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村脱贫工作情况汇报

2023-06-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汇报与我们的生活、工作时密不可分的,关乎到个人的职业生涯和企业的竞争力。想必很多朋友在汇报写作中,遇到很多难题,应该如何正确开启汇报写作的姿势?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整村脱贫工作情况汇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1篇:整村脱贫工作情况汇报

整村脱贫推进工作总结汇报

巴南区姜家镇水源村整村脱贫推进情况汇报

尊敬的范勤副区长、各位领导:

按照会议安排,下面我将姜家镇水源村整村脱贫推进情况作如下汇报。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及区扶贫办等相关部门的具体指导下,我镇水源村紧紧围绕“七有四通三解决”的脱贫标准,于2011年开始实施整村脱贫工作,到目前,该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具体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水源村位于我镇东北部,与天星寺镇接壤,村公共服务中心距镇政府4公里,该村由原来的枣树村、水源村和响滩子村合并而来。全村幅员面积10.3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330亩、林地5036亩,人口3008人,其中享受农村低保的127户128人。2011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7835元。建有功能齐备的公共服务中心304平方米。

二、具体工作措施

(一)工作目标

2011年启动,2012年达到"七有四通三解决"的验收标准,成功脱贫。

(二)工作措施

1.高度重视。整村脱贫不仅是市对区的要求,更是实现城乡一体发展和农民致富增收的重要举措。为此,姜家镇成立由镇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整村脱贫工作领导小 1

组,并制定了详细的脱贫计划。

2.取得的进展

(1)基层组织建设。为了配齐、配强脱贫致富工作的领导班子,2010年镇下派了一名机关干部到该村任党总支书记,同时调整充实了村社干部12名,调整后班子战斗力得到明显增强,为成功脱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主导产业的发展:重点发展花卉、水果、粮食、苗木种植产业。截止目前已发展蔬菜基地500亩、花卉苗木基地502亩。涉及水源村6个合作社280余户农户840余人。

(3)基础设施的建设:全村硬化农村公路4.5公里,新修蔡水公路桥1座,新修泥结石路27公里,新建农村人行便道31公里。惠及全村1095户3097人,切实解决了脱贫村道路交通问题。

(4)民生改善:饮水安全方面,全村2011年整治山坪塘6处;新修饮水工程3处,解决了324户1252人的饮水困难。

(5)村容村貌整治:实施危旧房改造25户,扶贫移民搬迁8户。

三、存在的困难及需解决问题

(一)、主导产业方面:

水源村村民主要收入靠种养殖业,但有大部份劳动力

到外打工就业,有少部分耕地存在撂荒现象,村的经济发展

建设,需调动农户发展生产的积极性。该村虽然产业有了起步,但规模不大,产业化程度不高,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还不强,还需进一步深化,对全村贫困农户带动的全覆盖,使全村村民增收。一是蔬菜基地还需辐射全村建设800亩,(目前是集中建设200亩,辐射建设100亩),尚差资金50万元;二是花木基地还需辐射全村建设600亩,(目前是集中建设300亩,辐射建设200亩),尚差资金50万元。

(二)、基础设施方面:

1、村内基础设施十分薄弱,全村村级公路等级较差,村、社27公里都是泥结石路公路,其中有8公里坑凼较多,需常年整治,预计需资金20万元;连接村办公室的主公路(双沙路)7.8公里,需硬油化,预计需资金234万元。

2、人行路建设方面:

全村11个村民小组的主大路人行便道还有18公里需要建设,预计建设资金72万元。

3、全村所有的山坪塘系七八十年代修建的,30%的处于瘫痪。为了满足村民生产生活的需要,还有4口山坪塘急需整治,预计需建设资金50万元。

4、全村还有4个村民小组的村民存在饮水困难,需建设3个饮水点,预计需建设资金90万元。

(三)、危房建设方面:

受地理条件制约,该村村民居住不是很集中,住房条件普遍较差,土木结构占全村住房面积85%,特别是低保户、五保户、残疾户共有22户的住房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属危房。消除危房建设预计还差资金44万元。

(四)、村级班子建设:村两委班子配备齐全,有党委书记1名,副书记1名,村主任1名,村计生信息助理员1名,综治专干1名,村妇代会主任1名,大学生村官于2011年11月任满2年转正调走,目前没有村官,望上级部门予以配备 。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1、进一步深化产业结构。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素

质,培育致富带头人,深化产业结构。

2、着力解决基础设施问题。争取上级补助一点、农民

自筹一点、村上能人捐赠一点,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

3、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改善农业基础设施、调整农

业结构,使村容村貌有一定的改观、贫困农民逐步走向富裕。

以上是我镇整村脱贫进展工作情况,在整村脱贫工作

中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点成绩,但离上级组织对整村脱贫工作的高标准严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请上级组织予以指导、帮助,争取使水源村早日脱贫。

二〇一二年四月十七日

第2篇:XX村整村脱贫工作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

XX是2011年我县启动的贫困村之一,近年来,XX村扶贫整村推进工作按照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要求,在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倾力支持下,立足实际,因地制宜,认真按照上级要求,严格对照整村脱贫 “七有四通三解决”的建设标准,针对项目,整合资金,切实发挥了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现将该村扶贫整村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村情

XX村地处板溪镇与楠木乡交界处,由原XX村、XX村和XX村3个村合并而成。该村共有7个组,现有总人口XX人,幅员面积XX平方公里,有耕地XXX亩,人均占有耕地XX亩。境内沟壑纵横,地形复杂,因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基础设施较差。多年来,该村广大人民群众一直依靠传统农业养家糊口,没有稳定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由于受各方面条件的制约,村民们在传统农业上的投入较大,抵抗各类灾害的能力弱,导致该村贫困状况十分突出。近年来,我镇努力改善生产条件、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走整村推进扶贫

