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勃迪伦集无损

2023-02-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鲍勃迪伦精选集无损

第2篇:鲍勃迪伦歌词

敲着天堂的门

妈妈,请替我把徽章摘下,

我不能再戴着他。

四周越来越暗,什么也看不见,

我感到,我在敲着天堂的门。 敲,敲,敲,敲着天堂的门

敲,敲,敲,敲着天堂的门

敲,敲,敲,敲着天堂的门

敲,敲,敲,敲着天堂的门 妈妈,请替我把枪放在地上,

我不能再射向他们。

黑云越压越低,没有一丝光线,

我感到,我在敲着天堂的门。 敲,敲,敲,敲着天堂的门

敲,敲,敲,敲着天堂的门

敲,敲,敲,敲着天堂的门

敲,敲,敲,敲着天堂的门

雨将至

你去了哪里,蓝眼睛的小孩 你去了哪里,我亲爱的小孩 我穿过了十二座高山,浓雾笼罩着那里 还有六条高速公路,人们在那里拥挤 我走进灰暗森林的深处 面对连绵的死亡的海洋 我还曾走进一片坟墓

那坟墓仿佛有千万公里长 我感到

那大雨,那大雨 那大雨就要落下来

你看到了什么,蓝眼睛的小孩 你看到了什么,我亲爱的小孩

我看见初生的婴儿,被恶狼团团围住 还有空无一人的,钻石修成的路

我看见黑色的树枝,鲜血从上面滴落 我看见挤满了人的屋子里,人们手里的铁锤在流血

我看见白色的梯子,水覆盖在上面 我看见无数人在怒吼,却听不见他们的声音

我看见钢枪和利剑,握在少年的手里 我感到 那大雨,那大雨 那大雨就要落下来

你听见了什么,蓝眼睛的小孩 你听见了什么,我亲爱的小孩

我听见雷声在吼叫,那一定是一个警告 我听见海浪在吼叫,仿佛整个世界都要被它吞掉

我听见很多人在敲鼓,他们的手仿佛都在燃烧

我听见无数人在低语,他们在着说什么,却没有人知道

我听见一个饥饿的人在哀号,还有很多人在冷笑

我听见一个诗人的歌声,他在贫民窟里死去

我听见一个农夫的声音,他在山谷里哭泣

我感到

那大雨,那大雨 那大雨就要落下来 你遇见了谁,蓝眼睛的小孩 你遇见了谁,我亲爱的小孩

我遇见一个小孩,站在死去的马身边 我遇见一个白人,踏着一条黑色的狗 我遇见一个年轻的女人,她的婴儿正在燃烧

我遇见一个小女孩,她给了我一道彩虹 我遇见一个男人,爱情把他伤害 我遇见另一个男人,仇恨把他伤害 我感到

那大雨,那大雨 那大雨就要落下来

你现在要做什么,蓝眼睛的小孩 你现在要做什么,我亲爱的小孩 我要回去,赶在这大雨来临之前 我要走进那最黑暗的森林深处 那里的人们两手空空 那里流淌着有毒的河流

山谷里的家园仿佛潮湿肮脏的监狱 屠夫的脸在人群中隐匿

到处是饥饿,灵魂已经被遗忘 黑色是那里唯一的颜色 我要讲述,要思考 我要呼吸,要歌唱

我要让所有的灵魂都能看到 那里的景象

然后,我要站在那大海上 直到我开始沉没 我会听懂我的歌声 在我即将沉没 我感到

那大雨,那大雨 那大雨就要落下来 《答案在风中飘荡》 一个男人要走过多少条路 才能被称为一个男人 一只白鸽子要越过多少海水 才能在沙滩上长眠 炮弹在天上要飞多少次 才能被永远禁止

答案,我的朋友,在风中飘荡 答案在风中飘荡

是啊一座山要存在多少年 才能被冲向大海

是啊一些人要生存多少年 才能够获得自由

是啊一个人能转头多少次 假装他只是没看见

答案,我的朋友,在风中飘荡 答案在风中飘荡

是啊一个人要抬头多少次 才能够看见天空

是啊一个人要有多少耳朵 才能听见人们哭泣 是啊到底要花费多少生命 他才能知道太多人死亡 答案,我的朋友,在风中飘荡 答案在风中飘荡 《像一块滚动的石头》 那时你衣着漂亮,青春得意, 你扔给流浪汉一枚硬币, 是不是?

