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写水浒传读后感

2023-07-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怎么写水浒传读后感

初中生写人作文--水浒 如何写好“水浒传”读后感

如何写好“水浒传”读后感

中学生读“水浒”,读简本就可以,根据七十回本缩编的,书名叫《水浒》的比较多。

写读后感,抓住“官逼民反”这条主线,思想内容从这里提炼。自己理解那些写那些,不理解就不写,不能抄别人的。

【思想内容】

《水浒》通过生动的艺术描写反映了我国历史上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整个过程:它深刻地挖掘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成功地塑造了起义英雄的群像,并通过他们不同的反抗道路展现了起义如何由零散的复仇火星发展到燎原大火的斗争过程;也具体地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原因。它的思想内容大致可概括为下列四个方面:

1 着重揭露了封建统治的罪恶,挖掘了农民起义的社会根源。 2 成功地塑造了许多起义英雄的光辉形象。

3 小说细致而生动地描写了农民起义如何由零碎的复仇星火发展到燎原之势的过程。 4 写出了起义的悲剧结局,揭示出了起义投入的内在原因。

【历代评价】

天下之乐,第一莫若读书;读书之乐,第一莫若读《水浒》。

线条粗犷,不事雕琢,甚至略有仓猝,但让人读后心在跳、血在流,透出一股迫人的热气。——金圣叹 别一部书,看过一遍即休,独有《水浒传》,只是百看不厌,无非为他把108个人性格都写出来。《水浒传》写108个人的性格,真是108样。若别一部书,任他写1000个人,也只是一样,便只写得两个人,也只是一样。——金圣叹

“侠”字渐消,强盗起了,但也是侠之流,他们的旗帜是“替天行道”。他们所反对的是奸臣,不是天子,他们所打劫的是平民,不是将相。李逵劫法场时,抡起板斧来排头砍去,而所砍的是看客。一部《水浒》,说得很分明:因为不反对天子,所以大军一到,便受招安,替国家打别的强盗——不“替天行道”的强盗去了。终于是奴才。——鲁迅

在500年中,流行最广、势力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书,并不是四书五经,也不是理性语录,乃是几部白

1 话小说,《水浒传》就是其中的一部奇书,是我国文学的正宗。——胡适 (你还可以搜索,看纪连海、**怎么评的)

【一个山东女生也来评评《新水浒传》】

我是一名地道的济南女孩~~不过对水浒的故事从来不感冒,貌似从小到大周围的亲朋好友同学也没多少人提过这事儿,而且大部分的山东人其实对此不怎么理解,觉得都是些被逼无奈而造反的人。我一直也对此没怎么深入了解过,也一直认为是这些是日子过不下去了就造反的人,肯定干不成大事~~不过《新水浒》拍的很好,让我有兴趣看下去了,我觉得演的很棒~~颠覆了我们对水浒传的印象,感觉他们并不是愚民~~他们中绝大部分人原本可以事不关己己不操心的很好的生活着,但是由于兄弟义气,国家责任感使得他们杀了一些该杀的人从而惹来杀身之祸而逼上梁山~~我觉得真是体现了山东人骨子里的仁和义,而且看了这部戏,很多人应该可以理解为什么山东人都那么能喝酒了吧~~呵呵~~不过,失败的原因也是他们太过于讲义气,只反贪官不反皇帝注定了他们要失败,真正的腐败不在于高俅,而在于宋徽宗~~总之,对一个骄奢淫逸的皇帝还要臣服于他就毫无意义了~~

例文:水浒传读后感

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总算被我啃完了,好辛苦!不过,我总算明白了很多道理。

不必说宋江和小旋风柴进的仗义疏财,也不必说武松漂亮的醉拳,吴用的足智多谋。单说天真烂漫的李逵,他颇有些野,一身鲁莽庄稼汉和无业游名的习气,动不动就发火,遇事不问青红皂白,总是一说二骂三打。结果不是吃亏就是后悔,但是却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最重要的是他身上有一种英雄气概,有一种愿意为兄弟两肋插刀的仗义,他这一点让我尤其感动。

虽然说现在仍离内行很远,不料却也看出一点门道。

2 鲁达何以成五台山和尚?

俗话说不在高,有仙则名。五台山是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五台山的和尚当然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做得的,何况象鲁达这样有命案在身凶犯?看过《水浒》的人都知道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大闹五台山的故事,至于他如何做了名山古刹的大和尚,不细心看还未必看得明白。

鲁达三拳打死郑屠之后便 亡命天涯,一日,在代州雁门县的十字街头正好遇上了他曾搭救过的金老,金老的女儿嫁给了雁门的大财主赵员外,赵员外既然取金老的女儿,鲁达自然成了他的大恩人,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赵员外和五台山的关系非同一般,寺里的智真长老是他的弟兄,而且他祖上便曾舍钱在寺里,是寺里的大施主。赵员外还曾向寺里买了一个名额,寺里曾许过愿让他剃度一僧。于是,赵员外就把这名额给了鲁达,有了名额还不够,赵员外还向寺里缴纳一笔"集资费",那集资费便是赵员外带鲁达上山见智真长老时特意准备的一担"段匹礼物"。如果没有赵员外的一个名额和一担集资费,鲁达便有天大的本事也进不了五台山山门,更不会成为后来大名鼎鼎的花和尚鲁智深了。

生辰纲事发与晁盖的关系网

劫了当朝太师的生辰纲,绝对是死罪一条。作为这桩劫案的首犯,晁盖在生辰纲东窗事发之后,利用他多年精心编织的关系网居然安然逃脱,远走高飞。《水浒》虽是一部反映农民起义的小说,不过里面的108将很少是正儿八经的正宗农民,晃盖当然也不是。

晁盖是山东郓城县东溪村的一名富户,"平生仗义疏财,专爱结识天下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的,不论好歹,便留在庄上住。"他独霸一方,在江湖上很有些名气。晁盖有很多钱,也很会花钱,他的钱绝对不会是在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所得,生辰纲都敢劫,他还有什么事不敢做的。晁盖用大量的钱财精心编织了许多的关系网,而这些关系网在紧要的关头发挥了作用。先是他的把兄弟--在县衙门作事的宋江从济州府捕头何涛处获得秘捕晁盖的消息后,便立即前去通风报信,使晁盖得了宝贵的时间。在围捕行动中,郓城县的两位和他交往很深的,平时得了许多好处的都头朱仝、雷横更是心怀鬼胎,阳奉阴违。打前门的的雷横故意大惊小怪,高声叫嚷,暗示晁盖快逃,打后门朱仝更是不但放过了他,还特意为他指出了一条逃生之路说? 你不可投别处去,只除梁山泊可能安身。"关系网织到这个份上,谁还奈得他何?

