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使用说明

2022-12-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教材使用说明

新教材新思维:语文新教材使用心得

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初中语文新教材为了顺应新的教育思想,实施了“三个面向”的教育精神。其主要目标是为了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以及达到语文教学目的。在教学中要遵循现有的教学规律,按照科学教学的方法,时刻与“语文素养”相联系,在“素养”方面做充足的工作,进一步体现新语文教材的特色。主要以锻炼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着重点,充分体现新教学教材的主体是学生而并非是教师本人的观点。

一、语文教材内容充实丰厚

语文教材主要是为了促进教学整体素养的提升,好的教育对学生的健康发展有所帮助。良好的语文教学教材一般包括作家的著作、以及各类风格的命题、文章,全面的中国风采,甚至是各个国家有内涵的教材,人教版的初中语文教材就比较有正能量。相比传统的语文教材内容,现在的语文教材能让学生更进一步地阅读、了解、接近经典的文学作品,因为当下的语文教材不仅在量上有所增加,而且在内容上也逐步引进了众多对学生有利的国外优秀作品,这一点不仅可以让学生对语文教材内容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也展现出我国当代语文教育逐步与国际接轨的特色。由于传统语文教材的内容比较单一,引不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尤其在文言文方面,大多学生都是死记硬背,时间长了就会厌倦,甚至产生不想学习语文的想法。然而新的语文教材内容则不一样,它在内容的选材与编排上,都进一步贴近了现实生活,从而促进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因为新语文教材的内容不仅与生活息息相关,在课后练习上也有所改变,无论是课后题,还是观察的主题,几乎可以与教学的内容相结合起来。新教材的不断改革不仅深受学生们的追捧,同时也让我们每一个人对未来的事情变化,更具有前瞻性。

二、創造贴近生活的教学方法

1.教师充分调动课堂

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那么教师在设计课堂内容上就要具有新颖性。首先,教师要意识到,在课堂上学生是主体,自己只是课堂的辅助者,进一步带领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譬如,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可以先借鉴与课文相关的一段视频或者一首歌曲,作为课堂的引导部分;其次,在这种氛围下调动学生们的积极能动性与学习的热情;最后,再让学生们结合课文的内容做出进一步地探讨与研究。

2.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

为了能够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进一步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学习当中,那么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学的内容以及方法就会相当重要。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自己领悟课堂的教学含义,还要让学生不断地与家长、同学等交流课堂知识,并与其拓展相关的语文课外活动,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中玩、玩中学”的正真含义。这种课内外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更加有助于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3.为学生创造意境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为了能够给学生带来正能量,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注重教学的内容。而且在课堂上要注意教学的方法以及态度。在课堂上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结合课堂内容为学生创造相关的意境,让抽象的课堂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也进一步让学生体会课文的真正含义。这也有助于学生拥有健康的思想和正面的人生价值观。

4.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阅读

锻炼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在当今的创新时代是相当重要的。如何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

趣,并在阅读后,用自己的言语表达出阅读的感想,或者向老师提出阅读中遇到的疑惑。教师在学生阅读后,可以采用提问的方法,与学生进一步沟通,让学生善于表达自己的所看与所想,进而清楚学生的需求。但是教师在问学生问题的时候,一定要与语文教材内容相结合,不能脱离语文教材,这样才能让学生进一步地喜欢阅读,以及积极主动地去阅读。

5.深钻课程标准,领会教材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有意识地把语文素养凸现出来。语文素养内涵丰富,它以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因此本次教材改变不再将学生掌握系统知识放在首位,而是将学生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培养、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放在首位。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观察、体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总而言之,为了让学生享受语文课堂氛围,也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积极主动地发言、参与课内外的活动,初中语文新教材改革后,我会尽最大努力做好当下课程改革的计划,并带领学生进一步地学习语文,进而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

作者单位:广东惠阳高级中学初中部(516001)

作者:梁惠娟

第2篇:关注教材循环使用

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推行义务教育开始,一直有人提议教材循环使用。从河南省一名普通小学教师王文胜的奔走呼吁到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正式提案,再到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第四十一条国家鼓励教科书循环使用”,最后到2007年12月,《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教科书免费提供和做好部分教科书循环使用工作的意见》公布。这项凝聚了众多专家、学者、有识之士心血的,有利于构建节约型社会,有利于环保的惠民工程,在部分地区试点后,终于在2008年春季开出了花朵:将小学《科学》《音乐》《美术》(或《艺术》)《信息技术》,初中《音乐》《美术》(或《艺术》)《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纳入循环教材系列。

教材循环实施以来,来自传统学习方式、教材内容不稳定、教材印制装帧质量等方面的问题,使教材循环受到质疑;2009年爆发的甲流,再次由于卫生安全,将教材循环推到风口浪尖,使其顺利推广受到重创。因此,有必要对教材循环使用的推广进行探讨。

不推广教材循环的弊端

1.不利于构建节约型社会。从人口来看,我国是世界上第一教育大国。目前,全国在校中小学生约2亿,按每个学生一年两学期使用教材15册计算,每年消耗教材30亿册左右,而每本书按15元计价,需要投入450亿元,如果使用循环教材,节约的空间是很大的。

据了解,每生产1吨纸,就要消耗100吨净水、600度电、3立方米木材、1.2吨煤和300公斤化工原料,一般要砍去20棵大树。每年印制30亿册教科书需要消费纸张约55万吨,为此要砍伐1100万棵树木、消耗5500万吨净水、3.3亿度电、66万吨煤和1.65亿公斤化工原料。推广教材循环使用,利于节约教育财政经费、资源、能源,构建节约型社会。

2.不利于环境保护。造纸,需要消耗大量的煤和树木,煤是不可再生能源,而树木生长周期长,如果大量砍伐,势必破坏森林,直接影响全球的生态平衡。

造纸,还排放大量废水,污染环境。有关资料显示,2004年,中国造纸工业排放废水32亿吨,占全国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18%左右;当年COD(化学耗氧量)排放153万吨,占全国工业COD排放总量的30%。

3.不利于教育改革。学生过分依赖教材,容易出现知识面不宽,考虑问题狭隘,缺乏实际应用和创新能力。在学习任务驱动下,充分利用书本、视听教材、网络资源等多种媒体,接收、存储、传递、处理信息,从而拓展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所必须进行的教育改革之一。

推广教材循环使用,还需做哪些努力

1.相对稳定教材内容。新闻出版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05年4858种教学用书中,初版教学用书仅1676种,其余均为重版、重印书籍,约占总种数的3/4;美国课本平均使用年限为5年;加拿大,小学到高中的教材一般六七年才进行改版;日本则达到10年。可见,教材内容保持相对稳定是可行的,部分学科受社会、政治、科技影响较大,可以采用添加合页或者通过练习的方式来弥补。

2.制定循环教材标准、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教材循环使用绝对不是简单的回收利用的问题,而是一个涉及面宽的复杂系统工程,政府、出版业、学校、家长、学生都是影响教材循环推广的因素。应该广泛调研,平衡各方利益,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国家对循环教材的科目、循环周期、编制、审定、印制装帧质量、定价、采购等制定严格的国家标准;各省市根据实际情况,对循环教材的登记、发放、回收、统计、消毒、保管、损毁赔偿、更新等制定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

3.循序渐进,广泛实施教材循环。教材的循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有长远规划和近期目标。可以从中小学使用率稍低、依赖性不强的科目开始,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落后地区到经济发达地区。根据学科特点及财政实力,确定循环方式,如音乐、信息技术等,教材可以上课发,下课收,在年级内循环;而使用概率较高的科学、思想品德等,开学缴纳一定的保证金后借出,期末归还,如果完好,留待下一年级学生使用,在年级之间循环;加强二手书市场建设,进行更广泛的教材循环。

此外,教材并不只是书本,包括承载教材内容的所有媒体,方便高效环保的电子书包替代纸质教材是必然的趋势,教育行政部门应协同师生、开发商进行广泛的调研,转变教育观念,推广使用电子书包,从根本上解决教材循环的问题。

作者:高志丽

第3篇:浅论教材循环使用

综观国际上实行教材循环使用的国家,义务教育阶段都实行教材免费供给,通过行政手段推行,且成为惯例。在美国,教材平均使用5年,日本则达到了10年。而我国一直实行教材“一次性使用”的购买制,教材的使用寿命仅半年。这种制度既给学生及家庭造成经济负担,同时也造成了资源浪费。在义务教育全免费的政策下,教材循环使用问题被提出,教材循环发展先進国家的经验也为我们提供有力的经验借鉴和操作指导。

2008年初,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财务司有关负责人宣布,从2008年春季学期起,国家将在农村中小学建立义务教育阶段教材全部免费提供和部分教材循环使用的制度。纳入循环使用的教材包括:小学的《科学》《音乐》《美术》(或《艺术》)和《信息技术》;初中的《音乐》《美术》(或《艺术》)和《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只对学校配备教材,由学生在本学期使用,学期结束时归还学校,供下一级学生使用。为保证循环科目教材的质量,按循环周期3年计算,中央财政每年安排这些教材款的1/3左右,用于循环教材的补充更新,同时鼓励地方课程免费教材也实行循环使用。实行教材循环使用,对我国社会及教育的发展有着不可忽略的重要意义,但在实践中却不尽如人意。为此,特对教材循环使用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推广教材循环使用提出了建议。

