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专业名词解释

2023-02-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财务专业名词解释

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计划制定

摘 要: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计划是根据物流管理专业教育目的和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而制定的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文件,是物流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文章在调研基础上,确定了物流管理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及重点;基于解释结构模型分析法(ISM),构建了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多级递阶结构图;基于该图课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课程学期安排和时间统筹。希望文章能够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计划提供借鉴价值。

关键词:解释结构模型;物流管理;教学计划制定

Key words: 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ling; logistics management; teaching program establishment

0 引 言

物流管理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根据物质资料实体流动的规律,应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对实体流动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以使各项活动实现最佳的协调与配合,从而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1]。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全球化趋势的日益突出,推进现代物流发展,推动物流管理、物流技术的进步已经成为我国目前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许多省、市、地区已明确将现代物流定位为新世纪发展的重要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相应于快速发展的物流产业,物流技术、物流管理的人才非常紧缺,据预测国内物流人才的需求缺口达到了600万人,物流专业人才奇缺已经成为制约物流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这样的背景下,江苏师范大学于2007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物流管理专业,至今顺利培养了800多名物流管理本科毕业生,主要输向工业企业、商业企业及政府(海关等物流密切部门)。

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是根据物流管理专业教育目的和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而制定的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文件,是物流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由于物流管理在我国依然是一个十分年轻的学科,物流管理本科教育还处于不断完善的发展之中。本文将解释结构模型的思想和方法引入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制定过程中,对其本科课程设置进行整体规划,以期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提供借鉴价值。

1 物流管理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整体统筹

在调研国内开设物流管理专业较早的高校基础上(北京物资学院、中山大学、山东大学、广东商学院等20多所已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高校),确定物流管理专业(本科)培养目标与重点。

1.1 物流管理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及重点

物流管理专业(本科)培养具有深厚的人文知识和广博的科学素质,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健全的人格,具有系统的经济学、管理学基础理论,掌握现代国际物流、港口物流与物流系统分析、设计、运营、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术,具备国际物流、港口物流管理和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熟悉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物流运作,能在企业、科研院所及政府部门从事供应链设计与管理、物流系统优化与运营管理方面工作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为了顺利实现上述培养目标,物流管理专业(本科)课程培养重点要突出两点:(1)教学内容强调综合性。为了提高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整个课程体系安排上,参考目前国内各大学加强基础课程的配置,在“宽口径、厚基础”上下功夫,培养基础知识扎实的学生。课程内容以数学(含高等数学、概率统计、线性代数)、计算机、管理学、经济学、信息系统、经济法等学科为基础进行综合性的学习,专业课程的涉及面要广,使学生能够适合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物流作业领域。(2)强化实践教学。物流管理是一门特别强调实践的学科,强化实践教学是提高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计划制定过程中,国内各大院校都紧紧围绕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实践教学,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在实际开设的教学内容中,实践学分基本占到毕业总学分的近四分之一;课程实践学时占课程总学时的约十分之一;在实践实习环节中,普遍设立了“专业实践”、“毕业实习”。

1.2 物流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整体统筹

依据上述确定的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和重点,物流管理专业本科设置课程类型、体系与学分结构情况设计如表1所示。

如表1所示,其中,大类平台课(其中,校级平台主要包括高等数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大学英语、大学语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数据库程序设计、数理统计、线性代数;院级平台主要包括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市场营销学、物流学、财务管理和经济法)占专业课的比例为49.5/(49.5+72.5)=40.34%,充分体现了为实现上述培养目标而强调的“宽口径、厚基础”;实践环节(主要包括采购管理、物流仓储管理、物流设施与设备、国际物流、物流信息管理、运输与配送、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供应链管理、ERP理论与实务、生产运作与管理、现代港口物流管理等专业课程设置的实践环节)占比为37/134=21.26%,这一点是上述强调物流教学内容实践性的细化。

2 基于ISM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2.1 解释结构模型原理

一方面,物流管理专业是一门物流技术与管理技术相交叉的复合型学科,其教学计划的制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另一方面,解释结构模型(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ling,ISM)是美国沃菲尔德教授于1973年开发的分析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结构问题的一种方法[2],是将复杂的系统分解为若干个子系统要素,利用人们的实践经验和知识以及计算机的帮助,把模糊不清的思想、看法转化为直观的具有良好结构关系的多级递阶结构模型。因此,上述两方面综合决定了可以考虑运用解释结构模型来进行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的制定。具体来讲,解释结构模型依据物流管理专业本科课程有向图模型和布尔矩阵,借助计算机技术,对物流管理专业(本科)课程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处理,最终形成结构清晰、层次分明的多级递阶物流管理专业(本科)课程结构模型,以为更加科学合理地统筹安排物流管理专业本科课程的时间分配、教学进程等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基于ISM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结构

在对上述所提及的20多所已开设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的高校调研的基础上,遵照上述培养目标及重点,并通过江苏师范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全系老师的共同商讨,确定出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开设课程及课程间先行关系,如表2所示。

第二步,根据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可达矩阵R,归纳可达集合与先行集合,对可达矩阵进行区域分解和级间分解。

第三步,求解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结构矩阵,绘制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多级递阶结构图。

逐一按照上述三个步骤操作,即得到物流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多级递阶结构图,如图1所示。

图1显示,基于解释结构模型方法分析的结果表明,上述39门物流管理专业主要课程可以划分为12个层次,课程的先后逻辑关系如图1所示。

2.3 基于ISM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学期安排

依据ISM分析结果,按照江苏师范大学相关教学制度规定,需要将上述12个层次的课程考虑在7个学期安排(第8学期学生主要进行专业实习及毕业论文工作)。具体的学期安排如图1所示。总体上来说,图1依据ISM分析结果,依据课程间的逻辑先后关系,大一(第一、二学期)、大二(第三、四学期)主要安排体现基础化、综合化的基础性课程和原理性课程,大三(第五、六学期)及大四上学期(第七学期)主要安排体现能力化和个性化的专业技能及实践课程。

