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新农村建设方案

2022-07-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方案的制定能最大程度的减少活动过程中的盲目性,保证各项事宜的有序开展,那么方案改如何进行书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乡镇新农村建设方案》,供大家参考,更多范文可通过本站顶部搜索您需要的内容。

第1篇:乡镇新农村建设方案

新农村建设与乡镇机构改革

摘要:到目前为止多次以精简机构和分流人员为目标的乡镇机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乡镇机构和人员膨胀等核心问题,其原因在于:忽视了通过竞争推动乡镇政府机构综合配套改革;在精简编外人员的同时忽视了精简在编人员;在新农村建设时期忽视了创新事业站所运行机制和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在调整乡镇政府行政权力的同时忽视了“上改下也改”的配套改革。鉴于此,今后要以竞争为重点,精简乡镇党政机构和人员,转变政府职能,从撤消事业站所、置换职工身份和建立“以钱养事”的新的为农服务机制入手,从根本上解决乡镇机构改革中的难题。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乡镇改革;配套措施

乡镇机构改革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改革主体与客体合一,是自己为自己动手术,所以直接导致了改革受阻。以往多次以精简机构和人员为目标的乡镇机构改革,不仅没有走出精简一膨胀一再精简一再膨胀的怪圈,反而产生了机构越简越大、人员越简越多的现象。在现阶段或近一个时期内,要以竞争为重点,对乡镇政府机构实行综合配套改革,建立精简高效的乡镇基层政权。

一、以競争为重点,改革乡镇政府管理体制

1.加强新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改革乡镇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实行“两票”直选初步候选人。我国形成于计划经济时期的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乡镇领导干部选拔任免制度,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必须予以改革。具体的改革办法有二:一是实行自荐报名,让人才充分涌现。凡年龄在35周岁以下的乡镇机关干部和上届班子成员,只要符合任职资格条件,均可自荐报名。自荐报名结束后,由乡镇党委进行资格审查,报市县委组织部审核确定并公布符合资格条件的人员名单及其简历,接受群众公开监督。二足以“海选”方式推荐候选人,充分尊重民意。各乡镇分别以政府机关、直属部门、所属村、企业为单位召开会议,组织党员和群众代表推荐乡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初步候选人。根据市县委的决定,每个参加推荐的党员、群众代表限推荐9名党委班子成员(其中党委委员兼副乡镇长3-4人)为初步候选人。推荐结束后,由市县委常委会按照推荐票数,综合乡镇换届考核情况确定12名乡镇党委委员正式候选人。

2.引入竞争机制,实行“乡官”竞选。在直选乡镇领导和领导班子成员时,要严格遵守法律和党章规定的程序和议程,实行竞职演讲。党委委员正式候选人进行竞职演讲完毕后,由全体党员代表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直接选举产生9-11名党委班子成员。党委委员选举产生后,由市县委确定两名党委书记兼镇长候选人分别进行竞职演讲并接受代表们的现场提问。全体党员代表直接选举产生党委书记后,由全体党代表从落选的党委书记候选人和3名副书记候选人中投票选举产生3名副书记。在乡级人民代表大会上,按照规定的议程,由党代会选举产生的党委书记作为候选人等额选举产生乡镇长,从党代会选举中未选上书记的副书记中选举产生一名常务副乡镇长,从其他党委委员及群众推荐的非党副乡镇长中差额选举产生3名副乡镇长。

3.改革乡镇行政体制,实行领导班子成员交叉任职和竞争上岗。一是设立“三办”。即党政综合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和社会事务办公室。二是规范编制管理。所有人员按核定编制竞争上岗,实行一人一编一卡管理。落岗的人员下岗分流,出现空编时优先从原机关、事业单位分流人员中录用。三是实行四大班子成员交叉任职。要根据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简称中编办)有关乡镇党委班子成员人数的规定和要求,通过公开竞争将乡镇主副职调整到位,分别为党委书记1名、副书记3名、委员4名。政府班子成员全部由党委委员兼任,其中党委书记兼任乡镇长;3名党委副书记中1名兼任人大主席,1名兼任纪委书记(兼管政协工作),1名兼任常务副镇长;其他党委委员兼任副乡镇长、人民武装部部长、组织宣传员等职务。中层干部竞争到位,担任“三办”主任;一般干部按编制竞争上岗,担任乡镇工作人员。落选下来的干部一律进入“三办”,通过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方式,由“三办”主任按各办的岗位设置“点兵”,或按量化评分的办法确定上岗人员,落岗人员自动分流。

4.按区域设置行政站所和派出机构,不搞一乡镇一站(所)。农村税费改革后,撤并乡镇和行政村的工作正在全国展开,行政站所和派出机构一乡镇一站(所)的设置,已不能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整体需要。归并乡镇行政站所、按区域设置行政站所和派出机构、精简人员、压缩编制,已成为乡镇体制综合配套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市县可根据实际,以3-4个乡镇为一个区域,按区域设置行政站所和派出机构。对税务所、工商所、法庭、司法所等部门按区域设置;根据各乡镇实际和优势设置2-3个公安派出所和市县垂直部门管理的站所;其他机构不延伸或派驻乡镇。这些单位的党组织关系实行属地管理,人事任免等重要事项按有关规定征得乡镇党委同意,经费按谁设立谁负担的原则由主管部门负责落实,不增加所在乡镇政府和群众的负担。对这些单位的编制要实行严格管理,分流超编人员,清退无编制人员和临时工。

5.改革领导干部职务消费管理办法,实行职务消费货币化。目前,乡镇领导干部职务消费无章无序,导致多种腐败现象滋生蔓延,极易造成乡镇领导干部权力膨胀,致使干群关系紧张、各种收费项目泛滥。为了有效控制乡镇的各类支出,确保乡镇干部职务消费有较大幅度的下降,要重点抓好乡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严格核定补贴标准,把领导干部职务消费从票据报销方式逐步统一到货币支付上来。目前改革的重点是招待费、通讯费和交通费三个职务消费项目。

(1)通讯费分单位公共通讯费和领导干部个人公务通讯费(包括移动电话费)两部分。公共通讯费由乡镇党政办公室集中管理,实行限额控制、节约滚存并按比例奖励责任人的办法,主要用来维持乡镇机关的正常工作,保障上下畅通。领导干部个人通讯费补贴主要用于与其职务和分管工作相关的公务通讯活动,可按照职务、分工、工作量的大小,因人因事核定标准,按月随工资发放,超支自付,节约归己。关于移动电话费补贴要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对乡镇党委书记、常务副乡镇长(主任)、党委副书记兼人大主席、政协主任、纪委书记以及其他领导班子成员分别确定每人每月的具体补助金额。

(2)各乡镇只保留一部公务用车,乡镇办其余车辆一律封存。对公务用车采用承包、租赁的经营方式,由单位与司机签订协议,司机的工资及补助、车辆折旧等费用从小车营运收入中解决。公务用车交通费的总额控制在5.5-6.5万元以内,包括公共交通费和个人交通费。公共交通费由单位承担,主要包括处理突发事件、开展防汛、抗旱、防火、救灾工作、到市县外招商引资等公务行为而发生的交通费

用。公共交通费由乡镇党政办公室集中管理,限额控制(限额不得超过交通费总额的30%)。个人交通费主要用于在市县内开会、办理日常公务、到基层开展工作、对口接待、迎接检查等所发生的交通费用,以及公共交通费中应由个人承担的部分。个人交通费依据领导干部的职务、分工和工作量的大小核定到人、包干使用,节约归己、超支自付。

