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步洗手法的要求

2023-06-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六步洗手法的要求

六步洗手法的指征及注意事项

一、指征

(1)直接接触患者前后。

(2)无菌操作前后。

(3)处理清洁或者无菌物品之前。

(4)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

(5)接触不同患者之间或者从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

(6)处理污染物品后。

(7)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黏膜皮肤或伤口敷料后。

二、注意事项 1 2尖、指缝、拇指、指关节等处。 3及溅

湿工作服。 4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 5

第2篇:六步洗手法

一、洗手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引起医院感染的因素很多,大量的流行性病学调查表明,由医务人员手传播细菌而造成医院感染的约占30%,手污染是造成医院感染的重要传播途径之一,严格做好医院工作人员的手卫生,规范操作流程,去除手部皮肤污垢,暂居菌,可以明显减少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机率,可以减少病原菌种类,对预防院内感染有很大的作用。美国医院感染控制效果研究( SENIC )结果表明,通过预防与控制措施的实施,1/3的医院感染是可以预防的。“洗手”也是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最简单、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

卫生部《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以及《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均明确规定:医务人员手卫生知识知晓率 100%,医务人员洗手正确率≥95%(手术室、新生儿室等重点科室,医务人员手卫生正确率达100%)。

二、手卫生的相关定义 :

(一)手卫生:为医务人员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

(二)洗手: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去除手部皮肤污垢、碎屑和部分致病菌的过程。

(三)卫生手消毒:医务人员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以减少手部暂居菌的过程。

(四)外科手消毒:外科手术前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再用手消毒剂清除或者杀灭手部暂居菌和减少常居菌的过程。使用的手消毒剂可具有持续抗菌活性。

(五)常居菌:能从大部分人体皮肤上分离出来的微生物,是皮肤上持久的固有寄居菌,不易被机械的摩擦清除。如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棒状杆菌类、丙酸菌属、不动杆菌属等。一般情况下不致病。

(六)暂居菌:寄居在皮肤表层。常规洗手容易被清除的微生物。直接接触患者或被污染的物体表面时可获碍,可随时通过手传播,与医院感染密切相关。

三、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指征:

(1)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接触不同患者之间或者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

(2)接触患者粘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

(3)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

(4)进行无菌操作前后,处理清洁或者无菌物品之前。 (5)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 (6)处理药物或配餐前。

四、洗手方法:

在流动水下,使双手充分淋湿,取适量肥皂(皂液)均匀涂抹至整个手掌、手背、手指和指缝, 洗手口诀:内外夹弓大立,具体步骤为: 第一步: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

第二步: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揉搓,交换进行 第三步: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沿指缝相互摩擦

第四步:弯曲各手指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搓擦,交换进行 第五步:一手握另一手大拇指旋转搓擦,交换进行

第六步:将五个指尖并拢放在另一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必要时:旋转搓揉手腕,交换进行。

五、注意事项:

1.每个步骤不少于15秒,整个洗手过程不少于2分钟; 2.不应戴假指甲,保持指甲和指甲周围组织的清洁; 3.洗手时摘掉戒指、手表等物品;

4.冲洗时指尖应向下,注意洗净指尖、指缝、拇指、指关节等处; 5.注意调节水的温度和水的流量大小,避免污染环境及溅湿工作服; 6.手未受到病人血液、体液等物质明显污染时,可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

第3篇:洗手六步曲

李成莉

一、什么时候需要洗手?

1、进餐前、吃食物前;

2、大小便后;

3、进园之前、回家后;

3、对着手咳嗽或打喷嚏后;

4、户外活动后;

5、接触钱币之后、画画结束后等等。

二、正确洗手的六个步骤: 1. 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摩擦;

2. 手心对手背沿指缝想和摩擦,交换进行; 3. 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沿指缝转,相互摩擦; 4. 弯曲手指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搓,交换进行; 5. 一手和另一手大拇指旋搓擦,交换进行; 6. 左手握右手腕来回揉,交换进行;

六步洗手法可简化为小口诀:“一搓手掌,二洗手背,三擦指缝,四扭指背,五转大弯,六搓手腕”。

三、洗手的要求:

