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县

2022-07-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县

关于湟中县打造文化产业强县的几点思考

近年来,湟中县紧紧抓住国家、省、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机遇,依托本地厚重的传统文化积淀和独特的地域特色文化,按照“坚持先进文化方向,加快推进文化资源大县向文化产业发展大县迈进”的发展目标,立足于藏传佛教、道教文化、河湟古文化、生态文化、特色餐饮、传统体育等文化旅游资源,大力实施文化旅游产业推进工程,形成了以农民画、壁画、堆绣、泥塑、雕刻(木雕、砖雕、皮雕)、藏毯、镶丝、银铜器等为内涵的湟中县“八瓣莲花”特色文化产业,推动了以灯韵、曲韵、歌韵、舞韵、鼓韵、武韵、墨韵、学韵为主要内容的“湟中八韵”农村文化活动的发展。全县特色文化和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有力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一、湟中县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一)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迅速。目前,已建成“八瓣莲花”制作展示中心和21个生产加工基地,扶持发展“八瓣莲花”文化产业龙头企业8家,建成加工点300个,在省内外设立销售点400余家;发展印刷业、网吧、音像图书零售店等传媒类文化经营单位127家,皮影、业余戏剧团、“花儿”、曲艺等文艺演出类文化经营单位155家,文化娱乐餐饮等文化休闲类经营单位160家,民族服饰、宗教文化用品等服饰宗教用品类文化经营单位103家。2010年完成文化产值3.2亿元,其中,“八瓣莲花”特色文化产业产值占全县文化产值的95%以上。

(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已建成1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在西宁市四区三县率先实现了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全覆盖;建立村级综合活动室120个、文化大院8个、村级戏台110个、村级综合文化中心26个;积极开展“文化进村入户”工程,投资510万元为207个村文化室、49个业余剧团、10个灯影社、53个曲艺队、10户文化中心户配备了文化体育设备;建成农家书屋108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基层点80个、球场53处7.98万平方米,配套健身路径6套。

(三)文化从业队伍逐步壮大。全县已组建农村社火队267支、曲艺队237个、业余秦腔、眉户剧团34个、皮影戏班9个、业余舞蹈队10个、业余锣鼓队150支、业余武术表演队10支、赛马队20余支、农村篮球队234个,成立书法、美术、戏曲、镶丝等协会12个,特色文化从业人员达到2.5万余人,其中,农民画家党明汉被评定为青海省民间工艺大师,堆绣技艺传承人乔应菊等5人被评定为青海省一级民间工艺师,农民画家扎西才让等12人被评定为青海省二级民间工艺师,“花儿”艺人马全获得了2009年青海省“花儿”电视大奖赛金唱奖、2010年CCTV青年歌手大奖赛原生态唱法优秀奖。

(四)特色文化活动蓬勃开展。以“湟中八韵”为主要内容的特色文化活动蓬勃开展,每年春节、塔尔寺灯节期间组织开展社火、跳欠、曲艺演唱等文化体育活动近6000场次,吸引省内外游客80万人次;积极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为农村群众演出曲艺、皮影戏、藏族舞蹈等文化节目7000多场次;每年举办青海“花儿”演唱会、业余歌咏比赛等活动360余场次,听众达到20万人次;广泛开展县城社区广场舞蹈、少儿舞蹈、老年扇子舞、红绸舞等,参与人数达4万人;组织开展中学生运动会、农民运动会、单位职工健身操比赛、传统武术比赛、赛马会等体育赛事,增强人民群众身体素质;组织参加国家及省市各类书画展览赛事活动200余次,展出作品6万余件;举办农民文化技能、少儿艺术等培训300余期,年培训农民及少儿20万余人次;西堡镇葛家寨村“出僧官”等民俗活动影响广泛,已成为当地一个重要的传统历史文化活动项目。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成效显著。湟中县现有塔尔寺酥油花、加牙藏毯、千户营高抬、湟中堆绣、湟中银铜器制作及鎏金工艺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5项,湟中农民画、却西德哇古老游戏、河湟皮影制作、湟中壁画、湟中泥塑、南佛山“花儿会”、塔尔寺“花架”音乐、陈家滩木雕、大有山武术等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9项;加牙藏毯传统编织技艺传承人杨永良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名,湟中壁画项目传承人徐全熙等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7名。湟中县被文化部授予“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鲁沙尔镇荣获“高跷艺术之乡”、田家寨镇“秦腔艺术之乡”、李家山镇“河湟曲艺艺术之乡”、多巴镇“锣鼓艺术之乡”等荣誉称号。2010年,湟中县千户营高抬参加了上海世博会青海省活动周的民间艺术展演,李家山镇岗岔村春节联欢晚会曾在省、市电视台播出《科学和谐抓计生》、《夕阳花开更鲜红》等曲艺作品被全国文化丛书收录,选送的2幅书画类作品获文化部群星奖、10多幅摄影作品在省、市获奖。

二、湟中县发展文化产业的主要做法与经验

(一)加强组织领导,科学规划发展道路。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主管副县长为副组长,全县各乡镇,文化、宣传、经济、财政、人事等部门为成员的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全面负责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管理工作。科学规划“十二五”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道路,将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相结合,围绕把湟中建设成为青藏高原特色文化旅游主要目的地,加大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力度,积极培育特色文化旅游产业体系,计划利用10年时间,以塔尔寺主体景区、“八瓣莲花”文化产业区、生态度假区为重点,以塔尔寺佛光路、西塔高速路为主线,聚集文化和旅游要素,打造长10公里环形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廊道,推动湟中县特色文化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

(二)加强宣传推介,树立文化品牌意识。拓宽宣传渠道,加大宣传力度,在中央电视台、中央广播电台等媒体播出湟中县“八瓣莲花”文化产业发展专题片,在省、市各新闻媒体报道湟中文化产业发展新闻30多条;建立“八瓣莲花”民间工艺网站3个,发布“八瓣莲花”文化产业信息200多条;组织参加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及上海、重庆、成都、昆明等地文化产业博览会、民间工艺美术展33次,展出“八瓣莲花”工艺品18000多件,累计获得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牌16枚;成功注册“八瓣莲花”商标,核准在地毯、堆绣、唐卡、银铜器等14类商品中使用。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推介,有效提高了湟中特色文化产业,特别是“八瓣莲花”的知名度。

(三)加大财政支持,培育文化龙头企业。县财政每年安排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100万元,着力打造“八瓣莲花”文化旅游产业园区,目前,投资7000万元的青海藏文化馆、投资180万元的湟中民间工艺“八瓣莲花”展示中心已建成开放,“八宝亭”、“和谐苑”、“卡约遗韵”等景观建成,佛光路南北端改造、陈家滩河湟农耕文化生态园等项目正在实施。积极拓宽文化产业投融资渠道,争取扶贫资金500万元,协调金融机构为文化企业发放信贷资金800多万元,争取省文化厅贷款贴息40万元、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扶持资金20万元,扶持发展青海佛光工艺有限责任公司、青海玉良有限责任公司等龙头企业8家,其中青海佛光工艺有限责任公司等4家企业取得外贸出口自营资质,年出口创汇500万美元。

(四)开展技能培训,提高产业技艺水平。依托全县职业教育优势,通过“阳光工程”、非遗传承培训、师傅带徒弟等形式,积极开展以“八瓣莲花”文化产业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培训活动。聘请“八瓣莲花”民间文化艺人20余人担任教师,举办“八瓣莲花”民间工艺培训班18期425个,培训初级技术人员500余人次、专业技术人员200余人次,完成学生实训1200多人次,其中81人取得了工艺美术师等各类名级专业技术职称资格;外聘人员200多人,其中尼泊尔技术人员3人。加大对外地文化产业企业的考察力度,积极学习先进的生产管理经验,引进先进生产加工技术,加强传统技艺与现代高科技的有效嫁接,各文化产业企业先后投资1800万元引进了电脑制图、电脑刻绘、生漆工艺等多项新技术新成果,企业生产的工艺技术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