1、推行教材循环使用的意义

1.1 坚持教育的公益性,推动农村教育发展的需要

对公民而言,接受教育是其最大的发展权利,既关系国家未来,又涉及个人前途命运。我国各级财政均设立“专项资金”,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免杂费、免教材费、补助寄宿生活费的“两免一补”政策。由政府购买教材,实行教材循环使用。既节约国家的教育成本,又解决了低收入家庭因教育问题带来的经济负担,从而降低学生的辍学率,巩固和提高了“普九”工作的成果。教材循环使用制度符合我国义务教育的实际,既坚持了教育的公益性,又推动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是缩小城乡差距,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

1.2 改进教学模式,发展素质教育的需要

学生一味依赖书本进行考试的应试教育以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教材的照本宣科现象,在我国的教学方式中一直占据着主要地位。然而依天性,中小学生容易接受新事物,难以被动地接受教材知识,同时也存在着教师希望改革教学方式的需求。如果实行教材循环,学生会更加珍惜利用教材学习的机会,通过教材以外的多种方式汲取知识,强化节约、环保、诚信、责任意识,有利于实现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同时也可以督促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教材为纲,随时补充变化了的知识,丰富教学手段和内容,创新授课方式,实现教学相长。

1.3 建立节约型社会的需要

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被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据上海市政协委员张扬计算,我国在校学生共有2.2亿,按每人每学期教材平均重1500克计算,如果教材连续使用5年,可节约528万吨纸,生产这些纸要耗费的300万亩木材(约为1584万立方米木材、或4752万棵百年大树)、52800万吨纯净水和633.5万吨煤、316 800万度电、158.4万吨化工原料。然而20多亿元就可让1000万失学儿童重新走进课堂。可见,实行教材循环使用使教育工程能在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节约型社会中起到重要作用。我国是一个人均资源占有量很低的国家,在环境问题日益恶化的今天,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实行循环经济,即资源节约战略。以“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为原则,使资源尽可能得到高效利用和循环。实行教材循环使用正是符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趋势的。

2、我国教材循环使用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2.1 我国教材循环使用的现状

随着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推行义务教育开始,一直有人提议教材循环使用,在全国两会上也不断有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出有关中小学实行教材循环使用的提案。近几年,有关教材循环的呼声愈来愈高。截至2007年7月,在中西部地区免费教材约占中小学教材总量的20%一30%,有些省市超过了这个比例。2008年春季学期开始的在农村中小学进行部分教材循环使用的一系列政策,不仅引起了书业上中下游以及基础教育机构、管理部门的重视,更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既有循环使用有利于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等肯定声音,也不断出现教材循环遭遇“叫好不叫座”的现实尴尬信息。例如2009年秋季开始,湖南省沅陵县中小学校在音乐、美术、科学三科使用循环教材,配备比例为上学年在校学生人数的30%。由于各学校难以对原非循环教材进行有效回收,导致近一半学生上课没有教材。鹤鸣山小学五年级有学生近400名,配备《科学》教材不足150册,因此只好采取由学校统一保管、集中使用的方式,上课时将教材发给学生,下课后马上收回。学生在教材上乱涂乱画、撕页挖洞等现象比较严重,导致使用不到一学期的教材,完好率已不足60%,音乐、美术学科的教材也有类似情况。照此破损速度,大部分教材一学期后将无法使用。各学校基本上都是上课前老师发给学生教材,下课后老师再将书收回,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由于一本书同时由多人使用,部分先用的学生将实验数据和习题答案标注在教材上,后用的学生即使不听课也知道了结果,使得如科学这样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失去了意义。学生反映,习惯把重点直接记在教材上,下课再抄到笔记本上。一下课书就收上去了,课后复习和课外实验都没有办法进行。对这些循环使用的教材进行消毒,也成了各学校的难题。

我国应试教育根深蒂固,虽然近年教育改革进行得火热,但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是一个历时弥久的过程,在短时期内是无法改变的。且不说频繁的课程改革导致的教材内容不稳定,低质量的纸张阻碍教材循环使用;学校对于循环教材的保管问题也感到难以普遍解决,“副科”课程地位进一步下降,教师依赖教材的授课方式也一时难以调适,教材使用期为半年很浪费,但就小孩子的天性来讲,谁也不会愿意做循环使用教材的第二个、第三个使用者,况且也需要保留旧教材来复习,许多家长认为教材循环使用要求学生改变以往的学习习惯,会影响学习成绩,教材的卫生状况没有保证,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使用旧教材。有资料显示,随着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传统的阅读习惯发生了较大变化,产生的负面影响是学生的书写能力、深阅读能力已经出现滑坡。而教材循环使用要求改变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思维方式也可能存在不良影响。

2.2 我国教材循环使用存在的

主要问题

2.2.1 相关群体对教材循环使用的认识存在偏差

(1)学生不接受,京长不支持。面对新学期领到旧书、与同学的书新旧不一的情况,很多学生表示不能接受。在中国“再穷也不能穷孩子”的社会呼声下,有些家长认为循环使用的教材即使干净无标记,也会携带细菌,即使经过消毒,孩子们在使用时也会有心理障碍,影响学习效率,存在身心健康隐患。因此反对教材循环使用。

(2)学校老师对教材循环使用政策理解片面。学费包括教材和学杂费,教材免费虽然节约了费用,但杂费却趁机上涨了,学生家长的负担并没有减轻。根据国务院的决定,从2008年秋季学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部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但还未免书本费。因此,我国的义务教育还不是全面、彻底的免费义务教育。另外,教材的保管、修补、消毒加大了工作量也是学校和老师反对的隐性因素。

(3)社会对教材循环使用的误读。我国实行部分课程教材循环使用的制度中,被纳入循环使用的教材限于被称为“副科”的教材,属于考核科目。教材循环的推行,使得“副科”课程地位进一步下降,严重挫伤教师的积极性,造成“副科”教育不重要的政策误读。一项调研显示,艺术学科的教师普遍反映教材循环后自己与主科教师相比更加边缘化,旧的教材也使得学生更加不重视音乐、美术等艺术学科。这与课程改革精神、素质教育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都是相违背的。

(4)教材“食物链”获利群体的阻挠。首先,来自教材出版发行方的阻力。教材出版发行连续几年名列国内十大暴利行业,统一的中小学教材作为最“畅销”的书籍,出版发行方获利不小。目前,我国的教材已实行市场化运作机制,中小学教材出版实行招投标制度,只有依靠市场份额的扩大才能实现相关部门的利益最大化。教材循环使用的推广,势必会带来市场需求的减小,还存在备货量不确定,带来经营风险增大波及造纸印刷企业等改变现有运作程序和利益格局的挑战,严重威胁着长期以来依靠教材利益形成的“食物链”。因此,必然会受到这些部门的阻碍。其次,来自地方行政部门的阻力。循环教材编写和选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行政垄断。不少地区利用自身的行政优势强制或变相强制推广使用指定教材,阻碍教材选用的实行。只认经济利益,不顾社会效益。据2002年4月15日的《中国教育报》,有课改实验区的教育工作者反映,在实验区选用教材中出现上级领导、出版部门和新华书店要求本实验区对正在使用和已经选定的教材进行调整,选其所指定的教材,否则将直接影响对实验区经费的划拨。

2.2.2 目前的教育环境与教材循环使用推广不相适宜

(1)教程标准不固定,课改太过频繁。缺乏正式的《课程标准》规定教材的修订和送审工作。受新课程改革及“三级课程结构”制度的影响,教材改版速度快,版本繁杂,内容不稳定,新旧教材不易衔接。对于教材循环与内容更新的矛盾,目前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尚处在试验阶段。新课程改革要求课程和教材不断完善,教材循环使用又要求课程与教材长期保持稳定,这两者矛盾无法解决。

(2)学生学习模式、教师教学模式的阻碍。我国现行的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环境下,考试一直是以教材作为主要的命题范围,教材是学生考试和升学最重要的工具,使用频率非常高,学生、教师过分依赖教材。而且我国教材的“课”(知识性课程)和“本”(作业训练)长期合二为一,学生形成了在教材的空白处做批注、记笔记、做课后练习以及复习考试的习惯,很难做到教材的整洁。如果为了保持书面整洁、人为地将“课”、“本”分开,推行教材循环使用,将与绝大多数学生的读书习惯相冲突。