3 宋江使梁山泊兴旺发达,宋江又把梁山泊引上绝路,真可谓成也宋江,败也宋江。应该说宋江取得梁山泊第一把交椅之前,还是为山寨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的,尤其是彻底抛弃了王伦的闭关自守、盲目排外的路线,广纳天下豪杰,使得山寨一片繁荣。他还常亲自下山,率领一帮弟兄冲州过府,立了不少军功,三打祝家庄、攻克高唐州,都有他的功劳。不过,耐人寻味的是,当梁山泊英雄排定座次,宋江坐稳了法定的第一把交椅后,他的行为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前身先士卒的宋江不见了,自那以?quot;一向不曾下山","每日肉山酒海,大吹大擂,与弟兄们打团儿吃酒。"而且他下山的第一件事竟是去东京赏灯,任凭"众人苦谏不住,他坚执要行。"拿着弟兄们出生入死换来的血汗钱供自己肆意挥霍。看完了灯会之后他还去逛妓院,为了会一会名妓李师师,光见面礼便花了黄金一百两。为了不使自己的所作所为引起弟兄们的不满,他早就想好了一个绝妙的理由:这一切都是为了山寨的前途着想,为了让大家将来有个好的归宿。说到底,他的旅游、嫖妓都是为了工作的需要。为了山寨宋江真可谓是"奋不顾身"。

《水浒传》毕竟是宝藏,不时会有新发现。最近,一位著名史学教授的研究又出新成果:“《水浒》是中国第一反腐名著”。教授认为,在封建社会里,直接迫害农民的是贪官污吏,是高俅一类人物。农民起来反抗,矛头直指贪官,这是理所当然。农民铲除贪官污吏,实现天下太平,实际上就是反贪污、反腐败。“《水浒》虽然情节复杂纷纭,但其主题总离不开一件事———反贪污、反腐败。”端的是有一千个学者就有一千个主题。

《水浒》反腐,第一斗士该是宋大哥了。宋江“祖居郓城县宋家村人氏,为人仗义疏财”,老太爷宋太公和胞弟宋清“在村中务农,守些田园过活。”宋大哥则在郓城县衙当文书。“平生只好结识江湖上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的,若高若低,无有不纳„„端的是挥霍,视金似土。”宋王朝该不会实行“高薪养廉”吧?一个县衙的小文书,不知工资有多少?竟能挥金似土,不知是有灰色收入还是有其他收入?莫非黑三郎上山之前也腐败?那岂非成了以腐败反腐败了?最坚定的“反腐斗士”当推李逵,那铁牛的板斧砍起江州百姓的头颅来就如切菜,“只要杀得快活”。事情缘起乃智取生辰纲,理由非常充分:“此不义之财,取之何碍”,因为是反腐的正义行动,打劫也就不叫打劫,叫智取。

《水浒》反腐,本是古人的事,与咱何干?只是那浓浓的《水浒》气绵绵不绝:晁盖们劫生辰纲是“反腐”,今天小偷偷贪官的赃款赃物更是“反腐”了。那宋押司在政府机关干事,却一心编织关系网,哥儿们来了“终日追陪”。利用职务之便为犯罪嫌疑人、也是关系网中一哥儿们的“乡长”晁盖通风报信, 4 指使他们脱逃,那原福建省公安厅副厅长庄如顺通知赖昌星快点出国好像就颇得宋江的真传。宋江杀阎婆惜之后,郓城县“公安局长”朱仝、雷横私自放走宋江,“县长”也有心为宋开脱,那浙江温岭市原市长周建国、市公安局长杨卫东与黑社会头子张畏的瓜葛,那沈阳市原市长慕绥新、副市长马向东与刘涌的关系,不就与此一脉相承吗?慕绥新、庄如顺、周建国、杨卫东们,血液中就浸透了《水浒》气。

《水浒传》一书记述了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好汉从聚义梁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辽兵,最后剿灭叛党,却遭奸人谋害的英雄故事。读完全书,印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的只有两个字:忠,义。

忠,即是对自己的祖国,对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尽心竭力。宋江在种种威逼利诱之下,仍然对自己的祖国忠心耿耿,这就是忠;林冲的妻子在林冲被逼上梁山之后,对高俅之子的凌辱,宁死不屈,最终上吊自杀,这也是忠。在当今这个社会中,相信很多人都能做到一个“忠”字,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够做到一个“义”字。

一个“义”字,包括了太多的内容。《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好汉为兄弟,为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就只为了一个“义”字;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只为一个“义”字。由此可见,一个“义”字虽然只有三笔,有时却要用一个人的生命去写。在现实生活中,给人让座几乎谁都可以做得到,但救人于危难之中却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因为它需要有相当的勇气,甚至是一命换一命的决心。

义,可以解释为正义。一个具有强烈的正义感的人,就是一个精神高尚的人。古往今来有多少英雄好汉,舍生取义。难道是他们不怕死吗?他们为了正义,为了真理可以奋不顾身,因为强烈的正义感清楚地告诉他们,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是值得用生命去奋斗的。一个没有正义感的人,是不会理解这些的。因为他的正义感已被麻木所吞噬,奋斗的激情已经被冻结,只是他的灵魂被社会中一些丑恶的东西同化了。