(五)扩大文化交流,促进文化产业发展。采取“走出去、带进来”的办法,积极组织湟中县文化产业企业及从业人员参加国内各省市及国外文化艺术交流活动100多次,交流技术人员500余人次,其中,湟中县堆绣传承人、青海省一级民间工艺师乔应菊应邀到荷兰进行文化交流,李联霞两次到贝宁进行技艺传授,党明汉和张斌、徐耀春到台湾进行文化交流,党明汉、扎西才让应邀入住上海金山农民画村;先后有贝宁文化部、山西省政协等国内外15批400余人次到湟中县对特色文化和文化产业发展进行参观访问;“八瓣莲花”展示中心与青海师范大学美术系、清华大学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2010年投资10万元举办了“八瓣莲花”工艺品设计创新大赛,共征集作品300幅。通过各类交流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开阔了视野、更新了理念、提高了技艺水平。

三、 打造湟中文化产业强县的战略支撑

虽然湟中县特色文化和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在特色文化建设方面:一是文化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湟中县人口基数大,县、乡、村三级文化基础设施普及率仅达三成;“两馆一所”业务用房普遍狭小,不利于服务功能的发挥;村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各村缺少独立活动场所;二是文化活动经费投入不足。由于湟中县财政困难,对文化事业发展的投入不足,农村文化活动的经费只能依靠个人或企业的小额赞助,难以发挥文体单位的服务功能,农村文化艺人参与农村文化活动没有收入,严重影响着艺人的从业热情和创作态度以及农村文化队伍的稳定壮大;三是文化专业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全县现有文化专业技术人员27人,在指导群众开展特色文化活动上力量薄弱,还存在队伍老化、专业面狭窄、青黄不接的问题。在文化产业方面:一是文化企业规模有限,发展观念滞后,企业管理和市场开拓能力不强;二是文化企业专业技术和研发人员严重匮乏,产品创新和生产能力不高;三是文化产业园区刚刚起步,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还不能满足文化企业的发展要求;四是对外宣传力度不高,“八瓣莲花”商标市场知名度有待提升。

“十二五”时期,是特色文化及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对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做出的战略性部署以及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扶持政策,为特色文化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宽松的政策环境。湟中县将抢抓机遇,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深入开展“湟中八韵”农村文化活动,建设“湟中八韵”演艺中心;促进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深度结合,把“八瓣莲花”文化产业做成全省品牌文化产业,把“八瓣莲花”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建成全省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园区,打造青海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大县。

(一)大力发展“八瓣莲花”产业。着力建设“八瓣莲花”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到2015年,全县年产值5000万元的文化龙头企业达到5家,3000万元的文化企业达到5家,1000万元的文化企业达到10家;建立生产基地50个,销售窗口500个。将“八瓣莲花”文化旅游产业园建设成为手工艺品生产展示区、河湟民居民俗集中展示区、藏文化集中展示区、湟中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展示区,力争成为青海省重点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二)积极推进文化服务产业。按照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原则建设文化服务平台,到2015年末,乡镇综合文化站的达标率达100%,60%的行政村建成村综合文化活动中心,100%的行政村建有农家书屋,100%的社区有文化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本覆盖行政村和社区。重点扶持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培育和扶持一批信誉好、实力强、经营规范、有市场竞争力的连锁网吧,引导印刷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

(三) 着力发展文化演艺产业。积极开展以灯韵、曲韵、歌韵、舞韵、鼓韵、武韵、墨韵、学韵为主的“湟中八韵”特色文化活动,以市场化运作的方式举办各类大型节庆文化演出活动,每年举办灯节大型文化活动1次,广场文艺演出活动8次。筹建民俗风情演艺中心,将高抬、锣鼓、民族舞蹈、“花儿”演唱等艺术门类与文化演出市场接轨,扩大宣传,让各演出队走向县外、省外,通过交流、展演提高技艺,增加收入。积极参加省内外的各种展览会、文博会等文化交流活动。

(四)重点开发文化旅游业产业。开发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宗教文化旅游资源、自然文化旅游资源、乡村文化旅游资源、民居民间艺术文化旅游资源、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构建文化宗教游、民俗体验游、自然景观游三位一体的文化旅游线路,打造集旅游、文化创意、文化旅游产品研发、生产销售、民俗体验、休闲观光、餐饮、度假、展示为一体的文化旅游产业。

四、几点建议

(一)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特色文化发展营造良好环境。科学统筹规划省、市及县馆、乡站、村(社区)文化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项目资金支持力度,力争县文化馆、图书馆全面达到三级馆标准,村(社区)文化中心创建率达到60%;完善文化服务配套设施,为湟中县文化馆配置1台流动演出车,为各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社区)文化服务中心配置相应的文化服务器材;积极落实项目,在湟中县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民俗风情演艺接待中心。研究出台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从土地供应、登记注册、财政税收、工商管理、社会保障、劳动人事等各方面加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引导和扶持力度,积极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

(二) 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为特色文化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制定人才资源开发规划,实施引进和激励人才优惠政策,建立全省文化人才队伍信息库,为高级文化人才提供必要的社会保障措施,全力提高文化工作者从业热情;加大人才队伍培训力度,由省、市文化主管部门邀请国际、国内知名文化人士对湟中县文化人才队伍进行培训,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文化艺术素质;加大文化产业队伍专业技术等级认定力度,实行持证上岗、绩效管理;加强经营管理、创作和科技创新等文化产业急需人才的培养,逐步建立一支懂文化、精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文化产业人才队伍。

(三)加大文化保护力度,积极申报非遗文化项目。从资金、技术指导等方面加大对湟中县西堡葛家寨“出僧官”、拦隆口“慕家岭酩馏”、土门关“红岭二月二庙会”等项目的申遗支持力度,确保更多的项目列入国家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通过项目支持,修缮维护因地质原因造成损坏的上新庄边墙、鲁沙尔清真大寺礼拜大殿等文物保护单位,切实保护历史文化遗迹。

(四)扩大文化交流,全面提升特色文化和文化产业水准。由省、市组织更多的特色文化传承人、文化企业负责人走出去实地考察学习,参加各类演出、比赛、论坛等,扩展文化市场,学习先进的文化观念、管理技艺、生产技术和市场营销知识;组织推荐湟中县优秀特色文化艺术和文化企业参加省内外文化产业博览会,切实提高市场知名度。加大省市优秀文化人士、先进文化企业对湟中县特色文化和文化企业发展的指导、帮扶力度,全面提升湟中县特色文化发展水平和文化产业市场竞争力。

(作者单位:湖北省黄冈师范学院)

作者:李璐

第2篇: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县的决定心得体会

——着眼发展,勇做推进教育强县的先锋

当前,教育强县已经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教育系统将严格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安排部署,认真执行县委、县政府建设教育强县的有关决定,立足长远,加快发展,坚定信心,狠抓落实,勇做推进教育强县的先锋。

(一)队伍建设要始终坚持不懈

全面推进教育强县,队伍建设是根本保证。我们将继续把提高校长队伍的综合素质、工作能力和教师队伍的思想业务水平作为重中之重抓紧抓实抓出成效。要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强化责任落实和责任追究,努力打造一支勤于学习、率先垂范、民主团结、敢于负责、勇于创新、政令畅通的校长队伍。要坚持围绕“用心教书、用爱育人”和“享受职业、奉献事业”职业境界,以中小学教师全员聘任制为契机,进一步强化以人为本,依靠教师的主体作用,不断深化思想政治工作,激活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增强教师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要进一步加强与基层教师的沟通交流,了解和掌握教师的思想状态和工作情况,想方设法解决他们工作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帮助他们搭建克服困难迈向成功的平台。要充分利用学校党团组织、工会等基层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尽量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把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让教师安居乐业,创造业绩。

(二)质量中心意识要始终坚定不移

质量兴校,质量是教育发展的生命线,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是我们的根本任务。从教育局到学校直至每一位教职员工都要认真履行职责,把提升质量作为工作追求的目标。全县中小学校长要进一步明确作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始终坚持以质量为中心,进一步加强荣辱观和责任心,理直气壮地抓质量。在实际工作中,要牢固树立质量的系统观念,做到从低年级抓起,从基础抓起;要牢固树立质量的全体观念,不放弃任何一个人,让全体学生享受到教育平等的权利;要加强学生德育教育、感恩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灵。同时,要重视和加强精英教育,关注和培养优秀学生群体,为高校多输送一些高素质高质量的生源。

