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家乡的变化

2023-02-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关于家乡的变化

关于民俗与家乡民俗文化的理性心思考

摘要:顾颉刚等老一辈民俗文化学者倡导建设全民众的历史。民俗文化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活动中的文化创造。作为民俗文化研究者和工作者,应该始终坚持深入民间,深入乡村,从自己的家乡做起,关注家乡民俗文化,应该站在民众的立场上,深刻认识民俗文化的本质,以及在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和正确的研究方法,为我国民俗文化研究走出一条更广阔的道路。

关键词:民俗文化;民众立场;家乡情结;家乡民俗文化

1918年2月1日《北京大学日刊》刊发的刘半农、蔡元培的《北京大学征集我国近世歌谣简章》,1927年11月中山大学的顾颉刚、容肇祖、董作宾、钟敬文等成立第一个民俗学会,并出版《民俗》一刊。顾颉刚所撰发刊辞提出:“我们要站在民众的立场上来认识民众!我们要检讨各种民众的生活,民众的欲求,来认识整个社会!……我们要把几千年埋没的民众艺术,民众信仰,民众习惯,一层一层的发掘出来!我们要打破以圣贤为中心的历史,建设全民众的历史!”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上世纪20—30年代掀起了民俗学的研究高潮,但内容仅限于民间歌谣和民间故事的研究。之后,由于战乱及极左思潮的影响,民俗学的研究一直处于隐性或局限性的研究状态。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党中央在思想文化研究方面进行了拨乱反正,民间文化研究得到了应有的地位,到80—90年代我国民俗学的研究再一次掀起了高潮,至今,其研究队伍已经充分形成,成果迭出。加之国家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更进一步地推动了民俗学研究的繁荣。

民俗文化是劳动人民长期的生产生活活动中的文化创造,是一个文化遗存与继承并享受的过程,在一定范围内发挥着组织人们、约束人们、娱乐人们的作用。这种文化有其自发性、根源性和传承性。我国农耕文明十分久远,从氏族部落到分封制国家,人们均以农耕为生,这种生产是以家庭为一个基本生产单元,数个家庭或多个家庭组成一个村落,长期居住在一地,逐渐形成地缘性的社会组织,正如《周礼》中描述的:“五家为比,五比为间,五间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这不但是中国古代社会组织结构的特点,而且是“家乡”称谓的渊源。在人们长期居住生产生活的地域内,形成了不同的民俗文化。按照顾颉刚老先生在《民俗》发刊辞的说法,民俗学正是要研究这种自发性、根源性、传承性的民俗文化,“建设全民众的历史”。而这种研究和建设,必须以乡村为基点,进行认真细致的田野作业,作为民俗文化研究者和工作者,始终应该坚持深入民间,深入乡村,从自己的家乡做起。因为我们生活或曾经生活在自己的家乡,童年时已深深打上乡风民俗的烙印,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在目前,这种研究已不言而喻,且呈现出非常可喜的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家乡民俗文化研究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一方面是民俗学专家深入家乡,进行家乡民族文化的整理发掘与保护,并指导其开发利用,如民俗学专家乌丙安、白庚胜、安德明、张晓虹、刘铁梁等,分别研究了东北、纳西族、甘肃、陕西、北京等地的民俗文化,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另一方面,涌现了一批生活在家乡的民俗文化学者,以饱含情感的笔墨对家乡民俗文化予以描述和梳理,就我们手头现有出版的书籍,就有山东张士闪出版的《乡民艺术的文化解读》;贵州孙兆霞出版的《屯堡乡民社会》;陕西旬邑王新民的《旬邑风情》及《续集》、《乡风乡韵》散文集、《旬邑文史资料》和《乡韵醴尘》;陕西长安的崔浩出版的《长安社火艺术》;陕西宝鸡赵德利出版的《情系黄土地》;陕西榆林郭冰庐出版的《窑洞风俗文化》;陕西商洛黄元英出版的《商洛民俗文化述论》等十几本,这些作者自觉地以自己身处地域的民俗文化为对象,比较详尽地记录和分析了家乡民俗文化的发生、发展与现状,为当地的民俗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在这种自觉研究的过程中,对民俗的理解不尽一致,甚或有一定的偏差,在各地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方面有很多现代观念在作祟,甚至引用西方的名词对我国民俗文化进行命名,造成民俗文化的失真,这种偏差和失真对我国民俗文化的保护极为不利,对民俗文化的研究也会造成严重的影响。为了使自觉研究民俗文化的热情得到保护,民俗文化研究更加贴近民族民众,我们应该对这些问题逐一厘清。

什么是民俗?我国的先贤们对民俗的理解主要是从风俗习惯上来理解。班固的《汉书·地理志》中说:“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之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所以,他们认为,“为政之要,辨风正俗,最其上也。”这一解释是作为士的文人们站在君王的立场上,对治理国家、统治民众而对民俗的认识,是从“上”对“下”的教化或所谓的风化来理解民俗的,而未能触及民俗的本意,具有极大的片面性。民俗就是人民的生活文化,即民众所创造、享受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是整个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基础性的文化、根源性的文化,它又是一种文化现象,即沟通着民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联系着传统与现实,反映着乡村与群体的意愿,并通过人为载体,进行着世代相习和传承的生生不息的文化现象。民者,平民、普通民众、老百姓。俗者,一说:“俗,习也。”(见许慎《说文解字》)俗,从人从谷,就字面来看,也应是人与五谷杂粮,即人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节庆礼仪、信仰禁忌等,就是人的物质与精神生活。还有一说:俗通欲,“俗当为欲”,我们理解俗通欲,就是普通老百姓的意愿以及对自己意愿的追求,这种俗不但是民众智慧的体现,而且是推动社会不断发展的原动力。而俗的产生,正是民在自己长期居住、生产生活的地域和过程中形成的,因之,我们可以说,民俗产生于家乡。家乡在今天已不再是狭隘的乡村,而是每个人童年、少年生活的地域和环境。按照认识发生论学者和文化人类学学者普遍的观点,每个人的记忆和情感的形成是在他自己童年、少年生活成长的地域环境熏陶下发生和发展的,这种记忆和情感是一个人一生都不可能忘怀的,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人的意识中会越来越清晰,它时时影响着人的思想和行为,这可能就是我们今天称之为“乡情”或“家乡情结”的本质所在。更何况我们有一部分文化工作者一直就生活工作在自己成长起来的家乡,这种“乡情”或“家乡情结”就更加浓烈,这正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叶落归根”独特的文化心理。这一独特的文化心理在我国长期的文学创作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作为文学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母题,其作品繁多,其感情的真挚是其他作品难以比拟的,如唐·宋之问《度大庾岭》: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王维《杂诗三首》: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

