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中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2022-11-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年中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2000~2018年中国语言资源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提 要 本文以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的语言资源研究文献为研究对象,结合文献计量学方法和传统文献研究法分析得出2000~2018年中国语言资源研究的热点主题和发展趋势。研究发现:语言资源的研究已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已形成以九大期刊为主的核心区期刊;核心研究者群体已基本形成,但作者之间的合作有待进一步加强;语言资源研究的热点领域主要集中在语言资源理论、语言资源与语言问题、语言资源开发与保护、语言资源建设与监测、语言资源与语言规划五方面;语言服务、国家语言能力、“一带一路”、语言战略、语言安全等正成为语言资源研究的最前沿主题。

关键词 语言资源;文獻计量分析;文献增长;期刊分布;研究热点

DOI 10.19689/j.cnki.cn10-1361/h.20190306

Key words language resources; bibliometric analysis; literature growth; journal distribution; hot research topics

语言是人类重要的文化资源乃至经济资源,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田立新2015)。杜占元在首届世界语言资源保护大会上指出,中国多样性的语言文字是宝贵的国家资源,应让中国多样性的语言资源发挥其积极的作用。此外,应倡议各国切实加强语言资源的调查记录、推广应用和相关基础建设,为保护语言资源多样性、建设一个美美与共的语言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强语言资源保护,建设国家语言资源服务系统,促进语言资源的开放与共享。可见语言资源的保护和建设已成为新时期国家语言文字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任务。

本文基于中国知网(以下简称CNKI)数据库,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从文献数量、期刊分布、研究机构及其地域分布、作者群体、研究主题、研究热点等方面对2000~2018年以来中国语言资源的研究文献进行描述性分析,有利于定量地揭示中国语言资源研究领域的发展历程、研究重点以及未来的研究走向,从而为中国语言资源理论与实践的深化研究提供有效的定量依据,为研究者把握语言资源的发展历程和最新学术动态提供参考。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语言资源是近年来才得到社会认可和重视的资源。本文以2000~2018年作为研究的时间检索范围,数据选取于CNKI,通过对其收录的语言资源相关文献进行研究与分析,能够从一定层面上反映中国语言资源的研究现状及规律。

首先,在CNKI数据库的“高级检索”中选择“文献”,主题为“语言资源”或者关键词为“语言资源”,以“2000~2018年”为检索时间范围,不限定期刊来源类别,检索共得到文献1415篇(2018年12月31日检索),将会议纪要、征稿须知、通告、讲话稿、工作总结等非学术文献逐一剔除后,得到有效文献共计1164篇。然后,将这1164篇文献作为本文计量分析的数据来源,借助Excel工具和CiteSpace软件,运用文献计量法,对2000~2018年语言资源的文献进行量化、动态的描述性分析,进而把握语言资源研究的进程和规律。

二、中国语言资源研究文献数量与发文分布

本部分从2000~2018年中国语言资源研究文献数量及发展阶段、期刊分布、发文机构及其地域分布3个方面进行统计与分析。

(一)文献数量及发展阶段

科研论文数量的多少及变化轨迹可以反映出某个学科或研究领域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水平和速度(陈新忠,张亮2018)。某一学科诞生初期,其文献数量处于不稳定增长阶段;学科进入大发展时期,其文献数量便进入指数增长阶段;当学科理论逐渐成熟,其文献数量增长减缓,进入线性增长阶段;随着学科理论逐步完善,其文献增加也日趋减少(丁学东1993:54)。

1.文献增长情况

发文量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学科的发展状况。图1反映了2000~2018年中国语言资源研究发文量的变化趋势:语言资源研究整体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2000~2002年发文共21篇,年均7篇,属于诞生期;2003~2006年的年度发文量增加缓慢,年均19.3篇,属于起步期;2007~2018年文献数量上升的速度明显加快,年均88.8篇,属于稳步增长期。其动因是,2005年以后,随着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及多个分中心相继建立,相关研究陆续开展,不仅对中国语言资源进行了监测与研究,还发表了很多翔实的检测报告,这促使人们越来越重视语言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相关的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多。

图1 2000~2018年中国语言资源研究发文量

2.文献发展阶段

判定某一学科领域的文献数量处于哪个发展阶段主要依据文献累积数和文献累积率两个指标。文献累积数是指当年及往年文献数量的简单累加,标志着当年能够查询到的文献总数,可以反映某一学科领域研究规模的大小;文献累积率是指该年发文量与上一年度文献累积数的比率,可以反映某一年度发文量增长的幅度(是否出现爆发式增长),可依此判断该领域研究热点是否形成。表1为2000~2018年中国语言资源研究文献累积数和累积率。

总体而言,中国语言资源的研究2000~2018年经历了从缓慢发展到快速增长的过程。如表1所示,2000~2005年,每年的文献发表数量均不高于20篇,且文献的增长趋势缓慢,文献累积率波动幅度较大,说明这6年关于语言资源的研究处于初始阶段,相关研究逐步出现。从2006年开始,每年的文献发表数量均高于20篇,且当年文献累积总量超过90篇,之后每年的文献发表数量增长明显,说明语言资源的相关研究已步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二)期刊分布

对文献期刊分布进行统计分析可以揭示该研究领域文献的空间分布特点,确定该研究领域的核心区期刊,并为进一步深化研究提供有效的情报依据(Bradford 1934)。比利时情报学家埃格黑(L. Egghe)提出了布拉福德核心期刊区数量计算公式,即r0 = 2Ln(eE × Y),r0为核心区期刊数量,E为欧拉系数0.5772,Y为刊文量最大期刊的论文数量(江向东,傅文奇2008)。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是期刊中水平较高的一类,是学术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部分选取文献数量排名前20的期刊,通过计算,r0 = 2Ln(e0.5772 × 49) ≈ 9,即刊文量前9名的期刊处于核心区,分别是《语言文字应用》《中国社会科学报》《语言文字周报》《语言战略研究》《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文信息学报》(见表2)。

(三)发文机构及其地域分布

本部分对发文量排名前20的机构及其发表文献的数量进行统计(仅计算文献第一作者所在机构)。从表3可知,排名前20的机构发表量总计380篇,大部分来自高等院校,这说明目前中国研究语言资源的阵地以高等教育机构为主。此外,论文产出量居前列的高等院校是北京语言大学、武汉大学、渤海大学、南京大学等语言类或综合类大学,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语言资源研究的主力军。

对表3进行归纳分析可知,发文量前20名的语言资源研究机构所在的地域依次为北京(209篇)、湖北(37篇)、辽宁(24篇)、江苏(23篇)、广东(22篇)、上海(22篇)、新疆(19篇)、云南(13篇)、山东(11篇)。可见中国语言资源研究的地域分布相对集中,其中北京地区的文献数量达到209篇,遥遥领先于其他省市。这与北京的教育类和语言类大学数量较多、办学歷史悠久,以及北京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密不可分。湖北、辽宁、江苏、广东、上海、新疆、云南和山东的文献数量紧随其后,与北京共同组成了中国语言资源研究的中心区域。

三、中国语言资源研究文献作者

一般来说,作者的研究兴趣与研究方向是相对固定的(关鹏,王日芬2016)。因此,在某一领域有着固定研究方向的学者对该学科领域的研究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其研究内容也受到其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从文献作者发文量、被引文献、核心作者和作者合作情况4个方面对文献数据进行分析,可以进一步了解语言资源研究中的关键学者。

(一)文献作者发文量

我们对文献署名的作者及人数情况进行基于频次的统计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由表4可知,发文量在3篇及以上的作者为36人,可见该领域的研究学者数量不多。其中,李宇明署名最多,为17次,结合表5可知,其署名的文献被引频次也是最高的。一般来说,文献的被引次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该文献的影响力。文献被引用的次数是判断文献影响力的一个常用测度指标(刘则渊,等2008)。按照文献的被引次数将前20名作者进行排序,同时呈现其总发文量、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数量、被引用次数和被下载次数,旨在探究语言资源研究方面最具影响力的作者(见表5)。

将作者按照其文献的被引频次进行排序后可以发现,论文的被引频次与被下载次数从整体上看呈正相关,即被下载量越高的文献,被引量也越高,且这些文献刊登于CSSCI核心期刊的比例也越高,由此印证了“文献的被引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文献的影响力”这一观点。

由表5可见,上述20位学者在语言资源研究领域所发表论文的被引频次较高,同时其论文刊登在核心期刊中的比例较高,可以证明其发表的论文有较高的质量。其中,李宇明、文秋芳、陈章太、李现乐、徐大明、赵世举、俞士汶、王铁琨8位学者发表论文的被引次数超过100次,且其论文刊登在CSSCI期刊的占比多数超过50%,可以看出这些学者在语言资源研究领域所具有的学术影响力。

(二)被引文献

被引次数,即被引量,是指文献发表后被其他文献作为参考文献引证过的次数,被引量的多少可以判断该文献引起同行反响的程度和质量水平的高低(王耀文,刘永胜2007:97~99)。本部分呈现了2000~2018年语言资源研究被引频次排名前20的具有重要影响的文献,如表6所示。其中文献被引频次位居前5的是:《国家外语能力的理论构建与应用尝试》(146次)、《论语言资源》(129次)、《语言也是“硬实力”》(118次)、《“一带一路”建设的语言需求及服务对策》(107次)、《服务于“一带一路”的语言规划构想》(89次)。

从发文作者来看,被引频次排名前20的文献中,李宇明发文6篇,总被引频次为464次,文秋芳、陈章太、徐大明各发文2篇,总被引频次分别为209次、196次、130次。从发表刊物来看,《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篇、《语言文字应用》3篇。从文章内容来看,2000~2018年语言资源研究最具影响力的20篇文献主要围绕语言资源、语言能力、语言规划、语言保护、语言生活和“一带一路”建设等。这些文献聚焦了当前语言资源研究领域的重点问题,同时也为后人研究起到了一定的导向作用。

(三)核心作者群

核心作者群是某一研究领域中研究成果数量较多、科研生产能力较强的作者群体,可以被看作是该研究领域的中坚力量。在某一研究领域中,50%的论文为核心作者群撰写,核心作者数量等于作者总数的平方根。核心作者可以根据普赖斯定律中的关系式Nmin = 0.749(Nmax)?来确定,Nmin和Nmax分别代表核心作者群体中发表论文数量的最小值和最大值。

本文的Nmax = 17,带入公式计算出Nmin ≈ 3,得出发表文献3篇及以上的作者为中国语言资源研究的核心作者,他们依次为:李宇明、李现乐、张普、范俊军、俞士汶、王世凯等。通过进一步计算发现,发表3篇及以上论文的36位作者共发文193篇,约占总文献数量的16.58%,这与普赖斯定律规定的理论值50%相差较大。这表明当前中国语言资源研究领域还未形成具有较强科研生产能力的作者群体,对该领域进行持续研究的学者人数较少。

(四)作者合作图谱

合作研究是研究资源以及知识共享的一种重要方式,它不仅可以促进资源的优势互补,而且能实现相关领域的交流和共享。科研领域的合作在研究跨学科、高难度复杂问题方面发挥出更为显著的作用。科学合作不但能促进科学家的成果产出,而且能提高研究成果的质量和影响力;合作群体越大,研究成果越具有影响力(岳洪江,刘思峰2008)。

运用信息可视化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可更为直观地看出语言资源研究作者之间的合作情况。启用CiteSpace软件,其他选项不变,Node Types一栏选择“Author”,确定分析数据阈值的设定,最后得出一幅由52个节点和11条连线组成的语言资源研究领域作者合作图谱,如图2所示。

语言资源研究的作者图谱从整体来看较为分散,聚类节点的数量不多,且各个聚类群之间的联系不紧密,曾小兵、杨尔弘、邱丽娜等人形成了小部分合作区域,王铁琨与侯敏、刘丹与胡家英、崔乐与高媛媛、王世凯与葛东雷、古力沙吾利·塔里甫与木合亚提·尼亚孜别克也有合作,其余聚类在四周比较分散。这表明在语言资源领域的研究队伍多数较为分散,没有形成一定规模的合作交流,因此国内各高校和相关研究机构在语言资源这一领域应积极开展合作研究。语言资源研究只有加强多方面的合作,才能向纵深发展。

四、中国语言资源研究文献的热点主题

热点主题是一段时间内某一学科或领域共同探讨的话题或专题。关键词是文章的内核,是对文章的高度概括与凝练,对其进行分析,可确定某一学科或领域的热点主题。通过对语言资源研究文献中關键词进行分析,进一步挖掘数据,梳理高频关键词之间的亲疏,揭示语言资源研究的热点主题。

通过CiteSpace软件关键词共现技术中Export选项的Network summary table功能输出相对应的表格数据,可以看出研究文献中关键词的出现频次和中心性,如表7所示。

根据关键词的频次和中心性,可以发现2000~2018年中国语言资源的研究主要聚焦于语言资源理论研究、语言资源与语言问题研究、语言资源开发与保护研究、语言资源建设与监测研究、语言资源与语言规划研究等方面。

(一)语言资源理论研究

结合二次文献进行分析,该主题相关的关键词主要有“语言资源”和“语言文字”。

伴随着语言社会学的产生,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把语言看作社会资源的思想。21世纪以来,树立语言资源观念,制定切实可行的语言资源保护措施,已经成为国家语言规划当务之急。作为国家重要的资源,语言的运用不仅在创造和承载文化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而且还可以产生明显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在当今的现代化建设、社会发展以至民族振兴、治国安邦中,语言这一独特的资源都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詹伯慧2017)。语言资源包括3类:(1)口头语言资源;(2)书面语言资源;(3)语言知识、语言技术、语言艺术等语言衍生资源(李宇明2019)。

(二)语言资源与语言问题研究

结合二次文献进行分析,该主题相关的关键词主要有“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和“少数民族语言”。

《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中将语言问题解释为因语言及其使用存在某些尚未解决的问题而给社会交际和语言使用带来困难和麻烦,或造成、引发社会矛盾与冲突等。语言既是特殊的社会资源,可以为人们所利用,充分发挥其无穷的资源价值,创造巨大的社会财富,又可以成为复杂的语言问题,给社会造成重大的伤害和负担,需要人们认真去对付、解决(陈章太2009)。语言问题已经成为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哲学、数学、信息科学等众多学科的关注对象,这些学科与语言合作产生了许多交叉、边缘学科(李宇明2016)。

目前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改变,许多语言趋于濒危或面临消亡,珍贵的语言资源文化快速流失,形势十分严峻(王春玲2018)。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和发展成为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率在不断下滑,主要表现在少数民族语言的发展趋向停止,使得某些跨境语言使用地区出现了文化倒灌现象,也影响到了少数民族人民的语言归属感(李宝贵,庄瑶瑶2018)。

(三)语言资源开发与保护研究

结合二次文献进行分析,该主题相关的关键词主要有“开发利用”和“语言保护”。

语言资源的开发利用就是通过某种特定方式使语言资源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过程,可以分为官界开发、学界开发和民界开发3种形式。官界的语言资源开发主要是提升母语的地位;学界的语言资源开发更多着眼于理论建设,为相关学科,如语言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等,注入新的理论和研究思路;民界更加看重语言资源开发利用的经济效益(王世凯2010)。语言资源是人类珍贵的历史记忆,不断创新开发这个记忆,具有民族学、民俗学、人类学、宗教学、历史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可借以揭示文化生成、发展、传播、接触、竞争的难得景观和历史经验,为“一带一路”的人文交流提供借鉴和启示(赵世举2015)。

