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活着

2022-09-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读后感活着

活着...——《活着》读后感

活着…

———《活着》读后感 看了电影《活着》,我已经陶醉在这部电影。于是我便买了本原著《活着》。

每当夜幕降临,我便会翻阅此书,沉静在寂静的夜晚,遨游在书中,慢慢品读,如溪流潺潺不息。不知多少次被震撼,被感动。《活着》的生命是多么地艰难,曲折,辛酸。

作者余华这样解释“活着”: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所以《活着》的主人公徐福贵在谈到死去的亲人的时候,“眼睛里流出了奇妙的神色,分不清是悲伤,还是欣慰。”徐福贵活着,好像就是为了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个死去。在这出关于残亡的戏剧上演之前,他夜以继日地吃喝嫖赌,终于在一夜之间由阔少爷变成一文不名的穷光蛋,而他的父亲,在亲手处理掉所有的田产之后,死于由老宅迁到茅屋的当天。破败前的少爷不懂得伤心而破败后的福贵没资格伤心,因为他已经成了佃农,佃种着曾经属于自己的五亩田地。此后的日子里,他亲手埋葬了自己的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和年仅7岁的外孙苦根。他身边的人一个个死去了,而他却没有这种“幸运”,他只能活着,因为这是他的命运,一头牛在犁完所有该犁的地之前,一个人在挑足他应挑的担子之前,上天是不会让他的生命提前逃离的。在失去了其他的亲人之后,福贵与苦根相依为命,他们共同的心愿就是攒钱买一头牛。钱终于攒够的时候,苦根却已经死了。福贵一人买回了牛。那本来是一头正要被宰杀的濒死的老牛,它已经干了很多活受了很多罪,就算不杀它恐怕也活不长了,但是,因为不愿看着老牛在哭,早已不再会哭的福贵买下了它。起个名字也叫福贵。一过10年,“两个老不死的”———徐福贵和老牛福贵———居然都没有死,他们活着。福贵赶着福贵去犁田,在吆喝福贵的时候嘴里也喊着所有死去亲人的名字,好像他们也都是些驾着轭正在埋头犁田的牛。

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个被播种的苦难都会成长为一个希望。他们就是我们自己的驭手,不管身上承受着什么,不管脖子上套着什么,不管肩上负载着什么。

人活着为了什么?人活着不为什么,只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而世上却有成千上万的人始终不明白,他们总以为活着只是为了幸福,只为了爱情,只为了养家,只为了金钱,只为了做官,只为了

别人。当他们达不到目的时就跑去结束自己的生命。

有些人觉得自己的命不好,自己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对自己前途不怀有任何希望,于是他们也选择了在这个世界上消失。

亦有些人,在碰到丁点儿大的困难时,选择了后退,后来他们觉得退缩也不是解决方法时,于是他们也与世界说了声再见,然后挥手而去了。

《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与此同时,《活着》还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那句老话: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压,它没有断。《活着》还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讲述了绝望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而活着。

余华的《活着》一书读完,值得令人深思。在当今社会不知多少人为了琐事而轻生,漠视生命之光。难道他们与福贵遭遇着同样的不幸或者更残忍的命运?难道他们不会为了解决这些琐事而坚强的活着吗?解放初期大跃进及三年天灾着实让当时的人困苦不堪。砸了自家的铁锅等铁器为了国家壮大,而后又进行错误的炼钢法。家中没有铁锅既而不能煮饭,从而都吃起了大锅饭。不久便支撑不住,又遇天灾,于是又各吃各的了,生活每况愈下。起初喝粥,往后些挖野菜,再者吃树皮,最终被活活饿死。然而代表当时广大农民群众的福贵却没有反抗而是顺从,真为他们“怒其不幸,哀其不争。”

余华想告诉读者: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有一丝孤零零的意味。

第2篇:《活着》读后感——《依然活着》

依然活着

─余华《活着》读后感

有一条路叫做人生,有一种状态叫做活着。活着的人们跋涉在人生的路上,经历悲喜,体验酸甜苦辣,感受快乐与忧伤。总会选择一种方式释放隐藏心中的情感─那无可抑制的孤独寂寞、那痛失美好的深沉忧郁。读书,沉浸于文字的海洋,遨游与想象的世界─无疑是最好的方式之一。

