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专业技术论文

2022-03-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经济专业技术论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随着知识经济的蓬勃发展,我国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作为培养懂技术、懂经济、懂管理的高级复合型人才的学科专业取得长足进步。

第一篇:经济专业技术论文

基于Excel的经济管理类专业技术经济学实验教学设计

摘要:本文以技术经济学实验教学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经济管理(以下简称“经管”)类专业设置技术经济学实验教学的意义,界定了以Excel为载体的技术经济学实验教学的特征,并根据经管类学生的特点和课程的重点难点设计了7个实验项目、具体考核方法和实验教学的组织流程,以期提高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技术经济学;实验教学;Excel;经管类专业

基金项目:中国矿业大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青年项目“《技术经济学》探讨式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2001244)。

作者简介:王慧(1981—),江苏徐州人,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教师,博士,研究方向:技术经济及管理。

技术经济学是一门应用理论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是研究技术领域经济问题和经济规律、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是研究技术领域内资源的最佳配置,寻找技术与经济的最佳结合以求可持续发展的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用性、定量性和综合性等特点[1]。该课程目前的教学多以课堂讲授为主,偏重于整个理论体系的讲解。对于经管类专业学生,不但要求系统掌握基本理论和知识,还应具备经济分析方面的综合素质,需要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应用中,解决经济管理中常见的技术方案经济评价、项目可行性研究、设备更新、方案选择、技术创新、价值工程等生产实践问题。由于该课程涉及许多定量分析,对于经管类学生学习难度较大,因此单纯应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收到良好的效果,我们尝试引进实验教学的方式,通过Excel软件的应用解决课程中的应用难题,以有效地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2]。

一、经管类专业设置技术经济学实验教学的意义

(1)课程定量分析方法教学的内在要求。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曾经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有效运用课堂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我们开设这项实验教学的主要目的。对于经管类专业学生来说,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对投资项目的市场预测、经济评估指标分析均涉及相当多复杂的手工计算,投资者以外的其他经济主体对于投资项目的经济分析结论的验证也相当费时,因此如何解决理论知识的应用问题便成了本课程亟待解决的难题。

Office软件是办公中最常使用的工具,其中Excel是其重要成员,是一个强大的表格制作和数据处理软件。借助Excel各种编辑操作、财务数据分析方法、函数和图标等高级工具的综合应用,学生在不需要掌握复杂的编程和较难的数学推导情况下,就可以处理学习中遇到的常见的数据分析问题,并能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大部分量化问题。因此,开设本实验的意义在于使学生熟练掌握运用Excel进行函数模型及技术经济分析的计算,以期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实验教学有助于提高课程理论教学效果。通过实验可以把抽象的理论通过具体的形式生动地重现出来,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的记忆,更重要的是使得知识的传授过程变得具体、形象、易于理解,而且更具说服力。技术经济学中技术经济方案评价、资金时间价值、设备更新等理论对初学者很难理解。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把许多理论问题包含在实验当中,通过具体的实验和应用,不仅使理论知识易于理解,而且还能通过实验发现新问题[3]。

(3)实验教学有助于推动技术经济学的学科发展。科学研究、理论教学、实验教学是学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者密切联系、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技术经济学相关科研成果,可以通过实验教学加以体现,实验所创造的情境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产生共鸣,使学生对抽象理论方法产生真实感,对教学内容产生认同感,愿意进一步深入学习,同时又可以激发教师以及学生对该学科的研究热情。从目前来看,实验教学正是学科发展这个木桶的短板,一旦突破,必极大推动学科发展[4]。

二、基于Excel的技术经济学实验教学的特征

Excel 是一种能够使财务管理工作变得轻松和高效的软件工具,使用它可以避开数学和统计学中较难的部分,使许多以前用手工计算很复杂的程序大大简化。实验项目以 Excel 为基本工具, 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充分利用了 Excel 的表格计算能力、图表显示功能、数据分析能力以及丰富强大的函数与数据处理功能,从实际案例出发,让学生了解技术经济分析中遇到的问题,理清问题结构,对问题中的关系进行量化,建立简单的数学模型,运用计算机工具来求得结果,帮助学生获得和提高动手能力、独立建模能力、综合应用理论知识能力[5]。

我们根据课程的难点与重点,在技术经济学的教学中主要应用 Excel 软件设计了资金时间价值计算、资产折旧计算、量本利分析等方面的内容,为复杂的技术经济分析带来极大的便利。应用Excel进行技术经济分析的核心是函数的应用,尤其是财务函数。财务函数主要可分为四类,即投资计算函数、折旧计算函数、偿还率计算函数、债券及其他金融函数。

三、实验教学内容的确定

1实验对象和实验环境

本实验的开设可以面向经管类本专科学生,专业方向为财务、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物流、工业工程、电子商务等。 实验环境为微机室,软件环境需要安装 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2007,为保证Excel中的很多扩展功能可以使用,Microsoft Office需要完全安装,这样可以使加载宏功能可用。同时,教师机需要安装传输文件的软件如飞鸽传书,每次实验前由实验指导教师将实验所需要的数据、实验要求发送给学生。

2基于Excel进行技术经济分析的基本原则

(1)正确性。要求根据案例背景在模型中输入正确的公式或调用正确的函数,公式能够正确反映各要素间的数学关系;函数的函数名与调用的参数符合语法,函数的逻辑关系清晰。

(2)动态性。使用单元格地址表示模型中的变量参数,当模型中的变量参数发生变化时,通过控件控制单元格地址,使模型能动态灵活地随变量的变化而改变,实现在不同情况下,得到不同的技术经济分析结论。

(3)简约性。在使用函数和公式时,尽量选择简约的表达方式,减少烦琐的、难以理解的公式。

(4)易维护性。模型分布区域化,在建模过程易于查找错误和修改,在经营环境发生变化时可以方便改善模型,同时,正确使用变量可以提高模型的易维护性[4]。

3实验内容

根据经管类技术经济学课程设置的内容,实验主要包括7个项目,具体内容如下。

(1)移动平均分析和指数平滑分析;

(2)回归分析;

(3)投资项目经济评估指标分析;

(4)折旧计算;

(5)量本利分析;

(6)投资决策模型;

(7)项目风险模拟决策。

四、实验教学组织实施

(1)划分小组。小组合作学习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教学各动态因素的互动合作为动力资源,以团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活动和策略体系。技术经济学教学实验采用小组形式,由 5~6 人组成,每组选出一个小组长,小组长负责小组内部的分工协调。小组之间可以互相帮助、互相启迪。同时,通过小组间的激励措施,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另一方面也便于教师的实验教学监督与管理。

(2)示范讲解。教师每次示范都应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明确示范目的,即要解决的问题,示范什么,如何示范,在示范时提示学生要观察什么。教师进行软件操作示范要正确、熟练,讲解要做到目的明确,有的放矢,确保讲解内容的正确性和科学性,给学生一个正确的模仿对象。这要求教师必须认真备课,保证每一步操作都做到正确规范。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及差异性,确定讲解内容的深度、广度及具体的讲解方法。讲解要富有启发性和引导性,努力使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提高教学效果。

