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随笔反思

2022-06-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教学随笔反思

初中化学教学随笔

新课标下的初中化学如何围绕新课标、考纲为学生的发展设计好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如何开展化学课堂的高效教学,已成每一位初中化学老师面临的现实问题。笔者将结合本人在化学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困惑、对初中化学教学的的一些做法与大家一起分享,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化学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现状和困惑

纵观三年前的化学教学模式,我相信现在的老师们当然包括我都曾应用的传统的应试的教学模式(即组织教学——导入新课——传授新知——复习巩固——课后作业)。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总是被动地吸取教师从外部提供的知识信息,形成老师讲、学生听、是灌输与接受式的教育。当然,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迅速培养出吸收、储存旧知的知识型的人才,这种教学模式与当今社会的迅猛发展、需求创新人才相悖,存在着很大弊端,其主要表现在:

(1)忽视以人为本,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的容器,严重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能力、忽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的培养。

(2)教学内容片面,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传授知识,用教师思维代替学生思考,最终导致学生学习方法,思维方式的僵化,使学生成为没有思维的读书机器被迫学习。

(3)教学行为具有强迫性。教师的讲授着重于习题的解决,注重考试的难易程度,追求的是高分,而忽视了过程和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不是学习方法的指导而是题海战术。学生往往是迫于外部压力而学习,而忽视了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学习活动内在发展,从而形成师生间演绎出一幕幕“你教、我学”“你不教、我不学”、“不想学偏要我学”“学不会就惩罚”等等强制关系,使得学生内心对学习产生厌倦,抵触情绪。厌学、逃学的现象也是少不了的,弄虚作假有过之而无不及,教与学似乎处于一种冷战状态。同时就会出现学生学得苦,教师教得也挺累的现象。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平庸的教师只是叙述,好的教师是讲解,优异的教师是示范,伟大的教师是启发。面对这四句话,自己照照镜子、流流汗,我发现自己充其量是一位介于好的、优异的之间的教师。汗颜之余,我寄希望于课改浪潮这一契机,把老师和学生从“累”中解脱出来,回到上世纪80年代课程安排体系,每天6、7节课,把大把的时间还给学生,从而开展“海量阅读”和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交给学生一把开启终生学习、不断发展、一生幸福的金钥匙,在教学模式的百花园中,培植一朵转基因的新花来。

二、例说新课标下的教学活动

随着新一轮课改革的到来,各种教学模式如同雨后春笋一般涌现。笔者认为不应唯模式而唯有效、高效,一堂好课往往会让人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那么如何设计好一堂优秀的化学课,我将以教学片段加以说明。

(1)研读《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可以明确教学的具体范围、内容和要求,做到心中有数,避免盲目地 “超标”、“拔高”、“拓展” ,准确把握目标层次因为目标是学习的方向盘)和教学目标。可能教学目标的预设与课堂的实际情况不可能完全吻合,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教学目标作出适时调整,最大限度地面向全体学生。另外,化学教学中还要适时跟进、检测、反馈、拓展,以多种方式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使学生真正实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课堂成为知识的超市,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付出艰辛努力编写高质量的化学导学案。从而追求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2)《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既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开发者;为此高度整合教材,不仅丰富化学课程内容,更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探究案例一:一装满二氧化碳的矿泉水塑料软瓶(瓶盖用单孔橡膠活塞代替,其中单孔橡胶活塞装有带开关的导管),取下活塞向瓶中加入约三分之一(塑料软瓶总体积)体积的水,盖上活塞并小心地振动瓶子,一会瓶子变形了。①为什么矿泉水塑料软瓶变形了呢?可能是二氧化碳溶于水,导致瓶内的压强变小塑料软瓶变形;也可能是水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导致瓶内的压强变小塑料软瓶变形。②瓶内剩下气体是什么呢?如何检验?将导管放入到澄清的石灰水中,打开开关并挤压塑料软瓶,可观察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瓶内剩下气体是二氧化碳。③二氧化碳、水能使紫色的石蕊变色吗?(控制变量)将石蕊染成的干紫花分别固定在细铁丝(大约35厘米长)的上中下三处。取下活塞将带紫花的细铁丝插入塑料软瓶中,可观察到瓶内液体中的细铁丝上的紫花变红,而瓶内外细铁丝上的紫花无明显变化。取下细铁丝,向没变色的紫花上喷少量的水,重新插入塑料软瓶中,可观察到瓶内细铁丝上的紫花变红,瓶外细铁丝上的紫花还是无明显变化。说明二氧化碳、水都不能使紫色的石蕊变色。④二氧化碳溶于水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呢?生成了什么物质,具有什么性质呢?将醋酸加入到紫色的石蕊溶液中,可观察到紫色的石蕊溶液变红;将瓶内的液体取少量加入紫色的石蕊溶液中,可观察到紫色的石蕊溶液变红。说明二氧化碳溶于水时发生了化学变化生成了一种与醋酸的性质(使紫色的石蕊溶液变红)相似的物质(碳酸)。将变红的石蕊溶液加热,可观察变红的石蕊溶液又是变成了紫色,说明生成的碳酸不稳定。

(3)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把好教学质量的至关重要的条件,也是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根本措施。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快乐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愿学越爱学。

探究案例二: 用蜡烛在空气中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提出问题:在学习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用红磷在瓶内燃烧,烧杯中的水倒流入瓶中,水的体积约占瓶容积的1/5,由此判定空气中的氧气约占1/5。

为什么非要用红磷而不用其他物质呢?书上说,这是因为红磷在空气中易点燃,而且反应完毕后不会生成气体,以防止占据消耗的氧气体积,使实验失败。那么,可不可以使用其他物质来完成实验呢?

我的设想: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后,我觉得可以用蜡烛来代替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我设想既然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那么在消除空气中氧气的过程中,就不应该有其他气体生成,而蜡烛在空气中点燃(据:石蜡+氧气 二氧化碳+水)有二氧化碳生成,这样我们就考虑将二氧化碳通过一个化学反应,将它消耗除去。根据CO2+Ca(OH)2=CaCO3↓+H2O,我们就考虑把书中用的水改为石灰水(澄清)[Ca(OH)2 ]。

我们预计:随着二氧化碳不断与石灰水反应,石灰水会进入广口瓶,并上升到1/5刻度处。

实验步骤:①将装置按计划组装好。②将蜡烛点燃,迅速伸进广口瓶中,塞紧橡皮塞。③待蜡烛熄灭,广口瓶冷却后,打开铁夹,澄清的石灰水进入广口瓶中,并不时轻轻振荡瓶子(加速其与石灰水的反应速度)。

实验现象:①点燃的蜡烛伸入广口瓶中后,一会儿,蜡烛熄灭,瓶壁上有水珠生成,且有少量烟放出。②打开铁夹后,澄清石灰水迅速进入广口瓶,一会儿,石灰水稍稍变浑浊约有1/15的体积。③导管中有石灰水渐渐上升,慢慢进入广口瓶,将烧杯稍稍上举减小高度差所产生的压强,使石灰水顺利进入广口瓶。再次观察,进入广口瓶的石灰水约占广口瓶略小于1/5的体积。

分析原因:实验并不是很成功,进入瓶中的石灰水没有达到1/5的体积。思考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受时间限制,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还没有反应完全,并且只是与澄清石灰水接触,反应速度较慢,瓶中多余的二氧化碳还没有消耗完;导管中有空气,与水一同被吸入瓶中,占据了一定体积;装置的气密性不好,有其他气体,进入广口瓶中,相信在不断改进后,用蜡烛在空气中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实验一定会成功。

(4)達尔文曾说过:世界上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为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的教学方法应多样化、最优化。化学教学中有多种方法,如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问题解决法、自学法、归纳法、演绎法……在各种教学方法中,教师均应注意渗透启发式教学的思想。把握课型特征进行课堂教学优化,中学化学知识从其内容和教学形式上可分为不同的课型。不同的课型由于其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和学生的认知顺序不同,知识的呈现方式也就要求不同,这种不同就构成了不同课型的特征。另外,应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形成特有化学学习法,彰显学科特点。引导学生每天反思:学了什么、学会了什么、会学了什么、乐于学什么?同理我们也应该每天反思:教了什么、教会了什么、会教了什么、乐于教什么?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更加关注学生的认识发展,学生认识方式的转变。在教学活动的设计方面,要注重联系实际问题,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以问题和活动驱动学生积极思维和参与学习过程,帮助学生形成从化学的视角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作者:汤建强

第2篇:初中作文随笔教学研究

【摘要】在新课改不断深化的今天,初中生的素质教育也更加深入。写作教学作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核心组成部分,为提高初中学生的写作水平以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能力提供了重要思路。本文结合初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及知识面等情况,针对写作训练中的随笔训练展开分析,意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写作素材,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热情,从而优化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随笔训练;写作教学

作文在初中语文考试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是学生培养语文素质的核心。目前,我国初中生的写作水平尚有提升空间,教育工作者在不断地调查与反思中发现,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写作训练的效率低下。语文作为一门需要知识积累的学科,仅仅依靠课堂上的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需要制定系统、高效的随笔教学计划,组织学生进行适当的随笔训练,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一、随笔教学的基本内容

(一)制定写作目标

随笔作为一种自由度较高的写作题材,具有范围广、灵活性强的显著特点,因此,制定明确的写作目标尤为重要。在一次合理的随笔教学中,教师应制定一个具体的写作方向,引导学生沿着该方向收集符合要求的素材,随时关注学生的写作过程,针对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适当的指导,磨炼学生的写作技巧。

(二)积累写作素材

语文写作是一个持续积累的过程,当学生的阅读量与素材积累到一定程度,写作水平也会显著提高。教育工作者经过多年实践,总结出以下两个经验:第一,教师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生活,记录所见所感,以此作为随笔的素材;第二,学校建立图书角,由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阅读与摘抄,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将读与写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

(三)开展合理评改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双向反馈的过程,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也需要得到教师合理的评价。在进行随笔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分层评价,即针对不同写作水平的学生进行准确评价,方便学生充分了解各自写作的优缺点,从而提出有效的改进策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随笔教学的具体方法

(一)敏感度与积极性培养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想要做好一件事,首先要对这件事抱有足够的热情,愿意在上面花费时间与精力。在随笔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取鼓励引导措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培养学生对写作素材的敏感度。

以武汉市2019年中考满分作文《洒一路欢歌》为例,小作者的科任老师在认真阅读后,通过班级宣传栏、广播站佳作朗读的方法,充分展示该优秀作品,对作者进行公开表扬,为其他学生树立榜样,不仅促进了作者本人的写作动力,更达成了学生之间的良性竞争,从而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灵感的出现总是伴随不确定性,教师无法将教学完全集中在课堂上,因此需要教師鼓励学生多听多看、随写随记,不刻意限制写作题材,如小说、诗歌、散文等;不刻意限制随笔的字数,如500字以内的小短文或者1000字左右的童话故事;甚至不规定写作地点,可以在教室、公园或者电影院等。教师通过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以随笔作为沟通的桥梁,消除学生对写作的恐惧心理,逐步培养学生的热情,从而提高学生对生活中各种素材的敏感度,真正做到“所见即所感,我笔写我心”。

