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自信与中国梦

2022-06-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四个自信与中国梦

“四个自信”:中国文明自信演进的话语体系

[摘要]“四个自信”是中国文明自信演进的话语体系。发展是人类文明演进的起点和主线。不同文明各具特色,东西方文明各美其美,具有不同的内涵和发展历程。西方文明发展与中国文明发展都努力追求人类美好家园,但对“美好”的内涵却吝有不同理解。中国文明自信演进用“四个自信”阐释“美好”的内涵,不是着眼于挑战西方文明发展模式,而是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入类共同发展。

[关键词]“四个自信”;人类命运共同体;文明发展演进

[

长期以来,西方普遍认为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的路径只有西方制度模式这一条道路,可以将其归结为西方文明发展演进逻辑。中国对发展道路的探索、捍卫、坚持和发展,向世界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一条可以实现现代化的路径。这条路径不仅为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而且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新的路径”“全新选择”和“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就是中国文明自信演进逻辑。

无论是西方文明发展演進逻辑,还是中国文明自信演进逻辑,都是人类建设美好家园的路径选择。研究两大文明演进的起点、逻辑展开和逻辑归依,有助于厘清近代以来人类社会的发展逻辑,有助于世界各国探索和选择发展路径,也有助于构建中国文明自信演进的话语体系。

一、文明演进起点:发展是永恒的主题

什么是发展?列宁曾认为,有两种基本的(或可能的?或两种在历史上常见的?)发展(进化)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发展就是减少和增加,是重复,另一种观点认为发展就是对立面的统一。也有学者从哲学视角分析,认为发展是指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还有人认为发展指变化的趋势。一般说来,发展的内涵包括自然的演化和人类社会的进步,是指事物自身的矛盾运动和空间相互作用和时间序列的永恒历史运动。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也是人类文明演进的逻辑起点。

(一)如何理解西方文明发展演进逻辑意义上的发展

在古希腊,人们一方面认为世界上有一个终极目标,而事物的运动就是朝着这个终极目标进化的过程。另一方面认为生物体逐渐走向生物成熟是进化的过程。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将物质世界的运动解释为接近“最高善”的渐进过程。亚里士多德理解宇宙的发展是一个从最低到最高的漫长进化过程。古希腊哲学家对发展的理解集中表现为目的论的哲学意蕴和决定论的生态意蕴,二者对后世影响重大。

德国古典哲学时期,发展被理解为精神自我运动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代表性观点有:客观世界形成起来的精神王国构成一个前后相继系列,在这个系列里,一个精神为另一个精神所代替,每一个精神都从先行的精神那里接管(精神)世界的王国。黑格尔把世界和人类历史的发展看作“绝对精神”的展开和实现过程。这个时期哲学家的哲学思维超脱现实,因而对发展的认识表现出非现实性特征。

到18世纪底和19世纪初,人们对发展的认识开始突破纯粹哲学的语境,逐步回归现实,其观点也开始表现出现实特征。例如,达尔文和斯宾塞的进化论开创了发展经验研究的先例,西方现代化理论应运而生。亚当·斯密首次把发展定义为国民财富的增长,这种以西方经济学和社会进化论为基础的现代发展理论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1]P3人们对发展命题的探究,逐步从哲学思辨还原为现实问题,从抽象概括转移到具体分析。认识论视阈的拓展和层次的深化,使得人们对发展的认识突出了现实性特征。

不同专业的学者对发展内涵的认识各异。比如:美国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认为,发展是一个社会、经济、心智、政治和文化变迁的过程。英国社会学家布兰特认为,发展是社会有意识地逐渐向科学化和成熟变化的过程。发展经济学家帕特里克·纪芬蒙认为,发展就是人的基本需要逐步得到满足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的素质和才能不断增长,生活也臻于完美。世界发展研究所所长保罗·斯特里顿认为,发展就是对今天世界主要问题的进攻,这些主要问题包括营养不良、疾病、文盲、贫民窟、失业和不平等。法国的弗朗索瓦·雷韦尔认为发展并不是简单的战利品的转移,而是新的财富的创造……[2]P18

不同专业学者对发展外延的认识也不同。英国苏塞克斯大学发展研究所主任达德里·西尔斯认为应从贫困、失业、不平等三方面衡量发展,如果这三者都从原有高度降下来,那么,毫无疑问,这个国家处于发展时期,反之,即使人均收入增加一倍,也不能称之为发展。印度经济学家苏·贾塔克对发展的理解强调国民收人的社会分配,认为必须考虑国民收人的分配,然后才能谈到关于发展的一般水平,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没有带来大部分人生活水平的改善,这只是增长,而不是发展。美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迈克尔·托达罗提出,发展除了包括经济和社会体制的重组和重整外,还包括收人增加和产品的丰富,也包括制度、社会和管理结构的习惯和信仰的基本变化。[3]P50

西方文明发展演进逻辑意义上的发展,经历了非现实性向现实性转变的过程,特别是具备现实性特征后,人们对发展的认识越来越趋向经济增长、财富增加、社会进步以及管理制度结构和信仰的变化。

(二)如何理解中国文明自信演进逻辑意义上的发展

1.发展初心定格于实现“人类解放”。中国文明自信演进逻辑的历史担当就在于它是致力于集体(共同体)的幸福的理想形式。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中国与西方均产生过关于“共同体”的思想火花。比如中国的“大同思想”和西方的“宗教共同体主义”等。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的“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4]P40也就是说,资本主义成为社会现实的同时也产生了社会主义思潮。在资本原始积累阶段,人们追求“至善形态”和“完美形式”的社会。在空想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侧重于“实业发展”的“和谐村”等“思想实验”。此外,社会上还出现了各式各样的人道主义流派的思想,这些“朴素的真理追求”,反映了人们对“人类共同幸福”的不懈追求。马克思主义明确把追求“人类解放”当成无产阶级的使命与担当,不是囿于各种狭隘的群体利益、地方利益,而是致力于“人类文明”。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分别在不同时机和场合提出或强调,中国要“为人类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特别是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在中国共产党人看来,“人类解放”反映了历史必然趋势和人们广泛期待的愿景。

