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开发是什么专业

2022-11-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软件开发是什么专业

是什么拖了西部大开发的后腿

自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有了长足发展,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特色农业、能源、建设、旅游、中医药等产业迅速崛起。但是,在全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宏观背景下,西部与东部之间的差距不仅没能缩小,而是继续在拉大,西部地区工业化、城镇化推进缓慢;信息化还基本上谈不上;“三农”问题突出;区域竞争力不强,尤其是核心竞争力较为缺失;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程度与设计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其重要原因,还必须从西部人文精神,人文环境建设乏力上进行考察。

西部地区人文资源富集

这里所指的文化,是广义的文化,即使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总和,也即生产力的物化、对象化、抽象化状态与观念意识。

中华民族的发祥地确认中国西部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这已是不争的人文结论。西部关中地区发现的距今65万年至85万年“蓝田人”头盖骨化石,距今10万年至20万年的“大荔人”头盖骨化石等已说明问题。

中华文明的发源地这也被考古发现给予充分证实。距今6000年及以上的最典型和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在西部地区被多处发现,如半坡遗址、姜寨遗址、秦安大地湾遗址、成都金沙遗址、长江三峡巫山龙骨坡遗址,等等。又如“三星堆文化”至今还是个尚待破解的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的文化与文明之谜。

诸多亚及亚文化现象由“农耕文化”衍生出的诸多亚文化及亚文化现象丰富多彩,博大精深。茶文化、酒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婚娶文化、丧葬文化、民俗文化等充满浓厚的人文气息与人文关怀。

西部人的特有精神如吃苦耐劳,坚韧不拔,豪爽正义,诚信大度,敢作敢当的人文精神和人文魅力,长征精神、红岩精神和延安精神是其鲜明写照,充分展示出中华民族性与历史性特征。

灿烂的文化艺术中国许多最早的文化艺术都诞生在中国西部,并在中国西部得到过蓬勃发展和空前繁荣。费孝通教授指出:“在那里,我们几乎能找到所有中国的美术、音乐、舞蹈,甚至戏曲、诗歌发展的源头。”“我国的西部,可以说是一个传统文化艺术的宝库。”

异彩纷呈的各区域文化在有文字记载的数千年中,西部地区各区域文化曾经十分繁荣。纵横亚洲东西和南北的两大“丝绸之路”文化、西藏文化、巴蜀文化、滇黔文化、陕甘文化等等。

东西方文化过渡、交融地带西部地区是世界古代历史上东西方政治、文化、经济的过渡地带,是中国与世界交流的最早窗口,世界四大古文明在中国西部逐渐交汇融合,从而使西部古代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和交融性特征。

少数民族文化集萃地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其民族文化丰富,可以覆盖全球,其文化品质独具魅力。当然,贯穿各少数民族历史的各种宗教文化既是宝贵遗产,又是西部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障碍。

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七处布达拉宫、敦煌莫高窟、秦始皇兵马俑、都江堰、青城山、九寨沟黄龙、乐山大佛、峨眉山。

革命文化发源地革命圣地延安、川陕革命根据地、遵义会议会址、大渡河安顺场、沪定铁索桥、雪山草地、邓小平故居等等。

更好地开发和利用西部人文资源不仅能催生出新的人文精神,更能创新出经济价值和经济形态——这是中央政府西部大开发的题中之义。

西部地区人文现状落后

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的洗礼,我国东部地区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开放、文化的发展已开始与经济的国际化、市场化接轨,即东部地区的发展已获得这种文化的开放性、变动性、灵活性和进取性。而西部地区则步履十分沉重,其根源在于传统的农耕文化的稳定性、封闭性、凝固性和保守性的继续作用和作为。

农耕文化“耕”不出现代化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其现代化程度远低于发达国家。尤其,中国西部地区的现代化水平又低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千百年来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所反映出来的农耕文化,在人们思想观念上打下了深刻烙印:小富即安、容易满足,缺乏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生产、经营保守,按陈规办事,缺乏不断创新精神;视野狭窄,只与邻里比高低,缺乏争创世界一流的拼搏精神;固步自封、坐井观天,缺乏与进俱进的时代精神。这些思想、观念与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是不相容的。

传统的宗教文化“教”不出现代化所谓传统的宗教文化,指与农耕文化同生同长的宗教文化,属于农耕文化的亚文化。由于农耕文化相对于市场文化或资本文化是落后文化,因此,其亚文化当然就属于落后文化范围了。尤其就中国西部地区的宗教文化而言,其阻碍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作用也就更为明显。例如:西部宗教文化浸润的少数民族群众,大都存在“不求今生富足,只修来世福祉”的观念十分严重甚至顽固,普遍轻视商品交易,缺乏积累个人与集体财富及劳动致富的动力和积极行动,落后的宗教观念和固守落后的传统生产方式,排斥、乃至反对经济的商品化、市场化,致使多年来国家投入巨资的一些国企业绩甚差,不仅起不到经济增长的辐射作用,拉不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增长,甚至长期依赖政府输血以维持生存。同时,国家对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扶贫政策与措施也收效甚微。

落后的教育也教不出现代化相对于西方发达的教育,中国的整个教育是相对落后的,而中国西部地区的教育,则更是如此。可以说,西部地区的教育状况,与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状况基本是一致的,几乎仍处于“自然经济文明”状态。整个西部的文盲率占28.7%,比东部高出12.7个百分点,在业人员的文盲、半文盲率,除四川、重庆和新疆外的其他西部省地区都在22%以上,有五个省区高达30%以上。

落后的文化设施也化不出现代化除了在几个正迅速崛起的都市里可以看到与现代化进程基本适应的文化设施外,在广大农村与边远县城,几乎看不到必要的文化设施。西部地区有四分之一的县至今无文化馆、四分之三的县无博物馆,三分之一的县无青少年宫。很多县城,即使在形式上建立了文化馆、艺术馆、少年宫,但由于经费、人员、管理等诸多问题无法解决,也使这些馆所流于形式。作为公共产品的投入,至2003年,西部地区人均也只是东部地区的三分之一。

东西部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仍在扩大至2003年,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西部为56.8%,东部为30.3%:人均GDP,2001年,上海为37 382元,四川为5 250元,二者相差7倍之多,如拿上海市与贵州省相比(贵州为3 995元),二者为10倍之差。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已由外延型转变为内涵式增长型,西部大多属外延型,至使自我积累、自我发展后劲有限,导致西部社会文明进步始终赶不上东部步伐。

西部地区人文精神打造的认识

人文精神可以定义为一定社会系统内外文化变量的函数。文化变量包括共同体的态度、观念、信仰系统、认识环境等。人文精神是社会本体隐含隐藏的无形精神。打造西部地区的人文精神,即建设西部人文精神,应从人本主义、公共理性精神、人文素质三个方面入手。

人文精神是西部大开发的基础16世纪中叶之前,中国的科学技术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为什么在近几个世纪却大大落后于昔日曾十分落后的欧美而无所创新,无所作为呢?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作为中华民族灵魂的创新精神被农耕文化中的糟粕所束缚,甚至被窒息。我们可以说没有人文精神创新的先导及其沃土,就没有社会的进步,如果我们的西部开发漠视西部地区人文精神的创新建设,我们将再次进入历史上曾经误入的误区。

人文精神状态是扼制西部大开发深入持久发展的瓶颈西部落后于东部,我们过去更多强调的是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这当然是原因),而较多地忽视西部人文精神的建设与打造力度、深度、强度不够。而且这一忽视在今天已经进行西部大开发6年之际尚是如此。

反思我们的西部大开发,从提出到实施业已6年,成就的取得已是举世公认的事实。但是,可以说与预期的阶段性目标要求尚有较大的差距,因为忽视了西部人文环境的打造与建设,而更多地强调中央政府的资本投入、政策投入和东中部地区的物质援助。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由于缺失了对人文环境这一“基础工程”的打造与建设。致使国家扶贫政策实施在某些特贫困地区所遭遇了尴尬境地——“年年扶贫年年贫,越扶越贫”。

西部社会是有其自身独特存在的系统,我们必须确认和发展其社会主体,使之成为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加速社会主体人文价值系统的融合作用、纽带作用、定向作用,使之用新思想、新文化、新价值观念形成社会发展的凝聚力、向心力和规范力,从而加速生产力的不断解放与发展,以推进社会进步。古今中外历史的一切伟大事业,无一不是在凭借科学的理性社会主体转化成现实的时代实践主体才得以成功的。

人文精神建设项目是西部大开发工程大厦的社会地基和拱心石西部大开发必须从人文精神建设上加大力度、深度和强度。要让人文精神真正成为西部大厦的地基和拱心石,首先要做的是加强西部大开发人文精神内涵的研究,只有进步的、有科学依据的人文价值体系,才能成为社会动员的广泛引导和指导。西部大开发中的人文精神应能营造适应西部大开发的大环境,应能担纲西部大开发的社会终极信念和原则。

西部人文精神建设至少应从广泛生态学意义上的生态人本主义精神、公共理性精神和内在人文素质的提升等三方面入手,促使人文精神社会化、大众化、与时俱进。一定社会的人文精神从总体上有所提高才是商品经济文明成熟的标志,这需要通过强有力的社会化人文教育,使新人文精神大众化、普及化并深入人心,使西部大开发具备深厚的社会人文基础。

(作者系四川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郝幸田)

作者:李济琛

第2篇: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是什么?

