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扶工作经验交流报告

2023-06-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下,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通过报告的方式,用于记录工作内容。怎么样才能写出优质的报告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帮扶工作经验交流报告》,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1篇:帮扶工作经验交流报告

帮扶工作经验交流报告(最终版)

免费

分享

创新

帮扶工作经验交流报告

按照区党工委的安排部署,xxxx社区党委负责指导辖村(居),主要围绕积极争取各级挂帮部门支持帮助,配合做好对挂帮干部的管理、考核、服务、协调等工作,“xxxx”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一、主要做法

xxxx新区xxxx社区服务中心东至云岩区黔灵镇、北至白云区艳山红办事处艳山红村、南至云岩区黔灵镇川黔铁路、西至金华农场、龙泉村,服务范围为大关村、阳关村、新寨村和阳关居委会。服务区域16.14平方公里,村民组27个。现有人口6979户,18885人,其中:户籍人口2620户,7514人,流动人口4359户,11371人。区域内有基层党组织4个,非公经济党组织1个,机关支部1个,党员222人,其中正式党员204人,预备党员18人。有“xxxx”干部4名,其中:大关村驻村干部xxxx新区新农合与妇幼中心张泽海、阳关居委会驻村干部xxxx新区环境卫生管理所江国林、阳关村驻村干部区招商引资服务中心(安置办)赵吾山、新寨村驻村干部xxxx社区服务中心陈文荣。

一是强化制度。建立了驻村工作联系制度、考勤制度、集中学习制度、信息报送制度等制度。驻村干部将工作岗位向前移,把服务送到村寨、村(居)民家中。每月坚持进村入户,了解村民生产生活情况,为他们办好事办实事,并收集村居对“挂帮”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相关单位和部门。

二是帮抓项目促发展。紧紧围绕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水利发展、林业发展和各项产业发展,帮助谋划和争取项目。区招商引资服务中心(安置办)积极协助阳关村筹集资金修建了通村道路、疏通阿哈水库水源堰塘段小湾河河道、新建垃圾收集池等基础设施。方便了村民出行,改变了村寨道路泥泞的旧面貌,规范村民生活垃圾的堆放收集,保障了村民几十亩良田的灌溉用水,给广大的村民营造了一个洁净、亮丽、清爽的生活环境。

三是建设组织强基础。社区将“xxxx”与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相结合,整合各方资源,落实具体责任,建立统一领导、上下联动,左右协调、齐抓共管的协调机制,统筹推进工作,成立了xxxx社区“帮县、联乡、驻村”支部委员会,江国林同志任支部书记,曹仲豪、龙运锋任支部委员。“帮县、联乡、驻村”工作,是“四帮四促”活动的深化拓展,是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的具体行动。党支

免费

分享

创新

部的主要职责是:学习和宣传党的理论、方针和政策,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团结、组织党内外干部群众,共同将选派干部临时党支部打造成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坚强战斗堡垒;组织联乡驻村党员干部学习党的群众工作方法和交流经验体会,整合选派干部各种资源,统筹推动驻村工作迈上新台阶;加强支部党员教育、管理和监督,督促联乡驻村干部坚决贯彻上级有关要求,严格遵守有关规定,自觉抵制不良风气,坚决同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关心联乡驻村人员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协调解决遇到的实际困难;经常听取党员和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定期了解分析党员群众的思想动态,遇到异常情况及时向上级党组织汇报;加强与社区党组织的联系交流,协助社区党委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巩固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加强与其他乡镇选派干部临时党支部的沟通交流,互通有无、共驻共建,形成推动工作的强大合力;完成区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二、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是由于xxxx新区不是建制区,人少事多,个别挂帮干部因为本职业务工作繁重,没有真正驻村。二是帮扶力度不够、方式单一。三是区级职能部门对社区指导需进一步加强。

三、下步打算

一是切实履行好指导村(居),主要围绕积极争取各级挂帮部门支持帮助,配合做好对挂帮干部的管理、考核、服务、协调等工作职责,充分发挥区各部门、各单位对“帮联驻”工作的领导作用,深入推进“帮联驻”工作。二是加大督促检查力度,推动“帮联驻”工作落到实处。加强对驻村干部的考勤管理和纪律约束。通过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检查和自查,查找不足,改进工作。三是不定期召开工作例会、情况分析会、座谈会等,沟通情况,交流经验,研究解决“帮县、联乡、驻村”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研究提出推进工作的措施。四是关心联乡驻村人员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竭尽全力为挂帮队员解决好遇到的实际困难,让队员们能安下心来、沉下身子为xxxx社区广大村(居)民谋发展。

资料来源:http:///data/xdth/

第2篇:帮扶工作经验报告范文

毕节市开源建设投资有限公司

关于帮扶联系乡镇村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各位领导、同志们:

毕节市开源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自作风建设年活动开展以来,高度重视思想、作风和制度建设,深入开展思想和工作作风教育,不断转变员工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公司领导率先示范,深入农村开展调查研究,努力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并结合当前“万名干部下基层,扎扎实实帮群众”活动。派出了工作队员到团结乡团结村去开展帮扶工作。现将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以来下基层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端正思想,转变作风,提高认识,推动跨越

