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是这样创造的作文

2022-12-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奇迹是这样创造的作文

教室是创造奇迹的温暖的家

不知起于何时,在同事们的交谈中,一直流传着对于《第56号教室的奇迹》的赞叹。在繁忙的金帆民乐团暑期排练活动中,我下决心花两个晚上集中读完这本书。当我打开此书时,就感到欲罢不能,或者说,爱不释手,必须一鼓作气读完它。读罢此书,掩卷沉思,心中无限感慨。身为教师的我,对照雷夫老师创造的奇迹,感触良多,选取其中的经典内容,既作阅读的回应,又以此自省。

一、教给孩子一生都派得上用场的东西

一般来说,学校里的教育主要针对学生如何学会认知,较少针对学生如何学会做事。而且,对于很多教师来说,后者带有很大的随意性。20世纪60—70年代以来,随着终身教育思想的兴起,一些有识之士已经开始探讨学校教育究竟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能力。对此,雷夫老师的成功经验给予我们重要启示。以下是雷夫老师的精辟见解与经典案例:

“我想教孩子终其一生都派得上用场的技能,‘整理事物’‘安排事情的技巧’等就是其中之一。”

“要帮助孩子出人头地,就要拿能让他们终身受用的课程来挑战他们。”

建立第56号教室的经济制度,让孩子们学习规划组织自己的经济资源。具体做法如下:第56号教室的学生都会在开学第一天申请一份工作,如教室管理员、银行职员、球具管理人、办公室信差、店员、警察等各种职业,每一份工作的薪资有少许差异,孩子们的薪水存入班级银行,他们必须用存钱来支付使用课桌椅的费用……

雷夫老师的教育实践表明:这套经济制度得到学生、家长和其他教师的认可。雷夫老师也清楚,推行这套经济制度的目的不在于控制学生,而是培养学生的经济意识和规划组织能力。

以此对照我们的中小学教育,我们比较多地倾向于以应试为主的知识教育,而对于基本生活技能的培养则比较忽视。尤其在城市学校,我们的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在生活方面享受到家长们“无微不至”的照顾,“整理事物”“安排事情的技巧”的能力非常低。因此,我们有必要反思基础教育是否给了学生足以终身受用的东西。这或许正是我们提倡素质教育的初衷吧!

遗憾的是,我们从20世纪80年代就呼吁素质教育,近30年时间过去了,素质教育在中国的实践还是不尽如人意。在素质教育的口号下,生活在城市的小学生忙着学习各种技艺,如钢琴、书法、舞蹈、游泳等。现在,虽说小升初已经取消升学考试,但是,小学生为了进入理想的中学,要准备很多特长。据了解,现在的小学生在小升初的时候,其个人简历后附上的各类培训证书也颇为可观。

再来看看雷夫老师眼中那些算得上孩子一生派得上用场的技能是什么?是懂得安排和分配时间、学习存钱、保持收支平衡、节省每一分、延持享乐,等等。对于教师来说,仅教孩子们学会课本的知识似乎是一个简单的工作,必须能够拿出让他们终身受用的课程来挑战他们。因此,终身教育的理念在每位教师那里都应该化为实际的教育行动。

二、超越艺术的艺术教育:帮助孩子爱音乐、爱生活

作为学校金帆民乐团的指导教师,我非常关注雷夫老师对于艺术教育的探索与思考。虽然,他自谦地认为自己是没有艺术天分的教师,但是,他却凭着对艺术教育的热爱与执着,探索出一整套不同寻常的艺术教育措施,其深刻的艺术教育理念也引起了我的强烈共鸣。以下是雷夫老师关于艺术教育的独到见解与经典案例:

“接触艺术教育的孩子学到的,远远超过他们所学的艺术本身。加入管弦乐团的孩子们不只学到如何拉小提琴或吹单簧管,也学到了纪律、责任、牺牲、练习、更正错误、倾听,以及时间管理。”

基于上述艺术教育理念,雷夫老师组建了第56号教室的摇滚乐团,用一把吉它教全班学生识谱,在学生们休息和午餐时间学习识谱。雷夫老师之所以这样做,目的是“要学生成为终身的音乐演奏者,而不是为了在学校盛会上表演而受训的海豹”。为此,雷夫老师对学生们提出的要求是:“一、学习态度要认真;二、必须另外学一样乐器。我要的不只是鼓手,而是音乐人。”

雷夫老师指导全班学生照着完整的乐谱练习。有了正确无误的乐谱,孩子们学着像专业人士那样演奏。有了阅读古典乐谱能力的基础,他们学习流行乐曲的速度快得惊人。能够演奏维瓦尔第D大调协奏曲的3个乐章(我们班的孩子就办得到)的孩子,就能演奏U2(爱尔兰摇滚乐队)的乐曲,而且只要短短几天的时间。

这样,尽管雷夫老师没有音乐家的天分,但是,至少花了数百小时帮助孩子们爱上音乐。更为可贵之处在于,雷夫老师让戏剧演出的“中场休息时间也成为学习的一部分”。在雷夫老师的有效指导下,学生们明白,舞台上的自己和舞台下的自己并没有什么不同,两者都说明他们是什么样的人。

总之,在雷夫老师的教室里,“人格品性才是教育本质”。艺术教育不是目的,培养学生优秀的人格品质才是教育的终极追求。雷夫老师关于艺术教育的理论与尝试为我们进行艺术教育提供了优秀的范例。

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来说,学习音乐的理由是如何强调也不为过的。正如傅雷在谈傅聪的成长时所说:“不管他将来学哪一科,能有一个艺术园地耕种,他一辈子受用不尽。[1]”因此,傅雷先生虽然在傅聪17岁之前不敢肯定他能专攻音乐,但是,他强调艺术熏陶对于一个孩子成长的价值,并把艺术教育当作全面教育的一部分。

雷夫老师正是看到了艺术教育对于一个孩子全面发展的教育价值,他为此花费心血,精心组织策划第56号教室的各种艺术教育活动,为孩子们开启艺术之泉。通过艺术之泉的浇灌,孩子们成长为一个个有生活品位的、有道德的、高尚的人。

三、爱当老师的理由

雷夫老师以深情的笔调叙述了教室中出现的大量教育奇迹,并伴随他多年进行实践探索的教育智慧与辛苦付出。所以,雷夫在后记中明确指出:“教书是件吃力不讨好的工作。”但是,他一直坚守了26年,回顾全书,我们能够理解他坚守的理由。

雷夫说:“我爱当老师,老师有机会精益求精。”为了把工作做得精致,雷夫把每一次与学生相处的机会都视为教学机会,并把他的教学艺术发挥到极致。

以旅行为例,雷夫老师超越一般老师把旅行当作假期的理解,而是将其视为强化教室教学的无价机会,这当然就是教育机会了。于是,雷夫老师着眼于学生的一生发展来看待这件事情,用他的话就是“我要通过这些旅行把孩子们终身受用的课程教给他们”“我要学生把旅行当作这辈子常做的事情”。

为了行好万里路,先要读万卷书。行前准备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学习相关知识,即历史与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学生们总是带着明确的目的去参观与游览。而且,雷夫老师以他的“道德发展六阶段”理论鼓励孩子们学习相关的乘坐交通工具和入住饭店的常识与礼仪。因此,对于那些孩子们来说,在雷夫精心设计与实施的旅行计划中,他们有机会接触更广大的世界,同时也有机会发掘自身最好的部分。

对于雷夫来说,做教师还意味着永不止息的循环——“工作、娱乐、追求卓越”。教室里的生活没有终点,即使今天的教室生活过得很棒,也不过是孩子们人生中的一天罢了。然而,在雷夫的努力下,走进第56号教室的孩子们,感受到了这里与外界的不同,这里是孩子们温暖的家。

为了给孩子们温暖的家,雷夫付出了很多。“过去20多年来,第56号教室每天早上6点半便敞开大门。我在一片漆黑中到校,比正式上课的时间早了整整一个小时,而迎接我的是一群热切等待学习的学生。”据雷夫老师回忆,提早到校指导学生源于一次偶然的数学比赛准备,后来则演变成学生一天当中最有价值的时光,他们自愿早到,和老师一起用正课开始前的一个小时来训练一项经常受到忽略的技能。由此,小学老师的辛苦可见一斑,但是,雷夫老师却将其视为人生乐事。“在漆黑的天色中开始上问题解决课程,于太阳升起之际告一段落,随即开始一天的课程,这感觉还挺有诗意。”

对于我们很多中小学教师来说,这位雷夫老师实在是一位好榜样。他凭借对孩子无私的教育之爱创造了“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间教室的容量可能很有限,但是,却带给孩子们无限的未来。

总之,教室是教师能够有所作为,也应该有所作为的地方。我们有责任让教室成为温暖的家,成为创造奇迹的地方;让孩子因为这里的温暖而热爱这个世界,因为教师的爱而信任这个世界。

参考文献:

[1]傅敏.傅雷书信选[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

作者:陶航

第2篇:陈列设计是创造艺术与时尚品牌营销的奇迹

[摘要] 陈列设计作为一种有效的柔性营销文化在国内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将获得越来越多企业的关注。本文对陈列设计是创造艺术与时尚品牌营销的奇迹做了进一步的探讨与研究:陈列设计是功能与艺术、艺术与时尚品牌营销的结合体;陈列设计是服装设计师情感表达的空间延续;营造品牌整体购物的氛围,创造艺术与时尚品牌营销的奇迹。

[关键词] 陈列设计营造品牌营销

越来越多的国际品牌进入中国,不仅带来了高档的商品,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营销手段——陈列设计。随着企业品牌战略竞争趋于白热化,陈列设计对品牌和销售的促进作用已获得普遍共识。陈列设计作为一种有效的柔性营销文化在国内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将获得越来越多企业的关注。它的发展标志着新型商品商业经营时代的到来,是体现时尚气息、人文进步的一种表现,更是商家们对待竞争的一种更高级手段。

一、陈列设计是功能与艺术、艺术与时尚品牌营销的结合体

陈列设计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起源于百年前竞争激烈的欧洲商业和百货业,在经济发达的瑞士和德国最为蓬勃。上世纪五六十代陈列的概念传到了日本,在20世纪末开始影响中国。在中国它还是个新兴行业。它的发展标志着新型商业经营时代的到来,是体现时尚气息、人文进步的一种表现,更是商家们对待竞争的一种更高级手段。

