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热容1教案

2023-05-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比热容1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1篇:比热容1教案

比热容教案1

16、3比热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通过阅读“气候与热污染”,了解利用比热容解释海边与沙漠昼夜温差问题,并了解一下“热岛效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的 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比热容的概念和热量有关计算.

难点:理解比热容概念并能利用它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器材:水、煤油、两只烧杯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学生阅读教材前面的“?”,在学生理解“水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和水的质量、温度升高的度数有关,水的质量越大,温度升高的度数越多,吸收的热量越多”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所有的物质,在质量相等、温度升高的度数也相等时,吸收的热量之间的关系。

二、进行新课

1、 演示实验:出示盛有等质量的水和煤油的两只烧杯,但我们明显地看出两者的

不相同,这是为什么?(请学生回答)不同的物质其密度不同,密度是物质的属性。 介绍电加热器(俗称:“热得快”),强调电加热器每一秒钟放出的热量是一定的,两个电加热器是相同的,在相同的时间里它们放出的热量也是相等的。 请两名同学帮助观察温度计,并随时报告温度。 实验结果:煤油温度升得快。这表明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在温度升高的度数相同时,水吸的热量比煤油多。

2、 比热容:换用其他物质,重复上述实验,得到的结果是类似的。就是说,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在温度升高的度数相同时,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这跟我们在测量物体质量时,遇到的情况相似;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一般不相同。当时为表示物质的这一特性,引入了密度的概念棗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那么,现在我们应该怎样表示上述实验所反映的物质特性呢?(启发学生讨论,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比热容的概念)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比热。 比热是通过比较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升1℃时吸收的热量,来表示各种物质的不同性质。

3、 比热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比热的单位是焦/(千克·℃),读作焦每千克摄氏度。 如果某物质的比热是a焦/(千克·℃),它是说单位质量为一千克的该种物质,每升高1℃时(或降低1℃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a焦。

4、 比热表

比热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各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物理学中,常把由实验测定的物质的比热,列成表格,便于查找。

课本中列出了几种物质的比热,请同学们查出铝的比热及它的单位。你能具体地说明铝的比热的物理意义吗?(提问)

从表中还可以看出,各物质中,水的比热最大。这就意味着,在同样受热或冷却的情况下,水的温度变化要小些。水的这个特征对气候的影响很大。在受太阳照射条件相同时,白天沿海地区比内陆地区温升慢,夜晚沿海地区温度降低也少。所以一天之中,沿海地区温度变化小,内陆地区温度变化大。在一年之中,夏季内陆比沿海炎热,冬季内陆比沿海寒冷。

水比热大的特点,在生产、生活中也经常利用。如汽车发动机、发电机等机器,在工作时要发热,通常要用循环流动的水来冷却。冬季也常用热水取暖。(分析课本图2-15,2-16,说明利用水取暖和汽车发动机散热器的原理)

三、 小 结:

通过一些具体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热的概念。

1、在做课本图16-14的实验时,把水改换成蓖麻油,那么煤油和蓖麻油哪一个升温快?为什么?

2、 把质量相同的铝块、铜块、铅块放到沸水中加热,当沸水再次沸腾后,取出金属块,并把它们放到石蜡块上。它们都能使石蜡熔化,那么哪个金属块熔化的石蜡多呢?

四、 板书设计:

第三节 比热容

一、演示实验:

二、比热容: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比热。

三、比热的单位:比热的单位是焦/(千克·℃)

四、比热表:

第2篇:比热容 教案1

《研究物质的比热容》教学设计

肇庆市第七中学

王玫

一、教材依据

《比热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粤教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第十四章第三节的内容。

二、设计思想

“比热容”是本章重点内容。因为比热容的概念比较抽象,且它又与质量、温度的变化量、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三个物理量有关,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所以又是整个教材的难点。所以教学的中心任务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了解“不同物质在质量相等,升高温度相同的情况下吸收的热量一般不同”,为比热容概念的得出打好基础。将“探究物质的吸、放热能力”作为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要求学生经历进而建构完整清晰的比热容知识。

