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合同的形式与内容

2022-11-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劳动合同的形式与内容

电子商务合同生效的形式与内容要件分析

摘要:电子商务合同也叫做“电子合同”,它是商事活动中交易当事人采用电子手段订立或履行的合同。电子合同没有脱离合同的概念而存在,传统合同法的许多理论对电子合同依旧适用。但是由于电子商务合同成立与履行主要是通过电子手段完成的,使得其生效要件与传统合同略有不同。本文主要分析电子合同生效的形式要件和内容要件,以期对我国的电子商务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电子商务合同;形式要件;内容要件;扩大解释法;功能等同法

引言

电子商务合同同传统合同一样,需要符合法律规定的生效要件才能够产生法律效力,即要符合法律规定的主体要件、意思表示要件、内容要件。但是由于电子合同是通过电子手段订立和履行的,因此电子合同还应当符合一定的形式要件才能生效。笔者本文主要分析电子商务合同生效的形式和内容要件。

一、电子商务合同生效的形式要件

传统合同中合同的内容一般会以书面的形式表现出来。电子商务合同由于其具有的特殊外观表现形式和储存方式,即电子表现形式,成为电子商务合同具有法律效力的一般形式要件。电子合同是否符合传统书面合同的形式要求,是否具有传统书面合同下纸质文件所应具有的证据功能和文书功能等,是在电子商务活动中订立电子商务合同必须面对的最基本的问题和首要问题。在电子商务合同中,合同的信息和内容是以电子信息呈现出来的,虽然电子信息所显示的内容是明确具体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由于数据电文只能被保存在计算机系统或者其他的磁性介质中。如果我们严格的按照书面形式所要求的纸质化的要求,很明显数据电文并不能够直接的被归入到书面形式当中。在世界的电子商务立法进程中主要有两种方法来解决电子商事交易中电子商务合同的数据电文的书面形式问题:

1.扩大解释法。即立法机构在立法之时将传统合同书面形式的外延进行扩大解释,将数据电文也视为特殊的书面形式,从而将其直接纳入到书面形式的范畴之中。①扩大解释法常见于早期的电子商务立法之中。比如1980年《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在第13条规定:为公约之目的,电报和电传亦为书面形式。我国《合同法》在第11条也是通过扩大解释书面形式的外延,从而将数据电文归入书面形式中。扩大解释法这种通过列举方法简单的将新出现的合同形都列入书面形式之中,虽然可以暂时的使电子商务合同的法律地位得到承认,但它明显的忽视了这种新形式与传统的书面形式有着明显的区别,从而使得书面形式的内涵一直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也给证据法的运用带来了困惑。比如,如果将电子商务合同作为书面合同进行解释,那么按照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书面合同应属于书证的范畴,但书证存在物理上的原件与复印件之分,而在电子合同中合同内容是以电子信息展现的,而电子信息不存在原件与复印件之分。所以单纯依靠扩大解释法并不能够很好的顺应电子商务法发展的潮流。

2.功能等同法。即通过分析传统合同书面形式所要求的目的和具有的功能和用途,从中抽象出书面形式的一般性功能标准,然后法律要求交易当事人签订的电子合同也必须具备这些功能和用途,而一旦数据电文方式下的电子合同具备了这些标准,法律就必须承认这种电子合同具备了书面形式的要求并且要给予其和传统合同同等程度的法律保护。②该原则最早出现于联合国《电子商务示范法》中。该法在第6条对电子合同的书面形式作了明确的规定:如果法律要求某项信息或合同的相关内容只有使用书面形式才能受到法律保护时,则假如某项数据电文中所包含的电子信息和内容可以从磁性介质中调出以备查用,就视为满足了书面形式的要求。在与电子商务合同形式紧密相关的电子签名制度上,我国的《合同法》由于忽略了对数据电文与传统合同的书面形式进行功能性对比,因此并没有规定类似于功能等同的相关条款。相反,我国《合同法》通过建议当事人双方事后采用签订“确认书”的方法来避开电子签名,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合同的书面形式可能会有补救意义,然而在大多数时候却并不具有可行性。原因在于当事人之所以以采取数据电文的方式来订立合同就是因它具有交易便捷的优势。而我国《合同法》的规定明显没有考虑到这一点,而是通过建议当事人签订“确认书”的方式回避这一问题,这是我国合同法立法上的考虑不周之处。何况即便当事人签订了确认书对电子商务合同的内容与效力进行了确认或认可,但是如果该确认书本身仍然是以互联网为依托采用数据电文的方式完成的非纸质数字化的合同,那么又该如何来认定确认书的效力呢?对此,我国合同法并未规定。

我国《电子签名法》对《合同法》的此项立法缺陷做了纠正。在电子商务合同的形式问题上,《电子签名法》紧随电子商务立法的世界潮流放弃了“扩大解释法”而采纳了“功能等同法”。在电子合同也应具备的书面形式要求上,根据《电子签名法》第4条规定,能够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并可以随时调查备用的数据电文,视为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书面形式。《电子签名法》这些规定的表明了我国电子商务立法的重大进步。

二、电子商务合同的内容要求

“传统合同只有在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时才能有效”③。这种要求在电子商务合同中依旧适用。所谓不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是指合同的目和内容都必须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或者禁止性规定,也不得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我国《合同法》在第52条规定了合同无效的情形,在电子商务合同中,如果交易当事人违反了本条规定,则电子商务合同自始无效、绝对无效。另外我国《合同法》第54条规定了合同可撤销的情形,在电子商务合同中如果违反了本条规定的,在合同被撤銷之前,合同有效;但当合同被撤销后,合同就自始无效。

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我国《电子签名法》通过限定电子签名使用范围的方式,对一些具有特殊内容或性质的行为或服务排除在了电子商务合同的调整范围之外。《电子签名法》第3条规定了电子签名不适用于下列文书:(一)涉及婚姻、收养、继承等人身关系的;(二)涉及土地、房屋等不动产权益转让的;(三)涉及停止供水、供热、供气、供电等公用事业服务的;(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不适用电子文书的其他情形。《电子签名法》的这些规定突出的表明了电子商务合同规范的是财产交易关系而不规范身份关系,仅规范私人财产关系,而不规范公共服务关系。

结语

科技的大发展推动了网络的普及,随之带来了电子商务活动的蓬勃兴起。电子合同在这种背景下如雨后春笋般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由于电子商务合同掺入了许多的技术因素,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合同理论。我们应当应对机遇与挑战,促进民商事法律理论尤其是合同法理论的创新。本文便是基于此种考虑,对电子合同的生效的形式要件和内容要件等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对我国电子商务合同理论有所裨益。(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法学院)

注解:

①刘品新:《网络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52页。

②张楚:《电子商务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56页。

③郭鹏:《电子商务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54页。

参考文献:

[1]刘品新:《网络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52页。

[2]张楚:《电子商务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56页。

[3]郭鹏:《电子商务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54页。

作者:周有江

第2篇:高中生物学教材形式与内容的变化

[摘要]随着高中课程改革的推进,高中生物学教材也在逐年更新迭代。可以说,不同时期的教材都带有相应年代的知识印记。文章从一个亲历者的视角,着重分析了不同时期的高中生物学教材在形式和内容上发生的变化。

