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病毒防范策略

2022-12-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计算机病毒防范策略

防范计算机病毒入侵的策略研究

摘 要:文章从计算机的安全使用角度出发,对计算机病毒的概念、计算机病毒的类型和特点以及如何防范计算机病毒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计算机;计算机病毒;类型;特点;防范策略

计算机病毒给计算机的正常运行带来了潜在的危险和巨大的破坏。因此,保证计算机安全运行,遏制计算机病毒的不断蔓延已经迫在眉睫。计算机病毒已成为计算机运行的最大安全隐患,几乎每一台使用的计算机都遭到过计算机病毒的影响和侵袭,严重干扰了正常的计算机使用,给学校教学带来极大的不便。因此,防范计算机病毒的侵袭已经成为教师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计算机病毒的概念

计算机病毒最早是由冯·诺伊曼提出的一个概念,当时只是一种设想,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然而10年之后,这种计算机病毒的雏形就产生了,只是在小范围内传播,还没有带来大范围的破坏影响。1988年底,我国发现了第一个计算机病毒,即小球病毒,随后计算机病毒迅速蔓延。所谓计算机病毒(ComputerVirus),是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破坏计算机数据,影响计算机的正常使用,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这是目前我国对计算机病毒的较为明确又被大众所认可的定义。

二、计算机病毒的常见类型及特点

如今,计算机的病毒非常多,大致可以分为多种类型。根据计算机存储介质的不同,可以将计算机病毒分为系统引导型病毒、文件病毒、程序病毒以及计算机网络病毒。系统引导型病毒主要是使计算机硬盘系统启动扇区瘫痪,文件和应用程序病毒主要通过感染计算机存储介质中的文件和应用程序使计算机中毒,计算机网络病毒主要是通过计算机联网而使计算机感染病毒。计算机病毒虽然不断地更新,而且以各种形式出现,但万变不离其宗,它的特点还是较为明显的,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传播能力强。一旦计算机感染病毒,计算机就很快会“发病”。二是隐蔽性强。病毒在传播过程中毫无防备,在使用过程中很难被人察觉,一旦被人察觉,就已经对计算机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破坏。三是传播渠道广。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途径有很多,可以通过网络传播,也可以不通过网络传播,还可以通过硬盘设备传播。四是潜伏期长。计算机病毒可以长期潜伏在计算机中,短则数月,长达数年,甚至一直都不发作。一旦发作就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轻则造成文件丢失,干扰计算机的存储,重则造成计算机系统瘫痪。

三、对计算机病毒的防范策略

计算机一旦受病毒入侵,要及时进行病毒查杀,否则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特别是联网计算机,计算机病毒的传播和复制速度极快,如果防范不及时造成的破坏是无法想象的,严重影响学校教学工作的开展。所以,及时做好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是非常必要的。对于计算机病毒的防范,可以从技术上预防和管理上预防两方面进行。

第一,技术上预防。一是采用内存常驻防病毒的程序。在计算机安装病毒查杀软件是非常重要的,现在有很多有效的杀毒软件是免费下载和安装的,这些都给平时防范和查杀病毒带来便利。可以在计算机系统在启动盘上安装一个杀毒软件,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计算机病毒的入侵,便于病毒的及时检测、隔离和查杀。但由于这种病毒防范程序占据的内存比较大,有时还会与其他的程序引起冲突,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安装杀毒软件并不是防范病毒的主要武器。另外,还要及时给计算机杀毒软件进行更新升级,以便及时发现新的病毒。例如,在校园的局域网上安装防火墙,这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拦截了木马程序的破坏和潜入。二是运行前对文件进行检测。在电脑正常运行前对文件进行必要的检测,这对于保证电脑的安全是非常有好处的。而杀毒软件恰好具备了这一功能,在电脑上安装一个正版的杀毒软件,并不能对所有的病毒进行隔离,只能起到预防的作用。另外,还可以通过改变文档的属性和对文件的扩展名修改,使计算机病毒失去影响效力,但这种方法也有其局限性,只是针對一般的文件型病毒,而对于程序性病毒还是无能为力。

第二,管理上的预防。一是提高认识,增强对计算机病毒的防范。大部分计算机遭受计算机病毒的入侵都是因为我们的防范意识薄弱造成的。特别是在校的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课程中详细地讲解了如何防范计算机病毒,一定要引起重视。计算机用户要养成防范计算机病毒入侵的好习惯。二是要抵制盗版软件。拒绝使用来历不明的软件,加强对系统盘的保护,强化对存储设备的管理,公用电脑上禁止使用未检测的移动存储设备。移动存储设备是计算机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尽量减少在互联网上打游戏,因为这也是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在互联网上限制可执行代码的交换,规范读写权限,加强对计算机使用权限的管理。

四、结束语

总之,虽然有比较先进的杀毒软件,也养成了及时查杀病毒的好习惯,但计算机病毒还是想方设法地把触角延伸到学校的计算机上,而且更新和复制速度非常快,这是难以想象的。所以,绝不能掉以轻心,要对防范计算机病毒有足够的重视。只要树立信心,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就一定会使计算机病毒无孔可入。

参考文献:

[1]成启明.浅谈影响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因素与防范措施[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9(02).

[2]董晓娜.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计算机教学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1(23).

作者:谢晓婷

第2篇:浅议计算机病毒及防范策略

摘要:随着计算机及网络的普及,计算机病毒也在发展,成为计算机应用的安全威胁。本文讨论了计算机病毒的概念、特征,以及新时期在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病毒的传播和危害,最后讨论了计算机病毒的各种防范策略。

关键词: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网络;防火墙

Study on Computer Viruses and Protection Strategies

Xiang Bo

(Chongqing Three Gorges Medical College,Chongqing404120,China)

KeyWords:Computer Viruses;Computer network;Firewall

在计算机的应用过程中,计算机病毒是影响其安全的威胁之一。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计算机病毒也在发展。特别是近年来,计算机及互联网迅速发展和普及,计算机病毒也是日新月异的变化,计算机病毒广为泛滥,给广大计算机用户带来了不可弥补的损失和伤害。因此,对于计算机用户来讲,了解有关计算机病毒的常识和如何防范计算机病毒是必要的。

一、计算机病毒概念

计算机病毒,英文名为Computer Virus。《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对于计算机病毒的定义是:“程序编写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破坏计算机的数据,影响计算机的使用并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计算机病毒的雏形大概出现在上世纪60年代初,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些师生在工作之余编写一些小程序,输入到对方计算机中去破坏对方正在运行的游戏程序,此类小程序即为计算机病毒的雏形。从当初无意识的恶作剧小程序开始,发展到后来有人有意识的编写破坏或攻击对方计算机程序及数据的计算机病毒程序。弗雷德·科恩(Fred Cohen)在1984年发表了一篇著名的论文《电脑病毒实验》,其中引入“病毒”一词,这也是最早提到计算机病毒的论文。

从早期的“蠕虫”病毒、“黑色星期五”病毒、到后来的“CIH”病毒,近几年的“熊猫烧香”病毒、木马程序等。计算机病毒广为泛滥,对计算机的应用和发展是其最大的安全威胁。

二、计算机病毒的特征

计算机病毒与人体生理病毒类似,也有其鲜明的特征。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征是传染性、潜伏性、隐蔽性、破坏性、可触发性。

传染性:对于计算机病毒的判定标志是看此程序是否具有自我复制的能力,计算机病毒能够自我自制,将自己嵌入到其它程序中。例如将用户计算机上的可执行文件(如exe、bat、com格式文件)感染。

潜伏性:计算机病毒的发作有一定的条件或时间,即计算机病毒传染到用户计算机中后会潜伏下来,满足发作条件后才发作。

隐蔽性:计算机病毒隐蔽性极强。病毒运行后会自我修改文件名,能够隐藏在某个系统文件夹中,病毒还会伪装,将病毒和某文件(如游戏)合并一起,运行正常文件也启动了病毒程序。中毒计算机用户可能在此期间不知情,这增强了计算机病毒的破坏性。

破坏性:计算机病毒发展到现在,不仅是破坏计算机正常程序,还能够破坏计算机的数据资料,也能够破坏计算机的硬件资源。例如:破坏系统和数据、删除文件、耗费资源等。

可触发性:根据计算机病毒的潜伏性特征,病毒要发作时可根据一定的条件,这个条件可以是事件、时间、特定数据等。

三、新时期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病毒的传播和危害

早期的计算机病毒主要是在单机状态感染和传播,相对而言对计算机用户的危害有限。近些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计算机病毒的感染方式和途径有了新特征,传播更快,危害更大。

(一)网络下载方式传播和感染

单机时代计算机软件和数据的安装和移动主要是依靠硬盘、光盘等介质。现在的计算机用户经常在互联网上下载软件、下载音乐、下载视频、下载游戏,特别是网游流行。计算机病毒往往依附在这些程序或数据上,用户在下载时也将病毒下载到计算机中,病毒也相应感染计算机。

(二)U盘等“闪存”新技术给病毒传播带来新途径

物理工艺和科技的进步,出现了大容量的便携式存储设备,例如,U盘、存储卡、移动硬盘等。这些设备在拷贝数据时速度快、容量大、携带方便,同时也给了病毒可乘之机。例如很多用户都曾在U盘上发现Autorun.inf文件,此U盘上还有一个隐藏的病毒程序。这些便携式设备不仅容易感染病毒,还会给用户带来计算机病毒的交叉传染。

(三)网络木马程序

木马程序、计算机病毒除了依附正常程序进行感染,现在主要是依附网页感染。木马程序利用程序漏洞,当用户通过浏览器访问挂了木马程序的网页时,木马就利用程序的漏洞攻击或控制用户计算机,偷取资料或密码。也有木马程序常常利用垃圾邮件进行传播。

(四)“钓鱼”网站

“钓鱼”网站,就是指网络欺诈方式,不法分子仿制互联网中真实网站的URL地址和网页,或者在网页中插入危险的HTML代码,骗取访问用户的信用卡或银行卡账号及卡的密码等资料。

四、计算机病毒的防范策略

计算机病毒对计算机安全带来威胁,针对病毒反病毒技术也在发展。我们要增强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意识,采用正确有效地的技术和手段防范计算机病毒,确保计算机安全。

