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绘画论文

2022-03-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幼儿绘画论文(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审美偏爱是审美心理特征中最具动力性的构成因素之一,也是个体审美个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主要通过实验法、访谈法收集数据,采用SPSS2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第一篇:幼儿绘画论文

从幼儿需要出发组织幼儿本土绘画活动

【摘 要】幼儿园美术活动是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美术活动中,教师要通过多途径实施审美教育,实现幼儿“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的发展需要。在我园开展的“走近土楼”文化教育活动系列绘画活动中,我们以永定土楼为本土美术教育资源,开展了一系列幼儿绘画活动,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通过“以土楼美景感人、以土楼生活情趣动人”的幼儿审美情感激发和审美表现能力培养,萌发幼儿对家乡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幼儿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

【关键词】幼儿园美术 本土绘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幼儿绘画时,不宜提供范画,特别不应要求幼儿完全按照范画来画”,明确地指出了在幼儿美术活动中,教师要相信幼儿有艺术潜能,让孩子用自己的方法自主学习,实现美术活动的生活化、游戏化。那么,教师在美术活动中,该如何从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需要出发,引导孩子爱上美术,架设通向感受、欣赏、表达、创新的桥梁呢?

我们在本土绘画活动中,充分利用土楼的文化、艺术教育资源,“激发情趣,体验审美愉悦和创造的快乐”“并给予适当的指导”。教师先引导幼儿获得“土楼景美、人美、生活更美”的情感体验,激发幼儿用画笔来绘画“土楼美”的强烈愿望,同时适时地“引导幼儿用不同的表现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想象”,使幼儿在绘画活动中既获得审美情感的满足,同时在自主学习中获得绘画能力的提升,实现幼儿感受美、表达美的需要。

一 创设特定的审美情景,培养幼儿的审美情感,激发幼儿表现土楼美的欲望

审美情感是指幼儿发现美、感受美的良好心理体验。幼儿审美情感的培养,在于激发幼儿热爱美、发现美、感受美,如果没有对“美”的感受,绘画活动就会变成枯燥乏味的技术训练,久而久之,会泯灭幼儿对绘画活动的热情。在乡土美术教育的绘画活动中,我们通过变换活动引入方法及变换介入媒体的形式,多元化地创设土楼审美情景,使幼儿在听、想、说、玩、画中主动愉快地发展“土楼景美、人美、生活更美”的审美情感,激发幼儿表现美的欲望。

1.引入方法“新”一点

不断地变化绘画活动的引入方式,可以让幼儿产生新鲜感,在愉快的心境中审美,把“美”的审美对象变得“更美”,促进幼儿审美情感的升华。一是巧编儿歌引入。如:小班绘画“石头路”的活动中,通过学习教师自编儿歌“楼前一条路,全是石头铺,有大又有小,大家踩着走”引入活动,让幼儿在听、想的过程中,既加深幼儿对土楼门前石头小路的印象,又使幼儿对不同颜色的大大小小的石头路产生浓厚的兴趣,感到土楼的路真美,收到课伊始趣亦生的效果。二是巧设悬念引入。如大班主题画活动“土楼乐园”,教师可以设置悬念“土楼乐园里一座挨一座那么多漂亮的土楼,怎么画呢;老师有什么好办法吗”来激发幼儿兴趣,达到“似难而易”的效果,最后使幼儿在玩玩画画的游戏中,感到“真简单,我也会”。三是欣赏引入。即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审美的对象进行欣赏、评价,使幼儿充分感知观察对象的结构造型,产生美的向往,激发强烈的作画欲望,引入新课水到渠成。如中班绘画活动“枇杷丰收了”,教师可以通过一边讲述到土楼摘枇杷的故事,一边欣赏枇杷园的照片来引入活动,请小朋友也到土楼的枇杷园里“摘”些“枇杷”,邀请自己的客人品尝,使幼儿融入具有丰富情节的故事中,感受到土楼的生活真有趣,丰收的枇杷园真美,从而调动幼儿审美、表现美的积极性。

2.介入媒体形式“多”一点

媒体是指教学中常用的图片、实物、模型、音响、幻灯、语言描述等一些“辅助工具”,因为媒体的使用,可以使“土楼”这一内容变笼统为具体,变抽象为形象,变模糊为清晰,更符合幼儿的思维特点。在绘画活动中尽量多地变换介入媒体的形式,可以极大地调动幼儿审美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利用电子白板一体机强大的功能,采用视频、动画、图片展示,高拍仪展示等形式,将土楼及土楼生活等有趣的影像资料给幼儿欣赏;可以发动幼儿及家长参与收集有关土楼及土楼生活的图片、模型、实物等资料,或者发动家长带幼儿到土楼参观,体验土楼生活,用相关的幼儿照片、幼儿绘画作品、幼儿摄影作品当作介入媒体,使土楼更加贴近幼儿生活,更充分地调动幼儿的审美兴趣。如:在欣赏“土楼群”的活动中利用幼儿带来的照片、用“最美土楼群”的视频等来引入活动,请到过土楼群的幼儿讲述自己的感受,展示自己的照片、作品,从而引起其他幼儿对宏伟的土楼群的共鸣,产生“土楼群真神奇、真宏伟”的审美感受,由此而产生“我们的祖先能设计那么宏伟的土楼群,我一定要设计出更壮观、更美丽的土楼群”的心理感受。

二 关注幼儿的发展需要,采用隐性的方法指导,提高幼儿绘画的表现能力

在幼儿绘画活动中,有时幼儿想要画出某种东西的愿望会和幼儿现有的表现技能起冲突,想要画而画不出来,这时候幼儿往往会先尝试用自己所特有的绘画语言来替代,但会产生对替代出来的绘画结果不满意的感受,这时,有的幼儿会出现挫败感,需要有更好的表达技能把自己的想法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在这种情境下,教师要尊重幼儿的发展需要,从他们的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出发,采用隐性的技能指导方法,提高幼儿绘画技能。如:中班幼儿在参观土楼的水车后,对水车的外形、转动原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萌生了“在幼儿园的乐园里设计一架水车”的想法,但中班幼儿不知道该如何把水车双层的圆架及圆架之间的竹筒画出来,这时出现了幼儿审美感受与表现技能之间的矛盾。教师应从幼儿已经会画圆形的基础上,和幼儿一起分析“水车有几个圆形的板?位置是怎样的?中间有什么连起来?你试一试!”通过三个问题层层深入引导幼儿尝试用前后两个圆圈表现水车的双层圆架,再鼓励幼儿自己想出表现竹筒的方法。

