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恩师的

2022-07-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给恩师的

我的恩师于漪

我做老师的学生,已整整46年了。老师给予我深刻的影响:对我的思想、人生观、价值观、名利观乃至整个心灵和人生态度,都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对课堂教学锲而不舍的追求

老师就学于复旦,学的是教育学,后改教历史。1951年被分配到华东革命大学工农速成中学,后调第二师范。听从党的召唤,又改教语文。为了打下深厚的基本功,老师是下了功夫的。每天清晨五点,她在庭院里背语文;每晚,她啃着从图书馆搬来的一叠叠参考书:语法、修辞、逻辑,虽是酸果,啃下之后留有甘味。教育学、心理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块块“砖头”她啃下了。老师还广泛涉猎天文、地理、科技、戏剧等。在平时,老师“就挤时间学”。在上下班候车的间歇,去市里开会休息的片刻,她都用上了。即使在看戏之时,老师也不忘她的语文。看京剧《三岔口》,舞台上演员没唱,就凭着动作和眼神变化,使观众相信,这是一场摸黑的打斗。看着看着,老师想到了课堂:如果在教学中运用声、色、形体,调动电影、戏剧、美术等手段,学生一定会情趣盎然。“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老师以入迷的精神,一步一步向语文教学的博大殿堂迈去。老师现在下笔成文、出口成章,与青年时打下的扎实基本功是分不开的。

老师的课,真的很精彩。两分钟预备铃,她在门口一站,我们54名学生,像迎接节日一样,盼着老师的到来。她的课文导入,往往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极富创意;她的板书,鞭辟入里,往往能把整篇课文的灵魂串联起来。老师善于剪裁,一篇课文,何处是经络,何处是骨骼,非常清晰。讲课时,旁征博引,信手拈来。老师的教态娴雅和悦,生动准确的语言,华美而深刻,渗透思想,清晰严密的思路,像山涧流水,清新、流畅,潺潺流入学生的心田,把学生引领到一个令人神往的世界。在这美妙的世界里,我们这些十七八岁的青年学生,胸中升腾起对理想、信仰和未来不倦的追求。

说出来许多人会不相信,我们四十六七年前学的语文,至今印象深刻。老师讲的《小石潭记》《白杨礼赞》,至今还能背诵;郭沫若的《长江大桥》,气势恢宏,一泻千里,老师的板书至今还能写出;《过秦论》的争论,至今还能复述出来;老师讲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一连用了18个“死”,气势澎湃,荡气回肠,老师眼中含着泪水,仿佛如在眼前。同样的《海燕》,讲高尔基的《海燕》,激昂高亢,催人整装待发;讲郑振铎的《海燕》,低回吟唱,乡思乡愁,缭绕不绝。一堂好课,真的仿佛是一场好电影,一直镌刻在学生的心灵深处,难以忘怀。

老师的作文讲评课,最令年轻的中学生激动。当老师用抑扬顿挫、舒缓徐慢的语言读学生作文,或读学生精彩的片断章节时,被读学生的脸会涨得通红,其他学生则屏气敛神,为这位学生的文章喝彩叫好。整个课堂气氛肃静,牵动学生的思绪,叩击学生的心灵。在读精美华章时,老师非常善于把那些平时作文不怎么好的同学,读他的一个片段,剖析好在哪里,把这些学生写作的热情点燃,从而激励他们的自信心。

下课之后,学生会津津有味地把作文拼起来,比谁的红笔圈得多,比谁的批语写得好。我那个时候追求文章的华美,而不注重文章内容的充实性和思想性,老师批语:“文章当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这一句话,使我以后的作文,朴实无华而句句言之凿凿。

老师身上有个绝活,就是能即兴讲座。那时,报上经常发表精彩华章。我记得起来的有:穆青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赵朴初的《某公三哭》。往往,上午广播,下午于老师就开讲座。学校大礼堂可坐上千人,座位全部坐满,门口、过道、窗沿,学生或坐或站,黑压压一片。老师慷慨激越的声音,在整个礼堂回响。此情此景,尽管已过去近五十年了,仿佛就在眼前。

爱学生,心中揣着一团火

老师把教育作为一种事业来做,必然对学生充满热爱。班上有两位学生家里很贫苦,尽管老师工资不高,家中又有两位老人要照顾,但老师仍长期接济这两位学生。老师不仅课上得好,对一些语文基础较好的学生,还组织了阅读兴趣小组,或借书给他们看,或买名著送给他们。我们这个班原先大多数是学理科的,受老师影响,“文革”后有一半学生从事文字工作。老师性子急,但她一站到学生面前就变了个样子。粉碎“四人帮”后,老师接了一个班,班上有四个口吃的学生,老师精细地观察,有针对性地根治了这四个口吃学生:一位学生口吃,是舌头下面一根筋短了一些,老师积极与家长联系,经手术治疗,这位学生的口吃毛病得到纠正。一位是独子,因家里娇惯,尽管已长得很大了,家长还常用幼儿的语言与之对话,孩子耳濡目染成习惯。老师请家长在家里说话时注意语句完整。在学校,老师一句一句与这位学生对话。第三位学生是小时候学别人口吃,自己也逐渐口吃起来,上课时一站起来讲话就紧张。对他,老师注意用“稳定剂”“安慰剂”,逐步消除他的紧张心理。第四位学生是思维比较迟钝,造成说话结结巴巴。老师就注意训练她思维的灵敏性,课内课外不断练习,指导她想清楚了再说。思维的敏捷度提高了,口吃的毛病也改掉了。后来四个人学习都取得了好成绩。老师把对事业的真挚感情都倾注在学生身上,以心血浇灌,换来了学生与她心心相印。

在老师教书育人近60年的风风雨雨中,上面这样的故事是数不清的。而老师对我特别的关爱,更使我永生难忘。六七十年代,我家生活很困难。老师知道了,专门来看我母亲。在母亲的心目中,老师是一位大学问家,我在家里也经常讲老师的事。当于老师走进简陋的家,站在母亲身边时,母亲激动了好长一段时间。1977年恢复高考,我考上了,但接下来就犯难了:当时我还不知道究竟能不能带薪上大学?我们母子俩相依为命,今后的生活如何着落呢?老师此时又来到我家,告诉我母亲,一定要让我去读大学,只有读大学才能更好地发展。如果经济上有困难,她会接济的。现在,这件事已过去了30多年,再回过头来看,读大学与不读大学,真的是人生的分水岭。正是老师的话,母亲安心了,我也决意去上学;也正是这句话,改变了我人生的命运。

我母亲只念过几年书,但待人接物,知书达理。母亲一辈子没有工作,这样一位极普通的老人,老师总是放在心上。2002年冬,我母亲中风瘫痪了,在养老院待了三年。我每年大年初二去看望老师,老师总是把水果、保健品给我一大堆,说:“替我去看看你母亲,她老人家是一位非常好的人。”

我在生活中遵循了这样的原则,凡遇到我人生中大的事情,我一定要听取老师的意见后,才作出我的判断。

课改中冲锋陷阵的先锋战士

老师常说:一名教师应当有相当的职业敏感,要跟着时代奋力前进。老师就像海绵一样,不断吸收新的信息,增进自己的知识储存,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

上海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课程改革,历时20多年。老师在这20多年中,不断学习、不断实践,始终冲锋在课改第一线。

在课改中,上海语文界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流派,如高润华的“精讲多练派”、杨墨秋的“精雕细刻派”、陆继椿的“一课一得派”,还有钱梦龙、方仁工等主张的其他流派。于老师认真地向各家各派学习,成为一位语文教学的集大成者。老师提出了“点、线、面、体”的立体化教学方法。老师认为:每个教师心中要有全局,根据语文课的目的任务、教学内容、训练项目作科学安排,这就是“面”。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就是一个“点”,每一篇课文贯穿的线索、问题的构思、词句的落实、能力的培养,包括课堂的节奏与频率、课的密度与容量,都要丝丝入扣。落实了每一个“点”,才能形成“面”。而各种文体、各类知识教学,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就是“线”。每条“线”都有自己的序列,相互之间紧密关联,要统筹兼顾;各种文体的教学在各个年级的分量怎样适当,教学程度深浅怎样适度,读写怎样结合,语法、修辞、逻辑、文字怎样渗透,都应妥善安排。整个语文教学应当是立体的,她把思想的启迪、志向的砥砺、情感的熏陶、知识的传授融为一体,把与教学风格有关的文理知识熔于一炉。教学要有详略、疏密、缓急、轻重、起伏、主次,这些和谐地形成一个整体,就像一支动听的协奏曲。

老师后来当了上海第二师范学校的校长,她把自己的教学心得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自己的徒弟何海鸥、陈小英、谭轶斌,一代传给一代。这一时期,老师写了数百篇教学笔记,散见于各类报章杂志;撰写了《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学海探珠》《作文讲评五十例》等书,还主编了《古今中外名篇趣谈》。老师始终笔耕不辍,近年又出版了《于漪新世纪教育论丛》。

历史真是惊人地相似,2005年夏天,上海市科教党委领导要求我在“两纲”教育与学科融合这一领域作探索,当我把这个想法告诉老师时,老师敏锐地感觉到,这项工程意义非常重大,既返璞归教育之本,又展现创新的时代活水。这个课题本质是她当年提倡的点、线、面、体教学方法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创新实践。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老师带领上海教师学研究会的许多专家,一个区县一个区县去听课、评课、作报告,从中发现了许多优秀青年教师,为他们搭建平台。老师还与市教研室的语文教研员一起策划召开了在上海以及长三角地区的多次语文教学展示活动,产生了很大影响。

要把语文学科与“两纲”融合进一步做好,老师寄希望于“青语会”成员。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经过四五年的实践探索,“青语会”成员发展到400多人。“青语会”成为上海课改战线一支富有朝气和很有战斗力的研究队伍。

老师对上海二期课改的贡献,突出地反映在她对上海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材的审查、修改上。高中语文教材最初编辑指导思想不够明确,老师诚恳地指出,基础教育的教材是给学生打基础的,教材反映国家意志,什么作品能选,什么作品不能选,必须坚持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教材的编写采纳了老师的意见。经过七八年的不断修订,高中语文教材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老师也倾注了大量心血。有一次,老师打完点滴,和编写人员一口气讲了两个多小时,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专业素养,团结了各位编写人员。现在上海的初中语文教材,也是一套非常好的教材。上海小学语文教材前后作了三四次大的修订,从最初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有80多篇课文,后来改到60多篇课文,现在改到40篇课文。这整个过程,老师做了千辛万苦的说服工作,用“呕心沥血”来形容,绝不为过。

正是有了老师的“定音锤”和“顶梁柱”,上海教材才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近年来,老师的年龄一年一年上去了,由于压在老师身上的担子实在太重,老师的身体也愈见一年不如一年了。有时我打电话给老师,老师不在,她的爱人黄老师接了电话。黄老师说:“王厥轩,你放放于老师吧。她毕竟已经80岁了,不是28岁。”在电话中听到我非常敬仰的老人这样的话语,我边听边流泪。有时,我和老师一起开会,老师在我耳边说:“厥轩,我年纪大了,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课改。你要把课改的事情做好啊!”

