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本书

2023-05-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我的第一本书

《我的第一本书》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我的第一本书》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三课。本单元的五篇课文均是名家之作。它们或追忆作者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展示名人、伟人的一个侧面,揭示人生意义。人文内涵深厚丰富,艺术表达各有特色。《我的第一本书》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他的“第一本书”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人间温情和生活乐趣。学习了这篇课文,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生活的底蕴,感悟读书对于人生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由于本课所写的内容离今天的学生生活比较遥远,因此课前我给学生放了段有关20世纪农村生活状况的视频,以加深对本课所展示的生活景况的理解,借以去想象那个时代人们的学习生活,进而品味生活的苦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另外,本课浅显易懂而又耐人寻味,因此学生读起来比较有兴趣。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识记重点字词,了解课文内容。2.体会重点段含义。3.了解第一本书的深刻含义。

过程与方法:先自主学习再进行合作探究与展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的内心情感。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把握人物思想感情,围绕第一本书的故事,体会在特定条件下人物的精神世界。在阅读中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以及体会第一本书的深刻含义。

五、教法和学法:

由于本课语言浅显易懂,因课前让学生自学,预习好课文。第一课时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展示比赛为辅。第二课时则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展示相结合的方式,加上老师的适当点拨。

六、教学过程:(以第二课时为例)

(一)自学1.导生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跟随牛汉的随笔《我的一本书》了解了围绕着这本书所发生的一些事。今天,让我们深入的探讨一下这篇文章。请大家和我一起朗读课时目标。(每节课由不同的导生进行导入,能够锻炼学生的主动性,同时也将话语权交还给了学生。)

2.明确目标(让学生课前就明确了学习目标,以便更其有目的的进行自学群学) 3.自主探究

让学生根据导学案自研第一题:文中哪些内容让你印象深刻,为什么?请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中说: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的表述自己的意思。因此,这一题自研完以后有一个展示,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师总结并引出对学题目。

(二)对学群学

1. 对桌对学

体会第一本书的深刻含义。我的第一本书不仅仅指__________,它也指____________________,

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了第一课时的基础,和本课时自研环节的深入,这一题同桌之间很快就讨论出结果,然后全班共同明确答案。) 2.组内群学

1. 阅读了本文之后,你有什么启示?。

2. 当“我”把“父亲补全的装订好的课本”送给元贞的时候,两人会有怎样的对话?请你想象一下,然后揣摩人物的心理,组织一段对话。

(群学时间,交给学生,然后通过抽签的方式进行展示,两个小组分别展示组内群学的1.2题。另外两个小组进行评价。)

(三)教师总结

同学们,文中“第一本书”是作者终身受用的精神财富。的确,恰如一位哲人所说,生活是一所大学。无论其中是不幸,还是喜悦,那都是记忆中挥之不去的风景,我们只要用心去体悟,亮色总是会有的,这难道不就是人生的本色吗?

第2篇:我的第一本书说课

《我的第一本书》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我的第一本书》。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及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流程等三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

《我的第一本书》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本单元的五篇课文均是名家之作,它们或追忆作者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展示名人、伟人的一个侧面,揭示人生意义,人文内涵深厚丰富,艺术表达各具特色。《我的第一本书》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他的“第一本书”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人间温情和生活乐趣。本文语言浅显易懂而又耐人寻味,所写的内容离今天的学生生活比较遥远,要理解本课的思想内容和情感蕴含,并不太容易。因此,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定为:

1、识记字词,体会“第一本书”的深刻意义。

2、品味重点语句,感悟作者对“第一本书”的独特情怀。

3、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难生活境遇,学会思考人生。

其中

2、3均为重点和难点。

二、教学方法:

本课将采用“阳光课堂”“五步对话”教学模式来展开教学活动。课前要求学生按照预习学案的提示,做好学习准备。课堂上,采用导读法和研讨法来解读文本信息,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自主探讨,老师只做必要的点拨和总结。

三、教学流程 :

(一)设疑导入

有谁还记得属于自己的第一本书?也许很多人已经把第一本书给遗忘,给丢失了。但是,本课的作者牛汉先生,在历经坎坷、饱经沧桑之后,为什么会满怀深情地去追忆他的第一本书呢?他的第一本书为什么会让他永志不忘,难以释怀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牛汉先生的童年生活,去感受作者对“第一本书”的独特情怀,探寻一下其中的原因(屏幕出示作者档案)

设计意图:导入语力求信息量最大化,同时设置悬念,便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交流分享 ——

展示预习成果

(生生对话) 预习检测卡 (满分30分)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10分)

酷(

) 似

掺(

) 和

脊(

) 背

枉(

)读

哄堂大笑(

) 2.成语解释(10分)

翻来覆去:

知书识礼:

3、作者档案(10分) 牛汉(1923—

),原名

,蒙古族是

诗派的重要成员代表诗作《

》《

》我们学过他的《

》。

完成预习检测卡后,请大家大声齐读,巩固我们的学习成果。(屏幕出示内容)

设计意图:让学生将预习成果以检测的方式展示出来,并进行打分,便于调动学生课前准备的积极性,当然,生字新词音形义的识记也在这一环节得以巩固。

(三)聚焦文本——理解内容和情感(师生对话)

1、整体感悟:本环节提纲挈领,使学生明白:这节课将围绕“书”、 “事”、“ 情”这三个字,来解读文本,解读作者

⑴、请学生速读全文,找出本文的叙事线索——“书” ⑵、设问:围绕“我的第一本书”作者回忆了哪些人和事?这些人和事中蕴涵什么样的情感?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是新课标的一个基本理念。

2、重点研读之一

——“书”

请学生用“我的第一本书是一本

的书”的句式来概括(用文中语句概括) 学生可能有以下答案:

(1).“我”的第一本国语书

(2).裁成两半的书

(3).父亲为我们修补的书

(4).与众不同的书

当学生答案浮于表面时,需要老师点拨。

点拨语:找找作者直接表达对“第一本书”情感的语句

“这一本却让我一生难以忘怀„„不过看了很难笑起来。”

“还应当回过头来说说我的第一本书,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他还厚的书,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

“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课堂小结一:

我的第一本书是一本六十年前的小学一年级国语课本,是让我一生难以忘怀的、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实在应当写写的书,如文本中第一段作者朋友的话:“课本有什么好写的呢?”是不是在围绕“第一本书”所发生的故事中,作者体会到了哪些别样的东西呢?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从文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这是考查阅读能力一项重要标准。

3、重点研读二 ——“事”

请学生默读全文,概括出围绕“第一本书”作者叙述了哪些事情?体会到了哪些别样的东西呢? 四件事情:

(1).父亲要“我”拿书

(2).“我”找元贞要书 (3).父亲替“我”抄书

(4).“我”带狗背书

学生答案很可能与之不完全吻合,不必强求统一应珍视学生个性阅读,个性表达。

“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这是本文含义深刻的句子,在此理解,较为容易。

课堂小结二:

作者的童年生活是艰辛的、充满苦难的,我”把书裁成两半,一半给了爱读书却没有书的乔元贞;“弄不成” 身为一个教师,却弄不到《算术》和《常识》;乔元贞这样聪明好学,却在最需要学习的时候失学了,哪有幽默可言?但是,在作者的笔下,也有“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乐在取名,百成与不成的对比,趣味横生;乐在童趣,人与狗之间的默契, “双簧戏”、 “陪背”。

设计意图:语言概括的能力,同样也是考查阅读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各种阅读方法中,默读法是比较快、也比较适合语言概括题,引导学生选择默读法,省时高效。

4、重点研读三

——“ 情”

过渡语:我们说,这篇课文,深深打动我们的并不仅仅是关于这本书的“故事”,更是因为与书有关或由书引发的情感。那么,作者在书中蕴涵了哪些情感?请再次细读文本,试着总结出几种情感。 (1)、父子之情 (2)、同学、朋友之情 (3)、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4)、人与狗的默契和情趣

细读文本品读人物性格,体味情感。 课堂小结三:

作者的第一本书里,镶嵌着父亲的深情、同学的友谊、童年的乐趣,当我们围绕“书”、 “事”、“ 情”这三个字解读了文本,解读了作者之后,我们看文末为什么要说 “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此时再来研讨“人不能忘本”之“本”有几层含义?

5、重点研读四

——“本”(小组讨论)

请大家畅所欲言:说说各自对这一句子的理解。 课堂小结四:

作者最后说“人不能忘本”,巧妙地运用双关的修辞方法,“本”一方面指那第一本国语课本,它是作者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人生的第一本书。书中镶嵌着父亲的深情、同学之间的友情、童年的乐趣,它见证了我的成长,引领“我”朝着新的人生之路前进。如果这本书不写出来,那么这几十年的读书和写书则失去了意义,变得毫无价值,因为你忘记了知识的源头和人生的起点,忘记了过去,即忘本。因此,“本”也指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

四、探究提升——借鉴写法(对话作者)

请大家思考:作者在文章的中间为什么要用插叙手法介绍“乔元贞的父亲“呢?为什么要在文章的结尾用补叙手法交代“他一辈子挎个篮子在附近几个村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呢?

引导学生思考、理解: 补叙、插叙的作用,引发学生更深入地思考生活与人生的命题,更深刻地理解“知识改变命运”的现实说法。

五 、课堂回眸(对话自己)

请大家回忆、总结本课内容,和大家分享你的收获。

结束语:

同学们,文中“第一本书”不同寻常的经历,给了作者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的确,恰如一位哲人所说,生活是一所大学无论其中是不幸,还是喜悦,那都是记忆中挥之不去的风景,只要我们用心去感悟生活的点滴,就会积淀起属于我们自己的快乐而丰盈的人生岁月。

附:板书设计

我的第一本书

汉 事

——

——

(人不能忘本)

第3篇:《我的第一本书》堂教学实录

师:新的学期开始了,我们发了新的教科书,这学期咱们发了多少本教科书?