2.发展动力来源于“西方文明”并超越“西方文明”。西方文明发展逻辑通过法制权威保证、催发和推动资本文明化。中国文明发展邏辑源于对社会主义内在动力机制的重新确立和建构。文明自信的力量不仅依赖实现现代化的可能性,而且还在于笃信科学社会主义的真理性,这也是马克思恩格斯反复研读政治经济学著作、对资本主义运行模式进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关键原因。更何况,中国文明发展逻辑使得中国的实力大大增强,要知道,没有实力,自信从何而来?相反,如果执拗于西方文明发展逻辑,将“人类理想”等同于静止的、孤立的个体自由与幸福,或者试图将其扩大到民族和国家富强,而忽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性和必要性,那将无法进一步挖掘发展的新动力。只有超越西方文明发展逻辑,才能挖掘和释放发展新动力,才能建立、完善、巩固中国文明自信演进话语体系,不断丰富人类社会发展道路选择。

3.发展目标在于建构“自由人联合体”。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发展最终目标是构建一个“自由人联合体”,在这个“自由人联合体”中,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资产阶级的发展孕育和发展了无产阶级,西方文明发展演进的过程中,产生了马克思主义,并逐步形成了文明自信逻辑。这意味着,从西方“现代文明”走出来的马克思主义已经完全超越了西方文明抽象“自由、平等、民主”之类的论证,着眼于现实自由和平等条件的革命。中国文明自信演进逻辑的发展目标显然超越了西方文明发展逻辑,中国文明自信演进逻辑的发展目标致力于个体“自由而全面”发展,在这样一个“自由而全面”的个体构成的美好社会中,个体和共同体具有互生性和共通性。

4.发展内容涵盖“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经济发展除了经济增长即社会总产品量的增加和收人的增长外,还包括经济结构的优化和经济质量的提升。政治发展既是发展中国家从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的过渡,又指所有人类政治共同体从传统政治到现代政治、从现代政治到未来政治的不断演进过程。文化发展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实现发展的动力实际上存在于文化之中,对发展战略及其实施方式的选择本身,从本质上讲,完全属于文化的范畴。社会发展是一个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等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的大系统,它是整个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运动和发展过程。生态发展是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它决定人类生活质量的重要条件,必然包含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内容。

5.发展途径遵循于“实事求是”实践原则。中国文明自信演进逻辑的实现,并非一味地高歌猛进、浪漫抒怀,而必须具有理性、实干和智慧。英国经济学家舒马赫认为,个人发财致富是推动现代经济和社会取得惊人成就的重要力量,但是,追求财富的欲望会使人们看不到真正的人生价值和生活意义。舒马赫的观点揭示了经济理性、经济欲望参与“现代文明”的内在悖论特征。鉴于此,中国文明自信演进逻辑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的实践原则,不被各种抽象、纯粹的思想原则所左右。正如邓小平曾对列宁的社会主义思想的评价所言,“列宁之所以是一个真正的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就在于他不是从书本里,而是从实际、逻辑、哲学思想、共产主义理想上找到革命道路。”[5]P292显然,实事求是既是列宁思想的实践原则,更是中国文明自信演进逻辑的一条基本原则。

二、文明演进机理:不同文明各具特色

人类社会的演进过程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而转移的历史过程。在东西方相互隔绝的时代,各自沿着自己的历史轨迹演进。在东西方交流畅通的时代,相互之间在有选择的交流中演进。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时代,因为东西方相互依存度越来越大,依然还是受到无法抗拒的惯性的影响,沿着各自的逻辑,依次展开。前景是摆脱惯性的束缚,统一于人类美好未来。

(一)西方文明发展演进逻辑展开的主要内涵

第一,依据是“改写世界历史”。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既创造了历史,又改写了历史。《共产党宣言》宣告了超越资本主义文明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全面、彻底地反省资本主义对于人类历史所具有的“超出之前全部历史总和”的伟大革命作用。马克思恩格斯也肯定了资产阶级革命作用。这个作用就是改写世界历史。[6]P106

前资本主义时期存在着亚述帝国、古罗马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等极其庞大的“帝国文明”形态,但这是一种基于狭隘的“观念和体制”构建出来的“自我复制”的文明形态,这些文明形态深受历史条件和地缘条件影响。《共产党宣言》指出,原封不动地保持旧的生产方式,却是过去的一切工业阶级生存的首要条件。[4]P30前资本主义文明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保持旧有的生产方式,进而保持帝国等级制和帝国权威,这是帝国文明最鲜明的特征。在现代文明的资本主义阶段,生产方式的不断变革必然导致社会状况的不停动荡。马克思恩格斯敏锐地发现,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因此,资产阶级在反对中世纪的封建主义和神学思想的过程中,把“资本主义文明”作为粉碎“旧世界”的强大“斗争武器”。也是在这样的斗争中,人们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待他们的生活地位和相互关系,正是基于对生活地位和相互关系的考察,人们发现,过去与之相适应的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逐渐消除了,新的关系没等到形成就变得陈旧了。在这个斗争中,一切等级的、固定的、神圣的东西都烟消云散。

在资本主义时代,资产阶级开辟了世界市场,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这样一来,在制造业上取得优势,就有可能彻底打破旧有狭隘、封闭的生产和生存状态,成为现实文明的“主人”。也正因为资本主义强大的生产力和世界市场机制,让整个世界按照“资本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新文明。在此过程中,资产阶级完成了“创始者”的神话,成为“世界历史”的改写者。

