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散文有哪些

2022-06-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鲁迅散文有哪些

鲁迅的怀人散文主要有三类

鲁迅的怀人散文主要有三类: 一类是如《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怀念的是后辈或战友,这类文章是用泪水拌着墨水写成的,所以在痛惜与回忆交往中有着深挚的怀念之情,其中含有对反动势力的痛斥。 另一类是如《范爱农》,怀念的是同时期的旧文化人士,这类文章有着叹息其不悟的感情,对这些人迂腐的思想和行动进行含蓄的批判,在怀念的同时有些哀其不幸,怒其不醒的感慨。还有一类散文如《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 鲁迅的魅力与其说在于笔锋,不如说在于性格.鲁迅就其性格而论,可以概括为三点. 其一,保持人格独立.鲁迅没有智者虚张声势、打拱作捐之陈腐,没有文人衣冠楚楚、道貌岸然之虚伪,更不存在旧知识分子无病呻吟、顾影自怜之恶习.他,生就一副傲骨,秉承先哲才气,鹤立鸡群,独往独行. 其二,真实的自我.鲁

鲁迅的杂文是有极强烈的战斗性的,这种战斗性借助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艺术魅力而表现出来,它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通过具体材料的和谐统一。 鲁迅的运用逻辑思维来揭露事物的矛盾时,经常通过艺术形象来表现。

鲁迅还经常运用书本或自己创造的故事来构成形象,表达思想。由于不是虚假的杜撰,从真实的生活感受出发,故事里渗透着个人深切的体验,所以莫不栩栩如生,发人深思。 鲁迅表达感情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并不限于形象和譬喻。他善于运用排比等修辞手法,反复咏叹,以宣泄一种不可抑止的感情。

第2篇:散文有哪些特点

短小优美,生动有趣。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是和诗歌、戏剧、小说并列的文学体裁;它包括政论、史论、传记、游记、书信、日记、奏疏、小品、表、序等各体论说、杂文,是语言艺术文学体裁的典范,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它浇灌了各个时代的文学园地,也灌溉了历代文人,至今仍使人们受益。

散文是“集诸美于一身”的文学体裁。文学是表达人生和传达思想感情的。通常来说,小说、诗歌、戏剧无论是在结构上,还是在格律、剪裁、对话等安排布局上,都有很严格的要求:而散文,却可以自由些,看起来只是不经意地抒写着一己的经历和感受,所表现的多是零星杂碎的片段人生。

散文主要分叙事性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议论性散文。

它不刻意雕饰而不乏文采,不有意追求而自得其意蕴。而且,散文的语言经过情感的陶冶、锻炼,又有很强的抒情味和感染力。常一篇散文具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达。

第3篇:散文教学有哪些方法

散文教学有哪些方法?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全球化的发展,以及为顺应这一潮流的中国全方位改革的不断深入,使中学语文散文教学中的弊端越来越凸显出来。散文是美文,形神兼备,而且字字珠玑,意蕴深厚。因此,如何真正牵引学生心灵,领会文本意蕴,达到对散文内涵的审美感受与认知,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现代散文 文本意蕴 审美感受 审美认知 面对初中散文教学现状,要想做好散文的教学工作,就必须因地制宜、量体裁衣。散文是美文,形神兼备,而且字字珠玑,意蕴深厚。许久以来,散文就像一座干净的村庄吸引着许多寻幽探秘的读者,陶冶着一个又一个读者的心灵。

中学语文教材把散文作为一道文学大餐摆在了中学生的面前,虽然这道大餐芳香四溢,然而遗憾的是,很多的散文课并没有让学生融进这道美丽的风景之中。而我多年的散文教学体验就是:

一、让导入牵引学生心灵

众所周知,万般开头难,良好的开场白预示着成功的到来。当散文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等待教师引领学生去寻幽探秘时,就特别需要教师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成功的导语,如同刚刚拉开的大幕,让学生看到了精美的置景一角;有如乐章的序曲,使学生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对散文教学而言,导入语的作用更是不可低估。因为情感是散文的生命。文以情生,有人把散文化作心灵的扬声器,那些巧妙构思,生花妙笔的由来,植根于作者对于自己表现对象的深厚感情和精辟的见解之中。因此,教学时,必须以情感为纽带,引起学生的共鸣,把学生带进作品描绘所蕴藏的情感世界去体验,去领悟,才能以情动情,引导学生,牵引学生走进作品中的情感世界,来正确理解课文,学好课文。杭州市安吉路实验学校的周亚萍在朱自清的写景散文《春》教学中曾这样导入:首先播放以“早春”为主题的影象片段(实景外拍,配以音乐和解说)——“屏幕上这一幅幅画面,是我们陶醉,使我们被这热情洋溢的诗情所感染。被这盎然的生机所激励。春天是美好的,当产生了对美好事物的热爱、赞美之情的时候,我们思想的河流会跳出对生命充满无比热爱的浪花,我们感情的波澜也会在秀美逶迤的云海中起伏飘荡。”接着,打出《绿》、《荷塘月色》、《背影》的三幅画面,并进行解说——“瞧,一位采着《绿》、赏着《荷塘月色》、《匆匆》走来,又给我们留下《背影》的文学家踏着《春》来了,他是谁呢?”最后教师出示课题,将学生引进文本之中。这样,在导入情境的渲染下,学生与美丽的自然展开多感官的对话,从而初知初春景致,为课文的学习作作还铺垫。教学叙事散文《散步》一文时,我这样深情导入:“人们常说母爱如水,父爱如山,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感动着我们所有的人。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无私的爱和不懈地努力,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和舒适。可是,等到他们变老了,两鬓开始变白,两眼逐渐浑浊,身体不再灵便,孱弱的双肩已担不起生活的重负,他们如同风中飘荡的落叶一样,预测不了明天的行程,如同即将熄灭的烛火,把握不了自己的命运,做儿女的我们这时应该怎样做呢?今天学习了《散步》后,我们将深深地体会到这一点,并同时获得一些启示。”在以上的导入中,教师适时地牵引住学生的心灵,有利于快速走进文本之中。

