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全国文物

2022-05-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第三次全国文物

第三次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2011年11月17~18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卫生部在北京联合召开了第三次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会议。会议总结了近年来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管理工作取得的成绩,研究部署了下一阶段工作。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吴浈副局长出席会议并讲话。

吴浈强调要充分认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打牢指导工作实践的思想基础。各级药品监管部门以及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必须以对人民健康高度负责的态度,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管理工作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高度重视并投入更多的精力,切实抓紧抓好。

吴浈充分肯定了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管理工作所取得的成绩。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法规制度、覆盖全国的监测和监管组织机构、快速报告的信息网络、一支符合安全监管要求的监测和管理队伍,搭建起中国药品不良反应监管平台,形成了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监测体制和机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管理工作在及早发现和控制药品不良反应、避免药害事件重复发生和蔓延等方面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已得到实践检验和广泛认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业已成为药品安全监管的重要手段。

对于下一阶段的工作,吴浈特别强调重点抓好五个方面:一是完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管理体系,强化基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能力建设,提高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管理水平:二是强化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管理队伍能力建设,全面提升综合分析评价能力:三是各级药品监管部门要注重与卫生行政部门的协调配合,发掘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管理工作与医疗服务相结合的潜力:四是制定科学合理的技术标准和指南,及时、准确地向企业反馈药品安全信息,引导企业主动监测和控制药品风险,促进药品质量的提高,充分发挥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管理在促进制药产业健康发展中的作用;五是积极加强国际合作,不断学习国际上药品安全监测的经验和做法,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国际合作战略,不断提升监管能力。

卫生部医疗服务监管司张宗久司长代表卫生部对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在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方面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肯定,强调监测药品临床不良事件是卫生系统的法定任务,要求卫生行政部门与食药监部门密切配合,抓好报告和监测工作,提高用药安全水平。

药品安全监管司李国庆司长对2005年以来药品不良反应监管工作进行了总结,并阐述了“十二五”期间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管理工作的主要目标,部署了近期工作。

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药品监管局主管局领导以及安监处负责人、卫生厅(局)相关负责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主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卫生部有关司局、直属单位代表160多人参加了会议。

第2篇:3S技术在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试点中的应用

摘要:土地调查是我国土地管理的必要工作,其是针对全国范围的土地进行调查。第三次土地调查从18年初就开始进行各项工作,若将3S技术运用在调查中,将会对调查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3S包括GPS、GIS和RS,三项技术的结合使用,使得土地统计人员能够清晰地了解到全国土地的详细情况,减少统计工作的难度和错误率。

关键词:3S技术;第三次;土地调查;应用

现阶段我国对土地的调查工作已进行了两次,第三次大规模的普查正在进行当中,为保证调查工作更加精确,在前两次的基础上融入了3S技术,这使得复杂的调查工作变得简单起来,土地勘测将现代化探测技术融入其中,是土地调查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3s技术概述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国就开始对定位技术进行研究。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原来单一的定位技术发展成为3S技术,极大地方便了各项管理工作。3S技术各有优势,下面分别对各项技术加以介绍:

GPS技术与其它两类技术相比是目前我国研究时间最长、最成熟的技术,能够实现对区域的全天监控,很多工作可以自动进行且具有很高精度。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全面建成三维定位系统,真正实现对海陆空的全面监控,该项技术由卫星定位系统、地面操作装置和用户系统组成,通过空间坐标系将人或物进行精准定位[1]。在军事上得到广泛使用,为警方提供全国各地的监控数据,在追踪罪犯是使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此外该技术在其它领域也有应用,如摄影、土地测绘、工业生产等。下图是对GPS定位技术的形象图解:

RS是集测控和识别为一体的技术,将该项技术安装在相关设备中,可以有效接收卫星反射回来的电磁波。RS对电磁波信号进行扫描和整理,将其转化成计算机能够识别的数字信号,能实现对土地构造和地理环境探测和分析。该项技术不需要工作人员进行实地检测,通过卫星遥感平台就能实时获取想要的各种信息。遥感技术结合各项设备能够独立完成信息接收、传递、处理的所有过程,有效促进勘测部门的各项工作。目前该项技术的使用领域非常广泛,在物种统计、预测天气、监控交通安全等方面遥感技术都有所涉猎。此外,红外遥感技术的实现,使得科研人员对城市热岛效应的研究速度明显加快。

GIS就是一个庞大的地理信息系统,将其安装在计算机上,就能实现对各个地区的信息统计和管理。该系统可以同时录入各项数据并将其进行整理和分类,具有较大的存储容量,对数据还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该技术对土地情况进行分析,可对土壤组成、含水量等因素进行精准计算,并综合数据库中的内容给出最佳的改善方案。信息库同时还提供检索和查询功能,只要在搜索框输入关键字,系统就能按照相关性进行排列,研究人员获取数据变得方便快捷。

二、该项技术运用在土地调查工作中的优势

人口的增多使得很多土地被开发,再加上工业生产的影响,近年来土地的质量和物质组成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极大地增加了调查的工作量,工作的难度和繁琐程度也逐渐增大。基于此情况3S技术被应用到其中,下面对该项技术的使用优势进行介绍:

(一)影像表现更加清晰

在以往土地调查的过程中,采用的成像技术比较落后,且覆盖面不全。很多边远地区的土地,在勘测过程中很难得到完整清晰的影像。前两次土地勘查时通过卫星映射出来的影像是黑白色的,只能得到土地的面积信息。3S技术的使用,使得影像的颜色变成真彩色,利用完整的光谱将土地、丘陵等分布区别开,在必要的情况下会使用红外影像。在此技术的支持下,DOM的纹理更加清晰,对比度、饱和度等方面都比前两次的土地调查效果好。

(二)底图编制更加规范

底图编制的质量受DOM分幅的影响,之前两次的土地调查分幅条件达不到相关标准,在此次调查过程中3S技术的使用使得其分幅标准与相应的国家规定十分接近。再加上图廓、边界的基础上,影像底图对边界的划分已经细化到市、县,且划分严格遵照边界管控规则,分区更加明确,进一步方便技术人员进行土地调查工作[2]。

(三)影像底图的制作精细化

影像底图基于3S技术进行制作,有效提升土地调查结果的精度,下面介绍其主要的制作过程:

1.制作准备。

在制作前需要满足两点要求:系统中有精确的数学模型,可以实现对某个地点的精准定位;图像具有显著特点,识别时不会出现偏差。底图的制作需要准确的数据,因此第一步需要选择最佳的遥感数据。

分辨率是数据选择时着重考虑的因素,在遥感技术中,分辨率又分成光谱和空间两种分辨率。前者指的是传感器对电磁波的记录,必须达到一定的范围要求。若想提升图像中物种的可被识别能力,需要对波长范围进行合理控制,通常选择波长范围窄的传感器来记录反射波。后者指的是对最小目标的分辨能力,想要将土地调查细化到土质、树木数量,需要选择空间分辨率较高的遥感数据。

遥感数据的选取还受到地域的影响,在对乡村土地进行调查时,适合的数据包括美国OBWIEW-3、英国TOPSAT等。适合城乡结合的数据有美国OBWIEW-1、韩国KOMPSAT-2等。总之数据选择时,需要结合该区域的具体情况,并对照标准进行选取。

2.预处理

该过程是针对卫星反射回来的遥感影像进行的,经过各项校核和改之后才能作为土地调查的参考资料。对影像进行预处理直接影响到后期图像制作的质量和精度,因此必须对该过程严格把关。通过三方面的校正,就能完成图像的预处理工作:

首先是对輻射的校正,辐射误差过大会导致影像出现变形,大气、太阳的高度、地形的变化等都可能使辐射出现误差。为减小误差需要可以对以下两方面进行校正:传感器在使用前对其初始参数进行校正,使用一段时间后再次校正;通过物理方法校正,如滤波、平滑化等。

其次是对几何图像的校正,该过程是在用户使用产品时进行的,可以利用各类图像处理软件对影像信息进行修正和美化。应用级的校正需要参照系统原有的地形图,重新建立校正模型[3]。该校正方式用户可以自行完成,但利用软件进行校正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重新采样会损失原始图像的很多信息。

3.空间配准

影像在采集时使用的传感器不止一个,多个传感器的使用能提升图像采集的精度,空间配准的存在,是为了将不同传感器拍摄的画面进行融合。通过对不同角度的画面进行分析和处理,可以得到更加准确的三维图形。空间配准操作可以将不同的数据源进行很好的协调,使得土地信息更加全面的展现出来。

4.图像成型

底图成型是制作的最后一步,为使图像更加逼真,调查人员可在图像上清晰的看到土地的类别,成型时需要利用真彩色调对图像进行处理,将河流、森林等直接呈现在图像上。成型操作时,首先需要将多源影像进行整合,去除其中冗余的部分。其次将众多影像中不同的部分融入到图像中,经过润色后就得到一幅安正的图像。

三、3s技术的具体应用

(一)具体应用步骤

现阶段国家对土地调查工作非常重视,已经给出了大的指导方向。各地区的政府和土地资源局需要结合当地发展的具体情况,利用3S技术制定出符合当地情况的土地调查方案。调查过程大致可分为卫星采集数据、整合土地数据信息、利用合适的调绘法将当地土地的遥感影像进行绘制。该项技术在土地调查中进行应用可从以下几点内容出发:

在国家给出的土地调查大方向下,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调查目标和方向。同时对内业进行核查,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加以解决,并加强对各项工作的审核力度。按照国家最新出台的标准,将现有調查数据与标准进行对比,对不达标的地方进行补充测量。

将GIS系统安装到计算机上,对土地资源进行整合,对传感器反馈回来的信息加以整理,将重复的部分删除,补充信息不完善的地方,同时将检测过程中存在的疑点列出。对各类信息的有效整理,为二次补测提供了有利的参考依据。