(3)公务接待费包括公共接待费和领导干部个人接待费。公共接待费包括因招商引资、乡镇党委或政府组织召开会议、市县级以上组织在乡镇召开会议、外地领导或兄弟单位来学习视察、协助市县级以上新闻单位从事宣传报道工作等发生的招待费。这部分费用由乡镇党政办公室集中使用,限额控制(限额不得超过接待费总额的30%)。领导干部个人接待费按照其职务、分工和工作需要核定标准,节约归己、超支自付。

二、撤消或转制事业站所,深化乡镇事业单位改革

目前,我国大多数省市进行的乡镇机构改革,一般将重点集中在清退和分流超编人员上,而忽视了创新事业站所运行机制、转变乡镇政府服务职能和调整县乡两级政府行政执法职能。我们认为:只有转变政府职能,从撤消事业站所、置换职工身份和建立“以钱养事”的新的为农服务机制人手,调整县乡两级政府的行政权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困扰乡镇政府机构改革的问题。

1.撤消“七站八所”,置换职工身份。我国农村地域广阔,人口众多,乡镇事业站所人员占乡镇机构人员的80%。为了确保乡镇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必须对乡镇农技站、农机站、水利站、林业站、畜牧兽医站、农经站、文化站、广播站、城建所、房管所、土地所、計划生育服务站等事业站所或综合设置的服务中心进行“收章、摘牌、改制、人员整体分流”改革。一是市县编制办对财政供养人员进行“锁定”,对事业站所的总资产、债务、净资产等家底进行清理,通过盘活闲置资产、财政筹资等途径组建新的经营实体,在乡镇政府委托下承担相关的农业公益服务项目。二是引导和鼓励原站所人员自愿转换身份,领取一次性经济补偿金,解除与原单位的劳动人事关系,退出财政供养序列,参与市场竞争。三是对转制事业单位的在编、在册人员实行全员保险,对改革前已退休的人员实行全员保险后由社保机构发放其退休养老金。

2.重构乡镇财政所,实行人员竞岗分流。为了确保乡镇政府资金的科学管理,各乡镇政府应设立财政所作为乡镇直属事业单位,承担乡镇财政资金管理、农村经营管理、土地承包管理等职能。乡镇财政所人员从原财政所和农经站人员中竞争产生,竞争上岗考试分别由市县财政局和农经站组织,采取考试与考核相结合的办法,由高分向低分择优录用,在市县范围内统一调配、定编管理。对符合内退条件的人员,全部实行内退;对落岗的人员实行分流。分流人员领取生活费,退出编制管理,进入各乡镇成立的中介性质的财政服务中心,通过开展中介服务获得相应的报酬。

3.保留个别重点站所,充分发挥乡镇“龙头”优势。为了充分发挥乡镇的产业优势,促进经济发展,各乡镇应在坚持整体转制的前提下,保留一个发展较好的支柱产业、重点宜林山区等特别行业和有区域优势的乡镇站所。各乡镇只准转制、保留一个集体性质的企业。可将重点站所的正式员工整体转入社会服务部,该服务部按市场化运作,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其人员全部退出事业编制。同时,按照执法主体在市县、服务工作在乡镇的原则,建立统一的管理机制,由市县局委和乡镇政府共同从有资质的乡镇人员中聘用专业技术人员,从事防疫、检疫、护林、防火等为农服务工作,实行一年一聘,动态管理。

4.改革乡镇事业单位服务体制,建立“以钱养事”新机制。按照“行政职能整体转移、经营职能走向市场、公益服务职能面向社会”的改革思路,将乡镇原事业站所的行政执法职能收归县直主管部门,将其行政管理和公益性服务职能分别向乡镇“三办”转移。乡镇政府应本着在改革中绝对减人、相对减支、减人不减政府责任、减支不减政府公益性支出的原则,对原事业站所的服务项目制定“乡镇政府承担、公开招标、合同管理、以钱养事”的改革方案,通过购买服务和购买劳务的办法,落实乡镇政府服务“三农”的责任。

5.改革干部职工养老办法,建立覆盖面广泛的社会保障制度。为了确保乡镇置换身份人员和乡镇干部无后顾之忧,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发展,应该建立“五保合一”的社会保险制度,将社会保险的范围扩大到包括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和事业单位在内的所有用人单位。乡镇机关干部职工(包括分流人员)应积极补交保险费,参加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五种保险。对乡镇站所人员应建立乡镇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补建10年的个人账户,以职工1995年以来历年档案工资为缴费基数,按11%(单位8%、个人3%)的比例补缴个人账户资金。

三、推进乡镇体制改革的配套措施

1.制定科学合理的的事业单位人员“置换身份”资金标准,解决长期困扰乡镇体制改革的难题。乡镇事业单位要彻底改革,必须集中大量资金给予站所人员一次性置换身份补偿。改革需要成本,长期看要绝对减人,短期内要相对增加一定的支出来办理职工养老保险和买断职工身份。考虑到全国乡镇人员较多,资金投入量大,建议国务院和省级人民政府从资金上对县一级政府予以支持,拨付“置换身份资金”,制定科学的“置换身份”标准,如按每人每年工龄补当年1个月工资的补偿标准置换身份。同时,国务院和省市级人民政府、市县级政府应增加专项预算,各负担置换身份资金的1/3为宜。

2.改革资金划拨标准,调动乡镇改革的积极性。乡镇“七站八所”撤消转制之后,中央各部委和各省、市、自治区原来对“七站八所”下拨的补贴和各项经费不应停拨。因为虽然事业站所撤消或转制了,但农村的社会服务需求还存在,仍需加大力度予以满足,原事业站所承担的大量的为农服务项目仍需要通过招标发包的形式寻找专业技术队伍去做。为此,中央和省级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改革政策,做好资金划拨与乡镇体制改革的衔接工作。对于合村并组的乡镇,各省市、自治区应改革以村组个数为标准划拨资金的办法,结合当地人口、耕地、历史等因素确定下拨转移支付资金,以调动乡镇改革的积极性。

3.改革市县局委管理体制,做到“下改上也改”。市县派驻乡镇的站所按区域设置后,原在岗在编人员下岗分流达80%左右,对这部分群众如不及时出台方案予以分流安置,将难以完成改革任务。因此,在制定乡镇体制改革方案时,应将派出机构和垂直机构按区域设置方案与撤消转制事业站所改革方案配套进行。市县级垂直局委对已改革的乡镇和部门不应以站所撤消为由从资金、物资、项目上予以限制,国务院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应的政策防止市县局委为了增设或保留站所和人员而卡乡镇,同时制定市县局委机构改革、人员分流、物资发放等改革方案,做到“下改上也改”。

4.取消“一票否决权”,建立宽松的改革环境。据调查:有关部门下达到乡镇的“一票否决权”有154项之多,乡镇领导为了应付众多的“一票否决权”,四处奔波以平衡关系,争取过关。众多的“一票否决权”本应属于市县的工作范围,市县却将其一并压到乡镇,这无疑造成了权利和决策方面的不对等。因此,中央和省市有关部门要研究制定取消“一票否决权”的改革方案,确保乡镇体制改革后有宽松的工作环境,调动乡镇干部的积极性。