在接触新的绘画工具时,因幼儿对工具的性能、使用方式、效果不理解,这时也需要教师的引导,支持幼儿熟悉和掌握工具的使用方法,为更好地创作打下基础。在这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启发性,即要让幼儿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掌握方法。如中班装饰画活动“土楼古井”中,教师准备了粗头记号笔画,幼儿第一次使用粗头记号笔作画。在让幼儿自由作画后,请幼儿比较其作品和教师的作品,观察后幼儿发现,自己画的古井的线条在转弯时忽粗忽细,而老师的线条粗细流畅,产生了疑惑。这时教师开始示范,让幼儿观察,并在示范时刻意地夸张转动记号笔笔头的动作,幼儿从教师的示范中发现转动笔可以改变记号笔线条的粗细,从而学习了通过转动记号笔变化线条粗细的方法。

三 注重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选择绘画活动内容,促进幼儿审美情感及表达能力的共同发展

土楼的景、土楼的生活、土楼的物,是幼儿进行审美、创作的源泉。在本土绘画活动中,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灵活选择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绘画活动内容,是为本土绘画注入生命活力的重要途径,引导幼儿在饶有趣味的活动中,用自己的审美眼光,感受永定土楼蕴藏的造型美、生活美、人文美,鼓励幼儿大胆地用不同的绘画形式创造性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法,实现情感和表达能力的共同发展。

教师要多与幼儿交流,了解并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要注意结合幼儿的兴趣和需要,选择绘画内容,这些内容幼儿是幼儿所熟悉、乐于接受的。如:在元宵晚会后,开展大班幼儿绘画活动“舞龙真快乐”,这个内容是幼儿最近直接感知过、印象深刻的,经过交流、讨论,幼儿对龙灯的队形、踩街活动中的形态都深有感触,教师可以针对“龙灯队形、观众人群”这两个兴趣点,引导幼儿进行绘画,在幼儿感受、思考、动笔的过程中提高幼儿绘画表达能力。

又如:在“亲子小分队”周末郊游活动中,带幼儿到近郊实地观察柿子园的丰收景色,引导幼儿欣赏成片绿色的柿子林中点缀着千万个红色、黄色的柿子的美景,感受采收柿子的人轻快的采摘动作及收获的喜悦,在柿子园里鲜艳的颜色和喜悦的笑脸中,幼儿因“柿子园美、柿子园生活有趣动人”的审美情感得到激发,“胸中勃勃,遂有画意”,而产生了要将柿子园的丰收美景画给同伴看的强烈兴趣和冲动。这时教师就可以提出把柿子园里劳动的人的不同动作画出来的要求,鼓励幼儿认真观察,绘画时通过劳动者上下左右变化的手、脚、肢体的方位,把人们摘柿子的不同动作及喜悦的气氛表现出来。绘画活动中,因兴趣使然,幼儿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下,长时间陶醉于这种充满美感和乐趣的想象中,轻松愉快地完成了“绘画不同劳动动作的人”的技能学习。

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他们总是用一双好奇的眼睛去认识、观察世界,并通过稚嫩的小手,用一抹色彩,一点创意,构成一个美丽的世界。美术活动,重在从幼儿的当前需要出发,尊重幼儿的美术兴趣、尊重幼儿的审美体验。教师要做有准备的引领者、支持者、合作者,熟练运用美术活动的各种形式、材料,在美术活动中让幼儿心中美的种子生根发芽,让美的幼苗茁壮成长!

〔责任编辑:林劲〕

作者:沈红蕾

第二篇:基于绘画游戏促进幼儿自发绘画兴趣的实践研究

[摘要]大班幼儿的绘画技能相比中小班有很大的提高,在日常区域自主游戏中,观察到仍有幼儿很少会主动选择去美工区进行绘画活动,为了促进幼儿五大领域和谐发展,激发幼儿参与绘画活动的兴趣,本文从丰富绘画游戏材料、教师游戏式参与幼儿自发绘画过程,对幼儿自发绘画作品进行游戏式评价等措施激发幼儿自发绘画活动的兴趣,提高幼儿自发绘画的参与度,增强幼儿自发绘画的自信心。

[关键词]自发绘画活动 兴趣

一、问题的提出

案例1:饭后区域活动开始了,小宇想去选择美工区的折纸活动,可是折纸的人数已经满了,小宇有点失落,对老师说他也想去折纸,老师建议他先选择美工区的其他活动。可是小宇说不喜欢画画,最后小宇选择其他区进行游戏。

案例2:自主性游戏开始了,芊芊今天选择和多多、可可两位小朋友一起绘画,这两位小朋友非常喜欢绘画,她们绘画的作品也很美观。只见芊芊在素描本上画了一只肥肥的小乌龟,可可看到后说:“你画的小乌龟有点不像呢”,多多听见后,也过来看了看,哈哈笑了起来“芊芊画的乌龟像个球一样”。芊芊有点不开心,跑过去和老师说,这是她画的小乌龟,叫做胖胖。老师嗯了一声,并夸赞她画的小乌龟真可爱。芊芊拿着她的素描本回到座位上,继续绘画,不一会,芊芊就收起她的素描本放到柜子里,停止了自发绘画活动。

大班幼儿的绘画技能相比中小班有很大的提高,通过对幼儿选择区域活动进行长期的观察发现,幼儿很少主动去美工区进行绘画活动。一学期下来,有些幼儿的素描本几乎还是新的。选择自发绘画的幼儿总是固定的几位小朋友,偶尔会有一些新的小朋友加入,但游戏时间都不长。本文我从丰富绘画游戏材料、教师游戏式参与幼儿自发绘画过程,对幼儿自发绘画作品进行游戏式评价等措施出发,激发幼儿对自发绘画活动的兴趣。

二、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绘画材料、形式较单一

在自发绘画活动中,幼儿所使用的绘画材料主要是水彩笔、油画棒,绘画形式主要是在素描纸上进行,绘画游戏环境比较单调,大班幼儿会对这些常用的绘画材料和绘画形式产生厌倦感,从而降低了大班幼儿自发绘画的兴趣。

(二)自发绘画过程缺乏教师关注

幼儿在区域中进行自发绘画游戏,绘画的内容和主题比较随意,部分幼儿自发绘画的作品美观度不够,主题也不够明确,相比于教师指导下的绘画活动,教师给予自发绘画的关注则较少,参与儿童自发绘画游戏的程度较低,教师也很少将幼儿的作品展示在作品墙或者主题墙上,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儿自发绘画的积极性。

