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充填考察报告

2023-04-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我们的学习与生活中,根据自身的需求,编写出格式正确、逻辑合理的报告,已经成为生活与学习的常见流程。该怎么样写出适合自身工作实际的报告?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南非充填考察报告》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第1篇:南非充填考察报告

南非充填考察报告

2011年南非充填国际充填会议汇报材料提纲

2011年3月19日至4月2日,根据中国厂商矿山研究院的统一安排,我公司工程技术中心胡继华、采矿场刘乾勇出席了哎南非召开的2011年第十二届国际充填大会,本次大会由

等加,中国代表团有北京矿冶研究总院、长沙矿山研究院、马鞍山矿山研究院、西北设计院、中南大学、吉林吉镍有限公司、南京银茂铅锌矿业有限公司、新疆……公司等共计十余家大专院校、研究(设计)院以及矿山企业的34名代表参加。中国代表团由中国……杨联文任领队,长沙矿山研究院院长周爱民任秘书长,北京科技大学蔡四全教授等2人单独组团参加大会。

第十二届国际充填大会的行程安排为:3月21日会议报到、3月22日—23日在南非开普敦维多利亚港……宾馆进行大会交流,3月25日到南非约翰内斯堡……矿、……矿和……矿进行下井参考考察,3月26日—31日到南非约翰内斯堡黄金矿太阳城、阿联酋迪拜、阿布扎比等地进行参观游览。会议期间,长沙矿山研究院还多次组织中国代表团与会代表进行交流、座谈,分别介绍参会及下井参观考察的感受,学习讨论国外矿山在充填、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先进经验,部分国内矿山也就各自企业的特点进行了交流学习。

从大会交流和下井参加考察的情况来看,随着全球对环境问题关注度的增加和环保意识的增强,充填采矿法已经越来越成为国际矿山采矿方法的首选。

一、目前国际上矿山充填工作在向做大、做实、做细、做精、工艺化、精细化等方面发展。

1、做大做实就是各个矿山根据各自矿山的特点,不断完善各自的充填系统,如有的矿山不仅有地表充填系统,还有井下充填系统;井下充填站不仅有1个,还有3—4个井下充填站,如南非的……矿山,这些矿山能根据各自矿体赋存情况和分布情况,在井下选择合适的地方施工井下充填站,确保各充填系统合理布局,地表充填站与井下充填站既独立又互有联系,地表充填站不仅可以单独对井下采空区进行充填,又可以向各自充填站输送尾矿;井下各充填站则根据各自的位置情况既可以单独也可以联合对井下采空区进行充填。

做大做实好反映在对矿山前期超大采空区的治理上,如马鞍山研究院在白象山超大采空区的治理方面

2、做细做精主要是充填系统不仅承担正常的采空区充填工作,而且还是用尾砂库、地表塌陷区、巷道支护、采空区接顶等方面。在尾砂库及地表塌陷区治理方面,……国……矿山就是利用可移动的简易充填系统,在现在取砂、现场制备、现场充填(或浇注)等工艺,在尾砂库现场浇注尾砂档坝或地表塌陷区填充,做到了简单实用高效。充填工艺在巷道支护和采空区接顶等方面的应用主要是先利用木支撑,钢梁,钢架支撑形成巷道(或采空区)的外支撑,然后在外支撑内侧固定钢支网,之后用滤布制作成的圆形长筒铺设在靠巷道帮(或冲团体)内,最后用用全尾砂胶结(或全尾砂)将圆形长率不同充满充实,以起到巷道支护和采空区接顶的作用。

3、工艺化、精细化主要体现在充填站的建设上,从大会交流的几个矿山及现场考察的几个矿山的充填系统的建设方面,这些矿山的充填系统在建设前期都能根据各自矿山的特点进行大量的前期试验,以使充填工艺合理有序,适合各自矿山的实际情况;充填站建设过程中注重设备设施安装的整齐划一和美观安全,不论是扶梯制作,管缆进接、弯头走向、防腐刷漆等都有一套完善的标准,不仅做到了美观简洁,而且做到了直观、实用;充填站建成后不仅能实现手动操作,也做到了可视化自动化操作。

二、所考察的南非矿山的情况:

第2篇:南非民间组织考察报告

关于南非民间组织的情况,过去我们基本不了解。这次,根据专家的推荐,受南非社会发展部的邀请,我们一行11人于2005年底考察了南非民间组织的发展和管理。尽管考察非常浮浅,但总算有了一些接触和了解,而且发现了一些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

在非洲大陆,南非是比较发达的国家。虽然在1994年经历了政权的演变,民间组织的发展有了一些变化,但总的看发展势头不减,民间组织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仍然发挥着积极的多方面的重要作用。

南非习惯把民间组织称为公民社会或非营利组织。据南非有关民间机构与大学研究机构的调查,南非的民间组织数量超过十万个以上,包括非政府组织、社区组织、志愿服务协会,以及工会等。南非的民间组织有四个特点:一是社区民间组织在总量中占大多数;二是大部分是由最初的反对种族歧视为宗旨的组织转化过来的;三是大部分是提供福利服务的机构;四是志愿服务机构资源丰富,每年创造超过100亿兰特的收入(6.3兰特约合一美元)。

现将主要情况报告如下。

一、法律框架

1、南非宪法承诺每位南非人拥有结社自由。这是民间组织形成的基础。

2、1997年,南非议会通过了第71号法令即非营利组织法并于1998年9月1日实行。南非非营利组织法以宪法为依据,旨在创造一个有利于非营利组织繁荣发展的环境,建立一个正常的法律框架,促使非营利组织依法行事。保持合适的内部治理准则,建立透明以及对公众负责的机构。

(1)法令对非营利组织的定义强调了两点:

a、民间性。指明其非政府系列。

b、非营利性。指出建立机构的目的只为公共利益;机构的收入和财产不能在会员或办公室工作人员中间进行分配(对服务的合适补偿除外)。

(2)法令规定成立非营利组织申请人必须向登记机关申请登记:

a、受托机构(政府授予权利机构)必须到高级法院法官处登记。

b、一般组织到非营利组织委员会主任登记处登记。

c、一部分组织也可选择到福利部非营利组织理事会登记。

(3)法律鼓励民间非营利组织向政府申请登记。一是政府规定经过登记的机构才能获得政府的税收优惠;二是规定经过登记的机构才有资格获得政府的资金援助和其他优惠待遇。社会福利部是非政府组织的主要管理部门。

3、南非国会?000年通过了南非共和国福利发展管理法案。该法案是为福利部门提供一个旨在建立并融合政府与公民社会伙伴关系的管理框架。依据这个法案,民间组织可以履行法定的社会责任,更多地参与推动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

(1)法案对“公民社会”的定义是:除政府之外的研究机构、组织或个人,其中包括商会、消费者组织,正规和非正规福利部门,非政府组织,社区组织,宗教组织和其他社会福利机构。

(2)法案明确了政府与公民社会通过规划分担责任的伙伴关系和对社会福利事业的共同“管理”。

(3)法案把公民社会中的各机构对社会福利政策和项目抱有兴趣者确认为“利益相关方”。

(4)法案决定成立南非社会福利发展理事会。而理事会建立的目的就在于推动和巩固公民社会和政府的相互作用,以及在不同程度上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

(5)法案规定在理事会成员中(9人),政府官员理事不得超过4人,即其余至少5人来自公民社会。理事会每年至少召开3次会议,每次至少2天。

理事每人每年可得到国家给予的229700兰特(约合3800美元)的差旅费,补贴和咨询服务费。国家还为理事会办事机构支出办公费用456000兰特(约合76000美元)。