(三)安全维稳工作要始终严阵以待

学校遍城乡,学生系万家。我们一定要站在讲政治、讲大局和对人民群众负责的高度,始终保持严阵以待的态度切实抓好教育系统的安全维稳工作。要继续落实学校安全工作责任,加强对学生安全教育,完善管理措施,增强学生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杜绝安全责任事故的发生,创建平安校园。要持续稳步地推行校舍安全工程,搞好各项安全监督和安全隐患排查,防患于未然。要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加大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及时研究解决一些影响学校教学工作的矛盾和问题。要积极主动地根据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不给全县的社会稳定工作增加压力。要继续重视和抓好教师利益关系和思想情绪的理顺,妥善化解学校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建设和谐的校园人文环境。

(四)政策规定执行要始终不折不扣

要继续把落实教育政策规定作为打造教育形象工程来抓。进一步规范办学思想和办学行为,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实施。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决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理由和任何方式打半点折扣。严格执行收费标准,自始至终保护好家长和学生的合法利益,严肃查处各种巧立名目的乱收费行为。对少数教师有偿家教家养,发现一起,坚决查处一起。坚决制止借贷负新债进行办学,严格财务依法依规管理,保证学校正常运转和健康发展。

(五)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要始终整体推进

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是建设教育强县的具体体现。立足我县实际,学前教育重点是建立健全“以县为主、县乡共管”的管理体制,力争在每个乡镇办一所示范性幼儿园,每个人口集中的行政村创办一所村级幼儿园。义务教育重点是全面推进合格学校建设,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切实保障不同人民群众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高中教育重点是要狠抓教育质量的提升工作,要下死决心,出狠招硬招,确保质量稳步提升,力争多出人才,出优秀人才。职业教育重点是要积极稳步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以县职业中专为依托,面向市场,走工学结合、产业对接路子,开拓创新,力争三年内将县职业中专建设成为省示范性职业中专学校,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实用型人才。

(六)整洁文明校园建设要始终持之以恒

校园整洁文明与否,是反映一所学校管理水平高低的一面镜子。我们要在千方百计加大投入、加大合格学校建设力度、努力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继续把整洁文明校园建设推向深入。要高度重视教师自身良好精神面貌和工作态度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学生中树立起德高为范、学高为师的典范。要突出学生日常文明行为习惯的引导和规范,加大养成教育的力度,让学生在学校不仅学会学习,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要高标准治理好学校的环境卫生,不留卫生死角,因地制宜搞好校园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工程,为师生工作学习提供舒适的环境。要着力打造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氛围,让读书声、歌唱声、欢笑声回荡校园,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建设教育强县任重而道远,全县教育系统要认真学习《关于建设教育强县的决定》和全县推进教育强县会议精神,把建设教育强县的战略部署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我们坚信,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教育强县目标的指引下,只要我们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思路和良好的精神状态,同心同德,与时俱进,扎实工作,就一定会为推动我县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3篇:关于推进文化强县建设的几点思考

文化是创新的源泉,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也是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它关系着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影响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加强文化建设,发挥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进步中的引领和凝聚作用,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战略。强国之基在于强县,实现文化强县,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选择。在推进文化强县的过程中,我们应先弄清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应弄清“为什么”的问题,即要充分认识文化强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一方面,是因为文化本身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化就是生产力和竞争力。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同时文化还具有引领、凝聚、育人、服务、检验等功能,它通过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思维方式、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等来提高道德修养和健全品格。另一方面,是因为文化对经济、政治和社会具有深刻的影响,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必须依靠文化建设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文化能够通过精神力量和产业形式,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全方位变革与发展。同时稳定可靠的文化还能够保证政治体系的稳定,指导政治行为的方式,决定政治决策的质量、内容和效能。随着文化与经济、政治、科技相互交融的趋势日益增强,文化建设提供的思想保证、精神支撑、道德基础和文化条件,对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全面发

展至关重要,文化和谐作为和谐社会的核心越来越得到体现。

其次,要弄明白“做什么”的问题,即要充分把握文化强县的有效措施。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要提高认识,树立大力发展文化的新观念。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和文化、文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把文化的发展切实摆到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二要加大投入,强化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将文化发展切实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大力建设文化广场、健身场、体育场、文物馆等文化设施,为群众开展文化活动提供良好的场所。三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培育地域特色文化。要结合本地特点,创新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通过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全力营造积极昂扬的文化氛围,创建文化品牌,顺应群众“求乐、求知、求新、求美”的要求。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要加大文化体制改革力度,转变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调整和规范政事关系,重塑文化市场主体,建立健康的文化事业管理体制和积极发展的文化产业机制。五要重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要加大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力度,多层次、多渠道地培养和引进高水平文化专业、经营和管理人才,完善用人激励机制,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最后,要关注“怎么做”的问题,即在文化强县建设中要注重方法的合理性与先进性。第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文化建设“以人为本”,就是要把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具体贯彻到日常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

节中去,使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整个过程都展现出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境界。第二,要时刻注重文化建设中的深层状态。文化不是空洞的抽象,很多文化现象的出现不仅只是表面的文化形态,更有其深层的体制、机制原因,特别是人和社会的行为模式、生活“样式”普遍地渗透于其中,因此文化建设在改革体制、调节机制的同时,更应注重人的行为自律,这样才能收到文化建设的有效成果。第三,要不断拓宽文化发展的渠道。单一的发展途径,不符合文化本身发展的要求,只有多样化、生动活泼才是文化的和谐。在文化建设中,只有打破单一路径的惯性束缚,采取多样化的治理手段,实现政府管理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加强领导与群众自治相协调,才能实现文化的繁荣发展。

总之,在文化强县的过程中,只有从思想、措施和方法上真正落到实处,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文化发展,用文化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使文化成为县域发展的“原动力”,经济增长的“助推器”,社会和谐的“润滑剂”,最终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科学发展、全面发展、统筹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第4篇:加快教育强县建设的决定

中共宜宾县委 宜宾县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县的决定

宜县委发„2012‟30 号

为实现我县教育长效均衡协调发展,促进教育更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根据国家、省教育改革发展纲要及宜宾市贯彻纲要实施意见精神作出本决定。

一、明确目标任务,加大教育投入,确保教育优先发展

(一)指导思想。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以打造教育强县为目标,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以促进教育公平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我县教育事业长效均衡协调发展。

(二)目标任务。到2020年全县教育力争实现“三全面三基本”目标,即全面推行学校标准化建设,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水平,建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县;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5%,建成高中教育优质发展示范县;全面普及学前教育,学前三年入园率达90%,建成学前教育特色发展示范县;基本实现教育装备现代化,初步建成数字校园;基本建成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现代教育管理体制和教师队伍;基本建成西南教育强县,教育软实力大幅提高,初步形成学习型社会。

(三)加大投入。依法保障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切实做到财政教育支出的“三个明显”(财政教育预算明显增加,财

-1-

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明显提高,教育预算内基建投资占公共投资的比重明显增加),确保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达到4%,确保财政教育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达到省定标准。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费附加分别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实际缴纳税额的3%和2%足额征收,并全额用于教育。县财政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按照10% 的比例计提教育资金,严格按规定足额征收,全额用于教育。保证县级教育费附加的30%用于职业教育。各镇(乡)要切实加大教育投入,乡镇基金收入的10%用于本乡镇教育发展。落实残疾人事业基金每年划出不低于5%的经费用于发展特殊教育并逐步增长。严格执行并落实教育工程建设和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各项减免优惠政策。全力向中央、省、市争取教育建设专项资金。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办学,落实企业、个人教育公益性捐赠支出在所得税税前扣除规定。切实加强学生救助体系建设。

二、健全长效机制,做强四大支柱,确保教育优质发展

(一)积极推进“四大工程”,努力实现办学条件标准化 1.积极推进学校布局优化工程。科学制定全县学校布局规划,建立与“两化互动”、城乡统筹相适应的教育新格局,优先在城镇建设适应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标准化的公民办学校。积极改造农村薄弱学校,积极稳妥撤并不合理校点,动态消除学校危房。加快建设寄宿制学校,加快农村学校教师周转房建设。

2.积极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 -2-

施,重点突破,有序推进”的原则,科学制定全县中小学建设规划,统一编制校园建设详规,争取用5至10年时间使全县规划保留学校达到四川省标准化学校建设标准。

3.积极推进教育装备现代化工程。采用统一规划、一步到位、分步付款的方式,在2014年前建成覆盖全县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创新信息化教学模式,大力推进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使农村师生能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加强教师现代教学技能培训和应用,对45岁以下的教师进行定期检测。