(3)学业评价模式的阻碍。我国现行的升学考试都是由考试总分定去向。中考成绩不好,即使在某方面有过人才能,学生也很难进入重点中学,这是教育不合理的现象。然而,即使在实行取消中考的省市,得到的消息也不容乐观。据2009年11月13日的《羊城晚报》报道,广州取消中考制度已经实施了三年,实践证明可操作性不强,“分数仍然是衡量学生的一项重要指标”。至于某些学校开创的自主招生进行素质考评,这既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也未在社会上达成共识。政府试图用行政手段平衡教育资源的分配生制度,也势必会淡化教育资源不均,造成教育质量下降,严重危害基础教育的发展。

总之,教材循环使用的推广需要对学生学习模式、教师教学模式、学业评价模式进行改革,但是这些问题经过了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并没有实现突破性的进展。

2.2.3 相关法规、制度不健全

与教材循环相配套的政策和操作细则的缺失。首先,政府方面,没有规定教材循环使用的责任人。多年形成的教材發行过程中与教育机关、学校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旦要重新整合,各方关系的协调、利益的分配非常的不易。例如教材中标单位与实际采购单位无条框合同约定,征订时限无法得到保证,征订的耗费没有相关规定,无责任认定,难以协调。如果利益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影响课前到书,就无法保证政策得到贯彻实施。据了解,不少省份的新华书店在2009年春季的教材供货时,由于学校收不回书,循环使用教材的补充更新报数大大超过了政策规定的30%的比例,缺失严重的甚至达到了60%。教育部门陷入了尴尬的两难境地:一方面书收不上来,必须给学生买新的教材,但经费无从落实;另一方面,如果不买新的教材,下一级学生将拿不到教材。…其次,对循环教材的供应、推广、服务、使用、回收、消毒处理等没有制订标准,特别是对适应教材循环使用要求的印制、装帧标准,对教材的用纸、装订技术没有提出要求,没有出台相应的定价标准,致使教材循环的预想与现实大相径庭。

2.2.4 配套设施没跟上

(1)印装质量不高。循环使用的教材对于印制、装帧质量有较高要求。据了解,即便是采用上海地区在2005年前后曾经试行循环使用的《音乐》教材印制标准,其价格是普通《音乐》教材的5倍。各地教育部门反映,教材的收回有很大困难,无法满足循环教材对质量的要求。在我国目前推行的教材核价和限价政策下,教材因制作低成本,容易损坏。而要保证循环教材的质量,使用的优质木浆消耗的则是优质木材,一般都是从国外进口,既说不上环保,更谈不上节约。

(2)卫生保障滞后。各地的教育部门均要求,教材必须一页页进行专业消毒。这需要大量的时间和人力去完成。而我国不少地区学校基础设施滞后,不具备循环教材所需的保管、修补、消毒等条件。循环教材缺乏严格的消毒措施保障,卫生安全难以妥善处理,对抵抗力相对较低的处于发育期的孩子的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尤其是在经历了甲型H1N1流感肆虐的时期,卫生问题更是教材循环的软肋。

(3)投入不足。在我国,教材是绝大多数学生最重要的知识来源。特别是在农村某些经济落后地区,学生靠国家的“两免一补”维持学业,有些学校甚至没有图书馆,学生获取知识的来源主要是教材。政府缺乏对促进学生知识吸收的相关方面进行大量投入;另外,在目前出生率持续走低、教材需求降低、2007年以来纸张价格上涨的形势下,国家对教材仍然实行一贯的限价及税收政策,教材循环使用无疑对教材出版、印刷、发行方是雪上加霜。

教材循环使用的推行是一个好的动机,就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免费教材政策而论,应该支持。但从实际效果看,显得过于仓促而理想化。在教育现状、教材编写、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各方面存在诸多困难,教育行业、出版行业等相关行业均有议论。笔者认为,我国的教材循环使用工作有必要进一步认真调研,找到解决问题、避免矛盾的方法,取得全面共识再行实施。例如在课程标准颁布、教材修订工作结束、教材内容基本稳定后再行推广,会更为稳妥些。

3、对教材循环使用的建议

3.1 扩大宣传,树立正确的教材循环使用意识

3.1.1 教材循环使用的真正价值是摆脱对教材的依赖

要树立正确的教材循环使用意识,我们必须明确:教材循环使用的真正价值是要摆脱对教材的依赖。中小学教材是经过专家学者、教材编写人员共同参与编写的,知识结构符合国家课程标准要求,内容经过精心对比挑选,浓缩了人类的文化知识精华,在中小学生的知识建构、文化熏陶、道德养成以及技能培养方面起着最基础的“纲”的作用。教材循环使用后,学生汲取知识的方式一定会向着摆脱对教材依赖的方向发展,实现教材循环使用的真正价值。

3.1.2 作好教材循环使用的宣传教育工作

政府要加强教育行政、新闻主管等部门间的沟通与配合,通过各种媒体做好宣传推广工作,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循环教材推广的氛围。学校要制定相关规定,组织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争取学生和家长的理解与支持。最重要的是在日常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爱书护书意识和卫生习惯的教育和引导,通过环境教育及道德教育使学生真正明白教材循环使用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最终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借此使全社会接受教材循环使用,增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责任意识。

3.1.3 建立合理的教材循环使用关系链

教材循环使用是教育工程的一部分,与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教材管理体制密切相关,与利益分配和权力制约格局相连。从我国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性和人的消费需求个性化来看,解决方案必须打破产业链之间的利益分配格局,建立合理的教材循环使用关系链。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教材循环的主要意义应该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建设节约型和谐社会。教材出版发行方处于教材循环源头的地位,要坚持将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相结合并更加重视社会利益。在教材建设上树立精品意识,编出好教材。对于教材选用过程中存在的利益关系与教材适用性相矛盾的问题,教育行政部门需要加大力度进行制度保障和行政监督。处理好选用与适用之间的矛盾,真正考虑到教学的需要,充分调动广大学生和家长的积极性,让家长,甚至学生参与教材选用过程。另一方面,社会也应该正确对待教材发行方的利润。在国家对教材限价的条件下,有了教材发行利润,支撑和担负着解决农民购书难问题的基层新华书店才能维持,农村书屋工程才能开展,农民买书、读书才有了可能。有助于全民阅读的发展,服务于文化的存在、发展、繁荣,弘扬民族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实现民族文化复兴。

3.2 建立合理的教育环境

3.2.1 颁布课程标准,稳定教材内容

教材循环使用必须保证教材内容相对稳定。教材的稳定对学生的学习和考试非常重要。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应尽快修订并颁布正式课程标准,对出版社教材规划给予指导和扶持。对教材的质量提出严格要求,使之树立教材精品意识。同时,制定科学合理的教材及必备教辅书的选用制度,使内容相对稳定,尽量延长使用周期,逐步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材循环使用制度。

3.2.2 建立合理的教学模式和学业评价机制

2009年11月温家宝总理在考察学校时说:“学校代表着国家的未来。”教育应顺应发展创新型国家的需求,改革人才培养制度。在义务教育阶段,改革考试评价和招生选拔制度,探索科学的评价方法,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能够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发展。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各种提倡减负的教学模式都被应用于实践教学中。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以其开放性、便捷性、共享性、交互性等特点有利于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性和个性化教学。2009年9月份以来,北京四中已經为43所学校超过14000名的学生提供了免费的网络课程。

3.3 建立健全保证教材循环科学有序运行的规章制度

政府应制订和完善教材循环使用的相关管理制度,管理措施先行,依法推动教材循环的发展。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根据要求,结合实际情况,设计可操作的执行规定,保证政策在实施中不走样。要制订责任制度,明确责任人,制订监督制度和奖惩措施。将教材保护质量纳入地区、单位和个人工作考核的评价中。总之,教材的使用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将思想教育和制度管理相结合。教材循环使用机制有序实行要真正取得实效,就要从思想上树立正确的循环意识,从制度上部署工作,明确职责分工,进行教材分发、使用、移交三个环节协调,规范教材循环的管理。特别是要制订严格的卫生标准和循环教材消毒规范,对教材的消毒杀菌方式方法、程序标准进行明确。通过各方协力合作,保证循环使用的顺畅进行。

3.4 完善教材循环使用良性循环的配套设施

3.4.1 提高循环教材的印装质量

制度的推行要与行业发展现状、技术水平相适应。目前我国教材印制水平不高,教材寿命相对较短,很难适应循环使用。再加上教材的定价相对较低,出版社难以在用纸和印刷上投入太多资金。因此,政府应该为出版社提供在纸张价格方面的优惠政策,或由国家承担较高的初始成本,提高出版社的积极性。引进国外技术,改变装订形式,用铜版纸印刷,使其结实、耐用、精美。高质量的教材能够延长使用时间,且经过循环使用后相对成本也会降低。在内容上,根据国家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应当力求精简、稳定,未经原审定部门批准,不得修改。当然,在知识迅猛发展的今天,对于更新的内容可以采用发补充材料的方法予以解决。

3.4.2 严格卫生防疫制度

在循环使用教材的卫生标准和消毒管理规定下,政府应将消毒设备与循环教材一并配备到学校,如配备流动式图书消毒车,一车服务定点学校,

由专人从事循环教材的消毒、日常管理及监督,防疫消毒效果会更好。卫生安全问题作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要求学校建立学生疾病预防档案。对确实有传染疾病的学生进行记录,并在不损害自尊的前提下,赠送给学生。其余学生的教材进行定期、严格的消毒,确保学生的健康安全。