生:有11本!

师:对!有11本,那么初去这11本教科书以外,大家还有没有外书呢?

生1:有!我有《海底两万里》。

生2:我有《动漫先锋》。

生3:我有《侦探——柯南》。

生4:我有好多书都没地方放了!

……

师:看来大家的书还不少啊!同学们,有这样一本书,不!应该说有这样两本书,它们原来是一体的,后来,被主人一分为二,另一半送给了贫苦的同学了,再后来,被主人的父亲给修不成两本书了,一本赠与那个贫苦同学,一本便是今天我们要讲的《我的第一本书》!

师:同学们,请大家小声读文,说说给说说这个故事!

(同学们小声读文,并用比作勾画)

师:那位同学愿意与同学们共享?

生1:《我的第一本书》写了“我”小时候把书切成两半,分给贫穷的同学乔元贞,父亲知道后不但没有怪我,还花了一夜时间给我们把书修好。

生2:《我的第一本书》写的是我的第一本书的来历。

生3:《我的第一本书》写的是我第一本书的来历及童年的一些往事。

……

师:大家说得多不错,可见大家都好好读文了,本文不仅写了我的第一本书的来历,还写了一些童年的趣事。

师:如果,我让你用一个字来概括全文,你会用那个字?可以听听同桌的意见。

(同学们在看、在说、在讨论)

师:谁来说说自己概括的字?

生1:我用“本”字来概括,应为科文结尾写到: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几十间的诗。人不能忘本。

生2:我用“穷”来概括,因为乔元贞很穷没钱买书,所以“我”才把书切成两半送给他。

生3:我用“情”字来概括,应为父亲得知我把书且了一半给乔元贞了,不但不骂我,还给我们修补成两本书,这里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深的爱。

师:这三位同学说的都不错,到底该怎么选呢?我们来具体看看。首先,是“本”字,他到底说的是什么呢?

(生思考)

生1:“本”指的是那本书。

生2:“本”指的是书来的不容易要珍惜!

生3:“本”指的是父亲对孩子的爱!

师:大家看这里用了个什么修辞方法?

生:一语双关。

师:文中围绕这本书还写了谁?

生1:还写了乔元贞。

生2:“本”还指与乔元贞的友情。

……

师:所以说,“本”一方面指的是那本书,另一方面指的是人在成长中最珍贵的东西,如:友情。

师:那“穷”字呢?

生1:当时人们生活很穷,没有钱买书,乔元贞后来还辍了学。

师:这样概括合适吗?

生:不合适!

师:这更像什么?

生:像背景。

师:有道理,我们可以说……

师生:“穷”字反映了当时的生活情况。

师:看来“穷”概括了当时的生活现状。

师:那“情”字怎么来分析呢?

生1:有父子之情。

生2:有朋友之情。

师:很好!还有么?

……

师:书中有一处很有趣!

生:人与狗的感情!

师:对!咱们来看看,这里写的是人与狗的默契和情趣。(看文)大家看,在本文中,但拿出一个字能说情问题吗?

生:不能!

师:那怎么来说?这三个字按什么顺序来说?

生:按“穷、情、本”这个顺序来说。

师:对,现在大家现在练习本上组织好语言,在念出来!

(生念了

三、四种后选出较好的如下)

生:本文写了在那个贫穷的年代,父亲爱孩子,朋友爱朋友,就连人与狗也有着默契,这是“我”同年宝贵的东西我不能忘!

师:说得很好!是啊!在那贫穷的时代,它虽是痛苦的但也有着美好的东西,真像作者说的:我的童年没有幽默……

师:童年的叙述离不开小伙伴,文中写了几个小伙伴?

生:三个。乔元贞、二黄毛和“我”。

师:最开始,他们的学习成绩如何?

生:乔元贞第一,“我”第二,二黄毛连手指头多数不过来!

师:但现在呢?

生:乔元贞还在走街串巷的买东西,“我”作了诗人,二黄毛战死了。

师:二黄毛战死,我们不做分析,我们就看“我”和乔元贞,已开始父亲怎么夸他?

生:父亲说他有出息!

师:一个有出息的人怎么就成了“货郎”了呢?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生:他没念书!!

师:这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

生:知识改变命运!!

师:说得好!结尾,有出现乔元贞四处卖货,有什么作用呢?

生:为了强调读书的重要性!

师:好!每个人多有自己的童年,当你们长大了,回首往事,今天便是你们童年的一部分,希望你们要好好学习,不要留下遗憾,同时要谨记:知识改变命运!!