不同于其他方式,读书是一种极其个体的行为。在读的过程中,我们会被故事所吸引打动,把作品中的故事移情于现实,甚至有时无法从中挣脱出来:为人物的悲欢离合而喜怒哀乐。余华的《活着》即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之一。

故事没有宏大的场面,只有江南淡淡的稻香充盈纸上,同时,还有淡淡的快乐与哀伤。但也许这些都只是表象。当我们被年老的富贵平静的语气所吸引,当我们在文字中目睹他一个又一个亲人、朋友相继离他而去,那淡淡的哀伤却越来越浓,浓得让人有些压抑,当这种压抑浓重到一定程度时,我们的泪水便冲破情感的堤岸,随着悲伤泛滥。理智的人流下的是同情的泪,而感性的人则把自己当成了富贵,在潜意识里为富贵也为真的自己流泪。因为活着的人早晚会离去,离去的人却永远不会归来,只有在记忆和梦中才会找寻到一丝痕迹。 父亲、母亲、儿子有庆、妻子家珍、女儿凤霞、女婿二喜、外孙苦根、朋友春生、半朋不友的龙二,关于这些人的死亡,作者用的是近似于“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没有号啕大哭,没有肝肠寸断,却让我

们为之巨恸。尽管亲人已经离去,但那亲情依旧温暖富贵与我们。 曾经熟悉的面孔,曾经感知的体温,曾经亲切的嘘寒问暖,所有这些都已遥远,只有富贵还在孤单的活着,为苦难活着,为死亡活着。难道活着只是忍受苦难,等待死亡吗?于是我们在几次流泪后,会自然地进入一种思考的状态,思考生存的意义。

尘世所有的苦难,活着的人必须承受,在命运面前,我们只有一个选择─忍耐,忍耐永久的孤独,忍耐接踵而至的不幸,甚至是死亡。 《活着》并没有告诉我们应该怎麽活着,只是在隐约地说要好好活着,我们只能等待被时间和命运的遗弃,而没有权利抛弃生命。

读《活着》,会获得身心对人生的震撼,会对命运产生一种无力的感叹。也许活着的轨迹,在我们还未存在于这人世之前已然划定。从遥远的远古到今天、此刻,尽管沧海桑田多次变换,但远方来的风依然还在细细的吹,我们能改变的只有活着的态度,因为我们依然活着。

写到这里,我发现只能用海子的诗作为结尾:

在这个世界上

该得到的尚未得到

该丧失的早已丧失

2007年4月12日

第3篇:平凡的活着--《活着》读后感

平凡的活着

活着是一种幸福也是一种煎熬。------《活着》读后感 这部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法,用一种朴素的民间语言风格,直白并客观的话语娓娓叙说富贵老人并不平常的一生。作为叙述人的“我”是一个去民间搜集民间歌谣的游民,在这期间听说了有关富贵的一生。

故事的主人公福贵是一个嗜赌如命的纨绔子弟,把家底儿全输光了,老爹也气死了,怀孕的妻子家珍带着女儿凤霞离家出走,一年之后又带着新生的儿子有庆回来了。福贵从此洗心革面,和同村的春生一起操起了皮影戏的营生,却被国民党军队拉了壮丁,后来又糊里糊涂的当了共产党的俘虏。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平安回到家中,母亲却已去逝,女儿凤霞也因生病变哑了。一家人继续过着清贫而又幸福的日子。在“大跃进”中当上区长的春生不慎开车撞死了有庆,一家人伤痛欲绝。后来凤霞认识了忠厚老实的二喜,两人喜结良缘。然而不幸总是不肯放过福贵一家。不久凤霞生下一子,自己却因难产而死。„„到后来,剩下“活着”的只有老人福贵和老牛福贵。

富贵经历了人生最大的痛苦,当他看着亲人离自己而去的时候,心底那时就想在被刀割般的痛,割得很深,痛在全身,鲜血都流出来了„„但他却奇迹般的挺了过来,依然乐观豁达的面对人生。到风烛残年之时,依旧牵着一头老牛做伴过日子。

富贵为享受而活着,为希望而活着,为亏欠而活着,也为责任而活着。而如今,他失去了所有活着的理由,只剩下他一个人,又为什么而活呢?

为了自己!生命是自己的,活着是对自己的责任!