陈列设计是功能与艺术、艺术与时尚品牌营销的结合体;也是终端卖场最有效的营销手段之一。它涵盖了营销学、心理学、视觉艺术等多门学科知识,英文称为Display、Shoeing、Visual Presentation或Visual merchandising Presentation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通过对产品、橱窗、货架、模特、灯光、音乐、POP海报、通道的科学规划,达到促进产品销售,提升品牌形象的目的。

二、陈列设计是服装设计师情感表达的空间延续

陈列设计是服装设计师情感表达的空间延续。在欧美等国,专业的陈列设计师通过运用先进的色彩搭配技术,结合服装服饰款式风格特征,对产品、橱窗、货架、模特、灯光、音乐、POP海报、通道进行科学的规划;利用独有的陈列装饰和商品展示技巧,让商品在道具、辅助商品、装饰品及灯光的衬托下闪亮登场,从而使商品由呆板变得鲜活,将商品优势最大程度展示出来,达到促进产品销售、提升品牌形象的目的。可以说,陈列设计师是陈列设计的核心,对品牌认知和产品销售的促进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陈列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涵盖了美学、营销学、心理学、视觉艺术等多种专业知识。因此,一个专业陈列设计师不仅要具备广泛而扎实的基础知识;而且还要对不同服饰品牌风格、顾客购买心理、产品销售和店铺装饰装修等方面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陈列设计师是把自己的情感感受、审美品位和创新思想,通过设计思维的过程,使内在的思想、意念构成可感的形式,使之外化,以求得受众在思想上、情感上的共鸣。受众在面对品牌时会产生一些心理感受,这是一种解码或者说是审美心理感应的过程。由于品牌所特有的心理作用,使陈列设计师从受众的心理感受中获得一定的线索和启发,并在设计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

产品品牌的设计要素,其实是由服装设计师代替陈列设计师完成了对时尚流行趋势主题的分析和提炼这一步骤。服装设计师对下一季的流行趋势进行研究,找出其中适合于本品牌的设计要素,然后,根据这些设计要素进行系列设计,开发出几大系列主题鲜明、风格统一的产品。陈列设计师此时只需对产品的这些设计要素和风格加以空间延续,在(橱窗)陈列时把它表达出来,就可以做出既符合时尚流行趋势又忠于品牌自身风格的设计。这些设计要素可能是一块面料的花型或肌理,也可以是一个款式的结构特点。

例如,一个店铺的陈列设计,重点在于橱窗设计,而橱窗设计的重点,就在于怎样做出有创意的橱窗,想出来的创意要符合品牌风格和营销目标。橱窗设计的灵感来源并不需要毫无根据的冥思苦想,它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第一,直接来源于时尚流行趋势主题;第二,来源于品牌的产品设计要素和文化内涵;第三,来源于品牌当季的营销方案。

卖场品牌当季的营销方案,可以以时间段来划分,其中包括新品上市计划,以及一些重点节假日的营销策略。在这些重点时期,如春装上市、五一劳动节、秋装上市、国庆节和春节期间,品牌必然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重点陈列设计。陈列设计师在这个时候就要通过本季的(橱窗)陈列设计明确地提醒每一位路过的顾客新品的上市和节日的到来。设计方案的灵感来源,就可以从这些时间段的代表特征中去发掘,既要明确地体现该时间段的特点,又要新颖而不落俗套。可以说,陈列设计师是对服装设计师的成果的二次创造,而创造的正是附加价值。

三、营造品牌整体购物的氛围,创造艺术与时尚品牌营销的奇迹

陈列设计是永不停歇的创意,设计师们把商品、装饰、色彩、造型和谐统一地建构在一起,形成一种审美意境,使品牌陈列效果达到璀璨绚丽、怡情悦性的艺术境地;那结合各种生活艺术的反映,天马行空的遐想,前卫的实验精神和复古经典呈现的每一个产品品牌,更让人惊艳不已。

1.从销售的角度来营造品牌整体购物的氛围

陈列的核心是以品牌为出发点,然后按它们的个性特质进行合理的系列组合编排,达到吸引顾客的目的,一个好的品牌的陈列是有很多技巧的。具体的陈列方法大致为:主题陈列;整体陈列;整齐陈列;随机陈列;盘式陈列;定位陈列;关联陈列;比较陈列;分类陈列;岛式陈列。

在陈列设计时,无论采用何种规划,都要让消费者容易接触到服装,方便购买,并有一种美的享受。品牌的陈列不是一成不变的,要经常变化,给消费者常变常新的感觉,不断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创造最佳的销售效果。

2.从艺术元素的角度来营造品牌整体购物的氛围

我们在做品牌卖场设计的时候应该将赋予更多的品牌外的内容,也就是现在所谓的四维、五维空间的内容了。所以在陈列设计中光影、色彩、层次、音乐也是非常重要的。

(1)灯光。卖场空间中的灯光主要分基础照明、重点照明和辅助照明。基础照明:基础照明主要是为了使整体店铺内的光线形成延伸,同时使店内色调保持统一,从而保证店铺内的基本照明。其运用模式有嵌入式(如地灯、屋顶桶灯)、直接吸顶式照明两种方案;重点照明:对于流行款及主打款产品而言,应用重点照明就显得十分重要。其中重点照明不仅可以使产品形成一种立体的感觉,同时光影的强烈对比也有利于突出产品的特色。当然,重点照明还可以运用于橱窗、品牌代言人、及店内模特的身上,用于增强品牌独特的效果。至于设备方面,常用的器材主要为射灯及壁灯,可以根据产品的具体特点而选用相关设备;辅助照明,其作用在于突出店内色彩层次,渲染五彩斑斓的气氛与视觉效果,辅助性的增强产品吸引力与感染力。

(2)色彩。色彩引起人们的不同情感:在运动,休闲类的品牌中常采用红、橙、黄色刺激性强,给人以兴奋感;在职业装等的卖场中采用蓝、青、紫色的刺激弱,给人以沉静感这样的颜色。纯度明度高的色彩给人以华丽感;纯度明度低的色彩给人以朴素感。根据不同的产品定位在卖场设计中加以区别。

在服饰卖场设计中为减弱服装中的瑕疵出现,我们在给产品的重点照明中,通常采用暖色光。当然色彩的运用还是最后要根据客户产品的实际需求来设计。

(3)营造层次感。做卖场时,高低柜、收银台、模特台、饰品(软装饰)的陈列设计中应该有层次感。业务的规划,产品的出样,顾客的行动路线设定,在我们做空间规划设计时便应该仔细考虑,使顾客在我们做的空间中根据我们设计的路线,层次不同的产品陈列中购物。

(4)巧借音色功能,渲染店内气氛。对于应用层面而言,则应根据店内色调及产品特点进行相应播放,如充满青春朝气的服装店铺可以播放时尚流行音乐;复古情调的服装店铺可以播放古典音乐;正装及职业装店铺可以播放舒缓休闲的音乐。同时,店内还完全可以通过视频设备对企业形象及产品的短片进行播放,使顾客能够对品牌进行深度地了解。

3.从顾客心理角度来营造品牌整体购物的氛围

都市人劳累于商界及政界之中,其身心的疲惫不言而喻。在卖场面积阔绰的条件下,可以巧妙地设置休息为顾客打造一个购物的“天堂”。一个精致的吧台,几瓶高档洋酒、三五台连线笔记本及充满休闲与时尚气息的杂志完全能够缓解顾客绷紧的心弦;同时,巧妙地设置休息区还能够将不同风格的品牌进行无形分割,而在休息之余顾客也能够对品牌终端的广告及宣传画册进行欣赏,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总之,陈列设计是利用不同品牌的品种、款式、颜色、面料、特性等,通过综合运用艺术手法展示出来,突出品牌的特色及卖点以吸引顾客的注意,提高和加强顾客对品牌的进一步了解、记忆和信赖,从而最大限度地吸引顾客的购买欲望,使企业获得更高的利润;是功能与艺术、艺术与时尚品牌营销的结合体,是创造艺术与时尚品牌营销的奇迹。至此,陈列设计发展至今,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生活理念和价值观地体现。

参考文献:

[1]夏晓春:设计创意是企业品牌化发展的原动力[J].包装工程,2006,(5):271

[2]马 力:购物空间中的商品陈列设计探讨包装工程,2004,(3):123

[3]冯 荟:服装商品陈列设计[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4,(03)

作者:夏晓春

第3篇:“微博式作文”是这样生成的

李仁甫,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首届教学名师,江苏省青少年现代写作学会常务理事,苏派作文教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全国生成课堂研究中心主任,全国“十一五”教科研先进工作者,教育部中小学骨干教师远程培训项目专题课程主持专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兼职导师,荣获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7年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02年江苏省高中语文优质课一等奖等。发表教育论文500多篇,主持十多项省级以上课题,出版《课堂的风景与语文的边界》《你的语文课也可以这样灵动》《好作文是这样生成的》等专著。

蒋婷婷(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以下简称蒋):李仁甫老师,您好!今天非常高兴能邀请到您来我们“名家访谈”栏目做客。我们知道您关于“生成课堂”的研究极具影响力,而刚刚与各位读者面世的新作——《好作文是这样生成的》,正是您在作文教学领域的进一步探索。在这本书当中提出了一个新颖的名词——微博式作文,呼应新课程标准中倡导的写作观、交流观、展示观,借鉴新媒体——微博“此在性写作”“多向度交流”“高频率展示”的隐性特征,在写作、交流、展示上做到一体化。接下来,我们就依据这三个理念展开交流吧!

李仁甫(以下简称李):好的,欢迎提问!

一、此在性写作

蒋:李老师,在您的微博式作文理念中,首先提出的就是“此在性写作”。“此在”其实是海德格尔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强调的是人和世界的不可分割性,那写作也是如此,需要关注到“当下的生活”“切己的生活”。在这一方面,我们的写作教学是否存在一些问题呢?