“教师专业发展”是从国外引进的概念,它表达了教师和教育管理者的共同心愿。现在,几乎所有校长和教师都在谈论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都在努力追求和践行教师的专业发展。大家在实践中生成了很多有价值的做法,但也确实存在许多困惑和问题。如果我们不面对和解决这些困惑和问题,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就会受阻,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就不能真正本土化。

几年来,笔者一直与一线教师接触,深入了解了教师专业发展实践中的困惑和问题,并进行了行动研究。这些困惑、问题和行动研究,促使笔者逐渐形成了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初步的、本土性的认识。下面,笔者就将这些问题和认识作一归纳和总结。

主要问题

现实问题一:课上得好或不好原因何在?

课上得好不好,永远是一个相对的判断。对好课的追求是无止境的。每一位教师,即使是最优秀的教师,也会不断反思自己的课上得好不好,并寻找其中的缘由。

一位数学教师给小学生讲周长。这是一节非常成功的课,但课中也出现了一个小问题。当老师问学生,什么图形没有周长的时候,学生们除了回答“不封闭的图形没有周长”以外(这是老师所希望得到的答案),还有个学生提到“立体图形没有周长”。教师没有对此回答作出任何回应。在请学生做一节课的小结时,这位同学说:“我知道了立体图形没有周长。”这时,教师仍然没有作出任何回应。这是为什么呢?

显然,这位学生得出的结论是不科学的。周长是平面图形中的一个概念,并不是立体图形没有周长,而是立体图形有多少个封闭的平面图形就有多少个周长。教师如果能够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及时的回应,就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性质。那么,这位教师两次都没有作出及时的回应,是经验不够,还是实践性知识不足?下课后,我与这位教师进行了交流。她说,她自己从来就没有考虑过立体图形有没有周长。由此看来,这位教师对周长的概念还需要作深入的理解。

前一段时间,笔者听了一堂物理课,主题是“地震波”。讲课的是一位教龄仅1年半的年轻教师,但她的课讲得却相当老练。下课后我问同学们感觉如何?同学们总的评论是:这位教师讲课时语言逻辑清晰,所提的问题具有挑战性,原因是她的知识功底深厚。据学生说,这样的教师最多占他们任课教师的20%。

一个从教不到两年的教师,竟比那些从教多年的教师讲课还好。这主要是因为她有扎实的知识基础。

笔者近几年听了大量的课,越来越认识到,课上得好与不好,与教师的专业知识基础是否扎实有必然的、根本的联系。

现实问题二:教师为何不知道该学什么?

有一位校长为了鼓励教师学习,决定给每位教师报销500元书费,结果教师买了不少书。其中有有用的(多为考试、教参类),也有没怎么翻过、一直放在办公桌上的“大厚本”。教师们普遍反映不知道自己该学什么。

笔者经常接到校长的咨询电话:学校要进行骨干教师培训,能不能帮助推荐两本好书?

还有的学校,学习活动很多,几乎每周一次教师论坛。这次讨论一个主题,下次又讨论一个主题……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师参加论坛的积极性却越来越低。为什么呢?教师们说,不知道这次讨论与下次讨论之间有什么关系,问题没有解决,时间却花了很多……

教师不知道该学什么,根本问题是教师不知道应该“发展”什么。实际情况是,很多教师都有强烈的发展愿望,但却不知道自己该如何发展。他们渴望得到专家的指导,可是,专家资源是有限的。

另外,据笔者观察,有些专家的指导存在随意性。他们会指出教师在某个点上需要发展,却不能告诉教师运用什么方法来思考自身的发展问题。如此指导只能增加教师对专家指导的依赖性,不能帮助教师形成自我发展的能力。

因此,帮助教师构建自我发展的分析框架,对于教师的发展至关重要。这恰恰是有关教师发展的研究者们应该不断探索教师专业知识分类及结构问题的意义所在。

现实问题三:教师的教学风格和特色是怎样形成的?

笔者有幸应邀多次参加北京市各区县举办的名师教学经验推广会。每次参加这样的会议,对笔者来说,都是一次难得的学习和思考的机会。名师们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独特的教学风格和高超的教学艺术,总会让笔者兴奋、感动一段时间。而感动之余,笔者又总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教师们参会的目的,是要领略和学习名师独特的教学风格与特色,可是教学风格和特色是怎样形成的?别人真的能学到手吗?

名师们独特的教学风格和特色是模仿不来的,如果我们只停留在对其教学风格和特色的欣赏上,就难以揭开他们成为名师的面纱,难以取到“真经”。

事实上,教学风格和特色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结果。只要我们深入分析名师教学风格和特色形成的原因与过程,并从中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就能够真正学到我们需要的东西。

那么,名师的发展历程对发现和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有什么重要的启示呢?笔者认为,成功教师的专业发展历程是我们构建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的重要的实践依据。在名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

名师的深刻源于他们对学科教学规律的不断追问。比如:著名数学特级教师马芯兰的弟子,在以基本概念、思维能力、认知规律为中心的思想指导下,从学生的认知特征和需要出发,通过对学生进行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的交错训练,使学生不断加深对“份”这个基本概念的理解,进而使学生达到了对“倍”和“几分之几”及其相互关系的深刻理解(相对于学生的年龄而言)。

名师的创造源于对一个问题的不断思考。一位小学体育教师,发现课间操几乎没有小肌肉的运动,如手指运动等,可是手指运动对小学生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怎么办呢?他通过自己的研究,最终编成了一套学生非常喜爱的手指运动操,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好评。

由此看来,名师在大量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建构自我发展的知识,并帮助更多的教师走向成功,既是教师们渴望的,也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现实问题四:许多教师都在不断进修,但为什么教学实践没有发生相应的变化?

“八五”、“九五”期间是教师学历进修的高峰。“十五”期间,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师继续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教师在进修过程中拓宽了视野,获得了大量的知识。但是,不少教师的课堂教学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教师不知道怎样才能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教师培训的模式等。对此,笔者认为,教师经过培训“接受的专业知识”并不一定就能成为“有效的专业知识”。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真正起作用的是教师在实践中自我建构的有效的专业知识。

主要认识

综合上述问题,笔者认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内容,应该是建构有效的专业知识结构。

观点一:专业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

专业人员的发展最根本的是专业知识水平的提高。当前,在对教师发展问题的理解上,存在表面化、肤浅化的倾向。一位教师上好几节公开课、带好班、发表几篇论文、评上高一级的职称,是不是就“发展”了?笔者认为,这还不够,只有持续地上好课、带好班,才能说明这位教师确实是一位优秀的教师,是一位“发展”了的教师。其发展的内核是专业知识水平的提高。

有人认为,教师发展的基础是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确实,热爱学生并且兢兢业业工作是一个教师发展的基础,甚至是先决性的条件。但并不是所有敬业的教师都能把课上好,把班带好。因此,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是教师发展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充分的条件。教师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的基础就是专业知识。

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也同样要以相应的知识贮备为基础。否则,教师的敬业就可能落在加班加点上,甚至,教师越“爱学生”,越“敬业”,学生就越受罪。

观点二:教师专业知识水平的提高,应该成为学校抓教学质量和抓教师发展的核心内容。

通常,我们抓教学质量一是抓教研,二是抓管理。实际工作中的教研多是研究大纲(现在为课标),研究教材,研究教学,研究教师自身发展的很少。目前的教学管理多是对教学常规的管理,而对于教师专业知识水平的提升关注不够。

这里可能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

误区一:认为教师已经具备了教学所需要的知识。实际上,我们在大量的听课中发现,教师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大多是知识问题。

误区二:认为研究自身发展是教师自己的事,不宜纳入教研、教学管理这类“公事”中。实际上,教师发展绝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事,它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提高,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发展。

误区三:认为抓教材、抓教学最能直接提高教学质量。事实上,这是一种具有功利色彩的绩效观。企业是最讲求绩效的,它们已往非常重视和强调绩效评估和绩效管理,关注诸如销售量等结果指标,但现在它们的认识也在发生变化,开始了解并使用过程指标。所谓过程指标,是指那些影响最终结果的关键因素。如果我们仅仅看到结果,而看不到或者找不到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甚至根本就没有找原因的习惯,就难以获得更大的发展。教师能理解并把握好教材,能上好课,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是根本的原因。因此,抓教师专业知识水平的提高,是抓教学质量和抓教师队伍建设(或者说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

观点三: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由学科性知识、教育性知识和教师自我发展的知识三方面组成。

对于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理论分析框架。

笔者将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分为学科性知识、教育性知识和教师自我发展的知识。

这里所说的“学科性知识”,与其他研究者所说的“学科知识”、“内容知识”、“本体性知识”是一致的。“教育性知识”,类似于其他研究者的“学科教学法”、“一般教学法”、“课程知识”、“行业知识”、“条件性知识”等。

笔者认为,不能简单地将这三类知识并列,我们需要深入思考这三类知识之间的内在关系,以真正实现三类知识的结构化。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分析框架:

第一,三类知识的相互关系。

学科性知识的意义是什么?申继亮教授将学科性知识界定为“本体性知识”,即说明他肯定了学科性知识的意义——具有本体价值。他同时认为,学科性知识与教育性知识存在“本体”与“条件”的关系。这种界定,对于探讨学科性知识与教育性知识的关系以及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具有重要的、先驱性的意义。但是,上述界定可能会导致一些人将“本体”与“条件”的关系误解为“第一”与“第二”的关系。这种可能的误解与不少教师重视对学科性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对教育性知识的学习不谋而合。

事实上,“本体”与“条件”的关系并不是绝对的。而且,随着教师整体学历水平的提高,教育性知识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某种程度上,这已经成为整个基础教育专业化程度提高的标志。

在教师自我发展的知识中,内含着教师对自身学科性知识和教育性知识及其关系的认识。教师自我发展的过程,就是教师对自身学科性知识和教育性知识不断进行自我诊断,进而不断进行嵌入式学习的过程。学科性知识和教育性知识的学习只有被纳入教师自我发展的计划中,才具有主体的、根本的、整体的意义。

第二,学科性知识的结构。

以下是以数学学科性知识为例所做的学科性知识结构图(见图1)。

这是一个学科性知识的矩阵结构图。横轴上的内容是教师对学科知识点的掌握。以小学数学为例,新课程标准包括四个方面的知识内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综合实践。每个方面的内容都包含相应的知识点。随着知识的发展以及新课程的实施,知识点也在变化。小学数学中新的知识点就很多,如估算的知识、概率的知识等。纵轴是教师对每个知识点的掌握水平。关于知识水平的具体分析请见笔者《什么是基本知识?》(《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2期)一文。

第三,教育性知识的结构。

这是一个教育性知识的矩阵结构图(见图2)。

横轴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教师的教育性知识有两种存在形态:一种是教师学来的、自己能够表达出来并能够加以测试的教育性知识;一种是内隐在教师教育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性知识,即教师真实的教育性知识。因此,对教师教育性知识结构的分析必须将纸面测试和行为诊断相结合,并且应该重点进行行为诊断。横轴上选择的教育教学行为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基本要求,它们之间没有清晰的逻辑结构,意在解决重点问题。

纵轴是每个教学行为背后隐含的教育性知识,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知识:关于学习的知识、关于学生的知识、关于知识的知识、关于生活的知识。每个知识内容中又包含一些具体的基本知识以及由这些基本知识生成的知识(斜体字部分)。

这里给出的只是一个极不成熟的框架,它仅仅表明笔者的一种追求和努力。

第四,教师自我发展的知识。

构建关于教师自我发展的知识结构是笔者写作拙文的最重要的目的之一。自我发展的知识在人的发展中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只是这种知识在有的人那里是以内隐的、模糊的、潜意识的方式存在,而在有的人那里却以比较清晰的、不断反思的、自觉的方式存在。显然,后一类人的自我发展意识更强,自我发展的状况也会更好。

这个知识结构图较为复杂(见33页图3)。这也恰恰验证了这样一个判断──人的发展是最复杂的。这个结构图,是笔者对教师自我发展过程理解的一个表征──教师自我发展的过程,就是教师以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成败为直接事实依据,以学生发展需要为内在的根本依据,以新的教育理念为宏观参考依据,对成败进行长时间的思考,通过调研,了解学生的发展需要后,对自身的学科性知识和教育性知识不断进行自我诊断,并不断为解决问题而嵌入式地学习、理解新的教育理念,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的过程。

观点四:建构有效的专业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和核心

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是教师专业知识水平的提高,而教师专业知识水平提高的目标与核心,是建构有效的专业知识。所谓“有效的专业知识”,是指教师在长期的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形成的经过实践检验并获得成功的、真正内化了的专业知识。

在此,笔者为什么没有采用“实践性知识”或者“实践的知识”、“情景的知识”、“策略的知识”、“缄默的知识”等概念呢?

首先,笔者认为,这一类知识并非独立存在。所有知识在本质上都是从实践中产生的,都具有一定的实践性,这种实践性也可以表述为情景性、个人性或者相对性等。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这种实践性、情景性、个人性、相对性,与自然科学相比就更加突出。因此,如果用“实践性知识”,就可能将所有的知识都纳入其中。这样,这个概念就应当受到质疑了。

其次,笔者认为,提出“实践性知识”的概念,不利于解决教师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实践性知识”是与“理论性知识”相对应的概念。学者们所提出的“理论性知识”指的是“应该如此的理论”[1],而“实践性知识”主要是指在教师日常教育教学行为中“实际使用的理论”。也就是说,它们都是理论。对于教师来说,“理论性知识”只不过是理论界正在倡导,而他们正在学习的理论;而“实践性知识”,也只不过是过去的各种理论经过博弈,日久天长地演变成制度,转化为教师的行为,最终形成了不再需要思考的“习惯”或者所谓的“智慧”。归根结底,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本质不是在教师那里存在着“理论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两种不同性质的知识,而是在教师那里,外显的理论与实际行为背后内隐的理论不一致。

任何一次重要的改革都是以理论的改革为开端,以习惯的改变为终端。教师学习了新的理论并将其转化为行为往往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即学习理论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理论工作者不仅应是新的理论的倡导者,还应是教师行为背后的旧的理论的揭示者,是教师新旧理论对接和融合的促进者。这样去分析问题更有利于清楚地认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实质,更有利于解决问题。而“实践性知识”、“情景性知识”、“策略性知识”反而会给问题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笔者提出“有效的专业知识”概念,是为了突出和尊重教师的工作实践对专业知识有效性的检验,突出和尊重教师作为专业工作者对自身专业知识进行个人建构的权利和能力,突出和强调教师学习和接受培训应以有效性作为原则,突出和强调以“有效”确定教师从传统的习惯和制度中或者从各种权威和权力中解放出来并进行自主实践的合理性,同时也突出和强调理论工作者应该深入实践并在实践中建构有效的本土化的理论。

参考文献:

[1]C. Argyris & D. A. Schon. Theory in Practice: Increasing Professional Effectiveness [M].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1974.

(编辑许丽艳)

作者:季 苹

第3篇:什么是语音?什么是字母?

什么是语音?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

什么是字母?语音是由音素构成的,字母是音素的符号。

语音学就是根据语音的定义建立的,语音学只研究语音,也就是语言的物质外壳,不研究语言所表达的意义。语音学认为语音是由音素合成的。因此,语音学是通过物理学和生理学的方法来分析和研究语音并用字母来描述语音系统的构成。上述语音和字母的定义是西方人提出来的,语音学也是由西方人建立起来的。

语音的定义正确吗?字母的定义正确吗?西方人为什么这样研究语音呢?他们是用什么样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来认识语音和研究语音呢?这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本文讨论五个问题: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吗?西方人为什么孤立地研究语音呢?音素是独立存在的吗?字母是音素的符号吗?语音是由音素合成的吗?分析西方语音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吗?

我认为这样定义语音是不正确的,不能认为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因为根据这个定义,语言还有一个精神内核,语言是由物质外壳和精神内核两部分构成的,这样,语音就成了语言的一部分,语音和语言就成了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而实际上,语言是人发出和听到的表达意义的声音,人是通过语言的声音来感知语言的存在的,也就是说,没有语音就没有语言,二者不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另外,语言的声音是表达意义的声音,如果认为语言是由物质外壳和精神内核构成的,这样,语言的声音和意义就成了可以分开的两部分。而实际上,没有意义的声音不是语音,是语音就一定有意义,也就是说,语言的声音和意义是一个不能分开的整体,是二者共同构成了语言。

因为语言的声音和意义是一个不能分开的整体,所以从研究语言的角度来说,就不应孤立地研究语音。研究语言应该从听觉认知的角度研究语音是如何表达语义的,如果孤立地研究语音,也就是说,把语音和语义分开来研究就不是研究语言了。

既然孤立地研究语音就不是研究语言了,那西方人为什么孤立地研究语音呢?