(3)指导学生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学生是主体,处于积极主动地位,应让学生的智慧、才能充分表现出来。指导过程中要及时正确地找出学生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发现实验中的新结果,启发学生将实验结果和理论相联系。有些实验结果是验证了结论,有些实验结果可能与学过的知识相违背,这就要求学生不断领悟知识,拓展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技术经济学相关理论知识。要承认学生的水平与能力有差别,对不同对象要因材施教。同时顾全大局,鼓励进步,帮助后进,调动全体学生做好实验的积极性[6]。

五、考核

实验以Excel工作簿和实验报告的形式提交[7],其中:

(1)工作簿命名正确占10%。工作簿的命名规则为学号+姓名,例如:00088110 李四.xls。

(2)模型正确性占70%。使用正确的公式、函数、图,控件参数设置正确,数据分析和规划求解参数设置正确。

(3)模型的格式清晰美观占10%。模型在工作表中分布合理,图表具有标题。

(4)实验结果按时上交占10%。

(5)五级记分: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

技术经济学实验教学综合了经济学、计算机科学、决策模拟等多门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精心准备实验内容,充分利用现有的软、硬件设备,科学组织与管理实验过程,规范实验考核。根据经管类学生的特点,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思维,使学生能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形成科研、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的良性互动,促进学科的长远发展。同时,实验内容还需要进一步扩展,不断丰富实验项目、实验案例,尽量广泛涉及宏观的和微观的技术经济问题,通过Excel这个功能强大的表格数据管理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建立正确的模型,解决经济管理中的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侯琳琳. “四位一体”教学方法的实施与思考——基于《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教育与现代化,2010,(4):34—37.

安嘉清《技术经济学》教学的实践与体会中外企业家,2010,(6):257—258.

占纪文农业技术经济学实验教学探索宁夏农林科技,2011,52(9):84—86.

傅佳琳,索琪基于 Excel 的经济管理预测与决策实验体系设计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3(20):90—92.

作者:王慧

第二篇:新型经济下高职信息技术类专业的定位

摘要:本文根据信息技术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的应用状况,分析了信息化无所不在而且仍在快速推进,以及对信息服务为首要诉求的IT服务的需求日增的种种现象。提出现代服务业依靠IT技术才能产生以及信息技术要成为服务于服务业的学科的观点。同时指出高校对IT人才的教育需要随之而重新定位和改变课程。

关键词:IT服务;信息服务;信息技术;高职

1引子

春节后应邀拜访本地一家企业,缘起该企业老总鉴于业务在去年增长50%的基础上,今年又可望有大的增长,因此员工招聘也要增加。又因通常招聘办法成本高效率低,故该企业老总希望与高校建立战略级的校企合作关系,签订长期合作培养人才协议。——这是一个做IT运维服务的公司,该公司却金融危机之下传统产业市场严重受挫纷纷裁员时期,该公司却保持增长。该企业老总对我证实说他们的同行企业这两年都在增长。

这个行业正是属于IT服务业。IT服务业包括信息服务、软件服务和IT系统运维服务等。

2经济发展新趋势下的信息技术

纵览古今中外人类社会发展,由科技进步推动文明史,不难发现一个规律,即人类社会每一次经济上的飞跃,都只是某一个领域(而不是几个领域)的技术革命带动的,比如炼钢、蒸汽机、电力、汽车、微电子等,谁能够预见到这个领域,早做准备,主动出击,就能形成竞争优势。

已经可以形成定论的是由微电子技术的突破带来的全球第三次浪潮,携电脑和计算机网络的威力,已从上个世纪末席卷而来,掀起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又一波大浪。转眼新世纪已过去十个年头,又一个经济轮回,低潮到来。再次准确判断下一个经济增长点,对国家对地区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在信息产业、新能源产业、材料产业和生物工程产业等几个最有可能产生突破的方向之中,其最有持续爆发力的还应是信息产业。

人类社会经过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经过上世纪末微电子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科学诸技术(尤其是软件技术)的推动,信息技术已成为二十一世纪各行业发展和突破之关键技术,当下世界经济形态的主要特征就是各行各业与信息技术的交叉和复合。几乎一切行业发展都与信息技术的导入和应用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尽管托马斯•弗里德曼的《世界是平的》关于全球化的思想由于这次金融海啸由一国波及全球的现象引起学者们的争议。但是他关于计算机技术推动经济发展的论断是充满睿智的,他提出有9条线,每条线都将计算机技能与其他领域的一项技能结合在一起,形成真正创造价值的知识综合体:这9条线分别是计算机与智能、计算机和实施方案、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计算机和平台、计算机和信息、计算机和人、计算机和媒体、计算机和建模、计算机基础。

弗里德曼的表述可能与经济学家们的表述有所不同,但其根本的思想相似,说明了计算机技术(IT技术)与其它领域的技术融合后,形成新型经济实体的强大潜力。

3信息技术发展新趋势

从上个世纪末开始,几乎全世界所有的强国政府都已看到了信息时代的大趋势。在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新的商机包括主流关注的实体经济:金融、旅游、先进制造、保健食品等等,也往往来自主流经济没有规划或并不注重的区域,如长尾效应、网络游戏、及时通信、动画漫画、已经生产无数数码产品的IT业本身等。

然而,从信息技术的发展来看,信息时代已经经过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那么,下一步该怎么走呢?

可以看到,在新经济形势下,信息技术影响下的社会正在发生四个转变:

(1) 信息产业从散乱弱小态势向做大做强转变;

(2) 信息化从分散局部建设向整合共享融合全方位推进转变;

(3) 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向工业化信息化融合转变;

(4) 从点到面、从重点突破向体系化科学发展转变。

我国政府很早就已将信息化发展战略放到了很高的层面。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把信息化提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党的十六大进一步作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部署;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产业”。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年~2020年)中写道:“发展信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和现代服务业的迅猛发展,对信息技术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我国各级各地政府,尤其是中心城市地区,都将发展信息服务业提高到提振地方经济关键环节的高度。今年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年~2020年)中写道:“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支持珠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在现代服务业领域的深度合作,重点发展金融业、会展业、物流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外包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总部经济和旅游业,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之前,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对长三角未来发展提出了清晰的方向、要求和目标。指导意见指出,长三角地区要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努力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并进一步强调长三角地区要“优先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积极发展面向民生的服务业,大力改善服务业发展环境”。

4信息服务时代来临

我国的每座城市乃至每个行业,信息化建设自从新世纪以来都有长足发展。信息技术已向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渗透,例如在每个城市都可以体验到应用移动通信、火车飞机联网购票,医院看病,申办出国护照,公司工商年检……直到验证发票真假等等。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化的推广,已使得现代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变,所有这一切放在二十年前,都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