二、让关键词句凸显文本内涵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诗眼和文眼是作品艺术构思的凝聚点,是牵动制约全篇的关键点。诗文的“眼”实质上就是关键词,而且是核心关键词,是最能帮助读者理解文本主题的关键语句。它像一个人心灵的窗户,透过它可以感受到文本脉搏的律动,领略到文本的精神内涵。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紧扣文眼突破开去,便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散文“形散神不散”的文体特点,更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关键词句来把握文本,统摄文本的灵魂内涵。因此,语文关键词教学,在散文的阅读教学中尤为重要。关键词之所以关键,就在于它能反映文章的核心意义和达到教学目的,所以,语文关键词的选定过程,实际上是教师进行文本解读、文路梳理,确定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的一个过程。现代著名作家老舍的写景散文作品《济南的冬天》流淌着一种如诗如画的美感,那山、那水、那阳光、那白雪„„无不带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作品的种种神韵,美景中浓郁情致,更值得细细玩味欣赏。那么,在教学中把握关键词,可算是把握文本的一条最佳捷径。例如在文本第一段中,作者写了济南冬天的天气,教学时可把握关键词——“宝地”,然后再探究原因——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的“温晴”,因此赞誉它是个“宝地”。这是贯穿全文的主线,济南冬天特有的美景,都是与此相联系的。选择关键词,可以带领学生深入到语境,品味和感悟文本的核心内容,体会文本的意义和意味。李森祥的写人散文《台阶》让读者看到了一位普通农民为了实现生活理想而艰辛创业的奋斗史。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把握关键句——“我们家的台阶低”来理解文本,把握人物形象。教学时引导学生思考“父亲为什么要用毕生

1 的精力,把家门口的台阶由三级筑到九级呢?”原来,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父亲一心想筑高自家的台阶,也就是为了抬高自家的地位。引导学生认识到我们中国农民的坚韧性格,也启迪我们对前辈生活价值观做全面的审视,学会关注农民的命运,关注农村的贫穷。在教学中,由一个关键句的把握,统摄全文的内容,学起来轻松又明白。通过把握关键词句的教学,学生进一步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

三、让生活与语文共融

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时时现生活。这是大语文观所体现出来的语文和生活的关系。语文和生活是不能分割而论的。散文更是作者对生活的深刻体验和感受流淌于笔尖的产物。因此,学习散文要鼓励学生融入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去,用心感受生活,接受多元的刺激。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不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很多学生总是抱怨生活在“两点一线”之间,哪来生活的感悟呢?这也许就是所谓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确实发现美的眼睛”吧。作为语文教师要尽可能扩大学生的视野,把更多的生活资讯融入到语文课堂的教学中。叙事散文《背影》是一篇文字朴实而情感丰厚的文章——惨淡家景之下,冬天父子相别,儿子心目中的父亲“背影”,意蕴深远而令人回味无穷。文本中的细节很生活化,初读时或许会觉得很平淡,这就需要教师适时引导,寻找同样感人的生活细节来引起学生的心灵共鸣。我在课前布置了一道作业——积累生活中令你感动的亲情细节,以便在课堂上交流。结果发现,学生的课前积累很感人。有同学这样深情地回忆道“晚上伴着爸爸此起彼伏的鼾声的响起,我渐渐进入了梦乡。迷迷糊湖中总听见一声声柔柔的脚步声,似悦耳的歌声渐渐朝我袭来,接着便有一双温暖的手为我轻轻地盖上被子。我察觉了,小眯着眼,不愿惊扰这夜里静谧的幸福。妈妈的目光里流露着浓浓的爱意,嘴角一抹浅浅的笑意,让我仿佛沉浸在爱河里。妈妈又是静悄悄地走了,这下我发现了,妈妈踮起脚走路。”还有同学说父亲虽然粗枝大叶,却能在百忙中惦记着我,逛了好几家书店,终于为我买到我心仪以久的书,以致于脚皮都磨破了;还有同学说冬夜里奶奶早早地就为我暖好被窝,让我睡觉时不会受冻。课堂上,一时间似乎所有的生活细节都在学生的脑海中闪现。在教学写人散文《老王》之后,引导学生积累象老王一样生活中虽平凡却闪烁着人性光芒的小人物的形象,让学生更深地感受到,生活中要学会平等的对待别人,要有人道主义精神,幸运的人有责任去关心那些不幸的人们。这样,既引导学生走进了文本,又拓宽了文本,让文本与生活共融,领会了文本的内容意蕴又引领学生走进了生活,可谓一举多得。

四、让意境尽显文本魅力

从艺术审美的角度来看,现代散文的魅力在于醇厚的意境。散文世界中,借景抒情,情景相生,成为最常用的写作方式,人们又常常以意境称之。散文的意境,具有难以言传的美感。这种美感,需要细致地感受一番。那种条分缕析的做法往往会割裂整体意境,削弱作品的美感,不宜用来学习散文。在品味意境时,首先要注意意境的整体性。其中既有对物象外观的艺术描绘,又有物象内蕴的传神写照;既有作者真情实感的倾注,又隐含着对事物本质特征的理性评价。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全面感受,切忌把意和境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教学鲁讯先生的写景散文《雪》,(本文是以对自然景物——雪的诗化描写曲折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情绪。)暖国的雪“滋润美艳”,是那样地纯真美好、生机勃勃,就可以引导学生走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6]的富有春意的意境中。朔方的雪“如粉如沙”“坚强不屈”,就可以引导学生走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7]的壮阔的场面,细细品味朔方的雪的顽强不屈,从而明白这正是作者伟大人格的写照。我们通过把握散文的文本意境,可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并且让孩子们充满兴致,充满强烈的探知欲,走进一个多彩多姿的语文世界。在教学写人散文《背影》一文时,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开篇写了祖母之死,父亲卸职,尽管是一笔带过,但如果和写父亲背影部分联系起来作整体阅读赏析,会发现前面是铺垫,它们共同奠定了凄凉、冷清的情感氛围。唯有如此,父亲的举动才具有动人心魄的力量,父亲的背影在读者心目中永远留下深刻的烙印。因此,在语文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意境,有意识的在阅读过程中,把对语言文字的学习和对生活的感知与思考结合起来。

五、让板书统领文本内容 人文

“美”