人们喊着说当心漂亮妞,你准得摔跟头

你以为他们是拿你寻开心 过去你常常嘲笑 那些在外面闲逛的人 现在你说话不再那么大声 好像也不那么自大聪明

现在你不得不搜寻你三餐的下一顿 那感觉怎么样?那感觉怎么样? 你孤身一人,无家可归

像一个无名小卒,像一块滚动的石头 你进了最好的学校,没问题孤独小姐 但是你知道过去你只是在里面喝醉 没人教过你如何在大街上度日 现在你得去适应这种生活 你说对神秘的流浪汉

你从来都不买帐,但现在你知道 他没卖什么关子

当你看透他眼睛里茫然的空虚 然后说要不要来一笔交易?

哦,你从来没转过身去看见人们皱眉 对那些跳跃者和小丑,当他们为你表演把戏

你从来不懂得那并不是很糟 你不该让别人挨你的踢,都因为你 那时你常跨着你的铬黄马,和你的外交家

他扛着一只暹罗猫在他肩上 你看见时就没觉得那别扭? 他的确不在那,只有那只猫 他从你那儿拿走所有能偷的东西 公主在尖塔上和所有漂亮的人们 他们都喝着酒,打着如意算盘 交换着所有珍贵的礼物 你最好摘下你的钻石戒指,把这宝贝当出去

曾经你觉得那么好笑

对拿破伦身穿破衣,还有他所说的话语

而今他召唤你去见他,你不能拒绝 当你一无所有,你也没东西可失去 现在没人认得你,你也没什么秘密隐藏

那感觉怎么样?那感觉怎么样? 你孤身一人,没有回家的方向 像一个无名小卒,像一块滚动的石头

第3篇:鲍勃·迪伦:独立叛逆的游吟诗人

2016年10月13日下午一点,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萨拉・达尼乌斯宣布,将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美国音乐人兼作家鲍勃・迪伦。瑞典文学院在当天发表的新闻公报中说,迪伦因为“在美国歌曲传统形式之上开创了以诗歌传情达意的新表现手法”而获得2016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在那些热爱他的歌迷心中,他永远是那个弹琴唱歌的少年,鲍勃・迪伦,他一直在路上。

中国论文网 /7/view-13003419.htm

难掩光芒:被唱片公司看中

1960年冬季的一天傍晚,在-通往纽约的高速公路上,一辆汽车的副驾驶

上坐着一个少年,他的吉他放在后座上,少年要搭车前往未知的远方。这个少年就是鲍勃・迪伦。

鲍勃・迪伦中学毕业后,考上了位于明尼阿波利斯市的明尼苏达大学,与当时一般的年轻人不同,鲍勃・迪伦的大学生活并不是在学习中度过的,他流连于明尼苏达州的酒吧区,有空就写歌、创作甚至去酒吧表演。从小熟练钢琴、吉他演奏的鲍勃・迪伦凭借他独特的嗓音与天生的才华在明尼苏达州渐渐有了些名气,鲍勃-迪伦开始注意到一个名叫伍迪・格斯里的歌手,鲍勃・迪伦疯狂地迷恋上了他的音乐,经常演唱伍迪・格斯里的歌曲,甚至在朋友中得到了“伍迪点唱机”的外号。在读完了伍迪的自传《荣光之路》后,鲍勃・迪伦开始视这位歌手为终生偶像。

格林威治村的夜晚总是十分热闹,这里每晚都有许多歌手登台献艺,在角落里总有一个瘦小的青年注视着台上,他在聚精会神地学习、聆听,汲取着所

有自己能够理解的艺术营养。鲍勃・迪伦在格林威治村学到了许多,他的演出方式也丰富了起来,吉他、口琴、钢琴,这三种他驾轻就熟的乐器都被使用在了演出当中。1961年4月11日这天,鲍勃・迪伦第一次正式登上了格迪斯民歌城的舞台,这一天也被公认为是迪伦第一次正式登台表演的纪念日,演出很成功。演完后,鲍勃・迪伦试着联系了几家专门出民谣唱片的公司,却都吃了闭门羹,鲍勃・迪伦回到了格林威治村,他一边在大大小小的酒吧里演出,一边寻找着机会。