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种浓厚情谊的绵绵延续,是凝聚中华民族情感的基础。在中国现当代作家中,包括鲁迅、周作人、林语堂、梁实秋、朱自清、张爱玲以及张中行、陈从周、余光中、三毛、陈忠实、贾平凹等均有描写故乡的佳作。浓浓的乡情,把人们带回了那个年代,那个地方,令人回味无穷。故乡的野菜,故乡的街道,故乡的小桥流水,故乡的乡亲民俗,成为每个游子心灵的依托。他们的作品不但描写了家乡的山水,更深刻地反映了家乡的风土人情,而作品塑造得栩栩如生的人物正是在特定的风土人情中成长起来的,而这种风土人情正是我们现在称之为的家乡民俗文化。作家关注的是在这种家乡民俗文化中生产生活的人,而我们的民俗文化工作者和学者今天则应该更多关注作家所塑造的人物的生产生活环境——家乡民俗文化。

研究家乡民俗文化,应该有一个正确的立场。以往的民俗文化研究,往往跳不出我国古代先贤们“上行谓之风,下行谓之俗”的窠臼,其立场始终站在治道的基础之上,其本质是“观民风,察民俗”,是从教化的角度出发,它的视角是一种俯瞰,而非平视,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我们要站在民众的立场上来认识民众!……建设全民众的历史!”由于研究立场的偏差,我国民俗文化研究表现出几种倾向。一是在民俗文化研究方面,还有极“左”思潮的干扰,尤其是对民间信仰的研究,学者和政府均不敢大胆涉足,动辄以封建迷信冠之,严重制约了民俗文化的研究领域,也制约了对传统文化的进一步挖掘和弘扬。如我国传统的“中元节”,该节日原本是民间“推恩超本,行善行孝”,从根本上看是我国民族、家庭的凝聚力之所在,饱含着传统文化的内涵,如能深刻挖掘,将对我国慈善事业和构建和谐社会产生较大的推动力,在新加坡这一节日已成为推动慈善事业的重要契机,而在我国,由于人们怕指责为搞封建迷信,此节日已被人们逐渐淡忘,更谈不上研究。二是在我国文化研究领域,有崇雅抑俗的倾向,对研究雅文化的支持力度远远超出对民俗文化研究的支持力度,从组织机构到经费均表现出这种倾向,长期以来,各地群众文化研究机构一直被边缘化,甚至被遗忘,何谈经费上的支持;正如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中国民协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民族学专家白庚胜在他著的《民间文化保护前沿话语》一书中讲的“我们过去对文化的认识是什么?用汉字记载在文献里的东西才是文化。如十三经是文化,二十四史是文化,唐诗、宋词是文化,但是老百姓的语言、民俗、信仰、风俗一直都不是文化。……这把文化理解得越来越窄,让文化越来越远离生活。远离民众,远离产业”。明确提出我国文化研究方面的观念存在的问题,就是崇雅抑俗。三是一大批民俗文化研究者仅凭自觉的文化意识,自发而无序地进行着研究,缺乏强有力的组织和经费的支撑。自发而无序的研究往往只停留在民俗事象的描述与展示方面,缺乏对当地民俗文化内涵的深刻挖掘。四是有些所谓的专家学者,往往以救世主的面目出现,不深入乡村,不深入民众,不进行艰苦的田野作业,以经典文献为依据,来指导民间文化的研究和开发利用,既容易导致民俗文化研究产生偏差,又可能造成人力物力上的浪费。正像白庚胜讲的“那种学究式的、以‘穷首皓发、索章摘句’来自充文化人的人,其实已经不再关心文化的存在,只关心学而优则仕,削尖脑袋去夺取权力地位”,尖锐地批评那些所谓的专家学者。五是在当前我国民俗文化研究方面,还存在另一种销蚀中国传统文化的倾向,这就是用西方的节日名称取代中国的传统节日,在我国传统节日中掺杂了许多西方的文化因素,如将七夕节称为“中国的情人节”。更有甚者,一些人为了蝇头小利,不深入研究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不负责任地迎合商家的炒作,造成了文化研究观念上的混乱。以上这些倾向很难将我国民俗文化研究还原回与民众生存的质量有关的一种存在方式、行为方式和思考方式,子民俗文化以本来面目。

如何才能子民俗文化以本来面目呢?我们认为,民俗文化工作者和学者首要的问题应该是端正立场,真正站在民众的立场上真实地描述民俗文化、研究民俗文化,才能恢复民俗文化的主体性地位。在这方面,首先应该解放思想,端正文化观念,将民俗文化真正纳入中华民族文化的体系。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的伴生物,它是民众为了生存所创造的,是民族文化的源,也是一个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深刻体现,最能体现这个观点的就是毛泽东讲的:“高贵者最愚蠢,卑贱者最聪明。”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民俗文化正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一部分。我们研究历史、研究文化,正应将民俗文化作为根文化、源文化予以研究,才能如顾颉刚老先生所倡导“建设全民众的历史”!比如我国对世界的巨大贡献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现在人们均认为是东汉的蔡伦发明的,但是在蔡伦之前,西安长安区北张村村民已采用秦岭山产的桑树、枸树、麻等原料进行造纸,蔡伦只是在此视察时,看到民间的造纸情况,将其技艺进行改造提高,改造提高后得纸称为“蔡伦纸”而已。民俗文化这种根文化、源文化不但是人民群众的历史,更是以后众多学科建立和发展的基石,如近代二三百年以来产生发展的民俗学、民族学、语言学、宗教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均离不开对民俗文化的研究,这些学科正是在民俗文化研究过程中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对婚姻家庭国家起源问题的研究及人类历史的研究也离不开对民俗文化的深入考察及研究。我们只有站在这样的立场上正确认识民俗文化,才能克服极左思潮在民俗文化研究方面的干扰,才能真正站在民众的立场上观察、分析、研究民俗文化,正确对待民间的信仰、民间的风俗、民间的艺术……在研究方法上,才能不以救世主的面目出现,皓首穷经、引经据典式地指导民间文化建设,而会以民众为主体,不断深入民众,进行艰苦的田野作业,挖掘、整理、研究与民众生存质量有关的生存方式、行为方式和思考方式,克服以西方的相关名词来命名我国传统节日的弊病,进而建立我国民俗文化研究的理论框架。