1 开发和参与式扶贫开发相结合的路子,大力推进项目的实施。迄今累计投入资金225万元,其中扶贫资金投入140万元,发改委资金20万元,社会扶贫资金,65万元(包括群众投资、单位、企业资助)。用于村道路建设、堰渠整治、人畜饮水等方面的资金195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140万元,单位、群众投资投劳55万元。2012年,XX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5038元。基本实现了“七有四通三解决”的整村脱贫建设目标。

二、主要成效

(一)“七有”目标基本实现

1、农民有稳定收入、有基本保障。是充分利用现有土地资源与烟草公司合作发展烤烟产业,在XX村发展了2000亩烤烟种植基地。

2、农民有一定技能。围绕XX村的主导产业,我镇先后在该村成功举办了4次、600多人次的烤烟专业技术培训会,大大提高了农民的技能技术,增强了他们发展产业的抗风险能力;全村青壮年劳动力300多人接受过实用技术、经营管理或非农职业技能方面的培训,掌握了1—2项适用生产技术;每年选送20多名贫困青年参加“雨露计划”和其他扶贫产业培训,提高了村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有劳动能力的劳动力实现了充分就业。

4、有基本知识。村委三公里地方有完小一所,所有适

2 龄儿童全部入学。

5、农民有稳固住房。全村农民都有稳固的住房,其中50%以上的农户还是宽敞明亮的砖混结构楼房,并且投资3万元解决了XX村3户危房户的改造问题。在市政府办公厅的大力支持下,高速公路两旁可视范围内巴渝新居风貌改造已完工,涉及农户77户。不久的将来,XX村将是一个民族风情浓郁的巴渝新村。

6、有村级公共服务中心。XX村村公共服务中心建筑面积250平方米,共计投入资金33万元。村公共服务中心有会议室、村干部办公室、图书室等。其中图书室建筑面积15平方米,藏书3000多册。同时,村上设有卫生服务站。目前,卫生站配有听诊器、血压计等辅助治疗设备,已开通刷卡购药业务,极大地解决了群众看病难问题。

7、配齐配强了村支两委领导班子,并配备了一名大学生村官。村领导班子团结,号召力、战斗力、凝聚力较强。同时,村民主管理机制健全,村规民约完善。

6、有基本保障。全村参加新农合户数达96﹪以上,符合低保救济条件的农户已全部纳入低保范围。

(二)“四通”问题无一不通

一是通公路。全村基本通路,板楠公路经过

2、

6、

7、小组,山羊通村公路经过

1、

3、4组,交通较为方便。

二是通电。全村X个组、542户都用上了电。由于通了

3 电,加之实行家电下乡优惠政策, 70%以上的农户用上了电视机、电冰箱、电风扇等家电。

三是通电话。光缆途经扎营村,移动信号覆盖全村。据统计,全村7个组有固定电话2座,手机722多部。

四是通电视。全村7个组、绝大多数农户都通了电视。电视入户率达到90%。

(三)“三解决”问题全部解决

一是稳定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2010年通过调查摸底,全村共有绝对贫困户36户、125人,低收入户62户、254人,贫困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19%。经过两年的努力,特别是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全村基本消除了绝对贫困户。以农业生产经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贫困家庭,人均拥有2.5亩以上的高产稳产基本农田,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得到了稳定解决。

二是基本解决人畜饮水问题。XX村大部分村的人畜饮水已得到解决,全村建成水池9口1800个立方,管道9000米,投入44万元,解决2000多人的饮水困难。

三、具体措施

(一)强化领导,明确职责。一是镇上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分管副镇长、挂村领导为副组长、相关办所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整村脱贫工作的规划、实施、督查。分管副镇长和挂村领导专抓该项工作,做到职责明确,任务 4 落实。二是村上相应成立了以总支书记为组长,村委会主任、文书、总支副书记、计生助理员、妇代会主任、调解员为副组长,各村民小组组长为成员的扎营村整村脱贫工作组,严格按照整村脱贫工作要求,对照“七有四通三解决”的标准,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努力完成各项任务。

(二)调整思路,强力实施。在扶贫目标上,由主要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调整为解决生存问题和提高发展能力相结合,努力构建和谐农村;在扶贫范围上,由着重特困户脱贫调整为全村人民致富奔小康;在扶贫内容上,由主要解决贫困人口吃穿问题调整为既解决吃穿又解决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问题;在扶贫投入上,由分散使用资金调整为捆绑资金集中解决具体突出问题。同时制定了整村脱贫工作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举全村、全镇之力,强力实施整村脱贫工作。

(三)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整村脱贫工作的重点、难点是解决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为此,我们突出修路、治水等基础设施建设这个重点,采取“三个一点”的方式(上级支持一点、政府投入一点、群众自筹一点)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重点解决通组公路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千方百计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和生存环境。

(四)因地制宜,连片开发。以市场为导向,引导农民利用现有土地资源与企业合作,集中发展烤烟产业。充分尊

5 重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注重示范引导,帮助农民搞好信息、技术、销售服务,为农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创造各种有利条件。

(五)加强培训,转移劳力。实践证明,劳务收入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为此,我镇把劳务开发与产业扶贫紧密结合起来,先后成功举办了4次、600多人次的烤烟专业技术培训会,请县有关部门的领导、专家授课。同时,积极参加“雨露计划”培训,进一步提高了村民的文化素质。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实现转移脱贫。

(六)结对帮扶,走访慰问。对家庭特别困难的村民,我镇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活动,让其渡过难关,摆脱困境。并且走村窜户,慰问“穷亲”,结合万元增收,通过召开院坝会等形式帮助“穷亲”制定发展规划,理清发展思路,落实发展项目。镇、村干部也与贫困户结上对子,开展帮扶和定期走访慰问活动。

