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做天在看经典语录

2023-03-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人在做天在看经典语录

人在做天在看美文摘抄

好像没有例外,我们小时候都写过关于好人好事的作文,情节大多是相似的,我在乡下长大,写这样的作文一般照着雷锋叔叔来的,比如帮老大娘担一担水,比如暴雨来时帮老大爷收晒架上的麦子,比如帮邻居上山找跑远了的黄牛……等到我有了孩子,现在,我们生活在城里,有天老师布置了这样的题目,他写他的一个同学收留了一只流浪小猫,给小猫洗澡、冲奶粉,甚至给小猫找妈……

尽管老师觉得这篇作文视角特别,但还是觉得养猫这件事小了一点,如果能写为人做好事就更好了。

这个批语让我笑了,就问孩子他的同学写了些什么,他说,马路上捡到十块钱交公啦,扶盲人过马路啦,偷偷把零花钱捐出去啦。似乎还是学习雷锋好榜样。

我跟孩子说,他的作文已经很好了,所有好人的出发点都是善良,而好事是不分大小的,好人好事的落脚点却是世间万物,人只算其中一种。

孩子似懂非懂,忽然问,为什么老师不让写一篇坏人坏事呢?

我愣了一下问,如果真有这样的题目,你要写什么?

他说,我要写一个同学,有一回考试他翻书找答案,老师没有发现,结果他考得好,老师还表扬了他,而他没偷着翻书的同桌却考砸了,被老师批评了。

我想了很久,不知道如何跟孩子说,我可以举例子给他,但是我怕他不明白。故事是这样的:

一个人找到附近庙里的一位僧人,希望得到答案。

他说,他的邻居偷鸡摸狗、拦路抢劫,无恶不作,却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而他日日吃斋念佛,一心向善,却穷困潦倒,他问,为什么坏人未能得到惩罚?

这位僧人说,人在做,天在看,得等他三年再看。僧人说得很肯定,这个人就回家了,原来不是不报,而是时辰未到。

回家之后,他依然一心向善,邻居依然作恶不止。转眼三年过去了,邻居并没有什么报应,天天还是大碗喝酒大口吃肉。

他心里那个问题又出来,这一回,他没有找原来那位僧人,他听说几百里外的一个山上住着一位高僧,能解世间一切问题。

他去了,找到了,诉说了,然后问高僧为什么坏人未能得到惩罚?

高僧说,你的邻居真的是坏人?他肯定地说,是的。高僧说,你觉得坏人该做什么事呢?他说,当然是坏事。高僧说,你的邻居是个坏人,又做了坏人该做的事情,你为什么要看他的报应呢?

他想了很久说,我就是想看看恶有恶报这句话对不对?

高僧拈花微笑说,是对的,他成了坏人,就是恶报啊!

这句话让他豁然开朗,原来是好人就是好报,那么不管着眼自己,还是着眼别人,都是无事生非。

这个故事跟那封著名的回信,有异曲同工之妙。一个小女孩给《芝加哥论坛报》的编辑写信,她帮妈妈把烤好的甜饼送到餐桌上,得到的只是一句“好孩子”的夸奖,而那个什么都不干只会捣蛋的弟弟得到的却是一个甜饼。她问,是不是上帝把好孩子都忘记了?

这个编辑收到很多类似的来信,他不知道怎么回答才能安慰孩子,正好他去参加朋友的婚礼,激动的新人在交换戒指时,都戴在对方右手上。牧师幽默地说,右手已经非常完美,还是用戒指来装饰左手吧。

牧师的话让他想到怎么给小女孩回信了,在那封著名的回信里,他这样说:上帝让右手成为右手,就是对右手最高的奖赏,同理,上帝让好人成为好人,也就是对好人的最高奖赏。

毫不夸张地说,这封信影响了世界。好人好事,已是报应,已经是奖赏。坏人坏事,也是报应,也是惩罚。

解决了这个问题,剩下就是心旷神怡了。可是面对我10岁的孩子,我该如何说得通俗易懂?

第2篇:储蓄人生,人在做,天在看

20年前他没考上大学,中学时多有挂科,被老师“请”出课堂;全校通报批评他,处分通告就贴在校门口;他去当工人,受工伤差点夹断手指;他去电视台,从打杂的临时工干起。

如今,他是“红遍大江南北”的名主持人:当年中央电视台想要他,他没去;他能在直播新闻时严肃怒骂,也能在T型舞台上诙谐谈笑;他主持的节目在全国同时段收视率居首,能让资深财经评论员“废寝忘食”。

所以你难免会看到并相信这样的话:“众人瞩目的孟非传奇背后,有一个坚强的人不断超越自我的打拼故事!”“心有大梦想,不怕起点低。孟非从最卑微处一步步前行。”

“我当年真不知道什么是低谷,也不觉得今天是辉煌。”孟非说,自己心里响着一句话,不是哲学家、思想家、伟人说过的任何话,而是他内心时时告诉自己:“都会过去的。”“无论你的人生有多么落魄、多么黑暗的时候,咬咬牙真的很快会过去。你人生再辉煌、再明媚、再风光,想一想也会过去的。”

在看似“辉煌”和“明媚”的现在,你仍然能从孟非身上辨认出这些经历:他还是那个当年靠兴趣读书的中学生。中学里学过的很多古文他到现在还能全文背诵,连教材里的插图、插图注解也全都记得。有时直播节目中嘉宾引经据典,出了错误他会当时顺口更正,举重若轻。

他还是工人们的朋友。在电视台直播民生新闻时,孟非也有“卡壳”的时候:为不公的现实愤怒或痛批制度的傲慢时,为社会上最普通的人们说话时,他会张几下嘴,几秒钟内恨不得拍桌子,然后才能说出那句有分量的话。印刷厂的工友孩子结婚,他说自己无论如何要去。

每个人的每一段经历都不会浪费,那些过去的一切都将存入人生经验的储蓄罐里,并不时地展现出来。

他还是那个当年靠兴趣读书的中学生。中学里学过的很多古文他到现在还能全文背诵,连教材里的插图、插图注解也全都记得。有时直播节目中嘉宾引经据典,出了错误他会当时顺口更正,举重若轻。

他还是工人们的朋友。在电视台直播民生新闻时,孟非也有“卡壳”的时候:为不公的现实愤怒或痛批制度的傲慢时,为社会上最普通的人们说话时,他会张几下嘴,几秒钟内恨不得拍桌子,然后才能说出那句有分量的话。印刷厂的工友孩子结婚,他说自己无论如何要去。

他还是那个较真的人,而不是完美的偶像:读报栏目很多主持人会让后方的编导选择新闻并撰写评论,再“充满现场感”地朗读。但孟非一直坚持自己选新闻,自己评,哪怕出错。

每个人的每一段经历都不会浪费,那些过去的一切都将存入人生经验的储蓄罐里,并不时地展现出来。

上一篇:油库实习员工总结下一篇:宪法日国旗下的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