毕节市开源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围绕“转变作风,提高作效率,服务基层,推动跨越”主题,以推动“强市升位,跨越发展”为目标,以群众满意为准则,以治庸治懒,提能增效,狠抓落实为重点,深入整治作风建设方面的突出问题,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真抓实干,艰苦奋斗,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利用每周员工学习会议,组织学习党的基本理论、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着实转变全体员工思想作风,不断树立公司的良好形象。

二、积极开展抗雪凝救灾活动

2010年冬季,毕节市遭受重大的雪凝灾害,给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很大的困难,公司领导多次深入乡镇参加抗

雪凝救灾工作,并对贫困群众和党员进行慰问,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2011年元月,公司三位领导在八寨坪镇党政班子的带往下,深入八寨镇各村开展慰问活动,为80户受灾贫困户及优抚对象送去大米、菜油及慰问金,折合人民币16,000元,查看了当地的实情情况,鼓励当地的党员和群众积极开展生活自救,共同战胜自然灾害,夺取抗灾胜利。

三、高度重视抗旱救灾工作,深入群众开展慰问活动。 2011年,毕节市又遭受了持续高温干旱天气,使农作物大幅度下降,同时给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困难,开源建设投资有限公司高度重视抗旱救灾工作。组织全体员工为受灾群众捐款捐物,共收到员工捐款1,900元,公司出资1100元,在岔河镇及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慰问了龚家龙等15户受灾特别严重的困难群众,为每户送到慰问金200元,并鼓励他们一定要搞好生活自救,度过难关。同时,公司领导及员工多次深入晨思村的田边地角了解灾情,与当地部分群众和党员进行了交谈。指导他们一定要把旱灾带来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绝收的要栽种其他作物,未绝收的要加强管理,同时要注意保护自己的身体和搞好自己的生活,加强森林防火工作,避免因旱灾带来的火灾现象发生。

四、努力开展“万名干部下基层,扎扎实实帮群众”活动。

认真落实为胡锦涛总书记“七 一”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上及党委关于加强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部署。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精神和省委常委8.14会议的要求。学习围绕推进行一轮改革发展,切实转变作风,组织机关事业单位干部深入到矛盾多,困难大的地方做工作,办实事,促发展,保稳定,促民生,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化解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存在的矛盾,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维护全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按照市委的安排布置,开源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派出工作队员到团结乡团结村开展帮扶活动。

工作队员深入到团结乡团结村推进了解村的基本情况:团结乡团结村乡政府所在地,面积1.2平方公里,有村民1850人,515户。其中困难户275户,低保户105户,劳动力821人,少数民族223人55户,党员47名(其中困难党员14名)。深入进行走访调研,详细了解该村人民群众在生产和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并作了民情日记,经投想办法出主义,帮助该村解决困难。在深入村组走访座谈中,听群众反映该村平子组干旱,造成群众饮用困难,工作队员与村干部一起,帮助群众找水源,并与党委政府进行商谈,似从4公里以外有水源的新中村安装自来水。解决该组群众的饮水问题,由开源公司出资一部分,政府出资一部分,村民投工投劳解决该项工程费用,目前正在进行中,在深入新街

组和学校组走访调查中,听到群众反映,他们承包土地大部分被修学校修大街等占用,所剩土地不能维持生活,要求政府予以帮助。工作人员向失去土地的群众宣传毕节市的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引导他们办理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并协调有关单位帮助他们办理,同时,引导他们积极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农民工再就业培训,学好本领,进行转产转业;块实地查看干旱受灾情况时,鼓励群众要积极开展生产自救,把损失降到最低程度,赶快整理土地,待旱情缓解后,多种其他冬季作物,弥补旱灾造成的损失;在深入群众连接群众的生活情况后,对生活困难的15户村民进行了慰问,每户送了50斤大米。折合人民币2360元,体现了公司对困难群众的一点关怀。

总之,在作风办建设的一系列活动中,开源公司都严格按照活动要求,认真开展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在今后的活动中,将扎实深入开展好各项活动,为毕节市的经济社会有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3篇:区级工会帮扶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近年来,我们严格按照省、市总工会的部署和要求,对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农民工维权服务中心、职工法律援助中心、劳动争议调解中心实施有机整合,形成了“四位一体”工作体系。实践证明,这种行之有效的运作方式,将工会帮扶维权职能融为一体,把面向社会、服务职工的事务推向前台,不仅成功地破解了区级工会普遍存在人少事多、力不从心、疲于应付的难题,还有力地推动了工会组织形式、工作方式、运作模式的转变,使帮扶中心真正成为了工会全面履行社会职能的前沿阵地,成为了工会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窗口,成为了推进帮扶维权社会化的工作平台,成为了充满阳光和爱心的困难职工之家。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建起来,打造充满阳光的帮扶平台

