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基因检测意义

2022-11-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肿瘤基因检测意义

个体化给药相关基因检测在肿瘤专科药学门诊工作中的指导性作用

摘 要 目的:探讨精准医疗背景下肿瘤专科临床药师基于个体化给药相关基因检测的临床药学服务新模式。方法:肿瘤专科临床药师在药学门诊开展抗肿瘤治疗药学服务,接受2例肺癌患者的用药咨询,以基因检测结果指导靶向治疗过程为切入点,结合病区药学监护和药学门诊随访,探讨在精准医疗背景下抗肿瘤治疗的精准临床药学服务新模式。结果:个体化给药相关基因检测能为临床药师在药学门诊工作中正确给出用药咨询意见,进而参与制定和优化患者的药物治疗方案,开展药学监护、减轻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等提供极为重要的理论支持,在临床药师服务于肿瘤患者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结论:肿瘤专科临床药师应高度重视个体化给药相关基因检测对肿瘤治疗方案选择的指导性作用,努力改进基于药学门诊的临床药学服务工作。

关键词 药学门诊 精准医疗 临床药师 靶向治疗 肺癌

*基金项目: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973399);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81901399);③上海市“医苑新星”青年医学人才培养资助计划(临床药师项目);④上海市临床重点专科项目(shslczdzk06502);⑤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科研基金项目(201540261)

The guiding role of individualized drug-related gene test in pharmaceutical clinic of oncology medicine*

QI Huijie1**, CHEN Li2***, CHEN Lu1, CHEN Haifei1, WANG Yi1, WANG Tianxiao1, LI Qunyi1, 3, SHI Xiaojin1, 3****

(1. Department of Pharmacy, Northern Division of Huashan Hospital,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1907, China; 2. Department of Pharmacy, the Central Hospital of Xuhui District, Shanghai 200031, China; 3. Department of Pharmacy, Huashan Hospital,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4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a new mode of clinical pharmaceutical care for oncologists based on drug-related gene tes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recise medical care. Methods: Clinical oncologists provided pharmaceutical care for anti-tumor treatment in pharmaceutical outpatient clinics and received drug counseling from 2 patients with lung cancer. Targeting therapy process guided by gene test results, combined with pharmaceutical care in ward and follow-up in pharmaceutical clinic, the authors explored a new mode of precise clinical pharmaceutical care for cancer treat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recise medical care. Results: Drug-related gene test can provide very important data support and play a good role in clinical pharmacist’s service to cancer patients. Conclusion: Clinical pharmacists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guiding significance of drug-related gene test and strive to improve the new mode of clinical pharmaceutical care based on pharmaceutical outpatient clinics.

KEY WORDS pharmaceutical clinic; precision medicine; clinical pharmacist; targeted therapy; lung cancer

醫院传统药物咨询室(或门诊药房咨询窗口)的服务对象为患者或其家属,咨询问题主要是药品的用法用量、相互作用、不良反应和有否供应等,咨询方式及其内容均较简单。近年来,随着“药品零加成”等新医疗卫生政策的实施,我国医院药学正从传统的药品供应保障型向临床服务型转变。药学门诊这一医疗服务新模式的出现,使得药师可向患者提供面对面的药学服务,此对提高合理、安全用药水平和推动临床药学转型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1]。为更好地服务于患者,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北院药剂科(以下简称为“我科”)自2018年6月起在门诊部3楼开设了药学门诊。

经过2年多的药学门诊服务,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为提高个体化医疗水平、满足患者用药需求,咨询药师必须全面、深入地掌握与药物治疗相关的医学检验(测)知识,包括常规检验、血药浓度监测和个体化给药相关基因检测的知识。对于肿瘤专科药学门诊,其核心任务是为肿瘤患者提供专业的合理用药指导,防治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2-4]。从实践角度看,肿瘤专科临床药师在接诊肿瘤患者时,咨询问题经常是对治疗方案的评价与优化。这对肿瘤专科临床药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特别是对个体化给药相关基因检测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不断涌现的靶向治疗药物与传统化疗药物在化学结构、作用机制、不良反应等方面差异颇大,肿瘤专科临床药师作为医疗团队的重要组成,在精准医疗迅疾发展的今天,也面临巨大的挑战。

本文以肿瘤专科临床药师依据个体化给药相关基因检测结果参与肿瘤患者靶向治疗过程为例,探讨在精准医疗背景下的肿瘤专科药学门诊服务新模式。

1 基因检测与精准医疗

精准医疗以个体的基因组信息为基础,先运用分子诊断等高科技手段对疾病进行精准分类,继而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精准医疗已首先成功用于肿瘤治疗,通过以肿瘤的分子特征为基础创制靶向治疗药物,同时开发肿瘤细胞模型预测药物的治疗效果和肿瘤的耐药机制,实现了针对特定肿瘤亚型的精准化靶向治疗[5]。目前,比较常见的抗肿瘤药物作用靶点有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 ALK)、原癌基因ROS1、细胞间质表皮转化因子、原癌基因RET、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6等,且很多医院都能提供肿瘤靶向治疗医疗服务。

2003年5月,美国FDA批准了全球首个靶向治疗药物吉非替尼,用于单药治疗经含络铂类药物或多西他赛化疗方案治疗失败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NSCLC)患者。支持精准医疗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是个体间在分子遗传学上的差异,这种差异被认为是人类疾病易感性和药物治疗不同反应的决定性因素。靶向治疗药物的出现标志着晚期肺癌治疗就此进入了个体化、精准化治疗的新时代。靶向治疗药物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最初上市时,虽然用于肺癌患者治疗的不良反应较传统化疗药物明显减少,但治疗效果并不十分显著,仅用作肺癌的二线治疗药物。不过,随后研究发现,对EGFR特定基因突变的肺癌患者,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的治疗效果优异,故现这2药均已成为某些亚型肺癌患者的标准一线治疗药物。换言之,基因突变与一些抗肿瘤药物的治疗效果密切相关,而依据基因突变情况确定靶向治疗方案是肿瘤精准医疗的大方向。

目前,可用于检测NSCLC靶向治疗个体化给药相关基因的方法多样,主要有DNA测序法(包括第一、二代测序法)、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法[如扩增受阻突变系统(amplification refractory mutation system, ARMS)法]、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等。运用较为敏感的基因检测方法,如ARMS法、数字PCR法,也可通過检测血液中的游离DNA进行相关基因突变的检测。此外,基因测序技术的不断进步已大大拓展了基因突变检测的深度和广度,也使得一次性完成NSCLC靶向治疗个体化给药相关的多种基因的常规检测成为可能[6-7]。

2 临床药师参与肺癌靶向治疗病例讨论与药学门诊随访

2.1 病例1

一患者,男,71岁,无吸烟史,2018年12月被确诊为肺腺癌cT4N3M1(对侧肺、脑、骨、肾上腺)Ⅳ期,基因检测显示其EGFR 21外显子突变。2019年1月7日、2月3日和3月1日,排除化疗禁忌后,对患者各给予培美曲塞二钠(800 mg)联合顺铂(110 mg)化疗1次。2019年1月13日起,患者开始口服吉非替尼250 mg/d治疗。2次化疗后,评价患者肺内癌灶和总体疾病的变化情况。2019年3月底,患者出现厌食症状;4月10日,又诉右足中指疼痛、甲沟附近红肿。2019年4月11日,胃镜检查提示,患者胃窦炎(隆平坦糜烂型,中度)。患者出院后在肿瘤专科药学门诊接受随访。

2.1.1 基于基因检测的靶向治疗用药分析

患者入院确诊后,临床药师参考患者的各项临床检查结果对其身体情况进行了评估,发现患者身体状况尚可,能够接受化疗。考虑到患者存在EGFR 21外显子突变,属于对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 TKIs)敏感的突变。而对于存在EGFR突变的患者,交替进行化疗和靶向治疗可使之获益最大。因此,临床药师在与临床医师进行病例讨论时建议,对患者交替给予化疗和靶向治疗。

依据我国肺癌诊疗规范[8],选择培美曲塞二钠联合顺铂为一线化疗方案。至于靶向治疗药物的选择,吉非替尼作为获准上市的第一个EGFR-TKI,其最初适应证虽是单药治疗经含络铂类药物或多西他赛化疗方案治疗失败的晚期NSCLC患者,但2011年又被美国FDA批准用于一线治疗EGFR突变的晚期NSCLC患者。此外,日本进行的Ⅲ期临床试验(“WJTOG0203”研究)证实,先给予化疗、再使用吉非替尼治疗能提高肺腺癌患者的总生存期[9]。“INFORM”研究也显示,化疗后再口服吉非替尼维持治疗能使EGFR突变的晚期NSCLC患者的疾病无进展生存期获益最大[10]。吉非替尼较易被代谢,经由胆汁排泄,易与蛋白质结合。有研究发现,与厄洛替尼相比,吉非替尼用于治疗非吸烟的女性肺腺癌患者的毒性更小、疗效更好[11]。

2.1.2 药学门诊的随访

2.1.2.1 不良反应监测

患者2019年4月10日在接受肿瘤专科药学门诊的随访时诉右足中指疼痛,临床药师观察发现其甲沟附近红肿,嘱每日湿敷碘酊,症状逐渐好转。患者2019年3月底出现厌食症状,且经约2周时间仍未缓解,胃镜检查(4月11日)提示胃窦炎,临床药师高度怀疑是由吉非替尼引起的不良反应,建议患者从4月11日起暂停用药,并及时告知了其主治医师。4月16日随访发现,患者厌食症状有所缓解,临床药师建议继续停药观察。随后1周,患者厌食症状继续减轻。据此,医疗团队决定患者自4月23日起恢复口服吉非替尼250 mg/d治疗。

2.1.2.2 患者用藥教育

临床药师在随访时也对患者进行用药教育,内容包括EGFR基因分型,以及吉非替尼的作用机制、用法用量和不良反应等。吉非替尼是口服制剂,1次/d、1片(250 mg)/次用药,可空腹或进食时服用。吉非替尼治疗的不良反应有腹泻、皮肤反应和间质性肺炎等。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若出现持续性的厌食症状,可暂停药观察,但需注意停药时间不能>14 d。

2.2 病例2

一患者,男,55岁,因被诊断为左下肺肺癌(T2N2M0),于2019年1月13日接受了经左胸腋下切口进行的左下肺肺叶切除术和肺门淋巴结清扫术。基因检测显示,患者EGFR 21外显子L858R突变,棘皮动物微管相关蛋白样蛋白-4- ALK融合基因阴性。2019年2月起,患者开始口服厄洛替尼150 mg/d治疗,后出现明显的恶心、呕吐、脱发等不良反应。2019年4月,临床医师嘱患者停用厄洛替尼,改用口服埃克替尼3次/d、125 mg/次治疗。