1、先小便后洗手。

2、洗手分组进行,幼儿排好队,不要推拉。

3、洗完手后,手上的水甩在台盆里,不要甩在地上,以防幼儿滑倒。

4、用干净的毛巾搽干双手,把毛巾放到毛巾架上,离开盥洗室。

注意:每次洗手要用肥皂和流动水,仔细揉搓,特别是指尖和指缝,洗手时间不少于30秒。幼儿在洗手时一定要有保教人员陪同,纠正错误的洗手方法。

第4篇:幼儿六步洗手法

七步洗手法

第一步(内):洗手掌

流水湿润双手,涂抹洗手液(或肥皂),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

第二步(外):洗背侧指缝------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揉搓,双手交换进行。

第三步(夹):洗掌侧指缝------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沿指缝相互揉搓。 第四步(弓):洗指背------弯曲各手指关节,半握拳把指背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双手交换进行; 第五步(大):洗拇指------一手握另一手大拇指旋转揉搓,双手交换进行。

第六步(立):洗指尖------弯曲各手指关节,把指尖合拢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双手交换进行。

第七步(腕):洗手腕、手臂------揉搓手腕、手臂,双手交换进行。

幼儿六步洗手法

第一步:两手五指并拢前后搓擦。

第二步:两手五指打开,右手在上左手在下交叉搓擦;左手在上右手在下交叉搓擦。

第三步:两手五指打开交叉搓擦。

第四步:左手搓右手的大拇指,右手搓左手的大拇指。

第五步:左手五指捏拢指尖在右手掌心转圈搓擦;右手五指捏拢指尖

在左手掌心转圈搓擦。

第六步:双手互相搓手腕

第5篇:六步洗手法操作流程

六步洗手法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

我是急诊科护士

,我进行的考试项目是六步洗手法。仪表端庄、服装整洁、无长指甲、手无饰品。请问老师我可以开始了吗? 步骤:

1.打开水龙头,湿润双手。 2.取适量肥皂液或洁净肥皂。 3.双手揉搓(应用六步洗手法):

①掌心对掌心,手指并拢互相搓擦,搓洗时间不少于10次;

②手心对手背,手指交错搓擦,搓洗时间不少于10次,双手交换进行;

③掌心相对,手指交叉,相互搓擦,搓洗时间不少于10次;

④两手互握,互相搓擦,搓洗时间不少于10次,双手交换进行; ⑤拇指在掌中转动搓擦,搓洗时间不少于10次,双手交换进行; ⑥指尖在掌心中搓擦,搓洗时间不少于10次,双手交换进行; 必要时,增加清洗手腕;每个步骤搓洗时间不少于10s。 4.流动水下彻底冲洗干净。 5.用一次性纸巾彻底擦干。

目的:去除手部皮肤污垢、碎屑和部分致病菌。 洗手指征:

(1)当直接接触患者前后,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到清洁部位时。(2)接触患者粘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等之后。(3)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4)进行无菌操作,接触清洁无菌物品之前。(5)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6)处理药物或配餐前。 注意事项

1.认真清洗指甲、指尖、指缝和指关节等易污染的部位。 2.如使用小毛巾擦干双手,毛巾应当一用一消毒。

第6篇:标准预防与六步洗手法

标准预防是指认为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预防措施。标准预防是将普遍预防和体内物质隔离的许多特点进行综合,设定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应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根据传播途径采取空气、飞沫、接触隔离,是预防医院感染成功而有效的措施。①隔离对象:将所有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视为有传染性,需要隔离。②防护:实施双向防护,防止疾病双向传播。③隔离措施:根据传播途径建立接触、空气、飞沫隔离措施。其重点是洗手和洗手的时机。

一、标准预防措施 1.洗手

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后可能污染时,脱手套后,要洗手或使用快速手消毒剂洗手。

2.手套

当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及破损的皮肤黏膜时应戴手套;手套可以防止医务人员把自身手上的菌群转移给病人的可能性;手套可以预防医务人员变成传染微生物时

1 的媒介,即防止医务人员将从病人或环境中污染的病原体在人群中传播。在两个病人之间一定要更换手套;手套不能代替洗手。

3.面罩、护目镜和口罩

戴口罩及护目镜也可以减少病人的体液、血液、分泌物等液体的传染性物质飞溅到医护人员的眼睛、口腔及鼻腔黏膜。

4.隔离衣

穿隔离衣为防止被传染性的血液、分泌物、渗出物、飞溅的水和大量的传染性材料污染时才使用。脱去隔离衣后应立即洗手,以避免污染其他病人和环境。

5.可重复使用的设备

(1)可复用的医疗用品和医疗设备,在用于下一病人时根据需要进行消毒或灭菌处理。

(2)处理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仪器设备时,要防止工作人员皮肤和黏膜暴露,工作服的污染,以致将病原微生物传播给病人和污染环境。