第一、二学期课程安排,除了上述表1中所提到的人格素养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军事体育类课程等,考虑到大一是高中学习生活到大学学习生活的过渡,与专业密切相关的课程不宜安排太多,因此,第一学期主要安排《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大学语文》、《马克思主义哲学》及《政治经济学》,其中,《高等数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及《政治经济学》课程是该学期安排的专业基础课《管理学》及《微观经济学》的基础,由于是同一学期,在时间安排上可考虑两门专业基础课略晚于上述课程4~6周;经过一学期大学学习生活的适应,第二学期除了继续经济学的宏观部分外,可考虑安排作为管理大类学生均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类课程《经济法》、《会计学》、《财务管理》、《物流学》,与此同时,由于后续需要诸多计算机操作实践技能,在此学期同时考虑安排《计算机基础》。

第三、四学期课程安排遵循循序渐进原则,无论在学分总量上还是课程难度上都较第一学年有很大幅度提升,具体体现在:第三学期开始逐步安排以物流每一职能作为一门课程的专业课程,包含《物流经济学》、《采购管理》、《仓储管理》、《物流设施与设备》;与此同时在《计算机基础》上将计算机技能提升至《数据库程序设计》水平;为了后续专业基础课《配送与运输》课程的顺利进行,在第三学期需要安排作为该门课程基础课程的《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第四学期安排作为后续规划设计基础工具的《管理运筹学》课程,迟4~6周安排《运输与配送》;逐步开设《市场营销学》及反映物流综合职能的《物流信息管理》、《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由于该学年已经逐步开设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相应于每门专业课程,需要同时安排相应的实践操作课程。

经过两学年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第五、六学期课程安排物流管理专业综合职能类课程《国际物流》、《生产运作管理》、《供应链管理》、《现代港口物流管理》、《ERP理论与实务》、《物流专业英语》、《物流成本管理》等;同时为了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该学年同时安排《统计学》及《统计分析软件》课程。

第七学期考虑学生就业、继续深造及出国等多向分流,安排了素质化、个性化的课程,包括《管理经典选读》、《物流前沿专题》、《物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HRM)》、《质量管理》、《物流保险专题》、《科学研究与协作训练》等课程。

3 结束语

基于解释结构模型分析方法制定江苏师范大学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一方面使得物流管理专业主要课程间的逻辑关系更加明确,课程设置更加科学合理;另一方面,也将便于学生对于所开设课程间的关系有整体的把握和认识,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由于物流管理专业依然还是一个十分年轻的学科,加之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中,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因此,除了根据教学计划实施的效果和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进行及时修订外,必须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积极整合各方面资源,确保教学计划更加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1] 徐剑,周晓晔,李贵华.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M].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2] 汪应洛. 系统工程理论方法与应用[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3] 樊治平,肖四汉. 基于自然语言符号表示的比较矩阵的一致性及排序方法[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2(5):87-91.

作者:张海燕

第2篇:我校资勘专业测井资料综合解释课程设计的改革与探索

[摘 要]测井资料综合解释课程设计是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必修实践课程,是测井资料的地质应用实战练习的第二课堂。在OBE理念和国际工程认证体系等新的教育背景和要求下,课题组细致调研了测井资料综合解释课程设计在国内石油高校的现状,分析了目前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认为有必要对课程设计进行教学改革,并对如何提高测井资料解释课程设计的教学质量提出了在课程设计内容及实施过程监控两方面的具体措施。研究认为,教师精心准备资料和课程设计题目是有效完成该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的前提条件,而学生主动运用基本理论来解决实际地质问题是提高课程设计教学质量的关键。

[关键词]课程设计;资源勘查工程;OBE理念;国际工程认证;教学改革

[

一、资勘专业测井资料综合解释课程设计现状

测井资料综合解释课程设计这门课程在国内石油高校均有开设,只不过是在学时和具体任务要求等方面有所差异。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在这个环节中,大多数学生直接联系有科研项目的教师进行现场资料处理;吉林大学设置的同类课程名称是测井资料处理与解释课程设计,其训练方法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类似,重在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西安石油大学认为对测井资料进行处理和解释是资源勘查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该校同类课程实践教学的主要目标则是让学生认识并分析测井曲线,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长江大学的测井综合解释课程设计主要是为勘查技术与工程测井方向的学生开设的一门实践课,从测井资料手工解释与计算机处理两方面来达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提高其综合素质的目的。

测井资料和测井技术是开展地质工作的重要基础资料和技术手段。西南石油大学自开办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以来,就非常重视测井技术在地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并围绕测井地质应用开设了测井系列课程群,其中测井资料综合解释课程设计一直是该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实践类课程,是测井资料的地质应用实战练习的第二课堂。基于先修后续关系,该课程安排在学生修完普通地质学、石油地质学、沉积学、矿物岩石学和地球物理测井之后,主要是为了巩固学生在地球物理测井中学到的测井基本原理和解释方法等基础知识,结合实际测井资料从岩心分析、岩电实验、试油等资料入手,与地质知识相结合,开展测井资料数字处理处理和综合解释,让学生具备获取开展油气地质方案设计所需参数的能力。该门课程安排在2周时间内完成,设置2个学分。主要任务是测井曲线回放,测井资料质量检查与预处理、测井解释模型的建立,储层岩性、物性参数计算机定量处理解释,含流体性质识别、成果图及成果表的制作、报告编写及答辩等几个环节,其任务及流程见图1。