[关键词]高中生物学;教材;形式;内容;变化

[

对于80后的一代人来说,高中时代所使用的生物学教材还是封面印着海鸥的32K本,后来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经历了生物必修2册加选修1册的老课标教材,再后来就是现在所用的生物必修3册加选修3册的新课标模块化教材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生物学教材的发展与演进是伴随着我们一生的。如同人的生长发育一样,生物学教材随着文化内涵的丰富和科技的进步而不断更新和升级。这种更新换代,既体现在教材形式的改变上,也体现在教材内容的改变上。

一、教材形式的改变

【改变1】册数与厚度的变化

随着生物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一些旧的内容在更新,新的内容在出现,所以教材总体上来说,册数在增多,同时厚度也随之增加。这种厚度的潜在表现,实质之一是对原有内容进行了除旧布新,具体表现在增加、补充和替换上。并且教材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将生物学的最新进展纳入其中。实质之二是根据学生的能力发展需求,提供了更具选择性的“自助餐”——如必修中的选学部分和选修中的相关内容。从2017年版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和解读来看,将现行教材的必修3《稳态与环境》模块拆分为两个选择性必修模块,一是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二是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总之,教材册数增多、厚度增加,是生物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改变2】编排体系的变化

教材整体的编排体系在逐步精细化、模块化,调整了原来按照生命特征的整体架构编排的思路,将具体的研究领域分模块进行设置。这样处理的益处,一是能够较好地融入对当代生物学的基础学科范式的思考,更加突出生命科学研究对象的层次性和针对性;二是有效渗透了学科融合和学科交叉的观点,如必修1《分子与细胞》是按照系统论思想组织编排的,必修2《遗传与进化》是按照控制论思想组织编排的,必修3《稳态与环境》则是按照信息论思想组织编排的。同时,摒弃了知识陈述式的教材编写体系,加入了问题引领和探究式、体验式、讨论式的多样化活动,特别是丰富了实验的类型和调查研究的方法。例如实验种类多样,有显微观察类实验、提取检测类实验、调查模拟类实验等;又如研究方法灵活,有同位素示踪法、离心法、模型构建法、假说演绎法等,使得学生动脑、动手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二、教材内容的改变

【改变1】基础理论

现行高中生物教材为了能够践行“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基本理念,更加关注内容的基础性和系列性,适当删减了老课标教材中的生物体个体发育中的相关知识性内容,注重初、高中生物学内容的衔接,将较为宏观、易理解和记忆的内容(如动植物分类学和生理活动内容)下放到初中,而高中基本不涉及形态分类和个体生理,更加注重微观层面及遗传和稳态层面的理解和把握。这样编排的好处是基础进阶,逐步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从2017年版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和解读来看,对现行高中生物教材的内容做了必要的重整和补充完善,例如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更明确,以显性化方式提出了NADH和NADPH的内涵;而遗传学部分则将当前的表观遗传学内容纳入了学生学习的范畴。

【改变2】科技实践

现行高中生物教材的选修模块对技术实践和科技进展进行了介绍,生物選修2与人体健康相关的知识被整合出来作为专题供学生选择使用。因为高考的导向性,不考查生物选修2,而仅将选修1和选修3中的一本作为选考内容,所以导致选修2被遗弃,全国各地学校也多是仅选选修1和选修3中的一本来教授学习,导致课程整体的设想和架构在选修上流产失败。因为不同省份地区学校的师资配备等级不同,教学设备和教学理念也存在差异,加之社会对高考的期望值过高,一定程度上左右了课程改革的设计初衷,导致即使选修1和选修3都开设,也仅是重理论、轻实践,唯高考马首是瞻。从2017年版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和解读来看,对现行生物选修1和选修3教材的内容进行了合并,使之成为一个整体。这样处理的好处是既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也有利于教师集中精力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三、教材形式与内容改变的思考

新的一轮课程改革已从原来的三维目标走向了核心素养目标。基于这样的背景,笔者就教材的形式与内容的改变谈几点思考。

1.形式上不要太花哨,要考虑可操作性

教材的编排应让教师少些折腾,能把时间和精力放在阅读经典教材上,而不是天天揣摩上层的设计意图,钻研新名词、新术语。现在大多讲究通过互联网共享优质资源,对此应注重实现优质学校的资源共享共用,不断让教师的素养和能力迭代升级,让学生接受更好的教育。

2.学生自主学习,课本厚一点没什么

不是说课本薄了,学生的负担就轻了。薄薄的课本,厚厚的试卷,教师整天忙着补充内容、拓展知识,这是减负吗?显然不是。课本的知识之间应注重逻辑,少给结论,多给推理过程,让学生看到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而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当然,要做到这点,编写教材的专家一是要有精专的知识,二是要具有教学设计和课程设计及一线教师的实践操作经验。

3.提高教材的品质要积淀,不要跟风

现在的教材追求多样化,这当然好,符合市场的优胜劣汰规律,但更应追求品质第一。我们培养的是人,是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公民而不是机器人。AI机器人能胜人类一筹的是什么?我们的下一代,能胜AI机器人一筹的又是什么?教材在紧跟时代的同时,要有根,不能追求速产,更不要量产!我们要的是有责任、有良心的专家所编撰的有积淀、有品质的经得起考验的教材给一线教师作为教学参考,供学生学习、消化与吸收,使其丰富的内涵与精神渗透到每位学生的血液中、骨髓里!

总之,在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高中生物学教材在不断地更新与变化,在这些更新与变化中必然要接受新的挑战。但挑战与机遇并存,教师应勇于接受挑战,抓住机遇,让学生得到更好的教育,让自己实现更好的专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春山.浅析高中生物新课标教材的“变”与“未变”[J].高考,2019(23):7.

[2]周从山.教“人文”生物 育“素养”人才[J].名师在线,2019(18):23-24.

[3]王东.用好课本辅助资料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谈生物教材中辅助小资料在课堂上的运用[M]∥.汪忠,曹志江,沈浩宁.中国基础教育年鉴.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015:207.

[4]徐健.我国30年来高中生物教科书栏目设置变迁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2.

(责任编辑黄春香)

作者:蒋纯

第3篇:语言形式与语言内容关系的再认识

语文就是语言,语文教学要坚持语言形式与语言内容的统一,而着眼于语言形式,这是中国语文教育在曲折发展中确立的基本观念。当前仍有一些不同的学术观点,影响着语文教育的健康发展,我们有必要予以说明。

一、深刻把握语言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

我国古代学校教育中没有形成长期稳定的分科教学,汉语教学一直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分科教学的开展,使汉语教学的名称经历了从“中国文字”“中国文学”到“国文”“国语”再到“语文”的变革。尽管课程名称经历了变革,但其作为母语课程的基本内核没变。

1.语文就是语言

关于语文课程的命名,叶圣陶说:“什么叫语文?语文就是语言,就是平常说的话。嘴里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的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頭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语文课程名称不叫“语言”,是为了避免歧义,有时候“语言”仅指口头语言,而“语文”意在强调还要学习书面语言的理解和表达。叶圣陶解释:“功课不叫‘语言’而叫‘语文’,表明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都要在这门功课里学习的意思。”