当今,我国虽然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但我们应该看到,我国还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其生产方式还是以农耕为主,生活方式以村落为主,这种生产生活方式决定了每个人不可能脱离家乡而存在,如长期以来我国达则“衣锦还乡”,挫则“解甲归田”,亡则“魂归故里”,游则“思故乡”。这种“家乡情结”几千年来已深深融注在中华民族每个人的血脉之中。民俗文化考本究源,就是家乡文化。我们每个文化工作者,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家乡情结”的优良品德,研究我们自己家乡的民俗文化,这种研究方法将是研究民俗文化的便捷途径。它的优势在于,我们每个人从出生就生活在家乡的山水和世代相习的风土人情之中,对自己家乡的民俗文化有着刻骨铭心的体验,其人格的形成深深打上了家乡民俗文化的烙印,搜集、整理第一手资料驾轻就熟,特别是以学者的眼光审视家乡民俗文化,用多学科的理论研究家乡民俗文化,感悟更深刻,研究易深入。只有这样,才能更有力地推动我国民俗文化的研究和民俗文化理论体系的建设,才能更好地保护我国具有民族特色的民俗文化,才能正确开发利用民俗文化。为此,我们希望每个文化工作者自觉地走进家乡,开展家乡民俗文化研究,为我国民俗文化研究走出一条更广阔的道路。

[责任编辑 刘永刚]

作者:傅功振

第2篇:关于农民工现状及家乡社会变迁的研究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由于受计划经济时代的影响,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中的户籍壁垒和行政资源配置,使得城乡社会经济差距愈来愈大,而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又急需大量劳动力,迫使很多农村富余劳动力涌入城市求生存,谋发展。我们通过实际调查,采用深度访谈、问卷调查、文献查阅等方法,获取大量一手资料,并对获取的信息加以整理和分类,分析农民工在城市里的生存现状及大量农民外出务工后对家乡社会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农民工现状 医疗保险制度 家乡社会变迁 解决措施

云南省是我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云南省愈来愈多的少数民族逐渐摈弃了在家务农生活的观念,选择外出打工。我们在春节大量农民工返乡过年期间,对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和鹤庆县两地回乡农民工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800份,回收672份,回收率为80%,被调查对象中63%属于少数民族,37%为汉族。调查内容包括,农民工总体规模、基本特征、流向分布、就业情况、外出收入和居住情况、权益及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调查分析表明,2013年虽然云南省农民工就业机会增加,就业形势好转,农民工数量进一步增加,本地农民工增速度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就地就近转移的好形势,但是农民工外出过程中也产生和遇到一些问题。

1 农民工生存现状及家乡社会变迁分析

1.1 关于就业问题

关于就业,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最严峻的一个问题。据相关调查显示,今天的农民工,尤其是已成为农民工主体的新生代农民工,他们在受教育程度方面基本整体高于第一代农民工,他们中超过80%具有初中及以上学历(国家统计局,2008),而且他们有较高的职业期望、城市融入意愿和生活质量追求(刘传江,2007)。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他们在技能等方面的问题,据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2006)显示,目前中国农民工中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高达76.4%。另外,农民工的工作技能层次普遍偏低。也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表明,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和职业技能培训状况对他们的职业选择有相当的影响。我们通过对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和鹤庆县两地的调查数据显示,新生代农民工现在的就业还是集中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中技术要求比较低的领域,这些领域基本是就业门坎较低、人员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从用人需求对技术等级要求看,对技术等级有明确要求的占总需求人数的56.3%,对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求职者的需求比重为28%(国家统计局,2009)。

从整体上来看,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和第一代农民工目前的劳动竞争力都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这种竞争力仍然集中于初级劳动力市场上。其次,农民工在健康风险方面仍然是弱势群体。受自身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水平的限制,很多还是集中在苦、脏、累、险、差的工种中,这样的行业一般劳动强度大,劳动时间长,但是他们很多缺乏必要的安全保护和医疗保健意识,往往在生病时出于各种原因,不能及时就医,容易造成很多不良的后果。

1.2 关于生活状况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1)农民工在外打工超过65%居住在简陋的集体宿舍,卫生间、洗澡间都是共用的,一个集体寝室居住的人数基本都不低于20人,由于公用资源比较有限,这给他们平时的生活带来很多不便;(2)超过72%都是集体就餐,而其中有超过50%的农民工对集体就餐伙食不满意,,由于工资又较低,所以外出租个小房间解决伙食等问题问题,基本很难实现;(3)每当生病时,超过30%选择能拖就拖,其中超过80%生病者反映在外看病根本看不起,如果去医院,即便是简单的开点药,花去的医药费就相当于他们几天的劳工费,这让他们苦不堪言,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起覆盖全国联保的医疗合作体系,很多来自乡下的农民工只有呆在家才能享受到农村医保,如果一旦离开家乡,特别是到外省的,基本就处于一个盲区;(4)在空闲之余,40%的选择睡觉或是看电视,提供给他们的休息娱乐设施极其匮乏,他们的生活比较单调,精神生活严重困乏,使他们很难融入城市生活。

1.3 关于参保意识问题

国家统计局2011年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我国的农民工人数有2.53亿人。[1]这些农民工再加上待业大学生和下岗工人,形成了较大的劳动力供方市场,使劳动力供大于求。在剩余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情况下,让用人单位轻松地占据了在人员选择方面的主动权。

作为农民工,但很多农民工对于社会上出现的关于农民工事件知之甚少。据有关数据显示,超过80%的农民工不知道刘汉黄持刀捅单位老板事件,超过60%的农民工不知道张海超开胸验肺事件,足矣体现出社会上很多农民工在获取工伤维权信息的缺乏程度。再之农民工在工伤认知方面也极其缺乏,根据相关调查研究报道获知,超过50%以上的农民工不知道什么是工伤保险,60%以上的农民工不知道什么是职业病,更不知道在工作过程中该怎么预防,而对于工伤赔偿的标准的认知就更少了,超过90%农民工不知道,86.5%的农民工不知道自己所在企业是否建立关于伤亡的赔偿制度。

大部分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这不仅体现在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上,而且在自我保护意识上也尤为突出,致使他们即便在高危环境下工作都缺乏积极主动加入医疗保险的理念,再一个受长期劳动供需失衡的影响,农民工在求职时基本不会与企业提出关于医疗保险的条件。而企业出于利益的考虑,很多时候对农民工工伤保险重视不够,不愿意为农民工购买工伤保险,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仅有不到20%的企业为农民工购买工伤保险,即便在类似建筑这样的危险职业也是如此。更有甚者对于出现工伤事故百般拖延、拒绝支付农民工医疗救治等合法费用,使出事的农民工苦不堪言。正是有这么一些没有良知的企业漠视农民工生命,才致使发生诸如刘汉黄,张海超等恶性事件。

1.4 关于外出后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影响问题

受长时间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的影响,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入城市。大量农民工在给我国城市化建设提供廉价劳动力,把城市建设得愈来愈美好的时候,农民工家乡发展滞后的问题愈来愈凸显。调查发现,外出务工的大部分农村劳动力是在当地村落而言文化素质比较高,事业心比较强,有远见的农民,这些农民大量外出,留在家乡大的部分是老、弱、小者,或是文化素质比较低,基本没有什么事业心,思想保守,得过且过的农民。长时间这样下去,致使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愈来愈滞后,城乡差距愈来愈大。而外出务工的这些人,有的留在了城市,有的即便回到家乡都会到县级或乡镇一级从事做生意、创业等工作,不会或是不愿回去继续从事务农的生活。对于现在很多农民工而言外出、赚钱、回乡、建房、再出来,已经不是他们外出打工的唯一选择。人生的路,在他们的脚下,越走越宽。[2]