使用定位技术,对存在疑点的位置进行定位和跟踪检测,目前定位技术能够精确到几米之内。通过相应技术将疑点放大,技术人员可以清楚的看到该区域内正在发生的情况,就可以有针对性的处理。

可对二次补测工作进行详细检查。检查工作主要以远看近判为主,先通过各项检测设备对二次测量区域进行大致的查看,对形态、边缘等进行初步判定。然后拉近观测距离,对补测结果进行仔细分析,若测量结果合格则进行下一步,反之继续进行补测。

利用该项技术对图像进行处理和存储,图像处理需要借助外业调查的结果,在影像上标出土地的类型、大小等重要的参考数据,同时结合土地的航拍数据对图像进行校核。内业和外业的操作要保持高度一致状态,可以利用路径回放对拍摄情况进行查看,可对图像的校核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完成图像处理之后,工作人员就可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然后上传到数据库进行存储。

(二)实例分析

以抚州市南丰县为例,进行土地调查工作,其调查过程如下:

1.确定测绘范围

该县位于抚州市的东南方向,旅游业、生态农业的发展势途很好,南丰县有蜜桔之乡之称。测绘范围东起县城周边,北至县城外部的公路,县城南部是老城区,老城区的房屋密集度很低,土地未进行合理规划,且巷道狭窄大型车辆难以进入,外围城区房屋大多整齐,街道开阔。

2.确定目标

该县土地调查的目标如下:利用3S技术对当地的地形、地貌进行测绘,并绘出测量区域的准确边界;将各项测绘数据输入最新的土地分类系统,实现对测绘区域面积的精确计算;建立专门管理该县土地的地理信息系统;通过卫星定位和地理信息测绘技术,实现对调查区域的实时监测[4]。

3.3S技术的具体作业过程

准备阶段:为保证计划详细,需要手机详细的资料,组建调查团队时需要挑选专业水平的人员;做好土地调查的宣传工作,并准备后期需要用到的调查表格和测量仪器。

进行地形测绘:用四等水准和图根控制的测量方法,然后对测绘内容进行修正。

调查地籍:对土地的种类、界限、从属权进行调查。

测绘地籍:校正图纸准确度,计算总面积量,制定相应的曲线图和表格。

最后将调查到的资料分类整理,并将纸质资料归档,电子资料上传到加密数据库中,并编写关键词索引程序。

4.测量内容和误差处理

为实现对该县的全面检测,需要使用D级和E级的GPS测量网,不同等级测量需要遵守不同的技术要求,下表一是具体要求:

对于计算机监测到的实时数据,要进行校核。采用的校核方法为基线解算,将双差固定解作为最终的校核结果。为保证测量网没有遗漏之处,还要进行平差处理,将定位网中的漏洞暴露出来,技术人员就能有针对性的修正。

最后是图根的控制测量。在二级导线下合理布置图根点的密度,二级导线需要贯穿河流,转角存在的地方增加点的密度。通常用十字槽或者是田字形记号对点进行标记,并按照测量的先后顺序对点编号。对图根点进行平面测量,确定每个点的平面坐标。

完成上述工作,土地调查接近尾声,将该县的地籍库建立起来即可,地籍库建立流程如上表二:

四、结束语

科技的进步为各项社会工作带来了便利,3S技术运用在土地调查工作中不仅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还有效改善以往土地调查中的很多缺陷。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管理系统、遥感技术的结合,使得调查人员不用走访各个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就能清晰的监控到土地的实时情况。

参考文献:

[1]方文玉.GIS技术在土地变更调查中的应用探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12):497.

[2]毛文鸿.基于3S技术的土地调查成果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6,(8).

[3]刘旭,蔡四辈.3S技术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中的应用[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3,(2):111-114.

[4]周健.浅谈现代测绘技术在土地开发整理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19):7201-7201.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地理信息测绘院)

作者:覃智

第3篇:2015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国务院,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全国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2014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我国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复杂严峻。全球经济复苏艰难曲折,主要经济体走势分化。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多重困难和挑战相互交织。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克难攻坚,完成了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出坚实步伐,全面深化改革实现良好开局,全面依法治国开启新征程,全面从严治党取得新进展。

一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的主要标志是,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增速稳,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3.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4%,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就业稳,城镇新增就业1322万人,高于上年。价格稳,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96。“进”的总体特征是,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增强。经济结构有新的优化,粮食产量达到6.07亿吨,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升3个百分点,达到51.2%,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由46.996提高到48.296,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速快于东部地区。发展质量有新的提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6%,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超过296,能耗强度下降4.896,是近年来最大降幅。人民生活有新的改善,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96,快于经济增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9.296,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232万人;6600多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出境旅游超过1亿人次。改革开放有新的突破,全面深化改革系列重点任务启动实施,本届政府减少1/3行政审批事项的目标提前实现。这份成绩单的确来之不易,它凝聚着全国各族人民的心血和汗水,坚定了我们奋勇前行的决心和信心。

过去一年,困难和挑战比预想的大。我们迎难而上,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实施定向调控,保持经济稳定增长。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态势,我们保持战略定力,稳定宏观经济政策,没有采取短期强刺激措施,而是继续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实行定向调控,激活力、补短板、强实体。把握经济运行合理区间的上下限,抓住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结构性问题,定向施策,聚焦靶心,精准发力。向促改革要动力,向调结构要助力,向惠民生要潜力,既扩大市场需求,又增加有效供给,努力做到结构调优而不失速。

有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实行定向减税和普遍性降费,拓宽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范围,扩大“营改增”试点。加快财政支出进度,积极盘活存量资金。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采取定向降准、定向再贷款、非对称降息等措施,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小微企业、“三农”贷款增速比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分别高4.2和0.7个百分点。同时,完善金融监管,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二是深化改革开放,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针对束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我们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以释放市场活力对冲经济下行压力,啃了不少硬骨头,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体制改革全面推进。

扎实推动重点改革。制定并实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预算管理制度和税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专项转移支付项目比上年减少1/3以上,一般性转移支付比重增加,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得到加强。存款利率和汇率浮动区间扩大,民营银行试点迈出新步伐,“沪港通”试点启动,外汇储备、保险资金运用范围拓展。能源、交通、环保、通信等领域价格改革加快。启动科技资金管理、考试招生、户籍、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等改革。

继续把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作为改革的重头戏。国务院各部门全年取消和下放246项行政审批事项,取消评比达标表彰项目29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149项,再次修订投资项目核准目录,大幅缩减核准范围。着力改革商事制度,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达到1293万户,其中新登记注册企业增长45.9%,形成新的创业热潮。经济增速放缓,新增就业不降反增,显示了改革的巨大威力和市场的无限潜力。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扩展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范围,新设广东、天津、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稳定出口,增加进口,出口占国际市场份额继续提升。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1196亿美元,居世界首位。对外直接投资1029亿美元,与利用外资并驾齐驱。中国与冰岛、瑞士自贸区启动实施,中韩、中澳自贸区完成实质性谈判。铁路、电力、油气、通信等领域对外合作取得重要成果,中国装备正大步走向世界。

三是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增强发展后劲。在结构性矛盾突出的情况下,我们积极作为,有扶有控,多办当前急需又利长远的事,夯实经济社会发展根基。

不断巩固农业基础。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实现粮食产量“十一连增”、农民收入“五连快”。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农业科技和机械化水平持续提升,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进度加快,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23万公顷,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3万公里。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启动实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有序进行,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加快成长。

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着力培育新的增长点,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支持发展移动互联网、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电子商务、物流快递等新业态快速成长,众多“创客”脱颖而出,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同时,继续化解过剩产能,钢铁、水泥等15个重点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年度任务如期完成。加强雾霾治理,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指标超额完成。

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区域协调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新建铁路投产里程8427公里,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达1.6万公里,占世界的60%以上。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11.2万公里,水路、民航、管道建设进一步加强。农网改造稳步进行。宽带用户超过7.8亿户。经过多年努力,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惠及沿线亿万群众。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扩大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试点政策实施范围,推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科技人员创新活力不断释放。超级计算、探月工程、卫星应用等重大科研项目取得新突破,我国自主研制的支线客机飞上蓝天。

四是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增进人民福祉。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持续增加民生投入,保基本、兜底线、建机制,尽管财政收入增速放缓、支出压力加大,但财政用于民生的比例达到70%以上。

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完善就业促进政策,推出创业引领计划,高校毕业生就业稳中有升。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又提高l0%。新开工保障性安居工程740万套,基本建成511万套。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9.97%和14.1%,残疾军人、烈属和老复员军人等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提高2096以上。

继续促进教育公平。加强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建设,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国家助学贷款资助标准大幅上调。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补助政策扩大到三年。实行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政策,28个省份实现了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连续两年增长10%以上。经过努力,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超过4%。

深入推进医药卫生改革发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点扩大到所有省份,疾病应急救助制度基本建立,全民医保覆盖面超过95%。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深化,县乡村服务网络逐步完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县市达到1300多个。

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重大文化惠民项目建设,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向“户户通”升级。实施文艺精品战略,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群众健身活动蓬勃开展,成功举办南京青奥会。

五是创新社会治理,促进和谐稳定。我们妥善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有序化解社会矛盾,建立健全机制,强化源头防范,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

去年云南鲁甸、景谷等地发生较强地震,我们及时高效展开抗震救灾,灾后恢复重建顺利推进。积极援非抗击埃博拉疫情,有效防控疫情输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事故总量、重特大事故、重点行业事故持续下降。着力治理餐桌污染,食品药品安全形势总体稳定。

我们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修订食品安全法等法律15件,制定修订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等行政法规38件。政务公开深入推进,政府重大决策和政策以多种形式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完成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改革信访工作制度。法律援助范围从低保群体扩大到低收入群体。加强城乡社区建设,行业协会商会等四类社会组织实现直接登记。严厉打击各类犯罪活动,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了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

我们严格落实党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之以恒纠正“四风”。严格执行国务院“约法三章”,政府性楼堂馆所、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编制、“三公”经费得到有效控制。加大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力度,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一批腐败分子得到应有惩处。

我们狠抓重大政策措施的落实,认真开展督查,引入第三方评估和社会评价,建立长效机制,有力促进了各项工作。

一年来,外交工作成果丰硕。习近平主席等国家领导人出访多国,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亚欧首脑会议、达沃斯论坛等重大活动。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亚信会议第四次峰会、博鳌亚洲论坛。积极参与多边机制建立和国际规则制定。大国外交稳中有进,周边外交呈现新局面,同发展中国家合作取得新进展,经济外交成果显著。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我们与各国的交往合作越来越紧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负责任大国形象日益彰显。

各位代表!