(三)自发绘画作品评价不足

幼儿自发绘画作品内容和主题都由幼儿自己决定,内容和美观度往往不能达到展示的效果,教师在对待这一类作品的评价上,存在评价缺失或应付幼儿的现象。在形式上,语言比较单一,评价比较表面,教师内心的评价标准,仍然会以像不像、美不美为准则,导致教师对幼儿自发绘画作品评价并不能真正起到鼓励幼儿进行自发绘画的活动,激发幼儿的兴趣。

三、提升幼儿自发绘画活动兴趣的策略

(一)丰富游戏材料,激发幼儿自发绘画兴趣

首先,教师应提供丰富多样的作画材料,不仅仅是水彩笔和素描纸,增添水粉、印泥、刮画纸、喷画工具等,自由涂画的环境和机会,也能让绘画成为幼儿自发的一种活动,让幼儿想画的时候,有东西可画,进而让他们充分体验自发绘画的乐趣。其次,教师应采用愉悦、有趣的方式激发幼儿的自发绘画兴趣。比如,在石头、树叶、瓶子上作画,在室内或者室外进行绘画。将游戏与绘画相结合,以游戏为载体,设计绘画游戏,如:小小粉刷匠、户外迷宫涂鸦等,激发幼儿在游戏中进行自发绘画,以培养幼儿的绘画兴趣。

(二)教师游戏式参与,激发幼儿自发绘画兴趣

在幼儿自发绘画中,首先,教师应增加对幼儿自发绘画活动的关注,比如幼儿绘画的主题来源于什么,绘画的内容讲述的是什么样的趣事,以及幼儿在自发绘画中遇到的问题,深入了解幼儿自发绘画活动,才能有效地激发幼儿自发绘画的积极性。

其次,教师应该抓住机会利用角色游戏参与幼儿自发绘画过程,用心观察幼儿自发绘画的内容,耐心倾听绘画中的故事,积极的以一名游戏者的身份融入到幼儿绘画活动中,提高幼儿自发绘画的积极性。

(三)游戏式评价方式,激发幼儿自发绘画活动兴趣

幼儿自发绘画活动,是一种自发性的游戏行为,绘画的主题和内容都是由幼儿自己确定,因此幼儿自发绘画的作品美观程度和内容丰富程度经常不如教师指导下的绘画作品。但是,教师更应该在幼儿自发绘画活动结束的时候,对幼儿的作品进行游戏式评价。

首先在评价标准上,教师应该以游戏的方式进行评价,评价语言要具体,提高幼儿绘画自信心。比如本文案例中芊芊画的乌龟,教师可以这样评价:“老师知道,你每天照顾小乌龟很细心,乌龟才会向你画的这样,胖乎乎的,可爱极了,老师相信,你明天肯定会发现小乌龟其他的秘密,老师等着你的发现哦。”

其次在评价形式上,教师应该以游戏的形式引导幼儿参与到作品评价中。比如:“我们来玩‘猜猜是谁’的游戏,老师这里有几位小朋友的自画像,老师已经猜出来一位小朋友,还有三位猜不出来,谁来帮帮老师呢?”

最后,教師应该提高幼儿自发绘画作品的利用率,展示在作品墙、主题墙等,将幼儿自发绘画的作品,在一日生活中进行利用,进一步增加幼儿自发绘画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结语

通过采取以上教育措施,班级幼儿自发绘画活动的参与度提高,每次在区域活动中,参加绘画的幼儿人数增多了,可见孩子们的绘画兴趣有所提升;其次,通过将作品展示,幼儿绘画的自信心有所提高。但是幼儿的绘画活动仍存在主题不鲜明,内容单一的问题,在日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会继续采取措施,进一步提升幼儿自发绘画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孔起英.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侥卉.幼儿自发性绘画活动的价值及指导方法[J].艺术教育,2017

作者:苏礼明

第三篇:大班幼儿对绘画作品的审美偏爱研究

【摘要】审美偏爱是审美心理特征中最具动力性的构成因素之一,也是个体审美个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主要通过实验法、访谈法收集数据,采用SPSS2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在初步探讨大班幼儿对绘画作品色彩、表现内容、表现风格、表现形式四个维度的审美偏爱表现基础上,研究发现大班幼儿对绘画作品的审美偏爱具有相对一致性、相对稳定性,且是一种非艺术鉴赏水平上的审美偏爱。

【关键词】大班幼儿;绘画作品;审美偏爱

【作者简介】孔国欢(1991-),女,陕西安康人,汉江师范学院教育学院教师,硕士;王任梅(1982-),女,湖南娄底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

一、问题的提出

审美偏爱(又称“审美偏好”)是一种关于美术视知觉方面的偏爱,是个体审美心理活动的选择性和指向性。幼儿对某种色彩、表现内容、表现风格、表现形式的绘画作品会优先注意或优先审视[1],并作出符合自己喜好、情感的审美选择,这种选择性和指向性的心理倾向就是幼儿的审美偏爱。对幼儿进行绘画作品欣赏的审美偏爱研究,能够知道他们喜欢什么样的绘画作品,有助于了解幼儿的审美偏爱倾向,进而提高幼儿的审美趣味以及美术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能为幼儿园管理者、幼儿教师以及家长提供专业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幼儿美术欣赏绘画作品选择方面的疑难。

纵观国内外关于审美偏爱的研究,所获得的结论基本保持一致:幼儿偏爱那些描绘他们熟悉的、与生活经验接近的、色彩明亮鲜艳的、表现美的事物;偏爱那些具有简单形式美,能令人愉快的绘画作品。但是,由于幼儿的生活经验与审美体验不足,使得这种审美偏爱尚处于初级阶段,是一种与审美标准分离的、低水平的、非艺术性的审美偏爱。并且,研究普遍认为,幼儿的审美偏爱可能与生理因素、经验因素以及社会性等因素有关。

目前国内外关于审美偏爱的研究虽然日益增加,但还是比较缺乏的。一方面,由于研究材料、研究手段以及其他复杂多变因素的影响,审美偏爱心理的研究结果存在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另一方面,这些研究理论只是散落在相关篇章中,不够系统完善,没有完整集中地归纳幼儿美术审美偏爱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也很少基于幼儿的审美偏爱特点为儿童美术欣赏教育活动提供可行性的指导建议。此外,以往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幼儿早期,且对色彩偏爱的研究居多,虽有关于学前儿童美术审美偏爱的研究,但并未具体到幼儿各年龄阶段的发展水平。