(二)创设情景法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大限度地增强学生对写作的热情,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场景模拟,以便学生理解现有的写作素材。在随笔教学课堂上,教师可采取视频播讲、演绎法、小组交流法等,组织学生再现场景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以演绎法举例,杭州市养正学校11名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开发区晚会上共同演绎《皇帝的新装》,表演大获成功,“小演员们”也受益匪浅。表演结束后,记者对他们进行采访,所有人都表示这篇课文令他们印象深刻,亲自参演文中角色让他们对作者的意图理解更为透彻,写出的读后感也更加精彩。在演绎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开展此类活动的同时,教师应当不断提升自我的综合素质,切实参与其中,而不是单纯地旁观与引导。除“策划者”,教师还具有多重身份,他既可以是与学生共同参演的“演员”,也可以是带动整个活动进程的“导演”。只有将自身打造成富有魅力的优秀教师,才能潜移默化地感染每一位学生,形成上行下效的良性循环。

(三)读写互动法

阅读是学生提升写作能力的重要前提。足够的阅读量能让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形成开阔的眼界,从而获取更多感悟,下笔时“信手拈来”。在随笔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养成读写结合的习惯,重视阅读在写作中的巨大作用。

以七年级下《紫藤萝瀑布》为例,武汉市七一中学优秀教师梅丽旻曾将课文分为写前阅读和写后阅读两个阶段。写前阅读:梅老师先让学生对课文进行自由阅读,待学生对课文形成初步印象后,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最后再对讨论结果进行补充,引导学生对优美字、词、句进行赏析,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写后阅读:在学生充分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后,梅老师鼓励学生以此种手法写出课堂随笔,在学生的作品完成后,仍将学生分成小组,鼓励小组内成员互换习作,通过学生之间互读习作,让学生找出自己或同学的亮点和不足,最后师生共同交流意见,充分达成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有效促进读写互动,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梅老师的这种方法辅导学生40余人次在楚才作文大赛中获奖,其中特等奖1人。

(四)联想与想象

大多数文学作品的创作离不开联想与想象,随笔更是如此。作为自由度相对较高的一种写作形式,随笔的内容具有广泛性和创造性,如果学生敢于想象,善于发挥其独特的思维能力,写出的文章也会更加精彩。在随笔教学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阅读不同类型的书籍,如童话、推理小说、科幻小说等,以便学生积累足够的素材;其次,教师可以运用课文和教辅资料,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联想训练,比如续写课文、续写小说、写读后感等。

以2019年河南中考语文试题为例,时针对指南针说:“什么时候你都指向南方,真是太固执了!”指南针微笑着回答:“如果我像你一样不时地指向不同的方向,早就被人当垃圾扔掉了。”试题要求阅读材料,进行联想或感悟,并任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针对此类试题,河南优秀教师马晓茹曾引导学生进行反向思考,将材料中的对话身份互换,如果由指南针去批评时针永远不会停下,时针又该怎样回答,从而引发学生之间的热烈讨论,让他们找出适合自己的立意与角度,最终写出优秀的作文。针对联想与想象力的训练,笔者整理了如下策略以供参考。其一,以典型佳作如《天上的街市》为例,指导学生分清联想与想象的差别,方便学生对两者进行更深入的理解;其二,列举出一些带有特殊意义的词语,如春节对应春联、玫瑰对应爱情、中秋对应月饼等,指导学生进行自由联想,发散思维;其三,任意给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并给出特定情景,将学生分组后鼓励小组成员各抒己见,将词语和情景相互结合,写出一段合理的故事。

三、结语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随笔教学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熟练运用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从生活、学习中获取素材,并通过合理的方法对学生进行随笔写作训练,是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不可忽视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张晨月.初中语文随笔训练及作文教学的有效思考[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

[2]张旭林.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随笔训练[J].西部素质教育,2019(13).

[3]刘春辉.初中语文随笔训练及作文教学研究[J].学周刊,2018(28).

[4]朱静江.初中语文随笔训练与作文教学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8(41).

作者:袁煜

第3篇:共写随笔,教学相长

【摘要】师生共写随笔是师生之间交流思想,沟通情感重要方式之一。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开展共写随笔教学模式,一方面能够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并根据学生特点灵活调整语文写作教学安排,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与水平;另一方面还能引导学生跟随教师掌握优秀写作手法,提高自身写作水平。为进一步提升小学师生共写随笔教学有效性,本文将结合个人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经验展开具体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 师生双方 共写随笔 教学模式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师生双方交流沟通情感至关重要。但在以往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往往习惯于采用面对面口头交流的形式而极少通过书面交流的形式沟通情感,这就使得师生双方无法真正在心灵上产生情感共鸣。“共写随笔”教学理念的提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遗憾。共写随笔强调师生双方“共同”展开写作。这一写作形式既能引导学生跟随教师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还能强化学生头脑中对于语文教师认识的全面性,并为小学语文教师更高年级教学奠定坚实情感基础。本文将从小学语文教师角度出发,探究提高小学师生共写随笔教学模式有效性的具体路径。

一、教师示范学生仿写,有效发挥教师引领作用

叶圣陶先生在其《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曾指出,“诱导与启发,讲义并示范”是语文教学重要方法之一。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共写随笔教学时,通过示范引导学生仿写具有一定实践价值。具体而言,语文教师先写范文再带领学生共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范文写作技巧这一形式,除能调动学生思维拓宽学生思路激发学生创作灵感外,还能引导学生自我反省个人在展开写作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如错别字层出不穷、标点乱用、逻辑混乱、层次模糊不清等问题。反省的过程,同样也是引导学生自我改正的过程。其次,教师还可采取手写形式书写范文,并将范文张贴至班级文化墙中的方式,使学生对照反思的同时,实现既定目标。为进一步提高学生随笔写作能力,教师可引导学生开展日记写作。日记写作是锻炼个人随笔写作能力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教师通过每日示范写作日记的形式,除能为学生提供参考价值外,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每天撰写日记的良好习惯,并为其终身随笔写作习惯的养成奠定坚实基础。

例如教师在教授完《草船借箭》这篇文章后,就可示范学生展开日记写作。日记写作内容既要包括今日在语文课堂中所教知识的梗概,还要包括个人对于《草船借箭》这篇文章的理解,以及通过教学《草船借箭》这篇文章所取得的收获。这一随笔日记实际上也是对教师当日工作进行的总结。教师通过工作总结,能够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提升教学效果。教师示范随笔日记写作后,学生再进行仿写,写作内容也应当进行灵活调整。具体而言,小学生首先应在随笔日记中,将《草船借箭》故事内容进行简要复述;其次,再发表个人对于《草船借箭》这篇文章,尤其是对诸葛亮及周瑜人物形象特点的看法;最后,再根据教师所教授的生字词、表达手法、表现方式等语文要素撰写个人心得体会。小学生通过教师范文展开仿写,一方面能够准确把握随笔尤其是日记写作思路;另一方面还能加深对语文知识学习的理解与记忆,提升个人语文学习能力。“示范”与“仿写”这一师生共写随笔形式,既能有效发挥教师引领作用,还能促进小学生写作表达能力全面提高。

二、结合生活共同积累,奠定随笔写作内容基础

语文来源于生活,小学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展开共写随笔过程中,也应从生活出发共同积累写作素材,并为之后的随笔写作内容提供知识储备。为确保小学生能够良好“输出”,教师首先应引导学生共同“输入”。具体而言,小学语文教师可带领全班学生共读共赏优秀文学作品,或是共同观看文学赏析类节目。当学生具备一定文学素养后再展开随笔写作,能够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教师再组织学生参加语文实践活动,如诗词朗诵大赛、读书交流会、对对联大赛等。学生参加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既是“输入”过程也是“输出”过程,这对学生之后展开随笔写作,具有良好奠基作用。最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根据学校生活中的“输入”与“输出”活动共同展开随笔共写。例如在图书馆“输入”阶段,教师与学生都可根据阅读内容,展开读后感写作或是读书交流写作。师生双方共写随笔,一方面能够升华阅读收获感悟阅读意义,另一方面还能共同拓展师生双方认知能力,提高写作能力。这对于教师而言,能够有效提升自身职业道德素养与思想道德修养;对于学生而言,能够培养学生良好阅读思考习惯与分析总结习惯。在语文实践活动的“输入”“输出”阶段,教师与学生都可根据活动内容展开随笔写作。教师可对活动流程进行活动稿写作,学生可对活动内容及活动形式展开体验与感悟写作。通过师生共写,师生双方都能对实践活动意义有着更为全面的认知,对于今后语文实践活动的展开也具有更多兴趣。当师生双方根据学校生活中所积累的素材写作完毕后,还应继续保持观察习惯,逐步将写作焦点聚焦于社会生活当中。例如师生双方可根据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展开评析写作,或是根据优秀生活影视内容展开影评写作。师生双方共写的过程,同样也是观点交锋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师生双方对于生活的认知也更趋向于共同化,师生之间的情感也更加真挚牢固,小学语文教师师生共写随笔教学价值也随之凸显。

三、互评互鉴交流情感,升华共写随笔情感意义

小学语文教师要想进一步提升共写随笔教学有效性,除引导学生共同展开写作外,还应注重互评互鉴,在互相评价赏析过程中引导学生完善写作手法,掌握写作技巧,提升写作能力。小学生与初、高中年级学生相比较而言,无论是表达能力还是阅读理解分析能力都较为薄弱。在写作过程中,容易出现较多问题。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展开生生互鉴,师生互鉴,既能与学生交流沟通情感拉近与学生之间距离;还能为学生指出不足,引导学生自我修正并提高随笔写作能力。在互评互鉴过程中,教师也应意识到小学生这一群体自尊心较强这一心理特点,并以更加柔和的表达方式表达个人观点,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帮助学生解决写作问题过程中,进一步提升共写随笔教学中所包含的情感价值。例如教师在与学生完成观后感写作后,就可首先采取生生互鉴的形式,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换并鉴赏随笔作品,教师再引导全班学生学习评阅观后感具体流程,如观后感写作三段式具体步骤;再比如学生观后感随笔中是否包含病句或错别字;还比如学生所撰写的观后感中情感是否真挚,收获与感受是否具有积极性或是启发价值。通过这一共同欣赏评价,学生在指出他人写作不足的同时,也能意识到自己在观后感随笔写作中的缺陷。其次,教师还可以采取师生互鉴的形式。在教师对学生观后感随笔内容展开分析过程中,学生也可对教师笔下的观后感内容进行交流与讨论,借鉴教师随笔中的遣词造句、写作结构、表达思想、情感体验等。通过师生互鉴的形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重视;师生之间情感沟通也更加亲密真挚。与此同时,在师生互鉴共写随笔课堂上,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发散个人思维,表达个人观点。真正具有价值的随笔作品,往往都饱含个人真情实感和真知灼见。只有当学生真正对教师心无芥蒂,才能真正拉近师生之间距离,共同创作出具有较高水平的随笔作品。

四、共同规划人生蓝图,彰显共写随笔未来价值

共写随笔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中,能够汲取充足养分,同时教师也还应让学生立足于当前生活,对未来展开向往。学生只有从小学阶段就勾勒起人生蓝图,才能在今后学习、生活中更具目标感及行动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展开随笔教学过程中,可以从共同规划人生蓝图出发,彰显共写随笔的未来价值。例如,教师可以首先将个人在未来将要朝着优秀教师方向发展的人生蓝图,以随笔形式撰写成文与学生分享。其中既要包括教师提升个人教学技能的路径,也包括教师前进道路中所要秉持的信念。学生品读教师随笔的过程,同样也是感知教师积极向上、乐观奋斗精神的过程。其次,教师再引导学生共同书写个人蓝图。具体而言,随笔内容既要包括个人梦想,还要包括在为梦想奋斗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办法,也要包括在收获掌声时个人应怀有的心态。教师从多个层面指导学生共写蓝图,能够为学生今后发展指明方向,也能为学生随笔写作能力的提升提供有力助益。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在展开共写随笔教学过程中,首先应从学生学习需求出发,在了解学生学习特点后通过示范引导学生展开仿写,为学生写作道路指明方向。其次,教师再根据学校生活引导学生共同积累写作的素材,为写作内容的展开提供保障。再次,教师还需注重共写随笔后的互评互鉴,进一步升华随笔写作中的情感意义。最后,教师与学生共写蓝图,为学生健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奠定基础。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师只有循序渐进,才能提高共写随笔教学有效性并进一步升华随笔教学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兆友,冷学宝.达成共写随笔“四化”,促进师生诗意成长[J].初中生世界,2021(12):68-69.

