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心理学论文

2022-03-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费心理学论文(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心理学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意思是关于灵魂的科学。灵魂在希腊文中也有气体或呼吸的意思,因为古代人们认为生命依赖于呼吸,呼吸停止,生命就完结了。随着科学的发展,心理学的对象由灵魂改为心灵。关键词:心理学学科心理规律心理学(英文名称Psychology)的正式定义是:关于个体的行为及精神过程的科学的研究。

第一篇:费心理学论文

理学渊薮的形成:宋代江西理学的昌明

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有宋一代,以学派林立、学术多元、思想自由、成果丰硕而堪称造极。便利的交通条件,深厚的文化底蕴,浓郁的学习风气,使宋代江西成为天下学者交流思想、切磋学术、聚徒讲学的理想场所。前有欧阳修、李觏与“三先生”共启理学先声,继有周敦颐莅赣为理学开山奠基,至朱熹、陆九渊等一代理学宗师崛起,理学终于在江西系统集成、发扬光大。江西也因理学家活动时间早、学派多、人数众、地位高、贡献大、影响远而成为宋代理学渊薮。

[关键词]宋代江西;理学;中国学术思想史

[

李 江(1963—),女,江西师范大学文旅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世界文化史、区域文化史、中外文化交流史。(江西南昌 330022)

放[中国学术思想史,有宋一代以学派林立、学术多元、思想自由、成果丰硕而堪称造极。深入研究宋代理学,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尤为引人注目:一大批本土理学家的涌现和外埠理学家的进入,使得江西成为真儒过化之地、诸子向往之所,是全国的学术中心,有理学渊薮之美誉。笔者不揣浅陋,试就此略申管见。

一、北宋江西理学思潮的涌动

宋代理学是儒释道三教长期冲突、逐渐融合而创生的和合理论。宋代学者大体上把隋唐以来整饬师道衰微之功归于宋初三先生(胡瑗、孙复、石介),视其为理学先驱。其实北宋时期理学的先驱除“三先生”之外,还应加上欧阳修和李觏,理学的开创者则是周敦颐。

(一)欧李并“三先生”同启理学先声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谥文忠公,江西庐陵人。“唐宋八大家”中的曾巩、王安石及苏洵父子皆出其门下。苏轼称其“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1](卷三百一十九《欧阳修传》,P10381)。欧阳修大力提倡风教,重视学校教育和人才培养,尝言:“师道废久矣!自景祐、明道以来,学者有师,惟先生(胡瑗)暨泰山孙明复、石守道三人。”[2](卷二十五《胡先生瑗墓表》)对办学有功的胡瑗等人倍加赞赏,大力举荐。欧阳修对五代以来“锼刻骈偶、羜羠弗振”[1](卷三百一十九《欧阳修传》,P10375)的学风深恶痛绝,致力于倡导新的学术风气。陈傅良在总结北宋学术嬗变时指出:“盖宋兴,士大夫之学亡虑三变:起建隆至天圣明道间,一洗五季之陋,知乡方矣,而守故蹈常之习未化,范子始与其徒之以名节,天下靡然从之,人人恥无以自见也,欧阳子出,而议论文章粹然尔雅,轶乎魏晋之上;久而周子出,又落其华,一本于六艺,学者经术遂庶几于三代,何其盛哉!”[3](卷三十九《温州淹补学田记》,P501)欧阳修还以对佛学的独到批判,开启了庐陵学派,有“佛入中国千余年,只韩(愈)、欧(阳修)二公立得定耳”[4](卷四《庐陵学案》,P181)之说。清人全祖望认为欧阳修“卓然有见于道之大慨,左提右携,于是学校遍于四方,师儒之道以立……说者以廉洛之前茅也”[4](卷三《高平学案》,P134)。欧阳修在理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后从祀孔庙,称“先儒欧阳子”。门下弟子有新余三刘(敞、、奉世)、南丰二曾(巩、肇)、临川王安石最为著名,他们不辱师门,在理学方面都卓有成就,诚“有宋诸家,庐陵、南丰、临川,所谓深于经者也”[4](卷四《庐陵学案》,P208)。

李觏(1009—1059),字泰伯,江西南城人,学者称盱江先生。李觏在理学史上的地位也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他曾与宋初“三先生”互为师友,“安定(胡瑗)、泰山(孙复)、徂徕(石介)、盱江皆客文正(范仲淹,高平学派)门”,据清儒王梓材考订,“谢山尝立《盱江学案》,检原底《序录》,《士刘诸儒学案条》有‘江楚则有李觏’句,后定刊本又节之,盖以盱江并入高平耳”,理由是辈行较后,“以为文正门人可也”,这对李觏实在是不公平的。李觏在政治上是“庆历新政”的支持者,在学术上“俊辩能文”,提倡经世致用之学,居家讲学,“学者常数十百人”。[4](卷三《高平学案》,P156)对摒弃佛法、复兴儒学,李觏有深刻的认识,在回答释老“修心养真,化人以善,或有益于世”时说:“夫所谓修心化人者,舍吾尧舜之道,将安之乎?彼修心化人而不由于礼,苟简自恣而已矣。……浮屠之法,弃家违亲,马兽鱼鳖,毋得杀伐,非兼爱乎?为我是无君,兼爱是无父,无父无君,不忠不孝,况其弗及者,则罪可知矣。”[5](卷十六《富国策第五》,P140)在振兴儒学的思潮中,李觏对礼崩乐坏的问题尤为关注,为“正其名以责其实,崇先圣之遗制,攻后世之乖缺”而作《礼论七篇》。他认为,礼是“人道之准,世教之主也。圣人之所以治天下国家,修身正心,无他,一于礼而已矣”。治理家国天下,无非人道与世教,也就是内圣与外王的问题,由人道而世教,从内圣到外王。进而又说:“饮食、衣服、宫室、器皿、夫妇、父子、长幼、君臣、上下、师友、宾客、死丧、祭祀,礼之本也。曰乐、曰政、曰刑,礼之支也。而刑者,又政之属矣。曰仁、曰义、曰智、曰信,礼之别名也。是七者,盖皆礼矣。”[5](卷二《礼论第一》,P5)对易学,他有独到的认知,提出八卦出于洛书的主张,认为洛书是阴阳奇偶的会合,符合先有气而后有象的原理。他曾著《易论》以明人事,撰《删定易图序论》援天道以证人事,从而开启宋易义理学派的先声,是张载、王安石的先导,两宋哲学的开山大师。门下弟子有宁都孙立节及其二子(勰、碦)和南丰曾巩、新城邓润甫。

综上,欧阳修、李觏与宋初三先生并为宋学先驱,共同开启了理学先声。

(二)濂溪莅赣为理学开山奠基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湖南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因建濂溪书堂于庐山之麓,后人称之为濂溪先生,称其学为“濂学”。周敦颐先后四次在江西做官:第一次是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六年(1043)任分宁(今修水)主簿、南安军(今大余)司理参军;第二次是至和元年(1054)至嘉祐元年(1056)知南昌县;第三次嘉祐六年(1061)至治平四年(1067)通判虔州(今赣州市),道经庐山,爱其山水殊胜,建濂溪书堂于山麓;第四次是熙宁四年(1071)移知南康军(今星子),同年辞官后,定居庐山莲花峰下,终老江西。周敦颐在江西度过了23年,虽为官政绩不显,但善谈名理,深于易学,对宋代学术贡献至伟,在江西影响至深。

周敦颐的学术贡献概括起来大致有三:一是援佛道入儒,形成“立太极”的宇宙论,其学术精髓集中体现于《太极图》、《太极图说》,为后儒开辟出新的学术路径。在周敦颐看来,“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6](卷一《周子太极图说》,P2)朱熹认为:“盖先生之学,其妙具于太极一图,《通书》之言,皆发此图之蕴。”[7](卷七十五《周子太极通书后序》)二是发掘前人所未阐发的儒学深刻内涵,创造性地发明心性、天道等学说,提出:“性者,刚柔、善恶,中而已矣……惟中也者,和也,中节也,天下之达道也,圣人之事也。” [6](卷五《通书一·师第七》,P91)为后儒开列出新的学术命题。三是提出“立人极”的道德理想和成圣标准,其学术主张集中记录于《通书》,认为,“圣可学”[6](卷五《通书一·圣学第二十》,P107),“礼先而乐后”,[6](卷五《通书一·礼乐第十三》,P99)“圣人之法天,以政养万民,肃之以刑”,“主刑者,民之司命也,任用可不慎乎”![6](卷六《通书二·刑第三十六》,P126)确立了“道学宗主”的地位,为后儒创立了“立人极”的伦理学说。

周敦颐在赣期间,大力传播理学思想,精心培育理学人才,其弟子中声名最大的就是二程(颐、颢)兄弟。庆历六年,二程之父、知虔州兴国县程 与周敦颐相识,得知其为“知道者”,遂令二子拜周敦颐为师。程颐在《明道先生行状》中回忆说:“先生为学,自十五六时,闻汝南周茂叔论道,遂厌科举之业,慨然有求道之志。”[8](卷十一《伊川先生文七》,P638)朱熹对周敦颐倍加推崇,指出:“及先生出,始发明之,以传于程氏,而其流遂及于天下,学者始知圣贤相传之实乃出于此,有以用其力焉。”[7](卷七十八《隆兴府学濂溪先生祠记》)景定四年(1263),时人饶应龙以南安为周子教二程之地,“道学之传,实肇于此”,请皇帝赐“道源书院”匾额。到南宋初年,周敦颐已被抬至与孔孟并列的崇高地位,“其功盖在孔孟之间矣”[6](《卷七,胡宏《通书序略》,P132),其《通书》也获得与《六经》和《论语》、《孟子》同等流行天下经典的殊荣。朱熹称他“奋乎百世之下,乃始探圣贤之奥,疏观造化之原,而独心得之”[7](卷七十八《袁州州学三先生祠记》)。清人黄百家指出:“元公崛起,二程嗣之,又复横渠诸大儒辈出,圣学大昌。”[4](卷十一《濂溪学案上》,P482)周敦颐作为理学的开创者,不仅开一代思潮,而且开一代学风,上承儒释道,下启关洛闽,是理学发展史上至为重要的环节。

此后,诸子并起,讲风蔚然,赣鄱四境多弦誦之声。在当时涌起的众多学派中,无论是主流的,还是非主流的,无论是外地学者创立的,还是本土学者主导的,都可见江西学者的踪迹行影。举其大者,在外埠学者创立的学派中,以司马光为代表的涑水学派,有金溪陆贺及其五子(九思、九阜、九韶、九龄、九渊)、袁州欧阳中立;以范镇、吕公著为代表的范吕学派,有建昌李常、兴国李潜、分宁黄庭坚;以郭忠孝为代表的兼山学派,有新余的谢谔、欧阳朴、孟程、黎立武,永新左揆及吉水七曾(震、机、雩、克已、克允、克宽、克家),清儒全祖望称“郭门之学虽孤行,然自谢良斋至黎立武,绵绵不绝”[4](卷二十八《兼山学案》,P1026)。在本土学者为主导的学派中,有以张九成弟子、玉山汪应辰为代表的玉山学派;以李侗弟子、婺源朱松为代表的豫章学派;以欧阳修门人、临川王安石为代表的荆公新学。前者,“其本师为横浦,又尝从紫微,然横浦、紫微并佞儒,而玉山粹然一出于正”[4](卷四十六《玉山学案》,P1452)。次者,虽然“学浅人稀,然以再传晦翁则大矣”[4](卷三十九《豫章学案》,P1294)。后者以《三经新义》而得名,门中学人以王安石兄弟子侄为中坚,其学重视“洪范五行”,论辩“性情善恶”,讲究“理财之道”,探索“取士之道”,具有经世致用的功利取向,在北宋学术界具有革命性意义。学子们密切往来,或集会、或访问、或通信,切磋学术,交流思想,深化性理认知,为理学的全面展开和系统集成准备了条件。