一年来取得的成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统揽全局、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不懈奋斗的结果。我代表国务院,向全国各族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表示诚挚感谢!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表示诚挚感谢!向关心和支持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各国朋友,表示诚挚感谢!

我们既要看到成绩,更要看到前进中的困难和挑战。投资增长乏力,新的消费热点不多,国际市场没有大的起色,稳增长难度加大,一些领域仍存在风险隐患。工业产品价格持续下降,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突出,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经济发展方式比较粗放,创新能力不足,产能过剩问题突出,农业基础薄弱。群众对医疗、养老、住房、交通、教育、收入分配、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等还有不少不满意的地方。有些地方环境污染严重,重大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政府工作还存在不足,有些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少数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乱作为,一些腐败问题触目惊心,有的为官不为,在其位不谋其政,该办的事不办。我们要直面问题,安不忘危,治不忘乱,勇于担当,不辱历史使命,不负人民重托。

一、2015年工作总体部署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化解各种矛盾和风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现代化,根本要靠发展,发展必须有合理的增长速度。同时,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关口,体制机制弊端和结构性矛盾是“拦路虎”,不深化改革和调整经济结构,就难以实现平稳健康发展。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切实抓好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第一要务。必须坚持不懈依靠改革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

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深度调整之中,复苏动力不足,地缘政治影响加重,不确定因素增多,推动增长、增加就业、调整结构成为国际社会共识。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还在加大,发展中深层次矛盾凸显,今年面临的困难可能比去年还要大。同时,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有巨大的潜力、韧性和回旋余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持续推进,发展基础日益雄厚,改革红利正在释放,宏观调控积累了丰富经验。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定必胜信念,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

新的一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稳增长调结构的紧要之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着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狠抓改革攻坚,突出创新驱动,强化风险防控,加强民生保障,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我们要把握好总体要求,着眼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双目标”,坚持稳政策稳预期和促改革调结构“双结合”,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推动发展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4.5%以内,进出口增长6%左右,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能耗强度下降3.1%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继续减少。

经济增长预期7%左右,考虑了需要和可能,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衔接,与经济总量扩大和结构升级的要求相适应,符合发展规律,符合客观实际。以这样的速度保持较长时期发展,实现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就会更加雄厚。稳增长也是为了保就业,随着服务业比重上升、小微企业增多和经济体量增大,7%左右的速度可以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各地要从实际出发,积极进取、挖掘潜力,努力争取更好结果。

做好今年政府工作,要把握好以下三点。

第一,稳定和完善宏观经济政策。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注重预调微调,更加注重定向调控,用好增量,盘活存量,重点支持薄弱环节。以微观活力支撑宏观稳定,以供给创新带动需求扩大,以结构调整促进总量平衡,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增效。今年拟安排财政赤字1.62万亿元,比去年增加2700亿元,赤字率从去年的2.1%提高到2.3%。其中,中央财政赤字l.12万亿元,增加1700亿元;地方财政赤字5000亿元,增加1000亿元。处理好债务管理与稳增长的关系,创新和完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适当发行专项债券。保障符合条件的在建项目后续融资,防范和化解风险隐患。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大力盘活存量资金,提高使用效率。继续实行结构性减税和普遍性降费,进一步减轻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负担。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广义货币M2预期增长12%左右,在实际执行中,根据经济发展需要,也可以略高些。加强和改善宏观审慎管理,灵活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平稳增长。加快资金周转,优化信贷结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降低社会融资成本,让更多的金融活水流向实体经济。

第二,保持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平衡。我国发展面临“三期叠加”矛盾,资源环境约束加大,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高投入、高消耗、偏重数量扩张的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必须推动经济在稳定增长中优化结构。既要稳住速度,确保经济平稳运行,确保居民就业和收入持续增加,为调结构转方式创造有利条件;又要调整结构,夯实稳增长的基础。要增加研发投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强质量、标准和品牌建设,促进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提高、水平提升,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加快培育新的增长点和增长极,实现在发展中升级、在升级中发展。

第三,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当前经济增长的传统动力减弱,必须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改造传统引擎,打造新引擎。一方面,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加大政府对教育、卫生等的投入,鼓励社会参与,提高供给效率。这既能补短板、惠民生,也有利于扩需求、促发展。另一方面,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我国有13亿人口、9亿劳动力资源,人民勤劳而智慧,蕴藏着无穷的创造力,千千万万个市场细胞活跃起来,必将汇聚成发展的巨大动能,一定能够顶住经济下行压力,让中国经济始终充满勃勃生机。政府要勇于自我革命,给市场和社会留足空间,为公平竞争搭好舞台。个人和企业要勇于创业创新,全社会要厚植创业创新文化,让人们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精神追求和自身价值。

今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我们要在完成“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的同时,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理念和科学的方法,做好“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谋划好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

三、把改革开放扎实推向纵深

改革开放是推动发展的制胜法宝。必须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全面深化改革,统筹兼顾,真抓实干,在牵动全局的改革上取得新突破,增强发展新动能。

加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改革力度。今年再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事项,全部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建立规范行政审批的管理制度。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进一步简化注册资本登记,逐步实现“三证合一”,清理规范中介服务。制定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公布省级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切实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地方政府对应当放给市场和社会的权力,要彻底放、不截留,对上级下放的审批事项,要接得住、管得好。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健全为企业和社会服务一张网,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和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依法保护企业和个人信息安全。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各级政府都要建立简政放权、转变职能的有力推进机制,给企业松绑,为创业提供便利,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所有行政审批事项都要简化程序,明确时限,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

多管齐下改革投融资体制。大幅缩减政府核准投资项目范围,下放核准权限。大幅减少投资项目前置审批,实行项目核准网上并联办理。大幅放宽民间投资市场准入,鼓励社会资本发起设立股权投资基金。政府采取投资补助、资本金注入、设立基金等办法,引导社会资本投入重点项目。以用好铁路发展基金为抓手,深化铁路投融资改革。在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领域,积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

不失时机加快价格改革。改革方向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大幅缩减政府定价种类和项目,具备竞争条件的商品和服务价格原则上都要放开。取消绝大部分药品政府定价,下放一批基本公共服务收费定价权。扩大输配电价改革试点,推进农业水价改革,健全节能环保价格政策。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全面实行居民阶梯价格制度。同时必须加强价格监管,规范市场秩序,确保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

推动财税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实行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管理制度,除法定涉密信息外,中央和地方所有部门预决算都要公开,全面接受社会监督。提高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一般公共预算的比例。推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制定盘活财政存量资金的有效办法。力争全面完成“营改增”,调整完善消费税政策,扩大资源税从价计征范围。提请修订税收征管法。改革转移支付制度,完善中央和地方的事权与支出责任,合理调整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

围绕服务实体经济推进金融改革。推动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成熟一家,批准一家,不设限额。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稳定其县域法人地位。发挥好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在增加公共产品供给中的作用。推出存款保险制度。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健全中央银行利率调控框架。保持人民币汇率处于合理均衡水平,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稳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扩大人民币国际使用,加快建设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完善人民币全球清算服务体系,开展个人投资者境外投资试点,适时启动“深港通”试点。加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实施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发展服务中小企业的区域性股权市场,开展股权众筹融资试点,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规模,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推出巨灾保险、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创新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大力发展普惠金融,让所有市场主体都能分享金融服务的雨露甘霖。

深化国企国资改革。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分类推进改革。加快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运营公司试点,打造市场化运作平台,提高国有资本运营效率。有序实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励和规范投资项目引入非国有资本参股。加快电力、油气等体制改革。多渠道解决企业办社会负担和历史遗留问题,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和健全企业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要加强国有资产监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切实提高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益。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注重发挥企业家才能,全面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增强各类所有制经济活力,让各类企业法人财产权依法得到保护。

继续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医药卫生、养老保险、事业单位、住房公积金等领域改革。发展需要改革添动力,群众期盼改革出实效,我们要努力交出一份为发展加力、让人民受益的改革答卷。

开放也是改革。必须实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开放的主动赢得发展的主动、国际竞争的主动。

推动外贸转型升级。完善出口退税负担机制,自2015年起增量部分由中央财政全额负担,让地方和企业吃上“定心丸”。清理规范进出口环节收费,建立并公开收费项目清单。实施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的政策措施,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发展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和市场采购贸易,扩大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点,增加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数量,提高服务贸易比重。实施更加积极的进口政策,扩大先进技术、关键设备、重要零部件等进口。