2.2.1 基于基因检测的靶向治疗用药分析

21外显子L858R突变是最常见的EGFR突变之一,属于对EGFR-TKIs敏感的突变。因此,对于术后患者,医疗团队决定选择EGFR-TKI进行维持治疗。此外,患者有20年吸烟史,而对于吸烟的肺癌患者,厄洛替尼的疗效优于吉非替尼[12],故医疗团队决定首选厄洛替尼作为患者的靶向治疗药物。

2.2.2 药学门诊的随访

2.2.2.1 不良反应监测

患者在接受肿瘤专科药学门诊的随访时诉服用厄洛替尼后有明显的恶心、呕吐、脱发等不良反应,且实在难以耐受。经临床药师与主治医师等讨论,决定将厄洛替尼用药剂量减至100 mg/d,但减量治疗1个月后,患者的不良反应程度仍未明显减轻。考虑到继续减量达不到有效的血药浓度,所以医疗团队决定让患者改用另一靶向治疗药物埃克替尼治疗,患者耐受性良好。

2.2.2.2 患者用药教育

临床药师在随访时也对患者进行用药教育,内容包括EGFR基因分型和靶向治疗药物的选择等。着重告知患者,厄洛替尼不可在进食时服用,应至少在饭前1 h或饭后2 h服用。同时,提醒患者注意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如肺毒性、腹泻、甲沟炎等。

3 讨论

精准医疗是科技发展的必然产物,其中药物基因组学的兴起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临床实践中,医疗团队需从基因、环境、生活方式等角度充分认识疾病的方方面面,选择药效与疾病的基因表型、生物标志物明确对应的药物进行治疗,同时把握药物代谢、消除与代谢酶基因多态性的关联。可以预期,在精准医疗时代,肿瘤治疗将更趋规范和有效,从而形成新的治疗指南和专家共识。

随着药学服务转型,药学门诊得到越来越多患者的认可。不过,在精准医疗的背景下,临床药师需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注重个体化给药相关基因检测和治疗药物浓度监测等新知识、新技术的实际运用。临床药师应做到:①在患者疾病确诊后,依据循证医学证据和相关基因检测结果等参与其治疗方案的确定,同时在治疗过程中观察患者病情的发展情况,及时提出合理用药的建议,减轻其不良反应;②对患者的药物治疗和随访都要个体化,医疗团队共同努力,提高疾病治疗水平。在精准医疗稳步发展的今天,临床药学也将向精准临床药学的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 郑志华, 王勇. 广东省药学门诊工作的推进[J]. 今日药学, 2018, 28(8): 576.

[2] 顾连荣, 余波, 朱斌, 等. 运用PDCA循环法提升化疗药物咨询室药学服务品质[J]. 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2018, 27(6): 426-429.

[3] Walko C, Kiel PJ, Kolesar J. Precision medicine in oncology: new practice models and roles for oncology pharmacists [J]. Am J Health Syst Pharm, 2016, 73(23): 1935-1942.

[4] Letai A. Functional precision cancer medicine-moving beyond pure genomics [J]. Nat Med, 2017, 23(9): 1028-1035.

[5] Mirnezami R, Nicholson J, Darzi A. Preparing for precision medicine [J]. N Engl J Med, 2012, 366(6): 489-491.

[6] 王恩华, 朱明华, 步宏, 等. 非小细胞肺癌靶向药物治疗相关基因检测的规范建议[J]. 中华病理学杂志, 2016, 45(2): 73-77.

[7] 边佳明, 陈艳, 安广文, 等. 中国187家医院治疗药物监测和个体化给药基因检测调查[J]. 药学服务与研究, 2018, 18(3): 168-172.

[8] 支修益, 石远凯, 于金明, 等. 中国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2015年版)[J]. 中华肿瘤杂志, 2015, 37(1): 67-78.

[9] Takeda K, Hida T, Sato T, et al. Randomized phase III trial of platinum-doublet chemotherapy followed by gefitinib compared with continued platinum-doublet chemotherapy in Japanese patients with advanced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results of a West Japan Thoracic Oncology Group trial(WJTOG0203) [J]. J Clin Oncol, 2010, 28(5): 753-760.

[10] Zhang L, Ma S, Song X, et al. Gefitinib versus placebo as maintenance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locally advanced or metastatic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INFORM; C-TONG 0804): a multicentre, double-blind randomised phase 3 trial[J]. Lancet Oncol, 2012, 13(5): 466-475.

[11] Lim SH, Lee JY, Sun JM, et al. Comparison of clinical outcomes following gefitinib and erlotinib treatment in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patients harboring 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mutation in either exon 19 or 21 [J]. J Thorac Oncol, 2014, 9(4): 506-511.

[12] Fan WC, Yu CJ, Tsai CM, et al. Different efficacies of erlotinib and gefitinib in Taiwanese patients with 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a retrospective multicenter study[J]. J Thorac Oncol, 2011, 6(1): 148-155.

作者:戚慧洁 陈莉 陈璐 陈海飞 王轶 王天笑 李群益 施孝金

第2篇:消化道疾病血清CRP与肿瘤标志物的联合检测的意义

摘要:目的:分析肿瘤标志物与血清CRP联合检测在消化道疾病诊治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5月98例在我院接受消化道疾病诊治的患者,甲组(n=51)为良性病变患者,乙组(n=47)为恶性病变患者,同时选取46例在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正常人群为参考组,比较肿瘤标志物与血清CRP水平。结果:甲、乙两组患者肿瘤标志物以及血清CRP水平均明显高于参考组研究对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组患者肿瘤标志物以及血清CRP水平均明显高于甲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肿瘤标志物以及血清CRP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瘤标志物与血清CRP联合检测在消化道疾病诊断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有助于临床医生准确评估患者病情并判断其预后。

关键词:消化道疾病;血清CRP;肿瘤标志物;检测价值

肿瘤标志物、血清CRP为消化道肿瘤病情诊断以及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在疾病早期筛查以及病情转归中均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可为临床医生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信息,此次研究旨在探讨2016年2月至2018年5月在我院接受消化道疾病诊治的患者应用肿瘤标志物与血清CRP联合检测的价值,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选取98例在我院接受消化道疾病诊治的患者,甲组良性病变患者51例,男性27例,女性24例,年龄32-78周岁,平均(55.2±4.6)岁,10例胰腺炎患者、11例胆囊炎患者、14例胆结石患者、16例阑尾炎患者。乙组恶性病变患者47例,男性25例,女性22例,年龄30-77周岁,平均(54.6±4.2)岁,10例大肠癌患者、9例胰腺癌患者、14例肝癌患者、14例胃癌患者。同时选取46例在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正常人群为参考组,男性26例,女性20例,年龄28-76周岁,平均(53.9±4.1)岁。三组研究对象基本资料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在所有研究对象空腹状态下抽取3ml肘部静脉血,离心操作10min,3000r/min,应用干式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CRP,应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肿瘤标志物[1]。

1.3观察项目 肿瘤标志物阳性:CA19-9>37ku/L,CA125>25ku/L,CEA>3.4μg/L;血清CRP 阳性:CRP>8mg/L。对比三组研究对象肿瘤标志物以及血清CRP水平,对比治疗前后患者肿瘤标志物以及血清CRP水平[2]。

1.4统计学应用 所用数据资料分析软件为SPSS22.0,(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差异通过χ2、t检验进行比较, 表示计量资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则P<0.05。

2结果

2.1三组研究对象肿瘤标志物以及血清CRP水平对比 甲、乙两组患者肿瘤标志物以及血清CRP水平均明显高于参考组研究对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组患者肿瘤标志物以及血清CRP水平均明显高于甲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治疗前后患者肿瘤标志物以及血清CRP水平对比 治疗后患者肿瘤标志物以及血清CRP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压力不断加大以及饮食习惯、饮食结构不断发生变化,消化道肿瘤发病率不断升高,严重影响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血清肿瘤标志物主要包括肿瘤相关抗原、癌胚抗原等,可通过肿瘤细胞诱导产生或者由肿瘤细胞直接生成,检测体液或者血清中肿瘤标志物在肿瘤患者病情进展以及与预后判断中均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3-5]。但是肿瘤标志物检测存在特异性较差以及阳性率较低等缺点,导致肿瘤标志物单独检测应用受限[6]。C反应蛋白为急性时相蛋白,一旦机体出现组织损伤、炎症以及感染时,CRP水平明显升高,作为组织损伤以及炎症反应的非特异性标志物在临床上有着广泛应用,而且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CRP检测灵敏度也不断获得提高[7-8]。消化道肿瘤患者存在程度各异的炎性反应,因此,机体内C反应蛋白水平存在升高现象,恶性肿瘤的发生以及发展与慢性感染、炎症等具有密切关联。CA199等肿瘤检测指标在上消化道出血、胆石症以及胰腺癌、急性胆囊炎等病症的检测中水平明显较高,一旦病因得到解除则可恢复至正常水平,因此,在进行消化道疾病诊断时联合检测多種指标能够使诊断准确性得到提高。

此次研究中,甲、乙两组患者肿瘤标志物以及血清CRP水平均明显高于参考组研究对象,乙组患者肿瘤标志物以及血清CRP水平均明显高于甲组患者,治疗后患者肿瘤标志物以及血清CRP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肿瘤标志物与血清CRP联合检测在消化道疾病诊断中应用价值较高,同时还能够准确判断疾病良恶性,可为临床医师制定针对性病情控制方案提供有效信息。

参考文献:

[1]高柳艳.CA72-4联合检测在消化道恶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中外医学研究,2015,(10):71-71.

[2]晋飞.消化道疾病血清CRP与肿瘤标志物的联合检测意义[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18):132,134.

[3]焦彦华,尹婷婷,郭利苓.肿瘤标志物和生化指标在消化道肿瘤转移中的临床意义[J].北方药学,2015,(9):118-118,119.

[4]邱黎霞,罗媛烨,葛丽卫,郭满盈.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对胃癌诊断的价值[J].山西医药杂志,2018,47(5):584-586.

[5]赵淑艳.消化道疾病血清CRP与肿瘤标志物的联合检测意义[J].今日健康,2016,15(9):354-354.

[6]乔庆红,傅颖,郭春林,张柱.血沉、C反应蛋白、CEA检测在消化道恶性肿瘤中的意义[J].中国实用医药,2015,(2):47-48.

[7]何蔡为.消化道肿瘤诊断应用血清CRP和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2017,23(11):94-96.

[8]曾繁昌,曾繁明.消化道疾病血清CRP与肿瘤标志物的联合检测意义[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7,30(2):201-202.