5.建立领导干部改革承包责任制,确保农村社会整体稳定。乡镇体制改革后,机构和人员大量减少,人员交叉任职,职数相应减少,其影响复杂而深远。一方面,调动乡镇党政干部积极性的难度加大。不仅落选的原班子成员的积极性受到影响,中层干部的积极性也受到影响,因为领导班子职数的减少,本身就意味着中层干部进入领导班子的机会减少。如何保护和调动乡镇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进取心,是今后一个时期干部工作需要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另一方面,事业单位转制改革的阻力加大。部分原站所职工对乡镇体制改革持抵制态度,认为改革砸了他们的“铁饭碗”,要求改革后政府包干解决其养老保险费续缴、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问题。对此,市县乡应建立领导干部包乡镇、包人员的改革承包责任机制,做好每位分流人员和置换身份人员的思想工作,确保农村社会整体稳定。

6.卡死人员人口,逐步消化超编人员。要解决乡镇政府机构人员多的问题,就必须逐步消化富余人员。省级人民政府应对乡镇的行政和事业编制实行总量控制,规范其机构和岗位设置,任何地方和单位都不得要求基层设置机构和专职人员。编制一经核定必须严格执行,坚决把住人关口。我国现有乡镇干部约400多万人,每年正常退休20万人左右,如果从现在开始能够卡死人员入关口,则通过置换身份和分流人员,每年就可以减少几十万干部。经过两年左右的努力,就可以逐步消化富余人员,在确保社会稳定的情况下,把我国庞大的乡镇政府机构精简下来,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力有序有效推进。

责任编辑:邓 林

作者:孟 白

第2篇:乡镇企业与新农村建设

摘要:改革开放之初,苏南乡镇企业的发展使苏南迅速崛起,也提供了一种农村发展的模式。企业家的创业行为实际上是一种社会流动,它是社会文化的产物。由于其在农村社会中的重要性,强化乡镇企业的社会责任对新农村建设是是非常必要的。本文首先分析了苏南的乡镇企业的发展状况,接着从社会学角度论述了乡镇企业的社会责任,分析了苏南乡镇企业产生的社会背景及特点,最后给出了这种模式对其他地区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乡镇企业;社会责任;社会流动;农村社区

一、苏南模式与多镇企业

20世纪80年代,苏州、无锡、常州三市从当地的区位特点出发,创新思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以当时的武进市为代表,创造了“以工补农”、“以工建农”全面振兴农村经济的“苏南模式”。这种模式成就了苏锡常明星城市,尽管后来受到了新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的挑战,但它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苏南地区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实现非农业化发展,这是空前的创举。在前工业化社会,政府具有最强大的动员和组织能力,强有力的基层政权是组织农民建设现代工业的动力源,集体经济的道路,也具有成本低、见效快的诸多优点。

二、企业的社会责任概述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一般表现

企业的社会责任通常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企业应该承担起自己的经济责任,丰富人民的物质生活,为国民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其次,企业必须做到遵纪守法,遵守所有的法律、法规,包括环境保护法、消费者权益法和劳动保护法。

第三,伦理责任是社会对企业的期望,企业首先必须要做到自己的行为,产品和服务不会对社会构成危害。

最后,是企业的慈善责任。很多地方在发展社会事业上投资不足或无力投资,这就需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本,企业应充分发挥资本优势。为发展社会事业,为成为一个好的企业公民而对外捐助。支援社区教育,支持健康、人文关怀、文化与艺术、城市建设等项目的发展,帮助社区改善公共环境,自愿为社区工作。

(二)多镇企业的社会责任

马克斯韦伯按照“财富、权力、声望”这三个最基本的要素对社会分层进行了描述,从社会学角度看,创业行为实际就是一个社会阶层试图进行纵向流动的努力。他们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为目标,追求财富,权力和声望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为了达到这个地位,乡镇企业的行为也更应该符合社会对企业的期望,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并积极承担起慈善责任。目前苏南地区的“先富参政”就是试图发挥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一种探索。

企业的社会责任通常体现在它与其所在社区的互动上,它是其所处社区的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整台了社区资源,维护丁社会的稳定。同时,它们也常常是社区危害的制造者,包括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对其它产业的冲击,2004年江苏常州的“铁本事件”就给了我们莫大的警示。

三、苏南模式产生的背景分析

(一)苏南模式

苏南模式内部的个性化是比较明显的。新苏南模式是一种双扇型发展格局。本文所要论述的是一个传统的苏南模式,即旧苏南模式,相比较新苏南形成的人为因素,小苏南的形成更多的是一种自然原因。小苏南得益于上海的强力辐射,商品经济的观念比江苏其他地区更早普及,同时,地处长江三角中下游平原的富饶的鱼米之乡,人口密集度高,人多地少的矛盾也更为突出。

(二)苏南乡镇企业产生背景分析

中国传统的农村经济是农工混合的乡土经济,由于地少人多,农民单靠农业生产不足以维持生存,需要从家庭副业和乡土工业中获得补充收入,因此,乡土工业的重要性在于:乡土工业的存在和发展,使原来存在于土地中的矛盾得以暂时消减并不对农村经济构成威胁。一旦乡土工业崩溃,农工混合的乡土经济解体,中国农村中各种潜在的矛盾便会显露和公开激化。

可见,多镶企业对于发展农村经济和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从一定程度上讲,它的社会功能远胜于经济功能。当然,经济社会的发展也给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现实的土壤,至少,它提供了最为重要的资源-人力资源。可以说,乡镇企业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我国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三)中国乡镇企业的“社区性”与“政治性”特征

很多研究学者指出,“社区性”和“政治性”是我国乡镇集体企业与其它国家农村工业的显著差异之所在。社区的发展,是社区成员在政府机构支持下,依靠自己的力量,有目的、有组织地改善社区经济、社会、文化状况的一个过程。

乡镇企业的“社区性”包含两层涵义:一是指多镇企业同多村社医的相互经济支持特征;二是指乡镇企业对乡村社区的社会归属特征。乡镇企业的“政治性”亦包含两层涵义:一是指乡村基层政权与多镇企业发展,日常运作之间的密切联系;二是指乡镇企业运用其经济筹码介入基层政权的运作。

“苏南模式”曾经是我国乡镇企业的典型代表,其形成初期,主要就是建立在社区共有制基础之上的。在所有制结构上以集体经济为主,在产业结构上以乡镇工业为主,在经济运行机制上以市场调节为主;实现地区性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坚持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分配方式和原则。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走逐步实现社区内农民共同富裕的道路。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比较简明的概括,即“苏南模式”是“由苏、锡、常地区的广大干部群众率先实践的,以集体经济为主俸,乡村工业为主导。中心城市为依托,市场调节為主要手段,县、乡政府直接领导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上述两种概括典型凸显了乡镇企业的政治性与社区性。即使在旧苏南模式解体后,先富参政仍然是农村社区整合的一个手段。

四、苏南模式的总结与推广

(一)农村社区的特点及发展新趋势

社区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场所,加强农村社区建设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立足点。农村社区是相对于城市社区而言,它是以地缘为纽带,以农业生产为基础,基本由同质性的劳动人口组成的社会结构简单、人口密度较低的地域社会。当前我国的农村社区正处在现代化、城镇化进程之中,呈现出了很多特点:农村产业结构从单一的农业结构向农业生产基础上的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转变,大批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的转变,传统农村劳动力出现剩余,农村居民的物质文化需求日趋旺盛。同时,农村社区具有多元类型,各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在农村地区表现极为突出,而农村的发展又以工业化的不同而呈现出了较大的差异性。农村社区家庭功能比较突出,血缘、地缘关系具有基础性的作用,但是业缘关系的作用也日益突出。