目前在美国,金融、商业、能源、交通、制造业的日常业务都是通过先进的计算机系统和通讯网络来完成的,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竞争的加剧,这种对信息技术的依赖将会越来越强烈。可以说,美国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带动了美国经济全面的发展。

不言而喻,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化无所不在而且仍在快速推进,对信息服务为首要诉求的IT服务的需求日增,其庞大的市场业已形成。

有经济学者提出目前人类已步入了服务经济的时代。在这个经济时代,哪个行业要生存就必须变成服务行业。服务资源的开发能力就是先进生产力。信息技术要成为服务于服务的学科,成为服务资源开发的技术中坚。IT就是服务业。

政府已经认同这个观点并正在部署产业发展。例如,今年发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年~2020年)》中,明确了“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 ,支持珠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在现代服务业领域的深度合作”。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信息技术支撑了现代服务业。以印度为例,世界500强企业中有254家的IT服务是由印度企业来完成,世界有36个国家的IT服务完全依赖印度企业,它实现了在自己的国度空间中创造了服务于世界的典范。广东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根植于政府和各个行业,不断改变行业的经营模式,拓展企业的运营空间和降低成本,成为现代信息服务业的契机,因此人才培养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现在,在进一步发展的问题上,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将信息化之信息服务或现代服务作为最重要增长点。

5IT服务的内涵和外延

IT产业系从上个世纪中后期开始,从最初的硬件技术带动型,逐步转为以软件技术为核心,由应用服务带动的互联网型的产业生态。其特征是,IT技术本身形成了产业链(用信息技术建立新的行业),产品包括通常意义上的硬件、软件,例如电脑、网络设备、操作系统、查杀毒软件等等。

同时,IT技术又与其它行业的技术或特点复合(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形成诸如:

(1)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产品设计开发(CAD/CAM等);

(2)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生产控制和生产改造(自动生产线等);

(3)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企业内部管理(ERP等);

(4)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市场营销(电子商务);

(5) 依靠信息技术融入的产品(嵌入式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的数字产品如游戏机、数码相机等)。

无论是教育、文化、体育、旅游、金融、商务、交通、物流、港航、会展以及医疗卫生等服务领域,还是政府各职能部门、社团、新闻媒体,其拓展或深化业务效率,体现社会效能和人性关怀的目的,其中的核心技术还是在于信息服务。故谓现代服务业的崛起为信息技术提供了新的扩展空间。或者说,是信息技术催生了现代服务业。

所以IT服务担当的正是所有服务中的服务。软件产业是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的基石,也是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突破口。

如果说,IT服务的内涵是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那么,信息化与服务业的结合就构成了IT服务的外延——现代服务业。或者说IT服务的外延包括了所有的现代服务业的核心技术。设想一些网上服务业:医院看病、政府办公、银行理财、酒店住宿等。没有网络的银行能够称之为现代金融服务吗?更不敢想象当交通信息系统瘫痪,没有专业队伍及时响应的运维服务会是怎么样的情形?没有互联网信息传送的新闻报道会不会像今天这样丰富迅捷?甚至,对很多人而言,没有电脑(最关键的是应用软件)还能否工作?教师还能上课吗?跨国公司还能做业务吗?个人生活还有乐趣吗?

探究IT技术的内容,其中包括了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硬件技术所包括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发展的规律其实同其它科学技术类似。唯一不同的是它是用来处理信息的。信息包括了全部人类活动的文明和智慧。软件是沟通人类和计算机的桥梁。所以可以说是软件推动的计算机技术的飞快发展。软件技术也在推动各行各业的发展。自然包括在计算机技术中一定是从软件及信息服务方面展开。从软件的特点及其它对现代信息服务业的作用,不难归纳出软件在经济学方面的意义:一是提升软件的行业应用和推广创新模式就是推动行业发展。信息化用在医疗行业,就能推动医疗行业的发展;信息化用在制造业,就能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二是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核心是软件的创新,进而推动现代信息服务业向国际行业融合方向发展。三是需要政府来促进地区软件产业合作一体化发展,才能取得信息化的最大效益。

6IT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定位和专业设置思路

从上世纪开始,各国高等教育跟进了IT技术的发展和需要,为社会培养了大批计算机技术人才和软件人才。到了本世纪初泡沫经济破灭,从美国开始的高等院校计算机人才的培养规模开始逐年下降。有资料显示美国高校的计算机专业在校生规模已下降了七成。业内人士都能看到我国情况也大致如此。

然而人才市场的表现并非如此。每年从人才招聘或企业需求的数据分析,对IT人才的需要仍然供不应求。

问题出在哪里了呢?问题就出在对IT人才的需求内涵已有较大改变。

很多IT企业要人不是更强调工作经验吗?其实是对拥有IT技术的复合性人才需求的另一种表示。

很多软件公司不是在大力招募业务或市场人才吗?其实就是为了应对信息服务和运维业务增长的需要。

换句话说,市场对计算机人才教育和培训的需要,体现在由原来对计算机科学、软件技术等“纯粹技术”人才的需要,转为对复合型、服务型、掺杂型IT人才的需要;

从对高度专业性技术人才的需要,转为对这类人才在能力结构中跨行业复合性技术成分增加的需要。例如,随着各行各业企事业单位纷纷信息化,必然产生对推广应用运维之服务型人才的大量需要。与此同时,随着IT产品和信息化的研发在朝各种应用的纵深发展,在保持高度专业性的同时,同样会产生与其它产业知识和技能交叉复合方面的教育要求。

毫无疑问,新型经济的发展态势和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就是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方向。IT专业需要向行业渗透才能有发展,目前最主要的技术渗透就是为各行各业提供服务技术。

IBM公司在10年前在计算机正在处于高潮时,就已经预料到信息时代将让位给服务,提出了服务科学的概念——SSME:Services,Sciences,Management,and Engineering(服务、科学、管理和工程)。

在新经济形态下,一方面信息技术的研发模式已成型,专业分工关系逐渐明晰。所以那些研究算法关系、表示模型、标准协议等基础研究的队伍在数量上发展将放缓。在另一方面,应用推广服务信息服务和系统运维工作大大增加。

传统的IT类专业的设置基于行业的工程和研发,故专业设置表现出浓厚的单门学科的味道,比如:

(1) 软件技术或其下的软件开发、软件测试、游戏编程等;

(2) 网络技术或其下的网络管理、网络工程、互联网技术等。

上述课程体现的单纯技术已不足以满足企业的用人需要。企业需要IT专业的人才更要增加在业务、管理、服务和客户沟通方面的技能。

因此,对于IT类人才的培养,大部分高校(尤其是高职)的目标定位是否应该调整为行业企业的增值和服务提供技术+服务型的高技能人才?其专业培养的主要方向如何作出相应调整?以前以技术和工程为主的课程体系如何进行改变?显而易见,如果认同了IT服务业正在崛起的观点,改变都将在其中。

7结语

当下世界经济形态的主要特征就是各行各业与信息技术的交叉和复合。几乎一切行业发展都与信息技术的导入和应用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新经济形势下的信息技术

影响下的社会正在发生由分散局部建设向整合共享融合全方位推进转变等四个转变。信息服务时代来临,软件产业是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的基石,也是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突破口。所以,对IT人才培养重新定位和改变培养规格的任务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 李剑阁. 现代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战略[J]. 中国信息界,2007(9):12.