本节在设计时根据新课标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运用生活实例创设情境,激趣引新;通过设计实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科学素养;通过联系社会生活,拓展升华,来提升学生能力。考虑到比热容这一节的容量较大,将热量的计算放到下一节中进行教学。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2)知道水的比热容较大,知道这一特点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

(3)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使学生从实验中领悟比热容是如何影响物体温度的变化的,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设计、进行实验,让学生体会控制变量法在科学探究中的应用。

(3)通过阅读“气候与热污染”,了解利用比热容解释海边与沙漠昼夜温差问题,认识什么是“热岛效应”,并进一步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并产生与他人交流的愿望。

(2)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比热容的探究学习,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心,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规律,逐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研究不同物质的吸热性能实验、比热容的概念 教学难点:用比热容的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五、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酒精灯、铁架台、烧杯、水、沙子、温度计、天平、实验报告用白纸

六、教学设计:

1、 新课引入:展示“海滩”图片,提出问题:为什么沙子和海水的温度有什么不同?

2、 探究实验:探究沙子和水的吸放热性能。 (1) 教师提出具体实验课题:

实验1:让相同质量的水和沙子吸收相同的热量,比较它们的温度变化。 实验2:让相同质量水和沙子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它们吸收热量的情况。 提出要求:设计表格、记录数据、写出“发现”

(2) 教师强调:吸收相同的热量即加热相同的时间。师生讨论实验注意事项:温度计的使用、石棉网的预热等等。

(3) 学生分组按要求完成实验,总结实验现象,发现规律。 (4) 每组学生派出代表将本小组的实验发现写在黑板上。

(5) 发现共同规律——水和沙子的吸热性能不同。

3、 得出比热容的概念。

(1) 学生自主阅读课本P78—79,学习关于比热容的概念,回答问题。 ①什么是比热容?

②比热容的符号。

③比热容的单位,以及读法。

④水的比热容。水比热容的物理意义。

(2) 教师对比热容的概念做几点必要的说明。 ①比热容反映了物质的吸热本领,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②同种物质的比热容相同,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般不同。 ③比热容与物质的种类、物态有关;与热量、质量、形状、温度等因素无关。 ④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 吸收的热量和温度降低1℃放

出的热量相等。

(3) 学生分析比热表,发现其中规律。

4、 STS。

用比热容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介绍热岛效应。

5、巩固练习。

第3篇:第1课时 比热容(教案)

《比热容》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热传递、热量知识的基础上展开的,是进一步研究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从而提出了比热容的概念,它是本章的重点知识,是热量计算的基础,它在自然现象和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对本节教材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观察、实验、分析数据的能力,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又可以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一定的抽象思维和逆向思维的能力。因此这一节课无论是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在能力培养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

从学生角度看,学生已基本掌握探究的模式程序,基本掌握了控制变量、转换、比值定义等方法的运用,本节的探究活动教材采用的是一种开放式的探究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切实体验物质的热属性,以加深学生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了解比热容的概念,单位和物理意义。 2. 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会查比热容表。 3.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2.通过模拟类比的方法,体会比热容物理意义

3. 通过阅读“气候与污染”,了解利用比热容解释海边与沙漠昼夜温差问题,并了解一下“热岛效应”。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团队精神,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规律的情感,体验自然科学的价值,体验知识来源于实践而又应用于实践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

(1)比热容的概念、单位、物理意义; (2)用水的比热容较大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比热容概念的建立。 教具准备:

1.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火柴、干沙子、水、煤油、天平、温度计、钟表、大烧杯、大试管、玻璃棒、电取暖器、沙子. 2.信息技术:PPT课件、视频资料、微课、flash动画讲解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播放一段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的视频,提醒学生特别注意观察我国各省内城市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看看能不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思考、讨论,发表各自的看法. 师 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内陆的昼夜温差比沿海地区大呢”?我们来体验一下。