这一天,鲍勃・迪伦应朋友之邀,来到了哥伦比亚唱片公司的录音棚,哥伦比亚唱片公司可是当时美国唱片产业的巨头。鲍勃・迪伦的朋友因为缺少一个口琴伴奏把他请了过来,但是刚刚开始录音,坐在一边的中年男人就把目光落在了鲍勃・迪伦的身上。当时的鲍勃・迪伦并不知道这个男人是谁。

中年男人饶有兴趣地听着鲍勃・

迪伦的口琴伴奏,听到一半,他干脆让鲍勃・迪伦来了一段独奏。听完之后他拍拍鲍勃・迪伦的肩膀说,小伙子,你有兴趣跟我们签约吗?这个中年男人就是美国音乐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音乐制作人,约翰・哈蒙德。哈蒙德非常相信自己的判断力,他只听了迪伦的一段口琴独奏就认定这是一块璞玉。就这样,鲍勃・迪伦顺利地签下了哥伦比亚唱片公司,这在当时的美国民谣界可谓轰动一时。

蜚�乐坛:接连创作佳作

20世纪60年代是一个政治事件多发的动荡年代。这正是鲍勃・迪伦的机遇,他的笔下,乐谱中,琴声里,要饱含着这个时代的最强音,他将成为那个年代美国独一无二的歌手,鲍勃・迪伦,将成为前所未见的游吟诗人。

鲍勃・迪伦疯狂地创作着,他随身带着一个小本子,无论何时何地,无论白天黑夜,笔耕不辍。而这些狂热的坚持让他最为代表性的作品得以应运而

生。1962年4月的一天下午,在一刻钟的时间里,鲍勃・迪伦写完了一首歌:《答案在风中飘扬》。《答案在风中飘扬》大红大紫,先后曾被几十位歌手翻唱,这首歌让鲍勃・迪伦为大众所熟知。不久,鲍勃・迪伦写下了一首启示录般的歌曲《大雨将至》。《大雨将至》充满了形形色色的意象和出色的比喻,奠定了鲍勃・迪伦诗人的地位,在他之前,美国音乐界还从未出现过一位诗人。1963年6月11日,美国总统肯尼迪在白宫发表电视和广播讲话,宣布将结束种族隔离制度。1963年8月28日,取缔种族隔离的民权法案公投在即,爆发了一场“为工作和自由向华盛顿进军”的大游行。鲍勃・迪伦当然在这场游行队伍之中,他演唱起了他的《答案在风中飘扬》,此后,这首歌成为了美国民权运动之歌。

鲍勃・迪伦这下彻底红了,他在公众面前几乎没有了隐私,他的女朋友苏西也成为了媒体的曝点。1961年,鲍勃・迪伦与苏西在纽约河滨教堂初次见面

就一见钟情。然而鲍勃・迪伦与苏西的爱情,却随着鲍勃・迪伦的迅速蹿红发生了变化。这一切,与一个人的出现,大有关联。这个人名叫琼・贝兹。琼・贝兹在当时是一位颇为著名的民谣女歌手,她与鲍勃・迪伦年纪相仿,却已经是一个广受认可的艺人了。他们一起排练演出,一起行走在美国各地巡演,人们纷纷猜测鲍勃・迪伦与琼・贝兹之间已经超越了朋友的关系。然而,当1964年鲍勃-迪伦与苏西分手后,他与琼・贝兹之间的关系反而变得疏远,鲍勃・迪伦并没有和他陷入热恋的苏西走到最后,也没有和跟他相互欣赏的琼・贝兹有更进一步的发展,最终,与鲍勃・迪伦步入婚姻殿堂的,却是一个名叫萨拉・朗兹的姑娘。