[2] 成方. 信息服务业动态[J]. 中国信息导报,2005(4):3.

[3] 艾凯数据研究中心. 2006-2007年世界信息服务业发展研究年度报告[R/OL]. [2009-6-15]. http://www.chinaccm. com/48/4811/481101/news/20070122/120551.asp.

作者:李 洛 赵 熙

第三篇: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研究生教育教学探索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的蓬勃发展,我国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作为培养懂技术、懂经济、懂管理的高级复合型人才的学科专业取得长足进步。本文从我国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的发展历程入手,介绍其研究对象和体系构成,梳理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的教育发展状况,深入分析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研究生授权点“985”高等学校的主要研究方向和课程体系,针对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存在的问题,提出若干发展对策建议。

[关键词]技术经济及管理;研究生教育;学科;课程体系

[

1引言

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是新中国成立后伴随国民经济建设开始兴起的一门学科,1956年于光远先生创建技术经济学科,至今已经走过半个世纪,特别是经历30多年的改革开放奋斗历程后[1],现在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是力图通过将技术学、经济学、管理学交叉融合,兼顾理论与实践,运用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培养满足新时代发展的高级复合型人才的一门学科专业。随着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推进,我国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面临新使命、新挑战、新机遇。

2我国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的发展历程

纵观我国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的发展历程,主要经历六个阶段。第一阶段,萌芽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在引进苏联科学技术的同时,在计划工作、基本建设、企业管理中引进技术经济分析理论与方法。初期的技术经济学主要研究项目建设在技术上的先进性和可靠性、经济上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第二阶段,探索阶段。20世纪60年代初期,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开始纠正不讲经济效果的错误倾向。经济理论界通过总结50年代经济建设中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认识到技术与经济结合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广泛讨论社会主义经济效果问题,具体涉及经济效果的一般概念、实质、范围、评价标准、指标体系以及具体的计量方法等。第三阶段,停滞阶段。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受“左”倾错误的影响,技术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工作受到严重的影响,技术经济学科的发展也受到了抑制,进入停滞阶段[2]。第四阶段,复兴阶段。改革开放引来了“科学的春天”,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研究的内容从20世纪60年代以技术经济学科为代表的“项目和技术活动中的经济分析”,加入以科技哲学学者为代表的“科技发展中的经济及政策问题”、以经济和管理学者为代表的“经济发展中的经济及政策问题”[3]。伴随着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大规模的工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技术选择、设备更新与技术改造评价的方法体系、技术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项目的财务评价与国民经济评价”成为研究重点。第五阶段,繁荣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1997年,技术经济学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建设活动中,研究范围不仅丰富和完善微观企业层次,而且逐步扩展到中观行业层次,同时积极借鉴国外相近学科(如工程经济学、价值工程、可行性研究、预测与决策等)的理论与方法,有效地促进了技术经济学的发展[4]。第六阶段,创新阶段。从1997年技术经济学专业改名为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至今,积极借鉴国外技术创新理论,提出自主创新理论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蓝图,技术创新领域范围拓展到微观、中观和宏观各个层面。

3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的研究对象

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发展时间较短,研究对象原来相对稳定,即应该在重视经济规律和技术规律应用的前提下研究技术与经济结合规律[5]。刘光大(1987)在《关于技术经济学科性质的探讨》指出,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不是技术本身,而是技术在满足社会需求中的运动规律和作用。或者说,技术经济学回答的问题不是怎样做可以取得某种使用价值,而是为了取得同样的使用价值怎样做才能使超出劳动维持费的新创价值尽可能高[6]。傅家骥、雷家啸、程源(2003)在《技术经济学前沿问题》中将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界定为三个领域、四个层次、三个方面,三个领域是技术发展的内在规律、技术领域中的经济活动规律、经济领域中的技术发展规律等,四个层次是项目层面、企业层面、产业层面、国家层面,三个方面是技术经济学科的基础理论、技术经济学科的基本方法、技术经济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在现实技术经济活动中的应用[7]。蔡跃洲(2011)在《技术经济方法体系的拓展与完善——基于学科发展历史视角的分析》提出,自主创新、资源环境、生态保护、高技术产业发展、国际技术转移等已逐步成为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的重要研究对象,相关理论涉及经济增长理论、环境经济学、资源经济学、循环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制度经济学、演化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博弈论等主流经济学或现代经济学前沿的领域范畴[8]。技术经济及管理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将技术经济学与管理学相融合,通过定性和定量的分析,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研究技术与经济的最佳结合,协调发展的条件、规律、效果及实现途径的一门交叉科学。伴随着科技与经济、科技与产业的深入融合,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的研究领域大大拓展,逐步延伸到技术创新管理、知识管理、集群创新、平台创新、协同创新、创新驱动发展等。

4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的体系框架

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国外称为技术管理(MOT),涉及的课程包括工程科学、技术科学、经济科学和管理科学等,特别强调发挥技术潜力的研究、开发、规划、运作、组织的发展战略和目标。杨宏等(1996)认为技术管理的内容可以多种分类,其中主要是综合国外学术研究和以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为代表的MOT内容,如下图所示[9]。科学的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体系,充分体现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文理工相结合的原则、整体与部分相结合的原则、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原则、现实与未来相结合的原则、本国与外国相结合的原则[10]。

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体系的简化框架

5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的教育教学状况

我国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自产生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学科专业教育获得巨大发展。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教育分别始于1981年和1986年,1981年第一批技术经济学硕士点单位有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清华大学、北京水利电力经济管理学院(现华北电力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现吉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天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重庆大学等,1986年第一批技术经济学博士点单位有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清华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现吉林大学)等[11]。经过十一批增列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学科专业,目前技术经济及管理硕士点已达100多个,博士点已达30多个[12]。

6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硕士点的主要研究方向

7.1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

通过收集22所“985”院校的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信息,获得开设课程共191门。按照课程性质划分为基础理论、专业应用和专业技术三个大类,大类下面再根据内容划分为若干小类。考虑各个院校在同一类别下面设置的课程名称存在差异,列出各个小类具体课程名称。表2是各个高等学校的课程设置情况(包括学位课程和选修课程),表3是基础理论类、专业应用类和专业技术类三大类课程各自所占比例。