我还清楚地记得《水浒传》英雄中有一个黑大汉,他生性鲁莽,性情暴躁,经常为小事与他人发生冲突,甚至搞出人命案。但他却能够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令那些丧尽天良的家伙们闻风丧胆。在现实生活中,虽然没有这样惊心动魄的大事发生,但“义”字却渗透着我们的生活。对朋友讲义气,是小义。 5 对素不相识的人或事物也用一种正义的眼光去看待,就是实际意义上的大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大义的民族,当日本侵华,多少义气凛然的革命烈士,用他们的满腔热血,誓死不屈,才成就了今日蒸蒸日上的祖国。董存瑞舍身炸暗堡,黄继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机枪,这些都是炎黄子孙大义的延续,是中国历史上挥之不去的光辉。

一个人,可以不相信神,却不可以不相信“神圣”。当前,我们青少年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因此,这也是我们民族大义的根本所在。让我们相信这一份“神圣”,用自己的双手去维护这一份“神圣”。

700字

水浒传里哪个英雄好汉没有一身好功夫,他们大口吃肉,大腕喝酒,多自在。

宋江天天想让朝廷招安,众好汉都不同意,每次来一个官,宋江小心翼翼的服务那些官,每个好汉只碍着他,不然,来多少个朝廷命官,都别想活着回去。他宋江有何德何能,让那些好汉听他话?那次战役不是众好汉在前拼命,他在后方指挥。我看,他如果上阵连几下也打不到就败下阵来。

招安后,他们先征大辽,后征方腊,立下了汗马功劳,死了多半兄弟,结果是什么,宋江、卢俊义被高俅四个大奸臣毒死了,宋江死就死,还非要拉上李逵一起死,李逵活着有什么错,宋江不就是害怕李逵造反毁了自己的一世英名吗?

我觉得,水浒传里谁都好,唯独宋江不但害了自己,还害了梁山泊一百零七将的性命!

6 读水浒传有感 400字

记得我以前看过一本书,名字叫《水浒传》,从字面上来看,可以说是武侠小说一类,但深刻理解的话,可以说是揭露当时朝廷腐败黑暗的一面的.我认为那些口口声声说为国家效力,对皇帝忠心不二,而背后却贪污勾结对国家有威胁的人,他们就没有一点羞耻之感吗

那些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择手段去残害对国家最忠心的臣子,难道他们不觉得自己是罪该万死吗

再看看那个皇帝,整天听信谗言,受奸臣的挑拨,不理朝政,听不得任何对自己不利的话,专听自己心悦的话,而事后又感到后悔,他不认为自己昏庸无道吗

再想那个宋江,为了做官,竟宁愿牺牲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做什么都依赖他人,最后害死了102位兄弟,他不觉得自己无用对不起兄弟们吗

我想不管谁看完了这本书,心中都为那些英雄们不平,而对高求,庞太师等人恨之入骨.为什么社会上会出现这种人呢

不就是为了争权夺利,享尽荣华富贵,甚至想当上皇帝吗

即使得到了,他们会从心里高兴,或者他们会因此而收手吗

不,事实告诉我们,那是永远也不可能的!再反过来想想,那些贪官污吏都是与生俱来的吗

不,是钱权,是钱权一点点吞食他们的良知,吞食他们人性的一面,而"吞食"完了,他就会变得残暴无仁.不错,爱钱爱权,人人皆有,但大多数人都有理性,知道什么是该什么是不该.俗话说的好,不义之财,不可 7 久享,那些死有余辜的贪官,在九泉之下也应该反省反省自己了,他们会为自己所做的一切,而付出应有的代价!而那些忠臣,也可以仰天长笑了.如果这世界没有贪官的话,我相信不管在古代还是现代,那世界都会变得无比的美好!

读水浒传有感 700字

第2篇:读后感怎么写

一、什么是读后感:读了一本好书或一篇好文章之后,我们往往会产生一些感想,把这些感想写成文章,便是我们常说的读后感。

二、常见错误:

1、读后抄——大量摘录引用材料中的原话。

2、脱离材料——没有“读”的内容或者不能恰当引用材料作为“感”的佐证。

3、就事论事、泛泛而谈。文章过于肤浅,感不能深入。

4、不能紧密联系实际,不能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

三、读后感的写作步骤

这种结构模式,与一般议论文“引——议——联——结”的作文模式的一脉相承的。所以,读后感的写作可以分为下面连贯的四个步骤:

第一步:述读——引

在通常情况下,读后感的第一部分一般会是围绕感点,引述材料。这个“感”是由特定的“读”生发的,“引”是“感”的根源,“感”是“引”的目的。所谓“引”就是指围绕感点,有的放矢地简述原文相关内容。写这部分内容就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

在述读这一部分,引述原文要精简,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籍、文章的具体内容,假如要写一篇关于《红楼梦》的读后感,开头就用三五万字来叙述《红楼梦》的故事情节,那么又应该用多少的篇幅来论证感点呢?所以,对于原文的述读,材料精短的,可以全文引述,篇幅较长的,只能够是简述与感点有直接关系的部分,而与感点无关紧要的部分只能是忍痛割爱了。“述读”材料要精简、准确、有针对性,这是读后感写作的一个规则。 第二步:感点——议

紧承“述读”所引述的材料,针对材料进行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深入剖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也就是中心论点。

感点的提出,要有与之相关的所读材料。如果没有述读的这部分材料,感点就是无源之水,流而不远;感点也只能是空发议论,泛泛而谈。所以,不管述读在感点之前,还是在感点之后,首先要有述读的存在,其后才能有感点的成立。很多学生往往忽略了这一点,读完文章后,没有述读,只抓住感点进行说理论证。这样的文章,并不能够算是完整意义上的“读后感”。

第三步:发感——联

“发感”就是对“感点”——中心论点——进行论证。这一部分是读后感的主体部分,是对感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感点的正确性,或正面论、反面证证明感点的合理性。需要强调的是,所摆的事实、所讲的道理都要围绕感点来展开,而不能游离于感点之外。否则,就会不知所云,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发感还要联系实际,深入论证。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有时候还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联系实际,要有针对性,必须紧扣感点,而不能泛泛而谈,不能脱离感点随意联想,不着边际。

第四步:结感——结

结感是收束全文,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但不管怎样结尾,都要与前面的几个部分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不能是横空出世;也要结得自然, 1

顺理成章收束全篇。

四、示例

阅读下面文字,以“„回声‟的启示”为题,写一篇600字的文章。

回 声

有一个小孩子,不如道回声是什么东西。有一次,他独自站在旷野,大声叫道: “喂!