作者:白嘉禾

第3篇:癌基因检测的意义

到目前为止,在我国,癌症检测仍然是传统的方法更为可靠和稳妥。规范的肿瘤体检包括三个方面:一方面是为预防癌症所做的检查,如一位45岁以上的乙肝患者,应定期做腹部B超检查。另一方面是筛查早期癌症,如妇女进行宫颈涂片细胞学检查,以及时发现宫颈癌。第三是由经验丰富的医师进行详细诊断和物理检查,以早期发现癌症信号。

癌症如果是早期发现,手术后可以作为慢性病治疗,存活几年、十几年没有问题。甚至如果能更早期发现癌症的迹象,通过早干预、早预防,定期体检等手段完全可以避免或延缓癌症的发生和发展。目前,世界卫生组织(WHO)将癌症定义为可以治疗、控制、甚至治愈的慢性病,那是建立在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基础上,以及未来随着医学的进步,癌症可以像慢性病一样进行治疗。

核子基因表示,我国 80%的癌症患者确诊时即属于中晚期,癌症一旦出现转移或进入中晚期就变成了急性病,晚期肺癌一般存活期只有一年,肝癌晚期出现黄疸和腹水存活期为 1-3 个月。所以,癌症基因检测还是要尽早做。

癌症基因检测不仅能对癌症疾病起到早发现、早治疗的功效,而且在医学领域是预防、诊断和治疗癌症的重大课题。

第4篇:基因扩增实验室检测项目及意义

核心提示:基因扩增实验室检测项目及意义

项目临床意义标本种类EB病毒DNA定量检测(EB鼻咽癌早期筛查,恶性淋巴瘤传染性核细胞增多症血清,鼻咽拭子

肺炎 支原体DNA检测(MP)非典型肺炎全血,咽拭子,肺泡灌洗液 肺炎衣原体DNA检测非典型肺炎全血,咽拭子,痰液 流行性出血热DNA检测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全血

幽门螺旋体DNA检测(HP )慢性胃炎,胃溃疡,胃癌辅助治疗血清,胃液 呼吸道合胞病毒 DNA检测呼吸道疾病,肺炎全血咽拭子,肺泡灌洗液 轮状病毒RNA检测腹泻粪便 乙肝病毒DNA耐药检测 乙肝患者,病毒携带者,手术前后 常规体检血清

结核杆菌DNA耐药检测TB 流行病学调查肌疗效观察,早期诊断全血,痰液,尿液,胸腹水脑脊液

庚型肝炎RNA检测HGV庚肝患者病毒携带者血清 端粒酶RNA检测肿瘤血细胞 TTV病毒DNA检测输血传染病毒全血 流感病毒DNA检测流感鼻咽分泌物 肿瘤Ras基因诊断肿瘤早期筛查白细胞 肿瘤p53基因诊断抑癌基因检测白细胞

人乳头瘤病毒HPV16.18高致变性尖锐湿疣病理活检组织或渗出液 腺病毒DNA检测Adv腹泻咽拭子,咽喉洗液,脑脊液呼吸道合胞病毒RNA检测RSV呼吸道感染咽拭子

柯萨奇病毒RNA检测CVB病毒性心肌炎血清,咽拭子,尿液 性传播疾病(STD)检测性病,泌尿感染分泌物,渗出物,尿液 支原体同上同上 衣原体同上同上 淋病性传播疾病同上 梅毒性病血清

尖锐湿疣同上渗漏出液,破溃组织 单纯疱疹病毒DNA感染 (HSV) 疱疹感染,优生优育全血,分泌物,脑脊液 owtext .5pt" width=221>

尖锐湿疣

同上

渗漏出液,破溃组织

单纯疱疹病毒DNA感染 (HSV)

疱疹感染,优生优育

全血,分泌物,脑脊液

第5篇:肿瘤标记物检测

肿瘤标记物检测及临床意义

肿瘤标志物是肿瘤细胞本身存在或分泌的特异性物质,应具备以下一些特征:必须由恶性肿瘤细胞产生,并可在血液、组织液、分泌液或肿瘤组织中测出;不应该存在于正常组织和良性疾病中;某一肿瘤的肿瘤标志物应该在该肿瘤的大多数患者中检测出来;临床上尚无明确肿瘤证据之前最好能测出;肿瘤标志物的量最好能反映肿瘤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能有助于估计治疗效果、预测肿瘤的复发和转移。理想的肿瘤标志物应符合上述各项特征。然而,实际上冻存在绝对理想的肿瘤标志物。现今所知的肿瘤标志物中,绝大多数不但存在于恶性肿瘤中,而且也存在于良性肿瘤、胚胎组织,甚至正常组织中。因此,这些肿瘤标志物并非恶性肿瘤的特异性产物,但在恶性肿瘤患者中明显增多。故有人将肿瘤标志物称为肿瘤相关抗原。

肿瘤标志物可以分成以下几大类:肿瘤胚胎性抗原,如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异位激素(ACTH),血清铁蛋白(Fer/SF),血B2微球蛋白(B2-MG),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前列腺酸性磷酸酶(PAP),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EB病毒抗体(EB-IGM),糖类抗,CA-50),糖类抗原(CA-72-4),糖类抗原(CA-19-9),糖类抗原(CA24-2),糖类抗原(CA-125),糖类抗原(CA15-3),各项肿瘤标记物都有它的临床意义。

1.AFP原发性肝癌最敏感、最特异的指标,适用于大规模普查,如果成人血AFP值升高,则表示有患肝癌的可能AFP含量显著升高一般提示原发性肝细胞癌,,但阴性并不能排除原发性肝癌。AFP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应肿瘤的大小,其动态变化与病情有一定的关系,是显示治疗效果和预后判断的一项敏感指标。AFP值异常高者一般提示预后不佳,其含量上升则提示病情恶化。通常手术切除肝癌后二个月,AFP值应降至20ng/ml以下,若降的不多或降而复升,提示切除不彻底或有复发、转移的可能。在转移性肝癌中,AFP值一般低于350-400ng/ml。正常参考值0-15ng/ml

2.癌胚抗原(CEA)

在正常成人的血液中CEA很难测出。CEA是一种重要的肿瘤相关抗原,70~90%的结肠腺癌患者CEA高度阳性,在其它恶性肿瘤中的阳性率顺序为胃癌(60~90%)、胰腺癌(70~80%)、小肠腺癌(60~83%)、肺癌(56~80%)、肝癌(62~75%)、乳腺癌(40~68%)、泌尿系癌肿(31~46%)。胃液(胃癌)、唾液(口腔癌、鼻咽癌)以及胸腹水(肺癌、肝癌)中CEA的阳性检测率更高,因为这些肿瘤“浸泡液”中的CEA可先于血中存在。CEA含量与肿瘤大小、有无转移存在一定关系,当发生肝转移时,CEA的升高尤为明显。CEA测定主要用于指导各种肿瘤的治疗及随访,对肿瘤患者血液或其他体液中的CEA浓度进行连续观察,能对病情判断、预后及疗效观察提供重要的依据。CEA的检测对肿

瘤术后复发的敏感度极高,可达80%以上,往往早于临床、病理检查及X光检查。

3.癌抗原125(CA125)

CA125是卵巢癌和子宫内膜癌的首选标志物,如果以65U/ml为阳性界限,Ⅲ-Ⅳ期癌变准确率可达100%。CA125迄今为止是用于卵巢癌的早期诊断、疗效观察、预后判断、监测复发及转移的最重要指标。CA125测定和盆腔检查的结合可提高试验的特异性。对输卵管癌、子宫内膜癌、子宫颈癌、乳腺癌和间皮细胞癌诊断的符合率也很高,良性病变阳性率仅2%。CA125水平的升高是女性生殖系肿瘤复发的信号。正常参考值:0.1~35 U/ml。

4.癌抗原15-3(CA15-3)

CA15-3是乳腺癌的最重要的特异性标志物。30%-50%的乳腺癌患者的CA15-3明显升高,其含量的变化与治疗效果密切相关,是乳腺癌患者诊断和监测术后复发、观察疗效的最佳指标。正常参考值:0.1~25 U/ml

5.癌抗原19-9(CA19-9)

CA19-9是胰腺癌,胃癌,结、直肠癌、胆囊癌的相关标志物,大量研究证明CA19-9浓度与这些肿瘤大小有关,是至今报道的对胰腺癌敏感性最高的标志物。胰腺癌患者85%-95%为阳性,CA19-9测定有助于胰腺癌的鉴别诊断和病情监测。正常参考值:0.1~27 U/ml

6.癌抗原72-4(CA72-4)

CA72-4是目前诊断胃癌的最佳肿瘤标志物之一,对胃癌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其敏感性可达28-80%,若与CA19-9及CEA联合检测可以监测70%以上的胃癌。

CA72-4对其他胃肠道癌、乳腺癌、肺癌、卵巢癌也有不同程度的检出率。CA72-4与CA125联合检测,作为诊断原发性及复发性卵巢肿瘤的标志,特异性可达100%。

正常参考值:0.1~7 U/ml

CA242是一种新的肿瘤相关抗原,当消化道发生肿瘤时,其含量升高

CEA与CA242联合检测可提高敏感性,与单独采用CEA检测相比,对结肠癌可提高40-70%,对直肠癌提高达到47-62%。CEA与CA242无相关性,具有独立的诊断价值,且二者之间具有互补性。

正常参考值:0~17 U/ml

CA50是胰腺和结、直肠癌的标志物,是最常用的糖类抗原肿瘤标志物,因其广

泛存在胰腺、胆囊、肝、胃、结直肠、膀胱、子宫,它的肿瘤识别谱比CA19-9广,因此它又是一种普遍的肿瘤标志相关抗原,而不是特指某个器官的肿瘤标志物。

另有报导萎缩性胃炎患者胃液CA50的浓度与正常人比较有显著改变。通常认为萎缩性胃炎是癌前高危期,因此CA50可作为癌前诊断指标之一。在胰腺炎、结肠炎和肺炎发病时,CA50也会升高,但随炎症消除而下降。

9.非小细胞肺癌相关抗原(CYFRA 21-1)

CYFRA 21-1是非小细胞肺癌最有价值的血清肿瘤标志物,尤其对鳞状细胞癌患者的早期诊断、疗效观察、预后监测有重要意义

CYFRA 21-1与良性肺部疾病(肺炎、结核、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的鉴别特异性比较好。

正常参考值:0.10~4 ng/ml

10.小细胞肺癌相关抗原(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

NSE被认为是监测小细胞肺癌的首选标志物,60-80%的小细胞肺癌患者NSE升高

血清NSE水平的测定对于神经母细胞瘤的监测疗效和预报复发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比测定尿液中儿茶酚胺的代谢物更有意义。

另外对胺前体摄取脱羧细胞瘤、精原细胞瘤及其它脑肿瘤的诊断也有重要意义。

正常参考值:0~16 ng/ml

11.鳞状细胞癌抗原(SCC)