随着时代进步、社会变迁,幼儿的许多内外因素正在悄然地发生变化,那么幼儿对绘画作品的审美偏爱心理在各維度方面的表现,是否还会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保持一致?为了弄清楚这些问题,本研究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实证研究,以期帮助幼儿教育工作者了解新时代背景下的大班幼儿对绘画作品的审美偏爱表现及特点。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考虑到大班幼儿相对于小班、中班的幼儿,他们具有较为丰富的绘画、生活经验和审美体验,并且具有相对成熟的语言表达能力,所以本研究只选取大班幼儿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分别来自武汉市3所幼儿园,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共选取90名大班幼儿,男女各半。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实验法,一般在幼儿美术活动或休息时间进行。主试单独向每个被试呈现绘画作品图片,让被试在自然状态下观看图片并作出偏爱选择,结合实验计分表及时记录每位被试的偏爱选择及其原因。同时,主试对被试观看图片时表现出的语言、动作、表情也要作详细记录。然后是访谈法,用来辅助实验法,对实验计分表进行补充。本研究采用开放式访谈,主要了解大班幼儿作出审美偏爱选择的原因。此外,也对幼儿家长和教师进行相关访谈,以期更全面地了解情况。

另外,本研究还运用了文献法,研究者通过归纳、分析已有的相关文献资料,梳理了国内外关于幼儿审美偏爱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为本研究提供了依据和参考。

(三)研究材料和工具

本研究中实验材料的选择与制作原则,主要参考张奇关于幼儿审美偏爱特点的实验研究的设计思路[2],从绘画作品的色彩、表现内容、风格、形式四个维度选择研究材料。实验材料的选择不仅要遵循美术教育的审美性原则,以保证作品的艺术代表性,还要重点把握儿童审美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与可接受性。

本研究材料包括4组共19幅绘画作品,基本选自《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研究》[3]《青少年西方美术欣赏》[4]以及人民美术出版社网络图片库,还有部分材料来自研究者自己收集的儿童绘画作品。所有的图片都采用连续独立呈现,让被试自己作出偏爱选择。

第一组实验材料依据色彩维度,主要选取冷、暖、明、暗这四种色调。第二组实验材料依据表现内容维度,这组材料的表现内容虽然不同,但在表现形式上都选用水粉画,表现风格均为具象写实的儿童画。第三组实验材料依据表现风格维度,分别选取了具象、抽象、具象与抽象结合的代表作品。第四组实验材料依据表现形式维度,分别选取了水墨画、油画、素描画、水粉画、彩粉画和民间年画等六种表现形式的作品。

此外,研究工具主要采用了实验计分表,包含了对应的19幅绘画作品的计分项和原因填写项。计分项的问题是:“你喜欢这幅画吗?”对应选项分别为“不喜欢”“喜欢”,分别记为1分、2分,用于记录被试对绘画作品的喜爱程度(本研究中以被试对绘画作品的喜爱程度与情感表现来判断大班幼儿对不同类型绘画作品的审美偏爱)。原因填写项由研究者填写,配合访谈法记录被试对绘画作品的偏爱原因。最后采用SPSS25.0统计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三、研究结果

(一)大班幼儿对绘画作品审美偏爱的具体表现

1. 大班幼儿对绘画作品色彩的审美偏爱

统计显示,从被试对色彩维度的偏爱表现来看,所有的均值都大于1,表明被试在总体上对这四种色调的绘画作品都是比较喜欢的,仅在程度上有所差异。其中,明色调的绘画作品是最受幼儿喜爱的,其均值为1.90,说明被试最喜欢色彩鲜艳且丰富的绘画色调;暖色调和冷色调的均值分别为1.78、1.82,虽然略低于明色调但明显高于暗色调,表明超过50%的大班幼儿也喜欢这两种色调的绘画作品;暗色调的偏爱均值低于其他色调,表明被试最不喜欢颜色单一、灰暗的绘画色调。

2. 大班幼儿对绘画作品表现内容的审美偏爱

统计显示,从被試对6种绘画题材的偏爱程度来看,所有的均值都大于1,表明被试在总体上对这六种表现内容的绘画作品都较为喜欢,仅在程度上有所不同。统计清晰地显示出,被试的偏爱程度从高到低依次是:交通工具、风景、动物、植物、生活用品、人物。

3. 大班幼儿对绘画作品表现风格的审美偏爱

统计显示,从被试的偏爱表现来看,所有的均值都大于1,表明被试在总体上对这三种风格类型的绘画作品都是比较喜欢的,仅在程度上有所差异。其中,被试对具象与抽象结合风格的绘画作品的偏爱度最高,且标准差最低(0.425);其次是抽象风格,表明被试对这类风格的绘画作品还是能够接受的,但具象风格作品的偏爱均值(1.50)是最低的,甚至低于抽象风格作品,且离散度也是最高的(0.503),表明被试最不喜欢这类风格的作品。由此可知,偏爱度较高的风格类型,其分数的离散度相应较低,反之则较高。

4. 大班幼儿对绘画作品表现形式的审美偏爱

统计显示,从表现形式维度各类型的偏爱结果来看,所有的均值都大于1,表明被试在总体上对这六种表现形式的绘画作品都是较为喜欢的,仅在程度上有所不同。统计清晰地显示出,被试作出偏爱选择的均值从高到低依次是:彩粉画、民间年画、水墨画、水粉画、油画、素描画。这也充分说明被试在面对表现形式不一的绘画作品时,会有不同程度的偏爱表现。

(二)大班幼儿对绘画作品审美偏爱的性别差异表现

将男女被试对绘画作品的审美偏爱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以检验大班幼儿的审美偏爱在性别上是否具有显著差异。

统计显示,男女被试在绘画作品总体审美偏爱上:偏爱t总平均分=-2.494、p总平均分=0.145 ,表明不同性别的被试对绘画作品的总体审美偏爱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他们对绘画作品的总体审美偏爱较为一致。由此可知,大班男、女幼儿对绘画作品的审美偏爱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他们总体上都是比较喜欢的,仅在程度上有所不同。