二、资勘专业测井资料综合解释课程设计改革的必要性

(一)这是新形势下该专业课程结构设置调整的必然要求

在国际工程认证体系大的教育背景下,结合专业特色及发展方向,基于OBE理念,我校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该专业的测井系列课程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见表1)。根据工程质量认证的最新要求,本门课程设计对支撑学生毕业要求指标点也要相应发生改变。因此测井资料综合解释课程设计进行改革是新形势下该专业课程结构设置调整的必然要求。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资源勘查工程2013级以前,课程设计运行周期都是2周,2014级将课程设计周期缩短为1周, 2015级则调整为2周。同时该专业的测井系列课程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2015级开始不仅将地球物理测井的学时从64学时降到了56学时,而且测井地质学和非常规储层测井评价技术这两门课程都取消了。虽然由于上课内容重复等多种原因导致了这两门课程的取消,但作者认为这两门课程里面相应的内容,比如测井资料的沉积学应用、测井资料的构造地质应用、测井资料的储层评价,都可以在测井资料综合解释课程设计中进行挖掘,尤其是利用测井资料进行测井相识别、沉积序列划分和储层评价等方面。

(二)目前课程设计存在的突出问题要求必须进行改革

为了做好“面向资勘专业的”测井资料综合解释“程设计的改革与实践”这个教改项目,笔者对我校资源勘查工程专业近几年的该门课程设计进行了详实的调研,结果表明,在课程设计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课程设计任务书的设置不够合理,忽视了测井资料手工解释的重要性。测井资料手工解释是准确建立测井解释模型和进行计算机定量处理解释的重要基础。任何先进的计算机程序或软件都不可能代替以基本地质理论武装的测井解释人员,复杂的地质因素和测井资料多解性决定了人机联作、交互分析才是得到合理解释结果的唯一途径。

2.学生机械模仿多,主观能动性发挥较少。在课程设计过程中经过指导老师的软件培训后,学生本应有充裕的时间在2周内保质保量地完成目前课程设计规定的任务。但由于学生主动性较差,动手能力不强,大部分学生都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思路和培训的软件进行机械模仿,走流程,草草完成工作任务和报告。因此课程设计完成质量不高,尤其是在计算机程序定量处理参数卡优选等关键环节,学生相互照搬模仿,导致课程设计结果和报告雷同率较高。

3.在答辩环节,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水平较差,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自己做出的成果不能解释,更毋论结果的准确性及与地质规律的吻合度了。比如所做的直方图、交会图有何用?为何一些解释为储层的地方泥质含量会高于50%?因此将测井资料与地质问题紧密结合,如何提高测井数据处理及综合解释能力,让分析结果更符合地质规律,这是提高该门课程教学质量的根本体现。

4.考核标准忽略了过程考核

目前的考核标准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平时成绩,主要是考查出勤率,占30%,另一部分是报告质量,占70%。这忽略了学生课程设计过程的考核,虽然要求报告手写,但报告的雷同率依旧很高,尤其表现在计算机处理后的成果图和成果表上,有时不能给出學生真实公平的成绩。

三、资勘专业测井资料综合解释课程设计改革的主要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我校测井资料综合解释课程组认为应该在课程设计内容和形式上进行改革和实践,主要体现两个结合。一是测井资料手工定性解释与计算机定量解释的结合,二是测井资料综合解释与地质应用的结合,主要有以下几点措施。

(一)在课程设计内容方面

根据存在的问题,我们对该门课程设计内容上拟进行以下调整(见图2)。

1.增加手工解释课程设计任务,挖掘测井响应在地质上的应用,填补学校计算机机房不够用的缺口。给学生提供精度较高的岩心照片和录井资料,在对测井曲线进行回放后,让学生对照测井曲线的响应特征,对该井段进行岩心逐一描述,包括颜色、粒度、岩性等,并与测井资料手工解释岩性和录井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学会认识测井曲线的响应特征是利用测井资料解决地质问题的首要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区域沉积背景总结出该井段的测井相特征,画出沉积序列和相序剖面,完成单井柱状剖面图。由于每个人手工解释的认识和观点不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甚至杜绝学生的抄袭行为,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2.强化测井资料计算机定量处理环节,提高解释精度。该环节即是按照预定的地质任务,建立测井解释模型,用计算机程序对测井资料进行自动处理,并综合地质、录井和生产动态资料进行综合解释岩性剖面、储层参数及含流体性质,并以图形或数据表形式直观显示出来。针对大部分学生利用软件以“走流程”的形式来获取储层参数,不以地质基本理论来约束处理结果的问题,应当让学生通过直方图、交会图等技术深刻认识测井曲线响应特征与储层之间的关系,深入理解测井解释参数的物理意义及对储层孔隙度、伤渗透率、含油饱和度等参数的影响,这样才能建立正确的测井解释模型,选择恰当的处理参数,从而提高测井解释精度,让解释结论符合地质规律,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核心问题。

3.对照手工解释和计算机定量处理分析成果,总结分析储层的地质和测井响应特征,分析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初步具备储层综合评价的能力。

(二)增强指导老师的过程控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进考核方式

1.指导教师精心设计课程设计题目。之前都是所有学生使用同一套资料进行课程设计,为了保证教学质量,防止互相抄袭,可将3~5个学生分为一组,每个小组选择不同的题目,使用不同的资料进行课程设计,每组学生分工合作,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一个共同的目标,既锻炼了设计能力,又锻炼了团队合作精神,而且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抄袭的可能性。

2.减少指导教师手把手教学,引导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在巩固地球物理测井、沉积岩石学、石油地质学等课程基本理论的同时,让学生学会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地质与测井的结合。在课程设计的各个环节应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互相交流,这样既能开阔思路,又可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研究能力。我们教学的首要目的不是让学生机械模仿,而是通过适当方式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让学生的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否则,虽然我们疲惫地奔走于学生的各类问题中,但却不能真正让学生得到提高。因为学生对教师已经形成了依赖,一遇到问题马上就问,哪怕是最初级的问题也从来不动脑思考。比如处理过程中参数选择不合理,或者参数不够,导致结果不正确,甚至都不能出结果。此时我们应该告诉学生去什么地方检索什么文献,才能解决这个问题,而不是帮他把参数调出来。如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主动纠错以获得成功是我们作为教师应该努力的方向。

