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局个人工作总结

2022-12-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工作总结是我们在工作过程中,获得的工作经验,通过工作总结的方式,我们可以更加了解自己的工作水平,了解自身的不足之处,从而明确自身的成长方向,一步步向着更好的目标前进。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旅游局个人工作总结》,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1篇:旅游局个人工作总结

学生群体境外旅游与个人消费贷款

[摘 要]当前境内旅游已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但对于欧美、日韩等国家旅游所需的旅行社高额的押金或办理签证所需的资产证明让众多大学生望而却步。为了让旅游市场更为繁荣,也让大学生实现境外旅游的愿望,有关押金或资产证明的解决方法是必须也是首要要解决的。本人认为依靠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业务的完善,加强银行与高校和旅行社的联系是必要的。

[关键词]学生旅游 境外旅游 人消费贷款

一、学生群体的旅游现状

(1)学生旅游方兴未艾。

旅游市场细分的深化使得旅游市场的开发越来越细,境外旅游成为深深吸引学生的一个旅游项目。在户外以旅游方式体现的实践活动(冬、夏令营)正在成为书本教育不可缺少的辅助教育方式,而学生拥有的固定假期——“寒假”和“暑假”以及黄金周“十一”更为促成其旅游行为提供了必要的时间条件。因此学生占旅游者的人数比例迅速增长。

据不久以前国外一份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在世界各旅游目的地,大学生旅游者占全体旅游者的比例为:美洲32.9%,非洲26%,亚洲28.7%,大洋州28%。就中国而言,我国幅员辽阔,地区的文化差异比较大,学生旅游市场的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是我国学生人数众多,总人数达到2.16亿人,出游人均每天花费约77.5元,按10%的学生出游计算,出游的人数为2165.54万人,那么我国大学生在旅游上的花费一年总计可达92.2亿元,这无疑是个庞大的极具诱惑力且尚未被深度开发的市场。

(2)学生的国际旅游观念。

高校学生思维活跃、精力充沛。“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思想观念促使高校学生们选择旅游作为扩大交际、增长见识的有效途径。高校学生都认为旅游是一项极好的文化娱乐项目,不仅可以愉悦身心,还可以增长学识,结交朋友,陶冶情操。根据调查问卷中让学生选择最心仪的旅游景点,其中将旅游区分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区、民族风情区、城市旅游区、国外旅游区。结果如图所示,更令学生心仪的是国外旅游区。一方面,无论是国外的人文风情还是风景文化,都对国内学生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单就书本上的描述而言,学生更愿意实地探究国外的知识,以便于书本进行对照,扩展眼界。综上都可以看出,当今高校学生对国际旅游的需求是非常旺盛的。

(3)学生境外旅游心切,欲游无门。

学生有着普遍的出游愿望。但是学生境外旅游市场却被各家旅行社忽视,且高额的境外旅游押金和严格的签证制度,大大缩减了学生旅游的现实机会。无论是家庭支持还是自己赚取游费,都无法轻易跨越境外旅游的押金制度或是自助游严格的签证制度。正式由于出行难,使目前的学生出游的现实机会呈现出距离衰减规律:省内游人数最多,国内其次,反而最吸引学生的海外游人数最少。为了扩展学生境外旅游的现实机会,必须及时解决旅行社所提出的提交保证金的制度。

二.商业银行的个人旅游消费贷款的局限

自1999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以来,我国银行业开展了多种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然而目前我国开展旅游消费信贷业务的银行却不多。即使有些银行开办了这一业务,也是发展得极其缓慢。据了解,较早推出旅游贷款业务的中国工商银行已经不提供单独的旅游贷款服务,将旅游贷款与其他一些品种贷款一并归入个人综合消费贷款。此外,2005年中国农业银行叫停了包括旅游贷款业务在内的5类个人贷款业务。究其主要原因,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解释:

(1)就旅游消费贷款主体而言,一方面传统的消费观念限制了旅游信贷的发展,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观念驱使着他们利用资金去买更多的必需品而非旅游产品。另一方面收支于其的不确定也增加了旅游信贷的障碍,国内各种保险制度、福利制度的不完善,人们对未来的收入与支出存在不确定性,这些都导致银行个人旅游贷款业务的萎靡。

(2)就旅游消费贷款的提供者而言,由于利益驱动乏力,商业银行获利不明显使其更青睐于利益最大化的贷款项目,从而忽视旅游贷款业务。再加之申请个人信贷的过程繁杂,又是授信方,承担着较大的风险与责任,这种模式制约着消费者的信贷热情。另外,现今的消费贷款环境并不完善,信用机制不健全,银行就算占有大量闲置资金也不敢轻易借贷,必须通过有一定分量的担保和严格的审批制度才能发放。

三.学生群体旅游消费贷款的市场潜力

(1)学生群体的旅行热情带来信贷市场

学生群体是旅游的主力军,对外面的世界都有着极大的渴求知识的欲望,他们有充沛的时间和饱满的精力去满足自身旅游的需求,这不仅是一种消费,更是一种投资,唯一限制出游的制约因素就是资金的缺乏,而信贷市场的出现为学生群体提供了国际旅游的可能,同时也给信贷业务带来巨大的市场。

(2)学生具有较高的素质修养,信用度高

银行信贷业务繁琐的申请程序和严格担保制度的原因,是减少银行所承担的风险和责任。学生群体受过高等教育,且自身有着较高的约束力,日后的就业机会较大,具有很高的还款能力。再则旅行社押金制度仅作为保证金,在旅行结束后全数返还,因此,银行所承担的风险更加降低,所以银行可以且应当将目光定向学生群体。

(3)学生进行消费信贷,可以起到宣传模范作用

首先,是由于学生群体众多,且思想开放、交友广泛,能够很好的宣传银行的消费信贷的优势特征,为银行争取更多的客户,提高银行的收益。另外,学生的高素质、高信用的还款行为能够起着模范作用,带动更多消费群体诚信借贷,按时还款,减少银行风险、实现利益最大化。

四.针对学生群体的旅游消费信贷政策的调整

(1)放宽旅游消费贷款主体的限制

由于学生并没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来源,其所能提供的担保并不充分。所以,对于没有申请助学贷款或有其他大型债务的学生,可以相对降低申请条件,只要能提供对其有约束力的证明如完善的个人档案或学籍档案,无需严格的担保制度。在还款时,可以实行一次性还清或分期付款等多种方式。由于旅游保证金属于押金,一般可以一次性还清,学生只需支付一定金额的利息即可。

(2)简化旅游消费贷款的申请程序

银行应扩大营业服务网点,加强员工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和服务质量,完善售后服务体系,健全信贷产品质量保障机制。在风险防范的前提下尽可能简化信贷手续,让大多数学生感到旅游消费信贷手续方便。目前,银行可以大力发展旅游信用卡消费。信用卡在一定时期内可以多次透支,不受时间、地点、支付对象的限制,具有“一次授信、循环使用”的特点是其他信用方式不可替代的。

(3)建立与高校联合的消费信贷体系

由于信贷主体是在校学生,为了节约成本,简化程序,银行可以与各个高校建立商业联系,对贷款的条件、要求、程序、合同的填写等进行培训,统一进行讲解、说明和咨询,需要学校、银行盖章统一办理,变繁杂的手续为简单。这样有利于更多的学生了解消费信贷优势,并最终成为银行的消费客户,为银行争取利润,同时也可以给学校带来收益,实现银行、高校、学生三赢的局面。

(4)建立与旅行社联合的旅游消费信贷体系

大多数学生出游都会选择跟团出游,这就使旅行社也成为借贷参与人。正是由于旅行社所提出的出境旅游的押金制度,使有旅游经费却无保证金的学生“出不了门”。因此,银行可以和旅行社进行交涉协议,与学生群体形成三方交易人。而宽松的信贷制度可以为旅行社带去更多的潜在客户。所以,银行提供押金,从学生和旅行社处赚取商业利息;学生提供有约束性的证明获得银行的借贷押金,并将此交予旅行社,从而实现旅行目的;而旅行社也能更好的实现商业目的。

参考文献:

[1]李丽梅、保继刚 大学生旅行行为研究—以中山大学为例 2000年11卷第4期

[2] 张捷、周寅康等 旅游地理结构与旅游地持续发展研究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5,32(地学专辑)146-151

[3] 霍力,杜文广 大学生旅游消费心理分析 商业研究 1997(3)47-48

[4] 孙从海 消费信用理论研究与经验考察[M]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

[5] 作者简介: 白雪,湖北文理学院经济与政法学院 0912国贸专业学生。本文由湖北文理学院大学生科研项目基金资助。

作者:白雪

第2篇:民族旅游社区居民生计方式转型与传统文化适应:基于个人建构理论视角

引用格式:刘相军,孙九霞. 民族旅游社区居民生计方式转型与传统文化适应:基于个人建构理论视角[J]. 旅游学刊,2019,34(2):16-28. [LIU Xiangjun, SUN Jiuxia. Traditional cultural adaptation of residents in an ethnic tourism community: Based on personal construction theory[J]. Tourism Tribune,2019,34(2):16-28.]