(一)增强计算机病毒防治意识

对于计算机病毒,我们要有清晰的认识,要培养我们的防范和防治意识。很多非专业计算机用户对于计算机病毒等安全意识没有概念,在计算机的使用过程中没有主动、有意识地防范病毒,往往是计算机病毒发作造成一定的损害才意识到病毒防范的重要性。特别是现在互联网的普及,广大用户在使用计算机及网络时要培养病毒防范的意识。在访问未知网页、下载文件、下载阅读电子邮件等应用时要主观上有防范病毒的精神,防范于未然。计算机中了病毒也不要恐惧,想办法查杀病毒,或向相关技术人员寻求帮助。

(二)计算机病毒的预防措施

计算机病毒的预防措施大致有以下几类:

1.在计算机上安装正版的杀毒软件,并做到经常性的查杀病毒或设置自动查杀病毒。最彻底最干净是最好采用云查杀的方式。

2.在网上下载应用软件、游戏、音乐、视频或数据资料时,下载结束不要运行或打开,应先对文件查杀病毒。

3.使用U盘、存储卡、移动硬盘时,也应先对其查杀病毒。

4.未知电子邮件不要轻意打开阅读,对于垃圾邮件不要有好奇心,干脆删除。

5.不去访问不良网站。

(三)正确使用计算机反病毒软件

杀毒软件不是万能的,也不是说杀毒软件就能查杀所有的病毒,我们要对杀毒软件有正确的认识,合理正确的使用杀毒软件来查杀病毒,确保计算机的安全。

首先,应该安装正版的杀毒软件。如今对计算机用户利好的是国内较好的几款殺毒软件都能免费安装及升级。

其次,是及时将杀毒软件病毒库升级,这样才能识别最新的病毒。

再次,是定期查杀病毒,好的杀毒软件都能设置定期自动查杀病毒。

最后,是若中了病毒,最好是采用几种杀毒软件交叉查杀,才能最大限度保证查杀彻底。

(四)安装病毒防火墙

病毒防火墙,也称为“病毒实时检测及清除系统”。病毒防火墙运行时,是将病毒监控程序驻留内存,监控计算机系统运行中是否有计算机病毒程序代码的运行,若发现带病毒的文件,防火墙激活杀毒的程序。

在安装杀毒软件的同时,应安装相应的病毒防火墙,才能及时发现和阻止病毒对计算机的感染和运行。

五、结束语

对于计算机病毒的防范和查杀是伴随计算机用户在使用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的每个过程中。为了计算机及网络的安全,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病毒防范意识,采用合理正确的策略。

参考文献:

[1]王建兵.计算机病毒与反病毒技术发展简述[J].国土资源信息化,2003

[2]张瑜,李涛,吴丽华.计算机病毒演化模型及分析[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9,38,3

[3]王健,黄裕.谈计算机反病毒技术[J].计算机与信息技术,2007,5

[4]王燕,王永波.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病毒新特点与防范措施[J].福建电脑,2010,2

[作者简介]向波,男,讲师,硕士,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数据库。

作者:向波

第3篇:计算机网络机房病毒防范策略研究

[摘要]当代高校提出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教育信息化促進了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在当今的高校,都大力建设有计算机网络机房。计算机网络机房的科学管理策略中有重要的一环,就是对于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本文结合计算机网络机房的特点,讨论了在高校对于计算机网络机房病毒防范策略研究。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病毒;防范策略

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在高校建设了大批计算机网络机房,用于日常计算机教学和科学研究实验。对于计算机网络机房的发展,带来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机房的日常安全管理。其中的安全之一就是计算机病毒的防范。如何有效地对于计算机网络机房的病毒防范进行管理,值得人们不断去深思和研究。

1.高校计算机网络机房的现状分析

这些年全国高校都在研究和发展教育信息化,其中,计算机及网络机房的建设和使用是其较重要的一环。计算机网络机房可以分为以下类别。我们首先从机房最可能感染病毒的角度进行分析。

一是计算机公共机房。这类机房主要用于计算机基础课程或计算机公共课程的课程实验教学使用。这是高校中使用频度最高的机房,并且需要量大。因为在各类高校,计算机公共课程是必修课程,基本上每个学生都会用到此类机房。同时,这些学生非计算机专业,他们的计算机能力和维护意识有限,所以计算机病毒感染的机率较大。

二是计算机专业机房。此类机房主要用于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学习,机房的使用者主要是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一定的计算机病毒防范素养,也有一定的计算机网络病毒防范操作技能。

三是其它专业和计算机有关联使用的机房。此类机房的总量不多,主要用于需要用计算机作为专业学习的工具,而且是必不可少的工具,使用机房的学生虽然不是计算机专业出身,但由于他们的专业特性,需要他们在工作中用计算机作为工作工具,他们都或多或少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病毒防范意识和能力。

因此,在高校计算机网络机房,主要是公共机房的计算机病毒防范。

2.计算机网络机房的病毒防范策略

①建立或完善机房管理制度

计算机机房由于计算机及网络设备的特殊性,带来管理上的独特性,独特在于机房的安全管理。在机房的安全管理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计算机病毒的防范。对于计算机机房的管理,首先应从制度上做保障。因此,要建立或完善机房管理制度。

在机房管理制度上,应该明确规定机房管理人员的职责,规定机房使用人员应该遵守计算机及网络的使用规则,尽可能的从设备使用源头上防范病毒的感染。例如,制度上规定在机房使用U盘等移动存储设备时要经过机房管理人员的允许和检验,学生不能私自使用这些设备。例如,学生在机房使用互联网时,管理人员要进行一定程度的规范。

②安装正版的病毒防杀软件

机房建立好后,首先应该安装正版的病毒防杀软件。对于病毒防杀软件的管理,管理人员要做到以下措施。一是管理人员定期在机房使用后及时对机房计算机及网络进行病毒的查杀;二是机房管理人员要定期或不定期对病毒防杀软件的病毒库进行升级更新,以应对新病毒或病毒的变异。

③安装正版的软件型防火墙或硬件型防火墙

对于木马程序,防范的策略是防火墙。防火墙有软件型和硬件型之分。硬件型防火墙的效果高,但是市场价格偏高,一些高校的承受力度不够。软件型防火墙相对便宜,较多高校都采用这种方式。

不论是软件型防火墙或硬件型防火墙,都应做好设置,安排专人管理和处置,以应对木马病毒程序的入侵。

④培养机房管理人员的病毒防范意识

制定了机房管理制度,安装了病毒防杀软件和防火墙,然后重要的就是管理人员的防病毒素养。对于机房管理人员,学校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病毒防范意识。管理人员不应该是网络出了状况出了问题才想起来去解决,应该是主动地思考,主动去应对去预防将要受到的病毒的侵犯。

学校要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或策略,对机房管理人员,进行计算机网络病毒安全方面的知识培训,主要让管理人员形成主动防范病毒的意识。这样,在机房实际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才能重视计算机病毒的防范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做好病毒的防范。

⑤培养学生的病毒防范意识

对于机房的病毒防范,除了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外,还有重要的机房使用者的病毒防范意识的培养,比如学生。学生是使用机房最大的群体。在学生群体中,无论是任何专业,无论是对计算机的认识和计算机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而言,重要的是学生要有病毒防范的意识。因此,学校应该培养学生的病毒防范意识。

培养学生的病毒防范意识,可以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获得,因为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有这样的知识章节,授课教师结合实际,应该学生树立这方面的意识。同时,学校出于管理的角度出发,也可以利用学校学生处、团委、社团等等部门,给学生普及计算机病毒方面的常识,让学生认识到病毒对于机房设备的破坏,会造成的损失。

⑥机房安装还原系统

在机房的计算机网络上除了安装专业的病毒防杀软件外,还可以安装网络还原系统进行计算机病毒的防杀。在机房的常规管理策略中,为了计算机网络管理的方便和计算机网络的日常维护,一般都在网络里安装有还原软件。计算机还原软件能够实现让计算机用户顺利使用计算机,但是不能改变计算机里安装的程序,不能进行数据存储,从而可以从一定程度上防范计算机病毒的入侵,因为计算机病毒一旦感染某台计算机,要涉及到对自身程序的复制和存储,而还原软件在计算机重新开机以后,可以保证存储在内存的数据不保存,而避免病毒的入侵。

但在机房计算机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对计算机的需要不一样,还原软件对于计算机的控制程度也会不一样。例如,对于专业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就需要能够在计算机上进行存储,这样还原软件就不能完全控制计算机,从而给病毒留了可趁之机。

3.编后语

计算机病毒防范是计算机机房安全管理中最重要的措施之一。除了从管理制度和管理人员入手以外,还可以让机房的使用者学生参与到病毒的防杀工作中来,从而更好地做好计算机网络机房的病防范。

参考文献

[1]李恒志.计算机病毒发展与防御浅析.中国无线电,2010年第5期

[2]石桂芳.计算机病毒及防御策略探究.信息与电脑,2010年第4期

[3]张瑜,李涛,吴丽华.计算机病毒演化模型及分析[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9.38(3)

[4]王燕,王永波.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病毒新特点与防范措施.福建电脑,2010年第2期

作者:黄晨曦

第4篇:浅析计算机网络安全隐患及防范策略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浅析计算机网络安全隐患及防范策略

作者:熊燕

来源:《职业·下旬》2012年第05期

摘要:随着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的应用遍及各个领域。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自由性,致使计算机系统容易受恶意软件攻击,网络信息容易被黑客窃取,因此,网络安全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对目前计算机网络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分析,并探讨网络安全隐患及防范策略。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网络安全策略

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特别是计算机网络的社会化,已经成为信息时代的主要推动力,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海量信息的同时,其网络数据也遭到不同程度的攻击和破坏。攻击者可以窃听网络上的信息,窃取用户的口令、数据库的信息;还可以篡改数据库内容,伪造用户身份,否认自己的签名。甚至攻击者可以删除数据库内容,摧毁网络节点,释放计算机病毒等等。因此,网络信息的安全性变得日益重要,受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的重视。

一、计算机网络存在的安全隐患

计算机网络存在的安全隐患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系统本身的问题

一是操作系统存在的网络安全漏洞。

二是网络硬件的配置不协调。

三是防火墙配置不完善。

2.来自内部网络用户的安全威胁

使用者缺乏安全意识,许多应用服务系统的访问控制及安全通信方面考虑较少,并且,如果系统设置错误,很容易造成损失。管理制度不健全,人为因素造成的安全漏洞无疑是整个网络安全性的最大隐患。网络管理员或网络用户都拥有相应的权限,利用这些权限破坏网络安全的隐患也是存在的。另外,有一些内部用户利用自身的合法身份有意对数据进行破坏。如操作口令的泄漏 ,磁盘上的机密文件被人利用,临时文件未及时删除而被窃取,内部人员有意无意的泄漏给黑客带来可乘之机等,都可能使网络安全机制形同虚设。