xx区是我省钢铁、石化、造船、重型机械、环保设备的重要生产基地,拥有xx钢铁公司等10多家国有大型企业。在区属1300多家中小企事业单位中,有职工6万多人,农民工2万多人。面对区属企业改制重组、民营经济迅猛发展、侵权案件屡屡发生、劳动争议纠纷日渐上升等新情况,仅有7名工作人员的区总工会,将如何应对形势的变化,如何把“职工、农民工有困难找工会”的口号付诸于行动,我们在实践中进行了艰苦的探索。今年初,省总发出《关于推进县级工会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四位一体”建设的通知》后,我们敏感地觉察到,这是上级工会贯彻落实xx视察xx困难职工帮扶中心重要讲话精神的的破题之举,也是推动县(市、区)工会全面创新发展的难得机遇。于是,我们牢牢抓住这个契机,对区帮扶中心“四位一体”建设进行了全面规划,在取得区委、区政府和上级工会的首肯和热情支持下,区总工会腾出临街近500平方米的办公场地,全部用于“四位一体”建设。按照规范化考核十项标准,我们在帮扶中心一楼大厅设置了信访接待、生活救助、医疗互助、职培职介、小额贷款、农民工维权、法律援助、心理咨询等10多个服务窗口,设立了免费家电维修、优惠理发、救助物资发放等服务项目,配置了电脑、打印机、壁式电子显示屏等必备的硬件设施;在二楼设立了劳动争议调解室、职工技能培训教室等,既完善了“四位一体”所需的服务功能,又使帮扶中心的面貌焕然一新。与此同时,我们还对街道帮扶维权站和社区(企业)信息员进行了充实调整,形成了以区帮扶中心为龙、街道帮扶维权站为支撑、基层工会干部为骨干的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上下联动、反应敏捷的帮扶维权网络。

二、转起来,充分借助和运用社会资源

搭建了“四位一体”平台,关键是要使它转起来,而转起来需要必备的物质基础,这往往又成为工作持续开展的“瓶颈”。为破解这一难题,我们注重发挥工会组织网络健全、联系社会广泛的优势,紧扣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从助困、助医、助学入手,想千方,设百计,广泛借助和运用社会资源,建立起了“爱心超市”、“爱心医院”、“爱心药店”、“爱心学校”和“爱心互助园地”。在助困方面,我们先后与xxxx商业公司签订协议书,创办了“爱心超市”(区总工会出资88%、xx公司让利12%),困难职工凭爱心购物卡,就可到xx公司所辖36家超市选购生活必需品。同时,我们广泛发动职工捐资捐物献爱心,在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建立了“爱心互助园地”。 截至今年六月底,全区职工捐赠衣物2万多件、生活日用品4940件,经消毒整理后,分门别类存放。已向多名困难职工和农民工发放了14821件衣物,900多件生活日用品。在助医方面,我们在区第一医院挂牌设立了“爱心医院”,与马应龙公司开设了“爱心药店”。医院为困难职工建立了健康档案,区总工会为困难职工发放医疗优惠卡、爱心购药卡,困难职工可持卡到医院就诊体检,到马应龙大药店购买药品(区总工会出资85%,药店让利15%)。同时,我们还组织了2万多名职工参加市总工会开办的“重大疾病医疗互助”,组织了15189女职工参加“防癌保险”,目前,已有51名职工获得46万元赔付,缓解了患病职工的医疗负担。在助学方面,我们与区教育局联手创办了“爱心学校”(由区总工会出资80%,学校出资20%),享受优惠的困难职工及农民工子女可在全区59所中小学就近入学。有了广大职工和社会各方面的鼎力相助,我们创办的“五个爱心平台”有效地转动了起来,不仅使困难职工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帮扶救助,也使区帮扶中心的人气越来越旺,声誉越来越响,工作越来越火红。