鳞状细胞癌抗原(SCC)是一种特异性很好而且是最早用于诊断鳞癌的肿瘤标志物。SCC在正常的鳞状上皮细胞中抑制细胞调亡和参与鳞状上皮层的分化,在肿瘤细胞中参与肿瘤的生长,它有助于所有鳞状上皮细胞起源癌的诊断和监测,

对子宫颈癌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对原发性宫颈鳞癌敏感性为44%-69%;复发癌敏感性为67%-100%,特异性90%-96%;正常参考值:< 1.5 mg/L

12.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

PSA是前列腺癌的特异性标志物,也是目前公认的唯一具有器官特异性肿瘤标志物。血清TPSA升高一般提示前列腺存在病变(前列腺炎、良性增生或癌症

TPSA测定还可用于监测前列腺癌患者或接受激素治疗患者的病情及疗效,90%前列腺癌术后患者的血清TPSA值可降至不能检出的痕量水平,若术后血清TPSA值升高,提示有残存肿瘤。放疗后疗效显著者,50%以上患者在2个月内血清TPSA降至正常。

正常参考值:0.01~4.0 ng/ml

13.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

单项的血清总PSA(TPSA)测定不能明确鉴别前列腺癌和良性的前列腺增生,主要是因为在浓度2-20ng/ml范围内,二组病人有交叉。而FPSA/TPSA不受此因素及年龄的影响,通过FPSA/TPSA比值达到鉴别前列腺癌或良性的前列腺增生的目的

FPSA检测主要适用于未经治疗、TPSA值为2-20ng/ml病人,当TPSA值低于2ng/ml或高于20ng/ml时,FPSA/TPSA比值并不能用于鉴别前列腺癌和良性的前列腺增生。

正常参考值:0.01~2.0 ng/ml FPSA/TPSA:> 0.15

14.α-L-岩藻糖苷酶(AFU)

AFU是是对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检测的又一敏感、特异的新标志物。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AFU活力显著高于其它各类疾患(包括良、恶性肿瘤)。血清AFU活性动态曲线对判断肝癌治疗效果、估计预后和预报复发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正常参考值:234~414 μmol/L

15.EB病毒抗体(EBV-VCA)

EB病毒阳性、鼻咽癌家族史、鼻咽癌的高发区、身体免疫力低下,都可能是患鼻咽癌的高危因素。从理论上讲,如EB病毒检查阳性者,仅是代表患者以前曾经受过EB病毒感染,但它是否是鼻咽癌发病的直接原因,目前尚无定论。但临床实践,科学研究表明,阳性者患鼻咽癌的机会比阴性者大得多。正常参考值:EBV-VCA抗体 阴性

16.肿瘤相关物质(TSGF)

TSGF肿瘤相关物质联合检测(原名恶性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是一种可以简便快速地用于恶性肿瘤早期辅助诊断的新型的肿瘤标志物,对疗效观察、人群查体亦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中TSGF含量显著升高,不同种类的恶性肿瘤间差异不明显;而良性肿瘤与健康人群间无显著差异,TSGF是良、恶性肿瘤的鉴别指标,可在辅助诊断恶性肿瘤方面发挥作用正常参考值:正常人TSGF浓度范围为47±17U/ml;<64U/ml为阴性;≥64U/ml而<71U/ml为可疑;≥71U/ml为阳性。

17.铁蛋白(SF)

铁蛋白升高可见于下列肿瘤:急性白血病、何杰金氏病、肺癌、结肠癌、肝癌和前列腺癌。检测铁蛋白对肝脏转移性肿瘤有诊断价值,76%的肝转移病人铁蛋白含量高于400μg/L,当肝癌时,AFP测定值较低的情况下,可用铁蛋白测定值补充,以提高诊断率。

正常参考值:男性:30~400 μg/L 女性:13~150 μg/L

18.β2-微球蛋(β2-MG)

β2-MG是恶性肿瘤的辅助标志物,也是一些肿瘤细胞上的肿瘤相关抗原。在恶性血液病或其它实质性癌瘤中,突变细胞合成和分泌β2-MG,可使病人血清中浓度显著上升,在淋巴系统肿瘤如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细胞肉瘤、多发性骨髓瘤等中尤为明显,在肺癌、乳腺癌、胃肠正常参考值:1.58~3.55 μg/ml

道癌及子宫颈癌等中也可见增高。

正常参考值:1.58~3.55 μg/ml

19.胰胚胎抗原(POA)

胰胚胎抗原是胰腺癌的又一新型、敏感、特异的新标志物,胰腺癌的POA的阳性率为95%

正常参考值:0~7 U/ml

20.胃泌素前体释放肽(PROGRP)

胃泌素前体释放肽是一种新的小细胞肺癌标志物。PROGRP是脑肠激素的一种,是小细胞肺癌增殖因子胃泌素释放肽的前体。PROGRP作为小细胞肺癌标志物有以下特点:1. 针对小细胞肺癌的特异性非常高;2. 较早期的病例有较高的阳性率;3. 健康者与患者血中浓度差异很大,因而检测的可靠性很高。

正常参考值: 4~6 pg/ml

现在临床对一些肿瘤项目进行一些组合检查肿瘤普查:

1、肿瘤普查四项:AFP、CEA、Fer、β2-MG

2、肿瘤三项:AFP、CEA、CA199

3、妇科肿瘤五项:AFP、CEA、CA1

25、CA1

53、CA199

4、卵巢癌二项:CA1

25、CEA

5、乳腺癌二项:CA1

53、CA199

6、消化道肿瘤六项:AFP CEA CA199 CA242 CA724 CA50

7、肝胆肿瘤五项:AFP CEA CA199 CA125 CA50

8、胃癌三项:CEA CA724 CA199

9、肺癌三项:CEA NSE CYFRA211

10、 前列腺癌三项:PSA FPSA PAP

11、 前列腺癌两项:PSA FPSA

第6篇:药物性耳聋基因检测

氨基糖苷类药物致聋呈母系遗传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致聋患者可分为两类,一类因接受了毒性剂量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而致聋,这类病人多无遗传背景;另一类接受了常规剂量或单次剂量的氨基抗生素而致聋,这类病人有遗传家族史。

研究表明,线粒体DNA突变是引起感音神经性耳聋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致病机制明确的与药物性耳聋发病密切相关的主要线粒体DNA突变是12s rRNA基因上的 1494C>T和1555A>G。我国人群中,1494C>T携带率为3.34%,1494C>T携带率为0.45%。研究发现,1555A>G突变在没用药的情况下与很多耳聋家庭相关,而且这些家庭内和家庭间的母系成员在听力损失程度,发病年龄,及听力曲线上存在很大差异。

线粒体DNA呈母系遗传方式,携带1494C>T和1555A>G的母亲会将突变遗传给后代,后代中女性可将突变的线粒体DNA继续传给下一代,而男性则不再下传。

线粒体DNA在传递过程中,卵母细胞会丧失绝大多数线粒体DNA,从而限制先传线粒体的数量和种类,造成子代个体间明显的异质性差异,甚至同卵双生子也可表现为不同的表型。该过程是遗传的限制因素。在正常情况下,人只有1种野生型线粒体DNA,如果同一组织或细胞线粒体DNA相同——或为野生型序列,或为突变型序列,即为同质性;如果一部分线粒体DNA发生突变,导致组织或细胞同时存在突变型和野生型两种线粒体DNA,称之为异质性。当突变型线粒体DNA分子达到一定数量(阈值)后,线粒体功能缺陷,即可引起组织器官功能异常,产生相应的临床表型,阈值效应与各组织、器官对能量的依赖性密切相关,最先受损的是中枢神经系统,其后为肌肉、心脏、胰腺、肾脏和肝脏。因此,线粒体突变引起的氨基糖苷类药物敏感性家族中,其母系成员在给药后听力损失程度也存在很大差异。

2.2.4易感人群应避免接触氨基糖苷类药物

线粒体基因组的基因突变(1494C>T和1555A>G)的检出为临床医生预测个体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遗传易感性提供了有效方法,1494C>T和1555A>G突变阳性

的个体本人及其母系亲属应避免接触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第7篇:肿瘤标志物的临床意义

1.甲胎蛋白(AFP)

AFP是早期诊断原发性肝癌最敏感、最特异的指标,适用于大规模普查,如果成人血AFP值升高,则表示有患肝癌的可能。

AFP含量显著升高一般提示原发性肝细胞癌,70~95%患者的AFP升高,越是晚期,AFP含量越高,但阴性并不能排除原发性肝癌。AFP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应肿瘤的大小,其动态变化与病情有一定的关系,是显示治疗效果和预后判断的一项敏感指标。AFP值异常高者一般提示预后不佳,其含量上升则提示病情恶化。通常手术切除肝癌后二个月,AFP值应降至20ng/ml以下,若降的不多或降而复升,提示切除不彻底或有复发、转移的可能。在转移性肝癌中,AFP值一般低于350~400ng/ml。

 妇产科的生殖腺胚胎癌、卵巢内胚窦癌AFP也会明显升高。AFP中度升高也常见于酒精性肝硬化、急性肝炎以及HBsAg携带者。某些消化道癌也会出现AFP升高现象。孕妇血清或羊水AFP升高提示胎儿脊柱裂、无脑症、食管atresia或多胎;AFP降低(结合孕妇年龄)提示未出生的婴儿有Down’s综合征的危险性。

正常参考值:0~15 ng/ml 2.癌胚抗原(CEA)

在正常成人的血液中CEA很难测出。CEA是一种重要的肿瘤相关抗原,70~90%的结肠腺癌患者CEA高度阳性,在其它恶性肿瘤中的阳性率顺序为胃癌(60~90%)、胰腺癌(70~80%)、小肠腺癌(60~83%)、肺癌(56~80%)、肝癌(62~75%)、乳腺癌(40~68%)、泌尿系癌肿(31~46%)。胃液(胃癌)、唾液(口腔癌、鼻咽癌)以及胸腹水(肺癌、肝癌)中CEA的阳性检测率更高,因为这些肿瘤“浸泡液”中的CEA可先于血中存在。CEA含量与肿瘤大小、有无转移存在一定关系,当发生肝转移时,CEA的升高尤为明显。

CEA测定主要用于指导各种肿瘤的治疗及随访,对肿瘤患者血液或其他体液中的CEA浓度进行连续观察,能对病情判断、预后及疗效观察提供重要的依据。CEA的检测对肿瘤术后复发的敏感度极高,可达80%以上,往往早于临床、病理检查及X光检查。