喂!”附近小山立即反射出他的回声,“喂!喂!”他又叫:“你是谁?”回声答道:“你是谁?”他又

尖声大叫:“你是蠢材!”立刻又从山上传来“蠢材”的回答声。孩子十分愤怒,向小山骂起来,

然而,小山仍旧毫不客气地回敬他。孩子回家后对母亲诉说,母亲对他说:“孩子呀,那是

你做得不对。如果你和和气气地对它说,它就会和和气气地对待你。其实,世上许多事情都

是这样的啊!”

回声的启示

上海考生

对着小山尖声喊叫,便得到尖锐刺耳的回声;而对它和和气气,便得到柔和温婉的回

声。得到什么样的回声,全取决于我们在小山面前发出的最初的声音。

人们常说“世事难料”,其实并不如此。我们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世事,世事便会以

什么样的方式来回报我们。这便是回声的启示。

面对他人,如果我们捧出“真诚”,就能收获“友情”;如果付出“猜妒”,便只能品尝“孤

独”。《红楼梦》里的王熙凤,其心计可谓举世无双,但过多的心眼纵然让她在贾母前落下个

好名声,却终究摆脱不了寂寞无伴的悲哀。即使对贴身丫环平儿,她也一概以猜忌相对,这

当然不能以心换心了。连曹雪芹也不由发出了“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慨叹,其原因便在于她没

有付出应有的“真”,便当然得不到“真”的回声。

面对人生,如果我们付出“努力”,便能收获“成功”;如果付出“享乐”,便只能得到“哀叹”。

伟大文学家鲁迅一生的努力可谓光照史册,他不厌其烦地做着“一木一石”的工作,又把“别

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工作上”。即便在知道自己“来日无多”之后,他仍一刻不停地在努力。

当我们翻阅《鲁迅全集》的鸿篇巨制,仰望先人的成就时,常常流连于先生的“回声”,却忘

了看一看先生当初那一声声顽强、坚毅的奋斗的呐喊。有的人在临终之际,哀叹自己今生一

事无成,抱怨命运的不公,但他们却忘了这“平庸”的回声正是对他们青壮年时沉溺享乐,不

思进去的最公正的回应。

回声是公正的。因此,它最“无情”,却又最“有情”:捧出“奋进”,便收获“成就”的回声;

捧出“拼搏”,便收获“胜利”的回声;捧出“自信”,便收获“坚强”的回声,捧出“勇敢”便收获“坚

毅”的回声。相反,若你付出的是自私、懦弱、沉沦……你便决计只能得到孤独、悲伤和失

败的回声。

让我们记住那位母亲的话,捧出爱,捧出心,收获一曲“真、善、美”的回声。

五、写作分析:

综观全文,本文能很好地把握《回声》这篇材料的内涵,抓住回声的性质和“母亲”

的话,准确定位感点:我们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世事,世事便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回报我

们;在论证方面,也多种角度、多种方法、选取典型事例深入论证中心论点;文章也体现了

作者相当的文化底蕴,平时没有对名著、对鲁迅有一定的了解,开卷论题是不可能信手拈来

如此贴切的例子的。

本文第一节复述材料,是述读,用精简的一句话概括《回声》的内容,并紧扣材料,

用“得到什么样的回声,全取决于我们在小山面前发出的最初的声音。”为下文感点的提出蓄

势、铺垫。

第二节,紧承述读,顺理成章地亮出感点——我们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世事,世事

便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回报我们。这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第三、四节是发感,作为文章的主体部分论证中心论点,从“面对他人”和“面对人生”两

个角度,选取典型人物王熙凤、鲁迅的典型事例,分别从反面和正面来论证中心论点,论证

充分,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第五、六节概括强化中心,发出号召:让我们记住那位母亲的话,捧出爱,捧出心,收

获一曲“真、善、美”的回声。

文章六节,按照“述感——感点——发感——结感”的写作流程,完密地构建了读后感的

结构,本文在结构上堪称是一篇典型的读后感。

六、写好读后感的秘诀:

首先,要读好原文。“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

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

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

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

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

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

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感动,为什么这样感

动等等。

其次,排好感点。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

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

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以写成读后

感。

第三,选准感点。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

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

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

论证成文。

第四,叙述要简。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

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但是它不同于记

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

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

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

简明不了。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

第五,联想要注意形式。联想的形式有相同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性)、相反联

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反性)、相关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相承联想(联想的

事物之间具有相承性)、相似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等多种。写读后感尤其要注意

相同联想与相似联想这两种联想形式的运用。

七、读后感的一般写法:

其一,确定正副标题,正标题一般标明文章的中心内容,有的正标题就是文章的中心论

点。副标题标明题材,一般为“读《×××》有感”。副题比正题低两格。

其二,掌握读后感的一般套路:“引—议—联—结”。引——扼要写出“读”的内容或直接引用原文某些语句,很快引出“感”的观点或中心。

议——就自己“感”的重点、中心(或观点)进行分析议论,说明道理。联——就议论的中心展开联想,记叙某些典型事例。也可联系社会和自己的实际抒

发感受。

结——结尾概括中心,总结全文得出结论。结论可与开头照应,可归纳出结论性的

意见,可强调某一重点,可发出号召。这个结论可以是批评式;又可是劝勉式,还可是鼓动式。视行文内容而定。

读后感在写感想的时候,要防止离开原文;“读”与“感”互相脱离。初学写作者常犯的一个毛病是引出观点后,就把所读的作品放到一边了,这是不恰当的。应当在行文中注意抓住原作品,最后也应当回到原作品上,以照应开头。