3.降低报告要求,改进考核方式。计算机定量处理环节一定要在计算机上对处理程序的调试、参数卡的选择及成果展示上严格把关,检查结果作为最终成绩的一部分。要认真做好答辩环节,让学生通过多媒体汇报来讲述课程设计的过程和结果,也可以由学生演示简单操作,答辩成绩也作为最终成绩的一部分。笔者认为,需要提交的课程设计报告无需大量的文字和篇幅要求,内容只需讲清楚课程设计的意义、完成方法和步骤及结果即可。因此最终成绩由学生的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上机检查、答辩和报告组成,比例为1∶2∶3∶4。

四、结束语

测井资料综合解释课程设计的内在意义远远不只是一门课程,作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第二课堂,改革后的测井资料综合解释课程设计相当于一个小的科研活动。教师精心准备资料和课程设计题目是有效完成该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先决条件,学生主动运用基本理论来解决实际地质问题是提高课程设计教学质量的关键。通过上述措施的实施,学生在课程设计的各个环节中能将测井资料与地质问题紧密结合,让测井处理解释结果更符合地质规律,提高了测井资料综合解释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高利明,池田辉政,鸟居朋子,等.高校教师课程设计能力之研究[J].大学教育,2004.

[2] 宋向群,王子茹.研究型大学本科生课程设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大学教育,2013.

[3] 李霞,牛显春.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设计改革与实践——以排水管网课程设计为例[J].大学教育,2016.

[4] 张冲,黄雨阳,周雪晴.“测井综合解释课程设计”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J].石油教育,2016.

[5] 申波.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测井课程教学实践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5.

[6] 张华等.《地球物理测井》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7] 张华,龚育龄,邓红珍.《地球物理测井》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8] 骆淼,潘和平,马火林.基于专业需求的“地球物理测井”课程设计[J].中国地质教育,2011.

[9] 张超谟,高楚桥,曾才顺.《测井数据处理与综合解释》课程的实践教学[J].石油教育,1999.

[10] 胡克珍,张超漠.我系测井解释与数字处理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J].石油教育,1995.

[11] 刘之的,赵军龙,程希.“测井资料处理与解释”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4.

[12] 冯翠菊,王春生.关于测井资料解释课程设计的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13] 宋红伟.测井资料处理与解释系列课程实践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J].石油教育,2010.

[14] 王功军,王冬梅.地球物理测井课程设计教学改革[J].职业教育,2008.

[15] 王廷山.关于教师参与课程设计几个问题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7.

[责任编辑:刘凤华]

作者:程超 桑琴 刘诗琼

第3篇:金融危机向东亚生产网络的传导:基于垂直专业化角度的解释

[摘要]金融危机向东亚的传导主要是通过贸易渠道。传统理论对当前的传导机制,尤其进出口贸易波动在各经济体间不均等甚至差异较大的现象未能给出充分的解释。将垂直专业化作为联系经济波动和国际贸易的重要因素引入传导模型,为其提供了新的角度。从模型的推论以及金融危机以来贸易数据的经验分析得出:东亚生产网络的垂直专业化程度较其它区域更高,因而受金融危机影响其贸易波动更为显著;相对于其他行业,电子行业的垂直专业化分工更为典型,导致电子产品贸易对金融危机的反应更加敏感。

[关键词]金融危机; 东亚生产网络;垂直专业化;传导机制

[

一、引言

2008年9月美国爆发金融危机,引发了随后全球经济的衰退和贸易规模的缩减。全球贸易流量在2008年底和2009年初之间,以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速度下降(Baldwin and Taglioni,2009)。金融危机引起贸易的下降是金融和贸易投资相互联系日益提高的必然结果,是需求的大幅度下降和贸易信贷短缺所造成(Baldwin and Evenett, 2009)。但是这些理由不能将这一前所未有的贸易快速大幅度下降,尤其是贸易下降幅度在各国经济体之间不均等甚至差异较大这一现象给出完全充分的解释。

虽然这次全球贸易萎缩不像大萧条时期规模那样大,但是这次金融危机的影响却更加深刻。2008年11月以来的9个月中,贸易额下降的幅度相当于大萧条时期24个月中贸易额下降幅度,而且这次各国贸易下降具有同步性的特征。WTO报告指出在2008年下半年到2009年上半年之间,全球104个国家都出现了进出口下降。在贸易产品的种类上,2008年2季度全球几乎所有种类产品的贸易额都处于增长,而到2008年4季度全球商品贸易基本都呈下降趋势,到了2009年1季度全球所有种类的商品贸易增长率均为负数。这次金融危机不仅导致贸易下降,更为特殊的一点是贸易额与GDP的比值大幅下降,甚至下降到了90年代的水平。

对于东亚来讲,受金融危机影响主要是通过贸易渠道。在2008年9月到2009年第一季度,东亚贸易下降幅度超过了美国和欧洲,而随着全球经济回暖,东亚贸易又以超过其它地区的速度强劲反弹。金融危机如何从美国传递到东亚国家,按传统传导理论,其逻辑可以简单叙述如下:假设美国受到负面的金融冲击,使其产出下降。产出下降对应着家庭和企业收入减其少。为此美国将减少支出,于是进口减少,所以向美国出口的国家其出口会受阻,这又会导致这些国家的产出下降。这种调整会最终导致这些国家削减进口,意味着美国的出口也在减少。总之,对美国的金融冲击使美国及其贸易伙伴都出现了贸易的下降。