(6)法案规定了的南非福利发展理事会的职责,其中还特别规定有关非营利组织的条款,主要是:

a、推动政府和公民社会间就社会福利方面的对话。

b、推动利益相关方参与社会福利发展,特别是消费者和草根部门的参与。

c、在政府与公民社会间制定信息和交流策略。

d、加强公民社会、相关政府部门和部长之间的磋商,决策社会福利重点关注项目等。

3、设立社会发展部。规定该部门的职责是致力于向全体南非人民提供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服务,与非政府组织,宗教组织、非营利组织、商业界,劳工组织和其他参与者展开合作,监督社会政策的执行,以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并推动扶贫的发展。

2000年,在社会发展部部长确定的其后5年的工作重点中,主要包括帮助贫困人群,资助弱势家庭,保护妇女儿童、残疾人利益,社区关怀和对艾滋病影响人群的帮助,如:因艾滋病而丧失双亲的孤儿的帮助、减少青少年犯罪和失业现象等。

该部的各项工作都要求与公民社会的协商与合作。

4、颁布《国家发展机构法》,设立国家发展署

《国家发展机构法》规定国家发展署的职能,就是直接向特定的社区民间组织和其他帮助贫困社区提高能力的民间组织提供资金、达到减贫的工作目标。

国家发展署为专门执行上述任务的法定机构,原归财政部领导,后转社会发展部领导。

二、登记与管理

1、登记要求

(1)陈述组织名称。

(2)陈述组织的主要和次要目的。

(3)承诺组织的收入和财产不得在会员和工作人员中分配。

(4)规定该组织成为一个法人,具有法人地位。

(5)规定该组织的存在不受其成立或机构负责人变动的影响。

(6)规定该组织的成立或机构负责人不会对组织的财产享有权利。

(7)规定组织的业务范围。

(8)规定该组织内部治理的组织结构和机制。

(9)陈述会议规则,包括会议召开有效人数,会议记录的保存,会议作出决定的方式。

(10)规定财务必须经过银行帐号运行。

(11)规定财务年度的起始日期。

(12)规定章程的修改程序。

(13)规定该组织终止或解散的程序。

(14)规定该组织终止或解散后剩余财产应转移到与本组织宗旨相似的非营利组织。

2、登记结果

准予登记的组织应发给登记证书,证书是非营利组织具有法人资格的证明。

对不予登记的组织,应通知申请者并说明理由,一般在申请登记起一个月内给予答复。

申请者在收到不予登记的通知后一个月内,可以向特设的委员会提出申诉,请求法庭立案审查。

非营利组织的登记免费。

3、非营利组织的义务

(1)遵守非营利组织法的要求及遵守已经登记的章程开展活动。

(2)在活动中展示本组织的登记的状态和登记证号。

(3)保留规定期限内的会计记录和相关支持性文本。

(4)在财政年度结束后6个月内,草拟出财务报告。该报告至少应包括本机构的收入、支出和资产负债表。

(5)在草拟财务报告后两个月内,会计主管应起草正式财务报告书,陈述机构的财务状况。其中包括以下说明:该组织的财务报告与同期会计记录是否一致;该组织的财务政策是否恰当,在制作财务报告过程中是否保持遵循;是否遵守非营利组织法及本机构章程有关财务的规定。

(6)向董事会提供工作报告,在财政年度结束后9个月内完成。

(7)提交董事会首席执行官的详细联系方式(须在每次任命和选举后一个月内提交,即使任命和选举没有导致负责人的变更),以及其他相关信息。

4、监督与惩处

(1)登记机关认为非营利组织不遵守本机构的章程和不按非营利组织法的要求承担的义务时,可通知其注销登记。在规定期限内,登记机关将作出取消该机构登记资格的决定。

(2)登记机关认为该机构有可能构成犯罪时,将向南非警察总署建议进行刑事侦查。

(3)受处罚的非营利组织可按程序提出申诉。

(4)公众有资格获得任何一个营利组织向登记机关提供的全部文件,参与非营利组织的问责。

(5)登记机关有义务保留并定期向社会公布所有非营利组织的登记状态、注销状态、终止状态或解散状态。

(6)未经登记却声称自己已依法登记,或向登记机关提供虚假资料的,有可能受到起诉。

三、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支持与合作

南非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支持与合作,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委托非营利组织承担公共服务职能,并因此给予免税待遇;二是通过拨付公益项目资助款的形式,对非营利组织给予支持。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支持与合作主要体现在后者。

1、规定国家发展署的首要目的是关注消除贫困及造成贫困的根源,加强公民社会的扶贫能力。

2、国家发展署规定9项公益事业(包含43类活动)为慈

善性质活动,这9项是:(1)、福利和人道援助、(2)、宗教、(3)、信仰和伦理、(4)、健康保护、(5)、文化、(6)、土地和住房、(7)、自然保护和环境及动物保护、(8)、教育和发展、(9)、研究和体育。

3、提供拨款和捐助资金。一般是发展署公布资助项目的范围,非营利组织向国家发展署提出资金申请,发展署根据申请情况与之沟通协商后,实施一定数额的拨款或捐助。在具体运作上,发展署将权力下放到省,每个省都有签约机构。据介绍,2003/2004年度,发展署拨款总额为10300万兰特(6.3兰特约含1美元),每年递增。

4、发展署通过能力建设的培训,帮助非营利组织开展本组织擅长的活动。

5、尽管政府在扶持非营利机构方面做出了一定努力,但仍有很多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有关专家也提出了质疑。如发展署规定的工作范围过窄,对扶贫的支持减少;偏重于资助社区组织,而不愿支持志愿服务机构,造成了这部分机构的资金匮乏;项目的申报程序复杂,办理效率低下,以及法定机构存在官僚作风等。

四、目前南非民间组织发展中存在几个问题

1、非营利组织的主要资金来源来自外部社会,约占86%。而外部社会的资助采取“保守策略”,即只投在教育、就业和社会福利方面,限制了其他民间组作用的发挥。

2、非营利组织普遍缺乏专业的筹款能力,没有制定筹款战略。筹款一般都是机构的主管或副主管的工作范畴,但他们用于筹款活动的时间较少(不超过20%)。

3、非营利组织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欠缺,主要表现在缺少有创造性、有活力和有远见的领导人。

4、人才竞争压力太大。非营利组织为了吸引有能力的人才,不得不提高专职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来与商业部门和政府部门竞争,无形中增加了管理成本和生存压力。而相当一部分非营利组织则因为没有雄厚的财力而造成有经验的专职人员流失,影响组织可持续发展。

五、几点值得我们借鉴的做法

1、政府明确公布慈善事业的范围,有利于倡导民间组织投入社会公益事业,也有利于社会监督。南非对公益事业列出9项43类活动,很具体,我国也可以作出这方面的规定,使之与一般的社团活动相区别。

2、政府对公共服务项目拨款购买,既有利于政府转变职能、降低政府管理成本,也能为民间组织的生存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南非的公益性民间组织多数能从政府获得资助,有的甚至全部依靠政府资助。在南非就不存在类似我国社团的那种乱收费的现象。

3、税法应对公益事业以至民间组织业务作出明确的减免税收的规定,对捐赠人的公益捐赠给予抵税待遇,有利于全社会积极支持公益事业,有利于民间组织的生存发展,也有利于杜绝偷漏税现象。

4、应赋予登记管理机关要求非营利组织注销登记的权力,和在规定期限内作出取消该机构登记资格的决定权力。南非的这一规定对非营利组织的净化起到了积极作用,我国的民间组织管理规定应当借鉴这一经验。

由于这次对南非的考察是首次,占有资料也很少,因此在考察中了解一般情况较多,深入不够,对有些问题可能存在理解不准确的地方。许多方面还待今后更多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

第3篇:南非民间组织考察报告(定稿)

南非民间组织考察报告

在非洲大陆,南非是比较发达的国家。虽然在1994年经历了政权的演变,民间组织的发展有了一些变化,但总的看发展势头不减,民间组织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仍然发挥着积极的多方面的重要作用。

