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阅江楼心得

2023-06-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肇庆阅江楼心得

肇庆学院阅江楼观后感3000

阅江楼观后感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每次读到《岳阳楼记》的这一段文字的时候,我总是感到心潮澎湃,对岳阳楼充满着喜爱之情。然而今天我要讲的并不是位于洞庭湖边的岳阳楼,而是位于肇庆市的广东省四大名楼之一的阅江楼。

在去阅江楼前也看了一下阅江楼的介绍:阅江楼,是广东省四大名楼之一,它座落在肇庆市城区正东路石头岗上,居高临下,屹然矗立在浩荡东去的西江河畔,气势雄伟非凡。阅江楼具有悠久的历史,是战争的主要阵地。光绪年间,中法战争期间的主战派彭玉麟,曾在此指挥军事。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团部曾设在此,叶挺为团长。在北伐战争中,独立团被誉为"铁军"。经过进一步了解,我才知道原来阅江楼就是叶挺独立团的团部旧址,也称作是“叶挺独立团团部纪念馆”。而学过一点历史的我对叶挺的认识是不陌生的,当然听得最多的就是铁军“新四军” 的英勇事迹了,不过在这里读书之后我才了解到了叶挺早期是在这里工作过的。因此,我们同行几十具无不怀着对伟大英雄的敬仰之前一步步地靠近这座充满着历史使命感的阅江楼!

登阅江楼是在今年的春天,我们怀着期待的心情踏足肇庆市闻名国内外的阅江楼,久闻此楼乃肇庆八景之一,那一天风和日丽,天空一片晴朗,在这样的天气下我们兴致高昂,让我们的阅江楼之旅倍感愉快。

在去阅江楼的路上,因为不是空调车,刚上车的时候车厢里热流滚滚,没有抱怨,每个人都静静地期待这次神圣的旅行。不过在车开动后,缕缕清风从车窗外吹进来,把初夏的躁热带走了。

一路上,友人提醒我,肇庆的众多景点中,脂粉味太浓,雨花台处处透露着哀伤,观完阅江楼,才能感受大气恢宏,因为阅江楼是经典的传世之作,只有阅江楼让多少游客遐想感慨万千,不仅带给游客端砚文化之赞叹,也会感受到铁军的威武之气。

透过车窗,望阅江楼矗立在参天古木中,如古画中的海市蜃楼。车开进了阅江楼的院子,我们一下车就到了阅江楼正门口的长长的阶梯下。阅江楼位于位于端州古城东门外的石头岗上,南临西江,楼台高耸,重檐飞阁,蔚为壮观。登上此楼才感“虎踞西江,览尽西江秀色”。仰望阅江楼,有很浓的古建筑味,碧瓦朱楹、檐牙摩空、朱帘凤飞、彤扉彩盈,具有鲜明的明代风格,古典的皇家气派。在面向大门的南楼檐下悬挂着木匾额上有楷书“阅江楼”巨字,从这三个大字上就足已体现出了阅江楼的雄伟,让人对这个纪念馆有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进了大门,穿过广场,沿着数十级石阶便上到楼台,石阶两侧有大石狮一对踞守神态庄严威武。迈进门槛,只见一行“北伐先锋,永垂青史”八个大字刻于花岗石上。认真看落款,原来这八个大字是江泽民题的。后来了解到,江泽民于2004年2月8日来到过这里,在参观了独立团的陈列之后,欣然地题了以上的八个字。穿过屏风,进到了大厅,两边都摆满了古式的桌椅。进了庭院,内植米兰,据说已有300余年数龄,并且还有水池、假山,还种了不少的花草。而正面和侧面都有既独立又相连接的楼,是典型的广东四合院式的古建筑。

一路上穿花度柳,来到楼前的回廊,回廊的两壁挂着端砚文化历史绢画,端砚上的人物栩栩如生,跃然绢上。回廊的中间是北楼地下大厅原有清康熙两广总督郭世隆所建立的康熙御书碑6块碑刻,看完碑文,不由暗服古人想象力之丰富,观后感已出矣!