3.4.3 确保一定的投入

循环经济是有成本的经济,必要的投入是教材循环得以进行的最重要条件。教材循环使用也绝不是不用新书用旧书那么简单。教材循环使用后,政府直接用于教材采购的费用会大幅下降,就可以将节省下来的资金按比例对学校进行相应教材管理、消毒设备等的资金投入,并予以长期保证。另外。为了弥补在教材循环使用中出版商的经济利益损失,政府应当适当调整教材出版行业的税收,将出版商的利益延长,令其继续为教材循环的后期教材修补、消毒提供服务,增加利润环节。支持循环教材的出版推广和教材循环的进行。

教材循环作为循环经济的重要一环,涉及经济、文化、安全等多方面,是一个社会性的系统工程,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结合当前实际,统筹各方力量,整体启动。在新的考试制度和新的教学制度下,让学生摆脱对教材的依赖,实现全面教育、全面发展,社会就必须给学生提供教材之外的丰富知识来源,如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动物园等公共设施免费向中小学生开放,大量建设农村学校图书馆。完善城乡网络基础设施,让农村学生也享有信息化带来的教育资源。

参考文献:

[1]代小菊,陈恩伦,义务教育阶段教材循环使用之探讨[J]l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3)

[2][8]姚同梅,教材循环使用:像雾像雨又像风[J],出版参考,2008,(4):12

[3]各方再议教材循环呼吁修改现行规则[N],中国图书商报,2009-06-26

[4]人民政协报,2009-11-25,

[5]江丽霞,对中小学教材循环使用的几点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8,(10):1O-14

[6]余言,艺术类教材循環使用有违教学实际[J],中国音乐教育,2008,(5):6-7

[7][9]杨九诠,2008年教材政策检视[J],出版参考,2009,(1):13-14

[10]姜志坚,徐春梅,美国教材循环使用对我国的启示[J],教师教育,2008,(3)

作者:秦洁雯

第4篇:教材使用说明书

旧营中学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九年级语文下册

使

教师:刘衍彬 年3月3日201

4旧营中学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九年级语文下册

教材使用说明书

刘衍彬

本册特点:以专题组织单元,兼备文学体裁,人文内涵丰富,突出文学赏析。本册目标:培养欣赏文学作品和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学会品味、揣摩文学艺术语言,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学素养。

一、各单元目标及要求

第一单元以土地情思为主题(中外诗歌)

(一)达成目标(三维)

1.知识与能力:学习自由体诗,了解诗的格调,理解艺术形象,欣赏诗中语言。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找出诗中名句,旨在品味并积累。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欣赏诗歌,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加深对祖国和家乡的情感。

(二)各课基本内容

《诗二首》

《我爱这土地》诗中蕴含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怀。

《乡愁》诗人由乡愁升为为国而思,体会诗中的思乡国之情。

《我用残损的手掌》本诗形象地寄寓了诗人的主观情感。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诗中表达我与祖国合二为

一、无法割舍之情。

《外国诗二首》(《祖国》《黑人谈河流》两首诗均抒发诗人爱国思乡的情怀。) 《祖国》诗人歌颂自己国家山川之美,以表怀念之情。

《黑人谈河流》诗人表达了黑人对祖先、故土的眷恋之情,鼓励黑人同胞不要放弃希望,要对自己的种族充满信心。

(三)单元教学要求

学习本单元要注意诵读和体味,抓住诗中饱含诗人情感的具体形象,深入领会诗歌的情感内涵与思想意蕴。

(四)综合性学习

内容:深入领会诗的艺术对人生的深刻观照和表达技巧,加深对人生的认识和理解。 形式:举行一次以“祖国在我心中”为主题的新诗朗诵会,以提高朗诵技巧和欣赏水平。

目标:围绕“脚踏一方土”的主题,探究土地本义,挖掘土地背后的文化含义,加深对祖国和家乡的感情。

第二单元:以人物画廊为主题(中外小说)

(一)达成目标

1.知识与能力:抓住小说要素,了解小说特点,体会小说思想和艺术魅力。

2.过程与方法:学习时注意从人物描写入手,抓人物特征,概括人物性格特点,联系背景,理解主题,悟出其社会和人生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大千世界的丰富多彩,培养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各课基本内容

《孔乙己》运用以喜写悲的艺术手法,塑造了孔乙己这一弱势知识分子形象,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们的毒害及世态人情冷漠的社会现实。

《蒲柳人家》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和说唱艺术的表现手法,生动地刻画出京东运河边几个农民的形象,突出表现了“一丈青大娘”淳朴的形象。

《变色龙》作者塑造了奥楚蔑洛夫这样一个媚上欺下、见风使舵、溜须拍马的小官

僚形象。作品通过人物自己言行的前后矛盾、丑态百出,尖锐地讽刺了具有奴性的人物。

《热爱生命》作者塑造出一个刚毅顽强、不畏艰险、永不言败的铁汉形象。

(三)单元教学要求

注意从人物描写入手,抓住人物特征,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艺术构思和精炼的语言。

(四)综合性学习

内容:重点了解小说中:科举时代下层知识分子悲酸的命运,30年代中国农民的独特风貌,沙皇统治时期趋炎附势小官僚形象,美国西部淘金者硬汉形象的逼真刻画。

形式:通过小说读书报告会,引领学生认识大千世界的丰富多彩,培养其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目的:以“走进小说天地”为主题,可设计多项活动,引领学生走进多姿多彩的小说世界,探求生活的真善美。

第三单元:以生命之歌为主题(散文)

(一)达成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哲理性散文特点,品味散文优美丰富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抓住关键语句,深入理解作品的丰富内涵。

3.情感态度价值观:领悟赞叹生命的奇迹,讴歌生命的力量,哀怜生命遭遇的不幸,唤起我们对人生的感悟。

(二)各课基本内容

《谈生命》作者探讨人的生命现象和规律,表达对自然界生命尤其是对人类生命的直视和透悟,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哲理性。

《那树》通过描写一棵大树的命运,含蓄地表达对自然界宝贵生命惨遭虐杀的痛惜和忧虑。

《地下森林断想》通过描写“地下森林”这一奇特的景观,抒发握作者对恶劣环境中挣扎成长的生命的礼赞。

《人生》通过描写虚拟的“高塔”“地洞”“广阔领域”和“工场”的场景,对人生作了富有哲理性的概述,曲折地表达了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单元教学要求

重点把握《谈》《人》用大量形象的比喻阐述自己对人生的某种认识,《地》借助对环境和写物描写,抒发自己人生感悟,要学会抓关键语句,深入理解作品丰富的内涵。

(四)综合性学习

内容:以“关注我们的社区”为主题,开展语文学习活动。

形式:引导学生自行设计社区活动方案,开展调查、考察、订公约、发表演说、绿化社区等,并结合写作进行实践。

目标:通过社区活动,激发学生对学习语文和运用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第四单元:以舞台人生为主题(中外戏剧)

(一)达成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戏剧文学和影视文学知识,品味丰富的戏剧语言。

2.过程与方法:注意作品的人文内涵,注重以人文观念解读作品的思想内容。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戏剧文学和影视文学的特点,更好地欣赏作品,丰富对生活艺术的感受,培养文学鉴赏力。

(二)各课基本内容

《威尼斯商人》是描写威尼斯法庭审判“割一磅肉“的契约纠纷案件的经过,通过尖锐矛盾的冲突,塑造了鲜明对立的人物形象。

《变脸》描写了老艺人水上漂与他收养的女孩狗娃之间命运碰撞的一段波折,展示了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感情冲突,从心灵深处显现人物性格。

《枣儿》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

的深刻亲情,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过程中,社会变迁的人际关系。

《音乐之声》通过人物语言、动作、表情的描写以及环境的衬托,并用正、反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刻画了少女玛丽亚热爱歌唱、心灵美好、活泼纯真的性格。

(三)单元教学要求

教学戏剧、影视剧本,关注在戏剧矛盾中体会独特的人物性格,学习戏剧的艺术语言,提高欣赏和阅读戏剧作品的能力。

(四)综合性学习

内容:注意作品的人文内涵,注重以人文观念欣赏作品的思想内容。

形式:在阅读的基础上,还可让学生观看戏剧或影视片,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剧本作品的社会意义。

目的:通过学习剧本,激发学生的兴趣,开阔视野,增强艺术的感受力;通过“乘着音乐的翅膀”的活动,加强阅读交流,感受“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内涵。

第五单元:以百家争鸣为主题(诸子散文)

(一)达成目标

1.知识与能力:重点了解各篇文言文知识,及其表达的主要观点以及论证方式,了解古代文化修养精神。

2.过程与方法: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培养国民性格的精神,积累文言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传统文化,了解先秦诸子散文的中国哲学思想源头,培养学生对文言文和古代文化的兴趣。