四、今后的努力方向

(一)着力培育助农增收的主导产业。坚持以生产为基础、以龙头为关键、以科技为支撑、以市场为动力、以政策为保障,强力实施农户万元增收工程,促进农户快速增收致富。优化扶贫资金投入,着力发挥贫困村比较优势,大力实施林业产业、林下经济、旅游富民、现代畜牧业、高效农业、财产性增收致富、非农经济发展、劳务经济、城镇带动、政

6 策惠农等“十大工程”,积极推广林下种植、养殖模式,加快培育扶贫特色产业。大力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引导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参与贫困村产业发展。

(二)加快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推进公路硬(油)化。进一步推进乡村公路建设向村民小组和居民点延伸,大力建设石板路、水泥路等人行便道和田间耕作便道。逐步完善乡村道路管理和养护机制,促进农村道路持续发挥效益。抓好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大力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基本农田。大力发展沼气,推广秸秆气化技术,促进清洁能源广泛使用,带动全村农民改厨、改厕、改圈、改水,改善贫困农村人居环境。整合易地扶贫、退耕还林、“巴渝新居”建设等方面资金,加快新集镇建设,实施生态和扶贫移民,进一步改善贫困农村地区生态环境。

(三)切实抓好社会民生保障事业。在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扎实抓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工作,对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全部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妥善解决特殊贫困人口基本生活问题;全面落实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奖励扶助资金不计入农户的家庭收入。

(四)全面提升贫困人口基本素质。充分利用职业教育

7 专项资金、困难救济等扶助政策,资助贫困家庭未能升学的初中和高中毕业生接受职业教育,提高贫困农民受教育程度和劳动技能。依托“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项目,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全面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务工技能、政策法律等方面的培训,确保每个农村家庭至少有1人实现转移就业,同时提高广大农民的生产经营能力。

(五)深入开展基层组织建设。选好配强村级干部队伍。对“两委”班子成员集中开展轮训,提高村级班子带领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能力。认真实施“以城带乡干部驻村”行动、“专业技术干部支农支教支医”行动和“大学生村官”计划,并优先覆盖全村。完善村级班子工作制度,推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加强民主监督,维护好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XX人民政府

XX年XX月XX日

第3篇:酉酬镇芭蕉村整村脱贫工作汇报材料

酉酬镇人民政府镇长 田东

尊敬的各位领导:

酉酬镇芭蕉村是2009年我县启动的17个贫困村之一,是市级扶贫集团重点帮扶的8个贫困村之一,也是市政府办公厅对口帮扶的贫困村。多年来特别是近年来,芭蕉村扶贫整村推进工作按照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要求,在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倾力支持下,立足实际,因地制宜,认真按照上级要求,严格对照整村脱贫 “七有四通三解决”的建设标准,针对项目,整合资金,切实发挥了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

借此机会,我将该村扶贫整村推进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村情

芭蕉村地处酉酬镇与泔溪镇交界处,由原芭蕉村、浪泥村和岩孔溪村3个村合并而成。该村共有11个组,现有总人口3752人,幅员面积24.6平方公里,有耕地9872.9亩,人均占有耕地2.6亩。境内沟壑纵横,地形复杂,因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基础设施较差。多年来,该村广大人民群众一直依靠传统农业养家糊口,没有稳定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

1 业。由于受各方面条件的制约,村民们在传统农业上的投入较大,抵抗各类灾害的能力弱,导致该村贫困状况十分突出。通过调查摸底,2008年,全村共有绝对贫困户91户、265人,低收入户150户、584人,贫困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35%。近年来,我们努力改善生产条件、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走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和参与式扶贫开发相结合的路子,大力推进项目的实施。迄今累计投入扶贫资金1218万元,其中部门投入162万元,社会扶贫资金1056万元(包括群众投资投劳222万元,单位、企业资助834万元)。用于村道路建设、堰渠整治、改善供水设施、人畜饮水等方面的资金384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79万元,单位、企业资助资金83万元,群众投资投劳222万元;用于产业建设方面的资金834万元,全部是单位、企业资助。2010年,芭蕉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4277元,比2009年的3398元多879元,201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占全县人均纯收入的104%。基本实现了“七有四通三解决”的整村脱贫建设目标。

二、主要成效

(一)“七有”目标基本实现

1、农民有稳定收入、有基本保障。我们围绕荒山荒坡做好“山”的文章。一是成功引进了酉阳景全林业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农户”的运行模式,投资近800余万元,以杉木树种为主,开发了1万亩速丰林建设,大力发展林下种植

2 业,相继建立了万亩林豆、马铃薯、蔬菜示范片。二是充分利用现有土地资源与和信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发展青花椒产业。公司提供价值20万元的种苗和肥料,现已栽植青花椒2000亩。三是酉阳景全林业有限公司提供种苗和肥料价值8万元,在芭蕉村发展了1000亩油茶种植基地。四是在大户的带动下,建成了1000亩纽荷尔脐橙基地。五是结合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大力发展林下养殖,通过培育专业合作社,带动群众发展壮大养殖业,目前已建成富民山鸡养殖场1个,年出栏500只,新发展土鸡养殖大户11户,投放鸡苗12000只。六是石海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提供种子和肥料6万元,引导农民大种蔬菜400多亩,其中萝卜和青菜各200多亩,集中分布在渤桂路沿线,实行订单加保护价收购。此项目投资少、见效快,农民普遍乐意接受。仅此一项,就为农民增收10万余元。同时,该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有914户,参合率达到97.65%;符合低保救济条件的241户已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占100%。此外,全村1211人参加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占32.3 %。

2、农民有基本知识、有一定技能。围绕芭蕉村的主导产业,我镇先后在该村成功举办了10余次、1000多人次的专业技术培训会,大大提高了农民的技能技术,增强了他们发展产业的抗风险能力;全村适龄儿童277人,入学率达100%;全村“两后生”总人数1436人,其中接受中职教育

3 617人,外出务工780人,留守人数39人;全村青壮年劳动力1786人全部接受过实用技术、经营管理或非农职业技能方面的培训,掌握了1—2项适用生产技术;每年选送20多名贫困青年参加“雨露计划”和其他扶贫产业培训,提高了村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有劳动能力的劳动力实现了充分就业。