八、范文

做灵魂的救赎者

-----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有感

哪怕是在黑暗的底层社会中生活,也要把纯真保持到最后,这便是霍尔顿。

在常人看来,一个被学校因“五门功课四门不及格”而开除的十六岁少年,简直就是一个混混。旅店,公园,学校,一个又一个场所,几乎都有他带着鸭舌帽、穿着风雨衣游荡的身影。他会说谎,在酒吧,为了喝到酒而谎报了年龄。在火车上,捏造了假名假姓,只为了和女人搭讪。城市的浮华,在霍尔顿所遇的伪君子,同学,旅店管理员,夜店的观光者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几乎所有的人都活在这浮华、虚伪的世界里,迷失沉沦。

我承认,霍尔顿从潘西回纽约的这几天确实也曾迷失了方向。但他并没有沉沦,依然真诚善待他人,心地乐观。哪怕被人欺辱,也没有放弃生存,放弃内心曾有过的纯真。他坚韧地过每一天,在极其寒冷的夜晚,为了不让母亲知道自己再度被学校开除而担心,他不敢回家,睡在了公园的木椅上。哪怕自己察觉已患了大病,也没有哭泣。

他是个有着不良习惯的少年,喝酒,抽烟,他都做过。可是,他做了别人原本能做却不愿去做的事——大方的说出自己内心的话。这一份内心的纯洁并不因为他的不良习惯而消失,相反,这一份心境是霍尔顿自我心灵救赎的根本原因。他让我看到了一个澄澈的心灵是如何在恶劣的境界中,呈现着人性的真、人性的善。

我不相信,那么多人在黑暗的社会中还会依旧坚持自己的理想。但是霍尔顿坚持下来了,他愿意去帮助别人,愿意给修女们自己已所剩不多的钱。他不需要别人对他鞠躬弯腰,道谢,他只要她们过得好。

他总是那么坚强,那么纯真。霍尔顿,几乎是一个与虚伪绝缘的人,虽然照样会受伤,但内心依然敞亮。

年轻的霍尔顿最苦闷的是——为什么人与人之间就不能坦诚相待?他多想去实现他的理想,虽然会被爸爸谴责,也想去实现。文中的亮笔,为我们呈现着他的灵魂自我救赎的精神:“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心灵纯净的理想不分尊卑,如果真能在金黄的麦田里,卸下一切负担,人与人之间有着那份信任和坦诚,轻松自在,这是多么幸福的一种体验啊!

这是他的守望,他有自己想保护的人。这个像墙头草一般活着的人,哪怕社会剥夺了他的一切,霍尔顿也会让心中的种子萌发。

或许,我们都是麦田里的守望者,总会有一层麦浪向你扑来,我们都生存在这浮华、虚伪的世界里,但我们可以拥有自己的精神世界。那理想的航灯一直照向远方的路,人就应该为自己的精神起航,应该凭着这份纯真,做着不懈地努力。在这旅途中,总会遇到花逝的伤感,但也一定会迎来百花绽放。我们应该虔诚的过每一天,与他一同守望。不管身处何种境地,也不管自己曾经历何等不幸,也应该用善良去面对。

贝多芬有着一块灿烂的音乐麦田,一生坎坷也却从未放弃对音乐的追求和渴望,没有人理解他,他几乎在孤寂中度过。这些都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年

代里,依旧坚守“自由,平等,博爱”的理念。这就是永恒的自我救赎!

如果真的能使心灵的宁静和理想相互交织,哪怕看着那张没有生命的地图,也能想象着:这个世界多美,一切都那么安好!

霍尔顿,谢谢你!

请放慢你的脚步

——读《人生若只如初见》有感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西风悲画扇”是纳兰容若的一次感悟,平平凡凡的十四个黑字,不知感动了多少人,人生若只如初见,该多好。

同样被感动得稀哩糊涂的是我们的作者——安意如。一本书,没有华丽的精心装饰,只有大片的红,如泼墨般在封面上渲染,甚至在书背上,装订线显眼地裸露。就这样的一本书,从里到外,丝丝缕缕的古色古香的包装就那样溢了出来,回旋我一种感动。

一首首的诗为引子,从唐诗到小令再到宋词,引出了一段段大漠孤烟、金戈铁马的历史,引出一份份花前月下,两小无猜的爱情,引出了一位位自由潇洒、豪情万丈的文人。

你看,那魏晋的风骨,宛如木檀,哪怕凋零都是一场惊鸿的风景,在狼烟升起的时候,鲜血谱写的辉煌呈血色的旖旎。

你看,自由不羁的李白也会写下“郎骑竹马来,饶床弄青梅”的童趣与天真无瑕。 你看,已嫁为他人妇的唐婉如弱柳扶风,重游故地的她竟在意料之外遇见了她的表哥,她的心中人。以妾红酥手,赠君黄滕酒,可惜的是早已物是人非事事休,早已经走不回当年。

你看,花架下静立的秦少游,背着双手,风卷起他的衣摆轻轻舞动,微仰的头上金色的阳光在跳动,应是在想念他心中的她吧!静静地,弥漫着如兰的忧伤。也许直到他的“山抹微云,天连衰草”出世直到他成为大名鼎鼎的“山抹微云君”,他的忧伤也不会消散。

风吹动泛黄的书页,沙沙的书页与沙沙的树叶相互掩映,随着书页的翻动,诗的行程就那么缓缓地展开。那千年前的美,无怨无悔。

抬头望,天空是久违的澄澈蔚蓝,尽管被高高耸起的灰黑教学楼挤得只剩窄窄一线,却依旧亲切。有多久没有好好地停下手中的笔,放松一下紧绷的神经,收拾一个简单的行囊便出发了,从百花争艳,芳草连天的山脚起程,登上高山之巅,陷身云峰的缭绕与缠绵,呼吸湿润且饱含花香的空气。

多久没有好好放松,停下脚步,回首那曾经?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便忘记了停歇,忘记了生活的意义,甚至连目标都忘记,只记得前进,前进,走路太慢,那便跑起来吧,沉重的书包压得呼吸都是问题。

快速的生活节奏让所有的人忙于追赶,企图追上时间的脚步,甚至超过,可生活是没有终点的,有一个人的死亡那就有一个人的诞生,如此没有终结的循环,如果仅仅是为了追赶我们不可能追上的时间,那不是要白白浪费了千辛万苦为我们而创造的美?