做老师的学生,已经将近50年了。许多热爱老师的校长、教师,常向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在你的心目中,老师是怎样一个人?我想了想,说:老师是一位忠诚的共产党员,又极具独立的人格。对事业,她孜孜矻矻,锲而不舍地追求;她有敏锐的思想与洞察力,又能恰到好处与有分寸地表达出来;她学识渊博,蕴藉修养,又为人低调,是谦谦君子;她念及他人很多,唯独对自己想得很少;她一生胸襟坦白,磊落光明。唯有兼具如此品格的人,才能做出一番大事业。

老师与我,是亦师、亦母,是同志,也是战友。环顾周围的许多人,兼具这样关系的师生,真的少之又少。

(选自《思想理论教育》)

作者:王厥轩

第2篇:明朝宰相的白族恩师李元阳(下)

归去来兮 宦海浮沉二十载

今悟昨非 园花减辉不惑年

嘉靖二十年。这一年,李元阳44岁,这正是人生年富力强精力旺盛的黄金时期。然而,心灰意冷的李元阳却又一次强烈地萌生了归隐家园的念头。夜深人静的时候,他常常将晋朝陶令公的《归去来兮赋》捧在手中诵读:“归去来兮,田园荒芜胡不归!”

这时,他的父亲病逝的噩耗突然传来。在《归去来兮赋序》里,陶渊明表达心迹时这样说:“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意思是说:“我为了衣食,驱使自己去当官,心中一直怏怏不乐,深感愧对平生清高的志向。本来想过了今年,到时就收拾行装辞官归里。这时,正传来妹妹病逝于武昌,我就马上前往奔丧,自动提前辞职。”此情此景,两个人的心境何其相似乃尔!

李元阳带着满腹愁绪,怅然返回千里之外的家园。

正当壮年,然而李元阳年轻时的理想抱负却一次又一次地被碾成碎片。他感觉很累很累,宦海中的浮沉确实不是滋味。他犹如一只苍鹰,在天空盘旋一周之后,最终又落回那棵起飞时的枯树上。他写了一首《归里》,抒发了他郁积多年的心情:

故庐依井巷,廿载方来归。

窗竹留清影,园花减昔辉。

顾兹时物变,何怪世情违。

生苦缘多欲,吾今悟昨非。

然而,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十年前回乡修筑的默游园,如今派上了用场。园中竹树花卉蓊郁繁茂,芳香艳丽十倍于初。父亲的丧事办得颇为体面,他自嘲地感到“心满意足更无他愿”。

他试图彻底调整一下心境,重新为人生定位。他精心布置居室,将家传的和在福建时校勘刻印的《十三经注流》、《通典》等三千多卷古籍陈列于书架,还有在江南购得的曹御史古琴一张、文侍诏所赠宋贡砚一只、丽江木土司所送石鼎石磬西洋鹤等文具也摆设有致。他潜心营造着告老还乡的安乐窝。

在书斋里,他很惬意。他写道:“吾乡四时气候,暑止于温,寒止于凉,裘葛之用不甚役心。”他还说:“先人遗田百亩,足以自赡;近营山谷一区,可樵可钓,足以自娱。”

不过,理想与现实之间反差毕竟太大,李元阳从理想的顶峰一下子跌落到了现实的低谷,这个落差太大了。表面的心安理得遮掩不了他内心深处的失落感。他脱离了肮脏的官场,省却了尔虞我诈的倾轧;没有宦海的羁绊,无官一身轻。但他的内心还是很苦楚,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这样写道:

阳自筮仕以来,在词垣(翰林院)郎署,无所建明。再为县令,一为郡守,颇称兹惠。独为御史时,自信太过,以为荀有利于生民,裨于国体,死生毁誉,升沉荣忧,非所计也。卒之,以劾宫寮得罪于辅相,诋许氏得罪于冢宰,又为郡守不能道旁跪拜,又本无文,滥为学士所齿。侧目之下,众崇所加。犹得苟全躯命,以友鹿豕,此阳之大幸也!

这是自责、自省,还是庆幸呢?李元阳内心煎熬的因素实在太多。

民生多艰 退隐怎能得心安

巢由伊皋 二者岂能相兼容

失意也是一种煎熬,在无法忍受的时候,人们就只好以避世来解脱。对此,作家林语堂在上世纪30年代曾幽默地说:“中国人消极避世的习惯有如英国人出门带雨伞,因为政治气候对那些试图单独做点冒险事业的人来说,总是不大正常。换句话说,消极避世在中国有明显的‘活命价值’。”归里后,李元阳的诗文中消极避世的内容不是太多,然而二律背反难以自拔的矛盾情绪不时还是困扰着他。

李元阳属于中国的士阶层,也就是西方人所谓知识分子阶层。西方人常称知识分子为“社会的良心”,认为他们是人类的基本价值的维护者。也就是说,他们承担着特殊的文化使命,以“社会良心”为己任。按华裔学者余英时的分析:“知识分子除了献身于专业工作以外,同时还必须深切地关怀着国家、社会,以及世界上一切有关公共利害之事,而且这种关怀必须超越于个人的私利之上。”然而,在法律极不健全的社会里,这种关怀肯定是相当危险的。麻烦的是,这种“社会良心”一但“上瘾”从而成为思维定势之后,改起来也很难。

在宦海中,令人肺胀的事情太多;回到家乡,这样的事情并没有减少。李元阳曾经在一首题为《书轩言怀》的诗里抒发了这种情绪。有一天早晨,他独自坐在书斋里读书,忽然门外传来了声声凄凉的哭泣。他无法安静下来,开门一看,是三位乡下来的妇女在嚎啕痛哭。原来,她们是婆媳三人。这家人以砍柴织箕为生,却因交不起官税,父子三人被缚去县衙惨遭酷刑,父亲死于非命,两个儿子被打得遍体鳞伤。到了这个地步,官府还是不放过她们妇道人家,频频上门追索罚款。三婆媳听说李元阳是一位仁慈的官员,特跑来喊冤。诗人最后写道:“言毕气欲尽,使我心肝摧!”

他还愤懑地写下了《久雨口号》、《苦雨叹》等很多诗篇,感叹那把曾经使魑魅愁的龙剑,永远不能遇到张茂先。“哀莫大于心死”,空怀骄阳的龙啊,愧对前贤!

最使李元阳难过的是孤寂。尽管远近的乡亲父老经常慕名来默游园作客,或求教,或讨文,或聊天,但李元阳仍然感到莫名的孤寂。他写道:“平生私愿足,惟有叹离群。”他不时想起在京师年轻时的朝气和锐气:“忆昔石渠(翰林院)诸学士,滚滚胸中抱百川。”他自比老马:“马齿年三十,天寒露骨盘。虽多莝秣会,未达驰驱勤。不肯枥边卧,犹嘶冀北郡。可怜千里志,目送暮山云。”

李元阳经常地陷入苦闷。“灰心不待老,世味久已泊”,“屈指五十年,何殊石火灼”。他或是“酿酒慰离群”,借酒浇愁;或是“静中会意将谁告,溪畔逢人只浩歌”。他甚至想:“逍遥天壤间,奚必学庄周。”

这种情绪颇似闻一多先生对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评论:“我们似乎为奖励人性中的矛盾,以保证生活的丰富,几千年来一直让儒道两派思想维系着均势,于是读书人便永远在一种心灵的僵局中折磨自己。巢由与伊皋、江湖与魏阙,永远矛盾着、冲突着,于是生活便永远不谐调,而文艺也便永远不缺少题材。”我们知道,巢由是巢父和许由的并称。相传他们都为尧帝时的隐士,尧想让位他们俩人,但他们都不接受,因此历来用巢由指隐居不仕的贤人。而伊皋则是伊尹和皋陶的并称,伊尹为商朝初年著名的丞相,皋陶是尧舜时最公正的司法官。巢伊是古代隐士和出仕者的代表,也就是身居江湖与魏阙的两种人。中国古代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文人,在个人权利缺乏保障的情况下,总是处于隐与仕难以选择的境地。

惜孤怜贫 惠民事慷慨解囊

热心公益 行善举兴学葺寺

一个正直的人总是要千方百计在痛苦的煎熬中求得解放,从自然王国走向必然王国,殊途同归地去实现充实的人生,尤其是像李元阳这样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解放的途径有千条万条,年轻而睿智的李元阳选择的是什么途径呢?

中国人认为,人的处境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宗教信仰,即:“入仕为儒,辞官为道,身死为佛。”也许是从小受白族“三教合一”的影响,即:“三教同心,忠恕、慈善、感应。”或者是潜心于理学的研究(理学是儒家吸取佛道的结果),他就是力图以这三种信仰去平衡自己的心理天平。在这种心理的调整,成就了他后半身优游林下时的一系列辉煌。

首先,他以儒家的处世态度正视人生。他前半生在外奔波,自愧对家乡无所作为,于是列出32件公益事,如编纂地方志、修建寺庙古迹桥堤道路,以及关心乡里的婚丧嫁娶、饥寒冤抑等等,日以自课,至老不少替,虽废家产也在所不惜。这是中国民间传统行善的内容,正如元代杂剧《看钱奴》中贾仁说的:“我也会斋僧布施,盖寺建塔,修桥补路,惜孤念寡,敬老怜贫。”

在这些公益事中,恢复崇圣寺和维修经地震开裂的崇圣寺三塔是最大的壮举。明正德乙亥年(公元1515年)五月六日,大理发生了一次破坏性极大的地震,著名的崇圣寺和洱海周围的房屋被夷为废墟,建于南诏大理国时期三座中的千寻塔像刀破竹子一样分成两半,但第二天又合而复原。尽管如此,塔已岌岌可危了。经历这次浩劫,千年古寺业已颓废,法事从此中断,这对于妙香古国大理是一种严重的缺陷。于是,回乡不久,李元阳就拿出家资,亲自带领几个弟兄,足足花了40年的时间修复崇圣寺和加固三座塔。寺内“三阁七楼九殿百厦”位置的向背、房舍的高低,以及片瓦寸木他都竭尽全力一手谋划。而寺内的铜铸弥陀、观音、势像,是他派遣他的弟弟李元期花了三年时间住返于大理和永胜之间铸造而成的。这座寺庙的格局,在将近100年后的明崇祯年间徐霞客来大理时还完好,直到清朝末期才彻底被毁。

除此之外,他还到鸡足山建寺,如金顶寺的普光殿,以及传依寺、放光寺、千佛寺等,重修龙华寺、大士庵、万松庵、观音庵、千佛阁等。将大理城内的玄真观迁往苍山中和峰半腰建成中和寺。

对于家乡文化教育事业的建设,李元阳同样不遗余力地倾注。大理的文明源远流长,这与自南诏大理国以来统治者重视教育,并顽强地建立学校(当时称庠序)以推广汉文化有密切关系。到了明代,尤其是嘉靖首辅、恶棍张璁提出“去孔子王号,易像为木主”以后,学校受到严重冲击,偌大一个大理城只有一所破旧的书院。回乡后,李元阳就在默游园西建起了“院楼各三楹”的书院“桂香楼”,后改名为中溪书院。当时,有人曾评价:“(云南)共有书院十余处,以云南五华(昆明五华书院)成材、大理之中溪最著”。

至此,我们不能不为李元阳的精神所感动。虽说,李元阳曾称“先人遗田百亩,足以自赡;近营山谷一区,可樵可钓,足以自娱”,而且他在外做官十余年,但因廉洁奉公而储蓄不多。他能够如此不遗余力、慷慨解囊,关心故乡的寺院、学校、方志等公益事业的建设,实在是继承了中国的传统古风。试问,如今有多少人能做得到这一点呢?