二、南宋江西理学宗师的崛起

(一)朱子集理学之大成

靖康之乱,宋室南迁。南宋时期,随着政治、经济和文化重心的南移,学术活动中心也向东南迁移。乾道、淳熙(1163—1189)以后,理学主流学派分而为三:朱学、吕学、陆学。一代学术宗师朱熹、吕祖谦、陆九渊同时在江西境内论学问道,一时间,江西群英荟萃,俨然为理学之殿堂和学术之中心,并对后世产生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又号晦翁,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出生于福建尢溪(今福建南平县),故其学术又称“闽学”。在师承关系和学术渊源上,朱熹是二程的四传弟子。二程一传南剑杨时(字中立,谥文靖,学者称龟山先生),“遂为南渡洛学大宗”[4](卷二十五《龟山学案》,P944);再传罗从彦(字仲泰,谥文质,学者称豫章先生);三传李侗(字愿中,学者称延平先生)。绍兴三十年(1160),朱熹正式拜李侗为师。此前,朱熹父亲朱松与李侗同学于罗从彦门下,“将卒,属其子元晦往受学焉”,[4](卷三十九《豫章学案》,P1278)因此,取得了洛学正宗嫡传地位的朱熹一生在江西的时间不长,但其在江西时却是著书立说的盛年,可谓一生精神尽在江右。朱熹在江西的学术活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淳熙二年(1175),在铅山鹅湖书院与陆九渊讨论“为学之方”。淳熙四年(1177)编成《论语集注》和《孟子集注》,标志着朱子理学系统的建立和程朱理学系统的集成。次年,出知南康军,修复白鹿洞书院,制定白鹿洞书院院规。他的学术思想“大抵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而以居敬为主”[4](卷四十八《晦翁学案上》,P1504)。在朱熹看来,所谓理气关系,“自下推而上去,五行只是二气,二气又只是一理;自上推而下来,只是此一个理,万物分之以为体。万物之中,又各具一理,所谓乾道变化,各正性命,然总又只是一个理”[9](卷九十四《周子之书·太极图》)。而具体于心性体用,则“心固是主宰底意,然所谓主宰者,即是理也,不是心外别有个理,理外别有个心”[9](卷一《理气上·太极天地上》)。同时指出:“性者,人之所得于天之理也;生者,人之所得于天之气也。性,形而上者也;气,形而下者也。”[10](《孟子集注》卷十一《告子章句上》,P326)“人物之生,同得天地之理以为性,同得天地之气以为形。”[10](《孟子集注》卷八《离娄章句下》,P293)“有个天理,便有个人欲。”[9](卷十三《学七·力行》)至于格物致知的关系,“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10](《大学章句》,P6);“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10](《大学章句》,P4)由此,朱熹继承了“洛学”程颐的天理范畴,汲取“关学”张载的气质变化,精心构建了以理气关系为基础的程朱理学大厦,以其渊博的学识、深厚的素养和缜密的思考,“致广大,尽精深,综罗百代”[4](卷四十八《晦翁学案上》,P1495)。正是在江西这块土地上,朱熹创造性地完成了整个理学思潮的集大成,把理学的发展推到了顶峰。

(二)象山推心学放异彩

陆九渊(1139-1193),字子静,号存斋,别号象山翁,学者称象山先生,江西金溪人。

陆九渊与兄九韶、九龄并称“金溪三陆”。在学术师承及学术渊源上,与北宋理学主流派和非主流派都没有直接联系,而是“本乎孟子”[4](卷五十八《象山学案》,P1884)。兄弟三人相为师友,和而不同,在学术史上各树一帜。乾道九年(1173),陆九渊在家建立槐堂,授徒讲学,以“义利之辨”发明本心,开创江西心学。淳熙二年(1175),受吕祖谦邀约,与朱熹举行“鹅湖之会”。淳熙八年(1181),主动前往南康拜访朱熹,应邀在白鹿洞书院讲授《论语讲义》。淳熙十三年(1186),在贵溪应天山创建象山精舍,“四方学徒大集”,弟子中有的“年皆长于象山,而师事之”,有的“与象山年相若,而笃信其学,遂事之”,也有的“以其少,先从邓文范,寻晋弟子之位”。居山中五年,“来见者案籍逾千人”。[4](卷五十八《象山学案序录》,P1885)其心学思想也趋于成熟。

与朱熹“以道问学为主”不同,象山之学,“以尊德性为宗”,主张“先立乎其大,而后天之所以与我者,不为小者所夺。夫苟本体不明,而徒致功于外索,是无源之水也”。[4](卷五十八《象山学案》,P1885)在陆九渊看来,万物皆备于我,义理已具于心,人生天地之间,性外无余理。也就是说“心即理”:“盖心,一心也,理,一理也,至当归一,精义无二,此心此理,实不容有二。”[11](卷一《与曾宅之》,P4-5)知行工夫虽有先后两节,心性本性却无丝毫间断,“涵养讲究,却是本分事”[11](卷六《与包详道》,P84),“已知者,则力行以终之;未知者,学问思辨以求之”[11](卷六《与傅圣谟》,P79)。不过,尽管与朱子理学存在着严重的分歧,象山心学仍属广义的理学范畴,是主流学派之一。这不仅在于象山之学“本乎孟子,足以砭未欲口耳支离之学”,而且“程门自谢上蔡以后,王信伯、林竹轩、张无垢至于林艾轩,皆前其茅,及象山而大成,而其宗传亦最广”。[4](卷五十八《象山学案》,P1884)朱、陆并为一代理学宗师,双峰并峙。陆九渊为学,重在德性觉悟,喜欢述而不作,一生只留下少量诗文、部分书信和由弟子们整理的讲学语录,以《象山先生全集》行世。

朱陆学术贡献不仅在于他们各自著书立说,阐述不同见解,还在于他们开展了学术辩论,把理学研究不断推向深入,把理学思想发扬光大,推向巅峰。朱陆之辩始于“鹅湖之会”,辩题涉及“支离事业”与“简易功夫”。从淳熙十五年(1188)起,双方围绕太极问题再次展开论争,彼此往来,反复辩驳,象山心学与朱子理学的交锋,遂成为理学内部的一桩公案。象山心学在南宋时期的继承主要有两系:一是以“槐堂诸儒”为代表的江西学系,一是以“甬上四先生”为代表的浙东学系。前者虽在学术上无所建树,但地域门户观念十分强烈,对心学宗派的建立与传承起过重要作用。后者对陆九渊的心学主张多有发挥,以杨简为代表,发展为“兹湖学派”(其中江西学者大有其人)。朱子理学于南宋时期在江西的传承主要有三系:分别见诸《宋元学案》的“双峰学案”、“巽斋学案”和“介轩学案”。前者“专意圣贤之学,以致知力行为本”;中者“发明孟子正人心承三圣之说”,门中有文天祥、邓光荐等报国忠烈之士;后者则流变为训诂之学。明儒黄宗羲对朱陆之辩的异同有一独到的评价:“二先生同植纲常,同扶名教,同宗孔孟即使意见终于不合,亦不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谓学焉而得其情之所敬。”[4](卷五十八《象山学案》,P1887)有宋一代,江西理学家的学术讨论大抵都可作如是观。

总之,综观宋代江西理学家群体的杰出表现,可以说,既是时间早、学派多、人数众,又是地位高、贡献大、影响远。尤其是朱陆横空出世,开宗立派,枝繁叶茂,“江右讲学之盛始于朱、陆二先生,鹅湖、白鹿兴起斯文”,[12](卷四《江南诸省》,P85)标志着江西理学渊薮地位的形成。如果借欧阳修《送吴先生南归》的诗句“区区彼江西,其产多材贤”来形容有宋一代江西理学家群星荟萃的景观,也可称是恰如其分。

三、两宋时期江西理学渊薮形成的原因

两宋时期,江西理学兴盛至极,诸儒竟学,大师聚首,成为理学渊薮——中国学术史上的一道奇观。究其原因,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齐备。

所谓天时,一是承唐末割据、五代十国之乱,入宋以后,国家重归统一,社会相对稳定,文化政策相对宽松。宋人陈亮指出:“先祖(太祖)皇帝用天下之士人,以易武臣之任事者,故本朝以儒立国,而儒道之振,独优于前代。”[1](卷四百三十六《陈亮传》,P12940),营造了相对自由的学术氛围,孕育着新的学术思想的诞生。针对纲常失序、道德沦丧、精神迷茫的价值颠覆与危机,一大批学者在“佑文”的文化氛围中,致力于扬弃汉唐经学,直接回归元典,开发儒学新智慧;致力于从形而上的信仰系统和形而下的实践系统,建构学者家国天下的历史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的道德观;致力于应对外来文明的冲突,回应佛教中国化进程和道教教义精密化进程,使儒释道三教“兼容并蓄”。社会需要着手重建伦理道德、价值理论、精神家园,时代呼唤新的学术思想和新的学习风气。正因为如此,程颢宣称:“自古以来,何尝有师圣人之言,法先之治,将犹有为而返成祸患者乎?”[8](卷一《明道先生文一·论王霸札子》,P451)王安石直言:“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思想的自由必将带来学术的兴盛。二是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南移,南方地区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偏于江南的江西很少受到战火的侵袭,为理学的兴盛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江西进入了其经济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宋代的江西“茗、冶铸、金帛、碕稻之利,岁给县官用度,盖半天下之入焉”[1](卷八十八《地理志》四,P2192)。据吴曾《能改斋漫录》记载:“本朝东南岁漕米六百万石,江西居三分之一,天下漕米取于东南,东南之米取于江西。”江西的农业经济居于全国的前列,衣食富足为理学家聚徒讲学、修建讲学处所、日常起居用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如:南康洪氏“以耕凿之勤,厚置资产……于所居之侧,崇饰学舍,一日毕葺,宾至如归,厨廪益丰,弦诵不辍”[13](卷一百二十三,杨亿《南康军建昌县义居洪氏雷塘书院记》)。建昌府“郡治北有凤凰冈,(李觏)先生创书院其下,学者千余人”[13](卷一百三十,罗伦《建昌府重修李泰伯先生墓记》)。类似情况不胜枚举。

所谓地利,一是江西畅顺的交通。境内自古有发达的水路系统,赣江、抚河、饶河、信江、修水不仅与邻省相通,还共同汇入鄱阳湖与长江相通,而且還有贯穿南北的古干道。隋唐以后,京杭大运河开通,运河—长江—赣江—大庾岭—广州,这条承接全国漕运和南北货运对流的大动脉,贯穿江西。南来北往的人流,可谓万足践履,冬无寒土。从而也为请进来、走出去的学术交流提供了便利,增进了省内外学者的信息沟通、切磋论辩,有利于江西学子拓宽视野。二是江西多名山胜水。这些地方大多无市井之喧,有泉石之胜,是修筑书院、聚徒讲学的理想场所。如果说宋以前是天下名山僧占尽,此后则是儒释道三分天下各有其一。以庐山为例,这里最早有佛家的东林寺,稍后有道家的简寂观,入宋则有白鹿洞书院、濂溪书院。周敦颐当年道出江州,也正是爱庐山之胜,有卜居之志,因筑书堂于其麓。依据方志资料所作统计,宋代江西的书院有名可考者就达168所,占全国书院总数的五分之二强。其中,白鹿洞书院为全国四大书院之首,朱熹手订的《白鹿洞书院揭示》被天下书院和学子奉为圭臬,遵行效法。濂溪书院、鹅湖书院、象山书院也极负盛名,为天下学子向往求学之所。

所谓人和,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江西文化底蕴雄厚,学习风气浓郁。江西是儒学最早传入的南方地区,孔夫子以貌取人,致有子羽南下入赣。汉代有“徐孺下陈蕃之榻”。魏晋各代“五胡乱中华”和唐朝“安史之乱”、“黄巢起义”,更是汇集了大批外来避难的士大夫家族,促进了本土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吸纳和融合,求学、向学、重学的社会风气已经形成。有人以正史人物列传为底本,对前汉至明代的人物籍贯分布情况作出统计:唐以前,30人以上的地区没有江西;北宋时全部有1 461人,其中江西81人,占5.5%,居全国第八;南宋608人,江西83人,占13.7%,居全国第三。再以科举为例,李唐时,江西只有进士66人,主要集中在袁州、饶州、洪州;北宋时,江西进士猛增到1 740人;南宋时,高达3 710人。据方志记载,南昌府“市井多儒雅之风”;瑞州府“人好经学尚清静”;吉安府“序塾相望、弦诵相闻”、“井廛人多儒雅”,抚州府“名儒巨公,彬彬辈出”。[13](卷二十六《风俗》)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有利于本土学者的迅速成长、脱颖而出,也对外埠学者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共同促成了宋代的江西成为全国的理学渊薮,铸就出中国学术史上的这道亮丽景观。

[参考文献]

[1](元)脱脱.宋史[M].北京?押中华书局,1985.