课程数目是某一类别中各个高等学校开设课程的总门数,反映高等学校在某一类课程中下设的课程数目,方便了解专业涉及的知识领域和资源投入量。占总课程比重是各大类课程下面各小类课程数目占总课程数目的份额,反映某类课程种类的多样性和在总课程中的重要性。开设学校是开设某类课程的“985”高等学校数目。课程覆盖率是开设某类课程的高等学校数目与全部22所高等学校的比值,一定程度上反映该类课程在高等学校中的地位及其普遍性。

(1)各个高等学校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硕士点基础理论课程数目占全部课程66.5%,超过总课程数目的一半,说明重视基础理论知识。同时,该专业的应用类和技术类课程数目分别占总课程数目的28.8%和4.7%,仅占基础理论类课程数目的43.3%和7.1%。尤其是专业技术类课程偏少,只有7所高等学校开设此类课程(分别是中山大学、山东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中南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南开大学),覆盖率只达32%。

(2)按照课程种类排名前三位的类目依次为企业管理(52门)、管理科学(19门)、投融资管理(18门)。其中,企业管理类课程涵盖财务管理、营销管理、生产运作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经营管理、组织行为学与企业文化、创业管理七个方面的知识体系,包括的课程数目占总课程数目的25.7%,而管理科学占总数目的9.9%。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吸纳技术管理、技术经济学、技术创新的理论,与管理类课程联系密切,技术管理与技术创新是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力量之一。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注重同数学理论、统计学理论等定量分析学科的结合,这对经济变量间的相关因素分析、数值的统计及预测是至关重要的[14]。由表1知,各个高等学校根据各自侧重点的不同,开设金融学、财政学、国际贸易、会计学、旅游管理、电子商务、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社会保障和公共关系九个类别的课程。比如,华北电力大学针对自身办学特色和优势学科,设置电力市场理论与应用、电力经济管理、工程经济管理等研究方向,旨在培养学生运用技术经济及管理的理论解决电力行业技术经济问题的能力;华南理工大学将创新与科技、经济相结合作为重点。可见,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涵盖高新科学技术、经济学、工商管理学类等,能满足多种行业对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但是,过于宽泛地涵盖各个学科知识,是否意味本学科研究领域范围不是十分明确。

(3)从课程覆盖面看,管理科学达100%,即22所“985”高等学校均开设了此类课程,企业管理的课程覆盖率达95%,这两类课程远远领先于其他类目,各个高等学校在培养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人才时对管理类课程高度重视。值得注意的是,技术创新管理的课程覆盖率超过技术经济学,前者为82%,后者为45%,反映高等学校专业课程设置的与时俱进,与表1技术创新管理名列研究方向首位相呼应,从一个层面映射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从狭隘的研究领域中挣脱出来,寻找到更为广阔、更富竞争力的天地,以便实现提升国家、区域、行业、企业创新之目标。

8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课程开设情况的分析,可以发现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尚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

8.1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早期雷家啸和程源在《技术经济学科发展述评与展望》中总结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主要研究两个问题:一是技术领域中的经济活动规律,二是经济领域中的技术发展规律,两者相辅相成,共同组成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的主干部分。但是,这两个问题是以明确“技术发展的内在规律”为基础的,若对“技术发展的内在规律”理解不透,则难以在技术和经济的交叉领域把握“技术领域中的经济活动规律”和“经济领域中的技术发展规律”[15],而且现在随着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实践和管理学科的加入,进一步加剧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培养人才目标定位之难度。

8.2知识体系系统化与整体性不强

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涉及的领域较多,也较分散。20世纪90年代以来,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的主要研究偏向于应用研究,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多,可从事学科建设与基本理论探索的专家学者却不多,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16]。作为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主干课程的技术经济学必须以经济学为基础,但重政治经济学、轻生产力经济学,重微观经济学、轻宏观经济学,重实证经济学、轻规范经济学,重新古典经济学、轻新制度经济学[17]的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存在。同时,经济类课程、技术类课程、管理类课程以及其他课程如何合理配置,形成有机整体有待探索。

8.3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理论与实践不平衡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专业,教学体系中的实践教学是不可或缺的环节,但课程教学主要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相对缺乏,学生单一通过课堂接受专业理论知识,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本学科专业基础缺乏透彻的了解与认识,所学知识停留在“纸上谈兵”、“闭门造车”的层次,导致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需求相脱节。

8.4领域范围与相关学科过多重叠随着经济社会的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仅仅掌握一门学科专业知识已经难以满足社会需要,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应顺势而上。但是,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之根基的项目经济评价、风险投融资管理等在经济学、企业管理、金融学、财务管理等学科专业也有所涉及[18],不利于发展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之优势。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和其他学科专业的过多交融,导致其特有的理论模型和研究工具无法充分发挥竞争力[19]。因此,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的研究对象与研究领域是其他任何学科所无法代替的,应凝练和提升其学科专业特色,突出技术创新管理以及信息化系统支撑保障之研究,增强核心竞争力。

9完善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教育教学的几点建议

9.1明确学科专业定位,完善课程体系,加大应用类和技术类课程

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作为工商管理大类下的一个学科专业,应结合创新型国家建设明确学科专业定位,进而构建和完善其知识框架,将管理类与经济类的课程进行交叉融合,培养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领域内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的会技术、懂经济、善管理的复合型高级专业人才。若缺乏相应比例的应用类和技术类课程,可能会无法凸显本学科专业自身优势和特色。因此,课程设置应当适度加大学科专业专业应用类和技术类课程,在夯实理论基础上培养学生独立理论科学研究和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避免“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空中楼阁”、“灌输型”的教学模式。

9.2巩固重点学科专业课程,优选相关学科专业课程

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的课程设置过于分散,几乎涵盖管理类课程的所有方面,却尚未形成本学科重点特色课程。因此,把握学科交叉与重点投入的黄金分割点,保留关系密切的相关职能管理类别学科专业课程,填补重点学科专业课程遗漏之空白,剔除可有可无的边缘课程(尤其是企业管理类的某些重复内容课程),重点完善技术创新管理、项目管理类、知识管理和信息资源管理等特色课程,减轻或摆脱易被替代的压力。

9.3打造交流平台,鼓励教师和学生因地制宜开展社会实践

我国绝大多数高等院校的硕士和博士教育往往存在两个极端,一是过分地强调学术研究,二是放羊式的社会实践,理论难以很好地服务于现实。教师及学生均需要加强社会实践,增加对企业现实情况的认知,因地制宜引导教师和学生走出理论束缚,有条件的可以参照美日等国的经验,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技术背景、工作年限、具有企业中高层管理工作经验[20],通过实地考察、参观访问、企业实习、网络调查等参与实践且加强实践考核,提升教师和学生的综合能力。