研读佛理 掩卷悟出新思维

闭门观经 太和正气满周身

为了从煎熬中解放出来,李元阳选择的第二个途径就是深入佛理,从中寻找人生的真谛。

退隐回乡后,李元阳之所以潜心佛学,其中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原因。客观上,大理自南诏以来佛教兴盛,有“苍山与洱水,佛教之齐鲁”之誉,即佛教在大理如同儒学在山东一样繁荣昌盛。仅在点苍山上,就曾有“苍山三百六十寺,寺寺夜半鸣钟声”之盛况。李元阳曾在诗中写道:“身退已十载,迥与尘网离。居处爱泉石,结交必僧缁(和尚)”。作为见多识广的文化人,他常去寺庙是不足为奇的。再从主观上看,作为饱读儒家经典的李元阳,深入研讨宋明理学中王阳明的“心学”,此派学说援佛入儒,因此李元阳“结交必僧缁”也是常事。

什么是理学?理学又称“道学”,是儒学在新形势下的发展,或儒学发展与时俱进的产物。总之,理学是以义理性命为主要内容的儒家学说。因这种学说主要存在和发展于北宋、南宋、元、明及清初,故名“宋明理学”。刚开始时,理学竭力标榜排斥佛、道,实际上却在暗中汲取佛教和道教思想,以疏注儒家经典,发表己见。这种兼收并蓄把儒学推向新阶段,故也称“新儒学”。理学在宋代即分为以朱熹和以陆九渊(明代被王阳明所继承)各为代表的两个派别,即朱学和陆学,李元阳大致可以归入于陆派内。陆九渊(公元1139年—公元1193年)是南宋哲学家,理学“心学派”的创始人,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命题,认为只要悟得“本心”,不必读书,“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他们把“心”看作宇宙万物的本源,是陆学的核心,所以又被称为“心学”。心学与朱熹“理是本”、“理气不能分离”的客观唯心主义相悖。明代,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陆学的传统。赵藩认为,李元阳的观点接近王阳明,可以称得上是王阳明的“私淑弟子”。最近,白族著名学者张文勋教授在《李元阳集》序言里评价:“中溪先生熟精程朱诸家之说,参与佛老之论,力求三教融通,阐释心性之本义,其视角新,故其理论亦多新义。”

退隐之后,李元阳有了较多的闲暇,通过佛理来深入研究理学了。他曾在《重刻〈楞严会解〉序》中,表述了这个过程,他说:初学理学的人对儒家汲取佛教学说不太理解,就像“矮人看场”,人云亦云。当初我也不例外,学得似是而非,摸不着门路,自从读了佛经《楞严经》后:“我读卷未终,顿觉双眸耀。”原来,理学的精蕴就在这里面。因此,他认为:“良知与良能,日月悬中天,老释方外儒,孔孟区中禅”,要掌握理学,就要 “不计为孔、为释、为老”。

确实,佛经给了李元阳精神动力,他给友人写信道:“衰年闭户,诵咏《黄庭》,览阅《圆觉》,闭目内视,日夜不啻太和元气,充满腔子,不知天壤之间,复有何乐可以如此。”有了这样的人生观,他就大可不必去钻理论的牛角尖,可以从“入仕为儒,辞官为道,身死为佛”的迷惘中走出来。因此,到了20世纪初,今人李根源说,中溪先生之学“以佛入,以儒出。复性为本,济世安民为用”。在世界观上虽有唯心之嫌,但却是面对现实的现实主义。

李元阳的这些力图将三教融通的哲学思想,使他在明代哲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他因此成为当时国内知名哲学家杨升庵、李卓吾、罗念庵、王龙溪等的挚友。只是因为他的后半生一直蜗居于相对闭塞的边疆,在交通不太畅通的年代,外部世界对他了解不是很多。

惺惺相惜 欲从夫子问真谛

人以群分 乐为太守纪善政

俗语说:“朋友是自己的影子。”明代作家冯梦龙也说了相似的话:“门内有君子,门外君子至。”从一个人所交往的朋友,可以了解这个人的为人。从前面已经介绍的李元阳与杨升庵、杨士云、张居正、高崶等贤达的友情,我们可以充分理解“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和“惺惺惜惺惺”的真实含义。这里,我们不得不特别提到李元阳与另一位不凡人物的关系。

大概是在万历七年冬的一个薄暮,李元阳的默游园来了一位陌生的风尘仆仆的客人。此人50来岁,官员模样。经过寒暄,李元阳喜出望外,挽着客人的手,一见如故,相见恨晚。这位不速之客,到底是谁呢?他就是非同一般、当时顶顶有名的奇人、姚安知府李贽。这一年,李元阳已经84岁了,而李贽不过52岁,他们第一次见面,却互相心仪已久,算得上是忘年之交。

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号卓吾,又号笃吾、宏甫、温陵居士等,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生于福建泉州,这一年正是李元阳已经考取进士的第二年。李贽是回族,嘉靖年间举人。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授共城教谕;三十九年,擢南京国子监博士。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李贽来到离大理东面不远的姚安府任知府。这一次,他是走了数百里崎岖路专门拜访他崇敬的李元阳的。李贽和李元阳谋面之前即有了成为挚友的深厚基础。一是李元阳年轻时曾巡按福建,虽然当时李贽尚年幼,但李元阳在闽的口碑使李贽敬佩;二是他们的理学思想很相近,都属于王阳明这一派。李贽受业于“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的儿子王襞,很敬佩李元阳的挚友当时著名理学家王龙溪和罗近溪。第三个基础则是他们都对佛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对隐和仕有着相同的感受。第四是姚安邻近大理,对于李贽的政风,李元阳早已耳闻,这一年初,他曾应李贽僚属之请,写了《姚安太守卓吾先生善政序》表达了“虽未瞻履绚,然私心甚慕”之情。

如今,互相心仪已久的文人相会,不亦乐乎?对于他们的这次见面,李元阳留下了两首诗,言真意切,谦恭有加。一首是《卓吾李太守自姚安命驾见访因赠》,另一首是《感通寺送卓吾李太守回任,自姚安见访往复千余里》。在诗里,他把客人比作庄子《逍遥游》中不被小人理解扶摇直上云霄的鲲鹏,倚剑独立的古贤豪;比作与主人联榻的东汉名士徐孺子。他们彻夜不寐,忘形地诵读佛经。

为什么一位老者对比他年轻的客人会如此的尊重呢?这除了李元阳的高贵品格所使然外,与李贽的特殊人格也有密切关系。在李元阳心目中,为了实现理想,在隐与仕二者中,李贽勇敢地选择了仕;虽然热衷于理学,却不遗余力地抨击假道学,包括孔子之非;虽然正直为官,却一门心思沉入佛学的探索,既出世又入世,这与李元阳很相通。所以,在诗里他写道“我欲从君问真谛”,实际上是互相切磋交流。

谁知,大理一别,第二年李元阳就病逝了。为此,李贽悲痛欲绝,写了《李中溪先生告文》悼念,他说:“公倜傥非常人也,某见其人,又闻其声”,“勇猛坚固,转不退轮,为海内贤豪驱先”。他还特地提到李元阳在荆州时的一件德政,即长江纤夫劳力过重又无水喝,经常渴水而得病者无数却无人管,李元阳自掏腰包买了草药煎大锅药供纤夫喝,救了不少人。到要筑长江堤时,这些人争相出力,十分卖力。李贽感叹道:“夫其所市药费,不过四五百金耳,而令全活者以万计,又卒致其力筑堤,为荆人世世赖!”

不久,李贽也辞官到湖北黄安麻城芝佛院循入空门,最终因得罪权贵而入狱,最后自刎而死。

李元阳与李贽的交往是继与杨升庵结识之后,又一段有关友情的佳话。

民风日非 全是狺狺噬民者惟金是觅

杀人盈野 皆因干名卖直者贪功邀宠

李贽对李元阳有两句中肯的评价:“刚毅正直,勇猛坚固。”他在任时如此,回乡后仍不改初衷,尽管他为此付出过沉重的代价。

李元阳疾恶如仇,尤其是对贪官污吏恨之入骨。在福建巡视时,那种龙剑在手雷厉风行的做法,使他十分痛快。回乡以后,他无权无势,但有笔,他的道德文章,使许多人请他作文,不论是墓铭墓志,或是碑铭赠序,在臧否人物时,他往往会借题发挥,表达爱憎。

大概是嘉靖三十几年,鹤庆太守何璋要离职升迁,当地绅士请李元阳写一篇贺序。于是,他又发了一通议论。他说,当他还是一个学生的时候,常听人们谈起鹤庆是一块风水宝地,府城附近有岩峦、泉窦、飞霭、流霞,尤其是民风醇厚,“其人朴野,其俗俭陋”。因此,在这里做官的都以贤和廉著称,大多最后都能得到升迁。但到了他退隐回乡以后,情况就变了样,鹤庆民间抢劫格斗之风横行,乱砍树木、乱挖矿藏的现象屡屡发生。为什么如此呢?李元阳没把责任推给“民心不古”之类的托词。而是十分尖锐地指出,那是“狺狺噬民者”,即像恶狗一般的贪官污吏“惟金是觅”到处刮削老百姓的结果,这帮人不惜指使吏卒在大街上白日抢夺财物来行贿自己。“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民风变而至此,其总根子是吏习之不正。何太守来了以后,严加整治,“善良之人始有生气在天壤间”。他坚信:“由此言之,民俗之美,系于吏习之臧否。其风至神,其效至速,如此是宜。”每当听到这样的见解,我们不能不为李元阳的敏锐和良知赞叹!

对于造成民不聊生的战乱,李元阳同样持有自己不同凡响的见解,而且措辞激烈,愤怒之情溢于言表。

明朝在云南实行“改土归流”之后,从嘉靖初至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的70年间,由于贪庸的地方官员变本加厉地借机敲诈勒索,逼使土司叛乱屡屡发生,规模大的就有七八次,其中以武定、寻甸的反抗为甚。为了平叛,当局又向民众征兵缴税。如此恶性循环,致使社会长期动乱。问题是,每次征讨,明军都是胜少败多,嘉靖三十年那次平元江土司那氏族人的战役,明军不仅折了兵,还赔了左布政使(相当于副省长)徐樾。打了败仗也算了,这伙人还要向朝廷谎报胜利的军情,无中生有,瞒上欺下,凯歌声声,邀功请赏,反正有平民百姓当他们的炮灰。

在大理形势相对平静一些,东边的难民就纷纷往大理逃难。嘉靖三十六年,易门土司王一新等叛乱,官方平叛杀了王一新。四十四年,武定土司凤继起兵,朝廷派兵部尚书(相当于国防部长)亲自带兵征讨,虽然明军胜利了,但老百姓却付出了血的代价。李元阳愤怒地写下了《凯旋诗赠诸将》,对着鲜血染红了的金沙江水和江边累累白骨,他无奈地高呼:“寄言世上爷与娘,生得男儿莫求乳。”在另一首《闻武定事》中,他甚至咀咒:“岂知喜功人,背上生剜疮!”

