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中国近代史的纪录片

2023-07-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讲中国近代史的纪录片

历史:一轮课件 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先秦第3讲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 译文:颜渊问(怎样才是)仁。孔子回答说:“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恢复到符合周朝的礼仪制度,就是做到了仁。有一天天下的人都做到了克制自己,恢复了周朝的礼仪制度,天下就成为仁义的天下了。是不是能够做到仁义,在于自己(想不想去做),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又追问说:“请问详细的条目。” * 孔子回答说:“不符合礼仪制度的事情不要去看,不符合礼仪制度的言论不要去听,不符合礼仪制度的言论不要去说,不符合礼仪制度的事情不要去做。”颜渊对孔子表示自己的决心说:“我颜回虽然不是什么聪明的人,请让我按照您的话去做吧!” * 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是“仁”,即“爱人”,这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伦理准则。要求人们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认为“苛政猛于虎”,主张以德治民。其主观目的是缓和阶

春秋 战国 * 春秋 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政治上主张 “____”,反对严刑峻法 孔子 仁”――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维护周“__”,主张贵贱有“序” 主张以__治民,发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主张逐步____,认为可以“损益”旧的章法 以“________”的思想办学,注重教育方法 无为 礼 德 有教无类 改良 * 战 国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 代表下层人民的愿望 孟子:主张仁政,提出“民贵 君轻”的思想,具有朴 素的“____”思想 荀子:自然有自己的规律,主 张“____________” :庄子发展了老子的唯心哲学 墨家 儒家 法家 道家 人本 制天命而用之 * 法家 韩非子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当代必然胜过古代; 应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主张“________”来国; 主张建立________ __________的封建国家 这是战国时期最适应诸侯国封建君主统治需要的思想主张 以法为本 君主专制 的中央集权 * 文学艺术 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帛画是《________ __》《御龙图》,四川出土的______ __________上的图案花纹已发展为完整画面,乐器有________曾侯乙墓出土的全套编钟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____》,分风、雅、颂三部分,具有________和________的创作态度 屈原创造出新的诗歌体裁“楚辞”,其著名诗篇是《____》 孟子和庄子的散文各具特色 诗经 人文精神 现实主义 离骚 妇女凤鸟 图 嵌错赏 功宴乐铜壶 湖北随州 * 科学技术 天文:有世界上最早的关于____ ____的记录和最早的天文 学著作《________》 历法: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统―― 十九年七闰原则 物理:“《墨经》光学八条” 医学:“________”。扁鹊与望、 闻、问、切四诊法 哈雷 彗星 甘石星经 脉学之宗 * 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是春秋时期人,代表奴隶主阶级利益,到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地主阶级利益。而战国时墨家代表小生产者利益,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 2.儒家、法家和道家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上为统治者设计了各具特色的治国思想: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仁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主张法治,强调暴力统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主张“无为而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 *

一、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思想文化繁荣的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高峰,出现了文化繁荣的局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文化繁荣的原因有以下方面: 1.社会生产力提高和经济的高度发展,为思想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 2.阶级关系变革,奴隶制崩溃,以及封建制度的确立,为思想的繁荣提供了政治条件 。 3.激烈动荡的社会环境和划时代的大变革,使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各自主张,形成了“诸子百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 4.各国统治者为了争霸战争和政治统治需要,纷纷网罗人才,优待知识分子,让其为争霸战争和富国强兵出谋划策,这种宽松的环境和优裕的地位,有利于文化繁荣。 5.私学的兴起和讲学之风的出现,造就了一批有知识有才干和敢于表达自己政治观点的思想家。 * 6.民族融合的加强,各民族文化交流的扩大,丰富了华夏文化,有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 7.夏商周时代的成果,奠定了以后科技文化繁荣的文化基础。 *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思想文化是对现实的反映。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与一定时期的经济、政治、民族关系、文化继承和交流等因素密不可分。但总结具体某一时期呈现的思想文化状况原因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既要注重规律性的把握,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生搬硬套,注意灵活运用。 * 2011??广东卷 “夫仁政,必自经界 土地的分界 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 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从材料可以看出孟子认为实行仁政必须从土地分界始即首先要解决土地问题。故选择C项。 * 2011??安徽卷 安徽境内历史遗存丰富,人文景观众多。下图中体现儒家伦理思想的是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 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和图片信息获取能力。①属于佛教思想,不符合题意;②体现了儒家思想三纲五常的内容,符合题意;③老子属于道家的思想;④体现三纲五常 “孝肃” 的内容。故选B项。 *

