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酞普兰综合心理疗法对老年抑郁症疗效的观察与护理

2023-02-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老年抑郁症是老年人的一种常见性、多发性精神类疾病, 是一种以情绪障碍为主的长久心境低落、思维迟缓、活动减少等, 属功能性而非器质性精神类障碍疾病。其临床表现开始与老年痴呆症相类似, 症状不典型, 须鉴别诊断。其病程特征为间歇性发作, 好转时和常人一样, 犯病时常常极度自卑, 常有激越、自杀想法或者自杀行为, 睡眠少, 食欲减退。近几年, 老年抑郁症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已成为一个公共卫生问题。西酞普兰为5—HT受体抑制剂, 不良反应小, 是老年抑郁症或伴有其它躯体疾病的抑郁病人的首选药。由于抑郁症有着自己的特殊的人格特征和固有的认知模式, 造成抑郁患者的高复发性和难以缓解的阻碍性。综合心理疗法是从改变患者的认知模式着手, 使其人格发生改变。西酞普兰联合综合心理疗法, 规避了单纯药物治疗疗效差、恢复慢、患者社会功能多被破坏等不良因素, 收到了显著的效果。为探讨西酞普兰联合心理疗法在老年抑郁症的治疗效果, 现对该院2010年12月—2012年12月门诊和住院收治的患者68例进行总结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选取该院自该院门诊和住院患者68例。其中女性41例, 男性27例。最大年龄74岁, 最小年龄55岁。随机分为两组。入组标准: (1) 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 (CCMD—3) 中抑郁症的诊断标准。 (2) 汉密顿抑郁量表总分 (17项) (HAMD) 评分≥18分[1]。 (3) 排除有严重器质性疾患、老年痴呆或严重自杀行为者, 孕妇等。 (4) 初中以上文化, 同意参加该研究并积极参与随访计划。实验组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 (1) 非功能性精神类疾病, 由躯体疾病导致的情绪障碍或精神异常。 (2) 精神分裂症狂躁期。 (3) 有严重自杀倾向者。 (4) 酒精或药物成隐者、吸毒者。 (5) 严重身体疾病或者癫痫病人。 (6) 治疗过程不配合或者失访者。

1.2 治疗方法

采用对照研究方法, 无用药史者直接进组研究, 有近期用药史者经2周的清洗期进组开始研究。两组病人每晨同时服用氢溴酸西酞普兰20 mg, 实验组除了服用药物外, 联合综合心理疗法进行治疗。观察8周, 实验阶段不应用其它抗抑郁药物。综合疗法: (1) 针对个案病例, 在患者知情同意前提下, 综合分析患者的人格特征、认知能力、人际关系和精神症状, 评估病人的病情轻重, 提出护理诊断, 制订护理计划, 让患者自我思维识别、相关知识问答、激励疗法等对患者进行治疗。 (2) 针对患者及家属的培训:知识讲座、放幻灯片, 针对老年人身心特点, 生活能力下降, 社会地位和活动减少, 疾病折磨等。

1.3 疗效评定

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4、8周末采用HAMD评定临床疗效。判定指标为HAMD减分率。减分率≥75%为痊愈, 减分率≥50%为显著有效, 减分率≥25%为有效;<25%为无效。治疗前后常规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心电图、脑电图、胸片、脑CT等。

1.4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1.0进行分析, 计量数据采用表示, 采用t检验。

2 结果

临床疗效:在治疗前及治疗后2、4、8周分别对实验组、观察组进行HAMD评分, 对8周末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实验组治愈34例, 治愈率占87.1%, 显效4例, 低效1例, 无效0。总显效率100%;观察组治愈20例, 治愈率51.2%, 显著有效6例, 低效5例, 无效8例。总显效率79.4%。见下表。