实至名归:依然在路上

1965年12月,鲍勃・迪伦出现在美国旧金山的媒体见面会上,此时的他,正在进行着全美巡回演唱会。在结束了全美巡演之后,鲍勃・迪伦与为他伴奏

的飞隼乐队马不停蹄地出现在加拿大、澳大利亚,甚至来到了欧洲各国,他的足迹遍布欧洲各大城市。

1966年7月29日,回到家里过了几个月安静生活的鲍勃・迪伦早早地离开住所,去探望经纪人艾伯特・格罗斯曼,格罗斯曼就住在几公里外的熊镇。

鲍勃・迪伦没有想到,他这一次看似平常的外出,就要大祸降临了。鲍勃・迪伦骑上了他那辆老版凯旋T100摩托车,鲍勃・迪伦十分钟爱这辆产于1955年的老车,在要下坡的时候,车子失去了控制,鲍勃・迪伦被重重地摔在地上。鲍勃・迪伦当时没有戴头盔,他被妻子萨拉送到自己的私人医生艾德・塔勒那里,经诊断,鲍勃・迪伦面部挫伤,颈椎骨裂,这场车祸差点要了他的命,鲍勃・迪伦足足休养了6周才逐渐好转起来。一场车祸终于让鲍勃・迪伦名正言顺地推掉了一切工作,躲进伍德斯托克的家安心静养。直到1967年5月,鲍勃・迪伦接受了《纽约每日新闻》的

采访,才开始谈及那场车祸,他这样说:“我做的最多的,就是努力从车祸的阴影中走出来,试着做出最好的音乐,因为音乐就是我的全部。”

截止到现在,鲍勃-迪伦一共发布了37张专辑,他创作的四百多首歌曲都是自己操刀词曲,尤其是歌词,《滚石》杂志“史上100名最伟大词作者”排行榜上,鲍勃・迪伦名列第一。

到了2017年4月1日,鲍勃・迪伦在瑞典巡演期间,在一次诺贝尔奖组委会非公开的仪式中,领到了自己的诺贝尔文学奖,那个叛逆不羁抽烟弹琴的少年,此时与这个胸前挂着缪斯女神奖章的老人,融为了一体。

本报特约记者马丽根据《档案》提供资料编辑整理

该节目每周一至周三BTV北京22:35

第4篇:鲍勃·迪伦的歌是文学吗?

2016年,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文学奖有一个长长的候选名单,都是世界著名的大文豪。鲍勃·迪伦虽然有一些支持者,认为他应该得诺贝尔文学奖,但他一直不是热门人选。今年忽然得奖,让很多人大吃一惊。

连鲍勃·迪伦自己也大吃一惊,以至于沉默了半个月,才得以平静地对媒体说:“诺贝尔奖的消息让我说不出话来。我非常荣幸能够获得这个奖项。”而诺贝尔奖委员会却一直联系不上他本人,一度放弃了联络的努力。网上甚至出现了多种版本的拒奖演说。历史上曾有两人拒绝诺贝尔文学奖,分别是鲍利斯·列奥尼多维奇·帕斯捷尔纳克和让·保罗·萨特。前者致电说:“鉴于我所从属的社会对我被授奖所做的解释,我必须拒绝领奖,请勿因我的自愿拒绝而不快。”后者“谢绝一切来自官方的荣誉”而拒奖。不过萨特年老后经济陷入困境,通过代理人去要奖金,但没有成功。

鲍勃·迪伦虽并没有拒奖,但也没有亲临颁奖现场,只是写了一个获奖感言,找人代为宣读,他的好友则在现场献歌一首,也可以看作是代表他在现场演唱。他的获奖感言是:“我的歌是文学吗?”