二、初步体验

1.用电加热器同时给水和沙子加热,让学生触摸体验。 同样的加热条件,为什么水和沙子的温度变化不一样? 物质在吸热后温度的变化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2.教师提出问题:咱们同学当中有谁帮助妈妈烧过水?烧水时,水吸收的热量的多少跟哪些因素有关?有怎样的关系?请用你的生活经验来支持你的观点.(用设置问题的方法比直接提问水吸收的热量与水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是什么关系,更具开放性,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学生回忆并思考,发表各自建议:①水多些时,加热时间要长些;水少些时,加热时间要短些.②加热时间长时,温度升高多些;加热时间短时,温度升高低些„„

教师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对回答不完善的地方可补充完善、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板书:

(1)水吸收的热量与水的质量有关,水的质量越大吸收热量越多. (2)水吸收的热量与水温升高多少有关,水温升高越多吸收热量越多. 3.师问:如何判断“水吸收热量的多少”呢?

学生不难回答出:加热时间的长短。 师接着问:这是什么研究方法?(转换法)

4.师:是不是只要物体的质量相等、升高的温度相同,它们吸收的热量就相等呢?或者说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是否还跟其他因素有关?

学生猜想: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还可能与物质的种类有关.

三、合作探究

1、师:吸收的热量与物质种探究物体类有关——比热容 教师引导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1)引导学生选择器材:教师为同学们提供了水、食用油或沙子三种物质,同学们可任意选择. (2)引导学生拟定方案:怎样确定水和食用油(或沙子)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

学生经过讨论认为:通过加热时间的长短来确定. 教师强调:必须保证热源相同且较稳定.(运用“转换法”把比较吸热多少转换为比较加热时间长短,更易于操作)

(3)让学生合作交流、设计方案. 教师加入学生的小组讨论之中,了解学生的思路,适时点拨. 各小组学生派代表表述自己的设计思路.教师收集、整理,点评引导,择优确定比较合理的设计方案,让学生实验. 方案一:用相同质量的两种物质(如沙和水),让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加热时间.(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注意使两个装置的热源相同且较稳定.)

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

方案二:用相同质量的两种物质,给它们加热相同时间,比较温度升高的多少(实验装置上图同样适用).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

在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提出学生设计、交流时容易忽略的问题,如: a.你们怎样获得质量相同的水和食用油(或沙子)? b.你们怎样使食用油(或沙子)内、外温度达到一致? c.你们采用的热源是否稳定,怎样改进更好? (4)学生根据交流情况,适当修正自己的方案. 教师提醒实验时要注意的问题:

①为节省实验时间,每小组所采用的两种不同物质的质量要适当的少一些,若是选用热水做热源的小组可用暖瓶里初温较高的热水;

②如果两种物质的初温不相等,可通过加热的方式调整一下. (5)学生选取自己方案中所需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收集数据.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针对学生实验中出现的困难及时给予帮助、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 (6)分析与论证: 各小组根据实验收集的数据分析归纳,进行交流,得出结论. 根据实验数据学生不难得出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质种类有关的结论. 师为了表示不同的物质,质量相同时,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热量的多少,

物理学中引进物理量——比热容. 注意:要在相同条件下比较,即必须让质量相同,温度升高度数也相同,故质量都取单位质量(1kg),温度都取升高1℃,比较起来最为方便.(让学生类比密度的定义方法,用比值定义法给比热容下定义)

板书:

(1)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或降低)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或降低)的温度乘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用符号c表示. (2)单位: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J/(kg·℃). 2.比热容是物质的属性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2页《小资料》并思考,可以发现有什么规律? 学生分析、讨论回答: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不同;水与冰的比热容不同;水的比热容最大;泥土比水的比热容要小„„

板书:

比热容是反映物质自身性质的物理量(即是物质的属性),物质种类不同,比热容一般不同.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我们已经知道哪些物理量可以反映物质的自身性质,它们有什么特点?

