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读物”如何焕发新生——《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意义》编辑手记

2022-12-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时代与目标群体的变化对“青年读物”的影响

“青年读物”听起来是个离我们有点遥远的词, 从20世纪80年代起被提出, 到现在少有人提起, “青年读物”随着时代的变迁已细分成为多种不同类型的图书。提到“青年读物”, 读者首先想到的可能是青年励志书, 或者是青春文学。实际上, “青年读物”并不等同于青年励志或青春文学, “青年读物”更多应是指关于个人成长、具有丰富思想内涵的优秀读物。

在期刊网站查询青年这一关键词时, 我发现各领域关于青年工作和青年思想等相关论述文章数量均不少, 而图书出版行业中确鲜有提及。值得注意的是, 在每年国家和地方的出版机构、阅读推荐人等发布的阅读推荐书目中, 少年儿童、小说、社科文化占据了名单的主要部分, 其他还包括向老年人推荐、向女性读者推荐等具体的类别指向。然而面向大学生这一重要群体的推荐却并不多见。

具体分析来看, 首先, 当代青年的心智水平较之从前无疑成长速度较快, 十几岁的少年看的图书可能和三四十岁的中年人阅读的内容重合。其次, 信息爆炸的时代, 年轻的人选择更多, 自我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更强, 阅读的范围也更广泛, 囿于固定的推荐书目或根据书单选书的可能性相比其他群体要低。

然而, 这些因素不应成为出版行业缺少“青年读物”类别的理由。大学生群体由于其复杂性和多变性不易于捕捉确定的兴趣目标。尤其当涉及到主旋律出版时, 更不容易做到两全其美。往往是主题贴合而内容过于严肃刻板, 有的则是内容丰富活泼而主题难以挂钩。近几年来, 有些出版社巧做设计、精心构思, 出现了许多既符合主题出版要求, 又能吸引大众读者兴趣的优秀之作。这些在新时代展现出新特色的图书为“青年读物”的重新规划提供了参考。笔者根据今年策划出版的《我们来到世界的意义》一书, 就创建新时代的“青年读物”谈一点浅显的体会。

主旋律“青年读物”如何与市场紧密结合

以往关于党代会, 我们常见的描述或许是严肃的、理论性的、宏观的, 然而有一位十九大代表的描述却是这样的:“实事求是地说, 很多青年并不关心党代会。因为觉得党代会主题太大, 但是自己的世界并没有那么大。心里就免不了想一个问题:跟我有关系么?”

关于党课, 我们上过的大多可能是念文件、看宣传片、考题目。那么这样的党课你也许没听过:“有很多同学一谈入党动机都是套话连篇, 动不动就‘从小爷爷对我说’……我一度深深地怀疑, 大家拥有同一个爷爷。这些无比正确的废话, 持续了很多年, 现在也在使用。我不认为这个就不好, 但是我认为你入党应该是你自己的事。而且, 我认为, 就算爷爷真的跟你说, 你们都是那么乖的孙子吗?”

关于辅导员, 我们体验过的或许更多是一位认真负责不苟言笑的老师, 那么这样的辅导员也许你可以向往一下:“问:为什么‘听说过许多道理, 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答:特别同情‘依然’同学, 她命运悲催了一些。有人在理解这个世界, 有人在改造这个世界, 很明显, 相比鸡汤, 我们需要的是行动”

以上三段转折之后要提到的主人公就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意义》作者徐川, 2017年中共十九大党代表。这一选题灵感的激发, 是在笔者观看2016年5月的《焦点访谈》时产生的。当看到这位大学辅导员在讲党课时下面大教室里坐满的学生都在哈哈大笑时, 凭直觉, 笔者感觉到这位年轻的老师一定会成为青年思政领域的先锋人物, 而这样的人物绝对是出版社争抢的对象。再一查, 果然发现徐老师在中国青年出版社已经出版两本著作了, 感到一点失落后, 笔者接着去看“南航徐川”的公众号, 从第一篇陆续读下来, 青年困惑、时事评论、传统文化, 无一不以讲故事说道理的形式轻松呈现。他与后台学生的问答, 真诚幽默, 80后与90后的碰撞, 尽是思辩的火花。