[2](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文集[C].四部丛刊初编本:第49-50册.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19.

[3](宋)陈傅良.陈傅良先生文集[C].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

[4](清)黄宗羲.宋元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1986.

[5](宋)李觏.李觏集[C].北京:中华书局,1981.

[6](宋)周敦颐.周濂溪集[C].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7](宋)朱熹.晦庵集[C].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4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8](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文集[A].二程集[C].北京:中华书局,2004.

[9]朱熹.朱子语类[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700—70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10](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1](宋)陆九渊.陆九渊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2](明)汪士性.广志绎[M].北京:中华书局,1981.

[13](清)谢旻.江西通志[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513—51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责任编辑:俞晖】

作者:李江

第二篇:理学精神心理学探析

理学精神心理学作为我国古代特有的心理学思想体系,其基本理论也包括人贵论的思想,其关于人贵论思想的论述主要集中在人的道德性上。人贵论是理学精神心理学之思想源头,而道德说突显理学精神心理学之内在逻辑。理学精神心理学的全部理论都是人的发展理论,而研究理学精神心理学时,只有以道德为依据才能真正找到精神心理学的精华和核心。

[关键词]精神心理学;人贵论;道德说

[

李娟(1972—),女,哲学博士,山东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理论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山东济南250002)郭斯萍(1963—),男,博士后,广州大学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理论心理学。(广东广州510006)

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是对本体的思维方式,首先将存在视为客观实有,然后去探究这客观实有的真实。在科学研究中则表现为一定要把研究物对象化、客观化,非此就无法进行研究。在研究自然、物理现象时使用这样的视角当然无可厚非,而且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在研究人类自身、研究自己时,西方心理学也将它物化、对象化,“只重视对人的工具理性式的生存状态的探究”,只看到了人的生物心理,而忽视了人的精神心理,完全抹杀了人的心理现象的特殊性。

与西方心理学的研究视角不同,我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视角是自本体的思维方式,这一思维方式可能不适合于研究与人对立的自然现象,可是却是心理学研究不可或缺的角度。“所谓自本体的思维方式,是认为认知对象与认知主体无法分开,强调本体的自我呈现。”表现在心理学的研究中则是“关心人作为价值理性的生存状态的探究”。翻看我国古代的典籍,我们就可以发现,古代思想家在研究人的时候莫不是在把人区别于动物、植物等等世界万物的前提之下,他们承认人的特殊性,承认人之所以为人是有着他极为独特的原因。他们对于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的价值、精神本体上。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直接导致了中西方思想家对于人的不同看法。我们无法评判到底哪一种思维方式更好,就像文化一样,思维方式也无所谓优劣,而是各有长短。可是在心理学研究的基础理论中,不难看出,对本体思维导致的人兽不分已经成为西方主流心理学的主要弊病之一。现代心理学要想发展,要想真正成为研究人的科学就必须解决这一问题。

如果说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还是以人的低级需要,以人与动物的连续性为起点的话,那么超个人心理学家在强调人与动物的区别上就显得更为坚决。他们认为人能够超越自我,超越自身的需要,实现精神心理的发展,使之达到与世界同一的精神层次,这种能力就是人所以为人的根本原因。需要强调的是这种能力不是从生物性发展而来的,而是人所特有的心理特征,它会随着人的心理发展自然产生。我们知道人与动物的最大不同就是人不仅仅有与动物同质的感知,而且还有在感知基础上的习染的能力。通过感知——习染过程,个人就会自发地对自己的心理内容产生某种形式的构建。通过构建,个人拥有了独特的精神心理,精神心理包含着很多非物质、非生物的内容。这时候的个人行为也许就不仅仅是生物心理的外在反应,不再是对物质欲望的简单满足,而是具有很多精神心理的成分,有了更多的精神需要。物质的满足与幸福感并非永远正相关。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瑟里格曼表示,这个规则能被归纳成:“快乐+参与+意图=幸福”。可见,幸福事实上是个人对于自己所处环境的主观判断,这一积极的判断能使个人拥有相对稳定的积极的精神心理状态,又或者说正是个人相对稳定的积极的精神心理状态使得他能对自己当前所处环境有一个积极的判断,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超个人心理学理论中,人和动物已经有了最为本质的区别,这种区别就在于人有精神心理,并且有精神发展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和心理成分是动物和其他任何东西都不具有的。

与超个人心理学家一样,我国古代思想家也认为人与动物存在着本质的区别。非但如此,他们还认为世界万物都无法与人相提并论,人是最为宝贵、最为灵秀的。被奉为儒学经典的《周易》就明确将人与天、地放在一起,并称为三才。那么在他们的思想中,是什么导致人具有这么崇高的地位?而且人与动物的区别又具体体现在哪里呢?

在我国哲学发展史上,理学有一个鲜明特色,就是特别强调精神心理,把精神心理提得很高,认为精神心理高于生物心理,是心理发展的必然选择与归宿。心理学是以人的心理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把人放在万物之中最高贵的地位进行考察,这不仅是重视人的自身价值与尊严的体现,而且是建立心理学的首要前提。理学精神心理学作为我国古代特有的心理学思想体系,其基本理论也包括人贵论的思想。

一、人贵论:理学精神心理学之思想源头

这一原则也是我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基本原则之一。我国文化有一个传统,那就是认为天地之间人为贵。我国古代思想家在学派主张上虽有所不同,但在肯定人为贵方面却是相同的。如《尚书》提出:“天地,孕育万物;人则为万物之长。” 老子的“四大”说,即天地之间“天大、地大、道大、人大”。《孝经》认为:“天地之间,以人最为尊贵。”医书《内经》说道:“天地之间,有无数的物种,只有人最尊贵,没有哪一物种能尊贵过人的。”直至清代的王夫之指出:“世间万物,人最尊贵。”等等。

在阐述人为什么贵时,我国古代思想家主要有三种观点:精气说、智力说和道德说。

1.精气说:精气说以宋代的周敦颐为代表。他继承和发挥了《易传》的思想,颇为完备地阐述了在宇宙万物的生成中,人得其秀而最灵的观点。“世间万物生生不息,变化无穷。只有人,得到了最精纯的精气,而为万物中最具灵性的物种。”东汉的桓谭直接从人的获得性上予以肯定,他说:“人拥有天地提供的躯体,获得了精纯的精气,因而是所有生命物质中最有灵气的。”理学家陆九渊的见解则与《礼记》相似:“人生在天地之间,调和了阴阳,拥有最为精纯的精气,难道还有比这更为尊贵的吗?”禀受阴阳二气均衡与不均衡,是古代思想家形成论中判别人与万物区别的标志。陆九渊继承了这一思想,认为人是禀受了阴阳二气之中和,获得了五行之中最优良的方面,所以是最为天下贵的。我国古代思想家关于宇宙万物生成的程序概括起来就是:由无穷无尽的无极而大极,太极动静而生阴阳,阴变阳合而生五行,五行的错综变化生出万物,人得阴阳五行中最优秀的成分,所以既灵且贵。

从万物始生中,那种认为人得气而不同于其他的物类,由此认定人贵于万物的观点,恐怕是没有什么根据的。但是,不可否认,这一思想开创了人为贵理论的先河,为后世思想家对人为贵的探讨打下了基础,并且对于以人贵论为基础的精神心理学的出现具有重大意义。

2.智力说:智力说是指人的智力高于一切动物,所以人是最为聪明高贵的。这是很具有现代心理学特点的一种主张,这一主张主要是从人的生物心理的角度论述了人与动物的不同[1](P45)。许多思想家如荀子、王充、刘禹锡、王夫之等从不同角度论述了人为贵是由于其智力高于动物的见解,如荀子说:“人之所以为人,并不是因为他手脚分工,而且身上又没有毛,而是因为他有思维的能力。动物虽然也有父子,但是它们之间没有父子的感情,有雌雄,但是却没有男女的区别。而人则不一样了,那全是因为人有思维。”在种种智慧说的论述中,又以王夫之的观点最有代表性。

王夫之认为人与禽兽的智力差别在于:“禽兽仅仅依靠先天获得的本能来认识和适应外界,人则在先天获得性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努力学习和锻炼,其智力会得到不断的发展。”

为什么禽兽只能停留在本能上而不能发展,人却可以在先天获得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其中已隐含了人与禽兽在先天获得的基质上就有差异,按现代的话说就是遗传素质上的不同[2](P23)。认识到这点很重要,不然我们难以说明为什么禽兽经过后天学习、训练却不能达到人的智力水平。其次,强调人的智力是经过后天努力和锻炼而形成的,也十分重要,它既可以避免生知论,而且又指明了不经过努力锻炼,仅靠先天获得。

3.道德说:中国古代十分重视伦理道德,以道德作为人与禽兽的区别来论证人之为贵便成为人贵论学说中的主流。道德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用于约束处于社会中的人的行为的一种规范,是人的精神心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人的心理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道德的角度来论述人与动物的不同,其实已经具有探索人的精神心理的积极意义。

荀子关于“水火(有气但是没有生命)→草木(有气有生命但是没有知觉)→动物(有气有生命有知觉但没有仁义道德)→人(有气有生命有知觉又有道德)”这段具有进化论阶梯色彩的叙述,论证了人是生命发展的最高阶段且包涵了其他各阶段的特征,所以是最为贵的。南宋朱熹从理一分殊出发,和荀子一样,也比较了物类]化的各个阶梯的特征,最后也以道德之性作为人高于物类的标志[3](P54)。他说:“世间万物,有血有肉有知觉的是人和兽;无血无肉无知觉但有生命的是草木;草木枯萎了就成了枯槁。这些生物虽然都是天地化育而成,都具有天理流行,但是毕竟形式不同,在这些生物中就只有人天生具有仁义礼智的道德之性,至于草木枯槁,连知觉都不曾有,就更谈不上有道德行了,因此,人是最宝贵的。”

宋明之后,提倡天理良知的宋学占了统治地位,以道德作为人为贵的主张相当普遍。心学传人陈白沙说得更为直接:“人除了懂礼知耻,便就是一包脓血和一身的骨头,没有什么可宝贵的。”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在这方面的共识,使得他们在探讨人的心理活动时,没有出现人兽不分的现象,一直都是将人放在人的位置来考量,这是我国心理学思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