4.积极实施校园文化提升工程。把校园绿化、美化、亮化、文化作为学校建设的重要方面进行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通过对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的塑造和提升,全方位培育良好教育环境。

(二)全力实施“四大计划”,努力实现队伍素质优良化 1.全力实施师德提升计划。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建设,不断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建立有效的师德建设监督机制,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定期登记、考核、岗位聘用和奖惩的首要内容。切实规范办学行为,从严惩处有背师德的行为,坚决把师德丧失的人员清除出教师队伍。

2.全力实施人才储备计划。健全教职工编制动态管理机制,在总编制内根据有关规定按照班额、生源等情况具体分配各校人员编制,实行动态管理,原则上两年一定。严禁超编配置老师,严禁缺编乡镇存在超编学校。建立高中学科教师蓄水池,积极推行竞争上岗。建立优秀人才超常规引进机制,积极引进县外在职

-3-

名优教师,保留原职称待遇,重新建档,续接工龄。引进的特级教师或具有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并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教师,给予一次性安家补助,或享受经济适用房相关政策。县内教育教学第一线的教师达到相应条件的享受同等待遇。在现有教师中高级职称结构比例基础上增设一定比例的中高级特设岗位,用于解决中青年优秀教师职称问题。对于工龄满30年且距离退休不足2年、仍在教学第一线的高级岗位者可用特设岗位对应职称。进一步完善教师退出机制。

3.全力实施人才培养计划。加强学历培训,到2020年全县幼儿教师、小学教师专科及以上学历要达到98%,初中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达95%,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教师本科学历达100%、硕士研究生学历达20%。中小学大部分主干学科力争有1名以上在岗特级教师。实施“火种计划”,五年内安排100名优秀教师(校长)到知名高校进修或到教育发达地区挂职锻炼。动态保持100名校级后备干部。建立优秀教育干部跨行业聘用制度。实施“群星计划”,五年内培养2000名各级中青年骨干教师。实施“春苗计划”,对教龄不满5年的教师进行职业技能轮训。

4.全力实施优秀人才激励计划。大力实施“三名一优工程”,设立专项奖励基金,从2013年起县财政每年将奖励基金纳入财政预算,并根据县级财力逐年增加。加强“三名一优工程”评选、培养和管理,大力实施多元激励机制,让优秀教师安心从教。对每年评选出的名师、名校、名校长、优秀学生给予表彰 -4-

奖励,加强名师、名校长培训、考核和管理。明确高考奖励目标,设立高考专项奖励。积极推进创新拔尖人才培养工程,努力打造专业的教师团队。健全以考核教育教学质量为主的人事聘用机制,创新绩效工资激励机制。建立县城学校和高中学校教师能进能出的机制,县城学校新进教师原则上从农村学校任教3年以上的教师中公开择优遴选。建立边远学校教师轮换制度,新任教师原则上要在任教学校工作5年以上才能申请调动。鼓励城镇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走教。

(三)切实深化“四项改革”,努力实现学校管理科学化 1.切实深化现代学校制度改革。进一步理顺“以县为主”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合理分配县乡(镇)发展教育的责任。积极推行科学高效的扁平化管理模式,促进教育管理重心下移,努力提高教育管理的效率。进一步理顺政校关系,转变政府管理教育的职能,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充分保障学校办学自主权,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切实加强校务公开、民主管理,完善校级干部公开选拔、民主评议、多元考核的制度,增大师生评议在干部选拔、评议、考核中的权重,积极建立全员参与的评价考核机制。实行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逗硬目标考核,及时调整不称职或业绩差的校长。切实加强校长离任审计。

2.切实深化教育教学及教育管理改革。深化评价制度改革,把各乡镇、部门履行教育发展职能的情况纳入对领导干部考核的

-5-

目标管理,层层分解任务,加强督促检查;以充分保障教育教学中心地位、充分保障学校办学自主权为目标,深化学校目标管理制度改革,切实尊重学校办学自主权,促进从具体行政管理向依法监管的转变;细化普通高中出口套入口跟踪评价制度,严格逗硬奖惩;积极探索建立“合格+特长”的学生评价体系。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积极实行分层教学,努力构建“高效课堂”教学体系。加强高考信息收集、整理和研究,提高教学针对性,认真搞好教育科研、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工作。教研员原则上要到学校兼课。深入开展“德育三化”和“五小活动”,切实增强德育实效性,努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坚持健康第一,稳步推进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切实推进“121”艺体教育行动,积极发展学生特长,提高综合素质,为健康快乐的人生奠基。加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积极引导学生社团健康发展,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4.深化民办教育发展改革。坚持政府办学为主导,积极建立主体多元、产权多元、模式多元的办学新体制。积极支持民办教育发展,加大对民办教育在土地、融资、税费、师资、招生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力争引进4至5所高质量民办学校。加快普安新区教育园区建设,配套一定比例土地用于解决教职工住宿,土地按教育用地价格执行。可根据办学规模、按其教师需求数的一定比例核定人员编制,设置相应专业技术岗位。民办学校引进师资可按引进县外或高等院校本科毕业生以上人才的奖励办法,由财 -6-

政给予奖励。积极与省内外知名教育品牌开展合作办学或托管办学,加快引进办学新理念、新模式。

(四)扎实推进“四个建设”,努力促进质量形象优质化 1.扎实开展示范学校建设。制定名校发展规划,积极创建各类示范学校,5年内全县创建3所普通高中、10所初中、30所小学成为省市级示范学校。确保县二中创省一级示范高中、县一中创省二级示范高中成功。建立偿债基金,优先化解高中学校债务。积极开展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示范校(园)建设,充分发挥示范学校的作用。

2.扎实开展特色学校建设。鼓励自主办学,提倡一校一品,积极开展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阶段特色学校创建活动,加强职教中心建设,支持柳嘉职中创建国家级特色职高,强化骨干特色专业建设,努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3.扎实开展联合学校建设。建立以强带弱、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联合学校(集团),实行“一校多点”,并逐步实现人、财、物、事的“四统一”。积极开展全县乡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达标活动,力争到2017年全县乡镇基本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

4.扎实开展实验学校建设。建立实验学校制度,挑选办学规模适中、教师队伍精干、教改能力较强的学校作为实验学校,承担实验任务,总结教改经验,推广教改模式,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强化实验学校管理,可实行县直属直管。

通过扎实工作,力争全县教育质量领跑全市,名冠西南,

-7-

一大批名校脱颖而出,教育影响力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大幅提高。

三、加强组织领导,增强发展保障,确保教育优势发展

(一)加强领导。县上成立教育强县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教育强县工作目标责任制,完善县级领导和部门定点联系学校制度。各乡镇要成立相关领导小组,各乡镇、各部门认真履行教育发展职责,切实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努力创造良好的教育发展环境。

(二)明确责任。县政府负责学校的规划、设置、布局调整、管理,指导学校教育教学,保障学校安全,培养和配置师资等工作;公办教育各项经费全部纳入县级预算,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鼓励和引导民办教育健康发展。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适龄儿童少年入学,严格控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秩序,治理校园周边环境;按有关规定划拨新建、扩建校舍所必需的土地。经济条件较好的乡(镇)要积极筹措经费,改善办学条件。继续发挥村“两委”在组织动员学生入学、维护学校正常运转等方面的作用。各职能部门和乡镇要全面履行教育强县建设工作职责,对履职不力甚至造成失误的将按有关规定严肃追究领导班子和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三)强化督导。加强政府教育督导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支持独立行使督导职能,并将督导结论以适当的形式向有关部门通报或向社会公布,强化社会监督。

-8-

(四)各相关部门根据本决定制定相关配套措施。

中共宜宾 县 委 宜宾县人民政府 2012 年月日

-9-

10 30

第5篇:加快工业强县建设步伐实施县域经济突破发展

“十一五”期间,省委、省政府对陕南提出了突破发展的要求,市委、市政府对旬阳提出了率先突破发展的新要求。工业作为旬阳县域经济的支柱、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扩大就业的重要载体,能否加快工业强县建设步伐,实现工业突破发展,对于确保旬阳实施率先突破发展至关重要。