然而,写诗也好,著文也罢,都不过像白族俗语说的“照壁后面骂官而已”,书生意气对于权势者都是无济于事的。和过去在位时一样,李元阳又采取直言上书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愤懑。他奋笔疾书给隆庆年间的云南巡抚陈时范写了一封激昂慷慨的信,劝说姓陈巡抚停止对土司的征战,保护边疆的安宁。文辞恳切,说理透彻,感人至深。其基本观点和前面的诗文相一致的,即云南本来应当平安无事,只是那帮喜功好名的官吏“兴无名之师,杀无辜之民,费帑藏之金,破边氓之产”,“杀人盈野,原草为赤,上干天和,旱涝相仍,疮痍呻吟,所不忍闻”。他还毫不畏惧地说,这是干名卖直者(故意表示公正忠直以获取名声的人)贪功邀宠行径。当年,身为御史,他敢于疏劾皇帝的宠臣营私舞弊,被称为“真御史”;身为知府,面对朝廷恶宦如雨的铁弹,他不避让,被誉为“奇男子”。如今,自顾衰残,但为桑梓忧,他敢于“出位潜言”。这就是李元阳至老不渝的无私无畏的精神。这是很少有人能够做到的。

登临感悟 山水之乐妙乎仁知之事

传神写照 山水之情著于形状之外

纵观李元阳的一生,爱憎分明,疾恶如仇。对伤天害理之事,他是怒目金刚;对山水美景,他留连忘返。

李贽在《李中溪先生告文》中,除了说李元阳刚毅正直外,还说他“慈祥恺悌,于人无不爱”,而且“倜傥非常人”。这里所说的“慈祥恺悌”指的是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而“倜傥非常人”,则是豪爽洒脱而不受世俗礼法拘束的人。古人说:“玩文史以怡神,阅鱼鸟以散虑。”仁者必亲自然。李元阳的倜傥,突出地体现在他对自然的酷爱上,用他的话来说,就是“相与评品形势(指自然风光),以为怡神之助”。

李元阳的文学成就很高,最能够集中反映他这方面的成就是山水诗和游记。由于对自然形胜的钟情,他不仅写出像《清溪三潭记》、《游花甸记》、《游石宝山记》、《游石门山记》这样脍炙人口的游记,以及反映大理风物山水的诗歌,而且他还富有很精到的山水美学观。

当代作家冯牧在《清碧溪速写》中说,他是在读了李元阳的《清溪三潭记》才下决心一定要到清碧溪去的。他写道:“朵朵白云从圆圆的蓝天上冉冉飘过,从上面直射下来的阳光,时明时暗,把潭水照耀得金光闪烁,这景象真的就像李元阳所描绘的那样:‘水出山石间,涌沸为潭,深丈许,明莹不可藏针,小石布底,累累如卵如珠,青绿白黑,丽于宝玉,错如霞绮。’”在李元阳另一篇《游花甸记》中,更让我们看到一位洒脱倜傥的老者形象。花甸坝是喜洲镇西苍山云弄峰顶的一个小盆地,因四季鲜花盛开而得名。在这篇游记里,李元阳以并不经意但很准确很优美的语句,以及对景物观察的敏锐和遣词造句的熟练,为我们描绘了花甸坝的景色和游人的情绪:“入万花溪。异卉秀葩,名不可辨”,“万林阴森,千重苍翠,奇花异卉,缀绣垂缨。广甸之中,水竹区别,游人来往,度竹穿花。既过一区,又见一奥;既度一奥,又见广原。旷而奥,奥而旷”;“豁然夷旷,平甸二十里,净绿如拭。至此则骑者扬鞭而骋,弧者擢矢而射,步者跃舞,倦者啸歌,如起尘世而登云天,人各朗然自异”。读过这些不凡的文字,一幅情景交融的画面跃然呈现在我们面前。

令人钦佩的是,他由此形成了完整的游记理论。他说:“山水之系人文尚矣!然惟得山水之状者能述,得山水之情者能作。登临感触,啸咏赋形,至誉拳石为岱华,侈勺水为沧溟。观者非惟不知过而且从,而更武步之如恐弗及。故郎官名于太白,蓬池著于萧生。盖得山水之情于形状之外,悠悠乎将灏气与俱,而莫知所穷。此古人所为大游观而重自得也。若夫地以文显,景因人胜,固有不期然而然者矣!”(《玉湖游录序》)主张“传神写照”,求神态之妙,即不求形似,但求神似。又比如,他说:“夫人之于山水,心烦者不知爱,神躁者不能爱,志淆者不暇爱。烦则有所蔽,躁则有所逐,淆则有所染。夫子曰:‘仁者乐山,知者乐水。’山水之乐仁知之事。而蔽、而逐、而染,无怪乎有山水而不乐也。”(《苍洱图诗序》)提出了审美判断的主观性问题。还有“山水形状之变无穷,故章句之变亦无穷。”(《青华洞诗刻序》)“人由地佐,地以人重。自昔守山水郡者,惟词人为雄,萍洲以柳,西湖以苏。然惟有政其文益传,有文而后其地益显。”(《送元冈马大夫之任序》)这些提法为他的山水文学的写作奠定了理论基础。

八四高寿 默游故园里无疾而终

道德文章 文献名邦内万古长青

万历庚辰八年(公元1580年)闰四月,位于云龙县箭杆场的巡检司土司字文才病逝,李元阳应邀为其写墓志铭。他满腔热情地评价了字氏家族明初依附明军平定大理的功绩,以及墓主开彝族风气之先提倡习礼和吸收佛教的举措。是继3年前为字氏所创北极寺写碑文后,对少数民数社会进步的赞颂。

古语说:“仁者寿。”这一年,李元阳已经84岁高龄了。他对人生充满了乐观情绪,他在《园梅集客》诗中咏道:“梅老花始繁,寒香扑人鼻。”对于生死荣辱,他写道:“物理固如斯,何用悲荣悴。”

30多年前,在修复崇圣寺时,他立下了“寺不修好誓不休”的决心,在紧靠寺和苍山麓建造了翠屏草堂,这是默游园之后他人生的第二个港湾。他常常居住于此,怡然自得。他在“楼上置橱,藏儒、释、老、庄之书,约三百余卷,香一炉、琴一张、酒一壶。登楼开窗,岸帻解带,碧波在望,青甸如拭,取琴作商声三五弄。小僮进酒无量,微酣而止。步至楼背,升台看山,雪壑镂银,朱夏犹在。山腰白云,宛如束带。斯时,心旷神怡,不觉放歌,声满天地……如梦如寐,不知天壤间复有何乐可以代此。”他还写道:“中溪叟今年八十有四,耳目四体未至衰颓。宅边有默游园,风雨沍寒颇堪游息。每及首夏,即出北郭追凉风、濯流湍。苍山诸溪涧泉石胜处,背琴携酒,日以为常。或有客无客,听泉坐石,必日落而起,或乘月乃归。归至草堂,过千松冈,出芙蓉池。修柯戛云,低枝拂沼;茑萝骈织,灌木阴森。伫立禽音间,窥潭影,惟意所适,期在无眠。夜半楼栖,溪声递响,有如鸣琴。天籁萧萧,令人悚然起听。目冥境寂,天地之情,了然意会,乃知死不相干矣。唐人诗有之:‘此身只合僧中老。’予尝三复此言,清泉白石实鉴我心。”这堪称李元阳的人生绝唱。

然而,自然规律不可抗拒,这一年十月李元阳在他心爱的默游里无疾而终。据《中溪行状》说:“卒前十日,召门人子弟至默游园,曰:‘自今至十日寅时,吾当谢世。吾尝以一死生、外形骸为念,今其时矣!’至期端坐,叱家人勿当前驱。言毕而逝。”《李元阳墓志》载:“公卒于万历庚辰十月二十日寅时,享年八十四岁。”

李元阳有一个独子,名叫李傅。失意时他曾给杨升庵写信说:“阳只一豚儿,虽已入学,然不令作举业,只教识小学,为田舍郎,以养父母耳!”但后来李傅仍然走上了仕途,成了京城里的中书舍人,子承父业。中国的士文化就是这样绵绵延续下来,不由人的主观意愿。

李元阳去世这年,云南监察御史刘维来到大理。刘维是湖北荆州人,当他还是一个“四五岁戏竹马”的儿童时,常听到人们传颂李元阳的德政,心存敬佩。来大理后,他了解到:“中溪李先生自选馆入台,以及治郡、还山,凡有感而发,著为文辞,咸载是集(即《中溪家传汇稿》)。每部使者至滇,慕先生道德文章之盛,必肃谒请观其集,或即捐禀饩馈先生,俾梓以传。先生究心方外之学,以施与为事,尽散所馈,未遑刻集,故集久未传。亦其重德惠而轻文章,不以炫奇风美为高也。”于是,刘维动员其他地方官员一起捐资刻印《中溪李先生集》(也称《中溪家传汇稿》)。后历经三百多年,屡遭兵燹,刊版久毁,传本难觅。据说陈荣昌在大理周霞处获得钞本,由李根源编入《云南丛书》,刊行问世,更名《李中溪全集》。

2008年底,政清人和,《李元阳集》由国家定为十一五期间全国重点图书出版项目之一经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正如张文勋教授在序中所说:“中溪先生文集之校注出版,非仅大理学界之盛事,亦振兴滇学之壮举也。”

责任编辑 杨义龙

作者:施立卓

第3篇:恩师吴泽:通古晓今的史学大家

吴泽教授(1913.1.13-2005.8.6)是我的博士研究生导师。恩师百年诞辰即将来临之际,我更加深切怀念他。晚年时,他曾用“通古今指点江山,说未来经纬天地”来勉励自己的学生。其实,吴师的毕生经历已经证明,他就是一位通古今说未来的大师,也是我终身学习的榜样。

著名的史学大师

2002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4卷本《吴泽文集》。其中,对吴师公开出版、发表的成果作了一个统计。统计显示,他的个人专著有13部,主编的著作有7部,论文达200余篇。其成果之丰硕,可谓“等身”。其间,从30岁至45岁就出版个人专著11部;80岁高龄时,又还出版了40余万字的个人专著《东方社会经济形态史论》;89岁米寿后,又出版了4卷本的《吴泽文集》,总字数达166万;70岁前后还另辟新的研究领域,即华侨史、客家学和通俗史学的研究,发表了不少相关成果。