3.来自外部的安全威胁

(1)自然灾害、意外事故。

(2)硬件故障。

(3)网络软件的漏洞和“后门”。

(4)黑客的威胁和攻击。

(5)计算机病毒。

(6)信息战的严重威胁。

(7)计算机犯罪。

(8)网络协议中的缺陷。

二、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策略

常用的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策略有:物理安全策略、访问控制策略、信息加密策略、网络安全管理策略。

1.物理安全策略

物理安全策略的目的是保护计算机系统、网络服务器、打印机等硬件实体和通信链路免受自然灾害、人为破坏和搭线攻击;验证用户的身份和使用权限、防止用户越权操作;确保计算机系统有一个良好的电磁兼容工作环境;建立完备的安全管理制度,防止非法进入计算机控制室和各种偷窃、破坏活动的发生。

2.访问控制策略

访问控制是网络安全防范和保护的主要策略,它的主要任务是保证网络资源不被非法使用和非法访问。它也是维护网络系统安全、保护网络资源的重要手段。各种安全策略必须相互配合才能真正起到保护作用,但访问控制可以说是保证网络安全最重要的核心策略之一。常用的访问控制策略包括:入网访问控制、网络的权限控制、目录级安全控制、属性安全控制、网络服务器安全控制、网络端口和节点的安全控制、防火墙控制等。

3.信息加密策略

信息加密的目的是保护网内的数据、文件、口令和控制信息,保护网上传输的数据。密码技术是网络安全最有效的技术之一。网络加密常用的方法有链路加密、端点加密和节点加密三种。链路加密的目的是保护网络节点之间的链路信息安全;端—端加密的目的是对源端用户到

目的端用户的数据提供保护;节点加密的目的是对源节点到目的节点之间的传输链路提供保护。用户可根据网络情况酌情选择上述加密方式。一个加密网络,不但可以防止非授权用户的搭线窃听和入网,而且也是对付恶意软件的有效方法之一。

4.网络安全管理策略

网络安全除了采用上述技术措施之外,加强网络的安全管理,制定有关规章制度,对于确保网络的安全、可靠地运行,将起到十分有效的作用。

网络的安全管理策略包括:确定安全管理等级和安全管理范围;制定有关网络操作使用规程和人员出入机房管理制度;制定网络系统的维护制度和应急措施等。

总之,网络安全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涉及技术、管理、使用等诸多方面,既包括信息系统本身的安全问题,也包括内部和外部的安全威胁。因此,只有综合采取多种防范措施,制定严格的保密政策和明晰的安全策略,才能完好、实时地保证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为网络提供强大的安全保证。

参考文献:

[1]刘羿,谢先彬.电子商务网络技术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

[2]郭春平.网络安全体系[J].计算机世界.1999.

[3]李学诗.计算机系统安全技术[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4]王宏伟.网络安全威胁与对策[J].应用技术,2006(5).

(作者单位:江西省冶金技师学院)

第5篇:浅析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与防范策略

浅析计算机网络安全与防范措施

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 安全 防范技术

摘要: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计算机系统功能与网络体系变得日渐复杂与强大。但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给人们工作和生活提供方便的同时,也对人们构成日益严重的网络网络安全威胁。数据窃取、黑客侵袭、病毒感染、内部泄密等网络攻击问题无时无刻在困扰着用户的正常使用。因此,如何提高计算机网络的防范能力,增强网络的安全措施,已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

计算机网络安全是指“为数据处理系统建立和采取的技术和管理的安全保护,保护计算机硬件、软件数据不因偶然和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漏,使系统能连续、可靠、正常运行、网络服务不中断,或因破坏后还能迅速恢复正常使用的安全过程。计算机网络安全包括两个方面,即物理安全和逻辑安全。物理安全指系统设备及相关设施受到物理保护,免于破坏、丢失等。逻辑安全包括信息的可靠性、保密性、真实性、完整性及可用性。本质上,网络安全就是网络中信息的安全。

二、计算机网络安全面临的威胁

目前,随着网络应用的深入以及技术频繁升级,非法访问、恶意攻击等安全威胁也不断出新。各种潜在的不安全因素使网络每天都面临着信息安全方面的威胁。主要面现为:

1.系统漏洞威胁

网络系统本身存在的安全问题主要来自系统漏洞带来的威胁,且是不可估量的。系统漏洞是指应用软件或操作系统软件在逻辑设计上无意中造成的缺陷或错误,形成一个不被注意的通道。许多时候,在运行系统或程序这些漏洞被不法者利用,通过网络植入木马、病毒等方式来攻击或控制整个电脑,窃取电脑中的重要资料和信息,甚至破坏系统。在不同种类的软、硬件设备,同种设备的不同版本之间,由不同设备构成的不同系统之间,以及同种系统在不同的设置条件下,都会存在各自不同的安全漏洞问题。

2.“黑客”的攻击

当前黑客是影响网络安全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因为它对网络构成威胁,造成破坏。 黑客是指:计算机网络行家中,热衷于神秘而深奥的操作系统之类的程序,又爱移花接木、拼凑或修改程序而随意攻击的人。黑客攻击,是指黑客利用系统漏洞和非常规手段,进行非授权的访问行为和非法运行系统或非法操作数据。黑客攻击手段可分为非破坏性攻击和破坏性攻击两类。非破坏性攻击一般是为了扰乱系统的运行,并不盗窃系统资料,通常采用拒绝服务攻击或信息炸弹;破坏性攻击是以侵入他人电脑系统、盗窃系统保密信息、破坏目标系统的数据为目的。

3.计算机病毒的攻击

计算机病毒是指编制或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毁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由于计算机病毒具有隐蔽性、传染性、潜伏性、破坏性、可触发性、针对性、衍生性的特点。一旦计算机感染上病毒后,轻者会使计算机速度变慢,系统性能下降;重者能破坏系统的正常运行甚至还可以损失硬件,毁掉系统内部数据,格式化磁盘和分区,甚至导致整个网络瘫痪。

4.网络设备故障问题。

网络中的设备包括计算机、网络通信设备、存储设备、传输设备、防雷系统、抗电磁干扰系统、网络环境都是网络安全的重要保障,每个环节设备出现问题,都会造成网络故障。所以定期和不定期检测设备、使用先进的网络设备和产品是网络安全不可忽视的问题。

5.管理制度的问题

网络系统的正常运行离不开管理人员的管理。由于对管理措施不当,会造成设备的损坏,保密信息的人为泄露等,因而这些失误人为的因素是主要的。如果管理不严格,网络安全意识不强,设置的口令过于简单,重要机密数据不加密,数据备份不及时,用户级别权限划分不明确或根本无级别限制,就容易导致病毒、黑客和非法受限用户入侵网络系统,让数据泄露、修改、删除,甚至使系统崩溃。或者将自己的口令随意告诉别人或者无意中透露给他人等都会对网络安全带来威胁。或是,有条件接触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的工作人员为了获取一定的利益故意泄露保密系统的文件和资料和对网络安全进行破坏的行为。

三、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防范技术

尽管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受到威胁,但是采取恰当的防护措施也能有效的保护网络信息的安全。

1.入侵防范技术

入侵检测技术只能对网络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监视,检测发现各种攻击企图、攻击行为或攻击结果,无法有效的保护网络被攻击破坏。入侵防范软件重在预防,能够对应用层渗透,对缓冲区溢出、木马、后门、SQL注入、XSS进行识别拦截。入侵防范技术的定义是哪些行为是正当的,哪些行为是可疑的,这样一旦企图作出超乎预期行为范围的举动,入侵防范技术会先发制人地削除不当的系统行为,一些高度结构化的入侵预防系统还能提供预先设定的规则,主动地加强桌面系统和服务器的安全,防止受到特征扫描的技术所无法实现的网络攻击的破坏。

2.病毒防范技术

在网络环境下,病毒传播的速度非常快,计算机病毒不断升级,极大威胁到网络的安全。现在我们普遍使用防病毒软件进行病毒的防范,常用的防病毒软件包括单机防病毒软件和网络防病毒软件两大类。单机病毒可以采取传统的防治病毒技术,以及采用功能较强的反病毒软件,基本上可保障计算机系统不受病毒侵害。在结构形式多样,有局域网、内网和外网、公网和涉密网这样的网络中,必须有面向独立网络全方位的防病毒产品才能保证网络系统良好运行。比如计算机网络系统上安装网络病毒防治服务器,在内部网络服务器上安装网络病毒防治软件。对于网络防病毒软件注重网络防病毒,病毒防范重点应在因特网的接入口,以及外网下的服务器和各独立内网中心服务器等。

3.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技术是实现网络安全最基本、最经济、最有效的安全措施之一。防火墙是网络安全的重要屏障,是指在网络安全边界控制中,用来阴止从处网想进入给定网络的非法访问对象的安全设备。防火墙是软硬件的安全组合体,一边与内部网相连另一边与因特网相连,可根据安全策略需要的各种控制规,阻止未经受、授权的来自因特网或对因特网的访问,或阻止某些通过访问对象连接的地址或传输的数据包,并以安全管理提供详细的系统活动的记录。比如,为保证网络中计算机的正常运行,可选用网络级防火墙来防止非法入侵,此类防火墙有分组过滤器和授权服务器,前者可检查所有流入本网的信息并拒绝不符合实现制定好的一套准则的数据 ,后者可检查用户的登录是否合法,这样最大限度地阻止网络中的黑客来访问自己的网络,防止他们随意更改、移动甚至删除网络上的重要信息。

4.数据加密技术

要保证数据信息及在网络传输中的保密信息不提供给非授权用户进行更改、窃取、删除等,应该对数据信息实行加密技术,即使数据被人截获,没有密钥加密数据也不能还原为原数据,网络数据的安全从而得到保证。数据加密技术是一种限制对网络上传输数据的访问权的技术主要是通过对网络中传输的信息进行加密钥匙及加密函数转换,变成无意义的密文,只有在指定的用户或网络下,接收方方可将此密文经过解密函数、解密钥匙还原成明文却原数据。加密的基本功能包括:防止不速之客查看机密的数据文件、防止机密数据被泄露或篡

