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课例研究对初任英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运用的促进作用

2022-09-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引言

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学科教学知识, 还应具备将学科教学知识运用到实践教学中的能力。20世纪50年代, 日本首次开展课例研究这种合作性教学研究。2005年, 随着世界课例研究协会的成立, 在世界范围内, 课例研究成了教师发展领域的重要话题。在我国, 许多地区开始尝试将课例研究融入教师发展项目。课例研究的最终目的不是给所有教师“标准模板”, 而是在于借助由专家、教研员及同行所组成的团体力量, 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促进英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运用。对于初任英语教师而言, 课例研究有助于将学科教学知识运用, 并将其最终转化为教学实践能力。

二、英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运用的必要性

国内外学者对学科教学知识的研究已有二十余年。这些研究表明, 学科教学知识与教学实践紧密联系, 即使理论研究做得再完整、再合理, 如果不能将学科教学知识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对教师发展都没有具体的指导和实际意义。

(一) 学科教学知识的内涵要求

美国学者舒尔曼于1986年首次提出学科教学知识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的概念。在他看来, 学科教学知识是指在面对特定教学主题时, 教师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与学习能力, 将学科知识整合和呈现, 从而进行有效教学的知识, 被视作教师最有用的知识形式。经过二十余年的理论发展, 对学科教学知识的内涵有以下共识:第一、学科教学知识是由多层次的、丰富的知识构成;第二、各种知识的构成是一种整合的概念, 而不是简单的重叠;第三、学科教学知识一般以具体的某门学科为基础, 以具体的教学实践的目标;第四、学科教学知识的本质是动态的, 主要指教师获得相应知识后, 将其应用于实践的过程。

因此, 教师学科知识内涵中的丰富性、整合性、具体性和动态的特点要求英语教师在从事相应教学时, 要重视对其所获得的学科知识和教学知识的运用和转换, 与教学实践密切结合。

(二) 学科教学知识的基本构成

自舒尔曼提出了学科教学知识是学科知识和教学知识的融合后, 很多学者对学科教学知识的构成做出了扩展。以K.F.Cochran (1993) 为代表的学者在此基础上加入了学生知识和学习情境知识。我国学者对学科教学知识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最近十余年, 蔡铁权、陈丽华 (2010) 将其结构总结为学科知识、学生对特定单元的学习知识、表征知识与教学策略知识、课程知识、评价知识以及情境与文化知识。

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来看, 学科教学知识的结构研究呈现复杂化、多元化和具体化的特点。学科教学知识的基本构成特点要求教师不断地丰富其原有的知识结构构成, 在运用中进行具体化、多元化的发展。

(三) 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必备阶段

关于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阶段, 许多学者都发表了不同的观点。岳定权 (2009) 从学科教学知识发展的不同水平角度, 将其划分为分离阶段、初步形成阶段、融合阶段和个性化发展阶段。蔡铁权、陈丽华 (2010) 以教师自身的学科教学知识转化到可教的知识这个视角来划分, 将学科教学知识划分为理解、转化、教学、评价、反思、新理解这六个阶段, 并认为这六个阶段是循环反复进行的。

从两个视角对学科教学知识发展阶段的研究表明其发展是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学习到实践再到学习的螺旋上升发展态势。而在发展阶段中, 学科教学知识运用是连接各个发展阶段的桥梁。

(四) 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有效途径

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途径主要分为两种:第一种是通过设置教师教育课程;第二种是通过教师叙事和教师反思。就如何合理设置教师教育课程, 郑志辉 (2010) 认为课程设置应依据学科教学知识的构成要素进行;杨薇和郭玉英 (2008) 认为其发展应在研究者对课程进行的科学指导下进行。就教师叙事和教师反思而言, 王政和任京民 (2010) 认为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形成与教学反思是相辅相成的;应国良和袁维新 (2006) 认为教师个人、学生、课程、及教学情境影响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发展水平, 教师需要反思这四要素来促进其发展。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教师对学科教学知识的运用是教师教育课程及教学反思的目标, 也是学科教学知识发展中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课例研究背景