二、战国百家争鸣与欧洲文艺复兴有何异同 相同点:(1)都发生在社会转型时期,都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变革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中产生巨大反响的产物。如中国的封建生产力发展和封建生产制度确立;西欧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与发展。 (2)都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如中国的封建生产方式和西欧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 (3)都属于当时的思想解放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科技进步、生产发展和历史进步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4)在新思想成就中,都突出了现实社会中“人”的巨大的作用。中国以人为本的思想倾向突出;西欧形成了“人文主义”的思想。 不同点:(1)发生的时间和空间范围不同。时间相距近千年,地处东亚与西欧。 (2)发生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国处于封建社会初步形成的铁器时代,西欧处于封建社会瓦解的工场手工业时期。 * * (3)主要打击的对象不同。中国的斗争矛头是奴隶制残余;西欧的斗争矛头主要指向天主教会。 (4)新思想的阶级性质不同。中国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和小生产者;西欧代表新兴的资产阶级 。 * A.都处于封建社会初步形成的铁器时代 B.矛头都指向奴隶制残余 C.都在政治制度、思想文化方面提出了新内容

D.都在思想领域中重视人的作用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相似之处是 *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注意比较的是两者的相似之处,即找他们的共性。A、B、C三项都不符合文艺复兴运动。 答案为D * 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 ) A.天行有常 B.人性本恶 C.礼法并重 D.民水君舟 * 本题考查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间接考查了法家思想的特色。法家主张实行严刑峻法,其出发点就在于认为人性是恶的,需要用严酷的刑罚来压制人性的恶。因此,荀子与法家思想有共通之处。 答案为B *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

第2篇:近代史——纪录片圆明园观后感

纪录片《圆明园》观后感

园林12-5

沈晓薇

120314524

“在地球上某个地方,曾经有一个世界奇迹,它汇集了一个民族几乎是超人类的想象力所创作的全部成果。这是一个震撼人心的尚不为人熟知的杰作。你可以去想象一个你无法用语言描绘的仙境般的建筑,那里不仅有艺术珍品,还有数不胜数的金银珠宝,那就是圆明园。”

—维克多•雨果

圆明园—这个令国人既自豪又痛惜的名字,曾经让多少人为之魂牵梦绕……它汇集了当时江南若干名园胜景的特点,融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以园中之园的艺术手法,将诗情画意融化于千变万化的景象之中.圆明园也是一座异木奇花之园,名贵树木多达数万株.遗憾的是,经过法国联军和八国联军的两次洗劫圆明园,园中的建筑被烧毁,文物被劫掠,奇迹和神话般的圆明园变成一片废墟……

圆明园,对于我们园林人来说,是多么令人自豪和骄傲的历史。而他的覆灭,对于华夏子孙来说,又是多么遗憾和惋惜的历史!

也许,这种情绪本来并不显著,但是通过这部纪录片,我仿佛看到他在我眼前繁盛至凋零,更真切地看到中华民族在那个特殊的动荡年代的悲鸣。

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郊,建于明朝。1709年,清朝康熙帝把该园赐给四子胤祯(后 来的雍正帝),并赐名圆明园。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位皇帝150多年的 经营,集中了大批物力,役使了无数能工巧匠,倾注了千百万劳动人民的血汗,把它精 心营造成一座规模宏伟、景色秀丽的离宫。可以说,圆明园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也是中国人民建 筑艺术和文化的典范。不仅如此,圆明园内还珍藏了无数的各种式样的无价之宝,极为 罕见的历史典籍和丰富珍贵的历史文物,如历代书画、金银珠宝、宋元瓷器等,堪称人 类文化的宝库之一,也可以这样说,它是世界上一座最大的博物馆。