改、防止特权用户(如系统管理员)查看私人数据文件、使入侵者不能轻易地查找一个系统的文件。数据加密可在网络OSI七层协议的多层上实现、所以从加密技术应用的逻辑位置看,有三种方式:链路加密、节点加密、端对端加密。

5. 漏洞扫描技术

漏洞扫描技术是利用网络系统或者其他网络设备进行网络安全检测,以查找出安全隐患和系统漏洞,并采取相应防范措施,从而降低系统的安全风险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安全技术。利用漏洞扫描技术,可以对局域网、WEB站点、主机操作系统、系统服务以及防火墙系统的漏洞进行扫描,可以检查出正在运行的网络系统中存在的不安全网络服务,在操作系统上存在的可能会导致遭受缓冲区溢出攻击或者拒绝服务攻击的安全漏洞,还可以检查出主机系统中是否被安装了窃听程序,防火墙系统是否存在安全漏洞和配置错误。漏洞扫描的结果实际就是对系统安全性能的评估,定时运行漏洞扫描技术,是保证网络安全不可缺少的手段。

6. 其他应对策略

建立健全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只要有网络存在,就不可避免有网络安全问题的发生,为了把网络安全问题降到最低,就要建立健全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强化网络管理人员和使用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严格操作程序,运用最先进的工具和技术,尽可能把不安全的因素降到最低。此外,还要不断加强网络安全技术建设,加强计算机信息网络的安全规范化管理,才能使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得到保障,最大限度保障广大网络用户的利益。最后,作为信息安全的重要内容——数据备份,数据备份与数据恢复是保护数据的最后手段,也是防止主动型信息攻击的最后一道防线。

四、结语

总之,由于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进步,网络经常受到严重的安全攻击与潜在威胁,采取强有力的安全防范,对于保障网络的安全性将变得十分重要。因此,我们加强防范意识,建立严密的安全防范体系,采用先进的技术和产品,构造全方位的防范策略机制;同时,也要树立安全意识,建立健全网络安全管理制度,确保网络系统能在理想状态下运行。

参考文献:刘学辉.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威胁因素肪防范技术.中国科技信息.2007(9)

张森.浅谈网络安全面临的威胁因素.科技园向导.2010(34)

宋华平.计算机网络安全与防范[J].机电信息.2010(12).

孙会儒.浅谈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及应对策略.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22)

第6篇:计算机病毒防范

随着网络的发展,信息的传播越来越快捷,同时也给病毒的传播带来便利,互联网的普及使病毒在一夜之间传遍全球成为可能。现在,几乎每一位电脑用户都有过被病毒感染的经历。经历过病毒入侵,文件丢失,系统损坏的用户,都会意识到病毒的危害性,也有了防范病毒的意识,可究竟怎么防病毒呢?我发现大家在这方面的理解还有误区。

首先,防病毒软件不是万能的。很多人认为,只要装上了防病毒软件,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其实这是错误的。现在的病毒普通的利用系统的漏洞进行攻击,通过大范围的网络地址扫描,将自己传播。那么,如何才能有效的保护系统不受病毒感染呢?关键是及时给系统打上补丁。系统的补丁会将病毒利用的后门堵死,将病毒拒绝在系统之外,有效的保护系统。设置电脑密码。

有了系统补丁和安全的密码,这样的系统基本上是安全的,但还不是100%的安全。杀毒软件还是要安装的,它可以帮助你防范那些邮件和网页中的病毒,以及你从网上下载的或和朋友交流的文件中的病毒。同时,杀毒软件还能够及早的发现病毒,保护你的文件不被病毒感染。

要想有效的防范病毒,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1、及时给系统打上补丁,设置一个安全的密码。

2、安装杀毒软件。如果你的机器上没有安装病毒防护软件,你最好还是安装一个。如果你是一个家庭或者个人用户,下载任何一个排名最佳的程序都相当容易,而且可以按照安装向导进行操作。如果你在一个网络中,首先咨询你的网络管理员。

3、定期扫描你的系统如果你刚好是第一次启动防病毒软件,最好让它扫描一下你的整个系统。干净并且无病毒问题地启动你的电脑是很好的一件事情。通常,防病毒程都能够设置成在计算机每次启动时扫描系统或者在定期计划的基础上运行。一些程序还可以在你连接到互联网上时在后台扫描系统。定期扫描系统是否感染有病毒,最好成为你的习惯。

4、更新你的防病毒软件 既然你安装了病毒防护软件,就应该确保它是最新的。一些防病毒程序带有自动连接到互联网上,并且只要软件厂商发现了一种新的威胁就会添加新的病毒探测代码的功能。你还可以在此扫描系统查找最新的安全更新文件。

5、不要乱点击链接和下载软件,特别是那些网站的含有明显错误的网页.如需要下载软件,请到正规官方网站上下载.

6、不要访问无名和不熟悉的网站,防止受到恶意代码攻击或是恶意篡改注册表和IE主页.

7、不要陌生人和不熟悉的网友聊天,特别是那些QQ病毒携带者,因为他们不时自动发送消息,这也是其中毒的明显特征.

8、关闭无用的应用程序,因为那些程序对系统往往会构成威胁,同时还会占用内存,降低系统运行速度.

9、安装软件时,切记莫要安装其携带软件,特别流氓软件,一旦安装了,想删都删除不了,一般都需要重装系统才能清除.

10、不要轻易执行附件中的EXE和COM等可执行程序 这些附件极有可能带有计算机病毒或是黑客程序,轻易运行,很可能带来不可预测的结果。对于认识的朋友和陌生人发过来的电子函件中的可执行程序附件都必须检查,确定无异后才可使用。

11、不要轻易打开附件中的文档文件 对方发送过来的电子函件及相关附件的文档,首先要用另存为命令(Save As)保存到本地硬盘,待用查杀计算机病毒软件检查无毒后才可以打开使用。如果用鼠标直接点击两下DOC、XLS等附件文档,会自动启用Word或 Excel,如有附件中有计算机病毒则会立刻传染;如有是否启用宏的提示,那绝对不要轻易打开,否则极有可能传染上电子函件计算机病毒。

12、不要直接运行附件 对于文件扩展名很怪的附件,或者是带有脚本文件如*.VBS、*.SHS等的附件,千万不要直接打开,一般可以删除包含这些附件的电

第7篇:计算机病毒及其防范技术实验报告(例文)

计算机病毒及其防范技术 课程实验报告

项目名称:

对于特定病毒的查杀程序

姓名:

雷雨诗

日期:

2012 年 4 月 22 日

一、项目简介:

针对教员给出的病毒源代码(完整版),通过对特征码的扫描的方式,编写的两个专杀程序。这两个程序分别通过对两种特征码的扫描进行特征码的扫描,其中简化版针对固定函数名的病毒进行查杀,完整版可查杀函数名变化的变种病毒。

二、实现原理:

对于教员给出的病毒,通过分析,得出一种比较简单的查杀方法:通过对函数名的匹配,找到受感染的文件,定位 main 函数中插入的病毒函数调用的位置,在该函数前插入“//”将其注释掉,恢复原来函数功能。

int j = FileCode[i2].find("vir();");//匹配中毒文件

int k = FileCode[i2].find("//vir();");//匹配已查杀的文件

if(k!=-1)

{

cout<

break;

}

if(j!=-1)

{

FileCode[i2].insert(j,"//"); //对病毒进行清除

cout<

break;

} 通过交流课,有同学提出可以通过对函数名进行变形的方法躲避查杀。针对有此特性的病毒,我得出另一种查杀方法,对于非函数名的特征码进行扫描,通过其行为方式进行查杀。具体来讲,当通过“//STRAT”这一特征码找到病毒后,由于已知该病毒是在 main 函数后第一的“{”后加入一行病毒调用函数,可通过直接删除改行的方法恢复被感染文件。

if(FileCode[0] == "//START")//找到被感染的文件

{

cout<

id=1;

} ......

for(int i2 = InsertLoc;i2 < FileLen;i2++)//对病毒进行清除

{

int j = FileCode[i2].find("{");

if(j!=-1&&id==1)

{

FileCode[i2+1]="//";

cout<

break;

}

} 三、运行环境

window7 64 位旗舰版(理论上通用于其他系统)

编译工具:Microsoft Visual C++ 6.0 四、过程演示:

一)简化版 1.对于被感染的文件 1.cpp

2.用简化版查杀

可知 1.cpp 杀毒成功,1(2).cpp 以被杀过 3.查杀后效果

二)完整版 1.杀前 1(2).cpp 文件 特征码

病毒函数

2.进行杀毒

3.杀毒后代码

Ps:对于完整版的杀毒程序,病毒的函数名不影响查杀 五、心得体会:

通过这次的实验,首先加深了对病毒传播原理的理解,其次,对于病毒的查杀有了较深的认识,通过本次实验,可以说是初探病毒世界,同时认识到在信息安全的道路上,我们任重而道远。

第8篇:电气化火灾防范策略

电气火灾综合治理工作方案

近年来,我国电气火灾多发,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据统计,2011年至2016年,我国共发生电气火灾52.4万起,造成3261人死亡、2063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92亿余元,均占全国火灾总量及伤亡损失的30%以上;其中重特大电气火灾17起,占重特大火灾总数的70%。这些事故暴露出电器产品生产质量、流通销售,建设工程电气设计、施工,电器产品及其线路使用、维护管理等方面存在突出问题。为有效遏制电气火灾高发势头,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经国务院领导同志同意,国务院安委会决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为期三年的电气火灾综合治理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工作目标

全面排查整治电器产品生产质量、建设工程电气设计施工、电器产品及其线路使用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隐患和问题,严厉打击违法生产、销售假冒伪劣电器产品行为,排查整治社会单位电气使用维护违章违规行为,力争通过三年综合治理,实现电器产品质量明显提升,建设工程电气设计、施工质量明显提升,社会单位电气使用维护安全水平明显提升,全国电气火灾事故显著减少。

二、治理内容及工作措施

(一)全面开展电器产品生产质量综合治理。

1.全面开展电器生产领域治理。严格落实电器产品生产企业资质审批、认证管理,加大对获证企业的日常监管,严厉查处无证非法生产行为。严查电线电缆、开关插座等生产企业在绝缘材料、阻燃原料、线芯材质、线径等方面不按标准或降低标准生产的违法行为;严查套牌、贴牌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的违法行为;充分利用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国家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及时曝光违法违规企业和不合格电器产品名单,进一步完善电器产品质量源头监管机制,提高管理能力,规范生产秩序。