走过回廊,我走在阅江楼二楼的《铁军独立一雄团》陈列厅,看着叶挺将军成立独立团成立过程的介绍和相片,由衷地佩服叶挺将军的大将风范和魄力。担任北伐先锋,被誉为“铁军”。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开创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武装斗争的新时期。就是在这个地方,我脚下的这个地方,它打开了中国革命新的一页,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也为肇庆人民带来生机和活力。从此,叶挺将军带领他的铁军虎踞于此,打击土豪,铲奸除恶,抵御外敌,护江保民。

人们都说,大革命时期的共产党人是不怕艰苦、不怕简陋、不怕鬼神的铁人。今日一见,的确不假。肇庆是一个四面青山,江湖星布的地形复杂的地方,铁军就是穿着我眼这一双稻草为地、布条为顶的草鞋攀登在这雄山峻岭间,行走在这江畔湖岸;铁军就是带着眼前这顶破旧的草帽顶着烤人的烈日勘察敌情,站岗值班;铁军就是穿着眼前这件样式简单的淡绿色军装担起了保卫肇庆人民的责任和牺牲生命的奉献。身为赫赫有名的大将军—叶挺住的卧室也不过是一桌两椅、一木床、一水盘和一衣架。对于现代人来说,这样的环境简直就是地狱。当我听到喇叭里传来军官训练的口号声和喝鸣声时,我心里只剩下钦佩的感激。那声音里充满了激情,充满了希望,好似在告诉我:艰难阻险都不怕,坚定信念不放松。如此心态,苛刻的生活条件又怎能吓到他们呢?览完所有的刀枪炮弹,却没发现威力强大的枪支。不愧为铁军,也不愧江泽民主席为之提字:北伐先锋,永垂不朽。

参观完东楼后,到了南楼(也就是刚进门就看见的那一座)。通过打开的木窗向外观看,映入眼眸的是气势雄伟非凡的西江。西江之水自楼前滔滔东去,江中浮光点点远接天际,对岸青山连绵,两座高塔与阅江楼隔江相对,诗情画意真的是令人陶醉。这也许就是阅江楼500年来不少文人墨客登楼抒怀,写下许多想象雄奇的诗篇的灵感所在吧!虽然我不是文人墨客,但我也感受到了在浩荡东去的西江中的那种壮丽油然之情。东楼之上还陈列出了不少的以前独立团所用过东西,包括军服、枪等,甚至于还有一间还原当时情景的卧室。通过这些活生生的文物,使我彷佛回到了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而不同于电视上的是,展现在眼前的都是真实的情景。

参观完南楼,就是西楼了。西楼上也展出了不少的文物,特别是详细地介绍了“叶挺独立团”的历史,包括民国15年(1926年)1月,高要岭村农会与地主豪绅组织的“神打团”的流血事件,这是叶挺独立团成立后的首次战绩。同年5月,叶挺独立团奉命作为北伐先遣队出师北伐,讨伐军阀吴佩孚。独立团在友军的配合下,所向无敌,攻克了军阀吴佩孚在汀泗桥、贺胜桥的重要据点,锐不可挡,直抵武汉三镇,赢得了“铁军”的称誉。而在大革命失败后,独立团参加了南昌起义,踏上了新的征途。

参观完叶挺铁军展览之后,一下楼梯再往正门的右边就是我们肇庆最著名的端砚展览。一进里面就看到了一个巨大的端砚伫立着。那端砚直径大概有一米左右,这是我见到最大的端砚。这艺术珍宝真令我叹为观止。里面还有介绍古代如何采石和如何制作精美的端砚。一进里面就感觉琳琅满目、应接不暇。因为里面陈列了很多名师和不同朝代的端砚。我觉得端砚和我们古代的文化紧密相连。不同的朝代就有不同类型的端砚。那端砚也印证了中国鼓捣的文化发展,都是古代文化不同的标志。那端砚从唐代的简到现代的繁都印证了端砚的发展历程,肇庆作为中国的砚都,那端砚一定各有特色。我们看了朴素优雅的端砚,又有充满中国诗情画意的端砚。有些端砚上还有珍贵的砚眼。之前都是在电视上看到而已,现在终于可以近距离的观赏了,当时的激动之情真是不言而喻啊。我感觉这里真是一座艺术的宝殿啊!我们观赏完之后真是依依不舍啊。因为我们不仅在这里游玩来娱乐和放松了一下心情,而且可以从中学到了很多,例如学到了铁军的爱国和端砚的博大精深。我感觉今次出游真是获益良多和意义重大啊。可以寓娱乐于学习之中。

观完楼,从来路往回走,又至回廊前,回望四合院式古建筑的牌匾上写三字“阅江楼”滔滔西江横亘阅江楼之下,绵绵沿岸青山映眼帘,造成无尽的回忆,让我慢慢揣磨岂不快哉?