华美的圆明园,他美好、壮观、举世无双。世人总是用最美好的词汇来臆想他。可是,他们有没想过,圆明园的“举世无双”正是清廷封建统治、腐败贪婪的最好代表。一句“中国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轻描淡写,这其中包含多少普通劳苦大众的血与泪,悲泣与哀鸣。而造成这种延续千百年来的悲伤,是封建统治,是这早已与世界脱轨的、落后的、早该推翻的,封建统治。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闯进圆明园,立即疯狂地进行抢劫。 首先闯入圆明园的是法国侵略军,他们见物就抢,每个法国士兵口袋里装进的珍品, 价值三四万法郎。他们空手而进,满载而归。在法国军营里,堆积着珍奇的钟表、五光 十色的绫罗绸缎,以及珍贵的艺术品,价值达3000万法郎。 英国侵略军虽然来迟了一步,但金银财宝也装满口袋。更可恶的是,对那些搬不走 的大瓷器和珐琅瓶,他们打得粉碎。 英法侵略军把圆明园抢劫一空之后,为了消赃灭迹,掩盖罪行,英国全权大臣额尔 金在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支持下,竟下令烧毁圆明园。大规模的焚烧共两次,第一次是 10月7日至9日,主要焚烧圆明园,大火连烧3昼夜,使这座世界名园化为一片焦土。这 场浩劫,正如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所描绘和抨击的那样: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夏宫, 一个进行抢劫,另一个放火焚烧。胜利原来可以成为强盗。

多么令人震惊,这种暴行,放之今日,岂不是要受到国际上那些“大国”的强烈谴责!但,可以预想到,但是国力孱弱的中国“政府”能做得也只有仓皇出逃、不闻不问!

可是从另一个也许更为客观的角度看,英法联军代表了什么?有一个细节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清军曾以12万对阵2万英法联军,结果阵亡3万余,而对方仅阵亡4人。双方之间悬殊的实力对比代表了西方先进的军事实力,也是清廷无能,封建统治落后又一佐证。而我们都知道,西方的先进并不只是军事,在科学技术等方面,尤其作为诱因的国家制度方面。也许,当时的中国唯一高于世界的是他灿烂的文化、艺术,统治者对此尤为自豪,因而对西方更为科学客观的绘画不屑一顾。封建统治的盲目自大可见一斑。

于是,当强大的西方先进强硬地入侵,落后的清政府的抵抗,可笑得就像以卵击石!

纪录片以一种客观笔调展现了圆明园的盛大,也展现了他的颓唐。却是一种隐晦的笔触表露了对清政府无能与自大的讽刺与批评。

我们总是惋惜,我们总是痛心于圆明园的陨落,可我们何时能把更多的时间和关注放在对历史的反省和警惕。我们总说“勿忘国耻”,我们也的确没忘,可是我们所做的我却太少太少。

近几年,重现圆明园的呼声屡见不鲜。我总觉得,这些学者的意见是好的,所有人都希望能恢复昔日的辉煌。也无可否认,我们国力的也许真的达到能重现昔日的地步。这些无可厚非。可我也固执地认为,圆明园的残垣破壁是中国人记住“落后就要挨打”这一血淋淋的教训的活生生的也是无言的命令。

2012年12月26日星期三

第3篇:中国近代史纲要:论中国近代海军的发展

论中国近代海军的发展

1840年,一声炮响轰开了中国近百年屈辱的历史,英法等西方国家的“坚船利炮”粗暴地撕开了古老中国闭关自守的万里海疆,中国海防藩蓠洞开。我们不禁萌生疑问:堂堂天朝的海军怎么就这么不堪一击,形同虚设了?

事实上中国在古代就有强大的水师队伍(海军前身),在当时取得了一些伟大的的成就。例如,东汉时伏波将军马援曾率船2000余艘出征,到明代时更有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然而自古中国海上力量就只着眼于江河的地盘,船队远下西洋只为宣扬国威而非贸易,只将海洋作为一道天然屏障而忽视了在海洋上的进一步发展。缺乏强烈的海洋观念和意识,恐怕是中国近代海军屡屡挫败的一个重要的历史原因。

近代海军和古海军的区别在于:近代海军具备先进的装备武器,舰体使用了钢铁,动力使用了蒸汽,火炮、鱼水雷等武器使用了机械化,此其一;其二是具备先进的相互联络手段和后勤保障设施;其三是统一的战勤组织指挥;其四是积极进取的使用战略。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然而清政府在创建晚清近代海军上,重视了第一和第二两个方面,建成了具有近代装备武器的北洋水师及其岸勤保障设施。但在第三第四两个方面的建设相差甚远,对第三方面似有所认识,但在实践上没有解决,落后的封建思想意识和多少年流传下来的古海军分汛军事制度造成的畛域割据没有解决,使舰队始终不能置于统一建设和统一组织指挥中。对第四个方面的建设则是忽视,而这个方面又恰恰是建设近代海军最重要的一着,是建设的灵魂。