2.全面开展电器产品流通领域治理。加大对电器产品批发市场、销售储存仓库以及销售门店的监督检查力度,对检查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及时督促整改,严厉打击销售无证或伪造、冒用认证证书、无厂名、厂址等来源不明和不合格商品违法行为。加强对以网络、直销等方式销售电器产品的监管,把好“线上、线下”电器产品销售质量关。进一步完善电器产品流通领域的监管机制,提高监管效能,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二)全面开展建设工程领域电气综合治理。

3.加强建设工程电气设计质量管理。规范建设工程电气设计,落实电气工程设计质量终身负责制,严查设计单位不按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设计的行为,依法追究因电气设计不符合标准规范而导致电气火灾事故的设计单位责任。

4.加强电气施工质量管理。落实电气工程施工质量责任制,严格电器产品及其线路施工进场检查验收。严查施工单位不按设计图纸施工、偷工减料、使用劣质电线及质量不合格电器产品等问题和隐患;严查监理单位不履行施工质量的监理责任,严查质量不合格电器产品在工程上使用和安装;严查施工不规范造成电线绝缘层损坏、电缆井(沟)封堵不严密等隐患问题。依法追究因电气施工质量问题导致火灾事故的施工、监理单位的责任。

5.落实建设单位电气质量管理责任。建设单位不得明示或暗示设计单位或施工单位违反工程建设强制标准,降低电气设计和施工质量。按照合同约定,由建设单位采购有关电气及配套产品的,建设单位应当保证电气及配套产品符合设计文件和合同要求。

(三)全面开展电器产品使用管理领域综合治理。

6.强化社会单位电气安全隐患排查整治。严查社会单位用电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不落实问题;严查社会单位电气线路敷设不规范、用电负荷超额、电源插座数量不足以及未设短路保护装置、私拉乱接电线、使用无证、“三无”电器产品等问题;严查社会单位未配备专业电工、未按规定定期检测电气线路和设备问题;推动落实电气系统定期维护保养及检测,提高社会单位发现和消除电气安全隐患能力。

7.推动城乡社区、村镇电气安全隐患排查整治。以街道、乡镇为基本单元,排查城乡社区、乡镇电气线路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规定,电表箱设置位置是否符合规范,线路连接是否符合标准;核查用电负荷是否超过初装容量;检查是否存在私拉乱接电线、使用“三无”电器产品等问题。督促落实安全用电管理制度,电工必须持证上岗,定期开展电气安全检查,加强安全用电常识宣传。对整治难度大的区域性电气安全隐患要实行挂牌督办,限期整改,并可结合政府重点工程和为民办实事项目,重点推进解决。

8.加强电气相关从业人员监管。加强电气设备管理、使用和维护等相关从业人员安全培训、考核和管理工作。健全规范电气相关资格证书的发放、考核机制,切实提高电气从业人员的技能水平。加大对电工等专业技术人员的持证上岗检查力度,做到持证上岗。

三、治理时间和步骤 2017年5月开始至2020年4月结束,分四个阶段进行。 (一)动员部署阶段(2017年5月底前)。各地区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全面动员部署,广泛开展宣传,动员各级各单位、广大群众积极参与。要组织对有关部门、社会单位责任人开展一次集中培训,明确治理标准、排查重点和整治方法、要求等相关内容。

(二)自查自纠阶段(2017年6月至2017年10月)。组织发动电器产品及其线路生产、销售和使用单位,建设工程电气设计、施工以及物业服务企业等单位,自行组织检查,排查电器产品及其线路是否符合法律、法规、技术标准、规范要求,对检查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 (三)建章立制阶段(2017年10月至2020年4月)。各地区结合实际,进一步完善电气管理法规和技术标准,健全用电安全日常管理制度,完善建筑电气防火性能、电气系统维护保养及电气检测等方面要求。按规定将违法违规生产销售电器产品和开展电气设计施工的企业单位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平台和国家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定期公布违法违规行为,督促企业单位严格执行电气安全有关技术标准,全面推进电气安全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巩固加强综合治理成效。

(四)集中整治阶段(2018年1月至2020年4月)。各地区按照综合治理工作要求,组成检查组依法开展排查整治,充分利用法律、行政、经济、舆论等手段,分阶段集中查处违法生产、销售假冒伪劣电器产品行为,集中销毁假冒伪劣电器产品,集中处理违法责任人,集中督促整改重大电气安全隐患。

四、责任分工

在国务院安委会统一部署下,坚持政府领导、部门监管、单位负责、综合治理的原则,各地区由省级政府统一组织,市、县级政府具体实施,各有关行业部门按职责抓落实。 (一)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成立由教育、公安、工业和信息化、民政、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商务、文化、卫生计生、工商、质检、安全监管、电力等相关部门参加的电气火灾综合治理协调小组,了解掌握并定期通报各地区进展情况,组织开展督查检查,研究协调综合治理有关工作。公安部消防局承担协调小组日常工作。电气火灾综合治理工作将纳入2017至2019国务院对省级政府消防工作考核内容、纳入国务院安全生产考核和国务院安委会安全生产巡查以及安全生产综合督查检查内容。

(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专门工作机构,明确各有关监管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的具体工作职责,因地制宜细化电气火灾综合治理方案,定期分析研判、督导检查、通报情况、集中调度、联合执法,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三)各市(地、州、盟)、县(市、区、旗)政府具体实施本行政区综合治理,制定操作性强的综合治理实施方案,分行业、分领域组织开展排查治理。

(四)各有关负有消防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职能分工,开展监督检查,督促落实综合治理工作。

质量监督部门依法负责生产领域电器产品质量监管,加大对电器产品及其生产企业的监督检查力度。加强对中国强制性产品认证(CCC)电器产品、生产许可证获证企业的日常监管,严厉查处无证非法生产行为;严厉打击生产假冒伪劣电器产品违法行为,严把电器产品质量源头关。

工商部门依法负责流通领域电器产品质量监管,加大对电器产品批发市场以及销售门店的监督检查力度。对监管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及时发布警示信息,严厉打击销售不合格和无厂名、厂址等来源不明商品违法行为。

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工业和信息化、电力等负有建设工程质量监管的部门,依法负责督促建设工程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认真履行职责,严格按照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电气设计和施工,对发现的隐患和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予以查处。

电力部门依法负责对电力行业各企业的监管,确保电力供应安全可靠。督促电网企业开展输配电线路和受(送)电设施安全检查,加强安全用电知识教育宣传。

公安部门与工商、质监等部门协作配合,对生产、销售假冒伪劣电器产品涉嫌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依法做好综合治理相关工作,依法严厉查处因电气原因引发火灾的违法行为。

教育、公安、工业和信息化、民政、交通运输、商务、文化、卫生计生、安全监管、旅游、文物、宗教、民航、邮政等各有关部门在地方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职责规定做好电器产品使用管理领域综合治理相关工作。

五、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落实责任。开展电气火灾综合治理是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各地区、各有关部门领导要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开展电气火灾综合治理,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实施方案、细化整治目标和整治措施,确定重点地区和重点环节,务求治理实效。要严格落实电气防火安全责任制,严密责任链条,织密责任网络,稳步推进综合治理。

(二)强化协作,形成合力。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作配合,联合组织检查、督查,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情况通报、联合查处、案件移送机制,对发现的问题要追根溯源、一查到底,及时通报违法违规行为,移送违法违规案件,加强全链条监管和跨区域打击力度,切实形成执法合力。 (三)广泛宣传,全民参与。各地区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通过各种形式开展安全用电的宣传教育,普及安全用电常识。要积极利用各类媒介,宣传电气火灾事故教训,曝光无证非法生产、销售假冒伪劣电器产品的违法行为,引导社会加强舆论监督,推动电器产品质量提高。鼓励社会单位应用电气火灾监控技术,提升对电器产品及其线路运行状态的监测、预警和处置能力。鼓励群众举报电气安全隐患,形成全民关注参与电气火灾防治的浓厚氛围。 (四)强化考核,确保成效。各地区对电气火灾治理实行分阶段考核考评,并将电气火灾综合治理工作纳入消防考核、安全生产目标考核等有关安全考核评比内容,全面推进地方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及社会单位电气防火安全管理水平。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有关部门综合治理实施方案和部署开展情况,请于2017年6月15日前报送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电气火灾综合治理协调小组;2017年10月15日报送阶段性工作小结;从2018年起,每年1月15日前报送上年工作情况总结,每年7月15日前报送当年上半年工作小结;2020年4月30日报送综合治理工作总结。

第9篇:地方政府债券风险防范策略

摘要

从 2008 年爆发国际性金融危机到现金为止,债务问题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受到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愈发严重,美国主权的信用等级降低的影响,世界各国都难逃债务危机,解决债务问题刻不容缓,我国自然也包括在内。新《预算法》于2015 年 1 月 1 日正式实施,自此,债券的发行量日益递增,地方政府主要是通过发行债券来获取资金的,地方政府采用发行证券这一筹资的方式推动了地方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鉴于此,地方政府发行债券所存在的风险必须予以重视。本文将主要针对地方政府债券的发展情况、以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展开研究,并且在此基础上对这几年来债券发行量的数据进行整合、分析,最终总结出:应该建立并完善出一套合理的地方政府债券运行体系,真正能够实现监管的透明化以及约束的市场化。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债券管理模式的筛选、以及有关债券发行的限额管理与风险管理等许多方面都需要进一步的改进,这就需要健全法律法规、完善市场化约束环境、明确监管对象等各个方面的支持。

关键词:地方政府债券,风险防范,监管,市场化约束

Abstract

From the outbreak of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in 2008 to cash, the debt problem is the most frequent.Affected by the worsening European sovereign debt crisis and the lowering of the credit rating of US sovereignty,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cannot escape the debt crisis.It is imperative to solve the debt problem, and China naturally includes it.The new "Budget Law" was officially implemented on January 1, 2015.Since then, the issuance of bonds has been increasing.Local governments have mainly obtained bonds through the issuance of bonds.Local governments have promoted local governments by issuing securities.In view of the sustained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the risks inherent in the issuance of bonds by local governments must be taken seriously.This paper will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government bonds and the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on this basis, integrate and analyze the data of bond issuance over the past few years, and finally conclude that: one should be established and improved.A reasonable system of local government bond operations can truly achieve transparency of regulation and marketization of constraints.For local governments, the screening of bond management models, as well as the limit management and risk management of bond issuance, need to be further improved.This requires improving laws and regulations, improving the market-oriented environment, and clearing the regulatory targets.support.Key words: Local government bond, Risk prevention, Supervision, Marketization constraint