建立在农村社区之上的乡镇企业就是孕育干这种农村社区之中,它的大多数资源都来自当地的农村社区,因此也受到了社区文化的影响和限制。受乡土文化的影响,尽管农村产业的机械化程度在不断提高,土地集中化和社区城市化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农村职业分化,但是人口的就业方式仍然是倾向于参加地区性的工业生产。离土不离乡显然是乡镇企业的魅力所在,但是这种魅力恰恰限制了乡镇企业规模——农村社区的人口不如城市那么密集,只依靠当地显然无法使企业获得较高质量的竞足的人力资源。

(二)苏南乡镇企业发展借鉴

杰弗里蒂蒙斯创业需要观点认为,人们创业主要受三种需求的激励:对成就的需求,对权力的需求和对归属的需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更确切地给出了企业家创业的不同层次的动机。对于苏南企业家而言,其创业动机更多地受到了当地文化的影响。江村经济的不断发展是乡镇企业产生的物质背景,由此导致了价值观的变化,其中所孕育的开放姿态和商品经济灵魂则是乡镇企业蓬勃发展的重要文化支持。苏南创业文化呈现出以下特征:“重任在肩,无私奉献”的价值观,“与时俱进、不甘人后”的荣誉观,“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利益观以及和政府“相互支撑、和谐共进”的地位观等。这些文化特征是苏南文化的体现,对乡镇企业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导向性的作用,对其他地区乡镇企业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一个地区采取何种发展模式,有他自身的发展规律和机制,并且存在自我强化的机制,必须要适应当地环境的发展,不同地区模式的差异是对发展条件差异的正常反应。发展模式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在一定地区,一定历史条件,具有特色的经济发展的方式,环境和条件的可变性决定了发展模式的可变性。尽管在乡镇企业策源地的江苏,多镇企业正在退出历史,民营企业不断发展,但是在中国许多经济欠发达的地方,由政府主导的乡镇企业模式依然是可行的。上个世纪80年代,苏北宿迁县耿车乡开创了一种在我国不发达农业地区发展乡镇企业的耿车模式。为在经济不发达,生产力比较落后的农业地区发展乡镇企业提供了可参考的思路。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以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前提,从目前中国农村的现实来看,发展乡镇企业并充分发挥其社会责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李小贞 栾明梅

第3篇:发展乡镇企业推进新农村建设

【摘 要】加快乡镇经济建设是我国目前进行经济建设过程中最为主要的任务,虽然我国经济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明显的成果,但在乡镇经济建设方面还比较落后,乡镇企业作为新农村经济建设的领头羊,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很大程度的作用。

【关键词】乡镇企业发展;新农村建设

一、前言

在乡镇经济发展建设过程中,新农村的建设出现了较多问题,本文通过对乡镇企业的建设实际进行全面分析,将乡镇企业建设在发展新农村伟大目标推进,增加农民收入之中。让更多的农民工可以从城市返回到农村,建设自己的家乡。

二、建设新农村任务

我国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在历史的进程中造成我国经济发展一直是以农业为主。对于我国基数最多的农村人口来说,建设发展新农村是我国很多重大会议上多次提出的。党中央对于农业工作,不断地将建设新农村作为主要发展方向。农业是人们进行生产生活的主要基石,如果没有农业作为现代化发展的基石,世界整体格局将向后倒退近30年。因此,农业是任何一个国家进行经济发展的根本。

三、乡镇企业发展现状

乡镇企业是我国农民在经济建设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形式,传统的农业生产建设是自供自养性经济,农民在进行农业生产过程中只要满足自身生活就是可以的。在世界范围都在进行经济建设的大潮中,我国传统的农业经济体系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于生活的需求,乡镇企业就是在这种条件下苏醒并呈现出不可阻挡的势头,将我国传统的农业经济体系冲破,让传统的经济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融入到现代社会经济建设中。乡镇企业的建设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为传统的经济体系及新型的经济体系带来了新型的思想,帮助农村进行新型建设开拓出新的发展方向。

我国在进行快速化发展过程中,经济分配不平均等问题必定会出现,乡镇企业就是经济分配不平均的最主要表现。在国内经济建设发展不平等的社会现实下,乡镇企业发展的模式也呈现多样式的现状,在国内最为有名的就是“苏南模式”。“苏南模式”在经济建设中已经不仅仅是江苏部分地区的单独性乡镇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我国乡镇企业建设的具体性代表。

四、我国鄉镇企业运行问题与发展方向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乡镇企业在经济建设过程中是快速发展起来的,同时也面对了不同的问题。在乡镇企业建设初期,由于经济利益将建设者的双眼蒙蔽,对于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没有进行及时解决,在多年后的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乡镇企业建设过程中的矛盾已经开始显露出来。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社会经济体系发生了明显变化,当我国加入世界经济贸易组织后,乡镇企业在进行经济建设过程中矛盾更加清晰。社会各界对于乡镇企业进行经济建设并不是十分看好,乡镇企业对自己在社会中担任的角色与需要履行的社会责任等概念了解程度不够,政府部门在对乡镇企业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工作责任分配不均。有的社会经济学者认为乡镇企业在运行过程中思想过于落后,对乡镇企业进行大规模的重整就是在浪费社会经济资源,在进行新农村建设中就应该对乡镇企业进行相应的关闭。在对乡镇企业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也还存在较多问题,例如管理体系松散、企业中责任分配不清等。相关部门与企业自身运行的问题造成乡镇企业在进行进一步经济建设中遇见问题,有些乡镇企业甚至出现濒临倒闭的危险。

针对现今社会生产环境的特殊性——进行以科技为主的第三次经济改革,在企业进行自身经济链的调整过程中同时引领农村经济,是对企业在传统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的一次性调整。将现代企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更加高效的结合,对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将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乡镇企业在进行工业化建设过程中,应加强对社会新型科技的运用,在企业内部进行使用的情况下,也可以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农村建设中,让乡镇企业的整体链条更加信息化与工业化。在新型经济产业链的建设过程中,应把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在乡镇企业的产业链调整中,更加专业的信息技术人才便成了乡镇企业进行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所以,要培养一批专业性更强、对于外界信息资源吸收更好、企业管理能力更强的专业企业管理运行团队,这也是企业进行经济产业链调整实施的前提。在企业进行经济建设的过程中,不同的企业间一定要存在竞争力,相关部门可以建立乡镇工业园区,让乡镇企业在相对良好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建设,进而增强企业间的竞争力,更加适合市场经济建设。

五、结论

乡镇企业在进行经济建设过程中经历了艰辛的发展,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对建设中遇到的问题有较强的解决能力。在进行经济建设过程中,社会对乡镇企业的认知程度不清。因此,相关部门应加大对乡镇企业的宣传,让社会对乡镇企业有所了解,对乡镇企业所遭遇的不公平待遇及时进行解决,让乡镇企业可以在一个相对健康的环境中进行新型产业链条调整,进而推进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陈倩.发展乡镇企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问题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3.

[2]周建群.新农村建设中的乡镇企业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

[3]周新德.发展乡镇企业,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6,04:8-11.

[4]程春彬.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发展乡镇企业[J].经济师,2008,02:245+264.

[5]李建辉.浅析发展乡镇企业与推进新农村建设[A].湖南省县域经济研究会.湖南省发展县域特色经济研讨会论文集[C].湖南省县域经济研究会:,2009:5.