3、农民有稳固住房。全村936户农民都有稳固的住房,其中40%以上的农户还是宽敞明亮的砖混结构楼房,并且投资50万元解决了芭蕉村11户无房户、21户危房户的住房及其改造问题。目前,在市政府办公厅的大力支持下,巴渝新居风貌改造已正式启动,并且正在着手对全村250户农民进行改厕。不久的将来,芭蕉村将是一个民族风情浓郁的巴渝新村。

4、有村级公共服务中心。芭蕉村于2004年投资5万元修建了占地面积70平方米,建筑面积168平方米的村公共服务中心。最近又投资2万元对村公共服务中心实施了风貌改造。村公共服务中心有会议室、村干部办公室、图书室等。其中图书室建筑面积15平方米,藏书3000多册,前不久,被市上评为“优秀农家书屋”。同时,村上设有卫生服务站。为方便群众就医,分别在5组、7组和8组3处开设卫生服务点,由酉阳卫校毕业的具有执业资格的3名卫生服务人员临床治病。该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有914户,参合率

4 达到97.65%。目前,卫生站配有听诊器、血压计等辅助治疗设备,已开通刷卡购药业务,极大地解决了群众看病难问题。

5、配齐配强了村支两委领导班子,并配备了一名大学生村官。村领导班子团结,号召力、战斗力、凝聚力较强。同时,村民主管理机制健全,村规民约完善。

(二)“四通”问题无一不通

一是通公路。我县通往湖南龙山县的出境公路——渤桂路途经芭蕉村,全村6个组受益。新修了冉家沟通组公路5公里、汤家沟通组公路2公里、冯家沟通组公路3公里、鸭湖溪公路8公里、烂泥公路3公里等。特别是去冬今春,按照群众的迫切愿望,政府投入15万元,群众集资26万元修建了全长13公里的岩孔溪公路,解决了7组、8组、9组3个组、300多户、1000多人的出行难,结束了肩挑背磨的历史。至此,全村11个组实现了组组通公路,通路里程达125公里。财政投入12万元、群众集资和投工投劳25万元,新建了4公里、整治了2条5公里的堰渠,确保了100多亩农田的灌溉;同时,财政投入10万元、群众集资和投工投劳17万元,恢复供水设施灾后重建,使1040人受益。

二是通电。全村11个组、936户都用上了电。由于通了电,加之实行家电下乡优惠政策, 50%以上的农户用上了电视机、电冰箱、电风扇等家电。

三是通电话。光缆途经芭蕉村,移动信号覆盖全村。据

5 统计,全村11个组、36个院落有固定电话600座,手机2500多部。

四是通电视。全村11个组、36个院落的绝大多数农户都通了电视。电视入户率达到95%。

(三)“三解决”问题全部解决

一是稳定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2008年通过调查摸底,全村共有绝对贫困户91户、265人,低收入户150户、584人,贫困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35%。经过5年的努力,特别是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全村基本消除了绝对贫困户。以农业生产经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贫困家庭,人均拥有2.6亩以上的高产稳产基本农田,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得到了稳定解决。

二是基本解决人畜饮水问题。2009年县水务局投资63万元、群众自筹和投工投劳10万元修建了蓄水100立方米的水池,管道15公里,解决了

5、

6、

7、8四个组300余户、1500余人的安全饮水问题。今年,市政府办公厅扶贫集团解决10万元,群众自筹和投工投劳53万元,分别在

1、

2、3组和

9、

10、11组修建2口200立米的水池,管道6公里。目前,该项工程正在启动,上述6个组村民的饮水困难即将解决。至此,全村936户、3752人用上自来水的农户有936户、3752人,饮水安全农户871户、3540人,饮水未达到安全指标的有65户、212人。

三、具体措施

(一)强化领导,明确职责。一是镇上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分管副镇长、挂村领导为副组长、相关办所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整村脱贫工作的规划、实施、督查。分管副镇长和挂村领导专抓该项工作,做到职责明确,任务落实。二是村上相应成立了以总支书记为组长,村委会主任、文书、总支副书记、计生助理员、妇代会主任、调解员为副组长,各村民小组组长为成员的芭蕉村整村脱贫工作组,严格按照整村脱贫工作要求,对照“七有四通三解决”的标准,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努力完成各项任务。

(二)调整思路,强力实施。在扶贫目标上,由主要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调整为解决生存问题和提高发展能力相结合,努力构建和谐农村;在扶贫范围上,由着重特困户脱贫调整为全村人民致富奔小康;在扶贫内容上,由主要解决贫困人口吃穿问题调整为既解决吃穿又解决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问题;在扶贫投入上,由分散使用资金调整为捆绑资金集中解决具体突出问题。同时制定了整村脱贫工作规划和实施计划,举全村、全镇之力,强力实施整村脱贫工作。

(三)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整村脱贫工作的重点、难点是解决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为此,我们突出修路、治水等基础设施建设这个重点,采取“三个一点”的方式(上级支

7 持一点、政府投入一点、群众自筹一点)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重点解决通组公路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千方百计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和生存环境。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先后自筹117万元修通了该村2组、4组、5组、6组和9组、10组、11组全长50公里的通组公路。特别是去冬以来,群众集资26余万元,财政投入15万元,修通了9组、10组、11组全长13公里的通组公路,解决了群众的出行难问题。

(四)因地制宜,连片开发。一是培育专业合作社,带动2组、3组群众连片发展养殖业。二是采取“公司+农户”的运行模式,以杉木树种为主,集中在7组、8组连片发展林下种植业,已建立了万亩林豆示范片。三是以市场为导向,引导农民利用现有土地资源与企业合作,集中在渤桂路沿线发展青花椒、油茶、蔬菜等产业。农民只需出土地和劳力,种子、肥料由公司负责提供,并实行订单加保护价收购。四是充分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注重示范引导,帮助农民搞好信息、技术、销售服务,为农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创造各种有利条件。