二、道德说:理学精神心理学之内在逻辑

现代科学心理学研究的是人的生物心理,而精神心理学则主要研究人的精神心理。对于人类而言,他的生物心理过程与动物无异,如两者都有同样的感知性,因此,在研究中如果以此为研究对象就无法真正将人和动物区别开来,出现人兽类比的现象不足为奇。而精神心理学研究的是人所特有的精神心理,这一心理是动物无法具备的,无论通过怎样的学习、教化,因为遗传的规定性,动物的心理都只能停留在生物心理阶段。因此,在精神心理学的理论中,人与动物便具有本质的不同,这种不同表现在人的精神心理上。

我们知道,心理是一个整体,包括心理内容和心理机制两部分。长期以来,科学主义心理学抛弃心理的内容,片面地以心理机制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人为地割断了两者的天然的血肉联系。其实,心理机制的形成固然有一定的生物原因、生物基础,但是从理学精神心理的角度来看,它更是个人精神发展与构建的结果。正是个人根据心理内容对自我的心理进行各种自觉或不自觉的构建,才形成了个人独特的精神心理机制。[4](P35)心理内容无疑对个人的心理机制以及个人的心理产生了深刻、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对心理内容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理学精神心理学家正是从心理内容的角度具体论述了人与动物的巨大差异。作为精神心理的心理内容带有了明确的价值取向,是明显区别于生物心理的重要特点。这种价值取向精神心理学家认为是符合社会发展的,具有利他性质和“公我”特征,具体来说就是道德。

理学精神心理学的代表人物陆九渊说:“伦理道德就是人心,而这样的人心决定了人之所以为人,决定了人不同于草木禽兽。”理学家不但将道德这一心理内容作为人所以异于动物的最突出特征,而且为了更进一步强调这一特征的存在,积极主张,人生而就具有道德意识的萌芽。这一萌芽就是道心。在精神心理学的理论中,道心是天理在人身上的具体体现,其表现就是天地化生万物的德行。故而,理学家认定,人生来就和动物不同,这种不同表现在道德性上。因此,为了进一步拉大与动物的差距,进一步将人的独特性体现出来,将这一仅仅是萌芽状态的德行稳固、发展下来,理学家进行了深入而深刻的研究和探讨。其理论目的就是挖掘人在道德性上的潜能,使人朝着人的方向发展,真正成为一个独特而宝贵的“人”。

理学家将目光集中在人的价值理性上,他们极其重视道德品质的培养和发展,所有的理论都是围绕着人的道德发展展开的。道德成为精神心理学的内在线索,研究精神心理学必须以道德为依据,非此,就无法找到精神心理学的精髓、核心。在前面的论述中,我们一直强调,精神心理学就是心的心理学,心和脑一样是一个心理器官,也论述了心的心理学是研究与特定文化相结合的人的高级心理过程,这一心理过程表现出明确的价值取向。但是由于与精神发生了联系并且对“心”没有做更进一步的说明,因此人们对于心的概念、心的内涵也许还有点混沌不明,模糊不辨,带了一点神秘色彩。在这里,经过论述,我们首先可以明确,在精神心理学的理论中,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价值取向其实就是伦理道德的取向,是人之所以为人,体现人的价值的社会化的取向。因此,不难断定,心的内容或说心理过程的主宰其实就是伦理道德,“心”这一概念并不是说真的有一个现实的生理器官与其对应,在精神心理学的理论中,它更多地指的是一个抽象的心理器官,是人的心理世界的伦理道德领域的统称,是人的行为的实际主宰,“道心”其实就是“伦理之心”。

既然说,道德是理学精神心理学理论的内在线索,那么,理学精神心理学是如何用道德将自己那么庞大、繁杂的理论串联起来的呢?

三、理学精神心理学的道德架构

我们知道,理学精神心理学关注的是人的价值,因此,它的所有理论都是围绕着人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而建立的。首先,理学家从人的“不忍人之心”中为人的道德理性找到了人性基础——道心[5](P78)。而且又从天地化育万物出发,将自然的无意识规律赋予了伦理道德的含义,然后,将道心与天地的德行结合起来,使得道心上升到天理的高度,为人的道德找到了哲学意义上的本体。由此,再一次证明了,人的高贵性以及人的价值所在。找到道德在人身上的来源后,理学家继而设立了“圣人”这样一个目标。在理学家看来,圣人就是真正实现了“人”的全部价值的人,是高度道德化的个人,其精神发展已经超越了自我,实现了人与天地、自然的和谐统一。正是因为高度的道德化,因此,“圣人在行为处事时,与天地一样,自然而为,却能事事符合社会道德的要求和规范。社会的要求、道德的要求已经成为他自己本性上的要求,成为圣人高级心理过程中不可剥离的一部分。”因为道德是人的价值所在,因此,圣人成为每一个人应该达到的心理的发展目标。这个目标与道德联系得极其紧密,其实质就是一个道德发展目标。

为了让每一个人都能达到这一发展目标,理学家创建了极为复杂、庞大的教育、学习理论,如榜样学习、模仿学习、格物致知等等,并且对每一学习理论都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和说明。理学精神心理学的众多学习理论自成体系。

在我国古代的精神心理学看来,心理内容是社会伦理道德,而心理内容又直接影响心理过程中的心理机制以及个性的构建。我们知道,心理过程包含着心理机制,因此,心理机制的改变就必然导致心理过程的改变。当人的心理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个体的心理过程便大部分由心理内容构建而成。在精神心理学的理论中,这种经由后天心理内容建构的心理过程和先天与动物无异的心理过程有着本质的区别。如个体的认识过程就表现为一种伦理认识,具体来说就是在感知外物的时候对于外物的选择、登记、分类、记忆过程中具有社会伦理性,具有价值判断的功能。孟子就曾对此举过生动的例子,他说:“一提篮的食物和一碗羹,吃了它们就能生存下去,不吃就会饿死。但很不礼貌地呼喝别人来吃,路上需要的人也不会接受;用脚踢着装食物的碗叫别人来吃,乞丐也会不屑一顾。”

很显然,只具有生物心理的人在饥饿、有进食需要的时候,他的行为只会被外界的食物所牵引,并不会考虑其他的社会化的因素。但是,如果是一个受到了道德教育,具有道德心理内容的人,由于他的心理机制就已经具有社会伦理性,因此,即使在非常饥饿的情况下,他的行为也不仅仅只被能满足他需要的食物所牵引。人的尊严是我国社会伦理的重要内容,在孟子提到的例子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一个人如果没有得到他人的尊重,那么在面对食物的时候,他并不认为那是能满足他进食需要的东西,而是感知为践踏他尊严的工具。

理学精神心理学的全部理论都是人的发展理论。在理学家的思想中,人的发展就是道德的发展,只有道德才能体现人的价值,因此,精神心理学又是人的道德的发展理论[6](P67)。人贵论是我国精神心理学之思想源头,道德论是精神心理学的内在逻辑,我们在研究理学精神心理学时,只有以道德为依据才能真正找到精神心理学的精华和核心,否则就只能是入得宝山空手回,望山兴叹了。

[参考文献]

[1]高觉敷.中国心理学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2]潘菽.意识——心理学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3]王懋.朱子年谱(卷四)[M].北京: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本.[4](美)班图拉.替代过程:非尝试学习(英文)[A].载伯克成茨.实验社会心理学的新进展[C].1965.[5]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宋明理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6]燕国材.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史[M].台北:台湾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

【责任编辑:叶萍】

作者:李 娟 郭斯萍

第三篇:从心理学定义看心理学学科构建

摘要:心理学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意思是关于灵魂的科学。灵魂在希腊文中也有气体或呼吸的意思,因为古代人们认为生命依赖于呼吸,呼吸停止,生命就完结了。随着科学的发展,心理学的对象由灵魂改为心灵。

关键词:心理学 学科 心理规律

心理学(英文名称Psychology)的正式定义是:关于个体的行为及精神过程的科学的研究。心理学的科学性要求心理学结论要建立在依据科学方法原则收集到的证据的基础上,而行为是有机体适应环境的方式,心理学分析的对象往往是个体——个人或动物,同时不理解精神过程——人类精神过的活动——是不能理解人的行为的。心理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研究动物心理主要是为了深层次地了解、预测人的心理的发生、发展的规律)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总而言之,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一门科学。

一、心理学来源

心理学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意思是关于灵魂的科学。灵魂在希腊文中也有气体或呼吸的意思,因为古代人们认为生命依赖于呼吸,呼吸停止,生命就完结了。随着科学的发展,心理学的对象由灵魂改为心灵。直到19世纪初,德国哲学家、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才首次提出心理学是一门科学。而原先,心理学、教育学都同属于哲学的范畴,后来才各自从哲学的襁褓中分离出来。科学的心理学不仅对心理现象进行描述,更重要的是对心理现象进行说明,以揭示其发生发展的规律。

心理学是一门涵盖多种专业领域的科学,但就其根本而言,心理学是一种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包括理论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

心理学研究涉及知觉、认知、情绪、人格、行为和人际关系等许多领域,也与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家庭、教育、健康等发生关联。心理学一方面尝试用大脑运作来解释个人基本的行为与心理机能,同时,心理学也尝试解释个人心理机能在社会的社会行为与社会动力中的角色;同时它也与神经科学、医学、生物学等科学有关,因为这些科学所探讨的生理作用会影响个人的心智。

心理学分为七个子领域,分别是:认知心理学视角、社会文化心理学视角、临床心理学视角、行为心理学视角、生物心理学视角、发展心理学视角、特质(人格)心理学视角。

简单来说的话,神经科学研究通过观察人类大脑的反应来研究他们的心理;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是如何成长、发育和学习的一门学科;认知心理学是通过计算机方法来研究心理,即将心理比喻成计算机,看人类是如何游戏、辨别语言和物体辨认等的;社会心理学则是研究人类的群体行为,怎样与他人交流;临床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心理学主要是帮助人们心理健康的一门课。

二、心理学发展简史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1850-1909)曾这样概括地描述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心理学有一个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1885)

作为一门科学的科学史,心理学的历史却十分短暂。19世纪中叶以后,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为心理学成为独立的科学创造了条件,尤其是德国感官神经生理学的发展,为心理学成为独立的科学起了较为直接的促进作用。到1897年冯特的出现,从此,心理学才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开始了蓬勃发展的历程。

三、科学心理学的发展

19世纪生理学和物理学的发展,为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准备了必要条件。德国感官生理学家韦伯(1795-1878)首先确立了感觉的差别阈限定律。稍后,费希纳(1801-1887)发展了韦伯的研究,运用心理物理法确定了外界物理刺激和心理现象之间的函数关系。他们的研究方法成为科学心理学研究的楷模。

心理学从哲学中真正分离出来而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主要由德国生理心理学家冯特(1832-1920)完成。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用实验的手段来研究心理现象,这被公认为是心理科学独立的标志。冯特反对用哲学思辨的方式探讨心理现象,坚持用观察、实验以及数理统计等自然科学的方法去揭示心理过程的规律,因而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并培养了一批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冯特一生的著作很多,其中《生理心理学原理》一书被誉为“心理学独立的宣言书”,是心理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体系的心理学专著。冯特是科学心理学的奠基人,也是心理学史上第一位专业心理学家。

四、现代心理学的发展

正如我国著名心理专家郝滨先生所言:“二百年前的人类尚未拥有科学心理学这一探索内在世界的途径,但是人类探知精神世界的旅程却早已扬帆起航!二百年后的人类将以何种形式继续这个旅途尚未可知,但是我无比的坚信,只要我们存在一天,这个脚步就绝不会停止”。