高高望天树 竹楼映蓝天 悠悠野象谷 妩媚傣寨水

2 笑对生与死

自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经走入课堂,但是板书在教学中仍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散文作为一种意蕴醇厚、文字优美的文学体裁,倘若教师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板书,将会受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因为课堂教学的艺术离不开直观、形象的优秀板书。我们的板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书写能力,因为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我们的板书更应具有示范和引导作用,同时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精心设计的板书,能使学生赏心悦目,兴趣盎然,活化知识,对知识加深理解,加深记忆,是提高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手段。语文教学中板书设计的作用,曾一度被视为课堂教学的闪光点,其作用被视为“画龙点睛”,可现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板书设计倏然隐身,可有可无,就造成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席空档。而教师在教学中若能针对文本内容有的放矢,不脱离教材和教学实际来设计板书,且线条简单,用词精练,把握散文的美感,就让人印象深刻,促进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巩固。在写景散文《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学中,我曾根据文本的内容及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归纳板书,清晰明了,一目了然,而且统领了各个部分的内容,又突现了文章的主旨。

抒情散文《荔枝蜜》教学中,可以这样设计板书,因为文本的主体是蜜蜂,板书便是一只蜜蜂,且形式与内容非常吻合,头对应标题,身子对应主题,翅膀对应艺术特色,蜜蜂的飞翔靠翅膀,文本的主题显现靠艺术手法。板书如下: ( )

多年以来,在教海中摸索前行,教海无涯,正所谓要活到老,学到老。脚下路正遥,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勇于挑战,勇于创新,让自己的教学永远与时俱进。我期待自己能快速成长,成长为一名成熟的、运筹帷幄的语文教师。

散文教学之我见

内容提要】散文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散文教学也就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主要从实践经验出发,谈了几点关于散文教学方面的浅见。内容包括:1.散文教学的重要性。2.理清文体,合理界定散文概念的内涵,给学生清晰的文体知识。3.感悟散文的哲理,体味散文的意境。4.点拨散文构思的方法,开拓学生思路,使学生掌握一些实用的散文构思技巧,并同时训练、活化学生思维,开发其智力。5.汲取散文的语言营养,提高其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完善其人格,熏陶其情操,优化其气质和风度等。6.教学生认识散文创作的主要思维形式之一——灵感思维,指导训练其灵感思维,运用各种手段诱发其灵感的迸发,并巩固其灵感思维调动的随意性,为散文写作及创造人格的养成打下坚实基础。

据不完全统计,中学语文教学的课文有60%——80%属狭义的散文性质。就中学生容易学习和入门方面讲,散文为诸文体之冠,几乎所有中学的校园文化阵地(校报、校刊等),都是散文的世界。的确,散文是青少年通向写作殿堂的敲门砖,是入门写作的必经之路。所以,搞好散文教学,对中学语文教师来说,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我在教学散文时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理文体

有位学生曾问我:老师,有些议论文为什么选入《世界散文精品选》之中?引起我深长的思考,看来,这似乎是一个简单问题,起码说明学生还没听过“广义散文”这一说;但不仅学生不明白散文的界定,老师们也颇拿不准,因为许多“散文”的定义及“散文选本”目前就很模糊。

譬如最权威的《辞海》说:“散文”,文学的一大样式。为区别于韵文、骈文,曾将中国古代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史书在内,概称散文。在某些历史时期又将小说及其他抒情、记事的文学作品统称为散文,以区别于讲求韵律的诗歌。现代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文学并称的一类文学体裁。其特点是:通过某些片断的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揭示其社会意义;篇幅一般不长,形式自由,不一定具有完整的故事;语言不受韵律的拘束;可以抒情,可以叙事,也可以发表议论,甚或三者兼有。散文本身按其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又可分为杂文、小品、随笔、报告文学等。

《文学词典》(湖北)也把报告文学和杂文划归一类,但事实是,报告文学和杂文已经突破了散文的一些特点,如杂文的政论性质和社会评论性质,报告文学的纪实性质,已经压倒了散文的“片断性”、“灵动性”及“形散神聚”等特点而居于主要特征的地位。

再如中等师范学校的语文教材,把散文分类为状物、写景、叙事、记人四种;《文学词典》(湖北)按表现手段把散文分为抒情、叙事、议论三种;《辞海》又分为杂文、小品、随笔、报告文学等等;全国

3 职业高中“八五” 规划教材中,则把散文(内有《绿》《荷塘月色》)与议论文(内有《拿来主义》)、文言文(内有《石钟山记》《游褒禅山记》《采草药》《雁荡山》)、记叙文(内有《雨中登泰山》《天山景物记》)及说明文并列起来。

所以,教师要为学生讲解散文,界定其概念的外延,就必须自己先理清楚。郭风在《散文浅说——散文的分离.归化.渗透„„》(《写作》92/3)中的见解值得重视。他说,先有诗歌,后出现散文,随着诗歌与散文的混合而出现韵文,也出现戏曲以至散文诗。此即古代的三大文体即诗歌、散文和戏剧。在一定条件和文学气候影响下,散文从本体中产生了小说(在我国如唐传奇)。降至现代,散文又从本体中产生了杂文和报告文学。几乎与此同时,诗歌、小说向散文归化、回流,于是出现了自由诗、散文化的诗、散文化的小说。如此梳说自古至今“散文”概念的演变,是能够解释得通的,对于廓清模糊、混乱的文体观念也有着重要意义。

据此,我们为中学生讲散文概念,可分为三个时期:唐以前为所有的非韵文体统称散文;唐至“五四”,除小说以外的非韵文体为散文;“五四”至今,除小说、报告文学、杂文以外的非韵文体为散文。而此三个时期的“散文”都是“广义”。狭义的散文分类似不宜按表现手段划分,而宜按内容为主、形式为辅的划分方法去划分,如状物、写景、叙事、记人、游记、历史等。如此,学生会更易接受一些。象职高“八五”教材的安排,似乎要说明“应用”“实用”的重要,实则极易造成混乱。