[2]何大超.挖掘生活:师生共写随笔内容开发的有效路径[J].初中生世界,2021(12):70-71.

[3]王兆友.从“互诉”到“互塑”——师生共写随笔的价值诉求[J].师道,2020(9):36-37.

[4]韩建文.新教育“共寫随笔”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山东教育,2019(34):25-26.

作者:把红强

第4篇:教学反思随笔

教学反思随笔交界营学校周丽萍 不知不觉中,我在教育教学的路上,已走到了15个年头,回顾这15年的时光,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欣慰的是无论是在个人的教育教学经验,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是教育教学的效果,都比刚参加工作时成熟了许多,进不了许多。 波斯纳曾提出过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反思=成长,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大受限制。可见,经验和反思对教师的成长有着非常大的意义。

记得有这么一句话“你要想跑得更快,要先学会停下来。”这句话是说在跑步中我们要学会停下来,这样可以对自身做全面彻底地调整,也可以积累更多的体力、技巧和方法,以更高的速度冲刺。跑步是这样,我们的教学工作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试着在教学中多反思,使自身获得的经验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那么,我们的专业技能将得到更大的发展。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只有运用头脑真正地反思,才会有我们教师自身的发展,才会有学生的发展。 通过我的教学实践,结合教学反思,使我真正地体会到,反思,对一个教师的成长,真的很重要。我想,只有坚持不懈做着反思教育的老师,才是真正能在教育教学中有所

收获的人。一个拥有积极态度的人,总是能在各种逆境中寻找到坚持下去的理由。由此想到我们平时教学中的反思也是一样,只有首先抱有积极反思的态度,才能真正做到反思,做好反思。坚持到底就是胜利。所以,老师们:想要真正反思成功,先有坚持积极的态度吧。

第5篇:教学随笔反思

随笔一:我的科学探究记录三步曲

从事科学教学已经多年,观摩、参与过多次优质课的评选。我发现绝大多数执教教师都有压箱一招:把科学探究中需要进行书面记录的内容如研究计划(方案)、科学记录表等打印在纸上,每个小组发一张。在讨论研究时,由能力较强的组长或记录员将小组讨论、研究的结果记录在上面,以供全班交流时用。这种记录的方式确实不错,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又有利于学生养成边研究边记录的良好科学探究习惯。那么如何将这种有效地科学探究记录引入平时的课堂教学呢?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考虑,很少去印制这样的探究记录表,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作研究记录能力的培养却是刻不容缓的,如何来达到这些目标呢?近几年来,我尝试过几种不同的科学记录方式,有得有失,现撷取出来与同行们切磋一下。

第一步:孤掌难鸣——固定记录员,一人来记录。

我们所任教的班级一般都是50多甚至60多人的大班,课堂上一般要分十

四、五个小组。我首先给每个小组选好了记录员,讨论或实验时,需要记录的内容都由他来记录到本子上。目的是将小组内的智慧统一汇总出来,然后参与全班的研讨、交流。这种记录方式确实能体现出小组内成员的合作、研讨,也能出一定的成果,但弊端也很明显。有些记录员就经常向我反映:××同学小组讨论时在谈其他的话题;××同学根本就不参与讨论;或者××同学连想都不想我们讨论的问题等等。由此可见,在小组合作中,有部分同学的确游离其外了,讨论的内容似乎与他们无关,反正自己又不用记录,干脆连思考也免了吧!研究记录——小组内集体智慧的结晶,几乎变成了某些小组组长的一言堂。而那些思维经常开小差的同学却如鱼得水,左右逢源,在小组活动中玩得特开心,而对探究的内容和结果几乎一无所知。

我觉得这种状况发展下去是极其危险的。这些不能参与小组活动(这里指的是高档次的思维活动)的同学会在科学课上发展很少,或者会停滞不前,更有甚者反而养成了不良学习习惯。

鉴于以上认识,我改变了策略,换成了另外一种记录方式。 第二步:众调难调——人人都是记录员 同时来记录

教学随笔 为了提高每个小组中每位成员的主人翁意识,我规定小组讨论或实验时每个人都必须做记录。边讨论边把小组内达成的统一意见都记录在自己的科学记录本或书上。

这种方式一经实行,效果立竿见影。小组中每个人都在奋笔疾书,唯恐落后。每个人都很主动积极地去观察、去思考,基本没有游离于活动之外的。但这种方式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时间长了,完成书面记录成了主要任务,而小组成员之间的讨论交流倒成了次要的。都忙着写了,似乎无暇顾及讨论了。小组合作形同虚设,全班交流时各人说各人的,小组内都没有达成共识。这可不是我的初衷。怎么办呢?只能另谋他略。

第三步:优美的和谐——人人轮当记录员 轮流来记录

我向学校申请,每班发给15个包装精美的科学记录本,上面工工整整地写上组名和小组成员的姓名。上课之前发给各小组,需要做记录时,小组成员轮流来做。这节课你记,再节课他记,每次记录最后签上记录员的大名。这种方式真是不错,汇集了前两种方式的优势,弥补了前两种方式的不足。我认为其优点有以下三方面:

(一)能促使小组每个成员积极思考,参与小组活动。

在这种情况下,小组里每个成员想给思维放个假(偷懒)都不行,因为如果你不认真思考、不积极参与讨论,就等于不支持小组内别的记录员的工作,以后你记录时,谁还积极思考、讨论,支持你的工作呀?这样一来,即使组内的“小懒汉”们也能踊跃思考,积极的出谋划策,为小组探究、研讨贡献自己的光和热了。各个小组呈现出一派真正的“热火朝天”的良好氛围。

(二)促进了小组内的合作交流

这种方式要求小组内只有一名记录员,他是组内所有成员的书面代言人,负责记录组内讨论后集体达成的统一意见,而不是单个人的思考,这就促进了小组内的合作交流,有利于整合小组中的意见,实现组内思维的碰撞,达成共识,便于全班交流。

(三)均衡发展了学生的书面记录能力

这种方式使小组内每个人都有亲自记录的机会,很均衡地发展了学生们边研究边进行书面记录的能力,而且在不断变化记录员的过程中,他们还能互相取长补短,使自己的记录能力发展更快。

总之,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觉得这种轮流来记录的方法还是比较不错的。各位同行在这方面有何妙招?请拿出来我们一同分享一下。

随笔二:科学优质课听课心得

2017年11月3日至8日,邹平县科学优质课评选在黄山小学成功举行。本次科学优质课评选共有6位教师参加,执教的课题均布于3-6四个年级,其中三年级5节,四年级6节,五年级5节,六年级7节。担任本次优质课评选的评委是科学教研员赵晓磊主任和4位市级科学教学能手共5人。

从整体来看,本次优质课参选的大部分教师的科学教学理念还都是比较正确、比较新的,都能深入理解科学课的本质,并把科学探究的整个过程组织的比较到位,而且都比较重视学生的探究过程,给学生比较长的一段时间进行自主探究学习,重视了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计划的制定,重视了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和科学探究记录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年轻教师自不必说,就连年龄较大的教师,课上得也有滋有味,如《谁流的更快一些》,教师设计的非常细致,看出执教老师平时都就很注重研究。再如《抵抗弯曲》一课,教师上的很扎实,虽没有多少创新的地方,但是每个环节完成的都很到位,探究过程相对完整,探究过程的指导,尤其是制作的条形统计图和柱状图,非常直观地,让人一目了然,而且这些图表都是根据学生当时收集到的数据现场生成的,非常好,速度很快,节约了时间。

执教教师都重视了教学材料的准备,在教具、学具上做了认真思考、精心设计、制作和选择。如执教《蚂蚁》一课的老师提前月余就网购了“蚂蚁家园”,在喂养过程中既帮助自己更好的了解掌握了蚂蚁的习性,更提高了学生课堂观察活动的有效性;再如《光是怎样传播的》一课塑料弯管和潜望镜的制作;《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中为提高实验数据的准确性,执教教师去沙发厂按尺寸订做了木架。

执教教师都能合理的、创造性的使用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等现代教学手段,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如《运动与摩擦力》一课,苏老师播放了自己录制的测量运动小车摩擦力方法的微视频材料,清晰直观的让学生明确了实验的方法步骤,起到了很好的演示、讲解作用。执教《谁流得更快一些》的李老师,课堂上播放了自己边演示边讲解的滴管使用方法的小视频也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执教教师都能较好的落实让学生在自行探究中获取科学概念的教学理念,尽可能的引导和指导学生在有目的的研究活动中形成科学概念,而不是向学生灌输科学知识,当在汇报交流中发现学生的探究活动没能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时,不是急于将问题的正确答案强加给学生,而是指导学生再次通过实验去感知和体验,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如王浩老师执教《声音的传播》一课时,学生在比较钢尺、木尺、尼龙绳、棉线传播声音的效果有什么不同时,学生交流时出现了疑义,老师反复让学生体验了三次,虽然学生出现疑义的问题主要在于方法上的指导不是很到位,但是老师这种努力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体验和感受的意识和做法是值得我们学习和肯定的。

随笔三:赶路,莫忘欣赏沿途的风景。

——上班骑车有感

今天早上骑车上班,蒙着头地赶路,因为忘记带mp3了,(以前都是听着音乐的)所以一路上有点枯燥,百无聊赖之中,忽然想到:自己每天一个来回,匆匆忙忙穿梭于车流之中,路两旁的建筑或者商铺似乎都很熟悉,却也都无法说出他们具体的名字或者详细的位置,如果有陌生人问及某个地方在哪儿?我大概还是支支吾吾、模棱两可上半天吧?唉,一直以来自己就容易这样,在路上,心中只有目的地,根本对路边的建筑、标志什么的熟视无睹。其实,生活、工作中的我们不也如此吗?只顾着赶路,却无暇顾及沿途的风景,哪怕是很美很美的景色。只有等到错过好长时间了,才偶又想起当初那令人流连的时光,不禁后悔当初没有好好体会和享受……