(五)加强培训,转移劳力。实践证明,劳务收入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为此,我镇把劳务开发与异地移民紧密结合起来,先后在该村举办10余次、1000多人次的扶贫产业培训会,请县有关部门的领导、专家授课。同时,积极参

8 加“雨露计划”培训,进一步提高了村民的文化素质。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实现转移脱贫。据统计,仅2009年,全村外出务工人员就有700多人,人均收入6000多元。

(六)结对帮扶,走访慰问。对家庭特别困难的村民,我们开展结对帮扶活动,让其渡过难关,摆脱困境。仅今年,市政府办公厅就有7批、100多人次深入芭蕉村开展“三进三同”结“穷亲”活动,捐赠“穷亲”慰问金13万多元。并且走村窜户,慰问“穷亲”,通过召开院坝会等形式帮助“穷亲”制定发展规划,理清发展思路,落实发展项目。镇、村干部也与贫困户结上对子,开展帮扶和定期走访慰问活动。

四、今后的努力方向

(一)着力培育助农增收的主导产业。坚持以生产为基础、以龙头为关键、以科技为支撑、以市场为动力、以政策为保障,强力实施农户万元增收工程,促进农户快速增收致富。优化扶贫资金投入,着力发挥贫困村比较优势,大力实施林业产业、林下经济、旅游富民、现代畜牧业、高效农业、财产性增收致富、非农经济发展、劳务经济、城镇带动、政策惠农等“十大工程”,积极推广林下种植、养殖模式,加快培育扶贫特色产业。大力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引导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参与贫困村产业发展。

(二)加快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推进公路硬(油)化。进一步推进乡村公路建设向村民小组和居民点延伸,大力建设石板路、水泥路等人行便道和田间耕作便道。逐步完善乡村道路管理和养护机制,促进农村道路持续发挥效益。抓好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大力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基本农田。大力发展沼气,推广秸秆气化技术,促进清洁能源广泛使用,带动全村农民改厨、改厕、改圈、改水,改善贫困农村人居环境。整合易地扶贫、退耕还林、“巴渝新居”建设等方面资金,加快新集镇建设,实施生态和扶贫移民,进一步改善贫困农村地区生态环境。

(三)切实抓好社会民生保障事业。在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扎实抓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工作,对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全部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妥善解决特殊贫困人口基本生活问题;全面落实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奖励扶助资金不计入农户的家庭收入。

(四)全面提升贫困人口基本素质。充分利用职业教育专项资金、困难救济等扶助政策,资助贫困家庭未能升学的初中和高中毕业生接受职业教育,提高贫困农民受教育程度和劳动技能。依托“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项目,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全面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务工技能、政策法

10 律等方面的培训,确保每个农村家庭至少有1人实现转移就业,同时提高广大农民的生产经营能力。

(五)深入开展基层组织建设。结合今年村民委员会换届,选好配强村级干部队伍。对选举产生的“两委”班子成员集中开展一次轮训,提高村级班子带领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能力。认真实施“以城带乡干部驻村”行动、“专业技术干部支农支教支医”行动和“大学生村官”计划,并优先覆盖全村。完善村级班子工作制度,推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加强民主监督,维护好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010年12月30日

第4篇:五祖村2009-2010整村脱贫工作总结

鹤峰乡五祖村2009—2010年度整村脱贫

工 作 总 结

一、五祖村基本情况

五祖村位于鹤峰乡南部,海拔高度199-1008米,距乡政府所在地8公里,距县城20公里,有8个村民小组,621户,2408人,其中有劳动能力的1006人,外出务工482人,全村幅员面积949公顷,耕地总面积为1398亩,林地1050亩。2008年工农业总产值903万元,农民可支配收入617万元,人均纯收入2400元, 粮食能自给的农户496户,人均经济总收入(未减支出)4500元。全村共有建卡贫困户274户1119人,其中贫困人口0—6岁 74 人,7—15岁 130人,16—60岁 915人,贫困人口中:小学文化 650人、初中文化214人 、高中文化6人,文盲59人,为重庆市市级贫困村。人均居住面积 20 平方米,土砖房 621户,危房113户,通路434户,通电话125户,能看电视 10 户,农村合作医疗 538户,农村低保 42 户。该村区位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大。

鹤峰乡五祖村整村脱贫工作,在县委县府的领导下,在县扶贫办的精心指导下,在县属相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坚持科学发展观,以整村脱贫连片开发为重心,以整村推进、产业扶贫、扶贫培训和易地扶贫等主要手段,进一步改善贫困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

二、五祖村整村脱贫的主要工作与成效。

一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该村村道建设总量不足, 路面窄、路基差、坡度陡、弯道急,通行能力差,从总体上看交通设施建

设较为落后,大多数群众交通不便。2009年以来,使用财政扶贫资金20万元,群众自筹资金19万,新修6社—7社境内的鸡公岭至龙汇头的村道3公里,宽5-5.3米,实施村道路基改造工程6公里,其中:红旗水库至春树坪2.3公里,红旗水库至马鞍山2.2公里,漆树坪至狮子包1.5,共计6公里。工程全部竣工并验收合格,已正常通车。通过新建和改造村道,改善了村民居住条件,解决了全村8个社220余户1125余人的出行难问题,降低了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和农副产品运输成本,增加农户收入,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二是饮水项目成效明显。该村水资源较为丰富,但因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滞后,后期维护管理较为薄弱,病塘、堰、池多,无配套供水管网,不安全饮水人口达1889人,人畜饮水极端困难,群众迫切要求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生活状况。整个工程使用饮水安全资金127.81万元,其中:在五祖村1社(小地名冉家坡)建水池1口,容水500立方米,安装管网2148米。4社(小地名柏树坡)建水池1口,容水500立方米,安装管网1360米。5社(小地名后槽)建水池1口,容水1000立方米。建村级标准化水厂1个,安装管网2105米。工程全部竣工并验收合格,现已投入使用。通过实施人畜饮水项目和安全饮水工程,实现了社社通自来水,彻底结束了这部分社的群众靠肩挑背驮饮用病塘水、山沟水的历史,解决了1889人不安全饮水人口的饮水困难问题,饮水安全覆盖全村。