三、亮起来,推进帮扶维权工作向纵深拓展

劳动关系呈现多元化、契约化、复杂化的特征,需要工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履行维权基本职责上。将困难职工帮扶、职工法律援助、农民工维权、劳动争议调解等职能实施有机有效整合,通过组织形式、工作方式、运作模式的创新,来打造工会工作的“亮点”。为此,我们加大了推进社会化维权的力度,把帮扶与维权、维权与维稳有机结合起来。一是我们依托“区职工维权领导小组”、“区推进集体合同工作领导小组”等组织领导机构,加强与党政职能部门的沟通与配合,共同协商职工、农民工维权工作的重大问题,共同调处侵害职工、农民工合法权益的典型案件推动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支持、部门配合、工会运作”的社会化帮扶维权格局。二是建立劳动争议调解中心,切实发挥了工会调解在劳动争议处理中“第一道防线”的作用。为改善职工、农民工打官司“立案费用高、调解难度大、仲裁周期长”的现状,推进劳动争议调解关口前移,在区法院支持下,我们于今年5月成立了区总工会劳动争议调解中心,聘请原区法院退休老庭长担任首席调解员。劳动争议调解中心成立两个多月来,接待来访达240余人次,受理案件32起,办结率和执行率达100%。如xx某公司拖欠农民工工资,40多名农民工讨薪无果,情绪激动,与厂方人员发生了肢体冲突,甚至提出不解决就堵马路。区总工会知道此事后,立即介入调解,当了解到是银行转帐延误导致欠薪的原因后,我们当即决定,由区总工会先垫资7万元支付农民工工资,待银行资金到帐后再由公司转还给区总工会。这一调处结果,让双方当事人感激不尽,由此而防止了不稳定事件的发生。三是协同政府相关部门联手开展法律援助进企业、进社区活动。我们对选聘10名协理员采取集中使用、分片负责、统一考核的方式,指导协理员深入社区、企业宣讲《工会法》、《劳动合同法》,发放宣传资料5000多份。同时,还协同劳动部门对90多家用人单位劳动用工情况进行了检查,现场调处了10余起劳动纠纷疑难案件,对3家违法违规企业下达了《整改通知书》,对个别严重违法单位实行了处罚,使大量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为xx区和谐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各位领导、同志们,我们在推进帮扶中心“四位一体”规范化建设方面取得了初步进展,但离上级工会的要求和职工群众的期待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决心以这次会议为新的起点,学赶先进,弥补差距,切实加强帮扶中心软硬件建设。在硬件建设方面,我们要积极争取区委、区政府的重视与支持,改善目前因陋就简的办公条件,努力将其建成环境舒适、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全省县(市、区)第一流的帮扶中心。在软件建设方面,我们要认真抓好省劳动厅、省总工会《关于加强与工会协作配合共同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的相关政策的落实,在争取职培职介资质落实职业培训计划与补贴、开设小额贷款服务窗口、配备公益性岗位人员方面有新的突破。用帮扶中心“四位一体”规范化建设的新成绩向国庆60周年献礼,为我省工会工作全面创新发展作出新贡献。

第4篇:帮扶中心建设工作经验材料

强化帮扶中心建设切实提高服务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我们青冈县困难职工帮扶中心于2004年初成立后,以服务职工和社会,确保全县政治安定、社会稳定为宗旨,致力为广大职工提供法律援助、生活救助、就业帮助、信访接待和职业培训等服务,有效维护了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化解了大

量社会矛盾,为推动全县经济协调、健康、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一年多来,帮扶中心共接待求职职工600人次,为特困职工提供各类救助350余人次,接待职工信访电话1000余次,处理集体来访4起,真正体现了帮扶中心的重要作用。

一、改善环境,配齐人员,进一步强化帮扶中心建设

为确保帮扶中心顺利开展工作,我们不断改善办公环境,配齐配强了工作人员,进一步加强了帮扶中心建设。

一是改善了办公环境。中心成立之初,由于经济条件限制,仅租赁了一处30余平米的房屋作为办公场所,办公设备极其简陋,只有两张旧办公桌椅,难以适应工作需要。为便于工作,县委、县政府帮助三次更换办公场所,更新办公设备。今年年初,结合在县直机关中开展的“营造整洁环境,创建文明机关”活动,在县委、县政府筹资和协调下,帮扶中心在县祯祥豪庭小区租赁了一处90余平米的门市房,作为办公场所,并进行了必要的装修。同时,为了提高办公效率,配置了微机和激光打印机,接通了网络信息平台,使帮扶中心的办公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二是强化了队伍建设。为解决好原中心工作人员因没有正式编制,工作热情不高、钻研业务知识主动性较差的问题,2004年年末,在县委、县政府的关爱和支持下,为帮扶中心解决了人员编制问题,设立了三个财政编,并从毕业生和其他部门优选了三名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干部,专门负责帮扶中心工作。人员到岗后,我们首先对其进行了为期十天的业务知识、政治理论、有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培训,以确保其到岗后能够胜任工作。同时,积极选派中心人员外出参观考察,参加省、市、县组织的有关培训活动,借鉴好的经验做法,使帮扶中心工作人员业务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充分激发了他们的工作热情。2004年以来,全县共通过外出考察、组织培训等方式,为帮扶中心组织集体学习30余次。其中,在县委组织部今年年初组织的干部教育培训活动中,共安排中心人员参加了法律、经济管理、政治理论知识等四个班次的学习,有效提高了中心人员的全面素质。

三是提供了经济保障。经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县财政每年为帮扶中心划拨专用办公经费2万元,并设立了专用账户。2004年划拨救助资金5万元,并于2004年3月划拨到位。今年年初,经过县委常委会议决定,为帮扶中心划拨资金10万元(其中,县财政划拨5万元,民政局从捐赠款中拿出5万元),作为帮扶中心后续资金。绥办发[2005]13号文件下发后,经县委常委会研究决定,从2006年开始,每年为帮扶中心划拨专用帮扶资金10万元,并纳入财政预算。从而为帮扶中心顺利开展工作提供了有力保证。

二、规范运作,真帮实扶,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为切实维护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我们通过广泛深入地联系和凝聚职工群众,全力创造条件,为困难职工排忧解难。

第一,详细掌握全县特困职工情况,解决特困职工燃眉之急。为全面掌握全县困难职工情况,便于实施救助,我们组织人员深入到基层,利用近一个月的时间,对全县下岗职工情况进了详细的调查,摸清了下岗职工的情况,并进行了分类。全县共有下岗职工28461人,其中特困职工1015人,困难职工2125人,年龄在4050的下岗职工占70,有专业技术的下岗职工占13。我们将这些基本情况全部存入数据库中,实行规范的微机化管理。即:将全县所有特困职工和已救助过的困难职工的基本情况,包括原工作单位、年龄、技术专长、身体状况、家庭成员基本情况等,全部输入微机中,并做到了随时更新、随时调阅,实现了较好的动态式管理。