作者:李媛

第4篇: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河南农村规划,郑州乡镇新农村建设规划,2014新农村建设规划

御鑫造园http:///

在当前中国政府把建设重点转向农村的背景下,掀起了一股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的热潮,但是许多新建农村的形式淡化了和自然环境的关系,使原有的农村秀丽景观荡然无存,丧失了乡土特色。建设后的农村景观和城市的许多景观雷同,由于观念认识的偏差,农村居民把城市的一切当成模板。

我国大多数的农村都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特色,如何保持、延续和发展这些特色,使农村在更新改造的过程中充满生机、活力和具有地方文化特色是很多人都在关注和呼吁的。 另外,我们也应该看到,事物是不断地发展变化的,农村景观具有动态性的特征,特别是在中国当前正处于社会经济的转型期,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状况并不是偶然的现象,是与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相协调的。

客观地看:有些传统农村的生活方式已被现代生活所取代,景观模式也己经落伍于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生活需求,在这样的契机下,急需要探索出一条适合现代新农村景观的发展之路。另一方面,具有乡土特色的农村景观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传承下来的文化痕迹,是人类进化过程中与自然协调共生的结果

我们不可能也不该将其遗弃,所以本研究是以规划学、现代景观学和建筑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以现阶段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导向,构建新农村景观环境体系,以期对当前的新农村建设起到控制和保护的作用,追求既有新时代气息又有乡村特色、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和历史文脉的新农村景观。

论文研究内容 本论文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c1>新农村建设区与周边自然环境的景观融合:在村庄规划中引入景观控制的概念,研究景观控制的相关理论,对村庄居民点的建设形态进行控制,使之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体现建设中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与尊重。

御鑫造园http:///

c2)新农村宏观景观研究:研究村庄居民点的宏观布局、道路骨架、景观廊道、历史发展脉络等,达到对村庄风貌的控制。

<3)新农村景观特色的创造:通过对当地传统特色文化的吸收和提炼,在新农村建设中体现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避免建设中的千篇一律。

(4)新农村典型空间的研究:

①广场绿地空间:探索为广大农民喜闻乐见的广场绿地形式,突出农村特点,体现乡土特色,结合当地实际,利用当地材料,节约建设资金,以小型化、多样化、乡情化为原则,避免对城市广场的照抄照搬。

②街道空间:研究村庄街道空间的特色,提出街道空间景观的设计要点和设计的模式。

③历史建筑和片区空间:讨论历史建筑和片区空间景观的保护、改造、更新,妥善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和新老建筑的协调。

④旅游空间:研究以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为主题的乡村旅游观光及景观设计,用于当地旅游项目的开发,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农民收入。

御鑫造园http:///

第5篇:乡镇新农村建设中心村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方案

×××镇农村土地综合整治

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大规模推进土地综合整治,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虞城县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方案》要求,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新农村为基础,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以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平台,创新体制和机制,综合利用相关政策,统一规划,整合各类涉农资金,集中连片开展田、水、路、林、村、房综合整治,优化农村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促进人口集中居住、产业集聚发展、耕地规模经营,积极破解新农村建设和产业集聚区发展等用地难题,加快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

二、目标任务

依据村镇体系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县土地整理复垦开发5年实施方案等,以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为重点,集中整合有关涉农资金,以行政村为单位,以“整村推进”方式开展田、 1

水、路、林、村、房综合整治。2010年,完成杨集、马庄、蛮子营、楚庄四个行政村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规划编制,利用3-5年时间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

三、时间安排

根据省、市、县政府总体部署,此项工作按照前期准备、试点探索、全面铺开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阶段(2010年7月底前)。建立工作机构,制定工作计划,召开会议安排部署,出台相关政策,制定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方案。

第二阶段:试点探索阶段(2010年8月至12月)。在全面调查摸底的基础上,依据县级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选择杨集、马庄、蛮子营、楚庄四个行政村作为本行政区域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按照“全域规划、全域设计、全域整治”的要求,编制综合整治项目规划,报上级政府批准,开展试点,进行探索,整村推进。

第三阶段:全面铺开阶段(2011年至2020年)。在总结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依据土地综合整治规划,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因地制宜、分步推进,到2020年完成全镇所有行政村建设用地整治任务。

四、实施要求

(一)科学编制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严格按照大杨集 2

镇《总体规划》、《村镇体系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结合土地整理5年实施方案,在认真做好与农田保护、水利、交通、电力、通讯等专项规划衔接基础上,按照适度超前,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节约用地、留作空间,编制好各中心村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认真组织实施。

(二)以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促进工作开展。对土地综合整治中实施挂钩的项目,在集体建设用地整治规模中扣除项目区内新村建设、农民安居、留足农村非农发展用地后,剩余部分即为建设用地节余指标,节余指标必须在项目验收后,由相关行政村提出,经县、市两级审查后,由省级国土资源部门核定,核定结果报国土资源部备案。节余指标可以实行有偿转让,转让受益由县土地复垦、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生态条件等。

(三)加大省级投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项目对村庄建设的投资,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土地综合整治的关键是对原有的宅基地、空闲地、废弃坑塘等的复垦以获取用地指标,较一般土地整理项目的土地平整工程量更大,且是项目实施的重点。为将项目区建成环境优美、生活设施齐全的农村居民点,使群众在综合整治中切实得到实惠,可将省下达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适度(应控制在40%以内)用于项目区村庄内的土地综合整治。

3

(四)提供项目区群众参与机会。对适合农民承担珠防护林工程、土地平整等土方工程可按招标的办法选择施工队伍,也可直接由镇政府安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由其负责组织本集体村民进行施工,不再进入项目建设招标范围。

五、政策保障

(一)建立政府奖励与补贴机制。争取市、县政府设立的专项资金,支持村镇规划、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和产业集聚区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同时,对农民建房进行补助,对工作先进村进行奖励。

(二)建立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资金保障机制。按照县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以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土地复垦费和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金收入等土地专项资金为主体,将各类涉农资金整合起来,按照“用途不变、渠道不乱、专帐管理、统筹安排、封闭运行,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设立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专项资金账户,专帐核算,集中使用,综合发挥各项资金的叠加效应和规模效益。

(三)鼓励进城创业农民用宅基地换购城镇保障性住房。经济条件允许的农民交回农村自用宅基地的,可申请购买城镇经济适用住房或廉租住房。对超占宅基地标准部分实行有偿使用,对农户交回住房和宅基地的,按评估标准作价补偿,具体标准按县政府规定执行。

4

(四)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对参与综合整治项目建设、资信优良的房地产开发和建筑施工企业,简化审批流程,优先提供贷款。开办农村居民住宅楼按揭贷款,对符合条件、土地使用证和房产证齐全、申请按揭贷款的,适当给予一定的利率优惠。对符合条件的自建房农户,可提供小额借款。银行部门可以在政府信用的支持下,按照平等、自愿、互利原则,由县政府授权的融资公司统一融入后,作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拆旧村、建新村项目的启动周转资金,专项用于旧村拆迁和新村建设,贷款由村庄整治节余指标形成的土地收益归还。

六、工作要求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为了加强对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领导,我镇成立以镇委书记为组长、镇长为常务副组长,镇委副书记、主抓城镇建设的副职为副组长,党政办、财政、村镇建设、农业服务中心、民政、土管、电力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作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专班。全镇实行统一领导,多方参与,各司其职,综合协调,强化责任,形成合力。镇党委班子成员分片挂点,村一级由村支部书记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包村干部督促抓,群众组织协助抓良好工作格局。