在晚清建设近代海军上失败的原因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建设的战略指导思想落后,没有跟上时代的要求。

近代中国在西方"坚船利炮"的刺激下被迫向西方学习的结果,鸦片战争后,中国在国防观念上开始了重要转变。面对日益严重的海防危机,清政府第二次海防大筹议决心“惩前毖后”、“大治水师”,成立统一领导全国海军的海军事务衙门,逐步改变了重陆轻海的国防思想,将海防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提上议事日程,同时接受了“师夷长技”的主张,认识到引进西方先进海军技术装备的必要。观念的更新带来了海军建设的进步。

从19世纪60年代到甲午战争前,中国海军近代化建设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就。南洋海军、福建海军、广东海军初具规模,具有当时亚洲第一流近代化装备水平的北洋海军于1888年正式成军。与此同时,先后建成了远东第一流的旅顺、威海军港。在南起琼州、北至营口的万里海疆上,建立了一批新式海防炮台。创办了许多新式海军学堂,造就了一批海军人才。清末海军近代化建设的成就,增强了中国海防力量。

从“第一眼看世界”的林则徐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的呼喊,到洋务派的接力倡导,缓慢曲折的发展道路。从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利到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中国近代海军做过了一段漫长而曲折的道路。中国近代海军的产生发展和衰落,大体经历了八个阶段:

1840-1865年,是中国近代海军的萌芽阶段.在这阶段,中国的海防武装仍然是旧式水师,并已衰败 废弛到极点.面对前所未有的西方海上挑战,林则徐、魏源等爱国有识官员和知识分子,对近代海防建设进行了初步探索.19世纪60年代初,洋务派对旧式水师的近代化改造进行了初步实践.但是,他们采用花钱购买洋船雇佣洋人和手工仿制近代军舰的路是走不通的,因而,改造旧式水师的第一次尝试失败了

1866-1873年,是中国近代海军的筹备阶段.在这一阶段,洋务派吸取了手工造船失败的教训,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 福州船政局等近代化造船工业,并造出了一批近代军舰.与此同时,洋务派为培养海军人才,还初步兴办了近代化的水师学堂并开始派遣海军留学生,从而为近代海军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1874-1888年,是中国近代海军的创建阶段.这一个阶段,由于发生了日本侵台事件,清政府发动了一场海防大讨论.通过大讨论,洋务派的近代海防思想基本形成;清政府则正式决定创办近代海军.经十年努力,初步建成了北洋 南洋 福建 广东四支海军.其中,福建海军刚初具规模,即在1884年中法马尾海战中全军覆灭.事后,清政府大力发展海军,成立了统一管理全国海军事务的海军衙门,李鸿章则趁机扩充北洋海军实力,制定了<<北洋海军章程>>,建成旅顺、威海两个基地,使北洋海军发展成

军.

1888年10月7日,清政府批准《北洋海军章程》,北洋海军正式成军。当时的北洋舰队,拥有大小舰艇25 艘。后续有舰艇调进。到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前夕,北洋舰队的舰艇总数达到42艘,吨位45000余吨。然而,成军仅仅6年之后, 这支庞大的舰队竟然全军覆没。

1889-1895年,是中国近代海军的第一次停滞 衰败阶段,这一阶段,北洋海军未添一舰,其它三支海军始终未能发展成军,中国近代海军的发展进入停滞状态.与此同时,日本为了实施"大陆政策"而大力扩充海军,其实力很快超过中国.甲午战争中,中国晚清洋务运动筹建30多年的近代北洋海军一败于丰岛,二败于黄海,最后覆灭于威海,使中国近代海军元气大伤.

1896-1911年,是中国近代海军第一次重建阶段.在这一阶段,清政府在沿海的港湾均被列强瓜分与强占,国内造船业萧条倒闭 财政经费空前拮据的严峻形势下,着手重建海军.通过在国外定购军舰,海军实力得以初步恢复;重新调整全国海军,合并组成了巡洋 长江两支舰队;在中央成立了海军部,使海军的管理、指挥实现了统一.