语言保护就是指通过全面、细致、科学的调查,把语言的实际面貌记录下来,使其得以长期、有效的保存和展示(曹志耘2017)。语言保护从语言的文化资源这一角度可以分为3个层次,即语言保存、语言卫护和语言资源的开发利用。语言资源关涉人类的知识库存、知识家园和生产资料的集聚管理,保护语言资源需要人类社会的合作,包括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国际组织的合作,不同社会部门和不同学科的合作,必须加强学术研究,加大加快社会活动(李宇明2019)。

(四)语言资源建设与监测研究

结合二次文献进行分析,该主题相关的关键词主要有“语言监测”和“有声数据库”。

语言监测是掌握语言国情的重要手段,语言资源建设是语言监测的基础。21世纪以来逐渐提出了国家语言资源建设、监测与研究的议题。就传统的词语搭配来说,“资源”通常与“开发和利用”搭配,但是,对于“语言资源”来说,“建设”也未尝不可,至少“语言建设”是已有的说法。此外,我们还可以“建设语言设施”(徐大明2008)。语言监测是一项系统工程。借助计算机先进技术,可实现对海量语言资源的定量统计和追踪考察,已成为当今语言研究的一种重要手段,监测结果广泛用于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语言产业发展,由其所衍生的经济价值不容小觑(刘荣2017)。

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是国家语言建设工程之一,它用现代信息技术采录语言数据,经转写、标记等加工程序将相关的文本文件、音频文件及视频文件整理入库,以数据库、互联网、博物馆、语言实验室等形式向学界和社会提供服务(李宇明2010)。从2008年起,上海、北京、辽宁、苏州、山东等省市有声数据库相继启动,目前江苏、北京、上海等已陆续建成并取得多项研究成果(王春玲2018)。

(五)语言资源与语言规划研究

结合二次文献进行分析,该主题相关的关键词主要有“语言政策”。

制定科学的语言政策,才能发挥语言资源的最大价值。当今的人们虽然具有了语言资源意识,但对语言状况了解还不够,许多问题仍然存在且亟待解决。在21世纪中国应尽快展开以政府统一领导、学界积极实施、社会积极参与为指导思想的语言普查工作,整合已有资源,以了解基本的语言国情(李宇明2008)。语言政策是为了在某一社会、团体或体系内部实现语言变化而形成的一套正式或非正式的思想、法律或实践等(马晓雷,陈颖芳2018)。在已有的语言规划中,语言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主要由政府部门负责,提出政策建议主要由语言学界负责,当前的提出建议、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这3个阶段是脱节的(李德鹏2018)。

五、语言资源研究文献关键词的历时分析

时间视图是基于CiteSpace的timezone功能从时间维度表示研究热点主题的演进过程的视图。关键词对应的横轴年限为其首次出现的时间。2000~2018年语言资源研究关键词的历时演进,如图3所示。2000~2002年属于诞生期,关键词“语言资源”首次出现;2003~2006年属于起步期,“语言转换”“语言规划”“语料库”等关键词逐渐出现;2007~2018年属于稳步增长期,“语言保护”“语言服务”“国家语言能力”“一带一路”“语言战略”“语言安全”等成为这一时期的研究重点。

(一)语言服务

语言服务是以语言文字为手段为他人或社会提供帮助,根据服务内容可以分为语言知识服务、语言技术服务、语言工具服務、语言使用服务、语言康复服务以及语言教育服务这6种类型(赵世举2012)。语言服务是开发语言资源的重要途径,同样也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文化和战略价值。构建健康、和谐、丰富多彩的社会语言生活,离不开多样化、高质量的语言服务。当前,社会语言生活中的语言服务质量和服务方式尚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语言服务还不能满足社会民众的多样化语言需求(李现乐2018)。

(二)国家语言能力

国家语言能力是指一个国家掌握利用语言资源(主要是外语资源)、提供语言服务、处理语言问题、发展语言及相关事业等方面能力的总和。“国家语言能力”这一概念在《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中首次提出。随着中国语言文字事业的发展,如今国家语言能力的提升已事关国家软硬实力特别是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和国家的安全,具有战略意义(文秋芳2017)。

(三)“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倡议于2016年11月正式成为联合国决议,目前已成为国际共识。“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中有53种官方语言,是全球语言多样性最为丰富、文化差异性最为突出的地区。这一战略的推进,不仅催生语言需求,而且将探索语言资源转换为文化资源和资本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使得语言在“一带一路”互联互通、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将日益凸显(沈骑,夏天2018)。

(四)语言战略

语言战略是语言规划研究与战略研究相结合的产物,也是中国相关学者根据中国国情提出的新的语言研究方向。具体到中国的情况来说,语言战略研究首先要处理好中国不同语言之间的战略关系,包括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的关系、汉语与外语的关系等;其次要根据总体战略的需要和布局,研究包括语言发展建设、规范使用、保存保护等不同的资源配置战略;然后要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目标和任务的战略调整建议等(王晓梅2014)。

(五)语言安全

语言安全是指语言自身生存不受威胁、语言关系与语言秩序稳定可控、国家和社会各领域语言服务保障到位的一种状态,具有普遍性、内嵌性、外溢性、持久性和动态性这5个特征(方小兵2018)。时至今日,语言安全问题已成为诸多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社会对语言安全的重视程度明显提升,语言与国家安全、语言与文化安全、语言与经济安全都成了学界和社会的热门话题(刁晏斌2018)。

六、反思与展望

综上,中国语言资源的相关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研究内容日趋丰富,研究视野不断扩大,已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研究领域已形成九大核心区期刊;主要研究机构集中在语言类和综合类高等院校;语言资源理论、语言资源与语言问题、语言资源开发与保护、语言资源建设与监测、语言资源与语言规划成为中国语言资源研究的热点领域;语言服务、国家语言能力、“一带一路”、语言战略、语言安全等正成为中国语言资源研究的最前沿主题。但也存在明显不足,需要进一步反思。

其一,研究内容有待拓展。现有语言资源研究的内容多集中于自然语言资源的研究和少数民族语言的研究,今后亟须加强国家语言能力建设、语言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

其二,研究视角较为单一。已有语言资源的研究多为单一视角,跨学科视角有待拓展,今后的研究应着力从单一视角转向复合视角。

其三,研究方法有待突破。已有关于语言资源的研究多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尚显薄弱。今后应从定性研究为主转向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

其四,国外理论借鉴不足。国外语言资源的研究成果颇丰,但国内引介不多。今后要着重关注国外语言资源理论与实践的专题研究。

其五,合作研究有待加强。目前中国语言资源研究仍以个体研究为主,尚未形成团队合作研究。今后的研究应从单兵作战转向团队合作研究。

参考文献

曹志耘 2017 《关于语保工程和语保工作的几个问题》,《语言战略研究》第4期。

陈新忠,张 亮 2018 《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研究的轨迹、现状及热点——基于1986~2016年CNKI期刊的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现代教育管理》第6期。

陈章太 2008 《论语言资源》,《语言文字应用》第1期。

陈章太 2009 《语言资源与语言问题》,《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期。

刁晏斌 2018 《语言安全视角下的全球华语及其研究》,《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

丁学东 1993 《文献计量学基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方小兵 2018 《语言安全的内涵、特征及评价指标》,《辞书研究》第6期。

关 鹏,王日芬 2016 《学科领域生命周期中作者研究兴趣演化分析》,《图书情报工作》第19期。

江向东,傅文奇 2008 《十年来我国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研究论文的统计分析》,《情报科学》第4期。

李宝贵,庄瑶瑶 2018 《意大利的言语社区规划及其启示》,《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期。

李德鹏 2018 《论语言政策制定的科学性问题》,《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

李现乐 2018 《语言服务研究的若干问题思考》,《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

李宇明 2008 《当今人类三大语言话题》,《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期。

李宇明 2010 《论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的建设》,《中国语文》第4期。

李宇明 2016 《语言生活与语言生活研究》,《语言战略研究》第3期。

李宇明 2019 《中国的语言资源理念》,《人民政协报》1月14日第10版。

刘 荣 2017 《语言监测视角下语言资源开发研究》,《华中学术》第4期。

刘则渊,陈 悦,侯海燕,等 2008 《科学知识图谱:方法与应用》,北京:人民出版社。

马晓雷,陈颖芳 2018 《基于共词分析的国内语言规划与政策研究现状分析》,《国防科技》第3期。

沈 骑,夏 天 2018 《“一带一路”语言战略规划的基本问题》,《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期。

田立新 2015 《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的缘起及意义》,《语言文字应用》第4期。

王春玲 2018 《中国语言资源保护研究》,《贵州社会科学》第12期。

王世凯 2010 《略论我国语言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5期。

王晓梅 2014 《语言战略研究的产生与发展》,《中国社会语言学》第1期。

王耀文,刘永胜 2007 《专题文献著者群评价——一种“标准化”方法的探讨》,《图书情报工作》第4期。

文秋芳 2017 《国家话语能力的内涵——对国家语言能力的新认识》,《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

徐大明 2008 《语言资源管理规划及语言资源议题》,《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期。

岳洪江,刘思峰 2008 《管理科学期刊引证指标的灰色关联研究》,《科学学研究》第1期。

詹伯慧 2017 《杂议语言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学术研究》第9期。

趙世举 2012 《从服务内容看语言服务的界定和类型》,《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

赵世举 2015 《“一带一路”建设的语言需求及服务对策》,《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期。

Bradford, S. C. 1934. Sources of information on specific subjects. Engineering 8, 85–86.

责任编辑:丁海燕

作者:李宝贵 施雅利

第2篇:2017年中国小水电行业现状及市场前景预测

摘 要:近些年来中国小水电行业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而2017年行业大数据表明,中国小水电行业发展的趋势也呈现提升的姿态,而小水电行业所运用的技术不但保障人们日常的用电,也因近些年来所重视的保护生态环境理念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此本文着重分析了2017年中国小水电行业的现状并对相关市场的前景进行预测,希望为中国小水电行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国小水电 小水电行业现状 市场前景 前景预测

现今各行业不同领域所运用的先进科学技术已经越来越多元化,2017年中国小水电行业也不断运用着有效的科学技术,同时不断发展着行业技术。但是在发展的同时还是存在着很多制约中国小水电行业发展的因素,不但地区性供电与用电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而且在能源消耗方面也有一定的弊端,因此本文主要针对2017年中国小水电行业现状及市场前景预测方面进行论述,具体内容如下。

1 论述2017年中国小水电行业的现状

现今中国各个地区都有小水电行业的深入,只是有些偏远地区还是处于缺乏状态,而小型水电技术相关的开发已经慢慢地成为确保能源与经济环保性发展的技术组成之一。其实中国电力行业在现阶段不但发展速度有所增强,也慢慢考虑到环保与经济,而中国小水电行业也是推动电力行业有效发展重要方面,其发展一般是地区性的农业方面与小型供电等方面,具有的特点一般为规模小并且周期很短,相对成效也很明显,而2017年中国致力于扶贫脱困,并且政策与实施的力度都很强,而小水电行业在供电领域的基础性建设也越来越广,中国政府也进一步的推崇中国小水电行业相关的技术开发,也把中国小水电作为农村基础设施相关重点建设部分。因农村的小水电是直接关系着农业是否增收与致富的关键组成,也是保证生态环境的主要设施之一,不但对资源进行了有效节约,同时关系着现今社会主要面临的关于资源与环境以及人口等方面的问题,促进着中国社会的和谐性的发展。

2017年中国小水电行业已经得到了全面性的发展。并预计可以在2020年实现满足电气化相关规划的标准水电与电气化的全面覆盖,并完成设备与线路的全面性的安装以及电部容量进可能的达到32GCA以上,从而全面实现地区人均的用电量达到1200kWh的目标。从现今形势来说,中国小水电行业实际性的开发与建设已经全面的推行,不但优化了中国偏远地区相关农村的基础性的设施以及进一步的保护了生态环境,进而达到2017年新农村水电建设可以保障着必要物质及最大化经济效益的目标。

2 重点分析中国小水电行业所运用的原理以及相关发展的优势

2.1 中国小水电行业所运用的主要原理

2.1.1 中国小水电技术中的水轮机

现阶段中国小水电行业其实是以水轮机转化技术实现的能量转化机械能的工作,而水轮机运转是带动着发电机等系统设施或相关设备进行能量的转化。这样就可以看出水轮机其实就是中国小水电行业运用的基础设备之一。通常情况下水轮机相应的选择是要看建设电站时所选择的地址和周围的环境特征,而相关的外部因素决定选择的设备型号,需要注意的是建站选址相关特性与水轮机的内部转速等直接影响因素。

2.1.2 中国小水电技术中关于水轮机的分类

结合了上述的水轮机相关的工作原理及特征,一般情况下水轮机的分类有反击式与冲击式两种。反击式水轮机就是被水介质进行完全淹没的相关状态时的水轮机设备,它的转轮的叶片其实是扭曲的形式,原理是水量正常通过水轮机设备的时候,利用物理力学作用显示出不同强度性的压力作用,即通过相关的压力所形成的升力进行转子的旋转整体过程。而冲击式水轮机正好与之相反,它的转轮其实是通过空气介质的。冲击式的水轮机设备相关原理着重在于通过水介质的相关作用进行到转轮前与后不同的阶段实现大气压作用。

2.2 论述中国小水电行业所处于的建设方面的优势

现阶段中国的水资源还是比较充裕的,而且相对应的分布形式也是很广泛的,而2017年大数据表明集中性所发展的中国小水电具体分布在西南部地区,这样中国西南地区所利用的小水电相关的资源所占的比重很高。因此,政府相关部门有效地利用了西南相关的地貌以及发展的经济特征进行了科学合理性的规划,主要目的是强调农村与相关县镇进行小水电与相关电气化的全面建设,这样不但满足地方区域发展的经济与用电的需求,也利用了充足的水资源进行生态性的发展。从根本上推动了政府制定的政策的实施,也全面的协调了地方区域性经济的发展。

3 针对中国小水电行业所实施的对策以及市场前景的预测

3.1 提高中国小水电所使用的水轮发电机组所运行的效率

2017年中国已经出台了小水电所运用的相关水轮机的行业标准。由此看出中国水电行业越发重视相关水轮机设备的最终质量,在技术方面,相关低水头的电站其实是全面应用了灯泡贯流式的相关机组并其技术。其实原理性说明就是运用2017年最新型的科学技术及相关的技术设备,逐渐代替传统性的常规机型的相关设备,例如:灯泡贯流式相关的机组代替了往常所使用的轴流式的相关机组,不但改良了原水轮发电相关机组尺寸与型号小或作业的效率低的特征。2017年中国小水电行业所运用的贯流式相关机组特点是型号与规模以及相关的尺寸都是比较小的,而且相关使用的作业效率比较高和很轻的质量关。同时应该确保整体机组相关产品的质量及控制标准,并能够进行整体的运输和吊装,这样就可以保证所使用机组的质量和进行安装的周期进而缩短。而卧式相关机组更是科学合理性地推行两点式结构的全新式技术,这样主要因为机组设备可以很直接地降低维护的相应周期及保证其最终的使用年限,同时进一步提高机组的运行相关效率。

3.2 中国小水电行业市场前景的预测及相关供电兼容系统的分布

中国小水电行业市场前景预测一般是改良了传统电力系统相关的供发电所运用的方式,并从根本上运用电站进行有效的运作,再运用高压的输电线路进行完善电力相关运输的过程,这样就直接把高压电直接运输进入到农村和相关县镇所运用的低压配电系统从而完成相应的供电。由此看出,此过程其实是全面覆盖了集中发电以及用电和供电的需求,而实现此供电的过程还需要进行限制相关电网所连接的小型机组相关设备数量等方面,这样不但满足用电需求,也直接运用了水资源进行全面的技术运转,实现生态环保的最终技术。而对2017年中国小水电行业相关技術所进行的研究和开发进行了分布式参考资料的研究,这些是通过针对中国各个农村和县镇进行分布式相关的发电,从而缓解偏远地区区用电紧张的问题,并科学性地推行了分散式发电的方式,直接减轻了区域性的小水电自给与自供的相关用电压力,并直接保证了区域性经济的合理性发展。

4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分析了2107年中国小水电行业的现状以及市场前景的预测,并通过中国小水电所运用的技术原理和实施对策全面了解中国小水电行业的特征。并且论述了中国偏远农村和县镇所运用的中国小水电技术成熟性及对水能源整体性的建设及开发,确保了区域性电站所运用的技术水平稳步的提高以及区域经济进一步的提升,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以及全面实现了绿色生态与工业经济的可持续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林,叶增明.小水电技术与发展现状[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0(8):47-48.