(二)各课基本内容

《公输》体现墨子“非攻”思想,是了解墨子反战的观点所在,文章叙议结合。 《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用两例,分别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以此突出战争胜败的重要因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明磨难对于个人成就大业的重要性,类比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治国主张。告诉世人:施仁政者得天下,施暴政者遭唾骂;“苦况造就人才,逆境成就明君”的道理。

《鱼我所欲也》论述了“舍生取义”的观点,告诫世人:保持并发展向善的天性,做一个纯洁正直的人。

《庄子•寓言二则》文中表现庄子安贫乐道、淡薄功名、悠然生死的旷达人生和大智彻悟的观点。

(三)单元教学要求

学习本单元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常用词语、句式是学习的重点;通过反复诵读来加深对课文理解,进一步感受古人的才略,丰富我们文言知识和阅读能力。

(四)综合性学习

内容:重点了解古人的生活、文化、思想,充实和提升自我。

形式:通过“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的探究活动,收集资料,阅读文本,达到古为今用的效果。

目标:阅读古代经典,丰富自我人生,提高思维品质和表达能力。

第六单元:以古代生活为主题(古诗文)

(一)达成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文言常用词语,理解词义句式,评价作品意义。

2.过程与方法:熟读文本,理性地掌握文言知识,总结语言现象或某些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理解思想内容,从中吸收民族智慧,充实知识,丰富人生。

(二)各课基本内容

《曹刿论战》记录曹刿对战争的论述,说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战略上把握战机,

这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

《邹忌讽齐王纳谏》记叙了邹忌讽劝齐王纳谏的故事,说明广开言路、修明政治是富国强兵之本。

《愚公移山》(寓言故事)本故事反映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 《关睢》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和追求的过程,表现了男主人公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心情。

《蒹葭》全诗笼罩凄清落寞的情调,给人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三)单元教学要求

整体把握课文,理清课文思路,背诵有关课文;整理文言词义,积累文言词语;发挥想象力,改写故事,或交流讨论评价作品。

(四)综合性学习

内容:了解先人的理想和追求,掌握文言词汇的意义和用法。

形式:诵读课文,通过归纳整理,牢固文言基础,充实阅读理解文言能力。

目标:以“岁月如歌——我的初中生活”开展感悟交流活动,并认真总结三年学习生活,为驿站人生积聚能量。

二、阅读教学建议

1.文学作品重在以情动人。“情”必须由学生自己阅读和感受、体验、感悟、生发,唯有多读才能生成。

2.培养阅读兴趣是关键。阅读时要课内外结合,单篇和整本结合,各种文学体裁和文学相关的著作结合,中外作品结合等。

3.养成良好习惯是基础。一旦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如文摘、写读书笔记,勤查工具书等,都会形成阅读欲望,进入阅读更高境界。

三、综合性学习教学建议

1.把综合性学习和写作、口语交际整合起来。一般由每单元的课文内容生发、拓展来的,每项活动作灵活安排,必须突出语文性。

2.综合性学习可与语文后“研讨与练习”结合起来,可把仿写、改写或说话练习穿插进行。

2014年3月

第5篇:《分类》教材说明

教材按由易到难的顺序,分别安排了单一标准的分类和不同标准的分类两部分内容。以不同事物之间共有的某一种属性作为标准,把它们划归为一类,就是单一标准的分类。如果这些事物之间有几个相同的属性,我们可以分别以这些属性为标准进行不同的分类,就是不同标准的分类。单一标准下的分类结果是既定的,不可改变的。而不同标准的分类,由于标准的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由于单一标准的分类方法是不同标准分类的基础,所以教材在编排上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在单一标准的分类活动中,主要是让学生体会分类的意义,找出分类的标准,掌握分类的基本方法;在不同标准的分类活动中,由于学生已经学会了分类的基本方法,所以重点是让学生学会选择不同分类标准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开阔性和灵活性。

在编排这部分内容时,有以下特点:

1.注意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2.注重操作,使学生在实际活动中找出分类的标准,掌握分类的方法。

3.结合知识内容本身的灵活性,活动与习题的设计体现出开放性和探索性。

第6篇:教材说明

说明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是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为指导,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编写的,供实验班六年级第一学期使用。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力求准确诠释先进的课程理念,正确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在保持第三学段整体风格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新的探索。

老师已经使用过五年级教材,对理解和把握本册教材打下了基础。为了让老师们更清楚地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现就本册教材的基本结构、教材的主要特点和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等做简要的介绍,供老师们教学时参考。

一、教材的基本结构

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八组,依次是:感受自然,祖国在我心中,心灵之歌,珍爱我们的家园,初识鲁迅,轻叩诗歌的大门,人与动物,艺术的魅力。

本册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在第二组“祖国在我心中”和第六组“轻叩诗歌的大门”。其中,“轻叩诗歌的大门”这个专题,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

除去第六组,共有课文二十八篇,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各十四篇。这七组教材,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课例包括四篇课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两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全册安排“资料袋”三次,安排“阅读链接”两次。“口语交际·习作”依然作为一个独立的栏目。“回顾·拓展”由三个栏目组成,“交流平台”“日积月累”是固定栏目,另有“展示台”“成语故事”“课外书屋”“趣味语文”穿插安排,其中,“趣味语文”“成语故事”“课外书屋”各安排了两次,“展示台”安排了一次。

本套教材学习到五年级下册,学生累计认字3 000个,提前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前三学段识字量。故从本册教材开始不再安排识字任务。

本册要求会写120个字。要求会写的字,安排在精读课文后,以方格的形式排列。教材后附生字表。为便于复习检测生字和积累词语,在每组课文之后设“词语盘点”。其中,“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是精读课文里的,由会写的字组成,要求能读会写;“读读记记”中的词语,有的是精读课文里的,有的是略读课文里的,只要求认记,不要求书写。

本册教材的注音方式与五年级保持一致。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不认识的字,出现一次注一次音;同一篇课文中同一个字只在第一次出现时注音。其他部分中出现的生字不再注音。生字注音用圆括号标出。多音字随文注音,用方括号标出。为便于识字,课文中的生字注本音;一些在语言环境中要变调读出或读轻声的字,教师在教学中要给予一定的提示。

二、教材的主要特点

(一)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并从这个基本理念出发,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样三个维度提出了语文教学目标,而且提出了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这是我们把握教学目标的依据。

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目标,有的是一以贯之的,如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前面的学段提出了,后面的学段要贯彻始终;有的可以分出层次,如,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方面的目标,是环环相扣、螺旋上升的,前面的学习为后面的学习作准备,后面的学习是前面学习的深化和发展。

六年级上册教材,既注意落实必须一以贯之的目标,又注意落实阶段性比较明显的目标。

为了落实一以贯之的目标,首先在选文上下功夫,认真选择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的文章作课文,使学生既能从中学习语言,又能陶冶情操,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受到启迪和教育。本册教材保留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教科书的一些优秀篇目,如,《詹天佑》《穷人》《只有一个地球》《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月光曲》,这些课文文质兼美、历久弥新,教师们在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材还增选了新文章,如,《草虫的村落》《怀念母亲》《中华少年》《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老人与海鸥》《最后一头战象》《伯牙绝弦》。第六组“轻叩诗歌的大门”精选了律诗、词、散曲以及十四行诗、儿童诗、诗话等作为阅读材料,希望能帮助学生在关于“诗”的综合性学习中,对诗有一些感性认识。还在“回顾·拓展”中系统地编进了古诗词、名言警句、成语故事等,使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化。

另外,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设置了关于爱国主义(“祖国在我心中”专题)、关爱他人(“心灵之歌”专题)、环境保护(“珍爱我们的家园”专题)、艺术情操(“艺术的魅力”专题)等方面的专题。为了提高感受力,培养想象力,编写了“感受自然”专题。这一组中的课文,大多有别于一般描写大自然的文章,想象丰富,表达方式独特,有的甚至有“物我两忘”之境。

在第三学段安排这样一组课文,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还设置了以“了解诗歌”为中心的综合性学习专题“轻叩诗歌的大门”。另外,上承五年级上册以人物为对象的专题“走近毛泽东”,本册教材编排了第五组“初识鲁迅”。鲁迅既可谓文坛巨匠,又可谓一面民族旗帜,能借助文质兼美的一组课文,让小学生尽己所能地了解、认识鲁迅,其意义不言而喻。

对于阶段性比较明显的语文学习目标,则作为本册教材的学习重点,加以妥善安排。本册教材的每一个专题,都根据语文学习目标,既对人文内涵给予充分关注,又注意总结、归纳读写方法,力争使学生在情感熏陶和方法习得两方面均有获益。本册涉及到的读写方法,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读课文时能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继续学习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其中,“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读课文时能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是本册的学习重点。

(二)加强整合,使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

本册教材继续按专题分组编写,注意加强整合。每一个专题从导语到课后思考题,从“口语交际·习作”到“回顾·拓展”,各个部分都力求从内容和形式上凸显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前面有布置,中间有练习、应用,后面有总结、拓展,整组教材乃至于全册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

