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工程论文

2022-03-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编精心整理了《本科工程论文(精选5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分析了本科工程实验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教学过程按部就班,学生学习效果较差;实验内容偏简单,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教学大纲陈旧,授课内容与实践脱节;考核方式不合理,考核结果信度和效度低。针对以上问题,笔者从改进教学流程、实施任务促学、调整教学大纲、改革考核方式等方面探究了本科工程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并进行了实践。

第一篇:本科工程论文

制药工程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研究

[摘要]该文针对目前制药工程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3点建议:①由于制药行业的特殊性,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知识结构应有一个必修课程种类及其学时的基本要求;②制药工程依原料和产品不同,对应的工艺过程、设备及车间工艺布局亦不同,专业课程设置应分为化学制药(含化学原料药和药物制剂)、生物制药和中药制药三大专业方向,按专业方向建立必要的专业知识体系;③以中药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为例,建立每个知识领域包含的必修知识单元及选修知识单元、专业课教学进程,并阐明专业知识体系中各课程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制药工程;专业;课程

医药产业因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高效益的特点而备受各国政府的重视,使医药行业作为以高新技术为依托的朝阳产业发展迅猛,特别是近10余年来制药企业为进一步增强竞争的优势,不断进行重大重组和结构调整,使制药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剧增,并带动了高等教育的专业调整,199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调整学科结构与大幅度整合高等学校专业的时候,制药工程专业正是在这种经济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新专业。

制药工程专业自诞生以来,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其发展速度和规模相当惊人,在所有工科专业排名中名列前茅[1]。由于该专业在国内外高等教育中都属于新专业[23],围绕其专业性质及内涵、培养目标定位、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等有许多教育教学专家进行研究并发表论文报道其研究成果,在该专业成长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和实践。其中关于课程体系研究及改革方面的论文最多,但是,迄今为止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课程体系庞大,总学时数超标,学生负担过重,这种现象在中医药院校制药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表现的特别明显;课程体系结构不太合理,有的核心课程缺项,其中医药类院校的工程课程相对薄弱,而综合大学和工科院校的医药学课程基础相对薄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开课顺序不合理;同一学科课程重复开设;有的专业课没有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支撑;由于课程体系太庞大,为了压缩学时,有的高校对专业课程进行了多次整合,但是,在整合课程时又没有处理好重复知识内容的衔接,造成同一学科内容在几门课程中重复教学[45]。

陕西中医学院是在全国高校中创办制药工程专业较早的院校之一,本文结合我校设置制药工程专业十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就专业课程体系设置问题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与同行探讨。

由于制药行业的特殊性,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知识结构应有一个基本要求。 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是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也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最重要环节。虽业内有共识其专业知识体系应由化学、药学、工程学和管理学等知识领域构成,但不同类型大学受原有办学专业背景、教学条件和教学模式影响,其课程体系从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到专业课都各有侧重。我国高校设置制药工程专业十几年来,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实际情况是:综合性大学、工科院校制药工程专业一般设置在化工学院或化学与制药学院,对化工、生物工程方面的课程设置较为重视,课程偏向化学制药和生物制药工程;而药科大学和中医药院校的制药工程专业一般设置在药学院或中药学院,课程偏重于药学或中医药学,而工程方面课程相对薄弱[1]。

制药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所制造的产品——药品,是用于人体诊断、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特殊商品,在研发、生产和质量控制过程中不仅需要考虑产品的有效性,更需要考虑其安全性和体内的经时过程及生物利用度等方面因素对人体的影响,从2010年版GMP特别强调药品“风险评估”就能得到很好证明,因此,对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知识结构应有一个必修课程种类及其学时的基本要求,应该在保证这个基本要求的条件下,各个大学再根据自己的特点办出特色。

专业课程体系是在专业性质及内涵界定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构建的,自我国设立制药工程专业以来,国内各高校围绕其专业性质及内涵、培养目标定位作了大量调研和比较研究,国内外高校中设置制药工程专业较有代表性的几所高校对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如下。

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制药工程专业是在全国建设较早, 在全国的专业排名中也名列前茅,并且具有制药工程专业硕、博点的授予权,他们对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现代制药业需要掌握制药过程和产品双向定位,具有多种能力和交叉学科知识,了解密集工业信息,熟悉全球和本国政策法规的复合型制药工程师。他们将集成各种知识,有效地优化药物的开发和制造过程[6]。

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密西根大学等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提出培养新型制药工程师人才,是解决制药过程中的困难及其复杂问题的关键之一,他们在未来的制药行业中将扮演重要角色。Wild Ideas Consulting公司经理Wild D认为,制药工程能从整体视角帮助我们一步一步实现制药过程,应该从工程的可预见性去看整个制药过程。制药工程师能使整个制药过程更快、更有效,从而使企业获得最大利润。制药工程教育培养的人才是制药工程师,他们能严格、系统地应用工程学原理和方法,能集成相关知识和技术,进行整个制药过程和药品的科学设计、开发和优化。美国密西根大学的制药工程研究生教育计划是一个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的培训计划, 要求学生除了需非常精通基础工程原理外,还必需掌握药物制造操作技能及交叉学科知识,具备药学、化学、生物学和药事法规等知识,以便与其他工作人员能进行业务的交流和沟通[2,78]。