(下)

第4篇:读那本书 品那份情——《我的第一本书》说课稿

摘要:读书爱书,读书感受作者,教学中如何对文章更有感情?

一、教材分析

1.本单元地位:《我的第一本书》处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本单元的五篇课文均是名家之作,它们或追忆作者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 或展示名人、伟人的一个侧面、或揭示人生意义,其人文内涵深厚丰富,艺术表达各具特色。本单元的安排重在让学生感受到人间的关爱与温情,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体悟到人生奋斗的意义。

2.本课地位:《我的第一本书》是一篇淡雅的随笔。安排在《藤野先生》和《我的母亲》之后的第三篇,诗人牛汉用清新素雅的语言追叙了自己的“第一本书”的故事。编者将本文安排在这里,旨在让学生感受 20 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和人间温情, 体会艰难的困境中也会有快乐。不要因为环境的变化而失去自己做人的根本和人性中美好的品质。

二、学情分析

1.本课内容简短,意蕴深刻,但所写的内容离今天的学生生活比较遥远,学生感受起来有点困难。

2.自开展小组合作形式以来,本班学生形成了以小组为单位的自学、自评、互评的方法和评价原则,以及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3.学生已经学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行道树》 《紫藤萝瀑布》等散文,对散文的特点基本能够把握。

三、目标确定及教法、学法

新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8 年级下学期学生阅读散文的现状:能够快速阅读并筛选关键信息;大部分学生能够理清故事情节,把握基本情感;对文中关键语句的理解和品析比较浅显;能够找出散文的文眼,但是対文本的理解不够深入。 依据以上要求和现状我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和教法、学法。

(一) 学习目标

1.识记字词,能流畅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筛选信息,深入研读文章。

3.读懂第一本书,品析第一本书珍藏的情感。

4.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难生活境遇,理解“人不能忘本”的含义。 教学重点:读懂第一本书,品析第一本书珍藏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难生活境遇, 理解 “人不能忘本”的含义。

(二) 教法 1.创设情境法

这篇文章时代久远,学生理解起来有点偏难,所以我采用了创设情境法,以便学生能深入理解文章。 2.教师示范法

在品读语句,体会感情时,教师先示范例句。通过教师的示范引导学生把握回答问题的技巧和方法。

(三) 学法 1.学案导学法

学案导学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目的的学习模式。 这一方法使学生更加明确教师的具体要求, 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学生真正成为自主学习主体。 2.自主合作探究法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 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法既尊重了个体发展, 锻炼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能提高学习效率。 3.朗读法

朗读法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 它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说教学设计

第一环节:课前预习第二环节:课堂教学

(一)巧妙设疑,引入新课 (2 分钟)

(二)交流预习,展示成果 (5 分钟)

(三)走进文本,感知文意 (8 分钟)

(四)研读文本,体会情感 (20 分钟) 1.细读课文,寻找多种情感 (5 分钟) 2.品读语段,体会父子深情 (7 分钟) 3.精读语句,感受特殊情感 (8 分钟)

(五)寻找文眼,探求主旨 (5 分钟) 第三环节:课后练习,完成一篇读后感, 字数 100-300 字之间。

五、整体设计意图

《我的第一本书》其意义丰富,来历很不寻常,所以首先要让学生读懂这本书的经历和内涵; 其次作者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写这本书的故事, 打动读者的是这本书后面深藏的情感。所以我将本课的主题定为:读那本书,品那份情。 第一环节:课前预习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标段落序号;圈点勾画重点字词。

2.搜集作者资料,了解《我的第一本书》的写作背景和二十世纪初的社会现状。了解普劳恩的《父与子》的漫画。 3.根据拼音写汉字或根据汉字写拼音。

欣慰( ) 红 shǔ ( ) 晾( ) 晒幽 mò( ) 马 zōng( ) 凄( )惨 aò( )秘 裁 ( )成 调( ) 教 4.解释下列词语。凄惨——— 奥秘——— 翻来覆去———

设计意图:课前预习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重在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了解背景,落实基础知识。 第二环节:课堂教学

(一) 巧妙设疑,引入新课

牛汉,原名史成汉,1923 年生。40 年代开始诗歌创作,是“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七年级下册学过他的 《华南虎》。

用以下导入语引入学习: 有谁还记得属于自己的第一本书?也许很多人已经把第一本书给遗忘,给丢失了,但是,本课的作者牛汉先生,在历经坎坷、饱经沧桑之后,为什么会满怀深情地去追忆他的第一本书呢?