生:密度,密度不随物质的质量、体积的多少而改变,也不随位置变化而改变. 师 既然比热容是物质的属性,那么,它同样也具有与密度相似的性质.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与物质的质量、体积多少无关(特别提醒,它还与温度变化无关).那么请大家思考:把一盆水倒掉三分之一,比热容有无变化?把这盆水由20℃加热到100℃,比热容有无变化?

生:(齐声回答)不变. 课堂演练

完成本课时对应课堂练习.

四、水的比热容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由之前探究煤油(或沙子)和水的吸热能力的实验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1:由表一数据可知水的吸热能力(或比热容)比煤油(或沙子)强,要让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则需对水加热久一些. 生2:由表二数据可知加热相同时间时,水的温度变化慢些,煤油(或沙子)温度上升得快些. 师 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下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2页的《小资料》和P13页的《想想议议》,说说在生活、生产中如何应用水的比热容. 生思考、分析、发表看法:因为水的比热容与其他的液体相比要大得多,这样水在降低相同温度时,放出的热量多些.生活中汽车用水作为冷却剂.春天,农民伯伯育秧苗,每到傍晚往田间灌水,防止秧苗在夜间被冻坏;而白天放出秧田里的水,便于晒田,促进秧苗生长. 师 真棒!大家分析得很对,请大家课后阅读教材P12~P13页的最下面两段文字,思考为什么内陆地区的温差比沿海地区的大.

五、课堂演练

完成本课时对应课堂练习.

六、课堂交流、小结与延展

师同学们,我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理解了比热容的概念,学会了利用比热容知识解释一些自然现象,还明白了比热容与我们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你们还有哪些收获呢?请相互交流、讨论. 生1:通过学习,我明白了不同物质的吸热本领不同,水的吸热本领最强. 生2:通过学习,我们明白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质的种类、质量和升高的温度有关. 生3:表示不同物质的吸热或放热能力用比热容这个物理量.比热容是反映物质自身性质的物理量,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容,它与温度、质量、体积都没有关系. 生4:在生产、生活中,为什么经常用水作为取暖剂(或冷却剂),原因是水的比热容最大,在质量相当,变化相同的温度时,水与其他物质相比,水吸收热量多;换句话说,降低相同的温度时,水放出的热量要多些. 生5:质量相当的沙子和海水,接收太阳光的照射吸收的热量相同时,由于沙子的比热容大约只有水的1/4,因此,沙子升高的温度大约是水升高温度的4倍.所以,炎热的夏天,我们赤脚走在海滩上,感觉沙子热烫热烫的,而海水却

是凉凉的,就是这个道理. 生6:为了保护大自然,为了保护我们人类的生存环境,防止热污染,我们要提倡低碳生活,树立节能环保意识.同学们,行动起来吧!

„„

【教师结束语】

同学们,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收获了不少知识.我们知道了不同物质的吸热本领不同,知道了物质吸热的多少取决于物质的种类、质量和变化的温度.而且明白了水的比热容较其他物质的比热容大,这点在生产、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自然界中不同地区的气候变化与这有着很大的关系.大家深深体会到,物理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一门学科.只要大家平时多关注生活、留心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勤于思考,就会轻松地学好物理.好,谢谢大家!

七、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时对应课后练习.

教学反思

1.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方法让学生体会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在设计此课时,从市民极为关心的天气预报入手,引入新课;紧接着让学生联系他们极为熟悉的烧水现象,探究出影响物体吸收热量多少的两个因素;最后又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自然界的一些现象,这些会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无处不蕴含着物理知识,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纵观本节课的设计,不难发现每个环节都是从提出问题入手展开教学的,这一个个精心设计的问题,组成一个步步攀升的台阶,引领学生走向科学知识的殿堂. 3.在不违背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对教材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如问题的提出方式,探究方案的设计等等.这些设计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为帮助学生理解比热容的概念,努力使本节的教学活动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帮助学生构建“物理在身边”的理念,从而顺利突破教学难点.在推导热量计算公式时,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具体数据到归纳计算公式,这样学生容易理解和记住.