在回去的路上,看到如今江畔两岸,高楼林立,道路交错纵横,一派繁荣景象。两岸人民安居乐业,为打造旅游肇庆奉献着自己的力量。看到此景,我又怎不由衷地感谢我们的先祖先烈呢?是他们用满腔热血换来今天人民的自由,是他们用手中威力小的可怜的小米加步枪维护了这块土地的尊严,是他们智慧和生命把人民的残害者拒之江外。我无法压抑心中的感激之情,请让我在这里向你们深深鞠躬。阅江楼之行,愿阅江楼永踞江畔。

通过这次阅江楼的游览,我们不仅能了解到更多的历史,同时更是身临其境地去感受这段历史的存在,这不仅仅是一次游玩,而是一次与历史的全心接触。

第2篇:阅江楼心得

游“阅江楼”,读“叶挺”心得体会

自从来到肇庆学院求学之后,就慢慢地听说有关于肇庆阅江楼的一些事情了。原来阅江楼就是叶挺独立团的团部旧址,也称作是“叶挺独立团团部纪念馆”。而学过一点历史的我对叶挺的认识是不陌生的,当然听得最多的就是铁军“新四军”的英勇事迹了,不过在这里读书之后我才了解到了叶挺早期是在这里工作过的。因此,怀着对伟大英雄的敬仰,今天我在班级的带领下来到了阅江楼。

印象最深刻的是要数西楼了,西楼上展出了不少的文物,特别是详细地介绍了“叶挺独立团”的历史,包括民国1926年1月,高要岭村农会与地主豪绅组织的 “神打团”的流血事件,这是叶挺独立团成立后的首次战绩。

此时,想起那些为共和国作出卓越贡献的先烈,我是肃然起敬,仿佛感受到了他们热烈的爱国血液在我的灵魂深处奔腾。怀着这种极度的崇拜之情,我寄情于红色读物,渴望了解他们心中曾有的一丝一缕的革命情怀。

在众多的英雄之中,一名军人以他独特的人格魅力深深地吸引着我,他就是叶挺将军——中国革命的早期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杰出的军事家。

高挑的身材,微微上翘的眉毛使他显得虎虎有生气;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放射出睿智而刚毅的光芒;挺秀的鼻梁,下堤岸般坚毅的嘴唇透露出倔强的性格;硕大的耳轮给人以入世不凡的预兆。叶挺将军的器宇轩昂、刚毅果断、百折不挠无不令人折服。

一八九六年,叶挺出生在广东省惠阳县秋长区周田村,出生于农家的叶挺自幼性格坚毅。在十五岁那年,有一身“反骨”的他因不满封建专制,剪掉长辫响应革命而被捕入狱。成年后,胸怀强兵富国之志的叶挺参加了革命,先后立下战功。北伐战争,叶挺率领“铁军”痛击军阀,名声大振;抗日战争,叶挺指挥新四军威赫日寇。其后,叶挺将军遭遇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暗算,被囚禁。但他却没屈服于国民党反动派的威逼利诱,表现出了革命党人坚贞不屈的铮铮铁骨。四月八日,一个天人共悲的日子,在飞向延安的途中,叶挺遭遇空难,不幸殉难,结束了他伟大而传奇的一生。

百余年的磨砺,终于让中国走上历史发展的正轨,您再度腾飞。今日强大而富强的中国,少不了仁人志士们艰苦卓绝的斗争与探索,他们所表现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以及自强不息、锲而不舍、团结协作的高尚品质,诠释了中华不屈的民族之魂,激励着我奋勇向前。

热血已注入我的灵魂——那是我永不泯灭的中华魂。

祖国啊,您用不竭的乳汁喂养了我,我要用我忠贞之魂为您增光添彩,哪怕付出我的所有!