南非习惯把民间组织称为公民社会或非营利组织。据南非有关民间机构与大学研究机构的调查,南非的民间组织数量超过十万个以上,包括非政府组织、社区组织、志愿服务协会,以及工会等。南非的民间组织有四个特点:一是社区民间组织在总量中占大多数;二是大部分是由最初的反对种族歧视为宗旨的组织转化过来的;三是大部分是提供福利服务的机构;四是志愿服务机构资源丰富,每年创造超过100亿兰特的收入(6.3兰特约合一美元)。

现将主要情况报告如下。

一、法律框架

1、南非宪法承诺每位南非人拥有结社自由。这是民间组织形成的基础。

2、1997年,南非议会通过了第71号法令即非营利组织法并于1998年9月1日实行。南非非营利组织法以宪法为依据,旨在创造一个有利于非营利组织繁荣发展的环境,建立一个正常的法律框架,促使非营利组织依法行事。保持合适的内部治理准则,建立透明以及对公众负责的机构。

(1)法令对非营利组织的定义强调了两点:

a、民间性。指明其非政府系列。

b、非营利性。指出建立机构的目的只为公共利益;机构的收入和财产不能在会员或办公室工作人员中间进行分配(对服务的合适补偿除外)。

(2)法令规定成立非营利组织申请人必须向登记机关申请登记:

a、受托机构(政府授予权利机构)必须到高级法院法官处登记。

b、一般组织到非营利组织委员会主任登记处登记。

c、一部分组织也可选择到福利部非营利组织理事会登记。

(3)法律鼓励民间非营利组织向政府申请登记。一是政府规定经过登记的机构才能获得政府的税收优惠;二是规定经过登记的机构才有资格获得政府的资金援助和其他优惠待遇。社会福利部是非政府组织的主要管理部门。

3、南非国会?000年通过了南非共和国福利发展管理法案。该法案是为福利部门提供一个旨在建立并融合政府与公民社会伙伴关系的管理框架。依据这个法案,民间组织可以履行法定的社会责任,更多地参与推动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

(1)法案对“公民社会”的定义是:除政府之外的研究机构、组织或个人,其中包括商会、消费者组织,正规和非正规福利部门,非政府组织,社区组织,宗教组织和其他社会福利机构。

(2)法案明确了政府与公民社会通过规划分担责任的伙伴关系和对社会福利事业的共同“管理”。

(3)法案把公民社会中的各机构对社会福利政策和项目抱有兴趣者确认为“利益相关方”。

(4)法案决定成立南非社会福利发展理事会。而理事会建立的目的就在于推动和巩固公民社会和政府的相互作用,以及在不同程度上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

(5)法案规定在理事会成员中(9人),政府官员理事不得超过4人,即其余至少5人来自公民社会。理事会每年至少召开3次会议,每次至少2天。

理事每人每年可得到国家给予的229700兰特(约合3800美元)的差旅费,补贴和咨询服务费。国家还为理事会办事机构支出办公费用456000兰特(约合76000美元)。

(6)法案规定了的南非福利发展理事会的职责,其中还特别规定有关非营利组织的条款,主要是:

a、推动政府和公民社会间就社会福利方面的对话。

b、推动利益相关方参与社会福利发展,特别是消费者和草根部门的参与。

c、在政府与公民社会间制定信息和交流策略。

d、加强公民社会、相关政府部门和部长之间的磋商,决策社会福利重点关注项目等。

3、设立社会发展部。规定该部门的职责是致力于向全体南非人民提供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服务,与非政府组织,宗教组织、非营利组织、商业界,劳工组织和其他参与者展开合作,监督社会政策的执行,以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并推动扶贫的发展。

2000年,在社会发展部部长确定的其后5年的工作重点中,主要包括帮助贫困人群,资助弱势家庭,保护妇女儿童、残疾人利益,社区关怀和对艾滋病影响人群的帮助,如:因艾滋病而丧失双亲的孤儿的帮助、减少青少年犯罪和失业现象等。

该部的各项工作都要求与公民社会的协商与合作。

4、颁布《国家发展机构法》,设立国家发展署

《国家发展机构法》规定国家发展署的职能,就是直接向特定的社区民间组织和其他帮助贫困社区提高能力的民间组织提供资金、达到减贫的工作目标。

国家发展署为专门执行上述任务的法定机构,原归财政部领导,后转社会发展部领导。

二、登记与管理

1、登记要求

(1)陈述组织名称。

(2)陈述组织的主要和次要目的。

(3)承诺组织的收入和财产不得在会员和工作人员中分配。

(4)规定该组织成为一个法人,具有法人地位。

(5)规定该组织的存在不受其成立或机构负责人变动的影响。

(6)规定该组织的成立或机构负责人不会对组织的财产享有权利。

(7)规定组织的业务范围。

(8)规定该组织内部治理的组织结构和机制。

(9)陈述会议规则,包括会议召开有效人数,会议记录的保存,会议作出决定的方式。

(10)规定财务必须经过银行帐号运行。

(11)规定财务的起始日期。

(12)规定章程的修改程序。

(13)规定该组织终止或解散的程序。

(14)规定该组织终止或解散后剩余财产应转移到与本组织宗旨相似的非营利组织。

2、登记结果

准予登记的组织应发给登记证书,证书是非营利组织具有法人资格的证明。

对不予登记的组织,应通知申请者并说明理由,一般在申请登记起一个月内给予答复。

申请者在收到不予登记的通知后一个月内,可以向特设的委员会提出申诉,请求法庭立案审查。

非营利组织的登记免费。

3、非营利组织的义务

(1)遵守非营利组织法的要求及遵守已经登记的章程开展活动。

(2)在活动中展示本组织的登记的状态和登记证号。

(3)保留规定期限内的会计记录和相关支持性文本。

(4)在财政结束后6个月内,草拟出财务报告。该报告至少应包括本机构的收入、支出和资产负债表。

(5)在草拟财务报告后两个月内,会计主管应起草正式财务报告书,陈述机构的财务状况。其中包括以下说明:该组织的财务报告与同期会计记录是否一致;该组织的财务政策是否恰当,在制作财务报告过程中是否保持遵循;是否遵守非营利组织法及本机构章程有关财务的规定。

(6)向董事会提供工作报告,在财政结束后9个月内完成。

(7)提交董事会首席执行官的详细联系方式(须在每次任命和选举后一个月内提交,即使任命和选举没有导致负责人的变更),以及其他相关信息。

4、监督与惩处

(1)登记机关认为非营利组织不遵守本机构的章程和不按非营利组织法的要求承担的义务时,可通知其注销登记。在规定期限内,登记机关将作出取消该机构登记资格的决定。

(2)登记机关认为该机构有可能构成犯罪时,将向南非警察总署建议进行刑事侦查。

(3)受处罚的非营利组织可按程序提出申诉。

(4)公众有资格获得任何一个营利组织向登记机关提供的全部文件,参与非营利组织的问责。

(5)登记机关有义务保留并定期向社会公布所有非营利组织的登记状态、注销状态、终止状态或解散状态。

(6)未经登记却声称自己已依法登记,或向登记机关提供虚假资料的,有可能受到起诉。

三、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支持与合作

南非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支持与合作,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委托非营利组织承担公共服务职能,并因此给予免税待遇;二是通过拨付公益项目资助款的形式,对非营利组织给予支持。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支持与合作主要体现在后者。

1、规定国家发展署的首要目的是关注消除贫困及造成贫困的根源,加强公民社会的扶贫能力。

2、国家发展署规定9项公益事业(包含43类活动)为慈

3、提供拨款和捐助资金。一般是发展署公布资助项目的范围,非营利组织向国家发展署提出资金申请,发展署根据申请情况与之沟通协商后,实施一定数额的拨款或捐助。在具体运作上,发展署将权力下放到省,每个省都有签约机构。据介绍,2003/2004,发展署拨款总额为10300万兰特(6.3兰特约含1美元),每年递增。

