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铁道信号通信系统安全发展

2022-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铁路专用的通信系统大多数是由SDH数字传输与接入、PCM复用、专用调度、电话交换及会议电视电话等众多功能单一的设备所组成的, 铁路通讯系统网络结构相对比较复杂, 成本相对较高, 尤其其复杂性, 也给网管、维护及未来业务的扩展带来了很多的不便。铁路通信是专用的通信系统, 是直接为铁路运输生产和铁路信息化服务而设计、组建并使用的系统设施, 分为铁路有线专用通信系统和铁路无线专用通信系统, 目前, 这两个系统的运用相互比较独立。铁路的专用通信模拟和数字通信设备是相互并存的, 只不过不同的制式、不同的厂商生产的设备互通性相对差异性比较大。随着我国铁路系统和铁路运输能力的快速发展, 在市场发展中需要更快、更新的传输能力。所以铁路运输的信息传输需求在不断地增加, 对列车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在今后一个发展时期会要求更高, 而现有铁路专用通信系统已经很难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

对于传统的铁路通信主要承担有两个任务, 第一个任务铁路上的电报, 这是基本的工作内容, 这其中包括预确报和铁路电话, 铁路电话内容包括调度指挥。这主要面向的是铁路运输, 一个是通信联系、沟通情况和电话指挥, 例外一个是及时地提供列车编组的信息和编码, 以便沿线和编组站方便调车作业。传统的铁路信号主要是“信联闭”三大功能, 都是从传统的车务行车作业中分离出来的业务种类, 这主要是通过信号设备为行车提供正确的信号显示, 确保进路联锁正确, 从而实现两站之间的半自动或自动闭塞, 最终达到安全行车的目的。

铁路通信信号在最开始的时候只是提供行车安全保证,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铁道电气设备的大量进入和使用, 逐步实现了电气集中与自动闭塞。电气集中使得进路办理自动化, 自动闭塞使得一个站间可以同时运行多列列车 (初期铁路列车要站站停车办理闭塞) , 调度集中可以使得调度员远程遥控指挥列车运行, 逐步向行车指挥自动化、提高接发车作业效率和通过能力、减轻人员劳动强度等方面发展。也就是说, 铁路通信信号不仅仅是提供安全保证, 而是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实现铁路运输的接发车作业和区间运行自动化, 大大提高了通过速度与列车密度。

现代化铁路通信信号的发展方向

现代化铁路的实现途径:一是要有足够发达的铁路网, 消除铁路对国民经济的瓶颈制约;二是大力发展和建设电气化铁路, 提高电气化铁路的比重;三是建设高速铁路网并在繁忙线路实现客货分运;四是货运铁路重载通道化;五是探索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途径。其目标就是旅客运输高速化、舒适化、快捷化;货物运输重载化、专业化、便捷化;全面满足国民经济对铁路运输的需求。

从2008年起, 中国铁路进入高速铁路时代, 通信信号是高速铁路四大核心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直接关系到高速铁路的建设和安全运行。目前正是电务发展的黄金时期, 我们一定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大好机遇, 关注客运专线建设, 为中国高速铁路电务技术装备建设与发展做出贡献。

铁路的发展需求决定了铁路通信信号的发展方向。铁路的大发展给铁路通信信号提出了挑战, 同时也为铁路通信信号提供了非常良好的发展机遇。随着高速铁路的兴起, 对铁路通信信号在安全和功能上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铁路信号要广泛运用3C (计算机、通信、控制) 技术, 迅速实现5个转变:从地面固定信号控制到列车车载设备控制的转变;从开环控制到闭环控制的转变;从分散孤立的控制到成区段集中控制的转变;从信联闭简单控制到速度综合控制的转变;从广播式简单通信到点对点和点对多点的多功能移动通信转变。

随着我国铁路建设的高速发展, 信号控制技术更多地向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通信技术不断地在信号系统中广泛应用, 使信号和通信两个专业结合得更加紧密。从传统的金属线、光通道到现在应用的独立光芯和无线数字通道等, 信号系统越来越依赖通信技术进行控制信息传输。基于这种情况, 传统方式的通信、信号按两个独立专业进行设计的模式逐渐显现出弊端, 有必要采用一种新的设计模式, 即将通信、信号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进行统筹研究、设计, 这就是通信信号一体化技术。

目前, 我国铁路通信系统主要是通过地面网络, 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大量安全运营的经验。但地面通信系统可能由于恶劣的环境或者人为因素等特殊原因被破坏, 从而影响到列车运行的安全。专家认为, 可以考虑通过导航定位卫星作为特殊情况下的辅助系统, 用立体通信网络来降低风险。

摘要:铁道信息是铁路安全和城市安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铁路信号通信系统的安全问题及其发展趋势是今后铁路安全发展的一个方向, 笔者就关于铁路信号通信系统安全发展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铁道信息,通信系统,安全发展

参考文献

[1] 唐涛.高速铁路列车运行控制系统车载设备安全性设计[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1999年05期.

[2] 张萍.铁路车站计算机联锁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分析[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3年04期.

[3] 沈志云.关于高速铁路及高速列车的研究[J].振动.测试与诊断.1998年01期.

[4] 刘贺文.列车运行自动控制 (ATO) 算法的研究[J].中国铁道科学.2000年04期.

[5] 叶阳东.面向对象Petri子网的列车群运行系统模型[J].中国铁道科学.2002年04期.

上一篇:浅析培养儿童音乐感觉的主要作用下一篇:事业单位应对新预算法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