二、悟哲理

散文通过谈天说地、写景抒情、托物言志,揭示生活的本质和人生奥秘的真谛,能给人以强大的思辩力量,能诱导读者去探索宇宙奥秘、追寻历史足迹、思考人生价值,给人一种深邃悠长的审美情趣。语文教师教学散文,就要让学生感悟这种哲理,并学会怎样感悟,直至应用到写作中去,这是散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散文意境之“意”,主要是指主体的情感和思想,这种情思多包含着哲理的因素。散文的哲理意蕴,如人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体现主旨,振发全篇,恰似电光石火,将作品通篇烛照得红光透亮。它一般集中体现于点睛之笔,亦即表现为“文眼”。如李健吾《雨中登泰山》:“山没有水,如同人没有眼睛,似乎少了些灵性。”而泰山之水有的“仿佛七幅闪光的黄金,直铺下去”,有的“迎着斜风细雨,懒洋洋只是欲步不前”,有的却“喑呜叱咤,似有千军万马,躲在绮丽的黄锦底下。”飞瀑有的如“半空挂着一条两尺来宽的白带子,随风摆动”,有的“两三丈宽,离地不高,发出一泻千里的龙虎声威”,“口沫喷得老远”。“人朝上走,水朝下流”,有的竟颇通人意,“陪我们到二天门”,或“跟我们到南天门”。有的河流“曲曲折折”,宛如一条“白线”。正因有了这绮丽多姿的“水”,泰山才有了“灵性”,才有了“水墨山水”的层峦叠嶂,才有了“芊芊莽莽”的野花野草,才有了“吸翠霞而夭娇”的松树,才有了“如画重累人矣”的攀登者。自古山水相连,没水的山是秃山、死山。作者揭示了“绮丽瑰美的水为泰山之魂”这一具有哲理意义的主题,使文章通篇生辉。

文眼式散文之“文眼”,多为折射理性光芒的窗口。再如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无限风光在险峰”,只有那些勇于攀登的人才能达到光辉的顶点,这不是伟人们常说的话吗?何其相似!多么警世!还有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苏轼《石钟山记》的“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等等,这些文眼皆如龙睛虎目,电光石火般地振发起全篇,给人启迪,给人以悠长的回味。

只有教会学生感悟哲理,才能使学生体会到散文的深层意蕴、奇妙意境,感受到散文的真正魅力,从而激发其审美的强烈愿望,和模仿写作的冲动欲念。至此,散文教学才能说刚刚触摸到“门槛”。

三、点构思

构思,是一篇文章写作的通盘规划和总体设计,是动笔之前归纳分析材料、确立主题、选取表现手法、谋篇布局的关键步骤,是“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构思的高下,直接关系到文章的成败与优劣。凡是入选教材中的散文,几乎都是大浪淘沙的经典名篇,其构思必有精妙之处。因此,教学散文必须使学生提高鉴赏构思的能力,并进而应用到写作中去。

散文构思的方法很多,大致可分为思维与技巧两类。如李健吾《雨中登泰山》,历代文人墨客写泰山之文多矣!然而传世之作又有多少呢?写泰山这个题材,很不易写出新意,但作者运用了发散求异思维,写雨中登泰山的雨趣——“独得之乐”,并赋予泰山以魂灵,确是独出机杼,笔力不凡。苏轼的《石钟山记》,显然也是运用发散思维来进行构思写作的。从思维角度入手点拨构思、教学散文,若能持之以恒,不但能提高学生鉴赏能力,更能提高其构思写作能力,活化其思维,开发其智力。

4 技巧构思如彩线串珠、双关命题等。“串珠”是散文常用的构思手段,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所谓“彩线”,即意脉式红线或文眼式红线,它体现着主旨;否则,就不是红线。如《雨中登泰山》中的游踪只是“线索”,我认为可叫“白线”,但不是“红线”。如唐弢的《琐忆》,其中“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两句诗,就是贯穿全文的主旨,它概括表现了鲁迅的伟大人格。所谓“珠”,乃经刮垢磨光、熠熠生辉的珍珠式材料,如《琐忆》中关于鲁迅的几件生活琐事便是。双关命题构思,如台湾省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便运用了双关构思,即明言生活中现实中“独立的、安静的”“小屋”,隐指理想的空幻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厌烦大都市的喧嚣,向往独立的、安静的大自然的情怀。“双关”一般指题旨双关,也指题材中的两层含义,而较隐较深的层意体现着或者说就是主旨。以双关构思写作的散文,往往具有含蓄、蕴籍、隽永、耐读的艺术魅力。

一个语文教师,在教学散文(其他文体亦然)过程中,如果能善于总结积累,经常为学生点拨构思方面的实用知识,那么,学生的鉴赏尤其是写作水平定然会较迅速提高。

四、汲营养

小树苗长成栋梁之材,需要浇灌;庄稼有好收成,需要使肥。学生学习散 文,要提高鉴赏、写作能力自然要不断汲取营养。语言的营养是不可忽视的一个

方面。千百年来,各类经史子集,作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它们不仅成为中华民族发展的智慧和思想的来源、借鉴,还是汉语言发展、升华的一道道有力的基石。语言是思维的符号,汉语言更是智慧的结晶、思维的花朵,这是汉语言优于其他一切语言的所在。而散文历来被誉为“美文”,入选教材的散文更为经典名篇。所以汲取散文的语言营养,以纯净祖国语言,净化学生心灵,优化学生人格,提高学生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成为散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根据本人学习和教学的体会,让学生汲取语言营养的最好办法,不是婆婆妈妈地“教导”,而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法宝——诵读。对于精彩的片断,甚至优美的短篇,诵读是记忆、吸收的最理想手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得熟了,以至背诵下来,即使不理解,“无意识记”、“无意渗透、熏陶”的作用,也是非常巨大的。许多背诵诗文多的学生,随着时间推移,逐步呈现出一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成长趋势,无论是写作、谈吐,还是气质、风度,明显有长足进步。这充分说明诵读对汲取语言营养的作用。 其次,教师恰当的点拨也是很重要的。譬如朱自清《绿》,除了让学生熟读全文、背诵重点段落之外,教师应归纳修辞,如可重点分析比喻的妙用,但不要太“絮”。而对《荷塘月色》教师宜点拨“叠词”的妙用,然后让学生熟读、背诵,体会汲取。碧野《天山景物记》和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宜重点分析作者绘画渲染般的写景手段——联系地而非孤立地写景,等等。总之,教学散文宜以指导学生熟读、背诵为主,以点拨为辅;如此学生汲取语言营养才能收到理想效果,否则教师太“絮”,就会出现油水分离的无效状态。