重庆理工大学毕业论文

地方政府债券风险防范策略研究

目录

第 1 章

绪论 ..........................................................................................................................................3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3 1.1.1 研究背景 .................................................................................................................3 1.1.2 研究意义 ................................................................................................................4 1.深入探讨相关理论,确立地方政府债券的逻辑起点 ...............................................4 2.研究历史沿革,为风险防范提供细化建议 ...............................................................4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思路 ...........................................................................................................4 1.2.1 研究目的 .................................................................................................................4 1.2.2 研究思路 ................................................................................................................5 第 2 章 国外地方政府债券的风险防范 ................................................................................................6 2.1 美国市政债券 ........................................................................................................................6 2.1.1 发展历程 .................................................................................................................6 1.萌芽阶段 ......................................................................................................................6 2.发展阶段 ......................................................................................................................7 3.同步快速发展阶段 ......................................................................................................7 4.多样化发展阶段 ..........................................................................................................7 2.1.2 美国市政债券的风险防范措施 .............................................................................7 1.发行规模的管理 ..........................................................................................................7 2.债券发行顾问机制 ........................................................................................................8 3.持续信息披露 ................................................................................................................8 4.加强市政债券的监管 ....................................................................................................8 2.2 日本地方政府债券 ...............................................................................................................9 2.2.1 基本情况概述 ........................................................................................................9 2.2.2 日本的风险防范措施 .............................................................................................9 1.确保地方政府财政的独立性 ......................................................................................9 2.建立风险预警体系和财政重组系统 ........................................................................10 3.规定地方政府融资范围 ............................................................................................10 2.3 借鉴与启示 ..........................................................................................................................10 1.健全地方政府债券法律法规体系 ..............................................................................10 2.明确地方政府债券监管主体,落实监管责任 ............................................................11 3.构建债券风险预警机制 ..............................................................................................11 第 3 章 我国地方政府债券的现状 ......................................................................................................12 3.1 我国地方政府债券的发展历程 .........................................................................................12 3.1.1 我国地方政府债券的历史沿革 ...........................................................................12 1.早期时的中国地方政府债券 ......................................................................................12

重庆理工大学毕业论文

地方政府债券风险防范策略研究

2.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地方政府债券 ..............................................................................12 3.地方政府债券禁止发行阶段 ......................................................................................13 4.恢复发行地方政府债券 ..............................................................................................13 3.1.2 我国地方政府债券的发展阶段 ..........................................................................13 图 3-1 我国地方政府债券发展阶段 ..............................................................................13 1、“代发代还”地方政府债券 ....................................................................................13 2、“自发代还”地方政府债券 ....................................................................................14 3、“自发自还”地方政府债券 ....................................................................................14 3.2 我国地方政府债券的现状 .................................................................................................15 3.2.1 我国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情况 ..........................................................................15 表 3-1 我国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情况 .............................................................................15 图 3-2 近几年我国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变化 .............................................................16 3.2.2 我国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年限 ..........................................................................16 表 3-2 我国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年限 .........................................................................16 图 3-2 2015 年与 2018 年各年限占比比较 ..................................................................17 3.3 我国地方政府债券存在的问题 .........................................................................................17 3.3.1 我国地方政府债券存在的风险 ...........................................................................17 1.信用风险 ....................................................................................................................17 2.道德风险 ....................................................................................................................17 3.法律风险 ....................................................................................................................17 3.3.2 我国债券存在风险的原因 ...................................................................................17 1.我国地方政府债券信息披露机制不健全 ..................................................................18 2.我国地方政府债券的监督管理不到位 ......................................................................18 3.我国地方政府债券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18 第 4 章 地方政府债券风险防范策略 ..................................................................................................19 4.1 地方政府债券的风险防范策略 ..........................................................................................19 4.1.1 信用风险的防范 ...................................................................................................19 1.建立行之有效的地方政府债券偿债机制 ..................................................................19 2.加强金融监管,消除供给方纵容性贷款 ..................................................................19 3.完善地方税体系,培养地方稳定财源 ........................................................................19 4.建立财政风险评估制度 ............................................................................................20 4.1.2 道德风险的防范 ...................................................................................................20 1.实行严格规范的债券融资决策责任制 ......................................................................20 2.加强地方政府债券资金使用管理 ..............................................................................20 4.1.3 法律风险的防范 ...................................................................................................21 1.明确政府间的事权划分,分清偿债责任 ....................................................................21

重庆理工大学毕业论文

地方政府债券风险防范策略研究

2.构建地方政府债券相关法律监督体系 ......................................................................21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地方政府债券又可以简称为地方债,从本质上来讲,地方债是地方政府筹资的一种手段,通过以政府信用为担保发行债券,来获取利息。地方政府发行的债券种类较多,但主要是以公共基础设施为主,集中在交通、教育、医疗等方面。我国自 20 世纪 50 年代中后期起,关于债券的发行一直都很小心,甚至推出了《预算法》明确规定地方政府不允许发行债券。然而,这样做并不是长久之计,要推动我国经济建设的健康、持续发展,需要通过发行债券来获取资金作为支撑,我国政府为了缓解 2008 年金融危机给市场经济带来的冲击,恢复经济发展,制定出了“四万亿计划”,其中的一部分资金是需要地方政府自己承担的,有 2000亿的债券是中央政府发行的,自此后,地方政府重新拥有了发行债券的权利。为了给地方政府债券的发展指引出一条正确的道路,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我国财政部于 2011 年 10 月 17 日出台了《2011 年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办法》,先将试点选定为上海、广东、浙江、深圳这四个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省市,批准该地区的地方政府由自主发行债券的权利,这是中央政府为地方政府债券提供了制度上的支持,足以看出中央政府助力地方债券市场发展的坚决与诚意。这一文件公布以后,四大试点纷纷开始对发行债券进行规划,在市场上受到很高的关注,这说明地方政府债符合市场和各大投资者的需求。另外,在获得国务院准许之后,财政部又于 2014 年 5 月推出了《2014 年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自还试点办法》,文件中提出要在原来的基础上扩大试点规模,新增了江西、江苏、山东、宁夏回族自治区、青岛市五大省市及自治区。自 2015 年初发布了新《预算法》以来,共计 34 个省市发行了高达 3.8 亿元的地方政府债券。综上可见,我国在发展地方政府债券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在一种稳扎稳打的状态。据 Wind 显示,到 2018年末为止,地方政府债券余额是 18.亿元,其中有 0.18 亿元来自于 2009 年我国

重庆理工大学毕业论文

地方政府债券风险防范策略研究

财政部“代发代还”的债券余额。自 2011 年起,我国地方政府债券余额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2011 年由上海、广东、江苏、山东、深圳试点“自发代还”的地方政府债券余额有 0.05 亿元,2014 年由部分试点“自发自还”的地方政府债券余额为 0.05 亿元,试点范围在不断地扩大,截至 2015 年各大地区开始拥有“自发自还”债券的权利,最终的债务余额高达 17.74 亿元。从财政部颁布的《2018 年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和债务余额情况》中可以发现,地方政府债券已经越来越成为了地方政府债务的核心组成,截至 2018 年末,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中有 98.28%都是由地方政府债券产生的。我们不难看出,地方政府债券成为了我国的主要债券形式,对推动我国经济基础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怎样防范、应对地方政府债券所面临的风险成为了人们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1.1.2 研究意义 1.深入探讨相关理论,确立地方政府债券的逻辑起点 从理论上来讲,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是具有可行性的。参照公共财政的相关原则,地方政府债券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对于社会公民是有益的。从金融学领域来讲,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发行债券筹集资金,相比其他的融资方式而言,地方政府融资占据着自己的独特优势,但这也意味着地方政府要进一步加强财政管理,做好信息披露工作。从偷袭学领域来讲,投资者更愿意把资金与精力投放在更加有价值的投资品身上,优质的投资品一般具有集风险性、收益性、流动性三大特性,而且能够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不同投资者的偏好、需求。地方政府债券在这三大特性上的表现与国债是有所不同的,投资者可以通过地方政府债券进行合理的投资配置,最大化地满足自身需求。

2.研究历史沿革,为风险防范提供细化建议 日本和美国在市政债券方面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以此作为参考进行学习,对我国的债券风险防范有一定的帮助。在这基础上,对历史发展进程与当今发展现状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再根据宏观经济的知识为我国地方政府债券的发展提出一些合理的改进性意见。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思路 1.2.1 研究目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量逐渐增多,为了适应这一形势,债

重庆理工大学毕业论文

地方政府债券风险防范策略研究

券发行的速度也要相对应的进行提升,本文将主要针对地方政府债券的发展情况、以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展开研究,分析地方政府债券带来的潜在风险以及怎样进行有效规避,以推动我国市场经济能够持续、健康的发展。

1.2.2 研究思路 本论文将通过四个章节进行研究,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从研究背景、意义、目的、思路四个方面入手,第二章中举出美国和日本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以此探究地方政府债券在国际中的发展情况,并且总结、学习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第三章研究的主要目标是我国地方政府债券在过去与目前发展的情况,具体分析了我国在发展地方政府债券的过程中面临的风险以及存在的问题。第四章是本论文的重点,主要是针对地方政府债券风险提出了关于有效规避的建议。

重庆理工大学毕业论文

地方政府债券风险防范策略研究

第 2 章 国外地方政府债券的风险防范

从历史来看,地方政府债券比企业债券的出现实际上要早很多。据历史记载,意大利一些城市的政府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就向当地的一些比较大的银行家族借钱用来支持当地的城市建设。然而我们通常认为地方政府债券最初产生于美国的市政债券。美国的市政债券产生的时间为 19 世纪 20 年代,官方记载的有关市政债券最早的是在 1812 年为开凿运河美国纽约市政府所发行的一种一般的责任债券,市政债券发展到现在已经有两百年的历史了。美国市政债券的规模一直处在世界第一位,并且它具有较为完善的发展规模以及监管体制,因此,美国的市政债券能够被认为是分权制、联邦制国家地方政府债券的代表。日本、英国、澳大利亚、法国等等一些发达国家市政债券的发展在经历了很长的时间之后,也都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并且其制度以及体系相对而言也都比较成熟和完善。日本的地方债制度在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之后,可以被视为是单一制中央集权制国家地方政府债券的代表。