所以是时候了,是时候放慢我们的脚步,放慢我们的心情。寻一个下着毛毛细雨的午后,一朵凋谢的花,找一个旁人找不到的所在,翻开一卷积满了尘灰的书,细细回味,看一看前人走过的路,看看他们是如何走在众人前面,千百年恒永不变。合上书,闭上双眼,让窗外的雨声纯粹地由耳入心,你会发现雨声背后的精致,每一滴水珠从高处下落,绽放的声音是不同的,每一片新叶的轻微颤动是不同的„„

一切的一切,只需要我们放慢步子,就可以发现,自然为疲惫的人们满心准备的礼物。当很久的以后,当我们终于跑不动的时候,回首,希望可以看见的不仅仅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

不必担心小小的松驰会让你落后他人,因为当其他人还在为了原地奔跑而筋疲力尽的时候,你却以全新的姿态,精神饱满地站在更高的起跑线上,当你重新起航时,迎接你的是一条更宽、更长、更平坦的通天大道。

但是要记得,自然的美丽是妖娆的,我们只需站在其中静静欣赏便够了,只要不让自然的等待落空就足够了,一旦疲惫尽去,要记得,收拾好心态,重新回到前进的跑道上!

停下脚步吧!小小的放松,给自己一个整顿出发的时间,想一想那些曾经的你,曾经的我,已经过去的,和即将成为过去的现在。让自己回首时可以看见漫天的烟火。

停下,回首。抓住,把握。

请放慢你的脚步,回首,背后灯火阑珊。

《骆驼祥子》读后感

寒假我就看了一本老舍的代表作《骆驼祥子》,讲的是一位旧北京人力车夫祥子的故事。祥子有一个理想:拥有自己的洋车。于是他凭着勤劳和坚忍省吃俭用,终于如愿以偿。然而好景不长,没多久他的洋车就被士兵抢走。但他没有灰心,靠自己的努力又买了一辆洋车。不过他实在太倒霉了,辛辛苦苦的积蓄又被洗劫一空。就这样反复了三次,祥子再也无法鼓起生活的勇气。他开始游戏生活,吃喝嫖赌,彻底堕落为城市的垃圾。

这故事是一个悲剧,彻彻底底的悲剧。一个曾经勤劳坚忍,有着自己目标的人最后却沦为了社会垃圾。从前的祥子善良淳朴,正直诚实,对生活有着像骆驼一般积极和坚韧。周围的人都是做一日和尚,敲一日钟,而祥子却不安于现状,他为了美好生活而努力,而奋斗,他宁愿冒着极大的风险去赚多一点的钱,来达到自己所想要的生活。他不断地追求,追求成功,追求幸福。然而即使是这样,也终究没有改变他最后的悲惨结局。

也许这才是现实,残酷、悲哀、无可奈何。理想和现实总是充满了矛盾,它们往往不能调和,然而它们却又同时存在。社会是现实的,它不会为了一个人的理想而改变,也不会是完美无瑕的。人们为了自己的理想不断奋斗,最终却不一定能够真正获得成功。就像祥子一样,他努力,就是为了寻求美好的生活,但是结局却是那样得悲惨。

对于骆驼祥子,我感到遗憾,感到惋惜,也感到无奈,但也感到敬佩,我佩服他从前的坚强,他的上进。然而他最终没能战胜自己,没能战胜社会,终究还是被打败了。也许是因为社会的极度黑暗,也许是因为个人的因素。不管怎样,环境对人的改变至多至少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果当时的社会治安好一点,祥子也许就能实现他的理想,也许就不会变成一具行尸走肉。人离不开社会,而社会又决定着人,如果无法处理好现实与理想、社会与自己的关系,很有可能就会失去原本的自我。

人是有思想的动物,应该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但是要因人而异,因社会而异。如果总是无法实现理想,那么就有可能变成“祥子”,堕落、衰败,厌恶生活。毕竟能够一生都坚忍不拔的人是少数。追求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改变的过程,然而这一过程会很复杂,人很容易失去自我,失去自我就会迷失方向,甚至堕落。

第3篇:读后感怎么写

读后感就是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或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读后感的格式(简单的说):

第一段把书中主要内容,加以概括,作者写了什么,想

第二段选择一个比较重要的点,也可以是自己认为重要的

第三段联系实际生活,把书里的和生活中的结合起来,抒表达什么。地方,用自己的话加以表达,我觉得哪比较好,我有什么样的看法。

发下真情实感,生活中怎么怎么样,我觉得怎么怎么样,我学到了什么。

做到以上3点,那么这篇读后感基本就出来了

当然 不一定就三段

中间可以自己分,详略得当就好

但是 结构层次一定要鲜明,读和感结合,重点在“感”上。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题目可以用《×××读后感》,也可以用《读×××有感》。?