[摘 要]近年来,旅游与生计方式的话题受到学者关注,但较少从“人”的角度关注旅游社区的生计方式转型。文章结合个人建构和文化适应理论视角,运用积贮网格分析方法,以雨崩藏族村寨为案例地,构建了“宗教信仰-传统规则-日常生活”的理论分析框架,探究民族旅游社区居民在生计方式转型中的传统文化适应。研究发现:(1)相比现代旅游业,传统农牧业生计方式与神山信仰亲和度高,本地人内心更加安定。(2)传统规则在传统农牧业生计方式下对社区治理成效显著,但在旅游治理中失灵,当地人为此焦虑但却无能为力。(3)旅游社区日常生活失去了农牧业时期的节律性,闲暇时间被挤压。这一系列文化不适与族群“文化恢复力”的强弱和旅游发展阶段密切相关。文章最后还探讨引入“文化资本”以完善旅游可持续生计框架。

[关键词]生计方式转型;传统文化适应;个人建构理论;积贮网格分析;民族旅游社区

[

[文献标识码]A

[

Doi: 10.19765/j.cnki.1002-5006.2019.02.007

引言

近年来,从可持续生计(sustainable livelihoods,SL)视角探究旅游问题受到学者广泛关注。Tao于2006年首先将SL引入旅游研究领域,认为旅游是一种可持续生计策略 [1-2]。可持续生计围绕资本、能力、策略与结果等核心要素展开的理论路线,能把宏观社会扶贫问题、中观社区发展与微观人类生产有效勾连起来,对旅游研究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开拓意义。国内外学者从经济学、生态学、管理学、人口学等视角对旅游与生计问题进行探讨并取得一定研究成果[3],主要聚焦于旅游开发导致当地 社区生计资本发生变化与生计策略多元化两个方面[4-5]。这些研究提升了我们对旅游扶贫与社区发展的理解,但对社区“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重视不足,见“物(生计资本、策略与结果)”而不见“人(当地人的感知、意愿等)”。个别学者意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并关注了拉萨中心城区年轻人未来旅游业生计选择倾向[6],但总体来看,该研究关注的依然是生计方式选择这一具体问题的技术性质,以选择的结果为导向,对发展过程中“人”做出选择的主观意愿和过程缺乏关照。乡村社区研究中有学者也逐渐认识到,传统文化作为社区“人”个体及集体价值观的体现,在已有生计方式研究框架中未能受到应有重视[7]。因此,本文拟通过从传统文化视角对人的关注破解旅游可持续生计研究领域对“人”的缺失,并进一步探讨SL框架对“传统文化”的忽视。

文化是人类对其周围自然和社会环境的适应性体系[8],人类个体或群体在面对特定环境的改变而带来的压力时,为了谋取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会在心理和行为方面做出自觉或不自觉的调整和改变[9],最终实现文化和价值观的转变。因此,展现人与自然环境互动关系的生计方式,不但关联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也与文化适应关系密切。事实上,随着全球化进程在20世纪下半期的深化与扩展以及人们跨国、跨地区流动性的增强,这一文化适应问题早已受到学者广泛关注和研究。然而,已有研究主要关注移民长期嵌入语境下,非主流族群與主流族群的文化适应问题[10-11],据此产生了一些理论成果,例如文化同化、文化休克、文化同化模型、多元文化适应模型等理论[12],但对现代旅游发展语境下,游客短期流动带来的社区内部生计方式转型从而导致的文化适应问题的研究则较为薄弱。从现实发展来看,我国众多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与当地生态文化系统相适应的游猎、游耕、游牧和农作等生计方式[13],一旦外部力量不当干预可能造成生计方式失范,并给当地人带来文化与心理不适[14]。可见,对生计方式转型背景下传统文化适应问题的探讨事关当地人的生存与发展。因此,本文将从文化适应理论入手,关照当地人在生计转型背景下的具体感知和意愿。

文化适应涉及个体或群体在新的文化环境下建构认知的过程,因而建构主义对文化适应的过程极具解释效力并成为其重要的认识论和研究范式[15]。传统研究以社会建构主义为主,以宏观社会发展或中观社区集体为视角探讨文化建构过程,瑞士心理学家Piaget认为知识不是来自客体或主体,而是来自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即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16]。美国著名心理学家Kelly在继承Piaget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心理学实践创立了个人建构理论(personal construct theory,PCT)。这一理论坚信普通大众具有预测与控制其命运的能力,这一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其个人历史背景和价值判断,避免过度依赖专家和观察者所带来的偏见[17],能从微观个体把民族旅游社区不同利益相关者的交互影响及其对生计方式转型的不同感知与话语整合在一起。基于此,本文结合个人建构和文化适应理论视角,创新运用积贮网格分析方法,以雨崩藏族村寨为案例地,构建理论分析框架,探究民族旅游社区居民在生计方式转型过程中的传统文化适应问题,具体包括:在由传统农牧业迈向现代旅游开发过程中,当地人存在怎样的感知?是否存在传统文化和心理不适的问题?如果存在,其表征体现在哪些方面?产生这些不适的深层逻辑是什么?这些问题的探究在实践上不仅关系旅游发展,更关乎当地“人”的福祉;在理论上,以期弥补旅游对可持续生计研究的不足,深化乡村社区、可持续生计与传统文化之间复杂关系的理解。

1 研究回顾与理论框架

1.1 旅游与可持续生计

可持续生计思想源于20世纪80—90年代Sen、Chambers等人关于贫困问题的研究[18],在扶贫、乡村发展、自然资源和环境管理等领域占据主导话语权[19-20]。生计由生存所需要的能力、资本和活动构成,当其面对压力和冲击时能够恢复,为子孙后代提供可持续发展机会,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也无论是在当地还是在全球范围内,均为其他生计贡献净收益,并不会对自然资源产生破坏[21]。1999年英国国际发展部[22]建立SL分析框架,对乡村脆弱性背景进行分析,将农户生计资本、生计策略、生计结果、影响生计策略的因素等众多核心要素链接起来,被普遍认为是生计分析的合适工具。Shen[3]等据此提出旅游可持续生计框架(sustainable livelihoods framework for tourism,SLFT),包含资本、旅游活动、结果、制度安排和脆弱性环境,将SL与旅游勾连起来。

旅游领域相关研究主要沿着两条路径展开:其一,旅游发展对社区生计资本、策略和结果的影响。一般认为,乡村旅游增加了农户生计资本,使生计策略多元化[23];也有研究发现,由于价值较低,旅游业并不能挽救亚马逊热带雨林与传统文化[24],旅游收益分配不均导致部分社区居民被边缘化[25]。尽管旅游业从积极与消极两个层面影响了社区生计与发展,但总体来看积极影响大于消极影响[26]。其二,旅游业与传统生计方式之间的关系。与农牧业等传统生计方式相比,旅游业为当地人带来了更多、更快的现金流[27];部分乡村社区因参与旅游而放弃狩猎、采集和畜牧业等传统生计方式[28],在再安置社区旅游已成为主要的生计策略[29];基于案例实证,席建超和张楠[30]认为旅游主导型“专业化”生计模式好于非旅游农户兼业化的“多元化”生计模式。尽管研究者认识到现代旅游生计方式的优势,但并非主张旅游业完全取代传统生计方式。Tao[2]认为在相对闭塞的乡村边缘社区,旅游补充而不是取代现存生计方式,从而使当地生计策略多元化。Fabinyi通过探讨当地人在旅游业与渔业之间的抉择,认为把旅游业作为单一生计方式将充满风险[31]。因此,已有研究关注旅游发展背景下的生计方式转型,但对可持续生计主体“人”的讨论不足,尚未发现基于生计方式转型的背景对民族旅游社区居民文化适应问题的探讨。

1.2 文化适应与传统文化理论框架

文化适应源于全球语境下不同文化群体的迁移与流动。在多元文化世界和国家中,各文化群体在相互交往和融合过程中,大都面临文化适应问 题[32]。已有研究主要基于非主流族群与主流族群在文化交往和融合过程中的态度构建了相应的理论模型,例如Berry根据个体在文化适应中面临文化维持以及接触和参与情况构建了“多元文化适应模型”,并提出4种策略——整合、同化、分离与边缘化[33]。学者主要基于这一理论模型对长期跨国跨境跨区域移民的文化适应问题进行研究,例如陈凤兰探讨了中国新移民在南非遭遇的文化冲突及其适应策略[34],赵金锁和王晓燕分析了跨境民族的文化适应与制度创新[35],陈晓毅分析了城市外来少数民族文化适应的模式[10]。流动过程中文化的融合与适应对人类族群文明的发展与传承至关重要。传统文化作为人类族群价值观和生计生产的历史积累并非一成不变,一方面它在族群迁移过程中呈现优胜劣汰的发展进程[35];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作为乡村社区发展的重要生计资本[36],能增强生计恢复力并提供破解流动带来文化冲击的适应性策略[37]。在现代旅游发展语境下,大量短期游客流动相比以往移民流动性不仅更加频繁集聚,更直接催生社区内部生计方式整体转型,在此背景下,当地居民能否坚守已有价值,传统文化会如何适应与传承值得深思。

传统文化是人類学的核心概念。每一种文化都有其自身价值,族群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被解释为文化的不同[38]。Tylor[39]首先提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Kroeber将文化归为描述性、历史性、规范性、心理学、结构性和遗传性等6大类,强调了文化的宗教信仰、传统规则和习得习惯等重要维度[40]。宗教信仰是一个族群传统文化的核心,具有坚定的稳固性。传统规则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形态,一旦制定和实施必将强化族群的宗教信仰。美国阐释人类学家Geertz认为,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就是在不削弱其特殊性的情况下,昭示出其常态,把人们置于他们的日常生活习惯之中,就会使他们变得可以理解,他们的难以理解之处就会消释[41]。Lefebver也认为,日常生活是各种社会活动与社会制度结构最深层次的链接处,是一切文化现象的共同基础[42]。因此,传统文化体现在社区的日常生活之中,宗教信仰和传统规则不是虚无缥缈而是融入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由此构建了本文传统文化适应的理论分析框架,见图1。

2 案例选择与方法论

2.1 案例选择

本文以生计方式转型为背景,选择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雨崩村为案例地。原因如下:首先,雨崩村具有明确的地理边界。该村分为上、下两个村(队),海拔分别为3150m、3050m,四面环山,3条河流流过,尚未通公路。其次,绝大多数村民是藏族,全民信奉藏传佛教和神山卡瓦格博,身处紧密团结的文化共同体之中。再次,雨崩村是民族旅游村寨的典型代表。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政府和开发商未介入的情况下自主发展起了民族旅游,具有全民参与和全面参与的特征;牵马送客服务和客栈食宿接待是村民参与旅游最重要的两种形式;制定和实施了一整套规范和约束村民参与旅游的规则,因此被誉为“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旅游社区”[43]。最后,旅游发展之后,雨崩村传统农牧业主导的生计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在转型过程中绝大多数村民存在不同程度的传统文化心理不适的问题。