语文就是语言,这个“语言”包括语言的静态知识和动态运用两个层面。如果套用索绪尔的“语言”“言语”这对概念,那么语文既包括“语言”也包括“言语”。其实,索绪尔提出的一对概念“语言(langue)”和“言语(parole)”是广义语言(language)的两个层面。langue、parole、language这三个单词在翻译成汉语的时候难以找到更合适的词语与之对应,所以中国版的索绪尔语言学著作中才有了广义语言和狭义语言的区分。“语文就是语言”,这里所说的“语言”,是广义的语言,既包括了作为交际工具的符号系统,也包括了运用符号系统的活动过程和结果。1942年叶圣陶指出,语文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又说,暗中摸索所费功力较多,若改为“明中探讨”,就可以节省功力。1962年他更深刻地揭示了语文静态知识与动态运用的互动关系:“一定要把知识跟实践结合起来,实践得越多,知道得越真切,知道得越真切,越能发挥指导实践作用。”理解语言静态知识和动态运用的关系,才能对“语文就是语言”这一立论作出正确的阐释。

2.语言是形式和内容的结合

语言是符号系统,符号包括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形式和意义是不可分离的,二者的结合才构成符号,没有无意义的符号形式。”一篇文章中语言形式与内容相统一表现为:一方面,语言形式总是承载着一定的思想内容;另一方面,作者的思想内容需要运用适当的语言形式来表达,语言形式的运用水平制约着思想内容的表达效果。

语言形式的教学与语言内容的教学是紧密联系的。叶圣陶1961年指出:“在讲解的时候,一定要靠讲明语言的运用和作者的思路——思维的发展来讲内容。要知道作者为什么要这么说而不那么说,为什么用这一个词而不用那一个词,为什么用这种口气而不用那种口气。所有这些,都跟文章表达的内容密切相关。不能把两者分开来讲,这一堂讲思想内容,另一堂专门讲语言;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这堂课才算成功。”可见,语言形式与语言内容的教学是融为一体的,因此也就不存在“孰轻孰重”的问题。

3.语言形式是语文教学的着眼点

尽管语言形式与语言内容相统一,但语文教学的着眼点却在语言形式上。在语言理解训练中,教学的着眼点在于如何根据语言形式去理解作者的思想内容;在语言表达训练中,教学的着眼点在于自己的思想内容如何用语言形式表达出来。强调语文学习的着眼点在于语言形式,是因为语言形式的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特有任务,而语言形式又容易被忽视。诚如夏丐尊1936年所指出的,“我们学习国文所当注重的,并不是事情、道理、东西或感情的本身,应该是各种表现方式和法则”,强调学习国文“应该着眼在文字的形式上”。叶圣陶介绍《国文百八课》时也强调了“把学习国文的目标侧重在形式的讨究”这一主张,后来又指出阅读和写作的教学是国文教学“独当其任的任”,是“国文科的专责”。

语言形式的教学体现于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就一篇课文的教学而言,一方面要引导学生透过语言形式理解语言内容,这时候语言形式就是理解语言内容的凭借;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领会作者为了表达思想内容而选择语言形式的策略。无论何种课文,语文教学都要聚焦于“言意转换”,不仅让学生认识课文的语言内容,而且要让学生认识课文语言形式的特征,尤其要关注语言形式与内容的关联,即特定语言形式之于特定语言内容的表达效果。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写作教学关注的是“情动”之后的“辞发”,阅读教学关注的是“人情”之前的“披文”,所谓“辞发”“披文”就是对语言形式的关注。

综上,语文教学就是语言教学,语言教学是语言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但语文教学在目标上着眼于语言形式,语言内容才能得到更好的表达。这就是语言形式与语言内容在语文教学中的辩证关系。

二、正确认识强调“语言形式”的历史语境

中国古代的教育形态是综合的,语文教育研究还没有独立。进入二十世纪,在学校教育实施分科教学的背景下,语文独立设科的意义就在于进行专门的语言教学。一百多年来,围绕语言形式与语言内容的关系,先后出现三场讨论。

1.形式训练与实质训练之争

受古代教育文史哲相杂糅的历史惯性的影响,独立设科后的语文教育也存在着认识上的差异,因此发生了“形式训练与实质训练之争”。

随着晚清“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而成立的两广初级师范简易科馆,为应时之需而编印了《教授法》,其中在《国语科教授法》中提出教授要旨,将语言的形式、内容分别定位为主要宗旨、副二宗旨。1912年民国教育部发布的《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规定:“国文要旨在使儿童学习普通语言文字,养成发表思想之能力,兼以启发其智德。”《中学校令施行规则》也作出类似的规定。措辞的顺序蕴含了“主副目的说”。随后,蒋维乔、徐特立、姚铭恩、陈启天分别论述了“主副目的说”。对于穆济波提出“语文的本身绝不是教育的目的所在”这一主张,朱自清1925年予以反驳,他在论述语言形式和内容时指出,后者是与他科相共的,前者才是国文科所特有的,因此“我们在实施时,这两个目的是不应分离的,且不应分轻重的,但在论理上,我们须认为前者是主要的”。叶圣陶1940年指出:“国文教学除了技术的训练而外,更需含有教育的意义。”又说:“假如超过了相当的限度,以为国文教学的目标只在灌输固有道德,激发抗战意识,等等,而竟忘了语文教学特有的任务,那就很有可议之处了。”这是“主副目的说”的另一种表达。这一时期,一些学者提出了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并重,其语境义仍是强调语言的形式方面。

“形式训练与实质训练之争”是中国语文教育史上一场重要思想革命,对解放区的教育也产生了影响。1946年陕甘宁边区教育厅编制的《中等国文》在“说明”的第一条就指出,国文教学的基本目的,是“对于汉语汉文基本规律与主要用途的掌握”。

2.文道之争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语文教育界针对1958年“教育革命”中出现的“政治挂帅”现象,对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进行了深入讨论,即“文道之争”。

1959年6月3日《文汇报》开辟《语文教学目的任务》专栏,“文道之争”由此开始。刘培坤指出:“别科教学可以专取其‘道’而遗其‘文’;语文教学必须兼取其‘文’而且以取‘文’为前提。”刘松涛(署名洛寒)旗帜鲜明地提出“反对把语文课教成政治课”。1961年12月3日《文汇报》发表社论《试论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指出语文“是人们用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个重要工具”,为了掌握语文“工具”,“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应当是:使学生正确、熟练地掌握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与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并通过教学内容的教育和感染,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观点,健康的思想感情和高尚的品德”。这个社论可以视为“文道之争”的总结。1963年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强调了语文学科“基本工具”的重要性,确立“文道统一”的教学要求,提出“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顺序为主要线索,组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体系”。

“文道之争”形成了“文道统一”的观念和“工具说”,重新确立了语言本位,可以视为“形式训练与实质训练之争”的“二次革命”。七十年代末直至九十年代的语文教学大纲都是以“文道之争”确立的基本观念为基础的。

3.工具性与人文性之争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有人对社会上某些人文精神缺失的现象作出错误归因,引起了世纪末的语文教育大讨论,直接推动了新世纪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鉴于语文教学中出现了脱离语言、空谈人文的现象,语文教育界积极开展了“工具性与人文性之争”。

王尚文指出:“语文的本体就是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语文教育必须走在‘语文’的路上,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否则就会走向自我消亡的悬崖。”倪文锦指出:“重视语言训练是语文学习的必由之路。换句话说,脱离或忽略语言工具性特点的语文课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吴格明等指出:“课文的语言形式应当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在深入探讨语文课程本质的基础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的”。