利用水的比热容大来冷却或取暖

热机的冷却系统用水作为冷却剂,也是利用了水的比热容大这一特性. (2)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水稻是喜温作物,在每年三四月份育苗的时候,为了防止霜冻,农民普遍采用“浅水勤灌”的方法,即傍晚在秧田里灌一些水过夜,第二天太阳升起的时候,再把秧田中的水放掉.根据水的比热容大的特性,在夜晚降温时,使秧苗的温度变化不大,对秧苗起了保温作用. (3)热水取暖

冬季供热用的散热器、暖水袋. http:///c43/OjkpIiUrJSVqJWQhKQ.html?fromvsogou=1

第4篇:比热容 教案 王婷

物质的比热容

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

的一种属性

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3.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计算 4.学会查比热容表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比热容的概念

2.运用比热容的概念解释新疆昼夜温差

大的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

能力和创新能力

2.养成学生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

的科学态度

二、 教学重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归纳理解比热容的概念

三、 教学方法

讲授法 讨论法 实验法

四、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五、 教学过程

1.创设学习物理概念的情景 上课开始,教师运用多媒体放映沙滩与海面的照片,询问学生问题。

教师:同学们一定都有过去海边的经历吧,假如在夏日的中午走在沙滩上和海水中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吗?

学生:走在沙滩上感觉很烫,而走在海水中很清凉。

教师:那如果是夏日的晚上呢?

学生:走在沙滩上很凉,而海水中却变得很暖和。

教师:很好。那为什么在同一时刻,沙子与海水的温度却不相同?不知道同学们想过这个问题没有。好,这个问题我们先不谈。现在老师问大家一些小问题,请大家根据平时的经验作答。

学生:好

教师:分别把一壶水烧开和把半壶水烧开。哪个所用的时间更长?为什么?

学生:一壶水时间长,因为它的质量更大。

教师:很好。那一壶20摄氏度水和一壶50摄氏度分别烧开,哪一个所用时间长?为什么?

学生:20摄氏度的那壶水所用时间长,以为温差更大。

教师:很好。那根据我刚才询问同学们的问题。我想请同学们总结一下,对于同一种物质,它一段时间内吸收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系?

学生:质量和升高的温度。

教师:这位同学总结的很好。这样我们可得出结论:同一种物质,吸收的热量跟物质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有关系。这是对同一种物质的讨论。那现在我想问大家,对于不同的物质,当物质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都相同时,吸收的热量相等吗?即吸热能力相同吗?大家可以大胆的猜测一下。 学生:不同

2.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建立物理概念

教师:看来大部分同学认为是不同的。那现在如果老师给同学们两种不同的物质例如水和煤油。它们是等质量和等初始温度的,并且提供给同学们两套完全相同的加热器材。同学们可以利用它们来设计实验来验证你们的猜想吗?去证明水和煤油的吸热能力不用。大家可以想想在学习密度时用过的控制变量的方法。

学生甲:我们可以给水和煤油加热相同时间,然后比较它们的温度。

学生乙:我们还可以让水和煤油升高到相同温度。然后比较加热的时间,

教师:这两个同学说的很好。我们可以有两种实验方案来验证我们的猜想。那么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关于这两种方案的模拟实验。

教师播放模拟实验,得出两组实验数据。待学生观察完实验数据,询问他们从两组数据中发现的现象。

学生甲:给水和煤油加热相同时间,没有升高的温度比水高。 学生乙:让水和煤油升高到相同温度,水用的时间更长。 教师:通过这两组实验,我们验证了我们的猜想了吗? 学生:从实验数据中可以看出水升高一摄氏度比煤油升高一摄氏度所需热量多。所以不同物质在物质的质量和升高温度相同时,吸收的热量不等,吸热能力不相同。

教师:这位同学总结的很好。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是不相同的。我们需要找到一个物理量去表示物质的这种特性,也就是我们今天的课题比热容了。

板书比热容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降低)一摄氏度所吸收(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单位为焦/千克摄氏度