五、酝灵感

《辞海》说:灵感是“文艺、科学创造过程中由于思想高度集中、情绪高涨思虑成熟而突发出来的创造能力。”《文学词典》说:灵感是“作家创作构思过程中突然爆发出来的一种豁然贯通、文思如潮的心理现象”,“是作家在持续构思过程中,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心理上的反映” (湖北人民出版社)。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把思维分为“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他说:我们有创造经验的同志都知道,要创造,要突破,光靠形象思维不行,得靠灵感思维(《关于思维科学的一封信》)。

散文与诗歌是姊妹文体,都特别讲究意境,都需要灵感思维。散文被誉为“美文”,具有“诗情”和“画意”,富有“灵动性”,意蕴浓郁、深邃,因而需要的不仅仅是形象思维,还需要灵感思维。有过“下水”经验的教师都知道,培养情感,置身情景,酝育灵感,对写好散文是多么的重要!

我们教学散文,目的不仅仅是鉴赏;只是提高鉴赏能力,还远远不够,目的要教学生会写散文,通过散文这个“入口”为其他文体的写作做好文笔准备,并最终为塑造学生美的心灵、雅的风度,及为培养学生创造人格、创新素质奠定坚实基础。所以,这就要求教师有这方面的经验,最起码要懂这方面的知识;否则,就无法指导学生写好散文。诱发灵感、巩固灵感的方法很多,如“火花捕捉式”(“推敲型”、“静夜思型”)、“压力迸发式”(“外压型”、“内压型”)、“大地母亲式”(“急就型”、“杨柳岸型”)等,限于篇幅不赘。要之,为了教学散文,我们不应谈“灵”色变,而要正视这一创作规律,多加研究,勤于总结,甚至勇于“下水”,亲身体验,才能找到写作散文的最佳状态,也才能更有效地教学散文。

第4篇:梁实秋散文集有哪些

梁实秋是中国著名的现当代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小编整理的梁实秋散文集,供参考!

八宝饭

席终一道甜菜八宝饭通常是广受欢迎的,不过够标准的不多见。其实做法简单,只有一个秘诀——不惜工本。

八宝饭主要的是糯米。糯米要烂,越烂越好,而糯米不易蒸烂。所以事先要把糯米煮过,至少要煮成八分烂。这是最关重要的一点。

所谓八宝并没有一定。莲子是不可少的。莲子也不易烂,有的莲子永远烂不了,所以要选容易烂的莲子,也要事先煮得八分烂。莲子不妨多。

桂圆肉不可或缺。台湾盛产桂圆,且有剥好了的桂圆肉可买。

美国的葡萄干,白的红的都可以用,兼备二种更好。

银杏,即白果,剥了皮,煮一下,去其苦味。

红枣可以用,不宜多,因为带皮带核,吐起来麻烦。美国的干李子(Prune),黑黑大大的,不妨用几个。

豆沙一大碗当然要早做好。

如果有红丝青丝,作装饰也不错。

以上配料预备好,取较浅的大碗一,抹上一层油,防其粘碗。把莲子桂圆肉等一圈圈的铺在碗底,或一瓣瓣的铺在碗底,然后轻轻的放进糯米,再填入豆沙,填得平平的一大碗,上笼去蒸。蒸的时间不妨长,使碗里的东西充分松软膨胀,凝为一体。上桌的时候,取大盘一,把碗里的东西翻扣在大盘里,浇上稀释的冰糖汁,表面上再放几颗罐头的红樱桃,就更好看了。

八宝饭是甜点心,但不宜太甜,所以豆沙里糯米里不宜加糖太多。豆沙糯米里可以拌上一点猪油,但不宜多,多了太腻。

从前八宝饭上桌,先端上两小碗白水,供大家洗匙,实在恶劣。现在多是每人一份小碗小匙,体面得多。如果大盘八宝饭再备两个大羹匙,大家共用,就更好了。有人喜欢在取食之前先把八宝饭搅和一阵,像是拌搅水泥一般,也大可不必。若是舍大匙而不用,用小匙直接取食,再把小匙直接放在口里舔,那一副吃相就令人不敢恭维了。

养成好习惯

人的天性大致是差不多的,但是在习惯方面却各有不同,习惯是慢慢养成的,在幼小的时候最容易养成,一旦养成之后,要想改变过来却还不很容易。

例如说:清晨早起是一个好习惯,这也要从小时候养成,很多人从小就贪睡懒觉,一遇假日便要睡到日上三竿还高卧不起,平时也是不肯早起,往往蓬首垢面的就往学校跑,结果还是迟到,这样的人长大了之后也常是不知振作,多半不能有什么成就。祖逖闻鸡起舞,那才是志士奋励的榜样。

我们中国人最重礼,因为礼是行为的轨范。礼要从家庭里做起。姑举一例:为子弟者“出必告,反必面”,这一点点对长辈的起码的礼,我们是否已经每日做到了呢?我看见有些个孩子们早晨起来对父母视若无睹,晚上回到家来如入无人之境,遇到长辈常常横眉冷目,不屑搭讪。这样的跋扈乖戾之气如果不早早的纠正过来,将来长大到社会服务,必将处处引起摩擦不受欢迎。我们不仅对长辈要恭敬有礼,对任何人都应维持相当的礼貌。

大声讲话,扰及他人的宁静,是一种不好的习惯。我们试自检讨一番,在别人读书工作的时候是否有过喧哗的行为?我们要随时随地为别人着想,维持公共的秩序,顾虑他人的利益,不可放纵自己,在公共场所人多的地方,要知道依次排队,不可争先恐后的去乱挤。

时间即是生命。我们的生命是一分一秒的在消耗着,我们平常不大觉得,细想起来实在值得警惕。我们每天有许多的零碎时间于不知不觉中浪费掉了。我们若能养成一种利用闲暇的习惯,一遇空闲,无论其为多么短暂,都利用之做一点有益身心之事,则积少成多终必有成。常听人讲过“消遣”二字,最是要不得,好像是时间太多无法打发的样子,其实人生短促极了,哪里会有多余的时间待人“消遣”?陆放翁有句云:“待饭未来还读书。”我知道有人就经常利用这“待饭未来”的时间读了不少的大书。古人所谓“三上之功”,枕上、马上、厕上,虽不足为训,其用意是在劝人不要浪费光阴。