第二,缘由是“演绎财富梦想”。马克思主义考察人类阶级斗争后认为,过去一切阶级在争得统治之后,总是使整个社会服从于它们发财致富的条件,企图以此来巩固他们已经获得的生活地位。过去一切阶级取得政权,目的在于发财致富,以巩固已有的生活地位。西方文明发展逻辑的世俗根据就是获得财富、摆脱贫困、追求本阶级的幸福。西方文明发展逻辑力量和魅力,不仅在于宏观和抽象的逻辑论证,更在于财富梦想的实现。大众化、资本化的“致富欲”是推动国民财富能力迅速提升的根本动力,也是现代社会大多数人试图改变自身命运的最重要因素。于是,致力于“发财致富”已经成为个人和国家最重要、最持久的根据。甚至可以说,财富如何生成?财富被理解、被熟知和被广泛认可的过程,本身就是西方文明发展逻辑演进的世俗化过程。

西方文明发展现实状况也证明了财富梦想是其发展之缘由。比如:美国社会的高消费,西欧社会的高福利,就是建立在拥有财富基礎之上的病态现象,而且这样的社会还容易形成惯性思维,一旦财富无法满足既成事实的“高消费”“高福利”,社会就会出问题。一旦社会发展的新气息威胁到“高消费”“高福利”的现状,他们就会高度一致地群殴对手,将其所倡导的“平等、自由”当成一块遮羞布而已。再如,西方社会关于“高利贷”的相关讨论以及最终合法化,美国金融危机后对于金融系统的“放任”政策,其内在根据也是创造财富。又如,美国梦的重要特征是追逐财富日益成为一种普遍化的“社会现象”,财富欲望成为一种主流“文化符号”。以上事实证明,在整个社会都在追逐“财富梦想”的时候,“财富革命”“财富神话”“财富故事”被一再演绎和扩展开来,成为一种惯常的“大众心理”。西方文明发展逻辑所倡导的世界经济秩序都是致力于扩大他们的财富资本,维护和延续他们所倡导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价值观念。即使在遇到严重的生态灾难或人道危机时,精明的“财富梦想家们”也会将其转变为一种投资和竞争的“创新”领域,进而着力实现财富梦想。

第三,口号是“捍卫自由平等”。西方文明发展演进逻辑的道义基础是他们所宣扬的自由、平等为核心的“普世价值”。一般而言,启蒙主义运动高扬的“天赋人权”大旗是西方文明发展逻辑的“学术化”的论证,他们往往通过类似于“神学”的超验性词汇,来论证“人”的存在意义。殊不知,作为历史产物的“天赋人权”是资产阶级向封建主义斗争时扛起的大旗,随着历史的发展,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天赋人权”强调必须把“人”的自由、平等、博爱视为一种无须给予任何前提的存在理由时,“人”的位置被放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尊重人的内在价值超越任何国家的绝对概念,这背后隐藏着致命的逻辑缺陷,极其脆弱、充满变数的“个人价值”竟然超越“国家”这个庞然大物,这在世俗世界无论如何是不可能的。

如何弥补这个缺陷呢?西方文明发展演进逻辑借鉴或模仿颇具神学色彩或“形而上学”特征的各种形式,将“天赋人权”简称为“人权”,视为一种“天然道义”,始终占据“人类道义”和“文明发展”的制高点,任何人都不敢也不能质疑可能存在的问题。这就是西方文明发展演进逻辑将“天赋人权”视为普世价值,并将自身视为人权、国际法等方面的代表者和维护者的原因。而实际上,却从未真正实现自由平等。

第四,追求是“致力科学进步”。现代进步观念的创始者孔多塞在《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中比较清晰地展示了西方文明发展演进逻辑的进步观念。孔多塞将“六个观念”融合为一个“进步文明观念”,即:进步发生于一切领域,进步伸展于未来。[7]P176-205现实力量和抽象演绎均表明,人类的“进步观念”的最终确立,必须由强大的“理性和科学”来支撑。

从理性的视角分析,日本之所以脱亚入欧,就在于最终选择了欧洲的进步主义历史观,坚持以“西洋文明为标准”,并将其视为“世界通论”。[8]P9实际上,进步主义为世界构建了一个崭新的“时空结构”,而且该时空并非抽象的,而是通过强大的理性分析来加固、维持、创新和持续的。从科学的视角分析,可以用一个典型的知识案例予以说明。西方经济学通过科学主义学术范式,构建起一个与西方“现代文明”紧密关联、彼此匹配的学科体系,这是从科学的视角证明人类进步观念的确立。西方文明发展演进逻辑本身是一个有机体系,它依赖于资本主义的强大物质力量,同时又继承了其传统的“神学成分”和“优秀传统”,从而使人越来越从属于物质。

邓小平曾预言,如果中国的改革成功,它将为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和欠发达国家的发展提供一些经验。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成功意义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用事实宣告了“历史终结论”的破产,另一个是用成功宣告了“以西方制度模式为归宿的单线式历史观的破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了“四个自信”,这一重大理论创新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不仅在于经济发展,而且在于文化复兴,更在于发展模式的创新。

(二)中国文明自信演进逻辑展开的主要内涵

第一,文化自信是力量源泉。中国文明自信演进逻辑力量源于文化本身的特性。文化本身的复杂性、多样性、绵延性,决定了“文化自信”具有更加丰富、全面、持久和广泛的内涵,它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和一个政党对其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实践,体现了特定主体对自身文化活力的坚定信心。中国文明自信演进逻辑的道路选择、理论创新和制度构建,都是在传承历史文化传统,着力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上,逐步完善、内生进化的结果。只有从文化入手才可能得到更为宏大、更为深刻、更接地气、更具学术生命力的成果,才可能让这种文明演进逻辑彰显更深层次的文化厚重感和更为广泛的文化影响力。

中国文明自信演进逻辑的力量源于持续不断的文明形态。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继承和发展的根基所在。如果把这个根基丢失了,那将会切断民族的精神生命线。世界古代几大文明中,只有中国文明自有文字以来从未断流过,是世界上最古老且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形态,其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血脉源流。