调查中还发现一个普遍的问题,农村大量未婚女性外出务工几年后,大部分都在外结识男性伴侣,并直接在外结婚生子,这使得当地未结婚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出现愈来愈多的远超过适婚年龄的男性找不到异性伴侣,初步统计得知超过10%的年龄在30至45岁间的男性还没有找到对象,这些人将来生活实在令人堪忧。

1.5 关于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

农民工外出务工,一是为了改善家庭环境,二是能够给自己的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学习条件,但是在选择外出挣钱还是在家好好照顾和教育孩子对于很多农村家庭父母来说是矛盾的。

通过调查发现,超过45%的外出务工农民子女有早熟的现象,而这些孩子虽在从事家务活方面变现很能干,但大部分小孩的学习成绩不容乐观,父母长时间外出打工,只有爷爷奶奶或是外婆外公在家照料他们,由于老人精力有限,受教育低,思想比较陈旧,在孩子教育方面出现很多问题;再加上年龄在十七八岁及以下的小孩自制能力比较弱,观念不成熟,很容易在自己的人生道路形成一些不健康的价值观念等。

2 解决农民工生存现状及家乡社会变迁问题的对策

2.1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企业用工制度,保障农民工就业稳定

受经济不景气和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等因素的影响,企业用工制度发生变化,用工缩减,这给一直处于弱势群体的农民工雪上加霜。因此,首先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农民工的就业帮扶的力度,农民工迁入地和迁出地政府要建立农民工就业信息库,两地加强协作和沟通,时时了解农民工的就业状况。适当拿出一部分财政资金,补贴农民工参加就业技能培训,提高职业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扩宽就业门路。建立农民工就业信息咨询处,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其次,企业在进行产业升级换代或是技术变革时,要在企业用工制度方面加大对农民工的帮助倾斜力度,比如加大对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的投入比重和关心、支持农民工继续教育工作等,实现农民工在就业中成长,在就业中受益。

2.2 提高农民工社会地位,改善农民工生活环境

近年来,我国政府不断加大改善农民工社会现状的工作力度,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长期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在城市务工和创业的农民没有获得平等的社会地位,无法享受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因此,要提高农民工的社会地位必须从体制机制入手,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打破户籍限制,吸纳具备条件的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成为市民,让农民工真正享有与市民同等的就业、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权利,要从相关法律法规入手,依法维权,逐步改善农民工在城市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

2.3 完善农民工医疗保险制度,让农民工享有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

国家统计局2011年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我国的农民工人数有2.53亿人。我们建议给农民工建立一个独立综合的医疗保险体系,为这么大的一个群体建立一个独立的医疗保障体系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也符合广大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农村加入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模式。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模式的相关规定使外出打工的农民处在一个盲区,他们没有居住在家乡,致使他们享受不到参保带来的实惠。

在综合医疗保险体系下,如果该农民工有相对固定的单位工作,那么其保险费用全部由用人单位缴纳,缴费金额为基数的12.5%,农民工自己则无需缴费;而如果参保人在外地施工企业工作,则缴费金额为基数的7.5%,农民工自己也同样不需要缴费。在灵活的就业人员医疗人员医疗保险模式下,一是可以保大病,即首要解决了农民工住院以及门诊大额医疗费用的保障问题;二是参保方式灵活,与用人单位建立明确劳动关系的人员,均可以按照用人单位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方法缴费参保,其他人员则必须以个人身份缴费参保。[3]

2.4 加大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逐渐缩小城乡差距

(1)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致富,先修路。农村经济发展滞后重要原因还是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导致农副产品销售渠道狭窄,运输困难,因此要科学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在经济发展的枢纽作用。提前科学规划,同时也避免重复建设导致的资源浪费。(2)从农村实际出发,加快推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加快规划和发展现代化农业和养殖业,实施种、产、销产业链模式,增加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实现农民增收增产。(3)在财税政策上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支持力度,保障现代化农业和养殖业的顺利推进,增强农村经济活力和竞争力。(4)加大对农村农业和养殖业技术支持,保障农牧业健康发展。(5)加大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扶贫政策落实情况监督,对扶贫政策的落实结果制定相应的考核措施,考核人员应该由上级相关部门和农村代表组成,考核应该公开透明,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6)鼓励有条件的返乡农民工在家创业,对这部分人免费提供创业培训,创业跟踪指导,并在相关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要在农村形成一种创业潮流,吸引更多的农民工返乡就业和创业,逐渐消除农村落后、保守的思想障碍。(7)加强区域间社会经济的协同发展,消除城乡壁垒,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和引导与农村社会经济紧密相连的企业到农村开办工厂,早日实现更多的农民能够在家周边就业。(8)加快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放宽对农村贷款条件的限制,早日实现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

2.5 联动社会多方力量,高度关注、关怀和帮助留守儿童

2.5.1 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的作用

一是政府要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和中、初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确保教育的公平,特别是要确保九年义务教育的顺利进行,让每一位留守儿童都有学上。二是完善和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在法律层面上保障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三是打破户籍壁垒,鼓励有条件的留守儿童跟随父母到城市就近接受教育,与城市小孩享受同等的教育权。四是完善农村寄宿学校的建设和管理,在生活、学习、心理方面对寄宿学生多加关怀,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2.5.2 坚持加大学校的关注力度

留守儿童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学校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注是十分有必要也是必须要坚持的。一是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教育,农村教育要转变教育观念,不能还只停留在仅知识的传授方面。二是班主任要担负起学生在校家长的职责,要对留守儿童这一群体在学习、生活上多加关心、关爱。

2.5.3 家长要高度关注孩子的成长

家庭教育对于孩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外出打工的父母再怎么忙,再怎么累,都要适时给孩子通话沟通、交流,拉近与孩子的距离,了解孩子的情况。其次,父母外出前要选好孩子的在家监护人,尽量选个有一定文化素质,有一定时间和精力的监护人,负起孩子在家的监护责任。

3 坚持社会的大力宣传为辅助的作用

一是,社会组织或部门要做好相关教育宣传工作,在社会上营造一种良好的帮扶留守儿童成长的环境。二是,地方高校要利用好自身的人力资源优势,在留守儿童帮扶方面发挥社会主力军的作用。三是,积极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在农村相邻里负起对留守儿童第三方监护人的作用。努力构筑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教育监护网络,保障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2011年农民工数据.

[2] 新生代农民工[EB/OL].百度百科.

[3] 白亚凡,城乡一体化中农民工医疗保险问题的研究——以阳泉市为例[D].山西财经大学,2012.