大量临床实践证实,术前或治疗前CEA浓度能明确预示肿瘤的状态、存活期及有无手术指征等。术前CEA浓度越低,说明病期越早,肿瘤转移、复发的可能越小,其生存时间越长;反之,术前CEA浓度越高说明病期较晚,难于切除,预后差。在对恶性肿瘤进行手术切除时,连续测定CEA将有助于疗效观察。手术完全切除者,一般术后6周CEA回复正常;术后有残留或微转移者,可见下降,但不恢复正常;无法切除而作姑息手术者,一般呈持续上升。CEA浓度的检测也能较好地反映放疗和化疗疗效。其疗效不一定与肿瘤体积成正比,只要CEA浓度能随治疗而下降,则说明有效;若经治疗其浓度不变,甚至上升,则须更换治疗方案。CEA检测还可对经手术或其他方法治疗使CEA恢复正常的病人,进行长期随访,监测其复发和转移。通常采用以下方案:术后第六周一次;术后三年内,每月一次;3~5年每三个月一次;5~7年每半年一次;7年后一年一次。若发现升高,两周后再测一次,两次都升高则提示复发和转移。

正常参考值:0~5 ng/ml

3.癌抗原125(CA125)

 CA125是卵巢癌和子宫内膜癌的首选标志物,如果以65U/ml为阳性界限,Ⅲ-Ⅳ期癌变准确率可达100%。CA125迄今为止是用于卵巢癌的早期诊断、疗效观察、预后判断、监测复发及转移的最重要指标。CA125测定和盆腔检查的结合可提高试验的特异性。对输卵管癌、子宫内膜癌、子宫颈癌、乳腺癌和间皮细胞癌诊断的符合率也很高,良性病变阳性率仅2%。CA125水平的升高是女性生殖系肿瘤复发的信号。

1 动态观察血清CA125浓度有助于卵巢癌的预后评价和治疗控制,经治疗后,CA125含量可明显下降,若不能恢复至正常范围,应考虑有残存肿瘤的可能。95%的残存肿瘤患者的血清CA125浓度大于35U/ml。当卵巢癌复发时,在临床确诊前几个月便可呈现CA125增高,卵巢癌发生转移的患者血清中CA125更明显高于正常参考值。

 各种恶性肿瘤引起的腹水中也可见CA125升高。CA125升高也可见于多种妇科良性疾病,如卵巢囊肿、子宫内膜病、宫颈炎及子宫肌瘤、胃肠道癌、肝硬化、肝炎等。

正常参考值:0.1~35 U/ml 4.癌抗原15-3(CA15-3)

CA15-3是乳腺癌的最重要的特异性标志物。30%~50%的乳腺癌患者的CA15-3明显升高,其含量的变化与治疗效果密切相关,是乳腺癌患者诊断和监测术后复发、观察疗效的最佳指标。CA15-3动态测定有助于II期和III期乳腺癌病人治疗后复发的早期发现;当CA15-3大于100U/ml时,可认为有转移性病变。

 肺癌、胃肠癌、卵巢癌及宫颈癌患者的血清CA15-3也可升高,应予以鉴别,特别要排除部分妊娠引起的含量升高。  正常参考值:0.1~25 U/ml 5.癌抗原19-9(CA19-9)

 CA19-9是胰腺癌、胃癌、结直肠癌、胆囊癌的相关标志物。大量研究证明CA19-9浓度与这些肿瘤大小有关,是至今报道的对胰腺癌敏感性最高的标志物。胰腺癌患者85%~95%为阳性,CA19-9测定有助于胰腺癌的鉴别诊断和病情监测。当CA19-9小于1000U/ml时,有一定的手术意义,肿瘤切除后CA19-9浓度会下降,如再上升,则可表示复发。对胰腺癌转移的诊断也有较高的阳性率,当血清CA19-9水平高于10000U/ml时,几乎均存在外周转移。胃癌、结直肠癌、胆囊癌、胆管癌、肝癌的阳性率也会很高,若同时检测CEA和AFP可进一步提高阳性检测率(对于胃癌,建议做CA72-4和CEA联合检测)。

 胃肠道和肝的多种良性和炎症病变,如胰腺炎、轻微的胆汁郁积和黄疸,CA19-9浓度也可增高,但往往呈“一过性”,而且其浓度多低于120U/ml,必须加以鉴别。 

正常参考值:0.1~27 U/ml 6.癌抗原72-4(CA72-4)

 CA72-4是目前诊断胃癌的最佳肿瘤标志物之一,对胃癌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其敏感性可达28~80%,若与CA19-9及CEA联合检测可以监测70%以上的胃癌。CA72-4水平与胃癌的分期有明显的相关性,一般在胃癌的Ⅲ-Ⅳ期增高。对伴有转移的胃癌病人,CA72-4的阳性率更远远高于非转移者。CA72-4水平在术后可迅速下降至正常。在70%的复发病例中,CA72-4浓度首先升高。与其它标志物相比,CA72-4最主要的优势是其对良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有极高的特异性,在众多的良性胃病患者中,其检出率仅0.7%。

 CA72-4对其他胃肠道癌、乳腺癌、肺癌、卵巢癌也有不同程度的检出率。CA72-4与CA125联合检测,作为诊断原发性及复发性卵巢肿瘤的标志,特异性可达100%。  正常参考值:0.1~7 U/ml 7.癌抗原242(CA242)

 CA242是一种新的肿瘤相关抗原,当消化道发生肿瘤时,其含量升高。对胰腺癌、结直肠癌有较高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有86%和62%的阳性检出率;对肺癌、乳腺癌也有一定的阳性检出率。用于胰腺癌和良性肝胆疾病的鉴别诊断及预后,也用于结直肠癌病人术前预后及复发鉴别。

2 CEA与CA242联合检测可提高敏感性,与单独采用CEA检测相比,对结肠癌可提高40~70%,对直肠癌提高达到47~62%。CEA与CA242无相关性,具有独立的诊断价值,且二者之间具有互补性。  正常参考值:0~17 U/ml 8.癌抗原50(CA50)

 CA50是胰腺和结直肠癌的标志物,是最常用的糖类抗原肿瘤标志物,因其广泛存在胰腺、胆囊、肝、胃、结直肠、膀胱、子宫,它的肿瘤识别谱比CA19-9广,因此它又是一种普遍的肿瘤标志相关抗原,而不是特指某个器官的肿瘤标志物。CA50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可检出不同的阳性率,对胰腺癌和胆囊癌的阳性检出率居首位,占94.4%;其它依次为肝癌(88%)、卵巢与子宫癌(88%)和恶性胸水(80%)等。可用于胰腺癌、胆囊癌等肿瘤的早期诊断,对肝癌、胃癌、结直肠癌及卵巢肿瘤诊断亦有较高价值。

 值得指出的是CA50在80%AFP阴性的肝细胞癌中呈阳性结果,作为手术治疗彻底与否的指标也有较大的正确性。另外,CA50对恶性胸水有很高的阳性检出率,而良性胸水尚无阳性报道,故CA50的检测对鉴别良、恶性胸水亦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 另有报导萎缩性胃炎患者胃液CA50的浓度与正常人比较有显著改变。通常认为萎缩性胃炎是癌前高危期,因此CA50可作为癌前诊断指标之一。在胰腺炎、结肠炎和肺炎发病时,CA50也会升高,但随炎症消除而下降。

正常参考值:0~20 U/ml 9.非小细胞肺癌相关抗原(CYFRA 21-1)

 CYFRA 21-1是非小细胞肺癌最有价值的血清肿瘤标志物,尤其对鳞状细胞癌患者的早期诊断、疗效观察、预后监测有重要意义。CYFRA 21-1也可用于监测横纹肌浸润性膀胱癌的病程,特别是对预计膀胱癌的复发具有较大价值。如果肿瘤治疗效果好,CYFRA 21-1的水平会很快下降或恢复到正常水平;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CYFRA 21-1值的变化常常早于临床症状和影像检查。

 CYFRA 21-1与良性肺部疾病(肺炎、结核、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的鉴别特异性比较好。

正常参考值:0.10~4 ng/ml

10.小细胞肺癌相关抗原(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

 NSE被认为是监测小细胞肺癌的首选标志物,60~80%的小细胞肺癌患者NSE升高。在缓解期,80~96%的患者NSE含量正常,如NSE升高,提示复发。小细胞肺癌患者首轮化疗后24~72小时内,由于肿瘤细胞的分解,NSE呈一过性升高。因此,NSE是监测小细胞肺癌疗效与病程的有效标志物,并能提供有价值的预后信息。

 NSE也可作为神经母细胞瘤的标志物,对该病的早期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神经母细胞瘤患者的尿中NSE水平也有一定升高,治疗后血清NSE水平降至正常。血清NSE水平的测定对于神经母细胞瘤的监测疗效和预报复发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比测定尿液中儿茶酚胺的代谢物更有意义。

 另外对胺前体摄取脱羧细胞瘤、精原细胞瘤及其它脑肿瘤的诊断也有重要意义。  正常参考值:0~16 ng/ml 11.鳞状细胞癌抗原(SCC)

 鳞状细胞癌抗原(SCC)是一种特异性很好而且是最早用于诊断鳞癌的肿瘤标志物。SCC在正常的鳞状上皮细胞中抑制细胞调亡和参与鳞状上皮层的分化,在肿瘤细胞中参与肿瘤的生长,它有助于所有鳞状上皮细胞起源癌的诊断和监测,例如:子宫颈癌、肺癌(非小细胞肺癌)、头颈部癌、食管癌、鼻咽癌以及外阴部鳞状细胞癌等。这些肿瘤患者血清中SCC

3 升高,其浓度随病期的加重而增加。临床上用于监测这些肿瘤的疗效、复发、和转移以及评价预后。

 对子宫颈癌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对原发性宫颈鳞癌敏感性为44%~69%;复发癌敏感性为67%~100%,特异性90%~96%;其血清学水平与肿瘤发展、侵犯程度及有否转移相关。在宫颈癌根治术后SCC浓度显著下降;可及早提示复发,50%患者的SCC浓度升高先于临床诊断复发2~5个月,它可以作为独立风险因子加以应用。

 辅助诊断肺鳞癌:肺鳞癌阳性率为46.5%,其水平与肿瘤的进展程度相关,它配合CA1

25、CYFRA21-1和CEA联合检测可提高肺癌患者诊断的灵敏性。

 食管鳞癌、鼻咽癌的预测:阳性率随病情发展而上升,对于晚期患者,其灵敏性可达73%,联合检测CYFRA21-1和SCC可以提高检测的灵敏性。III期头颈部癌阳性率为40%,IV期时阳性率增至60%。

 其它鳞癌的诊断和监测:头颈癌、外阴癌、膀胱癌、肛管癌、皮肤癌等。 

正常参考值:< 1.5 mg/L 12.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

 PSA是前列腺癌的特异性标志物,也是目前公认的唯一具有器官特异性肿瘤标志物。血清TPSA升高一般提示前列腺存在病变(前列腺炎、良性增生或癌症)。血清PSA是检测和早期发现前列腺癌最重要的指标之一,血清TPSA定量的阳性临界值为大于10μg/L,前列腺癌的诊断特异性达90%~97%。TPSA也可用于高危人群前列腺癌的筛选与早期诊断,是第一个由美国癌症协会推荐用于筛查50岁以上男性前列腺癌的肿瘤标志物。