在实施救助工作中,对申请特困救助的贫困职工,我们首先进行情况登记,然后进行调查、走访、核实,严把关口,确定需要救助的职工对象。在了解到米厂下岗职工王国英家庭贫困、家庭成员均患病的情况时,中心马上派两名工作人员及时到该职工家中了解情况,送去了大米、面粉、豆油等价值500元的生活救助物资。此外,对突发性事件,坚持特事特办,第一时间到现场核实,并直接实施救助,后补办救助手续。自帮扶中心开展工作以来,共对130户特困职工实施了救助,发放救助款达6.8万元。

第二,发挥职能作用,实施多层面救助。一是利用职业培训进行救助。我们立足引导、鼓励和培养广大职工在投身经济建设、推进企业发展和参与市场竞争中塑造新形象、体现新作为,以“新世纪主人翁行动工程”、“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和“职工素质工程

”为载体,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等方式,不断提高广大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积极帮助困难职工实现再就业。一年多来,利用县劳动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开办了电脑、服装裁剪、电焊等培训班10余期,培训职工达2500余人。累计接待求职职工600人,通过协调劳动和城建等部门,为485名下岗职工找到了工作。县铸造厂下岗职工董长富,

下岗后一直没有固定工作,靠做零工维系一家三口的生活,去年年底,我们动员他参加电焊培训班,结业后,被推荐到大庆一家企业就业,月工资1000余元。二是扩大劳务输出进行救助。我们积极为下岗职工寻找就业渠道,通过帮扶中心与大庆振富集团、绥化建安建筑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稳定的用工联系,加大了劳务输出力度。一年多来,通过帮扶中心联系输出劳动力540多人,有效缓解了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压力。水利机械厂下岗职工杨文章一家四口无收入来源,温饱和子女就学问题都难以解决。了解到情况后,帮扶中心将杨文章及其妻子介绍到富森木业公司就业,两人月收入达1300余元,家庭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子女就学也有了可靠保障。三是通过法律援助进行救助。我们通过加强对《工会法》、《劳动法》等法律知识的宣传普及,为广大职工提供法律咨询和援助,依法维护了职工的政治、经济权利。同时,帮扶中心与县律师事务所建立了合作关系,遇到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棘手事件,注重通过聘请法律顾问帮助解决。如:原糖厂下岗职工高海,原单位拖欠他工资2872元,后来本人因患脑血栓不能工作,家庭无收入来源,其爱人本着试试看的心理,到帮扶中心请求援助。在中心和工业办、法院等部门帮助协调、联系下,要回了原欠款。2004年以来,中心共为困难职工索要拖欠工资款等职工合法收入近2万元,有效保护了职工的合法权益。

第三,成立帮扶中心爱心超市,扩大困难职工的救助面。为使全县特困职工帮扶工作得到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集中全社会力量扶贫帮弱,帮扶中心于2005年年初成立了“一帮一”爱心超市,并在青冈镇的八个社区也相应成立了爱心超市,并确定专人负责,接受捐赠,帮助特困职工解决燃眉之急。5月份,我们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一次以“心系困难职工,奉献一份爱心”为主题的募捐活动。此次活动,共接受社会各界捐赠的衣物近3万件,旧家用电器、家具等1000余件。其中帮扶中心爱心超市接受社会各界捐赠的衣物3800多件,旧家用电器15件,总价值达1万多元。全县八个爱心超市成立以来共救助困难职工1300余人。从而在全县范围内营造了人人关心、关爱和帮助弱势群体的良好社会氛围。

同时,我们从思想上树立“职工利益无小事”的观念,带着浓厚的感情,努力为职工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在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就业、保障、分配等方面帮助排忧解难。一年多来,中心共为特困职工发放特困证892个,协调税务、工商等部门减免部分税金,增加了特困职工的收入。通过协调民政部门,共为2170人安排了低保,使特困职工老有所养、弱有所帮、残有所助。县社冷饮厂下岗职工牛纯喜领取特困证后,在亲属的帮助下,开办了一个水果店,年收入近一万元,年免收税费达1500多元,一举实现了脱贫。

三、高度重视,明确责任,切实加强对帮扶中心工作的领导

一是成立专门领导组织。我们把城市一帮一纳入全县扶贫开发整体规划中,统筹谋划落实。为切实加强对帮扶中心工作的领导,我们成立了由县委常务副书记为组长,政府常务副县长、县委常委办公室主任为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并下设了领导小组办公室,主要负责帮扶中心具体工作。同时,把帮扶工作列为县委重点工作督查事项,定期进行督办,随时报送县委主要领导,并向基层通报情况。从而有力保证了帮扶中心工作扎实顺利开展。