传统理论已经有对于传递机制以及与经济周期关系的解释。在理论模型上,Backus et al(1993)就建立了经典的两种商品的国际经济周期模型。在Backus et al(1993)模型中,贸易是由阿明顿集合引出,本国和外国的中间产品共同生产出最终产品。虽然该模型将专业化生产形式设为事前决定有待商榷,但它在国际贸易领域仍有很多实证检验的应用。近来的实证检验都证实了双边贸易额和经济周期之间的正向联系。一些文献也从理论上发展了传递机制,包括外部供给冲击,如石油价格,外部需求冲击等等,它们的跨国境传导都和国际贸易的发展程度有关。(Backus et al,1993;Baxter,1995;Stockman and Tesar,1995;Backus and Crucini,2000;Kose and Yi,2006)。但是标准的国际经济周期模型理论与实证结果存在偏差。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当前国际贸易发展新的形态有关,全球生产网络的发展,垂直专业化(vertical specialization, VS)程度的加深,使得各国更多的在某一生产环节,而不是整个产品上更加专业化。垂直专业化是指,产品生产需要经过连续多个环节,有两个以上的国家专门生产某些但非全部环节,其中至少某环节一次以上的跨越国界。考虑到这种前向后向交易,会导致经济周期与贸易的相关度提高。因此,垂直专业化的发展使得传统理论解释力减弱。

那么在存在垂直专业化,即产品生产的不同阶段被分布于不同国家的世界中,这种传导和调整又会怎样。同样假设美国受到大的金融危机冲击,导致国内产出下降,最初同传统的国际贸易传递机制一样,家庭和企业收入减少从而减少进口。与标准传递机制相分离的是,减少的进口是垂直专业化商品,如个人电脑,对个人电脑需求的减少转化成外国企业对相关进口零部件的需求减少,而其中一些零部件就是由美国公司生产,结果美国企业出口下降。因为在存在垂直专业化的国际贸易里,贸易与生产链直接相关,所以冲击在国家之间的传播速度,较不存在垂直专业化的情况下更快。另外一个渠道是通过本国生产的商品。美国可能减少对美国制造商品的支出,而生产这些商品的中间产品来自进口,如果这些中间产品又由美国出口的零部件来生产,那么同样会从美国的进口减少传递到出口下降。同样,在经济复苏,贸易反弹的过程也有相似的逻辑。本文将基于Ariel Burstein et al (2008)模型,这一模型是在Backus et al(1995)基础上改进,考虑了垂直专业化的影响,并根据金融危机以来的月度数据考察金融危机向东亚地区贸易的传导渠道和机制。

二、理论模型

假设1国和2国分别专业化生产一种中间产品,两种中间投入品共同生产出两种最终产品。令其中一种为垂直一体化产品,另一种为水平差异化产品。两个国家都消费水平差异化商品,但只有1国消费垂直一体化产品。两种产品生产技术的差异在于本国和来自外国的中间投入品替代弹性不同。假设生产水平差异化产品的本国和外国中间投入品的替代弹性较高;而在垂直一体化产品的生产上,来自本国和外国的中间产品的替代弹性较低。这种差异可以用垂直专业化生产的特点来理解,即各个工序之间衔接的时间较短,造成各中间投入品之间替代弹性较低。

生产的一个阶段在1国完成,另一阶段在2国完成。模型不考虑长期问题,比如垂直一体化生产的空间分布,或者离岸外包的不同外包地区的替代弹性等。

模型基于Backus et al(1993)模型,该模型时间是不连续的,每个时间点表示为t=1,2,3……国家以i=1,2表示,人口数Li表示。模型如下:

i国的偏好用效用函数表示为:

Ui=maxEOtu(cit,1-nit) (1

其中ci 和ni 分别表示i 国人居消费和人均就业,且 u(c,1-n)= {1/(1)}[c(1-n)1-]1-

每个国家专业化生产一种中间投入品,中间品zi 的人均产量需要投入本国劳动力ni 和资本ki ,而且会受到生产力总水平Ai 的影响,Ai 会随时间随机变化。中间投入品的生产函数表示为:

zit=AieSit (nit)(kit)(1- )(2)

参数?琢 表示价值增值中劳动的比例,总的生产率冲击向量为st=(s1t,s2t),依据方程式st+1=Pst+?着t+1,其中P 是以P11 和P12 为特征值的2*2对称矩阵,为零均值、同方差的独立正态分布。

假设所有的贸易发生在中间投入品这个层次,每个国家将本国生产和进口的中间品一起生产两种制成品:其中水平差异化产品以x表示,垂直一体化产品以v表示。

xi的生产用阿明顿方程表示为:

xit=[i1-(xiit)+(1-i)1- (xijt)]1/ i=1,2j≠i(3)

xijt的下标i 表示中间投入品是在i 国被加工生产出来,下标j 表示这个中间投入品最初来自 j国,参数1-?兹i 反映生产xi 的中间投入品的重要性。假设生产x 的中间投入品之间的替代弹性1/(1-)比较高。

垂直一体化制造品v,只有在1国消费,它的生产方程式为:

v1t=[λ1-ζ(v11t)ζ+(1-λ)1-ζ(v12t)ζ ]1/ζ(4)

参数1-λ 意味着从2国进口的中间投入品的重要程度权重。

产品v1可以被认为是跨国公司和其海外子公司联合生产。另外,可以将v12视为2国的子公司提供的中间投入品,但是不一定受1国母公司的控制。为了表示垂直专业化生产的核心特征,假设相对于x的生产,生产v产品的中间投入品是互补的,也就是垂直一体化产品的替代弹性1/(1-ζ) 比1/(1-) 要小。

另外,有两个假设关于生产加工v1所需要的中间投入品的贸易流量。第一个是v11最初被运到2国,和v12一起共同加工成v1,之后v1被运回1国。第二个假设是v12从2国运到1国,与1国的v11一起加工生产出v1。贸易收支和最优配置在这两种专业分工之下是相同的。方程中总贸易流量基于这个假设,那么贸易流量如何与产出以及其他宏观经济变量协同变化是需要解释的问题。考虑到从来源国的中间产品v11与贸易伙伴来回运输程度的不确定性,在数量分析中,采取两个极端值(v11包括和不包括在出口衡量中)。