4、发展署通过能力建设的培训,帮助非营利组织开展本组织擅长的活动。

5、尽管政府在扶持非营利机构方面做出了一定努力,但仍有很多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有关专家也提出了质疑。如发展署规定的工作范围过窄,对扶贫的支持减少;偏重于资助社区组织,而不愿支持志愿服务机构,造成了这部分机构的资金匮乏;项目的申报程序复杂,办理效率低下,以及法定机构存在官僚作风等。

四、目前南非民间组织发展中存在几个问题

1、非营利组织的主要资金来源来自外部社会,约占86%。而外部社会的资助采取“保守策略”,即只投在教育、就业和社会福利方面,限制了其他民间组作用的发挥。

2、非营利组织普遍缺乏专业的筹款能力,没有制定筹款战略。筹款一般都是机构的主管或副主管的工作范畴,但他们用于筹款活动的时间较少(不超过20%)。

3、非营利组织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欠缺,主要表现在缺少有创造性、有活力和有远见的领导人。

4、人才竞争压力太大。非营利组织为了吸引有能力的人才,不得不提高专职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来与商业部门和政府部门竞争,无形中增加了管理成本和生存压力。而相当一部分非营利组织则因为没有雄厚的财力而造成有经验的专职人员流失,影响组织可持续发展。

五、几点值得我们借鉴的做法

1、政府明确公布慈善事业的范围,有利于倡导民间组织投入社会公益事业,也有利于社会监督。南非对公益事业列出9项43类活动,很具体,我国也可以作出这方面的规定,使之与一般的社团活动相区别。

2、政府对公共服务项目拨款购买,既有利于政府转变职能、降低政府管理成本,也能为民间组织的生存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南非的公益性民间组织多数能从政府获得资助,有的甚至全部依靠政府资助。在南非就不存在类似我国社团的那种乱收费的现象。

3、税法应对公益事业以至民间组织业务作出明确的减免税收的规定,对捐赠人的公益捐赠给予抵税待遇,有利于全社会积极支持公益事业,有利于民间组织的生存发展,也有利于杜绝偷漏税现象。

4、应赋予登记管理机关要求非营利组织注销登记的权力,和在规定期限内作出取消该机构登记资格的决定权力。南非的这一规定对非营利组织的净化起到了积极作用,我国的民间组织管理规定应当借鉴这一经验。

由于这次对南非的考察是首次,占有资料也很少,因此在考察中了解一般情况较多,深入不够,对有些问题可能存在理解不准确的地方。许多方面还待今后更多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

第4篇:赴南非高等教育考察报告

作者: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赴南非考察组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

2004年11月6日-11月20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组织大学领导和教授一行11人考察了南非高等教育情况。南非高等教育处于深刻的结构转型之中,由过去主要是白人享受的精英高等教育逐步向各人种共同接受高等教育的民主化方向发展,正像在政府中一样,黑人在大学生和高校教职员中的比例逐步上升。南非高等教育体制是从西方特别是英国继承下来的,高校是独立的办学实体,政府和高校间的组织对高校的办学质量起着宏观调控的作用,如国家研究基金对学者学术等级的评定,高等教育质量委员会对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估。在南非各层次的高等教育协作组织和中介组织非常发达,这体现了高等教育管理的特点,体现了高校作为学术和教育组织的特点。

1、南非高等教育质量的宏观控制

南非高等教育质量享誉非洲大陆,来自非洲大陆的生源是除南非本地生源之外最主要的来源,南非许多著名高校的“非洲化”程度很高;一些大学在世界上也有相当的影响,如本次重点考察的开普敦大学、金山大学,南非大学等。南非的高校管理体制与高校管理体制相近,根据南非法律,南非的高校具有办学自主权。但是同时南非有一套宏观控制的制度和措施,保障整个国家高等教育质量保持在很高的水准。高等教育理事会和高等教育质量委员会,是保障、监控和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组织,它们在南非高等教育发展中发挥了必不可少的杠杆作用。

高等教育质量委员会隶属于高等教育理事会,主要负责高等教育质量的监控、评估,既包括对申请举办学校、学院、系和专业的部门进行资格认证,也包括对实际举办高等教育的部门进行评估鉴定,并责令不合格的高等教育部门停止现行的计划和项目。质量评估和监控涉及高等教育的方方面面,包括举办资格、学生质量、学科评估、专业认证,各类专业进修项目以及卫星校园的标准等等。该委员会认为,高等教育的举办者对质量负有首要的责任,高等教育质量委员会根据院校的自我评估,组织校外的专家小组就该学术教育机构质量管理系统的有效性进行评估,来确认其外部效度,评估报告要向社会公布。南非高等教育质量委员会特别注重保障黑人学生的学术和教育权益。

最近,南非高等教育质量委员会(HigherEducationQualityCommittee)公布了目前南非注册的27所高等院校开设的MBA鉴定结果。其中经评估有10所院校的MBA项目不合格。南非高等教育质量委员会表示,这些开设不合格MBA项目的院校必须重新制定它们的MBA教学计划,两年后才能够重新申请MBA的教学资格。此次被通报不合格的10所学校的MBA项目将不能再招收新的MBA学生,目前已在学习的可继续完成他们的学业。为此,驻南非使馆提醒有意向到南非高等院校就读MBA的中国学生一定要选择经鉴定合格的。

公布评估结果,撤销不合格部门的学术或教育资格,这只是高等教育质量委员会监控和评估的消极目的。更积极的宗旨在于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基本标准,促进各学术和教育机构在教学质量、学术研究以及基于知识的社区服务等方面的提高,变压力为动力,以便于各院校认识到只有不断提高办学质量,优化学术和教育管理系统,才能确保不被淘汰。该委员会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促进学校效能和质量提高,质量评估审查小组的成员由各校专家组成,由他们经常性地提供学校改进和学术发展的专业意见,另外具体出台教与学的提高计划,提供质量保障管理手册等等。

2、高等教育协作组织和内部高等教育研究机构

南非具有纵横交错的、发达的高等教育协作组织。这些协作组织源于共同的学术和教育兴趣,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维护共同的利益,结成共同体,谋求各自领域的发展。

南非的高等教育组织可以分为:全国性的组织,如理工大学校长委员会(CTp)、南非国际教育协会(IEASA)、南非全国远程教育协会(NADEOSA)、南非全国专业教师组织(NpTOSA)、全国高等教育职员协会(NTESU)、南非院校研究协会(SAAIR);地方性的组织,如开普高等教育协会(CHEC)、南非图书馆合作协会(COSALC)、西开普高等教育协会(ECHEA)、西海岸第三级教育机构协会(ESATI);支持高等教育发展的非政府组织,如教育政策发展中心(CEpD)、高等教育变革中心(CHET)、高等教育信息服务机构(ISHE)、南非远程教育协会(SAIDE);大学内部高等教育政策研究组织,比如西开普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金山大学教育政策研究机构。

西开普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类似于中国各大学的高等教育研究所或研究室,主要从事该大学本身的研究。金山大学教育政策研究机构主要从事院校的教育政策研究,为学校教育政策出台提供建议或方案。南非高等学校内部的教育研究一般属于院校研究(institutionalresearch)范畴,定位比较明确。

3、南非高等学校类型和分布

在南非实施高等教育的机构有大学、理工大学和教育学院,南非有21所大学,15所理工大学,109所教育学院。大学是学术研究中心,提供高质量的本科和研究生教学。其中成立于1892年的开普敦大学是南非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此外具有百年历史的大学还有:罗德斯大学、奥兰治自由州大学、斯坦陵布什大学、金山大学和波彻斯卓姆大学等。大学的基本学位是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同时还颁发大量的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文凭与证书。攻读基础的学士学位(GeneralEducation)一般需要三年,专业学位需四年。攻读硕士学位一般需要1-2年,博士学位需2-4年。而15所理工大学主要提供高级技术教育,是为满足工业和商业的高级需求而特别设计的教育形式。理工大学学位课程的学习包括四年制技术学士课程,五年制技术硕士课程,六年制技术博士课程。