2.1 美国市政债券 2.1.1 发展历程 1.萌芽阶段 美国的许多州在 19 世纪 20 年代专注于建设公路以及运河等公共设施。在1812 年,纽约州政府第一次通过发行市政债券的方法来筹集资金以开凿伊利运河,这种方法远比传统的先积累再投资的模式快得多,因此,伊利运河只用了 5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修建。这种方法的采用给了美国其他地方的政府非常大的启发,所以其他的一些政府也纷纷采用这种发行债券的方式筹集资金建设城市,这种模式大多用来建设市政公共设施以及发展公共教育体系。在这个时期发行的市政债券主要是来源于州政府,但是地方政府相对而言参与度较小。1943 年左右,美国各州政府的债务总额大约 2.3 亿美元,然而地方政府的债务总额仅仅 2750 万美元。由于经济发展不景气以及部分运河带来的经济效益不高,许多州政府渐渐陷入了债务危机当中,政府无力偿还债务使得政府的信誉度降低,因此对市政债券的发展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使得市政债券的发展落入了低谷。

重庆理工大学毕业论文

地方政府债券风险防范策略研究

2.发展阶段

从 19 世纪 50 年代以后,特别是内战结束之后,美国的经济持续迅速发展,工业化的速度不断加快、人口增长速度十分迅猛、城市化建设的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大。修建铁路、开凿运河、西部开发、加快城镇化建设速度等国家战略的实施对资金的需求增大,然而仅仅依靠州政府去发行市政债券筹集资金来解决城市建设的资金问题已经不能满足资金的需求,并且由于 40 年代爆发的债务危机使得州政府的信誉度受到巨大冲击,所以这一时期的发展建设,地方政府起着重要的作用,地方政府债券也迅速发展起来。一些城市利用不断发行债券的方法来筹集资金用以支持城市市政公共建设以及城镇化发展。直到 1912 年,地方政府的债券余额就达到了 34.76 亿美元。

3.同步快速发展阶段 20 世纪最初 20 年由于受到美国汽车工业迅速发展以及汽车在美国家庭的普及的影响,美国的城市对于道路以及公共交通的需求不断增加,所以美国州、地方政府只能加大对于公路建设以及公共交通建设的投入资金。市政债券再次发挥了它的重大作用,为道路以及公共交通的建设提供了资金。到目前,美国有着全世界最发达的告诉高速公路系统,这也是在之前对公路建设的巨大投资的基础上才有的。然而经济危机的影响,罗斯福总统提出新政的实施,加大了对各级政府的投资力度,然而只通过税收不能满足对资金的需求,因此州政府以及地方政府对市政债券的发行不断的增加。虽然客观上是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但是这一时期的州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市政债券还是得到了相当大的发展。

4.多样化发展阶段 二战后,美国又经历了一个经济迅速增长的阶段,市政债券的发行也持续稳定增加,并且政府的投资方向不断变化,对多个方面进行投资。特别是 20 世纪70 年代之后,为了城市能够迅速发展,各地政府不断发行市政债券来筹集资金支持城市建设。由于市政债券在税收方面有优惠政策,并且政府做担保,所以市政债券的用途逐渐多样化,并且被广泛应用于污染治理、住房贷款以及工业发展等和传统用途不同的多个新的方面。

2.1.2 美国市政债券的风险防范措施 1.发行规模的管理

重庆理工大学毕业论文

地方政府债券风险防范策略研究

美国的市政债券主要是通过该国家的州、县等部门进行发售。并且美国的联邦政府对这些债券发行机构的约束较少,在这之中法律监管和限制相对较多的为州的债券发行。并且,在美国,地方政府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且不受联邦政府的约束与监督,美国的法律条例中对于地方政府破产的行为时准许的,所以基于上述情况,在地方政府发售债券时的规模是基于政府本身的经济情况而定的,并且约束力主要是以金融市场决定,从而以防债券发行过多而造成违约。

2.债券发行顾问机制

美国的州以及地方政府在进行市政债券的发行时一般会先行与财政顾问以及专家的建议。财政顾问主要负责创建可以实行的融资规划,并且对已经建立起的投资计划进行研究,然后对于债券中有潜力的融资计划进行分析与提议,最后对发行债券所用的金额预算进行监察。除此之外,财务顾问还需要在设计债券时进行分析与提议,例如债权结构以及类型等,从而预防发行过程中可能的风险。

3.持续信息披露 从国家契约理论上来说,国家的性质是具有约定监督性质的,全体公民在签署约定后,这个约定管束着所有的签订者,而政府就是实行这一权利的主体。基于委托代理的构架和 GDP 的考察数据,地方政府在经济活动中所充当的角色更趋向于参与人员和各大政府官员的代表人物。所以,政府在发行债券时是基于自己的经济情况而设立的预算数据。可是基于尼斯坎宁建立的官僚产出模型,对于官员来说,制定预算的时候会将预算条件尽可能的放到最大,如果在没有制度条例的约束与监督,这种现象就更加清晰了,紧接着政府在发行债券的时候披露力度不足,从而导致一系列的危机。创建科学可行的债权融资监管制度的事先条件就是可以充分披露政府的信息。虽然制定与履行政府信息披露规定会给政府带来一些压力,可是从长远来看,这种制度可以协助政府规避债务危机,并且推进地方财政稳定发展。

4.加强市政债券的监管 美国的主要市政债券监督组织分别为市政债券法规制定委员会与证监会市场监管部所设的市政债券办公室。第一个机构的职能为建立市证券市场相应的法律规定,监管的对象为承销商、交易银行等。该组织的工作目标有三个:第一,针对证券发行顾问进行法律条例的制定;第二,对市场信息进行调查与公布;第

重庆理工大学毕业论文

地方政府债券风险防范策略研究

三,对市场主体进行活动的宣传、组织等。第二个机构的主要职能分别为基于反欺诈条例对债券发行人、承销商、律师等对象进行发行后的监督管理,管理方式分别为监督与修改错误的期限;建立可以对承销商、交易商等主体起约束作用的条例。

2.2 日本地方政府债券 2.2.1 基本情况概述 地方债在日本源于明治初年。1879 年颁布了“地方政府发行地方债需得到议会的允许”的条例,基于这个制度随之有创建了一部完整的地方债系统。日本的地方自治制度的性质为单一性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在宪法中加入了地方政府可以自行治理的政策,在这之后地方政府就拥有了自行发行债券的权责。可是在地方政府进行债券的发行的时候需要经过中央政府的审查与批准后才可以发行。日本中央政府历年都会制定一部地方债规划,在计划中对地方债的发行数额、途径与金额的使用途径都有明确的规划,这个规划时地方政府进行中央政府审查是的核心数据。日本政府进行地方债发行的时候需得到总务省的批准,总务省与财务省需要基于每年规定的规划进行审查批阅以后再将可用数额传达给地方政府,在这之后才可以进行债券的发行。

日本的国家制度为单一质,因此基于中央政府的规定,地方政府没有破产与违反约定的权利,只可以对财产进行调动协助政府解决危机。所以,在这种制度体制下地方政府出现的财政风险就变成了中央政府的财政危机。日本这几年来的经济发展并不顺利,甚至处于停止发展的情况,日本政府与 20 世纪 90 年代对外发行了巨大数额的赤字地方债,从而为经常需要使用的资产筹资,可是并没有提升政府偿还债务的能力,最终造成了大部分地方政府出现财政危机,并且最终转变成了中央政府的财政危机。所以,日本从 2006 年开始对地方债条例进行完善与健全。例如提升资金来源类型、将审批制转变为协议制等等,从而日本的地方债性质开始与美国市政债券性质靠近。

2.2.2 日本的风险防范措施 1.确保地方政府财政的独立性 日本于中国相比差异还是很大的,日本地方政府享有自行进行税收的权利。虽然地方政府无法建立地方的税收制度,可是基于中央政府设立的《地方税法》,

重庆理工大学毕业论文

地方政府债券风险防范策略研究

地方政府可以自行对本地税的种类进行管理,在上述环境下,地方政府可以自行发售税务并且自行进行税收的还款,从而让地方政府的权责是平衡的,并促进了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时的信誉程度,减少违反约定的危机。

2.建立风险预警体系和财政重组系统 建立风险预警制度是为了对潜在的危机进行提前的相应,从而以防政府出现债务危机从而破产。财政重组系统则不同,是在地方政府已经出现财政危机后实行的方案。以上两种方案都是以维持政府财政良性发展为目的。日本将政府财政良性发展为工作之重。如果一个政府的财政水平高,其发行的债券就有更好的安全性、并且还债能力也更高,给中央政府带来的消极影响也越小;对于产生财政危机的地方政府,偿还债券给政府带来的压力是巨大的,并且还会对地方经济环境与中央政府造成负面影响。

3.规定地方政府融资范围 基于国家财政法律规定与地方自治法的规定对地方政府进行法制监督管理,这些法律规定都给予了地方政府一定的行使权力,并且对资金融资的出处、怎样管理资金等都在法律中有相应的条例。在法律中对发行而来的地方债的适用范围为建设城市基础设施。

2.3 借鉴与启示 1.健全地方政府债券法律法规体系

完善的地方政府债券法律系统可以对地方政府的发展行为进行监管与约束。美国建立的《1934 年证券交易法案》和 15c2-12 制度,还有日本建立的《综合财政分权法》条例等,全部展示各个国家的中央政府都在建立各种制度来支持和发展市政证券披露的力度。建立完善的法律系统可以促进地方政府的借债行为进行限制,由于政府在进行债券发行的时候需要编制财政收支计划,从而让债券无法随意发型;健全的制度还可以维护投资人员的权益,以防地方政府由于发行债券过度而导致无法偿还债券的行为;最后该项法律规定还可以协助中央政府随时对地方政府的债务额度进行管控。对于我国来说,需要深入分析地方政府是否会自行出售债券,然后对完善《预算法》的前提进行商讨;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对我国的《地方政府债券法》进行分析和发布,对《证券法》等有关法律进行完善修整,最终健全我国地方证券法律系统。

重庆理工大学毕业论文

地方政府债券风险防范策略研究

2.明确地方政府债券监管主体,落实监管责任

美国对地方政府债券的监督管理主要是借助MSRB与OMS等组织进行的,MSRB组织的职能是建立有关法律制度并且监督其他组织;日本对于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的监督主要是通过大藏省和自治大臣进行商讨监督管理。对于中国来说对于地方政府的管理组织组成错综复杂,发改委主要对城投债进行审核监管,财政部国库司对政府自主发行债券进行监管。由于管理债券发行的组织过多并且管理不当,对于风险的管控有消极影响,所以我国需要创建特定的部门对地方债进行监督管理,消除现在的多个组织进行管理的现状。

