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服装产品设计》课程教学的一点思考

2022-09-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目前, 在服装设计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中, 很多服装设计专业模块的核心课程, 都是以基础到专业到高级这样循序渐进的设计。以本校为例, 针对有着一定职高学习基础的专业学生, 课程设计中, 基础训练的重点, 跨过素描色彩三大构成, 直接接受《绘图软件》、《服装设计基础》的培训, 掌握服装设计的表现技能、构成元素、形式美法则之后, 中段课程《服装产品设计》, 将服装设计的对象——服装的市场属性、功能属性加入进来, 设置的实训任务有时尚速记, 调研报告, 单品类设计等。每项作业任务都对应着相应的素质目标, 以期能够使同学们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分类服装设计课程的优势是可以单项练习强化, 但缺点则是知识的碎片化和重复性, 也就是学生会觉得自己在上第二阶段课程的时候, 所用到的知识是以前学过的, 而新的知识却没有体会到。这种问题是因为服装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所牵涉的知识点, 除了单纯美学上的通用基础课, 还有材料学、人体工程学、服装心理学、流行趋势学等等与专业、生活、社会等复杂因素息息相关。如果将服装看成独立的艺术品是不科学不完善的, 服装必须结合生活、功能以及审美等多重元素。所以以这个角度来整合服装设计课程, 是比较科学的。

以本校为例, 16级制版班开始, 将《女装产品设计》和《男装产品设计》合并成一门《服装产品设计》, 这种对知识的整合尝试一直是服装设计教育中在总结的规律性研究。曾经的《制服设计》、《童装设计》等单项服装设计课程, 并不是说没有存在的必要, 如果时间允许, 分项学习可以更深刻的体会基于不同市场要求的分类服装设计的具体要求。但是在学习时间只有三年, 而生源复杂, 基础薄弱的高职学生而言, 学校既要解决没有任何美术、服装基础的普高生源的美学基础速成, 又要解决经过三年应试训练后职高生的思维僵化, 同时要考虑涉及一些高级课程例如品牌企划等, 因此需要将服装设计的知识根据一定的规律整合。

第一阶段的课程, 只考虑基础美学, 学习构成、形式美法则、认知服装元素, 掌握服装语言;第二阶段课程是基于市场规则下的成衣服装设计, 将服装认知为产品的一种, 充分考虑人择原理和市场营销学等因素, 来选择和确认美学元素, 通过认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原则, 在框架中寻找设计方法。第三阶段的课程则是《创意设计》和《毕业设计》, 与之配套的还有《创意立裁》等课程。这种设置看似存在问题, 为何不先学习自由发挥而后再了解市场框架, 是否这样就能够让学生不受限制的体验创意之美?但是服装艺术的创意设计, 并非完全脱离服装产业, 天马行空的。探讨材料运用, 探讨人体与结构之间的穿插关系, 探讨服装的存在意义, 流行趣味等, 一切的设计都应该具有目的, 因此我认为先学规矩, 再学会在桎梏之下, 戴着脚镣跳舞, 才是更有效的教育行为。

因为对基础技能有一定的提升要求, 所以在第二阶段的课堂上, 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可能不仅仅是“完成”, 而需要“更好”, 评判标准也会基于市场要求更加严格, 经过这样的训练可以使学生的设计获得一个很重要的强化和升华。恰恰如同低配版的品牌企划 (成衣设计) 和毕业设计 (创意设计) 。对于马上也要迎接自己的毕业设计的大二学生, 其实是一门很重要的升级课程。很多同学经历比较基础的技法和设计训练后, 会觉得设计是如此简单, 只要找一个基本款式, 用花边或者图案或者色块上下分割搭配就行了。如果软件的表达能力不错, 所以在做设计练习的时候, 能够专注得探寻设计上的变化。在看作品的第一稿的时候, 很多同学都只会用这样的既定手法讲设计程式化。但真正有市场价值的设计并非如此简单, 搭配和细节注重即可。这次课程我做了对主题、设计点、设计思想的深度要求, 努力引导学生的思维和眼光拓展和上升到社会、生活、艺术、哲学、科技等领域中, 而不是仅仅着眼于自己常常接触的动漫, 二次元这些比较小众比较狭窄的范围。保持童心虽然也是一种状态, 但是更要放开胸怀去体会更多更广阔的思想。尤其是有深度有内涵, 有意义, 有情绪的表达, 这些对设计的创新有着很大的助益。而创造力和艺术品位的培养, 也正是一个教育上的课题, 如何寻找灵感, 如何调研, 衍生, 发展, 变化, 固定, 如何将天马行空的思维固定强化成逻辑通顺的设计手法, 能够让观者理解和体会, 是一名设计师必备的语言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说, 《服装产品设计》课程的任务, 其实是让刚会发音的婴孩能够按照一定的语法, 表达观点。所以主题思想设计是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可以体现设计者的品味和情趣。

《服装产品设计》将基础设计中没有解决的知识, 例如主题、风格、配色、系列等元素, 设计出相应的实训方式, 着重练习,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服装设计的实践经验, 与后续的制版工艺相结合后, 更加深了他们的时尚敏锐度。从以前单纯的看款, 拓展到了看整体、看风格、看色系、看主题。以各大实体店品牌为例, 感受服装设计的市场化行为, 学习整体规划与细节变化。掌握流行趋势在不同定位的品牌中, 如何控制比例。这些微妙的知识, 不是单件服装可以体现的, 需要结合当下的实践、环境、市场、等复杂因素。能够理解到这一层, 相信学生会对服装产品设计有着更深刻的体会。

这类课程的初期, 也就是第一阶段, 基本都会将实训任务设置成PPT调研报告和时尚速记, 这些都是一种调研手法, 我们常常称之为“查阅资料”。而每一个创作, 每一个课题的开始, 第一步都是带着问题和目的去调研, 分析和寻找答案或者是灵感的可行性和主题方向, 这一点, 无论是对于成衣产品设计还是创意设计, 都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调研得到结论之后, 再进行结合环境和条件进行环评思考, 如何达到目的。成衣设计要达到符合品牌的定位, 并结合流行趋势进行延伸设计;创意设计需要了解设计语言和手法, 以及现有的作品涉及的流行趋势、材料再造、主题思想、设计理念等相比意在培养艺术大师的国内外一流院校, 高职院校对服装设计的教育目的, 更注重让学生掌握市场规律, 能够在毕业后快速适应服装行业的节奏, 尽快成为成熟的有利可图的服装设计师。虽然看似“市侩”, 但商业设计师的生存价值和普世观, 明显也更适合职业教育的定位。在这当中, 我们仍需要致敬大师, 致敬艺术, 通过一些创意设计类课程在学生的内心种下艺术的种子, 期待有万中无一的勤勉天才, 可以通过自身不懈的努力和际遇, 登上服装艺术的高峰。

上一篇:《岜沙女孩》下一篇:腹腔镜下输卵管积水不同处理方式远端AN水不同处理方法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结局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