9.4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抓紧教育教学资源建设

随着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的发展,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逐年扩大,但是师资队伍相对不足,教学任务重,科研压力大,不仅给导师和高等院校带来了挑战,也制约了导师对学生的有效教学和辅导,不利于学生和导师、团队之间信息和知识的交流和共享。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学科专业兴旺发展的中流砥柱,各个高等学校必须千方百计地引进和培养优秀人才,健全科研和教学设施,努力营造蓬勃向上的学术氛围。教育教学资源方面,部分高等学校采用的是国外教材,虽然基本理论可以满足我国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教育教学之需要,但案例部分多是国外企业的情况,与我国企业实际脱节[21]。此外,本学科专业刊物主要是《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技术经济》等,高水平刊物数量相对不足,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构建学科威望,容易造成信心危机,集中表现为众多优秀学者并不倾向于把学术研究成果展示于本学科专业期刊[22]。

9.5大力推广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的研究方法,扩大学科专业影响力

积极引导政府、高等学校、咨询机构、企业等社会各界参与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专业建设,针对现实的创新型国家建设、大数据分析等热点问题,应用技术经济及管理研究方法,发挥“系统综合、方案比较、效益评价”的特色,定性和定量相结合,以定量为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并取得实效,进而推广、完善、提倡[23],扩大学科专业影响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一分力。

参考文献:

[1]张文泉.技术经济学科发展探讨[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3):3-7.

[2]陈立文,陈敬武.技术经济学概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1).

[3]雷家啸,程源.技术经济学科发展述评与展望[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8):152-159.

[4]陈立文,陈敬武.技术经济学概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1).

[5]吴岐山.谈中国技术经济学的特色[J].技术经济学,1990(6):50-52

[6]刘光大.关于技术经济学科性质的探讨[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87(1):30-34.

[7]傅家骥,雷家骕,程源.技术经济学前沿问题[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8]蔡跃洲.技术经济方法体系的拓展与完善——基于学科发展历史视角的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11):138-147.

[9]吴贵生,谢伟.我国技术管理学科发展的战略思考[J].科研管理,2005(6):49-55.

[10]董福忠,陆满平.论技术经济学的科学体系与地位[J].技术经济,1998(7):4-7.

[11]王国弘,张治河.我国技术经济学科教育发展现状与思考[J].技术经济,2012(6):21-26.

[12]张文泉.技术经济学科发展探讨[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3):3-7.

[13]傅强,邹晓峰,郜琳琳.技术管理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及其评价[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4):32-38.

[14]孙续元.技术经济学理论的构建、发展与前瞻[J].经济评论,2001(3):11-15.

[15]雷家啸,程源.技术经济学科发展述评与展望[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8):152-159.

[16]王淑英.技术经济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与教学模式探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1(2):57-59.

[17]张文泉.技术经济学科发展探讨[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3):3-7.

[18]雷家啸,程源.技术经济学科发展述评与展望[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8):152-159.

[19]Alan Pilkington,Thorsten Teichert.Management of technology: themes,concepts and relationships[J],Technovation,2006(26):288-299.

[20]刘建,王卫仑,宋博通,等.我国技术管理教育中的问题与对策[J],2006(4):48-52.

[21]刘建,王卫仑,宋博通,等.我国技术管理教育中的问题与对策[J],2006(4):48-52.

[22]Alan Pilkington,Thorsten Teichert.Management of technology: themes,concepts and relationships[J].Technovation,2006(26):288-299.

[23]苗成林,冯俊文,柏菊.论技术经济与管理[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1):7-9.

作者:汪传雷 乐亚鸣

第四篇:经济新常态下加强云南烟草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

摘 要: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是云南烟草在经济新常态下实现企业创新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鉴于目前仍存在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偏少、队伍建设力度不够、促进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不健全等突出问题,主要从做好专业技术人才储备、打通专业技术人才成长通道、提升人才队伍规模和整体素能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云南烟草;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一、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对云南烟草发展的重要意义

由于烟草产品和烟草行业体制的特殊性,因此使烟草行业对外面临着控烟、反垄断和社会舆论和国际市场竞争的压力,对内面临着引入市场竞争、承担不断改革和发展空间受限等困难,在经济新常态发展环境下现有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还远不能满足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开发企业人才资源,是云南烟草发展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其重要意义在于:其一是增强云南烟草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抢占未来烟草科技发展制高点,赢得竞争主动权的必然选择。其二是适应发展新常态,实现企业发展转型升级的需要。其三是保持企业持续健康和谐发展的需要。

二、云南烟草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分析

云南烟草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局人才队伍建设的系列方针政策和相关要求,以专业技术人才综合素能建设为重点,加大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选拔力度,建立专业技术职务晋升通道,切实开展好专业技术岗位设置和聘任工作,逐步实现了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有效地调动了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逐步构建起有利于专业技术人员的成长机制,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骨干作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全系统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还不能满足发展要求,目前仍存在如下问题:第一,人才资源总量不足,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还远不能满足云南烟草生产经营发展的需要。云南是烟叶大省,烟叶产量占全国三分之一强。但是,以科技领军人才和学科带头人为代表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企业急需的专业术人才特别是拔尖骨干人才相对缺乏,人才创新能力不强。云南烟草至今只有2名烟草行业学科带头人,而且都分布在烟草育种领域,在烟草栽培和调制领域缺乏拔尖人才,这与云南烟叶种植大省的地位不符。另外,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不足,人才结构与布局不够合理。全系统专业技术人员中,高级专业技术资格人员仅占1.2%,中级占21.1%;年龄结构不合理,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存在老化现象,后继乏人问题突出;专业结构不合理,从专业领域分布看,主要集中在农业技术领域,农业系列专业技术人员占比达62.3%,各系列专业技术人员发展不平衡。第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力度不够。由于政企合一的特殊体制,烟草行业行政管理色彩较浓,因此在队伍管理方面存在泛行政化模式问题。尽管用工分配制度改革在行业建立了分类管理理念和基础,打通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发展通道,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依然存在重管理、轻专业技术的倾向。这主要表现在:对专业技术人员培养选拔力度不够、重视程度不够,反映在待遇方面,专业技术岗位的待遇比对相应等级的管理岗位待遇进行兑现,但又适当低于管理岗位,且上升空间受限;对专业技术岗位工作条件支持程度不够,特别是在团队支持方面,缺乏对专业技术岗位的有效人力资源支持,难以形成由不同等级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创新团队,容易陷入单枪匹马的工作环境等。这些倾向导致专业技术人员工作创新的积极性不高,专业技术岗位对人才吸引力不足,人才资源向专业技术岗位系列流动不够。目前,云南烟草员工中仅有10.9%分布在专业技术岗位工作,而具有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中,仅25%的人员分布在专业技术岗位工作。以农业技术岗位为例,2014年各州市烟草公司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共35名,但聘任到高级专业技术岗位工作的仅有4名。第三,专业技术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不够健全。这主要体现为“三重、三轻”: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培养选拔方面表现为“重评聘、轻培养”;在专业技术资格评聘方面表现为“重评审、轻聘任”;在专业技术岗位聘任工作方面则表现为“重聘任、轻管理”。