“工具性与人文性之争”实质上是对“形式训练与实质训练之争”和“文道之争”的深化与发展,是语文教育界在新的历史时期的自我革命,促进了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为维护语文教育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可见,强调语言形式的教学,是语文教育界为维护学科健康发展的正确路线而发出的呼吁,是强调语言形式教学的历史语境。

三、努力推进语文教育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健康的学术风气是语文教育研究的基本保障。当前的语文教育学术圈,依然存在不同的学术观点。辨明并坚持正确的学术观点,是语文教育研究的重任。

1.积极纠正当前语文教育研究中的不良倾向

从事语文教育学术研究不仅需要一腔熱情和教学阅历,而且需要扎实的文献阅读功底和较好的思维素养,需要掌握正确的语文教育研究方法;否则,就可能形成错误的认识。目前仍存在着语文的内涵和语文课程的目标内容等一些基本问题,少数语文教育工作者,盲目地否定以叶圣陶为主要代表的教育前辈们对中国现代语文课程的基本认识,否定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历经曲折发展而最终形成的基本路线,对于当前坚持正确教育方向的语文教育学者们,对于成长阶段的初任教师和师范生们产生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

语言是符号系统。为了提高学生语言的学习和运用能力,教师应着眼于强化语言形式教学。有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把语言训练斥之为割舍了人文精神的“技术化训练”,误以为强调语言形式就是舍弃了语言内容,这曲解了语文教育学界强调语言形式的本意。语文教育学界强调语言形式的学习,并非意味着脱离具体的语言情境。吴格明指出:“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应当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表达思想情感。也就是说,‘文何以载道’才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大道。”这一论断,揭示了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的辩证关系,“何以”既表明了二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又强调了“文”作为“载道”手段的相对独立性。例如,朱自清的《春》作为课文,主要的教学价值不仅是让学生知道春天美,更是让学生学习如何从字里行间领会春天美,如何用语言文字表达春天美。“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如果改成“地上孩子渐渐多了,天上风筝也多了”好不好?这种从语言形式出发的问题才是语文的真问题,它跟“你觉得春天美吗”“你爱春天吗”那样的问题是两种不同思维层面的问题。

有人反驳说,文言文教学就不是语言形式的教学。实际上,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认识古代汉语的语言形式来认识作者的思想内容;另一方面,文言文中为了表达思想内容而采用的语言形式,对现代文的写作也具有迁移意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值得学生阅读,因为语言美,才感到景物美,否则就不能解释“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为什么也能广为传诵。有文章将语言形式的训练斥之为“应试教育”的表现。实际上,教学中的语言训练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考试则是检测教学效果的基本手段。

维护语文教育研究的健康风气,有助于推动语文教学向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2.积极承担语文教育研究的历史使命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是一代又一代语文教育工作者在孜孜以求的过程中,在不断与各种学术偏见的辩论中前进的。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正确思想、正确方向,是来之不易的。我们要在学术争鸣中纠偏、扶正,再纠偏、再扶正,沿着语文教育家前辈们所开创的中国语文现代化道路开拓前进。

当前,语文教育研究的方向,在于立足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需要,坚持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为基础,积极开发语文知识,探索重构语文课程的知识体系。语文课程的知识体系应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关于语言材料的知识,也就是文字、词汇的知识;二是关于语言规则的知识,也就是语法、篇章的知识;三是关于语言艺术的知识,也就是广义上的修辞知识。修辞知识就是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选择恰当语言运用策略的知识。积极开发修辞知识并有效开展修辞教学,方能促进学生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学习语言,即在与语言内容紧密联系的过程中学习语言形式。以此为基础,学生的思维素养、审美素养乃至文化素养才能有效提高。积极开发广义修辞知识,建构以修辞知识为主线的语文课程内容,方能探寻出语言形式与语言内容之争的规范化、科学化之路。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应坚持语言形式与语言内容的统一,而重点着眼于语言形式;应确切纠正语文教育研究中的偏见,积极维护语文教育学术成果,致力于语文课程知识的重构,以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提高。

作者:马磊

第4篇: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与内容

幼儿园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及内容

一、组织的形式:

1、主题式游戏化间操

2、游戏化体育课

3、户外体育区域活动

4、各具特色的幼儿运动会

5、小型比赛活动

6、远足活动

二:活动内容

1、主题式游戏化早操是指教师与幼儿共同确立一个主题,采用游戏的形式进行,在音乐的选取、器材的运用、动作的编排、队形的变换和规则的制定等方面体现幼儿的主动参与,以锻炼身体、发展幼儿动作为主要目的的早操形式。 具体内容:

(1)、做操。包括韵律操、徒手体操和轻器械体操等。 (2)、队列队形练习 (左右分队走,1队变2队,2队变4队) (3)、简单的游戏活动等。

我们幼儿园早操活动的时间一般安排在9:00-9:30之间,活动持续时间为15min-20min左右。园里是小班先开始,之后中大班一起做,做操内容根据年龄特点略有差异,大班的动作和队形变换稍微复杂些,间操活动形式主要以集体活动为主。

2、游戏化体育课是指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身心发展水平,将体育课内容赋予一定的情节、结构,使之具有趣味性、健身性、社会性和自主性,达到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目的。

通过内容选编的适宜性、环节安排的游戏化、材料提供的多样性、讲解示范的灵活性总结以下四种活动形式:主题情境游戏的体育课(如“小兔拔萝卜”)、竞赛游戏的体育课(如“运西瓜”)、探究发现游戏的体育课(如“好玩的圈”)、分组循环游戏的体育课(如“解救人质”)。

3、户外体育区域活动是指根据幼儿园环境,因地制宜地在各种不同的场地,投放不同的材料,教师根据本班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及基本动作发展等特点,为幼儿创设多个体育游戏情境,有针对性的投放游戏器械、玩具和材料。

4、各具特色的幼儿运动会包括以下三个:主题活动运动会(如季节和社会活动开展的运动会)、民间游戏运动会、亲子运动会。

5、小型体育比赛活动是班级体育活动的延伸和补充,是幼儿放松身心、陶冶情操、感知运动意义的有效手段。包括班级比赛活动和年级比赛活动。

6、远足活动是教师组织幼儿集体步行到某一目的地以锻炼身体耐力、磨炼意志品质的一项具有综合功能的体育活动。包括班级远足和亲子远足。如郊游、参观和社会实践等活动。

班级:学前教育1班

姓名:曹颖莉

学号:130601196

第5篇:体育健身的内容、形式与方法

一、体育健身形式的特征与目的

体育健身的目的:健身、康复、预防疾病。

体育健身的主体是人,故其形式和手段必然要符合人的群体特征,要有针对性,即:符合不同年龄、时期人的发育特征和身体生理特点。

1、少年儿童身体生理特征以及在进行体育健身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

2、青春期身体生理特征以及进行体育健身活动是应注意的问题。

3、成年人身体生理特征以及进行体育健身活动是应注意的问题。

4、老年人身体生理特征以及进行体育健身活动是应注意的问题。

二、体育健身形式

体育健身的目的:健身、康复、预防疾病。

体育健身的手段和形式:健身类、健美类、娱乐类、竞技类 按运动项目可分为:

1、田径运动健身法。

跑步健身法。

早在2500年以前,古希腊埃拉斯山崖上就写着:

如果您想强壮,跑步吧!

