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呼唤大国大民

2022-11-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今天, 最不缺乏的或许就是要寻找中国作为大国的证据。从宏观上看, 中国经济总量已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二的位置;在世界整体经济形势陷入低潮之时, 中国仍保持着世界领先地位的增长态势;从近处看, 首次作为主席国举办G20峰会获得世界认可, 天宫二号顺利飞出地球打造“太空之家”, 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珠港澳大桥主体全线贯通……这些无不表明, 相较于共和国诞生之初的国情, 今天之中国已然大国、强国初成。

但正如古训所示, 行百里者半九十。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建成小康, 这一个个命题, 都容不得半点懈怠与偏移。新的经济动能转换效率, 决定我们在下一轮的经济发展中能走多远;司法改革能否攻坚克难, 攸关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环境保护能否兑现“最严”的承诺, 关系到民众对净水蓝天期待的实现程度;精准扶贫能否保质保量如期推进, 指向我们能否享有更公平的发展红利。

不难看到, 上述社会改革、发展目标, 以国家的名义提出, 更需要国家层面的推进落实, 但其落脚点却都是对民众福祉的保障。这是因为, 伟大国家只能由伟大人民创造, 而一个国家的强大, 最终必然要体现于人民的强大。古人云, “治大国如烹小鲜”, 在今天我们可以将之理解为, 当一个国家欲变得更强大之时, 它必然要更加精细化回应民众的权利与诉求。民众安居乐业之道, 社会公平正义之道, 都离不开国家治理的微妙平衡与耐心“烹调”。

一如十一长假中的社会画面所展示的隐喻。一方面, 从来没有哪个时代, 中国人能如此这般走得更远、自由消费;但另一方面, 或也从来没有哪个时代, 人们会有如此多的焦虑, 对拥挤的焦虑, 对安全的焦虑, 对权益保障的焦虑。今天的中国人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权利赋予与经济能力, 但他们也同样是对于权利和财产最为敏感的一个群体。

房价、社保、教育、就业、司法……无论哪一项, 对于多数中国人而言, 在今天都仍难称已经完全进入舒适区。这不仅是源自物质或数据上所表现出的压力, 而更表现为社会整体氛围所传导给心理层面的紧张与焦虑——仿照大国的表述, 这或可称之为“大民”的欠缺。而培育大民, 不仅仅是通过大国、强国这一维度上的建构所自然能水到渠成的, 它必须依赖于对民众权利与心态的更精准照拂。因此, 在今天, 呼唤大国大民, 殊为必要。

十一前夕, 《国家人权行动计划 (2016~2020年) 》正式发布。行动计划在指出中国人权事业所取得的成绩的同时, 也强调了“应该看到”之所在:经济发展方式粗放, 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突出, 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仍然较大, 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医疗、教育、养老、食品药品安全、收入分配、环境等方面还有一些困难需要解决, 人权保障的法治化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 实现更高水平的人权保障目标尚需付出更多努力。这或可作为我们在追求大国大民路上的一个目标参照与鞭策。

(节选自光明网)

上一篇:浅谈中职学校学生的礼仪教育下一篇: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