中国文明自信演进的力量源于与西方文明的对比优势。当代西方文明发展已经造成社会资本与自然、资本与人自身之间的巨大对抗,西方文明发展演进逻辑已经越发显示出其范围和时代的局限性,绝非永恒、绝对和普遍之物。只有当全球社会普遍意识到现代西方文明本身所具有的“财富局限”时,基于资本神话的“文明发展”才可能有所消减和退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背后涵盖着鲜明的“文明自信”内涵,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运行的具体实现领域和展开方式,中国文明自信演进逻辑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时代使命”和“历史责任”。这也是中国人民经过多种对比之后作出的历史选择。

第二,理论自信是灵魂所在。灵魂在于高扬马克思主义旗帜。马克思主义源于那个时代又超越了那个时代,既是那个时代精神的精华又是整个人类精神的精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等一切成就的取得归因于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实现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目标的科学指南,因而是中国文明自信演进逻辑之灵魂所在。

灵魂在于坚守初心和宗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之所以能够立得住,根本原因就在于坚持了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是一种不同于西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价值观念和理论运动。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就会在“理论纷飞”的世界中陷人单纯的资本逻辑、市场逻辑,而遗忘了社会主义的最终发展目标,遗忘了人民性的普遍诉求,遗忘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宗旨,最终偏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必须始终牢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

灵魂在于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开放的理论,不同的时代面临不同的时代主题。新时代的时代主题就是坚持和发展怎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了回答这一时代课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无畏的理论勇气,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最突出的理论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基于这些异于西方资本主义的理论创新,可以肯定地判定,中国搞的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的什么主义。当然,党的十九大只是破了题,这一开放的理论体系还将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与完善。

第三,制度自信是根本保障。根本保障在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社会制度实际运行合理与否,并不能简单地将“个体生活”的好坏作为评判标准。西方现代文明的一个根本性缺陷就是简单地将“社会制度”还原为“个体制度”,而彻底地遗忘了社会属性。当代中国是一个有着近14亿人口的大国,中国共产党实现自己的执政理念与执政目标,面对的国际国内环境越来越复杂,肩负的繁重历史使命远超出现代西方选举类型政党。可以说,这个制度是对西方制度的超越。

根本保障在于对这个制度的坚持是人民的选择。选择改革开放,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大家的主意,人民的要求”,邓小平同志曾指出,“现在尽管出现了一些问题,我们心里是踏实的”。[5]P188为什么心里踏实?就是因为心里有底,这个底就是“人民的选择”。既然是人民的选择,党在执政过程中,就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就是要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执政目标,只在发挥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才能增强这个制度在广大发展中国家以及整个世界的影响力、吸引力和号召力。

根本保障在于對社会主义制度驰而不息的完善与改革。尽管现实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存在需要进一步完善与改革的空间,在与资本主义“制度话语权”的斗争中还存在着某些问题,但是,只要坚持走下去,善于总结党的建设规律、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运动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不断改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破除阻力,这个制度将越来越完善。

第四,道路自信是必然结果。这条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认识到,完全致力于当下的幸福生活而遗忘人类解放的崇高理想和未来使命,不是社会主义的本意;遗忘现实生活而致力于抽象的理想生活和美好观念,也不是社会主义的真意。理想趋向于现实的同时,现实也要趋向于理想,这是中国文明自信逻辑鲜明特征和突出内容。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判断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的什么主义”,[9]P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发展,充分显示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最鲜明的代表,是实现社会主义“人类文明使命”的“重要主体”和“关键力量”。

坚持这条道路是汲取了他人教训后的选择。20世纪90年代东欧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和前苏联的解体,并不是社会主义本身的失败,而恰恰是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导致的失败。列宁早就告诫过,“忙于临时应付,迁就眼前的事变和微小的政治变动’”[10]P7遗忘了改变资本主义时代的整体特点和时代诉求,终究是要失败的。欧洲一些打着社会主义旗号的国家、党派组织的失败就在于忙于短期和局部利益的取舍。反观中国,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共产党党就发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号召,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篇章。中国改革开放发展道路具有自我革命的主动性,而不是被逼无奈的被动选择。

这条道路的坚持彰显了卓越的世界意义。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无疑是通过民族国家的形式得以实现,但社会主义事业的实现或者完成,则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参与。如果不能超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世界性、文明性,仅仅偏安于一隅之地,那么,所谓的社会主义也仅仅徒有虚名而已。因此,“道路自信”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自信”的实践写照,承担着学习世界一切优秀成果、面向世界、走向世界、引领世界,并将自身“成为世界”的文明使命和文明担当意义。

西方文明发展演进逻辑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受到西方历史条件、地缘条件和文化传统的影响。中国文明自信演进逻辑也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也受到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和地缘条件的影响。二者不是天然对立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演进的逻辑展开。

三、文明演进归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西方文明发展演进逻辑最终将归宿何处?西方文明发展演进逻辑没有给出明确的回答。按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人类社会发展总是螺旋式向前的。姑且认为西方文明发展演进逻辑的归宿是人类走向现代化,姑且认为西方文明发展演进逻辑也是构建人类美好家园。

中国文明自信演进逻辑对人类美好家园的前景预期有明确的目标,那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成为中国倡导和引领新型国际关系的一面鲜艳旗帜,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纵观世界发展大势,顺应历史变革潮流,借鉴国际关系发展创造的理论成果。

“共同体”并不是一个新的学术概念和政治术语。在西方,从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近代德国的康德、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都曾经论述过“共同体”的问题。马克思在憧憬人类社会发展前景时,也使用过“共同体”的概念。世界进入近现代发展阶段后,“共同体”这一概念在国际关系领域被广泛使用。例如欧洲共同体、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中非国家经济共同体等等。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源于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思考。人类社会发展虽然存在多种发展路径,尽管各个国家往往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但归根结底是命运相关、休戚与共的整体。人类文明尽管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和矛盾,常常出现对立和冲突,但本质上是彼此牵连、无法分离和互通互鉴的。各国人民早已在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领域,建立起相互影响和彼此倚重的密切联系的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源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现代政治文明的养分和精华。从古代先哲孔子的“天下大同”,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天下为公”的济世情怀,到“环球同此凉热”的伟大抱负,中华民族“亲仁善邻”“讲信修睦”“和舟共济”“患难与共”的美好理念是一脉相通的。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上述所有思想主张的继承、创新和发展。

