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培养模式的探究

2022-11-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信息与计算科学”是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本科新增专业, 该专业从1999年设置以来, 就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使得它迅速成为热门专业[1]。我校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作为数学类的新专业, 2005年才招收第一届该专业的本科学生, 由于该专业在我校的办学时间不长, 教学经验少, 针对近年来该专业的课程教学与学生毕业后的现状, 学校的管理层及教学人员都在积极探索有特色的办学模式。尤其我校作为云南省地方普通本科师范类院校, 如何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进行科学定位, 探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使之符合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有特色的面向21世纪的人才培养理念, 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建设必须进行探究的问题。

1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

依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的要求和教育部数学与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数学类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教学规范 (试行稿) 》,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主要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能力, 掌握信息与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 受到系统的科学研究训练, 能解决信息科学与工程技术实际问题的高级专门人才[2], 我校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也是按这一目标进行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计划制定的。该专业的学生经过四年的本科课程的学习, 要求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理论知识, 具有熟练应用计算机 (包括常用语言、工具及专用软件) 的基本技能, 具有较强的算法设计、算法分析与编程能力, 能运用所学的理论、方法和技能解决信息技术和科学与工程计算中的某些实际问题。

根据培养方案中的教学计划,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就包含了数学、信息、计算机和其它相关专业的课程。总之作为一个多学科交叉渗透而成的专业, 在办学过程中, 还需根据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 来对新专业的课程教学与培养方式作不断的探讨与改进。

2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培养模式目前存在的问题

2.1 课程设置的不合理

目前许多高校尤其是地方性普通本科院校, 在开办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反应到课程设置上, 主要有表现在数学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取舍问题如何平衡, 数学类专业基础课和信息与计算机类专业课的课程设置是当前一个非常普遍和棘手的问题。[3]

我校虽然已经制定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 但是因为办学时间短, 教学经验少, 我院也未能完全确定固有的培养模式, 教学课程也可能因为师资问题、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有所变动, 目前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一、二年级主要开设数学基础与公共类课程, 信息和计算机课程在高年级开设。信息和计算机类课程很多是作为专业选修课开设, 由于该专业是多学科的交叉专业, 在课程的设置方面很难做到面面俱到, 学校只有根据自己现有的师资和实验设备状况进行开课, 有些课程的设置与课程的教学内容都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2.2 实践性教学环节薄弱

信息与计算科学还是一门基础专业, 相当多的课程还是理论课程, 特别是数学与信息类的课程仍然侧重理论教学, 很难有实习和实践的机会, 学生的教学实践环节仍比较薄弱, 目前我校的教学实践环节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实验教学从属于各门理论课, 师生对其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专业的实验课均从属于各门相应理论课程, 实验操作方法有详尽的叙述, 学生的实验过程变成了重复的复制和操作过程, 学生没有主动的去尝试独立的去解决具体问题, 实验教学效果不理想, 实验教学达不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2) 实践教学环节与具体实际问题脱节, 基本流于形式。

由于师资力量的不足、教学时间安排关系, 使得实践教学环节很难与具体实际问题很好的结合, 只是围绕着书本上的有限的几个问题开展, 学生学习后仍不能够掌握在实际工作中所能解决的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3) 重理论、轻实践、低投入, 导致实践教学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由于我校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在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开设, 由于原来学校对数学类专业的认识是大量的课程是理论基础教学, 导致在实践教学环节的经费投入相对不足, 专业学生的实践实验设备得不到保证, 使得有些实践内容无法得到实现。并且由于师资队伍的建设还不完善, 很多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师还需从外学院聘请, 从事实验实习教学和管理的教师积极性不高, 加之学生动手实践的实习基地有限, 学生很难亲自参与实践, 导致实践教学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影响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3 建立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培养模式

3.1 做好符合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向的定位

由于我校是西南地区地州师范类院校, 往届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毕业就业领域相对广泛, 有从事金融业工作的, 有从事IT工作的, 还有一部分同学走上了教师岗位, 针对这一情况, 学校在原来制定的培养方案的基础上, 对往届毕业生的学习和就业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社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情况作调研, 2010年再次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修订, 并请同专业的省内外知名专家进行论证, 最后完成了该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定位。

专业培养方案确定了我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 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能力, 掌握信息或计算数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 受到科学研究的训练, 基础扎实, 综合素质高, 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能解决信息技术或科学与工程计算中的实际问题, 能在科技、教育、信息产业、经济金融等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应用开发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同时为学生进一步深造学习奠定基础。

3.2 合理设置专业课程

课程的设置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学生读研和就业情况所反馈的信息以及我校自身师资力量等实际情况来进行, 在制定教学计划及课程的设置时,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 设置的课程应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 合理优化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结构。

(2) 设置的课程应考虑社会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需求, 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能让学生学以致用。

(3) 设置的专业课应符合本专业未来的发展的趋势, 课程教学内容应在本专业的发展中起重要的支撑作用, 课程教学要打好专业发展的牢固基础。

(4) 信息科学、计算科学均以计算机为工具, 这就要求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技术要有较多的了解并且具备利用计算机进行科学计算、软件开发与研制的能力, [4]因此要合理设置计算机相关的专业课程, 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 相关课程结构的设置应根据需要实时修订。

(5) 根据社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要, 培养一支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 加强该专业的课程优化设置及课程建设工作。

3.3 加强实践性教学

由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应具备利用计算机进行科学计算、软件开发与研制的能力, 因此程序设计与算法、数据结构与算法、数据库技术、计算机网络、网络编程技术、操作系统、数学建模、常用数学软件等课程都是该专业重点课程, 这类课程都有相应的实验实践课内容, 修订的课程教学大纲中, 强化了实验教学的要求, 并规范了实验实践教学形式, 以后的教学中主要应从以下形式加强实践教学。

(1) 加强实践教学及实验环境建设, 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 规范化实验项目。

(2) 凡是有实验的课程一定要合理安排上机实验时间, 让学生自己动手, 注重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 比如鼓励学参加数学建模竞赛、系统开发、科技创新等活动。

(3) 实行导师制, 让学生参与到相关专业课教师的科研项目中, 让学生学习该学科的最新知识, 并学以致用。

(4) 有计划的带领学生参与一些社会实践活动, 参与一些与专业相关的具体实践工作, 让学生了解目前最需要的实用技术是什么, 这样学生才会有学习的目标, 主动的加强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

(5) 加强专业实践基地建设, 校企结合创建一支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为学生提供专业实践的场所和优秀的指导教师, 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4 结语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在我校还是一个新型专业, 该专业的办学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地完善, 由于办学时间不长, 教师队伍、学科建设等都正在建设中, 因此要做好该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 必须对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作分析, 用发展及创新的理念修订原有的培养模式, 优化相关课程的设置,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增加实验实践教学设备投入, 这样才能真正的培养出专业基础扎实具有创新的实用型专业技术人才。

摘要:由于信息与计算科学是多学科交叉的新型学科, 在办学过程中, 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一直是各院校探究的主要问题, 文章就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方面作了一些探究与分析工作。

关键词:信息与计算科学,培养模式,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数学与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数学类指导分委员会.关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办学现状与专业建设相关问题的调查报告[J].大学数学, 2003, 1:1~5.

[2] 苏丽卿, 黄民海.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认识与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8, 6:107~109.

[3] 高胜哲, 董宇峰.加强实践环节研究/促进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建设[J].大学数学, 2007, 2:13~15.

[4] 肖满生.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特色课程结构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信息, 2008, 2:14~15.

上一篇:分析当前反倾销现状及我国的应对策略下一篇:重庆地区芝麻高产栽培技术及产业发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