如果您想聪明,跑步吧!

如果您想健美,跑步吧!

(1) 慢跑健身法

(2) 定时、定速或定距离跑健身法

以上两种均为有氧健身法。

(3) 无氧跑健身法

(4) 越野跑健身法

(5) 室内跑健身法(一般对条件要求较高,如跑步机,还要有

良好的空气环境。)

(6) 异常跑健身法(如:后腿跑、交叉步跑等)

走步健身法

(1)一般走步健身法(分快速行走和散步两种)

(2)雪中和雨中行走健身法

(3)异常行走健身法(后腿走、爬行走)等

健美运动健身法:主要指形体健美。 球类运动健身法:主要有: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网球等,以上据属于对抗竞技类。另外还有娱乐健康类,如:保龄球、康乐球、桌球、高尔夫球、沙壶球等。

武术运动健身法 武术运动最早是我国人民健身、养生、防身的重要手段。现在中华武术已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休闲运动健身法

休闲运动是指人们在余暇时间内积极自主的、轻松愉快的、毫无心理负担地进行一些娱乐性的体育健身活动。 时尚健身运动类:(音乐时尚、服装时尚、动作时尚)

有以下几种:(1)健美操

(2)有氧搏击操

(3)瑜珈健身术

(4)街舞(HIP—HOP)

(5)踏板操

(6)其它类

三、体育健身的方法

重复法间歇法负荷法

循环法变换法综合法

游戏法比赛法 利用自然条件法

四、选择体育健身方法应遵循的原则

针对性实效性全面性

可行性季节性等

要注意人群特质。(健康人群、一般人群、体弱人群、肥胖人群等)不同的人群可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运动项目。

第6篇:面试测评的主要内容与基本形式

http:/// 来源:招教网 招教考试真题 招教论坛 本文已经被阅读:467

面试是用人单位选聘录用人才的重要方法和必不可少的步骤,是供需双方相互加深了解的必要途径。面试不仅可以考核应试者的知识水平,而且可以面对面地观察应试者的仪态、气质、口才、应变能力和某些特殊技能等,择业过程中的面试是相当关键的一步。教师招聘考试由于它的职业特征其面试内容与一般的职位面试有一定的区别,其中包括说课/试讲部分。本文是从面试测评的主要内容、面试的基本形式两方面来介绍教师招聘考试面试。

一、面试测评的主要内容

1.仪表风度

这是指应试者的体型、外貌、气色、衣着举止、精神状态等。

2.专业知识

作为对专业知识考试的补充,面试官通过面试了解应试者掌握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其专业知识是否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

3.口头表达能力

面试应试者是否能够将自己的思想、观点、意见和建议顺畅地用语言表达出来,考察其表达的逻辑性、准确性、感染力、音质、音色、音量、音调等。

4.反应能力与应变能力

主要看应试者对面试官所提问题的理解是否准确贴切,回答是否迅速、准确等,对突发问题的反应是否机智敏捷、回答恰当;对于意外的处理是否得当、妥善等。

5.自我控制能力与情绪稳定性

在遇到上司批评指责、工作有压力,或者当个人利益受到冲击时,能够克制、容忍、理智地对待,不至于因情绪波动而影响工作。

6.工作态度

面试官往往要了解两点:一是了解应试者对过去学习、工作的态度;二是了解其对求职职位的态度。一般认为,在过去学习或工作中态度不认真,做好做坏无所谓的人,在新的工作岗位也很难做到勤勤恳恳、认真负责。

7.上进心、进取心

上进心、进取心强烈的人,一般都会确立自己事业上的奋斗目标,并为之而积极努力。上进心强烈者,表现在努力把现有工作做好,且不安现状,工作中常有创新;上进心不强的人,一般都是安于现状,无所事事,不求有功,但求能敷衍了事,因此,对什么事都不热心。

8.求职动机

了解应试者为何希望来本单位工作,对哪类工作最感兴趣,在工作中追求什么,从而判断本单位所提供的职位或工作条件等能否满足其工作要求和期望。

9.业余爱好

面试官往往会询问应试者休闲时间爱好哪些运动,喜欢阅读哪些书籍,以及喜欢什么样的电视节目,有什么样的嗜好等。了解一个人的兴趣爱好,这对录用后的工作安排有好处。此外,面试时面试官还会向应试者介绍本单位及拟聘单位的情况与要求,讨论有关工薪、福利等应试者关心的问题,以及回答应试者可能要问到的其他一些问题。

二、面试基本形式

(一)个人面试

个人面试又称单独面试。指面试官与应试者单独面谈,是面试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单独面试又有两种情况:一是只有一个面试官负责整个面试的过程。这种面试大多在较小规模的单位录用较低职位人员时采用。二是由多位面试官参加整个面试过程,但每次均只与一位应试者交谈。无论哪种场合,个人面试所要谋求的是尽可能地挖掘出应试者的真实内涵,通过交谈,相互进行了解。要牢记自己的目的是要让对方接纳自己,这是应试者回答问题的出发点和根源所在。

(二)集体面试

集体面试主要用于考查应试者的人际沟通能力、洞察与把握环境的能力、组织领导能力等。在集体面试中,通常要求应试者做小组讨论,相互协作解决某一问题,或者让应试者轮流担任领导主持会议,发表演说等,从而考查你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

通常情况下,教师招聘录用面试都采用个人面试的方式,在面试中,又通常包括试讲(说课)和答辩(提问)两种形式。面试试讲(说课)分学科和学部(小学、初中、高中)两部分。教材以及教材的版本一般会在面试通知中指定。试讲(说课)的具体内容将在后文中详述。

第7篇:专题二学校心理辅导的内容、形式与途径

化学与化工学院 贺兰 125636 以下是一封高三学生的来信,看完信后请您写一封回信解答他的疑惑,回信着重于问题诊断和解决问题措施。

老师:您好!

我是一位高三的学生,我的学习成绩一向是很好的,所以总好像有一种优越感,但是初中阶段有时候一不怒力,成绩就会掉下去,所以我平时读书很认真,以保持好的成绩。但是进入高中以后,我越来越发现自己的社交能力、为人处事、待人接物方面简直一无是处,但同时我发现自己又自以为是,猜忌心理特别强,所以三年以来同学关系都没搞好,希望你能给我一些帮助。

其实,我也是一个喜欢说笑的人,但是说起别人来不在心上,而别人说自己是却总是放不下,所以给人的印象是很孤僻的。在高一时与同宿舍的同学闹了一些矛盾,他们就在背后说我的坏话,可能是我心理素质不行,所以整整一星期都情绪低落,后来我去找我们的班主任,说要调班级,他说我调走后太可惜了,就说让我放心学习,他会解决这件事情的。就这样我又活跃了一阵,和同学们在一起说说笑笑,但是我的成绩却来了个大滑坡。

我也知道这样下去不行,想改变一下,可是我现在除了会讲一些笑话吸引听众外,其他不知该讲些什么,以至于现在我连一个知心朋友都没有,即使有了朋友,我也不知道如何关心他。我现在很苦恼,现在又快考大学了,我也不希望坏心情影响高考。

人只要有一个知心朋友就足够了,我与其他班的同学交往时开始都不错,但后来觉得没有话说,就这样疏远了,真不知道怎样才能解决这一点。还有,是不是一个看上去很圆滑的人才能在现代社会吃得开?我现在也搞不清楚我的性格是什么,好像是随着别人转的,没有主见,没有勇气。我这个人是不是毛病很多?作为一个高三学生,我诚恳地向您请教,希望您能帮一下这个从小就“很听话”的成年人,我不想被这个世界淘汰。 谢谢!