生活中,每天柴米油盐,看孩子,做不完的家务,睡不够的觉,和家人孩子之间整天吵吵闹闹的,烦恼多的简直数不胜数,就这样在不断地烦恼抱怨中一天天消磨着时光……但是,如果我们能想到孩子长大以后,自己老了的时候,情况会是什么样?我们或许会非常怀念孩子小时候的时光,那时候也许会想,孩子小时是那么的可爱,自己为啥只看到了他恼人的一面呢?为什么没有好好珍惜、好好享受和孩子在一起的美好时光呢?有孩子陪伴在身边,即使整天吵吵闹闹也是莫大的幸福……其实,在孩子一出生时,就有长辈告诉过我她的遗憾,并提醒我要享受当下、享受孩子的成长与陪伴,可真到了行动上好难啊。

工作中,每天备课上课,和学生们斗智斗勇,累得精疲力竭,最令人烦恼的是那些整理不完的档案,应付不完的检查,每天塞得脑子满满的,让人总有种窒息的感觉……还有,还有要被上级领导听课,准备课是高强度的工作,要自己满意,还要领导满意,要精益求精,不能丝毫懈怠……太多的压力压在肩膀上,令人找不到工作中的乐趣……但是,如果我们能放眼退休以后呢?情况可能就大不一样了。眼前的烦恼根本算不上什么,学生的顽皮可能成为一种笑谈,自己被领导听课、评课时的紧张和压力可能成为一种美好的记忆;还有那些检查,那些档案,可能早已没了踪影,深深留在记忆中的,可能是那些和同事们一起努力工作的愉悦的心情。所以,我们要用离开工作岗位后的那种心态来看待现在的工作,关注好当下!我们现在所能做的就是把心里的包袱放下,把内心的压力放下,全力以赴地投身到工作中,关注当下应该做的事情,试着体会和享受当下工作带给自己的充实;试着体会和享受和同事们在一起工作的乐趣;试着体会和享受年轻的感觉……

我们总在说修炼心态,心态的确是近几年流行的一种较时髦的提法,这也恰恰反映了现代人、尤其是中国人当下的生存状态:压力大到历史空前,生活节奏快到无以复加。有外国专家经过调查世界上多个国家的幸福指数后,得出结论:富裕的中国不快乐。可见,不能享受当下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我觉得,心态,其实是一种乐观的人生态度,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王曙光老师在飞信上的心情短语里面曾经有过这样一句话:快乐是一天,不快乐也是一天,每个人来地球的机会只有一次,为啥不快快乐乐每一天呢?话说的很通俗,也很实在。其实无非提示我们要享受生活和工作,快乐每一天。 让我们关注当下,让好心态成为一种习惯!

随笔四:浅谈科学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科学课上应该把握好两个方面: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硬件建设方面首先是小组合作式的自主探究,软件就是对教学目标的精准把握及落实。实际上我们看这些课的时候,不管做的好的方面还是做的不好的方面,都是和这两个方面有关系。我们这个学科刚开始诞生为科学课的时候,就是与创设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相吻合的。但是我们已经实施了十几年的时间了,为什么还总是在这些方面出问题呢?

第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问题。

比如说,硬件方面:咱们这些课中有很少的把一部分能让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真正落到实处。那么怎样才能真正实现小组合作学习呢?小组里面的每一个成员位置要相对固定,学习的任务和目标在小组里面一定要明确。学习任务下达到小组之后,小组的每一个成员应该清楚我下一步将要做什么。在小组学习结束之后,要形成小组的意见,小组的意见不是简单的一个加一个,一个加一个,5个或6个同学意见的综合,而是通过小组里面的讨论、思考、争辩,形成的一种共识。最后,小组的学习成果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才可以说是小组研究成果,小组成果汇报。看我们这些优质课,包括那些上的比较好的课,很少有人做得那么到位,那么完美。

第二,关于教学目标的精准把握问题 1.学习目标形式化。

学习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关系非常密切,实际上学习目标就是从教学目标转化而来的,只不过实施的主体发生了变化。我们看到,好多课在一上课,就把学习目标在大屏幕上展示出来,这几个出示学习目标的都是一闪而过,学生都没有记住。如果学生都没有记住或者没有印象的话,可能起不到它应有的作用。在课堂学习结束的时候,也没有任何一位老师再去评价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如果把学习目标跟随学习导航,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随时关注自己的学习活动是不是朝着自己的目标迈进,最后学习结束的时候,学生还可以对照学习目标看自己是否已经圆满的达成了目标。那样的话,这个学习目标的价值可能就体现出来了。

2.教学目标跑偏 在教学目标的精准把握,学习目标的定位把握方面,我们发现一部分教师“跑偏”了。跑偏的具体表现无非就是这几方面:在这个单元里面,对这节课的定位做不好。对科学概念形成的定位做不好。对过程与方法这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大家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对“过程与方法”尺度把握不好,有一些过多的夸大或者减弱了一些探究过程。比如:设计方案,好多课的设计方案可以一带而过,或者完全可以和学生的实验过程合并在一块儿,而有些老师却把它单列出来,花费好多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去做这个没有多大价值的方案,而把主要的探究过程给淡化了。我们在看课的时候会发现,他也是按照科学探究的路子来的:问题的提出、预设、方案的制定,探究过程,归纳总结,形成结论。但是他这里面的权重是有问题的。这个表现在对过程和方法的把握上,还是死板地按照一定的套路来。

3.目标不能落实到学习活动中

溯本求源,我们回到课程上,真正去看课程标准,这些课有哪些能把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与课程标准相结合起来看。这些活动,有哪些可以取舍,有哪些可以替换,有哪些可以加强,有哪些活动可以有自己独特的设计,这些,有些老师在探索,在摸索,在尝试着去做,咱们基本上都有这样的例子,大部分还是被动的用教材教,纠结于一个课本上设计的活动

一、活动二……按活动流程去做。在做的过程中,因为没有课程标准理论的支持,研究的不深,所以,对于教材上一些活动和自己课堂上组织的一些教学活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她也许这样做了,但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的结果怎么样,这个没考虑清楚。也许这节课碰巧了上的效果还不错,但不能说你已经熟练地把握课程标准与教材了。

4.不能从宏观上把握课时目标。( 即把课时目标与单元目标相结合) 在课堂上的实施。大家会发现好多问题。有些问题是比较低级的问题。也有一些是与我们现在研究的专题紧密相关的一些。首先是对所执教课的定位。好多是上起始课的,也有上最后一节课的。比如《保护听力》,怎么认识这课的活动?这一节课,是本单元最后一课,这课的活动实际上是对前面整个单元概念体系的归纳梳理,各个环节都包括了,这个环节的意义所在,指向性就比较明确了。明白了这一点,咱们在实施的时候,就要从整个单元的高度上去考虑问题,而不单单把它看做一个活动,实际上,关键就在于实施上,比如说,《我们的小缆车》这次有两位教师执教,这两节课就非常明显,大体思路、步骤都一样,但实施起来差距就很大了,一节课就很扎实,每个环节都很到位,每个活动的意图都很明显,目的性强,达成度高。另一节课呢,仍然是那些环节,但给人的感觉就是水过地皮湿,每个活动都一步一步走下来了,但给人的感觉就是比着葫芦画瓢,为了活动而活动,而没有凸显出活动中的内涵,没有体现出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尤其是课型相同、课题相同的课,最容易看出在课的落实上的差别。

从相同课题的对比中更能看出目标的宏观把握及落实情况,如《蚂蚁》一课,有两位执教教师,毋庸置疑,观察是本节课的一个关键所在,那么如何进行观察,观察,用眼睛、用鼻子、用耳朵、用手、用各种感官,观察的方法有很多。这一节课中,哪种观察方法最重要?应该落脚到什么地方去。从这两节课上就感受比较明显。其中一节课,执教教师为学生分配了4种处于不同状态、不同环境下的蚂蚁(昆虫盒里面的、玻璃瓶里面的、小盘子里面的、铁盒子里面的、蚂蚁家园中的等等),让学生画不同状态下的蚂蚁,并且提醒学生认真观察,认真画,怎样去做。虽然在这些方面要求还有些不足,但已经有这种意识了,在指导着学生去做。而另一节课,老师也让学生画蚂蚁,但却是让学生照着老师画在黑板上的蚂蚁去画。即老师先画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照着画,因此,所有学生画出的蚂蚁全都一个样。画一画是观察的一个升级,是有难度的一个活动,在这里,如何指导学生边观察边画?教师要下一番功夫,只有老师投入了精力,学生画出的各种各样的东西,学生观察到的,和别人不一样的一些细节,这才是最关键的问题。比如说,老师拿来一只很大的大黑蚂蚁引出蚂蚁的课题,蚂蚁的两颗大牙都看得很清楚,但是很少有孩子发现这些特点,这说明大部分孩子观察了半天还是没有观察出自己的一些个性化的东西来,还是用原先自己在头脑中形成的对蚂蚁的一些印象进行画,这些印象可能来源于原先看过的小画书,原先看过的小动画,最后形成的对蚂蚁的一些纸上的印象。有很少的孩子是画的课堂上观察的蚂蚁的样子,但大部分孩子都做得不好。那作为老师应该怎样做,才能引导孩子去画现场的、活生生的自己当下正在观察着的蚂蚁呢?这是我们所有科学教师下一步应该着重思考和研究的问题。这也同样看出同样是课本上的活动,怎样去落实这些活动?怎样与课程标准联系起来,与孩子后续的发展联系起来?孩子观察能力的培养,应该从三年级开始去做些什么?课本上设计的环节正好是一个契机,作为科学教师,应该做到什么样的程度,是不是能够深入,是不是能够落实,两节课都能看出这样的问题。 很多老师都很认真,自身素质也很好,在课上下了很多功夫,但是因为可能刚接触科学课,对科学教学理念和方法很不甚了解,在乡镇的教研方面可能缺乏一些,缺乏骨干教师的引领,所以导致课的效果并不好。

三、教学细节问题的处理

《光的传播》通过烟来观察光的直线传播,还有苏小虎老师录制的小视频,可以很直观、很清晰的告诉学生如何去让小车匀速运动,达到了较好的效果,问题的提出。崔艳丹老师的借助乒乓球来观察音叉震动也非常好。

记录单的设计就是一种教学思想的体现,因为记录单是给学生的,体现了教师在活动中要完成什么,内容的问题,还体现了对学生如何进行方法指导的问题,类似于一个学习导航,更重要的是它的方法指导的作用。还有,记录单形成的一些东西怎么去利用的问题。好多老师的记录单都是填空形式的。

反思一:分发材料由学生来完成 两不耽误 ——《定滑轮和动滑轮》教学反思

科学课的难上是出了名的,其中的原因也包括材料的影响。比如材料的准备、材料的分发、学生由于对材料的好奇进而好动影响课堂秩序给老师带来教学困难等各个方面。

我今天就来说说材料的分发问题,以前呢都是上课以后由我来统一指挥,让各个小组的同学来领取,以为这样快一些,可用了一学期,实践证明效果并不好,你在分发材料的过程中,那些不去领材料的同学会趁机打闹,使课堂秩序陷于极度混乱状态。

六年级上册科学有好多实验内容,而且材料的准备基本都是老师准备的,给各小组分发材料成了我头疼的事,为了不影响学生的学习,我进行了尝试。

比如本节课《定滑轮和动滑轮》,我在教学时,就是先由一位同学来领读,领其他同学来复习前面学习过的内容,在秩序很好的情况下,我悄悄叫过4名能力强的同学让他们去给各小组分发材料,一人负责发测力计,一人负责发滑轮,一人负责发钩码,一人负责发线绳。在发的过程中不许和同学讲话,要把材料放在同学的桌子上而不是手中,不能影响到他们的学习。而且对其他同学有言在先:不许去摸索材料,专心复习,如有违反,取消做实验资格。这帮家

教学反思 伙,就喜欢做实验了,他们才不会去做傻事呢。因此效果还不错。

上完课,做完实验后,先前分发材料的同学再来收材料,原来发的什么就收什么,收好后清点材料看有没有遗漏,避免有些同学出于喜欢“私藏”材料二影响其他班级上课。其他学生则复习应该重点记忆的内容,这样谁也不影响谁,而且负责分发材料的学生呢都是学习能力特别强的学生,他们不会因为收发材料而耽误自己的学习,相反在收发材料的过程中还能提高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呢。真是两全其美呀!