每个国家生产最终可贸易品yiT。1国用x和v生产最终产品yiT,依据方程式:

y1tT=(x1t)ω(v1t)1-ω (5)

ω是水平差异化产品权重。假设2国不参与与其他国家的分散生产,所以y2tT=x2t 。

最终生产的可贸易产品yiT 和不可贸易产品yiN (可理解为不可贸易的服务),一起生产出最终产品yi,yi可以被用于消费或者出口。

yi的生产用公式表示为:

yit=(yitT )γ(yitN)1-γ(6)

各国对最终产品的资源约束方程为:

yit=cit+iiti=1,2(7)

其中iit=kit+1-(1-)kit (8)

1国对中间产品的资源约束方程:

L1z1t=L1x11t+L2x21t+L1v11t+L1y1tN(9)

来自1国的中间产品可以在本国用来生产x1v1或者y1N,也可以出口用于生产x2,对2国的中间产品约束方程是:

L2z2t=L2x22t+L1x12t+L1v12t+L2y2tN(10)

来自2国的中间产品可以在本国用来生产x2和y2N,也可以出口用于生产x1和v1,将制造的产出定义为zitT=zit-yitN。将在i国制造生产的出口部分,不考虑时间下标,表示为six。在1国,这个比例是s1X=(L2x21)/(L1z1T) ,在2国,这个比例是s2X=L1(x12+v12) /(L2z2T)。在2国可以用垂直专业化生产解释的出口比例是s2p=v12/(x12+v12) 。因此2国垂直专业化生产占制造业GDP的比例是s2ps2x 。

在定义这些对贸易的度量中,假设了v11不会从2国运到1国,因此v11不包括在出口的度量中。当建立s1xs2xs2p时,同时也考虑了将v11包括在出口的度量中(假设v11在两国之间来回运输)。如果降低ω ,让总贸易额s1xs2x不变,提高s2p垂直专业化生产的比例。当ω =1时,s2p=0,那么模型就回到了标准的2国2商品Backus et al(1993)模型。

为了单独考察贸易在国际经济周期中的作用,假设风险可以在各国之间分散。发现按照上述技术和资源约束,均衡可以达到帕累托最优和L1U1+L2U2最大化。当选定一个适当的初始财富水平,完全竞争市场的资源配置的均衡和计划条件下一致。进一步说,价格可以通过各种产品的边际替代率来计算。z1的价格设为1,z2的相对价格用pt表示。

依照资源约束,1国的GDP(用中间产品zi表示)与L1Z1t一致,则国民收入满足以下等式:L1z1t=P1tyL1(c1t+i1t)+TB1t(11)

其中,Pity表示i国最终产品的价格,贸易收支TB1为:

TB1t=L2x21t-L1ptx12t-L1ptv12t (12)

类似的,2国的国民账户表示为:

L2ptz2t =L2P2ty(c2t+i2t)+TB2t (13)

贸易余额TB2为:

TB2t = L1p2tv12t-L1p2tx12t -L2x21t (14)

最终产品的价格为,1国:

P1ty=k1[θ1+(1-θ1)ptρ/(ρ-1)]γω(ρ-1)/ρ

·[λ+(1-λ)ptζ/(ζ-1) ]γ (1-ω) (ζ-1)/ζ(15)

2国:

P2ty=k2[θ2(pt)ρ/(ρ-1)+(1-θ2)]γ (ρ-1)/ρ(pt)1-γ(16)

其中k2=[γγ(1-γ)1-γ]-1 ,k1=k2[ωγω(1-ω)γ (1-ω)]-1

为了得到模型中的传递机制,需要对2个部门的中间投入产品分配,求一阶导数,1国生产x1为: =pt1/(1-ρ) (17)

生产v1为:

=pt1/(1-ζ)(18)

比较(17)(18)得到,给定p的变化,如果ρ> ζ,模型中x11和x12的重新分配要比v11和v12之间更大。这是2国垂直一体化产品v12的出口与1国产出的相关程度大于2国水平差异化产品x12出口的核心机制。

2国生产的水平差异化产品的最优产量,意味着:=pt1/(1-ρ)(19)

如果当垂直专业化生产占了贸易更大的部分时,价格会更易波动,那么2国国内的中间产品x22和进口的中间产品x12之间的替代,部分的抵消了两国之间总产出同向变动。

从以上模型推导得出,垂直专业化使经济波动向国际贸易的传导过程更加复杂,从简单的单项传导变为前后向多次联系,因此对贸易流量的变化产生叠加放大的效应,而这种放大的程度又取决于垂直专业化水平的高低。据此可以推出,如果一国或者区域垂直专业化程度较高,则经济波动对该地区贸易的影响比较大;同样,如果行业的垂直专业化程度较高,则经济波动对其冲击也会比较大。

三、金融危机向东亚生产网络的传导

(一)总体表现

比较2008年5月和2009年5月,中国、日本、韩国以及马来西亚、泰国的出口分别下降26.3%,49.4%,15.4%,29.8%和44.4%。进口分别下降43.1%,42.7%,24.3%,30.3%和56.6%。进口额下降幅度更大,部分原因是石油价格下降。

表1是东亚主要国家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月度进出口的变化率。金融危机于2008年9月爆发,随后对东亚贸易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出口方面,在东亚这些主要国家当中,韩国表现最好,受影响最小,其负增长只持续了4个月,下降幅度也小于其他国家,而且反弹很快。受影响最大的是日本,其出口下降超过30%,而且持续10个月之久。进口方面,东亚国家的进口在2009年前10个月,各国都出现下降,而韩国同样下降幅度最小。金融危机前,进口增长最高的是韩国,而最低的只马来西亚和日本。马来西亚的进口从2008年10月起下降,随后中国、日本也开始下降,只有韩国在2008年全年保持正的增长率。除韩国以外的其他国家都呈现出这样的特点,即危机前进口增长速度越快,危机后下降幅度越大。各国在2009年末开始反弹,而中国在2010年第一季度贸易增长超过60%。

