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家庭子女教育消费理性化的反思

2022-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育消费是当今我国社会极为关注的焦点之一。改革开放虽已30多年, 但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还不健全。居民日常生活消费, 包括对子女的教育消费在内并不完全是理性消费的行为, 现实中存在着大量非理性教育消费行为。所以, 有必要对我国的教育消费进行冷静、审慎的反思。

1 教育消费中的问题监视

1.1 市场陷阱

市场经济的有利之处在于, 有需求, 就会有供应。我国实行市场经济, 推行教育产业化以来, 原来政府的办学垄断权削弱, 办学主体多元化, 教育市场逐渐活跃起来。某些教育机构为了盈利, 利用家长的迷茫心理, 夸大宣传, 制造出种种消费陷阱。诸如, “小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为校外教育流行的广告语;教育商家用科研做招牌等等。

1.2 盲目性

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的调查显示:68%的人在子女教育中存在盲目支出现象, 而且收入越高盲目支出的可能性就越大。主要表现有:一到寒暑假, 家长们并没有让本来已经身心俱疲的孩子们进行游玩、放松, 而是一味的让孩子去参加各种兴趣班。特别是在我国相当一部分城镇地区表现尤为突出。绝大部分家长, 并没有顾及到子女的兴趣、爱好, 理性的选择是否有必要报, 或者报什么类型的兴趣班, 而是非常盲从、随大流、赶时髦。

1.3 高消费性

从中低收入家庭投入到子女教育消费的数额来看, 占到了家庭可支配收入比较高的比例。普通的教育支出对这些家庭来讲, 成为一种高消费行为。从相对富裕的家庭及来看, 除了正常的教育开支外, 他们为子女所进行的教育投资数额更大、门类更广。比如, 花更多的钱选择借读重点班、重点小学、重点高中, 选择各方面条件较好的贵族学校, 甚至直接花巨资将子女送到欧美发达国家接受教育。

2 问题的成因分析

2.1 政府因素

其一, 办学体制改革。先前, 我国的办学形式基本是依靠政府财政。由于, 人口基数大,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 无法满足广大人民在物质和精神双重需求。国家财政也无法满足国内教育经费的投入需求, 从而不得不采取了广开门路, 筹集教育资金。此举无疑推动了教育消费的增长。其二, 宏观背景。政府把教育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刺激内需的重要手段。据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北京大学高教所进行, 在校大学生因接受高等教育, 而衍生出的额外消费支出的调查结果, 结论是:240亿元的教育投入导致国民经济总产值的增量为567.2亿元。

2.2 社会文化因素

其一, 传统思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等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家长们会倾力为孩子进行尽可能多的教育投资, 预期收益时间虽然很长, 但如果能够得到回报, 不仅能为孩子带来好的前程, 同时也会为家族带来荣耀。其二, 知识经济。知识经济的到来直接引发了社会价值取向的倾斜, 主要表现就是人们以知识与智力开发投资为主的新消费观被社会日益接受。特别是近年来, 伴随国民大众对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 在教育消费上的投入增长加快。

2.3 学校因素

其一, 地方教育部门、学校受“教育产业化”观念的误导、利益的驱使, 出现了收费双重标准。由于民众们的名校情结甚重, 无论是重点中学, 还是重点小学, 即便招收新生的生源已严重超出上级下达的指标, 但为了增加创收, 对计划外及那些不够学校录取门槛的学生收取高昂的“择校费”、“赞助费”, 进而促成了当下高收费、乱收费现象的泛滥。其二, 高校扩招。在中国, 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的传统观念, 已经使教育消费变成一种刚性需求, 高等教育扩招无疑又在很大程度上释放了这种刚性消费。高校扩招以来, 家庭中用于子女的教育支出大幅度提升, 有些家庭甚至砸锅卖铁也要使子女介绍高等教育。

3 家庭子女教育消费走向理性的对策

3.1 明确自身消费目的, 以理性的教育消费观为主导

教育市场中也存在很多陷阱, 误导家长为子女消费的现象大量存在, 不能一一例举。家长及其子女们必须明确自身教育消费目的所在, 树立科学、理性的教育消费观念, 避免盲目攀比, 更不能盲从。通常情况下, 教育消费的目的在于实现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升, 是着眼于教育消费者本人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 教育消费者要以培养个人的基本素质、拓展专业素养为目的, 注重能力的培养。家长应把子女的身心健康发展放在首位, 不仅要为子女创造一个和谐、健康的家庭氛围, 还要学习正确的育儿观念, 多跟子女进行坦诚交流, 懂得他们的兴趣所在, 并积极开发和引导, 合理投入教育成本;家长也应该懂得, 不能简单的将受教育理解为拿高文凭, 或者把子女受教育的程度和家庭荣誉、面子挂钩。应自觉培养自学能力、刻苦专研的精神, 明白教育是无处不在的、教育是从生到死的、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

3.2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实现教育公平

在我国, 优质教育资源相对与庞大的人口数量来讲比较欠缺。但是优质教育资源在地区、城乡、校际分布上又呈现出相对的集中的态势。因此, 必须通过教育资源的合理整合、配置, 打破现有的过于集中的局面, 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公平分布。具体来讲, 一方面, 政府需要在地区、城乡、校际建设上, 树立协调发展的理念, 缩小地区、城乡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消除校际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另一方面, 学校本身也应注意教学资源的合理分配, 保证每一个学生接受到的是公平、公正的教育。通过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引导居民进行理性的教育消费, 减少教育资源的浪费, 杜绝高消费的现象。

3.3 加强校外辅导、培训机构的市场监管

教育市场存在很多陷阱, 误导家长为子女消费的现象也不少, 不能一一例举出,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 一方面, 要积极加强对教育市场领域的规范和引导。为理性的教育消费提供制度保障, 通过合理的法律、制度、规章设计和制订, 切实保障公众的教育消费质量;另一方面, 普及科学教育常识, 建立科学、理性的教育环境, 让教育消费者认识到教育市场领域的种种乱象, 提高防御意识, 抑制不良的教育消费风气。

3.4 教育部门实施合理收费

国家、地方相关部门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之上, 调整并规定各类各级学校的收费标准, 使之与国民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相适应。另外, 地方相关教育部门应彻查“转班费”、“择校费”、“赞助费”等收费不合理现象, 及时制止, 严厉杜绝。并请有相关人员和基层群众进行有力的监督, 形成有效的监督体系, 创造优良的社会风气。

摘要:教育消费作为一种发展消费, 是我国居民生活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消费是否理性化, 直接影响到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当前我国家庭子女教育消费领域还存在一此问题, 消费者自身树立正确消费意识、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强教育市场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乱收费行为等, 才能有效促进教育消费的理性化。

关键词:教育消费,理性化,对策

参考文献

[1] 余秀兰.略论教育消费[J].高等教育研究, 2000 (3) :50.

[2] 冯国有.关于教育消费热问题的思考[J].河南社会科学, 2000 (6) :89.

[3] 王焕培.论我国教育消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消费经济, 2006 (6) :75.

上一篇:油藏立体开发分析下一篇:如何减小测量接地电阻的误差和改善接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