我国教育部高等学校理工科本科专业规范[9]: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具备化学、药学和工程学的科学基础、制药工程专业知识和从事药品及其他化学品的技术开发和工程设计能力,在工程应用研究方面具有良好的开拓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研究创业型和技术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可在科研院所、设计院、高等院校和制药及相关企业从事产品开发、工程设计、教学研究、科学管理及技术服务等工作。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业界较为公认的提法可总结为:制药工程专业是一个化学、药学、工程学和管理学交叉的工科专业,培养具有现代制药工程基本理论与基本技术知识,能解决药品生产过程中的工程技术问题,包括工艺设计、设备及生产过程管理和参数优化控制、按GMP要求进行车间工艺布局和厂房设计、实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 )及认证,实现药品的规模化生产和规范化管理。能在制药、食品、精细化工等行业从事生产和质量管理、科技开发、应用研究和管理方面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属于工程类专业的制药工程分支,是技术性强、覆盖面广的宽口径专业。

制药工程专业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可分为化学制药(含化学原料药和药物制剂)、生物制药和中药制药三大专业方向。专业课程应根据制药过程的特点设置,并形成一个合理的知识体系。虽然教育部在设置制药工程专业时,根据“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有特色”的原则,要求不得设置专业方向[10]。但是,制药工程依针对的原料和产品不同,对应的工艺过程、设备及车间工艺布局亦有很大不同,因此,专业课程设置可分为化学制药(含化学原料药及药物制剂)、生物制药和中药制药三大专业方向。理由是:①不区分专业方向设置专业课程,就会产生一个包括化学、药学、生物学、中医药学、工程学、管理学等知识领域在内的庞大的专业课程体系,学生在本科4年时间内根本无法完成学习任务[45];②中药制药工程与化学制药工程的最大区别在于中药制剂是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产生和发展的,处方和工艺设计时需要一定的中医药学基础(主要包含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中药化学、中药鉴定学)。

中医药院校、药科大学和综合大学制药工程专业课程设置情况见表1。

表1数据显示了不同类别大学制药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情况,若再加上药物合成反应、发酵工艺原理、GMP管理工程及中医药学基础等课程必然形成一个庞大的课程体系。教育部明确规定,工科专业总学时数不应超过2 700学时,因此,制药工程专业设置十几年来,许多高校为了压缩课时,对课程进行了多次整合[45]。这说明经过实践证明适当区分专业方向是合理的。

以制药工程专业(中药制药方向)的专业课程体系为例,专业课程体系中每个知识领域包含的必修知识单元及选修知识单元见表2,教学进程见表3,专业必修课各知识领域内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之间的关系见表4。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原则,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核心,坚持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教育的协调统一,突出人才培养特色的教育教学思想,专业课程体系可以必修课为核心,选修课为知识扩展,以增强学生就业的适应性。

力和创新能力,高校还应与制药企业建立人才培养合作关系,在整个本科4年中,将学生置于制药工程的大背景中学习和实践,如从大一至大三的理论课学习期间就定期聘请企业的高管和高级技术人员作专题讲座,在企业见习和实习,把学生的思想带到制药一线,使学生在企业得到工程实践锻炼等等,综合多种方法进行人才培养,不仅能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而且特别重要的是能解决按GMP管理规定,非生产人员不能进生产区,因此,制药企业不接收学生见习这一多年困扰高校无法解决的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问题。

十几年来, 我国制药工程专业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课程体系正在不断完善。随着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制药工程专业优秀人才的培养必将为实现我国科教兴国战略,为医药行业特别是制药产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蒋建兰, 刘明言, 白鹏, 等. 我国高等院校制药工程本科专业调研[J]. 化工高等教育, 2003 (1):15.

[2]许明丽, 赵广荣, 赵沧燕, 等. 国外制药工程教育调研[J]. 化工高等教育, 2004(1):12.

[3]赵广荣,元英进,蒋建兰,等. 美国制药工程教育一瞥[J]. 药学教育,2005, 21(1):56.

[4]姚日生,张洪斌,冯乙巳,等. 制药工程学科内涵与本科专业课程设置[J]. 药学教育,2003,19(4):9.

[5]李庆国,关世侠,李卫民. 中医药院校制药工程专业课程设置探讨[J]. 化工高等教育,2009(5):37.

[6]李霞,许明丽,赵广荣,等. 国内外制药工程本科教育课程建设的比较[J]. 药学教育,2003,19(3):7.

[7]Mendricks L, Vanroeyen J, WangH Y. The future of pharmaceutical engineering[J]. J Pharm Sci, 2003, 93: 235.

[8]Service R F. Surviving the blockbuster syndrome[J]. Science, 2004, 303 (5665): 1796.

[9]教育部高等学校制药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高等学校理工科本科专业规范(讨论稿)[C]. 吉林: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学及化工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药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吉林会议, 2004:5.

[10]中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1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中国高等医药教育课程指南[M]. 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7.