注:治疗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而治疗2、4、8周末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 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思维迟钝、兴趣减低、自责、自卑饮食和睡眠较差。而老年人的发病率逐年升高, 成为老年人常见精神障碍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 抑郁症已成为世界第4大疾病;仅次于冠心病, 有7%~10%的老人患有抑郁症。我国每年有2600百万人患上抑郁症, 有将近700万患者还处在青少年时期, 有将近10%~15%的抑郁症患者最终死于自杀。抑郁症的病因目前尚不是十分清楚, 与遗传、生化、自身心理素质、神经递质学说有关。近阶段精神药理学研究表明中枢神经递质代谢异常与老年性抑郁症有关, 研究表明去甲肾上腺素 (NE) 或五羟色胺 (5-HT) 及受体功能低下是引起抑郁症的原因。

本研究采用西酞普兰综合心理疗法治疗抑郁症临床总显效率100%, 治愈率87.2%。西酞普兰属于新型5-H T再摄取抑制剂, 它通过阻断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对5-H T的再摄取。使神经细胞突触间隙中可供生物利用的5-H T增多, 从而增强中枢5-H T能神经的功能, 发挥抗抑郁作用[3]。从而增强中枢5-H T能神经的功能, 发挥抗抑郁作用。而综合心理干预疗法是从改变患者的认知模式着手, 使其人格发生改变。规避了单纯药物治疗疗效差、恢复慢、患者社会功能多被破坏等不良因素。

护理措施:针对个案病例, 采用医患互动法, 责任护士和患者采取聊家常的方法, 打开患者抑郁的心结。护士要热情主动, 微笑服务, 经过细致观察诱导患者讲出窝在心理的话, 发现患者的爱好和喜欢的事物, 从兴趣着手谈起。配合药物治疗, 综合心理疗法、护士干预让患者自我思维识别、证据检验、相关知识问答、互相检查, 激励疗法等对患者进行治疗。

护理体会:老年抑郁症大多伴有躯体疾病, 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 有的丧失老伴, 心理因素所致, 得了抑郁症后, 更加不爱和人说话, 护士要热情照顾老人, 积极治疗原发病, 嘱咐他们按时服用常规药物, 发现不良表现或者有自杀倾向者及时报告。做好基础护理, 从生活上、心理上体贴照顾老人, 说服老人要及时配合医生, 按时服药, 规律适量, 按疗程服药。鼓励他们户外活动, 和其它老人交谈, 听健康心理讲座, 接受心理咨询和护理干预。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

综上所述, 表明西酞普兰配合精心的心理护理干预疗法对抑郁症的治疗副作用小、显效快, 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西酞普兰联合心理疗法在老年抑郁症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该院门诊和住院患者68例, 随机分为实验级和观察组。每组39例, 实验组给予西酞普兰综合心理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常规西酞普兰治疗, 没有进行心理护理干预。观察时间8周, 于治疗前治疗后2、4、8周比较其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减分情况来对比。结果 两组患者2周末, 汉密顿抑郁量表总分减分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 (P<0.05) 。实验组在4周末、8周末总减分率明显高于观察组。结论 西酞普兰加综合心理护理干预疗法对抑郁症的治疗副作用小、显效快, 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关键词:西酞普兰,综合心理疗法,老年抑郁症,疗效与护理

参考文献

[1] 田凤臣, 马国军.西酞普兰联合综合心理治疗对抑郁症的疗效观察[J].医药论坛杂志, 2008, 29 (20) :46-47.

[2] 郭田友, 季卫东, 周家秀, 等.综合心理治疗对首发青少年抑郁症临床疗效的对照研究[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2010, 16 (4) :331-333.

[3] 熊学智.西酞普兰联合丁螺环酮治疗老年抑郁症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药资讯, 2011, 3 (9) :30-32.

[4] 林萍, 姚爱华.心理治疗高职学生抑郁症40例案例分析[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10, 30 (7) :1760-1762.

[5] 沈艳萍, 陈丽君.西酞普兰联合心理护理干预治疗产后抑郁症的疗效观察[J].海峡药学, 2011, 23 (4) :160-161.

[6] 郑小燕.医学心理学[M].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3.

[7] 王步军, 钱永明.认知治疗联合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J].医学临床研究, 2010 (10) :124-125.

上一篇:化工环保中反渗透膜技术的应用下一篇:页岩气压裂返排液水质分析及再利用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