与五年级教材相同,本册各专题的导语(第六组除外)分为两个自然段,激发学习兴趣、点明学习专题,提示语文学习重点、明确读写训练点。精读课文后有练习题,从课文自身特点出发,结合专题学习重点精心编写。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承上启下,提示学习要求和方法,体现由精读到略读的阅读训练过程。“口语交际·习作”的话题和内容大多与单元主题相关,“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与导语呼应,为学生总结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提供平台。如,第五组“初识鲁迅”的学习内容包括认识鲁迅、感受鲁迅,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重点让学生学习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导语:第一段明确本专题我们要认识、了解鲁迅,第二段明确了要学习的读写方法。

课例:第一篇课文《少年闰土》是鲁迅的小说《故乡》的一个片段,课文后安排“资料袋”──鲁迅简介。后三篇是从不同角度写鲁迅的文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后安排有“阅读链接”:两个片段,第一个片段语言精炼、传神,可谓抓人物特点的范例;第二个片段与课文内容照应,既是对课文内容的阐释,又是对课文内容的补充。《一面》前的连接语,用有说服力的事例讲了鲁迅对青年的关心和爱护,与课文内容相对应;《有的人》对鲁迅的一生做出了总结和评价。

口语交际·习作:内容亦与本单元内容相关联。口语交际“留在心里的印象”,有几个要点:“第一次相见时的情景”“(第一次相见时)他留给你的印象”“后来相处中发生的事”“你对他印象的变化”。回顾本单元的课文,不难发现,这个交际话题的设计,与课文内容是有关联的,比如《少年闰土》《一面》。习作内容有两个,可任选其一。第一个要求写人,可以运用本单元以及以前学到的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第二个是扩写,写事为主体,亦可表现人。

交流平台:有两个内容,一个是谈自己心目中的鲁迅,另一个是交流对含义深刻句子的理解及其理解的方法。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教材在编排上注意情感、态度与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与语文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培养融为一体。我们相信,只要教师充分开掘教材内容,学生学习完整组教材,单元学习目标是不难实现的。

本册教材联系教学实际确定各个专题在教材中的位置,关注各个专题及课文的内在关联,使整本教材成为一个整体。如,根据我国国庆节的时间和大部分地区的教学进度,将“祖国在我心中”这一小综合专题安排在第二组,便于教学,并将大综合“轻叩诗歌的大门”安排在后半学期。本册大综合以了解诗歌为中心,“诗歌朗诵会”是主要活动之一,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储备,特意在“祖国在我心中”这一专题中选编了朗诵诗《中华少年》,朗诵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学习要求,学生可以学到一些诗歌朗诵知识。“初识鲁迅”专题选编了《有的人》这首诗,提出了“有感情地朗诵”的学习要求;本专题也放在了大综合专题前,有利于知识的迁移,便于大综合中活动的开展。

(三)加强导学功能,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本册教材,在编写时既考虑有利于教师的教,又考虑有利于学生的学,努力使教科书既成为教师的“教本”,又成为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学本”。主要体现在:一是导语提示单元学习内容;二是精读课文的课后题,略读课文前的连接语,注意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和独立思考;三是每组课文后的“词语盘点”便于学生自查自测;四是“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为学生讨论问题、交流认识提供了平台。

“交流平台”这个栏目,一般地说,引导学生在一组教材的学习之后,交流收获、体会,以渐渐悟到读写的一些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还可以以此为基础,依据教学实际灵活掌握,交流、总结的内容可以不受其限制。有的专题中的“交

流平台”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其他学年、学段学过的课文,并与本单元课文作比较,找异同,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温故知新,在新旧知识的碰撞、融合中获得新知,训练思维。

(四)“口语交际·习作”的编排,加强指导,明确要求

延续五年级教材的编写思路,本册中“口语交际·习作”依然单列。编排形式亦比较灵活,有先说后写的,有先写后说的,有把两部分内容合在一起的,也有分开的。教材中的提示性文字,注意提供多个角度,拓宽话题范围,增加选择性,为学生回归常态进行口语交际、自主进行习作,留有较大的创造空间。

口语交际话题方面,有与专题内容相关的,也有意识地安排了指向技能的。与专题内容相关的,如,“珍惜资源”“身边的艺术”;与口语交际技能相关的,如,演讲、辩论、朗诵、劝阻。

习作的编排注意兼顾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也安排了一定数量的应用文。记实作文主要安排在第三组、第五组、第八组,分别是“体现人们相互关爱的事情”“用一两件事介绍小伙伴”“学习艺术过程中发生的故事和感受”或写“一件艺术品”、“一次艺术欣赏活动”。想象作文有:第一组,把自己想象成大自然中的一员或听音响讲想象到的、感受到的;第四组,借助漫画写感受或编故事;第五组,根据材料扩写;第七组,根据图片报道写故事。应用文分别安排了写演讲稿或读后感,写建议书以及写简单的活动总结。

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尽量做到有明确的指导和要求。

教材中的提示性文字,首先,对口语交际和习作内容给予提示、指导,或从生活实际谈起或从情境引入,注意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如,第一组,其中一个角度要求学生把自己想象成大自然中的一员,教材提示学生“可以把自己当成一种植物或一种动物,也可以当成一种自然现象;想想它们在大自然中是怎样生活或变化的,想象它们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又如,第三组口语交际安排的是辩论,教材注意把生活中的现象与课文内容结合起来分析辩题,提示辩论内容,学生容易理解、接受;教材还对辩论应当怎样进行给予了明确指导,有助于本次口语交际的顺利展开。

另一方面,教材根据阶段性目标,注意明确要求。关于这一点,习作内容体现得更为突出一些。具体地说:第一组结合本专题的读写点,突出了写“感受”的要求;第二组安排了综合性学习,提出“运用搜集到的资料”,可以看作是学习方法的提示,也可以看作是学习要求。如果写读后感,要表达“真情实感”;第三组,写“体现人们相互关爱的事情”,对于“真情”“感动”“关爱”等主题的习作,前面有几册教材曾做过安排,本册教材就这类主题,要求学生关注事情发生的环境,当时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侧重点不同,难度相应地有了提高;第四组的看图作文,明确要求写出“理解和感受”;第五组的扩写,要求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写具体”;第七组的根据图片报道习作,要求想象合理,内容具体,感情真实;第八组则提示学习运用课文表达感受的方法。另外,与前几册一脉相承,教材还注意引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

(五)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本册教材安排两次综合性学习,一次是在“祖国在我心中”专题中,与课文的学习同步进行,要求学生开展调查访问、搜集资料等活动,交流收获和展示成果。

另一次安排在第六组,是一次大的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这次综合性学习,首先,在导语中提出学习任务──以“了解诗歌”为主题,开展搜集诗歌、欣赏诗歌、朗诵诗歌等活动。而后分成两大板块──“诗海拾贝”“与诗同行”,按两个阶段开展综合性学习。教材在这两大板块中,分别提出活动建议,提供若干必读材料。第一个板块引导学生搜集诗歌并进行整理、欣赏;第二个板块引导学生动手写诗、开诗歌朗诵会、编诗集和进行诗歌知识竞赛。最后,提出写一个简单的活动总结。综合性学习的编写,把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整个学习活动中。除了学习专题和必读材料要予以落实以外,学习的具体内容、方式、方法,学习成果的呈现方式等等,师生有相当大的自主权。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培养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特别是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六)加强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语文学习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材注意把语文学习引向生活,拓宽语文学习的途径。首先表现在精心编排综合性学习,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其次表现在:一是引导学生用生活中的实例,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如,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课文的重点语句,结合生活实际交流读了课文后的感想。二是从生活的实际需要中提炼“口语交际·习作”的话题,小练笔、选做题的安排也注意引向生活。三是结合课文的学习引导课外阅读,“课外书屋”中重点推荐了《绿山墙的安妮》和《我的野生动物朋友》,引导学生读整本的书。这样的编排,拓宽了语文学习的渠道,加强了课内外语文学习的联系。

三、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教学中既要注意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又要注意阶段目标之间的衔接与过渡,使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得到全面、准确的落实。

要从整体上把握语文学习的总目标和小学高年级语文学习的阶段性目标,关注学生经过小学阶段最后两年的学习,能否达到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明确六年级上学期在第三学段中的地位和作用,教材教到什么程度,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另外,教学每一个专题时,要明确本专题的学习内容、学习重点和学习目标,无论教学进行到哪一部分都要与单元学习重点联系起来,做到“瞻前顾后”──前面学过的适时总结、复习、应用,后面要用到的,要适时做好铺垫。

(二)识字、写字教学

本册教材没有安排识字,要求会写120个字,安排在精读课文中,随课堂教学完成。教学中,老师可以就难写的字、易混淆的字形作重点指导。课内要留有一定的写字时间,指导学生注意笔顺,安排好字的各个部件及间架结构,把字写端正。在强调写字质量的同时,还可适当要求提高写字的速度,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对于要写的生字、精读课文中出现的新词,要注意引导学生随时抄写,及时检测。也可以就“词语盘点”中的词语,进行复习巩固。