更加积极有效利用外资。修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重点扩大服务业和一般制造业开放,把外商投资限制类条目缩减一半。全面推行普遍备案、有限核准的管理制度,大幅下放鼓励类项目核准权,积极探索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修订外商投资相关法律,健全外商投资监管体系,打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参与境外基础设施建设和产能合作,推动铁路、电力、通信、工程机械以及汽车、飞机、电子等中国装备走向世界,促进冶金、建材等产业对外投资。实行以备案制为主的对外投资管理方式。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规模,对大型成套设备出口融资应保尽保。拓宽外汇储备运用渠道,健全金融、信息、法律、领事保护服务。注重风险防范,提高海外权益保障能力。让中国企业走得出、走得稳,在国际竞争中强筋健骨、发展壮大。

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合作建设。加快互联互通、大通关和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构建中巴、孟中印缅等经济走廊。扩大内陆和沿边开放,促进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发展,提高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发展水平。积极推动上海和广东、天津、福建自贸试验区建设,在全国推广成熟经验,形成各具特色的改革开放高地。

统筹多双边和区域开放合作。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推动信息技术协定扩围,积极参与环境产品、政府采购等国际谈判。加快实施自贸区战略,尽早签署中韩、中澳自贸协定,加快中日韩自贸区谈判,推动与海合会、以色列等自贸区谈判,力争完成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谈判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建设亚太自贸区。推进中美、中欧投资协定谈判。中国是负责任、敢担当的国家,我们愿做互利共赢发展理念的践行者、全球经济体系的建设者、经济全球化的推动者。

四、协调推动经济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

稳增长和调结构相辅相成。我们既要全力保持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又要积极促进经济转型升级、行稳致远。

加快培育消费增长点。鼓励大众消费,控制“三公”消费。促进养老家政健康消费,壮大信息消费,提升旅游休闲消费,推动绿色消费,稳定住房消费,扩大教育文化体育消费。全面推进“三网”融合,加快建设光纤网络,大幅提升宽带网络速率,发展物流快递,把以互联网为载体、线上线下互动的新兴消费搞得红红火火。建立健全消费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召回制度,严肃查处制售假冒伪劣行为,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扩大消费要汇小溪成大河,让亿万群众的消费潜力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

增加公共产品有效投资。确保完成“十二五”规划重点建设任务,启动实施一批新的重大工程项目。主要是:棚户区和危房改造、城市地下管网等民生项目,中西部铁路和公路、内河航道等重大交通项目,水利、高标准农田等农业项目,信息、电力、油气等重大网络项目,清洁能源及油气矿产资源保障项目,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等项目,节能环保和生态建设项目。今年中央预算内投资增加到4776亿元,但政府不唱“独角戏”,要更大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更多领域。铁路投资要保持在8000亿元以上,新投产里程8000公里以上,在全国基本实现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联网,使交通真正成为发展的先行官。重大水利工程已开工的57个项目要加快建设,今年再开工27个项目,在建重大水利工程投资规模超过8000亿元。棚改、铁路、水利等投资多箭齐发,重点向中西部地区倾斜,使巨大的内需得到更多释放。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坚持“三农”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

今年粮食产量要稳定在5.5亿吨以上,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坚守耕地红线,全面开展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推进土地整治,增加深松土地1333万公顷。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加快新技术、新品种、新农机研发推广应用。引导农民瞄准市场调整种养结构,支持农产品加工特别是主产区粮食就地转化,开展粮食作物改为饲料作物试点。综合治理农药兽药残留等问题,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

新农村建设要惠及广大农民。突出加强水和路的建设,今年再解决60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0万公里,全面完成西部边远山区溜索改桥任务。力争让最后20多万无电人口都能用上电。以垃圾、污水为重点加强环境治理,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势头。持续打好扶贫攻坚战,深入推进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难度再大,今年也要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人以上。

推进农业现代化,改革是关键。要在稳定家庭经营的基础上,支持种养大户、家庭农牧场、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推进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做好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审慎开展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集体产权制度等改革试点。在改革中,要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农民利益有保障。深化供销社、农垦、种业、国有林场林区等改革,办好农村改革试验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改进农产品目标价格补贴办法。加强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和管理。无论财政多困难,惠农政策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支农资金只能增加不能减少。

推进新型城镇化取得新突破。城镇化是解决城乡差距的根本途径,也是最大的内需所在。要坚持以人为核心,以解决三个1亿人问题为着力点,发挥好城镇化对现代化的支撑作用。

加大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力度。今年保障性安居工程新安排740万套,其中棚户区改造580万套,增加110万套,把城市危房改造纳入棚改政策范围。农村危房改造366万户,增加100万户,统筹推进农房抗震改造。住房保障逐步实行实物保障与货币补贴并举,把一些存量房转为公租房和安置房。对居住特别困难的低保家庭,给予住房救助。坚持分类指导,因地施策,落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城镇化难点问题。抓紧实施户籍制度改革,落实放宽户口迁移政策。对己在城镇就业和居住但尚未落户的外来人口,以居住证为载体提供相应基本公共服务,取消居住证收费。建立财政转移支付与市民化挂钩机制,合理分担农民工市民化成本。建立规范多元可持续的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坚持节约集约用地,稳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和拓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加强资金和政策支持,扩大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

提升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制定实施城市群规划,有序推进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同城化。完善设市标准,实行特大镇扩权增能试点,控制超大城市人口规模,提升地级市、县城和中心镇产业和人口承载能力,方便农民就近城镇化。发展智慧城市,保护和传承历史、地域文化。加强城市供水供气供电、公交和防洪防涝设施等建设。坚决治理污染、拥堵等城市病,让出行更方便、环境更宜居。

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统筹实施“四大板块”和“三个支撑带”战略组合。在西部地区开工建设一批综合交通、能源、水利、生态、民生等重大项目,落实好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政策措施,加快中部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和网络等建设,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支持力度,完善差别化的区域发展政策。把“一带一路”建设与区域开发开放结合起来,加强新亚欧大陆桥、陆海口岸支点建设。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在交通一体化、生态环保、产业升级转移等方面率先取得实质性突破。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有序开工黄金水道治理、沿江码头口岸等重大项目,构筑综合立体大通道,建设产业转移示范区,引导产业由东向西梯度转移。加速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升级。加强中西部重点开发区建设,深化泛珠三角等区域合作。

我国是海洋大国,要编制实施海洋战略规划,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提高海洋科技水平,强化海洋综合管理,加强海上力量建设,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妥善处理海上纠纷,积极拓展双边和多边海洋合作,向海洋强国的目标迈进。

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制造业是我们的优势产业。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采取财政贴息、加速折旧等措施,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坚持有保有压,化解过剩产能,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开发利用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技术,着力在一些关键领域抢占先机、取得突破。

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是竞争高地。要实施高端装备、信息网络、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等重大项目,把一批新兴产业培育成主导产业。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国家已设立400亿元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要整合筹措更多资金,为产业创新加油助力。

服务业就业容量大,发展前景广。要深化服务业改革开放,落实财税、土地、价格等支持政策以及带薪休假等制度,大力发展旅游、健康、养老、创意设计等生活和生产服务业。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强大型农产品批发、仓储和冷链等现代物流设施建设,努力大幅降低流通成本。

以体制创新推动科技创新。创新创造关键在人。要加快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扩大股权和分红激励政策实施范围,完善科技成果转化、职务发明法律制度,使创新人才分享成果收益。制定促进科研人员流动政策,改革科技评价、职称评定和国家奖励制度,推进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引进国外高质量人才和智力。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行动计划,依法打击侵权行为,切实保护发明创造,让创新之树枝繁叶茂。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要落实和完善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扶持等普惠性政策,鼓励企业增加创新投入。支持企业更多参与重大科技项目实施、科研平台建设,推进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大力发展众创空间,增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办好国家高新区,发挥集聚创新要素的领头羊作用。中小微企业大有可为,要扶上马、送一程,使“草根”创新蔚然成风、遍地开花。

提高创新效率重在优化科技资源配置。要改革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方式,建立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政府重点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和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研究,鼓励原始创新,加快实施国家科技重大项目,向社会全面开放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把亿万人民的聪明才智调动起来,就一定能够迎来万众创新的浪潮。

五、持续推进民生改善和社会建设

立国之道,惟在富民。要以增进民生福祉为目的,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改革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进步。

着力促进创业就业。坚持就业优先,以创业带动就业。今年高校毕业生749万人,为历史最高。要加强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鼓励到基层就业。实施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支持到新兴产业创业。做好结构调整、过剩产能化解中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工作。统筹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落实和完善失业保险支持企业稳定就业岗位政策。全面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健全劳动监察和争议处理机制,让法律成为劳动者权益的守护神。

加强社会保障和增加居民收入。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提高10%。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统一由55元提高到70元。推进城镇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降低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缴费率。完善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落实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措施,同步完善工资制度,对基层工作人员给予政策倾斜。在县以下机关建立公务员职务和职级并行制度。加强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全面实施临时救助制度,让遇到急难特困的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对困境儿童、高龄和失能老人、重度和贫困残疾人等特困群体,健全福利保障制度和服务体系。继续提高城乡低保水平,提升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提高工资和保障标准等政策的受益面广,各级政府一定要落实到位。民之疾苦,国之要事,我们要竭尽全力,坚决把民生底线兜住兜牢。

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教育是今天的事业、明天的希望。要坚持立德树人,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深化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改革、高等院校综合改革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加快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改善薄弱学校和寄宿制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落实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政策,完善后续升学政策。全面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通过对口支援等方式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继续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加强特殊教育、学前教育、继续教育和民族地区各类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切实把教育事业办好,我们要保证投入,花好每一分钱。要畅通农村和贫困地区学子纵向流动的渠道,让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