当时社里正在寻找青年通俗理论读物的作者, 为今年召开的党的十九大准备献礼图书。在与社里沟通约徐川做一本给青年的读物的想法后, 得到了社里的肯定。于是笔者迅速做了一份徐川新书策划的PPT, 内容包含他的个人经历、写作风格、范文示例、新书方向等。一方面在选题会上向社里介绍情况, 一方面发给徐川以示表达我们约稿的意愿与诚意。

与徐川接下来的交流很是轻松愉快, 虽然已有其他出版社三家已与他初步达成出版意向, 但在看到我们精心准备的PPT内容后, 他表示愿意合作。以往出版社联系徐川出书, 多是将他的公号文章集结, 步骤简单, 重新准备内容相对较少。而我们在调研整个市场的青年思政类和励志类图书后, 针对他的身份、写作风格当下大学生群体思想呈现等方面问题特别梳理了几个创作方向与主题。与此同时, 笔者就徐川的选题写了一份可行性操作报告, 呈送了集团图书部。很快就得到集团图书部对徐川选题的认可, 并将此书列入献礼十九大的集团重点图书名单。就此, 我们更坚定了能要将此书做成功的想法。任何一本好书都不可能单纯依赖文本本身, 出版社与作者的沟通、对整本图书的重新设计及推广、以及始终抱着必将做成功的想法, 才有可能成就一本真正的好书。

图书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不应存在真正的冲突, 在青年读物上更应如此。也因此, 2017年最终与徐川签订合同后, 笔者根据徐老师的以往文章的精彩语句, 拟定了十几个书名, 交由集团图书部与社领导审定, 再将最终圈定的范围内书名提供给徐川修改。终于在书稿创作过半时敲定了《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意义》的书名。对迅速成长中的青年人而言, 世界正逐渐呈现它的全部面貌, 徐川的希望就是能够做一名让学生终身难忘的陪伴者和同路人, 而他一直以来从事的事业, 也是启迪与解答青年人面对这个世界的困惑与疑问, 如何找到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与方向, 同路人的经历与解读甚是珍贵。

确定书名后, 我们又数次推敲大纲, 围绕“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意义”的主题确定篇目, 依据青年学生咨询问最多的问题展开论述。此间, 徐川曾先后两次随教育部巡讲团来到沈阳。第一次是讲党课, 第二次是青年辅导员十九大宣讲。两次演讲听下来更加深了我们对徐川的了解, 也让我们对书稿内容及时做以补充和调整。创作完的文章根据内容与表达情绪再集中排列顺序。图书封面先后做了十几版, 调查了70后、80后、90后的不同人群, 在出版前一周才最终选定了适合的版本。

确定着眼点规划系列品牌

时逢书稿完成, 徐川邀请到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傅振邦和新东方集团创始人俞敏洪为本书做序。与优秀的人同行, 总有收获产生, 就在这本图书即将收尾阶段, 徐川向我们推荐了另一位潜力作者, 作为我社青年读物产品线上新生力量。与此同时, 笔者向社里提出了加强主题出版与“青年读物”融合图书系列性规划性的建议, 继续策划同类选题, 确立“新青年”图书品牌, 打造青年读物的图书产品线, 旨在做青年读物中的精品。笔者认为出版社有责任和义务将最好的图书提供给读者, 尤其是引领青年人的阅读。

从确定合作到图书即将出版的整个过程, 在与徐川一路同行的时间里, 我们也通过他的视角更多更深入地了解到党中央对思政教育方法的创新举措、对当代青年的思想与发展的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寄语年轻一代:“青年兴则国家兴, 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 国家就有前途, 民族就有希望。”笔者期望, 在新时代下的图书产品中, 可以产生更多优秀的“青年读物”, 建立更多立面向大学生青年群体的青年读物平台, 为成长中的年轻人提供有味道有滋养的读本, 以期与当代学子共度青春芳华、传递正能量思想。

摘要:“青年读物”并不等同于青年励志或青春文学, “青年读物”更多应是指关于个人成长、具有丰富思想内涵的优秀读物。新时代下的出版行业中, 应当并一定会产生更多优秀的“青年读物”, 建立起更多立面向大学生青年群体的青年读物平台, 为成长中的年轻人提供有味道有滋养的读本。

关键词:“青年读物”,思政方法,市场效益

上一篇:广播电视行业档案管理强化措施探讨下一篇:浅析企业成本管理中的问题及控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