首先要审清题目。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其次要选择材料。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

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后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第三,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最后,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

第4篇:读后感怎么写

读后感

读后感的意思就说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或几句名言后,把具体的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这就称之为读后感 读后感的格式:

第一段直抒胸臆,写你读这篇文章的感受(感动、伤心、愤怒、等等) 第二段把书里面的一些主要的内容,加以概括,作者写了些什么,想表达些什么。 第三段选择一个其中比较重要的点,也可以是自己认为重要的一些地方,把它表达出来,切记是要用自己的语言,最好不要摘抄。比如说我觉得那些地方写得好哪些地方蕴含什么意思,那些地方最令我感动,我有什么样的看法。

第四段联系实际的生活,把书里的和生活中的结合起来,抒发真情实感,生活中怎么怎么样,我觉得怎么怎么样,我学到了些什么。

第五段根据文章所体现的中心,谈感想,如XX怎么怎么样,我要怎么怎么样等。

题目可以用:《×××》读后感 读《×××》有感

首先事要审清题目。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其次要选择材料。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摘取其中的某一点做文章。? 第三,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最后,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

第5篇:读后感怎么写?

读后感怎么写?读后感的写法及格式范文

读后感怎么写?读后感的写法及格式范文: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题目可以用《读后感》;也可以用《读有感》;还可以用自己的感受(一两个词语)做题目,下一行是《读有感》,第一行是主标题

一、格式和写法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题目可以用《<×××>读后感》;也可以用《读<×××>有感》;还可以用自己的感受(一两个词语)做题目,下一行是——《读<×××>有感》,第一行是主标题,第二行是副标题。

二、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三、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四、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五、叙原文不要过多,要体现出一个“简”字。

六、要审清题目。

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七、要选择材料。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摘取其中的某一点做文章。

八,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 读后感范文:

《草房子》里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是杜小康和细马。杜小康家开始是油麻地里家庭条件最好的一家。正因为如此,杜小康和其他同学不一样。杜小康有别的孩子没有的东西。

如:杜小康有一条皮裤带,有一年四季的衣服,有一个大白口,有一辆自行车„„杜小康的生活让他的同学很羡慕他。杜小康所在的班级所获得的荣誉都和杜小康有关,校长桑乔都说:这个班级离不开杜小康。

最后,一心想发财的杜雍和拿了他们家几代人攒下的积蓄买了一批货,结果再回家的路上,发生了不幸!杜小康家从此破产了,杜雍和也重病缠身。杜小康作为家里现在唯一的男子汉,他要赚钱还债,他也就退学了„„

杜小康一个人承担起了家庭重任,他的这种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还有一个人给了我很深的印象,那就是细马。细马也是小小年纪承担起家庭重任,下面我们看一下他的故事吧!

细马是邱二爷和邱二妈从江南领养回来的孩子。邱二爷本来想让细马去上学,可是细马因为和同学老师交流有困难,所以最后就没有去上学了。然后,邱二妈买了十只羊让细马去放羊。细马做了许多让邱二妈生气的事情。邱二妈每次都想把细马送走,细马也决定自己攒钱回家。有一次,邱二妈和邱二爷决定送细马回家。在细马要走的时候,油麻地下起了暴雨,细马走的时间推迟了。在一天晚上,雨水冲过大坝,把邱二爷的家冲毁了。大水差不多在一个月后才退下去,邱二爷也觉得把细马留下来,细马只能跟着他吃苦,所以决定一定要把细马送回家去。谁知,送细马去江南的车走到半路,细马却下了车。邱二爷知道细马不愿意回家时,并更努力的赚钱,因为他想给细马一座好房子。在这年冬天,邱二爷患绝症去世了。他自己早在夏天就知道自己患上了绝症,他不愿意治病,还是努力的工作挣钱,

因为他想给细马留下一座好房子。可是邱二爷还是带着遗憾走了!家庭重任就落在细马身上了。细马现在有两条路:一条是逃避,另一条是承担。有些人会选择逃避,而细马选择了承担。细马开始赚钱,他先卖了十几棵树,然后又买了五十只羊,这时油麻地有了一个真正的牧羊少年。在细马的努力下,细马的羊已经发展到一百多只了。细马卖掉了七十多只羊,他用这些钱给邱二妈盖起了一座大房子„„

杜小康和细马小小年纪承担家庭重任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第6篇:怎么写读后感?

读后感属于议论文的范畴,但又不同于议论文。经常指导学生写有感而发,言之有物的文章,有利于读写结合。它是把读书和写作结合起来的好形式。指导学生写好读后感,可从以下几方面下手。

一、感不离读,读感结合。

读是感的前提,感是读的结果,因此对原作的准确理解,把握住要点,是写好读后感的前提和基础。对原文的阅读是否认真细致,是决定读后感的质量关键。写读后感,不仅有感的内容,也要有读的内容。一般来说,在读后感的开头,都需要用少量的文字先概括介绍一下所读作品的内容,这是因为你所读的作品并不一定为广大读者所熟悉的,不作任何介绍就发表议论会使人感到莫名其妙。而如果精要地作简介,不仅使学生或读者对陌生的作品有所了解,即使对于熟悉这篇作品的读者来说,也能起到激发思索的作用。

二、感想必须集中。

读一部作品,所受到的启发和产生的感想往往是多方面的,但在有限的篇幅中,把所有的感受都写出来,那样的感想什么都说不透,犹如蜻蜓点水,泛泛而谈,不易深入,显得肤浅,与其因面面俱到而面面俱不到。倒不如抓住原作中的精华,突出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着手挥洒,更容易写得充实而深入。

三、联系实际,言之有物。

感想作为议论文,必须密切联系实际。因此,在读后感写作的指导上,应特别提倡针对热门话题进行有理论、有实例的、生动的剖析,从活生生的现实出发,阐述人们所思考的和关心的问题,这样的感想才有意义,才能对广大读者的心灵有所触动。

联系实际,可从两个方面引导。

首先,是联系实际。用作品上的人物、事迹观点,来衡量自已以往的言行,决定取舍,这样的读后感才是有价值的读后感,这样的读后感才是更为诚恳。联系实际还包含联系社会现象,举古代一则寓言为例,《滥竽充数》是尽人皆知的寓言故事,若以《读<滥宇充数>有感》为题写读后感,古人、今人会有什么区别呢?如果就故事论故事,只谈不学无术没有好下场,那么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这个道理还是通用的,所以写这样的读后感就没有新意。如果我们把故事与现在的现实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就不难发现,齐宣王“必三百人齐奏”的弊端,不刚好与我们改革开放前大锅饭体制十分类似吗?而齐民王的“好一一听之”,不与我们现在改革开放后普遍实行岗位责任制有某些类似之处吗?所以,我们如果从过去三代大锅饭的教训和三代岗位责任制的先例等角度,联系实际,畅谈耳闻目睹的新人事,新思潮,这样的读后感不就体现出时代的特色吗?