设计意图:导入语力求信息量最大化,同时设置悬念, 便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 交流预习,展示成果 1.交流预习第三题。

步骤:(1)各小组三号在黑板上板书答案,组长组织组员讨论订正。 (2) 小组内用红笔纠错,组间用黄笔纠错。 (3) 全班齐读词语两遍。 2.多媒体订正第四题。 步骤:

(1) 对照多媒体纠正。

(2) 组内 1 号、3 号,2 号、4 号结对修改。 (3) 老师随堂抽查。

课堂预设: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能比较轻松的完成。

设计意图:以板书、多媒体展示、相互修改的形式检查预习成果,其目的在于交流落实,检查评价,及时矫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走进文本,感知文意

1.“可是这一本却让我一生难以忘怀,他酷似德国普劳恩的《父与子》中的一组画,不过看了很难笑起来。”这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速读全文,然后用“这是一本 的书”来概括。 课堂预设: A B C 这是一本裁成两半的书 外观 这是一本父亲为我们修补的书 来历? 这是一本与众不同的 意义

2.这本书与众不同,那么它有哪些不寻常经历呢? 乔元贞没有书 果断裁书 父亲追问之后 被迫要书 父亲在油灯下 辛苦补书 步骤: ①独立完成。 ②组内交流。

③小组代表全班交流。

3.这本书对“我”的人生发展有何重大意义?命运对比:

乔元贞没有读那本书 ——— 叫卖东西 “我”读了这第一本书 ——— 诗人作家延伸:吕蒙读书 ——— 刮目相看仲永未读书 ——— 泯然众人 知识对于人生的意义:知识改变命运。 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环境和读书生活。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引导学生读懂这是一本怎样的书,理解这本书对“我”的价值和意义。

(四)研读文本,体会情感 1.细读课文,寻找多种情感。

细读文章 4 段、8 段、12 段, 然后说说写了哪些难以忘怀的事和情?课堂预设:

A 父亲替“我”抄书

———父子之情

B “我”果断裁书 ———朋友之情 C “我”带狗背书 ———人狗之情 D “弄不成”只罚“我”背书步骤: 1.独立完成。 ———师生之情 2.组内交流。

3.小组代表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将段落锁定在 4 段、8 段、12 段这三段,目的是明确方向,缩小范围,提高阅读效率,更有效的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这一环节不仅要概括事还要概括情感,所以需要细读。通过这一概括能够将零散的故事整理成片,清理文章的主要故事情节。 2.品读语段,体会父子深情。 ①教师:作者在本文中写了多种情感,但是作者着力最多,最想突出的是哪种情感呢?

学生:父子之情,同学之情„„

(投影:可是这一本却让我一生难以忘怀,它酷似卜劳恩的 《父与子》 中的一组画, 不过看了很难笑起来。)然后抽学生讲解《父与子》的漫画内容。 通过以上分析引导学生果断回答出:父子之情 ②文中哪些章节体现了父子情深呢?

组内合作找出:3 段、4 段、5 段、8 段、10 段

③全班有感情的齐读 3 段、4 段、5 段、8 段、10 段,并完成以下表格。

设计意图: 通过这一表格的展示, 梳理出父亲为 “我”做的具体事情,从而提炼出父亲对“我”的具体情感。 ④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

“我”的父亲是一位善良、知书达理,并且非常疼爱儿子,充满教育之情的父亲。

元贞父亲 教师对比 对儿子读书的要求迥然不同我的父亲 教师

设计意图:重点理解了父子深情,从而理解了这篇散文的重点内容,感受到了父亲给“我”的无私伟大的关怀和爱护, 学生对父亲的这种爱戴方式产生了无限的敬意。

(五)精读语句,感受特殊情感 1.体会作者为什么很难笑起来?

教师:“可是老师读了文章之后, 除了对父亲产生了敬重之外,心情还十分的沉重”。正如作者所说的一样,很难笑起来。品读如下语句,体会作者为什么很难笑起来?

A.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B.他们家买不起书,教师规定每人要一本„„我只好把书裁成两半。 C.我们是四个年级十几个学生在同一教室上课。

D.元贞把半本书教给我时,哭着说:“我妈不让我读书了。”

设计意图:通过寻找为什么很难笑起来的原因,让大家理解到真正让作者难忘的应该是第一本书后面深藏的那个时代的苦难生活,以及在荒寒中的温情、快乐和梦幻。这样也就理解到了作者真正写这本书的原因。 2.品读语句,体会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情感写的这本书? 教师示范第一句:

①可是这一本却是让我一生难以忘怀, 它酷似德国卜劳恩《父与子》中的一组画,不过看了很难笑起来。

———沉重、留念之情

②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它还厚的书, 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

———敬重、珍爱之情

③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

———铭记、追忆之情

设计意图:教师示范例句是为了让学生明确任务,掌握方法,这是余映潮的教师示范法。通过品读语句来进一步体会作者写这本书的独特情怀。 进一步体会苦难的年代留给作者深深的记忆和挥之不去的复杂情感。 3.图片展示过去的苦难环境