李:微博式作文教学,是我最近几年重点探讨的一个研究话题。微博式作文,它重视三个环节——此在性写作、多向度交流、高频率展示。其中的此在性写作就是针对我们当前作文教学的一些弊端来的。当前的作文教学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呢?我觉得就是语文教师忽视了学生的当下生活,用“普适性”的写作来应对学生。什么叫普适性写作呢?就是这样的写作话题内容是普天下而适用的,或者说放四海而皆准的。比如我们江苏卷考过的,如怀想天空、忧与爱、拒绝平庸。尽管命题人也用了一些作文材料来诠释这样的一个话题,但是这样的话题适用于某一个学校,某几个学校,适用于这个地区,也适用于那个地區,适用于过去的学生,也适用于现在的学生。

这种普适性的话题往往导致我们学生“向后看”“向空中看”。“向后看”就是面对这样的题目,学生容易去打捞过往的渣滓,仅靠回忆来写文章,于是想到了童年、青年,想到家乡。这没错,但是我们普适性的话题就容易往这个方向去搜肠刮肚。如果这个路径不成功,学生就有可能向空中看,胡编乱造和虚构。比如让自己的妈妈很轻易的被车撞死了,让自己的家轻易的就失火了,这样奇奇怪怪的故事很容易在作文当中出现。

除了“向后看”和“向空中看”,还有一个就是“往地面看”,要接地气,要看当下的生活,能够代入到某种当下的情境。比如我们今年高考全国卷的三个作文命题就是任务驱动型的,当然我们也可以换一种说法叫情境作文。它就是有意引导我们考生把一个普适性的材料,代入到当下的生活。

蒋:高考的指挥棒对一线教学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李老师您能结合高考全国三套作文题同我们分析一下“普适性写作”向“此在性写作”的转变吗?

李:好的。比如高考全国Ⅰ卷提到管仲列传当中的三个历史人物:齐桓公、管子、鲍子,哪一个人物令你感触最深?如果就这样问的话就是普适性的。但命题人现在觉得应该快速打开我们考生的写作思路,能够让他们跟生活进行无缝对接,零距离对接。于是就在后面设置了一个情境——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在读书会上围绕那个问题来进行讨论,请考生写一篇发言稿。这样一个作文题目就有意的设置了考生的身份,要求他们把自己的身份代入到特定的情境当中。什么身份?你就是讨论会上的发言者,这就是一种身份感。第二个是一种对象感,你的对象不是社会上的大众,不用找不到自己的身份感。你是有身份的,就是班级的一个参与讨论的学生,而且必须写发言稿。对象也很清楚,就是班级内部大部分的同学或者老师。于是第三个真实感就出来了,有一个真实的情境,以及一种存在感。你在班级这样的读书会上发言,你因此而存在,不仅存在你的见解,还存在你当时的一种人情人性,那种生命,情感等等。

因此,当学生考虑到语言是否得体,考虑到人际关系,老师在场,同学在场。在这样一个内部的空间里应该怎么讲话,这就使得本来一个普适性的话题增添了一个情境,大为不同了。我称这种让考生有了身份感、对象感、真实感和存在感的写作,叫代入性写作。在考场作文当中,我们不得已必须这样做。因为在考场上,其实真实身份就是考生,作文的情境当中,考生还是一种虚拟的身份,但是代入进去以后就拥有了一种临时的正式感和存在感。

蒋:考场作文写作同平时的自由作文训练有区别吗?

李:一定是有区别的!我刚刚说了考场必须要代入性写作,但是在平时自由作文的训练当中,我们也可以不必这样做,可以尝试进行“此在性写作”,让学生随时随地发现新鲜事,就写此时此地自己对生活的感悟,与生活同行,从当下出发,由切己开始。这就是海德格尔说的“此在”,不是在过去,也不是在未来。平时经常这样进行“此在性写作”训练,到考场上你自然而然就会进行代入式写作。面对情境,考生就可以进入到一种此时此刻的一种状态。

高考全国Ⅱ卷的作文题,在某一个论坛上,受到邀请的中国青年的代表要去发言,写一篇演讲稿。这也是对一个话题的思考,即关于青年未来的思考。命题人放到当下这个框架中,让你进行代入式写作。高考全国Ⅲ卷的作文题,前面是一个普适性的话题,即关于自我的认知问题,但是命题人设置了一个此在性的情境——毕业前夕,你受到邀请写一封信,给下学期将要入学的高一新生谈谈对自我的认识。本来关于自我的思考,古今中外有很多文章在写,你可以有所启发,可以逆向思考,但是你的身份和对象都不明确,写的时候也不能进入真实的状态,没有一种存在感。现在有了此在性的情境设置,你的感觉立刻就不同了,考生很容易就进去,有一种代入感。所以平时我们经常进行此在性写作的训练,考试的时候,那种代入性的写作就能够十分轻松了。

蒋:谢谢李老师,您基于一定的问题意识提出了“此在性写作”。另外我们在教学中又应该如何落实“此在性写作”呢?

李:如何去落实“此在性写作”呢?我认为第一个要点就是要设置好此在性话题。这个话题可以是老师来制定,也可以师生一起来制定,也可以每次委托一个同学,比如课代表,或者其他同学来提供一个鲜活的话题。

蒋:可以同我们举一些此在性话题的例子吗?

李:话题还是要从当下出发,从切己开始,至于走多远,完全由自己决定。比如我在开学的时候就出了一道题目:“作为高一新生,你们有的来自我校初中部,有的来自我市不同县区的初级中学。课余饭后,或独自一人,或伴随他人,你常常漫步在美丽的校园里,渐渐对高楼、场馆、花径眼熟起来却又未失新鲜感。也许熟悉到旮旮旯旯、彻头彻尾时,你反倒会觉得‘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所以入学一月有余,你不妨以‘盐中的风景’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这道题目和他们的生活空间有关,能够启发学生对身边多姿多彩的世界有一定的体认。还有以“九十周年校庆”为话题展开的,10月29日对海内外直播的庆典把纪念活动推向高潮,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独特的经历、新鲜的见闻、深刻的体验和深沉的感慨写出来,最后我们发现学生很有话说,也产生了很多体现批判性思维的佳作,有思想,有深度。我们也可以就身边的社会话题进行此在性写作,比如盐城前段时间有一个备受关注的事件——响水化工厂爆炸。这个事件爆发后,对于是否应该公布死难者名单,大家看法不一,你如何看?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的理性思维得到了一定发展,这样的题目一定是适合他们的。学生平时可能对这些事件也会积淀一些想法,但是往往放在肚子里闷声不响,或者不再去深入思考,或者逃避思考这样的问题,但是此在性写作能够给予他们自由、大胆、真实言说的机会。

蒋:所以教师需要在平时的生活中善于挖掘教学资源,提取适合学生写作的此在性话题。除了设置此在性话题,还有其他需要落实的要点吗?

李:第二个比较重要的我认为是写作训练的频率。我的作文课是一周两次,通常放在星期二和星期四。我想如果一周微博式作文训练了两次,一学期大概有二十多周,这样就有四十多次,减掉放假最起码应该有三十到三十五次。我们过去的大作文训练一学期下来,也不过是六到八次。

蒋:但现在很多老师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阅读上。

李:是的,大部分是阅读。比起阅读教学来,我们在作文教学上耗时有多少?我想各位同行都是明晰的,一周或数周下来,恐怕是课时寥寥,一般作文训练平均下来只有6-8次。学生写得很艰难,痛苦极了,搜肠刮肚。而现在呢,我每次作文训练都立足于当下,让他们进行“此在性写作”,次数也增加了,有30-35次,这是第二个要点。

第三个要点,就是这个写作的具体时间是星期二和星期四的晚上。那么通常在白天的语文课上就布置了任务,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可以带着这个话题随时随地思考。晚上也没有给他们设置一个小时的特定的时间进行写作。我们过去的大作文训练经常会现场训练一个小时,认为荷枪实弹这样做是比较好的。但我们要想明白了,考试是考试,平时是平时,如果把平时当成考试,每次都这样花一个小时写,每次都是搜肠刮肚,又有什么意思呢?学生的材料库还没有丰富呢,生活面还没有广阔呢!不如就让他随便一点,自由一点,有弹性一点,可以在某一个晚上,随他什么时候写。在数理化作业之前还是之后,还是穿插,这个不作具体规定。

第四個要点涉及到了批改。因为每周要写两次,频率比较高。如何批改呢?我认为写作主要是同学自己的事,如果他们释放了激情,唤醒了记忆,召回了创造性,这些本身就意义非凡!好作文不是改出来的,好作文是通过这个手段(注意,不是目的)能够真正地激发他们兴趣、爱好、热情和创意,那就是最大的成功!关于批改,学生今天晚上写好,第二天就交给我,我花不到一个小时把全班的作文就改好了。我基本上不写评语的,就写个日期。如果我发现哪一篇文章写得比较好,就打一个五角星。我和学生约定了,这叫“特别推荐”。以上就是我落实“此在性写作”的四个要点。

蒋:您在“此在性写作”实践中感受到学生有哪些变化呢?

李:我从2019年9月正式尝试微博式作文教学,一开始也对“微博式作文”提出篇幅要求的,可以只有140个字,当然允许有所突破。刚开始学生特别有原则性,绝对不超过140个字,字迹工整,把小作文练习当成了练字。后来随着我的此在性话题越来越和他们的生活相联系,能够使他们有代入感,学生越写越长,开始达到了七八百字,甚至超过一千字,逐渐变成大作文了。在我的书中也有提到,一位学生在文后标注“写于深夜12:23”。看到这样的反馈,我一方面感到愉快,感到得意,仿佛学生真的进入了我的“圈套”,他们逐渐想要说话,想要写作,爱上了写作,甚至玩出瘾来了,有了热爱,便获得了原动力,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同时我又心生负罪之感——微博式作文教学这一新举措竟让学生如痴如狂、不能自拔!

二、多向度交流

蒋:感谢李老师与我们分享了“此在性写作”落实的四个要点。那么我们接着来谈第二个理念——“多向度交流”,这也符合新浪的那句宣传语“分享你想表达的,让全世界都能听到你的心声”。您之前说过好的课堂应该做到“大开大合”,所谓大开就是让学生敢为“师”先,敢为人先,另一方面也需要大合,教师要对学生生成的部分即时应对。在微博式作文讲评课当中,您是如何做到“大开”和“大合”的呢?