吴师出生在江苏武进县(今常州市武进区)城西郊蠡河桥镇荷花坝村的一个农村家族,祖父英年早逝,父亲也在他两岁时就因病离开了人世。于是,便在祖母和母亲含辛茹苦之下,艰难成长。7岁时,母亲送他到村里的私塾读书,以后转到镇上新办的初级小学堂读书。在那里,开始接触到算术、绘画、手工、体育等一些新式课程和相关新知识。由于有亲戚的帮助,此后还曾转到无锡和常州的小学读书。15岁那年,他读完高小,成功考入常州中学。读完初中,又考入上海大夏大学(1951年大夏大学与光华大学等校合并成立华东师范大学)附属高中部。高中毕业以后,又顺利考进北京的中国大学经济系,师从李达教授,攻学经济学专业,其间还学习了黄松龄、吕振羽和杜叔林等一批进步教授开设的课程。这对吴师来说十分重要,正如他自己所讲的:“正是在这些进步师长的指导和关心下,我开始系统地阅读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著作,一步一步地走到经济学和社会经济史的学术研究道路上来。”1937年大学毕业。从进入大学阶段以后,就开始了学术研究的生涯。吴师是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不断追求,不懈努力,从私塾、小学、中学、大学一步步走过来,最终完成大学学业,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吴师从事史学研究70余年,在深化中国古史分期问题、社会经济形态学说、古代东方社会理念研究等一些领域,均有卓著成就和突出贡献。这里仅以深化中国古史分期问题为例。郭沫若首创殷代原始社会论,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中有阐述。吕振羽则创立了殷代奴隶社会说,在《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一书中作了论述。吴师在他们的基础上作了深化性研究。他在大学时期就对中国原始社会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劳动季报》、《文化批判》一些杂志上,发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尧舜禹禅让说释疑》、《中国原始社会经济研究》等论文。大学毕业那年,还完成了《中国先阶级社会史》的书稿。以后,又完成了《中国原始社会史》一书,并于1944年由桂林文化供应社出版。这些成果的公开面世,使中国古史分期更为清晰。即尧舜禹是中国原始社会后期的部落联盟时代,夏是家长制奴隶制时代,商是奴隶制社会时代。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又把自己的这一研究成果融入了《中国社会简史》和《中国历史简编》两书之中,使中国历史的表达更为科学和真实。

“文化大革命”期间,吴师也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蒙受了10年的不白之冤。批斗、限制自由接踵而来,还被诬为“反动学术权威”、“三反分子”,饱受精神和肉体上的双重摧残,无法进行正常的学术研究工作。可是,他探究学术问题、追求真理的精神仍存,笔耕不止。在生病住院期间,吴师利用稍有自由的时间,坚持写作,把平日里有关《新唐书》中的《藩镇列传》和《方镇表》的笔记,略加整理,写就了《考校记》一文。以后,还扶病撰写了《正确评价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一文。“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这些成果先后问世,与读者见面,得到一致好评。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岁月里,吴师还是探研不断,其精神不能不使后生折服。

“文化大革命”以后,中国学术研究的春天到来了,吴师及时把握这一时机,在古稀之年开拓了华侨史、客家学、通俗史学等领域。这里以华侨史研究为例。他认为,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人口众多、支脉纵横的伟大民族;秦汉以来,尤其是近代以来,分布到世界各地的广大海外华侨,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分布在五大洲,足迹遍天下,显示出中华民族根深叶茂的博大气派,而且还为侨居地的经济发展,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为增进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然而,我们中国学者在自己编写的《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著作中,长期以来都一直没有华侨史的专章,这不能不说是一大缺憾。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吴师努力拓荒。1982年在上海筹建了上海市华侨历史学会,并担任会长。在此前后,还致力于华侨人物的研究,开设讲座,编辑史料,培养研究人才等。另外,还发表了《马克思恩格斯论华侨》、《华侨对抗日战争的伟大贡献》等论文和主编出版了《华侨史研究论集》。华侨史研究成了他晚年学术研究中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

他把史学研究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学术上的大是大非结合在一起。抗日战争期间,日本法西斯御用文人秋泽修二抛出了《支那社会构成》等书,鼓吹地缘政治和人口史观,认为中国社会停滞,只有通过外力入侵,才能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公然为日本侵略中国提供理论支撑。对于这种反科学的法西斯理论,吴师及时进行了反击,先后撰写了《中国历史是停滞倒退的吗?》和《地理环境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等论文进行驳斥。以后,还专门写成了《地理环境与社会发展》一书,从理论上更为全面、系统地阐明了地理环境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更为彻底地反驳了这一侵略的谬论。另外,吴师深化中国古史分期的研究,是针对当时“新生命派”和“动力派”阵营中的人否认中国有奴隶社会,从而否认马克思主义社会经济形态学说而作;《正确评价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一文则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针对“评法批儒”的歪风而写等等。这样,吴师的学术研究成果不仅具有科学性,还具有了时代性,充满了强大的生命力。

吴师的史学大师地位得到了国家、社会的肯定。他负责参与创建了中国史学会和上海历史学会,先后担任中国史学会的常务理事、上海历史学会的党组书记和副会长;20世纪80年代以后担任了首任上海市华侨历史学会会长。“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评议组成员和召集人。

著名的史学教育大师

吴师的一身与执教相伴。大学毕业后的第二年即1938年,就在重庆执教于复旦大学、朝阳法学院和大夏大学等高校。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又转到贵州、赤水大夏大学任教。1946年大夏大学迁回上海,他也携家来到上海,继续在那里从教。解放以后,经过1951年院系调整,继而在大夏大学的后身华东师范大学施教,直至1998年离休。史学教育也是他一生的事业。

在坚守教学岗位的同时,还兼任教学领导职务。解放以后,他先任大夏大学的校务委员会委员、教务长和文学院院长,华东师范大学建立后又长期担任历史系主任、名誉主任和中国史学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就是在管理岗位上时,吴师仍坚持为学生上课,身先士卒,兢兢业业,为人师表。

从吴师的教育中受益的学生有许许多多,其中本科生的人数已无从统计,而在1978年学位制度建立以来,培养的博士生人数还可计算。那以后,他始终担任着中国古代史和史学史的双学科博士生导师,先后培养了十多届近40名先秦史、隋唐史和中国史学史学科的博士研究生。吴师培养的学生在许多岗位上任职,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有管理岗位上的部、局级领导;有教学岗位上的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和博士后合作导师;有研究岗位上的研究员;有法律服务岗位上的高级律师等等。吴师为国家培养了大量高端人才,因此,对他的这样评价一点都不过分:吴泽教授“终身从事高教事业,培养了一大批教学和科研的英才”;“为我国学位制度的建立、完善和研究生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我在1990年幸运考取了吴师的博士研究生,有幸成为他的弟子。从那以后的三年学业,深得他的教诲。那年,他共招收了三名博士研究生,年近80高龄的他每周仍坚持给我们上课,一次课便是半天。吴师上课不用讲稿,出口成章,滔滔不绝,各种史料运用得当,马列警句信手拈来。因此,每次上课都给予弟子很大的信息量,使吾辈受益匪浅,留下深刻印象。

他对我们这些博士生还严格要求。记得进校后的第一次见面,他就提出在读期间的各种要求,关于学业问题,特别强调,博士论文的字数在20万字以上,毕业前发表万字以上论文两至三篇。还专门解释了博士论文字数在20万字以上的理由。他语重心长地说,低于20万字的著作太薄,不厚重;你们宁可在校期间辛苦一些,把博士论文写得好一些,成熟一些,免得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再作补充,再花费时间,而那时你们的时间更宝贵了。我们三位博士生都按他的要求努力,并顺利毕业。

吴师课内课外都十分关心学生,给予许多教导,让我至今记忆犹新。吴师教导我要治学严谨。他经常说,史论要结合,运用史料要准确,要重视利用最新发现的资料,文章的逻辑性要强等等。先生多次提到因为运用史料的错误,以致有些学者论文的观点不堪一击的教训。他认为,有的文章史论脱节,没能做到论从史出;特别是有的作者在使用史料时不严谨,出现了由以后的资料来证明以前的事实的情况,导致论文的观点无法自圆其说。他多次教导我,一定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做学问就应有科学、严肃的态度,不能马马虎虎、草草了事;论证一个事实,—定要准确把握史料,仔细求证;不成熟的论文,宁可不发表。吴师的这些教诲,对我一个从事法律史教学与研究的学者来说,教益很大,终身难忘。现在,我自己也指导博士研究生了,也把吴师的这些教诲告诉他们,让他们同样受益。

吴师教导我要重视史学中的理论问题,特别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他告诉我,马克思主义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只有用她来指导研究历史和史学问题,才能还原历史的真实,正确地解决史学问题。在确定我的博士论文题目为《古代东方法研究》时,还专门给我讲解了马克思主义东方学中的一些重要理论,关照我一定要用这一理论去研究’古代东方法,这样才不会迷失方向,走向歧途。事实证明,吴师的教诲完全正确。我遵循他的教诲撰写了这一论文,顺利通过答辩。以后,论文还得到了上海市马克思主义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的资助,于1996年公开出版,为法律史的研究再砌一砖。

吴师还教导我要理论联系实际,不能脱离实践,千万不要做书呆子。特别强调爱国的知识分子应忧国忧民,关心国家大事,投身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他知道我来自政法院校,以后仍回政法院校工作,所以他对我的期望主要是要为中国的法制和法学教育事业尽一份应尽的力量。他还联系自己在解放前的革命经历,讲联系实际问题。那时,为了中国的解放事业,他尽心为党工作,甚至冒着生命危险。他表示,今天已无这样的危险,更应为中国的事业努力。吴师的教诲一直在指导、激励我,使我深受启发,鞭策我前进。他就是这样一位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孜孜以求,贡献卓著的著名史学教育大师。

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大师

吴师学马克思主义,讲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真理,指导自己的史学研究,把史学变成了科学,正确反映了历史。因此,把他称为“我国老一辈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名副其实。

吴师接受马克思主义有一个过程。他幼年丧父,家境贫寒,自小就对世间的不平,特别是对当时农民的疾苦,有切身体会。在上海读高中期间,接触到一些进步的教师和报刊杂志,学到了“马克思主义”、“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等一大堆名词及其相关知识。到北京上了中国大学以后,师从李达、吕振羽、黄松龄、杜叔林等一批被称为“红色教授”的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家,有机会较为系统、全面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当时,他听了李达的《政治经济学》、吕振羽的《中国经济史》、黄松龄的《中国农村经济与土地问题》、杜叔林的《社会主义思想史》等一些课程,很受启发。也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吴师养成了系统阅读、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著作的习惯,并把马克思主义运用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之中。

吴师的研究成果总是闪烁着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光芒,马克思主义是其中的灵魂。《东方社会经济形态史论》一书是他长年来研究东方学的一个重要成果,其前期成果《建立中国式的东方学》、《(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与古代东方社会史研究》、《论五种社会形态的运行规律》、《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争论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等一系列相关论文,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问世。其中的理论基础便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学说。它包括了社会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三个组成部分,但社会经济形态则是基石。此著作总结以前研究之大成,是_个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学为指导,专门研究东方社会经济形态运行规律和特点等的重大研究成果。