[2] 程夏蕾,朱效章.我国小水电技术发展路线的探讨[J].小水电,2007(1):3-5.

[3] 陈婷,戴庆忠.高温超导(HTS)同步电机的进展[J].东方电机,2011(3):81-86.

作者:朱艳芳

第3篇:2013年中国投资理财行业现状分析

多元化投资是近年来我国经济生活中的新兴经济行为,它既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研究发现,我国居民的理财观念发生了很大转变,并且投资理财品种的日益丰富,投资机构不断增多,投资群体快速扩大。在这个居民投资意识的转型期,能否适时把握居民的理财投资倾向,成为各大金融机构业务能否深入开展的关键所在。以下是对我国投资理财行业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增长、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不断提高,以及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居民投资理财的需求和热情也不断高涨,尤其是在经历2006年、 2007年股市的大牛市,以及房价的高涨后,在财富效应的带动下,居民投资理财的意识开始增强。目前,投资理财已成为社会的热门话题,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意味着中国正在进入一个黄金理财时期。随着投资理财品种的日益丰富,他们所能选择的投资理财的方式增多了,其理财观念也发生了很大转变,原有的“有钱就存银行”等相对传统的理财观念正在渐渐淡化。但是由于对不同投资品种的风险认识不足,从而导致投资难以得到好的回报情况普遍存在。

我国理财市场的现状

(一)投资行业市场调查报告显示,我国金融业的银行,保险,证券,信托分业经营,金融机构割据并立,每一业的理财产品都有很强的分业特征,理财产品单一,综合理财人员缺乏,无法为投资者提供全方位的投资理财建议,也不能很好地为客户进行综合的投资理财操作。

1、面对庞大的市场前景,各家商业银行纷纷推出自己的理财业务,但真正能面向大众普及的产品并不多,很多业务几乎无一例外地规定了“准入”门槛,使得许多百姓望尘莫及。而另一方面,对于这些贵宾客户所提供的服务却又差强人意,vip卡却难以实现承诺的多种便利优先服务,多名员工为一位客户服务的模式尤为突出,局限性较大。另外,商业银行推出的一些理财产品并不具备这方面的专业能力,一般只能指导客户办理传统的存贷款业务,真正的理财咨询更是无从谈起,甚至银行对理财人员的考核指标主要是揽存数量,所谓的理财,只不过是由于任务的压力而被动地完成基金,保险等销售,理财也仅仅是延揽存款的噱头。

2、证券公司也有理财的内容,但具体产品很少,最主要的是证监会批准的受托投资管理业务;另一种名曰“三方监管”,即证券公司帮助大资金拥有者将钱借给一些机构投资者,证券公司充任监管者角色,其他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东西,如果有也是在背后的一些交易,不是在政策允许的经营范围。

3、从事个人理财业务历史最久,产品相对最多的要算是基金业,包括股票基金、债券基金、混合基金和伞型基金等。但国内基金产品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单一,没有一些更复杂的东西,缺乏特点和个性,往往是千篇一律,不能很好的体现出投资的差别。

4、保险公司也有不少的理财产品,像保险市场中的万能寿险,分红保险,投资连结保险三大类十几个品种,但他们的主要功能也是保障性的,所谓的获利分红只不过是为了满足一部分人的投保需求罢了,想获得较高的收益是不可能的。

5、相比之下,信托公司因为受到的监管羁绊最少,原则上可以投资基础设施、房地产项目、股票、票据等多种实业和金融资产,但由于其经历行业整顿后恢复业务时间很短,尚处于摸索阶段,多数投资者对其缺乏了解,规模也都不会很大,而且收益率普遍也是偏低。

6、相对于个人理财,各类企事业单位理财更加落后,大部分单位主要决策人和管理者认为理财就是简单的财务管理,认识相当肤浅和片面,其实好的理财所带来的效益可能远远超过所谓的主营业务。

7、新的全面综合专业理财机构正在形成,他们以中立、客观的立场完全为客户着想,一方面推出自己开发的各类主打盈利产品,另一方面与众多银行、保险、证券、基金、信托、保险、房产等各类机构保持合作,在每一类机构的所有产品中选择最适合客户的产品纳入客户的理财组合,是一个最专业、最追求高品质服务的群体。

(二)宣传不到位,缺乏营销能力

理财是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业务,这就要求工作人员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良好的业务技能,还要有良好的营销技巧,三管齐下,才能打动客户的心,才能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但现在很多银行等机构的理财人员自己都弄不明白理财的概念、原理、方法,连自己的产品都说不清,自然无法使客户达到对理财产品的高度认知。而新诞生的这些由原各类理财专家组建的专业全面理财机构,又

没有像银行、保险、信托等机构那样的资本实力去大规模地开展各类宣传,而且往往拥有理财专家但缺少营销人员,虽然能够提供比传统机构更专业、全面、客观的服务,但却无力把自己大力推广出去。

(三)综合理财人员的短缺

通过对我国投资理财行业的现状分析发现,现在国内理财业务最大的缺陷是缺乏综合素质高的理财人员。真正的理财是一项高智力的服务业务,涉及到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房产、外汇、票据债券等等众多领域,需要具备广泛而又系统、专业的金融知识,通晓各种金融商品和投资工具,了解国际国内金融形势的综合专家,很多现有工作人员的知识操作水平远远达不到要求,综合理财还需要更多的综合专家或专家组合。

(四)品牌意识淡漠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日常消费品都有一个响亮的品牌表识,让消费者过目不忘。然而,许多内资金融机构的金融产品缺乏有特色的品牌,更由于金融产品具有天然的同质性和极强的易复制性,使各家机构提供的产品与服务雷同性极大,难以吸引和巩固客户资源。而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却是外资金融机构充分利用品牌营销,在高瑞客户心中形成了金融产品、金融服务与金融文化俱佳的品牌形象。这应当引起内资金融机构的足够重视与警醒,注重加强金融产品、服务与文化各层面品质的提升。各金融机构应有自己明确的市场定位及品牌价值定位,在产品、服务、营销等策略中都要有清晰的品牌战略。

第4篇:2018年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及未来发展前景预测(附图)

2018年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及未来发展前景预测(附图)

1、行业概况

能源与环境问题是制约世界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两个突出问题。 工业革命以来,石油、天然气和煤碳等化石能源的消费剧增,生态环境保护压力日趋增大,迫使世界各国必须认真考虑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节能减排、绿色发展、开发利用各种可再生能源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发展战略。

(1)全球光伏产业呈现爆发性增长

太阳能属于可再生能源的一种,具有储量大、永久性、清洁无污染、可再生、就地可取等特点,因此成为目前人类所知可利用的最佳能源选择。自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贝尔实验室三位科学家研制成功单晶硅电池以来, 光伏电池技术经过不断改进与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一套完整而成熟的技术。随着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该技术得到了许多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使用。尤其在二十一世纪,光伏产业以令世人惊叹的速度向前发展。2000 年至 2016 年间,全球累计装机容量自 1,250MW增至 304,300MW,年复合增长率高达 40.98%。

(2)光伏产业的格局从欧洲一枝独秀发展为全球百家齐放

2000 年,德国颁布《可再生能源法》(EEG),为德国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2004 年,德国对《可再生能源法》进行首次修订,大幅提高了光伏电站标杆电价的水平,收益率的突升使得资本涌入,带动了德国光伏产业快速发展,并引领了全球光伏数十年。 2000 年至 2012 年,以德国、意大利、西班牙三国为代表的欧洲区域成为全球光伏装机需求的核心地区。受 2011 年末欧债危机爆发的影响,以德国、意大利为代表的欧盟各国迅速削减补贴,欧洲需求迅速萎缩,全球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容量增速放缓,光伏产业陷入低谷。2013 年,中国以国务院 24 号文为代表的光伏产业支持政策密集出台,配套措施迅速落实,中国因此掀起光伏装机热潮。日本也于 2013 年出台力度空前的光伏发电补贴政策,全球光伏市场迅速升温,光伏产业从依赖欧洲市场向全球化迈进。自 2013 年以后,中国、日本、美国三国接过了欧洲的接力棒,成为全球光伏装机的主要增长区域,市场份额持续攀升。 2016 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容量约 73GW,其中中国 34.54GW、美国 14.1GW、日本 8.6GW、欧洲 6.9GW、印度 4GW。欧洲等传统市场的份额逐步向中国、美国、印度等市场转移,一批新兴市场,如印度、南非、智利正在加速发展。海外新兴市场的崛起使得光伏产业从依赖欧洲市场向全球化迈进。

(3)中国光伏产业几经曲折,目前已经形成成熟且有竞争力的光伏产业链,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光伏制造业在欧洲光伏装机量快速增长的背景下,迅速形成规模。 2003年至 2007 年间,我国光伏产业的平均增长率达到 190%。 2007 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发电设备生产国。中国光伏产业产能巨大,但“两头在外”即太阳能级高纯度多晶硅原料依赖国外市场供应, 而生产的太阳能电池及组件产品严重依赖国外消费市场的状况为行业快速发展埋下了巨大的隐患。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光伏电站融资困难,欧洲需求减退,中国的光伏制造业遭到重挫,产品价格迅速下跌。 2009~2010 年期间,在全球市场回暖及国家 4 万亿元救市政策的刺激下,中国掀起了新一轮光伏产业投资热潮。2011 年末受欧债危机爆发影响,欧洲需求迅速萎缩,全球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容量增速放缓。而上一阶段的投资热潮导致我国光伏制造业产能增长过快,中国光伏制造业陷入严重的阶段性产能过剩,产品价格大幅下滑,世界贸易保护主义兴起,我国光伏企业遭受欧美“双反”调查。中国光伏制造业再次经历挫折,几乎陷入全行业亏损。中国光伏产业自 2011 年下半年开始陷入低谷。2013 年,受益于日本、中国相继出台的产业扶持政策, 以及中欧光伏产品贸易纠纷的缓解,中国掀起光伏装机热潮,带动光伏产品价格开始回升,光伏产业在 2013 年下半年开始回暖。 2013 年至 2016 年,中国连续四年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容量世界排名第一, 2016 年新增装机容量 34.54GW,同比增长 126.31%,占全球新增装机总量市场份额由 2008 年的 0.60%增长到 2016 年的 45.65%,累计装机容量在 2016 年末达到 77.42GW,继 2015 年超越德国之后继续保持世界第一。中国光伏产业经过市场洗牌,产业升级,产业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2016 年,中国光伏产业总产值达到 3,360 亿元,同比增长 27%,整体运行状况良好,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2016 年,我国多晶硅产量 19.4 万吨,占全球总产量 37万吨的 52.43%;硅片产量 63GW,占全球总产量 69GW 的 91.30%;太阳能电池产量 49GW,占全球总产量 69GW 的 71.01%;电池组件产量达到 53GW,占全球总产量 72GW 的 73.61%,产业链各环节生产规模全球占比均超过 50%,继续位居全球首位。2016 年,我国多晶硅进口约 13.6 万吨1,多晶硅自给率已超过 50%;光伏电池组件出口约 21.3GW2,国内新增光伏装机容量约 34.54GW3,光伏电池组件产量的自我消化率已经超过 50%, 中国光伏“两头在外”的局面得到大幅度的改善。中国光伏制造的大部分关键设备已实现本土化并逐步推行智能制造,在世界上处于领先水平。同时,中国光伏产品出口面对的国际光伏市场格局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光伏的国际市场已从发达国家延伸到发展中国家, 中国光伏产品出口市场的多元化发展态势明显增强,市场范围已经遍及亚洲、欧洲、美洲和非洲,其中中国、日本、印度、韩国、泰国、菲律宾、巴基斯坦、土耳其、东南亚、拉丁美洲、中东和北美均出现了较快增长;全球光伏应用市场的重心已从欧洲市场转移至中、美、日等市场,中、美、日、英市场合计已占据了全球市场的 70%左右;新兴市场如印度、拉丁美洲诸国及中东地区则亮点纷呈。欧洲市场已从十年前占中国出口市场的 70%以上,下降到 2015 年的 20%以下,亚洲市场快速成长并在 2016年占比超过了 50%。中国光伏产业历经曲折,在各项政府扶持政策的推动下,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产品持续升级,重新发掘国内外市场,建立了完整的产业链,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继续巩固和增强,确立了全球领先地位。

2、光伏产业发展前景

(1)全球能源转型为太阳能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世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能源。在能源发展过程中,人类不断寻找更多种类的能源,保障能源供应,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但不同发展阶段的主导能源不同。随着需求的变化和技术的发展,主导能源不断升级。全球能源发展经历了从薪柴时代到煤炭时代,再到油气时代、电气时代的演变过程。20 世纪至今,世界能源供应以化石能源为主。在 2015 年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天然气、煤碳、核能、水电、可再生能源占全球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分别为 32.94%、 23.85%、 29.21%、4.44%、 6.79%与 2.78%。但化石能源在有力支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全球性能源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酸雨、臭氧层破坏、温室气体排放等。此外,随着化石能源储量的逐步降低,全球能源危机也日益逼近。为了人类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有必要采取行动,在满足不断增长的全球能源需求的情况下,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减少碳排放。因此,调整和改善能源的消费结构,增加清洁能源(低碳或无碳)的应用,实施能源的优化与替代是世界各国都要面对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工作。巴黎第 21 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各缔约方一致同意通过《巴黎协定》,各方将以“自主贡献”的方式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共同促进温室气体排放的减缓,支持可持续发展。美国计划于 2025 年实现在 2005 年基础上减排 26%-28%的全经济范围减排目标并将努力减排 28%;中国计划到 2030 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全球能源体系正加快向低碳化转型,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利用与常规能源的清洁低碳化将是能源发展的基本趋势, 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主流方向。未来能源需求将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而增长,化石能源仍将是为世界经济提供动力的主要能量来源,但能源结构将发生转变。可再生能源增长迅速,可再生能源将以年均 6.6%的增长速度致使其在全球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由 2015 年的 2.78%升至 2035 年的 9%。

一次能源的占比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各类能源每年需求的增长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光伏发电成本快速下降为光伏市场推广成为可能光伏能否获得持续发展、大规模发展的关键因素, 就在于能否尽早平价上网,产生与其他类型电力相竞争的市场化竞争力。 光伏发电系统的价格和发电效率是决定发电成本的关键因素。

①在技术的推动下,光伏电池效率持续提升

系统发电效率影响因素包括了光伏电池组本身的转化效率、 系统使用效率和并入系统电网前的中间损失等等,其中,光伏电池组本身的转化效率起着基础性的作用,而决定光伏电池组转换效率的是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近年来,中国太阳能电池与组件规模迅速扩大,光伏电池制造技术进步不断加快,产品质量位居世界前列,商业化产品效率平均每年提升约 0.3%~0.4%。 2015 年我国单晶硅和多晶硅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4平均分别达到 19.5%和 18.3%。 国家能源局在2016 年 12 月 30 日公布的《能源技术创新“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将推动高效、低成本晶体硅电池商业化关键技术之研发与应用,要在 2020 年前将晶硅太阳能电池效率提高到 23%以上。