作者:姚灿斌 向丽

第3篇: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贯彻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实施意见》——深化公民道德建设擦亮“雷锋家乡学雷锋”品牌

本报讯(记者黄晗)近日,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贯彻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实施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实施意见》指出,要巩固壮大学校德育阵地,丰富道德教育手段,把立德树人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注重家庭文明和家教家风建设,深入开展“文明家庭”评选和“湖湘好家风好家训”“潇湘家书”征集展示等活动;以先进典型为示范引领,广泛宣传时代楷模、道德模范、劳动模范、最美人物等突出事迹和时代精神;创造崇德向善道德环境,夯实基层德育阵地;抓好文艺作品创作生产,打造体现道德追求、引领时代风气、富有湖湘标志的文艺精品;聚焦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青少年、各领域社会公众人物等重点群体教育引导,营造见贤思齐、明德守礼的浓厚氛围。

《实施意见》强调,要推进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深化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雷锋家乡学雷锋”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入法入规,围绕扶贫救灾、敬老救孤、法律援助、文化支教、环境保护等内容,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重要阵地,推进学雷锋志愿服务常态化、制度化、品牌化开展,使“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蔚然成风;充分发挥礼仪礼节教化作用,利用重要传统节日、重大节庆和纪念日,组织开展群众性主题实践活动;持续推进诚信建设,加强诚信宣传教育,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推动实践养成,打造立德树人、久久为功的平台载体。

《实施意见》指出,要建设健康网络内容,发挥湖南文化产业优势,着力创作生产传播格调健康的网络内容作品,让正确道德取向成为网络空间的主流;培养网络文明自律,加强网络综合治理,倡导文明上网、绿色上网;丰富网络道德实践,开展形式多样的“互联网+公益”“互聯网+慈善”活动,探索运用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新技术引导网络公益活动健康规范开展;净化网络道德环境,加大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处置力度,依法惩治网络违法犯罪,维护个人信息安全,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同时,《实施意见》对完善公民道德建设的法治保障、加强组织领导作出了明确安排,要求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不断提升我省公民道德素质,培养和造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第4篇:关于家乡的作文:家乡的巨大变化

摘要: 三十年来,经过了多少艰苦历程,经过了多少风险考验,随着改革开放,我们依然不断的前进着,发展着,奋斗着,为着祖国的强盛兴旺,为着家乡的繁荣昌盛而努力。我们的家乡,我们的祖国正在变化着……

听爸爸说,我们的家乡以前特别穷,只有几间简陋的小屋,泥泞不堪的几条小路,要到城外才能找到商店,经济萧条。

然而,现在我们的家乡已经发展的非常快,简陋的平房变成了一栋栋高楼大厦;凹凸不平的泥浆路变成了一条条笔直平坦的公路;街上也不再是人烟稀少,在家乡的中心,新建了步行街,那儿繁华热闹,接上的商店让你眼花缭乱;此外,我们家乡也修建了许多旅游区,如梁启超纪念馆,小鸟天堂,圭峰山等等。这一切,使家乡焕然一新,繁华美丽。

随着三十年祖国的改革开放,我们的家乡在教学事业上也是大有发展的。在这方面,我也是深身体会到的。听学校的老师说,以前的学校设施非常简陋,只是一些小祠堂,那凳子都是自带的,还有许多家庭因为经济问题,导致不能上学(3COME文档频道)。

现在,国家对教学事业重视了,新建学校,而且学校的设置齐全,有宽阔的操场,图书室,多媒体室等。在校外,为了能够提高学生对课外知识的深入了解,还新建了图书馆,历史博物馆和葵博园等,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闻。最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几年,国家推行了义务教育,使家庭经济能力有限的学生也能够高高兴兴的上学去,减轻家庭负担。

三十年来,经过了多少艰苦历程,经过了多少风险考验,随着改革开放,我们依然不断的前进着,发展着,奋斗着,为着祖国的强盛兴旺,为着家乡的繁荣昌盛而努力。我们的家乡,我们的祖国正在变化着。

第5篇:关于家乡作文:家乡的变化可真大

摘要: 在这里建成了大桥,方便了交通,更为这里的两岸人民带来了方便。我们不仅要把桥梁架接在这里,我们也要把桥梁架接在创建与国外交流的思想上,我们还要做架接桥梁的工程师……

原来,我只知道走建湖桥回家,因为我最熟悉那里。可现在不一样了,妈妈带我去大桥向北的那座刚建的大桥――新世纪大桥。

我慢步来到新世纪大桥上,站在上面欣赏桥下的景色真是美丽极了。那一叶扁舟在我的视野中飘荡,迎面的凉风吹在脸上,凉嗖嗖的,开心极了。我举目四望,桥的正中央的招牌映入我的眼帘,那上面的字金光闪耀,在阳光的照射下,更是锦上添花。在撑起金字招牌的挤柱上嵌满了电灯,把大桥装点的如诗如画般病美丽。到了晚上,万灯齐明,那是最宏伟的一幕。

我虽然不知道这里原来是什么样子,但我猜想或许是一条弯弯曲曲崎岖的小路。假如我以前经常注意这里的话,我就不会像今天这样猜测了。可惜,岁月像流水一样悄悄地溜走了。不过,我现在知道这里建起了一座美丽而雄伟的大桥。

在这里建成了大桥,方便了交通,更为这里的两岸人民带来了方便。我们不仅要把桥梁架接在这里,我们也要把桥梁架接在创建与国外交流的思想上,我们还要做架接桥梁的工程师。

第6篇:关于家乡变化的实践报告

××××班 ××× 2015xxxxxxx

实践时间:2016年2月1日至2016年2月22日

实践目的:随着时代的进步,我的家乡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利用寒假的闲暇时间,走遍了大半个村庄,研究了近几年来家乡的变化。

实践内容:

我的家位于一个小县城中的一个偏僻的小村庄,最近几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边缘的推进,我的家乡也是日新月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富裕了。

十几年前,村里的路大多都是土路,最好的也就是一条砖头路而已,一下雨就变得泥泞不堪,行走十分困难。雨过天晴之后,土路就变得坑坑洼洼 。后来村里修进了柏油路,慢慢的覆盖了整个村庄,修到了每家每户的门口,人们的出行变得方便了。现在,泥土小路已经不多见了。

过去村里村外都有大片大片的农田,一年四季都不会闲着。冬春种冬小麦,夏秋便种上玉米,有时候也有一些人种各种杂粮,例如红薯、黄豆、芝麻等等。收获是最开心的时候,割小麦,掰玉米,刨红薯,摘棉花……虽然有些累,但是每个人都很高兴。如今,大片的田地被侵占,或者干脆荒废,在田地里辛苦耕耘的人越来越少。许多耕地被建造上了工厂,厂房和办公楼如雨后春笋迅速耸立起来。剩余的耕地也不如从前那样茂盛,专心种地的农民越来愈少了,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外出打工,或者在新建的工厂里上班。村庄里的人们渐渐地从农民转变为工人。