西方人是为了创造文字。西方的字母文字,如最早出现的腓尼基字母以及后来的希腊字母、拉丁字母等都是西方人在分析语音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通过分析语音,西方人认为语音是由一些不同的音素构成的,认为音素是独立存在的,于是就创造了一些不同的视觉图形来代表这些音素,这些视觉图形就是字母,如“A”“B”“C”“D”“E”等。但字母不表示意义,所以西方人并不是只孤立地分析语音,还分析语音是如何表示意义的。他们发现由几个音素拼合的语音片段表示一定的意义,于是就把几个代表音素的字母拼写在一起,从而就用字母创造出了表示意义的文字单位——词(英文叫word)。于是西方人就认为“字母是音素的符号”,字母代表音素,字母表示音素,用字母拼合的文字就是语音的符号,文字代表语音,文字表示语音,这就是为什么西方人把他们的文字称为表音文字的原因。因为西方人认为他们的字母文字是表音文字,用字母拼写的文字单位代表语言单位,表示语言单位,所以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认为“语言是心境的符号,文字是语言的符号”,而文字是用于书写的,既然字母是记录音素的,用字母拼写的文字单位是记录语言单位的,于是西方人就认为“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文字是研究语言的材料,应通过书写的文字材料来认识语言。西方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也没有否定西方人对文字的传统看法,而是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即“文字表现语言”。也就是说,字母表现音素,文字表现语音,文字单位表现语言单位。根据索绪尔的“文字表语说”,字母就是音素,文字单位就是语言单位,文字也是语言,是书面语言,书面语言表现口说语言,文法(gramnmr)就是语法。因此,索绪尔主张语言学只研究语言,不研究文字,因为文字只是研究语言的材料,文字不是独立存在的,文字是由语言决定的,是从属于语言的。也就是说,索绪尔把文字当作了语言。

因为西方的字母文字是在分析语音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西方人一直认为语音是由音素构成的,音素是独立存在的,所以他们认为文字是由语音决定的,根据音素创造的字母文字是世界上最好、最先进的文字。而中国的文字不是根据音素创造的文字,因此,汉字被西方人认为是原始、落后的文字。于是西方的一些传教士就用根据音素创造字母的方法来学习他们不懂的语言,还用这种方法帮助一些没有文字的民族来创造自己的文字或者用这种方法把非字母文字改造成像西方一样的字母文字,如现代越南文。

通过分析语音来创造文字的结果使西方人认为研究语音就是研究语言,研究语音就是分析语音的音素并用字母来描写语音的构成,也就是说,最初西方人把研究语音看作是研究语言的一部分。直到近代,西方各国学者才建立了以专门研究语音为对象的普通语音学。普通语音学采用现代研究声学的方法以及生理学和人体解剖学的方法来研究语音。因为语音是一种声音,从研究声音的角度说,各种声音都可以作为声学的研究对象。所以语音也可以作为声学的研究对象,可以从声音的物理属性,如音高、音长、音强和音色等方面进行研究。另外,人发出语音是人体器官运动的结果,因此,从生理解剖学的角度,还可以对人体器官的发音机理进行研究。为了便于学术交流,西方研究语音的学者于1886年成立了国际语音协会。为了把各种语言的音素精确地标注出来,国际语音协会于1888年制定和公布了一个《国际音标》。

中国的普通语音学是从西方引进的,是根据西方人的理论建立起来的。中国历史上是没有语音学的,中国的音韵学过去是为学习使用汉字服务的。中国古代是诗、文并重,诗词不仅要抒情达意,而且朗读出来还要合辙押韵,富有音乐美,于是中国历代学者为了写诗填词的方便就根据当时汉字的读音编写了大量的韵书。明清两代,西方人来到了中国,是高本汉等一些西方语言学家将西方人研究语音的原则和方法引进了中国,于是中国的不少学者也就开始把中国传统的文字学看成是语言学,也认为语音是由音素构成的,就把中国的音韵学改造成了西方的语音学。他们利用中国古代的韵书和字书,开始了“古音重建”,开始用西方的字母来描写中国古代汉语的语音系统。

根据语音学的理论,语音是由音素构成的,字母是音素的符号,文字是语音的符号,中国的语音学家自然也认为西方的字母文字是世界上最好、最先进的文字。因此,中国的语音学家是主张汉字拉丁化的,是在理论上支持中国进行文字改革的,认为“新的拼音文字方案必须在语音学的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设计,才会是科学的,完善的文字”,也就是说,汉字是不科学的,不完善的,于是中国的语音学家就根据普通话的语音系统创造出了一个西方字母文字方案,现在我们所使用的《汉语拼音方案》就是这个文字方案,创造这个文字方案的人是想用它来替代汉字的,目前是暂被用作辅助学习汉语普通话的工具。

通过上一节的分析,我们知道西方人的“文字是语言的符号”的理论是建立在“文字是语音的符号”的基础上的,而“文字是语音的符号”的理论是建立在“字母是音素的符号”的基础上的,而“字母是音素的符号”的理论是建立在“音素是独立存在的”基础上的。因此,研究西方的语言文字理论应从两个最基本的概念研究起,一个是音素,一个是字母。音素是什么?音素是独立存在的吗?字母是什么?字母是音素的符号吗?

西方语音学家认为音素是构成语音的最小元素,也就是说,音素是独立存在的。

音素是独立存在的吗?

我认为音素不是独立存在的,因为语音是不可以切分的。语音是人发出和听到的表达意义的语流,人说话时是会出现停顿,也就是说,语流是一段一段连成的,但一段语流是不可以切分的,是不能从语流中切分出音素的。因为语流不是静止的,是流动的。认为语流可以切分,就像是认为水流可以切分一样可笑。另外,人在发出最小的语音片段时口腔的运动也不是几个割裂的动作,而是一个连贯的动作。

语音看不见,没有形象,人们使用电子仪器可以把语流转化成电流的脉冲信号图形。尽管这种图形不是语音的形象,但就是这样的图形展现在我们眼前的也不是由一个一个有明显界限的小图形拼合的,而是一个整体的图形,由此也可以证明:语音是不可以切分的,语音是一个整体,部分和整体是分不开的。也就是说,语流中的音素是分不开的,是紧密地连在一起的,而不是独立存在的。

实际上,音素是人们从语流中分析出来的,或者说,是人为分离出来的。

因为语流不能切分,但人的口腔却能单独发出最小的声音片段,人也可以听到这最小的声音片段,语音学家把这最小的声音片段称为音节。而音节的声音是有差异的,如/ba/和/m/,于是语音学家就根据这些差异认为音节是由比音节更小的元素构成的并把这最小的元素称为音素。也就是说,音素在语流中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人为分析出来的。

有人会说,既然音素不是独立存在的,那为什么人们可以把一个音节分成两部分,还能把每一部分单独发出来呢?如“ma”这个音节可以分成“m”“a”两个单音,而且人们也可以把这两个单音发出来,这单独发出的音不就是音素吗?

单独发出的音不是音素,或者说,也不是单音。人的发音器官可以发出各种声音,如口技演员可以模仿火车和飞机以及各种鸟叫的声音,但发出的声音不都是语音。也就是说,人的发音器官可以把从语流中人为分离出来的声音发出来,但这些孤立的声音已经不是语流中的音素了,因为这些声音已经失去了和其他音素的联系。也就是说,“m”和“a”的发音已经不是语流中的音素了。打个比方说,心脏是人体中的一个器官,但人体的心脏不是独立存在的,是和人体的其他器官联系在一起而存在的。人体是个整体,人们可以把心脏从人体中切下来,但切下的心脏就不是人体的心脏了,而是一块死肉了,切下的心脏失去了和人体其他器官的联系,已经不具有心脏的功能了。

字母是音素的符号吗?

我认为字母不是音素的符号,因为认为字母是音素的符号的前提是符号所指的事物应该是独立存在的,而实际上,音素在语流中不是独立存在的,也就是说,符号所指的事物不是独立存在的,所以字母就不能说是音素的符号。其实,西方字母文字中的很多现象可以证明字母不是音素的符号,如英文中拼写“write”和“right”的字母是不同的,如果字母是音素的符号的话,这两个词的发音应该是不同的,但这两个词的发音是相同的。

字母不是音素的符号,字母不代表音素,也不表示音素,那字母是什么呢?字母不是音素的符号,文字也就不是语言的符号了,那文字是什么呢?

我认为字母不是符号,而是符号的构件,字母只是西方人根据语音的差异创造出的一种视觉图形,西方人拼写这些视觉图形才创造出了大量的表示意义的视觉符号——文字单位(word)。也就是说,西方人分析的是语音,但创造出的却是视觉表意符号。字母是“字”之“母”,是文字单位之母,而不是语音之母,A、B、C、D等西方人创造的字母就像是拼图游戏中的不规则的碎片,这些碎片本身什么也不表示,只有把它们拼合成一个完整的图形才知道这个图表示的是什么。拿英文的文字单位来说,book这个文字单位是由四个字母拼合成的,单个字母什么也不表示,只有拼合在一起才表示一定的意义。因此,文字不是语言的符号,不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而是用来书写文章的表示意义的视觉符号。因为文字是人为创造出来的,创造什么样的字形是由人决定的,而不是由语音决定的,所以语言不决定文字,文字不是从属于语言的,语言和文字是两种不同的具有本质区别的、相对独立的表示意义的符号系统,语言是听懂的,是听觉符号,是以“音”示“义”,文字是看懂的,是视觉符号,是以“形”示“义”。因为西方文字是根据语音创造的,文字是要学习的,通过学习文字,字形和语音在大脑中建立了联系,所以文字可以读出音来。但是字音不是文字的本质,因为人只要知道字形所表示的意义,就是不读出字音(默读),或者读不出字音(聋哑人),也是可以看懂文章的,但即使能读出字音,却不知道字形表示的意义,也还是看不懂文章,所以文字的本质不是字音,而是字形,没有字形就没有文字。另外,语言可以写成文字,但写成的已经不是语言了,文字也可以读成语言,但读成的已经不是文字了,这是两种不同的符号系统——听觉符号系统和视觉符号系统通过人的大脑和器官进行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现象。因此,我们应该区分语言和文字,不应把语言和文字混为一谈。

因为字母不是音素的符号,字母不代表音素,也不表示音素,所以西方的字母文字不是表音文字,而是表意文字。因为音素在语流中不是独立存在的,所以用独立的字母,就是用国际音标描写的也不是语言的语音系统。