1911-1927年,是中国近代海军参加内战并四分五裂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先后发生了辛亥革命、护法战争和军阀混战等重大事件.在这样的国内环境中,海军不可能置身事外,或参加革命、护法,或成为军阀混战的工具,呈现出朝秦暮楚、四分五裂的状态.此外,在海军内部,逐步形成了闽、粤、东北三个派系,派系之间的斗争十分激烈.在长期混战内战中,海军实力不但无法扩充,反而有所损耗.

1928-1945年,是中国近代海军第二次停滞 衰败阶段.这一阶段,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在取得全国统治权的同时,也逐步从形式上统一了全国海军.但是,由于蒋介石一方面非常轻视海军,将其置于国防武装之外,另一方面又极不信任非嫡系的闽、粤、东北三派海军,进行分而治之.结果,海军实力没有明显的发展,全国海军也一直未能统一.抗战爆发后,弱不堪战的海军在长江及各海口进行孤注一掷的阻塞抗敌,实力很快丧失殆尽,从而出现了中国近代海军发展史上的一段空白.

1946-1949年,是中国近代海军的第二次重建阶段.在这一阶段,蒋介石国民党政府通过美英"赠舰"和美国的"顾问",重新建起海军,实力达空前水平.蒋介石发动反共内战后,重建后的国民党海军并没有给土崩瓦解的国民党统治带来新的生机,而是纷纷起义倒戈,最后只有几十艘海军舰艇跟随蒋介石国民党政府溃逃台湾.国民党海军的全面溃败,标志着中国近代海军史就此结束.

从1840年至1949年的百余年历史中,中国近代海军的发展,始终受到本国封建政治、经济、文化和外国各种形式的侵略的制约与影响.这样的历史背景和环境,决定了中国近代海军尽管可能出现一时的兴盛,但却不可能成为一支真正有效的抵御外侮的国防力量.整个说来,中国近代海军历史只能是一部落后的历史。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近代海军在给后人留下积弱和耻辱的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了可以借鉴的启示和教训!

第4篇:-对中国近代史的思考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纵观中国社会,其曾在封建专制的统治下,王禅哦更替的规律变化为中国社会不断注入新的元素,但西方资本主义在工业革命后迅猛发展。在其为自办主义扩张自办,采取殖民统治的时候,中国社会结束了平稳的发展与进步。西方的坚船利炮开启了中国的大门。中国社会走向了风雨飘摇的80年。回顾中国近代史的80年,粗了我们对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和民族矛盾的反思之外,我个人认为我们更应该认识到我们思想形成

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时因虎门销烟而被远放伊犁的林则徐已经认识到本民族的缺陷,并亲自学习西方文化,翻译西方著作。他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这更加肯定了他敢于创新,敢于学习,敢于突破封建思想的进步思想。身为士大夫却不自持清高,不以天朝大国的姿态藐视西方世界。故我个人认为中国社会的觉醒更需要我们个人的突破和创新。

在西方的侵略下,中国士大夫中义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开展的洋务运动虽其本质目的为富强清王朝,但我们并不可抹灭其中所含的创新学习精神。如果说中国在外国的大炮下蹒跚前进,那么中国也同样在外国的逼迫下走向了学习,觉醒的时代。

腐朽破败的清王朝就像只剩下木架子的破屋子,洋务运动无法使它真正的富强。在社会矛盾的几句恶化之下,只能各国人民开始反抗,或许可以说中国人民在两千多年的王朝更替中已形成来了根深蒂固的思想,那就是能忍则忍。社会已经容纳不下他们,他们就只能打破这个社会,清王朝已经把他们逼到了忍耐的极限,他们只能选择反抗。虽然其目的非常简单只为好好的生存,但这也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反抗意识。我个人更加注重清王朝对农民思想意识上的催化作用。中国在自后风云变幻的80年中,这种思想似乎是一种动力,不断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这种觉醒的思想为中国近代史的进步奏响了开端。