他的大量研究成果以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为指导、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为目标。解放战争期间,国民政府的政权处在摇摇欲坠之中,有些学术界人士幻想在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走“第三条道路”。这是一件有关中国发展和前途的大事。吴师以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为武器,引古筹今,先后在《中国建设》上发表了《保皇党的反动路线与纲领》、《保皇思想的堕落再堕落》、《梁启超的拥袁与倒袁》等一系列论文,以康有为、梁启超的政治实践为例,论证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任何自上而下的改良和维新都行不通;只有通过社会革命,才能胜利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吴师从史学研究的角度,为把中国革命进行到底,提供了一个方面的依据。

吴师还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自己的革命实践,为伟大的中国革命奋斗。就在北京读大学期间的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大肆侵华,进犯我国的华北地区。此年的6月,国民政府派遣亲日的何应钦,先后与日本帝国主义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秦土协定》,华北、察哈尔地区的主权因此而落入日本帝国主义之手。北平的大、中学生得到此消息,义愤填膺,毅然走上街头,强烈要求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掀起了震惊中外的“—二·九”学生运动。吴师积极参加了这次运动,经历了一次抗日爱国运动的洗礼。翌年,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他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的地下党外围组织——民族解放先锋队,更为积极地投身于抗日救亡斗争。

抗日战争爆发后,吴师从大学毕业,几经周折,回到故乡常州。此时,他的抗日热情倍增,与几位旧时同学共同创办了《抗敌导报》。此报全力“宣传全民族抗日,并指划抗日救亡之策”,以激励民心,弘扬民族气节。在创刊号上,他专门发表了《从淞沪抗战看中日战争的前途》一文,对国民政府当局有所指责,因此而被捕受审。经亲友的多方营救,才得以释放。回家的当天晚上,便写就了《庭讯》一文,寄给当时在《金陵日报》任职的朱穆之,很快见报。文中揭露了在狱中受宪兵司令部审讯的答问,阐述了自己对中国抗战前途的看法。抗日爱国之情跃然纸上。

解放战争爆发后,上海被白色恐怖笼罩,吴师任教的大学内的特务活动十分猖獗。由于他长期以马克思主义治学而著名,成为国民政府的眼中钉、肉中刺,屡遭特务的盯梢、抄家,甚至通辑。此时,吴师已于194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以一位地下党员的身份,坚持马克思主义,坚守理论阵地,在教育和思想文化战线上,为迎接上海的解放和新中国的诞生,紧张努力地工作。

2000年前后,吴师终因长年的积劳成疾,身患多种疾病,多次住院治疗。每次我去探望,他总与过去一样,讲学术、议国事、评时事,不断鼓励我要做好本职工作,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努力。2005年8月6日,吴师在上海华东医院与世长辞,终年92岁。

博士研究生毕业以后,我仍然回到我的原单位华东政法学院(现为华东政法大学)工作。有了吴师的三年教导和培养,毕业后的发展快了起来,四年后被评为教授,六年后任副院长,八年后当上了博士研究生导师。2011年1月因为年龄的原因,我从副校长岗位上退了下来,成为一名全职教授,有了更多时间从事法学教育与科研工作。我一定牢记恩师的教诲,努力工作,为中国的法学教育事业和法治建设多贡献一些自己的力量。

作者:王立民

第4篇:给恩师的毕业赠言

给恩师的毕业赠言祝福

1、对于您教诲的苦心,我无比感激,并将铭记于心!

2、鸟儿遇到风雨,躲进它的巢里;我心上有风雨袭来,总是躲在您的怀里--我的师长,您是我遮雨的伞,挡风的墙,我怎能不感谢您!

3、往日,您在我的心田播下了知识的种子,今天,才有我在科研中结出的硕果 ―― 老师,这是您的丰收!

4、春雨,染绿了世界,而自己却无声地消失在泥土之中。老师,您就是滋润我们心田的春雨,我们将永远感谢您。

5、您的眼神是无声的语言,对我充满期待;是燃烧的火焰,给我巨大的热力:它将久久地、久久地印在我的心里 ……

6、天涯海角有尽处,只有师恩无穷期。感谢您,老师!

7、生旅程上,您丰富我的心灵,开发我的智力,为我点燃了希望的光芒。谢谢您,老师!

8、老师,感谢您用自己的生命之光,照亮了我人生的旅途。

9、老师,在今天我们身上散发的智慧光芒里,依然闪烁着您当年点燃的火花!

10、老师,您是海洋,我是贝壳,是您给了我斑斓的色彩 …… 我当怎样地感谢您!

11、忘不了您和风细雨般的话语,荡涤了我心灵上的尘泥;忘不了您浩荡东风般的叮咛,鼓起我前进的勇气。老师,我终生感激您!

12、踏遍心田的每一角,踩透心灵的每一寸,满是对您的敬意。

13、有如从朔风凛冽的户外来到冬日雪夜的炉边;老师,您的关怀,如这炉炭的殷红,给我无限温暖。我怎能不感谢您 ?

14、因为您的一片爱心的灌浇,一番耕耘的辛劳,才会有桃李的绚丽,稻麦的金黄。愿我的谢意化成一束不凋的鲜花,给您的生活带来芬芳。

15、您用心中全部的爱,染成了我青春的色彩;您用执著的信念,铸成了我性格的不屈 …… 老师,我生命的火花里闪耀着一个您!

16、您送我进入一个彩色的天地,您将我带入一个无限的世界 …… 老师,我的心在喊着您,在向您敬礼。

17、没有您的慷慨奉献,哪有我收获的今天。十二万分地感谢您,敬爱的老师。

18、您谆谆的教诲,化作我脑中的智慧,胸中的热血,行为的规范 …… 我感谢您,感谢您对我的精心培育。

19、真空、坚定、谦逊、朴素 ―― 这是您教给我唱的歌,这是您指引我走的人生之路。

20、有一道彩虹,不出现在雨后,也不出现在天空,它常出现在我心中,鞭策着我堂堂正正地做人 ―― 给时刻关怀着我的导师!

21、敬爱的老师,谢谢您以辛勤的汗水滋润我们的心田,并抚育我们茁壮成长。愿您所有的日子都充满着幸福、欢乐与温馨!

22、假如我能搏击蓝天,那是您给了我腾飞的翅膀;假如我是击浪的勇士,那是您给了我弄潮的力量;假如我是不灭的火炬,那是您给了我青春的光亮!

23、把精魂给了我,把柔情给了我,把母亲般的一腔爱给了我 …… 老师,您只知道给予而从不想收取,我怎能不向您表示由衷的敬意?

第5篇:给恩师的一份信

尊敬的恩师:

您好!近来您和家人可否健康?工作可否顺利?

恩师,就让我这样称呼您吧,我不知道,五百年前我们是怎样的相遇,才换来今生这样的恩情!

恩师,您的恩情我今生不会遗忘,愿苍天保佑我们还能够相遇。曾和张伟荣有说:“有些情是在经常地交往中保持长久的,但有时候也会反目。可有些恩情是一辈子都不能忘记的,忘记意味着背叛。”对于我而言您的情属于后者。

我爸爸经常自责自己说没有让我去县二中读高中是一个错误,以至于在三年后没有考上一个好一些的大学。可是只有我自己知道在我青春最美好的三年中我得到什么。

(关于高中)

高一的时候,面对班级里的那么多优秀的同学,我曾卑微过、胆怯过。还好,这一年的时光平平淡淡就过去了也逐渐的适应了高中孤寂、单调的生活。

到了高二,文理分班让我迎来了一段新的征程。是的,不管是什么情况我都会力争当班长。令我意外的是,您直接任命我当班长,这让我受宠若惊。那天放学后我在日记本上写下了这样的一段话“我想要这个职位。可当我真正得到以后就觉得忐忑不安,也许是以后要面对与各种不同性格的同学打交道而惧怕,也许是我要在这剩下的两年中锻炼自己而有点胆怯。不管怎么样这都会给我以后的人生道路打一 1

些底子。”是的在这一点上我很感谢您。接下来的时候,我发现很多事情不是当初所想象的那样简单,碰到了许多的“钉子”,这些“钉子”一度让我有放弃职位的念想。您的一句话说服了我又有坚持下去的理由“一个人不管在任何时候都不可以说自己不行的,当你在挣扎的时候你的对手也同样如此,如果你不愿意输在对手的手里,那你们就要坚持到最后。”是的,我不愿轻易放弃。其实,最感谢您的是一直都信任我,让我明白了那一句古语“用而不疑,疑而不用”信任对于做下属的是多么的重要。在做班长期间让我悟透了很多为官做人之道,尽管那些都是皮毛。

高中的时光转瞬到了高三。现在想起来,那段岁月是最值得怀念的。我们一起吃过的苦,还有一起去水帘洞游玩,现在想起来真的很开心。

其实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在您的照顾下我能够加入中国共产党。老师我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情去表达我对您的敬意。

(关于大一)

在这一年的大学里,我明白了很多的道理,认识了许多的人,无不与党员身份有关。

九月的秋意正浓,太阳依旧那样炙烤着绿洲上的城市。我独自携带着行李走在葡萄藤长廊下,一丝的凉风袭来也有一种惬意之情。

大学的生活是从军训开始的,在我的脑海里军训只有在媒体上被提及,羡慕之意总是流连。可是当我真正的接触的时候才感觉是怎么一回事,与我们同龄的教官经历很多不为人知的事,看起来是那么的

沧桑。也许教官没有把我们当做一名军人,也许我们就根本不配称为军人,我们只是那个为了拿到学分而浑水摸鱼的“大学生”而已。半个月的军训生涯就在我们的埋怨、散叫声中结束,从此我们再没有与军人交汇的结点了。

“十一”假期过后,我们大学的课就刚刚开始。教室不再是固定的,老师不再是管理我们的。兴奋之余让我们有了更多的思考,如果没有很强的自制力,我们的大学生活就会轻易地流逝。这让我想起了我们俩当初的对话“大学里就靠自觉,除了你自己没有人会管你。”我当时在想高中的三年我都在自觉中过来了,还怕大学的生活?很多事情在没有亲历过时真的不可以信口开河。我和一个很要好的同学就彼此间监督没有浪费过多的时光。在学校里没有懒床的习惯。

开学的时候通过党组织,我认识一个似乎是我在大学里的贵人—冯佳乐学姐,一个娇小可爱、面容清秀,大我一岁的大三学姐。因为同一专业的原因,更者工作上的关系,我们俩的接触甚多。她教给我很多的东西,带着我也认识了很多人,很快在学校里我就熟悉了一切。和其它人一样我加入了学生会的生活部—一个干杂活的部门。当初进这个部门都是学姐给我的指导她的言辞很是直白,学生会的利害、发展前途都给我说的很明白。当初听到这些感觉也没有什么,可是后来一想让我值得思考。

学姐给我的帮助除了工作上的指导,更多的是学业上的指导。我们的专业课—会计学,也怪我们碰到一个脾气很差的老师,讲课的时候总是带着情绪,我们基本上就不太喜欢听她的讲课,但是我始终座

在第二排,枯燥的会计实在是无聊,我就在看课外书或者自学,到了期末考试老师什么题也不给,我们顿时感觉考试渺茫。可是学姐听了以后就主动的给我补课,她也正好学习会计准备考初级会计资格证,顺带给我讲解。我们足足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总算对课程有了头绪,整理的资料我也给我我们班的同学。在放学之前会计考试成绩也出来了,成绩觉得理想,我们班的三分之二挂了,就连58分的也挂,同学哀声怨道。

除了学姐自己讲解,不会的还找她们班级的学长给我辅导,比如高数。

老师,我的大一生活就这样草草结束了。回想我带着沉重的行李和求学的梦想走在那葡萄藤走廊下的情景,就如同昨日的事情。不得不承认时间过得飞快。

老师,原谅我的写法粗浅。也感谢您抽出宝贵的时间阅读学生的陋记。当您阅读这封信的时候我们学校的大二全体同学已经在北疆的兵团捡棉花,听学校的老师说新疆农业大学的这一项实践活动是全国仅有的,而且是经过教育部批准的。二十天的实践活动会给我们的大学生活增添一抹可以回忆的色彩。

此致

敬礼

学生:张利怀

第6篇:给恩师的一封信

感谢信

尊敬的李老师:

您好!