因为字母是有形的,把字母和字母拼写在一起是拼形,不是拼音,所以西方的字母文字不能叫拼音文字,而应叫拼形文字。也就是说,一切文字都是“拼形表意”。文字的本质是一样的,文字的字形都是由人创造的,是由人决定的,而不是由语音决定的。汉字是中国人创造的拼形表意文字,只是中国人创造字形的方式与西方人不同,也就是说,中国人创造的汉字字形不是不科学的,不完善的,而是独特的。中国方言众多,说不同语言的人能使用同一种文字,几千年不衰,这是中国人创造文字的智慧。应该承认西方人通过分析语音创造字母文字也是一种智慧,但这种创造文字的方式使研究语言文字的西方学者犯了一个重大错误,这就是认为字母是音素的符号,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把书写的文字当成听觉的语言了,而没认识到文字是视觉表意符号。

虽然索绪尔认为语言和文字是两种不同的符号系统,但他没有指出这两种符号系统有什么不同。因为他对符号认识有问题,把符号只看作是

由能指和所指构成的,没有认识到符号的类型是由人的感官决定的,没有认识到符号必须是表示意义的,所以他没有认识到语言是听觉表意符号,文字是视觉表意符号,因此,他才提出了“文字表现语言”的错误理论。其实,语言是无形的,是听觉符号,是看不见的;但是由人创造出的文字是有形的,是视觉符号,是看得见的,而有形的文字是不可能表现无形的语言的。实际上,索绪尔根据西方字母文字的现象也发现“文字表现语言”的提法有问题,他也指出“口说的词中没有一个音是用固有的符号表示的,这可连那语言的一点儿影子也没有了。”他也警告人们“文字遮掩了语言的面貌,文字不是一件衣服,而是一种假装。”总之,索绪尔始终没有走出“文字表现语言”的思维。其实,文字连语言的假装也不是,文字就是文字本身,文字是用本身的形体来表示意义的,因为人不仅有听觉认知能力,还有视觉认知能力。也就是说,文字不是表现语言的,字母表现的不是音素,字母的拼合表现的也不是音节,文字单位表现的更不是语言单位,文字单位是用于书写文章的单位。因为索绪尔认为“文字表现语言”,把文字当成了语言,所以他就用文字材料来研究语言,于是就把文字单位当成了语言单位,把“文法”当成了“语法”。也就是说,索绪尔并没有真正地研究听觉的语言,他的所谓现代语言学理论也不是建立在真正研究语言的基础上的,还是建立在西方字母文字的基础上的。

因为西方语言学不区分语言和文字,所以西方人没有认识到语言是自然产生的,而文字是人为创造的,语言和文字的产生方式和社会功能是不同的,因此,西方人没有认识到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实,语言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基本要素,而文字的产生才使^类社会进入了文明时代,历史事实已经证明人类创造的能够超越时空的文字对社会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比一发即逝的语言要大得多。试问如果中国没有汉字,中国会是今天的中国吗?如果世界没有文字,世界会是今天的世界吗?

因为西方语言学不区分语言和文字,所以西方人不区分语言单位和文字单位,认为语言单位和文字单位是相同的,认为写文章要“我笔写我口”。其实,语言单位和文字单位是不同的,人听说语言的“语法”和读写文章的“文法”是不一样的,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因为西方语言学不区分语言和文字,所以也不区分语言能力和文字能力,因此,西方人没有认识到人获得语言能力和文字能力的方式是不同的。其实,世界各国都有文盲,文盲的现象说明人听说语言的能力自然可以获得,是不用教的,应该教的是读写文字的能力。因为人读写文字的能力必须通过学习才可以获得,也就是说,学校的基础教育应该是教儿童读写从古至今的文章,而不是教听说当下现时的语言。

综上所述,认为文字是语言的符号,文字表现语言,西方人对语言和文字之间关系的认识,不论是“符号说”,还是“表现说”都是错误的,而这些都是语言文字的基础理论。也就是说,西方的语音学和语言学的基础理论是错误的,而中国的语音学和语言学都是从西方引进的,错误的理论导致错误的实践。中国发生的文字改革运动、中国人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普遍下降、中国的教改屡遭诟病、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出现断裂以及与方言相关的地域文化的式微等诸多文化教育问题,从学术层面分析,都与引进西方语音学和语言学的错误理论密切相关。

语言和文字的教学理念源于语言和文字的基础理论。西方语言学不区分语言和文字,所以源于西方语言学的教学理念也不区分语言教学和文字教学,不仅认为教文字就是教语言;而且还认为语音是由音素合成的,音素合成音节,音节合成词汇,词汇合成句子,也就是说,语言是合成的,而语言的合成论源于语音的合成论。

语音是由音素合成的吗?语言是合成的吗?

我认为语音不是由音素合成的。如果是由音素合成的,就是认为音素产生在语音之前,是先有音素,后有语音,有了音素才能合成语音。而实际上,并不是先有音素,音素在语流中不是独立存在的,是人为分析出来的,我们不能根据人为可以分析出音素就认为语音是由音素合成的。一棵大树可以分析出树干、树枝和树叶,能说大树是由树干、树枝和树叶合成的吗?显然不行。大树的树干、树枝和树叶是由种子生长成的,而不是合成的;人体也可以分析出不同的器官,但人体也不是由器官合成的,而是受精卵在母体中由小到大生长成的。所以不能说语音是由音素合成的。

第二语言教学的实践证明语音是不能合成的,语言也是不能合成的。

语言的“合成论”在第二语言教学上的应用就是“合成法”。合成法认为字母是音素的符号,音素合成音节,音节合成词,词合成句子,合成法认为是先有砖头,后有房子,盖房子,要先准备好砖头,然后用砖头盖房子。因此,合成法的教学过程是先用字母教音素,然后用字母的拼合教音节和词汇,最后用词汇合成句子,也就是讲解以“词”造“句”的语法规则。合成法的教学效果如何呢?具有教学经历的教师都会发现,学生可以准确地发出字母的读音,也可以准确地发出词的音,但一说话,也就是说一个句子,整个语流就是不像标准的语音。这说明什么?这说明语音不能合成,“合成法”不是一种正确的教语音的方法。另外,教了词汇,也讲解了以词造句的语法规则,学生可以读懂文字,但是不会说话,成了“哑巴英语”。如果语言是合成的,为什么我们给了词汇和语法规则,学生却听不懂和说不出句子呢?语言是先有的砖头,后有的房子吗?“哑巴英语”的现象证明语言是先有的房子,不是先有的砖头,语言是不能合成的,“合成法”也不是一种正确的教语言的方法。其实,教师并没有教“第二语言”(英语),教的是“第二文字”(英文),所以学生只获得了读写文字的能力,但没有获得听说语言的能力。

儿童自然获得语言的现象证明语言不是合成的,而是生成的。

儿童生活在说句子的语言环境中,儿童学语言是从听人说话开始的,儿童听到的不是音素,而是语流。音素不是独立存在的,儿童听到的也不是孤立的词,而是一个一个表达意义的句子,儿童是先听懂的句子,所以儿童不是先发出音素,而是先发出语流,不是获得了词和语法规则后才把句子造出来的,而是先模仿句子,后仿造句子。儿童的认知是先整体后部分,也就是说,语言不是先有的砖头,后有的房子,而是先有的房子。儿童是在大量听说句子的过程中获得了听说语言的能力。这说明:人的语言能力不是由音素、词汇合成的,而是在语言环境的作用下,由人体的语言器官自然生成的。

因此,我们不仅要区分母语和母文,还要区分第二语言和第二文字,应该根据母语自然习得的规律来指导第二语言教学,根据母文的学习规律来指导第二文字教学。

母语和第二语言都是语言,母语是自然习得的,第二语言可以用人工的方式来培养,也就是说,可以通过教学来获得,但是人工培养应遵循自然生长的规律。因为母语的听说能力不是合成

的,而是生成的,所以教第二语言不应采用合成法,而应采用生成法。语音是人听到和发出的表达意义的声音,所以教语音就是教学生获得听懂和发出表达意义的声音。也就是说,教语言就是教语音,不应把语言教学和语音教学截然分开,应在课堂中创造真实的语言环境。教学过程不应从教音素到教词汇,从教词汇到教句子,而应该从听句子人手,以句子为基本单位,从模仿句子到仿造句子,只有在大量的听说句子的过程中才能使学生获得第二语言的听说能力。

母文是通过教学获得的,第二文字也要通过教学获得,因此,第二文字教学应遵循母文教学的规律。因为母语是自然习得的,不需要教,而母文需要教,所以一个文明社会的基础教育是母文教学。语言是当下现时的,人们只能说当下现时的语言,而文字是超时的,人们能学习历史上的经典古文,可以读写从古至今的文章。因此,文字的历史越长,母文的文献积累得越多,教师教授母文的经验就越丰富,教师也就越了解母文教学的规律。

自中国人的祖先创造了汉字,中国人就有了自己的母文教学——汉文教学,距今至少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在三千多年的长期教学实践中,中国的教育家已经认识了汉文教学的规律,已经找到了使学生能快速获得汉文读写能力的捷径。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发现西方人对语言和文字以及语言和文字之间的关系等基础理论问题之所以产生错误的认识是因为他们没有正确地认识什么是语音和什么是字母以及语音和字母之间的关系。

本节要讨论的是西方人为什么会认为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呢?为什么会认为语言分为语音和语义两部分呢?为什么会认为语音是由音素构成的呢?为什么会认为字母是音素的符号呢?为什么会认为语音是合成的呢?也就是说,西方人是用什么样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来认识语音和研究语音的呢?