经济与管理学院

10国际经济与贸易2班

郑晓奕

2011年3月23日

第3篇:阅江楼出游心得

社会实践出游心得

在万里无云的周日下午,我随着专业的同学参与了这次参观端砚文化村以及出游阅江楼的活动。可能老天爷也知道我们的出游,所以天公作美,之前还雷暴雨的天气在那天突然很有盛夏的感觉,太阳的热烈使我们那刻的心情十分好,大家的情绪都十分高涨,对专业一起出游抱有十分期待的心情。

按原计划的时间安排,我们到了青年广场集中,与我们专业一起出游的还有12市场营销专业的同学,大伙儿聚在一块的感觉好不热闹。负责的同学清点好人数后,我们便上了车。在车上,由于没有空调,所以大家都把窗户打开的大大的,风趁机窜进来,把我们的头发都吹乱了。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同学们的好心情,大家都谈笑风生,嘻嘻哈哈的对目的地充满期待。

大约经过十几二十分钟的车程,我们首先到达了端砚文化村。到达目的地的时间比我预料的要早很多,不过没有关系,这意味着我们又更多的时间去参观这些端砚。忽略炎热的天气,同学们兴高采烈地下了车,然后直接走到入口。我缓缓的穿过门口,映入眼前的是一个大横幅,由于视力原因以及鉴赏能力有限,我不能准确看出横幅上写的是什么,但是,我唯一可以看到的是横幅上的毛笔字落笔有力,犹如几匹脱缰的野马,一看就让人充满力量。然后我们就看到很多市场营销专业的同学早已经来到这里了,看来他们比我们更期待这次的出游啊!我们避开人流比较集中的地方,来到了人比较少的地方去参观端砚。由于这里文化村的设计比较像商场的一间间分隔开的店铺模式,而且还有一条条走廊,加上两边端砚陈列于玻璃后,俨然有一种古色古香的感觉。

细看陈列的端砚,它们形状各有不同,可能年代也相差甚远,而使得某些端砚价格不菲。走过几间陈列室,我看到一张大大的端砚,感觉它好像平时泡茶的茶几,周边雕有精美花纹图案,如果没有看错的应该是一对龙凤,立体感十分强烈。再参观一下其他的,发现有一展品独立陈放于一个密封玻璃展柜里,走进细看,发现这件展品竟然是非卖品,而且旁边还附有证书。其实我对于鉴赏这些展品的能力真的没有,但觉得它是一件非卖品,应该具有十分高的收藏价值或者是历史价值。这件非卖品,就想一颗花生树,从造工方面来看,感觉与其他的雕刻没什么差别,但是唯一有趣的是,它外形不像普通的端砚,我感觉它更像一块石雕。我觉得令它极具有非卖品称号的应该是它那金黄色的色泽十分吸引。此外,除了大大小小颜色各异的各种端砚外,我还发现几块玉玺,墨绿色色泽透亮,感觉十分贵气。

参观过端砚后,我们上了二楼,二楼挂了很多中国古代水彩画的作品,加上淡黄色柔和的光线,感觉进入了一个博物馆。

挂在墙上的画画作品有花草类,鸟兽类,乡村类等等,我就比较喜欢大自然的乡村类的,有山有水,而且作者还可以把山脉的线条与水流的线条描画得如此细腻,山水简直要融为一体的感觉,在下不得不佩服作者画技的精湛与高超。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看来都十分喜欢这些画画作品,一边看一边还发表一下个人感想,有的还走到画的旁边与之合影留念。看来学校要多多组织这类活动,可以让同学们的文化素养得到提升。

在二楼稍作休息之后,拍完大合照,我们听从班长的指挥,上了车,去往第二个目的地。

大概经过二十几分钟的车程,我们经过大桥,看到西江河稳稳流动,难道传说中的阅江楼到了?同学们都喜出望外的左右盼望,终于我们看到了一个像塔一样的古建筑,牌匾上工工整整的写着“阅江楼”三个大字。原来阅江楼的由来是南宋隆兴年间改建为纪念唐代高僧石头和尚陈希迁的石头庵,明宣德六年扩建为崧台书院,嘉靖二十五,增建北楼以及东西两廊和号舍。崇祯十四年命名为“阅江楼” 。

当我踏进阅江楼的门前时,我看到阅江楼的建筑都是古代的建筑,外门建筑有点象普通的寺庙,古建筑古色古香。例如精美的四合院模式和镂空的门和窗都让我叹为观止,这真是一座雄伟的建筑。同学们迫不及待地下了车,都往里面直奔过去了。门口两边还有两座石狮子作威,显然气势非凡。现代与古代结合在一起,真可谓是相得益彰啊。