②光伏发电系统单位建设成本持续下降

光伏电站初始投资大致可分为光伏组件、并网逆变器、配电设备及电缆、电站建设安装等成本,其中光伏组件投资成本占初始投资的 50%~60%。因此,光伏电池组件效率的提升、 制造工艺的进步以及原材料价格下降等因素都会导致光伏发电成本的下降。组件是光伏系统最大的成本,而组件的价格变化取决于硅片价格,硅片价格又取决于其上游原料多晶硅, 多晶硅价格变动对组件乃至光伏系统的价格变动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2000 年以前,多晶硅价格基本保持在 25 美元/公斤的水平,随着光伏市场的扩容,在 2006 年后价格一度飙升到 400 美元/公斤,这导致了全球上马了大量的多晶硅产能。2011 年后, 多晶硅价格泡沫破裂, 近年来维持在 14-17美元/公斤左右。目前国内多晶硅先进生产企业的生产成本降至 10 美元/公斤5以下,随着硅烷流化床技术的应用,多晶硅生产成本还将进一步降低。

此外,在光伏产品生产过程中,随着单炉产出的提升、金钢线切割等技术的推广应用,非硅成本也在不断下降。因此,近几年来太阳能电池组件的成本大幅下降。 2010~2015 年,世界光伏组件价格累计下降了 75%~80%6。 2016 年,我国晶硅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成本已下降至 2.5 元/瓦7以下。伴随着太阳能电池效率的持续提升和组件成本的大幅下降, 再加上光伏发电装机快速增加产生的规模化效应和光伏发电产业链的逐渐完善等因素, 不仅光伏组件价格下降,逆变器价格也大幅下滑,光伏电站系统成本降至 7 元/瓦8左右,光伏发电成本在“十二五”期间总体降幅超过 60%9。 2016 年,我国资源较好的地区的光伏发电成本已下降至 0.65 元/度10水平,不断逼进平价上网。按照《太阳能“十三五”规划》, 到 2020 年, 中国光伏发电电价水平在 2015 年基础上下降 50%以上,在用电侧实现平价上网。可以预见,随着太阳能光伏发电成本的不断下降,太阳能光伏发电将在能源消费中占据重要的席位,不但能替代部分常规能源,而且有望发展成为能源供应的主体。

(3)光伏发电应用多元化、多样化进一步拓展了光伏市场的空间

目前,我国大型地面电站占据光伏装机总量的 80%以上,但近年来,我国政策在鼓励建设光伏电站的同时,积极促进光伏应用不断向其他产业渗透,光伏发电的应用模式因此开始多样化。 现阶段, 我国光伏电站开发呈现与农业、 养殖业、矿业、生态治理相融合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开辟了各种与光伏行业结合应用的新模式。光伏水泵、光伏路灯、光伏树及光伏消费品等光伏应用产品型态逐步多样化。2016 年 12 月 16 日, 国家能源局发布《太阳能发展“十三五”规划》, “十三五”期间,我国将按照“创新驱动、产业升级、降低成本、扩大市场、完善体系”的总体思路,大力推动光伏发电多元化应用。

①大力推进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

“十三五”期间,国家将继续开展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示范区建设,到 2020年建成 100 个分布式光伏应用示范区,园区内 80%的新建建筑屋顶、 50%的已有建筑屋顶安装光伏发电。在具备开发条件的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大型工矿企业以及商场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采取“政府引导、企业自愿、金融支持、社会参与”的方式,统一规划并组织实施屋顶光伏工程。在太阳能资源优良、电网接入消纳条件好的农村地区和小城镇,推进居民屋顶光伏工程,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旧城镇改造、新农村建设、易地搬迁等统一规划建设屋顶光伏工程,形成若干光伏小镇、光伏新村。

②拓展“光伏+”综合利用工程

国家鼓励结合荒山荒地和沿海滩涂综合利用、采煤沉陷区等废弃土地治理、设施农业、渔业养殖等方式,因地制宜开展各类“光伏+”应用工程,促进光伏发电与其他产业有机融合,通过光伏发电为土地增值利用开拓新途径。探索各类提升农业效益的光伏农业融合发展模式,鼓励结合现代高效农业设施建设光伏电站;在水产养殖条件好的地区,鼓励利用坑塘水面建设渔光一体光伏电站;在符合林业管理规范的前提下,在宜林地、灌木林、稀疏林地合理布局林光互补光伏电站;结合中药材种植、植被保护、生态治理工程,合理配建光伏电站。

③创新分布式光伏应用模式

国家将结合电力体制改革开展分布式光伏发电市场化交易, 鼓励光伏发电项目靠近电力负荷建设,接入中低压配电网实现电力就近消纳。各类配电网企业将为分布式光伏发电接入电网运行提供服务,优先消纳分布式光伏发电量,建设分布式发电并网运行技术支撑系统并组织分布式电力交易。 推行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向电力用户市场化售电模式, 向电网企业缴纳的输配电价按照促进分布式光伏就近消纳的原则合理确定。因此,太阳能光伏市场应用将呈现宽领域、多样化的趋势,适应各种需求的光伏产品将不断问世, 除了大型并网光伏电站外, 与建筑相结合的光伏发电系统、小型光伏系统、离网光伏系统等也将快速兴起。光伏发电具有广阔的前景并将最终占据重要的战略地位。

(4)国内外市场需求情况 ①中国市场:仍有巨大发展空间

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中国光伏行业发展迅速。 2013 年至 2016 年,中国连续四年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容量世界排名第一, 2016 年新增装机容量 34.54GW,同比增长 126.31%,占全球新增装机总量市场份额由 2008 年的 0.60%增长到 2016年的 45.65%,累计装机容量在 2016 年末达到 77.42GW,继 2015 年超越德国之后继续保持世界第一。尽管近年来,为实现光伏发电平价上网,对光伏企业形成降本增效、降低光伏产品价格的倒逼机制, 国家根据光伏发电发展规模、发电成本变化情况等因素,逐步调减光伏电站标杆上网电价。但在分布式光伏、 “领跑者”计划以及光伏扶贫项目的推动下,中国光伏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2017 年前三季度,全国光伏发电新增装机达到 42GW,同比增加近 60%,超过 2016 年全年 34.54GW 的装机量,其中,分布式光伏的装机量约 15GW,占新增装机量的 37.50%,同比增长幅度在 300%以上。

2017 年 1-9 月份全国新增装机情况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②美国市场:需求持续旺盛

美国过去几年光伏装机量的大爆发得益于政府、公共事业的需求拉动。尽管进入 2017 年美国市场进入补贴收缩期,而在下半年“201 条款”出台的背景下势必导致美国本土光伏价格走高, 业界普遍的预期是美国光伏市场会经历一个两到三年的供需低潮期。但是根据测算,从 2018 年至 2020 年美国约 52GW 的新装机需求仍然存在,美国市场在中长期看仍有很大的潜在发展空间。 ③日本市场:趋于稳定

福岛核灾难后大多数核电站的关闭导致电力需求量高涨, 而日本政府出台的政策及规划对光伏产业支持力度极大,同时日本银行利息较低、国民环保意识较高,这一系列因素共同推动日本光伏市场高速发展。截至 2016 年末,日本以42.8GW 的规模已超越德国成为全球第二大太阳能市场,仅次于中国大陆。但由于并网限制与 FIT 的调降的影响,可以预期日本光伏市场将进入萎缩调整期。人口稠密、土地资源紧张等诸多因素,综合导致成本较高的光伏可再生能源在缺失政策支持的情况下在市场需求端回归理性。

④传统欧洲市场:增长乏力

由于传统欧洲市场出于补贴资金等方面的考虑, 欧洲各国的上网电价补贴下调较为严厉,传统欧洲市场逐渐萎缩,欧洲市场的主导地位不复存在。传统欧洲市场的新增装机量由 2012 年的 16GW 下降至 2016 年的 6.9GW 左右,其在全球市场的占比也从 55%下降至 9.2%左右。

⑤新兴市场:新兴市场小而多,印度市场快速崛起

目前新兴市场中,装机规模超过 1GW的国家和地区有 24 个,超过 10MW 规模的国家和地区有 112 个,已经制定光伏政策目标的国家有 176 个。光伏系统装机成本快速下降,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有条件开发光伏发电,新兴市场将是接下来全球光伏新增装机的主要动力之一。新兴市场中,印度市场快速崛起。为了改善严峻的电力短缺形势,缓解来自国际社会的节能减排的压力和治理国内严重的空气污染,大力发展新能源、提高清洁能源比重,印度的太阳能市场的需求潜力非常巨大。印度的光伏累积装机量在 2016 年底已正式超过 9GW。位于印度目前世界单体最大的光伏电站 Rewa Ultra Mega Solar Project 也通过竞标并预计在2018 年开始运转。考虑未来一到两年内美国政策不利于光伏快速发展、日本 FIT持续下调对日本本土光伏需求的抑制作用, 都让需求强劲成长中的印度有望取代日本成为需求第三大国。综上分析可见,全球光伏市场正在去中心化,一个市场的波动或许对光伏产业链造成一些波动,但已经远不能造成寒冬式的冲击,越来越多的新兴市场开始投资光伏,行业正在逐渐摆脱补贴,依靠市场驱动力增长。预计到 2020 年,中国、美国、印度以及全球新增装机将达到 75GW、 22GW、 25GW、 151GW;国内复合增长率达到 21.43%,全球复合增长率达到 18.42%。

2017-2020年全球光伏装机预测(GW)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5) “抢装潮”之后光伏装机情况

发展改革委员会于 2016 年 12 月发布《关于调整光伏发电陆上风电标杆上网电价的通知》(发改价格〔2016〕 2729 号),明确分资源区降低光伏电站标杆上网电价,三类资源区标杆电价下调 0.13-0.15 元/KWh 不等,而分布式光伏发电补贴标准则不作调整,维持 0.42 元/KWh 的标准,具体情况如下: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6 年“630 抢装潮”之后,虽然下游市场装机需求有所放缓,但由于分布式在电价、补贴和弃光率相比地面式电站具有突出优势,很多企业都把分布式作为未来的战略重点,特别是在光伏地方补贴力度大的中东部地区,企业抢占屋顶资源布局分布式光伏电站。 2016 年 8 月后,分布式电站的装机占比开始加速扩大。2016 年,我国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容量 34.54GW,同比增长 128%,其中,分布式装机容量 10.32GW,同比增长 204%。2016 年 12 月,国家下调光伏电站的标杆上网电价,但在“领跑者”计划、光伏扶贫项目以及分布式光伏电站的带动下,我国光伏市场下游需求并没有下滑,反而装机热情高涨。 2017 年 1-9 月,国内光伏新增装机量达到 43GW,同比增长65%, 其中, 集中式光伏电站 27.70GW, 同比增长 3%; 分布式光伏电站 15.30GW,同比增长 400%。预计 2017 年全年光伏装机有望达到 50GW 的新高度,其中集中式光伏电站 30GW,分布式光伏电站 20GW。光伏系统装机成本快速下降,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有条件开发光伏发电,因此,不仅国内光伏发电投资热情高涨,在美国、印度以及光伏新兴市场,下游装机市场需求也同样火爆。预计 2017 年美国、印度将达到 18GW、 8GW 装机量。而全球新兴光伏市场的增速亦不容小觑,目前新兴市场中,装机规模超过 1GW 的国家和地区有 24 个,超过 10MW 规模的国家和地区有 112 个,已经制定光伏政策目标的国家有 176 个。新兴市场将是接下来全球光伏新增装机的主要动力。由上可见,尽管目前主流的光伏成熟国家,如中国、德国、美国、日本都不约而同的降低了光伏发电的补贴力度, 但其目的是为了促进技术进步、降低成本,提高光伏发电市场竞争力,各国政府对光伏发电仍持扶持的态度,并出台不同的激励计划。而新兴市场的光伏产业则因为处于发展初期,装机容量较小,国家为推动光伏发展制定了优厚的政策扶持。因此,一方面,国内光伏市场在“领跑者”计划、光伏扶贫项目以及分布式光伏发电的拉动下,下游装机需求依然强劲,加上印度、南非等新兴光伏市场的兴起,一个“去中心化”,成熟稳健、快速增长、新兴潜力结合的多元化全球光伏市场正在形成;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光伏发电技术的进步,我国光伏产品不断提效降本,我国光伏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我国光伏产业受光伏政策驱动以及贸易摩擦导致的大起大落减少,开始真正向高成长性行业切换。未来,随着光伏技术的进步,光伏产品成本的进一步下降,光伏发电对度电补贴的依赖越来越小,受政策、指标的约束越来越小,直至光伏发电能够实现平价上网, 光伏发电不但能替代部分常规能源, 而且有望发展成为能源供应的主体,光伏市场容量将不可估量。综上, 光伏行业不存在已发生或者将发生对发行人持续盈利能力及成长性构成重大不利影响的变化。

3、太阳能光伏行业产业链及上下游关系 (1)太阳能光伏行业产业链

光伏行业隶属于太阳能行业,其细分子行业中又分为光伏电池及组件行业、光伏专用设备制造行业和光伏配件行业。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子行业就是光伏电池及组件行业,是光伏行业中的主体部分,该子行业所形成的产业链也叫作光伏原料产业链,也是狭义意义上统称的光伏产业链。

光伏行业分类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光伏产业链的上游是晶体硅原料的采集和硅棒、硅锭、硅片的加工制作,产业链的中游是光伏电池和光伏电池组件的制作,产业链的下游是光伏应用,包括电站系统的集成和运营。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光伏行业产业链完整,制造能力和市场需求全球第一。公司主要从事晶硅太阳能电池的研发、生产与销售以及分布式太阳能光伏发电站的建设与运营、太阳能组件销售业务,处于该产业链的中下游。

光伏产业链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行业的上下游关系 ①晶体硅料原料

产业链最上游是太阳能晶硅制造,这个环节技术门槛高,具有一定垄断性。多晶硅生产的核心技术长期掌握在美、德、日、韩等外国企业手中,包括德国Wacker、韩国 OCI、挪威 REC、美国 Hemlock、 SunEdison、日本 Tokuyama 等,形成寡头垄断的格局。我国多晶硅产业基本上是 2005 年以来在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推动下才逐步发展起来的,一路经过产能过剩、淘汰兼并,实现了落后产能的淘汰,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截至 2016 年底,全球多晶硅产能 45.5 万吨/年,国内多晶硅产能 20.8 万吨/年,其中万吨级多晶硅企业达到7 家,分别为江苏中能(由协鑫集团控制)、特变电工、洛阳中硅、四川永祥(由通威股份控制)、大全新能源,亚洲硅业,赛维 LDK,其产能为 16.1 万吨/年,占国内多晶硅总产能的 77.4%。近年来,在强劲光伏市场需求拉动下,国内多晶硅企业有序推进技术改进,高负荷保持生产,不断优化工艺技术水平,多数企业掌握冷氢化、万吨级生产线集成技术等,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综合能耗和还原电耗不断下降,生产成本快速下降,部分先进企业的生产成本已达全球领先水平,产品质量多数在太阳能级一级品水平,基本满足光伏市场需求。 2016 年,全球多晶硅产量为 37 万吨,同比增长 8.82%,其中中国多晶硅产量为 19.4 万吨,占全球多晶硅产量的比例首次超过一半达到 52.43%,我国多晶硅原料依赖国外市场供应的局面大幅改善。未来,随着硅烷流化床法的运用与推广,多晶硅生产成本将进一步降低。