李:我们首先需要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很多同学不热爱写作,却很喜欢在微博、朋友圈等平台每天更新文字呢?有一部分原因便是公共平台的文字不是用来自娱自乐的,也不是用来尘封雪藏的,它随鼠标的点击而立即发送出去,给每一个愿意刷微博、刷朋友圈的人阅读,在茫茫人海中可以寻找自己的知音。这是我从微博中探寻到的第二个隐性特征——“多向度交流”。

如果按照我的操作措施来看,大开是不言而喻的。因为我在微博式作文讲评课上给学生充分的展示机会。过去谈到作文讲评,大部分都是教师讲教师评,或点赞佳作,或升格病文,不断渗透写作技法,常常站在绝对的制高点上征服讲台下的每一个学生。但是在我的教改领域当中,讲评是共同讲评,有同学,也有老师。而且也有先后之分,先同学后老师,这就是所谓的先学后教。在作文领域也要落实我们阅读课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就是先学后教,不学不教,学在教前。

那么如何把教和学结合起来呢?我课堂有三个环节。我俗称第一个环节叫做“上帝之手”。什么叫上帝之手呢?课前课代表把同学们的微博本统一放到讲台上,分成三组。我就从这三组本子当中摸同学的学号,摸到哪个学号就被抽出来。抽出来的这位同学就到前面来读自己的文章,让所有同学能听到这篇文章是什么,然后其他同学就这篇文章进行评议。之所以称为上帝之手,是因为虽然是我的手在抽的,但是我却不知道会抽到谁。可以说我这个手是代上帝来抓阄的,或者是摸彩的,哪个中奖了便是天意!这是第一个环节。

第二个环节是“自己之手”,是同学的自己之手。第一个环节当中,三位同学都到前面来读自己的作文,然后其他同学再评议这三篇作文。这个环节有个优点——出其不意,所有同学都是候选人,哪怕你作文再差,你再不想交流,摸到你就是你,这是游戏规则。而那些作文偷懒的,发言不积极的,参与热情不高的同学,他们不适应自由竞争的交流氛围,或常因犹豫不决而错失机遇,现在也有机会被交流了。但是这个环节的弊端就是让那些发言热情比较高的,自信度爆棚的同学失去了机遇。抽签形式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发言冲动,甚至这种形式有可能永远不能使他们获得表现自我的机遇。所以在“自己之手”的环节,你可以举起自己的手,抓住机会。当然可能会面对很多同学举手,老师还是要筛选一下的,要讲究公平。比如最先举手的几位,老师先满足他们的需求,让他们上来读自己的文章,之后其他同学评议。通常这些主动来阅读的文章,往往就是有亮点的,写得较好的,当然也有可能是有争议的。

我一直認为,课堂上师生纵向交流并不稀奇,而生生横向交流却极为弥足珍贵。交流的过程同时培育、催生了新的学习内容,在写作体验的相互交流和写作经验的共享氛围中,学生就像苏联文学理论家巴赫金所说的那样“用其眼,用其唇,用其心,用其魂,调动全部的身心”,也就顺势生成了许多新的价值和新的意义。由此观之,通过这两个环节——上帝之手和自己之手,同学交流了以后,老师在一边静观旁听,观其亮点,听其不足。如果有亮点,老师记在心头,有不足,老师也铭记在心,心里再琢磨一下,合计一下,和这次训练的目的相对照一下。所谓亮点,所谓缺点,究竟应该怎么去引导。亮点究竟怎么去放大,让更多同学能够接受,让他们能够借鉴。如果不足,如何让更多的同学能够避免,怎么克服。

于是第三个环节就叫“老师之手”。我刚刚提到了,在前天晚上要进行批改,并且打五角星作为特别推荐,通常有3-5个,这是由我的“老师之手”选出来的。特别推荐,加上同学的自我推荐,以及被“上帝之手”抽中的两三篇文章,在这堂课当中就进入了交流的渠道,流通的渠道。信息流通才有生命力,否则信息就是封闭的。我在特别推荐的时候就结合这几篇文章进行助学,帮助他们引领提升,再达成作文的目标。

蒋:您刚刚提到了“三只手”教学方式,那我们是否可以把前面两个环节“上帝之手”和“自己之手”看作大开,第三个环节“老师之手”看作大合呢?

李:可以这么说。但我想提醒的是,第三个环节固然需要老师通过特别推荐的方式来收拢,要聚焦于这堂课的目标的价值所在,但是偶尔也可以来让学生大合,借学生之手达成自己的目的。比如我事先跟课代表约定,这堂课请他做小老师,代我来大合,来总结和特别推荐。其实学生大合了以后,老师们还可以继续大合,只不过又多了一个环节,更能充分地让学生交流。

如果从对话的角度来看,传统的作文教学是“1+1”的对话模式。同学写文章是自我对话,老师跟作者再进行对话,对话参与者只有两个,作者跟老师,完全是“1+1”的对话模式。这种对话模式严重浪费了文本本身。我们要把这个作文进入更大的课堂范围,让它流通起来,让更多同学用自己的耳朵听到同伴们的文章是怎么写的,让更多同学能够有机会去发言,去评定。这样有较多的文章进入流通的领域,信息就流动起来了。习作的亮点和不足都最大程度的绽放出来,显示出来了。这就是我讲的大开与大合!

三、高频率展示

蒋:谢谢李老师,您刚刚强调的交流观非常重要。在书中您还讲了,做到交流还不够,还需要教学链的最后一个环节——高频率的展示。其实您真的是身体力行,公众号“咱们的语文课”几乎每天都会更新多篇文章,其中就包含学生的习作。让学生有展示自己的舞台,这也符合马斯洛说的需要层次理论,每个人都渴望被尊重,被承认;包括写作本身也具有一定的交际性和社会性。很多老师也意识到了“展示”的重要性,但不知怎样合理开展,您能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给大家一些指导吗?

李:我这个微博式作文教学是一个套改,也就是系统化的改革。写作、交流和展示是一体化的。过去很多老师往往会把三者割裂开来,有人会重视写作这个环节,有意引导学生来观察生活,思考生活,评说生活。比如写日志,写周记,写随笔,这个是跟此在性写作差不多的工作。但是他们重视了以后,比如周记或者随笔搬到老师办公室,老师就简单看一下,打个阅或者写几句评语,就发给学生了。这样的措施没有进入流通的领域,没有交流起来。一篇文章没有最大程度让读者和它的对话,这是一个缺陷。所以我由写作延伸到了交流的领域,最大程度让文章曝光,最大程度让文章进入大家的眼球。但是我仍然不满足,如果课后所有的讲评就结束了,后续性措施就会没了。课后有的老师会找个别同学开小灶,谈谈你这篇文章应该怎么改进,或者罚他重做,但依然还是个别的交流,后续的措施就如此而已。而我强调后续性措施一定要跟上,就是高频率地展示它。这个正是我们新课程标准强调的,要展示学生的成果,不断地展示它们。有人说刷微博,便是刷存在感。“刷”,意味着我们的微博在高频率展示;“存在感”,意味着展示时有成就感、获得感。其实就作文教学来说,我们的学生并非天生的沉默者,他们的内心同样渴望拥有舞台来充分展示自己。对于作者来说,展示是一种尊重,可以使其劳动成果得到承认;展示是一种机遇,使其作文有可能被报刊编辑看中;展示是一种动力,可以促使其在写作上做到“更快更高更强”。于是我就把这个前面写作和交流环节所发现的好的作文,或者一般作文当中的好的片段,把它拿出来,继续盘点。比如我会帮助学生投稿,高一高二两年时间,我们班有十多位同学,三十多篇文章发表,我的书里面就收录了他们的30篇,也有相关的技法揭秘。

蒋:您会主动联系报刊和杂志帮助同学们发表吗?

李:对的,我会帮他们联系,这就是“高频率展示”操作的方式之一——荐稿。我一般会给佳作写写点评或推荐语,积极寻找投稿线索,帮助学生在全国作文类报刊上发表,至少争取在校刊校报上发表,从结果来看,可谓“硕果累累”。

除了荐稿以外,最基本的方式,我相信很多学校也在做的,就是印发文章,这也是“高频率展示”的一种体现。我一般会把佳作转化成电子稿打印出来,或者直接复印出来,然后发给每个学生阅读、参考;与此同时,也可以贴一份到教室的墙壁上,让各学科任课教师都有可能看到。另外,在新媒体时代,网推也不失为一个很热门且有效的方式。我们可以建立班级博客,或者班级微信公众号,把每一次佳作都展示在那里,不仅让本班学生看到,也让更多读者看到。因为我的生成语文教学研究团队有影响甚大的“咱们的语文课”微信公众号,我经常把我班学生的佳作推荐到此公众号“生成好作文”专栏。推送出来的佳作往往点击量很高,不少被《中学语文》《全国优秀作文选》《江苏教育报》《现代写作》《作文与考试》等报刊编辑选用后发表。

蒋:我觉得您的教学实践真正践行了高中新课标所倡导的“创造更多展示交流学生作品的机会或平台,激发学生文学创作的成就感”。

李:对,其实高中新课标在多处都强调了写作交流这个问题。但是很多教师往往忽视“高频率展示”这个环节,不注重“后写作”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唤醒,看不到作文教学的后续效应,以为给学生分数和评语便可万事大吉了。殊不知,写作教学的成功不全是智力因素的作用,往往还有非智力因素的功效。就像你刚刚提到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其实学生最需要的是什么?是被尊重、被承认,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实践证明,学生的佳作被教师通过印发、网推、荐稿等不同形式“盘点”“热炒”“疯传”,一定会给他们的写作带来积极的影响!这种积极影响,又叫“良性循环”。如果更多的教师看到这种良性循环,那么作文教学的效率之光就会照射到“最后一公里”——展示环节上。

蒋:非常感谢李老师的分享,“微博式作文”是您在教改之下的一次成功探索。教育的变革,最终还是要取决于教师的理念革新与行为方式的改良。希望有更多的教师能够吸收新课改的理念,勇于探索,不断生成更好的课堂!