对于书写练习,除阅读课上指导写字外,主要凭借本册配套的钢笔字和毛笔字等写字教材,进行指导和书写训练,及时纠正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书写兴趣和书法爱好。

(三)阅读教学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识字量不断增加,阅读理解能力不断提高,而且渐渐具备了在读中分析、概括、抽象、归纳的能力。阅读教学要注意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教给方法,培养学生自主读书、习作的能力。

1.首先理清专题的脉络,弄清楚课文在专题中的地位、作用,注意结合专题学习重点来组织教学内容。

教材中安排的读写训练点,都是从课文而来,教学课文时引导学生关注相关问题,经历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力争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学习《少年闰土》一课。这一课所在专题是“初识鲁迅”,本专题要学习的内容包括:了解、认识鲁迅;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重点学习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及方法。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注意照应到以上内容。学习《少年闰土》,应当在了解、认识鲁迅的大背景中进行。要引导学生留意作者写人的方法,还要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中要注意帮助学生总结方法、规律,以方便学生在单元末进行交流。

本册教材中保留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的一些优秀篇目,被编入了新的专题,体现了新的教学功能,教师要根据本册教材的编写意图,根据它们在专题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新的教学理念重新设计教学方案。

2.教学时注意结合课后思考练习题,防止人为拔高或离题万里地发挥。

本册教材大多数课文思想性强、人文内涵丰富。关注人文内涵,体会思想感情,是学习课文要完成的任务之一,但是,人文内涵的开掘要适可而止,不可脱离文本,更不可不顾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

精读课文后的习题,从课文自身的特点出发,根据专题学习重点精心编写,应当是教学课文的主要依据。本册教材课后题主要体现以下学习要求:

(1)指导朗读、默读。

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本册教学仍要重视朗读训练。

本册的朗读要求,一般安排在课后练习第一题。教师可以根据要求,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中学习、思考,读中理解内容,体悟感情,增强语感。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和知识积累,在如何教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上下工夫。

本册的默读要求,重点是边读边思考和加快默读速度的训练。默读比朗读的速度快,更利于训练思维,要培养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的习惯。默读后要有自己的感受,并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教师可以组织相应的讨论交流活动。默读能力的提高要有个训练的过程,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循序渐进地提高默读要求,把训练落在实处,不能急于求成或流于形式。为了提高学生的默读速度,教师还可以选择课外的文章,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检测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

(2)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面。教学本册教材,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及文体特点,利用导语、课后

题等,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还可以结合其他方法,如,可以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可以在阅读中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思考,对阅读的内容加以分析和归纳,进一步理清课文的脉络;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把自己的情感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中,要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亲历阅读过程,得出结论,并处理好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正确的价值导向的关系。教师要注意引导、点拨,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展开交流、讨论。

阅读教学要注意提示阅读思路,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并领会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本册教材每个专题都安排了读写方法方面的内容,需要重点学习的有三个:一个是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安排在第一组和第八组。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相关内容,体会运用联想和想象后,课文有哪些不同,体会其表现力。另一个是“读课文时能联系实际,深入思考”,安排在第四组。教学相关课文时,应当引导学生边读边联系实际,在实践中体会这样读书会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然后在单元末的“交流平台”中进行总结回顾。还有一个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及其方法”,安排在第五组。教学中同样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地学习、总结。

(3)抓住关键词句,深入理解课文,体会表达效果。

教学精读课文,还要注意抓关键词句。本册相关练习主要安排在课后第二题或第三题,以不同的形式启发学生思考,有的指向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有的指向体会表达效果。

如,第三组的课文《唯一的听众》课后第二题:

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和同学讨论,如:

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老人真的“耳朵聋了”吗?她为什么说自己“耳朵聋了”?)

又如,第七组的课文《最后一头战象》课后第三题:

课文许多地方对嘎羧的行为进行了具体的描写,如,“它什么也没吃,只喝了一点水,绕着寨子走了三圈。”再从课文中找出类似的描写,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需要指出的是,对课文中重点词句的理解、把握,课后题有时候仅是一种引导,主动权应更多地留给教师,特别是留给学生。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可以提示学生用圈点、勾画、批注等方法,读、思、议课文中需重点体会的部分,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4)积累语言,鼓励运用。

关于语言积累,本册教材课后练习采用了灵活安排和指定任务相结合的方式。有的要求比较宽泛,如,“把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抄写喜欢的词句”“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给学生较大的自主权;有的要求比较明确,如,“找出文中描写闰土外貌和动作的句子,抄下来,再体会体会。”“抄写描写环境的句子”,加强学习的指导性。

积累在于运用。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最好能与运用结合起来。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教学生归类整理语言材料,高效、有序地做读书笔记。可以根据某方面的共同特征,把词句归归类,在课文里学过的词句旁边补充类似词句。可以把课文中的好词好句分成“写人”“叙事”“绘景”“状物”等几大类,再分别抄写下来;可以归类整理本单元或前几个单元复习过的词语,如,“狂风怒号”“碧空如洗”“波涛起伏”可以归为一类,“左冲右撞”“行色匆匆”“溜之大吉”可以归为一类;还可以补充以前课内外学习中积累过的词语,如,从课文中摘抄了“左冲右撞”一词,可以补充描写走路状态的词语“摇摇晃晃”“大步流星”等。这样归类整理语言材料,可以帮助学生采撷同类内容,丰富语言系统,有助于提取运用。另外,还要注意帮学生在阅读和习作之间搭桥。课文中的某个词语用得好,某些语句写得好,可以随机设计相关练习,如,用词语写几句话,交流课文中的语句好在哪里,可以用在什么样的语言环境中;还可以让学生在习作时,尝试借用相关语句或学习其写法。

以上几个方面,体现了精读课文的教学重点。这是从整册教材来讲的。具体到每一篇课文,要根据课文特点各有偏重。教师可参照教材的安排,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和安排教学过程,使精读课文的教学既把握住重点,又教出特色。

略读课文的教学,不同于精读课文。一是内容上,理解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大体理解内容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二是方法上,教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略读课文教学的大体步骤是:先由学生参照连接语中的提示,独立阅读、思考、交流,初步体会内容;然后抓住一两个重点问题,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写法的,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在具体的词句学习上,可不必多作要求。

另外,略读课文的教学也要注意与单元学习重点结合起来。

(四)口语交际教学

注意激发兴趣,引导互动交流。本册教材注意从学生生活实际中提炼口语交际话题,有的专题中口语交际提供了多个角度,给定一个话题的,注意拓宽话题范围。教师要结合本地区、本校、本班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交流主题和话题范围,使学生的交际能够与生活经验相结合,有话可讲。还要根据每次口语交际的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为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交际、展开互动交流创造条件。有的需要创设情境,激发想象力,如,听录音讲故事、谈感受;有的需要引导回忆,如,谈暑假生活,谈第一印象最深的人“留在心里的印象”;有的最好能提前布置,如,谈“身边的艺术”。第二组召开“祖国在我心中”学习汇报会,则要注意与综合性学习的安排结合起来。

交际目标要明确。教材安排的交际话题类型不一,每堂口语交际课的交际目标也应各有侧重。要注意从倾听、表达、应对等各个方面考虑,提取需要重点训练的方面,教学时做到心中有数,适时给予点拨、指导。对于辩论、演讲等需要专业技能的口语交际话题,要根据教材安排给予一定指导,但不能拔高要求。有些口语交际与习作合在一起,要注意处理好口语交际和习作指导、讲评的关系。总之,在口语交际课上,要科学安排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以不断提高学生的交际水平,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五)习作教学

本册教材对习作做了两条线的安排,一是“口语交际·习作”中安排了7次习作,其中有一次与口语交际安排在了一起。二是结合课文的学习,安排了3次小练笔。

对教材中安排的习作内容,教学中既要注意体现要求,又要注意活用教材。前面说过,本册教材每一组习作,都根据习作内容,相应地提出了要求。教师在习作前的指导和习作后的讲评中,注意渗透习作要求,落实教学目标。同时,还要结合学生实际,灵活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过程。如,第一组,口语交际和习作合在了一起,教材提供了三个角度,有的先写后说,有的先说后写。对此,可以有两种处理方法,一种是师生共同商量,选定一个话题进行口语交际和习作;一种是自由组合,分别就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口语交际和习作,然后再全班汇报、评议。如果采用第二种方法,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材内容,教材中提示先写后说的,可以改为先说后写等。

修改能力是习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认真修改也是一种良好的作文习惯。教材没有在每一组中对习作修改给予提示,并不意味着某次习作可以忽视修改。讲评中要重视修改,帮助学生养成认真修改习作的好习惯。

