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技术产学研基地建设研究与探索

2022-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校计算机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很强的学科。由于实践教学受到教学条件、实习经费、人员素质等很多因素的影响, 学生的很多实验项目都仅仅停留在对理论知识的验证, 很多综合型、设计型实验的内容也是小规模的简单的设计, 大部分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缺乏实际应用开发设计能力。“江汉大学软件技术产学研基地”实行校企互动、产学结合的方式, 使资源得到优化整合, 学生通过在实践基地学习可获得最佳的实训条件, 这种真刀真枪的规范化训练, 有助于学生养成耐心、严谨、求实、爱岗敬业等良好的职业素质, 并为提升青年教师实践水平建立了的一条捷径。

1 江汉大学软件技术基地建设

1.1 项目背景

为了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及职业素质, 提高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和社会适应能力, 同时为江汉大学“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创造条件。江汉大学数计学院与深圳易思博公司从2009年开始就软件大学生人才培养进行探讨, 在生产实习及毕业实习上引入易思博公司企业化的人才培养体系。

2010年7月双方共建“江汉大学软件技术产学研基地”, 引入企业化的项目库及知识学习系统、丰富实验室的项目及教学资源, 使“产学研基地”一方面可以作为开放式实验室使用, 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式实验平台;另一方面作为校企合作平台能有力推进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产学研用相结合。

1.2 江汉大学软件技术“产学研基地”特点

“产学研基地”分为硬件建设、软件建设两个部分。

硬件建设包括现有机房改造、企业化氛围布置等。模拟目前主流软件公司办公、开发环境, 让学生能在校内感受到企业氛围, 更好的适应毕业后的工作。

软件体系建设包括软酷实训平台、特定案例库等的采购, 通过易思博为江汉大学数计学院定制的实训平台及案例库让学生快速提升软件开发能力及与企业工作无缝接轨。

1.3 江汉大学软件技术“产学研基地”主要功能

(1) 校企共建的平台。

“产学研基地”是一个学校与企业共建的平台。该平台需要充分借助企业的技术与资源优势, 与学校的实践教学相结合, 通过学生和企业交替、企业化工程实践的形式在平台上实现产学研融合

(2) 基于工程实践的开放性自主学习平台。

“产学研基地”将提供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工程实践自主学习平台。学生通过课外时间在开放实验室里, 在可以不用老师全程指导的情况下能独立的去开发项目、学习知识, 培养自己实践动手的能力、增加自己的项目经验。

(3) 基于项目的工程实践体系学习资源库。

“产学研基地”会根据学校的特点及项目实践的需要配置案例库。同时根据案例库的类型及技术要求, 平台将提供丰富的基于项目开发所需的学习资源, 包括文档、视频、测试习题等内容, 并且该学习资源库会根据项目需要及时更新及扩充。

(4) 真实的企业项目案例库。

“产学研基地”所用案例来自企业级项目, 经过一定的整理、加工后形成可以让学生进行工程实践开发的模块。项目案例涉及金融、通信、网络、企业管理、物流、信息安全、电子商务等多行业多领域, 同时也涵盖了目前国际IT项目开发的主流技术方向, 使学生在校就能提前接触企业项目及技术。

(5) 双师型师资培养校内基地。

“产学研基地”作为学校与企业交流的平台, 将具有双师型师资培养的职责, 提高教师的项目经验及实践教学水平。

(6) 实时的项目及平台更新服务。

“产学研基地”将会随时关注目前项目开发的主流技术及方向, 并对项目及平台进行实时更新, 让目前所进行的项目案例能保持与社会主流技术接轨, 让学生所接触的技术方向永远都是目前市场上的主流技术。

2 结语

实践教学基地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 更是高等学校孵化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场所。高校抓好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是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的关键。通过江汉大学软件技术实践基地的建设, 使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更深入地合作, 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融为一体, 更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 为学校培养具有明显竞争力的高素质的应用人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摘要: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实践教学基地是联系理论与实践的环节, 是沟通学校、学生与社会的桥梁。高校要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努力营造创新人才培养环境。本文以江汉大学软件基地建设为例, 阐述了建立校企合作产学研软件基地的特点和主要功能。对高校建立实践基地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实践基地,校企共建,工程实践,产学研基地

参考文献

[1] 朱金秀, 范新南, 朱昌平, 等.电气信息类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1, 10:129~131.

[2] 刘宏升, 刘晓华, 等.精英人才培养模式下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1, 10:156~158.

[3] 王小逸, 白广梅, 客慧明, 等.创新实验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患考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8, 25 (11) :12~13.

上一篇: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下一篇:徽商银行信用卡分期付款业务的市场推广方案——以安庆分行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