吃苦耐劳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标帜。古圣先贤总是教训我们要能过得俭朴的生活,所谓“一箪食,一瓢饮”,就是形容生活状态之极端的刻苦,所谓“嚼得菜根”,就是表示一个有志的人之能耐得清寒。恶衣恶食,不足为耻,丰衣足食,不足为荣,这在个人之修养上是应有的认识,罗马帝国盛时的一位皇帝,Marcus Aurelius,他从小就摒绝一切享受,从来不参观那当时风靡全国的赛车比武之类的娱乐,终其身成为一位严肃的苦修派的哲学家,而且也建立了不朽的事功。这是很值得钦佩的,我们中国是一个穷的国家,所以我们更应该体念艰难,弃绝一切奢侈,尤其是从外国来的奢侈。宜从小就养成俭朴的习惯,更要知道物力维艰,竹头木屑,皆宜爱惜。

以上数端不过是偶然拈来,好的习惯千头万绪,“勿以善小而不为”。习惯养成之后,便毫无勉强,临事心平气和,顺理成章。充满良好习惯的生活,才是合于“自然”的生活。

忆沈从文

一九六八年六月九日《中央日报》方块文章井心先生记载着:“以写作手法新颖,自成一格……的作者沈从文,不久以前,在大陆因受不了迫害而死。听说他喝过一次煤油,割过一次静脉,终于带着不屈服的灵魂而死去了。”

接着又说:“他出身行伍,而以文章闻名;自称小兵,而面目姣好如女子,说话、态度尔雅、温文……。”“他写得一手娟秀的《灵飞经》……。”这几句话描写得确切而生动,使我想起沈从文其人。

我现在先发表他一封信,大概是民国十九年间他在上海时候写给我的。信的内容没有什么可注意的,但是几个字写得很挺拔而俏丽。他最初以“休芸芸”的笔名向《晨报副镌》投稿时,用细尖钢笔写的稿子就非常的出色,徐志摩因此到处揄扬他。后来他写《阿丽丝中国游记》分期刊登《新月》,我才有机会看到他的笔迹,果然是秀劲不凡。

从文虽然笔下洋洋洒洒,却不健谈,见了人总是低着头羞答答的,说话也是细声细气。关于他“出身行伍”的事他从不多谈。他在十九年三月写过一篇《从文自序》,关于此点有清楚的交代,他说:“因为生长地方为清时屯戍重镇,绿营制度到近年尚依然存在,故于过去祖父曾入军籍,作过一次镇守使,现在兄弟及父亲皆仍在军籍中做中级军管。因地方极其偏僻,与苗民杂处聚居,教育文化皆极低落,故长于其环境中的我,幼小时显出生命的那一面,是放荡与诡诈。十二岁我曾受过关于军事的基本训练,十五岁时随军外出曾作上士。后到沅州,为一城区屠宰收税员,不久又以书记名义,随某剿匪队在川、湘、鄂、黔四省边上过放纵野蛮约三年。因身体衰弱,年龄渐长,从各种生活中养成了默想与体会人生趣味的习惯,对于过去生活有所怀疑,渐觉有努力位置自己在一陌生事业上之必要。因这憧憬的要求,胡胡涂涂的到了北京。”这便是他早年从军经过的自白。

由于徐志摩的吹嘘,胡适之先生请他到中国公学教国文,这是一件极不寻常的事,因为一个没有正常的适当的学历资历的青年而能被人赏识于牝牡骊黄之外,是很不容易的。从文初登讲坛,怯场是意中事,据他自己说,上课之前作了充分准备,以为资料足供一小时使用而有余,不料面对黑压压一片人头,三言两语的就把要说的话都说完了,剩下许多时间非得临时编造不可,否则就要冷场,这使他颇为受窘。一位教师不善言词,不算是太大的短处,若是没有足够的学识便难获得大家的敬服。因此之故,从文虽然不是顶会说话的人,仍不失为成功的受欢迎的教师。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需要有启发别人的力量才不愧为人师,在这一点上从文有他独到之处,因为他有丰富的人生经验和好学深思的性格。

在中国公学一段时间,他最大的收获大概是他的婚姻问题的解决。英语系的女生张兆和女士是一个聪明用功而且秉性端庄的小姐,她的家世很好,多才多艺的张充和女士便是她的胞姊。从文因授课的关系认识了她,而且一见钟情。凡是沉默寡言笑的人,一旦堕入情网,时常是一往情深,一发而不可收拾。从文尽管颠倒,但是没有得到对方青睐。他有一次急得想要跳楼。他本有流鼻血的毛病,几番挫折之后苍白的面孔愈发苍白了。他会写信,以纸笔代喉舌。张小姐实在被缠不过,而且师生恋爱声张开来也是令人很窘的,于是有一天她带着一大包从文写给她的信去谒见胡校长,请他作主制止这一扰人举动的发展。她指出了信中这样的一句话:“我不仅爱你的灵魂,我也要你的肉体,”她认为这是侮辱。胡先生皱着眉头,板着面孔,细心听她陈述,然后绽出一丝笑容,温和的对她说:“我劝你嫁给他。”张女士吃了一惊,但是禁不住胡先生诚恳的解说,居然急转直下默不做声的去了。胡先生曾自诩善于为人作伐,从文的婚事得谐便是他常常乐道的一例。

在青岛大学从文教国文,大约一年多就随杨振声(今甫)先生离开青岛到北平居住。今甫到了夏季就搬到颐和园赁屋消暑,和他作伴的一位干女儿,自称过的是帝王生活,优哉游哉的享受那园中的风光湖色。此时从文给今甫做帮手,编中学国文教科书,所以也常常在颐和园出出进进。书编得很精彩,偏重于趣味,可惜不久抗战军兴,书甫编竣,已不合时代需要,故从未印行。

从文一方面很有修养,一方面也很孤僻,不失为一个特立独行之士。像这样不肯随波逐流的人,如何能不做了时代的牺牲?他的作品有四十几种,可谓多产,文笔略带欧化语气,大约是受了阅读翻译文学作品的影响。

此文写过,又不敢相信报纸的消息,故未发表。读聂华苓女士作《沈从文评传》(英文本,一九七二年纽约Twayne Publishers出版),果然好像从文尚在人间。人的生死可以随便传来传去,真是人间何世!