二是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我们根据帮扶中心工作实际,组织相关部门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帮助研究制定了《职业介绍办法实施细则》和学习、工作、奖惩等相关制度,对全体工作人员实行目标管理,本着能量化就量化,不能量化就具体的原则,规范了行为,明确了工作任务、目标,极大地调动了全体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我们还建立了帮扶回访工作制度,对帮扶过的困难职工,在三个月内将深入到其家中进行一次回访,真正使帮扶工作做到了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好范文版权所有

三是坚持实行例会制。帮扶工作领导小组每月定期听取一次帮扶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并随时帮助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对于重要工作,提交政府常务会或县委常委会议进行讨论。今年年初,为筹措10万元的帮扶资金,经帮扶领导小组讨论后,提交县委常委会议研究解决并划拨到位。对困难职工进行资助前,我们都要召开帮扶领导小组办公会议进行研究确定,以确保救助工作规范运作,取得实效。

虽然我们通过加强帮扶中心建设,在扶助贫困职工工作上取得了点滴成绩,但与其他兄弟市县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决心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认真总结经验,加大工作力度,把我县帮扶中心真正建成暖职工之心、增职工之益、解职工之需的“职工之家”。

第5篇:一助一帮扶工作经验总结

几年来,**市组织机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发动广大党员干部、团员青年、妇女干部、民兵骨干和驻军官兵,与重点优抚对象挂钩结对,通过生产扶持、技术支持、经济救助等形式,帮助他们解决了许多政府一时难以解决的实际困难,探索出一条优抚工作社会化的新路子,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 “一助一”活动的动因

第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给优抚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开展“一助一”活动的政治动因

**市是革命老区,现有各类优抚对象20多万人,其中革命烈士家属、革命伤残军人、老复员军人等重点优抚对象23522人。这些同志曾经为共和国的建立和民族的解放,为保卫和建设共和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是共和国的功臣,共和国的旗帜上写着他们的光荣经历。现在他们中的大多数已年逾古稀,身患各种疾病,家庭生活存在着许多困难。这样一个光荣的弱势群体,理应得到国家和社会的特殊关怀和照顾,理应让他们享受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呈现出经济利益的多元化、管理机制的多样化等新的特点,人们的思想、意识、观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长期的和平环境和拜金主义的消极因素,淡化了一些同志的拥军优属和国防观念。这些变化给优抚工作增加新的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动社会力量,提高全民国防观念,切实帮助重点优抚对象排忧解难,让这些同志过上小康生活,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是讲政治、讲党性、讲“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有利于均衡社会各方利益关系,净化人们的思想,提高优抚对象的社会地位,这是开展“一助一”活动的政治动因。

第二,广大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而重点优抚对象的实际生活水平由于历史的原因上升缓慢,这是开展“一助一”活动的经济动因

重点优抚对象的主要经济来源是政府给予的定期补助费或抚恤金。我国目前的抚恤补助标准,与一般群众的可支配收入相比差距很大,与优抚对象对社会所作贡献而应得到的经济补偿相差甚远,与**快速发展的宏观经济形势不相适应。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中央财政不可能有更多的投入来提高优抚对象的抚恤补助标准。那么,要高质量、高要求地搞好优抚工作,要想逐步提高优抚对象的经济收入,使他们彻底摆脱贫困,过上小康生活,就必须走社会化之路,这是开展“一助一”活动的经济动因。 第三,社会政治经济发生了重大变革,而优抚工作的改革明显滞后,引发了新的矛盾和困难,这是开展“一助一”活动的直接动因 在新旧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优抚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以“伤、病、残、老、弱”为主体的重点优抚对象,自我保障、自我发展的能力不断减弱,甚至丧失;二是受经济利益格局调整等因素的影响,优抚工作的财政投入、政策落实受到冲击;三是社会政治经济发生了重大改革,而优抚工作改革进程缓慢,造成优抚对象合法权益难以保障,引发了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传统的优抚工作社会化程度低,由国家统包统管,保障范围窄,标准低,机制不灵活。因此,要想搞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优抚工作,就必须改革传统的优抚工作机制,在国家保障的基础上,推进优抚工作社会化,这是开展“一助一”活动的直接动因。 “一助一”活动的做法

“一助一”扶优志愿服务活动,坚持“政府主导、民政牵头、社会参与”的指导思想,组织和发动一个部门、一个单位、一个组织或者一名党员干部、一名团员青年、一名妇女、一名驻军官兵,与一名重点优抚对象挂钩结对,由帮扶单位或帮扶人结合自身实际,挖掘自身潜力,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帮助优抚对象解决生产生活中困难,扶持他们走上小康之路。“一助一”的帮扶对象是重点优抚对象中的贫困户和孤老户、大重病患者家庭。具体做法是:

(一)签订一份协议 让帮扶人和被帮扶的重点优抚对象签订一份帮扶协议书,明确帮扶的内容、时间、项目、目标和要求。为了订好这份协议,民政部门对全市优抚对象进行逐户逐人走访调查,建立详细的档案资料,为“一助一”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基础资料。成立了由民政局、组织部、团市委、市妇联、军分区政治部等部门参加的领导小组,下达帮扶任务8000户。各单位层层分解任务,组织党员干部、团员青年、妇女和官兵到优抚对象家庭访贫问苦,开展“认穷亲”活动,举行结对帮扶协议书签字仪式,张榜公布结对人员名单。全市实际结对帮扶了8833户,超额完成了帮扶计划。