2.2 方法论视角

个人建构理论视角下的群体文化适应分析。文化适应可理解为人们与环境相互作用而不断建构经验世界的主观活动,而建构主义认为人类对现实的认知是主体在与客体交互过程中对客体的建构,承载着主体的价值倾向[15]。因此,建构主义是文化适应分析与研究的重要范式。从认知角度来看,建构主义可划分为个人建构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前者认为认知是个体在已有认知结构基础上,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变革、建构认知结构的过程;后者也把认知看成是个体建构认知的过程,区别在于它更注重这一建构过程的社会性,认为认知是在社会文化环境中,个体通过与他人的交互作用建构知识的过程。Kelly在继承建构主义思想的基础上,运用一整套方法(如积贮网格分析法)对患有心理疾病的人进行诊治并展开相关研究,在大量个案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证综合与理论抽象创立了个人建构理论[17]。他认为“对宇宙所有当下的解释都可以进行修正或替换”“任何一个人都是科学家”,普通大众具有预测与控制其命运的能力,并取决于个人的历史背景和价值判断。PCT的核心概念是建构即人们用来观察世界、洞悉世人的方式,人们通过它理解世界并掌控自己的命运。旅游领域运用PCT开展的研究主要包括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探究[44]及对游客感知的分析[45]。将其运用于乡村旅游社区的探讨则较为薄弱,仅有Schweinsberg探讨了从林业向自然旅游转型过程中如何理解当地人对于自然的看法[46]。因此该认识论视角对于本文也是一个方法论上的探索尝试。

文化适应现象存在个体与群体之中,对后者的研究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对群体文化适应现象的多数研究基本从个体切入,通过对个体文化适应现象的分析达到对群体文化适应行为与规律的理解。个人建构理论认为个体具有预测与控制其命运的能力,并取决于个人的历史背景和价值判断,通过对个体的研究能够实现对群体的认知。面对旅游开发的发展机遇,民族村寨的村民所采取的参与策略与其精神信仰、价值观念、个人经历与未来预期等密切相关,其文化适应程度也与此息息相关。因此,个人建构理论是探讨民族旅游社区居民在生计方式转型过程中的主观感知与心理意愿等传统文化适应问题恰当的理论视角。

2.3 研究方法

积贮网格分析(repertory grid analysis,RGA)是以PCT为基础的结构化质性研究方法[47]。RGA包括要素、建构与链接机制3个部分,其运用分为要素选择、建构抽取、完成网格和分析网格4个阶段[45]。

要素选择。要素规定了研究的主要对象。Kelly认为要素对所研究的主题具有“代表性,并与语境密切关联”[17]。Fransella建议在选择要素时遵循“具体,来自同一范畴或领域,具有代表性,对受访者熟悉”的原则[48]。笔者在2008年10月22日—11月21日对雨崩村35户中的34户进行了入户调查。2013年4月27—5月9日、2014年6月5日—7月16日根据RGA要求对当地部分村民进行访谈,访谈的人数分别是13人、16人。2018年1月23—2月5日,赴案例地进行补充调研,共访谈村民17人。主要以客栈经营成效进行抽样,并考虑了在社区中的影响力与外来人口、性别等因素,共选择10名具有代表性的受访对象进行分析,见表1。对体现生计方式的要素进行如下选择:农业包括青稞、玉米,畜牧业包括牛、骡马,旅游业包括牵马送客服务和住宿餐饮服务,共6个要素,这符合RGA的要求,要素的数量在6~11之间是适合的[49]。

建構抽取。“建构”是受访者区别要素之间的方式,也是人们从要素中归纳或推导出来的性质,正如Bannister所认为的“建构的实现是人们将其作为理解世界的工具予以运用”[50]。Kelly认为一个建构“在最低的语境下,体现为两个要素相似而与第3个要素不同的方式”[17]。通过“三个一组”方法抽取出“建构”。在调研中,要素以“三个一组”的方式呈现给受访者,请其用一个句子、短语或故事予以描述。例如,“较高的社交能力(建构)对于种植青稞(要素)和饲养牛(要素)不太重要,而对客栈经营(要素)则非常重要”。

积贮网格完成和分析。笔者在调研中运用RGA对10位村民进行了访谈,以具体问题展开,例如“您认为玉米种植与牵马、客栈餐饮经营这三者中,哪两者相似而与第三者不同?请您结合亲身经历给予说明?”每一位村民的访谈均产生一个积贮网格,10位受访者所产生的积贮网格结构大致相同,结构与统计结果见表2。运用RGA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完成积贮网格是一个非常耗时的过程”[49],每位受访者的访谈时间均不少于2小时,有时会持续3小时以上。通过对10位受访者积贮网格的综合分析,实现对整个社区在生计方式转型过程中的传统文化适应的认识。

3 宗教信仰:安定与焦虑

传统农牧业生计方式与当地人宗教信仰密切相关。在传统文化中,梅里雪山被称为“卡瓦格博”,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是被人格化了的至神至圣。神山信仰经过佛教改造,使得朝拜神山成为藏民一项重要的全民性宗教活动。10位受访人均认为农业与畜牧业相互促进,有助于神山信仰传承。“藏民每天早上煨桑供奉卡瓦格博,主要使用香柏和青稞;还用青稞酒、酥油和奶酪供奉卡瓦格博、历代藏传佛教大师。”(Ybs081305031)同时,10位受访人都认为在传统农牧业社会,集体朝拜神山和过藏历新年,神山保护完好,坚信神山一定会保佑全家幸福安康。“雨崩规定全村集体四月初十朝拜神湖,八月十五朝拜神瀑,以祈求卡瓦格博保佑。我开始来雨崩的时候,游客少,跟随全村一起朝拜,无论男女老少只要能走路的都去。”(Ybs05130504)因此,在传统社会,农牧业与宗教信仰亲和度高,当地人神山崇拜虔诚,内心安定。

现代旅游生计方式与传统农牧业生计方式关系复杂,进而对神山信仰也产生了复杂影响。80%的受访者认为旅游业挤压了农业与牧业发展空间,“旅游开发前,家家户户都有专人放牧。2008年,全村12户放牧;今年(2014年)只有两家。”(Ybx02140622)旅游参与除了导致牧民减少外,也改变了牧业内部结构:“我家喂养了5匹骡子,2头奶牛。旅游开发前要喂20多头牛,1匹骡子。”(Ybs08081031)作为农业和畜牧业重要中介牛的减少与骡马的增加,不但对牧业本身和农业带来消极影响,而且也不利于神山信仰传承。Ybs04、Ybs06、Ybs10所经营的客栈收入高,对旅游开发与农牧业之间的关系及对神山信仰的传承具有不同的认识。“我家接待游客多,每年要花费近5万元外购大米、面条、酥油等,这有利于带动农牧业发展。”(Ybs04081105)事实上,Ybs04所购买的农牧业产品主要来自村外,因为村内几乎所有人家没有多余的农牧产品出售。关于旅游业与神山信仰传承的关系,Ybs06认为“游客来雨崩是冲着神山来的,希望体验神山文化,村民都知道这一点,所以旅游开发有助于保护神山”(Ybs06130504),他是从吸引游客进而倒逼村民的角度来认识这一问题。Ybs09具有唱歌的天分,在经营神瀑茶馆时经常为游客唱歌,为此还上过中央电视台第四套节目2011年8月30日播出的《边疆行》节目,因此她认为正是由于开发旅游她才有机会向游客宣传梅里雪山和神山文化。因此,当地人旅游参与程度不同,对旅游业与农牧业及神山信仰之间复杂关系的认知也不同,旅游参与程度越高,对旅游生计方式的正面评价也越高。

仪式是宗教信仰的重要内容,旅游开发与仪式之间产生冲突。10位受访者均认识到旅游发展以后,旅游接待与朝拜活动发生冲突,集体性朝拜已转变为个人行为。“自从2013年开始就没有统一去朝拜,每家接待游客量不同,有的人家接待的多就没有时间去,没办法统一了。”(Ybx02140622)藏历新年也是朝拜卡瓦格博的重要节日,但近几年每逢此时都会有很多游客。“去年我家过年时来了30多名游客,全家和游客一起过。以前年初一全村男性都要到徒步者之家客栈后边平地上朝拜卡瓦格博,游客多了就去不成……”Ybs06130504一脸无奈地说。

当地人更为无奈和纠结的是神山崇拜与旅游接待之间更深层次的矛盾。80%的受访者认识到修建客栈砍伐林木对神山信仰带来消极影响。“雨崩村所在的位置是神山,不能滥砍滥伐,否则神山会降罪于我们。但目前接待游客,修建客栈,游客取暖都要砍伐树木,游客来的越多砍伐的越多,我们实在不知道怎么办才好……”身为雨崩村公认的“文化人”(Ybs03140619)为此非常苦恼。“在发展旅游前,全村对卡瓦格博崇拜很虔诚,也相信他会保佑我们……但旅游开发后,对神山污染和破坏很严重,冒犯了神山,神山在惩罚我们。近几年雪崩、泥石流、滑坡等灾害就是对我们的惩罚……”(Ybs07130505)80%的受访者担忧神山由于受到破坏与污染而降罪自己与家人,但Ybs06则认为“修建客栈所砍伐的木材量与整个山林资源相比只占很小比例,不会对神山造成破坏,神山还是会护佑我们”(Ybs06130504),Ybs04也持类似观点。

总之,宗教信仰是一个族群最为深层次的文化体系,与生计方式息息相关。在传统农牧业社会,当地人希冀通过虔诚的朝拜获得神山护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藏民为此将最珍贵与洁净的青稞酒、酥油与奶酪供奉卡瓦格博。所以,传统农牧业具有神圣性的一面。旅游接待对于当地藏民而言则更具有世俗性。一方面,旅游接待挤压了传统农牧业的发展空间,间接造成旅游生计方式与神山信仰之间的冲突;另一方面,旅游接待挤占了村民朝拜神山的时间,导致全村集体性朝拜活动中断,更为重要的是因旅游接待设施修建的滥砍滥伐行为直接冒犯了神山,导致村民焦虑不安。因此,绝大多数村民已处于“双层嵌套”之中:物质生活日益“富足”,神山信仰日渐受到“削弱”,但对此深感无能为力。