我认为这与西方的哲学有关,西方的科学源于西方的哲学,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源于哲学的认识论。西方的传统哲学是一种认为整体可分为部分的哲学,为什么西方人一直热衷于讨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呢?因为西方人认为物质和意识是可分的。所谓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也认为整体是可分为部分的,只不过对整体和部分之间关系的看法与形而上学不一样。这与中国传统哲学是不同的。中国传统哲学是认为整体不可分为部分的哲学,是“阴阳观”。中国人认为“阴”与“阳”构成了一个整体,“阴”不能离开“阳”而单独存在,“阳”也不能离开“阴”而单独存在,中国人还认为“阴阳者,天地之道,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所以中国人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国哲学家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不可分离的整体,也就是说,物质世界和人的意识是分不开的,没有物质世界,哪儿来的精神世界呀!因此,用“阴阳观”观察万物的中国人不会提出“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这种把语言的声音和意义截然分开的概念,也不会用这种认识论来认识语言和研究语言。

法国思想家笛卡儿被黑格尔称为西方“现代哲学之父”,也被西方科学界誉为“近代科学的始祖”,因为他所倡导的科学方法论对西方近代科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笛卡儿哲学是二元对立的认识论,他倡导的科学方法论是还原论(reductionism)和合成论,还原论认为存在的事物都是可以分析还原的。也就是说,事物的整体都可分为基础部分,整体是由基础部分构成的,部分代表整体,部分反映了事物的结构和属性,是部分合成了整体。因此,还原论认为不了解部分就不能认识整体,因此,有必要把部分从整体中分离出来,单独地、分别地进行专门的研究。根据还原论来认识语言,西方人认为语言也是可以分为语音和语义两部分。根据合成论来研究语音,西方人认为语音是由音素构成的,音素的构成反映语音的结构和属性,是音素合成了语音,所以就认为人为分析出的音素是独立存在的并用人造的视觉图形来代表它。结果,不仅用文字来描写语言,形成了错误的合成论的语言观,而且还把视觉的文字当成听觉的语言,又形成了错误的文字观。也就是说,西方学者提出的“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这一概念以及关于语言和文字等一系列错误理论是西方的传统哲学和笛卡儿所倡导的还原论和合成论在语言和文字研究上的反映。

近400年来,西方的近代科学是一个以还原论和合成论为主导的世界。其实,还原论和合成论是有局限性的,特别是自然产生的有机物是不能还原和合成的,如自然界的生命现象等。而且这种科学方法论导致了诸多全球性问题乃至文明的危机,如环境问题,这一点目前有些西方学者已经认识到了,他们把目光转向了中国哲学,希望从中国哲学中获取智慧,以使全球走出危机。因为中国哲学是整体论哲学,认为整体是不能分割成部分的,整体存在于部分之中,部分是依赖于整体而存在的,部分不反映整体,不能代表整体,整体也不是由部分合成的。中国哲学的方法论是研究任何事物,首先把所研究的对象看成是一个整体,从整体来认识和分析局部,否则,那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盲人摸象”,就是把象的局部摸得再清楚,也不可能得到对大象的整体认识,反而会对大象得出错误认识。中医理论就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是不能分成部分的,人体也不是由部分合成的,而是自然生成的’。因此,注重“阴阳”关系的中国人自古就没有像西方人那样用二元对立的认识论来认识自然产生的语言,不会把语言的声音和意义分开进行单独的研究,也不会用还原论和合成论的方法来研究语音和语言,认为语音是由音素合成的,语言是由词汇合成的,当然更不会把人为创造的文字当成自然产生的语言,把学习文字当成学习语言。

人的语言和人体一样不是合成的,是自然生成的。这一点,西方人从儿童自然获得母语能力的过程中已经观察到了。但他们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并没有转变,还继续相信还原论,而不是整体论,还继续使用合成论,而不是生成论,因此,还认为文字是语言的符号,文字表现语言,还使用西方的字母文字来建立所谓的“普遍语法”,我认为这是西方语言研究不能深入下去的主要原因。其实,儿童自然获得母语的现象已经证明还原论和合成论不是普遍真理。爱因斯坦曾对中国哲学中没有类似西方哲学中的那些概念,但却发展出那么发达的古代文明而感到困惑,觉得这是个迷。今天谜底已经揭开,这就是中国的整体论哲学。自西学东渐以来,我们中国不仅引进了西方的各种学科,而且还引进了西方哲学的认识论和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因此,现在不是继续思考我们如何与西方的学术接轨的问题,而是到了对西方哲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进行反思的时候了。也就是说,研究语言,我们不仅要纠正西方人所提出的一系列错误概念,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在哲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上转向,应从还原论转向整体论,从合成论转向生成论。怎么转向呢?首先要区分语言和文字,区分自然产生的语言和人为创造的文字,不能把人为创造的文字当成自然产生的语

言。也就是说,不能把人造之物当成自然之物,应建立生成论的语言观和合成论的文字观,应正确处理语言和文字的关系,使自然的语言和人造的文字和谐相处,人类是要创造和使用文字,但不应以破坏自然的语言环境为代价,应像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一样来保护自然的语言环境。另外,区分两种不同的表示意义的符号系统,自然产生的语言是听觉表意符号系统,人为创造的文字是视觉表意符号系统。符号都是由人的感官接收,由大脑认知的。所以我们要改变研究的方法,不应通过文字来研究语言;而应对语言和文字分别进行研究,应通过听觉认知来研究语言,通过视觉认知来研究文字。也就是说,要区分语言的听觉材料和文字的视觉材料,不能把文料当作语料,不能把研究视觉的文字当作研究听觉的语言。其次是区分语言能力和文字能力,应通过听觉认知来研究人的语言能力是如何自然获得的,应通过视觉认知来研究人的文字能力是如何学习获得的。另外,语言的听觉符号和文字的视觉符号都是存储在人脑中并由神经网络连接起来的,所以人的语言能力和文字能力通过人脑是可以进行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所以我们还要结合人脑的结构和机制来研究人听说语言的能力和读写文字的能力是如何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

自中国引进西方的语音学和语言学以来,中国有位著名的语言学家就认为“为什么直到大约七八十年前,中国人的语言生活是这样一种畸形现象:嘴里说的是方言,笔底下写的是文言,两不相干?”于是他就主张消灭方言和废除文言文。这显然是用“文字是语言的符号”“文字表现语言”等西方的语言文字理论来观察中国的语言文字现象,是要用西方的错误理论来改造中国。其实正相反,中国人的语言生活和使用文字的现象不是畸形的,而是正常的,中国人“说方言”和“书同文”不是两不相干,而是密切相关,因为只有这样,中国的语言和文字才能和谐相处。

中国人研究和教授中国的文字已有几千年历史了。我们不能把中国古人研究和教授用汉字写的古文当作是研究和教授语言,不应废除古文教学,而应继承中国人研究和教授古文的传统,因为这些不是糟粕,而是精华。“文法”不是“语法”,“文法”是人类创造文字、传承文化之法,不是语言自然产生之法。“文法”是字形的构造和组合之法,不是语音的构造和组合之法。“文法”是学习读写文章之法,不是学习听说语言之法。

中国方言众多,方言的存在并不是中国发展的不利条件,而是国家宝贵的语言资源。语言是自然产生的,不同的语言是人类不同的生活方式,我们研究语言的主要目的不是为消灭方言,不是为创造西方的字母文字以利早日实现语言的统一。而是为保护中国人生活的自然语言环境免遭人为的破坏,是为正确认识方言(母语)和通用语(第二语言)的关系,为使方言和通用语和谐共存。因此,我们研究语言应由分析语言的构成元素转向对语言的生成环境和生成过程的研究,为需要学习通用语或第二语言的人给予理论的指导,为如何保护中国多方言的语言环境提供科学的依据。

几百年后……如果方言消失了,中国人都说一种语言,那将是中国巨大的智力灾难!

注释

①②⑥罗常培、王均《普通语音学纲要》,商务印书馆,1981

③亚里士多德《范畴篇》,方书春译,商务印书馆,1959

④⑧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1982

⑤王力《中国语言学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80

⑦张朋朋《论文字的本质》,见《文字论》,华语教学出版社,2007

⑨张朋朋《语言和文字不属于同一类事物》,见《汉字文化》2008年第2期

⑩吕叔湘《奇文共欣赏》,见《文改之声》,1993年5月

作者:张朋朋

第4篇:什么是软件开发

内容来源:上海华企软件有限公司(http://)

关键词:软件开发,软件设计

内容概要:

软件开发的内容是:需求、设计、编程和测试!软件开发过程可以包括以下5个阶段: 分析 软件需求分析就是回答做什么的问

题。它是一个对用户的需求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正确理解,然后把它用软件工程开发语言(形式功能规约,即需求规格说明

书)表达...