一个高三学生

交往是当代中小学生完成学业、人格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中小学生交往的需求十分强烈,他们会为结交到好朋友而十分开心,也会为失去朋友的信任而忧伤。因此,交往既能给他们带来幸福和欢乐,也能造成无穷的苦恼与悲伤;既能促进中小学生之间的友谊,也能导致人际间的冲突和矛盾。这是青少年学生交往障碍的一个典型案例。归纳起来,中小学生常见的人际交往障碍有认知障碍、情感障碍、人格障碍和能力障碍。

(一)认知障碍由于社会阅历有限,中小学生不能够全面接触社会,看问题往往带有片面性,同时,他们常以理想中的自我来确定自己的择友标准,一旦与理想不符,就会使人际交往出现问题。认知障碍是由中小学生交往特点所决定的。中小学生交往的第一个特点是理想化。中小学生自我意识开始增强,但其社会阅历有限,由于客观环境的限制使其不能够全面接触社会,了解人的整体面貌,心理上也不成熟,因而经常是先在自己头脑中塑造一个理想的模型,然后根据这个模型在现实生活中寻找自己的知己,一旦与现实不符,交往则产生障碍。中小学生交往的第二个特点是自我中心,即以理想的自我来确定择友标准。而理想自我的不现实性往往造成人际交往障碍,如,自己对某人印象不好时,就觉得什么都不顺眼,产生不良的看法和否定的态度;自己喜欢的东西就以为别人也喜欢,认为自己所喜欢的东西就是美好的,而自己所讨厌的东西则是丑恶的;自己对某人有看法,就认为对方也在搞鬼。如此等等,使人际认知失去客观性,造成交往障碍。

(二)情感障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常由感情所萌发,情感是人际交往的重要部分。中小学生由于感情丰富、容易变化,有时对人对事过于敏感、不重视客观存在,重一时不重全面(如为了感谢别人,他们可以不顾一切为朋友两肋插刀,意气用事),使人际交往缺乏稳定性,产生各种障碍。具体表现为: 1.由于恐惧而引起的交往障碍有些中小学生有交往的欲望,但却没有交往的勇气。常常表现为在与人交往时(尤其是在大众场合下),不由自主地感到紧张、害怕以至手足无措、语无伦次,严重的甚至害怕见人,尤其害怕与比自己水平高、能力强及有所成就的人进行交往,怕他人瞧不起自己。还有的同学一到人群中就觉得紧张不安,在课堂上、教室里、图书馆,都会觉得别人在注意自己、挑剔自己,轻视或敌视自己,以至无法安下心来听课、看书、做作业。这些恐惧都会使生活暗淡、不愉快,从而造成一系列不良的心理反应。 2.由于嫉妒而引起的交往障碍嫉妒是指在意识到自己对某人、某事、某物品的占有意识受到现实的或潜在的威胁时而产生的情感。通常表现为对他人的长处、成绩等心怀不满。这类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经不住挫折,容不得甚至反对别人超过自己。对胜过自己的同学蔑视、仇视,甚至不择手段地攻击、报复对方。嫉妒的种类很多,有的因容貌,家庭条件等因素产生嫉妒;有的因智力、能力,交往等因素产生嫉妒。 3.由于自卑而引起的交往障碍在交往活动中,一般自卑表现为缺乏自信、自惭形秽,想象成功的体验少,想象失败的体验多,浅层的体验是别人看不起自己,而深层的体验是自己看不起自己。当深层体验出现时,便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似乎所有的人比自己强得多。因而,在交往中常感到不安,将社交圈子限制在狭小范围内。 4.由于自傲而引起的交往障碍自傲与自卑的性质恰恰相反,通常表现为不切实际地高估自己,在他人面前盛气凌人,自以为是,过于相信自己而不相信他人,总是把交往的对方当作缺乏头脑的笨蛋,常指责、轻视、攻击别人,使交往对方感到难堪、紧张、窘迫,因而,影响彼此交往。 5.由于孤僻而引起的交往障碍孤僻有两种情况,一是孤芳自赏,自命清高,不愿与人为伍,与人不合群,自己将自己封闭起来;另一种属于有某种特殊的怪僻,使人无法接纳,从而影响了人际交往。这两种情况在中小学生中都很常见,严重影响了中小学生的人际交往的进行。

(三)人格障碍一般而言,内向的学生不大容易交到朋友,活泼外向的学生总是结伴而行。有些学生动不动就生气、脾气暴躁、态度生硬,对人充满敌意,或者自我陶醉、易受委屈。而另外还有些学生表现为自私自利、苛求于人、为人不正派、不尊重他人等。这些方面的问题都易引发人际冲突。人格因素在人际交往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谓人格,简单地说是指人在各种心理过程中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包括气质、性格等。从气质角度看,有些学生属胆汁质气质类型,他们常因一点小事而突然间怒不可遏,对人大发雷霆,使对方深感委屈和不满。有些学生属于粘液质气质类型,就表现出反应慢,不灵活,办事慢慢吞吞,难以同时处理几样事情,难以从一个问题转入另一个问题。常使多血质的学生不耐烦,催促他、指责他,而产生不快。从性格角度看,有些学生属外向型性格,他们活泼好动、乐观开朗、善于谈吐、感情易变、性情急躁,他们既具有吸引力,又易于使人反感,容易引起冲突。有些学生属于内向型性格,他们对周围的事不大关心,不喜欢与人交往,与亲人之外的其他人保持一定距离,使交往不能顺利进行。不健全的人格特征也会导致人际交往的障碍,有的中小学生对人动不动发火、生气、脾气暴躁、态度生硬、对人充满敌意,或者自我陶醉,受人摆布,易受委屈等,由此而经常发生人际冲突。中小学生交往中常见的人格不健全还表现为自私自利,苛求于人、为人不正派、不尊重他人等现象,引起交往障碍。

(四)能力障碍人际交往能力的欠缺是影响人际交往的原因之一。现实中,不少中小学生缺乏交往的经验,尤其是成功的经验。他们想关心人,但不知从何做起,想赞美人,可怎么也开不了口或词不达意,交友的愿望强烈,然而总感到没有机会,交往中想表现自己却不能如愿,内心想表示温柔,言语却是硬梆梆的,如此等等,阻碍了交往的顺利进行。中小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存在会给他们的学习、生活、情绪、健康等方面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同时还会给他人造成困扰。我国著名医学心理学家丁瓒教授曾经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重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的。”例如,有些中小学生学习成绩下降,上课时精力难以集中,这些看似学习上的问题,其实有些并不是学习本身所带来的,而是由于人际关系紧张所导致的。因此,教师要帮助、指导学生消除交往障碍,减少人际关系的矛盾,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水平和能力,提高他们对生活的满意度,从而改善他们的人际关系。