我们走过红色的大门,进入里面,发现竟然有一棵大树菠萝树,对于没有见过许多新鲜事物的我来说,真的是很好奇,为什么在这里竟然可以种大树菠萝,而且树上还挂满了果实。看来觉得有趣的不仅仅只有我一个,还有许多同学都感觉很有趣,有的还站在树下与菠萝合影。

我觉得学校组织的这次活动真有意义,真的所谓是开拓了同学们的视野,增长了同学们的知识。

随后我们上了二楼,二楼有许多关于革命烈士的陈列品。首先我们看到的是有关十大元帅的东西。当我听到阅江楼曾是叶挺铁军驻扎的地方,我突然对它肃然起敬。原来这里还曾是革命地。在阅江楼里一进门就看到用铁制成的铁军雕塑。从正门进去向有走就看到了叶挺铁军的展览室。里面陈列了革命烈士的图片还有铁军驻扎时所创造的辉煌。还有很多叶挺驻扎时的生活环境。这些都让我感慨万分。不禁使我佩服前人的毅力和不屈的伟大的革命精神。我觉得我看完之后获益良多。我突然受到现场的熏陶热腔里涌起了强烈的爱国之情。想想今天我们过的生活,想想我们今天的新面貌,绝对是这些革命烈士用汗水,用泪水甚至是生命换来的,所以我们应该好好珍惜现在的生活。

常言道,珍惜我们现在所拥有的。经过这次参观后,我觉得珍惜二字不仅仅只局限于口头上,应该拓展到行动实践上,更加珍惜拥有的,可能我们现在所抛弃的就是别人苦苦哀求的。假如我们还理所当然地去浪费,怎么对得起那些烈士祖先用献血换来的美满生活,怎么对得起那些用小米加步枪换来这份土地尊严的英雄?

其实除了这些烈士陈列品,我觉得阅江楼最大的特色就是通往各个展列厅的回廊。回廊两边是朱红色的镂空窗台,从每个打开的窗里望出去都会有不同的风景线,其中有一处在转弯位望出去,你会看到一棵鸡蛋花树,黄白色的花瓣在绿色树叶的衬托下别有一番风味,那个不是红花的浓抹,不是绿荷的淡妆,阅江楼在黄白色的鸡蛋花衬托下竟然有一种说不出的清新感。另外,我觉得窗外景色中,最吸引我的就是在正对着西江的那个窗台,放眼望去,滔滔西江水横亘阅江楼之下,绵绵沿岸青山映入眼前,只有到此时此景,你才会领略“虎踞西江,览尽西江美景”这句话。同样,此时此刻,我才会有一种登高望远的感觉。同样是在高处远瞩,我却没有古时诗人的好文采,可以及时抒发诗词文赋来感慨一下此时的感受,只能弱弱的借用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李太白诗人的一句诗来感慨一下,真的是“一览众山小”啊!与此同时,我感觉到自己是那般渺小,在滔滔西江水面前,我是如此的卑微啊,所以,这给了我要努力学习的动力,要像海绵一样不断吸收课外有用的知识,拓宽自己视野的同时,也可以使自己的知识没那么空白。

人们常常说,快乐的时光总是过得特别快。对啊,在阅江楼逗留了大约只有两小时的时间里,我觉得不仅仅是领略了革命烈士们的光鲜事迹和阅江楼上一眼望去的西江美景,还增进自己对历史进步的了解,而且由于这次是专业一起出游,人比较多,热闹的同时还增进了同学间彼此的了解,使我们的班集体更加团结与互助了。

在回学校的车途中,看到如今江畔两岸,高楼林立,道路交错纵横,一派繁荣景象。两岸人民安居乐业,为打造旅游肇庆奉献着自己的力量。看到此景,我又怎不由衷地感谢我们的先祖先烈呢?虽然这次的出游时间不是很长,而且天气十分炎热,炙热的高温最消磨人的耐心,但是负责安排的同学并没有抱怨,真心感谢这些同学。尽管出游后很疲惫,但是还是收获了不少的欢乐与感受,这些是在学校教室里枯燥的学习中所不能获得的。所以,我觉得这次的出游十分有意义!