与全球经济表现相比,2009年东亚的进口和出口下降分别为23%和24%,而各国和各地区又分别有不同表现。2009年的出口方面,东亚和北美下降比全球平均值要小,分别为18%和21%。东亚地区的出口显示,占东亚出口的50%以上的中国和东盟分别仅仅下降16%和18%。韩国和日本的表现反差很大,韩国在2009年上升了1%,而日本则下降28%,超过世界平均值。进口方面,马来西亚和韩国分别下降17%和12%,低于世界平均值。在东亚国家进口下降较多的是日本和东盟,分别是28%和23%。

东亚贸易在金融危机最严重的阶段受影响很大。在2008年9月到2009年1月,全球贸易额下降了17.5%,尤其日本就下降46%。即使是表现最好的韩国也下降了29%。中国和马来西亚分别下降42%和33%。据WTO统计,世界货物贸易在2010年第一季度比2009年同期上升近25%,全球出口上升27%,进口增长24%(见表1)。

(二)双边贸易

日本对美国出口的下降从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就已经开始,最严重的是在2009年第一季度,降到仅为2008年同期水平的一半。东亚国家对美国的出口从2009年1月到8月下降剧烈,其中中国平均每月下降23.9%,日本58.4%,韩国28.2%,其他国家也都超过30%。泰国和中国在2009年年底开始反弹,随后其他国家也在2010年开始反弹。在进口方面,韩国泰国对美国进口的下降大于出口,月下降分别为44.4%和41.7%。中国对美国的进出口下降幅度相似,但是进口反弹比出口更强劲,这也是中国2010年第一季度出现贸易逆差的原因。

从表2可见,在东亚主要经济体中,日本对美国的出口较进口波动更为剧烈;而韩国则相反,进口波动更为显著。在金融危机最为严重的时期,日本出口下降大于进口,韩国和泰国的进口下降大于出口,而中国则进出口下降比较接近。在2009年底以后,贸易反弹期间,中国、韩国和泰国都表现出进口反弹更为强劲的特征,而日本则出口回升明显大于进口。从以上表现可以看出,由于垂直专业化的存在和日益发展,经济波动通过贸易渠道的传导机制也在发生变化,金融危机时期贸易的下降和复苏时期贸易的反弹都出现了放大效应,表现为更显著的波动性(见表2)。

金融危机期间东亚各国与中国之间的双边贸易关系如图1和图2所示。韩国、泰国对中国的出口在2008年四季度下降很大,超过了对美国出口下降幅度。日本对中国出口小于其对美国出口的下降幅度。而东亚各国对中国的进口在2009年一季度开始明显下降,与出口相比有几个月的时滞。在2009年末,东亚国家与中国的贸易全面反弹,而且进出口几乎同时同步反弹,但对中国进口速度的反弹要低于出口速度。总的来讲,金融危机对东亚最严重的影响是日本和中国对美国的出口,而东亚贸易反弹中,最强劲的是东盟和中国之间贸易(见图1、图2)。

(三)行业分析

电子行业的生产网络在各行业中相对更加成熟,而在东亚也最为发达。东亚电子产业出口在1980年以后呈快速增长,其占地区总出口份额几乎是全球水平的2倍。除了印度尼西亚以外的东亚国家,电子行业的出口都占了本国出口30%以上,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则占到大约60%。从表3可见,东亚生产网络主要国家不同行业的贸易变化率,在金融危机期间不尽相同,总体来看以电子行业贸易波动相对较大(见表3)。

在对日本和泰国纺织品和电子行业的对比中(见图3、图4),可以发现,日本这两个行业的贸易变化比较接近,而泰国则明显发现电子产品的贸易额波动较大。这种差异可以从各国在生产网络中相对位置的不同给出一定程度的解释,与日本相比,泰国处在垂直专业化生产的低端,所以对经济危机的反应相对放大(见图3、图4)。

四、结论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从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不仅通过金融渠道,而且通过贸易渠道迅速蔓延。东亚生产网络一个显著特点是垂直专业化水平很高,因此在解释金融危机如何向东亚传导的问题上,需要将将垂直专业化考虑进来。从理论模型的推导上可得,垂直专业化为经济波动的传导起到了放大的作用,并且从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贸易数据的分析上也验证了理论分析推论的结果:首先,东亚作为全球生产网络最为发达的地区,其高度的垂直专业化导致与经济波动的联系以及对金融危机的传导上更加敏感,从而表现出较其他区域更大的波动性。第二,从行业角度,电子行业的生产网络发展最为成熟,尤其在东亚地区,因此电子产品贸易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也会较其它行业更为显著。

由此可见,尽管在金融渠道上东亚和美国次贷直接联系相对较小,但是金融危机通过贸易渠道向东亚生产网络传导具有必然性,而且这种传导在东亚由于垂直专业化而出现放大效应。这也是金融危机以后贸易保护主义盛行,贸易摩擦多发的因素之一。因此,东亚各国特别是处于生产网络低端的中国,在这种形势下也自然的成为贸易摩擦的高发国家。在从垂直专业化角度厘清金融危机通过贸易渠道的传递机制以后,如何应对和治理金融危机后的贸易摩擦成为今后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1] Ambler, Steve, Emanuela Cardia, and Christian Zimmerman. International Transmission of the Business Cycle in a Multi-Sector Model[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2002, 46 (2): 273-300.

[2] Amiti, Mary, and David Weinstein. Exports and Financial Shocks[J]. NBER Working Paper, 15556, 2009.

[3] Ariel Burstein, Christopher Kurz, Linda Tesar. Trade, Production Sharing, and the International Transmission of Business Cycles[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2008, 55: 775-795.