正文:

软件开发的内容是:需求、设计、编程和测试!

软件开发过程可以包括以下5个阶段:

分析

软件需求分析就是回答做什么的问题。它是一个对用户的需求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正确理解,然后把它用软件工程开发语

言(形式功能规约,即需求规格说明书)表达出来的过程。本阶段的基本任务是和用户一起确定要解决的问题,建立软件的逻辑模

型,编写需求规格说明书文档并最终得到用户的认可。需求分析的主要方法有结构化分析方法、数据流程图和数据字典等方法。本

阶段的工作是根据需求说明书的要求,设计建立相应的软件系统的体系结构,并将整个系统分解成若干个子系统或模块,定义子系

统或模块间的接口关系,对各子系统进行具体设计定义,编写软件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说明书,数据库或数据结构设计说明书,组

装测试计划。

设计

软件设计可以分为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两个阶段。实际上软件设计的主要任务就是将软件分解成模块是指能实现某个功能的数据

和程序说明、可执行程序的程序单元。可以是一个函数、过程、子程序、一段带有程序说明的独立的程序和数据,也可以是可组

合、可分解和可更换的功能单元。模块,然后进行模块设计。概要设计就是结构设计,其主要目标就是给出软件的模块结构,用软

件结构图表示。详细设计的首要任务就是设计模块的程序流程、算法和数据结构,次要任务就是设计数据库,常用方法还是结构化

程序设计方法。

编码

软件编码是指把软件设计转换成计算机可以接受的程序,即写成以某一程序设计语言表示的"源程序清单"。充分了解软件开发语

言、工具的特性和编程风格,有助于开发工具的选择以及保证软件产品的开发质量。

当前软件开发中除在专用场合,已经很少使用二十世纪80年代的高级语言了,取而代之的是面向对象的开发语言。而且面向对象

的开发语言和开发环境大都合为一体,大大提高了开发的速度。

测试

软件测试的目的是以较小的代价发现尽可能多的错误。要实现这个目标的关键在于设计一套出色

的测试用例(测试数据和预期的

输出结果组成了测试用例)。如何才能设计出一套出色的测试用例,关键在于理解测试方法。不同的测试方法有不同的测试用例设

计方法。两种常用的测试方法是白盒法测试对象是源程序,依据的是程序内部的的逻辑结构来发现软件的编程错误、结构错误和数

据错误。结构错误包括逻辑、数据流、初始化等错误。用例设计的关键是以较少的用例覆盖尽可能多的内部程序逻辑结果。白盒法

和黑盒法依据的是软件的功能或软件行为描述,发现软件的接口、功能和结构错误。其中接口错误包括内部/外部接口、资源管

理、集成化以及系统错误。黑盒法用例设计的关键同样也是以较少的用例覆盖模块输出和输入接口。黑盒法。

维护

维护是指在已完成对软件的研制(分析、设计、编码和测试)工作并交付使用以后,对软件产品所进行的一些软件工程的活动。

即根据软件运行的情况,对软件进行适当修改,以适应新的要求,以及纠正运行中发现的错误。编写软件问题报告、软件修改报

告。

软件测试就是利用测试工具按照测试方案和流程对产品进行功能和性能测试,甚至根据需要编写不同的测试工具,设计和维护测试

系统,对测试方案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估。执行测试用例后,需要跟踪故障,以确保开发的产品适合需求。

就目前的市场需求来说,软件开发前景比较好,但是相对的也就难学一点。

单纯的从事软件测试的并不是很多,因为在一个项目组里,分工是不通的,大家的工作是相互衔接的。建议你还是选择软件开发

好一些。以后的发展空间会相对大一些!

上海华企软件有限公司简介

华企软件开发有限公司,是管理软件第一品牌和行业领导者。目前,公司旗下产品包括协同办公系统(OA系统)、客户关系管理软件(CRM系统)、报表工具、工作流引擎、企业管理软件、人力资源管理软件、ERP系统、进销存软件、集团管理软件、项目管理软件、财务及行政事业单位管理软件、烟草行业管理软件、汽车行业管理软件、电子行业管理软件、内部审计管理软件,为企业提供云服务、管理咨询培训等服务,构建企业构建信息一体化服务。

华企一直致力于为企业建立“信息一体化”而奋斗,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从研发、生产、加工到销售,以及员工管理、客户办理、财务管理等过程提供全程信息化服务。

华企软件,是企业管理软件行业的创始者和领导者,长期专注于企业信息化,为各种规模和处于不同成长阶段的企业提供信息化解决方案。目前,华企软件产品已经成功地应用于国内及海外30万家企业。

多年来,华企管理软件,在竞争十分激烈的管理软件的市场上,华企凭借一流的企业管理理念及强大的软件定制功能,为上万家企业提供了个性化管理软件,提供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市场占有率持续多年稳步正常。

在发展通用软件的同时,华企还深入IT、通讯、医药、服装、食品、五金建材、汽配汽修、电子、半导体等行业,针对不同细分行业的经营管理特性,推出了专业的行业软件产品和完整的业务解决方案,满足不同行业的企业信息化需求。

上海华企软件有限公司现有技术架构包含J2EE等,在MYSQL,MSSQl数据库系统,ORACLE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开发方

面专长,经验丰富,是业内技术服务最全面,技术实力最雄厚的IT技术服务企业之一。 网址:http:// 邮箱:suihn@ihqsoft.com

第5篇:什么是农业综合开发?

2007-08-30 16:35 来源: 作者: 网友评论 0 条 浏览次数 8

3农业综合开发,是指在一定的时间里和确定的区域内,为全面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发展地区农村经济而进行的综合性生产建设活动。它的最终目标是合理配置、科学利用农业生产要素,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它通常的作法是根据长期发展规划,从多种途径对某一地区的农业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共同提高的要求。

从狭义的观点看,农业综合开发是以农业自然资源为开发对象的一种投人产出活动,如改造中低产田,改良草场,植树造林等。而从广义的观点看,农业综合开发不仅包括农业资源的开发,还包括农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和加工;不仅包括农业生产领域的开发,还包括农产品流通领域的市场建设。

农业综合开发的“综合”具有多重含义。首先,是指开发方式的综合,即对山水田林路实行综合开发与治理,农林牧副渔协调发展。其次,是指资金来源的综合,即实行财政资金、银行贷款、自筹资金综合投人;同时,也吸收社会各方面的投资。再次,是指治理措施的综合,即有针对性地采取工程、生物和技术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措施。最后,是指治理效益的综合,即取得经济、社会和生态方面的综合效益。

第6篇:什么是全脑开发

全脑开发

当前很多人武断地认为,人脑从中间被一分为二,就可以按照这种脑结构划分来分析左右脑功能,很明显,经过世界脑科学、生理学与心理学的实验分析发现,人的大脑不同位置区域的功能有其独特性,大脑分布的每个功能区并不能完全按“左右脑”来独立说明,因此,左脑训练、右脑教育是片面的说法,更科学的全脑开发应运而生,它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是结合左右脑功能性特点针对不同年龄学生心理特性进行的全人教育。全脑开发教育摒弃以往应试教育的弊端,参照素质教育的根本,成为当今乃至未来都适合人类发展的教育。

全脑开发伴随全脑教育,贯穿于每个年龄,也是人的全程教育,立体教育,终身教育。人的一生需要调动大脑,不断学习,让自己与社会同步,是“整体的人”的发展,是一种全人开发;全脑开发,不仅有知识的传导还有能力的训练,从身体智育到心理发育都是一个全身心培育;全脑开发,最终达到心灵,智育提升到适合自己,适合社会发展的目的,根本宗旨也是一种全人格养育。全脑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其研究内容包罗万象,横向可以说是学科综合,包括语言,思维,运动,数学,科学,自然,社会,绘画,音乐,等课程;纵向来说是综合学科类,如装饰设计、城市建筑、生态农业等课程。那么教育从最基础的进行也就是学科综合,幼儿接受各个学科最基础的知识输入和能力训练,若将全脑开发首先融入,是对人在未来的群体中更好主动学习打造的良好基础,通过每天进行全脑综合课程的总结、归纳、训练,目的是让幼儿在快乐的教育环境与模式下接受全面的系统的教育。不管是幼儿园,教师,还是家长,都需针对不同幼儿进行个性教育,不要随意比较,另外在教育过程中,一种方法应对孩子从小到大的教养一定是不科学,不切实际的,因此需要不断寻找适合方法,在不同情况下选择最优方式。

孩子们天真烂漫的笑容是不会加以任何掩饰,所以我们有信心在全脑开发事业里,孩子会在欢乐的氛围中接受到合理科学的训练。 什么是全脑开发

全脑开发:调动左右脑,培养左右脑并用人才

全脑开发课堂主要是通过互动体验式学习,在α波状态下打开大脑潜意识。全脑开发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全脑开发课程内容一:集中注意力训练。获取有效信息是孩子上课学习必须具备的能力。注意力不集中会对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带来很多的影响。为了使孩子的学习效率能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全脑开发课程很注重对孩子集中注意力的培养。注意力根据有无预设目标,主要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全脑开发课堂采用游戏的形式来培养孩子的有意注意,真正地实现“在玩中学”的教育教学理念。