所谓课例研究, 指由大学专家、教研员和教师集体形成的团队对“课例”的研究 (肖春梅, 2015) 。课例是指以某一节具体的课为研究对象, 研究目的在于对课本身的打磨和优化, 从而对教师如何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示范。通常以某个特定的学科某个年级的具体教材内容为研究对象、共同探讨其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商讨教学策略、并集体进行教学评价与反思。主要目的在于解决本课中各类教学问题, 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

课例研究的过程包括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评价课堂效果, 反思和修改课例。其实施步骤包括:小组会谈, 即教师通过商讨共同为研究课制定详细的计划;接着由一名教师按照制定的教学流程进行授课, 其他教师进入课堂观摩;小组会谈进行反思与改进;如未达到预设效果, 可修改课例重新进行授课, 其他教师再次进行观课活动;随后教师讨论听课情形;最后通过小组会谈进行不同观察维度的反馈与文字记录总结工作并存档。

在整个过程中, 课例研究团队围绕课例主题进行备课, 根据团队预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说课, 围绕课例教学设计思路上课, 在真实课堂上进行教学;有组织地要求观课教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观察维度进行观摩和记录;最后通过不同的维度比较预设的教学效果与实际教学的生成效果, 以及对问题的解决完成度, 进行自我反思、集体讨论和专家评课。

四、课例研究在英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运用中的促进作用

(一) 通过确定课例研究主题激发学科教学知识

课例研究是以课例为载体的教学研究。课例研究中的问题往往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通过总结成功教学案例和未达到预设效果的教学案例, 从中发现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从而找寻有价值的问题得以解决。第二, 在教学改革中, 借鉴先进经验后, 使其本土化的思考也常常作为课例研究的主题。第三, 如何将教学理论中所提出的问题付诸实践, 实践中将遇到的种种障碍也会被作为课例研究主题。第四, 教学资源和设备的开发利用也是课例研究的重要主题之一。

对于教师而言, 整个教学过程中充满着各种纷繁复杂的不确定性。作为英语教师, 要学会确定教学目标、分析学情、研究教学宏观环境和微观内容及灵活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初任教师初入课堂, 更是对课堂的把控缺乏经验。

因此, 让初任教师参与到教师群体中, 与其他同行共同直面这类问题, 可以学习老教师的经验, 并加强初任教师与有经验教师的沟通与对话, 从真实课例中逐步学会如何确定教学目标, 设计教学主题, 从而激发初任英语教师将学科教学知识转化成实践知识的热情, 学会找到问题并解决问题, 促进其成长。

(二) 通过设计课例研究过程转化学科教学知识

教师展开教学的实际过程主要依据教学设计。这也是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教学设计中, 教师要对课程标准、所用教材、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 将英语语言知识转化为教学活动的任务, 实现学科教学知识的转化。课例研究中的教学设计优势在于整个设计由大学相应的学科教学专家、教研员和同行教师合作设计, 团队的合作有助于突破个人教学设计的局限性。对于初任英语教师而言, 这更是一种将学科教学知识迅速转化为实践教学知识的关键步骤。

教学设计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对课程标准的解读。而初任教师往往由于实践经验不足, 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往往不够深入, 而课例研究的优势在于依靠团队力量提高初任英语教师对课程标准的深层解读能力。在有了课程标准的理解后, 将奠定对教材内容把控的基础, 然而初任教师对于重难点的把控是教学设计的重要一环, 通过课例研究将引导初任教师进行教材内容分析和研究, 为具体的课堂活动做好科学的设计。然而, 学生作为课堂活动的参与者, 将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参考依据, 初任教师将通过课例学习, 将教学设计与学情相结合。总的来说, 课例研究将有助于初任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转化。

(三) 通过参与课例研究课堂实践学科教学知识

课例研究的参与方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授课, 将学科教学知识转化成学生能有效获得的教学活动任务;另一种是通过观摩课例研究中的课堂教学, 选择适当的观察点, 有针对性地观察授课教师和学生。