而世界上却有成千上的人始终不明白,他们以为活着只是为了爱情,只为了养家,只为了金钱,只为了权力,只为了别人。当他们达不到目的,对前途不抱任何希望的时候,他们选择了在这个世界上消失。

想起当初的自己,曾想过自杀,自杀,现在一想,咳!一个多么惊心动魄的词语。小时候擦玻璃,三楼走廊的玻璃,我几乎整个身体都在窗外了,只有一双手还死死地握着里面的窗栏。也曾一度在穿马路的时候,不走人行道,不看红绿灯,不在乎来往的车辆。与其说,我喜欢刺激,喜欢来往车辆在我面前刹车的感觉,倒不如说,我不在乎我的生命。

“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个被播种的苦难都会长成为一个希望,他们就是我们的双手。不管身上承受着什么,不管脖子上套着什么,不管肩膀上负载着什么。”所以活着是一种幸福也是一种煎熬!但不管怎样,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宝贵的!我们要像富贵一样,不管发生什么,都要坚强的活着!

现在我不再轻生,我知道活着为了自己!生命是自己的,活着是对自己的责任!

平凡的世界里却处处都是不平凡,不平凡的精神,不平凡的人,不平凡的爱情。-------关于《平凡的世界》

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达当代城市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的交织在一起,深刻的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平凡的世界》,告诉我的就是些平凡的道理,也就是我看了并不陌生也不觉得新奇的道理。。但是,那些越是平凡的道理,就越容易被我们忽略和不屑。

世界之所以会存在一些悲哀,是因为我们往往会无视那些宝贵的东西,直到失去了才知道自己的愚蠢,却继续无视着另外一些东西。很多道理,就是需要不断的重复,才有可能进入人们的内心。

小说以全景式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西北农村的生活风貌,看似极其琐碎的生活却是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生活的基本方式,在这样的朴素风格下给每位读者留下对生活的入微思考,去扣问每一位的心灵,从而理解生活的真谛。生活带给我们的究竟是什么呢?

生活的苦难充斥着大多数人的一生,而快乐似乎只是转瞬即逝的,命运给予每个人深刻的教训,而生活的价值又在哪里呢?小说中的年轻一辈给我们诠释了生活的真正意义。孙少安作为家里的老大必然担负起支撑甚至振兴整个家族的责任。他的童年和少年时困苦的,生活的拮据与勤恳是他最美好的品德。虽然没有继续读书,没有能够在更广阔的天地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少安却始终在这片他既爱又恨的土地上辛勤的劳作着。但社会的变革给与他发展的机遇时,少安抓住了并以自己的努力勤奋去做好。命运的安排是生活似乎有了质的改变,当生活的阳光给与他一点点温暖的时候,少安一定感觉到了命运与生活的奇妙,而生活的价值也不断在他的人生经历中得到诠释。„„小说以最朴素的人物命运给我们带来了对生活、对命运的思考,生活的价值也似乎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得到最有力的证明与诠释。

故事平凡的就像生活,没有大起大落,没有奇异的遭遇,有的只是生活的起起伏伏。人们不可抗拒的生老病死,人生所向往的美好爱情„„有的只是平凡的生活,静静的,静静的让人感觉不到这是在写书,让人误以为,这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但是在这平凡的世界里却处处都是不平凡,不平凡的精神,不平凡的人,不平凡的爱情。

在看的时候,往往我已经投入到书中的内容中去,随着各个人物的命运一块跌宕起伏。书中人物笑,我也跟着笑,书中人物哭,我也跟着哭。也许只有最平凡的人看《平凡的世界》时,才会有最不平凡的感觉吧·

“人生就是永不休止的奋斗!只有选定目标并在奋斗中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虚掷,这样的生活才是充实的,精神也会永远年轻.”咀嚼着这些至理名言,使我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我所选的这两篇文章,其实从大体上来看是相识的,都是一个普通的人,一生经历艰难坎坷,最后生活下来,或是说生存下来。《活着》给了我们活着的信念,《平凡的世界》给了我们活着的希望。

第4篇:人为什么而活着--活着读后感

人为什么而活着

——读余华《活着》有感

一个偶然的机会第一次接触到余华的作品——《活着》,简简单单十万余字,仅几个小时就读完,从最初的悠然到之后的凝重,我感觉到心中的压抑,期待着故事能有一个转折,一个让主人公福贵走向幸福的转折,然而,我失望了,我一边叹息、一边心痛地读到最后……泪水情不自禁地流落下来。