②硅片

硅片为多晶硅的下游工序, 该环节为资本密集型, 产品工艺与投入设备相关,可分为单晶硅片和多晶硅片。单晶硅片与多晶硅片在生产工艺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单晶硅片是在对多晶硅料进行拉棒形成硅棒后切割而成;多晶硅片是在对多晶硅料进行铸锭形成硅锭后切割而成。与多晶硅产品相比,单晶硅产品具有转换效率高、工作温度低、弱光性强等优点,但多晶硅产品凭借成本优势在过去几年中发展成为光伏应用市场的主流。然而,自 2016 年 2 月份起这一状况发生了改变。得益于单炉产出的提升,以及金钢线切工艺的引进,单晶产品成本实现了大规模的下降,压缩了多晶硅产品的成本优势。从下图中可以看出,多晶硅片价格仍维持每片 0.82-0.83 美元左右,但单晶硅片已从每片 1.16 美元大幅降至每片 0.89美元,使单、多晶硅片每片价差从 30 美分缩减至 6 美分。考虑到单晶电池较高的转换效率,在发电成本上单晶电池已取得优势地位。同时,中国为了推动光伏行业的产品升级,推出了光伏“领跑者”计划, “领跑者”计划设立了组件转换效率准入门槛,明确支持高效率、高性价比产品的快速推广和应用。在单晶产品成本持续下降及领跑者计划的促进下,单晶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持续提升。2015 年全球单晶市场份额约为 18%, 2016 年大幅提升至 24%左右, 2017年有望进一步提升至 30%以上。目前单晶组件的产能受限于上游单晶硅片的供应量,然而单、多晶硅片在生产工艺、技术及设备方面均具有较大的差异性,硅片生产企业难以通过适当转换设备快速切换产品, 从而导致市场上单晶硅片供不应求,其供给的增加只能依靠投资扩产。

我国是硅片制造大国。 2016 年,全球硅片产量约 69GW,我国硅片产量约63GW,国内产量占全球产量的 91.30%。我国硅片环节产业集中度较高,前十家硅片企业产量占比 77%,前五家占比达到 58%。在全球硅片产量前十的企业中,我国共占 8 家。其中,多晶硅片一线企业主要包括保利协鑫(由协鑫集团控制)、晶科能源、赛维 LDK、宇峻等;单晶硅片企业主要为隆基股份、中环股份、卡姆丹克、晶龙集团和阳光能源五家企业。随着单晶产品市场占有率的提高,硅片生产企业纷纷进行单晶硅产能扩张。全球最大的多晶硅片制造商保利协鑫已于2015 年 5 月在宁夏中卫投资建设 10GW 单晶硅项目,其中 1GW 项目已于 2016年三季度投产。全球最大的单晶硅片制造商隆基股份单晶硅片产能从 2015 年末的 5GW,提升至 2016 年末的 7.5GW,未来拟投资建设的项目包括马来西亚古晋年产 300MW 单晶硅棒、 1GW 单晶硅片项目,以及银川隆基年产 5GW 单晶硅棒和 5GW 单晶硅片项目、保山隆基年产 5GW 单晶硅棒项目,预计 2017 年末单晶硅片产能将达到 12GW 等。中环股份称,旗下子公司内蒙古中环光伏材料有限公司拟新增 8GW 单晶硅材料、单晶硅片项目。

③太阳能电池

将硅片加工为太阳能电池,是实现光电转换最为核心的步骤。太阳能电池制造环节是资本和技术双密集型行业, 要求企业及时跟进最新的电池制造技术以提升电池效率,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越高,生产成本越低,越有利于太阳能发电

系统的应用。根据所用材料的不同,太阳能电池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包括单晶硅和多晶硅;第二类为薄膜太阳能电池,包括硅基薄膜、化合物类以及有机类;第三类为新型太阳能电池,包括叠层太阳能电池、多带隙太阳能电池以及热载流子太阳能电池等。由于化合物类、有机类薄膜太阳能电池存在原材料稀缺或者有毒以及转换效率低、稳定性差等,而第三代太阳能电池技术上尚未成熟,因此目前应用较多的太阳能电池主要包括单晶硅、多晶硅以及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

太阳能电池分类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从各类太阳能电池市场份额的变化来看, 多晶硅的高性价比使其保持了良好的市场占有率,尤其在 2014 年、 2015 年占比提升十分显著,而单晶硅和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市场份额占比有所下降。但这一状况在 2016 年 2 月份发生了改变。受益于单晶硅产品成本的下降与国家“领跑者计划”的推动, 单晶硅电池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持续提升。2015 年全球单晶市场份额约为 18%,2016 年大幅提升至 24%左右, 2017 年有望进一步提升至 30%以上。光伏电池的转换效率为电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光伏电池制造业技术进步不断加快,产品质量位居世界前列,商业化产品效率平均每年提升约 0.3~0.4%。截至 2017 年 7 月,我国规模化的单晶硅和多晶硅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11平均分别达到 19.8%和 18.5%。未来光电转换效率的提升主要依靠制备技术的更新换代。在过去十年中,丝网印刷全铝背场太阳能电池(Al-BSF)占据着光伏电池技术市场。这种技术由于性能良好,生产成本较低,直到 2020 年将保持其领先地位。然而,随着制备技术的进步,其他高效电池会对其带来竞争压力。目前,具备大规模生产应用基础的高效电池技术包括

PERC(Passivated Emitter RearContact , 钝 化 发 射 极 及 背 接 触 电 池 )、 PERT (Passivated Emitter RearTotally-Diffused Cell,钝化发射极背面全扩散电池) 、 HIT(Hetero-junction withIntrinsic Thin-layer,本征薄膜异质结电池)、

IBC(Interdigitated Back Contact,指叉型背接触电池)等。目前,最成熟的高效电池技术为 PERC 技术。 PERC 电池仅需在现有全铝背场太阳能电池生产线上增加两道工艺, 相较于其他高效太阳能电池,最容易在现有太阳能电池生产线基础上升级改造,潜在综合成本最低,较容易实现产业化。截至 2017 年 7 月,采用 PERC 电池技术的单、多晶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12能够分别提升至 20.5%和 19%。目前,晶科能源、阿特斯、天合光能、 晶澳太阳能、 乐叶光伏及 SolarWorld、 韩华 QCells 等都陆续增加 PERC 产能。此外, HIT、 IBC 等电池技术也代表了高效电池的发展方向。我国已经成功超越欧洲、日本,成为世界太阳能电池生产第一大国。 2016年,我国太阳能电池产量超过 49GW,同比增长 19.5%以上,占世界太阳能电池产量的 71.01%,生产技术不断进步,生产成本持续下降。

④组件

组件生产较太阳能电池相比技术含量稍低。由于组件制造投资少、建设周期短、技术和资金门槛低、最接近市场等特点,组件生产吸引了大批企业进入,是光伏产业链中发展最快的环节之一。 2016 年我国太阳能组件产量约为 53GW,同比增幅达到 15.7%以上,占全球太阳能组件产量约 73.6%,连续 10 年世界第一。我国组件生产技术不断进步,生产成本持续下降,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程度不断提升。为应对欧美的“双反”,多家企业开始在海外设厂,生产布局全球化趋势明显。日本、美国仍是我国主要出口区域,但新兴市场如印度、巴西、洪都拉斯、智利等规模也在快速扩大。新兴市场的兴起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我国组件的出口结构,减少对欧美国家的依赖。我国组件企业在全球占绝对优势。作为光伏第一大国,我国光伏产品的质量被不断认可,我国光伏组件价格低于全球水平, 2015 年中国晶硅组件平均价格为 0.599 美元/瓦,世界光伏组件平均价格为 0.611 美元/瓦。只有夏普(日本)、 First Solar(美国)等少数企业在成本上可与中国公司竞争。

⑤应用系统

光伏的终端应用主要为小型分布式电站和大型地面电站。 光伏电站开发运营投资大,回款慢,企业核心竞争优势在于资金实力。近年来,我国光伏发电产业在《可再生能源法》及配套政策的支持下快速成长。目前,我国已建立了基础设施及工艺技术都相对成熟的光伏产品制造产业,光伏产业链多个环节的产品产能、产量均已越居全球首位,光伏产品成本不断下降,在国际市场上形成了较大的竞争优势,使得我国具备了大规模建设光伏电站的条件。我国是近年全球光伏装机的绝对龙头,已连续四年新增装机排名第一。 2015年超越德国,成为全球累计装机第一的国家。目前,我国大型地面电站占据光伏装机总量的 80%以上。在弃光限电以及上网电价下调的影响下,我国加快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示范区,光伏产业投资逐渐向分布式项目转移,重点发展以大型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公共设施、居民住宅等为主要依托的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 2016 年底,我国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容量 34.54GW,同比增速 128%,其中,分布式光伏装机容量 10.32GW,同比增速 204%,分布式光伏发展步伐明显加快。预计到 2020 年,分布式光伏发累计电装机容量将达到 70GW。

(3)光伏产能变动情况

目前光伏制造已经全产业链实现国产化,并且引领全球的新技术与总产能,硅片、电池、组件国内产能已经占据全球产能一大半。截至 2016 年末,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产能分别占全球产能 48.5%、 86.6%、 66%、 74.1%,只有多晶硅料环节产能不足全球产能一半。

①多晶硅

截至 2016 年底,全球多晶硅产能最大的是德国瓦克,其在德国拥有产能 5.6万吨,美国 2 万吨产能;其次是韩国 OCI,产能在韩国本土 5.2 万吨,马来西亚0.8 万吨;国内产能最大的是江苏中能(由协鑫集团控制),产能达到 7 万吨。目前全球最大的三家多晶硅企业为瓦克、 OCI、江苏中能。

主要多晶硅产地产能分布及产能利用率(单位:万吨)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由于国内硅料下游——硅片产能超过全球产能的 80%, 导致国内多晶硅依然依赖进口。为了满足国内多晶硅市场的需求,国内厂商纷纷在新疆、四川、内蒙古等电价低的地区扩张产能。

②硅片

国内硅片产能分布呈现“一超多强”的格局。截至 2016 年底,保利协鑫以18.5GW 的硅片产能独自领跑第一集团;以隆基股份、晶科能源、晶澳太阳能、中环股份为代表的第二集团共计 14 家企业与保利协鑫共同覆盖国内硅片总产能约 83%的份额。随着连续拉棒、金刚线切割等技术的持续应用,单晶生产成本加速下降,单晶的性价比逐步提升, 而国内“领跑者”计划以及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发展加速了单晶替代多晶的步伐,深耕单晶的企业大规模扩产,巩固成本优势;原来做多晶硅片的企业,受市场需求引导,也开始扩张单晶产能。 2017 年,硅片行业主要扩产在单晶硅片领域,到 2017 年底单晶硅片产能将达到 38GW: A、隆基、中环将分别达到 15GW、 8GW,双寡头格局正在形成; B、晶科、阿特斯、晶澳积极布局单晶硅片领域,各 2-3GW 的体量; C、保利协鑫转型单晶的决心存疑,现仅有单晶硅片产能 1GW。作为竞争格局最好的一环,硅片环节集中度最高,由隆基股份、中环股份、协鑫集团寡头垄断。同时,以隆基为首的中国硅片已经将制造成本不断降低,已经实现全球化供给,因此,国内硅片环节的产能利用率逐步提升。

③太阳能电池

中国为主要光伏电池生产基地,全球产能集中于亚洲。 2016 年全球太阳能电池产量 75GW,其中,中国太阳能电池产量 51GW,全球占比 68%。截至 2016年底,全球太阳能电池产能 95GW,中国产能占比 66%,台湾占比 11%,全球主要光伏电池产地基本坐落于亚洲。全球排名前十的厂家主要分布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其中,大陆主要为电池、组件一体化企业居多,台湾以茂迪、新日光等独立电池企业为主。太阳能电池环节在光伏产业链中集中度相对较低,竞争较为激烈,且太阳能电池环节为全产业链毛利率最低环节, 因此光伏龙头企业或新进的投资者在太阳能电池环节扩充产能的意愿较低,近两年来随着单晶替代多晶进程的加快,以及太阳能电池技术的发展,太阳能电池的产能扩张主要以高效单晶以及 PERC、黑硅、 N 型电池技术产业化为主。如通威股份于 2015 年仅拥有 2.4GW 的多晶硅太阳能电池产能, 2016 年建成 1GW 高效单晶硅太阳能电池产能,于 2017 年建成2GW 高效单晶硅太阳能电池产能。到 2017 年底,通威股份具备 5.4GW 的太阳能电池产能,其中多晶硅太阳能电池产能 2.4GW,单晶硅太阳能电池产能 3GW。2017 年 11 月 7 日,通威股份公告拟在当前规模基础上,在合肥、成都各添加 10GW高效光伏电池产能,项目已于 2017 年 11 月 8 日启动,在未来 3-5 年内逐步建成投产合计 20GW。而公司于 2015 年仅拥有 218MW 的多晶硅太阳能电池产能,于 2016 年开始建设年产 700MW 的高效单晶硅太阳能电池产能,并于 2017 年建成达产。随着落后产能的淘汰,以及装机需求同电池产能之间的差距的缩小,电池产能供需趋于平衡。

电池产能供需平衡预计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④太阳能电池组件

近两年来,光伏组件产能也在不断扩张,主要基于两点原因:一是国家能源局对光伏装机容量的规划不断大幅提升, 2017 年 7 月中国能源局发布的《关于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实施的指导意见》对 2017-2020 年的光伏电站装机容量规划共计 86.5GW(每年 21.6GW),对比 2016 年 12 月发布的《太阳能发展“十三五”规划》对 2016-2020 年的规划共计 67GW(每年 13.4GW),装机容量规划提升 61%,未来行业产能有望迎来扩张;二是光伏技术进入快速迭代期,组件方面也出现了很多新技术的应用,如半片技术、叠片技术、双玻组件等。综上分析,本轮我国光伏产能扩张主要系受全球市场持续增长带动,以及技术进步驱动下的高端产能扩张。 太阳能电池产线扩张主要是单晶硅太阳能电池产能建设,以及 PERC、黑硅、 N 型电池技术的产业化。而发行人已于 2015 年预判到单晶硅太阳能产品的市场前景, 提前布局单晶硅太阳能电池产能, 并于 2017年 7 月建成年产 700MW 的单晶硅太阳能电池产能并全部达产,使得公司在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市场获得了一定的先发优势。同时,发行人拟通过本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募集资金投资建设年产 714MW 的高效单晶硅太阳能电池项目(含 PERC 太阳能电池产能 294MW)。因此,本轮光伏技术迭代,产能升级未对发行人的生产经营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第5篇:2017-2022年中国共享单车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投资决策分析报告

2017-2022年中国共享单车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投资决策分析报告

【报告目录】

第1章:中国共享单车行业发展综述 1.1 共享单车行业发展背景概述 1.1.1 共享经济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1)共享经济简介

(2)共享经济发展历程及现状 (3)共享经济类型占比情况

(4)共享经济全面渗透交通出行领域 1.1.2 共享单车发展历程与模式革新 (1)共享单车发展历程

(2)公共自行车租赁发展情况 (3)公共自行车租赁推动政策 (4)公共自行车租赁区域分布 (5)公共自行车租赁运营情况 (6)公共自行车租赁竞争格局 (7)公共自行车租赁发展痛点 (8)共享单车应运而生

1.1.3 共享单车行业产业链分析 (1)共享单车产业链介绍 (2)产业链上游市场分析 (3)产业链下游需求分析

1.2 共享单车与其他共享出行的对比 1.2.1 共享单车与共享私家车的对比 (1)共享私家车发展现状

(2)共享单车对共享私家车的优势 1.2.2 共享单车与共享巴士的对比 (1)共享巴士发展现状

(2)共享单车对共享巴士的优势 1.3 共享单车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1.3.1 行业政策环境分析 (1)行业相关标准 (2)行业发展规划