我是您的的首届学生,我叫王东。不知道您还记得这个当年的体育委员吗?时隔多年,虽然我不知道您现在在哪里,但是您的音容笑貌,您对我的教诲和影响却一直萦绕在我的身边,伴随着我成长。

‘老师’,恐怕每个人都不会陌生。一提起老师,我们都会悲喜交集,有的咬牙切齿,当年愤恨之情犹在;有的会潸然泪下,感激之情溢于言表。而要说起最感激的老师,我的脑海中会毫无疑问的闪现出您——李玉环,我的初一班主任,我最敬爱的人。

记得那是刚升入初一的时候,您选拔班干部,我就在下边想‘嗨,这与我有什么关系,我的成绩又不怎么样,肯定没我啥事’。当选到体育委员的时候,您走到我的面前,问我‘王东,给你个体委干吧,你愿意吗?’我死活都不答应,说我根本没干过班干部,没有经验。但是,是您的执着让我不得不接受了这份工作。而就是从这刻起,我的人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我原先是一个很内向的学生,而且很不自信。自从您让我当上了班干部,我就暗暗下定了决心,一定不能辜负您对我的期望。于是,课堂上,我开始努力地学习;大课间、体育课上我认真的履行好体育委员的职责。日子就这样一分一分的过去了,终于,让人头痛的期中考试来临了,由于我的底子差,考了28名。这可急坏了您,您把我单独叫到办公室,认真的询问了我的情况并关心了我的生活,让我有

困难一定要找您。这再次让我鼓起了干劲,说真的,当时我认真学习不是为了自己,只是想考好看到您脸上绽出满意的笑容。

为了能让我考出好成绩,您答应了我跟咱班第二名的孟德福同桌,只是您知道我俩是最好的朋友,怕我俩玩疯了,还特意给我们安排了一定监察员——李慧,咱班的班长。在您的安排下,在孟德福的帮助以及自己的努力下,年前期末考试我考了14名。本来,我的心里美滋滋的,毕竟前进了14个名次啊,而且由于我在班里的威望很高,仅仅5个名额的“三好学生”就让我挣走了一个,别提多兴奋了。可就在您发奖状点到我的时候,那一句轻轻的耳语‘还不行,继续努力’让我的心一下子平静了下来,我想,‘是啊,既然我能进前15名,就证明我是有实力的,我要再接再厉,争取更好的成绩让老师和父母为我骄傲’。

年后,为了让我们收好心,能够尽快的回到放假前的学习状态,学校决定举行一次会操比赛。于是,各个班就较上了劲,尤其是我们体育委员之间,为了班级和自己的荣誉、为了给您一个满意的答复,我全力以赴,认真的训练,嗓子喊哑了,您十分的心疼,给我送来了‘金嗓子’。比赛到了,我的嗓子还没有好,您心疼我,让我不要上了。但是,我知道辛苦了那么久,等的就是这一天,关键时刻决不当孬种,要上、必须上。上场之后,我先前的紧张都抛到九霄云外去了,脑海中剩下的只有一连串的指令动作。下场后,您一句“好样的,抓紧休息一下吧!”让我感觉之前受得所有的苦都是值得的!很快,公布了成绩,咱班获得了全年级八个班的第一名,咱班顿时变成了一片

欢乐的海洋……..

之后,在您的帮助下,我的学习成绩不断地上升,期中、期末分别考取了第5名、第4名的好成绩。这在我今后的学习、工作中都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李老师,您对我的帮助可能自己已经忘记了,但是对我来说却是永远不敢忘怀的!学生对您无以为报,只有默默地祝您身体健康、工作愉快、长命百岁、一生平安!

此致

敬礼

昌乐外国语学校

王东

第7篇:给恩师的毕业赠言(xiexiebang推荐)

给恩师的毕业赠言

给恩师的毕业赠言

愿欢快的歌声,时刻萦绕着您;愿欢乐年华,永远伴随您.祝您节日愉快!

老师,我们诚挚的祝福,就像老树上的翠绿,浓浓密密,与岁月俱增!

所有的思念,更融合着不尽的感激与敬仰,愿您的节日里洋溢着 璀璨,平安!

当我们采摘丰收果实的时候,您留给自己的却是被粉笔灰染白的两鬓白发. 向您致敬,敬爱的老师!

多想再一次注视您的目光,多想再一次倾听您的讲课,多想再一次紧握您的双手,衷心道声谢谢,用我所有的真诚。

一份诚挚的祝福,代表一颗颗充满感激的心.愿您的喜悦,您的愿望,在您打开这小小卡片时能够同时满足!

愿我的祝福像朵小花,永远盛开在这温馨的收获季节,替您时时刻刻点缀出欢乐洋溢。

我们班有时难以管教,但我们真的敬爱您!

给老师的毕业赠言----赞颂老师的诗句

园丁的汁水,在绿叶上闪光;教师的汗水,在心灵中结果。园丁的梦境,常常是花的芳香,叶的浓荫;教师的梦境,常常是甜的笑脸,琅琅的书声......

教师像一支红烛,燃烧得越旺,心里越欢畅,燃烧得越彻底,心里越快慰;即使燃烧到最后,也还要进行勇敢的冲刺。老师,我爱你们!

老师,大家都说您培养着祖国的栋梁;我却要说,您是祖国的栋梁。正是您,支撑起我们一代人的脊梁!

您讲的课,是那样丰富多彩,每一章节都仿佛在我面前打开一扇窗户,让我看见了一个斑斓的新世界。

老师,不知您可否还记得那个两次分班都是您的学生,而且上课总是迟到淘气的女孩,几年过去了,她长大了,一直想对您说声感谢,感谢您对她一切的好,谢谢您对她的宽容与教诲。但是她一直联系不到您,只能在这里祝愿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并祝您节日快乐!

有一种爱无与伦比,有一种情无法忘记,那就是老师的爱和情。有人说,老师您已经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其实,您的坐标只在我们学生的心里。

啊,有了您,花园才这般艳丽,大地才充满春意!啊,有了您,花园才这般艳丽,大地才充满春意!老师,快推开窗子看吧,这满园春色,这满园桃李,都在向您敬礼!

如果没有您思想的滋润,怎么会绽开那么多美好的灵魂之花啊,老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谁不在将您赞扬!

传播知识,就是播种希望,播种幸福。老师,您就是这希望与幸福的播种人!

老师,您是美的耕耘者,美的播种者。是您用美的阳光普照,用美的雨露滋润,我们的心田才绿草如茵,繁花似锦!

您为花的盛开,果的成熟忙碌着,默默地垂着叶的绿荫!啊,老师,您的精神,永记我心!

您多像那默默无闻的树根,使小树茁壮成长,又使树枝上挂满丰硕的果实,却并不要求任何报酬。

我的赞颂,我的崇敬,不仅是因为您富有才华,更是由于你一生都在进行探索!

老师,您还记得我吗?那个顽皮而不懂事的孩子.当您收到这张心意卡时,就想我又来到您的身边.您的教诲,是明朗朗的阳光,照在我的心田里,让我青春之花开放. 老师,您启迪我真正领会了大自然的恩惠,从此我读懂了每一瓣绿叶,每一片彩云,每一个浪花。

敬爱的老师,素白的雪,是您的象征;献上为您编织的神圣光环,祝福您岁岁愉快,年年如意! 教诲如春风,师恩似海深。

我们喜欢你,年轻的老师;您像云杉一般俊秀,像蓝天一样深沉;您有学问,还有一颗和我们通融的心。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桃李芬芳,其乐亦融融.祝福您,节日愉快!

别后,漫漫岁月,您的声音,总在我耳畔响起;您的身影,常在我脑中浮现;您的教诲,常驻在我心田......在今天这属于您的日子里,恭祝您平安如愿!

我不是您最出色的学生,而您却是我最崇敬的老师.在您的节日,您的学生愿您永远年轻!

恩师掬取天池水,洒向人间育新苗。 敬爱的老师,您的教诲如春风,似瑞雨,永铭我心.我虔诚地祝福您:安康,如意!

您给了我灿灿如金的生活真谛,经过岁月的磨洗,弥久而愈明!

刻在木板上的名字未必不朽,刻在石头上的名字亦未必永垂千古;而刻在我们心灵深处的您的名字,将真正永存!

一切过去了的都会变成亲切的怀念,一切逝去了的方知其可贵——我怀念这您带我们走过的分分秒秒。

今天,在遥远的他乡,您的学生把您给予的昨天,折叠成记忆的小船,任其飘荡在思念的心湖......

第8篇:教师节给母校恩师的祝福语短信

在这特别的日子谨向您致以永恒的感激之情。对您的谢意,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教师节快乐!老师,感谢您用自己的生命之光,照亮了我人生的旅途,对您我满怀感谢之情。

没有人比您更值得如此深厚的谢意。仅这一天远不足以表达对您的感激之情。

亲爱的老师,您就象那春天的细雨,滋润着我们的心田。您给予我们

的爱和关怀将鼓舞着我们走过艰难困苦。

老师:每一缕的阳光是我对您的祝福,每一颗星星是我看您的眼睛,每一丝雨牵着我对您深深的思念,想念你。

或许我不是您最中意的学生,但您却是我将终身感谢的人。正是您,使我学会该如何长大!

难忘恩师对我的激励,使得学生也能从事太阳底下光辉的事业!祝你健康,多育祖国的良苗!

祝教师节快乐,永远年轻,并愿阳光般灿烂的笑容永远与你相伴!

鲜花、掌声、祝词表达了学生的心愿:老师您辛苦了!学生祝您:天天“九.十”,永远快乐!

也许,您不是最优秀的,但在我心中您是最棒的!节日快乐,老师!

老师,您是祖国宏伟蓝图的设计者,从事着最光荣的事业。是不流泪的蜡烛,是只吐丝不为自己做茧的春蚕!

一生平凡,一世艰辛,默默把知识奉献,您是文明的使者,您是辛勤的园丁,衷心感谢您,祝您健康快乐!

老师给我的影响和教育让我终生难忘,感谢您,亲爱的老师。

老师,也许就在今天,您不会想起我,但是我会想起您!祝您节日快乐,身体健康!

老师在学校时您管得那么严,所以我对您只能投之以逃。毕业了,您再也不会管我了,所以我对您要报之以礼。

恩师永铭记,师恩久难弃——祝您永远就是(九·十)快乐!!!