(二)叫响两句口号

为了形成浓烈的帮扶氛围,全市提出了“没有优抚对象的小康就没有全民的小康,没有优抚对象的现代化就没有全民的现代化”和“饮水思源一助一,扶优致富心连心”两句响亮的口号,利用电台、电视台、报纸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大造“一助一”活动的社会舆论,号召社会各界自觉参与。

第6篇:工会困难职工帮扶工作经验做法总结

**市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澧水中下游,历来是湘鄂边际的工业重镇,享有“江南明珠”之美誉。现辖4镇3乡和4 个街道办事处。总面积558平方公里,总人口26万,其中城市人口13万。多年以来,我市形成了以汽配、盐化工、纺织、食品、造纸为主的工业体系,随着企业“两个置换”到位,全市上万名下岗职工中不少因年龄偏大、技能偏低以及家庭特殊

原因沦为困难群体。针对这种现状,我们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根据全总部署,在省总、常德市总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市委高度重视、工会认真筹划、社会全员参与,确实把对困难职工的帮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自2003年我市困难职工帮扶中心成立以来,我们突出了信访接待、困难救助、就业服务、法律援助四项主要职能,创建了直面对接、快捷帮扶的一站式服务形式,实现了帮扶工作由节日活动性向长效机制性的转变,由典型帮扶向结构帮扶转变,由单纯办事实向保障和监督转变。经过创新发展,我市帮扶领域不断扩大,帮扶功能不断完善,帮扶实力不断增强,帮扶效果更加明显,困难职工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到目前为止,“中心”共接待职工来信、来电、来访2782件次;帮扶困难职工2264人,发放帮扶款物折合共计328万元;落实结对帮扶326人;培训下岗困难职工7000多人,帮助900多名下岗职工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为350多名困难职工免费提供了法律咨询和援助,调解纠纷190多起。我们的主要做法是在立足“四个一”方面很下工夫。

一、健全一个网络,形成整体联动的帮扶工作格局。

在市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由“两办”转发了《**市总工会关于建立困难职工帮扶中心的实施方案》,成立了以市委副书记为组长,常务副市长、人大副主任、总工会主席、分管副市长等为副组长,总工会和劳动、民政、财政、司法及乡镇街道负责人为成员的市困难职工帮扶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各自的职责。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2名总工会骨干具体负责。全市四个街道都成立了困难职工帮扶工作站,各困难职工帮扶工作站都明确了一名办事处副主任为主抓,具体工作专人负责。各社区居委会的困难职工帮扶联系点做到了人员、场地、设施、制度、台帐“五到位。全市的困难帮扶网络已经全面形成并正常运作。

二、搭建一个平台,构筑开展帮扶工作的基础。

一是建立和完善了帮扶阵地硬平台。一方面,高标准建立了困难职工帮扶中心。抓住市总工会整体搬迁的机会,新建了“中心”大楼,大楼共分服务大厅、培训中心、活动大厅等三个部分,实用面积400多平方米,寓困难帮扶、就业培训、职工活动于一体,为帮扶工作奠定了基础。同时,市政府和常德市总拨专款为帮扶中心配备了电脑、电子显示屏、空调、电话、传真打印机及其他办公设施,开通了“12351”热线电话。各帮扶站点也同期配备了办公设施,城隍庙、新村等社区也添置了电子显示屏。另一方面,全覆盖启动了“爱心超市”。我们通过专题调研,精心布局,在全市困难职工较为聚中的区域建设了7个“爱心超市”。各“爱心超市”全部设置了衣物架、粮油供应区,有的结合自身实际,建立了家政服务中心、职业介绍中心等,促进了帮扶工作深入、规范地运作。二是健全完善了帮扶工作台帐软平台。困难职工是帮扶中心的主要工作对象。对此,我们广泛开展了调查摸底,为了全面摸清困难职工底数,做到帮扶不漏一户、不丢一人,各级工会干部带着对困难职工的深厚感情,走千家、访万户,摸实情,按照家庭状况清、特困原因清、技术特长清、就业要求清、思想状况清的“五清”标准,层层建立困难职工档案,统一输入微机实行信息化管理,做到随时发现随时输入,随时变化随时调整,随时脱困随时注销,建立了全域覆盖的困难职工动态管理网络。目前,本市工会系统建档立卡的困难职工有3270多名,纳入工会系统“特困职工动态管理信息一网通”进行动态管理的特困职工有2721人。

三、完善一套制度,建立了规范操作的帮扶工作模式。

针对困难帮扶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的实际,帮扶中心健全和完善了相关运行机制,实现解困帮扶工作经常化、规范化、正常化。

一是建立帮扶中心日常工作制度。制定了《**市困难职工帮扶工作方案》、《特困职工救助管理办法》、《困难职工帮扶资金使用管理制度》、《工作人员职责》、《帮扶中心工作指南》、《工作流程》等多项制度和管理办法并进行上墙公示。中心设立了“困难职工帮扶资金专户”,实行阳光管理,真正使帮扶工作做到了正常化。