打工拿到的工资要比种地的收入多得多,耕地被占也让不少人拿到了钱。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上升,便不再满足于过去的小房子。于是,越来越的人扒掉了他们住了几十年的红砖瓦房,盖起了二层的小楼,装修的精致无比,十分体面。如今小楼房随处可见,而红砖瓦房越来越少,仅有的不多个也掩盖在小楼的阴影之下,而青砖土墙的房屋早已不见了踪影。

年轻一辈的人则更加努力的工作赚钱,每逢过节,尤其是过年的时候,便会有各种牌照的车从全国各地赶回家,和依旧住在村里的父辈们一起过节。现在小汽车进村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了,柏油路修得宽阔,小汽车都停在自家门口,也不会妨碍什么。小孩子们对汽车已经见怪不怪了,自然也没那么好奇了。说起交通工具的变化,早几年前就不见了自行车的踪影,如今在周围工厂里上班的人们都骑着电动车,村里一位在邮局工作的老邮递员几年前也将坐骑换成了绿油油的电动车。

过去,每逢饭时,村里各处便会升起袅袅的炊烟,如今几乎没有人再用那种地锅炉了,秸秆也没有了用武之地,任其堆在墙边,大多数村民更加喜欢使用干净方便的电磁炉。人们新盖的小楼,也不会去新砌一个炉子了。因为挖一个沼气池会有一定的补贴,虽说用起来不是很方便,也有一些人家平时多用沼气做饭。

家乡的人们在过年的时候也和以前不一样了。放烟花的人家越来越多,家家户户的鞭炮一年比一年长,年夜饭也越来越丰盛,小孩子的新衣服一件比一件鲜艳。甚至还有在家门口挂起红灯笼的,无一处不体现着过年时欢喜的气氛,也显示了村里人的生活更好了。

总结:总的看来,家乡发生了变化,其实就是村里人越来越富裕了,生活水平渐渐提高了,这正是改革开放和家乡人民的努力带来的结果。我相信未来我的家乡还将变得更加美好,更加富裕,人们更加幸福。

第7篇:关于家乡变化的调查报告

社会调查报告

序言

家乡是一个我们如此熟知的地方,即使身处异乡想到它也会有种温暖的归属感。我的家乡铜梁是重庆市的一个教育大县。不仅有雄厚的教学实力,而且还是五千年龙文化的发源地。

从出生到读大学前我从未离开过我的家乡,我觉得自己对她是如此的熟悉。但仅仅半年的时间,当我再次踏上龙乡这片土地时,我又觉得她是那么的陌生。事实如此,在经济的快速发展的带动下,家乡的变化可谓日新月异,以前人们只能想想或在电视中才能看到的镜头现在都变为了现实。为了更深层的了解这篇见证我成长的土地,在寒假的这一个月我走访了铜梁的每个角落和相关部门,做了一次深入的调查。

调查的结果着实让我大吃了一惊,家乡的变化涉及甚广还真不是三言两语就能够说清楚的。以下为我调查结果简介。

一、“秀外慧中”,住房讲究舒适精美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县城生活水平提高最直观、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住房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铜梁在几

年前还都是楼房,电梯房都算是“高级住宅”,现在城里的房屋基本上都进行了重建。重建的新房主要是电梯房,且楼层都在八层以上,底楼为门市方便市民经商,二楼以上为套房用于居家。这种设计理念很符合县城的发展,经商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套房又让市民有了方便优美的居住环境。据政府介绍当时考虑到建筑不应该仅仅是钢筋水泥建筑的“洞穴”更要体现县城的文化,还专门请来了设计师把方便简约的现代居室和县城蕴含的柔美古典相结合,设计了现在的街道建筑。平整的青石板优雅清爽、暗灰色的琉璃瓦低调精美、朱红色的大柱子古典大气。这一古典和现代相融合的设计,不动声色的把县城的安乐祥和展现得淋漓尽致。

二“开源节流”经济多元化

我的家乡也被成为“龙乡”,这里有举世闻名的火龙舞,龙舞的发展带动了铜梁旅游业的蓬勃,使龙乡人民的收入颇丰。并且现已有多家企业决定入住铜梁的工业园区,使许多县城周围的乡镇务工人员得到了工作的机会。同时铜梁的教育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铜梁的经济,房地产企业的迅速崛起从各方面刺激着铜梁经济的腾飞。

三、“四通八达“交通讲便利、通讯讲快捷

“要致富,先修路”说道经济发展的措施我们总会想起这句话。无可否认,这句话准确的道出了交通对于一个地域

发展的重要性。

铜梁缺乏河流因此陆路成为唯一的交通方式 。认识到它的重要性,这几年来,铜梁政府加大了为民办实事的力度,在道路建设上下了重功夫。路网四通八达、交通得到极大改善。铜梁的几条主街道都进行了维修拓宽兼顾了道路,方便载重的货车行驶。为了便利与外界的联系政府部门在多次的上书、争取之后,渝遂高速公路在经过镇边的地方设立了一个高速公路出口。这个出口可让铜梁人民受益匪浅,不仅节省了市民出行、货物运输的时间还让这个县成为附近县城到遂宁重庆的一个中转站,促进了这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四、“多姿多彩”,文化娱乐丰富缤纷

物质和精神总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偏废。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改善,人民也越来越重视精神文明生活的建设。县城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就是他们建设精神文明的最好见证。现在每到晚上,在满天繁星的夜空下你在政通街上伴随着欢快的音乐声一群群人在偏偏起舞。这就是市民们新的娱乐,不分男女老少只要愿意的都可以加入其中,没有固定的老师,大家相互学习,跳的都是一些简单的舞曲但并不影响他们的快乐。很多市民还养成了晨练的习惯,每天早晨公园里很多人在跑步、做操。用最简单也是最健康最环保的方式捍卫自己的健康。除了这些自发的活动,县政府定期还会举办一些拔河、赛跑等友谊活动,还会发放奖品,引导市民们选择健康

的娱乐充实我们的生活。

五、“五彩缤纷”穿衣爱时尚

以前经济条件有限,尽管爱美很多人并不能够买很多衣服。现在县城繁多的衣服店就是穿衣变化的一个很好例证。经济发展了,人们都讲究穿着了,衣服的 款式、面料、牌子都成了挑衣服的重点而不再像过去一味注重质量耐穿。很多富裕的人还会选择成都重庆等大城市选购时尚服饰。各式各样的衣服、鞋帽、装饰物可谓五彩缤纷,装饰了市民的美,同时也装点了他们的心情。