(3)需重复使用的利器,应放在防刺的容器内,以便运输、处理和防止刺伤。

(4)一次性使用的利器,如针头等放置在防刺、防渗漏的容器内进行无害化处理。

6.物体表面、环境、衣物与餐饮具的消毒

(1)对医院普通病房的环境、物体表面包括床栏、床边、

2 床头桌、椅、门把手等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定期清洁,遇污染时随时消毒。

(2)在处理和运输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被服、衣物时,要防止医务人员皮肤暴露、污染工作服和环境。

(3)可重复使用的餐饮具应清洗、消毒后再使用,对隔离病人尽可能使用一次性餐饮具。

(4)复用的衣服置于专用袋中,运输至指定地点进行清洗、消毒,并防止运输过程中的污染。

7.简易通气装置急救场所可能出现需要复苏时,用简易呼吸囊(复苏袋)或其他通气装置以代替口对口人工呼吸方法。

8.医疗废物应按照国家颁布的《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其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无害化处理。

二、感染隔离措施

医务人员和进入该环境的人员应使用呼吸道保护装置。如果病人确诊或可疑感染了经空气传播的疾病,如结核、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腮腺炎、水痘、麻疹、肺鼠疫、肺出血热等,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要采用空气传播的隔离预防,要采用以下隔离措施。

1.病人的隔离

(1)病人应单间安置,加强通风,并注意风向。 (2)无条件时,相同病原微生物感染病人可同住一室。

3 (3)尽快转送到有条件收治的传染病院或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医院,并注意转运过程中医务人员的防护;病人病情容许时,应戴医用防护口罩。

(4)限制传染病人的活动范围。 (5)做好空气的消毒。 2.防护隔离

(1)医务人员进入确诊或可疑传染病人房间时,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

(2)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穿隔离衣。 (3)接触病人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必须戴手套。

3.空气隔离

空气传播是指病原微生物经由悬浮在空气中的气溶胶微粒(粒径<5µm)来传播的方式,这种微粒能在空气中悬浮较长时间,并可随气流漂浮到较远处,所以可造成多人感染,甚至导致医院感染暴发流行。因此,病人所处的环境需要屏蔽,可使用单人房间、专门的空气处理系统和通风设备防止空气传播。

4.飞沫隔离

飞沫传播是指经较大的飞沫气溶胶微粒(粒径>5tzm)而传播的疾病。在空气中悬浮的时间不长,喷射的距离不过lm左右。

三、医院标准预防制度

4 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必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不完整的皮肤与黏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其基本特点为:

(1)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2)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

(3)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微粒隔离。

1.一级预防

适用于发热门(急)诊的医务人员。

(1)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遵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

(2)工作时应穿工作服、隔离衣、戴工作帽和防护口罩,必要时戴乳胶手套。严格执行洗手与手消毒制度。

(3)下班时进行个人卫生处置,并注意呼吸道与黏膜的防护。

2.二级预防

适用于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留观室、隔离区的医务人员。

(1)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根据传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并严格遵守消毒、隔离的各项

5 规章制度。

(2)进入隔离区和专门病区的医护人员必须戴防护口罩,穿工作服、防护服或隔离衣、鞋套、戴手套、工作帽。严格按照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的划分,正确穿戴和脱摘防护用品,并注意呼吸道、口腔、鼻腔黏膜和眼睛的卫生与保护。

3.三级防护

适用于为病人实施吸痰、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的医护人员。除二级防护外,还应当加戴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

四、六步洗手法

第一步:掌心相对,手指合拢,相互摩擦。

第二步:右手掌盖住左手背,沿指缝相互搓擦,交替进行。

第三步: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沿指缝相互摩擦,双手交替进行。

第四步:手指相扣,相互摩擦,双手交替进行。 第五步:一手握另一手拇指旋转搓擦,清洁皱褶处,双手交替进行。

第六步:以右手指尖和拇指在左手掌内前后旋转摩擦,注意清洁皱褶处,双手交替进行。

上一篇:最新退役士兵安置条例下一篇:房建总包三级资质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