这个获奖感言切中其获奖争议的要害。这次诺贝尔文学奖,的确重新定义了什么是文学。

就一般的定义而言,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

现在这一定义,需要加上“摇滚、民谣”了。也许未来周杰伦获奖,还需要加上“流行歌词“。

这说明,一般性的文学定义,只是描述性定义,也就是说,它的内涵并不具有严格的排它性的边界,有的只是一定范围的边界的划定。在我看来,文学的主要部分是小说,剧本、诗歌和散文,还有杂文,很难说是真正的文学,实际上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主流也是小说奖,小说作品是得奖作品的核心。当然很多人会不同意我的看法。但我认为,这只是描述的不同。就像盲人摸象,每个人根据自己所摸到的局部来定义“象”,视力正常的人虽能看到象的全貌,但描述的也只是自己眼睛看到的象。很难说,看到全貌的人就比盲人描述得更准确,因为他未必能够看得到大象的体温、肌肉的质感等,而盲人却能摸得到。

诺贝尔文学奖已经不是第一次重新定义文学了。1953年丘吉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著述主要是回忆录和历史著作,其获奖理由是“由于他在描述历史与传记方面的造诣,同时由于他那捍卫崇高的人的价值的光辉演说”。那一次授奖并没有什么争议,而且也没人认为重新定义了文学。丘吉尔各个方面都太伟大了,而且他的传记和演说,的确很有文学价值。他的书词汇量非常丰富,有12万个单词。光这一点,对语言学来说就是一个重大的贡献。

显然,鲍勃·迪伦的获奖感言非常有意思:“我的歌是文学吗?”他说很多写诗歌和剧本的作家几乎不会去思考这个问题,他们只是在写作,写出作品显然是他们心中的真实渴望,至于是不是文学,或者说会不会得诺贝尔文学奖,也许在潜意识里有,但他们自己估计都没有感知到。他很佩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从不认为自己会获奖,其概率低到自己能够站到月球上。

他说,他从来没有时间问过自己:“我的歌是文学吗?”

鲍勃·迪伦没有问过,也没有想过,当然也不会有答案。但大家问了这个问题,瑞典文学院还给了一个精确的答案:鲍勃·迪伦的歌不仅是文学,而且是精品文学,他值得获诺贝尔文学奖,因为:

他以一种人人想拥有的、令人信服的力量来歌颂爱。突然间,世间那些书面的诗词变得如此苍白无力,而他的同行们那些按部就班创作的词曲也仿佛成了随着炸药诞生而过时了的火器。很快,人们不再把他与伍迪·格思里和汉克·威廉姆斯这些音乐人相比,而是将他与威廉·布莱克(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阿蒂尔·兰波(法国象征主义诗人)、沃尔特·惠特曼(美国世人)和莎士比亚相提并论。

迪伦的毕生作品已经改变了我们对诗的认知——诗是什么,该如何创作。鲍勃·迪伦作为一名歌手,值得与希腊声乐家、古罗马的奥维德、浪漫主义空想家、蓝调歌王歌后、和以及诸多以高标准来衡量而被遗忘的大师共享盛名。如果文学界的人对此不满,那他应该记得:神并不写作,他们只歌唱舞蹈。瑞典学院的美好祝愿将一路跟随迪伦先生的音乐之路前行。

从秩序的角度来看,文学作品都是以有血有肉的原始的人为中心的,是以原始秩序能够容纳的空间为场景的。而文学却是以抽象的概念为核心的,以扩展的专业秩序为框架,而现在往往以行政化的专业秩序为骨架的。这两个秩序的核心显然是文学作品,而不是文学,但两个秩序的关系并不一定是和谐的,尤其是在文学专业领域里,学院派显然有其入门的门槛,而且据此形成专业的等级。

“我的歌是文学吗?”鲍勃·迪伦没有问过这个问题,因为他是原始秩序中的文学家,不需要专业秩序的肯定,他认为给50个人的小众演唱比给5万人的大众演唱更具有挑战性,因为5万人会成为一个人,而50个人一个个都有个性。但他成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人们就会问这个问题,因为文学的专业殿堂将不得不容纳他,而要容纳他,就必须要更新文学的专业定义。本来他是原始秩序的人,现在因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头衔而打破了学院派专业的门槛,进入了文学专业最顶级的层次。对鲍勃·迪伦来说,这一路来之不易,又来得太容易。太容易的事情,让他不太容易接受,在没有完全接受之前,他只好缺席诺奖颁奖典礼,不过他还是很高兴地领取了奖金

但对文学专业来说,这带来了专业秩序的混乱:

他的歌是文学吗?如果不是,怎么得了文学界的最高奖项?如果是,今后的文学该怎么教?语文课本需要收集他的歌吗?语文课今后要唱摇滚了吗?