如果这样坚持下去的话,课堂效率会大大提高的。

反思二:《比较水的多少》教学反思

以前上比较水的多少时,把主要活动放在让学生思考如何来比较水的多少,比如学生可以想到用称去称,用比重量的方法;有的想到用比流速的方法,利用水有流动性的特点;有的想到用小杯子来量,有的想到用大杯子来量。然后老师准备好许多仪器供学生选择,用来比量水的多少。由此引到最简单的方法——用量筒来测量,认识、使用量筒。

改版后的教材做了一些修改,把活动的重心由比较方法的多样性转到了让学生自制刻度线经历科学家发明量筒的过程,我觉得很好。因为旧教材的处理方法好象在各种比较方法与量筒的出现之间出现了一定的断层,不能很自然地过渡,而且学生对量筒上的刻度等认识也不那么深刻,因此我对修订后的本课适应的非常好。

实质上只要仔细推敲一下,,其中好多方法都是很牵强的,与实际相去甚远,在实际生活中,真用那些办法去比较水多少的人至少也是智力有些问题的,例如用小杯一杯一杯地量,用称去称等等。所以学生只说说即可,不必实际去做,而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引领学生经历量筒的发明过程上。

上课时我由学生喜爱的西游记故事引入,激发学生兴趣,接着让学生讨论比较水多少的办法,学生畅所欲言说了很多办法,我没有让他们用各种办法去比较,因为那样活动的意义不大,与本课的目标指向也不一致,而且会撒很多水,影响后续的观察操作活动,因此我在他们说了各种方法之后,便与学生一起梳理、分析出一种最简便易行的办法,用一个杯子来量、做记号。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来比较多多少,学生很自然想到用有刻度的杯子,于是自制刻度线顺理成章。由刻度线的疏密导致的测量结果的不同,引导学生发现测量单位统一的必要性,既而我又通过粗细不同的杯子测量结果的差异使学生认识到我们需要一种新的测量工具来测量液体多少——测量单位、测量工具都必须统一才能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于是量筒出现了,对于量筒我也没有降低自己教学的要求,从引导学生认识量筒到如何正确使用,我都一一做了充分的指导,力求使每个孩子能正确使用这个新仪器。最后我又通过让学生估计身边液体的体积促使他们在生活中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课外拓展活动我安排了让学生算算自己一天的饮水量够不够的活动,体现了科学为学生的生活服务、引导学生用科学去指导自己生活的理念。

总之,本节课我注意了各环节之间的自然过渡,课堂容量较大,各个活动都注重其有效性,既保证了活动的探究性,又注重了学生基本实验操作能力和仪器使用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效果还是不错的。

反思三:《我们的小缆车》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我本着适度指导,引领学生自主探究的原则来设计,把教学重点放在引领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上,以期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如在教学拉力大小与小缆车的运动速度之间的关系实验时,我没有把具体的实验操作方法一并呈现给学生(用课件的形式出现在大屏幕上),而是给足了学生思维的空间、思考的余地,让他们自己先来设计对比实验,在学生完整考虑整个实验发生困难时,我再引导他们来思考具体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使他们意识到:要想使实验公平,必须每次小车运动的距离相同,为了使得出的数据更准确,需要多次实验求出平均数,而且要加强合作,配合默契等等。这样使孩子们主动地去思考实验方法,对于他们的探究能力的提高和思维水平的提高都是大有帮助的。

实验材料是科学课成功的巨大保证,本课教学我精心准备了实验材料,使材料能极大地满足孩子们探究的需要,如线绳的长度,我没有给他们更合适的长度,而是留的比较长,让学生在亲自操作的基础上发现线绳的长度是受桌子长度和高度的制约的,当它和桌子的高度差不多长时最合适,另外我还精心准备了书立、夹子等材料,都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本课教学的不足之处在于:对学生的水平估计过高,有的地方使学生感到有难度;在教学重力时,如果让学生能亲自举一举凳子、书包等重物,实际感受一下会更好。

反思四:《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

杠杆的研究这样说对学生来说很抽象,在上课前我先出示了翘翘板的图片,然学生了解到围绕着转动的点叫做支点,用力的点叫做用力点,还有阻力点。这节课的重点在研究杠杆的秘密,实验设计不是很难,但是怎样判断那种杠杆省力还是费力或者是既不省力也不费力这确实有点难度。学生在讨论后,大部分同学提出的方法是:在杠杆平衡的情况下,可以看挂的钩码数,如果用力点的钩码数少于阻力点的钩码数,就是省力杠杆,反之就是费力杠杆,如果两边钩码数相同,就是不省力也不费力。但这种方法在实验中是比较费时的。

学生实验时,我没有强调一定让学生按某种规律来挂钩码,这样学生做实验时用时间确实多,但却发现了一个新的现象:那就是左边的钩码数乘以格子数等于又变得钩码数乘以格子数,这本来是我打算做完实验得出结论后补充的一个知识点,结果在实验时就有小组得出,这是一个意外收获。

在汇报环节上,由于数据比较繁多,学生很容易走神.我先让学生根据汇报的数据把杠杆分类,并把分类标准和大家分享.如果不符合大家的想法,就请同学再来说说自己的想法.这样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就比较轻松的解决了。

课本封面有一个杠杆尺,学生在左边和右边发分别都是在两个空上挂钩码,我觉得对于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有些难,不建议学生用这种方法来探讨杠杆是否省力。

反思五:有效小组合作 促进学生学习质量

本学期,我校进行了有效合作式小组管理的探索与尝试,各个学科及学生一日活动的方方面面都参与其中,科学课也不例外。

我在平时的课堂上进行随机的评价,比如学生对于材料的准备工作做得怎样,上课倾听如何,小组研究的效率及效果,回答问题是否积极等各方面,如果小组同学都做得很好,就给予一定的加分奖励。

本节课我安排了一节复习课,学习了一单元了,看学生掌握的怎样,我在引领学生通了一遍教材后,便让学生自己来从头至尾复习一下,由于学生不太愿意去复习记忆一些东西,因此他们普遍显得没精打采的,不太主动,怎样提高他们复习的积极主动性呢?我忽然想到了我们的有效小组合作管理,于是我对孩子们说:“本单元应该掌握的内容或说知识点大家都明白了,那我们来个过关斩将的游戏吧!掌握好一课的内容就让同学为你检查,如果通过这一关就给你们小组加上一分,通过两关加2分,依次类推,怎么比比看哪个小组得分最高,好不好?”

这下学生来劲了,个个精神百倍地投入到了学习当中。“方法总比困难多”这句话说的真对呀。关键是看我们找到正确的方法了吗。

反思六:《轮轴的秘密》教学反思

本课的科学概念是让学生知道轮轴可以省力,轮越大越省力。实验效果也非常明显,学生会很感兴趣。但是如果老师课前不注重备材料,备实验的话,可能会影响实际的教学目标的完成,影响孩子们的探究兴趣。

本课教学成功的地方是:

1.下水实验使自己在指导学生实验时游刃有余。轮轴的实验装置,课前我进行了很多次调试,发现实验室的轮轴装置有些年份的是不能用的,安上以后经常会掉下来,如果安的太紧则无法看到轮轴的平衡状态。于是选用了那些比较灵活的轮轴进行实验,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2.线太长的解决办法:轮轴装置上的线太长了,学生系好扣以后再挂上钩码,就拖到桌面上了,严重影响实验效果,我实现调整好了线的长度,节省了学生的实验时间。

教学有待改进之处:

1.如果课前让学生搜集一些废旧的水龙头,课堂上一开始让学生实际观察并实际操作,拧一下试一试,学生会对轮轴一开始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效果应该会更好。

2.让学生准备好螺丝刀和大、小的扳手,在课的最后让学生玩游戏,并且亲身感受轮的大小对省力情况的影响,效果会更佳。

3.钩码的挂钩问题如何解决?如果太大,很容易挂,但是也很容易掉下来,影响实验效率,如果弄得太小,不容易掉下来,但是却半天挂不上去,如何让它能够完美的为整个实验服务?还是今后应该研究的大问题。

反思七:《用纸造一座桥》

本课是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最后一课,在前面研究了条形、拱形、框架等结构和桥梁的结构之后,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前面所学知识设计科学合理的形状结构。这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设计制作活动,是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评价。

课前我让学生准备了报纸、胶带、剪刀等必须的材料,事先思考一下打算造什么样的桥,做到了准备充分。

教学时我从让学生欣赏各国最美丽的桥入手,让学生边欣赏边回顾已有的关于桥的知识,激发孩子们想造一座桥的欲望。接着是思考讨论造桥之前要考虑哪些问题,设计桥的建造方案,,最后实际动手造桥和介绍评价自己的桥。

回顾整个教学,有这么几点值得欣慰:

1.搜集了大量的图片资料,为学生打开了思路、开阔了视野。

我搜集的桥的图片不仅有各国最著名的桥梁,还涵盖了各种结构的桥、各种材料制作的桥,总之丰富多彩,不但令人赏心悦目,而且对启发学生的造桥思路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另外我还搜集了很多同龄人制作的纸桥、初中同学、高中、大学甚至科学家制造的纸桥,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引领学生较充分地探讨了用纸造桥应该考虑的问题。

这一环节应该是本课的重中之重,在某种程度上,它是引导学生对前面知识的综合梳理和再创造。课堂上我们对材料的特性、形状、结构、部件的组合和连接进行了讨论,然后留了

7、8分钟时间让学生整理思路,填写设计方案。

存在的缺点及不足:

1.搜集的各种桥的图片虽然很丰富,但没有充分利用,比如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桥的各部分的结构及作用,以对学生接下来的设计桥和造桥做好更好的铺垫。

2.留给学生谈论、设计造桥方案的时间还太短,如果把造桥和展示评价桥放在下一节课,这节课就可以充分引领学生梳理前面知识,创造性地设计桥了,那样学生所获得的发展将远远大于本节课,从而达到“一英寸宽,一英里深”的效果,避免本节课设计方案和造桥、评价都像蜻蜓点水一样的情况了。

反思八:《使用工具》教学反思

对于生活中的工具,学生都有所了解,在我提问到生活中你都用过什么工具他们都有什么好处时,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非常的高,课堂分为很好,学生统计的工具种类也特别的多,这应该就是我们的学生使用工具的经验所在吧。

在本课第二个环节中安排学生动手试一下用哪个工具好并作出比较那种工具省力或者方便。最后对教科书上的几项工作进行探讨,虽然学生的选择是正确的,但是让他们说出理由,去不是很容易,这个问题不应该在这一节课文,对学生来说有点难,本节课的内容只是让学生了解到简单机械在我们生活中有用或者是方便。

整堂课下来学生的学习兴趣都很高,可到最后引出“机械”时,学生却犯迷糊。书上的定义是:在工作时,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叫做机械。我们都知道这个“省力”是关于力的,但是很多孩子对省力没有概念.还有对于方便一词的理解,学生也模棱两可.课后想想:假如用力学去解释科学课上的问题肯定能精确,但小学阶段并不要求深入探究力学原理,因此有时候对老师来说有些为难。

反思九:《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学反思

学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了解了横梁的厚度和宽度改变了,能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并且发现改变横梁的厚度更能够增加横梁的抗弯曲能力。这样就很容易轻松的学习本节课的内容。

本节课我把教学重点定位在自己设计设计方案来探究形状和抗弯曲能力的关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够自己独立完成自己设计的实验, 学生课堂的参与度比较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每次我抛出一个问题,总有那么几个学生马上回答问题,开始我还会叫起他们,后来发现不能这样,如果抛出问题,马上就叫起学生回答问题,那其他同学就没有思考的机会,应该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学生的思维才能够得到好的训练,再有就是不是每一个问题都能够达到教师的预计效果,因此还需要考虑启发学生较深层的思考。

这节课相对上节课的内容来说,比较简单,因为有上节课的基础,所以学生会很轻松的设计实验,完成实验,并得出结论,但是这节课也有不成功的地方:比方说应该强调桥梁的长度不变,这点没说,有的小组就把横梁的长度改变了,随即桥柱的位置也不得不改变,这是这节课的败笔。

——六上第二单元第六课科学《建高塔》教学反思 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往往把知识的学习放在首位,而忽略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培养目标,因此有些制作类型的课,他们就认为上不上无所谓,反正考试也不会考学生的制作能力。但正是这些课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会花很多时间去精心备课、上课。

如在教学六上第二单元第六课科学《建高塔》一课时,我做了精心的准备,事先让学生准备了充足的材料:各种大小的矿泉水瓶、饮料瓶、筷子、吸管、胶带、沙子、水等。

首先我引领学生观察各种高大的铁塔的图片,思考它们会受到哪些力的作用?接着观察它们的形状和结构,是哪些特点使它们不容易倒。引导学生认识到“上小下大、上轻下重”是不容易倒的原因。从而在接下来的建造活动中运用到这方面的知识。最后我宣布比赛建高塔的要求:一比高度二比抗风能力三把高塔放在木板上倾斜时,看哪个更不容易倒。注意事项是:1.制作时声音要控制,不能太吵,因为这样的活动他们实在是太喜欢了。2.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老师一喊停马上要停下来,选一位同学前面展示介绍3.选出活动的裁判,负责评选最优高塔。

在学生明确比赛要求后,便热火朝天地建了起来。他们有的把筷子绑在两个瓶子接口处,有的用一个最大的瓶子装上沙子放在最底下,有的在底下瓶子的周围再绑上4个小瓶子,样子颇像火箭。

时间到了,评判开始了,尤其是到了用扇子扇风比抗风能力的环节,孩子们激动地大声叫着、喊着,开心极了。在他们的呐喊声中有的高塔倒了,有的高塔折了,孩子们更开心了,尤其是当别组的塔倒了而自己的完好时。

最后还有

7、8个小组的塔完好无损,我说:“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祝贺这些在狂风暴雨中勇敢坚持下来的勇士们!”教室里爆发出了一阵热烈的掌声,我分别评价了各个高塔,并给予小组以加分奖励。一阵欢呼声再次充满课堂,一节快乐无比的科学课在下课铃声中结束了。这节课在那些非常关注知识的老师看来也许是浪费时间,但我觉得这样的课比那些获取更多知识的课效果要好得多,因为它才真正发展了孩子们的情感态度。 反思十:注重学生情感态度的形成与发展

反思十一: 《电和磁》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自我感觉成功的地方有:

1.搜集了奥斯特的实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了电磁现象,也零距离地和科学家面对面。

奥斯特的实验视频很直观地给学生讲解了整个过程,现象非常明显,使学生很轻松地理解了电磁现象的本质,同时也给学生以启迪,要多观察,勤思考。

2.精心地准备了材料。

我借了很多材料,单指南针就有三种,一种是大的磁针,一种很小的磁针,还有磁性实验盒中的小指南针。为了达到好的实验效果,我反复实验,发现大的磁针在做实验时效果不明显,便用小磁针,现象倒是很明显但由于太小看不很清楚,最后决定用指南针小盒做实验,达到了最佳实验效果。大磁针也有它自己的用处,在第二课检验电磁铁南北极时就特别好用,而且很直观,无论是演示还是分组都能排上用场。看来老师在实验材料上多下功夫好处还是大大的。

有待于改进的地方:

1.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待于进一步培养。

在第一个班学习本课时,我发给学生灯泡、灯座、导线、电池盒等材料,让学生组装电路,结果学生费了好大的劲才组装成功,而且老是接触不好,浪费了太多的时间,实验效果还不好。到了绕线圈时,更表现出了学生的笨手笨脚。这反映出学生整体动手能力较差的现状,今后应注重这方面的培养与训练。

2.电池要让学生带新的。

因为在正常电路情况下,通电导线周围的磁性实际是很小的,因此必须要求学生拿新买的新电池,这样效果才会明显一点。

3.直接用电池来实验效果更明显一些。

让学生用电路中的一根导线拉直后靠在指南针上,几乎看不到指针丝毫的偏转迹象,如果去掉开关、电池盒等材料现象能稍微明显一点。

反思十二:《神奇的小电动机》教学反思

本课有两个活动:一是观察小电动机里有什么。二是研究小电动机转动的秘密。

本课教学有以下几点感触或者说存在的困惑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1.如何激发大部分学生课下探究的兴趣。

早在上这节课之前,我就好几次发现9班鄢守卓同学拿着一个自制的架子支起来的小马达在玩,后来上课时,我发现王浩楠等几个同学都预先做好了支撑小电动机的支架,有的是用各种小积木搭成的,有的是用铁丝做成的,我要求他们只带原材料(做支架的材料)就可以,可他们几个人自发地或者说很感兴趣地就把这个支架创造性地事先完成了。我在高兴之余,也禁不住想:怎样激发大部分孩子的探究兴趣呢?如果大部分孩子都具有了这种探究的兴趣,我们的科学还愁学不好吗?我们学生的科学素养还难提高吗?我们国民的科学素养的提高不是指日可待的事吗?

2.如何让女同学更喜欢探究一些。

上科学课几年来,我发现一个现象,就是男同学要比女同学对科学更感兴趣,探究欲望更强一些,尤其是关于电、磁等物理现象的学习方面,差距尤为明显,女孩子们似乎都这些丝毫提不起兴趣,而男同学则在课堂上求知若渴,个个眼睛都闪着异样的光彩,好像有一种无形中的力量在推动着他们。看到那些男孩子们的眼神你就会觉得自己一定要把课上好,否则真愧对他们。

可如何调动这些默然的女孩子们的兴趣呢?今后应在这方面多探索一番。 3.来自乡村和城镇的孩子的差距。

本学期我教学的4个平行班中有两个来自乡村的和2个接近城镇的,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这4个班非常的不同。最大的不同就是对于新科学知识的求知欲望不同,前两个班很多孩子在课下能积极去做实验,而后一个班这种事是从来没有的。而且前两个班有几个孩子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如提前预习,提前做小制作、或做实验等,后一个班没有一个;还表现在带科学材料上,前两个班总是比后一个班带的齐全。有时我也感觉很困惑:为什么有这样的差距呢?是前两个班老师以前不是这种教学方法而使他们感觉很新奇?后一个班的孩子对这种上课方式已经习以为常,见怪不怪?那如果真是这样,岂不是我们的教学出了问题?

反思十三:《电能从哪里来》 教学反思

电不是自然存在的能源,而是由其他能源(风能、水能、热能等)转换来的二次能源。对这一点学生原来是意识不到的,因为他们对电司空见惯,认为就是本来就自然存在的一种能量。学习本课以后可以扭转学生这种误解。

本课有三个活动:了解各种各样的电池;我们来发电;了解发电站的电能是从哪里来的。

教学时,我首先和学生谈话:“我们使用的电是从哪里来的?”学生会想到有的从电池里来,有的是发电厂用电线送来的。接着我出示各种电池,引导学生理解出了光电池外,电池都是把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我还剖开一节1号废电池,让学生看里面的化学药品,并说明电池不能乱扔的道理,号召学生把家里的废旧电池拿来放到学校办公楼门厅的回收箱中。教育学生做爱护环境的小卫士。

在进行第二个活动时,我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手摇发电机,用自己的小电动机发电,检测是否发出了电,让他们亲身经历、感受了发电的过程,消除了对发电的神秘感。

接下来是通过查资料、讨论等方式研究发电站的电视怎么发出来的,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

整个教学过程很顺利,只是个别小组没带来小电动机,影响了实验的效果,今后应提醒课代表及时督促学生带全材料。

反思十四:《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教学反思

在已经有了上实验课的经验的基础上,教学高锰酸钾的溶解,为了让学生更充分地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给学生准备了较多的材料,化6人一组为三人一组,大大提高了学生做实验的兴趣和实验操作能力。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化学药品高锰酸钾,我先把高锰酸钾分成小份分给每个小组,让学生仔细观察高锰酸钾,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描述高锰酸钾的样子,学生用了摸、闻、看的方法,有的用语言描述,有的画高锰酸钾的样子,大部分学生用了打比方的方法说:“高锰酸钾就像水晶一样,亮晶晶的,呈紫红色,在阳光下特别亮。”看到学生们已经掌握了高锰酸钾的外形特征我顺势让学生猜测如果把高锰酸钾放到水中会怎样,学生猜到它能溶解到水中,但猜不到它能有颜色。于是我提示说除了同学们猜测的,它在水中还有让你意想不到的变化,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发现,学生在实验前就有了思想准备,同时也激发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所以实验时学生观察的很仔细,超出了预期效果。