在洋务运动之后爆发的两次弄明奇异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这两次运动虽均没有正确认识到中国社会的矛盾,思想方略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但他们均为农民阶层人民的思想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近代史法杖至此,清王朝以已腐败不堪。但是人民的力量正在愈演愈烈,改革也应运而生,维新变法为清王朝提出了一条出路,但我个人认为知识分子思想深处的清高与其在追求仕途中所缺乏对人民群众的了解,致使他们的变法过于急切,他们甚至在很短的时间内出动了整个民族积累了千年的矛盾。我们无法否定康有为等人敢于变法的勇敢,但我们也应该反思他们在实施中思考的欠缺与行为的过激。在生活中我们更应该立足于实际,以务实的思想态度应对各种问题。

在千疮百孔的中国社会下,革命以及洋务运动所培养的知识分子开始思索拯救民族,革命领袖孙中山先生为中国革命奋斗一生,临终一句:“革命尚未成功,后辈仍需努力。”我们在纪念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追悼孙中山先生时,我们无法掩饰历史的残酷,他忽略了孙中山先生先前领导的多次革命起义。在抨击历史的无情时,我们更应该反思为什么它们没有撼动那岌岌可危的清王朝。我们在这里也有同样地缺点,也是因孤立人民群众的不足。如果说中国是一头沉睡的雄狮,那中国的崛起不是眼睛的睁开,耳朵的运转,更应该是整个身体的跳跃,而中国的农民阶级就是那整个身体。领导者清楚地知道底层人民的渴望,但正是这种明晰使他们过于激进,我个人还是比较注重务实态度的作用。

人民总说“如果毛泽东没有出现,那中国社会会出现另外一个人来拯救中国。”我个人认为,这句话并无可厚非,我们无法排除机遇的缘故,但至少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中国的知识分子已经初步形成了挽救中国民族的思想。

而对于中国在抗日战争以及内战中为什么共产党成功。我想更重要的是党的领导认识到中国革命的真正力量所在,他们选择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他们把握住人民觉醒的思想。

中国社会的动荡在一定程度上受人民群众思想的影响,人民的觉醒代表着民族的觉醒,就我个人观点我认为提高我们的综合实力不仅在于经济上的繁荣,更在于人民素质的提高。

以上为我对中国近代史的简单思考,综上所述,我认为人民思想的觉醒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中国社会的进程,中国的富强更加需要全民学习来巩固。

第5篇:中国近代史的屈辱根源

历史是一面映照现实的明镜,也是一本最富有哲理的教科书。一个民族如果忘记了自己的历史,就不可能深刻地了解现在和正确地走向未来。中华民族历来就有治史、学史、用史的传统。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一贯重视对历史经验的借鉴和运用。作为当代中国大学生,如果不了解中国的历史,特别是中国近代史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不可能认识和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也就不可能胜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神圣职责!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读史,是为了明今。中国曾经从一个世界一流的大国,落后成为一个饱受欺压的国家,确是诸事无常。但那种“唯我独尊”的大国之心与随之而来的消极学习心态与低下的学习效率,明显成为旧中国停滞不前的原因。沉迷于自我过去的成功模式,殊不知世事早已变更,时代不断发展,最终只会惨败收场。当时这个已昏睡百年的帝国被洋人的枪炮惊醒,从此不情愿地被人卡着脖子、步履蹒跚地拖进现代化的角斗场,从而与其过往的悠久历史产生一个深刻的断裂。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人的思想开始有一定的觉悟,于是在一些仁人志士以救亡图存,振兴中华为己任的带领号召下出现了维新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标志着中华民族的进一步觉醒。现以1898年戊戌变法为例做深入剖析。 甲午战争之后,随着民族危机的逐步加深,中国社会出现了一系列的新的变化。国人的盲目自信被残酷撕裂之后的痛苦、耻辱、无奈和悲愤形成了一种社会心理氛围。基于对民族危机的认同和深刻感悟,国人心中内隐着复仇理念的民族主义情绪日渐浓烈,思想启蒙开始启动,维新思潮渐成时代强音。清廷开始了新一轮的自我调整,朝局逐变,这些都给后来的变法做了铺垫。国人对于挽救民族危亡的急迫感的认同,加之民族危机进一步不断加深的刺激及由之而来的变化,形成了一种历史的合力,最终催生了1898年的“百日”。然其103天的昙花一现又不能不引起世人的深思。其失败原因论者颇多,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个人认为: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中心任务,1895年以后的日月,救亡更是成为国人的主旨,正是在它的引导下,对救亡思虑的急切----左倾心态及由此而来的超前变革,最终导致了新政的夭折。下面仅就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谈一点个人的粗浅看法。