三是产业扶贫初见雏形。该村已初步形成下段花椒、脐橙业、上段以养殖业为重点的产业布局。其中花椒产业1000亩、脐橙产业750亩,2009年羊存栏800头,出栏620头;鸡存栏40000

只,出栏26000只。使用扶贫资金30万元,改善花椒、脐橙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公路4公里,其中:椿树坪至凉水井3公里,狮子包至青龙嘴1公里。加强对现有脐橙的管理,改良品种,开展技术培训,实施统防统治,印发技术资料300册,组织培训420余人次,免费发放30000多株的晚熟脐橙种植,提升了脐橙整体品质。继续发展养殖产业,依托资源优势,改良品种,在发挥家家户户这种传统养殖模式的同时,大力发展养殖专业合作社,培植养殖大户。使用财政扶贫资金5万元,依托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生猪、山羊传统产业,免费为25户贫困农户发放猪仔50头、羊仔85只、鸡仔1500只,在发挥家家户户这种传统养殖模式的同时,大力发展养殖专业合作社,培植养殖大户。通过专业合作社的带动,已发展年出栏山羊100只以上的养殖大户3户,养鸡2000只以上的专业户10户。

四是互助协会运行良好。使用财政扶贫资金15万元,会员入股2.5万元,成立了五祖村互助合作协会,共有会员25户,村支两委通过开群众会、院坝会,大力宣传互助合作协会的章程、投放方式等,带动五祖养殖业、加工业、种植业、商业等的发展升级。

五是生态移民顺利实施。使用财政扶贫资金34.6万元,根据群众自愿的原则,将生存环境较差的农户或边远吊散户搬迁到生存条件较好的地方,实施扶贫移民,搬迁15户69人。

六是劳务经济效果突出。已完成充分就业村创建工作,成立了五祖社会保障服务站,展开实用技能培训5次以上,有组织的输出农民工100余人。

七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新修村级公共服务中心1个,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320平方,总投资17.2万元,其中组织部、卫生局、计生委捆绑资金17万元,村自筹0.2万元。建成了完备的村支两委办公、村民文化活动、农村超市系统。在完成村级组织阵地建设的同时,认真落实“三项制度”、“三进三同”, 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凝聚了村“两委”班子的战斗力,配备有大学生村官一人。

八是农网改造全面覆盖。通过实施农网改造项目,改造户表592户,全村农户1户1表,村民用电条件大为改善,实现了户户通电,城乡同网同价。

九是万元增收工程稳步推进。在通过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发展花椒、脐橙、养殖等传统产业为手段,帮助村民增收的同时,组建了“奉节县尊举牲畜饲养专业合作社”、“奉节县宏洋脐橙种植专业合作社”、“奉节县宏玉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奉节县升盈鱼养殖专业合作社”,将通过专业合作社带动400多户农户实现万元增收。

十是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该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两后生接受职教比例达95﹪,2009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5﹪、绝对贫困人口纳入农村低保率达100﹪、基本养老参保保险644人,贫困人口全部稳定地解决了温饱问题,电话覆盖率达到80﹪、广播电视入户率达到90﹪,已全面消除农村危房。

三、五祖整村脱贫工作组织保障。

一是县委县府高度重视和强有力的领导。2009年,县委县府分别以奉节委发[2009]18号、奉节委办[2009]116号、奉节委

办[2009]117号、奉节委办[2009]118号、奉节委办[2009]119号,成立了县贫困村整村脱贫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我乡五祖村整村脱贫的联系领导、牵头单位、相关责任部门、目标任务及考核办法。并按文件要求进行检查、督促和指导。

二是县扶贫办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县扶贫办的领导在五祖村实施整村脱贫以来,从规划到实施,长期深入村上第一线,千方百计到县上各职能部门协调资金,为五祖村整村脱贫提供了资金保障和科学指导。规划时多次到村上参加群众代表会议,走访农户,与群众座谈,了解群众最急需解决的、制约五祖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指导五祖村科学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

三是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乡党委、政府成立了五祖村整村脱贫领导小组,村上成立整村脱贫指挥部,召开村民大会,村民代表会议,发动全村群众共同参与整村脱贫行动。在整村脱贫项目实施过程中,书记、乡长、分管领导亲历亲为,经常亲临项目实施现场,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

四是目标明确,落实责任。推进贫困村整村脱贫对于加快贫困地区扶贫开发步伐,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贫困农户增收致富和社会和谐具有重大意义,是贯彻落实市委三届七次全委会的一项重要举措。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把推进贫困村整村脱贫列入重要工作日程,明确领导,落实专人负责开展这项工作。同时,还注意掌握工作进度,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确保全面完成整村脱贫的各项目标任务。

四、2011年工作思路。

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个目标(到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牢固树立“大扶贫”观念,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狠抓落实,集中人、财、物力解决和巩固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扶持低收入人口增加收入,缩小发展差距,缓解相对贫困,促进社会和谐。加快扶贫开发步伐,提高扶贫开发水平,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乡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是坚持政府引导、农民自愿原则,加快推进扶贫移民。继续对居住地十分偏僻、生存和发展环境极其恶劣,基础条件改善极为困难的贫困村组,实施扶贫移民搬迁;配合扶贫移民工作,积极发展增收产业或实施扶贫培训,帮助移民对象搞好自主创业,确保实现扶贫“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二是认真组织扶贫培训,提高贫困人口素质。充分带动“两后生”等培训对象,积极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业务知识培训。切实搞好农民工创业培训工作,提升贫困人口整体素质。