[责任编辑马超一]

作者:邢黎明 于远望 唐志书 赵争胜

第二篇:地方本科高校工程光学课程工程体验式教学初探

摘 要:基于目前地方本科高校工程光学课程教学内容、模式、条件普遍难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及新工科改革的需求的现象,文章针对工程光学课程教学探讨了工程体验式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为核心重構教学内容。要将线上和线下、课内和课外相结合,以问题、任务或项目驱动教学;通过创建贴近工程实践的教学平台、“双师型”教学队伍、自主学习型网络教学平台及资源,为工程体验式教学提供条件;要以学生为中心,促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并提升工程综合能力。

关键词:地方本科高校;工程光学课程教学;工程体验式教学

一、引言

工程光学是光电、仪器、测控等类别专业的基础课。[1]课程通过学习光学基本知识、理论、方法及典型光学系统和技术应用,为解决专业领域复杂工程问题打下良好的光学工程理论基础。在高校应用型转型发展和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工程光学课程教学不仅要求传授光学基本理论知识,更需结合工程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光学方面的工程综合实践能力。工程体验式教学将课程教学与工程实践紧密融合,让学生在贴近工程实际的教学场景中通过完成任务或项目主动建构知识,培养工程综合能力。[2]因此,在工程光学课程教学中探索工程体验式教学方式,是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型和新工科改革中课程教学研究的有益尝试。

二、地方本科高校工程光学课程教学问题分析

在高等数学和大学物理知识基础上,工程光学主要学习几何光学和波动光学的基础理论,为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光学基础。该课程理论性、工程性、实践性强,知识点多而零散,包含诸多抽象的概念和枯燥的公式。[3]对照地方高校应用型转型和新工科改革的要求,该课程的传统教学大多凸显以下不足:

一是教学内容设计不利于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也难以有针对性地与地方相关产业发展相契合。目前地方本科高校工程光学课程内容大多是基于学科逻辑的知识体系设计,仍按照学术型人才培养的思路制订教学大纲,过于强调学科逻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工程应用难以达到应用型转型和新工科改革的要求。地方高校学生数理基础普遍偏弱,这样的教学内容难以激发其学习兴趣。另外,这种过于追求全面和深入的内容设计淡化了课程知识与地方产业工程实践的联系,不利于培养区域相关行业需要的人才。

二是教学模式和方法难以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主的思路。地方高校工程光学课程的理论课教学大多借鉴以往学术人才培养的传统模式,往往专注于光学理论的枯燥推演而对知识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延展不足。[4]学生较少有机会参与课堂交流和讨论,导致其学习兴趣丧失,学习能力难以提升。在实践教学环节,由于光学器件系统的设计和加工十分繁杂,教学与工程实际普遍脱钩严重,导致教学内容局限于基础验证性的项目,难以使光学理论延伸到贴近工程的领域,不利于从知识传授为主向工程能力培养为要的转变。

三是教学的条件难以支撑应用型光电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地方高校办学基础相对薄弱,其课程教学的软硬件条件较为缺乏。相对电子等类别的课程,工程光学实践所需的光学仪器设备及耗材往往昂贵且对环境要求较高。很多高校仅能依靠大学物理课程的光学实验设备做一些原理性实验,[5]无力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光学工程实践能力。另外,课程教师大多为学术型师资,缺乏一线工程经验,在指导工程实践时显得力不从心。

工程体验式教学是解决以上问题的可选方式,它以提高学生工程能力为核心目标重构课程教学内容,以贴近工程实际的任务或项目为驱动促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并提升工程能力和素质,通过创建贴近工程实际的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来营造工程实践氛围,为工程体验式教学提供软硬件保障。

三、工程光学工程体验式教学实施步骤

(一) 以提高学生工程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教学内容

根据地区相关产业发展需要的光学知识及工程素质能力确定课程教学目标。围绕目标,结合本校学生基础及后续专业课程教学需求,在课程原有光学知识体系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重构教学内容,提炼知识模块,形成教学大纲。一要让教学回归工程,即注重各知识模块的实际工程应用。尽量将课程知识融入工程案例,形成贴近工程实际应用的问题、任务或项目。二要打破以往基于学科的知识结构,转而以产业所需的光学知识及能力要求为主线设计教学内容。将产业发展需要的内容作为教学重点,安排足够课时保证教学效果。对于在大学物理课程中已学的知识模块(如干涉、衍射理论)仅安排较少课时回顾总结。对于与后续专业课有重复的内容可安排在后续课程中学习,如光度学和色度学知识可安排至光学检测技术课程,像差理论可安排至光学设计课程等。根据产业相关工程技术发展趋势,适当增加前沿光学研究成果、最新光学工程应用进展等内容。