 TPSA测定还可用于监测前列腺癌患者或接受激素治疗患者的病情及疗效,90%前列腺癌术后患者的血清TPSA值可降至不能检出的微量水平;若术后血清TPSA值升高,提示有残存肿瘤。放疗后疗效显著者,50%以上患者在2个月内血清TPSA降至正常。  正常参考值:0.01~4.0 ng/ml 13.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

 单项的血清总PSA(TPSA)测定不能明确鉴别前列腺癌和良性的前列腺增生,主要是因为在浓度2~20ng/ml范围内,二组病人有交叉。而FPSA/TPSA不受此因素及年龄的影响,通过FPSA/TPSA比值达到鉴别前列腺癌或良性的前列腺增生的目的。前列腺癌患者的FPSA/TPSA比值明显偏低,良性的前列腺增生患者的FPSA/TPSA比值显著增高。FPSA/TPSA界限指定为0.15,低于该值高度怀疑前列腺癌,其诊断敏感性为90.9%,特异性为87.5%,准确性为88.6%,明显优于TPSA单独测定。

 FPSA检测主要适用于未经治疗、TPSA值为2~20ng/ml病人,当TPSA值低于2ng/ml或高于20ng/ml时,FPSA/TPSA比值并不能用于鉴别前列腺癌和良性的前列腺增生。 

正常参考值:0.01~2.0 ng/ml ;FPSA/TPSA:> 0.15 14.α-L-岩藻糖苷酶(AFU)

 AFU是对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检测的又一敏感、特异的新标志物。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AFU活力显著高于其它各类疾患(包括良、恶性肿瘤)。血清AFU活性动态曲线对判断肝癌治疗效果、估计预后和预报复发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甚至优于AFP。但是,值得提出的是,血清AFU活力测定在某些转移性肝癌、肺癌、乳腺癌、卵巢或子宫癌之间有一些重叠,甚至在某些非肿瘤性疾患如肝硬化、慢性肝炎和消化道出血等也有轻度升高,在使用AFU时应与AFP同时测定,可提高原发性肝癌的诊断率,有较好的互补作用。

正常参考值:234~414 μmol/L

15.EB病毒抗体(EBV-VCA)

4  EB病毒阳性、鼻咽癌家族史、鼻咽癌的高发区、身体免疫力低下,都可能是患鼻咽癌的高危因素。从理论上讲,如EB病毒检查阳性者,仅是代表患者以前曾经受过EB病毒感染,但它是否是鼻咽癌发病的直接原因,目前尚无定论。但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表明,阳性者患鼻咽癌的机会比阴性者大得多。

 鼻咽癌是最常见的EBV感染的上皮性肿瘤,几乎100%的非角化性鼻咽癌都有EBV感染。因此,在鼻咽癌要与鼻咽部的其他癌进行鉴别时,EB病毒血清学检测可帮助诊断。另外,当发现颈部淋巴结出现转移癌时,如果EB病毒血清学检测呈阳性,提示原发肿瘤很可能是鼻咽癌

 EBV在感染过程中形成的病毒特异抗原可以区分为早期抗原(EA)、病毒衣壳抗原(VCA)、核相关肿瘤抗原(EBNA)和膜抗原(MA)。检测这些抗原的相应抗体反应,有助于EBV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 VCA抗原具有很强的免疫原性,最初感染EBV的患者血清中可检测到VCA-IgM,之后IgM抗体逐渐减少到无法检出的水平(正常情况下,IgM抗体持续不超过10周。滴度下降,有时起伏。任何急性感染的慢性过程是罕见的),几乎同时VCA-IgG逐渐增加,并可在正常人体内终生存在。若此试验阴性,可以排除EBV感染。

 EBV-VCA抗体临床意义:VCA-IgA≥1:10为阳性,说明感染过EB病毒(多在半年前或很久前),临床上与鼻咽癌、胸腺淋巴上皮癌、胃癌、直肠癌、类风湿性关节炎、非甲非乙型肝炎、红斑痕疮、干燥综合症、Burkitt氏淋巴瘤、免疫缺陷宿主的淋巴瘤等疾病有关。VCA-IgM≥1:5为阳性,说明有近期感染(感染后多在2~3周该抗体升高,在体内持续时间不等),临床上与不明原因的发热、乏力、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紫癜、抽风、川畸病、口腔脱皮等自身免疫病有关;VCA-IgG≥1:80以上者,说明EBV被激活或激活了其它病毒基因及某些细胞基因,可作为EBV或其它病毒感染的参考招标。 

正常参考值:EBV-VCA抗体 阴性 16.肿瘤相关物质(TSGF)

 TSGF肿瘤相关物质联合检测(原名恶性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是一种可以简便快速地用于恶性肿瘤早期辅助诊断的新型肿瘤标志物,对疗效观察、人群查体亦有很高的应用价值。由糖类物质构成的糖脂、糖蛋白、寡聚糖等广泛分布于细胞内外和各种体液中,在细胞发生癌变时其代谢紊乱可引起体液中的含量升高,是国际公认的肿瘤标志物;氨基酸及其代谢产物也由于其瘤种特异性小而适用于普查筛选。几种小分子的肿瘤标志物组合在一起合称为TSGF,由于TSGF含量在肿瘤早期血清中即会明显升高,这一特性使其成为广谱恶性肿瘤早期辅助诊断的理想指标。

 TSGF对癌症早期检测具有一定的优势,在人群防癌健康检查中应用TSGF的检测及动态跟踪,可有效排除假阳性的干扰,提高检测的准确性。用以发现无任何症状的早期癌症或早期复发癌症患者,可用于人群健康防癌检查或高危人群筛查,通过定期检测,及早发现癌症,提高治疗效果。建议对自然人群特别是癌症高发区人群每年进行一次TSGF检测。  通过TSGF检测可筛选出的不同瘤种、不同脏器的常见恶性肿瘤多达几十种,表明TSGF是恶性肿瘤的广谱标志。

 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中TSGF含量显著升高,不同种类的恶性肿瘤间差异不明显;而良性肿瘤与健康人群间无显著差异,TSGF是良、恶性肿瘤的鉴别指标,可在辅助诊断恶性肿瘤方面发挥作用。急性炎症、胶原病等良性疾病会出现一过性的TSGF值升高,经治疗或自然康复,TSGF值会随之下降,而癌症患者TSGF复查值呈现持续阳性,通过短期跟踪检测,即可排除假阳性干扰。临床病例统计表明2499例各类炎症疾病的假阳性为18.7%,随疾病的转归,绝大多数可在一个月内转阴。

 TSGF也是癌症病人治疗效果及动态随访指标,临床应用资料表明癌症病人治疗前TSGF检测值显著升高,经有效治疗后,患者血清中TSGF值明显下降,甚至降至正常水平;治疗无效或病情恶化、复发或转移的患者,TSGF值反而上升。因此TSGF在疗效观察方面有重要价值,治疗过程中可根据TSGF的检测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期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5  部分急性炎症(肝炎、肺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等病症可产生交叉反应,引起假阳性。晚期癌症患者TSGF含量可能低于临界值。

 正常参考值:正常人TSGF浓度范围为47±17U/ml;<64U/ml为阴性; ≥64U/ml而<71U/ml为可疑;≥71U/ml为阳性。 17.铁蛋白(SF)

 铁蛋白升高可见于下列肿瘤:急性白血病、何杰金氏病、肺癌、结肠癌、肝癌和前列腺癌。检测铁蛋白对肝脏转移性肿瘤有诊断价值,76%的肝转移病人铁蛋白含量高于400μg/L,当肝癌时,AFP测定值较低的情况下,可用铁蛋白测定值补充,以提高诊断率。在色素沉着、炎症、肝炎时铁蛋白也会升高。升高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细胞坏死,红细胞生成被阻断或肿瘤组织中合成增多。

正常参考值:男性:30~400 μg/L ;女性:13~150 μg/L 18.β2-微球蛋(β2-MG)

 β2-MG是恶性肿瘤的辅助标志物,也是一些肿瘤细胞上的肿瘤相关抗原。在恶性血液病或其它实质性癌瘤中,突变细胞合成和分泌β2-MG,可使病人血清中浓度显著上升,在淋巴系统肿瘤如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细胞肉瘤、多发性骨髓瘤等中尤为明显;在肺癌、乳腺癌、胃肠道癌及子宫颈癌等中也可见增高。由于在肿瘤早期,血清β2-MG可明显高于正常值,故有助于鉴别良、恶性肿瘤。有报道发现恶性疾病时β2-MG在腹水中与血清中的比例明显相关,若两者比值大于1.3时,即考虑为癌肿的表现。

 血清β2-MG不但可以在肾功能衰竭、多种血液系统疾病及炎症时升高,而且在多种疾病中均可增高,故应排除由于某些炎症性疾病或肾小球滤过功能减低所致的血清β2-MG增高。脑脊液中β2-MG的检测对脑膜白血病的诊断有特别的意义。 

正常参考值:1.58~3.55 μg/ml 19.胰胚胎抗原(POA)

 胰胚胎抗原是胰腺癌的又一新型、敏感、特异的新标志物,胰腺癌的POA的阳性率为95%,其血清含量大于20U/ml;当肝癌、大肠癌、胃癌等恶性肿瘤时也会使POA升高,但阳性率较低。

 正常参考值:0~7 U/ml 20.胃泌素前体释放肽(PROGRP)

 胃泌素前体释放肽是一种新的小细胞肺癌标志物。PROGRP是脑肠激素的一种,是小细胞肺癌增殖因子胃泌素释放肽的前体。PROGRP作为小细胞肺癌标志物有以下特点:① 针对小细胞肺癌的特异性非常高;② 较早期的病例有较高的阳性率;③ 健康者与患者血中浓度差异很大,因而检测的可靠性很高。 

正常参考值: 4~6 pg/ml

6 肿瘤标志物的联合应用推荐方案(可大大提高肿瘤诊断的阳性率)

肿瘤类型 肿瘤标志物(按检测的顺序排列,如果已确诊,括号内的项目可不检测)肝

AFP + CEA + (AFU) 结、直肠、胆道 CEA + CA199(+CA50)

CEA + CA199 + CA242(+CA50) 胃

CEA + CA199 + CA72-4 食道

CEA + SCC 肺

NSE + CYFRA 21-1 + CEA +CA125(+CA50+CA199/SCC) 乳腺

CA153 + CEA + CA125 卵巢

CA125 + β-HCG + CEA(+AFP+CA72-4) 宫颈

CEA + CA72-4 + SCC+(CA125) 子宫

CEA + β-HCG + SCC(+SF) 肾

CEA + β2-MG 前列腺

FPSA/TPSA + PAP 甲状腺

CEA + TGA + TPOA(TMA) + T

3、T

4、FT

3、FT

4、TSH(+CA199) 鼻咽

CEA + SCC + EBV

肿瘤标志物在肿瘤早期筛查中的应用:

 对于无症状人群,由于多数肿瘤标志物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低,将其作为普查指标意义并不大。倘若我们用有脏器定位特性或肿瘤专一性的标志物来做普查,就像大海捞针,无从着手,而且费用极大。

 除AFP之外的各种标志物都因组织解剖的关系,在未突破基底膜侵犯粘膜下层之前,其抗原不能入血,所以在血液中Ⅰ期的早期肿瘤很难发现,能检测的都是Ⅱ期以上,并随着病期的发展而升高。不能用于早期诊断。  然而对于有症状的人或肿瘤风险人群,肿瘤标志物作为普查和健康查体的指标有一定参考价值,如甲胎蛋白升高对于曾患有肝炎,肝损伤的人群,将提示肝癌发生增加危险性。在老年人群查体中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对于男性前列腺癌发生也是主要参考指标。  临床上有肿瘤家族史或征象可疑者,特别是至少出现下述症状之一者都应立即进行肿瘤标志物检测,以期尽早发现癌症。☆ 原因不明的疼痛及体重减轻;☆ 伤口长期不愈;☆ 疣或黑痣发生明显变化;☆ 持续性消化不良、便血、血尿;☆ 持续性嘶哑、干咳及吞咽困难;☆ 月经期异常大出血、月经期外或绝经后出血;☆ 耳、鼻分泌物带血、视觉障碍、听力下降、常出现耳鸣现象;☆ 出现肿块或可触及的硬结、硬变;☆ 肝硬化患者检测AFP;☆ 疑有胚胎细胞肿瘤检测AFP、hCG;☆ 男性大于50岁的前列腺腺瘤患者检测PSA;☆ 疑有甲状腺髓质癌或家族中出现过这类癌症的患者检测降钙素CT。

 对于肿瘤标志物初次检测结果阳性而未见任何异常的体检对象,建议每隔三至六周复检一次。若复检结果呈阴性,自然排除肿瘤的可能(可能是良性疾病的一过性升高)。若连续三次呈持续阳性,应引起高度重视,详细询问病史和进行体格检查,并结合定位肿瘤标志物测定及各种影像学检查,以便进行肿瘤定位。持续阳性而一时查不出阳性体征者,应继续跟踪作定期复检。还可结合受检者肿瘤家族史和当地癌谱特点进行相关检查,并适当进行预防性阻断干预。

良性和恶性疾病的鉴别原则:

 某些非肿瘤的良性疾病的某些肿瘤标志物浓度也会出现升高,如部分急性炎症:肝炎、结核;部分自身免疫性疾病:红斑狼疮、类风湿等;肿瘤标志物浓度在动态观察中一些良性、一过性升高者则会随病情好转而降至正常。相反,是肿瘤者不会下降或反而升高。这实际上是个逐步集中的过程。

7  鉴于我国国情,建议初次发现肿瘤标志物检测阳性者,每六周复查一次,若连续二次即十二周(三个月)保持阳性,应进行肿瘤的定位检查。随访办法:至少在三个月内肿瘤标志物浓度已下降的病员,可自然排除肿瘤。

年龄对肿瘤标志物的浓度有显著影响:一项研究报道,通过检测66~99岁健康个体的CA 19-

9、CEA、CA 72-

4、CA 15-

3、AFP和PSA等肿瘤标志物浓度,发现至少40%的个体有一种肿瘤标志物浓度出现升高。

第8篇:基因检测项目建议书

临床细胞分子遗传学检测

项目引入建议书

项目引入(甲方):长沙市妇幼保健院

技术服务提供(乙方):上海中优医药高科技有限公司

时间:2012年12月 一. 项目背景和意义

(一)基因检测项目在国内外的开展情况

随着基因组医学的不断发展以及研究成果陆续被肯定,为了促进我国的个体化医疗发展,中国卫生部在2007年正式将分子生物学相关检测归类为“临床细胞分子遗传学专业”,并公布了近30个检测项目的分类列表供医疗机构进行临床应用。

在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基因检测早已作为新生儿筛查、产前诊断、临床辅助诊断、健康管理和个体化用药指导的临床必检项目。截至2011年8月,美国GeneTests收录了1171家进行基因检测的临床机构和597家检测中心,提供2385种疾病相关的基因检测,其中2126种用于临床,259种处于科研。而早在2002年,FDA的统计数据显示欧洲就进行超过70万例基因检测,并逐年迅猛递增。

随着越来越多的基因位点与人类疾病相关性研究成果被肯定以后,中国越来越多的临床机构也开始尝试把部分经过论证的基因检测项目进行临床应用。2007年,中国卫生部为了推动临床个体化医疗并规范临床实施的基因检测项目,专门设立了临床细胞分子遗传学检测专业,其中包含29个大项,涉及染色体、DNA等多种遗传物质的检测,主要采用显带技术、荧光原位杂交、分子杂交、Real-time PCR和基因分型等检测技术手段。

(二)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情况

早期的细胞遗传学着重研究分离、重组、连锁、交换等遗传现象的染色体基础以及染色体畸变和倍性变化等染色体行为的遗传学效应,主要采取显带技术、荧光原位杂交、分子杂交等技术进行细胞染色体异常的筛查。目前临床检测中针对胎儿进行的核型分析检测,筛查21三体、18三体、性染色体畸变等就属于这个范畴。

后来随着检测技术的发展,从染色体水平的检测上升到了核苷酸序列的检测。举世瞩目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就利用毛细管电泳技术和和四色荧光染料标记终止物法(俗称:测序)技术第一次测定了人类基因组的所有30亿核苷酸序列信息,同时也为后期的临床应用建立了一个检测技术的金标准:脱氧核糖核酸(DNA)测序。

后期由于医学细胞遗传学,这一项细胞遗传学基础理论与临床医学紧密结合的新兴边缘科学的需求,随之诞生出质谱、微阵列分析、光纤维珠芯片等高通量检测技术。不过,绝大多数高通量检测项目从适用性角度而言都适合科研运用,而从临床角度还是以脱氧核糖核酸(DNA)测序技术和可靠的基因分型技术(5’核酶分析、SnapShot等)以及基因表达、定量分析技术(实时定量PCR技术)为主。

(三)基因检测在健康管理中的作用和意义

许多临床常见的疾病都是多基因疾病。通常情况下,多基因疾病的遗传因素受到多个基因位点多态现象的影响。这些位点多态现象通过对基因功能的影响进而影响与疾病相关的病理、生理学通路。所以,从临床意义上讲,个体的基因位点分型结果可以帮揭示个体的遗传特质(基因型),对该基因所涉及的生理、病理通路及功能进行评估,进而对其涉及的相关疾病的风险进行评估,帮助临床医生深入的了解个体的疾病发病机制,作为个体化治疗和疾病预防的有效科学指导意见。

另外,现代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基因通过其变异合成蛋白的功能,决定了个体消化吸收食物的效率,代谢有毒物质的能力以及对抗感染、传染的抵抗力等等。因而,基因位点多态现象对基因功能的不同影响也就决定了个体在这些健康问题方面的差异性。通过基因检测了解受检者在某个或某些能力方面的不足,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针对性的营养补充和有害因素的防护,不仅能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同时还可以提高受检者的健康水平。

上海中优细胞分子遗传学检测中心(隶属上海中优医药高科技有限公司)经过多年实验技术验证和临床运营实践,在疾病和保健相关细胞分子遗传学检测的临床推广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为了进一步推动项目在妇幼保健领域临床应用,诚挚希望长沙妇幼保健院的专家领导给与指导。

二、检测项目的设定和介绍

(一)项目设立

根据长沙市妇幼保健院医疗特色,上海中优医药高科技有限公司现为院方设定以下专项基因体检:

1. 美好明天儿童专项基因体检 专项包括:

(1)儿童疾病预防:

铅中毒易感基因、骨折易发基因、高度近视基因和肥胖易感基因 (2)儿童健康保健:

维生素A需求、维生素C需求、维生素E需求、维生素D代谢、维生素K代谢、维生素B6代谢、维生素B12代谢、叶酸代谢、咖啡因代谢、黄曲霉素代谢、自由基清除能力和钙磷代谢。 (3)儿童运动指导:

爆发力基因、肌肉力量发展、运动摄氧量、运动持久力、耐力基因

22、运动疲劳恢复、运动损伤修复和运动营养需求。

2. 粉红丝带女性专项基因体检 专项包括:

(1) 乳腺癌易感基因 (2) 卵巢癌易感基因 (3) 宫颈癌易感基因 (4) 子宫内膜癌易感基因

3. 育前健康男性专项基因体检 专项包括:

(1)酶类相关基因 (2)受体相关基因 (3)转录调控相关基因 (4)凋亡相关基因

4. 孕前健康女性专项基因体检 专项包括:

(1)卵巢反应相关基因 (2)流产相关基因 (3)孕期营养相关基因 (4)多囊卵巢相关基因 (5)解毒相关基因 (6)子宫内膜异位相关基因

5. 育前营养专项基因体检

专项包括:

(1) 环境危害抗衡能力基因:

紫外线伤害抗衡能力、多环芳烃类致癌物质代谢能力、电磁辐射伤害抗衡能力、烟草类致癌物质代谢能力、烷化剂伤害抗衡能力、毒物解毒抗衡能力、DNA损伤修复碱基合成能力、免疫系统保护能力、亚硝胺类致癌物质代谢能力、细胞周期和凋亡调控能力、苯醌类致癌物质代谢能力和突变细胞抑制与迁徙能力。

(2) 抗心脑血管、代谢性疾病相关能力基因:

胆固醇代谢能力、清除脂质血管垃圾能力、血压调控能力、抗氧化能力、维护正常糖代谢能力和抗高同型半胱氨酸能力。

(3) 其他健康能力相关基因:

咖啡因代谢能力、能量代谢能力抗炎症能力、酒精代谢能力、清除重金属铅的能力、钙磷代谢调节能力和黄曲霉毒素代谢能力

6. 叶酸和维生素D利用能力专项基因体检

专项包括:

(1)叶酸利用能力 (2)维生素D利用能力

检测结果可用于个体遗传体质的分析评估,并根据结果进行个体化的健康水平提升指导。

(二)项目介绍

1.美好明天儿童专项基因体检

孩子的健康和各种潜能都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收到相关基因的调控,而不同个体之间的基因差异导致了不同个体的健康状况和能力各不相同。