3.构建债券风险预警机制

中国和日本的国家性质是一致的,都是集权制,因此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的时候需要确保该债券的风险性,确定安全以后再进行债券的发布。如果风险过大,就会对债券发行进行约束,在财政重组数值以下的时候地方财政就会重新组合,地方政府在进行债券发行的时候需要将这几个风险预警数据进行报告,得到允许以后才可以发行债券。中国在风险预警体制的设立时可以借鉴日本早期的制度,对我国风险预警标准系统进行确立,预防风险的发生。

重庆理工大学毕业论文

地方政府债券风险防范策略研究

第 3 章 我国地方政府债券的现状

3.1 我国地方政府债券的发展历程 3.1.1 我国地方政府债券的历史沿革 1.早期时的中国地方政府债券 最早时候的中国地方政府债券是于清末宣统年间开始陆续出现的,其产生背景主要是借助地方政府债券,吸收资金用作修桥修路以及进行地方警察队伍组建,当时前后共发行地方公债 4 次。后来国民时期,为了更好的进行地方治安管理、行政管理等,除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也大举借债,充作装备军队警队费用、建设地方公共设施等,就以广东政局为例,军阀混乱期间,大量进行公债发行,主要用于广东实业发展以及北伐战争经费。抗日战争过程中,为了弥补抗战经费以及经济建设开展费用,各个根据地民主政府也曾先后就进行公债的发行,种类设计 20 多种,这一举措在抗日根据地建设发展,持久抗战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是抗日战争的胜利十分重要的支撑。解放战争时期,上海当局也进行了实物公债的投放以平稳物价、稳定市场、打击投机资本等。

2.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地方政府债券 新中国成立初期时候对经济建设的资金需求巨大,在此背景下曾在 1950 年至 1958 年期间多次发行过公债,例如“人民胜利折实公债”在 1950 年作为我国第一只国债开始发行。在之后的“一五”计划期间,“国家经济建设公债”于1954 年-1958 年 5 年间每年一期发行,共计发行金额 35.44 亿元,约占同期国家预算经济建设支出总额的 4.22%。从 1950 年起我国地方政府也陆续发行过地方债券去募集资金用于国民经济建设,这对于百废待兴的建国初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就比如 1950 年,在中央人民政府的批准后,东北地区就进行了采取折实形式计值的地方公债的发行。

在此背景下,中央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发行地方公债的决定》(1958 年),该《决定》中规定自 1959 年起,将停止全国性公债的发行,但是不限制在必要的时候地方债的发行。不过在该《决定》实施以后,只有安徽和黑龙江等少数省份进行了地方债的发行用于当地的经济建设。

重庆理工大学毕业论文

地方政府债券风险防范策略研究

3.地方政府债券禁止发行阶段 为了更好的发展地方经济,支持路桥、水电、科教、卫生事业的建设,我国地方政府在 1980-1993 年间也陆续发行过多种类的债券,但是由于缺乏风险与支付能力的考虑,再加上债券市场体系运作尚不成熟,导致许多工作陷入以国家建设支援的名义的行政摊派,并且还出现了无息的情况,甚至会从部分工资中扣除费用。基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1994)年颁布,其对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进行了明确规定“除法律和国务院另有规定外,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债券”。这就使得地方政府的债券发行进入了比较长的禁止发行时期。

4.恢复发行地方政府债券 美国次贷危机于 2017 年爆发,由此导致了金融危机的爆发,这场金融危机影响范围广,影响程度深,给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在此背景下,为了更好的应对全球经济危机的挑战,各国开始进行多种举措想要缓解金融危机的扩大。中国一向负有责任感,也挺身而出,并且提出了“10 大产业振兴计划”、“四万亿计划”等,并且在 2009 年 3 月准允了代理地方政府发行债券,发行金额高达 2000 亿元,此笔费用主要用于地方配套资金的补充以及政府投资能力的提高,主要的发行工作由财政部统一代理发行,并将其列入省级预算做以管理。这也就标志着地方债券长期的禁止发行期停止。

3.1.2 我国地方政府债券的发展阶段 为应对金融危机的爆发产生的负面影响,“四万亿计划”开始实行,该计划主要是指国务院推出 4 万亿以进行投资工作,中央安排投入资金 1.18 万亿,剩余的费用则由地方政府配套解决。并且国务院还采用了特批的方式准允地方发行债券 2000 亿元,去缓解诶这一计划中地方政府所承担的资金配套压力,自此,地方政府债券又进入了公众的视野。

图 3-1 我国地方政府债券发展阶段

1、“代发代还”地方政府债券 《2009 年地方政府债券预算管理办法》(2009)年由财政部印发,其中明确了地方政府债券的含义,地方政府债券是指在国务院批准同意的前提下,围绕

重庆理工大学毕业论文

地方政府债券风险防范策略研究

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政府以及偿还主体,由财政部代理发行并代理处理相关还本付息等工作的债券。

基于此内涵,我们可以将政府债券去理解为国债转贷这一本质的延伸,因为地方政府债券只能由省一级作为发行的主体,并且其相关发行与还本付息等工作也由中央财政进行统一的工作管理,再加上地方债券的发行行为、发行金额也必须经过全国人大的审批,并请报国务院审批。

2、“自发代还”地方政府债券 “代发代还”模式自 2009 年开始运行,地方债券的发行也步入了更为成熟的阶段。2011 年,国务院设立了上海、浙江、广东、深圳 4 个试点,在国务院批准的额度内,拥有发行债券的自主权,但是其还本付息工作仍然由财政部代办。

此次“代发代还”改革之后,虽然中央政府对地方债券偿还还是有着实质的担保责任,不过地方政府证券的发行端也开始放开了。地方政府能够根据自身财政情况对债券发行的期限、形式、数额以及范围等因素与财政部进行相应的协商,债券的定价机制也能够经由试点省(市)去进行自行的决定, 随着债券融资市场的稳定与地方证券发行模式的成熟,国务院在 2013 年又新增了江苏、山东两省作为地方政府债券“自发代还”试点,除了之前试点政策的继续使用,还创新的提出了“试点省(市)需推动自行发债试点宣传工作,积极推进信用评级制度建立”。

在地方政府融资需求逐年增长的情况下,不计试点地区,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总额逐年增长,由 2011 年的 2000 亿元增长为 2013 年的 3500 亿元。

3、“自发自还”地方政府债券 随着《决定》和《2014 年政府工作报告》、《2014 年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自还试点办法》等重要改革性文件的公布于实施,地方政府的证券改革如火如荼的进行,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在前期的自行发行基础上,由财政部统一代行还本付息的方式,转为发展地区自行还本付息方式; (2)基于 6 个试点地区的发展情况,国务院又新增北京、青岛、江西、宁夏 4 个试点地区; (3)债券期限也有所延长,从 2013 年所规定的 3 年、3 年、7 年转为 5 年

重庆理工大学毕业论文

地方政府债券风险防范策略研究

7 年、10 年; (4)进行了“试点地区按照有关规定开展债券信用评级”明确。

3.2 我国地方政府债券的现状 3.2.1 我国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情况 至从恢复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后,地方债券每年都会有大量的发行,自 2009至 2012 年间我国地方政府证券就发行了 94 期,总金额高达 8500 亿元。《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自还试点办法》(2014)的实施也进一步推动了地方政府债债券的发行,在 2015 年新《预算法》实施后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规模进一步扩大。

表 3-1 我国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情况

时间 发行利率 发行总额(亿元)

2009 1.60~2.36 2000 2010 2.33~3.70 2000 2011 3.01~4.30 2000 2012 2.74~3.58 2500 2013 3.53~4.45 3500 2014 3.63~4.50 4000 2015 2.71~4.29 38338 2016 2.31~3.52 60458 2017 2.92~4.75 43581 2018 3.66~4.22 41652

由表 3-1 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地方政府债券的快速发展,由刚开始的 2000 亿到现在的几万亿,也体现出我国债券市场的活跃。

重庆理工大学毕业论文

地方政府债券风险防范策略研究

图 3-2 近几年我国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变化

从上图可以看出,2015-2018 年的地方政府债券有了较大的变化,2016 年之前置换债券占据主要比例,而之后新增债券则成为主流,这种变化可能是因为随着债务置换进程的推进,地方政府债务后续可置换的规模相对较小。

3.2.2 我国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年限 表 3-2 我国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年限

时间 发行年限 2009 3 2010 3.5 2011 3.5.7 2012 3.5.7 2013 3.5.7 2014 3.5.7.10 2015 1.3.5.7.10 2016 1.3.5.7.10 2017 1.3.5.7.10 2018 1.2.3.5.7.10.15.20.30

重庆理工大学毕业论文

地方政府债券风险防范策略研究

图 3-2 2015 年与 2018 年各年限占比比较

由表 3-2 可以看出我国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的年限越来越多,有 2009 年的一种年限,到 2018 年的九种年限。由图 3-2 又可得出,不管发行年限种类的多与少,5 年期的占比始终最大,而 7 年期次之 3.3 我国地方政府债券存在的问题 3.3.1 我国地方政府债券存在的风险 1.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也可以乘坐是违约风险,这一风险是政府发行债券所需要面临的首要风险,是指地方政府到期没有能力对债券投资者进行相应的还本付息。

2.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则主要存于相关决策运营的个人或单位,是指其在进行相关活动过程中利用权责之便为自身谋取最大化利益,违反道德设置时违反法律法规,从而对他人利益、社会利益造成损害的风险。必须承认的是目前仍有一些官员为了自身业绩做一些“形象工程”,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并将债权发行的偿还责任推至下届政府身上,这可能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

3.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理解,前者是指主体自身行为违反法律要求,或未对法律问题作出有效反应而产生的风险;后者是指法律本身发生变化导致不利后果产生的风险。

3.3.2 我国债券存在风险的原因

重庆理工大学毕业论文

地方政府债券风险防范策略研究

1.我国地方政府债券信息披露机制不健全 当前地方政府给出的披露信息主要就是对外的报告,仅有一些财政收支以及政府的运营数据,而缺乏复方债券发行、流通、管理和偿还等方面的信息披露,致使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券运作仍然缺乏透明度。

2.我国地方政府债券...

上一篇:文艺心理学考试下一篇:生物质锅炉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