(二)探索工程体验式教学模式

工程体验式教学的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观,突出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情景、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四个要素促使学生主动建构光学知识,获得工程能力。[6]教师首先要创设贴近工程的情景,包括创建光学类工程实践教学平台及资源,给学生布置贴近实际应用的光学问题、工程任务或项目。学生自主调研资料,通过与同学、教师的协商讨论,确立方案并完成任务,最终建构知识并内化为工程能力和素质。需围绕光学知识的应用来设计问题或任务,可为光学器件、系统参数理论设计,也可为实物设计和制作。如在学习光栅衍射时,可根据光栅分光的性能要求布置学生设计光栅的结构参数,也可指导学生调研资料设计和制作分光测色仪。教学中师生、生生间的“协作、讨论”可通过线上和线下,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课前教师通过网上教学平台提供教学视频、课件、案例等教学资源并布置任务,学生课外线上自学,调研资料并思考方案。线下理论课堂师生一起总结知识点,讨论知识的实际工程应用并交流解决方案。实验教学多采用贴近工程实际的综合性、设计性项目,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素养。例如,可引导学生利用实验室条件自主设计方案测光波波长、介质折射率、饮料糖度等。课程设计或实训环节宜布置难易度适中的典型工程实践案例任务,引导学生调研资料,设计方案,利用贴近工程的实践教学平台完成实践项目,从而掌握相关工艺,熟悉工程流程,提高工程设计能力。例如,可引导学生设计和制作望远镜,检测光学元件面型精度、像差、传函等。课外创新教学只针对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让学生参与教师科研,以大学生创新项目、学科竞赛等为载体,采用项目驱动式教学,以导师制实施,旨在进一步提升学生工程综合能力。

(三)创设工程体验式教学条件

工程体验式教学必须创设工程“情景”以保障教学的实施,包括创建工程实践教学平台、教学师资队伍、网络教学平台及课程教学资源。宜与地区光电类生产研发企业、教仪研发企业等合作,建设贴近工程实践的教学平台或校外真实工程实践平台,将工程技能、素质内化于教学。例如,可建立工位式光学器件组装与检验实践平台,全面系统地模拟光学元件检测、光学系统像差检测、光学镜头组装等的“原理—设计—装配—测试”一整套工艺流程。通过培训和聘用相结合的方式建设“双师型”课程教学师资队伍。通过校企合作,选派教师参与企业工作或各种形式的光学类工程技术培训来积累实践经验,也可聘请企业工程师参与实践教学。建设宜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自主学习型工程光学网络教学平台,方便师生、生生交流讨论和资源展示。利用多媒体课件、慕课视频、工程实践视频图片、工程过程动画、工程案例等资源辅助教学。精选Zemax、Lighttools等光学设计软件的学习资料上传网上平台,便于教师引导学生课后自学。

四、结语

在工程光学课程教学中尝试工程体验式教学,顺应了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新工科课程教学改革的需求。当前地方高校的工程光学课程教学内容不利于提升学生工程能力,教学模式难以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条件难以支撑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的需求。工程体验式教学需要以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为核心重构教学内容,还要以学生为中心,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相结合,以问题、任务或项目驱动教学,促使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获得工程能力,同时通过创建贴近工程实践的教学平台、“双师型”教学队伍、自主学习型网络教学平台和教学资源,为工程体验式教学提供条件。

参考文献:

[1]蔡怀宇,郁道银,李 清.“工程光学”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与改革[J].高等理科教育,2006(2):38-40.

[2]邢以群,鲁柏祥,施 杰,等.以学生为主体的体验式教学模式探索——从知识到智慧[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5):122-128.

[3]陈 颖,王春芳,童 凯.工程光学多元化教学模式研究[J].教学研究,2014,37(2):89-92.

[4]李 麗,刘晓波.工程光学教学改革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8):129-131.

[5]邓荣标.工程光学实验项目的优化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4):220-222.

[6]余胜泉,杨晓娟,何克抗.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0(12):7-13.

作者:周远 陈英 刘安玲 汪之又

第三篇:本科工程实验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摘 要:分析了本科工程实验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教学过程按部就班,学生学习效果较差;实验内容偏简单,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教学大纲陈旧,授课内容与实践脱节;考核方式不合理,考核结果信度和效度低。针对以上问题,笔者从改进教学流程、实施任务促学、调整教学大纲、改革考核方式等方面探究了本科工程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并进行了实践。实践结果表明,学生在工程实验课程中的收获大大增加,实践应用能力也得到了极大提升。

◆关键词:本科;工程实验课程;教学改革

[

工程实验课程在本科院校工科专业学生的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联系教学与就业的重要环节,是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初步运用。然而,笔者在自身教学工作过程中发现,当前本科高校的工程实验课程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不合理。工程实验课程必须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尽快进行一系列改革,才能让学生学有所成,才能让他们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快速适应工作,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一、当前工程实验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在重庆文理学院等重庆市属普通本科高校的调研结果表明,当前本科高校工程类实验课程教学存在着以下主要问题。

1.教学过程按部就班,学生学习效果较差

虽然教学改革的理念已经提出了许多年,但由于教师精力、时间的限制,甚至仅仅是因为定势思维的影响,工程实验课程的实际教学容易陷入理论讲解——过程、步骤、方法指导——实操这样一个固定的流程中。学生如牵线木偶,在教师的指导下按部就班地学习,无交流分享,无总结反思,学生对课堂内容吸收较少,学习效果较差。

2.实验内容偏简单,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

因考虑到学生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等问题,当前工程实验课程安排的实验普遍较为简单。同时,为降低成本,方便更换,现有实验设备多为标准化生产、模块化组装,学生无法深入模块内部了解其构造及运行原理,导致学生在一些实验操作过程中只懂机械操作,学习主动性未得到有效发挥,认知仅能浮于表面。