第4篇:观阅江楼有感

李洪雁 12行管1班

大一时,我就想去阅江楼,但又没有车,所以一直都没有去到,直到最近一个周六我自己一个人骑自行车去了。当然我去了之后我班就随后组织去参观了。我觉得我们还是年轻人,还有健康有力身体,就应该骑自行车去而不应该坐车这样匆匆的去了,又匆匆的回来了,没什么意思。

不过算了,还是来说一说我去阅江楼的一些感受吧。第一次我去那里时,阅江楼虽不大,但里面有一个非常出名的人物——叶挺。他虽然在一次飞机失事中死亡(是国民党制造的),但他的事迹却永远的留在我们的心中。以前学历史的时候,很久就听说他的一些故事,从中知道他的一些事迹,但了解不深。然而历史书本写关于他的事情不是很多,而且那时我还小,记忆不深。如今通过参观阅江楼让我对叶挺有了更深的了解,真是不枉此行啊。叶挺是中国北伐战争的第一支独立团,当年国民党不肯动用自己的军队去攻打三大军阀,然而谁去呢,而当时中国共产党还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没有属于自己的军队。叶挺看到了一情况,明白了必定要有一个做出牺牲才能打赢北伐,所以叶挺毛遂自荐做了北伐先锋,当时叶挺带领着只有2100多人的团从广东肇庆出发到湖南攻打北洋军阀之一的吴佩孚,他军队有几万或更多的军队。对于这么强大的军队,他脸不改色,带着军队勇往直前,他军队的装备只有三支机关枪,几十支手枪,100多支长枪。然而吴佩孚军队的装备单单机关枪就有好几百了,是叶挺的两百倍左右。就从这里可以看出这差距有多么大,但叶挺不管,因为他知道他不是为自己战斗而是为了人民的解放与和平以及幸福在奋斗,所以正义的战争在叶挺身上是不会有失败的事情。何况他在军队管理上有他的独到之处,他一直坚持“三讲四操”的管理方法,使得军队的纪律非常好,才有战无不胜的事发生,当然后来,也有国民党的帮助和中国共产党的其他的军队的帮助下,终于打败了北洋军阀。

虽然北伐战争赢了,但由于叶挺却得罪了国民党,被国民党软禁,然而由于在中国共产党的强烈要求下,国民党不得不用飞机将叶挺放了但国民党哪有这么好心就这样放了这么强大对手呢,于是在飞机上做了手脚,使得叶挺在回来的路上逝世了。

叶挺在肇庆高腰,德庆等地做了很多令人值得回味的事情,在这里就不多说了。叶挺的事迹垂青千古,我们都不能忘记,他的精神在这物欲横流,形式主义布满,官僚主义和奢靡之风盛行的现代尤其需要。所以我们要向他学习。

第5篇:游览阅江楼后记

阅江楼座落在肇庆市城区正东路石头岗上,居高临下,屹然矗立在浩荡东去的西江河畔,气势雄伟非凡. 始建于明宣德年间,原为平房,清顺治十四年(1657)改建为两层楼房,1925年11月21日叶挺独立团在阅江楼成立。1959年,阅江楼被辟为叶挺独立团团部旧址纪念馆,1962年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与肇庆市博物馆合署办公。馆藏文物数千件,其中有著名的中国文房四宝之一的端砚珍品、珍稀的康熙御书、宝贵的“铁军”叶挺独立团史迹文物。

阅江楼并不大,但却给人庄严的感觉。走进大厅,我摸着那些油着朱红油漆的凳子,我的脑海里好像浮现出了当年独立团在这里商量如何杀敌的对策,叶挺那英雄的形象再一次的在我的面前放大。从小就对叶挺崇拜不已,他那为了红军的生存而放弃个人自由的气魄至今仍让我难以忘怀。怀着沉重的心情走上二楼,在这里放着叶挺独立团曾经用于战斗的一些武器,还有一些生活用品。武器说起来是武器,其实只不过是一些很落后的步枪,很难想象,当时红军是如何把武器精良的日本赶出国土的,我想是中国人的那一股气吧。