作者:李仁甫 蒋婷婷

第4篇:奇迹是这样创造的

天漏了。

从天而降的瓢盆大雨倾泻赣东大地,如注的暴雨没日没夜肆虐抚河两岸,半年的降雨量超过全年,降雨强度超过1998年,百年不遇、历史罕见成为这次洪水的真实记录,载满两岸历史的抚河大堤,承受惊涛骇浪一次又一次冲撞。终于,6月21日18时30分,多难的抚河唱凯堤被洪水无情撕裂长达347米的大口子。顷刻,汹涌的洪水吞噬即将成熟的庄稼、吞噬农民用一辈子心血砌起的楼房、吞噬成群的猪牛,还想吞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十多万勤劳善良的百姓,昔日的鱼米之乡已成汪洋泽国。

48小时的生命惊天逆转

洪水猛兽要侵害我们的群众,党不答应,政府不答应,人民不答应。

第一时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胡锦涛总书记亲自指示南京军区组织800多人抢险队伍连夜赶赴抚州。第一时间,省委书记苏荣,省长吴新雄,水利部副部长刘宁,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凌成兴,省委常委、副省长、省防汛总指挥陈达恒,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赵智勇风驰电掣从南昌赶到孝桥乡政府“6·21”唱凯堤决口抗洪救灾指挥部坐阵指挥。

第一时间,市委书记甘良淼、市长张勇、市委副书记吴伏生、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罗建华等市四套班子成员赶到救灾现场,成为指挥员、战斗员、救生员。第一时间,机关干部放下自己的饭碗,朝着唱凯方向,朝着罗针方向奔驰,一路灯火通明,人声鼎沸,“快,救群众去!”是黑夜中最真切的呐喊。

第一时间,南京军区、武警消防官兵、公安民警、民兵预备役人员,从四面

八方向罗湖、向唱凯、向罗针、向云山狂奔。南京军区深夜用6架专机空运930名应急专业分队队员到抚州。

与洪魔争时间,与生命抢速度,“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成为铁的不可动摇的第一时间第一任务。

21日深夜,大雨倾盆,救援人员带着冲锋舟、木船、橡皮艇、渔船等一切救援工具,打着手电和探灯向漫漫黑夜中的洪水冲去。

低洼地、深水处、危旧房是救援人员的第一目的地,在这些最需要帮助的地方,一束束灯光,一声声“老乡、快上船”成为被洪水围困群众的生命之光、生命之音。在罗湖镇下楼村因地段狭小,冲锋舟无法进入,省军区独立营6名战士跳进齐脖深的洪水中,摸黑冲进村庄,救出200多名群众,当天晚上,军民与黑夜搏击,与洪水搏击,3.5万名群众被安全转移。

从22日开始,天虽然下着大雨,却挡不住救援队伍向灾区汇集,救援船从400艘、800艘增加到1400艘,最高1800艘;救援队伍从5000人、10000人增加到15000人,最高到2.2万人,不留死角的拉网式搜救,争分夺秒的24小时营救,救援船只与燃料、掌舵手与村组干部、救援官兵与地方组织实现无隙对接,抢得了时间,争得了速度。

21日到23日,惊心动魄的48小时。指挥部两个晚上灯火通明,省市领导两天两夜没有合眼,一位省领导说:“几万群众在洪水里,我睡不着呀。”一位市领导揉了揉发困的双眼:“不能睡,肩上的担子重呀。”

救援官兵困了,就在公路上、车底下打一下盹,从各县支援的民兵预备役人员淋湿了全身,喝一碗姜汤又返回洪水中,坐惯办公室的机关干部在洪水中很坚强,啃着馒头,与洪魔搏斗,老婆孩子抛在脑后,抢救生命,成为一生中最值得

记忆的工作。

短短的48小时,被洪水围困的10万群众全部被安全转移,并且无一伤亡。以人为本,人民生命高于一切,在滔滔洪水中得到鲜活的印证。

温总理24日专程到罗针镇视察汛情灾情时说:“48小时解救和转移群众10万被困群众,无一人伤亡,你们创造了一个奇迹。”

3.36万灾民菜足饭饱睡得安稳

奇迹还在延续。

除投亲靠友外,圩堤上、高速公路旁、被洪水困在二三楼的3.36万名受灾群众,他们面临虫叮蛇咬、露天而睡、黑夜的恐惧、寄生二三楼的担惊受怕,他们归宿何处?

抚州市作为一个每天流动人口只有1万多人的中小城市,历史上从来没有三四天内安置这么多人的记录,这似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如此众多的灾民安置,让人揪心的牵挂、钻心的担忧。

作为责任政府,抚州市委、市政府毅然决然下达命令,3.36万名受灾群众不仅要安置好,而且要吃得好、睡得好。

面向市民的爱心大考同时拉开了序幕。

短短两天时间,紧急动员,从抚州一中、临川一中,到抚州职业技术学院,空出了市区最好的教室、最好的寝室、最好的食堂,东华理工大学1万大学生两天时间空出自己的寝室。有的学生将自己的被子洗好,然后附言:“老乡,我的被子洗得很干净,请放心睡。”“让我们共度难关。”20个安置点就是20座爱心巢。

抚州历史上短时间的最大搬迁,展示了市委、市政府“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人文情怀,以及高效运作的组织力量。军车、公交车、出租车、私家车、公务车汇成爱心洪流,奔向高速路、圩堤、村庄,将受灾群众送进安置点,公交公司出动100多辆公交车,还有60多辆出租车,运送受灾群众,从抚州到罗针的福银高速公路,运输车辆排起了长龙,许多私家车纷纷加入,有个叫王国俊的私家车主,在路上碰到受灾群众,立即将他们拉到安置点,一发不可收,拉了三四趟受灾群众到安置点。至6月25日,20个安置点容纳3.36万名受灾群众。20个安置点,超越热点世界杯足球赛,为全城注目。

在这里,50多个单位,几千名工作人员,抚慰受灾群众的伤痛,关心他们的衣食住行。

在这里,受灾群众受到发自内心的尊重,吃,花色品种丰富,鸡鱼肉蛋、牛奶饮料、蛋糕果蔬,每天26元的伙食标准,保证吃得好吃得饱;睡,他们住洋房,盖新棉被;闷了,电影公司送来了电影,娱乐室里可看电视、下象棋、打球,随你所愿;想家了,有人陪护在身边跟你聊家常;病了,医疗人员为你免费治疗;想给远方的亲人通个电话,通信部门为你送上免费话筒。对受灾群众高看一格、厚爱一分是行动指南。

在这里,爱是不会断流的涓涓溪水。这家单位送来了纯净水,那家企业送来了盒饭,还有普通市民,买好饼干和面包,送到安置点,爱心传递川流不息,3000多名志愿者,心甘情愿,每天乐为受灾群众做点点滴滴的服务。爱的温度,使安置点如沐浴阳光,让受灾群众紧皱的眉头开始舒展。

在这里,临时党支部成为群众的主心骨,安置点的教师担任上至80岁的老爷爷老奶奶,下至嗷嗷待哺婴儿的班主任,群众还推选出了班长,这种独树一帜

的管理模式,让安置点秩序井然,有条不紊,一句话,组织在,人心稳。

在这里,解放军战士为群众站岗放哨,公安干警为群众日夜巡逻,防疫人员为安置点时刻消毒,工作人员24小时为他们操劳,每一个热情为安置点工作的人,都牢记一条朴素的道理:受灾群众就是我们的亲人。住在临川一中安置点的罗针镇长湖村72岁老农施汗保在他写给政府的感谢信中说:“我带着5个孙子住在临川一中,住得非常舒适,就像住在家里一样,这里的工作人员对待我们就像对待亲人一样。”

安置3.36万受灾群众的真实传奇,抚州历史一定会铭记。

第5篇:奇迹是这样创造的——写在哈尔滨松花江公路大桥通车之际

日期:2011-8-22 11:44:39 来源:中华铁道网 作者:常魁星

哈尔滨松花江大桥夜景

哈尔滨松花江一对”姐妹桥”

通车后的新松花江大桥

黑龙江省王宪魁(左一)与项目经理高俊宏亲切交谈

冬季保温施工

坚持冬季施工

施工人员冒雪研究施工方案

松花江大桥挂篮施工

松花江大桥合龙

(中华铁道网、《路讯》杂志特约记者 常魁星)8月20日17时30分,哈尔滨新建松花江公路大桥通车了。大桥建设者用450个日夜奋战提前58天疏通了哈尔滨市交通瓶颈,冰城百姓期盼已久的愿望实现了。新桥新设立的交通标牌导航明晰,车流顺畅,一些市民步行走上新桥参观,一睹其雄伟壮观的风采。 哈尔滨松花江公路大桥是哈尔滨地区最重要的越江通道, 哈尔滨松花江公路大桥老桥于1983年5月动工修建,1986年8月30日竣工。在25年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汽车的快速发展,松花江大桥已不能满足交通的需要,交通拥堵问题十分突出。为改善交通,方便市民出行,哈尔滨市政府决定扩建松花江大桥。

扩建的新桥位置选定在现有大桥上游25米处,两桥桥梁高度、孔径、长度对应一致,主桥长1198米。上部结构为9跨变截面单箱双室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最大跨径90米,下部结构为主墩采用实体式墩,破冰体以上单幅箱梁墩身宽度16-22号墩为15.6米,23号墩为18.63米,墩身厚度3.6米,破冰体范围内双幅箱梁的墩身连成整体。工期518天,工程质量达到鲁班奖标准。

中交一公局华祥公司哈尔滨松花江公路大桥项目部承担了新桥施工任务,项目职工斗洪水、冒酷暑、战严寒,打破冬季不能施工的惯例,创造了15个月完成40个月工程量的奇迹,被誉为“松花江大桥神奇速度”,在龙江和冰城树立了一公局的企业品牌形象,为企业赢得了荣誉。中交一公局获得黑龙江省交通行业社会信用评价最高级AA级;哈尔滨松花江大桥项目部被哈尔滨市总工会授予“工人先锋号”称号,获得“工人先锋号”旗帜;大桥项目部分别被中交一公局、华祥公司授予“文明集体”称号、获得了奖牌。《中国公路》、《中国交通报》、《黑龙江日报》、黑龙江电视台、哈尔滨电视台、《生活报》、《人民网》、《新浪网》等社会媒体多次报道项目施工业绩。 快速进场 快速施工 2010年春,中交第一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在激烈的竞争中中标哈尔滨松花江大桥扩建工程(新桥),中交一公局华祥公司迅速行动,精选强将奔赴冰城。2010年4月28日,中标公示,5月1日,与业主接触;4日,项目人员进场。快进场、快施工,边临建,边施工。18日,钢便桥施工;19日,第一根钻孔桩开钻,哈尔滨王世华副市长到现场剪彩;20日,吹沙筑岛;21日,浇注第一颗钻孔桩;25日,完成项目部驻地建设并入住;6月6日,主桥第一颗桩基开钻;17日,灌注主桥第一颗桩基。6月底,提前计划20天完成便道、便桥施工,迅速展开施工场面。项目部施工速度之快受到了业主好评,黑龙江省长、哈尔滨市委书记、市长、松北区区长等政府领导相继到工地视察慰问。