(二)建立考评奖惩机制。在规划期内,镇政府每年年初向各村下达土地综合整治新增耕地任务,实际完成情况以省、 5

市验收认可的数量为准。镇政府对土地综合整治实行目标管理,将土地综合整治的工程质量、进度、效果、群众满意度作为考核的指标,考核结果与资金分配挂钩。对土地综合整治成效突出的村进行表彰和奖励。

(三)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要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农业生产水平、农民生活条件和资金保障能力等情况,尊重农村建设和土地整治的客观规律,以满足农民实际需要为前提,以实现农业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生态宜居为目标,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有序推进,坚决防止盲目照抄照搬城镇建设模式。要按照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的要求,广泛征求村民组织和农民对土地综合整治的意见,并依法签订协议,把尊重农民的意愿放在首位,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依法保护农民的财产权和处置权,维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不能强行实施,不得强行试点,严禁以行政命令方式强行推进,搞大拆大建,损害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把节约集约用地原则贯穿于农村规划建设的全过程,农民安置区、新村建设区人均建设用地不得大于120平方米。

(四)规范项目实施

一是统一提供宅基地。由规划部门本着“统筹兼顾、因地制宜”的原则,合理确定旧村改造、新村选址和建设规模,明 6

确建筑标准。各村要严格按照国家、省、市、县有关规定,对拆除旧房的农民,统一分配宅基地,按照审批的规划实施项目。二是统一基础设施建设。按照规划,统一建设新村中道路、电网、上下水、电信、有线电视等公用基础设施,以公开招标方式确定施工单位,由中标的施工单位统一建设。三是统一配建公共设施。按照规划,统一配建学校、医疗卫生、敬老院、村级综合服务设施和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促进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改善农民的居住和出行条件,转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四是统一新建房屋建筑设计。对新建的农民住房,按照整洁、大方、实用、合理布局的原则,统一建筑设计图纸,统一外观式样。五是统一整理宅基地。旧村拆迁后,旧村宅基地要统一整理成耕地,置换成城镇建设用地指标或占补平衡指标,缓解建设发展用地紧张的矛盾。六是统一推进规模种植。整个项目整理后的大片耕地,要统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业效益;结合招商引资,引进实力强、规模大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让农民就近进入企业工作,提高耕地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五)建立督导督查力度。

镇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领导组成立督查组,加大对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督导督查力度,定期不定期对各村工作进展情况进行专项督查,及时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对工程建设质 7

量差,资金使用问题大,弄虚作假以及其他严重违规违纪行为,要依法严肃处理,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附:大杨集镇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领导组名单

×××人民政府2010年7月10日

附件: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领导组

长:×××(党委书记) 常务副组长:×××(镇长) 副

长:×××(副书记)

×××(纪检书记)

×××(组织委员)

×××(宣统委员、武装部长)

………

员:×××(国土资源所长)

…………

办公室设在镇国土资源所,×××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一、工作职责

(一)按照《×××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方案》要求。做好全镇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

(二)研究耕地保护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结合实际制定解决具体问题的措施与方案,并以大 9

杨集镇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领导组名义下发执行。

(三)实行分组包干制度,强力推进耕地保护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

(四)承担县委、县政府安排的有关耕地保护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方面的其他工作以及国土资源信访稳定工作。

二、相关要求

(一)各村都要成立由村支部书记任办公室主任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办公室,按照《大杨集镇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和大杨集镇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领导领导组的安排,具体负责本辖区内的耕地保护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各村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办公室组成人员名单报镇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办公室备案。

(二)对耕地保护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实行目标管理和督查制度,具体办法由大杨集镇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领导组制定。

第6篇:某乡镇本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按照镇党委、政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为搞好我村新农村建设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指针,以“三清、四改、五化”和文明村创建为切入点,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和生

活质量为根本,以“四新一好”为重点,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我“三农”问题的新突破口和加强村级组织建设的新载体,科学规划、分步实施、整体推进。

二、总体目标

hy;----农业产业经济发展

1、扩大白瓜籽种植面积,发展优势产业项目。预计2006年达到1500亩。并与收购方签订回收合同,以保护价收购。

2、依托山产品大市场,鼓励村民、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预计2006年达到10万袋,三年内力争达到100万袋,成为我村的主导产业。

3、与鸡西林源牧业合作开发养殖肉牛项目,加大肉牛发展规模。大力发展肉牛“放犊还牛”工程。2006年引进西门塔尔品种肉牛500—1000头。

4、加大劳务输出力度,把更多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

5、项目建设工作。根据洋草村畜牧业发展较快的情况,大力发展畜牧业,在畜牧业上大做文章。2006年与鸡西林源牧业合作肉牛的养殖项目发展到500--1000头,力争三年内发展到3000头,实现规模化养殖,争取更大效益。

——农村人居环境优化。全面开展“三清、四改、五化”工作,全村在今年内完成“三清”工作,“四改”工作力争借助生态家园沼气建设项目进一步全面落实,2006年完成“两改”,没完善的进一步完善,没吃上自来水的争取上面支持,今年能吃上放心水。村屯环境进一步改善,加大对道路等公共设施的投入力度,使村屯环境得到改善。

——农业保护体系完善。全村优势产业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达到总量的70以上。继续推广测土施肥技术,实施科学配方施肥和“三三轮耕”制度,尽最大可能保护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

——农村文明法制提升。加强公民道德教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和普法活动,各类宣传教育覆盖面要达到90以上。以创建“文明村镇”、“新农村、新家庭”等活动为载体,开展建设文明村镇活动,营造安全和谐的生产生活环境。

——基层组织活力增强。按照“五个好”要求,稳步建设具有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的班子集体。配齐配强村级班子,优化班子的年龄、文化结构。拓宽发展党员渠道,优化农村党员队伍结构。党建致富链活动扎实开展,开展率要达到100。

——民主管理机制健全。建立村级绩效考评机制,全面推行村干部任期目标管理责任制和承诺述诺制度,深入落实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机制,切实推行“村党支部领导、村代会决定、村委会执行”的农村民主治理新模式,确保村民自治在法制化的轨道有序运行。

三、实施步骤

按照全市统一要求的时间步骤,结合洋草村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高标准启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下步工作奠定扎实基础。

(一)调查准备阶段(2006年3月至4月)

1、成立机构,落实责任。成立以支部书记为组长的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安排专职工作人员推进新农村建设,明确工作职责。

2、调查摸底,掌握实情。村干部深入村组,全面了解各村道路、住房、厕所、环境卫生、村情村貌等情况。对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谋划村屯建设和产业发展思路。

(二)启动实施阶段(2006年4月至10月)

1、宣传发动,营造氛围。制订实施方案,召开新农村建设动员会,专门部署,迅速启动,形成合力推进的氛围。利用广播、标语、宣传栏、下发宣传材料、集中培训等形式,深入到农户进行宣传。

2、因地制宜,规划设计。在搞好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搞好村屯建设、产业发展、经济带和景观带的规划设计。

3、集中力量,稳步推开。在3至6月集中开展以“三清”为重点的村屯环境整治活动。7月至10月集中开展以“四改”、“五化”为核心的村基础建设工作。

三、推进措施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惠民、富民工程。要切实增强做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项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积极、全面、扎实地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落到实处。

1、深入发动,形成合力。全村必须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工作,切实在思想发动、组织动员上下功夫,采取有力措施,扎实的做好思想工作,引导农民群众正确认识新农村建设与自身利益的关系,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参与的积极性。要强化责任意识和全局意识,密切配合,通力协作。