科学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一百多年的时间。在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人们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理论体系进行了数十年的争鸣,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理论流派,最终在20世纪50年代达成基本的共识,使心理学不断走向繁荣。国内心理学和催眠学研究工作者曹剑韩提出大脑运作理论,为心理展现逻辑带来较好的理论模式。另一方面,随着心理学研究的深入和拓展,心理学自身不断分化,衍生出了众多的心理学分支学科,使心理学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五、心理学研究对象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心理现象。即我们非常熟悉,并随时会接触到、感受到的精神现象。又称心理活动,简称心理(Mind)。

1.从心理的动态性维度上划分

(1)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指一个人心理现象的动态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反映正常个体心理现象的共同性一面。

认识过程即认知过程,是个体在实践活动中对认知信息的接受、编码、贮存、提取和适用的心理过程。它主要包括感知觉、思维、记忆等。

情感过程是个体在实践活动中对事物的态度的体验。

意志过程是个体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以上三种过程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个体有机统一的心理过程的三个不同方面。

(2)个性心理(Individual mind)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各种心理现象的总合。包括个性倾向、个性特征和个性调控等方面,反映人的心理现象的个别性一面。

个性倾向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它反映了人对周围世界的趋向和追求。它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价值观和世界观等。

个性特征是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主要包括气质、性格和能力。

2.从心理的意识划分

(1)意识(Consciousness)是指现时正被个人觉知到的心理现象。例如,我们在进行记忆活动时,能觉知记忆活动的目的、记忆的对象、采用的记忆方法、达到的记忆效果,甚至能觉知自己的记忆特点、改变记忆策略等,这样的记忆活动处于意识状态。从意识对象上可以把其分为:

客体意识,指个人对于周围世界的意识。

自我意识,指个人对自己以及自己和周围关系的意识。

在记忆心理学中,前者为记忆现象,后者为元记忆(matememory)现象。

(2)无意识(Uneonseiousness)是指现时未被个人觉知到的心理现象。以记忆为例,有时我们并没有某方面内容的记忆目的,也没有想着要记住它,却在不知不觉中记住了,甚至还很牢固。有时自己也不知道从哪里获得的以及是否有某方面的记忆。在记忆心理学中,前者是无意识记忆,后者是内隐记忆。

六、心理学研究类型

(一)从研究时间的延续性上划分

1.纵向研究

Iongitudinal method,也叫追踪研究,它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人的心理发展进行系统、定期的研究。美国心理学家贝雷(N.Bayley)以61个初生婴儿为对象,以智力发展为研究主题,从1929年开始长达36年的追踪观察研究,取得了人类智力发展方面的许多重要成果,即著名的柏克成长研究(Berkeley GrowthStudy),可谓历时最长的纵向研究之一。

纵向研究在规定的时期内对同样对象的心理活动及其特点进行反复测查,因而能详尽地了解其发展、变化过程,具有很高的连续性。但周期较长,易受社会环境的变动影响,被试样本也易减少,且测量的数据也易因反复测量而影响被试情绪,造成准确性下降。

2.横向研究

Cross-sectional method,也叫横断研究,它是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的心理发展进行测查并加以比较的研究。例如,要了解10-16岁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可以同时对10岁、12岁、14岁、16岁四个年龄组个体进行测试,比较研究。这种研究类型省时间,但比较粗糙、不够系统、不能全面反映问题。

3.纵横研究

也有人称之为“动态”研究,它是将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灵活地结合起来的一种研究。

(二)从研究对象的选取上划分

1.个案研究

Case study method,是对—个或少数几个被试者进行的研究,这种研究往往采取纵向的追踪方式,如我国早期心理学家陈鹤琴对自己的孩子出生后808天的心理发展进行追踪研究。有些个案研究并不采用追踪方式,如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实验研究。它能对被试进行详细、深入、全面的考察,但被试太少,影响研究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2.成组研究

Group sutdy method,是对一批被试进行研究。从统计学的角度,一般以30名被试的小样本组为下限。该研究取样较多,可以作统计处理,科学性较强,代表性也较好,只是不便于个别深入研究。

3.个案-成组研究

是将上述两种研究类型结合起来的研究。

七、心理学研究方法

心理学研究方法是研究心理学问题所采用的各种具体途径和手段,包括仪器和工具的利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很多,例如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档案法等。

1.观察法

观察法是研究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对社会生活中人们行为的各种资料的搜集过程。

从观察的时间上划分,可以分为长期观察和定期观察;从观察的内容上划分,可以分为全面观察和重点观察,前者是观察被试在一定时期内全部的心理表现,后者是重点观察被试某一方面的心理表现;从观察者身份上划分,可以分为参与性观察和非参与性观察,前者是观察者主动参与被试活动,以被试身份进行观察,后者是观察者不参与被试活动,以旁观者身份进行观察;从观察的场所上划分,可分为自然场所的现场观察和人为场所的情境观察。

观察法的优点是保持了人的心理活动的自然性和客观性,获得的资料比较真实。不足之处是观察者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带有被动性。另外,观察法得到的结果有时可能是一种表面现象,不能精确地确定心理活动产生和变化的原因。为了克服观察法的弱点,就出现了有控制的观察,即实验法。

2.实验法

指在控制条件下操纵某种变量来考查它对其他变量影响的研究方法。是有目的地控制一定的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情境,以引起被试的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

(1)实验室实验

这是指在实验室内利用一定的设施,控制一定的条件,并借助专门的实验仪器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探索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的一种方法。实验室实验法,便于严格控制各种因素,并通过专门仪器进行测试和记录实验数据,一般具有较高的信度。通常多用于研究心理过程和某些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等方面的问题。

(2)自然实验法

这是在日常生活等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和控制一定的条件来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

自然实验法比较接近人的生活实际,易于实施,又兼有实验法和观察法的优点,所以这种方法被广泛用于研究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大量课程。

(3)调查法

调查法是指通过书面或口头回答问题的方式,了解被试的心理活动的方法。

调查法的主要特点是,以问题的方式要求被调查者针对问题进行陈述的方法。根据研究的需要,可以向被调查者本人作调查,也可以向熟悉被调查者的人作调查。调查法可以分为书面调查和口头调查两种。

(4)测验法

即心理测验法,就是采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验量表或精密的测验仪器,来测量被试有关的心理品质的研究方法。例如常用的心理测验有:能力测验、品格测验、智力测验、个体测验、团体测验等。在管理心理学中的研究中,心理测验常常被作为人员考核、员工选拔、人事安置的一种工具。

(5)个案法

个案法就是对某一个体或群体组织在较长时间内连续进行调查、了解、收集全面的资料,从而研究其心理发展变化的全过程的方法。

心理学研究方法除了上述常用的几种外,还有内省法(自我观察)、思维法、临床法、模拟法、日记法等。

八、心理学研究任务

1.描述心理事实

从科学心理学的角度对各种心理现象进行科学界定,以建立和发展心理学中有关心理现象的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概念体系。这涉及到大至对整个心理现象、小至对某一具体心理现象的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确定。

2.揭示心理规律

科学的心理学不能只限于描述心理事实,而应从现象的描述过渡到现象的说明,即揭示某些现象所遵循的规律。

一方面,研究各种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相互联系,以及表现出的特性和作用等。另一方面是研究心理现象所赖以发生和表现的机制。它包括心理机制和生理机制两个层面上的研究。前者研究心理现象所涉及到的心理结构组成成分间相互关系的变化;后者研究心理现象背后所涉及到的生理或生化成分的相互关系和变化。

3.指导实践应用

指导人们在实践中如何了解、预测、控制和调节人的心理。例如,可以根据智力、性格、气质、兴趣、态度等各种心理现象表现的情况,研制各种测试量表,藉以了解人们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为因材施教和人职匹配提供依据。

九、心理学研究原则

1.客观性

指在心理学研究中必须尊重客观事实。一起心理的各种刺激时客观的,心理的各种行为表现如语言,表情和身体的动作,变化等也是客观的。我们在观察和实验设计、收集各种数据材料、分析整理记录和得出结论的过程中,比学坚持客观性原则,不能主观臆测,不能暗示,不能虚构。

2.发展性

心理现象始终处于发展变化之中,我们必须遵循发展性的原则,不仅要看当前的心理活动特点,还要看到心理发展变化的方向,绝对不能把心理看成是固定不变的。即使是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也可能因各种因素长期影响而发生变化。

3.实践性人的心理是在社会实践中发生、发展的。心理学研究,不仅需要在实验室中进行,而且需要在各种实践中进行;既要理论研究,也要注重应用的研究。

4.系统性

要求在对人的心理现象进行研究时,必须考虑各种内、外因素相互之间的关系和制约作用,应该把某一心理现象放在多层次、多因素和多维度的系统中进行分析。

5.伦理性

对心理现象和过程的研究应当符合社会和生命伦理的要求。心理学是关于人的科学,因此,任何心理学研究都不得为了获得研究资料,而对被试施加对其身心健康和以后发展有不利影响的处理,也不得在未经被试允许的情况下,把被试的任何档案资料公布或供给其他人使用。

十、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从心理现象的发生的主题上看,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从心理现象产生的器官上看,人脑固有的自然属性是在人的社会生活方式的影响下变化和发展的,其技能也是自然与社会的统一;从心理现象的内容上看,人所反映的客观现实是社会存在和自然现实的统一;从心理现象的形式上看,人的心理是社会的产物,也是自然的产物,“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这一科学命题本身就蕴含了自然和社会的统一。

前苏联科学分类学家凯达洛夫院士把心理学定位于他们所绘制的“科学三角形”的中心,而三角形的三个顶角分别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后来,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凯达洛夫时科学三角形做了补充(如右图)。他在自然科学和哲学之间(更接近于自然科学)加了一个数学,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加了一个技术科学,哲学和社会科学共同构成了人文科学,数学和哲学共同构成了思维科学。

因此,心理学是在思维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合点上形成的一门具有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从心理学在整个科学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和与它们的关系来看,心理学是一门具有提供分享和解决问题独特视角的综合性基础学科,它与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有着紧密不可分割的联系。

十一、心理学派

1.内容心理学派

19世纪60年代,内容心理学在德国产生。内容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费希纳和冯特。

费希纳(1801-1887)的心理物理学是关于身心之间或外界刺激和心理现象之间的函数关系或依存关系的严密科学。这是一门介于心理学和物理学之间的独立学科。费希纳受赫尔巴特的启发,认为心理是可测量的。经过许多实验和推导,他把感觉强度和刺激强度之间的关系概括为如下公式:S=C*log(R/Ro),其中S-感觉强度;C-适用于不同感觉中的每个感官的常数;R-刺激强度;RO-在阈限的刺激强度。这个公式表明刺激的效果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于已有的感觉的强度。费希纳在心理物理学的研究中曾创造了三种心理测量的方法:最小可觉差法、正误法和均差法。费希纳把物理学的数量化测量方法带到心理学中,提供了后来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工具。从现代心理学发展的历史上看,费希纳应被认为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他的心理物理学为冯特心理学的建立起到了奠基作用。

冯特(1832-1920)是近代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在心理学史上他的名字与心理学的独立和实验(内容)心理学的建立直接联系在一起。

2.意动心理学派

意动心理学产生的直接原因和冯特的内容心理学息息相关。可以说,冯特的内容心理学是促成布伦塔诺意动心理学的直接动力之一。意动心理学派与冯特的内容心理学几乎同时产生,创始人布伦塔诺。

