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022-09-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当代中学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是学生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中学语文作为“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 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高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是在教育教学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 教师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那么, 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在教学实践中, 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些有益的尝试。

1 激发兴趣, 鼓励创新

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 使其“学会学习”。因此, 教师的“主导”必须导之有方:导其动脑思考, 动口表述, 动眼观看, 动手操作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去, 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而且能让他们体验到探索成功的乐趣, 促进学生真正成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但是, 要真正做到这一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前提和保证。离开了“学习兴趣”, 教师的主导则无异于缘木求鱼。长期实践证明:学生有了兴趣, 才能自觉地花时间、下功夫、动脑筋、积极地学习。所以教师在教学中, 要注重教法求新、求趣, 让学生保持一种新鲜感, 定能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阅读教学中, 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 透过文字看到图画, 透过语言看到生活, 置身于作品之中, 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如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 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我请学生根据画中的荷叶或生活中所见, 把荷叶与芭蕾舞女结合起来, 想象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满眼繁茂的荷叶, 荷叶片片相连;因为出水很高, 才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像优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舞女的裙——于是, 静静的荷塘幻化为动态的舞台, 舞女们穿着绿色的裙子, 翩翩起舞, 轻盈的旋转。随着想象的驰骋, 学生们进入到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 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形象, 作品在想象中得到了复活。

2 教给方法, 培养创新

要指导学生从文章语言因素, 表达形式, 篇章结构, 思想感情等方面去发现问题, 避免脱离教材内容和语文教材特色的不着边际的滥问。以语言因素为例, 教师指导学生在标点不同处, 字词精当处, 语句重复处质疑。如《竞选洲长》中作者引用祖母一句话:“你生平没有干过一件可耻的事情-从来没有。”为什么采用反复的手法这个形式来表达?教师由此提问, 引导学生思考, 原来是为了强调“我”的声望好, 而这点正是对手将要选择的攻击点。以篇章结构为例, 对《对党员登记表》一文,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全文以”党员登记表“为线索, 突出黄淑英的光辉形象, 可最后却写黄淑英牺牲, 而由黄妈妈把”登记表“上缴给党组织, 对全文这种安排有什么疑问?以思想感情为例, 《项链》中的路瓦裁夫人一直被压着沉重的帽子--虚荣, 且批判之声不断,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 文中写她“失项链”之后的勤劳自强, 重信诺的可贵品质就没有点明乃至宏扬的必要吗?这样一来, 教师的质疑师范多了, 学生就会在模仿中去学习如何质疑, 从而提高了质疑的水平。让学生在语文问题情境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 在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 师生先对“柳树”这个传统意象, 古人早就有了折柳送别以表依恋与牵挂的习俗。教师又进一步指出:这里的“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这样一个生动的比喻还有没有其他的意蕴?依据是什么?通过提供一系列语文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疑问。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3 开展课外活动, 提高创新能力

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开放的环境, 因此我们要变小课堂为大课堂, 要让学生在大课堂中充分施展自己的创新才能, 有意识地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 他们才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 满足自己参加兴趣活动的愿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主要有课内与课外两条渠道。开展课外活动有利于学生手脑结合, 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 发挥学生的特长, 培养个性, 促进全面发展, 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那么在语文教学中, 如何开展课外活动呢?一是成立各种兴趣小组, 如朗读小组、作文小组、书法小组、读书角等, 让学生在各自的小组活动中, 培养自己的能力。二是开展多种活动, 如演讲比赛、诗歌朗诵会、故事会、优秀作文展览等活动,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在这些活动中, 锻炼自己的能力。三是有控制地有选择地将千姿百态的社会信息引进校园, 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走出校门, 走向大自然, 走向五光十色的社会, 让他们步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如开展野炊、社会调查等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产生一种亲身从事改造世界的实感, 体验和确认自身的创造力。比如在九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雨的诉说》活动课中, 课前, 把学生分成三组进行活动准备, 第一组:“听听我的足音”。让学生在不同时空谛听雨的声音, 深入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各个角落去采集雨声, 用录音机录下来 (有条件的还可以用摄像机) , 准备在课堂上播放并描述给全班同学。第二组:“说说我的功过”。让学生到图书馆或网上查找关于雨给人类带来的福祉与灾难的资料;也可以有所扩展, 如不同地区和季节, 雨的不同形态;雨的各种奇特现象及成因等。第三组:“读读我的韵味”。让学生搜集写雨的文学作品或片段, 并准备简要的评点, 准备好音乐, 在课堂上进行配乐朗诵。还可以进行专题性的作品搜集, 如写雨的古诗词集锦, 小说、戏剧中的雨;写春夏秋冬四季之雨的作品;欢乐、忧郁、兴奋、凄凉等各种心境下的雨。第四组:欣赏、评论关于雨的歌曲──尤其是学生喜欢的流行歌曲。搜集相关作品, 分析它们是怎样写雨、唱雨的;第五组:举办雨景摄影展、绘画展。可以诗画相配, 增添情致。这样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 由于活动内容新颖、形式活泼, 又是独立自主地开展, 它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在活动中, 学生不是旁观者而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 从而培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并在实践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 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以和谐发展。

上一篇:事业单位政府采购预算管理强化策略探讨下一篇:“互联网+”背景下高职计算机专业网络教育平台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