〖HTK〗一九七三年六月二十日西雅图

第5篇:关于写雪的散文有哪些

关于写雪的散文有哪些呢?你知道吗?大家一起看看下面的关于雪的散文,大家一起阅读吧!

第一篇:关于写雪的散文有哪些

傍晚,大片大片的雪花,从昏暗的天空中纷纷扬地飘落下来。霎时间,山川、田野、村庄,全都笼罩在白蒙蒙的大雪之中。

初下雪时,往往雪片并不大,也不太密,如柳絮随风轻飘,随着风越吹越猛,雪越下越密,雪花也越来越大,像织成了一面白网,丈把远就什么也看不见了。

窗外的雪,不停地落在我的纸上,我突然感到了生命的虚度。春花秋月,没有使我止步,这场雪却使我迷路了。我相信,天使的羽翼就隐在雪中,用科学的显微镜只能探到一片虚无。肉质的眼雪地跋涉过久,会导致雪盲,只有暂回红泥火炉的小屋,温上一壶酒。

窗外飞舞着雪花,像千百只蝴蝶似的扑向窗玻璃,在玻璃上调皮地撞一下,又翩翩地飞向一旁。

第二篇:关于写雪的散文有哪些

一阵“白雪”随风飘。它那么晶莹,胸前闪着光亮。不知是谁孕育出这群活泼可爱的小精灵,想必这位母亲一定与孩子们的性格一样自由、奔放。这团雪匆匆地走过,好像急切地要把自己快乐的结晶传递给悲泣的人。它与棉花一样柔,与鹅毛一样轻,与云一样白。这场雪是柳絮。柳絮浮在天空,要添补天边的露洞。它们在空中嬉戏,但这笑声却被风儿掩盖;它们浪迹天涯,没有方向地轻轻飘荡;它们的足迹漫于天边,在每一块地方都有它们欢乐的宝藏。白天,它们东躲西藏玩游戏;夜晚,它们紧抱一起共宿一个美梦。冬天的雪只是深深坠地,投入在地母亲的怀抱;而春天的雪,离开母亲自力更生。我们为何不像用自己的能力走在人生路中,用自己的智慧与勇气绘出属于自己的世界。

第三篇:关于写雪的散文有哪些

天还没亮,我却醒了。借着窗外的灯光,我看见有星星点点的雪花飘过。这是入冬以来的第几场雪呢?

黎明前的世界是宁静的,黎明前的雪景也是最美的。

第一阵雪落在地上,大地披上了一件薄纱衣裳。微风吹过,似乎是珠帘卷起。

第二阵雪本来只想来凑热闹,一不小心却被树拥抱。于是,树木也戴上了美丽的面纱。虽然已是叶落枝枯,但在雪的衬托下,却显得格外绚丽。接着是第三阵雪,第四阵雪。。。。。。它们纷纷扬扬地下落,霎时天地间都有了它们的影子。

雪还在下,静静地下,轻轻地飘落在我的窗前,抚慰着我的双眼。困意重来,我进入了梦乡。

再醒来已是上午。雪已经停了,阳光普照着雪花晶莹剔透。谁知,刚走下楼,一阵微风掠过,飘下雪花点点。我接住了一朵,很快它融化了,只剩下清澈的水珠。

第四篇:关于写雪的散文有哪些

冬天,鹅毛般的雪花纷纷扬扬地从天空中飘落下来,雪花,像洁白的棉絮,像吹落的蒲公英,像天使撒下的小白花,悄无声息地飘到了大地的各个角落。

早上一到学校我就看见像房子像戴了一顶白帽子,树像穿了一件白棉袄,地像铺了一大块白地毯。

雪景虽然美丽,但积雪太厚会使我们走路不方便而且容易滑倒。于是,同学们自告奋勇地拿起扫把、铁锹、簸箕等,来到校门口扫雪。

我们先用铁锹将雪铲到路两边,再用扫把和簸箕将剩余的雪清理干净。虽然我们都冷得发抖,耳朵也冻得通红,但看着被我们扫得干干净净的校门,大家的心里都暖洋洋的。

这个雪天我们不再寒冷,因为团结友爱的温情和助人为乐的热情,已经温暖了每个人的心里……

第五篇:关于写雪的散文有哪些

今天,是星期天,早晨,我睡够了懒觉,迷迷糊糊地睁开眼睛,向窗外望去,一层银的雪,给房子披上了衣服,虽然现在已经是春天,可是春天却姗姗来迟。

我穿好衣服,走入这银色的一幕,无数朵银色的小花像是天女从天上撒下来的,轻盈地舞动着,时而高飞,时而下降,时而盘旋。

我忍不住伸手去接一朵雪花,可晶莹的雪花却如昙花一样,瞬间绽放,而后变成一滴水珠,好美!

我站在雪中,棉絮般的雪花拂向我,给我罩上了一身洁白的素花。地面上铺着一层雪,犹如披上了白绒毯,树枝成了巨大的白珊瑚,枝头上又像是开满了梨花。整个大地变成了银装素裹的世界。

下吧,美丽的雪花,舞吧,冬日的使者,舞出21世纪的丰收年,把那田地里的害虫冻死。让庄稼茁壮成长!

第六篇:关于写雪的散文有哪些

我喜欢百花争艳的春天,也喜欢骄阳似火的夏天和天高气爽的秋天,但我更喜欢白雪皑皑的冬天与这冬天的雪。

每当冬天要来临的时候,我内心的深处便会涌起一种莫名的快乐,伙伴们喜欢春天,喜欢夏天,还喜欢秋天。但我最喜欢冬天,因为冬天有雪,我喜欢雪。

站在山尖上,低头俯视着下方的沃野,不由的感慨一番:冬天是洁白的,冬天是美丽的,冬天是上帝派来的一位穿着白衣服的天使。

站在山坡上,仰望天空,雪花呈六角形向下飘,飘向大地;飘向田野;飘向我的村庄;飘在我身上,蓦地,我成了一个雪人。

雪飘飘扬扬的落在大地上,大地正在构思着春天的图画,小草将会萌发,小花将会绽放,大地将会充满绿色的生机!