三是加大项目包装和推介,着力抓好招商引资。扎实做好项目储备工作,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做好已审批项目的跟踪落实。坚持按照开放式扶贫的思路,牢固树立招商引资推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招商引资的观念,积极引进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我乡扶贫支柱产业建设。

四是加强扶贫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把加强扶贫项目资金使用管理作为提高扶贫开发成效的主要手段,严格项目审批程序,全面推行贫困村项目参与式规划,严格执行扶贫资金报账制、扶贫项目资金公告公示制、扶贫项目竣工验收制度,全面实行乡、村两级公示,广泛接受群众监督。

五是加强资源整合,提高扶贫开发的整体效益。以新农村建设为总“抓手”,以贫困村整村推进、整村脱贫为平台,以扶贫资金为“粘合剂”,建立各种扶贫投入的联动机制,将各种资源有效引到贫困农村地区,更好地发挥不同渠道资金的综合效益。

奉节县鹤峰乡扶贫开发办公室 二O一0年十月二十日

第5篇:三汇镇里仁村整村脱贫工作总结

(2012年1月)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镇里仁村现建制8个社,756户,2657人,有建卡贫困户93户,贫困人口287人,五保户6户6人;全村有耕地2647亩,山坪塘9口,可蓄水19万立方;全村有公路15.8公里,其中村公路7.5公里,社级公路8.3公里;2011年,全村人均纯收入5200元。

2009年以来,在县、镇两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扶贫办的鼎立扶持下,在县镇相关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全村上下团结奋斗,共同努力,克服重重困难,严格按照“整村脱贫”的要求,逐项扎实落实,基本上实现了预期目标,现总结汇报如下。

一、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农民收入稳步增长,户户有稳定增收来源

1、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增收

我村成立了小米椒种植专业合作社、花生种植专业合作社惠及我村 个农户,每年每户增加收入元;花椒种植面积达1030亩, 个农户通过养护、采摘花椒带来收入 元。

2、项目发展带动农户增收

已经建成投产的对口帮带我村贫困户的食用菌种植项目惠及我村100个贫困户,由于采用的是“公司+农户”的订单式生产模式,只要农户种养的食用菌成熟即可到本村的

统一收购点按照市场价格进行收购,此项能够为我村100个贫困户,三年内户均增收10000元的目标。

3、传统种养业保持健康发展势头

全村种植良种油菜600亩,优质大豆500亩,人均有0.7亩找钱地;全村年出栏生猪2950头,养殖家禽22500只,其中养鸡大户一个存栏5500只,户均年养猪3头以上,确保了全村99%以上的农户有稳定可靠的增收来源。

4、农户万元增收工程为群众带来实惠

在农户万元增收工程的带动下,我村新发展专业合作社2个,新发展种植大户 户,养殖大户 户,同时对他们进行的增收财政补贴达元。

5、人均年收入增长速度高于县农民人均年收入增幅 通过农户广泛参与村级产业的发展、以务工带动等带动增收,使得我村农民纯收入从2009年的3600元/人,到2010年的4400元/人,上升到2011年的5400元/人,年均增长22%以上。

二、实施宅基地复垦、居民点建设、村社公路建设等,较好地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1、我村在2005年以前,组织群众投劳筹资修建了村社级公路15.8公里,实现社社通公路, 200

7、2008年,全村筹资150万元,争取国家补助,已将7.5公里村级公路全部硬化成了水泥路,通达率100%。

2、通过农户人均筹资100元,全村筹资25万元,县水利局每人补助403元,铺设进户自来水管道,完成2口人畜

饮水水池建设,储水达200方,让全村658户,1930人的楼上楼下都能饮上安全洁净的自来水,自来水供水面达到93%,基本解决人畜安全饮水问题。

3、通过宅基地复垦、巴渝新居建设、享受生态移民政策等,我村已全面消除了危房户,目前巴渝新居的居民点完成52户,52套的建设,集中安置243人,同时有570户新建了稳固的砖混结构房屋。全村符合条件的户,人全部实施了生态移民。

三、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

1、新建了村级公共服务中心,设置有办公、会议、计生和卫生室等250平方米,其中卫生室25平方米,配备了一名专职医生,规范了卫生室的管理制度,满足了农民就近就医的要求。

2、全面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100%的农户通电和享受城乡同网同价的惠民政策。8个社大部分居民有安装有电话,自然村电话通达率100%,其中有546户通电话,电话普及率72.2%,自然村社社通广播电视,有742户入电视,电视入户率达98%以上。

四、建立了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

1、全村劳动力1320人,外出务工700人,在家务农和就近务工的620人,实现了掌握致富技能的劳动力充分就业。

2、全村有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户,人,通过村支两委和党员群众大会讨论通过,对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全部纳入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范围,今后每年全村根据

脱贫致富情况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动态调整。

3、适龄儿童32人全部入学,入学率100%;农村合作医疗2011年参保人数2632人,参保率99%。

4、早在2009年我村在确定为整村脱贫村后,镇里就成立了整村脱贫工作领导小组,专门有针对性的指导我村进行整村脱贫规划,扶贫开发的食用菌项目、农村安全人畜饮水工程、村道建设等详细实施规划,认真开展落实工作,群众积极性高,积极筹资筹劳。其中人畜饮水饮水工程,农户自筹筹劳达30万元;村道建设整合扶贫资金资金35万元,人行便道15万元;我们按照村务公开的要求,积极做好了本村的村务公开工作,对涉及到的扶贫资金和项目在村务公开栏中定期公示,使群众了解扶贫和参与到扶贫项目中来。

五、上级领导部门高度重视,积极为整村脱贫献计献策 每个季度全县都要根据市里扶贫工作会议精神和本县扶贫工作难点召开专题会议,重点为各个乡镇中涉及到整村脱贫的难点问题都专门解决,对涉及到我们整村脱贫村的会议要求我们参加的我们都积极参加,提出我们在整村脱贫推进过程中的问题,通过上级部门、镇政府、村上群策群力加以解决。同时组织部为我村配备了一名大学生村官。

对照整村脱贫验收标准,我们攻坚克难,迎难而上,通过最近两年的努力,完成了确定为整村脱贫村时提出的各项工作任务,现接受你们的检查验收,恳切地希望专家们为我们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我们一定在以后的工作中运用落实。请领导放心,我村整村脱贫后,我们会更加的团结全村

党员干部、群众上下齐心协力,为建设更加美好幸福的新家园更加努力奋斗!