第5篇:高考阅读备考之人物素材篇——鲍勃·迪伦

编写人:高三语文组

时间:2017.1.29 瑞典当地时间12月10日下午4点30分,2016年诺贝尔奖颁奖仪式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音乐厅正式举行。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因事未能出席。此前,鲍勃·迪伦已提前知会诺奖评委会,他会缺席这次领奖。

在典礼上,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霍拉斯·恩格道尔发表了对鲍勃·迪伦的授奖词。以下为全文:

尊敬的陛下,女士们,先生们,

是什么造成了文学世界的伟大转折?通常是某位文学家捕捉到了一个简单且被忽视的形式,这种形式在更高的意义上被贬斥为艺术,使之湮没无声。所以,在某一刻,从市井街头诞生了现代小说,街头杂耍发展为戏剧,拉丁诗歌诞生自方言歌谣,拉·封丹创造了动物讽喻寓言,安徒生将民间童谣带入了文学的殿堂。每当此时,我们的文学观念就发生了变化。

就此而言,一位歌手/歌曲创作者如今成为了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并不值得大惊小怪。在遥远的过去,所有的诗歌都是被吟唱的,诗人是行吟诗人,“歌词”一词来源于里拉琴(lyre)。但是鲍勃·迪伦所做的并不是回归希腊或普罗旺斯时代,他是将自己全身心地奉献给20世纪美国流行音乐,那些在电台、唱片上为普罗大众、白人抑或黑人而唱的歌:抗议歌曲、乡村、布鲁斯、早期摇滚、赞美诗和主流音乐。他日夜聆听,在他的乐器上反复试验,努力学习。但当他开始写作类似的音乐时,它们是完全不同的面貌。经他之手,这些素材发生了变化。从传统的宝藏、平庸的旋律、快意的俏皮话、诅咒、虔诚的祈祷、甜蜜的虚无、粗俗的玩笑那里提炼萃取,从而使诗歌熠熠生辉,至于这是出于有意还是无意已不重要。所有的创造都始于模仿。

即使经过了五十年不断的聆听,我们还是需要领会传说《漂泊的荷兰人》在音乐中对应的是什么。一位批评家说,他创造了优美的韵律,这解释了他何以伟大。没错。他的韵律仿佛炼金术一般,将一切融化,创造出新的物质,很难为人脑所容纳。正当大众被乡村民谣麻醉时,出现了一个年轻人,他拿着一把吉他,将街头和圣经的语言融为一体,使世界尽头都像一场多余的复调。同时,他以世人都渴望的信仰的力量歌唱爱。突然间,我们世界里多数书卷气的诗篇都显得苍白,他的同行们写的那些乏味的歌词就像炸药发明前的火药那么过时。很快,人们不再把他与伍迪·格思里和汉克·威廉斯相提并论,而是将他与布莱克、兰波、惠特曼和莎士比亚比肩。在一个最不可能的时代——商业唱片——他重新赋予诗歌语言以升华的风格,这一风格自浪漫主义之后就已失落。他不歌唱永恒,而是叙说我们周遭发生的事物。如同德尔菲的神谕在播报晚间新闻。

我们意识到鲍勃·迪伦这一革命性的成就,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这一决定起初看似大胆,但如今已经被认为实至名归。然而他是因为搅乱了文学体系而得奖的吗?不尽然。尚福说,当一个像拉·封丹这样的大师横空出世时,文学的等级——何者为伟大,何者为渺小,何者为阳春,何者为白雪——就失效了。“当一件作品的美是最高级时,作品属于什么等级又有什么关系?”他写道。这就是为什么鲍勃迪伦的作品属于文学的一个直白的回答:因为他的歌曲的美就是最高的等级。 鲍勃·迪伦的奖状

通过他的作品,鲍勃·迪伦改变了我们关于对于诗歌是什么,以及诗歌何为的观念。作为一个歌手,他足以和古希腊的歌者,和奥维德(古罗马诗人),和浪漫主义幻想派,和蓝调之王,和所有被遗忘的大师们比肩而立。如果文学世界里的人们在发牢骚,要提醒他们,众神不写作,他们跳舞,他们歌唱。瑞典学院的美好祝愿将伴随迪伦先生未来的音乐会。

鲍勃·迪伦获奖感言:我的歌是文学吗?