无论是西方文明发展演进逻辑所展示的人类走向现代化前景,还是中国文明自信演进逻辑所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二者统一于建设人类社会美好家园,作为两种最宏大的文明演进逻辑,绝非意识形态之争,而是一个涉及“人类文明大道”的科学判断和价值选择的问题。

西方主流观点认为,发展中国家要完成现代化,只有选择搞市场经济,复制资本主义制度才能实现。并且二战结束后,发展中国家大多按照西方文明發展演进逻辑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但实际效果却很不理想。中国文明自信演进逻辑解决了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的两大难题:一是发展理念创新问题。即:发展不只是经济增长,还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全面发展,避免了很多发展中国家出现的有增长而无发展的问题;二是解决了如何在全球化进程中坚持独立自主的问题。西方文明发展演进逻辑并非人类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唯一选择,中国文明自信演进逻辑也可以实现人类社会的现化化。

中国文明自信演进逻辑无意于挑战西方文明发展演进逻辑,但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必须也应该给人们选择路径的权利和机会。两条逻辑展开线索最终归依于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发展的前景是什么?前景是人类美好家园。至于“美好”的内涵,西方文明发展演进逻辑与中国文明自信演进逻辑各有期待。作为新兴发展中大国,中国提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文明对比的角度看,就是在“四个自信”的逻辑展开中期望构建文明演进的话语体系,以促进入类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林.科学发展观的人本主义解读[J].哈尔滨:黑龙江社会科学,2009(3).

[2][印)苏·贾塔克.发展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3][美]迈克尔·P·托达罗.经济发展与第三世界[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

[4]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李振.论“四个自信”的“文明逻辑”[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2).

[7][法]孔多塞.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书店,1998.

[8][日]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0]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作者:吴传毅 金庭碧

第2篇:坚持“四个自信” 实现中国梦

《将改革进行到底》、《辉煌中国》、《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等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大型专题纪录片,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纪实,全景展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真实展示了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生动实践和巨大成就,更加增强了我们对在党的领导下,我国人民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中国梦内涵丰富,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简洁、最通俗、最形象的理论概括和总结,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内在统一。

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道路决定命运,道路引领未来。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评价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是否正确,首先要看这条发展道路是否适合本国国情,是否符合时代发展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因而成功谱写了“中国故事”,造就了“中国奇迹”。

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程度。理论一旦掌握群众,就会化为推动实践的强大力量。实现中国梦,需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民。一个拥有8800万党员的大党,拥有13亿人口、56个民族的发展中大国,只有坚持科学理论指导,才会有正确的行动指南和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才能够做到思想统

一、步调一致。“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理论自信与理论创新的关系,要自觉坚持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时刻关注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根据新鲜实践经验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在解答时代课题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制度是成就事业的根本保证。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各行其道不能谱写美丽的乐章。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社会制度,既是由这个国家的国情和性质所决定,也是由这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所决定。坚定制度自信,必须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坚持从严治党,解决发展中出现的人民群众所关心的突出问题,如腐败问题,贫富分化问题,住房、上学、就业、医疗等民生问题。只有构建起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

2 效的制度体系,才能确保每个人都能够充分地发挥聪明才智,使每一个人都能够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的中国力量。

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没有灵魂的民族不可能崛起。如果说,经济发展改变的是一个国家的外在面貌,那么文化繁荣则育化了一个民族的脊梁风骨。而核心价值观又是文化的灵魂与核心。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社会就缺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一个国家就缺乏凝神聚力的思想共识,一个民族就缺乏有力的精神支撑。在当下,在各种价值观的激荡与碰撞中,我们要牢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有广泛的价值共识和共同的价值追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只有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强筋壮骨”,防止精神缺钙,确立起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才能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形成共同理想信念、基本道德规范,汇聚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

作为一名党员,一名食品药品检验工作者,我们要增强四个自信,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对广东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以饱满的热情,发挥党员

3 的先锋模范作用,投入到食品药品安全检验工作中,为迎接十九大的胜利召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国梦,积极贡献力量。

2017年10月13日

第3篇:坚定四个自信 为实现中国梦不懈奋斗

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强调,“全党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这是总书记站在举旗定向的高度,再次强调牢固树立“四个自信”的重要要求。而十九大的召开,标志着我国已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开始,我们广大党员干部更要满怀信心,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懈奋斗。

当代中国,存在着各种矛盾及问题,有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够自信、不够坚定的;也有我们人民自身对美好生活向往,迫切需要提高生活品质的;还有举西方民主大旗,对中国发展道路提出异议的。种种矛盾及问题,都需要“四个自信”提供精神动力。

首先,在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还存在着思想不够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不够自信等问题。坚定四个自信能使犹豫者坚定,自卑者自信。其次,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美好生活的需要不再仅仅是物质生活方面需要,更需要四个自信带动提升物质文化生活质量。最后,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我们更加需要坚定四个自信,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中国自己的路,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一、以道路自信为风帆,为实现中国梦指引方向。

过去90多年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和人民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探索出来的。从中国共产党到新中国的成立、从改革开放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卓越不凡的成绩向世人证明,坚定道路自信对于国家的发展起到根本和决定性的作用。

道路自信源于坚定信仰,也源于伟大成就。如果没有坚定信仰,对道路正确与否的质疑声就会泛起,走“老路”的危险就会增加;而如果没有实际成就,道路自信的基础也就不会牢固,走“歪路”的可能就会增加。因此,我们需要坚定道路自信,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道路自信为风帆,为实现中国梦指引方向。