加快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财政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320元提高到380元,基本实现居民医疗费用省内直接结算,稳步推行退休人员医疗费用跨省直接结算。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加强全科医生制度建设,完善分级诊疗体系。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在100个地级以上城市进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破除以药补医,降低虚高药价,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通过医保支付等方式平衡费用,努力减轻群众负担。鼓励医生到基层多点执业,发展社会办医。开展省级深化医改综合试点。加快建立医疗纠纷预防调解机制。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由35元提高到40元,增量全部用于支付村医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方便几亿农民就地就近看病就医。加强重大疾病防控。积极发展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推进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改革。健康是群众的基本需求,我们要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水平,打造健康中国。

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更好文化发展成果。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和创造源泉。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档案等事业,重视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提高国民素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逐步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扩大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范围,发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作用,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拓展中外人文交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发展全民健身、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做好2022年冬奥会申办工作。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深化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改革,加快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支持群团组织依法参与社会治理,发展专业社会工作、志愿服务和慈善事业。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设施,发展社区和居家养老。为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提供关爱服务,建立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制度,切实保障妇女儿童权益。提高公共突发事件防范处置和防灾救灾减灾能力。做好地震、气象、测绘、地质等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加强人民调解工作,完善法律援助制度,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把信访纳入法治轨道,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深化平安中国建设,健全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惩治暴恐、黄赌毒、邪教、走私等违法犯罪行为,发展和规范网络空间,确保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人的生命最为宝贵,要采取更坚决措施,全方位强化安全生产,全过程保障食品药品安全。

打好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攻坚战。环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要铁腕治理。今年,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要降低3.1%以上,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都要减少2%左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要分别减少3%左右和5%左右。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行区域联防联控,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推动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促进重点区域煤炭消费零增长。推广新能源汽车,治理机动车尾气,提高油品标准和质量,在重点区域内重点城市全面供应国五标准车用汽柴油。2005年底前注册营运的黄标车今年要全部淘汰。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扩大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江河湖海水污染、水污染源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行从水源地到水龙头全过程监管。加强土壤污染防治。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做好环保税立法工作。我们一定要严格环境执法,对偷排偷放者出重拳,让其付出沉重的代价;对姑息纵容者严问责,使其受到应有的处罚。

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关乎发展与民生。要大力发展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能,积极发展水电,安全发展核电,开发利用页岩气、煤层气。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节能。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进工业废物和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我国节能环保市场潜力巨大,要把节能环保产业打造成新兴的支柱产业。

森林草原、江河湿地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绿色财富,必须倍加珍惜。要推进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拓展重点生态功能区,办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开展国土江河综合整治试点,扩大流域上下游横向补偿机制试点,保护好三江源。扩大天然林保护范围,有序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今年新增退耕还林还草66.7万公顷,造林600万公顷。生态环保贵在行动、成在坚持,我们必须紧抓不松劲,一定要实现蓝天常在、绿水长流、永续发展。

六、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我们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坚持依宪施政,依法行政,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宪法是我们根本的活动准则,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都必须严格遵守。要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依法全面履行职责,所有行政行为都要于法有据,任何政府部门都不得法外设权。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加快推进综合执法,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一切违法违规的行为都要追究,一切执法不公正不文明的现象都必须纠正。

坚持创新管理,强化服务,着力提高政府效能。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尽可能采用购买服务方式,第三方可提供的事务性管理服务交给市场或社会去办。扎实开展政府协商,积极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重视发挥智库作用。全面实行政务公开,推广电子政务和网上办事。各级政府要自觉接受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接受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我们的所有工作都要全面接受人民的监督,充分体现人民的意愿。

坚持依法用权,倡俭治奢,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认真落实党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持不懈纠正“四风”,继续严格执行国务院“约法三章”。腐败现象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权力寻租,要以权力瘦身为廉政强身,紧紧扎住制度围栏,坚决打掉寻租空间,努力铲除腐败土壤。加强行政监察,发挥审计监督作用,对公共资金、公共资源、国有资产严加监管。始终保持反腐高压态势,对腐败分子零容忍、严查处。对腐败行为,无论出现在领导机关,还是发生在群众身边,都必须严加惩治。

坚持主动作为,狠抓落实,切实做到勤政为民。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精神面貌要有新状态。广大公务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始终把为人民谋发展增福祉作为最大责任,始终把现代化建设使命扛在肩上,始终把群众冷暖忧乐放在心头。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职责,狠抓贯彻落实,创造性开展工作。完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对实绩突出的要大力褒奖,对工作不力的要约谈诫勉,对为官不为、懒政怠政的要公开曝光、坚决追究责任。

各位代表!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责任。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大对欠发达的民族地区支持力度,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推进兴边富民行动,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及特色村镇,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组织好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定会更加繁荣昌盛、幸福安康。

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促进宗教关系和谐,维护宗教界合法权益,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我们要更好发挥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参与祖国现代化建设、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推进中外交流合作的独特作用,使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向心力不断增强。

各位代表!

建设巩固的国防和强大的军队,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根本保障。要紧紧围绕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统筹抓好各方面各领域军事斗争准备,保持边防海防空防安全稳定。全面加强现代后勤建设,加大国防科研和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建设力度,发展国防科技工业。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提高国防和军队建设法治化水平。加强现代化武装警察力量建设。增强全民国防意识,推进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坚持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各级政府要始终如一地关心和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坚定不移地巩固和促进军政军民团结。

各位代表!

我们将坚定不移地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方针,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全力支持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和政府依法施政,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推进民主,促进和谐。加强内地与港澳各领域交流合作,继续发挥香港、澳门在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特殊作用。我们坚信,有中央政府一以贯之的大力支持,不断提升港澳自身竞争力,香港、澳门就一定能够保持长期繁荣稳定。

我们将坚持对台工作大政方针,巩固两岸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政治基础,保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正确方向。努力推进两岸协商对话,推动经济互利融合,加强基层和青少年交流。依法保护台湾同胞权益,让更多民众分享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我们期待两岸同胞不断增进了解互信,密切骨肉亲情,拉近心理距离,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贡献力量。我们坚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不可阻挡、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各位代表!

我们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开放战略,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维护我国公民和法人海外合法权益,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深化与各大国战略对话和务实合作,构建健康稳定的大国关系框架。全面推进周边外交,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维护共同利益。积极参与国际多边事务,推动国际体系和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办好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相关活动,同国际社会共同维护二战胜利成果和国际公平正义。我们愿与世界各国携手并肩,维护更加持久的和平,建设更加繁荣的世界。

各位代表!

时代赋予中国发展兴盛的历史机遇。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凝神聚力,开拓创新,努力完成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4篇: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年代标准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年代,按下列标准确认和标示。 1 纪年采用标准

采用公元纪年、历史(朝代)纪年和考古学年代三种。各类纪年均按国家规定的方法标示。

2 时限划分标准

2.1古代文物年代上限为旧石器时代,下限为清代。

2.2 近现代文物年代自公元1840年至当代。

3 确定纪年的方法

3.1 古遗址:依据文化遗存确定年代。

3.2 古墓葬:依据结构形制、随葬品及墓志铭等确定年代。

3.3 古建筑:依据现存建筑物形制、结构特点及相关题记等确定年代。

3.4 石窟寺及石刻:石窟寺依据洞窟及造像形制、题记、文献等确定年代。石刻依据形制、内容等确定年代。

3.5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3.5.1 重要历史事件发生地和纪念地,依据重要事件发生的时间确定年代。

3.5.2 重要机构旧址,依据机构占用时间确定年代。

3.5.3 行业性建筑和典型风格建筑及构筑物,依据始建时间确定年代。

3.5.4 名人故居、旧居,依据名人出生、居住时间确定年代。

3.5.5 名人墓、烈士墓及纪念设施,墓葬依据墓主人埋葬或迁葬以及陵园设立时间确定年代,纪念设施依据设立时间确定年代。

4 年代标示规则

4.1 史前文物用考古学年代,如: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

古代文物用历史朝代纪年,年代明确的同时用公元纪年;个别地区历史朝代纪年不明确的可使用考古学年代。

地方政权控制时期用国家认定的“中国历史年表”中的政权纪年标示,并用公元纪年标示。

示例:

大理国仁寿三年(1238)

近现代文物用公元纪年,公元纪年不详的用“清末”、“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标示。

4.2 含两个以上连续时代的,应标示起止时代;时代不连续的,中间用顿号间隔;不能确认具体时代的,应标示跨度年代;时代不详的,标示“不详”。

示例1:

唐—元

示例2:

新石器时代、商、汉

示例3:

商周、唐宋

4.3 用历史朝代纪年和公元纪年同时标示的,先标示朝代纪年,同时在括号内标示公元纪年。

示例:

清康熙五年(1666)

4.4 历史朝代标示容易产生歧义的,可遵循以下原则:

4.4.1 夏商周:年代明确的分别标示为夏、商、西周、春秋。商或周不明确的可标示为商周,西周或春秋不明确的可标示为周。

4.4.2 汉代:分为西汉、东汉,不明确的标示为汉代。

4.4.3 三国:具体分为三国魏、三国蜀、三国吴,不明确的标示为三国。

4.4.4 晋代:分为西晋、东晋,不明确的标示为晋代。

4.4.5 十六国:可标示时代及国别;不明确的标示为十六国。

示例:

十六国前燕

4.4.6 南北朝:标示南北朝各代;不明确的可标示为北朝、南朝或南北朝。

示例:

北魏

4.4.7 五代十国:标示时代及国别;不能确定的可标示为五代十国。

示例:

五代后唐

4.4.8 宋代:分为北宋、南宋,不明确的可标示为宋代。

第5篇:某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汇报材料

市文物普查领导小组:

我县在2008年3月接到《保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保山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施方案的通知》后立即贯彻执行,拟定我县文物普查实施方案,成立普查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名单:组长:县人民政府常务副县长张卫国、副组长: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徐加曾、文体局局长穆尚勇,成员:发展和改革局、财政局、国土资源局、民政局、建设局、水利局、林业局、交通局统计局、民宗局、人武部的副局长)和普查办公室(普查办公室设在文物管理所),某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汇报材料。