教师展示一组能够反映 20 世纪初社会苦难生活的画面。

设计意图: 通过图片的展示可以让学生们体会几十年前的贫困现状, 从而进一步理解作者当时写这本书时的特殊情怀,理解第一本书的重要意义,理解苦难的岁月所带来的艰辛的生活,贫穷的生活环境,学习的艰难,人生际遇的差别。

(六)寻找文眼,探求主旨

1.齐读最后一段,找出作者在文中最想说的一句话。 2.理解“人不能忘本”。

联系全文说说你对“人不能忘本”的理解。

课堂预设:学生对这一句话的理解,可能理解的不会很透彻, 所以教师要引导他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方面来理解。学生的理解可能会出现: 生 1:不能忘记最初的课本。 生 2:不能忘记人的根本„„

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 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 人不能忘本。

“双关”的修辞。“本”是指课本,即“我”的第一本国语课本;也指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作者所指的主要是后者。这本书既是作者求知的第一本书,也是他成长的第一站,是他人生的起点与知识的源泉。作者一生的品格由此奠基,他从此学会了同情弱者,感悟人生。

设计意图:散文贵在有我,读散文最关键的是要读出作者最想说的那一句话,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寻找作者最想说的一句话来提炼出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题,人不能忘本。

3.朗读牛汉的《谈苦难》。

要让我谈苦难太容易了,我的作品里都有,血泪、愤怒、控诉„„我多么希望每一个人都生活的完美,没有悲痛,没有灾难。我之所以写苦难,绝不是为了咀嚼痛苦,只是让人们清醒的从苦难中走出来。

设计意图:最后以牛汉《谈苦难》的语段作结,给文章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第三环节:课后练习,完成一篇读后感,字数 100-300 字之间

设计意图:语文课不能面面俱到,语文学习离不开写作。对于这篇文章,学生也许还有自己的理解、感悟,所以给学生创造表达的机会,锻炼写作的机会。 板书设计: 我的第一本书

书———与众不同 、 难以忘怀 辛酸

事———裁书、抄书、 读书、背书沉重 人不能忘本情———父子深情, 同学之情, 追忆人狗之情, 师生之情 珍爱

第5篇:3《我的第一本书》陈容珍(整理)

厦门逸夫中学/陈容珍

摘自《厦门逸夫中学》

【教学设计意图】

《我的第一本书》是诗人牛汉写的一篇散文随笔。作者通过“第一本书”的故事的追叙,写出了自己对20世纪初中国遥远的乡村荒寒、苍凉的苦难生活境况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受,这份体察和感受对人的启发和教育是显而易见的。但由于生活年代的久远,今天的学生很难深入理解其中的甘苦和蕴含的意义。为了让生活在阳光下的学生能认识这份生活,感悟这份生活,从中获得情感上的教益,教者一定要创设良好的情境,唤起学生的阅读激情,引导他们走进文本,激发他们对生活和人生的热爱。

基于此,本课我采用了学生喜欢的节目----“艺术人生”来组织课堂教学。课前,小组推荐“牛汉”、“乔元贞”和“„二黄毛‟的儿子”三个角色,让他们充分研读文本。主持人也就是教师围绕文本精心设计问题,课上访谈“牛汉”,让他讲述与第一本书有关的人和事;访谈“乔元贞”,让他回忆当年收到书的心情并谈谈现在的生活状况;访谈“„二黄毛‟的儿子”,让他讲述父亲的抗日英雄事迹。在这期间,适时让台下的同学谈自己读第一本书的感受,谈自己的学习条件,谈人生的感悟。我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的情绪一直为文本的故事所左右。整个课堂教学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作为主持人与学生同读、同讲、同议,成为他们学习的伙伴和朋友。在如此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感受到本课丰富的人文内涵,得到一次情感上的熏陶。

本课教学从三个话题着手:

(一)感受苦难。通过访谈“牛汉”,了解“第一本书”的故事,讲述与第一本书有关的人和事,体会“第一本书”的故事中深藏着的生活的苦难。

(二)感动温情。让学生体会苦难生活中总会有使人感动的亮色(父子之情,同学的友谊,乡村邻里之间的友好淳厚的情义,人与狗合演“双簧戏”的情趣),激发学生认识生活,思考生活,热爱生活,在感受苦难的基础上感动故事中的温情。

(三)感悟人生。认识生活,感悟生活的辛酸和甘甜,使学生体会生活的苦难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及生命乐趣,珍惜今天的学习条件和生活条件。这一环节是前面阅读的延伸,引导学生思考生活和人生,激发学生对生活和人生的热爱。

感受苦难,我们心情沉重;体验温情,我们不禁感动。在感受苦难、体验温情中,学生能严肃地思考生活和人生,对于我的农民工子弟们能通过这一课得到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足矣!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体会本文所表现出来的父子情、同学情、童年的乐趣以及在极其苦难的生存条件和学习环境下苦苦挣扎的一段生活历程,品味苦难对人生的意义。