第8篇: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的主要形式和内容

房地产开发与经营课程总结

房地产开发经营是指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城市规划区内国有土地上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房屋建设,并转让房地产开发项目或者销售、出租商品房的行为。其中:房地产开发经营的主体是房地产开发企业,是指以营利为目的,从事房地产开发和经营的企业,也称为房地产开发商;按照法律规定必须具备四级资质等级并承揽相应范围的业务。

投资周期长、金额大、周转慢、变现能力差、风险大、回报利润丰厚。 房地产开发企业自身资金有限,而且需要不断地滚动投入,获取最大的利润。所以,它们不仅需要从金融机构融资,而且需要吸收社会资金参与开发;另一方面,大量社会资金因为资本的逐利性特点,也积极地希望进入利润丰厚、蓬勃发展的房地产行业;还有一些企业拥有可供开发的土地,但是因为缺乏开发资金和进行房地产开发的资质,需要与房地产开发企业进行合作开发。同时,房地产开发企业也希望通过合作开发的方式降低自身的经营风险。基于以上的客观需要,本着共担风险、共享利润的原则,房地产合作开发经营逐渐成为中国房地产开发的主流。

房地产经营管理项目,大都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必须认真对经营管理项目进行国民经济社会评价。重点是分析房地产经营管理项目国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并且要做出正确的科学的评价。

房地产经营管理项目可行性研究结论,主要是运用各项数据,从市场、技术、经济、财务等各个方面说明项目的可行性,认真评价每一个可行的方案,提出具体的决策参数,确切地表述项目是否可行,提出项目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对策、建议等。

第9篇:专题二学校心理辅导的内容、形式与途径/专题作业

1、结合身边实例,分析心理辅导与学校德育工作的区别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1)在目标上;学校心理辅导和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在具体目标上不一致:心理辅导是为了解决心理问题、恢复心理平衡,提高心理成熟水平、心理功能正常化等;德育工作是使个体有正确的社会态度,提高社会化水平、行为符合社会规范。心理辅导活动课则主要解决学生心理成熟不成熟、是否健康的问题,主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人格完善及社会适应性问题,预防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心理不适应或心理困扰问题;思想品德教育主要是关注学生的政治立场、思想倾向、方向问题,关注他们的法制意识、道德意识、社会规范等问题。 (2)在内容上;心理辅导有学习适应、人际交往、情绪调节、自我调适等;德育工作是为了解决政治立场、价值取向、道德品质等。不过,在狭义的道德教育方面,在一些基本的道德规范包括社会公德的教育上,在确立人生观、寻找人生意义等方面,存在心理辅导和德育共同关注的一些问题。

(3)在方法上;心理辅导以人际交往和人际沟通为基本途径,加上心理诊断和心理训练,如倾听、询问、解释、暗示、角色扮演、行为矫正等,侧重个体内部的自我调节;德育工作除了有人际交往和人际沟通外,还有集体活动和实践锻炼榜样示范、风气感染等,有说服、劝导、表扬、批评等,侧重外部强化与灌输。 (4)在原则要求上;心理辅导中,教师是心理辅导员,依据的是个体的心理发展和社会心理活动,强调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和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德育工作体现原则性、方向性、主导性、一致性,教师是教育者,社会规范行为的实施者、操作者。心理辅导活动要求教师不替学生做价值判断;而思想品德课则要求教师有明确的价值倾向,往往要旗帜鲜明。思想品德课强调要显现矛盾,面对现实,鼓励学生有勇气公开承认错误;而心理辅导活动虽也有面质技术的应用,但也允许暂时地回避现实,运用平衡的方法及心理防卫机制,引导学生宣泄、外化、合理化或幽默升华等方式来缓解内心的不满与沮丧、紧张与冲突。

2、结合自身体会,谈谈对学校心理辅导以下内涵的理解。心理辅导是: 答:①一种特殊的交往过程;

心理辅导过程是一个特殊的人际交往过程,其特点是真诚亲密,教师持非批评态度,辅导者和受辅者之间是一种类似朋友式的关系。

在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心理辅导师充当听众,耐心地听学生的倾诉,并帮他们分析出现这种心理的原因,从而像朋友一样,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②一个助人和自助的过程;

心理辅导是通过人际交往,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问题,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促进个性健全发展的助人过程。 在心理辅导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辅导是一种合作式、民主式的协助过程,教师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而不是代替学生解决问题。

③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更加完善的过程;

心理辅导应该由专门的辅导人员,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来开展的活动。它涉及哲学、心理学、精神医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其中心理学知识占有重要地位。心理辅导有一定的理论和操作方法,不能随意进行。心理辅导师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用科学的方法看待自己的行为和心理,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成长。

④面向全体学生,为所有学生服务。 心理辅导面对的是全体学生,而非个别有心理疾病的学生,所以从事心理辅导的专业人员在培训上内容以发展的角度出发,更注重从业人员对在校学生的了解以帮助儿童青少年的课程内容为主,并重在对学校文化的了解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适应学校教育。

3、学校心理辅导的目的是以个人为本还是以社会为本?给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答:心理辅导的目的是以人为本。学校心理辅导的总目标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这和学校总体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心理辅导毕竟只是学校教育的一个方面,其目标应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心理辅导目标的重点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管理自己,认识、掌握周围环境,同环境保持适应,帮助学生解决面临的问题,应付危机、摆脱困难,并增强应对逆境与压力的能力和勇气;使学生能去除特殊症状、改善行为、化解负向的或冲突的思想与情感,指导学生作选择、作决策、制定行动计划,鼓励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寻求生活意义,认清自己内在潜力与资源,充分发挥个人潜能,使其能过健康的、有意义的、充实的生活。

4、以下是一封高三学生的来信,看完信后请您写一封回信解答他的疑惑,回信着重于问题诊断和解决问题措施。

老师:您好!

我是一位高三的学生,我的学习成绩一向是很好的,所以总好像有一种优越感,但是初中阶段有时候一不怒力,成绩就会掉下去,所以我平时读书很认真,以保持好的成绩。但是进入高中以后,我越来越发现自己的社交能力、为人处事、待人接物方面简直一无是处,但同时我发现自己又自以为是,猜忌心理特别强,所以三年以来同学关系都没搞好,希望你能给我一些帮助。

其实,我也是一个喜欢说笑的人,但是说起别人来不在心上,而别人说自己是却总是放不下,所以给人的印象是很孤僻的。在高一时与同宿舍的同学闹了一些矛盾,他们就在背后说我的坏话,可能是我心理素质不行,所以整整一星期都情绪低落,后来我去找我们的班主任,说要调班级,他说我调走后太可惜了,就说让我放心学习,他会解决这件事情的。就这样我又活跃了一阵,和同学们在一起说说笑笑,但是我的成绩却来了个大滑坡。

我也知道这样下去不行,想改变一下,可是我现在除了会讲一些笑话吸引听众外,其他不知该讲些什么,以至于现在我连一个知心朋友都没有,即使有了朋友,我也不知道如何关心他。我现在很苦恼,现在又快考大学了,我也不希望坏心情影响高考。

人只要有一个知心朋友就足够了,我与其他班的同学交往时开始都不错,但后来觉得没有话说,就这样疏远了,真不知道怎样才能解决这一点。还有,是不是一个看上去很圆滑的人才能在现代社会吃得开?我现在也搞不清楚我的性格是什么,好像是随着别人转的,没有主见,没有勇气。我这个人是不是毛病很多?作为一个高三学生,我诚恳地向您请教,希望您能帮一下这个从小就“很听话”的成年人,我不想被这个世界淘汰。 谢谢!