一、召开文物普查会议情况:

(1)、2008年3月31日我县一行11人(由局长、副局长带队,县文物管理所4人、乡镇文化站站长5人),到保山参加保山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骨干培训,并全部取得普查员资格证书。

(2)、2008年5月16日我县召开**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员培训(参会人员:13个乡镇的分管领导及文化站站长,保山市文广局分管领导杨志华、市文博科徐明高科长到会指导)。

(3)、2008年12月29日我县召开专题会议,对全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领导小组扩大会议精神进行了及时传达,通报了全县“三普”工作进展情况。县委常委、县人民常务副县长、县“三普”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张卫国结合**实际,作了具体安排,进一步明确了目标及责任。县“三普”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人、13个乡镇镇长、分管领导、文化站站长、文物管理所全体工作人员参加了会议。

(4)、我县每次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成员会、普查办办公会议上各级领导都对此次普查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作了强调和要求。

(5)、文体局每次例会学习,局机关领导都非常关心“三普”的进展情况,并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进行各方面的协商和解决,使我县的“三普”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二、签订政府责任书情况

县分管领导、县委常委、县人民常务副县长、县“三普”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张卫国与我县13个乡镇的主要领导签订了目标责任书,以确保普查工作的顺利进行。各乡镇参照县普查实施方案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和普查办公室。

三、启动率、覆盖率、完成率

我县于2008年11月28日正式启动野外普查,对辖区的13个乡镇、126行政村(社区),覆盖率达100%。已知的文物线索已全部完成野外普查。

四、复查、新发现文物点情况

此次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复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新发现文物点69处,合计77处。其中:古遗址11处(达丙村遗址、腊邑村遗址、柯街村遗址、大城村遗址、德斯里遗址、右甸古城墙遗址、广邑寺遗址、东山寺遗址、仙岳寺遗址、芒赖村遗址、龙泉村遗址);古墓葬4处(杜忠墓、阿公墓、秦太太墓、广邑寺火葬墓群);古建筑12处(赵德裕民居、马棒缅寺、翁堵石桥、扁里文笔塔、李跃武民居、张显顺民居、永定桥、长顺桥、梅清河桥、宝华寺、锁水阁、龙潭寺);石窟寺1处(石洞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49处,工作汇报《某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汇报材料》。

五、落实文物普查和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及资金使用情况

2008年省财政拨款4万元、县财政拨款10万元文物普查专项经费,此款项主要用于购买普查办公用品(主要包括摄像机、台式电脑、扫描仪等,共使用经费约9万元)和普查启动资金。2009年省财政拨款4.32万元、县财政专项补助5万元,主要用于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制图、电子文档、纸质文档的制作,以及普查队员野外普查补助、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办公用品的耗材等。全部拨款均由文体局统一管理,普查队所用资金由局长核实同意,实报实销。

六、普查数据整理、录入、汇总及档案制作情况

目前我们基本完成普查采集数据汇总整理、梳理、核实确认,并进行电子文档,纸质文档制作。

七、开展文物普查的做法和经验

(1)、首先在全县范围内作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宣传,其次在县电视台播放普查宣传资料和公告。

(2)、在县城显眼位置粘贴普查宣传资料,在集镇上发放普查宣传资料。

(3)、要求乡镇文化站在各乡镇粘贴普查宣传资料,在各自的辖区收集文物线索并及时上报县普查办公室。

(4)、普查办的工作人员从各种书籍中寻找有价值的文物资料和线索(书籍主要包括县志、文史资料、文学刊物)。

我们的工作经验主要是:领导重视,并且身先士卒,积极为野外普查提供便利。依托乡镇文化站提供的文物线索和普查办掌握的文物线索相结合,进行野外普查,在野外普查工作中充分发挥“三老”(老干部、老军人、老教师)的作用,以及对本地的文物线索知情者、老人进行寻访和询问。在2009年5月30日野外普查基本结束后,我们实施了文物普查野外普查“回头看”的措施(其主要实施步骤是,县普查办再次在县电视台播放公告,征集文物线索,并对提供有重要价值线索的个人进行精神和物质的奖励;通知各乡镇对自己辖区内的文物线索进行再搜集),确保在我县辖区内不出现漏查文物点现象。截止2009年7月31日普查办接到4处新发现文物点报告,我们及时对4处文物点进行普查。

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由于我县普查组成员年龄偏大,知识结构单一,对此次文物普查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在普查工作中对文物点的数据采集、认定、归类、电子文档和纸质文档录入中出现一些纰漏,使普查后期的各项工作有些滞后。

九、目前在实地文物调查阶段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及问题

我们目前存在的困难主要是:文字的表达叙述、图纸的制作、地图的登录等工作方面的准确性与符合标准与否,计算机操作等几方面的困难和问题。我县属国家级贫困县,县财政较困难,普查后期工作十分艰巨。以上困难和问题恳请省、市普查办的领导专家给予指导帮助。

(思想汇报网--大家写汇报的秘书--)

第6篇: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报告编制规范

一、编制目的

全面掌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的基本情况,特别是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以来的发展态势,全面分析文物普查、文物保护事业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全面总结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情况,为提高政府文物管理水平和文物保护水平奠定良好基础,为研究制定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文物保护事业发展战略、规划、政策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文物保护工作者和社会公众提供统计信息服务。

二、编制依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实施条例

(二)《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

(三)《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

(四)《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施方案》

三、适用范围

县级以上行政区域(含县级)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普查报告)。

四、编制原则

(一)全面性

要站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文物保护事业发展的全局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整体上编制普查报告,反映我国不可移动文物的基本国情,分析文物保护事业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关联性,确认文物普查的重大价值。

(二)完整性

普查报告内容要齐全,要系统总结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进程和工作成果,要深入分析不可移动文物特别是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以来的发展态势,要以普查数据资料的统计分析为基础提供政策建议。

(三)真实性

原始资料编录要符合规范要求,准确完备。普查报告整理汇总的普查数据资料必须严格以原始数据资料为依据,不得多报、漏报、乱报普查数据资料,不得编造、伪造、篡改普查数据资料,不得强令、授意提供虚假的普查数据资料。编制人员应当对整理、汇总的普查数据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

(四)规范性

普查报告应遵照统一的体例、格式要求进行编制。普查报告的内容安排及说明文字,要讲究逻辑性,做到内容编制齐全,章节编排合理,重点突出,表述条理清晰。

普查报告采用术语必须严谨,按照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施方案、标准、规范的要求严格正确地引用术语,不得自行创造术语和定义术语。图件编制必须规范实用,附图、附表、附件齐全,整洁美观。文字表达必须准确、顺畅、简练。

五、编制内容和重点

普查报告编制主要包括六部分内容:普查工作背景、普查工作情况、不可移动文物普查数据汇总、不可移动文物普查数据分析、普查主要成果和政策建议。

普查报告编制要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资料的量化分析为重点,突出文物普查对于国情国力调查和文物保护事业的重大价值,突出文物保护事业发展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性。

六、编制体例

(一)普查报告体例包括:封面、扉页、内容摘要、目录、正文、附件、后记。

(二)说明:

1.封面的内容

包括:报告名称、编制单位署名和编制日期。

1.1 报告名称:XXX(该级行政区域名称)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报告;

1.2 编制单位署名:XXX(该级行政区域名称)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

1.3 编制日期:报告编制完成日期。

2.扉页的内容

同于封面。

3.内容摘要

主要介绍普查工作情况和普查成果。

4.目录内容

排列到三级标题。如第一部分;一;

(一)。

5.正文内容

体例要求见附件。

6.附件内容

为XXX(该级行政区域名称)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统计表、XXX(该级行政区域名称)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分布地图及其他重要的表格、图件。

7.后记内容

为普查报告的补充说明和编制人员的简要情况。

七、编制步骤

(一)选定人员成立普查报告编制项目组,实行项目组长负责制,进行组织落实;

(二)开展培训,使编制人员了解普查报告的编制方法、内容与要求。

(三)制定普查报告编制的总体实施计划,明确普查报告的范围、重点和深度要求,按照总体实施计划进行人员分工,做到任务明确、各负其责。

(四)收集整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原始数据资料;

(五)编制《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报告》;

(六)研讨并修订《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报告》;

(七)验收《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报告》。

八、编制要求

(一)组织要求:普查报告编制按照全国统一领导、地方负责的原则组织实施。各级行政区域第三次文物普查办公室具体负责普查报告编制的组织工作,选调强有力的编制人员组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报告》编制项目组。

(二)工作要求:普查报告要体现 “组织严密、流程规范、数据准确、问题找准、科学建议”的总体要求。

(三)经费使用要求:普查报告编制经费要专款专用,不得挤占挪用。

(四)数据公布要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及相关成果按照国家规定的方法和程序予以公布。编制人员负有保密义务,不得擅自对外公布普查数据资料。

(五)时间要求:年月日前完成。

九、印制要求

(一)排版要求:

1.字体:封面、扉页为初号黑体;前言、目录、正文、后记为宋体四号。

2.行距:20磅。

3.图件:彩图标示。

4.页码:用5号阿拉伯数字标注在各页下方正中。

(二)纸张要求:

1.规格:大16开本(210X 297mm)

2.封面颜色为酱红色,纸张为铜版纸,重量为250克/平方米。

3.内页纸张为铜版纸,重量为157克/平方米。

(三)册数要求:100册。

十、报送要求

(一)审核要求: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办公室和领导小组审核并在普查报告扉页上签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文物行政部门代章。