1.3.2 行业经济环境分析 (1)中国经济发展情况 (2)中国居民收入水平

(3)经济环境对行业的影响分析 1.3.3 行业社会环境分析 (1)中国人口环境分析 (2)居民出行方式变化 (3)健康低碳生活方式

(4)社会环境对行业的影响分析

1.4 共享单车行业发展机遇与威胁分析 第2章:中国共享单车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2.1 中国共享单车行业发展概况分析 2.1.1 中国共享单车行业发展历程 2.1.2 中国共享单车行业发展特点 2.1.3 中国共享单车投放进程分析 2.2 中国共享单车行业发展规模分析 2.2.1 中国共享单车行业数据汇总 2.2.2 中国共享单车行业市场规模 (1)共享单车用户规模 (2)共享单车市场规模

2.2.3 中国共享单车APP活跃度分析 2.2.4 中国共享单车行业渗透率分析 2.2.5 中国共享单车行业区域分布 2.3 中国共享单车行业投资回报分析 2.3.1 共享单车运营成本分析 2.3.2 共享单车收费标准分析 2.3.3 共享单车盈利水平分析 2.3.4 共享单车投资回报分析

2.4 中国共享单车行业发展痛点分析 2.4.1 共享单车运营商存在的痛点 (1)运营商存在的痛点分析 (2)运营商存在的痛点解决方案 2.4.2 共享单车用户存在的痛点 (1)用户存在的痛点分析 (2)用户存在的痛点解决方案 2.4.3 共享单车监管存在的痛点 (1)监管存在的痛点分析 (2)监管存在的痛点解决方案

2.5 中国共享单车市场需求调研分析 2.5.1 共享单车目标顾客特征 2.5.2 选择共享单车主要缘由 2.5.3 共享单车偏好选择调研 2.5.4 共享单车品牌偏好调研 2.5.5 共享单车出行时长调研 2.5.6 共享单车使用频率调研 2.5.7 共享单车服务质量调研 2.5.8 共享单车满意度调研

2.6 共享单车给自行车行业带来的机遇 2.6.1 国内自行车行业发展较为低迷 2.6.2 共享单车使自行车焕发第二春 2.6.3 共享单车促自行车升级转型 2.6.4 自行车企业进入共享单车领域 (1)自行车企业进入共享单车的优势 (2)自行车企业投资共享单车的现状 (3)自行车企业进入共享单车的前景 2.6.5 主要受益自行车企业分析 (1)中路股份 (2)信隆健康 (3)上海凤凰 (4)深中华A (5)金通科技 (6)绿畅科技 (7)常州永安

第3章:中国共享单车市场竞争及融资分析 3.1 中国共享单车行业竞争分析

3.1.1 中国共享单车行业竞争层次分析 3.1.2 中国共享单车品牌竞争格局分析 3.1.3 不同区域共享单车竞争格局分析 3.1.4 中国共享单车行业五力模型分析 (1)行业现有竞争者分析 (2)行业潜在进入者威胁 (3)行业替代品威胁分析 (4)行业供应商议价能力分析 (5)行业购买者议价能力分析 (6)行业竞争情况总结

3.2 主要共享单车企业竞争对比

3.2.1 主要共享单车企业“开通城市”对比 3.2.2 主要共享单车企业“单车数量”对比 3.2.3 主要共享单车企业“硬件设备”对比 3.2.4 主要共享单车企业“用户定位”对比 3.2.5 主要共享单车企业“收费标准”对比 3.2.6 主要共享单车企业“用户数量”对比 3.2.7 主要共享单车企业“日订单量”对比 3.2.8 主要共享单车企业“活跃用户”对比 3.2.9 主要共享单车企业“运营难度”对比

3.2.10 主要共享单车企业“日均使用时长”对比 3.2.11 主要共享单车企业“损毁率”对比 3.2.12 寻找2017年共享单车的行业龙头 3.3 中国共享单车行业融资分析 3.3.1 中国共享单车融资次数统计 3.3.2 中国共享单车融资金额统计 3.3.3 中国共享单车融资主体分析 (1)共享单车融资主体构成 (2)各融资主体核心资源分析 3.3.4 中国共享单车融资方式分析 3.3.5 中国共享单车主要融资事件 3.3.6 中国共享单车融资趋势分析 3.4 中国共享单车运营策略分析 3.4.1 中国共享单车运营策略现状 3.4.2 中国共享单车产品内容运营现状 3.4.3 中国共享单车社交媒体运营现状 3.4.4 中国共享单车UI/UE设计现状

第4章:中国共享单车行业盈利模式探索 4.1 共享单车横空出世_千亿市场有待挖掘.pdf 4.1.1 共享单车行业盈利模式概述 (1)共享单车盈利模式现状分析 (2)共享单车盈利存在的问题 (3)共享单车盈利模式趋势分析

4.1.2 共享单车行业广告盈利模式分析 (1)共享单车行业广告盈利模式发展现状 (2)共享单车企业在广告盈利模式的尝试 (3)共享单车行业广告盈利模式盈利点探索 (4)共享单车行业广告盈利模式前景分析 4.1.3 共享单车行业大数据服务盈利模式分析 (1)共享单车行业大数据服务盈利模式发展现状 (2)共享单车企业在大数据服务盈利模式的尝试 (3)共享单车行业大数据服务盈利模式盈利点探索 (4)共享单车行业大数据服务盈利模式前景分析 4.1.4 共享单车行业金融服务盈利模式分析 (1)共享单车行业金融服务盈利模式发展现状 (2)共享单车企业在金融服务盈利模式的尝试 (3)共享单车行业金融服务盈利模式盈利点探索 (4)共享单车行业金融服务盈利模式前景分析 4.1.5 共享单车行业增值服务盈利模式分析 (1)共享单车行业增值服务盈利模式发展现状 (2)共享单车企业在增值服务盈利模式的尝试 (3)共享单车行业增值服务盈利模式盈利点探索 (4)共享单车行业增值服务盈利模式前景分析 第5章:重点区域共享单车需求潜力分析 5.1 上海市共享单车市场需求潜力分析 5.1.1 上海市共享单车发展环境 (1)上海市人口规模结构 (2)上海市交通出行方式

(3)上海市公共自行车发展情况 5.1.2 上海市共享单车规模统计 (1)上海市共享单车用户规模 (2)上海市共享单车市场规模 (3)上海市共享单车投放量 5.1.3 上海市共享单车消费调查 5.1.4 上海市共享单车竞争分析 5.1.5 上海市共享单车市场潜力 (1)上海市共享单车有利因素分析 (2)上海市共享单车需求潜力分析 5.2 北京市共享单车市场需求潜力分析 5.2.1 北京市共享单车发展环境 (1)北京市人口规模结构 (2)北京市交通出行方式

(3)北京市公共自行车发展情况 5.2.2 北京市共享单车规模统计 (1)北京市共享单车用户规模 (2)北京市共享单车市场规模 (3)北京市共享单车投放量 5.2.3 北京市共享单车消费调查 5.2.4 北京市共享单车竞争分析 5.2.5 北京市共享单车市场潜力 (1)北京市共享单车有利因素分析 (2)北京市共享单车需求潜力分析 5.3 广州市共享单车市场需求潜力分析 5.3.1 广州市共享单车发展环境 (1)广州市人口规模结构 (2)广州市交通出行方式

(3)广州市公共自行车发展情况 5.3.2 广州市共享单车规模统计 (1)广州市共享单车用户规模 (2)广州市共享单车市场规模 (3)广州市共享单车投放量 5.3.3 广州市共享单车消费调查 5.3.4 广州市共享单车竞争分析 5.3.5 广州市共享单车市场潜力 (1)广州市共享单车有利因素分析 (2)广州市共享单车需求潜力分析 5.4 深圳市共享单车市场需求潜力分析 5.4.1 深圳市共享单车发展环境 (1)深圳市人口规模结构 (2)深圳市交通出行方式

(3)深圳市公共自行车发展情况 5.4.2 深圳市共享单车规模统计 (1)深圳市共享单车用户规模 (2)深圳市共享单车市场规模 (3)深圳市共享单车投放量 5.4.3 深圳市共享单车消费调查 5.4.4 深圳市共享单车竞争分析 5.4.5 深圳市共享单车市场潜力 (1)深圳市共享单车有利因素分析 (2)深圳市共享单车需求潜力分析 5.5 杭州市共享单车市场需求潜力分析 5.5.1 杭州市共享单车发展环境 (1)杭州市人口规模结构 (2)杭州市交通出行方式

(3)杭州市公共自行车发展情况 5.5.2 杭州市共享单车规模统计 (1)杭州市共享单车用户规模 (2)杭州市共享单车市场规模 (3)杭州市共享单车投放量 5.5.3 杭州市共享单车消费调查 5.5.4 杭州市共享单车竞争分析 5.5.5 杭州市共享单车市场潜力 (1)杭州市共享单车有利因素分析 (2)杭州市共享单车需求潜力分析 5.6 成都市共享单车市场需求潜力分析 5.6.1 成都市共享单车发展环境 (1)成都市人口规模结构 (2)成都市交通出行方式

(3)成都市公共自行车发展情况 5.6.2 成都市共享单车规模统计 (1)成都市共享单车用户规模 (2)成都市共享单车市场规模 (3)成都市共享单车投放量 5.6.3 成都市共享单车消费调查 5.6.4 成都市共享单车竞争分析 5.6.5 成都市共享单车市场潜力 (1)成都市共享单车有利因素分析 (2)成都市共享单车需求潜力分析 5.7 南京市共享单车市场需求潜力分析 5.7.1 南京市共享单车发展环境 (1)南京市人口规模结构 (2)南京市交通出行方式

(3)南京市公共自行车发展情况 5.7.2 南京市共享单车规模统计 (1)南京市共享单车用户规模 (2)南京市共享单车市场规模 (3)南京市共享单车投放量 5.7.3 南京市共享单车消费调查 5.7.4 南京市共享单车竞争分析 5.7.5 南京市共享单车市场潜力 (1)南京市共享单车有利因素分析 (2)南京市共享单车需求潜力分析 5.8 天津市共享单车市场需求潜力分析 5.8.1 天津市共享单车发展环境 (1)天津市人口规模结构 (2)天津市交通出行方式

(3)天津市公共自行车发展情况 5.8.2 天津市共享单车规模统计 (1)天津市共享单车用户规模 (2)天津市共享单车市场规模 (3)天津市共享单车投放量 5.8.3 天津市共享单车消费调查 5.8.4 天津市共享单车竞争分析 5.8.5 天津市共享单车市场潜力 (1)天津市共享单车有利因素分析 (2)天津市共享单车需求潜力分析

第6章:中国共享单车领先企业案例分析 6.1 共享单车行业企业发展总况 6.2 国内共享单车领先企业案例分析 6.2.1 摩拜单车 (1)发展简介 (2)创始人及背景 (3)运营城市 (4)单车数量 (5)硬件设备 (6)用户定位 (7)收费标准 (8)用户数量 (9)日订单量 (10)融资情况 (11)运营难度 (12)APP下载量 (13)损毁情况 (14)优劣势分析 6.2.2 ofo共享单车 (1)发展简介 (2)创始人及背景 (3)运营城市 (4)单车数量 (5)硬件设备 (6)用户定位 (7)收费标准 (8)用户数量 (9)日订单量 (10)融资情况 (11)运营难度 (12)APP下载量 (13)损毁情况 (14)优劣势分析 6.2.3 小鸣单车 (1)发展简介 (2)创始人及背景 (3)运营城市 (4)单车数量 (5)硬件设备 (6)用户定位 (7)收费标准 (8)用户数量 (9)日订单量 (10)融资情况 (11)运营难度 (12)APP下载量 (13)损毁情况 (14)优劣势分析 6.2.4 优拜单车 (1)发展简介 (2)创始人及背景 (3)运营城市 (4)单车数量 (5)硬件设备 (6)用户定位 (7)收费标准 (8)用户数量 (9)日订单量 (10)融资情况 (11)运营难度 (12)APP下载量 (13)损毁情况 (14)优劣势分析 6.2.5 小蓝单车 (1)发展简介 (2)创始人及背景 (3)运营城市 (4)单车数量 (5)硬件设备 (6)用户定位 (7)收费标准 (8)用户数量 (9)日订单量 (10)融资情况 (11)运营难度 (12)APP下载量 (13)损毁情况 (14)优劣势分析 6.2.6 哈罗单车 (1)发展简介 (2)创始人及背景 (3)运营城市 (4)单车数量 (5)硬件设备 (6)用户定位 (7)收费标准 (8)用户数量 (9)日订单量 (10)融资情况 (11)运营难度 (12)APP下载量 (13)损毁情况 (14)优劣势分析 6.2.7 一步单车 (1)发展简介 (2)创始人及背景 (3)运营城市 (4)单车数量 (5)硬件设备 (6)用户定位 (7)收费标准 (8)用户数量 (9)日订单量 (10)融资情况 (11)运营难度 (12)APP下载量 (13)损毁情况 (14)优劣势分析 6.2.8 骑呗单车 (1)发展简介 (2)创始人及背景 (3)运营城市 (4)单车数量 (5)硬件设备 (6)用户定位 (7)收费标准 (8)用户数量 (9)日订单量 (10)融资情况 (11)运营难度 (12)APP下载量 (13)损毁情况 (14)优劣势分析 6.2.9 由你单车 (1)发展简介 (2)创始人及背景 (3)运营城市 (4)单车数量 (5)硬件设备 (6)用户定位 (7)收费标准 (8)用户数量 (9)日订单量 (10)融资情况 (11)运营难度 (12)APP下载量 (13)损毁情况 (14)优劣势分析 6.2.10 悠悠单车 (1)发展简介 (2)创始人及背景 (3)运营城市 (4)单车数量 (5)硬件设备 (6)用户定位 (7)收费标准 (8)用户数量 (9)日订单量 (10)融资情况 (11)运营难度 (12)APP下载量 (13)损毁情况 (14)优劣势分析 6.2.11 永安行 (1)发展简介 (2)创始人及背景 (3)运营城市 (4)单车数量 (5)硬件设备 (6)用户定位 (7)收费标准 (8)用户数量 (9)日订单量 (10)融资情况 (11)运营难度 (12)APP下载量 (13)损毁情况 (14)优劣势分析 6.2.12 Funbike (1)发展简介 (2)创始人及背景 (3)运营城市 (4)单车数量 (5)硬件设备 (6)用户定位 (7)收费标准 (8)用户数量 (9)日订单量 (10)融资情况 (11)运营难度 (12)APP下载量 (13)损毁情况 (14)优劣势分析 6.2.13 CCbike (1)发展简介 (2)创始人及背景 (3)运营城市 (4)单车数量 (5)硬件设备 (6)用户定位 (7)收费标准 (8)用户数量 (9)日订单量 (10)融资情况 (11)运营难度 (12)APP下载量 (13)损毁情况 (14)优劣势分析 6.2.14 快兔出行 (1)发展简介 (2)创始人及背景 (3)运营城市 (4)单车数量 (5)硬件设备 (6)用户定位 (7)收费标准 (8)用户数量 (9)日订单量 (10)融资情况 (11)运营难度 (12)APP下载量 (13)损毁情况 (14)优劣势分析 6.2.15 奇奇出行 (1)发展简介 (2)创始人及背景 (3)运营城市 (4)单车数量 (5)硬件设备 (6)用户定位 (7)收费标准 (8)用户数量 (9)日订单量 (10)融资情况 (11)运营难度 (12)APP下载量 (13)损毁情况 (14)优劣势分析 6.2.16 小鹿单车 (1)发展简介 (2)创始人及背景 (3)运营城市 (4)单车数量 (5)硬件设备 (6)用户定位 (7)收费标准 (8)用户数量 (9)日订单量 (10)融资情况 (11)运营难度 (12)APP下载量 (13)损毁情况 (14)优劣势分析 6.2.17 海淀智享 (1)发展简介 (2)创始人及背景 (3)运营城市 (4)单车数量 (5)硬件设备 (6)用户定位 (7)收费标准 (8)用户数量 (9)日订单量 (10)融资情况 (11)运营难度 (12)APP下载量 (13)损毁情况 (14)优劣势分析 6.2.18 DDBIKE (1)发展简介 (2)创始人及背景 (3)运营城市 (4)单车数量 (5)硬件设备 (6)用户定位 (7)收费标准 (8)用户数量 (9)日订单量 (10)融资情况 (11)运营难度 (12)APP下载量 (13)损毁情况 (14)优劣势分析