二、以理论自信为双桨,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动力。

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不断丰富的过程,也是不断指导我们坚持走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

在坚持走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理论自信为道路自信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使我们更加坚定道路自信,同时也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动力。

三、以制度自信为保障,为实现中国梦保驾护航。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它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完善的制度是国家发展的坚实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植根于我国的文化传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体系。历史经验和实践依据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适合中国的国情和发展需要,我们只有坚持制度自信,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才能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国梦保驾护航。

四、以文化自信为助力,为实现中国梦增光添彩。

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以文化人润无声,以文惠民如春雨。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再仅仅是物质生活方面需要,还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以文聚力谋发展,以文兴业果满枝。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近年来,国家充分挖掘整合资源,将中国传统文化品牌推广到世界各地,塑造极具特色的中国文化产业,带动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就业和社会的繁荣稳定,为实现中国梦增光添彩。

五、坚定四个自信,为实现中国梦不懈奋斗。

以道路自信为帆,理论自信为桨,同时制度自信作保障,文化自信为助力,为实现中国梦不懈奋斗。“四个自信”阐明了我们今后更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为全人类的发展贡献我们自己的力量。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我们只有坚定四个自信,以其巨大感召力增强全民族的凝聚力、自豪感,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和更加积极的奋斗姿态迎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时继续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坚定不移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第4篇:坚定“四个自信”与提供“中国方案”

坚定“四个自信”与提供“中国方案”

作者:汪宗田 《光明日报》( 2016年12月20日 16版)

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这一论述内涵丰富,意蕴深刻,充满自信和担当,为我们深刻理解坚定“四个自信”与提供中国方案之间的内在关联提供了指导和遵循。

坚定道路自信,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实践途径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自古以来,人类孜孜以求美好社会制度,从“理想国”到共产主义早期实践的巴黎公社,再到苏联社会主义的实践,充满了苦难辉煌。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艰辛探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尝试各种方案,均以失败告终。直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人民才在党的领导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走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断改革开放,终于找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世界上没有统一的现代化道路,只有适合自己的道路,适合的就是最好的。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西方现代化道路是唯一正确的道路。然而,一些发展中国家照搬西方现代化道路纷纷宣告失败。中国过去30多年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却更加成功的现代化之路,并取得巨大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开启了多元化发展道路的时代,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探索,为全世界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发展道路。

历史和实践雄辩地证明,西方现代化道路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世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符合中国国情,指引中国人民走向繁荣富强,增进人民的福祉,为破解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

坚定理论自信,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科学指南

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需要科学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和严密科学的逻辑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为人类进步、社会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尝试过各种思想理论,无论改良主义、自由主义,还是民主主义,都没有找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中国人民经过激烈斗争,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改造中国的指南,最终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人民实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中国人民改革开放,取得了人类历史上伟大奇迹,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科学正确的理论,为当代中国指出正确的发展道路和方向。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不断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科学指南。

坚定制度自信,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参考借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探索美好社会制度的伟大成果。这一制度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经验智慧的结晶;凝结了马克思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人类思想精华;是当代中国立足国情、继承传统、人民至上、包容互鉴、求同存异的最新成果。这一制度经历了实践检验,显示出巨大优势,随着时间推移,它独特的世界性价值正赢得越来越多世人的认可。

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虽然曾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但也充满弊端。资本主义制度甫一建立,就被认为是永恒不变的“千年王国”、人类社会制度的“终结者”。然而,“永恒论”“历史终结论”都经不起历史和现实的审判。资本主义来到人间伴随着征服、奴役、掠夺和杀戮,给世界人民带来深重苦难,资本主义的周期性经济危机让世界屡屡吞下苦果。近些年,一些发展中国家照搬“西方自由民主制度”纷告失败,西方传统工业化道路导致日益严重的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第三波“民主化浪潮”国家的政治混乱与发展停滞,“占领华尔街”“民主之春”和“英国脱欧公投”等运动中西方民众对其民主制度的质疑和批判。历史和现实表明,西方自由民主制度并不完美,也绝不是人类社会制度的终结者。“历史没有终结,历史也不可能被终结。”

历史和现实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不仅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保障,也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可供参考借鉴。

坚定文化自信,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智慧

任何时代的社会制度,都与过往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联系,其产生发展都以前人积累为前提。探索美好社会制度不可能脱离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文化传统,如果罔顾这一规律和事实,照搬他国制度,必然事与愿违,甚至一败涂地。西方自由民主制度基于基督教文明与资本主义精神。如果不顾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和国情,照搬照抄西方自由民主制度,显然是行不通的。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治国建制的思想智慧,代代传承和创新。譬如,从“以人为本”“民惟邦本”,到“群众路线”“人民至上”的治国理念;从“儒法并用”“德刑相辅”,到“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治理思想;从“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到“包容互鉴”“求同存异”的东方智慧;从“天人合一”“和谐共生”,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从“止戈为武”“协和万邦”,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和平思想;从“天下一家”“天下大同”,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社会理想;从“顺应天时,除旧布新”,到“改革创新”的思想;从“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平等互信”“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处世之道。这些都为探索更好的社会制度提供思想智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又吸收了西方先进文化的养分,还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因此,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努力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智慧,延续文化血脉,萃取人类思想精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智慧。

总之,我们必须坚定“四个自信”,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途径,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行动指南,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根本保障,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土壤与基础,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5篇:中国梦源于三个自信

2月27日上午,中国首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成功驻泊位于青岛的国内首座航母军港,标志着我航母军港已具靠泊保障能力……回想歼-15战机在“辽宁舰”顺利进行起降飞行训练,我航母平台和飞机技术性能得到充分验证,英雄航天员景海鹏漫步太空,北斗卫星顺利组网导航,歼-20隐形战机一飞冲天,我海军舰队远赴亚丁湾护航,联合海监、渔政船执法黄岩岛、钓鱼岛,无不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所应有的军事自信。可是,这一切仅仅只是军事自信吗?不,它彰显的是中国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更是全体中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自信!