这节实验操作课学生的积极性高,实验效果好,观察和描述也较形象,学生不仅了解了高锰酸钾能溶解在水中,而且把它溶解的整个过程描述的到位,看到了一条长长的紫色细线在水中飘动。可以看出学生较好的掌握了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反思十五:《相貌各异的我们》教学反思

本课的科学概念是:同一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也存在着差异;生物有不同的性状特征,这些特征的不同组合造就了多样的生命个体。

教学时,我首先问学生:如果我让大家迅速从我们班找出某个同学,你能做到吗?学生自信地说能。“为什么?”我问。因为他长得和别人不一样。“我们都长着眼睛鼻子嘴巴耳朵等五官,为什么说不一样呢?”对于这个问题以前学生虽司空见惯却真的是没怎么思考过,一阵沉默之后,有的学生说出了五官的样子是各不相同的。学生开始关注人的相貌的细节问题了。

接下来在小组内选择1-2种相貌特征进行仔细观察比较,学生发现原来人的眼睛、鼻子、嘴巴、眉毛、脸颊等这些相同的相貌特征又表现出不同的性状,如单眼皮、双眼皮就是眼皮这个相貌特征表现出的不同性状;肤色一般描述为白色、黄色、棕色、黑色四种性状。

当学生把一些相貌特征的不同性状组合起来时,他们就会有新发现了。因此接下来的活动是“做一次班级相貌普查”。学生对这项活动很感兴趣,一会儿调查结果就出来了。我引导他们先把两种不同的相貌特征的性状进行两两组合,学生发现可以产生四种不同的相貌特征。然后让他们自己尝试将三种和四种相貌特征进行组合,看能出现几种不同的相貌。最后想象将人的所有相貌特征都进行不同的组合,将获得怎样的数字呢?更何况每个相貌特征不一定只表现出两个性状呢。由此可以推理,我们在班级里找不到两个相貌特征完全相同的人。世界上也很难找到两个相貌完全相同的人。推理到其他生物也是这样。

总之,本课学生是在兴趣盎然中学习探究的,需改进的地方是应为学生准备性状图,引导学生学会看性状图,由此来推想人们相貌的唯一性。

第6篇:大班教学反思随笔

让孩子学会“感激”

今天是维维的生日, 她妈妈带来了大蛋糕, 让维维在幼儿园过生日。当我打开蛋糕时, 孩子们情不自禁地拍起手来。我先请小朋友为她唱生日快乐歌,然后再请每个小朋友对维维说一句祝福的话, 维维有礼貌地一一表示感谢。接着, 我们点蜡烛、吹蜡烛, 分蛋糕、吃蛋糕。看着孩子们快乐的样子, 我问:“过生日开心吗? ”孩子们的答案是一致的— 开心”。“那么你们知道什么是生日呢?”炳炳说:“我出生的日子就叫生日。”我问:“那么是谁把你们生出来的呢? ”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妈妈!”有的小朋友接着说:“宝宝在出生前住在妈妈肚子里, 宝宝越长越大, 妈妈的肚子也越来越大。”“妈妈肚子大, 做事情不方便,肚子大了会很累的 。” 我说:“小宝宝越长越大, 在妈妈的肚子里住不下了, 妈妈就要把他生下来。妈妈生宝宝的时候, 肚子会一阵一阵地疼, 疼得直冒汗。妈妈千辛万苦把宝宝生下来, 自己累得要休息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恢复体力。”接着,我又问:“小宝宝靠吃什么长大的? ”这时琪淇说:“吃妈妈的奶。”“对呀, 妈妈每天都要喂小宝宝奶吃,夜里也要起来喂, 妈妈辛苦吗? ”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辛苦。”“宝宝吃了奶一天天长大, 慢慢地会抬头、翻身了, 会坐了, 会站了, 会走路了, 要上幼儿园了……妈妈要照顾宝宝, 还要工作, 真的很辛苦, 但妈妈觉得很幸福, 非常愿意照顾我们, 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呀? ”欣欣小朋友说:“因为妈妈爱我们。”我说:“对, 一个人只要有了爱, 就愿意为对方做很多事, 付出很多。”

接着, 孩子们想出了许多爱妈妈的方法。如:我要让妈妈开心! 我要给妈妈买礼物;我要帮妈妈做家务等等。

让孩子心存感激, 做一个有爱心、有责任感的人, 正是我们所期望达到的教育目标。抓住过生日的契机, 让孩子们学会感谢吧! 我想,只有当孩子们能深刻地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爱时, 他们才能真正做出爱父母的举动来。

第7篇:高一历史教学反思随笔

针对学生学习基础弱、方法落后的特点,教师应努力改变传统的封闭式课堂教学模式。采取开放式教学方法,先让学生课前就明白将要学习的知识。以下内容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高一历史教学反思随笔,欢迎参考!

高一历史教学反思随笔一

高一新课程教学,它是一次从教育理念到教学实践的全面改革与创新,也是一次充满智慧的挑战。经过教学实践,感到既有成功与喜悦又有许多问题与困惑。

一、成功与喜悦

一学期的教学实践,让我对新课程有了更加深刻的教学感触。

(1)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托,转变课程理念,明确教学内容目标性。 课程标准为教学依据的思想,凸显公民教育的宗旨。集中反映了国家在历史新课改中的政策与发展方向,体现了国家对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的基本要求。它有别于过去教学大纲时代片面注重和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专业性,教师只有通过对课程标准的认真学习、耐心研磨,才能理解解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以及课程的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内容制定的初衷,才能更准确地把握教材,指导教学。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从而进一步全面提高全体国民素质。

新课改要求教师做课程的开发者,在“一纲多本”的时代,如何在课标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具体内容处理教材,是课改中教学创新的起始点。

在学习必修1《世界多极化趋势》一课时,首先明确本课学习内容要点是:“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其次注意到“简述”和“了解”这两个不同能力层次目标要求,进而明确“简述”的是四种政治力量的兴起,“了解”的是“多极化趋势”既“发展”又“曲折”的特点,最后根据上下节的课标内容,把本节的时段确定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由此展开本节教学内容的处理和学习探讨。在处理简述四种政治力量的兴起是有主次、轻重之分的,欧共体、日本、中国是本课的重点,不结盟运动则相对不是主要的,是可以略讲的;而简述部分则可由学生根据教材和所学的知识自主学习。对欧共体和日本兴起的原因可通过合作学习、共同讨论得以完成。对“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这一教学难点的完成,教师可以用讲解法或材料解读法来突破。这样即可灵活处理教材和和教法,又紧扣课标要求完成教学目标。

(2)以学生为主体,转变教学方式,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

历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没有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就谈不上历史教学改革,教师的美好愿望也就无从实现。学生是否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改革中来,是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历史教师不仅要使学生能够较好掌握运用知识,努力创设新的历史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同时更应关注学生的精神状态,引导和促进学生将传统的历史学习方式转变为科学的新型的历史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自己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及合作精神不断得到发展。

在学习《世界多极化趋势》一课时,以多媒体的手段通过讲授法、讨论法、材料学习法、观察学习法、实践学习法等多种有效的方法和

途径,逐步地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比如: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进行导入新课和引导学生认识“欧共体形成原因”和“日本成为经济大国的原因”。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史料,并结合相关资料,以材料解析题形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并加深对历史问题的认识。通过观看“欧共体形成”的录像,让学生感性地了解历史,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中国和平崛起对世界历史产生哪些影响?”的研究性学习小课题探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精神,充分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能,使教学内容从课内延伸到课外。通过图示教学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历史发展的现象,使所学知识具体化、直观化。通过“对战后欧共体和日本的崛起,我们有何启示?”问题提出,将历史学习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体现历史教学的人文关怀。

(3)以培养多元智能为宗旨,转变单一评价机制,增加评价标准的多样性。

课标中的评价建议明确指出:“遵循既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的基本原则,灵活运用各种科学有效的评价手段,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

鼓励学生课堂上大胆提问创新,有时学生提问很有深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历史的快乐,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不仅课堂气氛活跃了,思维能力也得到一定的提高。

为了更好地了解世界主要大国崛起的情况,理解教材的内容,思考当今中国路在何方,启发学生为中华崛起而学习。观看《大国崛起》的录像或文字材料,并写出观后感的小论文。学生兴趣很高,在观看之余,积极撰写读后感。写小论文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主要的是学生的心灵感化和爱国情结的升华。

二、问题与困惑

在课堂教学中,虽然教师主观愿望良好,但与教学实际总有一定的差距,存在教与学的问题和困惑主要有:

(1)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脱节

首先,现实中存在着学生初中历史知识贫乏,导致进入高中以后,初中的历史基础严重脱节,严重影响高中教学的正常开展。其次,高中教材内容与观点与初中相脱节或拔高。初高中教材版本多样化,教学内容严重脱节,初中内容蜻蜓点水,高中内容要求入木三分,导致新课程“繁、难、偏、杂”。同时,有些观点过于“超前”与初中所学的观点存在着矛盾,使学生无所适从。

(2)不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由于初中阶段没有打好基础,升入高中以后,才开始真正把历史作为一门课程来学习时,就不知如何下手了。不知道做课堂笔记,而还是等老师在复习时给他划重点;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虽然认真听讲,甚至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但一到考前复习时,就不知道如何自主复习、理解地掌握历史知识。再者,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能通过平时的及时复习和适当练习来提升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对策与措施

(1)、落实课前预习工作,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针对学生学习基础弱、方法落后的特点,教师应努力改变传统的封闭式课堂教学模式。采取开放式教学方法,先让学生课前就明白将要学习的知识,动员和指导学生去查找相关资料,必要时进行社会调查实践。这样,在教学新知之前,学生不再是“零”起点,在学习时能使自己处于主动探索的地位上。让同学在课前的学习活动中,尽可能多的了解到了课本上没有的历史知识、历史故事等,并通过充分有效交流,实现初级资源共享,为学生学好的新课奠定良好前提,形成学习良性循环,并为下次学习探索积累经验。

(2)、加强集体备课,提高合作教学观念。

新教材注视学生合作学习方式的转变,实际上教师的备课方式更应随之而变。由于新课程在容量难度上和不同于旧教材,教学上初高中又有很大的差异。教师加强自身教学理论学习和专业素养的提高当然是首要的,同时加强集体备课、集体议课评课,才能更好的解决新教材中的诸多新问题,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这种的集体备课不仅仅是校内的,而且应是校际的、地区间的、以至是更大范围的;不仅是面对面的交流,也可以进行更简便、快捷的网上交流。

总之,新课改毕竟还是一个新事物,是一把“双刃剑”,它给我们教师带来了诸多的冲击和挑战,也给我们同一起点和机遇。我们只有坚定信念,迎浪而上,内强素质,大胆实践,努力探索,定能笑傲江湖。

高一历史教学反思随笔二

经过一学期的高一历史新课程教学,我发现现在的教学目标与以前不同。现在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根据教学目标,我觉得自己首先要将知识条理化、线索化。现在的高一历史新教材是按专题进行编排的,没有按时间顺序。因而学生很容易产生先讲的发生的时间就早,后讲的发生时间就晚的错觉。这就要求我必须在讲完一章,对没有按时间顺序编排的,要将一章的重大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讲完一本书,排列出章与章之间的时间顺序。