4 传统规则:遵守与打破

在传统农牧业社会,制定和实施了一整套传统规则。10位受访人均认为传统社会农业和牧业的发展严格遵守“日卦线”和《村规民约》,服从村干部管理。“‘日卦线’由寺庙喇嘛和行政官员依据海拔高低、距村庄远近等标准,为每个村子山林划出一条线,这条线以上为封山区,禁伐禁攀;这条线以下为资源利用区,可伐木但必须适度,不可乱砍乱伐,否则罚款。”(Ybs03140619)《村规民约》规定:“凡外村人到本村牛场放牛,要交粮食和银币做补偿费;外村人到本村山上打猎,猎狗、猎具要没收,还要罚打……”“日卦线”和《村规民约》制定后,交由“伙头”监督执行。伙头由“村众会”选举,全村每户出一人参加,凡村中大事均由村众会议定后交伙头组织实施。阿东土司和德钦寺喇嘛每年都要到村中巡视一次,一旦发现违反规定者,必将严惩。直到旅游开发前,村民坚决遵守传统规则,如规定“每年全村新盖房屋不超过两家,上下村各一家”。1999年,全村共有24户宅基地;2000年至2002年仅新增房屋两间[51]。社区关系和谐、有序。“几乎所有人家都有亲戚关系,旅游发展前关系好。一家需要帮忙,全村其他人家都来。没有什么好吃的,就是一起喝酒、开心。村民也都听村干部的话。”(Ybx07140711)在传统社会,当地依托从正户组成的“村众会”到伙头及土司和寺庙形成的科学有效的组织体系,对农牧业和人们利用神山资源的行为进行严格治理,实现了社区自治。

随着旅游开发的推进,村民逐渐打破传统规则。80%以上的受访者认为旅游开发导致村民违反“日卦线”和《村规民约》、不服从村干部管理、邻里关系紧张与缺乏合作、房屋修建无序。2011年之后,全村户数增长迅速,由2011年的35户增长至2017年的47户,房屋(客栈)修建无序,一再打破“家长会”约定,村干部的管理基本失效。“我和上村队长劳登在‘家长会’上反对客栈外包,提议一家修建一栋客栈,这对环境影响小,可是绝大多数家长不同意……你看现在修了多少客栈啊,客栈修建多了就会互相争抢游客,经常吵架闹矛盾”“现在很多人家都在建客栈,有的人家不止一栋,建完一栋承包出去再建……”(Ybx02140622)村内有识之士愤慨地讲。尽管Ybs04、Ybs06持有不同看法,但事实上这两家都修建了不止一栋客栈,修完一栋承包出去,再修建第二栋乃至第三栋。至2013年年底,全村只有一栋自住房且未经营餐饮住宿的农户仅有4户,有两栋及两栋以上房屋的有31户,建好未装修的房屋有15栋;为了进一步经营而圈占土地的农户有12户,基本集中在上村;2013年,全村修建独立客栈14家,占用農用耕地(2亩)建房的农户有5家,占用林地建房的有1家[7]。更多的人对此充满了忧患意识:“现在太乱了,随便盖客栈,你看上村入村的路两边都是客栈,下村也在忙着建客栈,哪里有这么多游客……这样下去5年以后村里就都是客栈了,还有哪个游客会来,游客不来雨崩也就完了。”(Ybx02140622)

在传统社会,依靠虔诚的神山信仰与藏传佛教等精神力量、寺庙与当地土司等外部力量以及“村众会”与伙头等社区内部组织,制定与实施了传统规则,实现了社区有效治理。但旅游开发后,随着内在精神力量约束的降低以及严格第三方强制力量的缺失,仅存的“家长会”与村干部无力与追求“个人(经济)理性”的全体村民对抗,从而导致传统规则逐渐失效。尽管部分村民对此深感无奈,但在“经济利益”诱惑下,绝大多数人依然选择了打破传统规则的做法,最终可能导致“集体无理性”。

5 日常生活:闲适与烦忧

在开发旅游前,村民的日常生活围绕着农牧业展开。10位受访者均认为从事农牧业,日常生活有规可循、生产依节律展开、生活节奏缓慢、闲暇时间多。“在没接待游客的时候,我们每天围绕着牲畜和农活打转转,早上起来边喂牛、挤奶边念经,吃完饭转完白塔就去干农活,经常去朝拜神瀑、神湖,与关系好的村民喝酒聊天……”(Ybs08130503)从一年的周期来看,农牧业与旅游业的节律不同(表3)。对于农业而言,主要的农活发生在3—10月份,农忙季节主要在4、7、8、9、10等月份。牧业采取了严格的转场制度[7],牧民离家到牧场放牧的时间集中在5—9月份,其他时间赋闲在家。在传统社会,村民尽管经济收入低但过着喝酒、聊天、跳郭庄舞、唱藏族歌曲的“闲适”生活。相对于旅游业,农牧业对社交能力要求较低,绝大多数村民从事农牧业“得心应手”,面对未来充满信心。

步入旅游社会后,村民日常生活围绕着游客接待展开。绝大多数受访者认为当下的日常生活无规律、生产无节律可循、生活节奏快、一年到头不得空闲。Ybs10道出了日常游客接待的繁忙情景:“我一般早上6:30起床,烧水、做饭,招待游客吃早饭;9:30自己吃早饭,吃完饭洗碗、打扫厨房、客房和洗衣服;12:30吃午饭;13:00—14:00安排进村的游客住宿和提供开水,间隙要洗衣服、洗菜、打扫房间,当天外出的游客一般会在18:30—19:00吃晚饭,要和小工一起为客人提供晚餐,收拾碗筷、烧水;21:30—22:00才能睡觉,旅游旺季时要到半夜……”(Ybs10081027)。村民的繁忙与赋闲取决于游客接待的淡旺季。近年来随着游客接待量逐年增加,几乎每天都有游客到访,接待的旺季在1—2月份、5—10月份。不同人家的游客接待量会有差别,例如雨崩村经营最早、业绩最好的三大客栈几乎没有接待的淡季。因此这三家的经济收入最高,这与经营者较高的社交能力密切相关。“我家在2007年开了客栈,但汉话说不来,外面没有社会关系,除了旺季有游客来之外平时来的很少……”(Ybs08130503)面对游客需求的多元化与未来的不确定性,尽管客栈接待获益丰厚,但绝大多数人家对客栈经营依然力不从心,不得不外包。至2014年6月,三大客栈均已租给外地人经营。“游客要求越来越高,藏族人做的饭菜游客吃不来。自己开客栈的时候雇了六七个小工还是忙不过来,游客经常对饭菜和服务不满意,只好将客栈承包出去。”Ybx01140622一脸无奈地说。70%的受访人对旅游发展未来忧心忡忡,而客栈经营业绩比较好的Ybs04、Ybs06与Ybs10则较为乐观。“我们家的客栈承包给了昆明人一栋,一年10多万元,另外一栋自己经营,找的钱够花,对未来还是挺有信心的。”(Ybs10180131)

相对于宗教信仰与传统规则而言,具有以重复性实践为基础的日常生活对于探讨村民在生计方式转型中的传统文化适应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在传统社会,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依据农牧业节律展开,劳动强度低,存在明显淡旺季,在充足的闲暇时间里过着“闲适”生活。步入旅游社会后,村民的日常生活围绕着游客接待展开,淡旺季模糊,生产与生活交织,闲暇时间被挤压,呈现为“稀缺”状态。村民因旅游接待而提高了经济收入生活富足,但也因生活节奏骤然加快而内心焦虑。作为社区生活的一部分,闲暇与整个社区特有的文化形式和社会规则密切相关[52],“闲暇”时间的挤压导致村民无法对因旅游接待而造成的传统文化与心理不适进行调整与恢复而呈现为“烦忧”。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本文运用个人建构理论及积贮网格分析方法,以雨崩村为案例探讨了民族旅游社区居民在生计方式转型中的传统文化适应问题。对于众多民族村寨而言,旅游发展与生计方式转型合二为一。一方面当地人在经济上得以脱贫致富生活富足,这是众多研究已关注的“显性”层面。另一方面,还要关注到在生计方式转型过程中当地人可能存在传统文化与心理不适的“隐性”层面,已有研究对此关注不足。本研究具有以下发现:

(1)当地人在生计方式转型过程中存在传统文化不适的问题

在传统社会,农牧业生计方式与神山信仰亲和度高因而当地人内心安定,依靠传统规则对社区治理成效显著,日常生活依据农牧业节律展开总体表现为“闲适”。步入现代旅游社会后,旅游接待因挤压村民神山朝拜的时空间以及修建旅游接待设施引发滥砍滥伐行为,导致旅游生计方式与神山信仰冲突,当地人为此焦虑但无能为力;当地有识之士对于“家长会”与《村规民约》等传统规则对社区参与旅游治理逐渐失效的现实充满忧患意识,但难以阻止村民对经济利益追求;日常生活围绕着游客接待展开,生产与生活高度交织,闲暇时间被挤压呈现为稀缺状态,村民不能及时对旅游接待造成的传统文化与心理不适进行调整与恢复而体现为“烦忧”。

(2)当地人在生计方式转型过程中存在的传统文化不适具有深刻的内在认知逻辑

其一,村民对农牧业的适应受到藏传佛教、神山信仰、传统规则等传统文化的规范与约束,即传统文化型塑了当地人对于农牧业的高度适应与认同。其二,对现代旅游业的认知除了受传统文化的规范与约束外,更受市场经济机制(如竞争、效率等)的支配,且后者在村民日常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这两个逻辑交替与博弈,共同导致了当地人在生计方式转型中呈现的“矛盾交织”心理。

(3)个人建构理论及积贮网格方法是探讨生计方式转型中传统文化适應问题的有效方法

在民族旅游地区,村民在精神信仰、价值观念与文化认同等方面具有一定异质性[53]。生计方式转型不仅是一个产业更替的过程,更是一个社会文化重构的过程,这必将涉及当地人文化与心理调试的核心问题。村民对生计方式选择与其个人经历及未来预期密切相关,这符合PCT的理论预设。RGA以PCT为理论基础,是分析人类对现实建构的可操作性技术与方法[54]。一方面,它能为受访者提供一种可理解的结构化方法,并使其运用自己的方式坦率地表达观点与看法,生产出高质量的调研素材。研究者为访谈对象提供了要素的选择范围,但并不影响他们讲述人生经历与故事并表达观点。另一方面,对研究者而言,RGA比其他定性研究方法更易于以比较的形式将访谈问题概念化,这比一般的访谈或问卷调查方法更能凸显比较意涵,有助于将要素及相关内容概念化。RGA还能将定性与定量方法勾连起来,为研究者提供视觉图式[55],表2恰当地说明了这一点。当然,RGA在具体运用时存在的最大挑战在于耗时过长,需要获得受访者的理解与配合。