一、旬阳工业经济

建设面临的形势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发展工业是全面建设小康旬阳与和谐旬阳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历届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工业经济建设,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战略,强力推进工业强县进程,工业经济保持强劲发展态势。“十五”末,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25亿元,增长17%;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突破10亿元,增长6.5%,产销率达到97%。工业成为支撑县域经济的主导力量。

(一)工业强县战略深入人心。县委、县政府作出工业强县战略重要决策以来,各级各部门采取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宣传工业强县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广大干部群众对工业强县的认识逐步提高,思想不断统一,能够更加深入、准确地了解和把握县情,充分认识到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以及国家税收政策的宏观调控,全面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加快推进工业经济建设步伐,已成为县域经济腾飞的根本所在。不论从国际国内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看,还是从旬阳自身发展的实践看,无工不富、无工不强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通过“工业强县.旬阳论坛”的举办,使工业强县是旬阳县域经济必须坚持的发展战略这一观点,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

(二)工业发展载体不断丰富。工业“双五”(即:抓好50个年纳税过5万元以上的企业,围绕竣工投产一批、开工建设一批、论证储备一批,抓好50个工业项目)、“双百”(即:抽调100名懂业务、会管理的工业骨干干部下派企业进行帮持指导,每年培训100名企业厂长、经理和管理人员)工程的实施,创新了工业经济建设机制,找准了工业强县建设的“抓手”,丰富了发展工业的载体,增强了落实工业发展任务的合力,夯实了工业发展的措施。

(三)生态工业建设稳步推进。烟草工业生态化以不断调整扩大生产规模,研究实施利用烟草废弃料生产茄尼醇、烤烟茎杆制炭、利用提取茄尼醇后的废料生产有机肥等项目和工艺为重点,推行清洁生产力度不断加大。水电能源工业生态化以保护资源、有序开发为重点,研究制定了各流域水能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汉江蜀河电站、大岭电站先后动工建设,为发展载能工业奠定了基础。矿产工业生态化以保护性开发为前提,以技改为动力,积极实施产业导向政策,基本实现了铅锌、汞锑、镁钡、铁等资源的保护性开发,规范开采秩序,整治采富弃贫、高质低用、禁止无序开采与掠夺式开采陆续展开。建材工业生态化以市场为导向,引进先进生产工艺和技术设备,实行工业废渣综合利用。生物制品工业生态化以污水处理为重点,加强科技攻关,恒源公司等企业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已经成功完成黄姜淀粉提取生产工艺的研究,为黄姜产业健康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特别是在今年11月初,由人民日报社教科文部与县委、县政府成功联办了“汉江(旬阳)生态论坛”,对旬阳发展生态工业、开展生态建设进行了有益探索。

(四)工业发展机制日益健全。一是建立健全了工业发展机制。县委、政府作出了关于建设工业强县的决定,制定了工业强县实施方案,出台了关于实施工业突破发展的意见,下发了县级领导挂联、部门包抓企业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建立工业“双五”工程抓落实机制的通知等文件。二是健全了领导机制,成立了由县委分管领导任组长、县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工业“双五”工程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工业“双五”工程实施工作的领导、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三是严明了工业奖惩机制。县上制定了工业经济建设考核办法,将各级各部门工业经济建设情况,特别是工业“双五”工程的落实情况纳入了县对乡镇、部门的综合考评,促进了全县工业经济建设各项任务的落实。

旬阳工业经济建设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县域经济尚处在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总量不足,企业规模较小、实力不强,资金、技术、人才相对匮乏,大部分工业企业处在维持简单再生产的阶段。二是产业链条短,产品档次较低。目前全县大部分企业还是以资源初加工为主,产品结构不尽合理,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相对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强,缺乏与消费者见面的终端产品和名优品牌,不利于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和经济效益最大化。三是管理比较粗放。企业运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治理企业的水平还比较低,管理不严、不细,资源能源消耗大,企业经济效益有待提高,等等。这些困难和问题急需不断加以解决。

二、工业是旬阳“十一五”时期实施率先突破发展的突破口

“十一五”时期是旬阳推进工业化的重要历史时期,做好这五年的工作,对于巩固和发

展来之不易的大好形势,顺利实现工业强县的奋斗目标,实施县域经济率先突破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十一五”时期工业经济建设的基本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以“双五”、“双百”工程为抓手,不断创新发展机制,优化发展环境,重点发展烟草食品、矿产加工、水电能源、水泥建材、生物制品五大生态工业支柱,工业在县域经

济中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

“十一五”时期工业经济建设的目标任务:

──做强做大支柱工业。充分发挥县域生物、矿产、水能资源优势,突出烟草食品、矿产加工、水电能源、水泥建材、生物制品五大支柱工业发展,大力实施“双五”工程,强力推进工业化进程。烟草食品工业以续建30万担打叶复烤线和发展烟叶副产品深加工项目为重点,扩大生产能力,调优卷烟品种结构,提升质量效益;立足农副产品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畜禽肉蛋、魔芋、薯类淀粉、竹笋食品加工业,“十一五”末产值达到6亿元。矿产加工业以特色富集矿产开发为重点,依托现有龙头企业,整合资源,组建集团,到矿业产值突破20亿元。水电能源工业以汉江水电开发为重点,带动旬河、神河、公馆河流域梯级开发,形成“一干三支”水电开发格局,力争“十一五”末装机容量达到45万千瓦,实现产值4亿元。水泥建材以干法熟料项目为龙头,以甘溪粉磨站、陶粒生产、板石开发、矿物废渣利用为重点,大力发展新型建材工业,“十一五”末实现产值4亿元。生物制品工业以黄姜、油桐、青竹、青蒿等产品加工为重点,延伸产业链条,多层开发增值,“十一五”末实现产值5亿元。强化项目支撑意识,全力推进支柱工业规模扩张。

──着力提高工业发展质量。积极引导现有工业推进同业、跨行业、跨地域重组整合,大力支持工业企业实施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和加强新产品研发,鼓励各类人才、社会资本向工业领域集聚。加大“双百”工程实施力度,不断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努力形成以县城为轴心,以重点集镇为链点的工业布局。大力支持发展生态、绿色、环保型工业,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鼓励非公有制经济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参与国企经营,重点支持发展现代加工业,在投资核准、管理服务、土地征用、财税政策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优惠。积极引导和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制度创新、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服务和管理,维护非公有制企业的合法权益,确保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成为县域经济的主力军。

围绕上述目标任务,在工业经济建设工作中必须大力实施工业“双五”、“双百”工程,不断优化工业经济结构,加大生态工业建设力度,营造良好的工业经济建设环境,确保工业总产值稳步增长。

(一)大力实施工业“双五”、“双百”工程。一是狠抓骨干企业发展,力促达产达效。烟草工业要进一步加强与宝鸡烟厂的衔接协调,确保稳步增长;矿产工业要以安全、环保为前提,深入组织开展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整顿规范工作,确保安全环保生产,严格依法治矿,进一步规范开发秩序;生物制品工业要力促黄姜加工企业恢复生产,加大清洁生产和生物副产品的研究开发力度。建材工业要大力发展水泥、页岩砖生产,水电工业要全力支持在建电站项目,加快汉江旬阳电站和旬河等支流水能开发步伐。二是狠抓项目建设,培育工业增长点。加大续建项目推进力度,加快推进新项目开工,加强新项目研究储备和推介力度,确保顺利完成工业项目建设投资任务。三是狠抓运行质量,提高工业发展水平。

(二)加大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一是优化工业布局。严格按照《旬阳县工业强县发展规划》要求,切实编制全县工业发展布局规划,大力实施“产业集团”战略布局,加速建设白柳、吕河生态工业园区,积极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突出抓好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建设形成以汉江、旬河梯级水电站综合开发为主沿江河水能资源开发经济带和北环线铅锌、汞锑、建材、生物化工、农副产品加工等以工业小区为主串联起来的经济带。二是改善和优化所有制结构。推动工业以发展股份合作制为主体,加快现有工业企业整合。重点对矿业、黄姜加工业进行重组整合,加快企业提等升级。引导和鼓励企业不断解放思想,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协作,借助科研单位科技优势,改造提升传统产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使工业企业逐步向集团化、科技化、效益化方向迈进。三是实施名牌战略。支持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力度,引导企业在生产工艺、营销策略、产品质量、企业文化等方面创特色,以培育磨芋、皂素、桐油、汞、纳米氧化锌等产品为重点,开发和壮大一批在省内、国内市场上叫得响、过得硬的名牌产品,以此带动工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的提升。