四、开拓思路,贵在创新。

《三国演义》中有一段很吸引人的章节,叫《失街亭》,千古以来,有很多读者对此发表过各种各样的读后感。如果从马谡角度谈“骄兵必败”的道理,当然可以,但这样的言论实在流于一般化。如果从诸葛亮的角度谈“斩马谡”的教训讨论“知人信任”的必要,就难令人耳目一新,如果一味称赞孔明赏罚严明,严于自责的优良作风,恐怕也属老生常谈,但若能有理有据,做一点翻案文章,则无疑令人拍案赞叹,不论作者认为街亭一役,本难以胜,马谡敢于请战,勇气可嘉,兵败后不逃跑,不诿过,甘受斧钺,又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勇于认罪受罚,我们应大

力提倡“马谡精神”……读了这样的读后感,谁能不为作者的别具匠心而击节赞叹呢?这样的读后感,开拓了思路,联系实际,使学生在思维方法方面训练获得新的升华。

读后感,感从何来?

小学语文新课标最

5、6年级学生写作方面的要求是: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

我了解到很多小朋友都写过读后感,当然有很多都写得非常好。不过,有些小朋友不知道该怎样写读后感,不知道感从何来,或者文中就只介绍了所读过的文章和书中内容,使得读后感没有内容,不够真实。那么读后感该怎样来写呢? 从结构上看,一篇读后感至少要有三个部分的内容组成:一是要介绍原作的篇名内容和特点;二是根据自己的认识对原作的内容和特点进行分析和评价,也就是概括地谈谈对作品的总体印象;三是读后的感想和体会,是有感而发,重点在“感”字上。 第三部分是全文的中心说在,也是大家看你读后感的主要关注的内容。 不过,也不必完全按照这样的格式。对于大家都知道的书籍,比如说红楼梦,大可不必再介绍原作的篇名内容了,只要提到是那个情节,大家就会明白。 这里有个顺口溜正好说明了写读后感的方法,我们不妨看看。

写读后感很容易,读书时候要仔细。

边看边把问题想,联系生活要紧密。

有读有感结构清,不能简单讲故事。

写作重点要抓住,天马行空准跑题。

写读后感很容易,读书时候要仔细。“读”是感的基础,“感”是由“读”而生。只有认真地读书,弄懂难点疑点,理清文章的思路,透彻掌握文章的内容和要点,深刻领会原文精神所在。所以,要写读后感,首先要弄懂原作。这就要求读书时要专心致志,不要走马观花,关注文中的内容,故事情节的发展,作者写作时的语气和其中表达的深刻含义。

边看边把问题想。这就说明了思考的重要性。读后感的主体是“感”。要写实感,还要在读懂原作的基础上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评价。分析和评价是有所“感”的酝酿、集中和演化的过程,有了这个分析和评价,才有可能使“感”紧扣原作的主要思想和主要观点,避免脱离原作,东拉西扯,离开中心太远。

联系生活要紧密。写读后感要边读边思考,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自己了解的生活、历史等各方面展开联想,从书中的人和事联系到自己和自己所见的人和事,哪些与书中内容相近,哪些与书中不符,自己赞成书中的什么,反对些什么,从而把自己的感想激发出来,并把它条理化,系统化,理论化。总之,想的深入,才能写的深刻感人。

有读有感结构清,不能简单讲故事。读后感不是对原文的复述,所以整篇文章陈述原文故事,只是在结尾最后一段来写一点儿自己的想法和读过书后对自己的一点儿感触的话,是很不可取了。因此,要有自己比较深刻的思考和感触。一般来说,我们读完一篇文章、一本书后,自然会产生许多感想,但这许多感想是零碎的,有些是模糊的,一闪而失。要写读后感,就要善于抓住这些零碎、甚至是模糊的感想,反复思考,找出比较突出的对现实有针对性的想法加以整理。这样才

能写出真实、深刻的读后感。

读了一本好书或一篇好文章之后,我们往往会产生一些感想,把这些感想写成文章,便是我们常说的读后感.我们的同学中有很多人还没有养成这个好习惯,或者还不清楚该怎样写规范的读后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内容. 常见错误:

1、读后抄——大量摘录引用材料中的原话。

2、脱离材料——没有“读”的内容或者不能恰当引用材料作为“感”的佐证。

3、就事论事、泛泛而谈。文章过于肤浅,感不能深入。

4、不能紧密联系实际,不能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

确定正副标题,正标题一般标明文章的中心内容,有的正标题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副标题标明题材,一般为“读《×××》有感”。副题比正题低两格。

这种结构模式,与一般议论文“引——议——联——结”的作文模式的一脉相承的。

所以,读后感的写作可以分为下面连贯的四个步骤:

第一步:述读——引

在通常情况下,读后感的第一部分一般会是围绕感点,引述材料。这个“感”是由特定的“读”生发的,“引”是“感”的根源,“感”是“引”的目的。所谓“引”就是指围绕感点,有的放矢地简述原文相关内容。写这部分内容就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

“述读”材料要精简、准确、有针对性,这是读后感写作的一个规则。 第二步:感点——议

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出自己的感点,也就是中心论点。 第三步:发感——联

“发感”就是对“感点”——中心论点——进行论证。这一部分是读后感的主体部分,是对感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感点的正确性。

第四步:结感——结

结感是收束全文,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但不管这样结尾,都要与前面的几个部分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不能是横空出世;也要结得自然,顺理成章收束全篇。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举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