三、加强云南烟草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云南烟草应着眼企业未来发展,坚持人才优先,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发挥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促进企业发展方式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队伍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坚持以用为本,围绕用好用活人才来培养使用专业技术人才,积极为人才干事创业和实现价值提供机会和条件;坚持创新机制,坚决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制度障碍,构建有利于企业科学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发展体制机制;坚持高端引领,着力培养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具体如下。

1.加大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选拔力度,做好专业技术人才储备

(1)深入推进教育培训改革,提高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以企业发展需要为导向,针对烟草专业技术人才成长特点和职业特点,创新培训手段,通过网络培训、基层调研与研讨、基层实践锻炼等多种形式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坚持以业务技能培训为主的原则,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利用内、外部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围绕“走出去”发展战略,大力培养能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的专业人才,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人才支撑。优先安排科技领军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参加国际烟草科学技术交流等活动。此外,要从体制机制上保证专业技术人才每年参加一定时期的脱产专业培训,不断提高专业技术人员整体素质。

(2)完善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工作,发挥人才激励和导向作用。切实转变“重管理人才轻技术人才”的观念,高度重视专业技术人才发展。建立反映能力、鼓励创新、突出业绩、优胜劣汰的专业技术资格评聘机制,充分发挥专业技术资格评聘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完善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推荐办法,严格标准、严格程序,进一步突破年龄、资历、身份和比例限制,建立以专业技术成果为核心的评审推荐制度,加快培养和选拔科研开发、工程技术、烟叶生产、财务审计、市场营销、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积极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的评审工作,对符合条件的申报人员要及时评审或推荐评审。做好各系列评审委员会和专家库管理,保证评审的公平、公正,提高评审质量,确保评审工作的正常有序进行。

(3)认真做好专业技术人才引进工作,努力改善人才队伍结构。既要重视抓好现有人才的培养使用,又要适应形势发展,认真做好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引进工作,开发利用好内外两种人才资源。要采取积极措施,加大人才招聘和引进力度,提高科研开发能力和水平。科学分析全系统人才队伍现状,制定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紧缺人才引进规划和管理办法。要解放思想,拓宽视野,以国际化眼光和更加宽容开放心态,克服保守狭隘思想和近亲繁殖现象,灵活运用引才与引智并举办法,积极吸引高层次人才到企业工作并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对引进的高层次、紧缺人才,要坚持用当适任、用当其时、各展所长,最大限度发挥其作用。

2.创新专业技术人才管理机制,打通专业技术人才成长通道

(1)优化专业技术岗位配置机制。结合用工分配制度改革,按照“按需设岗、竞争择优”的原则,积极推进专业技术岗位设置和聘任工作,完善聘任制度,促进专业技术人才的合理流动。坚持因事设岗、突出重点、结构科学、动态管理、责权统一和精简高效的原则,将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设置纳入劳动用工收入分配改革和企业人力资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统筹规划,系统设计,突出“两烟”生产经营为中心,科学设置农业、经济、工程、会计、政工等五大专业技术职务系列。

(2)创新专业技术人才管理机制。在坚持专业技术资格评聘分离、行政职务与技术职务不得同时担任等核心原则的基础上,完善专业技术人才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探索建立首席农艺师等高层次人才师承培养使用制度,创新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充分发挥对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建立权责清晰、分类科学、机制灵活、监管有力的人事管理制度,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另外,也要创新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为其提供可持续成长的发展空间。

(3)健全专业技术人才考评机制。建立以专业技术能力为导向,以业绩和贡献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体系,在考评机制中要坚持“四原则”,即坚持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客观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坚持注重实绩、分类考核、综合评定的原则;坚持对专业技术岗位的考核必须与管理岗位考核有效区分的原则。比如对科研系列专业技术岗位的考核,云南烟草科研系列岗位主要集中在农业科学研究方面,由于农业科学研究周期较长,如果考核周期过短,不符合农业科学研究客观规律,则容易导致科研人员急于求成、浅尝则止、不注重长远,不利于科学研究的开展。

(4)完善专业技术人才成长激励机制。结合用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分配、激励、保障制度,建立健全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充分体现人才价值、有利于激发人才活力的激励保障机制,切实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另外,要逐步建立向关键岗位倾斜、向优秀人才倾斜的收入分配政策,重奖在科研开发及技术成果转化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增强科技人才的荣誉感、责任感,努力实现表彰奖励的示范导向和激励作用。

(5)健全专业技术人才交流机制。加大烟草专业技术人才交流力度,健全人才交流机制,实现专业技术人才合理流动,促进专业技术人员的成长进步,有效推动全系统各单位平衡发展;实施服务基层行动计划,从政策上鼓励专业技术人才到基层一线,转化科技成果,推广实用技术、解决技术难题、普及科学知识,培养基层人才,培养基层创新和实用人才。

3.加强专业技术人才梯次式培养,提升人才队伍规模和整体素能

(1)突出抓好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引领企业创新发展。在新时期下,云南烟草要以提高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为重点,加大拔尖人才引进工作力度,突出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努力培养造就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依托云南省烟草农业科学研究院为全系统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阵地,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积极发现、培养和造就一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重点围绕提高自主创新水平,在推进烟草育种、减害降焦等战略课题和品牌发展、原料保障、市场营销、基础管理各项工作中,着力培养烟草基因工程、植物保护、育种栽培、烘烤调制、减害降焦、营销物流、国际商贸以及信息技术、财务管理、专卖管理、投资管理、节能减排等方面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

(2)在重点研究领域探索建立首席专家制度,以重大项目为平台,推进首席专家、科研骨干在创新实践中逐步成长为学科带头人和领军人才。通过科研团队建设和实施项目负责制,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凝聚、稳定一批优秀的科技创新人才,构建包括学科带头人、团队负责人、项目主持人、科研业务骨干、后备人才等多级人才梯队。加大选送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到国内外知名教育科研机构进行学术交流、学术研究的力度,全面提升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科研开发和技术创新水平,着力培养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的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烟叶科技领军式人物,实现关键技术重大突破;大力加强对创新型后备人才的培养,提高中青年科技人员在科技项目中的比例,形成具有烟草特色的优秀创新团队。

(3)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夯实企业发展基础。工作在生产经营一线的广大员工,既是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后备力量,更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生力军。要构建基层人才队伍教育培养课程体系,明确不同人才在不同阶段、不同岗位需要重点培训的能力和专业,开展全员培训。将培训与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有机结合,推动各类技术人才学技术、提技能、比贡献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学习型组织氛围。在控制用工总量的基础上,大力引进一批素质高、能力强,爱岗敬业的优秀年轻人才充实到基层人才队伍,提高人才储备质量。打通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晋升通道,建立有利于调动基层专业技术人员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袁东,段永军.企业加强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及思考[J].管理观察, 2014,(18):98-99.

[2]赵群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烟草企业人才队伍建设[J].现代企业文化,2010,(3):56-57.