学生习作时无话可说,常常是因为平时素材积累不够。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乐于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下来。小练笔是提高作文水平的经常性的练习活动。本册安排了3次小练笔,老师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及教学时间,随时安排适于学生的练笔。小练笔以学生自主练习为主,练习的时间宜短而快,教师不宜拔高要求。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经常练笔,写日记或写读书笔记,是积累素材的好办法。

(六)综合性学习的教学

本册教材综合性学习的安排与五年级教材相同,有两种呈现方式。随课文安排的综合性学习在第二组,可与国庆节期间的庆祝活动结合起来进行。第六组的综合性学习,请注意以下几点:

把握阅读材料的学习要求。阅读材料后都有提示语,提示阅读要求、方法或提供相关信息。如“我能把这首五言律诗背下来”,点明这首诗是五言律诗,并提出背诵要求;“通过想象,我仿佛看到了这首诗描绘的情景”,提示注意运用想象了解诗歌内容。教学中要落实要求,背诵相关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了解相关知识。有的诗歌后附了注释、赏析,教学中要把这些内容运用起来,引导自主阅读、欣赏诗歌,并教给学生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情感的方法。

阅读材料辅助活动的开展。第一个板块“诗海拾贝”主要安排了“搜集诗歌”“整理资料”“欣赏诗歌”三个方面的活动,其中,安排后两个活动其用意主要在于引导学生读一读自己搜集到的诗歌,大致了解诗歌内容。提供的阅读材料,安排了不同的诗歌种类,有从《诗经》中节选来的,有五言律诗、词、散曲,还有中国的和外国的两首现代诗,它们大多写的是自然景物。从这样一些角度安排阅读材料,目的是对学生整理资料、给诗歌分类给予一些启发。第二个板块“与诗同行”,安排了朗诵诗、同龄人写的诗、诗话以及与读诗的体会相关的文章,也是为动手写诗、开诗歌朗诵会等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帮助。

本次综合性学习要求写一个简单的活动总结。活动之初最好加强计划性,把活动计划的落实与写活动总结结合起来,把活动计划的制订、活动的开展、计划的落实纳入活动总结中,更为科学、合理。当然,活动总结也可以写其他的内容。

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还要善于开掘教材资源。

第7篇:教材使用自查报告

南山学区关于教材情况的自查报告

根据省、市有关部门及县教体局的文件要求,端正办学思想,规范办学行为,规范教材教辅征订、使用,我学区对教材、 教辅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认真地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严格目录管理。对国家和地方教材及教辅材料实行目录管理。我校学生所使用的教科书、教辅严格执行教材教辅材料准入制度,均为上级部门规定并配发的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中的教学用书。音乐、美术等部分学科使用了循环教材。学校或教师不存在强制或变相强制学生购买教辅材料的行为。

二、我学区使用的校本课程教材、教辅材料出版、印刷、发行、订购均属正规渠道,在我学区不存在盗版教辅材料和非法编印教辅材料的行为。经自查给我学区提供、的教材印刷字迹清晰、配图形象生动,无劣质印刷品。没有境外课程教材替代国家课程教材,没有使用未经审定的教材等违规违法行为。

三、除上级部门提供的教材和配套练习外,学区严格控制教材教辅资料,加强学生用书管理,坚决不征订其他各种练习资料和复习用书,同时也不向学生推荐其他学习资料,并严禁教师向学生推荐练习资料和复习用书,以避免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家庭的经济负担。

四、做好公示工作。开学前,学区将推荐选用的教辅材料种类、版本、数量、定价等通过短信、微信、宣传栏等方式向学生家长和社会公示,增加工作的透明度,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保护学生、家长的合法权益。

五、加大监督检查力度。要畅通社会监督渠道,加大对教辅材料违规征订使用行为的查处力度,对群众举报的问题,及时处理,做到有报必查,有错必纠。对于违规违纪人员,按照有关规定严肃追究责任。

桂林镇南山学区

2018年9月29日

第8篇:教材使用情况证明

教材使用情况证明中国矿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张艳主编的大学计算机教材《VisualBasic程序设计教程》,于2001年1月由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出版,面向全国发行,印数40000多册。该教材已在我校2000~2008级连续九届学生中使用,以及徐海学院、成教学院中使用,受到教学单位和读者的好评。

该教材符合课程教学大纲要求,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取材合适,深度适宜,系统、全面地阐述了本课程要求掌握的基本理论与知识,突出知识的先进性,以及相互关联性,体系结构合理,论述正确、系统性强。读者普遍反映该教材质量好。本教材是根据教育部提出“计算机技术基幢这一层次教学要求、江苏省计算机等级考试“VisualBasic考试要求”和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来制定本书编写大纲的。全书分VisualBasic语言知识篇和实验篇两篇。兼顾系统性和实用性,突出知识点和技术点的关系,具有如下特色:

(1)内容具有科学性,系统体现该课程学习要求和学科新进展

(2)教材内容涵盖教学大纲全部内容,适合等级考试要求

(3)内容取材新,体系科学,突出知识点

(4)教材内容组织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结构严谨

(5)教材中文字及图表的使用规范,叙述简明扼要

(6)有配套的多媒体课件和较为丰富的教学资源,适应多媒体教学需要

2材料标题请写成:关于×××(同志、学生姓名)的××(称谓)×××(被调查人姓名)的证明材料。一般一位被调查人形成一份证明材料。

2、请用16开书信纸或B5纸书写,左边应留出2—2.5厘米的装订边。

3、请用碳素(或蓝黑)墨水书写,不要使用圆珠笔、铅笔、红色墨水及纯蓝墨水和复写纸书写,字迹清楚,不要涂改。

3、不要在证明材料上批注“仅供参考”等之类词句。

4、此材料必须加盖党组织公章,如系两页以上的证明材料请在材料纸的右侧加盖骑缝章。

3是不是在申请中国驰名商标?我曾经做过的。1.商标最早使用的证明材料——.你可以找到最早使用过该商标的包装盒、信笺、产品销售发票、甚至是照片或广告样等等都可以的(当然时间你可以自己写)。.你可以到财务部找到有关商标的原始发票。2.商标连续使用的证明材料——更好找到,把各个年份的包装盒、信笺、产品销售发票、甚至是照片或广告样,越多越好。其实我认为这些不是太重要的,关键还是商标的申请书、受理通知书以及注册证书。希望能顺利完成。

第9篇:新教材使用总结

我们备课组的几位老师经过了差不多两年的新课改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真切的感受了新课改的主旨和精神,理解了并能够按照新大纲和新教材的精神来指导自己的日常教学,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尤其是新教材进课堂后,如何用好它,我们下了一番苦功夫去讨论、适应。经过摸索,在教材的使用方面,我们慢慢地积累了一些经验,现总结如下:

一、

以“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的精神来指导教材的使用。新教材的使用,是为了配合新课标的实施而改的。所以在使用新教材时,首先要明白和牢牢记住这样的原则。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做到了转变观念,解放思想,明确课改的目的意义,能主动投入到课改中去,主动想办法解决课改中出现的问题当然也包括有关教材使用上的问题。在思想观念上,我们放弃以前陈旧落后的思想和方法,尽快适应了新的形势。无可否认,新教材在注重知识性与人文性方面,有其显著的优点,但是教材虽好,教好学生却不容易!所以我们认为说一千,道一万,最重要的还是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即学习的主人。为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我们在教学中强调师生应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主动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和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我们教师只是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如以语文阅读教学为例,以前的教学,我们多是采用以教师的分析及教学参考书作为教学主要依据的教学方法。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更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学生个性化体验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我们非常珍惜每个学生对阅读文本的独特体验。指导学生从阅读中体会文章语言文字运用的精妙之处,从阅读中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从阅读中感受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情趣。通过这样使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所运用的语言逐渐内化,从而在语言实践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及语文素养。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我们注重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在引导学生进入作者所描述的世界,指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探究,拓展学生的思维和想象空间。

二、用新教材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学习习惯。

新教材的变化较大,课后练习少了,题型也简单了。但是我们觉得教学并没有因此而轻松。我们认为新教材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学习习惯。因此,在使用教材时一直强调做到这一点,多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虽然新教材的变化减轻了学生负担,但我们的教学要求没有降低甚至是提高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做到了加强研讨和交流,力争做到新教材有新教法。

三、使用新教材的几个注意。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总结出几点注意是:

一、使用新教材要注意深入并充分地了解学生。新教材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经验,并主张在这一基础上教学。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改革教学模式。深入并充分地了解自己的学生,探明学生现在的智力基础、生活经验、个性差异等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

二、使用新教材要注意别被教材束缚住。教材的价值在于能作用于学生充分发展,在于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不能为了教教材而教教材,而是以教材为重要的而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要用教材教,但不是教教材。在用的过程中为学生创设活动、提供机会,促其情感愉悦、态度主动,促其获得方法、提高技能。

三、利用新教材创造学习资源。再好的教材也会有局限性,也会有不适应性。我们要做教材的主人,而不是教材的奴隶。通过我们去再创造、去内化、去升华,能够创造出许多相关的教学资源,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上一篇:珠宝店活动广告词下一篇:书法课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