4、具体考察的三所大学情况

(1)开普敦大学

开普敦大学创建于1829年,是南非历史最悠久的大学,前身是南非学院,是一所为男性提供高等教育的学校,1887年后女性被允许进入该校。1887年,开普敦大学成为一所综合性大学。1928年开普敦大学迁往风景秀丽的罗德斯先生领地戴维山斜坡上,至今它仍然是开普敦大学的学术中心。根据开普敦大学校方提供的数据,2003年注册学生总计20989人,其中本科生占67%,研究生占28%,其他为短期班学员。48%的学生是黑人(非洲人、有色人和印度人)。女生占49%。国际留学生总计有3645人,来自近90个国家,其中2155人来自南部非洲发展中国家,1490人来自非洲其他国家和世界其他地方。大约58%的学生在商学院、工程和建筑环境学院、健康科学学院以及科学学院就读,另有9%的学生在法学院就读,32%的学生在人文学院就读。开普敦大学教职员工大约4300人,其中从事学术工作的教职员占44%,教学管理和学术辅助人员占55%,55%的学术人员拥有博士学位。有相当高比例的教师在他们所从事的研究领域中是出类拔萃的,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国家研究基金会确认开普敦大学是南非最优秀的研究型大学之一,在科学、人文、工程和技术领域居于前沿地位。

开普敦大学现有6个学院,分别是商务学院、工程和建筑环境学院、法学院、健康科学学院、人文学院(包括人文学科、社会科学、音乐、教育、美术等)及科学学院。高等教育发展中心负责满足各学院学生教和学的需要,一并考虑学生学术发展和职业发展的计划,促进学生的发展。

开普敦大学学术地位在南非居于前列,其中A级学者在南非整个学术系统中占有很高的比例,据2002年的统计,开普敦大学共有14个A级学者,A级学者是由国家研究基金会评选出来的,他们是各自学科领域中的世界级学者。开普敦大学的研究预算将近2亿8千万南特(约合4千7百万美元),其中政府预算为4千5百万南特,只占16%,而合作项目的研究经费占总经费的71%,这反映了开普敦大学强大的研究实力,该大学是南非高校中接受校外研究经费最多的大学。开普敦大学总共有65个研究中心,覆盖了所有的系。由南非医学研究理事会资助的48个研究中心中,开普敦大学占10个,这反映了开普敦大学医学科在南非占有突出的地位。开普敦大学还是“工业技术和人力资源项目”基金的主要受益者,这项基金旨在促进工业界与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开普敦大学也从“革新基金”中接受重大的研究项目。开普敦大学的许多政策研究机构,如发展政策研究中心,对于推动南非和其他非洲国家的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开普敦大学的学术研究在世界上也享有一定的地位,4位毕业生先后荣获诺贝尔奖,分别是赛勒(MaxTheiler)于1951年获得诺贝尔生物学奖,考马克(AllanCormack)于1979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克鲁格(AeronKlug)于1982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最近作家寇特芝(JMCoetzee)又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2)金山大学

金山大学起源于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矿产工程学校,1922年金山大学正式成立,在过去的82年里,共计培养了10万多毕业生。金山大学以培养领导者、批判性思想者、创造革新者等精英人才而著称于世。金山大学明确办学方向,致力于通过培养高素养,批判性和适应能力强的毕业生促进南非和非洲大陆的重建和发展。金山大学由5个学院组成,这5个学院包括了37个系。5个学院分别是商务法律及管理学院、工程和建筑环境学院、健康科学学院、人文学院以及科学学院,总共有近1000名教员,2.5万学生,其中1/3多是研究生。历史上金山大学曾有86人荣获罗德斯学者荣誉,并有三人获得诺贝尔奖。2002年杰斯苏普国际法律竞赛大会奖章被两位金山人获得,首获国家地理研究和探索奖也是一位金山人。金山大学图书馆由2个主馆和14个分馆组成,拥有74万多的藏书和1.2万种期刊,专家们收集了很多珍贵的善本,这些图书已经完全电子化了,其中计算机实验室与发达的因特网和电子邮件系统连接。金山大学有23个研究实体,其中10个得到医学研究理事会认可,每年通过研究合同或者基金获得超过1亿5千万南特的研究经费,主要用于艾滋病救治领域。金山大学有9个A级科学家,他们分别在生物信息工程、气候学、肝癌研究、模型和过程合成等领域卓有成效,享誉世界。另外金山大学在矿业工程、古人类学、摇滚艺术、古代哲学等研究领域也在世界有一定的影响。

(3)南非大学

南非大学是世界领先的专门从事远程教育的大学,“对于大多数非洲人来说,远程教育是赢得高等教育机会的唯一选择”。在远程教育领域,南非大学的教学质量代表了世界水平,它拥有20万学生,4000多教职员工,是南非最著名的大学之一。学生来自南非、非洲以及世界各地。学生可以将学习和生活的需要紧密地结合起来,学生只需要1/4-1/3全日制学生的费用就能接受南非大学优质的高等教育,南非大学的学位和学历证书是国际公认的。2004年南非大学与南非理工大学、威斯特大学远程教育校园合并,成为非洲大陆第一所综合性远程教育大学。大学合并的过程是复杂而充满挑战性的,但是新南非大学由此获得了丰富的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这既有利于国家,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南非大学共有5个学院,包括经济与管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和教育学院、科学工程和技术学院、法学院、农业和环境科学学院。南非大学除提供完整的学位教育,还提供各种专修证书教育。以经济与管理学院为例,获得学士学位后,可以攻读商务领导硕士(MBL),继而是商务领导博士(DBL)。MBL相当于国际通行的工商管理硕士MBA,DBL则相当于DBA。南非历史上形成的MBL和DBL,更强调“领导”的含义,重点是培养商务高层领导。这是经济和管理学院的学位培养系统,另外一个教育系统是专修证书系统,包括专项职业技能的高级进修和普通管理进修证书。但是无论是研究生学位证书系统还是专修证书系统,起点必须是获得学士学位。商务领导硕士(MBL)学制是3年,商务领导博士(DBL)学制是2年,而专修证书一般在一年左右。

南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面临的挑战是从粗放型向精细型的教育模式转变。传统的远程教育比较注重知识的普及,更多沿袭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但是现代远程更持久的魅力在于充分注重学习者的教育需求,发挥调动学习者的主动性,使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成为个体终身的兴趣。正如南非大学校长安东尼•梅尔克先生所言:“根据较小的群体、甚至是个体的需求,按照不同的规格进行学校改制是我们的任务。”这是南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

5、南非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

白人统治时代,南非高等教育,特别是精英教育这部分在世界高等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像金山大学、开普敦大学都是世界著名学府。但是这一时期的高等教育主要是精英化取向,白人享受最好的高等教育,绝大多数黑人被排斥在高等教育的门外。黑人获得管理国家的权利后,高校中黑人的教育权和受教育权得到了保障和落实。教育民主化的进度在迅速地加快,开普敦大学新出台的招生计划要面向黑人社区宣传,很多大学黑白学生的比例已经达到1:1,教职员工中黑人教师的比例也有很大幅度的提高。这是南非高等教育杰出的成就。但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南非高等教育面临着学术和教育质量的考验。

注释

国家教育部留学预警[2004]6号,

[南非]安东尼•梅尔克:《南非大学如何应对新世纪的挑战》,《中国远程教育》第70页,2001年5月

参考资料:

2004WITSresearchshowcase,universityofwitwatersrand,SouthAfrica

StudyatWITS,Internationaloffice,universityofwitwatersrand,SouthAfrica

Impact:areportonresearchandoutreachattheuniversityofCapeTown,DepartmentofCommunicationandDevelopmentUniversityofCapeTown,SouthAfrica