6.2 讨论

除了以上结论外,还有以下3点值得讨论:

(1)充分发挥传统文化恢复力,提升旅游可持续生计能力

当地人虽然在生计转型过程中出现传统文化与心理不适,却也同时体现出自身恢复力。如面对现代旅游蓬勃发展而传统农牧业逐渐式微给宗教信仰带来强烈冲击所造成的内心焦虑不安,村民采取了增加念经次数以赎罪的方法。在2018年的补充调研中,笔者参与了当地人在藏历新年前每家都举办的念经活动,初衷是为了向神山赎罪,祈求神山谅解并继续护佑家人平安幸福。民族地区凭借民风民俗、自然景观在新的社会经济环境下选择了旅游业作为主要的生计方式,当地人依靠传统文化解决在生计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心理不适问题,这充分体现了族群强大的(传统)文化恢复力。“文化恢复力”(cultural resilience)是指凭借文化习俗、传统知识、传统技艺与个人经历,当地人利用各种生计策略集体或自觉地承受与破解社会经济危机等困境的能力[37]。传统文化对当地人心理不适的调试程度取决于族群“文化恢复力”的强弱,二者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当地社区应充分发挥其文化恢復力,融合宗教信仰,制定既符合传统文化与自然景观又适应现代旅游发展规律的村规民约,将农牧业等传统生计方式整合进现代旅游生计体系中,从而更加有效地抵抗生计方式转型带来的文化和心理不适问题。

(2)在生计转型过程中,当地人传统文化的适应程度与旅游发展阶段密切相关

根据游客接待量、当地人的参与程度与外来经营者的情况,雨崩村处于Butler[56]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六阶段模型”的第三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在该阶段,游客量迅速增加,当地人在传统文化适应与接待技能上尚未做好准备,这易出现心理不适。随着旅游进一步发展,主人(东道主)接待技能提升、经济收益与传统文化传承平衡,客人(游客)尊重主人传统文化,这可能会带来主人传统文化适应力的提升,逐渐克服不适应问题。笔者在补充调研中发现,当地人比四五年前的适应能力显著提升,例如绝大多数村民都用上了智能手机并熟练使用微信等社交媒体,汉语水平得到提升并能与游客正常交流,这与旅游快速发展和通讯设施的完善密不可分。因此,当地人的传统文化适应能力处于动态变化中,只要其积极主动地学习与调试必将得到提升。

(3)引入“文化资本”,对旅游可持续生计框架予以完善

许多研究者认识到SL框架对可持续生计情景的文化因素和文化传统作用的忽视是其最大缺陷[1-2,7,36-37]。民族旅游社区在新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选择了旅游业作为当下主导生计方式,这一生计策略是对融传统文化于一体的自然景观的高效利用。在此情境下,需要对SLFT进行调试(图2):创造性地增加“文化资本”,提升传统文化在生计资本转化中的价值,发挥文化传统在生计转型中心理不适的调控作用。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TAO T CH. Tourism as a Livelihood Strategy in Indigenous Communities: Case Studies from Taiwan[D]. Waterloo: University of Waterloo, Ontario, 2006.

[2] TAO T CH, WALL G. Tourism as a sustainable livelihood strategy[J]. Tourism Management, 2009, 30(1): 90-98.

[3] SHEN F J, HUGHEY K FD, Simmons D G. Connecting the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approach and tourism: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Journal of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Management, 2008, 15(1): 19-31.

[4] HE Zhaoli, SUN Hui. An analysis on the impact of tourism on the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of farmer: A case study of Turpan Grape Valley Scenic Area[J].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Philosophy and Social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16, 38(2): 138-143. [何昭丽, 孙慧. 旅游对农民可持续生计的影响分析——以吐鲁番葡萄沟景区为例[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38(2): 138-143. ]

[5] HE Ailin, YANG Xinjun, CHEN Jia, et al. Impact of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on farmers’livelihoods: A case study ofrural tourism destinations in Northern Slop of Qinling Mountains[J]. Economic Geography, 2014, 34(12): 174-181. [贺爱琳, 杨新军, 陈佳, 等. 乡村旅游发展对农户生计的影响——以秦岭北麓乡村旅游地为例[J]. 经济地理, 2014, 34(12): 174-181. ]

[6] WU M Y, PHILIP L P. Host tourism aspirations as a point of departure for the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approach[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14, 22(3): 440-460.

[7] SUN Jiuxia, LIU Xiangjun. Influence on means of livelihoods changes to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of the ethnic tourism village: An tourism anthropological investigation of Yubeng Village[J].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15, 37(3): 78-85. [孙九霞, 刘相军. 生计方式变迁对民族旅游村寨自然环境的影响——以雨崩村为例[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37(3): 78-85. ]

[8] GUO Jiaji.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cultural adaptation of the Yunnan Tibetans[J]. Ethno-National Studies, 2003, (1): 48-59. [郭家驥. 生态环境与云南藏族的文化适应[J]. 民族研究, 2003, (1): 48-59. ]

[9] HE Ming, YUAN E. Study on the cultural adaptation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of the WaMinority[J].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09, (12): 17-23. [何明, 袁娥. 佤族流动人口的文化适应研究——以云南省西盟县大马散村为例[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2009, (12): 17-23. ]

[10] CHEN Xiaoyi. On the three-dimension analysis pattern of urban nonnative ethnicminorities acculturation: Taking tmployees of “Folk Cultural Village of China” in Shenzhen for instance[J]. Guizhou Ethnic Studies, 2005, 25(5): 102-109. [陈晓毅. 城市外来少数民族文化适应的三层面分析模式——以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员工为例[J]. 贵州民族研究, 2005, 25(5): 102-109. ]

[11] ZHOU Daming, YANG Xiaoliu. The superficial integration and the deep separation: The cultural adaptation of the Koreans in Guangzhou[J]. Ethno-National Studies, 2014, (2): 51-60. [周大鸣, 杨小柳. 浅层融入与深度区隔: 广州韩国人的文化适应[J]. 民族研究[J]. 2014, (2): 51-60. ]

[12] SUN Jin. Cultural adaptation: Western theories and models[J]. Journal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0, (5): 45-52. [孙进. 文化适应问题研究: 西方的理论与模型[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0, (5): 45-52. ]

[13] ZHUANG Kongshao. Is there a third living style?—Natural protection and cultural surviving of four living styles in China[J].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2006, (7): 35-41. [庄孔韶. 可以找到第三种生活方式吗?——关于中国四种生计类型的自然保护与文化生存[J]. 社会科学, 2006, (7): 35-41. ]

[14] HAO Shiyuan. The choice of the way of replacing and reforming the minority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wenki Hunters[J]. Ethno-National Studies, 1996, (4): 32-39. [郝时远. 取代与改造民族发展的方式选择——以鄂温克族猎民的发展为例[J]. 民族研究, 1996, (4): 32-39. ]

[15] SUN Shunü. Intercultural Adaptation Theor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aradigm[D]. Hangzhou: Zhejiang University, 2015. [孙淑女. 范式视阈下的跨文化适应理论[D]. 杭州: 浙江大学, 2015. ]

[16] PIAGET J. Structuralism[M]. Ni Liansheng, Gao Wen, trans.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2017: 85. [J.皮亚杰. 结构主义[M]. 倪连生, 高文,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7: 85. ]

[17] KELLY G. A Theory of Personality: The Psychology of Personal Constructs[M]. New York: Norton Library, W. W. Norton and Company, 1963: 253.

[18] ZUO Bing, CHEN Weibo. Impacts of tourist resorts development on the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of relocated residents: A case study of Chimelong International Ocean Tourist Resort[J]. Tropical Geography, 2016, 36(5): 776-785. [左冰, 陳威博. 旅游度假区开发对拆迁村民生计状况影响——以珠海长隆国际海洋度假区为例[J]. 热带地理, 2016, 36(5): 776-785. ]

[19] BAUMANN P.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and Political Capital: Arguments and Evidence from Decentralisation and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in India[M]. London: Overseas Development Institute (ODI), 2000: 24.

[20] CONROY C, LITVINOFF M. The Greening of Aid: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in Practice[M]. London: Earthscan Publications, 1988: 5.

[21] CHAMBERS R, CONWAY G. Sustainable Rural Livelihoods: Practical Concepts for the 21st Century[M]. Brighton: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 1991: 6.

[22] CARNEY D.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Approach: Progress and Possibilities for Change[M]. Toronto: Department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DFID), 2003: 15.

[23] IORIO M, CORSALE A. Rural tourism and livelihood strategies in Romania[J].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010(26): 152–162.

[24] HOEFLE S W. Multi-functionality, juxtaposition and conflict in the Central Amazon: Will tourism contribute to rural livelihoods and save the rainforest?[J].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016(44): 24-36.

[25] SNYDER K A, SULLEE B. Tourism in Maasai communities: A chance to improve livelihoods?[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11, 19(8): 935–951.

[26] SIMPSON M C. 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assess the impacts of tourism on community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le livelihoods[J]. Community Development Journal, 2009, 44(2): 186-208.

[27] JOSEPH E M. Changes on traditional livelihood activities and lifestyles caused by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e Okavango Delta, Botswana[J]. Tourism Management, 2011, 32(5): 1050-1060.

[28] JOSEPH E M, AMANDA L S. The effects of tourism development on rural livelihoods in the Okavango Delta, Botswana[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10, 18(5): 635-656.

[29] SU M M, WALL G, XU K J. Heritage tourism and livelihood sustainability of a resettled rural community: Mount Sanqingshan World Heritage Site, China[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16, 24(5): 1-23.

[30] XI Jianchao, ZHANG Nan. An analysis of the sustainable livelihood of tourism households: A case study in Gougezhuang Village, Yesanpo Tourism Area[J]. Tourism Tribune, 2016, 31(7): 65-75. [席建超、张楠. 乡村旅游聚落农户生计模式演化研究——野三坡旅游区苟各庄村案例实证[J]. 旅游学刊, 2016, 31(7): 65-75. ]

[31] FABINYI M. The intensification of fishing and the rise of tourism: Competing coastal livelihoods in the Calamianes Islands, Philippines[J]. Human Ecology , 2010, 38(3) : 415–427.