调查感言

这次的调查结果深深地震撼了我。在不经意间家乡已经发生了这么多的变化。它变得更加可爱更加迷人了。我坚信她是天边初升的太阳会在党和政府的争取引导下发出更加温暖的光芒照亮一直守护她的人民,也温暖她远在他乡的游子的心。

第8篇:关于家乡的变化调查报告

调查地点:龙化工区

调查对象:温屋组当地居民和龙化工区领导

调查时间:2012年8月9日

调查步骤:1.实地观察。2.采访。3.对比、总结。

韶关市铁龙林场龙化工区是我美丽的家乡,我的家乡龙化工区位于铁龙林场东南部,全工区总面积41平方公里。有13个自然村,404户人家,1926人。耕地面积2490亩,其中水田面积占1807亩,旱地面积占693亩,工区内有条小河,河堤长1.5公里,养育着当地人民。上游集雨面积20平方公里,有龙头坡电站一座。改革开放以来,龙化村经济、文化、交通和社会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

从前,我一想起龙化村,就想到了高低不平的小平房,泥泞不堪的小路,还有路边的疯长的野草和垃圾。那时,龙化村的人全靠种田为生,经济收入微薄,十分辛苦,只能养家糊口。路连车子都开不进来。现在那儿的房屋依山傍水、错落有致,住宅群有分有合,与田园风光和谐融合,实用美观。在完善农村道路网建设方面村内路网布局合理,主次分明。全村道路分为进村公路、村内主干道路、次要道路、通户、进户道路四个等级;龙化村公路宽6米,公路功能和车流量为四级公路;村内主干道路宽5米,次要道路宽3米,进户道路2米以上。2011年实行由林场每户补助5000元奖

励办法,全面推进农村拆危旧泥砖房建楼房,改善了我们龙化工区农村农民居住条件。全面铺开乡村“清洁美”工程的建设工作,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为了深入贯彻执行林场提出山区生态可持续发展示范目标,创建生态林场,龙化工区不断加大林业投入,加快林业生态发展。实行封山育林,禁止乱砍滥伐乱伐,违者按相关条例处罚。批指标砍伐森林,今年计划砍伐林木800多方,确保做好全场生态林的管护工作,进一步健全林地管理考核办法。林场和工区两级负担,为村民购买合作医疗。铁龙林场投入8.9万元改造维修龙化分教点。同时加强农村水利建设,完善农田水利设施。

然而经济的发展、给我们周围的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作为家乡的一员,我们热爱自己的家乡,关心自己周围的环境,因此我们利用休息时间对村里的环境污染状况展开了一系列调查,希望借此了解家乡的环境现状,找到改善家乡环境的对策,为家乡的环境保护事业尽一份力。

多年来,龙化工区党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依托山地资源优势,农业经济实现了从传统型向“机械化”的根本转变。农民群众的农业经济持续平稳增长,为新农村建设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坚信在工区党委的领导下,龙化将会腾空而起,翱翔万里!

龙化瑶族新村,朱书记一行听取了铁龙林场党委书记许小彪

对瑶族新村灾后重建家园情况的汇报。该新村20户村民是去年5.6洪灾中的全倒户,现楼房基本完工,还有新村的公共设施后期仍未完工,铁龙林场在新村的前期建设中已投入80多万元,现在所需资金较为困难。朱书记来到瑶族村民赵武修的家中,询问、了解建设所需费用以及现在的生活、生产情况。同时,要求铁龙林场多渠道想办法筹备资金,早日完善该新村公共设施,按新农村建设的新标准规划好、建设好。

第9篇:关于改革开放家乡变化的调查

2009级自动化学院李钟凯

社会实践时间:2012.01.16~~2012.02.26

社会实践地点:山东省汶上县

社会调查目的:

对有关从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发展变化的各项数据和现象状况进行比较准确的了解与统计,并且能够根据这些数据和现象,客观具体地总结出一些家乡发展变化的概况,从而使大家对我家乡改革开放的发展变化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社会实践的背景: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真正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会议。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鼓舞和邓小平同志的支持下,中国农业、农村迈向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开始谱写新的篇章。自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小康社会正全面普及,国人安居乐业,综合国力及世界影响力得到了显著提高。为了深入了解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利用寒假的机会对我家乡—山东省汶上县自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变进行了调查。

汶上县地处山东省西南部,辖属济宁市,东临古城曲阜,西接水泊梁山,南依微山湖,北枕东岳泰山。日东高速横穿东西,105国道纵贯南北。距京沪线兖州站、京九线梁山站及京福、京沪高速公路、京杭运河杭运码头均40公里。汶上县工业门类齐全,现已形成纺织服装、机械制造、煤炭、建材、食品加工等工业门类,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已达到75%。棉纱、坯布、砻谷机、发电机组、服装等产品已打入国际市场。汶上具有发展现代农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已形成了草莓、韭菜、大蒜、银杏、辣椒、洋香瓜、中药材、花卉等优良品种生产基地。汶上自然资源丰富。全县可开采矿产50余种,矿产资源以煤为主,总储量18亿吨,年生产能力可达1200万吨,具煤炭产业化发展得天独厚的优势。 社会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以查阅文献资料(县志、经济发展报告、政府公告等)为主,以汶上县步行街商户及汶上县居民(随机抽查)的问卷调查为辅。调查发现96%的调查对象赞同改革并对改革开放以来汶上取得的显著变化给予了肯定。

社会调查内容:

1.您认为自己家的收入有什么变化吗?如果可以创收,这些收入如何支配?

2.您认为自家近几年变化最大的是什么?

3.您认为自己应不应该大胆创业?

4.您一般把收入花在哪些地方?

5.您认为这几年村民自治有什么长足的发展?自己可以在村委会表达自己的意志吗?

6.汶上有什么娱乐设施方面的改进?居民的精神面貌有什么改变?

7.您认为家乡的社会福利如何?

8.家乡的商业面貌如何?

社会调查结果:

居民收入、消费方面: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农民人均年收入5800元,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在2002年就突破了一万元。在以前居民收入大多花费在食品、服装、医疗等必需品方面,现在居民收入大多花费在教育、保险、住房等方面,奢侈品的销量急剧增加。目前电脑、冰箱、空调等家用电器广泛普及,居民的生活追求也从以前的吃饱穿暖变的丰富多彩,懂得享受,追求时尚。教育得到了广大人民的关注,2012年 全县高中级中学的毛入学率达到91%。

综合经济方面:据核算,2007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90.06亿元(现价同比增长26.3%),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7.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78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46.05亿元,增长23.4%,其中工业增加值40.87亿元,增长24.4%;第三产业增加值26.23亿元,增长18.5%。人均生产总值11884元,比上年增加2234元。