2、 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能力,学会思考人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创设情境激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

2、加强联想与想像能力的培养,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课前准备】

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事先让学生去关注“艺术人生”的节目,让学生有意识地以这种形式来组织课堂教学。小组推荐“我”、“乔元贞”和“„二黄毛‟的儿子”三个角色,“我”熟读课文,复述文章内容;“乔元贞”追忆读书生活,想像当“我”把“父亲补全的装订好的课本”送来的时候,两人当时的对话,自己的心理。“二黄毛的儿子”讲述父亲在抗日战争期间的故事。教师(主持人)设置几个有代表性的问题访谈“我”、“乔元贞”和“„二黄毛‟的儿子”,把整篇课文内容串起来,让大家理解“第一本书”的深刻含义,学会思考人生。

3、利用课间十分钟调整课桌椅,把课桌椅围成一圈,主持人和被访谈者坐中间,其余同学作为观众坐四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主持人(教师)开场白:

同学们,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今天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谁都离不开书。想一想,你读的第一本书是什么?(请台下观众说说,并谈谈阅读感受)不少同学对自己的第一本书已经记不清了,那是因为我们的第一本书没有什么故事。但诗人牛汉对自己的第一本书却永志难忘。因为那本书承载了一段感人的故事。事过几十年后,作者走过了迢迢征途,饱尝了人生甘苦,回首往事,发现那挥之不去的记忆,是一笔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围绕这一本书究竟演绎了怎样的故事?请故事的主人公牛汉诗人出场。

第一章:感受苦难

主持人:牛汉先生,你以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述的这一段美好的故事,读来感人至深。能简单说说写这篇文章的心情吗?

牛汉:回忆起这段往事时很压抑、很沉重。我想这压抑和沉重是来自于当时人们生活的贫穷吧。由于贫穷,同学乔元贞读书却没有书,我把书撕成两半,让同学有书读,父亲知道后,帮我把撕开的两个“半本书”加上他的手抄部分,最后装订成两本完整的书,我一本,乔元贞一本,这也让我的第一本书有了不同寻常的来历……

我认为这种沉重还因为当时农村文化的落后。在当时的乡村,“书和红薯”都是“稀奇的东西”,我的老师“弄不成”身为一个教师,却弄不到《算术》和《常识》;一个班级,三个学生;十几个人,四个年级,坐在一个教室学习……

主持人:是啊,由于当时乡村经济文化的极度贫困和落后以及闭塞,人们的生活是艰难而沉重的,自家的窘迫,乔元贞家的苦楚,还有那些一样贫穷的“乔元贞”们的家庭也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为活着而活着。生活的苦难和不幸让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辛酸的,追忆往事的心情自然沉重无比!……

主持人:(请台下同学畅谈自己的生活学习条件,在今昔对比中感受苦难,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学生发言略)

第二章:感动温情

主持人:你的第一本书承载着一段苦难的历史,这让你心情沉重,但你在文中又说这第一本书“值得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的”,为什么?

(“牛汉”围绕父子之情、乡村邻里之间的友好淳厚的情义、同学之情和人与狗的情趣来谈。)

牛汉:乔元贞家里极穷,连读的书也买不起,我把自己的书撕成两半,送一半给乔元贞,让同学有书读。当年自己的同情心和对同学的情谊让我到现在都难以忘怀。

父亲的慈爱、同情心、乐于助人也让人感动。父亲关心“我”的学习,学期结束,问“我”考了第几名,“我”说:“第二名。”父亲非常高兴,又是抚摸,又是夸奖。当父亲看到“我”那本凄惨的课本时,愣了半天,翻来覆去看。当问清原委后,父亲并没有批评指责,只是深深的叹着气。父亲是一个知书达理的人,这深深叹息,既包含着对儿子做法的默许,又有对儿子同学生活贫困的深深同情。

当时乡村邻里之间的友好淳厚的情义也让人感动。“我”和狗引得十几个学生哄堂大笑。“弄不成”把“我”狠狠训斥之后说:“看在你那知书达理的父亲的面上,我今天不打你手板了。”尽管有失老师身份,但却表露了邻里间的友好。

我的童年更多的是辛酸,因为生活艰辛沉重,童年没有多大乐趣。但童年毕竟是童年,无论生活多么艰苦,也抹不去与生俱来的儿童的好奇、天真和淘气,能和小伙伴们在一起,和小狗在一起,回到大自然,都是快乐的,而且只要玩起来,什么困苦都会忘,这是在学习条件极其恶劣、生活处境如此窘迫的情形下获得的一点乐趣。苦中求乐,这也许是我们当年觉得上学有趣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主持人:作者怀着敬重和珍爱的感情在追忆这“第一本书”,因为除却苦难,这书里还有来自于“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那就是与书有关或由书引发的父子深情、同学友情及童年上学的乐趣。这艰苦年代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在物质发达的今天也是弥足珍贵,让人感怀的。女作家张洁说:“爱,是不能忘记的。”不能忘记,因为铭刻在心,因为感动。也因此,事过几十年,作者饱尝人生甘苦,回首往事时,发现那挥之不去的记忆,是一笔终身受用的精神财富,是支撑作者在以后的人生历程中遭遇艰难困苦而能矢志不渝、努力追求的精神支柱,是作者人生发展成长之本。

第三章:感悟人生

主持人:文中提到了作者的两个小伙伴,乔元贞和二黄毛。今天我们有幸请来了乔元贞先生和二黄毛的儿子。欢迎两位!