3.教学大纲陈旧,授课内容与实践脱节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工程实验课程教学内容常常存在着与实践脱节、与实践联系不紧密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是由于某些实验课程的教学大纲过于陈旧。这是因为,大学课堂中,某门课程的教学大纲一旦制定下来便会沿袭多年,易于脱离实际。二是大学教师大多从“象牙塔”中毕业后便走上工作岗位,无企业工作经历,对企业究竟需要何种类型的人才并不了解,其授课内容与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4.考核方式不合理,考核结果信度和效度低

当前工程实验课考核方式的弊端在于考核的是已学习内容,学生可以提前备考,容易出现对实验步骤死记硬背的现象,导致学生可能并不理解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却依然可以取得较高分数。这样的考核方式,在信度和效度方面,必然大打折扣。

二、工程实验课教学改革实践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结合重庆文理学院电工电子技术实验课程,从改进教学流程、实施任务促学、调整教学大纲、改革考核方式等方面探究了普通高校工程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1.改进教学流程,在实操结束后增加交流分享环节

虽然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已做讲解,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们依然可能“状况百出”。其实,所谓的“状况”,常常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分享交流环节,学生可以通过其它小组的分享,了解实际操作中可能出现的状况,以此获得宝贵的第二手资料,以期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类似问题时能够应对自如。

2.实施任务促学,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究

所谓任务促学,即在课前分配给学生明确的有一定难度的学习任务,以帮助他们厘清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同时,该“任务”是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学生需要付出一定程度的努力才能完成任務。这就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多动手、多思考,真正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3.调整教学大纲,加强与企业的联系

教学与实践脱节,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必将影响学校的培养计划和声誉。为此,笔者提出以下两个解决策略:

(1)调整教学大纲。工程实验课程的任课教师要结合企业的新技术、新需求,积极调整教学大纲,力求确保自身教学内容紧跟行业动态。

(2)大力实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程。一是帮助教师走进企业,切实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及需求;二是邀请企业人才走进校园,带来企业的先进生产技术,帮助学生毕业后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

4.改革考核方式,提升考核的信度和效度

由于传统考核方式不易体现学生的真实水平,因此,笔者在授课结束后,采取提交实验论文加口头答辩的方式作为评定成绩的依据。论文形式能体现学生的深度思考,进而帮助他们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而答辩形式类似于苏格拉底的“产婆术”,通过不断诘问,引导学生思考,激荡起他们思维的火花,以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掌握知识,同时能够杜绝照搬照抄网络资源现象的发生。

三、结语

工程实验课程教学改革在学校已试行两年,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课堂表现更加积极,实践应用能力大为提升。在一份针对毕业生的问卷调查中,毕业生普遍反映工程实验课教学改革极大地提升了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动手能力,为他们毕业后迅速适应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基础。

作者:彭迎春

第四篇:新建本科院校实施质量工程初探

摘 要: 质量工程的顺利开展能够推动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建设,能够端正学风、教风,保证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本文就目前新建本科院校实施质量工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新建本科院校 质量工程 存在的问题 实施建议

质量工程是教育部、财政部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把高等教育的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的战略部署[1]。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很多新建本科院校通过实施质量工程,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落实质量工程对于新建本科院校的长远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加强和推动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完善制度建设,可以进一步树立教书育人思想和良好的教风,规范教师与管理人员教书育人的岗位职责,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还可以进一步端正学风,调动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保证正常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在实施质量工程过程当中,尚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研究并解决。

1.实施质量工程存在的问题分析

1.1教师层面存在的问题。

1.1.1教师中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思想。虽然教师的职责包括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但由于目前我国高校教师评定职称的导向是重科研轻教学,评价能否晋升职称的主要依据是老师的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长此以往,就形成了一种误导的观念:科研比教学重要,教学工作只要不出问题就行。

1.1.2教师不够注重教学方法的研究。由于轻教学重科研的思想,很多教师比较注重自己科研方向的研究,而忽视了教学方法的研究。教师很少积极主动地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与教学有关的理论与方法。这样下去,即便教师的专业水平已经很高,但可能教学能力一般,甚至比较差,教学效果不理想。

1.1.3教师对质量工程的认识不够,了解不多。很多教师知道教育部实施质量工程,但对质量工程的指导思想、质量工程的要求、质量工程包括的项目等具体内容基本不了解。如果教师连质量工程的内容与要求都不是很清楚,那么就不可能顺利实施质量工程。

1.2学校层面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师课酬主要是根据所上课程的课时数、班级与人数、职称等计算的,没有和教学效果联系起来。虽然部分高校采取措施激励教师提高教学质量,但与科研方面的奖励相比,教学项目和成果的激励力度是不够的。

不同时代和年龄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特点,对教学方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需要及时更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和方式,充分关注学生不同需求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2]。但新建本科院校里关于教学方法方面的培训较少,也缺乏针对某门课程的教学方法的培训,与国外进行教学方法的交流也非常少甚至没有。

近几年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条件已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基本的教学条件已经具备。但随着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学的要求不断提高,现有的设施条件已显不够,教学平台不够完善。比如多媒体教室不够用、声像教学材料不足、专业实验室缺乏或功能不齐全,校外实习基地偏少、学生动手(实践)机会少等。