[32] YANG Baoyan, WAN Minggang. Cultural adaptation: Theory and methods of measurement and research[J]. World Ethno-National Studies, 2010, (4): 1-9. [楊宝琰, 万明钢. 文化适应: 理论及测量与研究方法[J]. 世界民族, 2010, (4): 1-9. ]

[33] BERRY J W, POORTINGA Y H, Breugelmans S M, et al.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M].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450.

[34] CHEN Fenglan.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strategies for adaptation by transnational immigration groups: A case study of new Chinese immigrants in South Africa[J]. Overseas Chinese History Studies, 2011, (3): 41-49. [陈凤兰. 文化冲突与跨国迁移群体的适应策略——以南非中国新移民群体为例[J].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2011, (3): 41-49. ]

[35] ZHAO Jinsuo, WANG Xiaoyan. Cultural adaptation and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of cross-border ethnic groups: A case study of the East Stem[J]. Journal of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1, 31(4): 37-41. [赵金锁, 王晓燕. 跨境民族的文化适应与制度创新——以东干人为例[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 31(4): 37-41. ]

[36] DASKON C, BINNS T. Culture, tradition and sustainable rural livelihoods: Exploring the culture–development interface in Kandy, Sri Lanka[J]. Community Development Journal, 2010, 45(4): 494–517.

[37] DASKON C. Cultural resilience—The roles of cultural traditions in sustaining rural livelihoods: A case study from rural Kandyan Villages in Central Sri Lanka[J]. Sustainability, 2010, 2(4): 1080-1100.

[38] WANG Zhusheng, YANG Hui. The cultural concept of anthropolog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nthropological theory[J].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1998, 20(4): 25-32. [王筑生, 杨慧. 人类学的文化概念与人类学理论的发展[J].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 20(4): 25-32. ]

[39] TYLOR E B. Primitive Culture[M]. Lian Shusheng, trans. Guilin: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2005: 20. [E.B.泰勒. 原始文化[M]. 连树声, 译.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20. ]

[40] KROEBER A L. Culture : A Critical Review of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M]. London: Forgotten Books, 2018: 38.

[41] GEERTZ C.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M]. HAN Li, trans. Nanjing: Yilin Translation Publishing House, 2008: 20. [克利福德·格尔茨. 文化的解释[M]. 韩莉, 译. 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08: 20. ]

[42] LEFEBVRE H. Critique of Everyday Life, Volume Ⅲ, From Modernity to Moderism(Towards a Metaphilosophy of Daily Life )[M]. London: Routledge, 2005: 10-14.

[43] BAO Jigang, SUN Jiuxia.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ourism of Yubeng Village: Means of participation and its significance for empowerment[J]. Tourism Forum, 2008, 1(1): 58-65. [保继刚, 孙九霞. 雨崩村社区旅游: 社区参与方式及其增权意义[J]. 旅游论坛, 2008, 1(1): 58-65. ]

[44] EMBACHER J, Buttle F. A repertory grid analysis of Australia’s image as a summer destination[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1989, 27(3): 3-7.

[45] WAITT G, LANE R, HEAD L. The boundaries of nature tourism[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3, 30(3): 523-545.

[46] SCHWEINSBERG S C, WEARING S L, DARCY S. Understanding communities’ views of nature in rural industry renewal: the transition from forestry to nature-based tourism in Eden, Australia[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12, 20(2): 195-213.

[47] PIKE S. Current issues in method and practice repertory grid analysis in group settings toelicit salient destination image attributes[J]. 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 2007, 10(4): 378-392.

[48] FRANSELLA F, BELL R, BANNISTER D. A Manual for Repertory Grid Technique[M]. London: Wiley Press, 2003: 135.

[49] HANKINSON G. Repertory grid analysis: An application to the measurement of destinationimag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Marketing, 2004, 9(2): 145-154.

[50] BANNISTER D, MAIR J M M. The Evaluation of Personal Constructs[M]. London: Academic Press, 1968: 55.

[51] ZHANG Zhongyun. Tibetan Ethnography: Life and Culture of Tibetan in Yunnan Province[M]. Kunming: Yunnan University Press, 2006: 67. [章忠云. 藏族志:聆聽乡音——云南藏族的生活与文化[M]. 昆明: 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6: 67. ]

[52] WANG Yueping. Villagers Leisure and Daily Life: A Study on the Ethnography of a White Horse Tibetan Village[M]. Beijing: National Publishing House, 2011: 29. [王越平. 乡民闲暇与日常生活: 一个白马藏族村落的民族志研究[M]. 北京: 民族出版社, 2011: 29. ]

[53] PUTNEY A. Introduction: Perspectives on the values of protected areas[M]//Harmon D, Putney A. The Full Value of Parks: From Economics to the Intangible. Lanham, MD: Rowman and Littlefield, 2003: 185-196.

[54] PTOTTER R B, COSHALL J. Sociopsychological methods for tourism research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88, 15(1): 63-75.

[55] CANNING C, HOLMES K. Community consultation in developing museum projects: A case study using the repertory grid technique[J]. Cultural Trends, 2007, 15(4): 275–297.

[56] BUTLER R W. The Concept of a tourism area cycle of evolution: Implications for management of resources [J]. The Canadian Geographer, 1980, 24(1): 5-12.

作者:刘相军 孙九霞

第3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师的师德修养和个人工作总结

做一名优秀教师一直是我的目标。一年来,我始终以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态度来对待工作。教师自身行为的道德规范,直接和间接地影响学生和社会,对于学校工作的和谐开展、社会新人的培养和社会进步的推动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加强师德修养是非常必要的。从正确处理教师与教育事业、与学生、与同事、与自身的关系上,小学语文教师的师德可归结为三“心”,即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的事业心,热爱学生的高度责任心,为人师表、不断进取的上进心。

一 思想品德方面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认真学习国家的有关教育方针和党的先进理论知识以及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自觉践行“三个代表”精神,热爱教育事业,始终不忘人民教师职责,爱学校、爱学生。作为一名教师,我从自身严格要求自己,通过政治思想、学识水平、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的不断提高来塑造自己的行为,使自己在教育行业中不断成长,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教育教学方面

一年来我一直担任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工作,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刻苦钻研业务,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取得了一定成效。

1.尊重学生是以学生为主的关键

在教学中,深刻体会到要以学生为主,以学生的发展为主。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必须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思考权和发言权,尊重学生探究精神,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只有做到这些,才能放手让学生去思考,让学生探究。

2.分层合作是实现合作、自主、探究学习模式的必由之路

学生的层次和思考效率不同,往往会造成一些学生怕思考、懒于探索、依赖别人的思想。教学中如果让好中差混成一个小组,这样好的学生永远成为领头人,成为代言人,而差生永远在小组中得不到重视。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实行分层分小组合作的方法,在课堂上,根据不同的情况给不同小组以不同层次的任务,学生在层次相同、能力相同的情况下有了思考问题的时间,这样就达到了分层次合作的目的,也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挑战性任务。

3.明确学习目标

语文教学最忌千篇一律,容易使学生厌烦。如果千篇一律地字词教学、课文分析、归纳总结,这样既费时又费力,学生学习完一篇课文也不知自己是否有进步。五年级的学生,字词教学完全可以放手让他们自己完成。他们有这个能力而且有各自独特的方法。在字词教学中,我一般只作一个检查过程。分析课文看是哪一类文体,根据新的文体传授新的方法。然后,让学生依据方法自我解决。最主要的是根据教材学生明白这节课要达到什么样的水平,解决哪些疑难问题,学会了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课堂才能实效、高效。

4.规范作业

学生学习新课和知识的系统化、条理化,要靠一定的作业来巩固提高。通过规范化的作业,使学生的思路明晰、条理清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新课程标准里的一个鲜明观点,而规范化的作业可以使学生的习惯得以形成。

5.多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利用课堂课余及班队活动,进行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是本学期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主题班会上,以“新学期的打算”、“时时刻刻注意安全”、“我爱学校”为主题进行演讲,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学生的胆量和表达能力都有显著提高。

6.制定帮教方案

对个别的差生,能悉心辅导,经常面批作业,找出知识的薄弱环节,及时进行补漏。例如,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辅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制定帮教计划,有目的、有计划地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在课堂上,采用多提问、多检查、及时疏导、及时反馈的形式,努力提高后进生的文化基础知识。同时,在班级中开展互帮互学小组,进行一帮一的学习活动,使学生端正思想,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学习氛围。平时,还注意“两手抓”:一方面培养好尖子生,一方面通过尖子生辅导后进生,以先进帮助后进,以好带差,取得“双赢”效果。

7.课题研究工作

在课题研究工作中,我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1)提高课前准备工作有效性。首先,提高备课的有效性。我在备课时独立钻研,自主备课,不但备教材、备学生、备资料、备重点难点训练点,还备思路、备教学策略,切实提高备课的质量。

其次,提高学生预习的有效性。一是教给学生预习方法,并通过课堂训练提高预习质量的达成度;二是有针对性地提出某些预习题,以教促学;三是进一步重视预习的课堂检查,教学可以从预习入手,以学定教。

(2)对课堂操作的有效性的研究

教学目标:首先,我预设课堂教学目标,目标根据教材、课时、班级学情正确定位,三维一体的目标落实到课堂有所侧重;其次,我根据课堂的动态发展恰当地调整预设目标和生成新的目标,预设目标和生成目标也有所侧重;再次,我主动对目标的达成度自我评估。

师生角色: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同时教师也是自我专业成长的主体。没有教师的专业成长,就难有学生的自主发展,课堂中双主体在不同层面上不断协调和共同发展。课堂中我正确地定位自己的角色,并努力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角色感。

教学结构:凸现课堂中师生的交往互动,凸现课程资源的开发及教学目标的动态生成,它包括教师教的方式与学生学的方式。我在教学时根据不同文章的特点来选择教学方式。

对比较理性的文章,较适于对文章作粗线条处理,我多采用问题引导法;对比较感性的文章,对文章的精彩细部我则采用以研促读,重视学生的自读自悟。

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包括文本资源(教材资源与扩展阅读资源)、媒体资源以及人的资源(主要指师生的资源)。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课堂中教师应重视师生共有资源的开发,更重视开发自身资源。