各位晚上好。我向瑞典学院的成员和今晚出席宴会的所有尊贵的客人致以最热烈的问候。

很抱歉,我没能与你们在一起,但请知道,在精神上,我绝对与你们同在,很荣幸获得了这么一个有声望的奖。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是我从来不敢想象或预见到的事情。从小,我就熟悉、阅读并受益于那些被认为值得获得该项殊荣的人的作品:吉卜林、托马斯·曼、赛珍珠、加缪、海明威这些文学巨人总是给人深刻的印象,他们的作品在学校课堂上被教授,被收藏在世界各地的图书馆,被人们用虔诚的语调谈论着。现在我加入这样的名列,真的难以言说。

我不知道这些男人和女人们是否曾经想过自己能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我想,在这个世界的任何地方,任何写过一本书、一首诗、或是一部戏剧的人,在内心深处都会拥有这么一个秘密的梦想。这个梦想被埋藏得太深,他们甚至都不知道它在那里。

有人曾告诉我,我不可能获得诺贝尔奖,我也不得不认为这个几率与我站在月球上的几率相同。事实上,在我出生的那一年和随后的几年,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被认为优秀得可以赢得诺贝尔奖。所以,我认为,至少可以说,我现在属于这个非常少数的群体。

收到这个令人惊讶的消息时,我正在路上。我花了好几分钟才确定它没错。我开始回想起威廉·莎士比亚这位伟大的文学人物。我估计他认为自己是一个剧作家。他正在写文学作品的这个想法不太可能进入他的脑子。他的文字是为舞台而写,是用来说的,而不是阅读的。当他在写《哈姆雷特》的时候,我确信他在思考很多不同的事情:“谁是这些角色的合适的演员?“这应该怎样演出来?”“我真的想把这场戏设置在丹麦吗?”他的创造性的想象与野心毫无疑问是他最需要思考的东西,但也有很多平庸的问题需要考虑和处理。“融资到位了吗?”“我的观众有足够的好座位吗?”“我在哪里可以弄到人类的头骨?”

我敢打赌,在莎士比亚的头脑中最不需要考虑的事情是:“这是文学吗?” 当我还是一个刚开始写歌的少年时,甚至当我开始因为我的能力而取得一定知名度时,我对这些歌曲的愿望也不过如此。我希望它们能够在咖啡馆或是酒吧听到,后来也许有像卡内基音乐厅,伦敦Palladium这样的地方。如果我的梦想再大一点,也许就是我希望能制作唱片,在收音机里听到我的歌。那是当时我心中的大奖。制作唱片、在收音机听到你的歌,因为你可以获得很多听众,这样你也许就可以继续做你已经开始做的事情。

当然,现在,很长时间以来我一直在做我起初想要做的事情。在世界各地,我已经制作了几十张唱片,举行了几千场音乐会。不过,我的歌曲才几乎是我做的所有事情的中心。它们似乎在不同文化的许多人的生活中找到了一个位置,我非常感谢。

但我必须说,作为一个表演者,我为50000人表演过,也为50人表扬过。我可以告诉你,为50人表演更难,因为5万人会形成一个单一人格,但50人不会。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有独立的身份,一个自己的世界,他们可以更清楚地感知事物。你的诚实,以及它如何与你的天赋的深度相关联会受到考验。诺贝尔委员会这么小,我没有忽略这个事实。

但就像莎士比亚,我也经常忙于努力追求创造性和处理生活所有方面的平庸事情。“谁是这些歌曲最好的音乐家?“我在合适的录音室录音吗?“这首歌的调子正确吗?”有些事情永远不会改变,即使在400年后。

我从来没有时间问自己一次:“我的歌是文学吗?”