全书讲述了地主少爷福贵因嗜赌成性使富足的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的福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聋哑人,儿子机灵活泼却又死于非命,妻子、女儿、女婿、孙子又先后离他而去,最后只剩下年老的富贵伴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福贵老人经历了抗日战争、国内革命战争、新中国成立、大跃进时代、文革时代、改革开放初期,这本书不仅是一个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的老人的一生故事和人生感言,还是一幕演绎人生苦难经历的戏剧,更是一部现代中国的演变史,书中赋予的内涵和哲理太过沉重和复杂。

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

当这个贯穿全文的引子让我扪心自问时,我却无从答起。福贵,这个曾经风光一时的富家少爷因为年轻时的为所欲为毁掉了自己和家人一生的幸福,先后经历了亡家、丧妻、失子及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惨遭遇,厄运一次次残暴地夺走每一个与他有缘的人的生命而毫不留情,他终于在贫困中觉悟,在经历了人生几乎是所有的劫难之后,终于变成了一个

风烛残年、看淡一切的老人,最终他将一个人走过人生的漫漫长路。作者用平静的文字追问活着的意义,却没有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对于活着的意义,不同的人对活着的意义有不同的解读,不同时代的人对其理解也大相径庭。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价值取向在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地发生变化。小时候大人总是灌输要好好读书、才能考上好学校,这也许是我们对活着的意义的最初启蒙理解;长大后读好大学、找好工作,挣大钱、做大官,事实上也就是追逐名利,这成了对活着意义的“成熟”理解。读完《活着》,我们每个人都能在福贵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也许没有福贵那样悲惨的活着,但我们也都在为生命而活着。《活着》是一面人性的镜子,它让人懂得,活着就是本钱,活着才能活着。当生活在今天的我们还在为物质生活挑三捡四时,我们从来不知道上一代人为了生存而挣扎的情形;当我们还在抱怨命运的不公时,是不是也应该想想这世上更苦难的人,与他们相比,我们是不是更应该感到幸运呢!福贵老人经历了苦难时代人生所有的痛苦,当他看着一个个亲人离己而去的时候,心底实际是在滴血,是在哭泣,但他仍然挺过来了,依然乐观、豁达地面对着人生。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活着,就要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千万别为自己找什么借口,因为“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在历经了那么多别人难以想象的苦难、亲手埋葬六个亲人之后,福贵老人学会了忍受生活的重压,他只是很单纯地为了活着而顽强执着地活着,风烛残年之时,依然牵着一头老牛做伴过日子。福贵是苦难

者,福贵更是一个乐观者。《活着》让人懂得,活着就是本钱,活着才是生命,活着才能活着。无论善恶美丑,人活着的一生有太多的东西无法左右,又有太多的东西左右着人的一生。“活着”就要忍受,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与平庸。

在福贵面前,今天的我们显得是何其的微小,轻微的挫折就会让我们中的一些人意志消沉、痛苦流涕,而我们自己却还在感叹工作的辛劳与不易,感叹命运的不幸,相比于福贵们,我们有资格说我们苦吗?有资格对遭遇的挫折诉苦吗?有资格感叹命运的不济吗?我们不配。当福贵们面对困苦勇往直前时,我们滞步不前,我们还在犹豫彷徨,而他们才是真的勇士,才是中国走向成功的生力军。《活着》是一面人性的镜子,它让我们懂得了什么样的品性才是中华民族优良的品质,才是民族希望之所在。活着的真正意义就是承担我们生存的这个社会中的责任,于家庭,我们有赡养父母教育子女的责任;于学校,我们有勤勉学习努力进取的责任;于社会,我们有努力工作创造价值的责任。唯有明确目标,信念坚定,勇于担当,不断奋进,才是我辈活着的真谛,才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希望之所在。

《活着》是一本有生命的书。

第5篇:为了活着活下去——《活着》读后感

为了活着活下去

——《活着》读后感

余华的书总是给人一种赤裸裸的的感觉,是人们脱下伪善的外衣最真实、最直接的表达。让我们看到一个被太阳晒得白花花的世界,却浑身起鸡皮疙瘩。故事都是悲剧,但语言却淡漠诙谐。他总是一个置身事外的旁观者。