哈尔滨松花江大桥扩建工程工期紧,质量要求高,冬季施工难。进场后,项目部积极与省海事局、水务局、航道局联系,在端午节前两天取得了“水上施工许可证”。施工现场不通电,项目部就用发电机发电展开施工,筑岛、填硬化土。松花江主航道水深10米,有8个大桥主墩在深水中,钢板桩、桩基、承台是施工难点,钻孔桩最长达73米。在钻孔桩施工中,遇到了当年老桥施工时的抛弃物,有桩头、钢模板、钻头、石头等,钻机钻杆被拧断,给施工增加了难度,影响了施工进度。项目部多次聘请潜水员下水探摸,运用旋挖钻、反循环钻、冲击钻等钻孔设备并用,保证了施工。大桥桥墩基础为群桩,每个桥墩有18根直径为1.5米的钻孔桩。项目部采取吹沙筑岛和水中搭设施工平台、下钢护筒的方法进行钻孔施工,既清理了河道,又加快了施工进度。在架设水中施工平台和钢便桥时,松花江为三级航道,项目技术人员变更设计,将二个通航孔变更为一个通航孔,既保证了船舶通行,又节省了施工时间和成本,还为加快施工进度提供了方便。

克服困难 环保施工

哈尔滨松花江大桥扩建工程是黑龙江省2010年省市重点建设项目之一,是一项民生工程,该工程建设对促进哈尔滨市“北跃、南拓、中兴、强县”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实施,完善城市过江通道布局,缓解主城区过江交通压力,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加速松花江北岸城区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哈尔滨松花江大桥扩建工程是中交一公局2011年“十项创优工程”之一,工期非常紧,质量要求高,冬季施工难。该工程对一公局及华祥公司都是具有相当大难度和挑战性的工程,面对严峻考验,中交一公局华祥公司副总经理兼哈尔滨松花江大桥项目经理高俊宏以共产党员的责任勇挑重担,带领项目职工攻坚克难,加快施工速度,以日新月异的变化吸引着冰城人的注目,展现着中交一公局的风采。

2010年初夏,哈尔滨出现了50年不遇的37度高温,为加快施工进度,松花江大桥项目部职工,冒高温、顶烈日,早6:30就到工地劳作,晚7:00才吃晚餐,为尽快建成哈尔滨松花江大桥扩建工程,早日疏通过江交通,忘我工作。因大桥工地紧邻著名风景区太阳岛和水上乐园,施工环境复杂,环保要求高。项目部租用泥浆船、弃渣船、驳轮、推轮,保证水上施工的钻孔泥浆排放和工程弃渣运输,做到文明施工、环保施工,保证了江水清洁、河道畅通。7月15日,黑龙江省委组织部长张效廉到大桥工地视察,对项目部目前的施工进度和现场的文明施工给予了充分肯定,并鼓励项目部再接再厉,确保公路大桥扩建工程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按时完工。8月20日,哈尔滨市委书记盖如垠到大桥施工一线指导工作,对大桥的工程质量、施工进度以及防汛工作表示肯定,称赞中交一公局是国内路桥施工龙头企业,工程进展的非常快,企业形象也很好。8月31日,哈尔滨市市长林铎到大桥项目检查工作。对现场文明施工非常满意,对项目部在短期内取得的成果表示充分的肯定。9月11日,黑龙江省省长王宪魁莅临大桥项目施工现场视察工作,亲切地对项目经理高俊宏说:“你黑了,瘦了,为我们哈尔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表示:“松花江公路大桥不仅对哈尔滨重要,对整个黑龙江都很重要,你们企业在全国是一流的,以后招标还要找你们,相信你们会在保证质量、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顺利完成冬季施工”。 打破冬季不能施工惯例 推进大桥施工进度 有冰城之称的哈尔滨,冬天风雪交加,气温零下30多度,松花江上寒风凛冽,滴水成冰,寒冷刺骨。为早日建成松花江大桥,实施“北跃”战略,大桥项目职工顶风冒雪,奋战在松花江上,忘我拼搏,创造着“松花江大桥速度”。项目部采取超常规施工方法,坚持冬季施工,桩基施工、墩柱、T梁预制同时施工,桥梁下部施工与上部施工同步展开,施工进度突飞猛进,形象进度日新月异。

项目部打破黑龙江冬季不能施工的惯例,采取蒸气锅炉、搭建保温棚等设施展开冰城最大规模的冬季施工,加快施工速度,将原桥40个月完成的工程量,在15个月完成。项目部展开“创先争优”活动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组成“工人先锋队”、“青年突击队”日夜奋战,建设者们用辛勤和智慧创造了“松花江大桥速度”,被业主称为“奇迹”。

2011年6月26日,《黑龙江日报》头版头条以“奇迹,铸就路桥精神”为题报道了哈尔滨松花江大桥建设业绩,高度赞扬了中交一公局华祥公司哈尔滨松花江公路大桥扩建工程创造了路桥建设的奇迹。 “新桥如果两年能建成就是奇迹。”这,是老松花江公路大桥设计组组长在松花江公路大桥扩建工程上马之时发出的“断言”。然而, 在大桥开工仅一年的2011年6月 26日,主桥已经开始合龙,向全桥合龙的目标挺进。大桥建设者将不可能变成了现实。

6月26日夜,大桥主桥首段箱梁16号墩边跨现浇箱梁开始浇筑合龙段混凝土,经过两个半小时的紧张有序的浇筑,大桥首段现浇箱梁浇筑完成。大桥合龙受到哈尔滨市社会各界媒体的关注和多方报道,哈尔滨电视台于夜间全方位跟踪实时报道,黑龙江省《生活报》等主流媒体等争相报道哈尔滨松花江公路大桥新桥合龙的好消息。

6月30日,大桥引桥T梁架设完毕,主桥南岸工地首段箱梁成功合龙。松花江公路大桥一步步迈向胜利的终点,奇迹的创造一轮接着一轮,让哈尔滨市同行和社会各界刮目相看。大桥建设者以奇迹速度向党的90周年华诞献了礼。

展开“百日会战”劳动竞赛, 掀起施工高潮

中交一公局华祥公司哈尔滨松花江公路大桥项目部严格按照“高标准、讲科学、不懈怠”的要求,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快速反应,积极应对,掀起劳动竞赛大干高潮,全面落实T梁架设各节点目标;全体员工克服种种困难,不等不靠,精心组织架梁作业、合理安排架梁时间,充分利用有利天气,抢进度,保工期,在确保架梁安全质量的前提下,采取有效措施,一鼓作气,完成了架设任务,为桥面系施工提供了工作面,为大桥提前完工赢得了时间。

2011年4月2日,中交一公局华祥公司哈尔滨松花江公路大桥扩建工程项目经理部召开了“百日会战劳动竞赛”誓师大会。项目经理高俊宏与各作业队签订了“劳动竞赛协议”,同时设立专项资金50万元用于此次劳动竞赛的奖励,并将项目部管理人员的考核纳入其中。誓师大会拉开了哈尔滨松花江大桥建设新的篇章,一场轰轰烈烈的劳动热潮全面展开,对加快松花江大桥建设步伐发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7月10日,哈尔滨松花江公路大桥主桥19号墩10号块砼浇筑完毕,全桥挂篮悬浇施工结束。项目部自2011年3月31日,首个挂篮悬浇段浇注混凝土,在短短的102天的时间里,完成了主桥80个悬浇段的施工。 7月21日24时,哈尔滨松花江公路大桥扩建工程19~20#现浇梁胜利合龙,大桥全线贯通。 8月13日,哈尔滨市市长林铎到大桥施工现场视察工作,对大桥建设速度奇迹给予了肯定,确定了大桥8月20日的通车日期。

8月14日,哈尔滨松花江公路大桥沥青混凝土桥面铺装完毕,为大桥提前通车创造了条件。紧接着,项目部采取路灯、护栏、交通标志线等工程施工及成桥试验与伸缩缝安装同时进行,确保了8月20日大桥通车。 保证工程质量 创造冰城奇迹

为全面提高哈尔滨松花江公路大桥扩建工程建设质量,中交一公局华祥公司哈尔滨松花江大桥项目部深入扎实的开展申报国家级奖项建设工程的施工预控工作,开工伊始即以建设“鲁班奖”工程为目标,按 “申报鲁班奖必须以分项工程优,保分部工程优;以分部工程优,保单位工程优;以单位工程优,保建设项目优。狠抓施工现场文明施工和安全管理生产管理。”要求施工,建立了质量保证体系,严格按“鲁班奖”标准进行施工,使工程质量一直处于可控状态,为实现“鲁班奖”工程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实现哈尔滨市政府提出的大桥提前通车要求,大桥项目部加强现场组织管理,从2011年3月底开始,一线操作人员采取“白加黑”的作业方式,加快挂蓝悬浇施工进度,7天施工一个挂蓝悬浇节段。项目部启动了“百日会战”劳动竞赛,各主墩作业队你追我赶,在5月份全面实现了7天/节段的施工计划,个别节段实现了6天/节段的突破性进展速度,为大桥提前通车赢得了时间。

辛勤的汗水浇开了胜利的花朵。2011年8月20日,哈尔滨松花江公路大桥新桥通车了,交通流畅,百姓喜笑颜开。

“一桥飞架,助两岸跨越发展;北跃工程,促城市加快腾飞”。中交一公局华祥公司哈尔滨松花江项目部秉承一公局“自强不息、永争第一”的企业精神,在15个月的时间里完成了40个月的工程量,创造了大桥建设史上的奇迹,实现了开工18天实体工程开始施工,挂蓝施工平均7天1个节段的好成绩,大桥建设多次刷新黑龙江地区建桥单项工程纪录。哈尔滨松花江大桥新桥与老桥这对“姐妹桥”将承载起冰城“北跃”的交通重任。专家组认为,这对松花江公路大桥“姐妹桥”双向共10条机动车道,预计交通承载量可满足到2031年。