学习评价:学习评价应是完整的评价,包括激励和批评;学习评价应是针对性的评价,既要避免空洞,又要避免机械频繁地评价;学习评价应是发展的评价,发挥评价的激励和指导作用,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3)对课后反思有效性的研究。一方面个人勤思考、勤动笔,养成教学反思习惯。另一方面加强反思的交流与研讨,从反思中得到启迪和升华,取得进步。

三 遵守纪律方面

本人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不早退,有事主动请假。在工作中,尊敬领导、团结同事,能正确处理好与领导、同事之间的关系。在生活中,勤俭节约、任劳任怨、对人真诚、热爱学生、人际关系和谐融洽,从不闹无原则的纠纷,处处以一名人民教师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毫不松懈地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四 工作业绩方面

随着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业务能力要求的提高,本人在教学之余,还挤时间自学教育教学理论并积极进行各类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掌握了多媒体课件制作的一些方法。积极到偏远学校支教,在支教学校发挥自己的光和热,并受到支教学校领导的一致好评。

〔责任编辑:高照〕

作者:米玛琼达

第4篇:旅游局个人工作总结

2004年以来,按照局党组分工,我协助“一把手”分管旅游宣传推介、机关支部与队伍建设、旅游部分综合业务和全局文字的综合把关。主要工作如下:

一、抓宣传,提高旅游域外宣传力度

一是统编和策划两期《XXX旅游》杂志和长XXX旅游画册。二是受王局长委托,与市文联合作整理出版了《解说XXX》一书,对提高XXX旅游知名度,提升文化品位奠定了基础。三是创办了《红色旅游信息》得到市委领导的充分肯定,已经为市领导提供了20多篇我市红色旅游发展信息。

二、抓规划,规范旅游景区开发标准

2004年年初至2007年,市政府根据XXX经济发展现状成立了六个产业组。其中,旅游产业组由我带领局开发科的同志做具体工作。在工作期间,大家不辞劳苦,经常工作到深夜。从踏查线路到撰稿经过半年多时间的艰辛努力,先后出台了《XXX市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纲要》、《XXX市旅游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和《XXX市红色旅游发展纲要》,在宏观上制定了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

三、抓综合,提高全局业务能力

按照王局长意见,由我负责全局文字综合的“把关”工作。从2004年3月起,在全局开展了文字水平提高活动。指导办公室及开发科起草了2004年及2007年的工作计划、工作总结、领导讲话以及许多临时所需材料(包括工作汇报)和领导交给的其他任务。并根据局领导的意见,先后起草了“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旅游文化的建设与发展”、“XXX市旅游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开展三争活动努力争当好班长”、“关于XXX市域外旅游宣传的几点思考”、“抓好机关文化建设,促进XXX旅游产业全面发展”等文章,在省市有关报刊杂志上发表。同时,与市委政研室共同撰写了十一五期间XXX旅游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等文章。

四、抓企业转制,为下岗职工谋利益

我局原有三户企业,1997年因管理和经营不善,先后关停。其中有2位60岁以上职工因企业没有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而办不了退休,30多名职工进不了社保,企业职工生活困难,经常上访,在社会上造成一定的影响。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受局党组委托,由我牵头带领局办公室的同志从2007年5月份开始,经过与劳动、社保、财政、就业等部门的反复协商,在争取赵副市长的支持下,三户企业均纳入“企业改革试点”行列。到8月30日止,先后为2名老同志办理了退休手续,其余职工都进入了社会保险,解决了多年没有解决的问题。

五、抓支部建设,目标责任制工作出现突破

协助“一把手”抓支部工作。通过组织开展一些“活动”和组织大家学习,干部素质有了一定提高。2004年开展的调研活动中,全局共撰写调研文章6篇,其中选3篇在“长XXX日报”和有关刊物上发表。根据市里要求由我拟稿经局长办公会研究制定了32项工作制度,并汇编成册。2004年,由我主抓的目标责任制考核工作和旅游软环境工作在局领导和社会各界支持下,分别被市委、市政府和“治软办”评为一类单位和全市第一名。

六、抓先进性教育,圆满完成工作任务

在2007年的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受局党组委托,由我兼任局先进性教育办主任,带领办公室同志做具体工作。在活动中,由于大胆工作、认真负责、细心安排,多次受到市委督导组表扬。市社、文化局、计生局、文联等单位还到我局学习经验。在活动中,经常加班加点,领导讲话、工作策划书等一些较大材料都由我亲自撰写,保证了工作质量,受到局领导和同志们的广为称赞。

七、抓自身学习,不断充实新的知识

给自己定计划,坚持每天学习。强化“充电”意识,对报刊上一些新知识、新观点进行摘抄,对新的理论进行认真专研探索。我本人撰写的“XXX旅游行业软环境建设现状与发展”、“关于用工业化思路谋划农业发展的几点思考”、“对我市国有企业改革的几点建议”等三篇文章分别在市双休日简报、XXX调研等刊物上发表,工作能力有所提高。旅游局个人工作总结来自范文搜-,仅供学习,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5篇:旅游局领导个人工作总结

本篇文章由工作帮手网(foxer.net)为您精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将本站添加到收藏夹里面以便下次访问。

一、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全面增强驾驭全局工作的能力。具体做到三个加强:加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政治理论的学习,使自己时刻做到与党中心保持一致;加强旅游基础、基本理论、政策法规的学习,学以致用,增强开创工作新局面的能力;加强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的学习,向书本学、实践学、向身边人学,提高组织协调和决策能力。通过学习,使自己较好具备了作为一名党政正职的综合素质,打下了开创工作新局面的基础。推荐阅读: 2009年党员思想汇报

第二,扎实工作,真抓实干,大力开创旅游工作新局面。实践中,我带领党组一班人牢牢把握发展主题,抓住要害环节,强化要害措施,使各项工作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一是完成了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工作。经过多方努力,在全国集中精力整顿市场暂停创优验收的情况下,我们争取国家进行了验收,并以分的高分入围,成为××年全国唯一通过验收的城市。二是出色地完成了旅游交易会。节会期间,邀请北京、上海、广东等远程大市的多家旅行社来樊踏线考察,对外推介襄樊旅游产品,签订意向合同多份,约定来樊游客数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万元,大大超过预期目标。三是旅游开发整体推进。争取、指导、支持市、县两级多渠道集中资金用于开发建设,促使全市新建成、开放了龙王峡、九路寨、黄家湾、锦绣园等一批的景区景点。同时,完成了荆山生态旅游项目国债资金的申报工作,为今后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打牢了基础。四是客源市场进一步扩大。指导、支持市县两级采取节会促销、广告促销、专题促销等多种方式,巩固老市场、开启新市场,促进了我市旅游的升温。仅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我市就接待游客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和,创历史新高。五是旅游市场日趋规范。结合创优迎检和迎接黄金周,联合公安、工商、城建、交通等多个部门开展旅游市场专项整治,消除不良隐患,维护了旅游者权益,受到了国家和省旅游局的好评,在全国开展旅游市场检查治理整顿中,我市被列为免检单位。

三、加强团结,理顺关系,注重发挥群体力量。作为一把手,工作中,我时刻坚持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注重整体合力发挥,不搞个人说了算。在班子中,带头做到以事业为重、以集体荣誉为重、以团结协作为重,大事讲原则,小事讲感情;在具体决策和实践中,注重相互通气、相互搭台、相互补位,以此增强自身的感召力,增进班子凝聚力和战斗力。在我的身体力行下,旅游局党组形成了一个团结的、能够战斗的坚强集体。

四、严于律己,清正廉明,切实树立良好形象。实践中,坚持政务、财务公开,认真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度和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带头贯彻执行中纪委新老五条规定,管好家属子女、管住身边的工作人员,使自己和局党组一班人经受住了各种考验,自觉做到了不以权谋私、不损公肥私,树立了良好的个人形象,推动了班子建设。

一年来,经过多方努力,我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我也深知,同市委、市政府和人民群众的要求相比也还存在着一定差距。今后,我将努力学习,严格要求,力争向党和人民群众交上一份满足的答卷。

第6篇:文化旅游局个人履职总结

1个项目被推荐列入省级保护名录。根据云南省文化厅、市文化局有关文件要求及《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精神,年精选出“福林堂中药炮制技艺”、“过桥米线制作技艺”、“滇剧”三个项目进行省、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申报工作,同时将“斑铜制作技艺”项目申报国家级项目。今年与云南省图书馆共同成功举办了仇炳堂“云南评书”表演和张在云“滇剧过去与未来”的知识讲座,让云南评书和滇剧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在宣传中得到保护传承,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10月份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报送五华区内的保护名录资料和图片,筹备出版《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大全工作。

四、廉洁自律

在做好自身廉洁自律的同时,积极做好分管工作特别是文化馆班子领导和干部职工的廉政建设和教育。每月都要召集文化馆的同志进行廉政专题教育。在今年两乡文化站建设中,自己能够严格按照工程招投工作要求和建筑工程“八个百分之百”的要求,按照程序进行了工程的招投标,随时监督工程进展和工程质量问题,发展问题立即纠正。个人和社会科的同志没有接受过施工单位的任何礼金礼物,没有参加过施工方一次宴请,在整个施工过程中保持了廉洁自律。目前,工程严格按照合同要求和工程进展日期进行。沙朗文化站已经顺利通过国家、省、市相关部门的验收。

六、存在问题

通过实际工作并听取了部分群众的意见后,我个人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是在工作中存在急躁情绪。二是与班子成员沟通交流得不够。三是对分管以外的工作过问得不多、关心得少。

七、努力方向

今后自己主要从以下方面加以改进和努力:

一是继续加强对党的政策方针和十七大精神和新《党章》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和思想觉悟。特别是要加强对文化业务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业务水平。

二是加强对领导管理和领导方法知识的学习,虚心向局长学习,尽快提高自己的领导管理水平。

三是树立全局意识,全局观念,多从全局和大局上考虑和思考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

第7篇:旅游行业个人总结

个人总结

通过2010年的学习,我个人最大的收获是,在领导的正确领导和同事们的团结合作关心帮助下,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在业务素质和思想政治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对新时期我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与时俱进”理念更加强化,对自己也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进一步发现了自己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具体表现如下:

一、2010年工作总结

1.提高素质与思想认识。在领导的正确领导及同事们的关心帮助下,了解到想要干好工作,就要有良好的工作作风,做到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努力从头干起,坚持不懈搞好服务。通过领导的指导教育和系统的学习,我在业务素质和思想等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2.加强学习,提高专业水平。领导告诉我们要勤学习、精本质、乐奉献、诚待人、实处事、严于律己,要有吃苦耐劳精神,所以我努力学习基本知识、各项法律、法规、条例,及时了解、掌握旅游发展的新动向、新经验,努力向领导同志学习,树立高度的服务意识,服务态度和蔼、热情、耐心、细致。一是我们积极为《乡村旅游手册》进行了各景区、旅游线路、农家乐及重点村的深度考察,在月底拿出了初步成果。二是在质监所积极做好各项工作,与旅游经营者签订“旅游安全目标责任书”;积极参加 “安全生产月”宣传咨询日活动并设置咨询台;做到认真及时受理投诉案件,做好记录;做好了各季节的安全工作,及时下发安全文件;旅游项目方面,做到了每月及时与项目负责人进行沟通。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在日常生活中,在保持和发挥先进性方面,时时处处保持先进性这根“弦”绷得还不够紧,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和标准。

2、在学与做、知与行的关系上处理得不好。有时忙于工作而忽略了学习,有时忙于学习而忽略了工作,虽想全面协调,但无行之有效的计划,虽想平衡兼顾,却常顾此失彼。工作任务重后,新知识长进不大,已学知识却在滑坡。3. 在2010年的学习工作中,虽然有了一点进步,但仍然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专业知识和自身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4. 工作统筹计划和科学安排不够全面,工作程序不够规范。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

1、牢固树立“与时俱进”思想,不断提高学习和工作的自觉性,用先进的理念和方法引导具体的工作,努力做到“做则有效、效且从优”。

2、牢固树立共产党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做到办实事、办好事。

3、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科学安排工作计划,规范工作程序。

在今后的工作中,在领导的正确领导下,我要进一步明确“为什么做、怎么做”这一根本性问题,提高认识、修正错误、检讨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积极努力做好各项工作,努力学习,锻炼自己,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加大工作力度,克服不足,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规范工作程序,取得更加优异的工作业绩。

第8篇:旅游实习个人总结

旅游实习个人总结范文倒是有些莫名其妙,说起这趟行程。原本打算去西昌作一个彝族火把节的专题。可到西昌因推却不了彝族兄弟们热情招待,整日称兄道弟推杯换盏歌舞升平其热情可谓之大矣。七日如行尸走肉般,半梦半醒的穿梭在燃满火把遍布彝人的陌生街道中。只记得不停的跳,不停的喝,不停的看见一张又一张灿烂的笑脸,耳边不时萦绕着祝酒歌的模糊旋律…就这样过了七天,火把节结束了看到睡在一边的相机,才知玩过了头。那几个彝族朋友觉得我尚未尽兴,一再挽留,只好推辞说公务在身,便匆匆告别。临行时,喝了最后一次酒。那次酒喝的不多,可我醉了

在一次聚会上,听到一个朋友提起泸沽湖。那儿离西昌不远,我决定去。我赶上清晨第一趟去盐源的汽车,一路风光宜人,中午到了盐源,差一点因解决内急误了当天唯一一班去泸沽湖的车。资料上说,盐源距泸沽湖仅两百公里,但一路上山路险恶,有塌方、断岩、车匪、泥石流等诸多危险。车匪和泥石流倒是没见,但着实体会了何谓山体塌方,崎岖断岩。行者随时处在葬身金沙江水的危险中。尤其是如此漫长的行程竟还会堵车,常常看见几十个司机围着一块挡路的巨石无所事事,那情景倒是和《宇宙漫游》有些神似。当时,好像是在等待自由,车一开动,心里会狂喜的发出《肖申克的救牍》般的欢呼。那时你不再埋怨那车有多烂,不再埋怨车开的多慢,也不在乎车是否会有翻下山崖喂鱼的可能。你会欣然的继续享受五脏六腑被颠错位置的漫漫路途,你会满心欢喜的看着身边的摩梭人探出窗外把马路涂得一塌糊涂。山崖上不时出现的小瀑布会把你从梦中惊醒,你觉得那都是幸福。天色渐渐暗了,车在漆黑的凉山山脉上盘旋着。那晚居然看到了满天的星,那情景很久没见过了,眼前渐渐看到了零星的灯光。在历经16小时的难忘行程之后,我到了泸沽湖镇。

对镇子的印象不是很清晰了。只记得那个镇子很小,没什么灯火,随便找了一家旅馆,我一头倒在床上直到第二天中午才醒,醒时发现身上竟还背着行李。被相机角架之类压了一夜,全身酸痛苦不堪言。镇子离泸沽湖只有5公里,这让人很兴奋,我立即动身。天空蓝得过于浓郁,浓郁到你觉得是假的。一路上都是摩梭的木制小屋。每家摩梭的屋子上都插着旗,屋檐被白色的漆刷得像奶油一样,烟囱里升起白烟,天更蓝了。泸沽湖的轮廓渐渐清晰,我离这个神奇民族也越来越近了,当我看到泸沽湖全貌时,我已彻底折服在她的秀美之中,我想天堂也不过如此了。岸边靠着几艘小船,摩梭称其为猪槽船。我与摩梭的神女峰隔湖相望,湖水是非常好看的翠蓝色,湖面反着波光,碧波荡漾。青绿色的远山错落有致的摆放在视野中。蓝天、白云、湖水、青山,画面被安排的完整致极,让人怀疑她是否真实。湖里不知何时多了一群光着身子游泳的小孩,从里探出脑袋打量着我这个另类和我手上的相机。他们一直对我笑,不停地笑,我拍他们时,他们会躲开镜头,潜下水面。一会儿,他们又一个接一个探出头来咧嘴傻笑。我沿着湖走,他们也沿着湖跟着我,直到我走进一户人家向他们告别。当时我觉得很真切,从未有过的真切。

我和房主说明了来由,他十分厚道,尽管汉语不是很流利,但言语间流露的友善和谦逊我很明白。他给我找了一个懂汉语的向导,向导是牵着马来的,下午他领我去拜访摩梭的末代王妃萧淑明。向导很黑,一说话就爱笑。和他聊了很多。从他那儿,我对摩梭的走婚了解了一些。他们的爱情倒是极富有浪漫色彩的,摩梭的男女之间没有婚姻关系,当他们行完成人礼后,就可自由走婚。每晚他们在篝火舞会自己寻找伴侣,当晚便去女方家过夜,天亮之前离开。每个人可以有几个恋人,姑娘的窗前一旦拴有腰带,表示屋内有人,其他的相好便不可再去。他很可爱,说这些时特别兴奋,还一再邀我去走婚。一路上看见很多小孩子,大多在干活。他们不停的对我笑,我也不停的对他们笑,笑到王妃的家时,我的下巴已快脱臼了。很不凑巧,王妃在我到的前一天去雅安了。王妃的儿子倒是很健谈。他打扮的像一个小老板,这让我很失望。好歹他也算个王子嘛。一个小时的交谈之后,我才知道末代王妃的由来:箫淑明原是汉族人,生活在成都,父亲是国民党的一个文职官员。她自幼接受私塾教育,并喜舞剑。由于成绩优异相貌端庄,被摩梭土司选中。当时国民党为安抚盐源一带的摩梭,便答应土司请求。于是箫淑明像王昭君一样被嫁到了现在的泸沽湖。王妃的孙女十分可爱,这至少能弥补些遗憾。告别王妃一家后造访王妃的女婿……当地最德高望重的喇嘛。当时喇嘛正在打坐,房檐上投下的一道光打在他身上,倒是很有些禅意。和喇嘛的交谈颇为费劲,他不太会说汉文,又老爱说一些佛学问题,但他提到因果报应时我倒是有些明白了。给喇嘛和他的妻子拍完合影后我与喇嘛道别了。回去时我没有骑马,我在想喇嘛说的话。

晚上我参加了摩梭的篝火晚会,一切看起来很正常。大家打扮得很漂亮,围着篝火跳舞。晚会结束时我看到的确是一对一对地走了。我是一个幸福的旁观者,默默注视着这个神奇的民族的浪漫。因为简单,所以纯净。三日后,带着摩梭的纯净气息,我离开了这片圣洁的湖泊。我想我一直在还债也不知要还到哪一天确定的是一定欠了别人很多可是我觉的债快还完了这让我有些不知所措这次远行中我体会到了爱人类间那份最为纯粹的真切那源于无数带着友善笑意的摩梭眼神整个人被完全震傻了我想那里应是天堂。

第9篇: 公司组织旅游个人总结

年月日,我们全体员工集体到 进行了为其两天的旅游。在蓝天碧水之间,我们共度美好时光,一起开运动会,一起吃饭活动,最后颁奖。通过这次出游,达到了团结同事,增强团队凝聚力,鼓舞员工士气的作用。

这次活动是成功的。首先在于,本次活动放松了大家。经过辛苦的劳动,能够在大自然中休闲娱乐,放松身心,所有员工都很激动。再次,本次活动对所有员工都是很好的激励。所有员工在辛苦工作的同时,付出的劳动得到肯定与回报。那么所有同事都会更加积极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争取下次还有同样的机会。接着,本次活动有效的增强了我们的团队凝聚力。在游戏和活动中,同事们积极参与,协作合作,永不言弃,彼此有了更多的默契。并且,本次活动让我们跟多的了解彼此,增进了员工之间的友谊,磨合了团队,也为今后的工作良好的进行铺垫的基础。最后,在活动中我们进一步了解了企业文化,为员工长期在岗提供了保障。

这次活动是成功的。特别是颁奖活动和做饭阿姨的参与,才会使所有的员工感受到即使在最不起眼最平凡的岗位上也能有所斩获,公司是不会忘记的。这对于整个团队的凝聚力与员工的积极性起到了莫大的推动。

年 月 日

上一篇:李辉老师帮你改作文下一篇: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