一、变法的思想准备不充分。

变法是一场深刻的涉及到不同阶级和不同社会阶层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重新配置的社会变革,因此要变法就必须唤醒相关阶层人士,作广泛的社会动员,寻求自己的支持力量,以求变法的顺利推进和最终目的的达致。但是,就戊戌变法而言,当时变法的思想准备却是不充分的, 维新派对当时的社会结构、社会承受能力和自己的社会动员能力却没有科学、清醒和足够的认识,并且没有动员起来应有的和足够的社会力量来支持自己的改革行为。

1、变法理论缺乏现代社会变革理论所要求的“科学性”。

维新派变法的理论依据主要体现在康有为的两本著作《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度考》中,前者旨在破旧,后者旨在立新。这两本著作对传统儒学可谓是空前的“翻案”和“革命”,刊出之后,犹如思想界之一大“飓风”引起巨大震动。康有为借用孔子的权威,打出了托古改制的旗号,其本意是想减少变法的阻力,为变法寻找依托,但其结果却与设想大相径庭。

2、变法的理论宣传有很大局限性。

戊戌变法时期无论是思想界、士大夫阶层还是广大民众阶层,维新派对其的思想动员都是极不充分的,变法缺乏足够的和深厚的思想基础。

3、对变法的复杂性认识不足。

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康、梁等维新派急切高呼变法,亡国灭种的危机感与列国并立的竞争感和变革图强的变革观交织在他们心中,他们期望中国“速变”、 “全变”,在几年的时间里走完西方国家几百年走完的自强和发展之路,很显然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

二、变法行动上的激进

如前所述,戊戌变法的思想准备不足,百日维新本质上是被尖锐的民族危机呼唤出来的。一次历史的偶然催生了还没有成熟的必然。随着甲午的战败,无论是对于激进派还是保守派,自强都成了普遍的概念,“与其赠他族以拒改革,不宁亟改革以拒他族之逼”的改革意识也成了上下的共识。基于对民族危亡的感触和国强民富的渴望,改革者图治心切的左倾心态在百日的新政中表露无遗。

1、变法内容过于宽泛和超前。

光绪帝大刀阔斧,广泛的裁撤冗员闲衙,从中央到地方大裁大撤,强行查封,没有做足够的思想工作,实际上也没有妥善解决被裁人员的出路,造成极大的社会动荡,引起了被触势力的强烈不满。

2、变法步骤的急躁冒进。

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在103天的时间里,雪片似的颁布了一百多条诏书谕令,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这种四面出击不分轻重缓急、齐头并进的改革措施,如大雨倾盆浇得人们无所适从。

3、关门主义的策略方式。

甲午战后,“变”成为中国历史思想发展的主议题,统治集团中的许多人都开始严肃思考这一问题,都认识到了“变”的必要性,存在的是对“变”的举措、范围和程度的分歧和估量。但是,维新派却并没有把这些潜在的同盟者转化为为己所用的支持改革的坚实力量,而却把这些潜在的支持力量过早的推到了反对者的一方。

总之,在变法过程之中,维新派有的是对“变”的必要性和美好前程的思量和强调,但是对于“变”的具体举措却缺乏应有的深入的、成熟的思考和统筹规划,其变法战略与具体操作存在着极大的问题。

百日维新是在变法理论准备不足,社会力量的思想动员不够的情况下,基于满腔的爱国之情和民族危机不间断的刺激下过早诞生的。改革者对变法的艰巨性、复杂性缺乏深刻的认识,在未能掌握实权的前提下,急于求成,操之过急,策略失当,未能把社会发展的程度和改革的力度,社会可承受的程度及灵活可行的策略有机的结合起来,结果这种救亡主旨下的左倾心态及由此而来的超前实践,最终导致了变法的失败。戊戌变法是一次有充分理由和改革氛围,但却无坚实社会基础和力量的超前变革。