展览馆里的那些军队文物,其实是我们早就该看到的,早就该接触的。我们学校政治,学习历史,要求我们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党,但是我们的身边能够接触到的让我们知道为什么要热爱以上说的那些东西却很少。我们可以发自心底地热爱我们的学校,家人,老师,同学或是其他自己身边触手可摸的人或事物,但是国家,军队或是共产党什么的,似乎离我们十分的遥远。在阅江楼里所看到的一切,让我发自心底地有热爱我们的红军战士的感觉。阅江楼的那堂课是那个学期最有意义的历史课,书本或是电影上的东西是可以写,可以拍摄出来的,我们大多是为了考试而记住它,而有一些东西看过了是不会让人遗忘的,那些东西考卷上不会有,老师也不会要求你去背诵,能人你不会遗忘的原因正是因为它们是发自你心中的感慨,来自你内心深处的声音。

能够让我们完全记住老师一堂课45分钟内所讲的全部内容真的很难,而让我们讲明白我们在一堂课了真正学进去的东西也很难,这堂课让我学了这些很难明白的东西,也让我真正学到了我可以说得出口的东西,那就是我们的红军战士实在是太可爱了。我想,将来不会有,也永远不会再有如此可爱的战士了。

在回校的路上,心里沉甸甸的,我倍感被洗礼了一遍,整个人都有了历史的认识感和历史重任感。

第6篇:阅江楼观后感

阅江楼又名嵩台书院。位于肇庆市正东路尾,江滨堤内的石头岗上。此地原建有石头庵(年代不详),明宣德六年至十年间(1431~1435年),将庵改建为嵩台书院。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增建

北楼以及东西两廊和号舍。崇祯十四年(1641年)命名阅江楼。明末清初之际,该楼一度塌毁。顺治十四年(1657年)重建,至此,阅江楼基本形成现有格局。此后曾多次修缮。民国期间,该楼屡遭日机轰炸,后楼、西楼破坏尤为严重,1959年按原貌重修。1971年大修,将楼面改为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

楼筑于高约8米的山岗上。坐北向南,为四合院式古建筑。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其中院庭面积248平方米。楼高两层,分南、北、东、西4座。其中北(后)楼比南(前)楼高,东、西两楼等高。4座楼通过4座耳楼衔接通连。南北两楼为歇山顶,屋脊上均饰有鳌鱼宝珠。东西两侧楼为卷篷顶。院内设水池、假山,植米兰、葵树,清幽雅静。南门前石阶下置石狮1对。北楼地下大厅原有清康熙两广总督郭世隆所建立的康熙御书碑6块,现存5块。南楼檐下,悬挂两广总督劳崇光书的“阅江楼”木匾。

清代阅江楼是文人墨客云集吟咏之所,清代著名诗人朱彝尊、陈恭尹、翁方纲等均有题咏。阅江楼还是商讨军机大事重地。南明永历帝曾亲临阅江楼检阅抗清水师。光绪年间,中法战争期间的主战派彭玉麟,曾在此指挥军事。大革命时期,当地农民自卫军总部就设在阅江楼。1925年11月21日叶挺独立团在阅江楼成立。

1959年,阅江楼被辟为叶挺独立团团部旧址纪念馆,1962年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与肇庆市博物馆合署办公。馆藏文物数千件,其中有著名的中国文房四宝之一的端砚珍品、珍稀的康熙御书、宝贵的“铁军”叶挺独立团史迹文物。陈列面积2780平方米,分基本陈列、专题展览、临时展览三大部分。主要有《叶挺独立团史迹陈列》、《馆文物陈列》、《端砚春秋》陈列,国内各地的艺术珍品也经常在本馆临时展出。

秋收起义是1927年9月9日,由毛泽东在湖南东部和江西西部领导的工农革命军(即红军)举行的一次武装起义。1927年9月,中国共产党在湖南、江西边界领导发动的农民武装起义。八七会议后,毛泽东受中共中央的委派,以中共中央特派员的身份前往长沙,领导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8月18日,改组后的湖南省委在长沙市郊的沈家大屋召开会议,讨论制定秋收起义的计划。毛泽东在会上着重阐述了枪杆子出政权的思想。会议决定要与国民党彻底划清界限,旗帜鲜明地以中国共产党的名义号召群众,并确定集中力量在湘东赣西发动以长沙为中心的武装起义。

坚持中国人民共产党。

上一篇:小学第四单元测试卷下一篇:开展员工培训的请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