全脑开发课程内容二:感知觉训练。0-6岁的孩子虽然非常的娇弱,但是他们也具备了学习的潜能。在这一时期,他们学习的主要方式是感知觉系统训练。对孩子进行感知觉系统训练,可以培养他们最基本的认识世界的能力。感知觉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在全脑开发课程活动中,老师们会有一些针对培养孩子这几个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些孩子写字总出格,写字时看一眼写一笔,写作业的效率非常低,这些都是视觉缺陷的原因。

全脑开发课程内容

三、思维训练。思维训练的目的是:培养观察比较能力、分析推理能力、举一反三的能力。思维训练包括:数学思维、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全脑开发课程主要以训练孩子的发散性思维为主,在传统教育理念中培养出来的孩子的思维模式是线性的。培养孩子发散性思维,能帮助孩子在学习、生活中从多角度去寻找解决问题的能力。当我们的思维模式改变时,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感受也会发生变化。

全脑开发课程内容之四:记忆力训练。全脑开发课堂会通过多种形式及方式方法来提升孩子的记忆能力。

全脑开发课程内容之五:全脑开发课堂注重培养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在一项对全球21个国家的调查中显示,中国的孩子计算能力排在世界第一,而创造力却排在倒数第五,这无疑给我们敲了一个警钟,我们的孩子从小会考试、会计算,却不会创新。大家都知道,在当今这个竟争的社会,我们仅仅地给予孩子“黄金储备”——知识实力,是远远不够的,让孩子学会并拥有“点金术”——创新实力,才是高明的。如果没有创造力,注定我们只能跟在别人后面抄袭,尽管模仿得再像,也只是以假乱真的山寨版。全脑开发课堂会教给孩子一些提升创新能力的方法。

全脑开发课程还包括,开发全脑多元智能、ESP超感知能力等。根据每个孩子特点,进行个性化引导教学,让孩子在自信、勇敢、感恩中成长。我们的终止目标是——让孩子将学习变成兴趣!

第7篇:什么是java软件工程师?

Java软件工程师的定义:

Java软件工程师主要是运用Java这个开发工具去完成软件产品的软件程序设计、开发、测试、维护升级等工作。

成为java软件工程师必备的条件:

有一定的软件分析设计能力;熟悉Java、Servlet、JSP、EJB等开发技术;熟练使用Eclipse或jbuilder等java开发工具;熟悉JAVA+STRUTS体系结构和开发工具;熟悉至少一种数据库的开发和设计;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具有强烈的工作责任心、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Java软件工程师主要的工作内容:

完成软件的设计、开发、测试、修改bug等工作,包括业务需求的沟通,功能模块详细设计,业务功能实现与单元测试,系统维护;参与产品构思和架构设计;撰写相关的技术文档;支持售前技术服务;支持项目对产品的应用服务。

Java软件工程师的薪资:

根据I统计,在所有软件开发类人才的需求中,对Java工程师的需求达到全部需求量的60%~70%。同时,Java工程师的薪水相对较高。Java软件工程师一般月薪范围在4000-10000元,远远超过了应届毕业生月薪2500元的平均水平。通常来说,有一年工作经验的Java高级软件工程师的薪酬大致在年薪10—13万左右。

Java软件工程师发展前景:

目前,虽然Java人才的薪水很高,但是对该类人才需求旺盛的IT企业却很难招聘到合格的Java软件工程师。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许多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在读期间没有掌握实用的技能与经验,距离企业的实际用人要求有较大的差距。因此,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欲成为Java软件工程师,最便捷的一条路就是参加以实战项目为主要教学方法的Java职业技能培训,从而有效地缩短同企业具体用人要求之间的差距。

Java软件工程师的未来发展方向大致分为两类:

一是成为管理人员,例如产品研发经理,技术经理,项目经理等;

二是继续他的技术工作之路,成为高级软件工程师、需求工程师等。

第8篇:软件测试的学习目标是什么

软件测试工程师就业不仅局限于通信及互联网、应用软件行业,在金融及其他行业都占有一定的比量,就业范围非常广。而且可以升值为测试经理、质量经理,或者横向发展成为项目经理等,甚至空间广泛。所以很多人希望学习软件测试,那么软件测试的学习目标是什么?

成都华育国际软件测试课程包括四个阶段,真实项目贯穿整个教学的课程,实训课程年年升级,紧随市场需求大潮,实训项目常态化更新,你学习的就是未来工作要用的!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课程和学习目标。

第一阶段:软件测试基础

构建测试环境的课程目标是掌握测试环境搭建需要掌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基于Windows Server下环境搭建的配置、使用命令提示符方式进行环境配置、掌握网络配置磁盘配置安全策略用户管理、掌握基于DHCP,DNS,IIS和FTP下环境搭建、掌握基本环境搭建技术。

开发语言精华JAVA课程目标是掌握JAVA编程基础知识、掌握流程控制语句的应用、理解面向对象思想,及三大特性、能用类和对象的方式编写程序。

开发语言精华C语言基础的课程目标是掌握C语言程序设计结构、理解数据类型、常量、变量、数组、输入输出函数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基本的编程思想,懂开发过程原理、为后续JAVA、Loadrunner、Orcale、Linux的Shell脚本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阶段:软件测试理论及实战

测试概论分析的课程目标构建覆盖整个测试流程的测试框架、掌握软件测试典型模型V、W、H、敏捷及其应用方法、掌握缺陷的管理流程(手工管理及自动管理的方式)、了解当前流行的测试类型:WEB测试、移动端测试、敏捷测试、面向对象的测试、学会测试方案、测试用例模板、缺陷报告(手、自)、配置管理计划、质量监督计划、测、试总结等10篇测试文档的编写。

软件测试用例设计课程目标学习软件测试的11种方法:大纲法、等价类边界值、因果图、状态转换图、正交实验法、结对测试、通过测试、失败测试、错误猜测法、随机测试、故障模型的应用,掌握软件测试用例的自动管理及执行方法。

让学生学会UI测试、WEB测试、业务流程测试、文档测试、兼容测试、安装及卸载测试等测试类型的用例写作方法。

Oracle数据库技术的课程目标掌握Oracle数据库常用的增、删、改、查操作,掌握数据库中视图,索引、触发器、存储过程等数据库测试中常用到的库对象,理解测试工作中的数据优化。

Linux服务器架设的课程目标熟悉Linux操作系统的安装、掌握常用的Linux命令、熟悉Shell编程、熟练搭建各类服务器,如Apache、Samba服务器、LAMP结构的搭建及排除。

第三阶段:软件测试工具

功能测试工具QTP、LoadRunner、Quality Center、白盒测试技术与白盒测试工具。 第四阶段:软件测试职业素质训练

自我提升的课程目标自我推销、职场礼仪、语言沟通。 面试指导的课程目标简历写作、面试指导、入职引导。

第9篇:软件著作权登记的意义是什么

想学法律?找律师?请上 http://hao.lawtime.cn

软件著作权登记的意义是什么

1、作为软件得到重点保护的依据

《国务院关于印发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第三十二条规定:“国务院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要规范和加强软件著作权登记制度,鼓励软件著作权登记,并依据国家法律对已经登记的软件予以重点保护。”

2、作为税收优惠的依据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有关税收问题的通知》中对软件产品的税收优惠有详细的规定。该通知并不要求强制登记,但是规定:“对经过国家版权局注册登记,在销售时一并转让著作权、所有权的计算机软件征收营业税,不征收增值税。”

3、作为技术出资入股

《关于以高新技术成果出资入股若干问题的规定》规定计算机软件可以作为高新技术出资入股,而且作价的比例可以突破公司法20%的限制达到35%。现在有的地方更规定软件可以作价100%以技术出资的规定。不过一般都要求软件著作权应当取得登记。

4、作为申请科技成果的依据

科学技术部关于印发《科技成果登记办法》的通知第八条规定:“办理科技成果登记应当提交《科技成果登记表》及下列材料:(一)应用技术成果:相关的评价证明(鉴定证书或者鉴定报告、科技计划项目验收报告、行业准入证明、新产品证书等)和研制报告;或者知识产权证明(专利证书、植物品种权证书、软件登记证书等)和用户证明。”这里的登记可以理解为著作权的登记,其他部委也有类似规定,以软件申请技术成果应当递交软件登记证书。

除此之外软件著作权登记还有更为现实的意义,就是享有软件著作权证明作用。软件由一系列的代码组成,称为源代码,其可以无限制的复制。软件著作权所保护的是源代码。一般认为谁持有源代码,谁既是著作权人,由于源代码的可复制性,不象复制纸质材料那样,可以区分原始与复制件,假使源代码保密不严,就很难区分著作权人。如果尽早进行著作权登记,取得《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这就是初步的权利证明。在发生软件著作权争议时,是主张软件权利的有力武器,而要证明《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并非真正软件著作权人,在举证上具有相当难度。在进行软件著作权贸易时,《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有利于交易的顺利完成。

有法律问题,上法律快车http:///

上一篇:企业党建工作的重要性下一篇:政协委员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