3、明确目标,落实责任。要把新农村建设工作摆上重要位置,村领导是开展社会主

第7篇:乡镇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

今年以来,xx镇以新农村晋星创建为载体,以主导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整治、社会事业发展为抓手,重基础,抓提升,鼓干劲,建新村,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一、大力发展主导产业,夯实农民增收基础。村上立足城区区位优势,积极发展个体私营企业及三产服务业。截至目前,全村共有村办企业6户,个体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38户,年工业总产值达l.83亿元,安置本村劳动力355人,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夯实了基础。

二、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高家堎村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不断加大投入,投资300余万元,完成了全村天然气安装工程;投资l00余万元,硬化街道4公里,修排水渠4公里,道路硬化率达到l00%;投资9.5万元,完成人畜饮水改造工程,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

三、集中整治村容村貌,优化人居生活环境。村上以实施“城乡清洁”工程为抓手,积极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清理“三堆”245方,拆除违章建筑5处;投资30万元,新建占地500平方米的休闲广场l处,安装配备健身娱乐器材l0台(套);投资17万元,在主干道铺设彩砖2020 平米、修建花坛196个,栽植苗木1.6万株,绿化面积达到8000平方米;投资18万元,建成文化街3条,安装路灯50盏,垃圾箱38个,为每户发放垃圾桶1个;全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8%;村上成立了由5人组成的保洁队,垃圾日产日清,建立了卫生管理长效机制,村容村貌干净、整洁、卫生。

四、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构建文明和谐家园。村上以构建文明和谐家园为目标,不断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投资30万元对村级阵地进行了维修改造;完成了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新农合参合率达到100%:新农保参保率达到90%;在全村主要路段和重点部位安装摄像头7处,加强了村内安全治理。村上成立了秦腔自乐班、秧歌队、腰鼓队,经常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同时以“除陋习、树新风”为主题.积极开展“五好家庭”、“好媳妇、“好婆婆”、“孝老爱亲”模范评选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邻里和睦、勤劳致富、文明和谐的良好风气已蔚然成风。

第8篇:乡镇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

××乡新农村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去年以来,我乡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新农村建设调研座谈会精神,围绕把××村打造成生态休闲观光型示范村的目标,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取得一定成效。

一、做法及成效

(一)在领导力量上推进。明职责,在县委书记挂钩联系,部门帮建的基础上,乡党委明确党委书记和村支部书记为新农村建设第一责任人,挂村领导为直接责任人,其他村干部为具体责任人。成立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具体负责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组织、协调和落实。定包干,要求每个挂村干部联系一个村民小组,指导各组开展新农村建设。压任务,新农村建设作为县乡两级对村五项工作考核的内容,乡党委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分解,并落实责任,同时建立“奖优罚劣、以奖促建”的考评机制。

(二)在宣传发动上推进。把宣传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先导工程来抓,召开乡、村两级动员大会,并利用电子屏幕、标语、黑板报、宣传栏等形式,积极宣传新农村建设的目的和意义、措施及要求;积极组织农村干部和群众外出参观学习,并通过典型示范讲座、党员干部带动、制定奖励措施等方法,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让农民从受益中找到动力,变“要他干”为“他要干”,让农民群众思想和行动自觉统一到新农村建设上来,营造出浓厚的新农村建设氛围。加强宣传平台建设,先后在××等村设立电子屏幕1个,设立广告牌12个,制作标语横幅35条。

(三)在规划布局上推进。积极做好村庄规划,委托县城建局聘请市设计院对××村进行整村设计,为××村中长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因地制宜、注重特色,立足现有基础,重点完善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修建××通往果园道路,硬化用于观赏、采摘的便道1200米;修建路边坎120立方米,排洪沟200米;在村部旁边新建一 1

座休闲公园,并对公园周边进行整修绿化;拆除村部周围干道及健身步道周边部分厕所。

(四)在资金政策上推进。采取“依托项目争取一点,挂钩单位帮扶一点,企业捐助一点,村民一事一议分摊一点,投工投劳贡献一点”五轮驱动方法多渠道筹措项目建设资金;优化整合农办、财政、农业、林业、水利、移民等部门支农政策及资金,推进“一条街、一条路、一排房、一条河、一个公园、一座亭、一批农家乐、一个基地、一个文化节、一个载体”等“十个一”项目载体建设,全面提升新农村建设的规模和层次。去年11月30日新农村建设调研座谈会以来,共累计争取和投入环境卫生整治、道路硬化、农田水利、产业帮扶、文化建设等项目资金100多万元。

(五)在机制创新上推进。在进一步制订和完善《村规民约》、《农村党员管理制度》、《农村议事规划》等规章制度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建立“五老”人员议事、管事和监督机制,创建了由老党员、老教师、老干部、老退伍军人和老村民组成的“五老”理事会,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事务的决策、实施和监管,有效促进项目资金运行的透明和规范,并确保工程质量安全可靠。积极探索建立卫生保洁长效机制,制定可操作的《村卫生管理制度》,给每户家庭配备1个垃圾桶,实行垃圾定点清倒、统一运输和集中处理。每户每月收取3元作为卫生经费,对村级卫生保洁员实行等奖等罚绩效挂钩的工资制度,每月从保洁员工资中扣取一部分作为绩效奖罚工资,每月从村财中拿出300元作为对等奖罚资金,每月进行一次评议,兑现绩效奖罚工资。进一步发挥党员群众参与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主体作用,落实党小组包片包组,党员包池包户,农户共同参与的卫生管理措施,积极要求农户院内外杂物摆放整齐,垃圾及时入池。每月进行一次卫生大检查,由村“两委”干部、“五老”人员共同参与评比,评出“好、中、差”农户,对评出好的农户,村委进行表扬鼓励,差的限期整改。同时,对包片包区的党小组、包池包户的党员进行逐月考核,接受群众监督。活动开展以

来,××村的村容村貌比以往有了明显改观,受到干部群众普遍好评。

(六)在产业发展上推进。把增加村财村民收入作为综合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和有效途径。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今年,××村种植烤烟600亩,无公害蔬菜2500亩,水果900亩(其中扩种200亩),并通过新建党员创业就业示范基地(20亩花卉种植钢架大棚)的示范引领作用,使花卉产业从小到大,发展到14户150亩。

二、存在的问题

1、部分村民新农村建设主体意识不够强。一些村民还存在“等靠要”思想,尤其是贫困家庭等弱势群体参与意识较差。同时部分群众接受新事物意识不强,一些陋习在短时期内还难以根除。

2、项目资金缺口较大,难于实施大项目。目前向上争取到位的资金仍然偏少,乡村两级经济总量均较小,特别是村集体经济十分薄弱,对新农村建设投入相当有限。

3、产业发展仍然偏弱,未能形成集约化、产业化发展的“一村一品”主导产业,科技含量、经济效益仍然较低,农民增收幅度不大。

三、下步工作打算

1、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继续修建和完善××村各自然村用于休闲步行和自行车健身的栈道,并给每条栈道设立栈名;在村部周边安装太阳能路灯;为村部旁边的休闲公园配备健身器材。