意动心理学派观点:布伦塔诺认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不是感觉、判断等思维内容,而是感觉、判断等思维活动,即“意动”,并将“意动”概念作为中心的心理学概念进行阐述。布伦塔诺把意动基本上分为三类:(1)表象的意动(感觉、想象),如我见、我听、我想象;(2)判断的意动(知觉、认识、回忆),如我承认、我否认、我知觉、我回忆;(3)爱憎的意动(感情、希望、决心、意向、欲望),如我感到、我的愿望、我决定、我意欲、我请求。三类之中以表象的意动为最根本的,其他的两类是在这一类的基础上形成的。布伦塔诺的研究方法是和冯特不同的,布伦塔诺不反对使用实验方法,但是他的主要方法是观察而不是实验,即自我观察。

(1)构造主义心理学派

构造主义心理学派是由冯特的最忠诚的学生铁钦纳于内容心理学派形成近20年后在美国建立的,是内容心理学思想的继承和进一步发展。但构造主义心理学派决不等同于内容心理学派,二者无论在形成的时间、地点以及研究方法和具体内容上,都存在着差异。

构造主义心理学派与铁钦纳的个人努力有重要关系。并在铁钦纳去世后衰退。并在与机能主义心理学派的论战中得到发展。

(2)机能派心理学和构造派心理学的争论

构造主义心理学派中只有铁钦纳始终坚持明显的传统,他是一个性格坚毅、好争辩的学者,1927年铁钦纳因脑瘤去世,争论逐渐平息下来。

(3)构造主义心理学派在心理学发展中的贡献和局限

构造派是心理学史上第一个应用实验方法系统研究心理问题的派别。在他们的示范和倡导下,当时西方心理学实验研究得到了迅速传播和发展。

(4)理论基础为纯粹经验论。

把心理学看成一门纯科学,只研究心理内容本身,研究它的实际存在,不去讨论其意义和功用。所以极为狭隘。

3.机能主义心理学派

广义的机能主义心理学从19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包括意动心理学派、符茨堡学派、日内瓦学派、行为主义和哥伦比亚机能主义心理学派等。狭义的机能主义心理学派主要指美国的芝加哥机能主义心理学派(实用主义心理学派)。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自1859年达尔文进化论学说的出现,宗教和神学遭受了致命的打击。詹姆士和杜威等人把主观唯心主义、功利主义哲学和经验批判主义理论合并,并利用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制造出一套实用主义哲学。它的基本观点即“存在就是有用”,没有真理的客观尺度,唯一的标准就是成功。

4.格式塔心理学派

1912年,M.魏特曼发表了论文《似动的实验研究》,标志着一学派的兴起。

5.理论上的一些先行者

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哲学思想:知觉不是一种被动的印象和感觉因素的结合,而是这些元素主动地组织成完整的经验和结合起来的经验。

物理学家马赫(《感觉的分析》1885):空间模式(如几何图形)和时间模式(如曲调)的感觉与元素无关。即使观察者注视客体的空间方位可能变化,但是它对客体的视觉或听知觉是不变的。例如,无论从哪一边或从顶上,或从一角去看,在我们的知觉中,一张桌子仍然是一张桌子。同样一系列的声音,比如一支曲调,即使可能改变速度,但在我们的知觉仍然是同一支曲调。(我认为,即使音阶改变,或有错音,也不影响人们对这支曲调的知觉。)

厄棱费尔:有些经验的质不能用传统的各种感觉的结合起来解释,这些质叫格式塔质,或形质。知觉是以个体感觉之外的某些东西为基础的。一支曲调是一个形质,不依赖于组成它的那些特殊感觉。

5.魏特曼的似动实验

格式塔心理学派强调整体并不等于部分的总和,整体乃是先于部分而存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这一观点在一定范围内来说是符合客观事实的。格式塔心理学家们从这一观点出发,坚决反对对任何心理现象进行元素分析,这对于揭发心理学内的机械主义和元素主义观点的错误具有一定的作用。同时,他们在知觉领域里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很多具有科学价值的成果。在一般心理学教科书内所讲述的一些有关知觉的规律知识,例如似动现象的发生、知觉过程中图形和背景的关系的意义等,基本上都是来源于格式塔学派的研究成果。此外,苛勒的“顿悟”和韦特墨的“创造性思维”对学习的研究,也有某种程度的影响。

格式塔心理学派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派,是人们对意识经验发生兴趣,至少把意识经验看作心理学的一个合法的研究领域,并继续促使人们对意识经验的研究和兴趣是有意义的。同时格式塔学派对同时期的学派中肯而坚定的批评,对心理学的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

把直接经验世界,看作是唯一确实而又可知的世界。

把全部心理学问题,完全简化为数理的问题。这其实已经违背了系统观。

7.日内瓦心理学派

日内瓦学派又称皮亚杰心理学派,是瑞士日内瓦大学教授、杰出的心理学家、哲学家皮亚杰创建和领导的。

十二、心理学的代表人物

西方学者把皮亚杰、巴甫洛夫、弗洛伊德一起奉为当代心理学的三大巨人。

1.认知心理学派

认知心理学起始于本世纪50年代中期,60年代以后飞速发展,1967年正式形成。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认知心理学已成为一个独立的流派。

与冯特心理学有一脉相承的继承关系。受格式塔心理学思想影响。是行为主义的反作用。

认知心理学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认知心理学是指凡是研究人的认识过程的,都属于认知心理学,西方心理学界通常所指的认知心理学,是指狭义的认知心理学,也就是所谓的信息加工心理学。

2.反省心理学派

反省心理学创建于2007年12月,以“反省”为主要研究方法,故名“反省心理学”,反省心理学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反省研究法),独特的概念体系(心潮、浅层、三式信息等新概念),以及独特的理论体系(心理二元说、心理结构理论、意识流理论、心潮理论、浅层理论、精神相对论等)和应用体系(心理治疗、天才培养、高级人工智能、打开心理黑箱四大应用领域),所以,反省心理学象西方的认知心理学、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等心理学流派一样,是一个独立的新流派。

反省是指对自己内部已经发生的心理活动的回忆,如对自己的梦、灵感思维、直觉思维、记忆活动、情绪活动等心理活动的回忆就是“反省”。而对外部事件的回忆就是“回忆”,概言之,对心理内部事件的回忆就是“反省”,而对心理外部事件的回忆就是“回忆”这就是回忆和反省的区别。通过反省,抓住瞬间即逝的心理现象,并从中加工出心理规律来,此即打开心理的黑箱。反省是心理学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

十三、国内关于心理学的构建

心理学,这三个字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还有一些神秘。人们往往会跟“读心术”“心理控制术”“催眠”这些词语以及由此而派生出来的感觉联系到一起。实际上,这些理解仅仅反映了心理学的一个侧面而已。

在我国,自1917年陈大齐教授在北京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以来,虽几经起落,但从70年代后期开始也进入空前未有的繁荣时期。已形成从全国性到地方性的各级心理科学研究所、学会网络,每年有近十份心理学专业刊物、几百份教育类刊物和大学学报上发表上千篇心理学文献。各种心理学书籍更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不仅在所有师范大学和一些综合性大学开设各种心理学课程、在一些重点师范大学和一些重点综合性大学设立心理学系,培养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而且各种心理学培训班已从学校扩散到社会,从课堂教学发展到电视教学。

国家教育部于1995年第一次成立我国高等学校(理科)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还在北京师范大学、杭州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建立了我国心理学理科基地,并决定在所有理工科和综合性大学开设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公共课心理学。1999年,国家科技部将心理学确定为18个优先发展的基础学科之一。2000年,心理学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确定为国家一级学科。这表明心理学被正式列入我国主要学科建设体系。从而在点和面上都有力地提高了心理科学在我国的教育和研究水平,并促进了心理学在社会各界的迅速普及。

1.心理学源于西方中国起步较晚

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和技术,诞生在100年前的西方世界。经过100年的发展和完善,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已经非常发达,并且影响到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宗教、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等各个方面。

然而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却很短,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虽然也有一些学者在研究心理学,但离老百姓的生活还很远。

2.中德培训拉开中国心理学发展帷幕

1997-1999年间,发生了一件事情,对于中国的心理学来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那就是中德合作的心理治疗班在中国开设了。因为这个中德班非常专业和系统,所以大大提升了中国本土治疗师的视野和技术水准。之后就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师,比如李子勋、杨凤池、朱建军、曾奇峰等等。

在此之后,中国的应用心理学逐渐拉开了帷幕。一些高校开始引入西方的心理治疗技术,政府推出了心理咨询师的执业资格认证,很多民营心理培训机构开始从西方引进心理学流派和技术。这些努力和行动,让心理学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有了长足的发展。

3.中国文化对心理学的影响

中国文化对西方心理学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个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为西方提供智慧。“东一西方心理学”又称“智慧心理学”,是西方心理学家们东方文化和心理学思想的一种追求。可以说,“东-西方心理学”是当代心理学的一种新的发展,正在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或分支。

(2)为智者提供灵感。荣格、马斯洛等心理学家,无不与中国文化有着密切的接触,也都直言不讳从中所获得的灵感。

3.心理学的意义与作用

(1)认识内外世界

学习心理学,可以加深人们对自身的了解。通过学习心理学,你可以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做出某些行为,这些行为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心理活动,以及自己的个性、脾气等特征又是如何形成的等等。例如,学习了遗忘规律,你就可以知道自己以往的背单词方法存在哪些不足;了解了感觉的适应性,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了。

同样,你也可以把自己学到的心理活动规律运用到人际交往中,通过他人的行为推断其内在的心理活动,从而实现对外部世界的更准确的认知。例如,作为教师,如果你了解了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以及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条件,你就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了。

(2)调整和控制行为

心理学除有助于对心理现象和行为做出描述性解释外,它还向我们指出了心理活动产生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人的心理特征具有相当的稳定性,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因此,我们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对自身和他人的行为进行预测和调整,也可以通过改变内在外在的因素实现对行为的调控。也就是说,可以尽量消除不利因素,创设有利情境,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积极行为。例如,当我们发现自己存在一些不良的心理品质和习惯时,就可以运用心理活动规律,找到诱发这些行为的内外因素,积极地创造条件改变这些因素的影响,实现自身行为的改造。再如,奖励’和惩罚就是利用条件反射的原理,在培养儿童的良好习惯和改造儿童的不良行为与习惯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直接应用在实际工作上

我们上面已经提到,心理学分为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两大部分,理论心理学的知识大部分是以间接方式指导着我们的各项工作的,而应用研究的各个分支在实际工作中则可以直接起作用。教师可以利用教育心理学的规律来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或者利用心理测量学的知识设计更合理的考试试卷等;商场的工作人员利用消费和广告心理学的知识重新设计橱窗、陈设商品,以吸引更多的顾客,如街上流行的“打折风”就是一个应用实例;再如经理利用组织与管理心理学的知识激励员工、鼓舞士气,等等。这方面的应用很多,各位读者可以在自己的工作中有意地加以体会和利用。

作者:柳妍

第四篇:高职院校护理心理学教学中心理学技巧的设计

摘 要:随着医学模式的不断转换,对高职院校毕业的护理学生知识水平和技能操作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心理学课程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门重要课程,提高教学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该文对当前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的基本状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提出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心理学技巧,最后总结了护理心理学教师对学生的个性和心理进行充分了解和把握,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就会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职院校 护理心理学 教学设计 心理学技巧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医学模式也在发生着不断的转变,在患者的整个诊治过程中,对护士的护理工作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护士必须针对患者的性格特点及患者在诊疗过程中的心理状况,拟定科学、全面、针对性强的护理方案。

基于以上医学模式的转换,作为高职院校,就应该在护理专业教学内容中涵盖全面的护理心理学。由于高职教育的宗旨是服务社会,导向是学生的全面就业,目标是培养服务、生产、管理、建设的高技能人才,这就导致高职院校中护理心理学不管是学校的教学安排还是高职学生对其的认知上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因此来说,将心理学技巧巧妙的应用与护理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不断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就显得非常重要。