(三)大班幼儿对绘画作品审美偏爱的总体表现

在具体分析被试对绘画作品四个维度各类型的审美偏爱表现的基础上,研究者将被试对各维度审美偏爱的结果进行比较,以检验被试的总体审美偏爱水平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统计显示,从被试对绘画作品各维度的偏爱表现来看,所有的均值都大于1,表明被试在总体上对四个维度的绘画作品都是比较喜欢的,仅在程度上有所差别。统计清晰地显示出,被试的偏爱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表现内容维度、色彩维度、表现风格维度、表现形式维度。这表明,被试对四个维度绘画作品的偏爱程度明显不同,他们最偏爱表现内容维度的绘画作品,对表现形式维度作品的偏爱程度相对不高。

被试对四个维度内的类型作品之间的审美偏爱是否存在显著差异,需要再次将全体被试在绘画作品每一维度内的各类型的偏爱数据分别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统计显示,被试对各维度的审美偏爱表现为:F色彩=27.150、p色彩=0.000,F内容=13.185、p内容=0.000,F风格=8.332、p风格=0.000,F形式=9.271、p形式=0.000。这些数据表明,被试对绘画作品的审美偏爱在四个维度各类型间存在极其显著差异(p<0.01)。由此可知,绘画作品的色彩、表现内容、表现风格、表现形式都是影响幼儿审美偏爱的重要因素。

四、讨论与分析

(一)大班幼儿对绘画作品的审美偏爱具有相对一致性

1. 在色彩维度,大班幼儿最偏爱的是色彩明亮鲜艳且丰富的绘画作品,对暗色调绘画作品的偏爱程度最低

将被试表述其色彩(静物画“荷花”)偏爱原因的访谈记录进行归纳分析,总结出被试喜欢某种色彩类型的原因主要有:颜色好看、美、漂亮;颜色丰富、鲜艳;颜色很配;颜色清晰、明亮;颜色涂得好;其他。不喜欢暗色调绘画作品的原因主要有:没颜色;颜色不好看;颜色单调、不丰富;颜色很黑、很灰、很暗。上述分析再次印证了幼儿最偏爱色彩鲜艳明亮且丰富的绘画作品,而最不喜欢颜色单调、灰暗的作品。幼儿对某种色彩类型的偏爱原因喜欢用“好看、美、漂亮”这类词来形容,且总是以色彩的鲜艳、丰富、明亮程度来评价作品颜色的好坏。这表明,幼儿对色彩有一定程度的情感体验,但对色彩情感表现性的感知在总体上处于萌芽状态。

本研究的结论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基本保持一致,瓦伦丁的实验研究表明,幼儿最容易被色彩所吸引,喜欢明亮的、鲜艳的、对比明显的色彩,不喜欢单一、灰暗的色彩。且对色彩的偏爱主要是由色彩“明亮程度”的刺激性因素决定(瓦伦丁,《美的实验心理学》)[5] 。而丁秀玲(1993)通过幼儿色彩审美感受的研究发现,幼儿对色彩的视觉效果感受性最强,而对色彩的情感与象征效果的感受较弱[6]。 本研究结果与张奇研究的幼儿对美术作品的“色彩偏爱律”也保持一致,色彩的鲜艳程度、丰富程度与幼儿的审美偏爱有关,且成正比[7]。此外,本研究还发现,不仅色彩的鲜艳与丰富程度影响幼儿的审美偏爱选择,色彩的明亮程度也与其审美偏爱有关。

2. 在表现内容维度,大班幼儿最偏爱的是交通工具和风景画,对画有生活用品和人物的绘画作品偏爱程度最低

将被试偏爱表现内容维度作品(儿童画)的原因表述进行归纳分析发现,被试对某种题材类型喜欢与否的原因主要有:画中的某一具体细节;美与丑、可爱与否;内容是否丰富;颜色丰富与否、涂色的好坏;设计合理与否;性别因素;熟悉程度;其他。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在对绘画作品表现内容的欣赏中,幼儿主要是对局部、细节特征的审美感知,而不是对画面的整体欣赏。

本研究的结论与前人的研究极为一致,瓦伦丁认为,6岁、7岁的儿童在审视或欣赏图画时显然缺乏一种整体感,儿童感兴趣的只是图画中的个别具体事物[8]。张奇通过幼儿对美术作品偏爱的实验研究也发现,幼儿表现出的是对作品中所画事物的局部特征的偏爱,并没有注意到事物的整体性,并且他把这种普遍性特征称为“幼儿审美偏爱的局部性特征”[9]。 本研究将被试作出偏爱选择的原因进行归纳分析同样发现:当一幅绘画作品呈现在幼儿面前时,他们对表现内容的感知也仅限于对画中所描绘对象的简单列举或是画中某一具体事物的细节特征[10], 缺乏对作品的整体性感知。然后,幼儿对一幅画的喜爱与否与他们对作品的熟悉程度也相關,以前看过或是画过,就可能喜欢它。此外,幼儿只是在浅表层次上感受、欣赏绘画作品的表现内容,还未能深入地感知其深刻的意义及精神内涵[11]。 研究认为,这些可能受到生物学因素、认知因素、个体经验、生活环境以及教育因素的影响[12]。

3. 在表现风格维度,大班幼儿最偏爱具象与抽象结合风格的绘画作品,其次是抽象风格的绘画作品,对具象风格作品的偏爱度最低

将被试对风格维度绘画作品的偏爱选择原因进行归纳分析发现,被试对某种风格类型偏爱与否的原因主要有:是否看懂了;美与丑;情绪、情感体验,如“很神奇”“好可怕”等;事物的象征意义(是否具有美好的含义),如“小女孩在帮妈妈拉线”“感觉好像有妖怪”等;熟悉程度;其他。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幼儿在感知作品风格时,如果画中所描绘的对象使得幼儿能够看出画了什么,并且表现出美好的含义、唤起他们乐观的情感体验与联想,就有可能喜欢。研究发现,抽象、具象抽象结合的绘画作品更能引发幼儿的想象与联想,例如:有的幼儿喜欢蒙德里安的《百老汇的爵士乐》这样极具抽象风格的代表作品,并非是因为感受到艺术大师将爵士乐那生动的节奏与绘画创作的完美联想与结合,而是因为孩子们觉得这幅画像他们看过的格子图、玩过的拼图、游戏的迷宫,觉得这很神奇、很有趣,且有着五彩缤纷的颜色。这引发了他们对游戏、生活的联想,唤起了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

