来源:虫子的执著<

上一篇: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下一篇:集团运营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