恩师永铭记,师恩久难弃.祝天下老师快乐开心!!!节日快乐!幸福永远!

每一次,成功、快乐时,我最希望同我分享的人,就是我敬爱的老师!祝天下老师快乐开心!!!

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晴雨,加上五脏六腑,七嘴八舌九思十分用心,滴滴汗水诚滋桃李芳天下。

如果可以选择,我依然是您离不开的学生;如果可以重来,我一定是您最出色的学生!

老师,您是蜡烛,给我们带来光亮;您是园丁,浇灌祖国的花朵;您是米兰,默默的奉献自我

1老师:想请您吃饭却没有钞票;想送您礼物却还没买到;想说我爱您却怕师母生气……那就让今天快点过去吧!

成功源自您的栽培,优秀出自您的耕耘。为今天喝彩的同时,我们永远铭记您当初的教诲和箴言!

辛勤的汗水是您无私的奉献,桃李满天下是您最高的荣誉。祝您:节日快乐!幸福永远!

我说老师啊,您说我们考上大学的时候就是您找女朋友的时候,可现在呢,还是光棍一条,好汉一个,不要耽误自己的终身大事呦。

我们从幼稚走向成熟,从无知走向文明,是您??亲爱的老师,您用生命的火炬照亮了我前进的道路。

我歌颂粉笔。它给予我学问,勾勒我的灵魂,指点我的前程,那美丽的粉笔不正是您的化身吗?谢谢您,老师!

您讲的课,是那样丰富多彩,您的每句话犹如久旱的树苗得到滋润,我们就是在您的滋润下,长成参天大树。

您的声音,总在我耳畔响起;您的教诲,常驻在我心田。祝您教师节快乐!

当我们采摘丰收果实的时候,您留给自己的是粉笔灰染白的两鬓白发。向您致敬,敬爱的老师!

我虔诚得不敢寻觅词汇,因为老师这两个字本身就是世界上最崇高的敬词。

今天,在遥远的他乡,您的学生把您给予的昨天,折叠成记忆的小船,任其飘荡在思念的心湖。

愿我的祝福像朵小花,永远盛开在这温馨的收获季节,替您时时刻刻点缀出欢乐洋溢。

我不是您最出色的学生,而您却是我最崇敬的老师。在您的节日,您的学生愿您永远年轻。

是谁给了我们文明语言?是谁教会了我们人生的哲学?是谁教会我们怎样做人?是您!辛勤的园丁!祝您节日快乐!

愿欢快的歌声,时刻萦绕着您。愿欢乐年华,永远伴随您。祝您节日愉快!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桃李芬芳,其乐亦融融。祝福您,节日愉快!

阳光普照,园丁心坎春意浓;甘雨滋润,桃李枝头蓓蕾红。祝您节日愉快!

老师我已不再顽皮,已在自己的事业中茁壮发展。那清脆下课铃声都已成为往事,唯一没变的是学生对您的思念。

秋风落叶轻拂过,宛如当年您敦厚的手、慈祥的话,给我最温柔的抚慰、最诚挚的教化。

祝福您亲爱的老师……

经历了风雨,才知道您的可贵;走上了成功,才知道您的伟大;--谢谢您我尊敬的老师!

亲爱的老师,虽然我不常去看您,可是每当想到您,我的心头都会掠过一丝温暖。祝您天天快乐!

今年过节不俗套,借助科技送贺词;祝老师再青春20年,贺老师桃李满人间,希望老师有空到学生家里转一转。

想念您,怀念您——老师!对您的怀念与祝福将于日俱增,让一幕幕脉脉深情与祝福盈满,好人

一生平安!

您的辛劳是我们的动力,我们的成功是您的骄傲,然而我们会为您自豪!!

老师,您知道吗,您在讲台上的形象好伟大,好迷人,希望您永远青春永驻,光芒四射,桃李满天下!

我多想再一次注视您的目光让热情重新把我的理想点燃我多想再一次聆听您的讲课让知识重新给我飞翔的翅膀

师恩重如山,学生不敢忘,借您的节日送上

一份祝福,祝福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桃李满园!

我尊敬的老师,我的成功是您给于的支持,千言万语一声“谢谢”——您是我永远的老师,永远的朋友!

送个短信祝福你,深深表达我心意。桃李天下漫花雨,幸福常在您心底!

思念将我丝丝思念化作殷殷祝福捎给远方的您……曾经给我阳光、雨露、春风的老师

愿温馨喜悦与幸福……如同吐露芬芳的花朵洋溢在您欢乐的时光我们最爱的老师

您是一棵挺拔的树,曾结过成熟的果实,岁月在您的身上镌刻下苍老的年轮,您的身旁却崛起一片森林郁郁葱葱。

献给敬爱的老师:我们搜寻那些美丽耐人的回忆,也默默遥远地祝福您永远健康快乐!

老师—感念的季节风吹过我的眼眸,雨落在心中几番幕起又幕落,忍不住又忆起童年往事,悄悄问候您!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想对老师您说声:老师节日快乐!愿您在今后的日子里更加健康快乐!

您的学识让我们钦佩,您的为人让我们折服,您的节日让我们共同庆祝!老师,节日快乐!

白色的粉笔末,一阵阵的飘落。它染白了您的黑发,却将您青春的绿色映衬得更加浓郁。

轻轻的一声回侯,不想惊扰您!只想真切知道您的一切是否安好……

不管工作有多么的繁忙,只要记得我时刻都在远方关望您、祝福您就好。

我若是CEO,您就是CEO的老师。我若是总统,您就是总统的老师。不管我将来人生的路将是怎样,我都会永远爱您,老师!

希望今天,所有的老师都会从心里微笑,为了桃李满天下!只要老师快乐,我们就快乐!

您就像一位辛勤的园丁,我们就像您培植的小树,我们愿在冬天为您抵挡寒冷,春天带给您绿意,夏天带给您凉爽,秋天带给您硕果!

您是灵魂的工程师!我们永远尊敬您,热爱您!祝您事事顺意,每天都有一份好的心情!

老师我永远记得您对我的教诲,正是您让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

您用生命的火炬照亮了我前进的道路,我要衷心对您说一声:谢谢您,老师

小时候总觉得您太严厉,现在才知道这是您爱的表现。老师,祝您节日快乐!

当我第一次走进课堂,叫您一声老师时,便意味着我一生都做您的学生。

在人生的旅途上,是您为我点燃希望的光芒,给我插上理想的翅膀,翱翔在知识的海洋上。感谢您,老师!

三年过去了,一切都变成那昏黄色的画面。怀念操场,怀念教室,更怀念您!!我的老师!教师节快乐!

讲台上,书桌旁,寒来暑往,春夏秋冬,撒下心血点点。辛苦了,我的老师。

如果我是诗人,我将以满腔的热情写下诗篇,赞美大海的宽广和深远。并把它献给您??我的胸怀博大、知识精深的老师。

春雨,染绿了世界,而自己却无声地消失在泥土之中。老师,您就是我们心田的春雨,我们将永远感谢您。

您是火种,点燃了学生的心灵之火;您是石阶,承受着我一步步踏实的向上的攀登;您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

将来,无论我成为参天大树,还是低矮的灌木,我都将以生命的翠绿向您祝福,我的老师!

您是一片神奇的海滩,任我俯拾人世间那些美丽的贝壳。祝您教师节快乐!

您像一只蜡烛,为学生献出了所有的光和热!您的品格和精神,可以用两个字概括,那就是燃烧!

像天空一样高远的是您的胸怀、像大山一样深重的是您的恩情、请您接受我诚挚的祝福吧,教师节快乐!

阳光普照,园丁心坎春意暖;雨露滋润,桃李蓓蕾红。您辛苦了!祝您教师节快乐。

作为父母,我们深知您在我们孩子成长道路中的重要。谢谢您所做的一切,衷心感谢您,我孩子的恩师。

你不仅是一位合格的教师,更是一位好朋友,谢谢你所做的一切。

第9篇:毕业学生赠言给恩师

有如从朔风凛冽的户外来到冬日雪夜的炉边;老师,您的关怀,如这炉炭的殷红,给我无限温暖。我怎能不感谢您?

对于您教诲的苦心,我无比感激,并将铭记于心!

天涯海角有尽处,只有师恩无穷期。感谢您,老师!

您用心中全部的爱,染成了我青春的色彩;您用执著的信念,铸成了我性格的不屈 …… 老师,我生命的火花里闪耀着一个您!

鸟儿遇到风雨,躲进它的巢里;我心上有风雨袭来,总是躲在您的怀里--我的师长,您是我遮雨的伞,挡风的墙,我怎能不感谢您!

没有您的慷慨奉献,哪有我收获的今天。十二万分地感谢您,敬爱的老师。

您送我进入一个彩色的天地,您将我带入一个无限的世界 …… 老师,我的心在喊着您,在向您敬礼。

把精魂给了我,把柔情给了我,把母亲般的一腔爱给了我 …… 老师,您只知道给予而从不想收取,我怎能不向您表示由衷的敬意?

您的眼神是无声的语言,对我充满期待;是燃烧的火焰,给我巨大的热力:它将久久地、久久地印在我的心里 ……

假如我能搏击蓝天,那是您给了我腾飞的翅膀;假如我是击浪的勇士,那是您给了我弄潮的力量;假如我是不灭的火炬,那是您给了我青春的光亮!

敬爱的老师,谢谢您以辛勤的汗水滋润我们的心田,并抚育我们茁壮成长。愿您所有的日子都充满着幸福、欢乐与温馨!

老师,在今天我们身上散发的智慧光芒里,依然闪烁着您当年点燃的火花!

往日,您在我的心田播下了知识的种子,今天,才有我在科研中结出的硕果 ―― 老师,这是您的丰收!

您谆谆的教诲,化作我脑中的智慧,胸中的热血,行为的规范 …… 我感谢您,感谢您对我的精心培育。

因为您的一片爱心的灌浇,一番耕耘的辛劳,才会有桃李的绚丽,稻麦的金黄。愿我的谢意化成一束不凋的鲜花,给您的生活带来芬芳。

忘不了您和风细雨般的话语,荡涤了我心灵上的尘泥;忘不了您浩荡东风般的叮咛,鼓起我前进的勇气。老师,我终生感激您!

真空、坚定、谦逊、朴素 ―― 这是您教给我唱的歌,这是您指引我走的人生之路。

有一道彩虹,不出现在雨后,也不出现在天空,它常出现在我心中,鞭策着我堂堂正正地做人 ―― 给时刻关怀着我的导师!

老师,感谢您用自己的生命之光,照亮了我人生的旅途。

生旅程上,您丰富我的心灵,开发我的智力,为我点燃了希望的光芒。谢谢您,老师!

春雨,染绿了世界,而自己却无声地消失在泥土之中。老师,您就是滋润我们心田的春雨,我们将永远感谢您。

老师,您是海洋,我是贝壳,是您给了我斑斓的色彩 …… 我当怎样地感谢您!

踏遍心田的每一角,踩透心灵的每一寸,满是对您的敬意。

上一篇:部编二年级语文期末卷下一篇:古典诗歌中的对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