教师:水的比热容是4.2×103J/(Kg.。C),仿照比热容的定义,同学们可以告诉我它的物理涵义吗? 学生:一千克的水,温度升高(降低)一摄氏度吸收(放出)的热量为4.2×103J。

教师:很好。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物质不变,比热容不变。物质不同,比热容一般不同。

之后讨论比热容实质。板书:实质 1.反映了物质吸(放)热的本领 2.反映物质对冷热反应得灵敏程度。

3.选择具体问题,运用物理概念

让学生查比热容表回答相关问题,增强他们对比热容物理涵义的理解。

之后让学生回答教师在上课一开始提出的关于海水与沙滩的问题。

七、教学后记

1.在物质吸热能力强弱判断这一问题上应该多讲解一些 2.写错字要拿黑板擦擦掉

3.充分了解PPT次序,配合讲解的安排

第5篇:比热容1教学设计书

沙溪初级中学初三物理第十六章《热和能》

第十六章 第3课时 比热容1 教学设计

——何婷婷

一、学情分析

本课时教学内容主要是比热容概念的建立,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是本节教学的重点。由于比热容的概念内涵较深、外延较广,涉及热量、温度变化、质量三重概念间的关系,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所以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以及应用比热容的知识来解释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就成为了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学过程中本节教材应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常识出发提出问题,让学生经历探究活动的过程,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总结归纳得出结论,最后用探究结论解决实际问题,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2)通过查阅解读比热表,懂得比热容的影响因素。 (3)通过学习进一步巩固控制变量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并产生与他人交流的愿望。

(3)通过对比热容的探究学习,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心,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规律,逐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沙溪初级中学初三物理第十六章《热和能》

(1)通过探究实验得出比热容的概念。

(2)联系社会生活应用其分析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二)教学难点 (1)比热容的概念。

四、教学方法

1、探究法、实验法、讨论法、通过这三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

2、学生分组实验自主探究法:这种方法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的过程,使他们对比热容的认识由感性上升为理性,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为了让学生感受物理就在我们身边,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在理解比热容的概念后,让学生利用比热容的知识去解答生活中的事例。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设疑激趣,引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烈日当空海边的图片 提出问题:当你在烈日当空在海边游玩时, 你会发现:岸上的沙子

热得烫脚

, 而海里的水

凉凉的

。这是为什么?

这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情景,但是大部分学生在这之前都没有追究过为什么,在这里老师提出了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带着疑问走进课堂。

(二)实验探究,培养能力,新课讲授

1、从生活走向物理

提出问题:根据生活经验思考下列问题?

1、烧开一壶水和半壶水哪个需要时间长?

2、一壶水加热到50℃,另一壶水加热到80℃,哪个需要时间更长?

学生通过分析问题得出:物体所吸收的热量与质量和温度升高的度数有关。 递进提问:吸收热量的多少是否还跟其他因素有关?

提示:相同质量的水和沙子,当温度升高的度数也相等时,吸收的热量是不是一样多呢? 作出猜想:与物质的种类有关。

2

2、实验探究

沙溪初级中学初三物理第十六章《热和能》

(1)实验目的:探究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是否与物质的种类有关? (2)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通过讨论得出两种实验方案并派代表说出实验方案:

A、水和煤油的质量相等,让水和煤油的温度升高的度数相同,比较加热时间。

B、水和煤油的质量相等,加热相同的时间,比较水和煤油的温度升高的度数。

(3)方案确定后,小组讨论:1)实验过程中要测量哪些物理量?2)小组怎样分工合作? (4)进行实验(两人为一小组) (5)记录实验数据

(6)分析实验数据 (7)总结归纳得出结论:

A、质量相同的水和食用油,升高相同温度时水比食用油吸收的热量多。 B、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吸收相同热量时,食用油比水升高的温度大。

教师引导总结: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在升高相同的温度时,吸收的热量一般不同。

探究目的: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让学生先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然后再与同学间交流评估,互助提高,最终找到最佳的实验方案。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意识,和动手实际操作的能力。