建国后,在极端困难的历史条件下,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了“不受人家欺负”,下定决心要搞出“争气弹”。千百万名科技工作者在全国人民的支持下,靠着顽强意志和冲天干劲,先后研制出了“两弹一星”与核潜艇,从而奠定了中国军事大国的战略地位。进入新世纪后,面对西方发达国家对我们军事技术的重重封锁和壁垒,中国实现了包括新型战机在内的一系列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我军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实现了自主式、跨越式的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强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建设,着力提高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可以预见,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将会迎

来新的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中国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中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每向前推进一步,中国人民解放军就多一分遏制战争维护和平的力量。这些来自什么?来自“三个自信”!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各项建设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农村综合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现代市场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健全,财税、金融、价格、科技、教育、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事业单位等改革稳步推进。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进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二位”(援引十八大报告)。这些来自什么?还是来自“三个自信”!

因为自信,我们意气风发;因为自信,我们奋力前行!“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十八大报告中这一段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话语,振奋着全体中华儿女的心,指引着我们奋勇向前实现中国梦!

第6篇:文化自信承载中国梦

2011级思想政治教育 吴雅玲 2011060107 2012年11月29日,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提出了“中国梦”的概念 。他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奏响的时代最强音,成为中国发展进步的高昂主旋律。2013年3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为13亿中国人再绘“中国梦” ,这一最新阐释,第一次明确个体梦想、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指归。“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中国梦”是共同享有追求幸福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由此可见,“中国梦”不单是一个经济腾飞、科技进步之梦,而更是一个由文化自信承载的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之梦;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文化复兴和文化自信的支撑和保障。

充分认识文化自信的基本内涵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一种基于理性认识上的精神成熟度表现。它既可以表现为对先进文化或优秀文化中的有利因素为已所用,又不用担心在进行这种文化交流时会被对方“吞噬”。同时它也可以表现为大胆地推介和宣扬自己的文化,并注意认真研究其他文化的内在发展需求,以使自己所推介的文化要素正好契合对方发展的文化需求。由此可见,文化的自信不是一厢情愿地向别人宣传自己的文化如何优秀,也不是抱着已有的传统不放手,而是在合理的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的需要发展文化,为其增添新的因素,不断丰富文化的内涵。高度的文化自信能把我们文化中好的东西传达到其他异文化当中去,也能让我们充满自信地去学习别国文化中的精髓,拥有“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只有对自己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

充分把握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现象:与我国在国际上的经济、政治乃至军事地位相比,文化的发展水平、规模和速度,影响力和感召力,都与中国的大国地位很不匹配。除此之外,当说起我国改革开放的经济成就时我们可以很

自豪地说我们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但提到我国的文化以及国在当代世界文化总体格局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时,就会感到底气不足,信心不足而只能搬出中国古代的文化和文明。当然这些是我们文化积淀下的瑰宝,但人们也不免疑惑:20世纪以来中国文化的身影在哪里?

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竞争日益激烈,然而正走在强国之路上的中国,对作为立国之本的文化还有不少的犹疑和忽视。鉴于此,中共继十七届六中全会以后,在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继续要求,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在这样的背景下,充分认识和把握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推进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

一、增强文化自信,有利于全面形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文化理念和文化精神。在当今的中国社会充斥着一些不好的思想和观念,比如崇洋媚外的思想,他们总想着外国的月亮要比中国的圆而对中国的民族文化不屑一顾。这种思想观念的存在必然会阻碍我国文化强国的建设。增强本国文化的文化自信,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从而引导社会价值理念的形成,也有利于全面形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文化理念和文化精神。

二、增强文化自信,有利于切实导引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文化行为和文化追求。作为个人的文化行为和文化追求外在是不能强制的也就是说我们独立的个体行为和追求 可以是不同的,但当我们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总体时,我们的文化行为和文化追求是可以加以引导的。增强文化自信在形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文化理念和文化精神的同时就对我们的文化行为和文化追求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也就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汇聚浩气磅礴的正能量,有利于增强“中国梦”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三、增强文化自信,有利于持续强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文化动力和文化杠杆。胡锦涛总书记7.23重要讲话时说,“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和“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但如果我们缺乏文化自信这一重要的文化动力和文化杠杆,即使再优厚的经济物质条件也难以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就缺少原动力。

充分掌握文化自信的提高途径

文化自信意味着一个国家和民族有其根本的文化立场、文化价值和文化态度,在这样的基础上,文化的大繁荣才能真正扎根入土,不会成为海市蜃楼。

一、 增强文化自信,要找准中国文化的定位

首先,中国文化体现为它的完整的连续性。中国历史纪年表自公元前841年,周共和元年起,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近3000年的历史有序记载表明,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我国是唯一不间断以文字记录历史流年的国家。随着社会历史的更替,古代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我国的文明的依旧保存至今,而其他的三大文明古国则随着历史的演进而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其次,中国文化体现在它的包容性。众所周知,我国是全球民族最众多的国家。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论各民族有着如何独特的文字语言和习俗,不论它曾有过的或长或短的争斗、分裂时期。但从总体上来看,我们的民族大家庭分短合长、同多异少,求同存异,并同归属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体系之中。汉族和个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合,创造了属于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华文化,由此也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文化积淀和宝藏。除此之外,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还体现在对待外来文化发面。在对来外来文化方面,中国采取的一贯态度就是兼容并蓄,求同存异,取长补短,互利共赢。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中国积极吸取了外国的优秀文化成果来充实和发展自身,中国文化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最后,中国文化还体现在它的先驱性。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古代中国在发明创造上具有首创性和先驱性。这主要体现在,中国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如中国的四大发明,天文等,有的发明创造甚至还比其他国家在上好几百年。然而近代中国的闭关锁国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现在奋起直追,继续发扬其先驱性。