福贵,一个曾经风光一时的富家少爷因为年轻时无所顾忌的胡闹和为所欲为毁掉了自己和家人一生的幸福。 他终于在贫困中觉悟,也许那并不算迟。可厄运的阴影一直追随着他的脚步,残暴地夺走每一个与他有缘的人的生命,毫不同情。他的父母在家境败落后相继死去,丧失的伤痛还未平复,与自己同甘共苦的妻也离他而去。最后,连他唯一的孙也没有逃过死神的魔掌,只剩下他一个人孤独地活着。

福贵亲手埋葬了六个至亲至爱的人。不知是命运对他的特别眷顾或是另一种惩罚,他活了下来。在历经了那么多另人难以想象的苦难之后,他学会了忍受,忍受生活的重压。他只是很单纯地为了活着而活着。

以前一直以为,我们是为了等待死亡而活着。也有人说,是为了实现生命的价值而活着。但是余华却在《活着》中告诉我,“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我开始迷茫,我们到底死为了什么而活着。

记得有那样一句话: 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个被播种的苦难都会长成为一个希望,他们就是我们的双手。不管身上承受着什么,不管脖上套着什么,不管肩上负载着什么。

家珍对富贵说,“我也不想要什么福分,只求每年都给你做一双新鞋。”如此简单,如此幸福。感觉这就是她活着的全部意义。

而我们,似乎完全没有千钧一发,没有穷途末路,没有经受生活给予的灾难和绝望,却在一路坦途中探求活着的意义。甚至投身死亡。是我们缺少苦难?还是得到了过多的幸福?

第6篇:《活着》读后感:漫漫人生,活着便是一种力量

——林巧妮

王尔德曾经说过:“生活是世界上最罕见的事情。很多人只是存在,仅此而已。”当我读完《活着》这一书后,很庆幸主人公福贵不是那很多人之一,他真实的活着,而非简单的存在过。

余华所作的《活着》从福贵自叙年轻时游手好闲嗜赌成性为始,以暮年时与同样垂垂老矣的老牛作伴消失在暮色中作结,期间伴随着父母﹑妻儿﹑女婿﹑外孙先后离去的失亲之痛,又经历了战争﹑土改﹑人民公社﹑饥荒﹑文革……这是他的一生,又或许可以说这是那一代人的缩影。只不过相较于他人,福贵似乎拥有了更多的苦难。在阅读时我几次克服住了不再翻阅的冲动,因为当作者用最最客观的语调将残酷的现实一层层剖开呈现在眼前时,那种悲苦更甚﹑那种震撼愈发让人难以平静。

然而当我们由旁观者的视角转化为主人公的身份时,当一切的不幸变成了现实,摆在面前时,我们会惊讶的发现福贵的快乐其实多于苦痛,甜蜜可以大过心酸。一夜输光家产从地主沦为平民,却因此在土改中逃过一劫,福贵是幸运的。大户人家的小姐甘愿一生守护在他的身边不离不弃,恰恰印证了她的名字“家珍”,是家里最珍贵的财富。又聋又哑的凤霞勤快能干,最终也觅得一桩好姻缘。有庆长跑能手运动会第一,受老师表扬,作为父亲同样骄傲。二喜女婿懂得责任与担当,孝顺长辈,给凤霞以最好的生活。我们不可否认福贵生活遇见的变故之多,但我们同样应该知道这些最亲近的家人,美好而又温馨的回忆会是支撑着他一直活下去的力量。

正如作者在自序中写道:“《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有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他与命运相处的模式并非对抗,而是顺其自然,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软弱与妥协。他看见了苦难也看见了幸福,尽管美好总是短暂,仅余的些许温存总是在不经意间最惨烈的方式从他生命中抽离,但他依旧选择了不断向前,不断生活。有人曾评价说“人太渺小,稀释成了平凡”,而我认为他并非麻木,他只是在用一种最温和的方式来告诉我们――活着本身就是一种力量。

这本书里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向我们展示了福贵的一生。我并未从中读到福贵很多的心理描写,是悲哀自己惨淡的一生,亦或乐观的积极生活下去,这些都没有。仿佛在讲述时,他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但我却感受到了传达出来的一份平静,平静的接受,平静的生活。

就像在结尾,老人扛着锄头与同样名为福贵的老年远去时,在乡村渺远的歌声里,在夕阳沉沉的暮色里,大地正敞露胸怀无声的召唤着,苍老而又庞大,充满着无尽的隐秘感。我知道,这是活着最美好的姿态。

上一篇:辽宁省银行名录下一篇:产品中心年度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