2.实施质量工程的建议

2.1加强学习,改变思想认识,重视教学研究。

要顺利实施质量工程,首先需要改变教师的认识,改变重科研轻教学的思想。高校教师的工作职责包括教学和科研,二者都很重要,不能有偏重。而且教学工作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障,是教师工作的基石。改变教师的思想认识,学校必须在导向上重视教学工作,比如在评定教师的职称时,将教学效果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准,实现教学与科研同等重要。另外还应该加大教学研究支持力度。建议新近本科院校增加教学方面课题的经费投入,增加教学成果的奖励力度,鼓励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教师教改积极性。

2.2加强创新教学平台建设,培养学生创造力。

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往往是在实习或实验的情境中培养出来的。因此,需要加大力度进行学生实习、实训、试验基地建设。除了校内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还要在校外建立一些产学研基地,尤其是在企业中建立学生创新平台,让学生直接参与到企业中去,了解企业存在的问题,根据所学的专业知识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3增加教学方法培训机会,提高教师教学技能。

建议新建本科院校定期组织教师接受教学方法方面的培训,可以请校内经验比较丰富的中老年教师或国内外教学方法方面的专家学者来讲课,或采用现场演示、现场指导或观摩教学等不同的方式,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同时,多组织教师到国外进行交流与合作,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R].教高[2007]1号,2007.

[2]李福华.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

作者:陈华妮

第五篇:《金融工程》本科教学的问题与思考

摘 要:近年来,随着金融实践的发展,各类金融机构对金融工程人才需求迅速上升,国内许多财经类高校都开设了金融工程相关课程,但是在课程定位、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值得关注。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在保持宏观金融研究与教学优势的同时,注重微观金融的教学和研究,适当加大微观金融与数理分析方面课程的开设力度,改进完善教材体系,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现代工程技术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 键 词:财经院校;金融工程教学;改进措施

一、引言

金融工程(Financial Engineering)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欧美发达金融市场,它将工程思维引入金融领域,综合运用各种工程技术设计、开发创新性的金融产品,以满足风险管理等现实性金融问题。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引入金融工程的思想,当时我国的金融市场才刚刚开始发展,金融工程理论和方法在实践中应用极少。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快速发展,金融工程在实践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金融机构和企业对具有创新意识并掌握产品设计技能的金融工程人才需求迅速上升。

在此背景下,国内金融工程的教学和科研也得以迅速发展,许多高校都开设了金融工程相关课程或开设金融工程专业,专门培养金融工程技术人才。当前, 我国共有36所高校开设了金融工程本科专业,其中,财经院校22所、综合性大学6所、理工院校8所,还有多所高校开展了金融工程硕士和博士的培养,而更多的高校则是开设了金融工程相关课程。

本文拟通过对金融工程课程特点的分析, 并结合财经类院校金融工程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财经类院校金融工程课程教学的改进建议。

二、金融工程学科特点

(一)金融工程是一门交叉型学科

金融工程集合了金融学的基础理论和工程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强调学科间的交叉渗透,是典型的交叉型、边缘型学科。在金融工程中,既要具备风险收益、无套利、风险中性等金融思维,又要有“积木思想”和系统性思维等工程思维,还要能够综合运用数值计算、 数学建模、 网络模拟等工程技术方法解决处理各种现实金融问题。

此外,由于数据获取、处理、计算的高度复杂性,金融工程还需要借助信息技术, 以及先进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编程技术的支持, 以满足大量复杂的模拟和计算需要。所以说,金融工程是一门将工程思维引入金融领域,融现代金融学、工程方法与信息技术于一体的交叉性学科。

(二)金融工程强调量化分析方法的运用

金融工程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大量运用定量分析方法来解决各类金融实务中的实际问题。 在西方发达国家,金融学一直被认为是一门严谨的科学,为了显示金融学的严谨性, 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业界都强调运用数理方法分析解决金融问题。 金融工程更是从一开始就建立在数理基础之上, 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具体运用,都离不开严谨的数理推导和精确的计算。可以说,定量研究是金融工程的核心和生命,贯穿金融工程发展始终,没有定量分析就没有金融工程学科的发展。

金融工程的量化分析通常有两个阶段:第一步是把没有数量特征的各种实际对象转变成具有数量特征和某种相关关系的变量。在数学模型提出来后,接下来的任务就是针对不同类型的模型进行分析、求解、推导和论证。

(三)金融工程重视创新思维

金融工程是“创新性金融工具和金融过程的设计、开发和运用以及对企业整体金融问题的创造性解决方略” [1] 。其中,新型金融工具的设计和创造是金融工程最核心、 最重要的运作领域。199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Fisher Black曾经说过,“有了衍生商品,你几乎可以拥有任何想要的报酬形态。只要你可以把他画在纸上,或者以语言文字描述出来,就有人可以为你设计出任何你想要的报酬形态的衍生品”。[2] 金融工程以股票、债券、信贷资产等基础性金融工具为基础,通过组合、剥离与杂交等方式,开发出新的衍生金融工具;再以这些衍生金融工具为基础,构造出更为复杂的衍生金融工具。如此不断推进,创造出形式各异、特征不同的“无穷”金融产品,以满足不同市场状况下的特定需求。现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金融产品已从最初的股票、债券,以及利率远期、股指期货、货币互换等简单的衍生证券,发展至极为复杂的奇异期权,以及众多由不同证券组合而成的结构性产品。总之,金融工程技术的发展使得金融产品的内涵和外延、种类和数量无时不处在变化的过程中,可以说创新是金融工程的灵魂。