3、比热容

根据实验的结论,教师提问学生“为了表示物质吸热本领这种热学特性”物理学中引入了什么概念,学生通过阅读书本得出比热容的概念。

(1)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2)比热容的符号:c (3)比热容的单位:焦每千克摄氏度 (4)单位的符号:J/(kg·℃)

沙溪初级中学初三物理第十六章《热和能》

在讲解比热容的定义过程中,提示学生要记住水的比热容,并以水的比热容作为例子,让学生理解比热容的定义。

(5)让学生观察表格,学会分析表格,获取有用的信息。

4、生活、物理、社会

“水的比热容大”这一特点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让学生利用比热容的知识解答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汽车发动机为何用水来冷却?

(2)冬天的散热器(俗称暖气片) 为何用热水供暖?

(3)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回到开课前所提到的问题

当你在烈日当空在海边游玩时,你会发现:岸上的沙子热得烫脚,而海里的水凉凉的

。这是为什么? (4)为什么内陆地区的昼夜温差比沿海地区的大?

学生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使所学的知识为生活服务,符合了新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三)课堂总结

1、物质的比热容跟密度相似,也是物质的特性之一。

2、比热容的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2)比热容的符号:c (3)比热容的单位:焦每千克摄氏度

单位的符号:J/(kg·℃)

六、教学资源:课件(见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包课件)

七、课时录像、文字实录(见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包课时实录)

沙溪初级中学初三物理第十六章《热和能》

八、练习与作业(见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包练习)

九、反思与建议

《比热容》第1课时是第十六章的第三节课, 经过精心的准备本节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对这节课的教学我有如下的心得体会:

比热容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也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通过本节教学要让学生建构起比热容的概念,了解比热容较深的内涵、较广的外延,弄清比热容与热量、温度变化、质量三个概念间的关系,能结合常见物质的比热容表,联系实际讨论一些日常现象。为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成功之处:

(一)从物理走向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以烈日当空海边的图片为开端,根据生活经验学都知道沙子惹得烫脚而海水是凉凉的。但是大部分学生在这之前都没有追究过为什么,在这里老师提出了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带着疑问走进课堂。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因利势导继续提出两个问题:

1、烧开一壶水和半壶水哪个需要时间长?

2、一壶水加热到50℃,另一壶水加热到80℃,哪个需要时间更长? 根据生活学生谈论得出物体所吸收的热量与质量和温度升高的度数有关。教师再进一步引导,让学生猜想出物体吸收热量还与物质的种类有关,从而顺其自认的把学生引导到本节课要探究的问题上。

(二)实验探究、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能力。

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要充分展示控制变量法,①为什么用两个相同的金属盒?②铁板的作用是什么?③用两个相同的酒精灯,不用铁板可以吗?④书中选用铁板的目的只是为了均匀加热吗?⑤要比较温度还需要哪些器材?要比较质量呢?⑥怎样设计记录表格?⑦在什么条件下比较吸热能力的强弱?⑧比热值大只说明吸热能力强吗?让学习小组带着这些问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理解书中的实验原型,融会贯通理解比热容的含义。 有待改善之处

上完整节课后感觉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比热容的含义,纠其原因主要是实验用的时间太多,没有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利用比热容的概念对生活的实际问题解答,在最后一个教学环节解释一些生活现象但中,感觉时间有点仓促。

第6篇:第三节比热容教案

(第十六章)第三节 比热容

胡集四中 严世高(2013年9月4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初步认识比热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掌握比热单位读、写,查表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参与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研究方法;尝试运用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合作意识;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将科学知识运用日常生活实践。 重点与难点:

理解比热容含义,会查比热表,熟练掌握比热容单位读、写能力。 运用比热解释一些简单现象,了解水的比热大的一些应用。

教学用具:天平,电加热器(相同规格2个),玻璃杯(相同规格2个),温度计(相同规格2个),适量的水和油 教学过程: 引入:

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这是形容怎样的一种场景呢?江南水乡会有这种情况么?

一、建立比热容概念

给物体加热,物体吸热,温度升高。物体吸热多少会受哪些因素影响呢?