过去,汶上经济主要靠开发矿产资源,坐吃山空;现实让汶上的决策者意识到,发展经济必须寻找新的突破口。汶上县佛教文化、儒家文化底蕴深厚,全县就围绕文化旅游产业做起了文章。打造“儒释圣地,花园水城”,一个文化特色鲜明的旅游胜地初见规模。汶上县委书记周桂萍:我们结合汶上实际扩大旅游项目,打造文化品牌,汶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全国不断提高。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年末全县共有各种艺术表演团体4个,艺术表演场所1个,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馆 1个,博物馆1个,其中纪念馆1个,文物保护机构1个。广播电视覆盖面继续扩大,电视人口覆盖率100%。汶上有宝相寺,有太子灵踪文化节,莲花湖,北部生态旅游区大汶河溢流坝,文化广场,中都文苑,莲花湖湿地干净的马路,宽敞的街道,明亮的路灯,这些年来,汶上建设绿化的更好了。2007 年,全县共有各类卫生机构28个,其中:综合性医院2个,6个中心卫生院,9个卫生院,6个社区门诊。

商业建设方面:改革前全县范围内仅有几个供销社,销售商品单一,不能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现在已经组建成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商城、步行街等多个商业经济场所,机械产业园、纺织服装产业园、电子产业园等专业园区取得良好经济效益。汶上圣泽商业街众多商户堪称服装一条街,汶上联民商场是商业的龙斗,汶上圣都商业广场是良好的商务休闲场所,汶上银座购物广场是全县最大的商城月5000平方米,汶上华联商厦、九龙家电、利万家、爱客多等大型超市营业面积也都在3000平米以上,酒店鳞次栉比出名的有联民大酒店、格林豪泰、佛都大酒店等。各式各样的广场、商街,美好的环境不仅为本地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创业机会还为外来人员提供商机。

家乡变化原因分析:

一、 改革开放后,中国整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上升,经济快速发展,带动了汶上县等一些

低级城市的发展。

二、 中国改革开放后,打开了国门,使中国和世界两个市场、资源结合起来,发挥中国

劳动力,低价农产品等优势。比如汶上县的服装,汶上县的大蒜、白菜、苹果等农产品都出口国际市场,大大增加了当地居民的收入。农作物种植收割的自动化水平提高,汶上县的剩余劳动力大量输出到北京上海甚至国际上的发达城市,掀起“打工潮”,居民的观念也打开了。

三、 改革开放使中国引进了国外的先进技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我们引进国外的

先进技术,引进技术是加速国民经济发展和推迸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措施。尤其是我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要完成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实现现代化,更应积极引进先进技术。从历史上看,经济技术落后的国家能够在较短的历史时期内迅速赶上甚至超过发达国家,无一不是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同时敢于创新和善于创新的结果。汶上县的工业发展也受益于引进国际的先进技术,如济矿集团下的引进的采矿技术,使汶上煤矿的年产量达到1200万吨。如果不改革开放,就没有办法赶超世界,汶上县也不可能实现这么快的发展。

四、 改革开放解放了汶上县人民的思想,衣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服装的花色、款式

更加多样化,面料、质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的生活向小康过渡,思想观念更为开放。人们的服饰在急速变化,穿衣打扮讲求个性和多变,很难用一种款式或色彩来概括时尚潮流,强调个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为一种时尚。食方面,不但吃饱,还可以吃好,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深入人心。食,已经不单单是生活的温饱品,渐

渐变成了一门艺术,一门文化。住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装修也成为热点,风格多样的装修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体现了人们生活品位的提高。行方面,人们的出行更为方便,虽然便利的交通也带来了城市发展中的环保问题,国家迫切需要解决环境污染和交通阻塞问题。但这一切,也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过渡的必经之路。在不久的将来,地球在我们眼中会越来越小,周游列国再也不是梦。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让我们打开了思路,发现更多商机,人民生活也越来越好。

五、 对外开放吸引大量外来资本,为地方发展插上了翅膀。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

口多,底子薄,生产力水平低,资金严重短缺。现代化建设要求我们对现有国民经济进行技术改造、更新设备和调整结构;要大力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要大力发展交通、通信和能源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充分发挥科技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要大力发展教育,等等。这一切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因此,要加快现代化进程,实现经济起飞,仅靠国内的积累和投资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开放,积极引进外资,用外资弥补资本要素的缺口。汶上县自改革开放以来连续推出多项外资优惠政策,对吸引外资提供了良好条件。

六、 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铁、大理石,政府部门的重视对农业实施农民增收六大工程,

对工业大力支持经济开发区,等也都是造成汶上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

家乡发展前景展望:

一、优先发展交通,加强对外联系。规划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坚持基础设施先行,以大投入带来大变化,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4.7亿元,形成了“五纵七横”的道路交通网络;建有日供水能力5万吨水厂、日处理能力4万吨污水处理厂各一处;建有110KV变电站两处,形成了自动化供电网络,整体实现了通路、通电、通气、通上下水、通信、通有线电视、通宽带网络和土地平整等“八通一平” 。

二、坚持“经济园区化、园区产业化、产业集群化”的发展思路,汶上县依托工业园打造循环经济示范区,延长企业产品生态链,建立企业间生态共生关系,使资源和能源在工业系统中循环使用,上家的废料成为下家的原料或动力。汶上经济开发区、两个乡镇经济开发项目聚集区依托机械、电子、服装等产业,着力构建机械电子、纺织服装两个百亿元产业基地。依托阳城煤电、中银电化项目,引导发展煤化工产业集群,实现煤化工和盐化工的结合,逐步发展壮大联想(汶上)高端循环经济示范区规模,着力打造汶上煤电化工百亿元产业基地。

三、打造花园水城,继续深入实施“生态优县”建设规划,全面建设生态农业,以生态农业循环模式、建设“富民家园”工程为抓手,大力开展“一池三改”、秸秆综合利用工程,引进建设了4家秸秆压块综合利用企业,全县已建沼气池2.7万个,建成了7000亩的有机蔬菜生产基地,创建3个国家级有机食品品牌、13个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品牌,10个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

四、解放思想,管理规范科学,服务优质高效。开发区实行“一站式办理、一条龙服务、封闭式管理”的管理服务机制,营造“安心投资、放心挣钱、舒心生活”的良好投资环境。对固定资产投资数额较大,且对财源建设和经济发展有较强拉动作用的项目,可采取免费提供厂房等“一事一议”、“一企一策”的方式给予特别优惠政策。为外来投资创造更优化的环境,达到投资商、地方政府、汶上居民多方受益。

五、积极发展经济,注重跨越式发展,多向汶上北部发展与济宁等大城市接轨。 家乡调查总结:

窥一斑知全豹,由汶上县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知道改革开放带给我们国家的机遇。改革开放使我国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使我国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

国力快速提升;改革开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健全;改革开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更加完善;改革开放使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入;由家乡的巨大变化,我深刻的认识到改革开放作为一场伟大革命,改革开放的方向不可逆转,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上一篇:人事岗位职责表下一篇:工程质量成果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