这表明,幼儿对风格的审美感知还未能依据作品艺术风格的审美标准及其高超的艺术技巧来判断,很大程度上仍然受作品描绘的具体内容所控制。

被试对表现风格类型内组间的偏爱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对各具差异的风格作品能够做出不同的偏爱选择。这符合加登纳(Gardner,1980)的研究成果,他发现在没有主题或控制主题的情况下,儿童能像成人一样把一个艺术家的作品区分出来,并且通过训练,大多数6~7岁儿童是能够感知作品的风格的[13]。另外,张奇的实验研究也发现:幼儿喜欢夸张和拟人风格的作品,所以本研究结论在一定程度上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保持相对一致。大班幼儿对具象与抽象结合风格的《星月夜》作品最为偏爱,他们喜欢这种运用极具夸张手法所渲染出充满运动和变化的月亮、星光、流云、大树、房子……这带给他们视觉上强烈的刺激和心灵的震撼,带他们走进了一个神秘、奇幻、恐惧、可怕的未知旅途。这似乎有些自相矛盾,但这就是画家精心营造,令人头晕目眩的奇特幻想。

另外,本研究还增加了抽象风格类型,发现被试对抽象风格作品的偏爱度较高,甚至高于具象风格作品,且偏爱程度受作品熟悉度的影响很大。这与朱晓红(2005)十多年前的研究结论存在不同之处,且研究结果正好相反。她认为幼儿最偏爱具象风格美术作品,其次是具象和抽象相结合的美术作品,对抽象风格的美术作品偏爱程度最低[14]。 究其原因,可能与当今幼儿日益丰富的知识经验、生活经历、审美体验以及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有直接关系,这还需做进一步的实证研究。

4. 在表现形式维度,大班幼儿最偏爱的是彩粉和民间年画的表现形式,对油画和素描画的偏爱程度最低

将被试对表现形式维度作品偏爱原因的访谈记录进行归纳分析,总结出被试喜欢某种表现形式作品的原因主要有:熟悉程度;是否看懂了;初步识别出作品的表现形式,如“因为它很像个简笔画”“像大教堂里的画”“光谷那里挖地铁,好像在围栏上看过(注:围栏上贴的正是年画)”等。通过上述分析发现,被试偏爱某种表现形式的原因往往与对该作品的熟悉程度有关,以前看过或是画过就可能表现出偏爱的倾向,但对描绘内容的关注多于形式。这与朱晓红(2005)的研究保持一致,她认为幼儿偏爱熟悉的表现形式的美术作品。本研究结果还发现,大班幼儿在美术教育的干预下,能够初步识别出作品的表现形式,但这种辨认程度却是模糊的、笼统的、未分化的,即他们能把不同形式的绘画作品加以区别分类,但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分类。这一点与许多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论不太一致,已有的研究认为幼儿对美术作品表现形式无法显示出共同的、一致性的偏爱心理特点,幼儿无法识别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14]。而本研究结果却认为,学前儿童的审美感知虽仍然受其具体形象性思维的制约,但在审美教育的引导下,幼儿已逐渐开始初步关注作品的形式审美特征。

总的来说,本研究的结果与国内外学者有关幼儿审美偏爱的研究基本保持一致,但本研究也探索出一些新的发现:作品色彩的鲜艳与丰富程度关系到幼儿的审美偏爱,但色彩的明亮程度也是影响其色彩偏爱的一个因素;在表现形式维度,大班幼儿已经开始初步关注作品的形式审美特征[16], 且偏爱程度与对作品的熟悉程度极其相关。这些与幼儿日益丰富的生活经验有关,且受到审美教育、美术欣赏等活动的极大影响。在美术教育的干预下,学前儿童的审美能力会进一步提高。

(二)大班幼儿对绘画作品的审美偏爱具有相对稳定性

整个幼儿阶段,个体审美偏爱的基本特征没有太大变化,不存在性别差异,即幼儿对绘画作品的审美偏爱具有相对稳定性。

分析访谈记录,女孩叙述喜欢人物画(女孩)的原因是:“因为我喜欢女孩子”;男孩叙述喜欢交通工具为船的绘画作品原因是:“因为这是彩色的,又是男孩子喜欢的”;女孩表述不喜欢达芬奇素描《自画像》的理由是:“怎么回事?我只喜欢女孩子,不喜欢男孩子”“因为他是男生”等。上述被试表述其偏爱的原因表明,大班幼儿已有一定的性别角色意识,但表现在审美偏爱上也只是对作品中的具体绘画内容存在差异,即使是在表现形式维度,很大程度还是受所画人物的性别角色影响,即受具体内容的限制。整体而言,幼儿由于受其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性别意识还是较为朦胧、模糊的。综上所述,男女幼儿对绘画作品的总体审美偏爱较为一致,总体都是比较喜欢的,仅在程度上有所不同,且不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相对稳定性。纵观国内外研究结果,尚且没有发现幼儿阶段的审美偏爱存在任何的性别差异,而本研究结论也在一定程度上与前人的研究保持相对稳定与一致。此外,个体的审美偏爱也属于性格特征的一个组成部分,性格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表现为个体对人、事物的态度倾向和行为方式。而审美偏爱是个体对审美对象的欣赏态度和审视方式[17],带有一定的性格倾向,因此也具有相对稳定性。

作者:孔国欢 王任梅

第四篇:绘画活动中对幼儿自信心的培养

上学期我在执教本班的美术活动中发现,个别幼儿一到绘画的时候就无从下笔,摆出一副很痛苦的表情。以前我没有接触过这个班的孩子,所以我在与他们慢慢熟悉的过程中,也在寻找绘画活动中对幼儿自信心培养的方法。

我们常常会在绘画活动中看到这样一种情况,两个幼儿的能力、水平都差不多,但其中一名幼儿在画纸面前能大胆落笔,大胆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进行创作,根据老师的提示再加上自己的大胆的想法,很快就完成一幅作品出来,而另一名幼儿做事则思前想后,顾虑重重,在琢磨教师的要求却难以下笔,还到处询问旁边的幼儿,好久都没有一幅作品出来。确实,有自信的就会在前进的道路上克服重重困难,使得画面精彩不断。而缺少了自信的画面暗淡无色又或者是刻板不见生动。从不同幼儿的这一小小的细节的差距,应该看到,不同幼儿的绘画技能不同所表现出来的幼儿的性格也会不同,反过来,不同性格的幼儿所绘画出来的作品效果又会不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有好多孩子依赖性强、胆小、不善于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愿望,也往往缺乏自信。我们的培养目标是使幼儿在体、智、德、美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在这个发展中,幼儿的智力开发是非常重要的,而在智力开发中,当然也包括自信心的培养。因为自信心的培养,对智力开发起着催化剂的作用。

绘画活动中对幼儿自信心的培养,有多种途径和方法,主要有:

(一)增强幼儿的自尊心。

自尊心就是自我尊重。它和自信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增强幼儿自尊心,有助于自信心的培养。那么怎样增强幼儿的自尊心呢?