根据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物理知识请大胆猜想。

与物体质量有关(m)、与物体温度有关(t)、与温度变化多少和t2-t1有关、与物体的密度有关(ρ)与物体受热面积有关(s)

如何验证物体吸热多少与所猜物理量有关,并且知道什么关系呢?引导用“控制变量法”解决问题。怎么验证物体吸热多少与材料有关?

与质量有关,其他条件相同时,质量大,吸热多;(半壶水、一壶水)与温度变化有关,质量相同的水,从同一温度加热,升高的度数多,则时间长,说明吸热多。与温度高低无关。

使质量相同、温度变化相同,以便采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 建议实验时采用二种物质:水、沙子。用酒精灯加热,并指导几名同学完成演示实验。完成测质量,观察温度计示数,

实验结果:当升高相同温度时,水用时间最多,吸热多,沙子吸热少。

质量相同、升高温度相同,不同物质吸收热量一般也是不同的,物理学里用“比热容”表示物质的这种特性。

请同学们阅读12页,复述和记忆比热容的定义、单位及读法;了解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值。了解发热规律与吸热规律相同。

通过观察比热表,同学们能发现哪些规律? 1,水的比热容最大; 2,同种物质状态不同时,比热容不同; 3,密度相同的不同物质,比热容不同; 4,固态金属,密度越大,比热容越小; 5,----

二、联系实际,利用比热解释问题

提出问题:冬天用热水袋的好处?发动机装有循环水的好处?沿海地区温差变化小,内陆地区温差变化大的原因?

结果:水比热大,升温吸热多,降温放热多;水廉价。从比热表中可知,水的比热很大。水和干泥土相比,在同样受热的情况下,吸收同样多的热量,水的温度升高很少,而干泥土的温度升高较多。因此,同在阳光照射下,内陆地区夏季炎热,而冬季寒冷。形成了一年四季温差大,一日之中昼夜温差大的大陆性气候。沿海地区四季温差小、昼夜温差也小。

三、热量的计算

1.推导公式。

根据比热的物理意义,以及热量跟物体的质量和温度的变化有关,就可以计算物体的温度改变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例1.2千克的水,使它的温度由20℃升高到100℃,水吸收多少热量?

根据水的比热是4.2×103焦/(千克·℃)可知,(其物理意义是)1千克水,温度升高1℃吸收4.2×103焦耳的热量。那么2千克的水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应是4.2×103焦/(千克·℃)×2千克。这些水的温度升高了100℃-20℃=80℃时,吸的热量是4.2×103焦(千克·℃)×2千克×80℃=6.72×105焦耳。

所以,计算热量的公式是Q吸=cm(T-T0)其中c表示物质的比热,用焦/(千克·℃)作单位;m表示质量,用千克作单位;T-T0表示物体升高的温度,用摄氏度作单位;Q吸表示吸收的热量。

如果物体的温度下降,放出的热量Q吸=cm(T-T0),T-T0表示下降的温度。

例2.质量是10千克的冰,温度由-20℃升高到0℃,冰吸收多少热量?

根据公式Q吸=cm(T-T0)得

Q=2.1×103焦/(千克·℃)×10千克×[0-(-20)]℃

=4.2×105焦耳。 小结:请同学们谈本节的收获。

知识技能方面:体会到哪些学习方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 有哪些情感体验:感觉到又能解决哪些困惑的问题?

思考题:在炎热的夏天,当你赤着脚从岸上走入河中时,你一定会感到岸上烫脚,河里凉快,试解释这一现象.

板书设计:

1. 自然界中不同物质吸热能力存在差异 2. 物理学里用比热容来反映质吸热能力的差异

3. 比热容:(1)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时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2)单位:焦/(千克·℃)(注意读法、写法)

(3)决定因素:物质种类;还受物质状态等影响

4.热量计算:Q吸=cm(T-T0)及变形公式 教学后记:

上一篇:年会创意节目搞笑小品下一篇:春运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