第7章:中国共享单车行业前景预测与投资建议 7.1 共享单车行业发展前景与趋势预测 7.1.1 行业发展前景预测 (1)共享单车用户数量预测 (2)共享单车市场潜力分析 (3)共享单车市场容量预测 (4)共享单车投资收益预测 7.1.2 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1)行业监管趋势预测 (2)行业竞争趋势预测 (3)行业运营趋势预测 (4)行业产品趋势预测

7.2 共享单车行业投资潜力分析 7.2.1 行业投资现状分析 7.2.2 行业进入壁垒分析 7.2.3 行业经营模式分析 7.2.4 行业投资风险预警

7.3 共享单车行业投资策略与建议 7.3.1 行业投资价值分析 7.3.2 行业投资机会分析 7.3.3 行业运营策略建议 7.3.4 行业营销策略建议 7.3.5 行业商业模式建议

图表目录图表1:共享经济的运作模式 图表2:国内目前各共享经济类型占比 图表3:共享经济全面渗透交通出行领域 图表4:共享单车发展历程

图表5:1986-2016年不同交通工具分担率的变化情况(单位:%) 图表6:城市公共自行车租赁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 图表7:全国主要城市公共自行车数量一览 图表8:杭州公共自行车数量

图表9:杭州公共自行车服务点数量

图表10:传统公共自行车系统发展痛点分析 图表11:共享单车与政府公共自行车对比 图表12:共享单车产业链介绍

图表13:上游市场对共享单车的影响分析 图表14:下游需求对共享单车的影响分析 图表15:共享私家车发展现状分析

图表16:最新的网约车政策对私家车共享限制明显 图表17:共享单车对共享私家车的优势 图表18:共享巴士发展现状分析 图表19:共享单车对共享巴士的优势

图表20:截至2016年共享单车行业相关标准 图表21:截至2016年共享单车行业发展规划

图表22:2006-2016年中国GDP增长趋势图(单位:%)

图表23:2006-2016年中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及增长情况(单位:元,%) 图表24:经济环境对共享单车的影响分析

图表25:2006-2016年中国人口数量及增长情况(单位:亿人,‰) 图表26:2006-2016年中国居民出行方式变化(单位:%) 图表27:社会环境对共享单车的影响分析

图表28:中国共享单车行业发展机遇与威胁分析 图表29:中国共享单车行业发展历程

图表30:2017年中国共享单车行业发展特点分析 图表31:2015-2017年中国共享单车投放进程分析

图表32:2015-2017年中国共享单车行业数据汇总(单位:万人,亿元,次,%) 图表33:2015-2017年中国共享单车用户数量增长情况(单位:万人) 图表34:2015-2017年中国共享单车市场规模统计(单位:亿元)

图表35:2016-2017年中国共享单车APP活跃度统计(单位:DAU,WAU) 图表36:2016年中国共享单车渗透率分析(单位:%) 图表37:2016年中国共享单车行业区域分布情况 图表38:共享单车成本(单位:元)

图表39:共享单车收费标准(单位:元/小时) 图表40:共享单车盈利水平分析(单位:元) 图表41:共享单车投资回报分析(单位:年) 图表42:中国共享单车发展历程分析 图表43:中国共享单车发展特点分析

图表44:中国共享单车运营商存在的痛点及解决方案 图表45:中国共享单车用户存在的痛点及解决方案 图表46:中国共享单车监管存在的痛点及解决方案 图表47:共享单车目标顾客特征调研 图表48:选择共享单车主要缘由调研 图表49:共享单车品牌偏好选择调研 图表50:共享单车出行时长调研 图表51:共享单车使用频率调研 图表52:共享单车质量调研

图表53:国内自行车行业发展较为低迷 图表54:共享单车给自行车行业带来的机遇 图表55:自行车企业进入共享单车的优势 图表56:有望进入共享单车的自行车企业汇总 图表57:中国共享单车行业竞争层次分析

图表58:2016年中国共享单车行业市场竞争格局(单位:%) 图表59:2016年不同区域共共享单车市场竞争格局(单位:%) 图表60:中国共享单车行业现有竞争情况

图表61:我国共享单车行业潜在进入者威胁分析 图表62:我国共享单车行业替代品威胁分析

图表63:我国共享单车行业对上游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分析 图表64:我国共享单车行业对下游客户议价能力分析 图表65:我国共享单车行业五力分析结论 图表66:主要共享单车企业“开通城市”对比 图表67:主要共享单车企业“单车数量”对比 图表68:主要共享单车企业“硬件设备”对比 图表69:主要共享单车企业“目标定位”对比 图表70:主要共享单车企业“收费标准”对比 图表71:主要共享单车企业“用户数量”对比 图表72:主要共享单车企业“日订单量”对比 图表73:主要共享单车企业“活跃用户”对比 图表74:主要共享单车企业“运营难度”对比 图表75:主要共享单车企业“日均使用时长”对比 图表76:主要共享单车企业“损毁率”对比

图表77:前瞻预计将成为2017年共享单车行业龙头的企业 图表78:2015-2017年中国共享单车融资次数(单位:起) 图表79:2015-2017年中国共享单车融资金额(单位:亿元) 图表80:共享单车融资主体构成 图表81:各融资主体核心资源分析 图表82:中国共享单车融资方式分析

图表83:2015-2017年中国共享单车主要融资事件汇总 图表84:未来我国共享单车融资趋势分析 图表85:中国共享单车盈利模式现状 图表86:中国共享单车盈利模式趋势分析

图表87:截至2016年共享单车行业广告盈利模式发展现状 图表88:部分共享单车企业在广告盈利模式的尝试 图表89:广告盈利模式盈利点的探索 图表90:未来广告盈利模式的发展潜力

图表91:截至2016年共享单车行业大数据服务盈利模式发展现状 图表92:部分共享单车企业在大数据服务盈利模式的尝试 图表93:大数据服务盈利模式盈利点的探索 图表94:未来大数据服务盈利模式的发展潜力

图表95:截至2016年共享单车行业金融服务盈利模式发展现状 图表96:部分共享单车企业在金融服务盈利模式的尝试 图表97:金融服务盈利模式盈利点的探索 图表98:未来金融服务盈利模式的发展潜力

图表99:截至2016年共享单车行业增值服务盈利模式发展现状 图表100:部分共享单车企业在增值服务盈利模式的尝试 图表101:增值服务盈利模式盈利点的探索 图表102:未来增值服务盈利模式的发展潜力

图表103:2016年上海市人口总量及规模统计(单位:万人,%) 图表104:2006-2016年上海市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单位:元,%) 图表105:2016年上海市私人自行车发展情况(单位:辆) 图表106:2016年上海市公共自行车发展情况(单位:辆)

图表107:2016年上海市共享单车规模统计(单位:万人,万元) 图表108:开通上海市共享单车的品牌及运营情况(单位:辆,万辆) 图表109:2017-2022年上海市共享单车市场潜力测算(单位:亿元) 图表110:2016年北京市人口总量及规模统计(单位:万人,%) 图表111:2006-2016年北京市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单位:元,%) 图表112:2016年北京市私人自行车发展情况(单位:辆) 图表113:2016年北京市公共自行车发展情况(单位:辆)

图表114:2016年北京市共享单车规模统计(单位:万人,万元) 图表115:开通北京市共享单车的品牌及运营情况(单位:辆,万辆) 图表116:2017-2022年北京市共享单车市场潜力测算(单位:亿元) 图表117:2016年广州市人口总量及规模统计(单位:万人,%) 图表118:2006-2016年广州市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单位:元,%) 图表119:2016年广州市私人自行车发展情况(单位:辆) 图表120:2016年广州市公共自行车发展情况(单位:辆)

第6篇:公司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2010年公司人力资源

现状分析

截至2011年1月份,公司共有员工1056人,其中高级管理人员7人,中层管理人员43人,普通员工1006人。销售人员26人,占2.46%,管理岗位人员212人,占20.07%。

1.管理人员

公司有高级管理人员7名,平均年龄45.7,年龄结构较为合理,本科及以上学历(第一学历,以下同)4名,总体教育程度较高。缺陷主要是较多人技术出身从事管理,缺乏专业的管理方面的训练,优势是对公司生产运行方面的细节了解较多。

中层管理人员43名,平均年龄41.5,年龄构成合理,本科及以上学历13名,占30.2%,全部为技术类专业无管理类和行政类专业。提拔方式为企业内部选拔,有利于激励员工奋发向上,留住人才,提高企业内部凝聚力。中高级管理人员共计50名,占总数的4.73%。管理岗位(包括经理办不含司机、供销不含司机、财务、市场部、人力资源、审计、生计、工会不含图书管理员、设备、安全、调度、科技及车间办公室人员和工段长以上岗位)共计212人,占20%,本科学历17人,大专12人,其他学历183人,如下图。管理岗位是干部提拔的主要供应源,而学历构成不高,加之单一的干部提拔方式(仅内部提拔无外部选聘),不能保证公司未来发展对中级管理人员的需求,所以提高中高级以外其他管理人员的教育程度是保证公司未来干部供给不断层的当务之急。注:本科及以上学历应占25%以上,公司目前8%,偏低,未来人力资源规划中应逐步提高管理岗位中大专以上学历者的比例。

2.行政人员和一线工人

公司一线工人(包括长期停车人员)为725人,非一线人员331人,比例为2.19:1,考虑到公司现状,无研发行为,销售范围较窄,行政管理机构相对而言较为臃肿。氯碱行业为资本密集型行业,自动化程度高,直接操作人员需求较少,公司以后发展趋势应为适当压缩行政服务人员,大幅减少一线人员。但结合公司发展战略,新区建成后,当前富余人员有可能向新区转移,直接提供熟练员工,避免新区投产后突然造成的人力资源供给不足。 销售人员26人,占2.46%,公司产品为无差别产品,在满足行业或国家标准的前提下,各个厂家的产品基本没有大的区别,主要竞争力表现在价格差异方面。受产品制约(销售量大,价值低),远距离运输中运费将占成本的大部分,公司产品目前销售范围局限在周边地区,销售人员无需在更远的地区进行销售推广,在公司没有推出新的产品或给与目前产品更高的附加值之前,销售人员的设置符合公司现状。

公司无专职研发部门,仅在需要时临时以项目小组的形式设立,较为灵活,有效降低了经营成本,但也制约了公司的创新能力。现公司正处在二次创业的关键阶段,科技研发和创新这一职能也应固化,制定专门的部门执行。

3.公司年龄构成

公司有男性员工718人,平均年龄40.4岁,平均退休年龄57.5;女性338人,平均年龄35.7岁,平均退休年龄48。各年龄段人数具体如下表:

可以看出35-45岁人员大约占了小二分之一,他们工作经验丰富,业务技能纯熟,受企业文化影响长久,年富力强,是企业建设发展的中坚力量,公司目前的年龄构成以这部分人为主,说明公司正处于壮年时期,适龄人力资源储备丰富,可供下一步战略发展所需。45-55岁人员占24%,他们丰富的工作经验是公司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且较低的流动性有利于公司的平稳发展,但经验增加的同时也降低了对新事物、新技能的接受和学习能力。25-35之间的员工将是公司未来10年发展的主要力量,他们普遍学历较高,有较强的学习和可塑性,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但目前仅占公司22%,所占比例偏低。综上,可以看出公司人员构成以中年人为主,中青年(<=35)人只占约三分之一,年龄结构偏大,这是一个40多年发展历史的国有企业带来的必然结果,公司必须在宏观上进行调控,提高中青年人的比例,与公司未来的发展战略相适应。

4.公司学历构成

公司总体学历水平偏低,全公司本科生有71人,大专有147人,加起来只占2成,学历构成是考核人力资源素质的主要方面,较高学历构成的人力资源有培训成本低和人员综合素质高的特点,公司新区建设走的是扩张发展战略,需要大量优秀的操作人员和技术人员。招聘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将是公司人力资源战略中长久坚持的一项重要内容。

5.公司人力资源培训

以内部培训为主,以年为周期制定培训计划,对部分有特殊要求的人员进行外部培训,培训流于形式,多为应付上级检查,职工对此也不太接受,学习不到切实内容。培训内容多为纲领性的文件,缺乏操作性的条文。

6.公司人力资源流动性分析

退休与辞职是公司人员流动性的主要原因,2010年公司共辞职47人,与公司经营受金融危机影响,个人收入大幅下滑有主要关系,另外,职工对公司前景持不乐观态度也是导致辞职激增的一大原因。

下图是公司2011年至2020年各年退休人数:

公司每年招聘的人员除补充退休和辞职人员外(公司规模没有变化的情况),还应结合下一步战略发展要求。当前公司的主要招聘源为员工子女、应届毕业生招聘和退伍军人。退伍军人为政治任务,不予讨论。2010年共招收新员工40名,其中本科7人(外招),专科33人(职工子女),学历构成较高,但是部分内招人员所学专业和公司需求有偏差(多为计算机和会计专业),为双输,企业得不到所需人才,个人也因专业限制发展困难较多。如有可能公司对内招人员专业应加以引导,实现双赢。应届学生、子女或退伍军人到企业后都是从零学起,容易很快的同化,接受企业文化并融入其中,但单一的招聘方式决定了单一的人力资源供给,而且新员工到熟练员工至少要4-5年的时间,新思维和不同的见解也会逐渐减少。社招人员有不同企业工作的经验,他们的加入必然会带来新思维、与公司原有文化不同的东西,但缺点也是显然的:较难管理,融入公司有一定过渡,流动性大。

公司2010年人均收入约3.2元,人均可支配收入约2.7万,而山东省201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约2万(山东省数据水分较大,按2009年数据推的),且这还是城镇人均收入,包括了所有非农户口的收入。可见公司人均收入水平仅略高于省人均收入,不具备足够吸引力。化工行业的特点又决定了公司生产环境高危、有毒有害的特点,工作环境方面也不具备留住人力资源的优势。针对以上原因,公司可以对人力资源进行甄别,确定对公司发展和长远规划起中坚作用的人才,在分配制度上加以倾斜,让这部分人感到公司重视他们,被尊重,提高忠诚度。

职业培训是高端人力资源的一项重要需求,不断提高自身能力是这部分人除却收入外另一重视的方面。公司可以加大对高端人力资源的教育投入,不断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技巧。这项投入虽然是显性的,回报是隐形的,不易立即显现的,但对公司的长远发展有积极影响。而且在服务期内合法的要求补偿培训金也会增大这部分人的违约成本(培训费在税前扣除,即企业花67元培训可以要求100元的违约补偿),加大跳槽难度。另外,明确劳动合同中的竞业禁止条款(原合同太笼统),也会大大降低高端人力资源跳槽带来的倒戈。

7.公司人力资源绩效考核

工资与奖金是公司绩效考核的主要方面。工资N年没有变化,各个岗位无论工作性质还是工作环境均有了较大的变化,有的岗位消失了,还有新兴的岗位,显然现行工资制度已经与公司的现形势不相适应了。朝三暮四的改革显然不涉及根本,需要下狠力气进行改革。奖金分配建议车间采取行管的测评方式,以整个车间为基础进行奖金浮动测评,而不是工段为单位进行分配。

第7篇:我国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10物二孙善祥学号:20105174

53【摘要】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国际竞争的本质上人才的竞争,人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人力资源将是企业制胜的关键。21世纪,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世纪。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有能动性的最宝贵资源,也是特殊资源。本文通过引用真实数据,揭示中国人力资源现状。

【关键词】人力资源 现状

一、中国人力资源的发展历程

人力资源管理思想从西方传人中国后,迅速得到广泛的传播和认同,并不断升温。在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之中蕴藏着丰富的认识管理思想,对有关人才的重要性、如何选拔人才、如何用好人才等方面都有过论述。,“举孝廉”,“科举考试”、“任人唯贤”、“一人之身,才有长短取其长则不问其短”等。

1978年,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促使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有所认识和重视。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了“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政策,从而要求企业领导具有专业的技能。新中国建立初期,我们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对人员的管理基本上属于人事管理,企业是国家所有,实行职务终身制。到1994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理论研究及社会生活各领域中的时间与推广在中国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得到重视。30年,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取得了发展。

二、人力资源数量

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是中国的基本国情。2001-2011年我国人口分别为(单位:万人):1276

27、1284

53、1292

27、12998

8、1307

56、1314

48、1321

29、13280

2、133450、134091(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官网 http:/// )。截至2011年年末,我国大陆总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海外华侨人数)为13473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44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604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1.93‰,比上年增加0.03个千分点, 众多的人口一方面使我国面临巨大的压力,同时也蕴涵着巨大的人力资源总优势。多年来,中国政府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大力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使中国的人力资源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人力资源规模不断扩大。

但是,按年龄组分,0-14岁2001-2011年人口分别为:287

16、2877

4、285

59、279

47、2650

4、2596

1、25660、2516

6、246

59、22259,比重(%)变化为:22.5、22.