1.鼓励与教师的不同。在绘画活动中,幼儿由于心理和生理上的特点,有时候画出来的东西往往容易与教师在黑板上的示范差距挺大的,在这时候,教师不应立即作出否定的行为来,要灌注应有的知识外鼓励幼儿加上自己的一些大胆的创意,如:画太阳,如果有幼儿把太阳画成与圆形不同的形状的太阳的话,我们不要去否定,还要拿出来表扬,再通过与幼儿聊天,鼓励他们在色彩上运用自己喜欢的颜色来表现,不要局限他们只是用红色、黄色、橙色,这样,萌芽他们创作的欲望。

2.积极的语言诱导。教师在向幼儿表达自己的观点时,一定要恰当,夸张,表情可以丰富一点,给幼儿创作多一点灵感。如:绘画不同的人物表情这一活动中,教师通过收集各种教学资源以外,还要加上自己生动的语言,动作、表情来加深幼儿的认识,只要他们对这方面了解了,绘画起来就信心百倍了。

3.学会耐心倾听。当幼儿向教师倾诉时,教师要细心倾听,使幼儿感到教师是喜欢他、重视他的,不能因为忙就不理睬孩子,还要鼓励幼儿大胆把自己的想法与同伴分享。否则,就会使幼儿自尊心和自信心受挫。

4.经常鼓励,给与信任。对幼儿的进步和提高,要随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这样会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如有的幼儿之前画的不好又或者是没有创意的,现在他进步了,我们要及时拿出来在别的幼儿面前表扬,肯定。

5.尊重幼儿的选择。教师要尽可能尊重幼儿的选择,如在选择绘画工具时,你可以向他们提出建议,最好还是让他们自己做主,这样他们感到自己很能干,能像大人一样会做许多事情,这便能够获得自信。

(二)培养幼儿积极愉快的情感。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是人的需要和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反映。人的全部心理活动,都离不开情感的伴随,即使是幼儿,也不例外。培养幼儿积极愉快的情感,使其心境豁达,这样有助于自信心的形成。作为幼儿的引导者,教师要努力创设有利于幼儿发展的心理环境。

1.正确评价。针对幼儿在绘画活动中的水平及表现,教师要以幼儿个体发展水平为评价的主要依据,让每个幼儿看到今天与昨天相比,自己进步在哪里,通过一次次点滴进步被老师所肯定,从而使幼儿产生自信和愉悦的情感,由此也会使幼儿与教师及同伴的关系更趋和谐。

2.耐心等待。教师在指导幼儿活动中,要有耐心,不应操之过急。对幼儿不恰当的行动加以干涉、指责,会使幼儿产生心理上的压力,导致情绪情感上的焦虑、胆怯、消沉。而必要的等待会使幼儿心理趋于平静,使幼儿在潜移默化、循序渐进中规范自己的言行,也由此产生自信心。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幼儿的情感表现总是具有各自不同特性,教师要具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教育和引导。如性格内向的小朋友,鼓励他们大胆创作,而对性格外向的小朋友,在保护其积极的情感的同时,还要对他们画面处理进行抑制和调解,使其自信保持在一定的“度”内。

3.使幼儿个性得到自然发展。作为幼儿教师,要给孩子发展个性的机会,解放他们的头脑和小手,引导他们发挥自己的潜能。教育幼儿既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又要有自己独立的见解,用自己的方法去表现事物,使幼儿具有健康的情绪,使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发展。研究资料表明,幼儿的行为对成人的评价影响的依赖性与他们的年龄成反比:儿童年龄越小,就越是不加批判地接受成人的意见。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成人评价的影响,幼儿才产生了对现实世界、对别人和对自己的态度。

(三)重视随机教育。

随机教育是培养幼儿自信心的重要方式。如有的幼儿在画画的时候往往会不会很好地使用自己手上的蜡笔,用力过猛就弄断了蜡笔,有的小朋友看见了就认为他很厉害,然后老师组织大家讨论这件事,小朋友出现相反的两种意见,有的说是很棒,厉害,有的说是不对,不爱惜蜡笔,这时老师就要及时出来进行随机的教育了,说明道理,我们绘画的时候使用蜡笔时要注意力度,不要把蜡笔给弄断了,这样全体幼儿受到教育,知道了“大力”并不是自信,从而把他们引向了正确的方向。

(四)多让幼儿实际操作。

在培养孩子自信心的过程中,要让孩子自己动手,亲自去体验,去实际操作,有些事情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这是培养幼儿自信心的有效途径。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智力的提高,幼儿可以集中精力从事自己的活动,因为他们已经具有活动的目的,并有付诸实践的能力。这时,教师要给他们增强自信心的机会。在操作室活动中,让孩子们自己选择操作内容,需要什么材料,让孩子们动脑设法去解决。比如有一次,孩子们要用棉签进行颜料画,可是有孩子把棉签弄脏了,不能作画了怎么办呢?我就让孩子们自己去想办法,结果孩子们自己找到了吸管和报纸,制作了一种新的绘画工具。更多的孩子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许多困难,这无疑增强了自信心。

总之,自信心是幼儿成长道路上的基石,是学习过程中的润滑剂,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勇气。在绘画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信心是幼儿自信心培养其中一个入口,也是教育幼儿良好的绘画技能的一个基础,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有好的作品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所以,在绘画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信心是很有必要的。同时,教师还要以扎实的技能、技巧、自信的行为去影响幼儿,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让更多的孩子长大后成为自信自强的有用之才。

作者:顾燕南

第五篇:绘画分析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研究

【摘 要】著名教育学家蒙台梭利认为教育幼儿首先要了解幼儿。了解幼儿应当了解全面,不仅要了解生理方面,也应当深入幼儿内心,关注幼儿的身心发展情况。当前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水平不断提高,并且大部分家庭是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的家庭与幼儿园极为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虽然在物质方面能够竭尽全力的满足幼儿的需求,希望能给幼儿最好的照顾,是幼儿享受到丰富的生活条件,使幼儿赢在起跑线上。但是却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发展情况,例如部分家长过于关注幼儿的物质生活,却忽略了幼儿的心理健康。真正身心健康的幼儿不仅指没有身体上的疾病或缺陷,也应当具有完整的心理状态以及健康的适应能力。但是当前影响幼儿身心健康的问题因素众多,并且各因素之间会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导致幼儿形成了心理问题。