(主持人转向二黄毛的儿子):你的父亲在抗日战争期间,表现得很神勇。能给我们讲讲他生前的一些事迹吗?“二黄毛的儿子”(根据课文内容合理想像“二黄毛的故事”)

主持人:乔先生,牛汉送你的那本书还在吗?你能回顾一下当年收到这本书的心情吗?

乔元贞:这“半本书”是我一生唯一的一本书,我丢不了。当年牛汉给我这本书的时候,我很激动,连睡觉都抱着。可我却在最需要学习的时候失学了,与知识擦肩而过,我辜负了他的一番好意啊!当时我家里很穷,连饭都吃

不饱,我只好退学了。退学后,什么事都干过,现在靠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来度日。我是不幸的,是贫穷毁了我一生。

主持人:如果有读书的条件,如果乔元贞能战胜苦难,也许现在他也能像牛汉一样为社会做更大的贡献。所以说,知识能改变人生命运。

主持人:有人说,苦难是人生的一所大学,许多人正是在逆境中奋发,成就了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你怎样看待人生中的苦难?(请台下同学发言)

参考示例:苦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苦难是流动于地底的地火,苦难是在磨砺你的品格,屈服于苦难,那就在认命的同时也毁灭了自己;不屈服于苦难,用坚强作锄,用乐观作铲,用深邃的思索作锹,坚韧不拔地挖掘,苦难的背后肯定会有惊喜和意外发现。大禹治水迎风沐雨,勾践卧薪尝胆终吞吴;孙膑受刖足之刑而成兵法,韩信受胯下之辱而成大器挥师百万;屈原饱受艰辛而成《离骚》;司马迁致残殚尽竭虑完成《史记》;曹雪芹户牖瓦灶而成《红楼梦》……从古到今,俯拾皆是,不胜枚举。人生在世,酸甜苦辣都是营养,风雨雪霜皆为滋润,苦难成了奋进的动力,前进的基石,向上的台阶。

教师小结:同学们,文中“第一本书”不同寻常的经历,它不仅表明第一次跨进学校大门,走进了知识的世界,更重要的是,那一本书里镶嵌着父亲的深情、同学的友谊、童年的乐趣和生活的苦难以及在苦难生活中抗争的一段心路历程。它既是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人生的第一本书,它给了作者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其实每个人的人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入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快乐、兴奋、痛苦又何尝不是美丽呢?”

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模仿“艺术人生”的模式进行课堂教学,感受苦难,我们心情沉重;体验温情,我们不禁感动。在感受苦难、体验温情中,学生能严肃地思考生活和人生,从而得到了一次情感上的熏陶,达到了预期的情感教育教学目标。

第6篇:我的第一天

急求一份员工升职自荐书!_百度知道

尊敬的公司领导: 您好! 真诚的感谢您在繁忙的公务中垂阅这份自荐材料! 我...初到公司我只是一个普通的××职务,在公司领导的带领和公司每个员工的辛勤劳动...

zhidao.baidu.com/question/234002009.html2011-3-11

一线员工升职班长自荐信怎么写 1个回答 2011-2-26

促销员升职商管处人员自荐信怎么写 1个回答 2011-3-14

更多知道相关问题>>

升职自荐书范本升职 自荐书 范文...升职自荐书范本 升职 自荐书 范文 xx总: 您好! 随着我...3、认同企业文化,体现企业理念:升职是单位激励... 12页 浏览:28691次 wenku.baidu.com/view/81c691bec77da26925c5 ... 2011-3-7百度快照

升职自荐书范文-应届毕业生求职网

升职自荐书范文 Alice279 1楼 做保安的。2011-...团结员工,为单位多做贡献,创造价值,如果我没有能够担任...提出这样的升职要求,并不是“居功自傲”,我所付出...

/bbs/31123.html 2011-9-9中国秘书网

财务人员晋升财务储备主管自荐书 投稿人:木藜 来源:本站原创 时间:2008-8-4 ...升职自荐书 尊敬的**领导: 您好! 我是***,截至*年*月是我在**公司服务...

/Article/ShowArticle.as ... 2011-9-14 - 百度快照

上一篇:银行面试自我介绍下一篇:换届进展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