“吃苦耐劳、不畏困难、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的大桥建设精神及神奇的“松花江大桥速度”同雄伟的大桥一起将载入哈尔滨快速发展的史册。

第6篇:励志作文:高三是创造奇迹的岁月

终于,我可以静下心来,在这样一个清晨,好好地回忆,细细地品味,那属于我的高三奇迹。 高三期中考试时,我的成绩从高二期末的年级第一名跌到了四五十名,不过那时的我依旧自信满满,觉得自己可以东山再起。到了期末考试,我居然滑到了200名。刹那间,我感觉自己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咬咬牙,下定决心。于是,我扔掉了手机卡,把MP4借给了同学,在枕头下放了三样东西:暑假买的《清华北大不是梦》,在北大自主招生办领取的《筑梦北大》,以及北大的一组明信片。

每天起早贪黑,一个月的晚睡早起,让我的身体吃不消,脑子总是跟糨糊似的,还不时地干呕。但我不能松懈,该吃药吃药,吃了药还得玩命。每天在宿舍“加班”,觉得夜好静啊,只听到自己的心跳。那是一段忘记了什么是开心的日子,也是我最怀念的一段时光。 就这样我坚持了一个月,“一模”考试,我由低谷跌至深渊,570分,283名,按往届的成绩看,刚够一本线。距高考还有54天,我真的想放弃了,可我又不甘心。我有气无力地看着试卷,我真的害怕自己没有那种“收拾旧山河”的勇气与激情了。

多谢我的朋友,用一张纸,一段话唤起了我内心的希望。“把每一天都当成生命的最后一天。即使明天天寒地冻,路遥马亡,也必须跑到耀眼的地方去。”是啊,还没结束呢,真的,还是有希望的。

我在日记本上写着:“我可以一落千丈,却偏要一鸣惊人。一天超越6个人,杀进北大。”现在看到这些话,我很佩服自己当时的勇气,怎么就那么相信奇迹呢?

按照正常的逻辑,我的成绩应该回升。可现实终究是现实,“一点五模”时我的成绩年级排名为233名,据复读生说,这样的成绩没戏了„„

那天上完第一节晚自习后出去跑步,我像发了疯一样。回来后看到了发下来的化学卷子,看着接近满分的卷子,我对自己笑了笑。接着发现卷子的最后有化学老师的一句话“你还是那个优秀的你”。我趴在课桌上任泪水在脸上肆意流淌,那是在最黑暗的时候看到的光芒,哭过后的我轻松了不少。不管前面是什么,我都要以最饱满的热情,最昂扬的斗志,最刻苦的精神,最坚忍的毅力,全力以赴!输输输,输到赢为止!

有一天在宿舍,隔壁班的一个哥们儿来聊天。言谈中,我不自觉地流露出沮丧情绪,他对我说:“高一高二,你一直是在前面,没受过打击,我是一直被打击,但从未被打倒!” 很快到了“二模”。冲到了年级70名的我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马上要自由复习了,物理只有60分,我只好向物理老师求助,经验丰富的物理老师告诉我这一阶段物理不太可能有大进步了。老师说的没错,但不是没有可能!我不服,我知道我有多优秀,走着瞧!

距离高考还有19天的时候,我将战场搬到了自习室。每天我都在盘算着那些分数,语文120分,数学140分,英语140分,理综275分,够了,可以上北大了„„白日做梦可以,不过要梦得有价值,梦是可以带来动力的!

在教室的墙上,贴着每一个同学高考的目标,我的那张纸上写的是“博雅塔前求博雅,未名湖畔誓闻名”。

“二点五模”时我冲到了年级30名,正如我“一天超越6人的誓言”。只要给我一点儿希望,我就会不遗余力!

最后的10天,我把三年的东西全部过了一遍,心如止水,最后的战役,蓄势待发。

临走前的晚上,班主任到宿舍里微笑着拍着我的肩膀说:“你的成绩呈一个V字型,希望高考时你能再回顶峰!”

我用很小的声音说,“会的,一定会的”,像是在回答他,又像是在自言自语。

一切,定格在捧起录取通知书的时候!672分,北大我来了!亲吻着手里的宝贝,突然想起我的物理成绩,110分!

这时候我才明白,高三就是创造奇迹的岁月,只要肯拼搏,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创造奇迹!

第7篇:电影《笔仙惊魂3》完整版 爱是创造一切奇迹的源泉

当肿菊发表“理性对待排片”的言论时,笔者借《笔仙3》大义凛然地吐槽了肿菊的不作为与对国产恐怖惊悚片的践踏。

时隔一日,晚饭之后闲庭漫步,看到一少妇手牵一萌娃萝莉,那眼神,那动作,生生让人行注目礼不想离去。

我想,她是愿意用生命守护她的孩子的,于是不禁联想到《笔仙3》的故事。 看完一部电影后,走出影院时,有的会人拍案叫绝,有的会让人兴奋刺激。 可是,一段时间过去,这些都会化作一种感觉——你已经记不清每个镜头是怎样组接,精准的叙事顺序是怎样,只记得它带给你的感受„„

当别人问你那片子怎么样的时候,你会告诉他,情节很搞笑,画面很唯美,或是故事很感人——而这些最终存留下来的“模棱两可”抽象化的感觉,才是电影最终带给我们的。

越是好的电影,带给你的余味越多,感觉越浓重。近日连续四刷《出租车司机》,越看越是难以自拔,不疯魔,不成活。

那么,《笔仙3》带给我的余味与感觉是什么呢?

对本人一个知名女汉子来讲,“吓人恐惧”只是在影院造梦般的100分钟里。 几日过后,留在心中的,却是—— 那看似蜻蜓点水,实则撕心裂肺的爱情; 那“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的亲情; 那狂风暴雨,声嘶力竭之后的雨过天晴。

还有什么,比不能和自己爱的人在一起更加痛苦? 当那个男孩愿意为你遮风挡雨, 共同面对未知的明天;

当那个男孩儿愿意为你变成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为你撑起属于你自己的梦幻天空„„

还有什么,能比伤害这个如此爱你的人更加难过? 当你不得不对他说,你并非他眼中,完美的女人; 当你不得不对他说,你是个坏女人,你背叛了他; 当你不得不对他说,你不值得他爱,他爱错了人„„

昔日的画面,指尖的温度,十指紧扣的温存,一瞬间化作鲜红的泡沫。 凛冽,真实。真实到你不想相信这是真的。

当一切都以鲜血,死亡,新生命的诞生为结束,悲伤的故事却未完结。 燃烧,梦魇。魔障了她脆弱的生命与人生。

孩子,是她活着的意义,是她奋斗的动力,是她心中的依靠——是她生命中的一切。

孩子依赖母亲,但是,我们都知道,一个母亲也是多么地依赖自己的孩子。 所以,当她靠在女儿的怀里睡着,我莫名其妙地感动了。

她为了女儿,变成一名战士,内心却像从前一样,如天鹅绒般柔软。

永远不要低估母爱的力量,永远不要低估爱的力量。 爱,是一切奇迹的源泉。

上小学的时候,爸爸跟我讲过一个报纸上的故事。 那个故事发生在国外:

一个小婴儿被压在卡车下面,八个满是胸毛壮汉都抬不起车来。这时,孩子的母亲一个人将卡车抬了起来,救出了自己的孩子。

人们常说,母爱的力量是伟大的。可此前,这个力量是虚无的,看不见摸不着的。

而那一次,它如此具体,如此真切,好像就发生在我眼前,深深地铭刻在我心里。

上中学的时候,语文老师在点评我的一篇关于亲情的习作时, 写下这样一句话,让我久久难以忘怀——

“父母对孩子的爱总是百分之百,而孩子对父母的爱总是有所保留。” 我对此深信不疑。

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越来越迫近为人之母的年龄, 我思考出另一个道理——

正如质量守恒定律,父母给孩子,而孩子没有回馈的爱,并不会,也没有凭空消失。

这爱会转移到下一代。

总有一天,你也会感受到孩子对你的“有所保留”。

所以,

当你看到一个女人在街头因为小事如泼妇般大声咆哮时; 当你看到一个女人扛着二十斤大米,健步如飞,如履平地时; 当你看到一个女人手提着猪肉、牛肉、大白菜奔走在泥泞的菜市场,为几元一斤的空心菜砍价时——

不要忘记,她仍旧是个女人。 一个在努力付出,无所保留的女人;

一个无论外表多么彪悍强壮,内心仍渴望温暖拥抱的女人。 所以,

当她像汉子一样要守护女儿,守护家的时候,激起了我前所未有的保护欲。 越是真爱,越怕失去;越是真心,越怕伤害。

当现实让她失去真爱,又摧毁她心中唯一救命稻草的时候,她的世界轰然倒塌。

情绪难控,心魔难消。记忆难泯,母爱常在。 梦魇。鬼魅。游离。虚幻。爱之深,痛之切。 她活在这个世界,也疏离并出离了这个世界。

她慌张不安的脸孔,惊魂未定的眼神,让人为之心疼。

一个女人,无论多大,都是小孩儿,渴望被呵护,被守护。

当生活迫使她们像个汉子一样生活的时候,不要嘲笑她们,更不要怜悯她们,请理解她们,如果可能,去爱他们。

因为她们像小孩儿一样,会害怕,会无助,会搞不清楚状况,会想要撒娇,要这要那,就给她们一个机会,感谢你的善良与慈悲。

当一切真相浮出水面,她的眼泪决堤。 那就哭吧,不为感动别人,只为释怀自己; 那就哭吧,不为赢得同情,只为重获新生; 那就哭吧,不为曾经失去,只为现在拥有。

她和她,都找回了真实的名字与身份,都找回了直面过去的勇气。 美好的未来正等着她们,从此,光明永存。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梦魇, 直面它,直视它,

就让自己恐惧,就让自己害怕,就让自己沉浸在黑暗。

因为有时, 只有在最深的黑暗中,才能找寻到光明的方向; 只有在最深的绝望中,才能找寻到希望的力量。

我们热爱恐怖片,我们热爱惊悚片,难道不是因为,它们教会我们—— 直面恐惧,战胜恐惧,并欣赏恐惧吗?