【关键词】绘画分析;幼儿心理健康;身心发展

引言

幼儿阶段是幼儿身心成长以及各类情感形成的重点时期,所以教师应当深入挖掘幼儿的情感因素,例如可以通过分析幼儿的绘画作品来进一步探究幼儿的身心变化情况,才能够提供有效的引导与帮助。我们从以下几方面探究如何分析绘画作品,对幼儿进行及时的心理辅导,并提出应当与家庭有效结合,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才能够促使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一、分析绘画作品,提供及时心理辅导

在幼儿园中随处可以见到幼儿的绘画作品,各类绘画作品不只代表着幼儿的兴趣,也会蕴藏着幼儿的身心情感。相关心理学研究表明,分析幼儿的绘画作品,能够进一步了解到幼儿的成长变化情况。例如中班男孩小明画的一幅作品,小明平时活泼好动,经常有攻击性行为,以自我为中心,对于教师的命令出现违抗或者是不服从现象,根据其他教师的反馈总结:小明这个孩子不听大人说话整天捣乱。一看到小明我就头疼,动手打其他同学还要自己先告状,说别人打他简直坏透了。但是实际情况可能确实有所不同,虽然孩子是无意捣乱,但是也可能会有内情,教师可以邀请小明画一幅作品,与其他小朋友在一起玩的话做小明会很快抽出色彩笔迅速的绘画起来,十分专注,认真涂色,例如在图云落时我们会感受到小明的动作,十分用力,云彩画得十分浓重,并且占据了画面的大半部分,仔细来看云彩中间绘画力度过大,将纸戳破了一个洞,小明委屈的说:“其他小朋友打我,我哭了”绘画作品中的几名小朋友,挥舞着双手,握着拳头站立的姿势好像是要开战,其中一个小朋友的拳头挥舞到蓝色的小人身上,蓝色小人哭泣不止,挥舞的双脚与双臂出现尖尖的笔锋。根据心理学角度我们能够看出,这一作品我们会感受到小明愤怒,委屈的情绪,浓重的色彩以及过细的线条,可能是抵触的表现,一幅美术作品胜过了小明心中的千言万语,从绘画心理学角度,我们能够看出小明的内心十分委屈。根据幼儿的绘画作品,我们能够看出幼儿的涂鸦画笔大小以及用笔轻重都有着独特的意义,传递着幼儿的信息,对于小明这一情况可以进行一段时间的观察与引导,教师切记要保持稳定的情绪,能够以自身的积极情绪影响并感染小明,是幼儿在教师的影响下能够即管理自己。通过及时有效的引导,使小明能够调整人际关系,有助于小明能够多元化发展,体会到与人交往的乐趣。这就需要幼儿教师能够认真关注幼儿的身心发展,及时有效的了解和分析,才能够提供引导和帮助,进一步推动幼儿教育工作有效进行,能够使幼儿身心快樂的成长,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心与呵护。

二、结合绘画内容,加强家园合作力度

根据相关心理学研究表明,通过分析幼儿的绘画作品,够了解到幼儿的身心变化情况。幼儿教师应当关注幼儿的绘画作品,能够根据幼儿的思想认知以及情感因素,进行有效的引导。例如有一名六岁女孩画了一幅家庭动力图,图画中有桌子,床,窗户灯和挂架,画面中的爸爸正在发脾气,要打妈妈,爸爸的头顶上有火在冒儿,妈妈全身发抖正在往门外跑,而爸爸在追逐话中是女孩和她的玩具娃娃,也有一个有翅膀的小人。询问孩子能够得知小仙女拿着新京报爸爸打妈妈时我很害怕,所以便请来了小仙女,爸爸妈妈就不会吵架了,所以我们一家人又开心的在一起了。看到这里笔者认为父母千万不要将焦虑转移给孩子,由于孩子在小时候十分重视父母的情绪,对于父母的心理变化情况也极为敏感,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唠叨或者是谩骂,大人之间的压力与矛盾,也会无形之间夹给孩子,也会控制孩子的情感与情绪,孩子的言行举止也会有胆小畏缩的倾向。也有一幅作品名字是“别吵了”,画面中爸爸妈妈正在吵架,关着房门孩子在外面,但是孩子仍然感受到了爸爸妈妈的愤怒,图画中爸爸妈妈两人线条很多,嘴张得很大,在不停的朝孩子,双手捂住耳朵,在绘画时孩子在说吵死了,很烦。我们可以看出孩子内心压抑着狂风暴雨,不知采用何种方式去倾向去表达情绪,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虽然很痛恨,但是却无力改变。在如此的环境下生活与成长,幼儿难免会产生暴躁与敏感的情绪,甚至有的幼儿会产生攻击行为,由此可以看出父母的言谈举止中,会潜移默化的教育幼儿,例如有的父母在言谈举止中会不经意的斥责,会使幼儿也产生挑剔与指责别人的习惯。所以家庭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延展,家长也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应当充分重视幼儿的身心发展情况,有效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能够营造和谐愉悦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幼儿身心快乐的成长。例如部分家长并未掌握教育技巧,这就需要幼儿教师通过分析绘画作品,与家长及时取得沟通和联系,使家长能够正确认识到当前幼儿的身心变化情况,能够及时有效的采取教育和弥补措施,切实为幼儿带来了快乐轻松的幼儿教育,并不是枯燥乏味的事则或者是打架。家长也能够设身处地的为幼儿着想,有助于促进幼儿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能够看出,当前幼儿教育工作人员必须正确认识到幼儿身体发展以及心理发展的重要性。所以在幼儿教育工作中,教师必须有效挖掘绘画作品,来进一步分析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通过有效的引导与帮助,切实提高幼儿的思维认知水平,也能够促使幼儿身心健康成长,有助于提高家校的合作力量。

参考文献

[1]费倩.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儿童关术教育[J]中华少年.教学版.2017.05(15):75-84.

[2]柳红波.浅议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儿童关术教育[J]设计艺术,2016.08(25):125-136.

作者简介:李海燕(1978.06-),女,汉族,河南南阳人,本科,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幼儿心理。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利用绘画分析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实践研究》研究成果(JCJYC18161366)。

作者:李海燕

上一篇:语文教师教育论文下一篇:幼教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