第七篇:关于写雪的散文有哪些

今年终于下雪了,我们终于可以打雪仗了。

这是我们今年第一次打雪仗,大家顶着鹅毛大雪来到了学校,大家都准备好了雪球,你一个我一个,就算砸到了自己也不会反抗,更不会生气,因为这是在玩耍,这雪仗打的我们浑身是雪,简直是太爽了,我们终于等到了这一天,也是我们今年最快乐的一天,我们终于可以拿起雪球,一个一个砸来砸去了,看着雪白的雪球,我就会感到很舒服,哎!

真倒霉,既然被同学砸到了耳朵,好痛啊!没关系,疼算什么,只要大家快乐就行了,这就是我们的第一场雪仗,也是这一年中记忆最深的一场雪仗。

这就是我们今年最快乐的时刻!也是大家最快乐的时候,这一场雪仗,代表了我们的团结互助。好快乐啊!

第八篇:关于写雪的散文有哪些

冬日的天空中,飘零着片片飞雪,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现出银白色的光芒,如淘气的娃娃,趁云朵儿不注意,一起舞动着洁白的翅膀来到了人间,给大地悄悄织上了一件棉袄……

雪正下着,那鹅毛般的飞雪很快便在地上去上了一层洁白的床单,给大树换上一件雪白的大衣,把整个世界都漂白了,就如童话般的梦境,让人心醉。

雪飘啊飘,一棵棵大树身上堆满了积雪,树枝上覆盖上一层薄冰,叶子上也一样,可谓“琼枝玉叶”,显得异常美丽,就如诗中所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美不胜收。

但到了第二天,当第一缕阳光照向大地时,雪花飞啊飞啊,回到天上去了。但它那种牺牲精神,那种“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品质,会永久的留在大地上。

第6篇:鲁迅散文《希望》

我的心分外地寂寞。

然而我的心很平安:没有爱憎,没有哀乐,也没有颜色和声音。

我大概老了。我的头发已经苍白,不是很明白的事么?我的手颤抖着,不是很明白的事么?那么我的灵魂的手一定也颤抖着,头发也一定苍白了。

然而这是许多年前的事了。

这以前,我的心也曾充满过血腥的歌声:血和铁,火焰和毒,恢复和报仇。而忽然这些都空虚了,但有时故意地填以没奈何的自欺的希望。希望,希望,用这希望的盾,抗拒那空虚中的暗夜的袭来,虽然盾后面也依然是空虚中的暗夜。然而就是如此,陆续地耗尽了我的青春。我早先岂不知我的青春已经逝去了?但以为身外的青春固在:星,月光,僵坠的胡蝶,暗中的花,猫头鹰的不祥之言,杜鹃的啼血,笑的渺茫,爱的翔舞。……。虽然是悲凉漂渺的青春罢,然而究竟是青春。然而现在何以如此寂寞?难道连身外的青春也都逝去,世上的青年也多衰老了么?

我只得由我来肉薄这空虚中的暗夜了。我放下了希望之盾,我听到PetfiSndor?1823-49 的“希望”之歌:

希望是甚么?是娼妓:

她对谁都蛊惑,将一切都献给;

待你牺牲了极多的宝贝——

你的青春——她就抛弃你。

这伟大的抒情诗人,匈牙利的爱国者,为了祖国而死在可萨克兵的矛尖上,已经七十五年了。悲哉死也,然而更可悲的是他的诗至今没有死。

但是,可惨的人生!桀骜英勇如Petfi,也终于对了暗夜止步,回顾茫茫的东方了。他说: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倘使我还得偷生在不明不暗的这“虚妄”中,我就还要寻求那逝去的悲凉漂渺的青春,但不妨在我的身外。因为身外的青春倘一消灭,我身中的迟暮也即凋零了。

然而现在没有星和月光,没有僵坠的胡蝶以至笑的渺茫,爱的翔舞。然而青年们很平安。

我只得由我来肉薄这空虚中的暗夜了,纵使寻不到身外的青春,也总得自己来一掷我身中的迟暮。但暗夜又在那里呢?现在没有星,没有月光以至笑的渺茫和爱的翔舞;青年们很平安,而我的面前又竟至于并且没有真的暗夜。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一九二五年一月一日。

解读

《希望》写于1925年元旦。一年之始,有望于新的一年,这是常有的事。鲁迅后来说,“惊异于青年之消沉,作《希望》”。这是《希望》立意之所在。作《希望》是为了破除当时的寂寞,对青年作一番鼓舞和鞭策。鲁迅同时也回顾了自己半生的追求,正像裴多菲“回顾着茫茫的东方”一样,他也在展望黎明,寻求希望。

希望和青春是联系在一起的。鲁迅对生活怀着热烈的希望,在希望中“耗尽了我的青春”。青春耗尽,希望渺茫,周围依然是暗夜。这时,他一面寄希望于后来的青年,一方面要亲自同暗夜短兵相接。使他痛苦的是:“青年们很平安”。这里的“平安”是“平安旧战场”上的平安,也即寂寞和消沉。他写道:“我只得由我来肉薄这空虚中的暗夜了,纵使寻不到身外的青春,也总得来一掷我身中的迟暮。”这诗句是多么有力呵!惋惜、惆怅,又义无返顾。“肉薄”和“一掷”写尽老战士的气魄。但“肉薄”的不过是“空虚中的暗夜”,而“一掷”的乃是“身中的迟暮”,这就给人怆然之感。

《希望》中响彻一个调子,就是“寻求那逝去的悲凉漂渺的青春,但不妨在我的身外”。这所谓“身外的青春”指何而言呢?有的解释是:“青年们的进步言行。”我想,也许指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令人向往的、令人怀念的事物。这里的“青春”是一个广泛的象征意义的概念。在鲁迅没能从当时的青年中找到足够的“进步言行”时,暂把目光转向过去,怀念那“逝去的悲凉漂渺的青春”。于是,他接连写了以下的三篇,追求记忆中的美好的“青春”。

——李国涛《寻求那逝去的青春》

上一篇:煤矿形势任务教育汇报下一篇:电缆考试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