一个高三学生

交往是当代中小学生完成学业、人格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中小学生交往的需求十分强烈,他们会为结交到好朋友而十分开心,也会为失去朋友的信任而忧伤。因此,交往既能给他们带来幸福和欢乐,也能造成无穷的苦恼与悲伤;既能促进中小学生之间的友谊,也能导致人际间的冲突和矛盾。这是青少年学生交往障碍的一个典型案例。归纳起来,中小学生常见的人际交往障碍有认知障碍、情感障碍、人格障碍和能力障碍。

(一)认知障碍由于社会阅历有限,中小学生不能够全面接触社会,看问题往往带有片面性,同时,他们常以理想中的自我来确定自己的择友标准,一旦与理想不符,就会使人际交往出现问题。认知障碍是由中小学生交往特点所决定的。中小学生交往的第一个特点是理想化。中小学生自我意识开始增强,但其社会阅历有限,由于客观环境的限制使其不能够全面接触社会,了解人的整体面貌,心理上也不成熟,因而经常是先在自己头脑中塑造一个理想的模型,然后根据这个模型在现实生活中寻找自己的知己,一旦与现实不符,交往则产生障碍。中小学生交往的第二个特点是自我中心,即以理想的自我来确定择友标准。而理想自我的不现实性往往造成人际交往障碍,如,自己对某人印象不好时,就觉得什么都不顺眼,产生不良的看法和否定的态度;自己喜欢的东西就以为别人也喜欢,认为自己所喜欢的东西就是美好的,而自己所讨厌的东西则是丑恶的;自己对某人有看法,就认为对方也在搞鬼。如此等等,使人际认知失去客观性,造成交往障碍。

(二)情感障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常由感情所萌发,情感是人际交往的重要部分。中小学生由于感情丰富、容易变化,有时对人对事过于敏感、不重视客观存在,重一时不重全面(如为了感谢别人,他们可以不顾一切为朋友两肋插刀,意气用事),使人际交往缺乏稳定性,产生各种障碍。具体表现为: 1.由于恐惧而引起的交往障碍有些中小学生有交往的欲望,但却没有交往的勇气。常常表现为在与人交往时(尤其是在大众场合下),不由自主地感到紧张、害怕以至手足无措、语无伦次,严重的甚至害怕见人,尤其害怕与比自己水平高、能力强及有所成就的人进行交往,怕他人瞧不起自己。还有的同学一到人群中就觉得紧张不安,在课堂上、教室里、图书馆,都会觉得别人在注意自己、挑剔自己,轻视或敌视自己,以至无法安下心来听课、看书、做作业。这些恐惧都会使生活暗淡、不愉快,从而造成一系列不良的心理反应。 2.由于嫉妒而引起的交往障碍嫉妒是指在意识到自己对某人、某事、某物品的占有意识受到现实的或潜在的威胁时而产生的情感。通常表现为对他人的长处、成绩等心怀不满。这类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经不住挫折,容不得甚至反对别人超过自己。对胜过自己的同学蔑视、仇视,甚至不择手段地攻击、报复对方。嫉妒的种类很多,有的因容貌,家庭条件等因素产生嫉妒;有的因智力、能力,交往等因素产生嫉妒。 3.由于自卑而引起的交往障碍在交往活动中,一般自卑表现为缺乏自信、自惭形秽,想象成功的体验少,想象失败的体验多,浅层的体验是别人看不起自己,而深层的体验是自己看不起自己。当深层体验出现时,便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似乎所有的人比自己强得多。因而,在交往中常感到不安,将社交圈子限制在狭小范围内。 4.由于自傲而引起的交往障碍自傲与自卑的性质恰恰相反,通常表现为不切实际地高估自己,在他人面前盛气凌人,自以为是,过于相信自己而不相信他人,总是把交往的对方当作缺乏头脑的笨蛋,常指责、轻视、攻击别人,使交往对方感到难堪、紧张、窘迫,因而,影响彼此交往。 5.由于孤僻而引起的交往障碍孤僻有两种情况,一是孤芳自赏,自命清高,不愿与人为伍,与人不合群,自己将自己封闭起来;另一种属于有某种特殊的怪僻,使人无法接纳,从而影响了人际交往。这两种情况在中小学生中都很常见,严重影响了中小学生的人际交往的进行。

(三)人格障碍一般而言,内向的学生不大容易交到朋友,活泼外向的学生总是结伴而行。有些学生动不动就生气、脾气暴躁、态度生硬,对人充满敌意,或者自我陶醉、易受委屈。而另外还有些学生表现为自私自利、苛求于人、为人不正派、不尊重他人等。这些方面的问题都易引发人际冲突。人格因素在人际交往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谓人格,简单地说是指人在各种心理过程中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包括气质、性格等。从气质角度看,有些学生属胆汁质气质类型,他们常因一点小事而突然间怒不可遏,对人大发雷霆,使对方深感委屈和不满。有些学生属于粘液质气质类型,就表现出反应慢,不灵活,办事慢慢吞吞,难以同时处理几样事情,难以从一个问题转入另一个问题。常使多血质的学生不耐烦,催促他、指责他,而产生不快。从性格角度看,有些学生属外向型性格,他们活泼好动、乐观开朗、善于谈吐、感情易变、性情急躁,他们既具有吸引力,又易于使人反感,容易引起冲突。有些学生属于内向型性格,他们对周围的事不大关心,不喜欢与人交往,与亲人之外的其他人保持一定距离,使交往不能顺利进行。不健全的人格特征也会导致人际交往的障碍,有的中小学生对人动不动发火、生气、脾气暴躁、态度生硬、对人充满敌意,或者自我陶醉,受人摆布,易受委屈等,由此而经常发生人际冲突。中小学生交往中常见的人格不健全还表现为自私自利,苛求于人、为人不正派、不尊重他人等现象,引起交往障碍。

(四)能力障碍人际交往能力的欠缺是影响人际交往的原因之一。现实中,不少中小学生缺乏交往的经验,尤其是成功的经验。他们想关心人,但不知从何做起,想赞美人,可怎么也开不了口或词不达意,交友的愿望强烈,然而总感到没有机会,交往中想表现自己却不能如愿,内心想表示温柔,言语却是硬梆梆的,如此等等,阻碍了交往的顺利进行。中小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存在会给他们的学习、生活、情绪、健康等方面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同时还会给他人造成困扰。我国著名医学心理学家丁瓒教授曾经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重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的。”例如,有些中小学生学习成绩下降,上课时精力难以集中,这些看似学习上的问题,其实有些并不是学习本身所带来的,而是由于人际关系紧张所导致的。因此,教师要帮助、指导学生消除交往障碍,减少人际关系的矛盾,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水平和能力,提高他们对生活的满意度,从而改善他们的人际关系。

上一篇:导游欢迎词欢迎辞下一篇:小学科学教学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