思想的禁锢,导致从上层领导及精英分子到普通大众没有一个超前的思想,没有居安思危的思想。虽说清政府无能,但说到底清朝从努尔哈赤到溥仪,其实每个都没有像其他朝代中出现的那些无能的昏君,还出现了像康熙这种雄才伟略的一代明君,但其实中国从康熙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会走上一条衰败的路,这个时候西方国家已经在走向强盛,而我们还在感慨自己是天朝上国。以至于在鸦片战争到来以天朝上国失败结果,尽管这时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西方的优势和强大,想通过各种方法来改良自己的国家从而达到救国强国的愿望,但这些少数人没能通过他们的努力来改变国人的思想,而且他们的一些改良根本在中国就行不通。

所以,造成近代中国屈辱的主要原因是长期形成的这种整个民族思想的落后,思想的落后导致各项事务的行动缓慢。清朝由满族统治,虽说在早期的统治过程中,从最高层的皇帝八旗领导都是很英明,但从清兵过三海关就注定了中国不会从要崩溃的晚明走向一个更加开放富强的国家,即使后面出项了康乾盛世,那也只是一种回光返照的表现。因为从早期的汉人反抗清政府到后面的汉人在清政府占据很强的地位(镇压太平天国时期及以后),满族重臣与汉臣始终没法融合在一起为国家效力。整个国家处于一种不和谐的状态那能有国家的强盛。

愁看长江东逝去,却有青史映君前。莫悲往事愤钩沉,但看祖国焕新颜。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我们必须牢记中国历史,承担起中华复兴的伟大使命!因为放眼今朝,停滞不前便是落后,因此,我们更应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努力不懈。尤其作为年轻一代,作为大学生,我们更应使强国富民为己任,认清我们在新时期的责任和使命对于我们每一个大学生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因为,我们的民族正在腾飞!

第6篇:学习中国近代史的心得

学习中国近代史的心得

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灾难深重的屈辱史,也是一部不屈不挠的抗争史,更是一部富民强国的探索史。

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帝国主义的剑与火,使中华大地变得满目疮痍,国家积贫积弱,人民饱受欺凌。

有着五千年灿烂文明的中国人民,不甘落后,不甘贫穷,不容耻辱。志士仁人前赴后继,寻找着救国救民的真理。从太平天国运动到“公车上书”,从“救亡图存”到“戊戌变法”,一批一批的英雄,一代一代的豪杰,空怀壮志,饮恨苍天。

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者孙中山先生,提出了“民族”、“民权”和“民生”三大主张,发动了辛亥革命。革命胜利了,胜利的果实却被军阀窃取了。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惊醒了正在寻求出路的中国先进分子。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通过对各种学说、各种救国方案的反复比较和缜密思考之后,终于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走自己的路。

然而,找到了一个科学的理论与将这一理论成功地运用于指导中国革命的实践,中间还有一段不短的距离。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党内的“左”、“右”倾错误,也曾使革命的航船陷入险滩,党付出了鲜血和生命,付出了长期奋斗的代价,才创立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中国共产党,开辟了创建新中国的正确道路。俄国十月革命,在中国人民面前展现了一个建立新世界的典范。“走俄国人的道路,这就是结论。”—— 可是,幼年的中国共产党并不懂得,俄国人的道路是俄国人用自己的双脚在俄国的土地上踩出来的,要在中国的土地上走俄国人的道路,必须用中国人的双脚。因为不懂,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进行了艰难的探索。

但是最终的胜利仍然是属于中国人民的,不管过程多么曲折,多么多灾多难,我们从未改变,一直坚定的追随在“社会主义”身后,勇往直前,坚持不懈,走前人未走过的路,开辟出了一段属于我们自己的光明未来。确实,近代史的血与泪是值得我们铭记和借鉴的,但是,我们的未来是属于我们的,第一步是艰难的,但是沿着前人的道路走下去也是不容易的。

作为大学生,我们应使强国富民为己任,认清我们在新时期的责任和使命对于我们每一个大学生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因为,我们的民族正在腾飞!我们更应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努力不懈,使我国保持飞速发展。我们要担负起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重任,把未来图上五彩缤纷的颜色。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应该增强自我学习的意识,我们学习历史态度要端正,要以真诚的态度面对历史,努力学习好历史,并在学习中深刻总结中国历史上的所得所失,以史为鉴,并牢记自己的责任,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坚持不懈的发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继承先辈们的传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一份力。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举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