所以,我真的感谢瑞典学院,既花时间考虑这个问题,并最终提供这样一个美妙的答案。 给大家献上我最好的祝福。

第6篇:鲍勃.迪伦的歌词《答案在风中飘荡》赏析

鲍勃.迪伦的歌词《答案在风中飘荡》赏析 黄运炎 一个男人要走过多少条路 才能被称为一个男人

一只白鸽子要越过多少海水 才能在沙滩上长眠

炮弹在天上要飞多少次 才能被永远禁止

答案,我的朋友,在风中飘荡 答案在风中飘荡

是啊一座山要存在多少年 才能被冲向大海

是啊一些人要生存多少年 才能够获得自由

是啊一个人能转头多少次 假装他只是没看见

答案,我的朋友,在风中飘荡 答案在风中飘荡

是啊一个人要抬头多少次 才能够看见天空

是啊一个人要有多少耳朵 才能听见人们哭泣

是啊到底要花费多少生命 他才能知道太多人死亡

答案,我的朋友,在风中飘荡 答案在风中飘荡

一个有生命的人,不可能没有思考;一个有思考的人,会获得更广阔的生命。一个能把生命的感悟付诸笔端的人,更是能获得生命延长的人。鲍勃.迪伦就是这样的人!

作者在歌词中所表现出的对这个人类、社会、人生的深层的忧患与痛苦刺痛着我的心。

“一个人要抬头多少次,才能看见天空”,不是每一次抬头你都会看见巍峨的峰巅;不是每一次的抬头,你都会和她相遇;不是每一次抬头,你都会有视野的开阔与游目骋怀。所以抬头不一定看见,但无数的抬头,无数次辛劳,终会有命运的交错、相识与相逢、相知与相亲。要想有人生的成功,无数次的抬头与低头都是必须的哦。

人类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多少万年才是这么的一小块。一点一滴的知识的积累,使人拥有渊博的学识。试想,如果没有那一步步的积累,怎会有千里之行?如果没有那一条条小溪的积累,怎会有海的波谰壮阔?如过没有那一本本书里知识的积累又怎会有渊博的学识呢?积累是垒起通向成功之门的阶梯的砖石!

所以“人生的路这么多,为什么要老斤斤计较着一个可能性?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绝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毁了一个人的一生,也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救了一个人的一生。属于我们该得的,迟早会得到;属于我们不该得的,即使侥幸巧取也不可能长久保有。如果我们看清这个事实,许多所谓“人生的重大抉择”就可以淡然处之,根本无需焦虑。而所谓“人生的困境”,也往往会变得无足挂齿。

福兮祸兮,谁人知晓?我们又有什么好得意?又有什么好忧虑?人生的得与失,有时候怎么也说不清楚,有时候却再简单不过了:我们得到平日累积的成果,而失去我们不曾努力累积的!所以重要的不是和别人比成就,而是努力去做自己想做的。最后该得到的不会少你一分,不该得到的也不会多你一分。 “炮弹在天上要飞多少次,才能被永远禁止”;“一个人要有多少耳朵,才能听见人们的哭泣”;“是啊到底要花费多少生命,他才能知道太多人死亡”。苍凉而痛苦的追问哟,是因为作者还有人类的正义与良知,人类的善良与博爱。人性的真善美与假丑恶,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人类总是在一次次的战争与毁灭,凶残与罪恶中艰难地获得喘息的机会,反思出一点的善良人性、和平安康的不易。作者悲天悯人,面对发动罪恶的战争的人,面对所有麻木的人,善良的人,被蹂躏的人,发出的慷慨悲凉的责问!

“ 是啊一些人要生存多少年,才能够获得自由”,“不自由,毋宁死”,人总是不自由,但每个人都在孜孜追求着自由;而人类历史中专制与残暴的政权总是被人民被历史一次次的洗礼后,从中孕育出新生的力量。

“答案在风中飘扬”,因为所有的答案都得我们自己去寻找,所有的答案都是难以捉摸,难以回答,若即若离,在风中飘扬。

因为和平的、正义的、公平的声音如同微风,它随着人类的历史长河一直存在着,却因为太微弱而被我们忽视或者遗忘,就像吹散在风中一样。 朋友,悲夫,痛夫!

第7篇: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举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