AbriefintroductiontoUCT,UniversityofCapeTown,SouthAfrica

Vice-chancellor’sreport2002,UniversityofCapeTown,SouthAfrica

ExpandingmanagerialexpertisethroughtheSBL’sprogrammes,UNISA,SouthAfrica

MasterofBusinessLeadership2005,schoolofbusinessleadership,UNISA,SouthAfrica

DoctorofBusinessLeadership2005,schoolofbusinessleadership,UNISA,SouthAfrica

www.uct.ac.za

www.wits.ac.za

www.unisa.ac.za

www.che.ac.za

www.isp.msu.edu/AfricanStudies/ter_con4.htm#EpU

第5篇:南非煤矿安全管理考察报告

胡鼎昌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南非煤矿安全管理的考察,分析了我国煤矿事故多发的原因,提出了加强煤矿安全管理的建议。

〔关 键 词〕煤矿 安全生产 考察报告

〔作者简介〕六盘水市煤炭管理局 副局长

笔者于2006年初参加由国家外专局组团的煤矿安全管理考察培训团,到南非共和国进行了为期21天的考察和培训。在南非参观了黄金矿山、煤矿及国家矿山救援中心,了解了南非煤矿安全管理、资源开采、矿山救援的情况。

南非共和国位于非洲大陆南端,是非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其国土面积仅占非洲的4%,人口占6%,但国民生产总值约占全非洲的四分之一。国内生产总值约4567亿美元,人均生产总值约10700美元,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1.9%。国民生产总值当中,第一产业占5%,第三产业占63.5%,南非占黑非洲的40%左右。南非基础设施良好,资源丰富,是世界五大矿产国之一,经济开放程度较高,矿业、制造业和农业是经济三大支柱,深矿开采技术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矿业、制造业、建筑业和能源业是南非工业四大部门,近年来,南非的旅游业发展很快,逐步成为南非的主要产业,矿产品出口约占出口收入的50%,全国约有12%的劳动力从事矿业。制造业门类齐全,技术先进。主要产品有钢铁、金属制品、化工、运输设备、机器制造、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等。

一、南非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状况

南非是世界上几大主要产煤国之一,可开采总量为1155.3亿吨,其中已探明的储量有550亿吨,在世界排名第五位,占世界储量的11%,2005年原煤产量2.4亿吨。南非煤炭资源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一是埋藏较浅(平均埋藏深度为80米);二是煤层厚,多为2.5-8米;三是煤层分部均匀,基本没有断层,赋存条件好,煤层斜角一般在15度至25度之间;四是煤层瓦斯含量低,相对涌出量都在1.7立方米/吨以下。南非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普马兰加省和纳塔尔省北部(凌波波省),以贫瘦煤为主,焦煤极少,露天煤矿占49%,井下开采的占51%,一般煤层在2米以下的都未开采。采煤方法为长臂连续割煤开采,皮带运输直到井口装车或进入电厂车间。南非煤矿从业人员为4.85万人,全国生产矿井60对。

——南非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实行企业负责,煤矿安全的主体是煤矿企业本身。国家矿产能源部代表国家监管,由国家、企业、从业人员代表组成三方委员会负责监督。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南非煤矿事故频繁发生,每年煤矿事故死亡人数都在千人以上,一次死亡上百人的矿难有上百起。1974年,某煤矿发生瓦斯事故,一次死亡424人,是南非历史上一次死亡人数最多的矿难。1987年南非针对矿难不断发生的严重局面,组织专家对矿难的性质、特点、原因进行分析和评估,采取措施有效控制煤矿事故的发生。一是对煤矿安全管理立法,依法管理煤矿安全;二是建立煤矿瓦斯治理实验室,对煤矿瓦斯进行研究和探索,加大瓦斯监控力度,掌握规律制定治理瓦斯的规程和措施,强制煤矿企业严格执行;三是强化煤矿矿工的培训,提高素质,增强遵章守纪的意识;四是加大对煤矿的投入,推广先进的管理方法和开采技术,大幅度提高煤矿开采的机械化程度,尽量减少井下从业人员;五是提高死亡人员的补偿标准,使矿主意识到发生事故赔不起。南非煤矿事故死亡一人,补偿标准30万兰特,相当于我国人民币45万元左右。

经过五年的依法治理,南非煤矿事故得到有效控制,死亡人数大幅下降,百万吨死亡率进入先进国家的水平。特别煤矿的瓦斯事故已经有效控制。除了1993年因电器设备摩擦起火,发生一次瓦斯爆炸事故,死亡53人外,直到2005年都没有发生瓦斯爆炸事故。2004年南非煤矿共死亡23人,2005年死亡15人,都是机械事故和火灾事故造成的。南非提出一个目标,到2013年煤矿事故百万吨死亡率控制在0.003人以内,提倡零伤害。

南非没有非法采矿,若发现违法开采的由警署依法拘押,否则,追究警察局的渎职行为。

二、我国煤矿生产事故多发的原因

(一)煤矿安全管理滞后。煤炭是我国的重要能源,煤炭占全国一次能源结构的70%。煤炭发展的主要问题是煤矿安全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煤炭需求量也随之增加,但由于开采方式落后,从业人员素质低,煤矿的安全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安全事故频发,死亡人数居高不下。

矿井超能力生产现象非常普遍。煤矿防灾系统不健全且能力不足,相当多的矿井防灾系统设施陈旧,技术装备落后、老化;部分高瓦斯矿井尚未建立瓦斯抽放系统,大多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缺少监控功能;多数国有煤矿通风系统存在问题。

与此同时,煤矿还存在自然条件差,灾害多、数量多,大中小并存且差异大、机械化程度低,安全技术装备不足、从业人员结构复杂,综合素质差,管理落后等四方面问题。因此,尽管国家出台了严厉的措施力保安全生产,但煤矿每年事故死亡人数依然在较高水平,重特大事故仍频繁发生。

我国已提出安全生产的中长期目标,即到2010年全国安全状况明显好转,重特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煤矿百万吨死亡率大幅下降,到2020年全国安全状况实现根本性好转,煤矿百万吨死亡率、尘肺病患病率、万元产值事故损失率等指标达到或接近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依靠科技进步,需要长期开展煤矿安全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工作。

(二)体制不顺,管理弱化。监管的部门职责不明,责任不清,煤矿安全的主体地位落实不到位。一是煤矿安全监管力量分散,多头管理,重复处罚的现象较为突出。除负责履行国家监察的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外,还有市、县各级煤炭行业管理部门、安全监管部门也对煤矿安全负有监管职责。同时,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行使的部分行政执法权,地方管理部门无权实施,致使市、县两级监管部门不能有效监管,煤矿安全监管力量分散,不能形成合力,煤矿安全监管效果较差。

二是煤矿安全管理体制不顺。煤矿监管体制变化频繁,部分监管部门对区域煤矿基础资料掌握不全、不细,不能掌握区域内有安全保障的生产能力和产量。同时,存在管煤炭生产的不管安全,管煤矿安全的不管生产的情况。个别地区检查煤矿安全的部门和单位达30多个,造成人人管,但人人不负责任,有利就上、遇事就推、互相扯皮的现象,一事多罚、重复处罚的事情时有发生。对煤矿安全费和维简费的监管责任不清。

三是乡镇政府煤矿安全监管责权不统一。依据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乡镇政府没有行政执法权,无权对煤矿行政执法,不利于乡镇一级政府对煤矿安全的有效监管,但煤矿一出事故又要追究乡镇领导的责任。

(三)煤矿企业主体责任不落实。一是安全投入不足,安全欠帐多。近年来,通过煤矿安全专项整治、安全现状评价、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和安全生产许可管理,煤矿安全投入有大幅度增加,矿井面貌有较大改善,但矿井安全生产条件未能根本改变,由于历史原因,煤矿建设不规范,导致煤矿安全生产条件先天不足,有些煤矿该配备的设备设施没有配齐,安全得不到保障,相当数量的小煤矿不按规定提取安全费用和维简费,达不到安全生产基本条件。