3、不断加快生态工业建设步伐。

──烟草工业生态化建设。坚持调整扩大生产规模,积极争取国家烟草专卖政策倾斜和烟草业重组整合;加大科研开发,研究原料低损耗精制技术,改进生产工艺,提高卷烟单箱利润率;充分开发利用烟草废弃料生产茄尼醇、烤烟茎杆制炭、提取茄尼醇后的废料生产有机肥等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对生产过程中的废水实现闭路循环利用,绿化生产区,实现清洁生产。

──水电能源工业生态化建设。一是要保护资源、有序开发。在有序组织实施蜀河、旬阳、大岭、桂花电站建设的基础上,按照保护、生态、环保、合理、科学的原则,抓紧研究制定和充实完善旬河、神河等流域的水能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有序实施流域水电站建设。二是要实施生态保护措施。对各类水库淹没区和边缘区实施植物、生物保护。三是大力发展载能工业。将全县“十一五”期间重点实施的汞锑、铅锌、镁钡、铁等深加工产业链靠近电源点布局,实现发电企业向高耗电企业直接供电,以减少消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使载能工业良性循环、快速发展。

──矿产工业生态化建设。一是要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对全县铅锌、汞锑、镁钡、铁等有色金属资源,严格按照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加大投入,引进新技术加强资源的探测工作,延长有色金属生产基地的服务年限。二是积极实施产业导向政策。推进重点企业产业升级、资产重组,逐步形成产权清晰、管理科学、装备先进、资金雄厚、专业分工合理、产业链条长、产品附加值高的一批企业集团,使其从资金、技术、管理、经营上都具备强劲的实力,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实现铅锌、汞锑、镁钡、铁等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目标。三是落实矿产工业废渣采空区封存后生态植被覆盖措施。四是加大科技创新。鼓励矿产企业利用新工艺、新技术对矿产工业废渣进行综合研究利用,努力消化利用铅锌尾矿渣、镁冶炼废渣,使之变废为宝。

──建材工业生态化建设。一是要科学规划,合理开采。有序利用石灰岩、页岩资源,对矿山的开采、矿石的破碎和运输等,严格制定并实施环保治理措施,确保生态植被在开发中得到保护。二是要尽快配套完备的水泥粉尘治理设施,重点减少水泥厂的粉尘排放量。全力支持和鼓励水泥生产企业消化利用本县境内铅锌尾矿渣、尾矿砖和锌冶炼废渣等工业废渣。三是按照页岩砖、尾矿砖布局和生产规模,确保年产3亿块页岩尾矿砖的生产,逐步关闭生产粘土砖的企业,有效保护土地资源和生态植被。

──生物制品工业生态化建设。一是要重视生产工艺的科技攻关和专利技术应用,努力使生物制品工业的工艺技术特别是环保治理专利技术得到充分运用,最大限度地提供符合环保生态要求的技术支持。二是要深化以恒源公司为代表黄姜淀粉提取生产工艺研究成果,加大推广应用力度,带动全县黄姜加工企业蓬勃发展,做强做优黄姜产业。三是要加强对黄姜、金银花、拐枣等生物制品提取生产后的废料生产有机肥料的研究,实现废物的综合利用,达到环保生产标准。

4、切实优化工业经济发展环境。一要高度重视解决企业发展的困难和问题。继续坚持县级领导挂联、部门包抓企业和包抓项目责任制,及时为企业排忧解难;对企业用水、用电、用路等突出困难,推行政府牵头、部门负责、费用限额、限期解决的办法,确保在帮扶企业发展上实现新突破。二要认真开展以优化经济环境为主要内容的行风评议。三要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切实为企业提供宽松的发展环境。

三、切实加强工业经济建设的组织领导

(一)加强组织领导,精心安排部署。坚持把工业经济建设放在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成立领导机构,确定主管领导,抽调精兵强将。按照工业强县战略和工业发展的总体要求,精心安排部署好工业经济建设的各项工作,明确发展目标,理清发展思路,突出工作重点,把工业经济建设各项任务逐一分解落实到月到天到人,确保工业发展组织领导到位,安排部署到位。

(二)健全工作机制,夯实发展措施。不断总结完善工业经济建设经验,创新思维,丰富载体,找准抓手,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夯实发展措施。形成强有力的领导机制、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科学严明的奖惩机制,夯实发展措施,以健全的工作机制、过硬的工作措施确保工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强化督促检查,狠抓任务落实。一是坚持以实干苦干促落实。大力发扬“三苦”、“三创”精神,坚持深入工业企业,深入生产一线,特别是要深入困难企业和重点企业,加强调查研究,不断了解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用抓铁留痕的狠劲,踩石成印的韧劲,埋头苦干,克难攻坚,一门心思帮助企业发展壮大。二是坚持以督促检查促落实。三是坚持以考核奖惩促落实。认真贯彻落实工业经济建设考核办法,严格奖惩兑现,以奖优罚劣激发各部门和工业企业抓落实、促发展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努力在全县上下掀起全力以赴抓工业经济建设的新高潮。

第6篇:致力经济生态良性互动 加快建设生态经济强县

**县位于豫鄂陕三省七县(市)结合部,集山区、库区、边缘区为一体,是全国移民大县、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县国土面积2798平方公里,大体为“七山一水二分田”,辖17个乡镇(街道),520个行政村(社区),74万人。

**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主要淹没区和渠

首所在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使**的发展空间严重萎缩,人地矛盾突出,发展成本加大,新上项目受到严格限制,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更加突出。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为发展腾空间,是**县委、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两年来,我们不气馁、不退缩,积极应对南水北调带来的困难和压力,着力破解县域经济发展的难题,提出了建设生态经济强县的思路。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生态经济强县统揽县域经济发展,紧紧围绕建设“全国生态示范县、中原旅游名县、区域经济强县”目标,高奏“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主旋律,强力实施生态立县、开放带动、块状发展、扶优扶强四大战略,突出工业发展、文化旅游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民生五个重点,自强不息,拼命发展, 实现了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良性互动。我们的主要做法和体会是:

第一,围绕生态调整产业结构,积极为县域经济发展找出路。面对保护生态和发展经济的双重压力,**必须走生态与经济共赢的路子。我们坚持在生态与经济的结合点上调结构,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大力构筑以绿色农业、环保工业、生态旅游为主的生态产业体系,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共赢的路子。在农业发展上,提出了建设渠首绿色农产品基地的目标。按照“调优产业、调高效益、调出生态”的思路,放弃黄姜种植,大力发展林果、花椒、辣椒、湖桑等绿色产业。目前,全县林果、花椒、辣椒、湖桑的种植面积已分别达到50万亩、40万亩、20万亩和5万亩。经过认证的无公害产业基地已达到104万亩。是全国最大的辣椒产销基地、全省最大的桑蚕基地。“香花”牌辣椒、“渠首”牌花椒和“丹水鱼”分别被评为国家、省名牌农产品。香花辣椒市场年交易额达10亿元以上,被商务部确定为全国重点扶持的“双百市场”建设工程。在工业发展上,积极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长期以来,**依托丹江直供电优势,发展了一批冶炼企业,工业结构极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我们按照“关劣扶优、做强大个、培育群体”的思路,痛下决心关闭一批高耗能企业,重点培育了炼钢辅料、汽车配件、医药化工、电力等优势工业。铝业集团淘汰了落后的电解铝产能,重点提高后续加工能力,先后上马了铸轧、冷轧、铝箔和ps板基等30多个铝产品深加工项目。目前该企业电解铝和铝加工产能比已达到1:1.5,产值从2005年的10亿元发展到现在的33.6亿元,成为南阳市民营企业中第二大赢利企业。汽车减振器厂上马了400万支汽车减振器扩能项目,产销量位居全国同行业前三位。昌盛酒业集团关闭制酒生产线,上马了新型材料无纺布,产品供不应求。淅水集团立窑淘汰后上马了日产4500吨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年底投产后产值可达5个亿。福森药业研发的佛波双脂为国家一类新药,临床试验已进入最后阶段。电业局供电量达到31亿千瓦时,连续四年位居全省县级供电企业第一位。在大批优质项目的拉动下,**工业连续7年高速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年均在20%以上。2007年**产值超30亿元的企业达到1家、超10亿元的企业达到1家,超亿元企业达到6家,利税、入库税金双双突破千万元的企业达到8家。与2005年相比,限额以上工业产值两年增加32亿元,税利增加5.8亿元。在旅游业发展上, 强化“生态为本,文化为魂”理念,推广生态游模式,对所有游船配套了环保设施,使所有游客“近水、观水、不触水”。正确处理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关系,高标准建设了坐禅谷、福森生态苑等6大精品景区,初步形成了以丹江景区为中心,辐射渠首、香严寺、坐禅谷、小三峡、荆紫关等景区的生态旅游线路,成为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动加入武当山旅游网络,实现了“山水互动、佛道互动”。两年来,接待游客年均递增40%以上。