(四)金融工程是一门应用学科

金融工程是金融科学的工程化,在本质上是金融科学从抽象的理论走向市场和客户的过程,是一门从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实际问题的应用型学科。现实经济中,不同经济主体面临着不同的金融问题。个人希望以专业化方式管理其资产,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并能保证日常的流动性需求。企业需要有适当的方式规避汇率、利率以及原材料、产品价格波动对企业经营活动的不利影响。银行等金融机构思考的则是如何设计出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去吸引客户,以及如何监管金融风险以实现特定风险下的收益最大化。而金融工程就是要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借助现代工程管理的思维和方法, 为各种金融问题提供创造性的解决方案,满足市场丰富多样的金融需求。

三、金融工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定位不明确

国外金融学科发展主要有两种模式:“经济学院模式”和“商学院模式”。前者强调宏观金融问题的学习和研究,货币银行学、金融经济学、国际金融学等是其最为重要的专业课程;后者注重微观金融问题, 关注金融市场运行中的各类金融活动。 在商学院模式下,金融学被视为是管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与公司管理的结合,金融市场学、公司理财、投资学、金融工程等课程成为其最重要的课程。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财经院校在金融学科发展上普遍采用的是“经济学院模式”,在这一模式下,金融工程等微观金融课程只是处于辅助性地位, 不少是以学生选修的形式开设的,重视程度不够。现代金融中, 传统的以银行活动为核心的金融格局地位在弱化, 而以财务决策和金融市场操作为主要内容的微观金融活动快速发展, 金融学呈现出明显的微观化、实用化、技术化趋势,这是推动金融工程发展的动力。“经济学院模式”所强调的基础理论和宏观金融课题定位给金融工程课程教学造成了障碍。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金融工程是经济学、 金融学、数学、统计学等学科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交叉性应用学科。 基于这个原因,要做好金融工程的教学,仅仅开设一门课程是难以实现的, 必须有金融学其他课程以及数学、 统计学、 计算机等非金融课程的支撑。

财经院校自身学科门类少、招生口径窄、专业分工细的特点, 就已不利于金融学和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而许多院校在课程开设的过程中,由于没有处理好金融工程与其他支撑学科的关系, 进一步加大了金融工程的教学难度。此外,对大多数财经院校而言,其学科特色具有明显的文科性质,学生数量分析的教学较为薄弱, 虽然学习了高等数学、 线性代数、概率论、数理统计等基础数理课程,但这些课程都是在大一开设的, 而金融工程一般是大三才开始学习, 这期间学生在专业课的学习中很少用到上述数理知识,很容易形成思考、解决问题时的“定性思维”模式。 这种思维惯性会使学生对数据产生潜在的畏惧意识,对数学符号和数学公式较为排斥,缺乏对数理推导的信心和兴趣。 这就需要适当加大数理分析课程的设置。另外,一般财经院校金融专业都是文理兼收,学生对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使得教学组织存在较大困难,授课进度难以统一,这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原因。

(三)教学内容实践性不强

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多数高校授课中对实践性教学重视不够,在欧美国家普遍使用的案例教学和实验教学没有广泛应用于金融工程课程教学实践。此外,我国金融市场,尤其是衍生品市场发展不完善,金融工程案例偏少。由于来源于我国市场的真实案例较少,授课案例便不得不以境外案例为主,这些案例通常来自翻译的外文文献,时间偏久,不仅与现实情况差异较大,与我国的实际情况也严重不符。还有,尽管金融工程在我国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在实际部门的应用还有诸多限制,高校金融工程教学也就难以有相应的实践机会。案例教学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种不足,但由于与实践结合的缺失,不少案例教学流于形式,学生在学习中很难有深刻的认识。

(四)教材建设相对滞后

教材建设和教材的选用对保证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非常重要。现有的金融工程教材不利于学生掌握金融工程基本理论以及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前,我国金融工程教学中使用的教材多数来自综合性大学或理工类大学,这些教材的编写过分注重金融工程理论数学推导,原理性内容偏少或者缺乏系统性,为数不多的应用案例基本上都来自西方成熟资本市场,给学生的掌握理解造成不少困难。相对于理工院校编写的“抽象性”教材,个别由财经类院校编写的金融工程学教材往往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受其“定性思维”影响,对理论背后诸多数理逻辑往往一笔带过或含糊其辞,结果造成以定量分析为核心的金融工程失去了其应有的吸引力。此外,有不少教材编写质量不高,存在不少翻译抄袭境外教材的现象,由于缺乏系统性、完整性,给学生理解带来很大障碍。还有一些高校处于经济利益或其他方面考虑,不采用国内外最新的优秀教材,而是一本教材使用多年,不利于学生掌握金融工程学科的最新进展。