1 当前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的基本状况

1.1 对事物认知把握较差

高职院校的学生年龄大都在20岁以下,对事物认知把握较差,在教学课堂上难以集中注意力,再加上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思维就难以拓展,不具备丰富的想象能力,在行为控制方面也难以自控,面对外界诱惑,意志力显得较为薄弱。

1.2 心理不成熟、行为不规范

在当前的高职院校中,很多学生存在打架、骂人、厌学、说谎、逃学等诸多的不规范行为,有的学生为了考试过关,还常常在考试中做出作弊的行为,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稍有不满意就会做出伤人行为。由于心理不成熟,高职院校很多学生在人际关系、学习态度、社会经验、恋爱心理、抗挫能力、独立生活能力等诸多方面都存在问题,亟需教师解决的问题诸如缺乏对自身、对社会的全面认知,容易被社会诱惑等。

2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心理学技巧

针对学生心智不成熟、行为规范较差、对事物难以准确认知的现实情况,护理心理学教师应该巧妙的设计心理学在教学过程中的技巧,提高学生课堂学习能力,不断促进教学水平和授课效果的提高。

2.1 充分利用好上课前的一分钟时间

高职院校护理心理学教师如何使教学课堂更具有有效性,是保证教学效果的关键。教师除了具备丰富的护理心理学教学经验、对教学过程进行精心的设计之外,还必须保证整个课堂的教学处于良好状态,同时,高职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也必须具备良好的学习状态。单单拿课堂来说,学生的良好学习状态必须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用智慧去精心打造。高职院校护理心理学教师充分利用好上课前的一分钟时间,即每堂课随机在班上挑出一位学生把自己生活中记忆深刻的事情讲一下,同时将所掌握的心理学知识对事情分析。这种心理学教学设计得到了学生们的积极响应,同时也得到了同学们创造性的发挥。如果把充分利用好上课前的一分钟时间当作教学一项任务对待,就很可能流于形式。但是,从以往课堂上所有的表现来看,根本不需要担心这种教学设计的不合理性。随着课堂铃声的响起,班里的学生就开始跃跃欲试,在这个时间内,课堂充满了太多的鼓掌声和欢笑声,学生们早已迈进了护理心理学课程学习和思维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课堂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提升。

2.2 充分发挥团体辅导的优势

团体辅导这种心理学教学设计是以理论专业知识、心理学分析技术为基础,在团体的课堂教学环境下开展的心理辅导形式。对象是团体,就是指课堂学生小组,在课堂上,教师应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辅导策略,在班级团体之间进行学习互动,保证个体在互相交往过程中通过学习、观察、认知、体验,从而对自我进行认识,进一步改善与别的同学之间的关系,规范学习行为,端正学习态度,促进个体潜能的激发,提高适应能力。

通常,护理心理学这门课程一般在第二学年的第一学期进行学习,班里的同学之间虽已熟悉,但班级没有很强的凝聚力。心理学教学设计可在第一节安排滚雪球这种形式进行团体辅导。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随机选择两名同学进行相互介绍,接着将两人小组组成随机的四人小组,介绍分两两进行,然后将四人小组组成随机的八人小组,介绍分四个人对四个人进行,最后排演出八人小组的节目,通过在班级内表演,竞争出名次。这种心理学教学设计的活动在同学们之间熟悉的基础上,增强了班级凝聚力,同时还可以为以后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施角色扮演法和小组讨论法的教学措施打下成功的基础。

2.3 科学选择有针对性的课堂材料

高职院校的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护理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与教师在课堂上的授课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提高高职院校护理心理学教师授课质量的基础和关键是一定要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授课材料,只有科学选择能充分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堂材料,才能保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充分互动,提高课堂效率。教师一定要精心准备授课的课堂材料,尽量将授课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学生喜欢的、关心的、与生活密切的事情内容材料是教师的首选,这样做也完全是为了做到对学生负责。比如,在教师讲到情感情绪时,教师一定要选择好与情绪控制相关的案例,在采用角色扮演或分组讨论的教学方法时,要让学生深刻领会到冲动是魔鬼的真正涵义,掌握情绪控制的方法。在高职院校护理心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心理学教学设计并不是在一堂课上准备唯一的活动,要不断丰富教学材料。研究证明,高职学生通常对一件事情的关注时间只有30 min,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理论的时间应该控制在30 min内,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4 努力打造具有交流情境的课堂

高职院校传统的护理心理学教学模式是教师是课堂主体,在知识讲授过程中,学生回答教师所提问的问题,这种情况下,因为有大部分学生怕教师的提问,担心不能正确回答问题,教学效果较差。针对这个问题,在心理学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采用奖励法、系统脱敏疗法、暴露疗法等教学方法的理念对课堂形式进行完善。教师提出问题后,可以让性格外向的同学直接面对班上的同学进行回答,同时对他进行表扬;而性格内向的同学,可让坐着回答,然后站起来面对全班同学回答,同时不时的进行鼓励和表扬。

3 心理学设计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成果

3.1 设计理念具有科学性

心理学教学设计理念主要有可操作性强和临床适应性强的两个主要特点。可以让高职院校的学生将深奥、晦涩、抽象的心理学知识应用到临床护理实践中,在日后的工作中表现出来,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选择了人际沟通、行为规范等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质。

3.2 设计内容可操作性强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高职院校的护理心理学课程教学理论性较强,实践性相对缺乏,通过心理学教学设计,增加了学生实践环节,每一项教学内容与日后的临床护理工作密切联系,确保学生可以学以致用。

3.3 教学方法更加丰富

在护理心理学教学过程中,设计心理学教学的方法,确保师生之间进行充分的互动,能够显著提升教学效果。

4 结语

护理心理学教师对学生的个性和心理进行充分了解和把握,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就会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卢锴锋,董雅洁.多种教学方法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与体会[J].承德医学院学报,2009(2):223-224.

[2] 杨泰,鹿凤山,杨立群,等.通过《护理心理学》培养护生职业心理素质的教学方法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6):960-962.

[3] 廉莹.高职护理专业护理心理学实验课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1(7):86-87.

[4] 戴爱平,邱会利,周静.《护理心理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探索[J].中外医疗,2011(27):170.

作者:薛锦莲

第五篇:生态心理学——心理学研究模式的转向

摘 要:生态心理学是西方心理学的一种新取向,它在方法论上倡导将交互作用原则作为主要研究原则,具体来说,就是主张实际生活环境的研究原则、多元方法选择原则、多元交互解释原则,这些原则带来了心理学研究模式的转向:从探讨思辨中或实验室中的心理向探讨真实环境中的心理转变;从人的心理内部机制的探求转向对人和环境互动关系的探求;从对理论模型的追问到对理论背景与实验设计之间匹配的关注;从分析性思维模式为主转向综合性思维模式。

关键词:生态心理学;交互作用原则;研究模式

生态心理学是20世纪中期在西方国家出现的一种心理学改造运动。近二三十年来,这一运动对西方心理学的方法论和研究思路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生态心理学,简言之,就是提倡在真实环境中研究人-环境系统中的心理与行为的一种研究取向。该定义中就包含它对传统主流心理学改造的两个主要方面:一是研究对象,它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人-环境这个统一的系统,而不是单纯从人的角度来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二是研究方法,“提倡在真实环境中研究”的主张。而这两个方面的改造理念都包含在生态心理学的基本研究原则之中,并且在这个基本原则的引导下,在生态心理学近几十年的具体研究中,逐渐形成了几种具体的研究原则。这些原则使得心理学研究模式发生了新的转向。

1 生态心理学的基本原则——交互作用原则

生态心理学家认为被传统心理学家所分离的两个方面的东西,如行为和心理、行为和环境,在本体论上都是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对子,因而在认识论上和方法论上,都不能对它们进行分离地研究和解释。因此从方法论上,生态心理学家把交互作用原则(the principle of reciprocity)作为首要原则运用于他们的研究之中。隆巴尔多在《知觉者和环境之间的交互性:詹姆士•吉布森的生态心理学的演化》一书中,开宗明义指出:“吉布森的生态心理学的中心观点就是交互作用的原则。”并且还阐述了交互作用原则的三个重要含义:1) 动物(包括人)-环境交互作用不仅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而且是生态心理学的中心原则;2)生态心理学中“生态的”的含义是指动物-环境的交互作用,它能最突出地反映这种新取向与传统取向视角的根本转换:从一种人和环境的二元分离到人-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视角转换;3) 有机体和环境都是生态系统,它们的组合也是生态系统[1]。

交互作用原则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原则,为生态心理学认识和解释研究对象以及进行具体研究提供了更加具体的指导思想。

1.1 关于研究本身的原则——在实际生活环境中研究的原则

由于生态心理学认为动物和环境是交互作用的,所以脱离动物的生活环境来研究动物和动物的行为是不现实的,而且这也是20世纪初传统心理学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动物和环境的交互作用原则是作为如何定位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主要原则,而在实际生活环境中研究的原则就是在研究方法上与之呼应的原则。

传统心理学为了使自己与位于自然科学前列的物理学等学科保持一致,从它们那里挪用了严格的实验方法,而不管这种方法是否完全适用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虽然实验方法为心理学积累了大量的科学知识,使得心理学在自然科学界受到了瞩目,但是严格的实验室设计和程序肢解了人在生活环境的鲜活性和真实性,使得这种研究远离了心理学应面向现实生活的研究目标。这一点正是生态心理学家集中火力批判的地方。奈瑟认为传统的信息加工取向对人类认知的揭示不令人满意的原因就是因为它的基本范式将认知完全置于背景之外。他进一步认为典型的信息加工和认知实验是在争取方便而不是“真实的”的环境中发生的。因而,奈瑟呼吁一种生态心理学的认知科学,这种认知科学研究认知行为发生的背景,还有与这个背景联系的行为和过程[2]。

在实际生活背景中研究心理和行为,包括研究宏观环境背景和日常生活背景的心理现象和行为。例如,生态心理学已经展开研究的认知行为包括:1)说话和交流行为;2)早期生活经验的记忆行为、见证人的记忆和酒精对记忆的影响;3)日常计划和社会行为;4)日常任务行为,如阅读的行为;等等。这种越来越关注实际生活问题的研究,已经成为认知科学研究的一个主要趋势。国内学者张风琴等人也认为目前“新兴的应用认知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充分地反映了生态学的整体论思想。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必将走向一条整体生态多元化的研究道路”[3]。

1.2 关于研究方法的选择原则

心理学探新2008年第1期易 芳等 生态心理学——心理学研究模式的转向1.2.1 把生态效度作为检验研究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指标的原则

实验室研究从诞生起,一直备受大多数心理学家的欢迎,其原因是实验室研究借助各种仪器设备和实验控制手段,能够精确解释事情的因果关系,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测行为。但是由于它的人为性,严重与真实生活脱节,因而也遭到来自主流心理学内部和外部的众多批判。生态效度正是主流心理学内部的心理学家接受了生态心理学思想,为了改善实验研究而提出的一项检验指标。

正如卡鲁扎(J.Karuza)所形容的“生态效度的概念有一个漫长而令人尊敬的历史”[4],生态效度最早由布伦瑞克提出,当时它所用范围还是很有限的,他多次定义生态效度,最后把它界定为预测某一刺激或提示线索是否可靠的指标。后来的生态心理学家如布朗芬布伦纳和奈瑟等人都先后对它进行了更广义地阐发。例如布朗芬布伦纳把它界定为:“在一项科学研究中被试经验到的环境具有被研究者所假定的特性的程度”[4]。这个定义强调一种研究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真实背景。奈瑟将生态效度界定为一个理论或一个实验结果能够说明或预测人们在真实的、各种不同背景中的行为的程度。这个定义强调一个理论或实验研究的实用价值。这两个定义实际上包含了生态效度的两层相互关联的含义,前一层含义是后一层含义的前提条件,后一层含义是前一层含义所要达成的目标:即如果要使得一种研究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那么对于实验室研究来说,实验设计中的情境就要与真实环境的情境高相关,或者说一种研究的情境要包含一种真实环境的主要特性,而且在这种实验情境中发生的心理或行为在特定的真实环境中是典型性的。生态效度是基于对实验室的反思提出来的,但是不意味着野外观察就不要生态效度。生态心理学认为生态效度对心理学的实验室研究和野外观察研究都具有同样的意义。如何使得研究具有生态效度,简单地说,就是要改进实验设计,将实验设计与自然研究结合起来。