2、加大村庄绿化力度。对各自然村主干道两侧、农户房前屋后、休闲场所进行高标准绿化,树立人居环境优美形象。

3、搞好旧村改造工作。积极争取上级农办、移民等部门的支持,对整体规划较整齐且已形成一定规模的××自然村(移民集中安置点)约50户排房进行立面改造,建设特色新村。

4、办好水果采摘节。目前,我乡决定7-8月举办水果采摘节,方案已基本制定,将于近期启动宣传和推介工作,以此为平台,进一步展示××乡新农村建设风貌。

5、培育主导主业。进一步选优选好农业产业,组织动员群众种植油茶200亩以上;鼓励一部分农民试种金线莲;新建钢架大棚富贵籽基地50亩;重点培育和发展“农家乐”旅游产业,在村部设立“农家乐管理中心”,管理、经营好现有12户“农家乐”。

四、请求支持解决事项

1、请求有关部门加强对示范村的项目和资金支持力度,保证示范村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设施更加完善。比如争取××自然村(移民集中安置点)村庄整理奖补政策;村部周边安装太阳能路灯;为符合条件的“农家乐”给予设施设备补助;为村部旁休闲公园配备健身器材等。

2、请求涉农部门和挂钩单位在项目和产业发展上加大帮扶力度,帮助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增收项目,增加农民收入。

中共××乡委员会

××乡人民政府

2012年5月23日

第9篇:乡镇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

乡镇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

镇新农村建设意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为解决“三农”问题作出的重大决策,全镇上下必须动员起来,抢抓机遇,谋划长远,抓好当前,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落到实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起步年,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转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为着眼点,以“七有,五通三改三建”为标准,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加大投入,稳步推进,力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良好开局。

一、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调整经济结构是生产发展的战略重点,要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农村

二、三产业比重,提高养殖业比重,提高优质农产品比重,增加农业科技含量,夯实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

一是继续抓好优势农产品建设。各村要立足现有生产基础,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按照“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的发展思路,通过整合资源,调优布局,加快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培植壮大主导产业,力争建成“三带八品”优势农产品基地。

二是继续加快农业示范小区建设。健全壮大四大养殖示范区,即江汉麻鸡养殖示范区,优质生猪养殖示范区,综合养殖示范区和水库立体养殖示范区,引导养殖户按工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公、公司运作的模式,形成以园区为龙头、以农户为载体、以协会为纽带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绿色农业、特色农业。

三是继续推广农业科技新技术。科

技是第一生产力,讲科学是调整结构的基础,要进一步实施科技入户工程,突出抓好农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主体培训工作,调整推广一批节约、增产新技术和生态、高效新模式,广泛开展科技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 [本文出自那一世范文网-http://]

二、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是工农互促的最佳切入点,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一是着力培植壮大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支撑,要积极扶持现有企业做大做强。引导粮食加工企业以绿色无公害水稻生产基地为依托,以绿色食品标志为载体,打造绿色食品的核心竞争力。继续加强花生、棉花、麻鸡、生猪等龙头企业建设,积极发展饲料加工、屠宰分割、冷切保鲜等配套项目,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二是大力发展“订单农业”。要创新利益机制,按照“积极引导、群众自愿、因地制宜、形式多样、民主管理、制度规范”的原则,鼓励和支持不同经济主体兴办和发展各种协会组织、农产品运销组织、信息服务机构、经纪人队伍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市场中介组织,使之成为基地农户与龙头企业之间的桥梁。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鼓励农民用土地承包经营权、农产品、技术和资金等要素入股,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三是广泛开展招商引资。坚决克服狭隘的地域经济观念,依托优质农产品、优势山水和优质矿产资源,大力开展招商引资,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外资,实行以企招商、以商招商、重点扶持、加快发展,着力培植绿色食品,优质畜禽等特色产业,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

三、突破性发展农村劳务经济

发展劳务经济是增加农民收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各地都要在发展劳务经济上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力争取得新的突破。

一是提高农民就业技能。积极组织农村劳动力参加技校、职校、“阳光工程”等多种形式的转移培训。充分发挥劳务输出服务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的作用,建立和完善镇村劳务输出组织,鼓励和支持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

二是优化劳务输出环境。全面清理和取消各种限制农民工进城务工的规定和不合理收费,简化手续。对主要劳动力在外务工,辅助劳力在家务农的,要保留其承包地,使他们进退有路。重点解决好“留守子女”的生活学习问题。切实维护好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创造条件为他们提供法律援助。

三是大力发展“回乡经济”。鼓励和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利用其资本和技术,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走“输

出一成才一积累一创业一共同富裕”之路。

四、加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农田水利建设是生产发展的基础,是安全饮水的保证,要切实抓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继续搞好水库、水坝除险加固,创新管理体制。

一是积极争取农田改造项目。依托粮食生产基地优势,积极争取国家基本农田改造、土地平整等一系列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加大土地整理的开发力度,配套路、沟、渠、泵,加快高产农田建设步伐,提高耕地质量。

二是加强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引导农民建好“当家堰”,疏通“断头渠”,消除抗旱死角,提高农业旱涝保收能力。创新农田用水管理模式,大力开展“三民”办水利,抓好水库、水坝及灌渠的整险改造,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走专业化服务、协会化管理的节水灌溉之路。

三是继续实施安全饮水工程。抓住

国家对老区、疫区的政策性扶持机遇,积极争取国家扶贫开发项目,争取国债资金饮水项目,争取血防综合治理项目,从根本上解决人畜饮水安全问题。

五、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要进一步提高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逐步改善广大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一是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今年要继续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重点,依靠和发挥农民群众“要致富,先修路”的积极性,形成强大合力,把通村通组公路修成农民的致富之路。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提高广播电视“村村通”的质量和覆盖面,积极争取相关企业支持,改善农村通信环境,逐步规范农村群众文化设施建设,确保村村都有活动阵地。

二是加强村庄整治工作力度。从实际出发,把村庄整治的重点放在解决村内道路,给排水设施、垃圾处理、人畜

混居等突出问题上,大力发展农村生态家园建设,清除居民房前屋后乱堆乱放柴草、垃圾等杂物,美化、净化村容镇貌,努力实现农村饮水安全、道路通达、环境友好、信息畅通、能源清洁、设施健全的目标。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引导新居建设集中连片发展。

三是扎实抓好扶贫开发工作。要继续抓好整村推进贫困村扶贫开发工作,积极争取对口帮扶单位的资金、技术支持,充分利用国家建设资金投入更多地转向农村的大好机遇,积极向上争取建设项目,捆绑扶贫开发、土地平整、公路建设、水利、血防等专项资金,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六、着力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体制保障,认真落实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努力构建“平安农村”、“和谐农村”。

一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深

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不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建立“农民群众长期得实惠、党员干部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努力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增强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

二是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扩大农村基层民主,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逐步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通过“一事一议”等民主议事方式,动员和组织农民积极投峰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不断激发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整体水平和工作实效。

三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切实加强社会公德和家庭道德教育,大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

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开展丰富多彩的创评活动,塑造农村新风貌,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律观念和依法维权能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妥善处理农村各种矛盾,创造农村安定祥和、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七、加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领导

镇委、镇政府将建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协调机制,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一件大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统一领导。各地、各部门都要明确自身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职责和任务,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的各个领域。要坚持“科学谋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体现特色”的原则,制订好新农村建设规划,完善村庄布局规划和整治方案。要立足现有基础,量力而行地进行房屋和设施的改造,不搞形式主义,不盲目攀比,不强迫命令,不包办代替,防止大拆大建,防止举债建设,防止加重农民负担。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群众,

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创造性。要鼓励各种社会力量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舆论宣传,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浓厚氛围。

上一篇:河长公示牌管理制度下一篇:妇产科学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