二是安全管理混乱,责任不落实。大多数煤矿管理机构不健全,各种管理制度流于形式。相当数量的煤矿以层层承包形式进行开采,甚至买卖,小煤矿产权变更频繁,将安全风险、安全投入转移到承受能力较差的承包人手中。一些地方包工队大量存在,发放的文件到包工头手上就停止了,无法落实到一线人员身上,导致责任落实不下去,安全监管难度加大。

三是煤矿安全管理人员严重不足,技术人才缺乏。许多矿井没有专业技术人员,多个矿井由一个技术人员兼职的现象非常普遍。相当一部分煤矿业主、煤矿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安全生产管理知识少、能力差。

四是从业人员培训不扎实、不到位。煤矿从业人员普遍存在业务水平低、安全意识差、违章操作的现象,主要就是全员培训抓得不够,大多数培训走过场,给安全生产带来了隐患。

三、对加强煤矿安全生产的建议

(一)逐步理顺管理体制,创造良好的生产管理秩序。建议参照其他地区的管理模式,结合我市地方煤炭工作实际,彻底理顺地方煤矿管理体制,做到市、县、乡有上对党委、政府负责,下对老百姓生命财产负责,责任和权利相统一的煤炭生产、安全、技术管理队伍,从而实现对煤矿生产、安全、技术的统一管理,改变现在安全管理与生产、技术、经营管理脱节,不出问题谁都管、出了问题谁都不管的现状。

(二)以人为本,培育企业安全文化。安全文化是煤矿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理念,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构筑安全文化体系,大力营造职工生命安全平台。一是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和灌输,把《煤矿安全规程》的字字句句都变为职工自觉遵守的工作标准和行为准则。在广大企业职工中逐步形成“责任重于泰山”的安全责任理念,安全系统工程论的齐抓共管理念,事故后有事故的安全防范理念,尊重客观规律的安全风险理念。二是必须把科学管理作为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把《安全生产法》、《煤炭法》、《煤矿安全规程》等相关法律法规与企业安全生产的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和安全责任制度,使广大职工行有规范,干有标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三是选准企业安全文化的突破口,把影响安全生产的难点和薄弱环节作为工作重点,把制约安全生产的薄弱点和影响职工生命安全健康关键点梳理归纳出来,用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先进的技术管理办法,集中大家的智慧力量来消除隐患,防范事故。四是将亲情家庭文化、企业文化融入安全文化点建设之中,把党的安全生产方针、法律法规、企业职工安全行为以及群众的重托、家庭亲人的期盼作为安全宣传教育重点。

(三)依法治理煤矿的安全管理。应依照法律法规治理煤矿安全,杜绝以行政手段代替科学管理,不能因为有一个煤矿出现事故,就要求所在的一个县、一个市全面停产整顿。引导煤矿掌握国家、省、市的相关政策,提高煤矿业主执行国家政策、行业指令的主动性,并使之贯穿于煤炭生产企业的管理之中,从生产安全与经济效益的相互关系引导地方煤炭企业的生产,促进煤炭企业加大投入。

(四)坚持可持续发展,调整煤炭产业结构,促进地方煤炭资源整合。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有序开发、综合利用”的原则,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提高产业集中度、集约化水平和优化地方煤矿生产布局和结构,加快对合法小煤矿的联合改造,按照安全、高效、规模的要求,坚持改造一批、建设一批、储备一批的基本思路,合理规划,最大限度利用和保护资源。加大大中型矿井建设,新建一批30万吨以上的矿井;技改一批3—9万吨的矿井;鼓励和支持小型煤矿通过联合、资产重组、兼并等方式进行资源整合,争取技改扩能整合一批30万吨/年以上的煤矿,实现大中小型矿井协调发展。

根据资源情况,把资源块段小、管理、设施差的地方煤矿进行整合,完成45对矿井的整合方案初步设计及论证工作,争取启动一批整合矿井。

(五)加快科技进步步伐,推动地方煤矿健康发展。积极推广新技术、新工艺,大幅度提高机械化程度,有效控制井下作业人数,尽最大努力减少群伤群亡的恶性矿难。

一是在煤矿开采工艺上,积极推行长壁式等正规采煤方法,淘汰粗放、落后、浪费大的掠夺式采煤方法,进一步提高地方煤矿单产。

二是在地方煤矿积极推广和引进小型割煤机开采技术,有条件的煤矿要引进较为先进的综采技术。积极推广皮带运输,大幅度提高机械化程度,有效减少井下作业人员。

三是认真探索和研究井下瓦斯变化规律,积极推广和采用先进的瓦斯监测监控手段,强化井下瓦斯的监控,有效消除瓦斯事故。

四是积极推广支护材料的改革,推广金属支护、液压支护和永久性巷道的锚喷支护,取消木支护。

第6篇:南非、埃及社会保障及医疗保险制度考察报告 

2004年5月10日至21日,中国劳动保障学会医疗保险分会赴南非、埃及考察团一行13人在韩凤团长的领导下,分别对南非、埃及两国的社会保障及医疗保险制度进行了考察,期间访问了南非国家社会福利部和亚非保险协会及埃及的东方保险公司、国家保险公司等,并与两国人民进行了直接接触和了解。现将我们所了解的南非、埃及社会保障及医疗保险制度及其实施情况和我们所受到的启示报告如下:

一、两国概况

(一)南非

南非(RepublicofSouthAfrica)位于非洲大陆最南端,东、西、南三面濒临印度洋和大西洋。总体以高原为主。南非位于南纬19度至33度的半沙漠和沙漠地带,全国2/3以上的面积气候干旱,水量充沛的河流不多。全境大部分处副热带高压带,属热带草原气候。2001年,南非国民生产总值6380亿兰特(合1129亿美元)。南非分9个省,实行三权鼎立制度,行政首都是高登省的比勒陀利亚,立法首都是西开普省的开普敦,司法首都是奥兰治自治省的布隆方丹。

南非面积为1221037平方公里,总人口为4,329万(2000年统计),全国人口密度36人/平方公里,主要分非洲人(黑人)占总人口的77.6%、白人占10.3%、有色人占8.7%和印度人(亚裔)占2.5%四大种族,系多种族、多民族国家,享有“彩虹国度”美称。城市人口占53.9%,仍趋上升。世界银行统计,1999年南非人均预期寿命57.1岁。

(二)埃及

埃及全称阿拉伯埃及共和国(TheArabRepublicofEgypt),1952年埃及建立共和国。位于非洲东北部,全境96%以上的土地为沙漠。面积为100.2万平方公里,人口7000万(2002年)。穆斯林约占84%,科普特人(信奉东正教)约占11.8%,此外还有努比亚人和贝都因人。全国分为八个经济区,每区包括一或几个省,共26个省。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GDp):985亿美元,侨汇、旅游、运河和石油工业,构成埃及四大外汇收入。人均月工资政府机关70-100美元,私人企业人均150-200美元。

埃及政体是总统/议会制。首都开罗(Cario),是埃及政治文化中心,著名的金字塔和狮身人面象位于开罗市西南郊。

二、两国社会保障及医疗保险制度

(一)南非

南非中央、省和市三级的管理模式,中央负责统一制定政策和总体规划,并对各地进行监督管理和考核社会福利金的发放是否符合中央的要求。省(全国共九个省)和市两级落实执行。中央设立社会福利部,主要目的:一是为正常人提供社会保障服务;二是为弱势、残疾的、低收入的、贫穷的人提供服务。社会福利部在9个省都设有办公室,配合地方开展社会保障工作。

除社会福利部外,南非其他政府部门也参与为其国民提供社会保障,一是卫生部,负责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以及改善一些黑人的居住、生活环境等;二是劳工部,负责失业救济,失业人员可以领到4-6个月的失业金;三是交通部,因交通事故受伤害后的理赔办法由交通部负责确定。黑人居住在黑人区,交通事故率高,交通部就有责任设立意外交通事故险。