课例研究团队在完成了课堂设计后, 课堂将成为学科教学知识转化的第二个场所。初任教师可通过在课堂中的授课, 实现教学设计中的教学任务和教学活动流程, 并将纸上的教学设计转化为实际的教学实践。由于课堂教学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初任教师可学会如何捕捉反馈信息, 灵活调整教学计划和应用教学策略。第二种参与方式将为初任教师从旁观者的角度观察课堂提供充足的观察样本, 在这个过程中, 初任教师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观察维度进行观察, 包括授课教师对教学活动的实施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亲自授课与课堂观摩两种方式有助于初任教师获得直接教学经验, 实践教师学科教学知识。

五、通过反思课例研究效果丰富学科教学知识

课例研究的反思为教师回顾和总结实际课例教学、评价和反思教学经验提供了一个轻松良好的交流机会, 集体参与的属性让教师易于敞开心扉, 乐于分享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悟和所感。授课教师可以通过对比预设的教学效果与实际产生的教学效果, 阐述自己的体会。观课教师的评价常常是基于自己所关注的观察点, 通过对实施效果的直观感受以及梳理统计的量化结果, 阐述自己的所学所获。通过宽松和谐的评价取向和目标导向的反思活动, 对学科教学知识重组, 促进初任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丰富和发展。

六、结语

初任英语教师需要通过运用职前所积累的英语学科教学知识, 才能将其转化为实践教学知识, 从而促进其职业发展。然而如何运用学科教学知识促进其转化是初任教师发展道路上的重要环节。

实践证明, 课例研究将通过团队的力量, 帮助初任教师通过课例研究中的设计主题、教学设计、上课观课及反思评价等环节激发初任教师对学科教学知识的运用, 并促进其丰富、提高和发展, 成为有效的教师发展途径之一。

【相关链接】

课例研究, 是指围绕一堂课的教学在课前、课中、课后所进行的种种活动, 包括研究人员、上课人员与他的同伴、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对话、讨论。课例是关于一堂课的教与学的案例。

课例研究是以教师的教学实践为基础, 通过对一节课的全程描述或其中若干件的描述, 使之形成个人反思的对象、理论研究的素材或他人学习的范例。

课例研究为教师集体观课, 课后相互评论, 共同改进教学提供了平台, 为深化教学研究提供了有效途径。

通过完成课例研究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摘要:作为一种合作型教学研究活动形式, 课例研究以课例为载体, 通过由专家及同行组成的团队, 确定教学主题、合作设计、上课、观课、评课和反思, 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对于初任英语教师而言, 学科教学知识的运用可通过英语课例研究进行。其目的在于通过课例小组的团队力量, 促进新手教师的成长。

关键词:课例研究,初任英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

参考文献

[1] Shulman, L.S.1986.Those Who Understand:Knowledge Growth Teaching[J].Educational Researcher, 15 (2) :414-428.

[2] Cochran, K.F.Pedogogical Content Knowing:An Integrative Model for Teacher Preparation[J].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1993 (4) :263-272.

[3] 蔡铁权, 陈丽华.科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结构[J].全球教育展望, 2010 (10) :92-96.

[4] 岳定权.浅谈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及其发展[J].教育探索, 2009 (2) :80-81.

[5] 郑志辉.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学科教学知识再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 2010 (2) :50-53.

[6] 杨薇, 郭玉英.PCK对美国科学教师教育的影响及启示[J].当代教师教育, 2008 (2) :7-10.

[7] 王政, 任京民.论学科教学知识及其养成[J].外国中小学教育, 2010 (3) :29-32.

[8] 应国良, 袁维新.论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及其建构[J].教育发展研究, 2006 (2) :40-44.

[9] 肖春梅.课例研究:数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发展的有效途径[J].教学与管理, 2015 (2) :100-103.

上一篇:强化财政金融审计工作的探讨下一篇:润滑脂的发展及技术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