其次为了让课堂生动有趣,我必须多看一些与书本知识相关的历史书籍。对我来说,通过拓宽知识面,我可以对历史知识全面讲解,让学生准确深刻掌握历史知识的作用。我现在面临的高一新生,他们的自觉性不强,凭兴趣学习,相当一部分同学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给他们上课,我如果只讲书本知识,提不起他们的兴趣;我讲过多的故事,时间又不允许。 因而对我来说,上课如何做到既生动有趣又突出重点?我认为自己在抓住历史书上的重点知识的同时,要多看相关的历史课外书,用生动有趣的故事诠释重点知识。这样达到既节省时间,又让学生觉得轻松、容易掌握,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再次现在的高一历史书厚,时间又短。这期我用黑板板书讲,感觉时间明显不够。我天天忙于讲课,课后习题及检测题都没有时间评讲,还利用了晚自习来讲课,才在考前一周讲完新课。下期的书有八章,共二十六节,期末考试要考高一上、下册,时间只有四个多月。我不仅要复习高一下册,还要复习高一上册,还要适当练习一些习题。要完成任务,就必须用电子百板来教学。这样就可以将不重要的知识用填空式简略讲过,重要的知识可提前补充材料来突出重点,训练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又讲解全面的目的。下期我还要提高课件制作能力 以及多媒体教学的能力。当然为节省时间,下期在练习题上要精选那些典型重点题,达到做得少又练得好的效果。

通过这期教学,我发现自己还存在许多不足,我会在下学期继续努力,争取做得更好。

第8篇:教学反思 案例和随笔

九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孙亚丽

本学期我任教九年级教学工作的,反思一学期的教学总感到有许多的不足与思考。从多次考试中发现一个严重的问题,许多学生对于比较基本的题目的掌握具有很大的问题,对于一些常见的题目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错误,平时教学中总感到这些简单的问题不需要再多强调,但事实上却是问题严重之处,看来还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进一步落实学生练习的反馈与矫正。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数学作业本必须及时上交,目的是为了及时发现,及时设法解决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认真落实订正的作用,将反馈与矫正要落到实处,切实抓好当天了解、当天解决、矫正到位,也就是说反馈要适时,矫正要到位。另外我们还应注意反馈来的信息是否真实,矫正的方法是否得力,因为反馈的信息虚假或不全真实,那么我们就发现不了问题,就不能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情况,也就不会采取及时、正确的矫正措施。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意反馈矫正的及时性。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上课集中精力,勤于思考,积极动口、动手。可利用提问或板演等多种方式得到学生的反馈信息,一般我们应把提问、解答、讲评、改错紧密的

结合为一体,不要把讲评和改错拖得太长。最好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及时反馈在一日为好。

二、注意反馈矫正的准确性。在教学中我们必须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困难和要求,积极热情地帮他们释疑解难,使他们体会到师长的温暖,尝试到因积极与老师配合、真实地提供信息而尝到学习进步的甜头。

三、注意反馈矫正的灵活性。我们在教学中可采用灵活多样的反馈矫正形式。咳提前设计矫正方案,也可预测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在获取信息后,认真分析其问题的实质,产生问题的原因,然后有针对性地实施矫正方案。在作业的检查过程中,要求进一步落实学生是否存在抄作业现象,是否认真订正作业。总之,反馈矫正一定要落在实处。

我们要主动辅导,及时令其矫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当然,如果我们只强调学生的主动和自觉,而不注意自身的主动和自觉,结果也会不如人意。

总之,反馈与矫正在教学中总是循环往复的,不断加强反馈与矫

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孙亚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求根公式与配方法的关系;

(2)了解b²-4ac的值与一元二次方程解的情况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运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运算方法和运算技巧,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养成良好的运算习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索运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运算习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熟练运用求根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难点:由配方法导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及选用适当的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随感:

九年级上册第一章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算法中的公式法是由配方法推导出来的,因此在教公式法时,我先复习了怎样给方程配方,并以实例加以巩固。然后用配方法解方程ax²+bx+c=0(a≠0),学生运用配方法经过认真仔细地计算,终于求出了方程的解。而这个式子就是

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原本就想利用公式来解几个一元二次方程,没想到有一位女同学提问了:老师,这个方程公式的两个解中只有分子的一个运算符号不同,如果把这两个根相加或相乘,结果会是怎样呢?我大吃一惊,一者我没想到她竟会提出这么好的一个问题,二来这本就没在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之中,我若补充,则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势必就不能完成,我若搪塞过去,留待以后上课时再去解决,肯定又会打消这位同学的积极性。于是,我马上肯定这位同学的提问,并要求学生在课后讨论,尝试解决这个问题,并进行归纳总结。

在第二节上课的时候,有很多同学已经完成了这道题目,尤其是那位女同学还把整个解题过程在黑板上板书了出来,并用文字语言进行了描述和总结,她的那种自豪兴奋劲儿是我在平时上课时很难见到的。这让我明白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各种想法,我们只要及时很好地处理,就能变成他们学习的强大的动力。有时,我们也不要一下子对他们的疑问给出答案,留给他们适当的时间是非常必要的。设想当初我要是在课堂上很快就把她提出的这个问题解决了,那她今天就不会觉得有这样的成就了。

有时我想,给学生多一点时间,就是给学生多一次成功的机会。

教学随笔

孙亚丽

本学期的课堂教学中努力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渗透在其中,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学习到喜欢的数学和有用的数学。但经过反思,意识到在操作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没能更大限度地给学生创造展示自己的空间,学生的思想的闪光点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二、不能最大面积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的程度不够。

三、问题的引入:如果能利用具有实际意义的背景引入会使学生更有兴趣去研究,也可以调整课堂知识比较单调的的不足。

四、例题的研究:我想要是将例题交给学生去研究,研究解决的方法和各个题的结构特点,由学生做一个简单的总结每种情况应如何做,应注意什么问题,这样会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也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五、练习的方式:练习的方式方法应多种多样,不仅可以编制题组进行训练,也可以总结题型之后,由学生自己进行编题,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加熟悉题型的结构,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高,从根本上改进计算不准确的不足,也能更大限度地调动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也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新课程要求的教学改革,应当贯彻“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这一策略思想,把思想观念的变革同模式与方法的变革结合起来,是教学过程成为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注重培养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通过质疑、调查、尝试、研究、体验的活动,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的、生动活泼地、富有个性的学习。还要在教学中突出自主学习,弘扬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激发学生的内在需要,将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学生有了学习兴趣,特别是直接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从而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努力实现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对“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的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对学习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自我强化。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状态、学习行为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审视、自我调节;对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自我补救。让学生对学习自我监控,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9篇:音乐教学随笔与反思

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我慢慢体会到,要上好一节课并不难,难的是要上好每一堂课,很多问题并不能仅仅靠一节两节课就能解决的。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音乐教学随笔与反思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音乐教学随笔与反思【1】

《小小足球赛》是一堂以新歌教学为主的音乐课,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首先,我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将学生分为三个运动员代表队,伴随着我们最为熟悉的运动员进行曲,踏着整齐的步伐,营造运动员入场的氛围,由此引出课题《小小足球赛》。 其次,在教学中设计了导学铺垫,将歌曲中蓝色部分提出来,让学生感受两种不同的情绪,将难点提前解决,从而引导学生体验歌曲所表达的情感。通过学生对歌曲的整体聆听感受、用“啦”跟唱、听唱法等教学手段,最终使学生能够完整的将歌曲演唱出来。

最后,进行了知识的拓展,让学生一起回顾第29届奥运会,介绍奥运会的吉祥物,播放了学生最为熟悉的主题曲《我和你》,将整堂课的情感进行了升华。 通过本次教学让我体会最深的就是,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注重学生学习的每一个细节,应该正确的引导学生,上课过程要抓住音乐的要素进行,对于唱歌课来说要对学生的音准、音色、节奏等都应该进行准确的训练,都应该严格的去要求他们,比如,我的这节公开课,我就把学生的音准忽略了,同时,这也为我以后的教学提了醒。那么,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研究、不断思考、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多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音乐活动,让他们在有趣的活动中积极的去学习。

音乐教学随笔与反思【2】

音乐课中学生喜欢听歌、喜欢唱歌,可就是不喜欢学习音乐知识,我无数次强调学习音乐知识的重要性,可一到学习音乐知识的时候,学生就是提不起兴趣。

这节课要学习的音乐知识是反复记号,我先让学生记住反复记号的“样子”,告诉学生反复记号的含义。然后我找了几首学生熟悉的有反复记号的歌曲和几首没有反复记号的歌曲,对学生说:“今天老师为你们举办了一场小歌手比赛,谁把老师手上的歌曲都唱对了谁就是冠军,大家也可以找伙伴一起合作挑战对手。”我的话一说完,同学们就踊跃举手,有的一个人来挑战,有的几个人一组,有的还找我合作呢。经过激烈的竞争,冠军选出来了,学生也在轻松、愉快的歌唱中了解了反复记号在曲中的运用。

经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不自觉地喜欢上了学习音乐知识,很多学生对我说:“老师,原来学习音乐知识也可以这么有趣,下次什么时候再学习音乐知识呀。”听了这话,我领悟到只要肯去尝试和采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总能找到一种既适合自己教学风格,又能让学生感兴趣、能提高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方法。

音乐教学随笔与反思【3】

这次上课,我的心态还算不错,我想我还是挺享受这个比赛过程的。

比赛之前,我考虑了很多问题:如何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如何与陌生的学生问好;如何在短时间内做好上课的教具;如何抓住学生的兴趣;在不了解学生现有水平的基础上,如何掌握备课的尺度:太难,学生接受不了就会降低学习兴趣,太简单的话,课堂实效差……最关键的,在备课时,我始终考虑:我的学生在这节音乐课之后有什么收获。 这些思考如果光*半天时间来解决是远远不够的,我想更多的是依赖平时的积累。

《大海啊,故乡》这首歌曲学生比较熟悉,但要唱好也不容易。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活动来进行课堂教学:

1.教师表演唱《鼓浪屿之波》,应征孩子们的音乐伙伴。[组织教学,拉近师生距离,并导入到本课的情感主线]

2.学生配乐诗朗诵《献给鼓浪屿》[激发学生的情感,还可以起到练声的作用]

3.听范唱《大海啊,故乡》,抓住速度,节奏,情绪等要素分析乐谱。[锻炼学生聆听音乐,分析音乐的能力]

4.引导学生找出最具典型的节奏。进行节奏练习。

5. 学唱歌曲,学生找出自己唱得不太满意的地方,师指导改善歌唱方法。[以情导声,意在声先,以气连声,高音低唱]

6.在郑绪岚演唱的《鼓浪屿之波》中总结下课。[感受歌曲意境,学生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

我认为课堂氛围还不错,学生上课也很投入,特别是最后演唱《大海啊,故乡》时,我能感受到歌声中流露的情感。我想,我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最后也融入到音乐中去了,这节课,我很享受。

上一篇:院优秀毕业生主要事迹下一篇:个人集体土地转让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