新南非十年来正在进行调查研究如何将穷人纳入到社会福利制度中来。南非全国总财政收入1个兆,其中有460亿划归社会福利部,用于救助800万贫穷、残疾人员。因为用于救助的钱是有限的,所以在南非必须是最贫穷的人才能得到政府的帮助,月收入在800元以下的家庭都列入到救助对象,主要有:①无人供养的老年人;②没有工作的残障者;③无人供养的孤儿等。社会福利金发放的年龄范围是:老年人女士60岁以上,男士65岁以上;残疾人女士18—59岁,男士18—64岁。政府也将部分社会福利用于资助学生上学、救助病人、为低收入户建房、为参加二次大战的一些老兵提供帮助等,同时要求学校减免穷人费用,医院减免穷人医疗费用。南非分别在中央和省两级设立了评估监督小组,检查各地社会福利政策的落实情况,还有审计长,检查社会福利金发放情况。中央还设立人权委员会,每年对社会福利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情况向国会提供报告,政府和总统是非常重视人权委员会的报告。同时还有非官方组织对社会福利制度进行监督。

南非实行完全开放的市场经济,同时由于长期的种族歧视,导致贫富悬殊很大。现在就业机会很少,失业人口很多,占总人数的一半。十年来,南非政府一是积极帮助就业,二是致力于摆脱贫穷。劳工部设立失业救济金,年收入不到13000兰特的就可以得到救济。

南非未建立明确的医疗保险制度,但政府规定,所有公立医院都有义务无偿地为穷人、老人、孤儿、残弱人员提供免费诊治,由卫生部统一结算费用。因为收费低廉甚至免费,适合低收入户,全国约有90%的人口在公立医院就诊。也有一些公务员、私人老板等前往私人医院就医,政府与私人医院合作,个人交1/3,公司为其交2/3。高收入的白人基本不去公立医院就医。政府鼓励发展商业保险,全国有十多家保险公司开展了养老、医疗保险,由个人投保,政府不介入,参保人员基本上都是一些高收入群体。

(二)埃及

埃及的社会保障制度是1992年建立的,并于1994年、1975年两次变化,主要覆盖政府部门、机关、企业(包括农村的企业)。埃及法律规定必须参加政府的医保体系,同时允许选择参加商业医疗保险的人员脱离政府医保。全国有1700万人参加了政府医疗保险,其中就业人口由劳动部下属的社会保险局管理,没有就业的人员由卫生部下属的医疗保险局管理。政府公务员主要参加政府保险,也可参加政府不能提供的保险(主要是盈利部门)。

埃及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包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退休人员的养老保险。社会保险费企业主缴纳15%,雇工个人缴纳11%。其中企业缴费中的4%和雇工缴费中的1%,合计5%为医疗保险金,政府另外给予补贴。医疗保险金先交到劳动部社保局,提1%做工伤保险费后,另外4%由卫生部医疗保险局管理,主要用于医疗保险费用。工伤保险费用于运送和治疗伤残人员,最高期限补偿为半年,超过180天就拿伤残费。50—60岁之间退休的人员保险金非常少,约占5%。若60岁以后退休的即可得到退休前工资80%的退休金(已扣税,实际上是100%)。退休人员如愿维持原来医疗保险待遇,企业主不缴费,个人缴3%,还可继续享受医保。

埃及的无业人员可以向有关部门缴费参加医保,享受与就业人员同样的医疗待遇。同时,国家还为没有参加医保的无业人员提供免费的基本医疗保障,无业人员可到政府设立的由卫生部门管理的医院就医,医疗费在政府筹集的4%的医疗基金中列支。农村约

三、四个村也设有一个医疗中心,农民在医疗中心看病是免费的。

埃及经济开放后,有些行业系统如石油、银行等收入大幅提高,老的社会保险制度不适应部分高收入群体的需求,商业保险应运而生。原来所有医院都是国家所有,后来出现了能够提供服务更好的医院。实行经济政策和私有制后,私营医院大幅增加,一些私营医院设备条件可以公立医院比较。在这种情况下,一些高收入人群就到这些高档的私人医院看病,因而其消费人群就越来越大,个人的医疗费负担也就非常大,因而保险公司介入到医疗保险,与国家保险公司竞争。

商业医疗保险的保障对象首先是集体,其次才是个人。雇主与保险公司签订协议参与集体医疗保险。参加比政府高的保险待遇后,出具证明,政府可减免4%的雇主费用,另外个人1%还要交社保局。商业保险可以提供更优质的条件和服务,提供遍布全国各地的医院,而政府提供的医院少。但交费时要多交10%的管理费用。国家有保监局和保险协会对保险行为进行监督。为减少浪费,商业保险公司建立了监督体系,组织由医院医护人员和保险公司参加的委员会,对病人否需要住院治疗,是否需要高额费用治疗等情况进行评估。

要指出的是,埃及妇女不参加工作,只能参加商业保险。但其工作的丈夫去世后,夫人可以继续按其丈夫的工资交3%保费,享受丈夫的医保待遇。

三、几点启示

(一)政府重视解决贫困人群的社会保障和基本医疗问题

南非政府每年从财政预算拿出一部分钱来专门用于贫困、残疾人口的社会救助,去年就拿出470亿元资助800万人,按全国人口4700万计算,人均1000元,按800文人计算,人均资助近6000元。南非、埃及政府还为全体公民提供公共卫生服务,所有公民都可以到公立医院享受免费诊疗服务。

我国政府对低收入人群和社会弱势群体也有一些帮助措施,比如“两个确保”、低保等,但总体扶持力度不大,特别是在医疗保障方面,应主动关注困难人群、弱势群体、农村居民以及一些医疗费用花费巨大、个人负担过重人群的状况,要加快研究和建立社会医疗救助制度,加大对医疗保险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

(二)政府为公民提供免费的基本卫生医疗保障

南非为全体公民提供廉价免费的基本卫生医疗保障服务。埃及公立医院为没有参加医保的无业人员提供免费的基本医疗保障,无业人员可到政府设立的由卫生部门管理的医院就医,由政府从医疗保险基金中结算。

而我国目前公立医院和非公立医院同为营利性医院,公民在公立医院和非公立医院就医费用负担差别不大,没有体现出国家在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方面的作用和公立医院的公益特性。

(三)国家提供基础的公共卫生服务,通过发展商业保险为公民提供水平更高的医疗保障方式

南非是个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发展商业医疗保险。政府公立医院为全体国民提供收费低廉的医疗服务,政府本身没有建立医疗保险制度,主要是商业保险运作,由个人和雇主投保。埃及以国家法令的形式明确要求所有从业人员都要参加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同时允许有条件的个人或公司参加商业医疗保险。参加商业医疗保险所交保费高于国家规定的参保水平线,可以不参与政府开办的医疗保险。既允许公司或个人在政府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之间选择。

而我国政府规定企业职工必须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且国家管理的面太广,体现不出对各类人群医疗保障的层次性,容易造成医疗资源和医疗费用的浪费。国家应对老人、弱势人群提供保障,利用商业保险为高层次的人群提供保障,体现出保障的选择性。

(四)两国实行的是医药分开医疗卫生体制

南非和埃及的医疗机构均实行医药分开,医院诊断病人病情病进行相应的治疗,病人凭处方到药店开药,基本杜绝了医院以药养医、违规用药等现象。

而我国医疗卫生体制存在弊端,医药不分的垄断体制在一定程度影响了医疗保险制度的平稳运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也势在必行,争取使广大人民群众以较低廉的费用享受较优质的医疗服务。

中国社会保险学会医疗保险分会考察团

二ОО四年六月十五日

上一篇:bartender使用手册下一篇:管道维修工操作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