(二)时间要求:年月日前统一报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办公室

(三)册数要求:50册

具体参见附件: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报告》正文体例

附件: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报告》正文体例

第一部分普查工作背景

第二部分普查工作情况

一、普查工作过程

(一)普查准备阶段

(二)调查登记阶段

(三)数据处理阶段

(四)分析发布阶段

(五)总结表彰阶段

二、普查工作方法

(一)组织保障

(二)物质保障

(三)工作流程

(四)人员选调与培训

(五)经费投入与使用:普查经费总投入、中央财政投入和地方自筹资金比例统计;普查经费使用情况汇总。注:普查经费投入与普查经费使用分布情况的表格统计表、数量树状图、比例饼状图

(六)制度建设

(七)宣传动员

(八)数据质量控制:(数据采集与数据处理)

三、普查工作成果

(一)普查机制建设(包括制度规章)

(二)普查方法和普查技术创新

(三)普查仪器设备配置

普查仪器设备数量汇总、普查新仪器设备配备情况统计、普查仪器设备归属情况统计、普查仪器设备使用情况统计、普查新仪器设备使用情况统计。

(四)普查队伍建设

普查人员数量汇总,普查在职人员和临时人员比例统计,普查人员学历和职称、职务分布情

况统计。

(五)科研成果汇总

注:每项统计数据均需表格统计表、数量树状图、比例饼状图。

第三部分不可移动文物普查数据汇总

一、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不可移动文物、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其他文物的总量统计。

按照《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分类标准》,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其他文物的分类统计。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不可移动文物、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其他文物的单体文物情况(类别、数量)的分类统计。

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不可移动文物、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其他文物的发现类别(二次普查、其他普查、三次普查)的分类统计。

三、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不可移动文物、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其他文物的年代的分类统计。

四、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不可移动文物、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其他文物的占地面积的分类统计。

五、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不可移动文物、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其他文物的资料情况[包括图纸、照片、标本(类别和数量)和其他资料]的分类统计。

注:每项统计数据均需表格统计表、数量树状图、比例饼状图或地域分布图。

第四部分不可移动文物普查数据分析

一、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不可移动文物的发展态势分析

(一)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不可移动文物、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其他文物的所有权(国家所有、集体所有、私人所有、其他)分析。

(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不可移动文物、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其他文物的使用单位(文物、企业、学校、军队、宗教、旅游、个人、其他)情况分析。

(三)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不可移动文物、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其他文物的保存状况分析,包括现存状态(存在、消失)与现状评估(好、较好、一般、较差、差)分析。

(四)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不可移动文物、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其他文物的损害变化原因(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分析。

(五)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不可移动文物、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其他文物的环境状况(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分析。

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与文物保护事业发展的关系分析

三、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分析。

第五部分文物普查主要成果

XXX省(直辖市、自治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主要成果汇总数据。包括:

一、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不可移动文物、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其他文物的总量统计。

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不可移动文物编码系统建立情况汇总。

三、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不可移动文物分布电子地图和地籍系统建立情况汇总。

四、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不可移动文物信息管理系统建立情况汇总。

五、《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县级不可移动文物名录》编制情况汇总。

六、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普查队伍建设情况汇总。

七、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普查仪器设备配置编制情况汇总。

第六部分政策建议

一、文物普查工作建议

从组织保障、物质保障、工作流程、人员选调与培训、经费投入与使用、制度建设、宣传动员、数据质量控制等方面提出建议。

二、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建议。

三、文物保护事业发展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发展建议。

第7篇:溧阳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情况汇报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

我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自2007年实施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镇(区)党委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重视支持下,在全体普查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下,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为我市更好地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下面,就我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有关情况向大家作简要汇报:

一、我市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基本情况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一项国家工程,同时也是一项基础工程,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自2007年4月开始,至2011年12月结束,历时近五年。由于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涉及面广、专业性强、持续时间长,为了规范、有序、高质量地完成我市普查工作,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常州市有关文件精神,分三个阶段认真做好有关工作开展:

第一阶段从2007年4月至9月,主要任务是做好相关准备工作。一是成立了市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和普查队,出台了《溧阳市政府关于做好全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意见》,制定了《溧阳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施方案》,切实加强工作领导,为普查工作打好组织基础。二是对普查队成员和各镇文体站长进行了系统的文物普查科学管理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建立健全了市、

1 镇、村三级普查工作联系网络,出台了相关工作制度,为普查工作打好工作基础。三是收集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已登记的各个文物保护点的基础资料,尤其是具有溧阳特色的土墩墓的有关资料,掌握了比较充分的普查线索,为普查工作打好材料基础。四是落实了36万元的普查专项资金,采购了全站仪、经纬仪、定位仪、电脑、录音笔等设备,为普查工作打好硬件装备基础。

第二阶段从2007年10月至2009年12月,主要任务是开展野外实地调查。这阶段是整个文物普查工作中时间最长、工作量最大、最艰苦、最重要的一部分,通过调查走访,摸排信息,查找线索,对全市各个文物点分别进行现场勘查,利用罗盘测量、手绘草图等传统方法和全站仪、数码相机、GPS定位仪等现代技术,多方面、全方位地记录采集各文物点的面积、坐标、地形、地貌等测量数据,力求真实反映不可移动文物的特征、全貌,在实地勘查的基础上,按要求填写《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并上报。市普查队共出动700余人次,野外工作天数达到200余天,足迹遍布全市各个村庄,共走访踏查行政村291个(合并前),居委会51个,野外调查率为100%,调查覆盖率为100%,实际勘查文物点达到521处,取得文物照片956张,图纸834张,调查录音资料30个小时,为最终取得出色的普查成果奠定了基础。

第三阶段从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主要任务是汇总总结实地调查成果。一是严格按照国家文物局和省文物局相关要求,两次对普查数据进行修正,确保普查成果质量。二是按上级统一部署,做好重要文物点的提升工作,积极申报为各级文物保

2 护单位。三是做好普查档案工作,建立文物基础台账,为更好的保护文物提供信息支持。四是做好普查报告编制,全面总结普查工作情况。

二、我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取得的成果

通过三个阶段普查工作的开展,我市的普查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通过文物普查,摸清了文物家底。经过省文物局的最终审核,我市登记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点共有494处,其中新发现文物点303处,复查文物点191处,几项数据在常州地区均居首位。在这些文物点中,共有古遗址78处,古墓葬171处,古建筑140处,石刻46处,近现代代表性建筑56处,其它类别文物3处,另外已消失的文物点有45处。文物普查工作的开展,使我们对我市的文物资源有了全面的掌握,为今后分门别类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依据。

二是通过文物普查,提升了保护水平。文物普查的最终目的是使文化遗产资源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按照《文物保护法》的规定,在普查中被登记、注册的文物点受到法律保护,使我市在普查中新发现的300多处文物点有了法律保障。同时,我们还选择了一批具有较高价值的文物点,积极申报为文物保护单位,目前,申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旧址、淳化阁贴、中华曙猿化石地点等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神墩遗址、观莲桥、舍头桥等5处文物点已被省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保单位。另外,我们已将古官道、《元教授林公殉节处碑记》石刻、塘马战斗烈士陵园等3处文物点公布为溧阳市文物保护单位,同

3 时,经过进一步梳理筛选,提出了新一批2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今天将请在座的各位进行评审。

三是通过文物普查,增强了文物意识。我们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为契机,向全社会宣传文物普查的目的、意义和内容,全面宣传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文物的社会价值、文物保护知识、文物普查知识,宣传文物事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文物普查开展的宣传工作,使全社会增强了文物保护意识,营造了各级领导重视、群众关心支持的文物工作氛围,形成了有利于开展文物保护工作的有效机制和良好局面。

四是通过文物普查,锻炼了人员队伍。文物普查工作,面广量大,需要深入乡村调查了解,取得第一手的信息资料,由于我市普查组人员少、任务重,同时我市又是丘陵山区,给普查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在普查工作中,我市普查队队员充分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累、三不怕危险的精神,克服困难、翻山越岭、进村入户,坚持在一线开展工作,不放过一丝线索,确保了普查数量和质量。通过普查工作,进一步提高了我市文物队伍的专业素质,培养了一批肯吃苦、懂业务、掌握情况的青年人才,为持续做好文物保护工作积累了经验。

我市文物普查工作,得到了上级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誉,我市普查办被省文物局评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档案资料先进单位,一名普查工作人员被评为普查档案工作先进个人,一名一线普查组工作人员被评为常州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工作先进个人;我市新发现文物点“古官道”入选《江苏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一书,牛场村窑址群、秦堂山遗址入选“常

4 州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十大新发现”。这些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在此,我代表市文化广电体育局向关心支持我们开展文物普查工作的各位领导、各位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

三、文物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尽管我市文物普查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从文物保护的角度看,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一是各个文物点的保护现状不容乐观。通过普查发现,我市有很多文物点已经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损坏,其中有45处文物点已经消失,这是我们不可弥补的损失,即使是一些文物保护单位,有很多也亟待修缮,存在各种安全隐患。尤其是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在积极发展村级经济、改善村民生活条件的驱动下,文物也成为开发利用的对象,使文物生存环境面临新的困境。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如何处理好“新”和“旧”的关系,如何使历史文脉传承下去,是一个应该认真思考并妥善解决的问题。

二是全社会的文物保护意识还需加强。在普查中发现,一些地方的领导和干部对文物保护工作不够重视,认为文物保护是文物部门的事情,与当地政府无关,缺乏“守土有责”的责任意识;一些企业和群众认为文物保护是政府的事情,与自己无关,认为只要不破坏文物本体,文物点周边的环境风貌可以随意破坏,等等,这说明我们还有很多人不了解文物工作,缺乏应有的文物保护意识,致使一些原本能够得到保护的文物点受到了破坏,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文物保护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尤其是需要各镇(区)、各相关部门领导的重视,因此,不断增强