二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每年由市政府主持召开一至二次联席会议,听取帮扶中心的工作情况汇报,研究解决职工群众的困难问题,使特别困难的职工群众得到及时、有效的帮扶。近两年来,帮扶中心通过落实联席会议制度,确

立了帮扶资金的来源:政府每年对帮扶中心补助10万元,并且逐年增加。市总工会在工会经费中每年给中心拨付资金不少于10万元。另外,帮助3名家住农村的劳动模范进行泥砖房改造;推荐并协助民政部门落实应保未保困难职工132人的低保待遇。

三是建立困难帮扶公示和监督制度。对帮扶的对象名单、申报程序、帮扶金额,分别予以公示,做到公平、

公正、公开,同时设立由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担任组长的帮扶资金使用监督小组,成员由人大、政协、审计、监察、财政等相关单位的领导组成,对每年的帮扶资金使用进行年度审查,确保每笔帮扶资金做到帮得准、扶得到位,使帮扶工作做到规范化。

四、创新一种思维,拓展困难职工的帮扶工作领域。

我们在开展困难帮扶、“送温暖”、“金秋助学”等活动的基础上,创新工作思路,实行帮扶“双结合”,即:撒网式与结对式相结合;输血式与造血式相结合。创新了应急帮扶、结对帮扶、造血帮扶、爱心超市四个方面的帮扶形式,为困难职工贴心服务,最大限度地为职工办好事实事,深得职工信赖和社会认可。

一是开展“应急”帮扶。帮扶中心热情受理困难职工的救助申请,派人上门核实困难情况,市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原则上每季召开一次会议,研究对特困职工的困难帮扶,对突发事情,则启动帮扶应急机制解决。如原蚊香厂职工困难职工谭某,他因病多次上省城手术治疗,去年病情复发,但治疗的费用却一时难以筹足。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唐超虎得知情况后,紧急启动应急帮扶机制,积极组织社会捐助,同时特批帮扶资金2000元给潭某,使他得以及时治疗而挽救了生命。事后,潭某逢人就说:“没有党和政府的关怀,没有帮扶中心的应急帮扶,就没有我的今天,党给了我第二次生命。”08年春节期间的大雪天灾,帮扶中心也通过运作应急帮扶机制,特批2万元购买御寒物品和食品一批,及时送到32户特困职工和78个农民工手上,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类似这样的例子就有多例,几年来帮扶中心单为患病职工发放的帮扶资金就有15万多元。

二是开展“结对”帮扶。2007年,市委、政府再次下发了部门联系企业、干部联系困难职工结对帮扶的通知,通知要求每个部门、单位必须服务一个企业,每名干部联系一个困难职工。服务企业的部门、单位要经常深入企业调查研究,为企业搞好全方位的服务和协调,并认真落实好6包,即包企业问题的协调解决、包企业技改项目的竣工投产、包企业融资需求的衔接、包企业经济环境的改善、包企业安全生产的督导、包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干部要经常上门联系困难职工,了解困难职工的思想状况、生活状况,认真困难原因,及时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帮助,直至生活条件改善为止。到目前为止,全市53家部门、单位联系了38家企业,720多名干部联系困难职工家庭321个。部门为联系企业衔接融资6050多万元,完成机改项目32个,办事实1200多件。干部为困难职工 捐款捐物折合共计370多万元,解决实际问题750多个。

三是开展“造血”帮扶。帮扶中心在核查职工的困难申请过程中,了解掌握职工劳动技能,多方寻找就业信息,积极为困难职工谋求就业再就业之路。如原雪丽造纸厂职工周俐是单亲家庭,自己下岗失业,丈夫因病欠下大笔债务后过世,大女又患病,二女面临失学。夫家少亲朋,娘家在广西,住在危房里,叫天天不应,求地地不灵,欲哭无泪,家庭困难可想而知。帮扶中心得知情况后,领导亲自上门看望并送上慰问金1000元,先将其二女联系到市职业中专学校读书,并由帮扶中心每年资助学费1000元,直至其毕业为止;大女病愈后,又介绍她两母女到一酒店工作,此后一家人生活稳定。几年来,帮扶中心已对75个困难职工实现“造血式”帮扶。

四是开展“爱心超市”帮扶。“爱心超市”一直是我们开展帮扶工作的又一个重要的平台,它接纳爱心,播撒爱意,温暖万家。全市七个爱心超市免费为社区低保户、贫困家庭、残疾人等困难对象提供一定的生活用品,主要包括大米、食用油,衣服、日用品、书籍等,自己选择物品,只是不掏分文。超市所需物质我们主要通过三个途径解决,一是我们每年组织两次大型的“爱心捐助”活动,全市干部职工积极参与,所募款物全部分配到爱心超市;二是从困难职工帮扶资金里面解决一部分。三年来,我们拿出了20多万元购买平价物资充实超市;三是接受企业、社会慈善家的捐助。近两年就受助款物共计36万多元。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举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