谢谢大家!

第6篇:常乐村整村脱贫工作总结(2011.11.5)

中山镇常乐村整村脱贫工作总结

一、基本情况:

常乐村位于中山镇南部,海拔高度300—1400米,面积5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0.64万亩,林地面积5.308万亩。全村辖8个村民小组,1441户,4218人,其中有劳动能力的2548人,外出务工1500余人。有农低户221户368人,五保户28户。2009年全村人均纯收入2590元,2010年人均纯收入5210元,同比增长101%,2011年预计人均纯收入7436元,同比增长42.7%。

2010年,在区、镇两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扶贫集团的鼎力支持下,在区、镇相关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全村上下团结奋斗,共同努力,克服重重困难,严格按照“整村脱贫”的要求,逐项扎实落实,基本上实现了预期目标,现总结汇报如下:

二、2010年整村脱贫实施情况

根据常乐村的实际情况,重点围绕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农民素质提升等方面开展工作。

(一) 四大脱贫产业基本成型

常乐村基本上形成了以黄牛、山羊、蜜蜂、东魁杨梅和旅游为主导的脱贫产业

1、黄牛、山羊养殖规模:大力发展我村传统产业,促使黄牛、山羊养殖规模化。生态黄牛养殖投资20万元,目前形成了220头的养殖规模,年出栏量200头,创造利润人均增收350元;生态山羊养殖投资45万元,形成了黄牛1400只的养殖规模,年出栏量2000只,创造利润人均增收450元;

2、蜜蜂养殖:形成了以周天银为养殖大户,全村160户群众参与的养蜂,目前形成了900箱的养殖规模,年产蜂蜜2000斤,年创造利润135万元。

3、东魁杨梅种植:东魁杨梅种植作为我村2011年的扶贫项目,得到了区扶贫集团的大力帮助。先后组织开展技术培训,实施统防统治,印发技术资料300册,组织培训200余人次,发放15000多株的种苗。目前在全村已经形成了500亩的种植面积。

4、旅游产业:依托中山古镇的地理优势,结合我村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力搞好旅游开发、旅游招商。通过区、镇党委政府的帮助,重庆建群房地产公司与区政府签订合同投资5亿元在我村斑竹园打造国际婚恋城;重庆燕山公司预计投入1亿元打造楠木坪的旅游项目,也紧张有序的进行中。当这两个旅游项目完成的时候,我村的旅游资源利用率将达到90以上,旅游产业将形成我村的一大重要的经济收入来源。

(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常乐村以整治硬化、新建公路和人行便道为主,完善了基础设施建设。2010年以来,使用财政扶贫资金99万元,群众自筹资金19万元,新修太平寺至石坪桥、陈家坝至大塆头、桥头上至沙田、高洞至桃家坪共9公里公路;油化南告头至太平寺5.6公里公路。通过新建和改造公路,改善了群众的出行条件,实现了全村8个社群众出行难问题,降低了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和农副产品运输成本。

(三)加强技术培训提升基本素质

全村共有“两后生”2人,其中接受职业教育2人;群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了100%;全村共有劳动力2548人,先后开展了以种养殖业技术、务工技能为主要培训内容的培训班6期共计1680人。

(四)加强阵地建设

现村有村级公共服务中心1个,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320平方米,建成了完备的村支两委办公、村民文化活动。在完成村级阵地建设的同时,认真落实“三项制度”、“三进三同”活动,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凝聚了村“两委”班子的战斗力,配备有大学生村官一任。

(五)解决群众安全饮水问题

常乐村水利资源丰富,但水利基础设施陈旧、后期维护管理较为薄弱,病塘、堰、池多。无配套供水管网,人畜饮水困难,迫切需要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变生活状况;2010年,新建人饮水池2个,安装人饮管道5.6公里;新建和改造渠道4.3公里,完成了一部分群众的饮水问题;今年又争取到区水务局的安全饮水项目,目前已立项,预计在2012年实施。

(六)其他社会事务协调发展。

目前全村已完成农网改造项目,实现全村1户1表,村民用电条件大为改善,实现了户户通电。2011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7.7%,绝对贫困人口纳入农村低保率达100%、基本养老保险2856人,电话覆盖率达100%,广播电视入户率达到了100%,已全面消除了农村危房。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2010年以来,在整村脱贫工作中,各级部门大力支持,各个项目顺利开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在以后的工作中,常乐村将继续围绕巩固产业发展、改善民生等方面,采取积极措施,继续加强整村脱贫工作。

一是认真组织扶贫培训,提高贫困人口素质:积极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业务知识培训。切实搞好农民工创业培训工作,提升贫困人口整体素质。

二是加强资源正好,提高扶贫开发的整体效益。以新农村建设为总“抓手”,以贫困村整村脱贫为平台,以扶贫资金为“粘合剂“,建设各种扶贫投入的联动机制,将各种资源有效引导贫困农村地区,更好的发挥不同渠道资金的综合效益。

三是改变发展思路,从原材料生产向产品深加工转变,积极做好产业横向发展朝纵向发展转变的相关准备工作。

四是抓好农户产品的销售服务工作,解决农户生产的后顾之忧。

中山镇常乐村民委员会 二0一一年十一月五日

上一篇:人事专员培训手册下一篇:怎么赚钱白手起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