1.2.2 多元方法组合原则

一些生态心理学的研究者不满实证主义框架下的严格实验设计惟我独尊的地位,提出一种多元方法组合的研究取向。生态心理学家认为,生态效度的提高或主观经验的评估这个目标不能用单一种方法达到,也不可能在不同种类的研究中达到同样的程度。因此,他们主张多元方法,当没有一种单一方法和单一研究能够完成所有的要求时,在不同的研究中,不同方法的组合有助于接近这个目标。多元主义不仅指多元方法,而且还指多元研究设计、多元取样、多元分析、多元变量和多元数据分析方法。例如,同样一种研究可以采用多种研究设计:跨区域设计、纵向设计以及准实验设计等等。在数据收集上也有很多方法,例如行为样本记录法:对某一个目标被试一天之中的活动作最原始最详尽记录的方法;经验取样方法(ESM)[5]:它使用信号器随机让被试报告他的日常生活中某一个特定时间的行为和思想;自拍法(autophotograhy)[6]:它提供了一种现象学的、主观的方法去获得自我概念与实际社会和物理环境之间关系的观察,在这种方法中,被试对与他们的自我概念有关的环境进行拍照;等等。

总之,研究方法的选择尽可能适合生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目的。生态心理学的多元方法组合原则不特别推荐某种特殊的方法,也不推荐将某种研究模式作为一种研究典范和普遍范式,它认为每一种研究都有它自己的特殊方法和技术的组合。

1.2.3 关于研究的解释原则——循环或多元交互解释原则

交互作用原则还包含着对行为主义单向的因果解释原则的拒绝。单向的因果性包含着独立的原因和依随的单一效应,而交互性则包含着原因和效应的相互依存性;单向因果性包含不连续的事件,而交互性则包含着整合或一体化的事件。生态心理学认为传统心理学的刺激-反应反射弧假设就忽略了刺激对反应的相依性,切断了刺激与反应的连续性,破坏了刺激与反应的协调性。相互依存性的原则不仅站在二元论的对立面而且站在单向因果理论的对立面,它主张在解释心理学现象时打破这种单向因果模式。

2 生态心理学指导原则对心理学研究的影响

生态心理学运用交互作用总指导原则,试图引导心理学研究模式做一些改变。

2.1 从探讨思辨中或实验室中的心理向探讨真实环境中的心理转变(或者说研究对象从被动的接受者向主动搜寻者转向,更加关注现实性的心理现象)

科学心理学建立之前的心理学思想基本上关注人的各种心理官能是如何认识世 界的,试图通过哲学的思辨来揭示观念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对真实生活中的心理现象即所谓的“形而下”的问题不加注意。科学心理学建立以后,现代科学思维又把心理学领向了实验室中人为任务的研究,实验心理学把人的心理首先假定为人人是一样的,没有个体差异,力求通过实验来发现具有普适性的心理规律。所以真实生活中带有个体特征或具有情境性的心理现象不是科学心理学研究的范围。生态心理学研究通过强调对人和环境的交互作用的关注,使得心理学研究者的目光投注在真实生活环境中发生的心理现象。

2.2 从人的心理内部机制的探求转向对人和环境互动关系的探求

在实验室研究中,人的心理内部机制的研究是它的根本任务。这种心理学被布伦瑞克称之为“被包裹的”心理学。心理学的原理都是由一些生理学或计算机术语所构成。这种心理学势必是有缺陷的,它不能完全回答各种心理现象在真实生活中的复杂性和差异性。特别是在与人的社会生活联系紧密的社会心理学中,这种仅从有机体(人)生理因素或内部因素的角度来解释心理现象的做法不符合社会心理学学科特征。因此,社会心理学也是产生生态心理学的适合土壤之一。勒温、巴克和布朗芬布伦纳等人都在纠正这种偏向上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研究证明:将群体行为和心理及其发展放在人和环境的交互关系中考察的可行性,并且这种研究能解释不能用人的心理内部机制解释的问题和现象。例如,布朗芬布伦纳就认为心理过程必须看成是系统的特征,而在这个系统中的个体只是一个成员。他又说“我提供了一种新的取向,这种取向关于发展着的人、环境和两者之间的进化作用的概念是全新的”[7]。生态心理学不仅仅适用于社会心理学,它已经是作为心理学的一种普遍趋势在发展。例如,作为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出现的“自我”这个概念,在生态心理学家那里,被他们称之为自我生态,并被理解为由他人、供给物、背景以及持久的社会经验组成的生态系统。这个自我既塑造这个生态系统又是它的产物。由于把发展和变化理解为发生在这个自我生态之中,因此对自我变化和发展的解释,不仅涉及个体内的因素而且还涉及包围个体的周围物,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被认为是自我概念的中心动因[8]。

2.3 从对理论模型的追问到对理论背景与实验设计之间匹配的关注

现代主流心理学由于过分推崇科学的实证主义精神,把科学的因果定律作为检验一个理论是否有效的唯一标准。“心理学研究中,经常以因果关系分析的水平作为衡量研究质量的标准。一般来说,如果一项研究的变量及其因果关系明确,就认为该研究具有较好的效度,其层次水平也比较高”[9]。而影响因果关系分析水平的重要因素是这项研究的理论模型设计得如何,换句话说,是否能有效排除无关因素和把握关键变量。至于这项研究的模型设计是否建立在对真实环境中发生的行为的考察之上以及实验能否很好地解释真实环境的现象,却不被重视,即不考虑实验的生态效度。在历史上,典型的代表人物是赫尔,他企图通过严密的假设-演绎方法来建构一个关于人类和动物行为的、普遍的、系统的心理学理论模型。赫尔的理论模型在推导过程没有任何问题,问题出在这种理论的前提假设上,实验本身的逻辑性不能代替解释的有效性。布伦瑞克、布朗芬布伦纳和奈瑟等人认为生态效度的实验研究能更加有效地解释真实生活的现象,而要使得实验研究具有生态效度的有效做法就是与自然主义方法结合,而使用自然主义方法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探究真实环境中的个体与所处的环境之间的多方向的交互作用,为实验室设计提供有效的研究任务,也为理论解释提供更加多元的途径。

2.4 从对纯粹事实(是什么和怎样)的关注转向对事实与事实的价值(功能性的)融合的关注

纯粹事实的关注是心理学从自然科学那里继承过来的。构造主义心理学家铁钦纳明确提出心理学研究“是什么”的心理学,机能主义是研究“为什么”的心理学,而前者才是正统的心理学,后者是心理学的应用。生态心理学认为这种分离导致了心理学研究脱离现实生活,任何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存在与功能都是相统一的,因而在追问心理现象是什么和怎样发生的时候不能回避对其功能的考察。在吉布森的知觉理论中,对知觉发生机制的解释是建立在有机体适应环境的交互作用之上,即不同的有机体对环境的信息(可获得性)的侦察是与它所特有的生活环境相联系的。例如,生活在黑暗中的蝙蝠能听到超声波(环境的一种可获得性),但是人却不能侦察到这种环境的特征,人的耳聪目明是针对人类的生活环境而言,换句话说,有机体的心理和行为是在具有物种典型性的环境中发生的。盲人能通过脚步的声音准确地区分客人的身份,这也是他对他所特有的环境适应性的表现。知觉的这种分化就是不同有机体对不同的生活环境逐渐适应而形成的,这种进化而来的知觉对于有机体的生存具有特殊的价值。

2.5 从分析性思维模式为主转向综合性思维模式

心理学在其独立之初,为了心理学的科学性而努力,因而竭力地保持其学科的 独立性。任何离开正统心理学所规定的研究模式的尝试都被他们视为离经叛道。按照科学模式建立的心理学,它严格遵循科学认识事物的规律:对事物进行分析、剖析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分析性思维成为心理学主要的思维模式,与这种思维模式相联系的观点有客观主义、元素论和定量分析。生态心理学家看到这种单一的思维模式所带来的弊端,因此,生态心理学家积极推荐综合性的研究模式,在具体的生态心理学研究中,与这种思维模式相联系的观点有整体论、实验研究与自然主义研究相结合的观点、个体特质研究和一般规律研究相结合的观点以及多元方法组合的观点等等。

3 结语

在生态心理学研究原则指导下,心理学研究模式既强调研究的真实性、又重视研究的严密性;既强调研究的整体性,又重视研究的差异性。这样,既保留了主流科学主义在心理学研究模式中的积极作用,又祛除了它所带来的弊端,如方法中心论、普适性原则、价值中立原则等等,同时又使得这种研究模式带有人文主义的特点,如多元方法论、心理现象的情境观、对事实价值的关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心理学研究模式中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对峙和分裂。这种在生态心理学研究原则指导下的研究模式转向也与当代心理学发展的综合化和多元化趋势相暗合,因此,从学科发展的意义上说,生态心理学是当代心理学研究模式的一种新取向。

生态心理学,由于其方法论以生态交互作用为特色,它带来的心理学研究模式的转向正在越来越多的心理学领域获得研究者的青睐。生态认知心理学就是生态心理学在认知领域研究的进一步运用和深入,国内有学者把生态认知心理学的理念运用于网络游戏教育与学习环境的设计中[10],对于现行教育改革有着积极的意义。也有学者试图将生态心理学的理念与教育心理学相结合,衍生出一种新型的学习理论——生态学习论,以期展现学习的整体、多元的面孔[11]。而在发展心理学领域,以布朗芬布伦纳的社会生态系统论为代表,从生态心理学角度对人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提出了崭新的观点[12],引导发展心理学在生态化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生态心理学在心理学各个领域的发展态势让人们有理由相信,这种与心理学的实践密切联系着的研究取向必将符合未来心理学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Lombardo T J.The reciprocity of perceiver and environment:the evolution of James J.Gibson’s ecological psycholog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Inc.,1987.3-4.

2 Shlechter T M,Michael P Toglia.New directions in cognitive science.Ablex Publishing Corporation,1985.3-4.

3 张风琴,等.生态学视野下的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5(1):109-114.

4 Karuza J R,Zevon M A.Ecological validity and idiography in developmental cognitive science.In:Shlechter T M,Toglia M P,Eds.New directions in cognitive science.Ablex Publishing Corporation,1985.88-104.

5 Hormuth S E.The sampling of experiences in situ.Journal of Personality,1986,54:262-293.

6 Ziller R C,Smith D E.A phenomenological utilization of photographs.Journal of Phenomenological Pshchology,1977,7:172-185.

7 Brofenbrenner U.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experiment by nature and design. Harward University Press,1981.3.

8 Hormuth S E.The ecology of the self:relocation and self-concept chan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1-2.

9 王重鸣.心理学研究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27.

10 朱敬东,张晓曼.基于生态认知心理学的网络游戏学习设计.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5-8.

11 郑葳,王大为.生态学习观:一种审视学习的新视角.心理科学,2006,29(4):913-915.

12 候凤友.社会生态系统论心理发展观述评.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22(12):40-41.

作者:易 芳 俞宏辉

上一篇:法制新闻论文下一篇:电子信息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