电影《笔仙惊魂3》完整版256影视在线观看v.256.cc

第8篇:作文 信念,创造奇迹

信念,创造奇迹 三(3)班

田河

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二百多年的战国纷争。有人说那是奇迹;阿姆斯特朗迈在月球上时,人类的足迹迈出了地球。有人说那是奇迹;红军跨过千山万水,完成两万五千里长征。有人说那是奇迹。我说,这些都不是奇迹,这些都是信念创造的辉煌。

信念是心中不灭的火焰,在黑暗中熊熊燃烧,散发出无尽的光芒,照亮前行的路。丹柯带领族人寻找新的天地,在人们最失落、最恐惧的时候,他高举他那颗燃烧着的心,带领他们冲出黑暗,开拓新的未来。人生有了信念才会放出光彩。

一颗种子,从它落地的那一刻起,它就已经怀抱着长成参天大树的信念。于是它扎根土壤,发芽,抽叶,渐渐茂盛起来——它长成了大树。从种子到大树的蜕变,这便是信念的力量。

素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便是靠着一股信念完成的。司马迁在决定写这部巨著时,跋涉千山万水,探索人文古迹,搜索古籍资料。在入狱后,他毅然决然地走向了宫刑房。莫大的艰难和耻辱并未磨灭他的信念。他凭着这股信念终于完成了空前绝后的《史记》。

信念犹如人的第三只手,在人深陷泥沼不能自拔的时候拉人一把,在寸步难行的境地推人前进。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这是海伦·凯勒的真实写照。三岁时的高烧使她进入了一个无声的黑暗世界里,但这些都没能阻挠她求知的步伐。探索知识的信念已经在她的心里播下种子。海伦·凯勒自修了多种外语及数学等科目,并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哈弗大学学习,最终成为了一位世界闻名的学者。是信念给了她眼睛让她探索世界,让她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

我们总把自己做不到的事而别人做了称之为奇迹,其实只要怀有坚定的信念,任何人都可能创造属于自己的奇迹。

我们作为中学生,大学的向往就是我们心中的信念,看着学哥学姐拿着清华北大的录取通知书,我知道这并不是梦。因为信念,梦想就在手边;因为信念,奇迹就在眼前;因为信念,我们开创美好的明天。

你若坚定,清风自来 三(16)班

高艺

纵然你是一粒沙,你若坚定,自来珍珠之彩,哪怕孤独成灾。 纵然你是一滴水,你若坚定,自来水滴石穿,哪怕粉身碎骨。 纵然你是一缕气,你若坚定,自来清风如缕。

思绪回到古时,看陶渊明品乡间淡酒,观风中寒菊,你是非会认为如此苦涩的日子他何必要过?你是不知他为这份坚定放弃了多少,而他又得到了什么。

也许你只顾嗅五柳先生舍前寒菊的芬芳,只顾陶醉于南山的山水,他失去了功名利禄,却还要固执地清守到逝,他得到的远比失去的多,如他般坚定立场,清风自会来到了他的身旁!

看盛唐时期李太白纵情山水,固有皇上亲见,贵妃磨墨,力士脱靴,他也毫不留意于朝堂之上,出门口大吟“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也正是他的这种热情,成就了他诗篇的“无人能及”,也正是他的这份坚定,让我们

在盛唐的热火中感受到缕缕的清风,他向我们证明,坚定之后必会成功。

回观历史,铮铮君子伫立于山水之间或庙堂之高,坚定是他们的品质,成功是他们的必然。

纵然谄媚混淆视听,也不随其扬其波,这是楚大夫的坚定。 纵然马革裹尸,魂归狼烟,也不放弃志向,这是魏武的坚定。

纵然一身清芬,贬居皇城中,也不忘照天下之寒士俱欢颜,这是东坡之坚定。 古之贤士,坚定为其必不可少,如今天下安定,更需有坚定的品质。

所谓“付出有多大,收获便有多大”对于两小兄弟而言,他们付出一天的辛劳,即便精疲力尽,手中也满是水痘,但他们俩最终也坐在了最前排最中间的位置,你也许会说不就一次演出嘛,何必呢?但这对小兄弟就坚定了自己的信念,相信他们在睡梦中也会开心地笑,他们也会梦到高大的大象,机灵的猴子,可怕的狮子,可爱的狗狗„„

当有一天你累了,说不想再坚定下去了,不要着急,去嗅一下窗棂边栀子花的芬芳,有一阵清风拂面而过,想想再坚持一下,就几天,即便最后真的失败了,我想,你也会是幸福的。

请不要放弃,请不要后悔,心中的栀子花为你而盛开,你若坚定,清风自来。

追求,不必在意结果 高三(3)班

洪嘉蔚

有人说,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苦求而不得。我认为,人生最大的乐趣恰恰在于这苦求的过程,你苦求了,你奋斗了,那其实这结果也就不那么重要,就像为门票而苦苦奋斗的孩子,纵是在掌声中沉沉睡去,我相信,这也一定是一个香甜的美梦!

我认为,有两位学者的追求精神极值得大家推崇。一位是萨特,众所周知,诺贝尔文学奖是外界对作家的最高评价,不少作家都把此奖定为自己的目标。然而萨特,他却拒领诺贝尔奖,他说:“我只是一个作家,我追求的是文字。”何其有力的话语!写作的人只是追求文字,若一心囿于各类奖项,便少了份纯粹。

第二位便是沈从文先生,大约记得他有这样一首小诗: “成功与失败/不过是片片诗情/点点诗意„„”

这是告诫我们,人生如诗,不必太在意结果,否则反而会破坏了这份诗情画意。从客如先生,才能写出湘西纯朴的民风民情。

如此,我们便可抛开结果,来看看追求。也许有人会说,你这个命题是互相矛盾的,追求就是为了某个结果呀,若不在意结果,哪来的追求?

这便需我们好生体会了。在这里,给大家举一个古人的例子。说是有一个文人,大半夜的就想他朋友了,他朋友家很远,又是雪天,但他还是特别想见朋友。于是他就乘着小舟,慢慢地划过去,等他到他朋友家门口,他这份兴致没了,不想见了,于是回家。你说哪有人辛辛苦苦跑来见朋友却在门口折返的——因为兴致达到了,想见朋友的心情达到了,那么这朋友见不见是没什么影响的。

由此可见,很多时候,我们追求的并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一种“想”的心情,而这份心情恰恰是只有在追求的过程中满足的,一旦满足了,结果便无足轻重。

这个道理其实也适用于我们的生活,我认为在学习中目标是要有的,但是不要让你的眼睛一直盯着目标,追求的过程最美好,在本子上写满一百一千个清华北大,不努力你一样上不了,所以要追求,过程才是最重要的。我们常说青春无悔,这无悔是在你的追求中的。

追求,不必在意结果。兴致到了,心情满足了,就算是错过一场绚丽的演出也可以在睡梦中微笑!

信念

高三(20)班

高艺

“星星,只能白了青年人的头,不能灰了青年人的心。”冰心所指的这般神奇的事物也就是信念,给人无穷尽的力量。

马戏团的这对兄弟面对一天的粗累脏活使他们坚持下来的正是信念,坐进最前排的信念,可见信念不仅是一种信仰,更有一种力量。

这股力量来自信念,能把想象变为动力。

挥酒文字吟下绝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幼年丧父,与其母相依为命,过着一贫如洗的生活,冬日苦读,废寝忘食恍过神来,将做午饭的稀饭已作晚饭,且冻结成冰无处下牙,早年如此清苦的他一心想考取功名,眉门祖,于是便说做就做,连中三元,成为北宋名相。正是信念让他的想象成为了动力,激励他不断前行,取得成功。这股力量来自信念,能把坚持变为习惯。

冰心说“成功的花,人们往往惊艳于它绽放的瞬间,而它的芽儿,浸透了苦涩的汗水血水。”芽儿的这股抗衡挫折的力量便来自于信念,坚持是人世间最可贵的品德而信念可谓坚持之母。“一败再败,绝不认输”爱迪生的灯泡灭了又亮,亮了又灭,无数次实验中,他并没有放弃而是坚持,于是信念点燃了他的灯,西北的哑弹,点了又灭灭了又做,多次失败中,中国科学家并没有放弃,于是信念炸开了一顶蘑菇云;苏轼的仕途,贬了又升,升了又贬,多次仕途的失意中他并没有消沉,而是坚持乐观,于是信念挥下一脉文豪。信念就是有改变习惯的力量,无穷无尽,取之不竭。

这股力量来自信念,能把不可能变为可能。

第9篇:超越自我,创造奇迹作文500字

有些患了艾滋病的人,脑子里第一个想到死,有些截肢的残疾人,脑子里整天想的就是不能走路,有些双目失明的人,内心里想的全是黑暗……他们不能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现实生活,更不曾想去改变它,战胜它!

在我的读书生活中,我认识了一位叫海伦·凯勒的女中豪杰。她是一位生活在无光、无声的黑暗世界里的残疾人,她以惊人的毅力和超越自我的顽强精神创造了人生的奇迹。

作为一个弱女子,从小就生活在黑暗的世界里,起初的她对生活一度失去了信心,对未来充满了恐惧,但她以坚强的毅力和老师的悉心帮助最终走出了阴影,盲文学习突飞猛进。她不仅给盲人、成千上万的正常人带来了极大鼓舞,而且受到世人的无比崇敬。的确,她超越了自我,做了别人做不到的事,真不愧为“世界杰出十大妇女之一”。

我还认识这么一个人,他的超越自我的毅力同样值得我们学习。

他叫刘伟,曾参加了世界达人秀。当他步入舞台时,人们用诧异的眼光看着他,原来他是一个失去双手的残疾人。起初,我对他只是有点同情,但后来他的表演让我对他的敬意油然而生。我记得当时我所有的思绪都定格在那一幕:他没有双手,竟能用脚趾弹钢琴,我惊呆了,顿时觉得那钢琴声是全世界最美妙的声音!

这两个人,我记住了,记住了这两个身残志不残的“超人”,他们不仅超越了自我,也成为了世人赞不绝口的楷模!

上一篇:非师范生报教师资格证下一篇:高考文综歷史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