四、改进金融工程教学的措施建议

(一)明确课程培养目标

在本科学习阶段,受在校学习时间、学习能力和知识结构的制约,以及数理基础相对薄弱的限制,对财经院校的学生来说, 要全面深入地学习掌握金融工程所需的数理工程知识是不现实的。此外,目前财经类本科毕业生的去向情况基本是两个: 一个是考取研究生,一个是直接参加工作。综合以上因素,本科阶段教育目标不应当定得过于具体,应当注重基础性教育, 强化专业理论基础以及专业基本技能的学习。依据此思路,通过金融工程课程的学习, 学生要具备金融工程的思维和理念, 掌握金融工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 能够使用创新性金融工具去解决一般性金融问题。 金融工程课程的培养目标应是,培养拥有扎实全面的金融理论知识,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 能够运用现有金融工具为客户提供投资理财和风险管理服务的应用型人才, 同时为高级金融工程人才的后续培养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完善课程体系设置

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 国内各财经类院校金融相关专业, 应当在保持宏观金融研究与教学优势的同时, 注重微观金融的教学和研究, 适当加大微观金融与数理分析方面课程的开设力度。

1. 要强化金融学基础理论的教学, 使学生具备全面扎实的金融投资理论基础。 金融工程教学离不开基本经济金融理论的支持, 金融基础理论既是培养合格的金融工程人才的基石, 也是金融工程学科发展的基石。 这些理论课程应包括宏微观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公司理财、金融经济学、证券投资学、金融风险管理、衍生金融工具等,同时辅以管理、税收、保险以及金融法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2. 适度开设数理分析类课程, 使学生具备数理推理和统计分析的基本素质。 对于金融工程人才的培养, 较全面地掌握数学和统计学分析方法是一项必要技能。为此对于高等数学、线性代数以及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数理基础课程的讲授可适当加大难度, 尤其是对于投资专业的学生。 除了这些课程之外,可以开设运筹学、应用随机过程、数值计算、经济数学模型等课程,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修。值得注意的是, 这些课程的开设要充分结合金融工程的需要,注重数理方法在金融工程领域的实际应用。

3. 开设金融实证分析类课程, 培养学生数据分析和金融实证的能力。 借助计算机软件分析金融数据,研究金融运行规律是现代金融研究的重要手段。 对此可以开设金融时间序列分析、金融实证分析、数据分析软件应用(如Eviews、Stata、Matlab、SPSS、SAS等)等课程。

(三)加快教材体系建设

国内现有金融工程教材要充分考虑财经类院校学生的特点, 兼顾金融工程基础知识和逻辑数理推导,同时借鉴境外工程学科发展的最新进展,改进完善教材体系,使其更加符合金融工程理论和市场发展的实际。 国内各出版机构要加强与境外出版集团的合作,加快引进、翻译、出版一批高质量的、国外知名高校普遍采用的金融工程学专业教材,同时各高校应当提高金融工程教学中选用国外翻译教材甚至原版教材的比重。此外,对于包括“211”、“985”在内的重点大学或金融学重点学科可以利用自身师资资源和学术优势,在金融工程的教学上,尽量与国际一流大学接轨,力争实现金融工程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内容与国际知名大学同步。

(四)注重培养实际应用能力

金融工程是一门工程性的应用学科,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运用现代工程技术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实现这一目的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实际教学中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进行:

1. 案例教学。 案例是在现实社会中真实发生的例子,与金融实践联系非常紧密,这对加深学生对金融工程基本思想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工程技术分析解决实际金融问题的能力有很大帮助。在金融工程的教学中要尽可能地采用案例教学模式,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体会、理解金融工程的技术和工具。对于因金融工程应用起步较晚而导致的案例不足问题,可先采用欧美成熟市场的金融案例,但是要选择那些有代表性的、距离现在较近的案例。近年来,我国先后推出了资产证券化、股指期货、外汇期权、权证、可转债以及股权激励等金融创新品种,产生于我国的金融工程案例也在不断丰富。 金融工程任课教师应当密切关注这些金融创新, 不断丰富教学案例库。此外,教师应尽可能地与银行、保险、证券、期货公司等金融机构加强联系, 及时掌握金融工程在实际部门的应用情况。

2. 借助金融工程实验室进行模拟教学。 深圳国泰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上海万得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公司都提供了较为完善的金融工程实验室方案。 而国内部分高校也已建立了金融管理与金融工程实验室, 如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与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建立的“中信清华金融工程实验室”,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的金融管理与金融工程实验室,厦门大学金融学院与世华公司共建的“金融模拟实验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工程实验室, 武汉大学金融系的金融工程实验室等。 这些实验室的建立对推进教学和科研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也使得相应学科在国内处于相对领先的地位。 这一模式值得其他财经院校学习, 以更好地推进金融工程教学与科研。

参考文献:

[1]王晋忠. 不同层次金融工程人才的知识结构与培养模式[J]. 金融教学与研究,2004(4):46-48.

[2]潘成夫. 金融工程案例教学的难点与对策[J]. 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8):203-205.

[3]史永东,陈日清. 财经院校金融工程本科专业设置研究[J].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9(4):86.

[4]郭敏,刘立新,余湄. 财经类院校金融工程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J]. 财经科学,2004(6):8-11.

[5]郑振龙,陈蓉. 金融工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5.

[6]Finnerty,J. Financial Engineering in Corporate Finance: an Overv-iew[J]. Financial Management,1988:17.

(责任编辑、校对:卢艳茹)

作者:李志斌 张维

上一篇:安全专业毕业论文下一篇:债券市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