找准中国文化的定位,必然会使每一个中国人为此肃然起敬,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而这种情感则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和先决条件。在文化自信的引导之下,必然也会产生加强文化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感。

二、 增强文化自信,要对中华文化传统有着清醒而理性的认识和觉悟。 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都有其既有的传统、固有的根本。抛弃自己的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就会丧失自身的文化特质。对我们中国来说,文化的传统和根本又是什么呢?就是中国数千年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近代以来积

累的革命文化,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和丰富着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些文化,植根于中国土壤,洋溢着中国气派,体现着中国价值,引领着中国方向。任何对中国自身创造和积累的文化传统肆意颠覆、一味丑化的言行,都是一种粗暴的亵渎。那么是不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就是完美无缺的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是世界所公认的,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基石。但是中华文明也具有其糟粕,如各类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这就要求我们正确地认识和看待我们的中华文化传统。一方面,我们不能舍弃我们的既有的传统和固有的根本;另一方面,我们要客观理性地认识中华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三、 增强文化自信,要深刻认识我们党在文化建设上取得的巨大成就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果,它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也为先进文化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我们党从一诞生就举起了马克思主义这面旗帜,并在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两大理论成果,成为指引中国文化前进的根本指针。由此可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们党在文化建设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了增强文化自信,我们应当深刻认识我们党在文化建设上取得的这些成就并以此为指导引领文化建设,这样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文化中,辨析主流和支流、区分先进与落后、划清积极与消极,抵御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影响,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四、增强文化自信,要求我们海纳百川,博采众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是生活在真空里的,它必然要面对世界上多种多样的文化竞争。面对世界文化大潮,正确的态度是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世界上不同的文化形态都是人类共同的财富,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因此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回顾我们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如果自我封闭、盲目排外、闭关锁国,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甚至致使国家走向消亡。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西方一些国家企图对我国实行文化渗透,企图颠覆我们的社会主义性质,鉴于此我们要警惕西方国家的文化渗透行为。因而在对待外来文化上我们不能囫囵吞枣、照单全收,更不能李代桃僵、全盘西化。

五、文化自信要求我们推陈出新,勇于探索

文化自信还要求我们推陈出新,勇于探索。时代在飞速的变化和发展,因而为了紧跟上时代的步伐和潮流就要求我们不能固步自封,得过且过,不求上进和害怕改变。对于我们现代的文化我们要大力的发展和进行积极地探索,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应该遵循 “一切妨碍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文化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文化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的原则,从而更好地发展文化,使文化充满活力和生命力。

六、增强文化自信,离不开文化建设实践

增强文化自信,不是坐而论道,文化自信能够促进文化建设,同样的文化建设实践也能够不断增强我们民族的文化自信。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是铸造中华民族精神支柱的工作;加强科技教育、哲学社会科学的建设,这是文化硬核建设,对文化的长远发展有重要作用;加强社会思想文化建设,包括新闻出版、电影电视、网络信息等,这是文化软体的建设,决定着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要加强大众文化建设,这是活生生的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建设,决定着社会风尚的走向等等。这在最终的意义上决定着中华文化的复兴和文化强国目标的实现。

总之,努力增强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国梦迫切需要。通过不断提升文化自信,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华文化的发展前景将是非常广阔、大有可为的,“中国梦”的实现也是指日可待的,但我们也必须明白,文化建设是在精神领域搞建设,与建楼、修路是不一样的,需要长时间的积聚,所以中华文化的复兴还任重道远,“中国梦”的实现还需要我们全体中华儿女坚持不懈的努力。

近百年前罗素先生曾经这样期待:“到目前为止我只有一个结论:中华民族是全世界最富忍耐力的,当其他的民族只顾及到数十年的近忧之时,中国则已想到几个世纪之后的远虑。它坚不可摧,经得起等待。 ”我相信,近百年后,“中国梦” ,文化强国之梦,更应经得起期待!

第7篇:实现中国梦必须坚定“三个自信”

——深入学习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论述

总书记多次强调,“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这就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指明了方向。

一、坚定道路自信,为实现中国梦指明前进方向

正确的发展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习近平同志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后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今年的全国人大会议闭幕会上,习近平同志再次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社会主义在各国的实践千差万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是传统的,也不是外来的,更不是西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中国国情,遵循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开辟的道路。3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受了各种风险和考验。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时,在亚洲金融风暴、国际金融危机、欧洲债务危机以及中东乱局中,一些国家陷入严重困境,但中国都化险为夷并且发展得更好。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存在不确定性,有的国家政治和社会走向也出现不确定性,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影响力日益显现。正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所言,中国的发展模式,无论对中国自己还是对世界其他国家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头连接着国情,一头连接着梦想;承载着过去,承载着未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方位的,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和指向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根本一致。中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越走越宽广,越走越自信。只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梦就一定会实现。

二、坚定理论自信,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

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鲜明特征和根本优势。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正确理论,是中国共产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实现中国梦,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30多年成功实践的理论结晶。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同志提出和深刻阐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着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的重要战略思想。这一重要战略思想,是党和国家面向未来的政治宣言,已经成为激励中华儿女团结奋进、开辟未来的一面精神旗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现了中国创造,构建了中国话语,比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根本任务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论,等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崭新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上与时俱进,实现了新的历史性飞跃,创造了世人惊叹的中国奇迹。面对一系列严峻挑战和重大困难,我们都成功应对、化危为机、开创新局,根本就在于坚定理论自信,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只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梦就一定会实现。

三.坚定制度自信,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强保障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成果,经过长期探索实践,最终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人民掌握自己命运、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强保障。坚强保障体现在: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随着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人民的各项权益得到充分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得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也得到了国际上的广泛认同。

当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在不断完善。我们坚定制度自信,既毫不动摇坚持又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更系统完备、更成熟定型、更行之有效的制度保障。

“长风破浪会有时。”中华民族对美好的明天充满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我们就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上一篇:残疾人工作会议讲话下一篇:苏教版九下语文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