第二, 着眼节约转变发展方式,主动为县域经济发展腾空间。**地处调水源头,建设用地指标有限,加之长期以来形成的高能耗产业结构,使发展空间更加狭小。我们积极转变发展方式,从解决关键要素入手,关劣扶优,节能降耗,着力为发展腾空间,一切为发展让路。在环境容量上,关停取缔了冶炼、造纸、皂素、大理石等近百家企业,淘汰了酒精生产线、水泥立窑、化肥生产线等落后生产力;强力推动企业环保达标升级,大力推广循环经济模式,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积极进行环境容量置换。同时,上马了铝业集团2.3万吨冷轧、ps版基、淅水集团干法水泥、福森药业大输液等80余个重大技改项目,工业规模效益和产业层次同步提升,进入加速发展阶段。

在建设用地上,大力开展粘土砖瓦窑厂、空心村、工矿企业废弃地“三项整治”,年均置换建设用地1000亩以上,主要用于发展工业项目;实施人口向城镇集中,企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产业集中,大大提高了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在县城、荆关和渠首工业园区内,限定土地最低投资强度,全面推广建设标准厂房,拒绝入驻高耗能项目,为质量好、投资大的项目建设提供了

用地保障。在财税金融上,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严格控制和压缩一般性支出,腾出更多的财力扶持重点企业、重点产业和重点区域。出台优惠政策,鼓励金融机构支持优势产业和大个企业发展。政府出资成立企业担保中心,定期组织政银企座谈会,解决了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

第三,立足开放抢抓调水机遇,不断为县域经济发展添活力。南水北调对我们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清醒认识到,错过一次机遇就会落后一个时代。为此,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这一历史机遇,把开放作为加快发展的主战略,用足用活政策,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一是积极争取支持。充分发挥渠首县、移民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等比较优势,围绕南水北调,

大力向上争取项目。先后争取到南水北调工程复建、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等政策性项目140多个,总投资达到90亿元,到位资金11亿元以上。二是大力招商引资。把京津冀、环渤海、珠三角等调水受益区作为主攻点,实施块状发展战略,把资源禀赋较好的县城、渠首、仓房、荆关四大板块作为招商的平台。目前,已与世界杰出华商会等一批知名商会建立了密切联系,吸引了韩国艾特公司、香港李锦记集团、香港光大集团、中联水泥、红旗集团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两年来,共落实招商项目150余个,吸引县外资金13亿元。三是全力激活内资。坚持招商引资与激活内资双轮驱动,大力倡导全民创业。鼓励民营资本投资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创办企业。最大限度的激发民力、吸引民资,形成了全民创业热潮。每年均有超过5亿元的民间资本投入县域经济发展。

两年来,我们高奏“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主旋律,坚持以生态立县理念引领县域经济发展,初步探索出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生态经济模式。一是生态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两年来,共完成人工造林46.6万亩,封山育林40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05年的32.8%提高到38%。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5平方公里,年减少水土流失4000万吨。建成治污设施160台(套),年处理废水340万吨、废渣1.3万吨。建成沼气池3万余个, 沿库乡镇80%的农户实现了通沼气。建成县城垃圾处理场和污水处理场。目前,丹江水库水质中的25项指标均优于二类水质标准,完全符合调水要求。二是县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7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84.7亿元,同比增长17.8%,比2005年净增23.49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31亿元,同比增长22.9%,比2005年净增5600万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30.5亿元,同比增长20.5%,比2005年净增1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57元,同比增长30%,比2005年净增1014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3.8:55.1:21.1。综合实力在南阳市处于先进位次。三是经济后发优势初步显现。两年来,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所有出县通道全部建成为二级以上油路,提前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水泥路。 建成了3座220kv输变电站、10座110kv输变电站,供电负荷达到60万千瓦时以上。全县城镇化率由2005年的32.6%提高到38.8%。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性问题基本解决。下步随着开放带动、块状发展、扶优扶强战略的实施,承载县域经济发展的四大经济板块正快速崛起;一批产值超亿元的企业群体将逐步形成。**县域经济将步入城镇化、工业化的快车道。

各位领导,多年来,**县域经济的发展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心和省直部门的大力支持,请允许我代表74万**人民向关心、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各级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下步,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认真学习兄弟县市的先进经验,加压奋进,拼命发展,以优异的成绩向省委、省政府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第7篇:加快“工业强县”进程 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

加快“工业强县”进程 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惠及十几亿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为今后二十年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绘制了宏伟蓝图。作为元谋这样一个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典型热区农业县,生产力不发达、工业化水平较低,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加快推进“工业强县”步伐,加速工业化进程,推动工业经济发展尤为重要。

一、加快推进“工业强县”步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工业强县”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现实需要。当前,我县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准确把握经济规律,科学合理地提出了“双目标、双支柱、双动力”的经济发展战略思路,大力培植绿色产业和特色旅游业两大支柱产业,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同时,也暴露出制约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经济结构调整难度大,一二三产业比例关系不合理,工业发展步伐缓慢,城乡劳动力就业渠道不畅,就业压力大,财政结构较单一,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等问题,严重困扰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面对严峻的发展形势,围绕产业建设,培强壮大工业经济,推进工业化进程,千方百计整活现有企业,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二、元谋县工业经济发展概况 元谋县工业从六十年代开始起步,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中,发展十分缓慢,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较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元谋县工业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以制糖、建筑建材、造纸、粮油、蔬菜脱水,饲料加工为主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工业物质基础不断增强。特别是“八五”、“九五”期间,历届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在以制糖、建材、造纸为骨干产业的同时,还拓展了化肥、机械、采掘、饮料、加工等行业,工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使全县国民生产总值得到了大幅度增长。“八五”末(1995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达4.075亿元,比“七五”末(1990年)增长 115.4%,年平均增长11.28%,地方财政收入年均以28%的速度递增,1995年达2862万元,比“七五”末增长243.16%。至“九五”末的2000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达6.1443亿元,比“八五”末增长50.8%,财政收入5381万元,比“八五”末增长88%。 进入新世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企业竞争日趋激烈,国有企业机制不活、技术管理落后等弊端充分暴露,企业效益大幅度下滑,连年亏损,部分工业企业已到资不抵债的地步。元谋糖厂、造纸厂破产,县副食品厂,食品公司被兼并,元谋工业经济陷入困境,全县经济发展势单力薄,缺少强劲的支撑力。面对严峻的形势,县委政府不断深化县情认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步伐。一是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合理采用兼并、重组、破产、出售、转让、股份合作等方式,转换经营机制,积极帮助企业开辟新的发展路子,努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二是灵活运用产业政策,引导和鼓励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和各种有实力的经济实体在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后,从单一的服务行业中突破出来,寻求新的发展空间,积极投身农产品加工行业,实现“二次创业”。三是全力营造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用丰富的资源优势与外商攀亲,用优越的社会环境与外商搭桥,用优厚的物质条件与外商合作,用诚实守信的原则与外商交心,千方百计引进项目、资金、技术和人才,着力建设绿色食品加工园区,进行农产品精深加工。优势的发挥,措施的落实,使全县工业经济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工业经济呈现出恢复性增长的良好态势 以建设绿色食品加工园区为龙头,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科学规划,提供优惠条件,把具有一定实力的私营业主组织起来,着力建设集农产品加工、储运、冷藏、保鲜、包装为一体的绿色食品加工园区,培植龙头企业,引导群众围绕市场和龙头企业调整种植结构,通过龙头企业推动,绿色食品加工园区初具雏形,有14家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在园区落户发展,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的“二次创业”。 2002年,全县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32440万元,比上年的27066万元增长5374万元,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7.6%。全县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7856万元,比上年增加516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4%。