5 社会各界的文物保护意识,也是一个要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是加强文物保护的基础还不够扎实。不久前,常州市召开了全市文化建设工作会议,提出了要把常州建设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要求,我们溧阳也确定了积极争创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的目标。要争创历史文化名城,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传承,但从我市实际看,加强文物保护还存在机制、资金、人才、措施等多方面的问题,现有的人力、财力、物力都显得力不从心,需要我们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

四、对今后我市文物保护工作的设想

今天的会议,是一次专题文物工作会议,能够邀请到各位领导、各位同志参加,机会很难得,借此机会,对我市今后的文物保护工作提几点想法,供大家参考,概括的讲是“抓住两个契机、落实两个抓手”:

一是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为契机,完善文物保护的工作基础。文物普查是基础工作,巩固文物普查成果,要体现在为文物保护打好基础上。我们要通过汇集整理文物普查的数据信息,进一步梳理分析全市文物资源的现状,排出一二三四,分出轻重缓急,拿出保护规划,做到重点文物重点保护,一般文物有效保护,使各级领导充分掌握,相关人员贯彻执行,人民群众了解支持,为文物普查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二是以加快推进博物馆建设为契机,增强文物保护的社会影响。建设博物馆多年来一直受到全市有识之士的关注,已经呼吁了很多年,目前已经确定了在2012年启动。博物馆能够在收藏文物、展示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提升城市人文内涵、开展爱国主义

6 教育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建好溧阳市博物馆意义十分重大。我们必须高标准定位、高标准建设、高标准展示,使我们的文物工作能够得到更大的关注,产生更大的影响。

三是以创历史文化名城为抓手,改进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体系。我们确定了在十二五期间建设全国文化先进县、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体育示范区、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等争创目标,虽然命名、评选的主体和档次不同,但是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要求都很高,尤其是历史文化名城,原则上不是能够争创来的,而是要有实实在在的内容,要经得起评审。因此,我们要对照争创标准,创新工作机制体制,改进工作方式方法,确保这块牌子能够争取到。

四是以文化行政综合执法为抓手,加强文物保护的执法力度。多年来,面对文物违法行为,我们的执法力量明显不足,行政权力不能充分运用,给违法分子可乘之机。目前,我市文化行政综合执法大队已经成立,其职责之一就是开展文物行政执法,这使我们主管部门能够更好地处臵文物违法行为,为我市文物保护工作提供有力保障,今后,我们将积极开展文物行政执法,为文物保护创造良好环境。

最后,恳请在座的各位领导、各位同志能够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文物工作,使我市文物保护工作能够在新的起点上开创新局面。谢谢大家!

7

第8篇:顺平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总结

根据保定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安排,顺平县高度重视,强化举措,狠抓落实,务求实效,圆满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任务。

一、基本情况

顺平县地处太行山东麓,总面积708平方公里,辖10个乡镇,237个行政村。顺平县是历史文化古县,文物古迹众多,特别是古遗址、古墓葬、地面古建筑分布广泛,具有很高的文物保护价值,受到上级文物主管部门的高度关注。从仰韶文化时期至明清时期,各个时代的文物在顺平县均无断代,它们是详尽记载和有效证实顺平古代历史发展的实物资料,其价值宝贵、意义重大,为顺平历史文化名县建设提供着真实的实物依据。顺平是一片古老而又充满生机、平凡而又充满神奇的土地,自古至今曾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杰出人物,革命遗迹众多。并且这些文物大部分在野外,遍及全县十个乡镇,普查工作任务繁重。

二、主要措施

1、抓领导。县政府召开专门会议,对全县的文物普查工作作出了具体安排,成立了由主管县长牵头的领导小组,下发了《关于开展第三次文物普查的通知》,明确了部门、乡镇在文物普查工作中的责任,以保证全面普查工作按时完

成。

2、抓队伍。旅游文物局抽调4名同志,组成了文物普查队,并派1名同志参加了市文物局的专门培训,请有普查经验的的同志为普查队员进行了专业辅导,使全体队员熟悉了普查技术要求。在普查过程中,数据采集、照片拍摄、标本采集、现状记录、图纸测绘、资料保存等各个环节,都严格遵循国家文物局的技术规范,保证了复查资料的科学性和完整性。

3、抓宣传。通过普查活动,向当地群众宣传文物普查工作的重要意义和文物保护法律法规,提高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与普及文物保护知识相结合。重点向群众介绍古文化遗址的识别,引导群众提供文物线索,为新发现文物的普查登记打好基础。与此同时,把文物普查工作与处理侵害文物问题相结合,通过有效工作,收集新发现文物线索53条,处理侵害文物案件一起。

4、抓普查。顺平县配备专项普查资金5万元,对普查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普查工作人员坚持吃住在村,发扬文物普查团结协作,勇于吃苦,善于发现的优良传统,圆满完成复查任务,复查田野文物74处,消失文物7处,并做了详细说明。河北省新发现田野文物普查队进驻顺平以来,我们积极配合普查组的工作,新发现田野文物42处,锻炼了队伍,增长了知识,丰富了经验。

三、存在问题

1、顺平县田野文物存量大,分布广,使文物保护工作存在诸多困难。

2、顺平县文保所现有职工3人,年龄偏大,难以适应新形势下文物保护要求。

3、经费紧张,文物保护经费未列入年度财政预算。

四、改进措施

1、认真完善与落实文物保护总体规划,实行集中管理,分散保护的“一对一”文物保护员制度,健全县、乡、村文物保护体系。

2、充实文保所队伍,把热爱文物事业,年富力强的年青同志吸纳到文物保护队伍中来。

3、落实必须的补助经费,完善配备必需的防护、通讯、交通设施。

顺平县文物保护管理所

2010年3月12日

第9篇:国务院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对吉林省第三次全国

【发布单位】国务院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发布文号】文物普查函〔2008〕733号 【发布日期】2008-07-23 【生效日期】2008-07-2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国家文物局

国务院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对吉林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专项督察情况

的通报

(文物普查函〔2008〕733号)

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吉林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

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已全面进入实地调查阶段。为进一步推进文物普查工作,国务院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开展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2008年度联合督察工作。本次督察重点内容是检查各地区普查第一阶段任务完成情况,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开展文物普查工作的组织实施情况,并调研各地区普查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

2008年7月4―6日,由国家文物局牵头,民政部、林业局、总后基建营房部等成员单位代表、文物普查专家组成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联合督察组对吉林省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进行了实地检查督导。督察组一行听取了吉林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全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开展情况的汇报,实地前往九台市、德惠市检查了当地普查工作的进展情况,并与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市、德惠市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相关领导及成员单位就普查的进展情况交换了意见。

从督察所掌握的情况看,吉林省普查工作总体进展顺利,地方各级政府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对于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成立了以分管省领导担任组长的普查领导小组及办公室。除普查设备外,基本实现了机构、人员、资金、培训到位,基本完成了普查第一阶段的任务。第二阶段田野文物调查工作已启动,并随着认识的提高、经验的积累逐步加速向全省推进。省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能够积极参与普查工作,及时与文物部门共同转发相关文件,落实相关会议文件精神。各级文物系统的工作人员把文物普查工作当作首要任务来抓,在时间紧、任务重、困难多的情况下全力推进普查工作的全面开展,并在工作实践中总结出许多好的经验与做法,提出了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当前吉林省的普查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一是部分地区对文物普查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长白山管理委员会和21个县还没有成立普查领导小组和相应的机构;二是由国家财政统一补助的设备尚未发到基层、普查配套经费还存在较大缺口,一些市县至今未落实普查配套经费。设备和经费落实的滞后已经影响到部分市县普查培训及全省第二阶段田野调查工作的开展;三是各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间的沟通协作还有待加强;四是普查人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缺少足够的骨干力量;五是宣传工作仍需加强,社会各界对普查工作的参与度仍然不够;六是由于气候原因造成野外调查时间短,普查进度还有待提高。

针对以上问题和困难,结合吉林省的工作实际,督察组要求吉林省各级普查机构要严格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努力克服困难,进一步推进普查工作。督察组对吉林省的普查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一、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是由国务院组织实施的一次重大国情国力调查。希望吉林省各级人民政府对普查工作予以重视与支持,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之间加强沟通配合,确保普查工作在一个良好的机制保障下有序进行。

二、吉林省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尽快协调普查设备到位。各级人民政府要保证普查配套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省普查领导小组要督促少数未能安排经费的市县抓紧落实。在经费使用过程中确保专款专用,并着力解决好一线普查队员野外补助、保险等关系到队员切身利益的问题,保护普查队员的积极性。

三、吉林省各级普查机构要认真贯彻下发的通知文件,加强信息沟通,及时通报工作进度与遇到的问题。省普查办要加强对本省区内文物普查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统一协调落实各项工作,指导督促市、县两级普查办做好普查工作。

四、充分发挥本省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博物馆等业务单位的专业技术优势,尽量组织专业人员参与到普查一线工作,同时加大对市、县普查队员的业务指导培训。可采取组织专家组的形式对各市、县的普查工作进行指导检查,规范普查要求,保证普查质量。

五、进一步加大普查宣传力度,综合运用各种媒体手段,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力量关心参与文物普查工作。做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志愿者参与文物普查的协调工作,不断提高社会对文物普查工作的参与度。

六、合理安排普查工作项目,保证普查工作进度。各地可因地制宜、通过合理调配人员、项目、时间,克服野外调查时间短的困难,保证普查工作按照国务院相关要求如期进行。

此次督察工作得到吉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与支持,各相关部门、单位也进行了充分准备,对督察工作给予了积极配合。国务院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将继续加大对你省的支持、指导力度,共同推进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

国务院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国家文物局代章)

二○○八年七月二十三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上一篇:对不起忘记你下一篇:北交大通信考研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