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世纪曙猿并存的早期类人猿类——垣曲盆地的曙猿科其它成员

2022-09-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谈到人类远祖——早期类人猿类, 就会提到垣曲古城寨里土桥沟的世纪曙猿, 那里是中国古近纪地层和哺乳动物研究的发祥地, 自1916年瑞典科学家安特生等西方学者来到这里, 初叩山门, 在山西垣曲盆地寨里附近土桥沟发现了中国第一块始新世哺乳动物——黄河猴化石, 地质锤和发掘镐的敲击声呼唤了数千万年前的类人猿人类的远祖, 拉开了古生物史上追溯早期类人猿类演化的序幕。在寨里土桥沟发现的曙猿化石, 把始新世哺乳类动物的研究推到了一个新的起点, 让垣曲这个山区小县闻名遐迩。

除世纪曙猿外, 可称为人类远祖的曙猿科在垣曲的其它成员还有道森曙猿、学诗假猿、克氏假猿。它们于20世纪90年代被发现, 是垣曲盆地与世纪曙猿并存的人类远祖。

道森曙猿 (新种) Eosimias dawsonae, new species 1995年5月9日发现于垣曲县前坪村 (北纬35度02分18秒, 东经111度47分96秒) , 采集的化石标本为齿根或齿槽的左齿骨残段, 齿根和齿槽的状态表明, 这个牙齿着生时的倾向与齿列的其它部分一样是典型的曙猿属形态。保存下来的两个臼齿的齿冠布满小裂痕, 但其形态学特征与中华曙猿和世纪曙猿非常相近。曙猿属下颌骨远深于大致同等体形的早期附猴型类和兔猴型类的特点更加支持了曙猿属的类人猿类地位, 因为类人猿类的下颌骨比原猴类更深更粗壮、齿骨部分以其巨大的深度和相对的粗壮而引人注目, 依据道森曙猿各种比值, 并参照中华曙猿和世纪曙猿相关比值, 推测其体重范围为107~276克, 是目前已知体型最大的曙猿属物种, 鉴于玛丽道森博士对北半球始新世脊椎动物知识作出的重要贡献, 该曙猿被命名为道森曙猿。

学诗假猿 (新种) Phenacopithecus xueshii, new species1998年4月发现于垣曲县古城镇南堡头村 (北纬35度08分14秒, 东经111度51分80秒) , 采集的化石标本为分离的牙齿, 出现在河堤组目前所在的最高层位的化石点。研究表明, 学诗假猿大于曙猿属小于巴黑尼亚猿属, 根据与其他早期类人猿尤其是世纪曙猿对比, 齿冠高、抹刀形, 唇侧平滑凸起, 其舌侧面垂直出现一个中央釉质柱, 柱的近端与远端由牙齿凹面与其相接。有发育微弱的舌侧齿带。齿冠基部比顶端在唇-舌向大大扩宽。齿冠舌侧视因近端较窄而稍稍不对称。假猿属与曙猿属最相似之处是比其他的前臼齿相对较小。再如得到的学诗假猿其他的一些上臼齿碎片, 均显示出曙猿科所代表的上臼齿形态。即向中央倾斜的原尖, 相对锋利的原尖前、后脊, 完整的舌侧齿带。另外, 没有原尖后齿带, 小齿尖极其缩小或消失。奇特的是, 原尖后脊在临近如果有后小尖发育而应该出现后小尖的地方分成明显的两支;尽管没有后小尖, 从原尖发出的这两条脊的更远端可以被认为是一个后小尖后脊。从学诗假猿标本, 推测其体重范围为163~316克之间。鉴于黄学诗教授对中国新生代早期哺乳动物知识作出的许多贡献, 该曙猿命名为学诗假猿。

克氏假猿 (新属新种) Phenacopithecua Krishtalkai, new species1994年5月11日发现于垣曲盆地河堤组任村段第7点 (北纬35度03分01秒, 东经111度48分82秒) , 采集的化石标本为保留的上颌骨碎片, 出现在任村段发现的唯一化石点, 研究过程中, 发现的几个曙猿类上颌骨中包括克氏假猿的正型标本, 它保存了其他曙猿科成员没有保存下来的一些特征的上牙齿和面部特征。颧突根部在唇侧视上标明为一个破损的骨骼区域 (图线条画的部分) , 从这个部位来看, 清楚地显示颧突根部与上颌齿槽区域对比位置更高。有锐利的前尖后脊, 但前尖前脊非常弱;在接近前尖近短边缘基部有一个垂直的沟;前尖的尖顶位置在牙齿唇侧面接近中线处。相比而言, 小得多的原尖占据着牙齿舌叶的中央边缘;从原尖的尖顶发出唇侧和舌侧齿脊, 舌侧脊延伸到齿冠的舌侧边缘, 在那里转向远端与向远端抬升的齿带或跟座汇合。唇侧齿带近端的极点上有个小的前附尖。

克氏假猿上臼齿与世纪曙猿共有几个性状。与世纪曙猿这些牙齿上最显著的区别是有一个非常强的舌侧齿带或跟座。结合在一起, 这些特征构成了一个远-舌向非常突出的显著的唇状结构。没有齿尖状的次尖发育。略微靠近原尖舌侧的地方舌侧齿带和跟座的近端和远端都有明显的磨蚀面, 其中远端磨蚀面更加明显。由于前尖和后尖的齿尖更宽, 以及原尖齿脊以更大的角度从原尖发出, 克氏假猿上臼齿三角座比曙猿属更宽阔。克氏假猿上臼齿的前附尖弱于曙猿属。

克氏假猿上臼齿的尺寸和一些形态学状况介于曙猿属和巴黑尼亚猿属之间。克氏假猿与后者共有比曙猿属更加扩展的三角座以及更强的齿带和跟座的特征。巴黑尼亚猿属在上臼齿三角座的各个边都有更加锐利的齿脊而且有更加均匀发育的舌侧齿带, 而克氏假猿的舌侧齿带远端强于近端。基于上面这些特点, 这些曙猿类上臼齿显然相似于其他的早期类人猿类。克氏假猿是以Leonard Krishtalka博士名字命名的。

曙猿科灵长类发现于中国中部始新世河堤组大多数富含脊椎动物化石的化石点上。曙猿类数量上的丰富和在河堤组地层分布上的丰富表明这些动物在中国中部中始新世晚期是相对普遍而且在当时是动物群中较为固定的成员。亚洲曙猿类的辐射产生了显著的分类学多样性。仅仅在河堤组就记录了四个曙猿类物种——世纪曙猿、道森曙猿、学诗假猿和克氏假猿。假猿属和曙猿属的地层分布覆盖贯穿了河堤组的大部分。实际上, 根据克氏假猿正型标本的描述对曙猿属分离牙齿的描述和认定两个属在任村段第7地点是共生的。其他的曙猿分类群发现于接近中国中部海岸线的江苏省的上黄裂隙堆积中以及缅甸中部的帮塘组。

如今, 这个地球上曾经神秘莫测的身影激发着人类无限好奇心和探索欲。在人类探索中, 世纪曙猿留下了太多的待解之谜——起源之谜、兴盛之谜、演化之谜。虽然人类至今还没有破解所有的生命密码, 但有一个密码却无疑普遍存在于所有的生命形式中, 一旦产生, 它就会“想尽办法”让自己的基因尽可能长久地生存和延续, 完成延续种族的生命存在这个终极使命。

也许世纪曙猿家族的新成员就在垣曲盆地任何一处始新世的岩层中呼唤着你来发现它。

上一篇:对未来教育实验班双平台教学的认识下一篇:乡土植物与城市园林绿化中的景观营造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