4、22.1、21.

5、

20.3、19.

8、19.4、19.0、18.

5、16.6、16.5。65岁及以上2001-2011年人口分别为906

2、937

7、969

2、98

57、100

55、10

419、106

36、109

56、1130

7、11894,比重(%)变化为:7.1、

7.3、7.

5、7.6、7.

7、7.9、8.

1、8.3、8.

5、8.9、9.1。2011年末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18499万人,占总人口的13.7%,比上年末增加0.47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12288万人,占总人口的9.1%,增加0.25个百分点。由于生育持续保持较低水平和老龄化速度加快,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自2002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2011年为74.4%,比上年微降0.10个百分点。尽管未来几年会有小幅波动,但对劳动力供给问题需要给予更多关注。另外、2011年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7.78,比上年下降0.16,出生人口性别比自2008年以来连续三年出现下降,表明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显现成效;总人口性别比为105.18,受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的影响,总人口性别比自2005年来一直呈现下降态势。因此,中国人力资源问题在今后将面临严重挑战。

三、质量分析

全国每十万人拥有的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比较 :小学2000年、2010年分别为:3570

1、26779,初中2000年、2010年分别为:3396

1、38788,高中和中专2000年、2010年分别为:111

46、14032,大专及以上2000年、2010年分别为:36

11、8930。文盲人口 (万人) 2000年、2010年分别为:850

7、5466,文盲率(%) 2000年、2010年分别为:6.7

2、4.08(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官网 http:/// )。 一般而言,受教育与培训程度的高低可显示工作知识和工作能力的高低,任何企业都希望能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以期望人员能对组织做出更大的贡献。但事实上,人员受教育程度与培训程度的高低,应以满足工作需要为前提。因而,为了达到适才适用的目的,人员素质必须和企业的工作现状相匹配。因此,可以看出,我国虽然有巨大的人力资源总优势,但是中国人力资源的质量不高,素质堪忧,健康、科学文化等素质待提高。中国实行人才强国战略,国民受教育水平明显提高。建成了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2000 年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大幅提升,职业教育得到重点加强,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年。

四、人力资源分布结构分析

各地区年末人口数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 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2010年末分别为(单位:万人):196

2、129

9、719

4、357

4、247

2、437

5、27

47、38

33、230

3、786

9、54

47、59

57、369

3、446

2、958

8、940

5、57

28、6570、104

41、46

10、86

9、288

5、80

45、347

9、460

2、30

1、37

35、2560、56

3、6

33、2185。各地区每十万人拥有的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比较,以上地区大专及以上2010年末分别为:3149

9、17480、729

6、87

21、1020

8、1196

5、9890、906

7、219

52、108

15、9330、669

7、836

1、68

47、869

4、639

8、9

533、759

5、8

214、597

7、776

8、86

43、667

5、529

2、

577

8、550

7、105

56、7520、86

16、91

52、9152。各地区文盲人口比较,以上地区文盲率(%)分别为:1.70、2.10、2.6

1、2.

13、4.0

7、1.9

3、1.9

2、2.0

6、2.7

4、3.8

1、5.6

2、8.

34、

2.

44、3.

13、4.9

7、4.

25、4.

58、2.6

7、1.9

6、2.7

1、4.0

8、4.30、5.

44、8.7

4、6.0

3、6.0

3、

3.7

4、8.6

9、10.

23、6.

22、2.3(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官网 http:/// )。

经过上述数据比较,我们可以看出我国人力资源东部优势明显,全国人力资源分布不平衡。另外,还可以看出我国高质量人力资源集中于中东部,尤其是东部。西部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处于不利地位。因此,我们在大力发展东部地区人力资源优势的同时,协调好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源,通过鼓励东部地区人力资源输往西部和加大西部人才培养来发展西部的人力资源。

五、结束语

随着各国对人力资源越来越看重,我们不仅要想办法使我国的人力资源更具有竞争力;要研究发展战略,鼓励变革,要使我国的人力资源发展不断适应变化的内外环境,对日渐激烈的竞争做出快速有效的反应等等。在未来的岁月里,中国人民的智慧与力量一定会更好地迸发出来,国家的发展与进步一定会有更加坚实的人力与人才资源基础。在未来的岁月里,中国人民的智慧与力量一定会更好地迸发出来,国家的发展与进步一定会有更加坚实的人力与人才资源基础。新时代的人力资源需要以前瞻性的战略眼光来帮助企业提高经营效能,促企业的其成长与发展。要让人力资源管理要充分发挥其作用。

参考文献:

http:///was40/gjtjj_detail.jsp?searchword=%C8%CB%BF%DA&channel

第8篇:论文--人力资源现状分析(范文)

浅析中小民营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及对策

——以双流县中小型民营企业为例

xxx

四川xxx有限公司

摘要:中小民营企业是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人才流失却严重制约着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本文从我国双流县中小民营企业人才流失的现状、原因分析入手,力求探寻有效控制中小民营企业人才流失的措施,以便更好地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人才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它的贡献逐渐超过了资本、土地和劳动等传统的生产要素,成为决定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要素。成都市双流县是我国的经济百强县之一,其中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为双流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近年双流民企来人才的大量流失,不仅给企业技术、知识产权及客户的流失,更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该县经济的发展。

一、民营企业人才流失的现状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人才在中小民营企业中却往往难以发挥自己的作用,期望和结果存在的巨大差距使得民企人才流失现象相当的严重。以双流县中小民营企业为例,人才流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员工流动大,离职率率高。据双流县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该县中小型民企的员工离职率在25%左右,但到了2010年离职率已经接近35%,大大高于正常10%-15%员工流动率。

(二)高素质员工的在职时间短,流动比较频繁。统计数据显示,离职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者占70%以上;企业中的管理人员及技术骨干人员,在企业的工作年龄普遍较短,一般为1年到3年;

(三)员工流失出现“集体性”的新特点。由于种种原因,中小民企在限制员工流失的问题上,障碍较低;同时,由于《劳动法》赋

予员工的单方离职权(1),使大多数员工可以在没有任何约束的情况下自由地离去,甚至出现了管理人员及技术骨干“集体离职”的现象,导致企业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很难在短时间之内找到合适的人员来代替这些流失的员工,给企业形成严重的人力资本浪费。

二、中小民营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分析

(一)管理制度不健全

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在创建初期多采用“家族式”的管理模式,“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的统一,这有利于企业完成原始资本的积累。但是这种模式往往忽视内部制度的建立,造成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内部管理混乱,组织结构不合理,从而导致员工无所适从,不知道怎样做才符合企业的要求。由于没有明确的工作标准和目标,员工即使再努力工作,也难以获得企业的认可。还有些民营企业由于事业高速发展,经营目标不断做大、做强,但疏忽了内部管理,导致了制度规范建设的不完善,使得企业管理的方式主要还是人治。有的企业即使有部分规范,实际上也引起不了大家的重视,更没有严格的执行,工作追求简单直接,远远达不到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二)用人制度不规范。

中小民营企业为规避用工风险及降低用工成本,不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简单粗暴,只强调公司利益;部分企业甚至没有购买养老、医疗、失业等保险及住房公积金,还有的民营企业克扣、拖欠员工的工资,在这种情况下,员工就业的安全需得不到充分的保障,降低了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在另一方面,中小民企员工的考核、晋升、职务分配等都有很大的随意性,根据老板的喜好或者是根据个人与老板的关系,而不是根据员工的工作能力和岗位的需要,摒弃了“人岗匹配”的原则,员工学习、晋升、发展的需求等不到满足从而形成离职。

(三)薪酬制度不合理。

薪酬是员工因向所在的组织提供劳务而获得的各种形式的酬劳。狭义的薪酬指货币和可以转化为货币的报酬。广义的薪酬除了包括狭义的薪酬以外,还包括获得的各种非货币形式的满足,即非经济性报酬。薪酬是对员工为企业付出的贡献的一种承认,合理的薪酬制度能对员工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目前,中小民营企业的薪酬制度存在很

多问题,比如薪酬制度的随意大,基层员工薪酬水平较低,工资结构形式单一,工资发放和调整没有保障,忽视薪酬体系中的“内在薪酬”,人才的薪酬攀升通道单一,薪酬计量的具体方法陈旧等;很多中小型企业在设计薪酬方案时往往不够重视员工的非经济性报酬,有的甚至是完全忽略,让员工感觉不到关怀和激励。

(四)人才缺乏必要的发展空间和成长机会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2),人在满足基本的生理、安全需要后,就逐步上升为自我实现的需要。当物质收入达到一定程度,金钱就起不到激励的作用了。当前,成长空间、发展平台已逐步成为许多优秀人才选择企业的首要条件,而就民企总体来看,企业为员工提供的成长机会和发展空间还十分有限。一方面,企业自身发展的前景不明确,缺乏长远发展战略目标。而作为企业的员工,个人发展前景往往与企业发展前景紧密联系,融为一体。因此,一些追求自我实现的企业员工就必然选择离开。另一方面,企业为员工提供的成长空间有限。这首先表现在,“家族式”企业组织结构中的权力顶端是封闭的,家庭成员对最高权力的垄断阻碍了高素质的人才走向最高决策层的通路,限制了非家族成员的发展空间。其次,企业为员工提供的培训学习机会十分有限,员工看不成长和晋升的空间,从而心灰意冷,对企业失去信心并形成离职。

(五)缺乏良好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并被企业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价值观念 、团体意识、工作作风、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的总和(3)。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培育员工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建立员工和企业之间的相互信任和依存关系,凝聚成一种无形的合力,激励员工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由于大多数中小型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仅流于形式,没有深刻的内涵,员工缺乏共同的价值观念,缺乏归属感,并导致人际关系冷漠、紧张,缺乏团队意识,无形中降低了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

三、中小民营企业人才流失问题的对策

(一)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管理体制的创新

中小民营企业首先要摒弃“家族式”管理体制,根据自身的发展阶段适逐步向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转型。一是转变用人观念,大胆使用

有才干的外来人才,改变任人唯亲的状况,企业的高层领导应适当放权,为有才能的人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二是要从重新构建和完善民营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即在坚持现代企业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前提下,结合民营企业自身的特点进行调整,科学地划分“三会”和总经理等各利益主体的权利和责任,完善各利益主体之间的约束机制。三是努力完善企业制度建设,把“人治”转变为“法治”,逐步向“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4)的现代企业制度转变。

(二)建立完备的用人机制

企业应根据其发展战略和实际要求来制定人力资源的招聘、培训、晋升等具体计划;进行工作岗位分析,明确各岗位的职责、权力和工作标准,使人才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人尽其能;此外,在劳动合同和社会保障制度方面,企业应严格依法办事,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为员工缴纳各类 保险,制定高效、经济的福利制度,这对吸引、留住人才至关重要。

(三) 完善薪酬制度

企业可以按照公平性、经济性、竞争性、激励性(5)等原则确定薪酬水平,采用“底薪+绩效”的模式发放工资。这样既可以满足员工日常生活需要,又可以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此外,企业还要合理制定薪酬结构,体现薪酬差别。从企业内部而言,员工关心薪酬差别的程度高于关心薪酬水平的程度,因此民营企业必须要做好企业内部的岗位评估,合理确定不同岗位的相对价值,从岗位的复杂性、责任的大小、控制范围、所需知识和能力等方面对岗位进行量化评估,从而确定一个既能鼓励先进又能确保多数成员能够接受的公平的差别薪酬。还必须有效利用非经济报酬,如增加学习机会、建立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等。只有综合利用各种不同的薪酬方式才能有效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员工的满意度,才能真正的留着员工。

(四)搭建人才发展平台

由于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追求自身价值实现的员工越来越多,发展空间和成长机会成为他们选择企业的重要标准。因此,企业要留住人才就必须努力为员工提供成长与发展的平台。这就要求

企业树立长远发展目标,并将发展目标与企业的员工紧密联系,使员工能够清楚自己所处的位置和了解与企业一起成长发展的机会。另一方面,企业应摒弃“任人唯亲”的用人观,同时给员工提供多种形式的培训机会,如把高层管理人才派往高校接受系统的理论学习,或者通过轮岗的形式,给员工提供更多的锻炼学习机会,提升员工的能力,为员工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使员工与企业一起成长。

(五) 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人本原则是经济管理的基本原则,就是管理活动的一切从人出发,把人作为管理的核心和根本,尊重人的需求、调动人的积极性,实现人的价值。员工作为是“社会人”,不仅有经济方面的需求,更有社会心理方面的需求,因此,中小民营企业在建设企业文化时,应树立人本观念,坚持以“以人为本”的原则建设企业文化,多关心员工、尊重员工,鼓励员工多提意见、 鼓励创新,关注员工的成长和发展,在企业中形成民主的氛围而不是家长式的作风。另外,企业应该给予员工充分的信任,把管理权下放给优秀的管理人才,让他们有更多自主决策的权力,在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让员工与员工、员工与企业、员工与企业主之间建立深厚的感情,从而使员工真正获得一种归属感,不愿轻易离开企业。

四、小结

以上只是针对我国中小民营企业整体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由于每个企业具体情况不尽相同,中小民营企业在防止人才流失时要充分结合自身企业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有重点地找出适合自己的留住人才的对策,采取相应的措施,以达到加强人才管理,降低人才流失率,优化企业人力资源结构的目的,从而实现“人才强企”的发展目标。

(1)魏秀丽,《员工管理实务》,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年7月第2版,P47

(2)彭剑锋,《人力资源管理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P25

(3)金燕妮,论民营企业文化的塑造,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5年,第1版

(4)刘婷婷,浅析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中国商贸,2011年第21期,P109

(5)张梦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年2月第2版,P325-326

上一篇:支部党员在消除薄熙来下一篇: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