(二)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对国民经济贡献率增强 到2002年末,全县工业企业户数达875户,比上年增加78户,增长10%,从业人员达5911人,比上年增加1591人,增长37%;全毓屑肮婺R陨戏枪卸懒⒑怂愎ひ灯笠瞪辖伤敖?29万元,比上年增长82.4%。全部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7856万元,占全县国民生产总值的12%。

(三)个体私营工业企业成为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随着省、州、县关于加快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的贯彻落实,人们对个体私营企业的认识不断深化,个体私营工业企业获得了长足发展。至2002年,全县个体私营工业企业户数达823户,比上年增加64户,现价工业产值9645万元,比上年增加2870万元,增长58.4%。全县32440万元工业总产值中,国有工业企业919万元,下降17.4%,集体工业企业294万元,下降62.3%,股份合作制工业企业106万元,下降18.6%,个体私营工业企业31120万元,比上年增加5498万元,增长19.6%。个体私营工业企业已成为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四)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稳步增长 2002年全县共发电3547万千瓦时,比上年的3386万千瓦时增加161万千瓦时,增长4.8%;供电量4965万千瓦时,比上年增加149万千瓦时,增长3.1%;生产水泥11.81万吨,比上年增产2.25万吨,增长23.5%;自来水生产量达71.69万吨,比上年增加5.08万吨,增长7.6%;生产酒精2722吨,绵白糖5231吨,生产机制砖5392万块。

三、工业经济

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工业经济缺乏规模企业的支撑 2002年全县大中型企业户数为零,国有及规模以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仅有8户,其中盈利4户,亏损4户,亏损面达50%,亏损总额223万元。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产值5978万元,仅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18.4%,与全州60%的比重相差甚远。

(二)工业经济增长质量不高,基础薄弱 从限额(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以上企业整体情况分析,2002年工业经济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仅为72.04%,企业亏损面高达50%,经济增长质量不高。从全县工业企业看:一是工业企业基础薄弱,经营规模小,管理滞后,难以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实现工业经济快速增长。二是除非公有制经济持速增长外,其它各类工业均出现下滑趋势,而我县非公有制经济大多属粗放型企业,科技含量以及产品质量不高,很难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三是部分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差,亏损严重,进一步发展壮大十分困难。

(三)企业整体素质不高 部分工业企业整体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经营管理不规范,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科学决策与监督机制,决策随意性大。二是企业产品结构不合理,一般性产品多,名优产品、名牌产品少;初级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低价值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三是信息渠道不畅,对市场缺乏系统跟踪、深入的研究和预测,营销网络不够健全,营销方式较单一。四是新产品、新设备及新技术研制开发滞后,创新能力弱。五是企业经营管理者素质与市场经济要求不相适应,缺乏驾驭大市场的本领和管理现代企业的知识及能力。

(四)企业流动资金缺乏,融资难 由于企业规模小,基础薄弱,普遍存在流动资金缺乏的问题。特别是在生产原料收购季节,流动资金紧缺的困难更为突出。由于县级财政困难,对企业扶持能力弱,加之,民间投融资渠道不畅,因此,要解决流动资金缺乏的问题,企业只能向银行贷款。但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金融监管不断加强,要获得贷款,必须提供相应抵押担保,但部分企业又无可抵押之物。同时,由于银行贷款手续复杂,程序繁琐,审批时间长,难以及时满足企业资金需求。有的企业获得贷款后,却没有认真分析研究资金投向,不注意资金的使用效益,致使投资未能获得相应回报,不能按期还贷,影响了自身资信。部分企业产品质量好,市场潜力大,但苦于资金不足,无法按计划投入生产。

四、加快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从整体上盘活现有企业 要以改革企业产权制度为核心,深入调查研究,广纳群言,博采民智,因厂施策,分类指导,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建立起“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从体制、机制的深度,解决和克服企业管理决策随意、观念陈旧、思想意识陕隘的问题,使企业发展获得持续的动力。要努力改变忽视管理、粗放经营的状况,完善科学的决策和监督机制,促进管理升级。同时,要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合作,加快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和运用,积极引进、开发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以及新设备,不断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树立企业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优胜劣汰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只有让优势企业扩张壮大,让劣势企业“先死而后生”,才能从整体上搞活现有企业。要推动国有集体资产的科学、合理流动,通过流动使劣势企业中闲置或低效运行的有效资产融入优势企业和高效利用的行业,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增值作用。改革劣势企业,应立足于算活账、大账和长远账,主动配合好企业重组工作。推动资产重组,必须打破地域、行业界限,放开眼界,努力寻求优势企业的合作,努力打造“联合舰队”,扩大经济规模,共同应对市场风险。只要有利于培植和增加税源,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有利于提高企业职工收入,就应该积极争取,不求所有,只求其活。

(二)贯彻“两结合,一提高”思路,壮大个体私营工业企业 从统计部门提供的数据分析,2002年在国有、集体及股份合作制工业企业产值下降的情况下,个体私营工业企业却创造了5498万元的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企业增加值的70%,成为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因此,要把壮大个体私营工业企业作为推动全县工业经济发展的重点来抓。当前要针对个体私营工业企业规模小、管理滞后、科技含量低、人员素质不高的状况,按照“两结合、一提高”的要求,壮大个体私营工业企业。一是要结合国有集体企业改革改制的机遇,对部分扭亏无望、包袱沉重的国有集体企业采用兼并、破产、出售、转让等方式进行改革改制,不断给乡镇企业个体私营工业企业腾空间,开辟新路。二是结合全县经济发展战略思路,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经济从传统单一的服务行业中突破出来,放心、放胆把资金投向创新性、开发性的农产品精深加工、贮藏保鲜、包装运输上来,有效开辟发展的新途径和新领域。三是通过外出考察学习、专业院校进修等方式,有计划的组织必要的市场经济、高新技术、法律法规、业务技能、管理知识的培训,注重培训质量和实效性,不断提高个体私营企业管理者的素质。同时要帮助个体私营企业建章立制,冲破家族式经营管理的牢笼,着力引进人才和新的管理经验,努力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三)突出重点,培强壮大农产品加工业 发展工业经济,要在搞活、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加快培育新兴产业,靠一批项目和新产品来拉动工业经济的增长。从目前来看,最具发展潜力和前景的是农产品加工业。但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辐射带动能力弱,对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拉动能力不强。要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各有关部门必须严格按照中央提出的“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思路,切实把培强做大龙头企业作为推动工业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及财政增长的重要环节来抓。要克服条块分割、部门制约的体制性障碍,形成合力,

培强做大龙头企业。千方百计争取省、州专项资金支持,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在科技创新,技改、新产品研制开发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要建立健全市场信息体系,及时准确地为龙头企业收集、发布产品市场信息,为企业决策提供服务。同时,要抓紧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及质量监测体系,规范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提高产业的质量和效益。创新机制,鼓励和引导农户以资金、土地、技术及劳力在企业和基地参股、入股,企业以利润返还、产销订单及保护价收购等各种形式,逐步建立起平等自愿、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分配关系,增强企业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要紧紧抓住我县绿色食品加工园区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全国乡镇企业科技园区”的有利条件,充分发挥品牌效应,加大宣传力度,切实抓好各项优惠政策措施的落实,吸引更多企业落户园区,把农产品加工业做大做强。

(四)理顺融资渠道,实现多渠道融资 要牢固树立依靠信用求生存、求发展的意识,树立守信企业新形象。积极探索建立个人信用担保体系,推行“封闭式”贷款业务。加强企业与金融部门的合作,建立银行参与企业使用贷款过程和会计帐务进行全程监督的机制,对较大数额用款计划实行审批。贷款产生效益后,银行直接从货款中按比例回收贷款。同时,企业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克服陕隘的利益观念,通过股权出让,扩股增资等方式开辟新的融资渠道,解决资金紧缺的问题。

(五)加大监测力度,做好协调工作 各级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大对全县工业经济运行的监测力度,定期分析经济运行情况,综合运用各种调控手段,加强综合协调工作,及时处理影响工业经济运行中的困难和问题。同时,继续抓好市场秩序整顿工作,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商品和制假、贩假活动,为企业发展创造一个健康良好的社会环境。

加快“工业强县”进程 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第3页)一文由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安全保卫工作方案一下一篇:招商工作计划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