[3]高歌农.论烟草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的培养[J].经济视角旬刊,2012, (6):76-78.

[4]罗劭洋,崔锴.企业人才队伍建设问题与对策[J].人力资源管理, 2014,(4):64-64.

[5]刘伟.烟草企业的“三新”管理模式[J].人力资源管理,2010,(6): 52-53.

[6]俞杏珍,秦铁伟,张勇.基层烟叶生产队伍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2014,(12):3716-3717.

作者简介:樊绍君(1962- ),男,在职研究生,甘肃静宁人,云南省烟草专卖局人事劳资处处长,政工师,主要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王黎亚(1978- ),女,硕士研究生,云南个旧人,云南省烟草专卖局人事劳资处工作,政工师,主要从事人力资源管理

作者:樊绍君 王黎亚

第五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参与农业技术推广的理论分析

摘 要:基于博弈论的视角,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参与农技推广服务这条主线派生出两组不确定性委托—代理模式下的非合作博弈模型,在对以上两组非合作博弈进行系统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最后得出,一旦委托达成,即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功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将直接导致社会总福利的增加。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委托;农技推广

研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如何参与农技推广,将对中国农技推广体系的再建实现微观层面的补充。本文基于博弈论的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分析了对社会总福利的影响,最后得出了相关结论。

一、基于博弈论视角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参与农技推广的理论分析

1.农技推广机构与专合组织之间的非合作博弈

在图1中,局中人1代表农技推广机构,局中人2代表专合组织。博弈第一阶段是农技推广机构选择是否委托。如果农技推广机构选择不委托,其收益为 E(0),即无专合组织支付的服务费用和专利费方面的收入。当该方面的收入对农技推广机构至关重要时,农技推广机构收益为零,甚至为负;而此时专合组织的收益为 F(0),维持原来技术水平的经营收益。农技推广机构选择委托之后,由专合组织进行选择,进入博弈第二阶段。如果专合组织选择拒绝,其结果与农技推广机构不委托完全相同。

2.专合组织与农户之间的非合作博弈

在上页图2中,局中人2代表专合组织,局中人3代表农户。博弈第一阶段是专合组织选择是否委托。如果专合组织选择不委托,其收益为R(0),即无组织农户运用新技术进行生产时的经营收益,此时农户的收益为I(0)。当专合组织选择委托之后,由农户进行选择,进入博弈第二阶段。如果农户选择拒绝,其结果与专合组织不委托完全相同。如果农户选择接受委托,进入博弈第三阶段。农户面临两种选择方案:一是选择努力,专合组织和农户将实现共赢,分别获得较高的经营收益R(E)和R(S),农户也将因采用新技术生产高质量产品而从专合组织获取较高的年终奖励、分红等收入共计w(s),与此同时,农户由于努力采用新技术会影响其其他生产经营活动,因此造成的效用损失为m,即机会成本m。由此可知,专合组织和农户的最终得益分别为R(E)- w(s)与R(S)+ w(s)-m。二是选择偷懒,此时因农户采用新技术生产的产品质量不高,专合组织和农户将分别获得较低的经营收益R′(E)和R′(S),农户获得的年终奖励、分红等收入及机会成本也将降低为w′(s)与m′。因此,专合组织和农户的最终得益分别是R′(E)- w′(s)与R′(S)+ w′(s)-m′。当R(E)- w(s)>R(0)或者R′(E)- w′(s)>R(0)时,专合组织会选择委托;当R(E)- w(s)I(0)或R′(S)+ w′(s)-m′>I(0)时,农户会选择接受,否则拒绝。因此,这仍然是一个双向决策的问题。

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参与农技推广对社会总福利的影响

上节分析了基于博弈论视角下专合组织参与农技推广所涉及的两组不确定性委托—代理模式下的非合作博弈模型。这一节主要是针对上述两组非合作博弈均达成委托情况下,也即专合组织成功参与农技推广时,对社会总福利的影响。首先,从总供给方面来看。在没有发展如农民研究会、农民协会、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等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供给的中介组织体系之前,中国的农技推广工作主要是由专业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负责。单一化的推广主体,再加上较强的行政色彩和市场激励不足,虽然每年中国新涌现出的农业科技成果较多,但仍面临着推广不足、转化率低的问题。因此,靠专业农技推广机构这种单一面源式的推广机制往往在农业科技成果或农业技术社会总供给一定的情况下,也会因为覆盖面以及信息传达方面的问题而使实际总供给下降。而一旦引入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这样的中介农技推广组织,将会发生蝴蝶效应式的扩散,受众(农民)能够接触到的农业技术增加了,社会总供给从S平移到S′。其次,从总需求方面来看。传统专业的农技推广机构或部门总是高高在上,再加上中国农户普遍小而散的分布特征,使得科技人员与农民之间未能发生普遍的直接的联系,易造成农业科技人员与农业生产脱节,与农民需求脱节。自上而下的农业推广机制出了问题,直接导致农民对农业科技成果需求乏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基层农村群众组织,它可以通过不断引进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以快速有效的扩散运行机制,提高农民经济效益。一旦有了利益的激励,农民对新产品、新技术的需求会越来越旺盛,从而带动农业技术总需求的上升,需求曲线从D平移到D′。从图3可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没有参与农业技术推广之前,得到推广的农业技术为Q0。当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参与进来以后,产生了两个阶段的影响。第一阶段,农业技术的社会总供给上升,当总供给与总需求达到均衡状态时,达成交易的农业科技成果量,也即得到推广的农业技术量,由Q0上升到Q1,此时社会的总福利增加△ABE1E0的面积。第二阶段,农业技术的社会总需求上升,当总供给与总需求再次达到均衡状态时,达成交易的农业技术量由Q1上升到Q2,此时社会的总福利增加△P1P2E2E1的面积。因此,社会的总福利共变化了△ABE1E0+△P1P2E2E1的面积。出于增加社会总福利的考虑,也应积极促使农技推广机构与专合组织、专合组织与农户之间非合作博弈过程中委托的达成,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参与农技推广的强有力作用。

三、结论

本文从博弈论的视角分析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能否参与农技推广服务,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各博弈方的利益最大化原则。当存在“潜在利益”时,专合组织和农户都会选择配合农技推广机构进行新技术的推广,而农技推广机构也将选择权力下放,推动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市场化及多元化发展。因此,一项新技术能否借助专合组织得到推广,与通过该项技术生产出来的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价值高低有很大的关系,因为这直接决定引进或推广该项技术对于各博弈方来说是否有利可图。如果存在利益激励,经过数轮博弈之后委托达成,那么通过专合组织这一中介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将使得推广技术在合作组织内部各成员间得到有效扩散,不仅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收益,也提高了社会的总体福利状况。因此,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以农民为主体的农业科技中介机构,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中介组织形式,是政府农技推广机构或其他以营利为目的的服务机构的必要补充。

作者:胡冰阳

上一篇:林业专业毕业论文下一篇:矿山测量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