美好明天儿童专项基因体检通过检测您的孩子与铅中毒易感、骨折易发、高度近视、肥胖易感等疾病预防相关基因;营养素需求代谢健康保健爆发力基因;和肌肉力量发展、运动持久力等儿童运动指导有关的基因变异情况,帮助您有针对性地开发孩子的潜能。并对其进行个性化教育管理和科学化的教育投入,及时发现孩子的特长倾向并对其进行正面引导,给孩子提供真正适合自己的教育,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孩子的个人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力求扬长避短,从容把握未来。

2.粉红丝带女性专项基因体检

妇科肿瘤的高发、多发已引起全社会的广发关注。患者出现年轻化趋势而且早期症状不易察觉,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到中晚期。因此,防治妇科肿瘤需要及早预防、及早发现、及早治疗,达到预防生活化,把可能出现的健康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

通过个性化基因体检分析可以帮您了解自己是否存在潜在的风险基因,在癌症发生前早期阶段就可以鉴定出体内发生的、可导致癌症的变化并及早改变生活习惯、环境额饮食以避免疾病的发生或恶化。

通过基因体检的手段,针对乳腺癌、宫颈癌、卵巢癌和子宫内膜癌四项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的基因进行检测,从而评估出癌症发病的相对风险,在早期阶段就开始积极的个性化健康管理,依据基因检测结果定制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进行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改善和维护您的健康。

3.育前健康男性专项基因体检

全球约有10%~15%育龄夫妇因各种因素影响不能正常生育,其中男性因素占到一半。目前认为生精相关基因的缺失、突变和遗传多态性是男性生精障碍的重要遗传病因。

通过基因检测了解男性不育与精子发生相关的遗传因素,进而给出相应的营养和生活方式干预指导。对男性不育易感人群进行准确而及时地筛查,做到对男性不育遗传因素的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育前健康男性专项基因体检”挑选了在中国大规模人群中得到验证的与男性无精症,少精症相关的酶类、受体、转录调控和精细胞凋亡等相关基因进行检测,并结合中国人群中特有的与无精症,少精症相关的环境暴露因素和生活方式影响因素对男性的不育发病风险进行预测评估。在育前阶段就开始积极的个性化健康管理,依据基因检测结果定制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进行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改善和维护您的健康。

4.孕前健康女性专项基因体检

不孕症是涉及各个地区或国家育龄夫妇的问题,不孕不育已成为仅次于肿瘤和心脑血管病的第三大疾病! 目前常规的妇科治疗对不孕症的治疗有一定的局限性,中医不孕治疗的治疗周期长,很多患者一个疗程后治疗效果甚微,这无形中又给了这些夫妇增加了心理压力。辅助生殖技术对解决女性不孕和男性不育以及预防遗传性疾病虽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仍然存在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如试管婴儿的质量不够高,技术本身存在缺陷,以及药物的副反应大等等。

近年来对于女性不孕的遗传水平的研究不断取得重大突破,为女性不孕症的预防和治疗带来了新的福音。“孕前健康女性专项基因体检”挑选了在中国大规模人群中得到验证的与女性不孕相关的卵巢反应、流产、多囊卵巢、解毒和子宫内膜异位等相关基因进行检测,对女性的不孕遗传易感性进行预测评估。在育前阶段就开始积极的个性化健康管理,依据基因检测结果定制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进行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改善和维护您的健康。

5.孕育前营养专项基因体检

根据最新研究证明,环境危害抗衡能力、抗心脑血管、代谢性疾病相关能力和与咖啡因代谢、能量代谢能力抗炎症、酒精代谢、清除重金属铅清除、钙磷代谢调节和黄曲霉毒素代谢等能力相关的基因变异,将影响到人体抗击疾病的能力及对营养素的需求水平。如果没有及时规避相关的环境影响因素,还会影响到男性和女性的生育能力,甚至是下一代的健康。通过对这些基因位点的检测及只适合您的高度个性化的指导,您将立刻获知您在营养需求方面有哪些天生不足,从而在生活中加以弥补。科学研究证实,不同个体的营养要素吸收利用能力以及生活方式对不同个体的健康影响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由于对影响您对抗环境危害能力、机体代谢能力和营养需求相关基因的检测,您已经知道了影响您健康的因素有哪些,您在对抗疾病的能力和保护生殖健康方面有哪些天生不足以及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因此对您来讲在维护自己和子代健康方面所做的工作将比其他人更简单、更超前、更有效!

6.叶酸和维生素D利用能力专项基因体检

怀孕前男女双方补充叶酸能有效预防新生儿神经管畸形的发生、钙和维生素D的补充也与新生儿佝偻病的发生密切相关,但是这些营养要素的过量补充也会引发神经损伤、结石等健康问题。营养基因组学研究发现,由于基因多态性的存在,每个人对不同营养要素的吸收需求利用能力都是不同的,而通过检测可以了解您对这些营养素的吸收需求利用能力,从而针对性加强补充,避免营养素缺乏造成新生儿缺陷。 叶酸利用能力 个体MTHFR的基因型的不同会影响着个体对叶酸的吸收和利用能力。携带该基因型的个体对叶酸的吸收利用能力显著下降。他们如果不注重叶酸的补充,将可能产生严重的健康问题。叶酸缺乏时可造成DNA合成受阻和同型半胱氨酸向甲硫氨酸转化出现障碍,引起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携带该基因型的孕妇生产胎儿的神经管畸变发病风险为一般人群的3倍以上。合理的摄入富含叶酸的食物或适量补充叶酸片,可以调节致病过程,降低肿瘤和心血管疾病风险,预防新生儿缺陷。

MTHFR基因的缺陷可以导致多个机体必需生化途径的紊乱,包括细胞周期调控、DNA复制、DNA以及蛋白质甲基化修饰等,并进而引发神经管缺陷、癌症、心脑血管等多种疾病。通过环境因素的干预,有助于降低这些疾病的风险。

维生素D利用能力

维生素D也称抗佝偻病维生素,有抗佝偻病作用,属于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D主要用于组成和维持骨骼的强壮。它被用来防治儿童的佝偻病和成人的软骨症,关节痛等。患有骨质疏松症的人通过添加合适的维生素D和镁可以有效的提高钙离子的吸收度。

由于遗传体质的差异,人体对于维生素的吸收能力的高低不尽相同,这与体内一些基因的多态性密切相关。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决定了我们对维生素D吸收能力的不同。

当维生素D缺乏时,钙、磷不能很好吸收利用,骨骼的钙化受到损害,儿童形成佝偻病,成年人发生骨质软化病或骨质疏松症。当严重缺乏维生素D时,会使血钙下降,引起手足抽搐。

维生素D摄入过量时易引起维生素中毒,表现主要是高钙血症及由此引起的肾功能损害及软组织钙化等。长期维生素D过多时,高钙血症可使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并有广泛性的软组织钙化和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伤。严重的维生素D中毒可以导致死亡。

三、基因检测的程序和技术规范

(一)挂号就诊

在已经设有遗传咨询门诊的医疗机构,就诊者可直接挂号去该诊室进行相关咨询,并由遗传咨询专业人员建议相关检测项目。未设有遗传咨询门诊的医疗机构就诊者在其他科室就诊时,如医师有遗传咨询专业资质且根据就诊者实际情况有必要进行临床细胞分子遗传学项目相关检测,也可建议就诊者参与检测。

(二)参加检测

遗传咨询门诊或其他诊室的遗传咨询专业人员根据就诊者实际情况,向其介绍相关临床细胞分子遗传学检测项目以及参与该类检测知情同意的相关内容。就诊者同意参加检测后,在遗传咨询专业人员指导下填写细胞分子遗传学检测申请单并签署细胞分子遗传学检测知情同意书并开具收费凭证。就诊者去医院收费处缴费。

(三)样本采集

就诊者携带填写完整的检测申请单和签署完毕的知情同意书去检验科进行样本采集。受检者可选择血样采集或口腔粘膜上皮细胞采集。血样的采集采用医疗机构目前的血样采集方式,抽取一定量的血液后注射入抗凝管。然后使用洁净的移液器从抗凝管中吸取规定量的血液分别滴在第

一、第二张血卡中央,晾干后贴上条形码装入塑封袋。口腔粘膜上皮细胞采集则根据样本采集袋中的口腔粘膜上皮细胞采集说明进行样本采集,完成后将两个装有拭头的采样管贴上条码装入塑封袋。

样本采集完以后,检验科人员在该受检者的检测申请单、知情同意书以及样本采集袋反面分别贴上条形码与样本一起装入采集袋并密封。

(四)样本送检

检验科人员汇总单位时间的样本,填写《临床细胞分子遗传学检测项目样本送检单》后发送至指定地点。

(五)报告解读

样本检测完成,报告发送到医院以后通知受检者复检,医师根据检测结果参考相关项目的说明材料结合受检者其他情况进行诊断或出具临床干预指导意见。 1.身体健康状况体检服务

2007年,中国优生优育基因科学专家指导中心的专家团队提出了“基因体检”的理念,并对其进行了具体的定位。基因体检是专门针对多基因疾病或相关健康问题的基因多态性检测,基因体检从本质上不存在类似亲子鉴定之类检测比较突出的隐私保护和伦理学问题,也不像单基因疾病相关基因检测那样从纯临床的角度去进行疾病发病风险的预测或者疾病诊断。基因体检专门针对于肿瘤等多基因疾病相关的、直接影响基因的功能和表达、并可以通过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或中医调理等干预手段进行调控的基因多态性位点进行检查。相关检测的检出率必须在99.5%以上,检测可重复性在99.9%以上。通常情况下常规体检反应的是受检者的表型或者导致疾病发生发展的外部环境因素,而基因体检可以揭示受检者的遗传状况也就是导致疾病发生发展的内部环境因素。科学全面的身体健康状况体检服务应当包含常规体检和基因体检两部分内容。 2.疾病预防服务

21世纪对疾病“重在预防”的理念已渐渐为大多数人所接受,中国人的健康观念正在发生剧变,人们希望通过各种方法来预防疾病,带来健康和优质的生活。随着现代人们自我保健意识的提高,定期体检已经成为善待自我的一种方法,其目的在于对疾病早发现早治疗。常规体检,如B超、X线摄片、CT等,可以在临床上对已患病或有症状的人群作为诊断依据,一旦发现问题即被确诊,职能以治疗为主。而基因体检是对遗传风险进行筛选,对健康或亚健康人群进行患病风险的评估。即分析和评估多种疾病未来患病风险,使之在疾病未发现时就可以通过医生的干预,最大限度采取预防措施,达到不发病、迟发病、提高健康水平的目的,是进行科学疾病预防服务重要检测手段之一。

附:

1. 美好明天儿童专项基因体检报告样本 2. 粉红丝带女性专项基因体检报告样本 3. 育前健康男性专项基因体检报告样本 4. 孕前健康女性专项基因体检报告样本 5. 育前营养专项基因体检报告样本

上一篇:考文垂大学申请攻略下一篇:金蝉脱壳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