[4] Arkolakis, Costas, and Anath Ramanarayanan.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and Internatoinal Business Cycle Synchronization[J].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9, 111 (4): 655-680.

[5] Baldwin, R. & Evenett, S. The Collapse of Global Trade, Murky Protectionism, and the Crisis: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G-20 VoxEU.org E-book[J]. 2009.

[6] Baldwin, R., Taglioni, D. The Great Trade Collapse and Tade Imbalances. Baldwin, R. (Ed.), The Great Trade Collapse: Causes, Consequences and Prospects. Centre for Economic Policy Research and VoxEu.org[J]. 2009, 6: 47-58.

[7] Backus, D., Kehoe, P., and Kydland, 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Cycles:Theory and Evidence[J]. NBER Working Paper,No.4493 , 1993.

[8] Byron Gangnes and Ari Van Assche.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 in Electronics and Intra-Asian Trade. SCAPE-EABER Workshop “Intra-Asia Trade and Factor Flows: Trends, Determination and Implications” [J].Working Pape,No. 10-4 r ,2010.

[9] William Milberg and Deborah Winkler.Trade Crisis and Recovery: Restructuring of Global Value Chains[J]. The World Bank Policy Re- search Working Paper, No.5294, 2010 .

[10] Cheung, Calista, and Stephanie Guichard. Understanding the World Trade Collapse[J]. OECD Economics Department Working Papers,No.729, 2009.

[11] Freund, Caroline. The Trade Response to Global Downturns: Historical Evidence[J].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No.5015, 2009.

[12] Fukao, Kyoji, and Tangjun Yuan. Why Is Japan So Heavily Affected by the Global Economic Crisis? An Analysis Based on the Asian International Input-Output Tables[M/OL].http://www.voxeu.org/index.php?q=node/3637, 2009.

[13] Gary Gereffi and Stacey Frederick. The Global Apparel Value Chain, Trade and the Crisis: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J]. The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No.5281, 2010.

[14] Jacks, David, Christopher Meissner, and Denis Novy. The Role of Trade Costs in the Great Trade Collapse. The Great Trade Collapse: Causes, Consequences, and Prospects, Edited by Richard Baldwin.VoxEU.org[J]. 2009.

[15] M. Ayhan Kose , Kei-Mu Yi. Can the Standard International Business Cycle Model Explain the Relation between Trade and Comovement?[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6, 68: 267-295.

[16] Tanaka, Kiyoyasu. Trade Collapse and Vertical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M/OL]. http://voxeu.org/index.php?q=node/3537, 2009.

[17] Wang Zhi, William Powers, and Shang-Jin Wei. Value Chains in East Asian Production Networks: An International Input-Output Model Based Analysis[J]. USITC Working Paper, No. 10-C, 2009.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耿楠

第4篇:财务专业名词解释

财务专业名词解释——财务分析(financial analysis)

在财务报告基础上,对报表数据进行进一步加工、整理、比较、分析并着重就企业财务状况是否健全,经营成果是否优良等进行解释和评价。

进行财务分析的目的,在于评估企业的财务状况和财务结果,检验财务计划目标的执行情况,找出财务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产生原因,并为以后的财务预测、决策和计划提供有用信息。可以说,现代财务分析是各阶层、各方面的报表使用人,如企业内部管理人员、企业所有者、债权人、业务关系人、国家有关部门等,提供多层次、全方面位的财务信息,尤其是管理者、所有者、债权人等进行各种财务决策所需的信息。

财务分析的内容基本可以分为三部分:(1)财务状况分析。主要包括:资产配置状况分析、资产运用效果分析、偿债能力分析;(2)成本费用分析。即对成本费用支出水平和构成的分析;(3)财务成果分析。即对获利能力的分析。

进行财务分析,首先要明确分析的目的,确定分析对象;其次应搜集分析资料,如分析所需的历史资料、计划资料、本期实际资料、同行业或其它企业资料等,然后便可对资料进行分析;最后还应说明分析结果,提出改进意见。

财务分析主要是就财务报表资料进行的分析。运用得比较广泛的财务分析方法有:(1)对比分析法。指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关指标的对比,教育处相互间差异的分析方法。可以对比的有本期实际指标、计划指标、历史指标和同行业指标。(2)比率分析法。即通过两个相关指标对比,计算相互间比值的分析方法。又分为:相关比率分析,指根据财务活动存在的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关系,将两个性质不同但又相关的指标数值相比,计算比值,以从客观联欢系中认识财务活动的状况;构成比率分析,指计算某项指标各个组成部分占总体的比重,以观察其构成及变化;趋势比率分析,指将某项指标不同时期的数值相比,计算比值,以观察财务活动的动态变化。(3)综合分析法。即将有关指标与影响企业财务状况的各种因素有序地组合在一起,综合分析企业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的分析方法。

第5篇:财务分析名词解释

财务分析是以财务报表和其他资料为依据,采用一系列专门的分析技术和方法,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未来发展趋势所做的分析与评价。财务分析的作用:评价财务状况,衡量经营业绩;揭示财务风险,判断发展趋势;揭示业绩差距,寻求改善途径。比较分析法是财务报表分析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也是一种基本的方法。比较分析法是指将实际达到的数据同特定的各种标准相比较,从数量上确定其差异,并进行差异分析或趋势分析的一种方法。趋势分析法又叫水平分析法,它是通过对财务报表中各类相关数字进行分析比较,尤其是将一个时期的财务报表和另一个或几个时期的财务报表相比较,以判断一个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的演变趋势及其在同行业中的低位变化等情况。趋势分析法的优点:

1、便于统观全貌;

2、便于事实的相互比较;

3、变化倾向的表示极为明显;

4、分析数字的解释较为容易;

5、计算简单。成本领先战略也称为低成本战略,是指企业通过有效途径降低成本,使企业的全部成本低于竞争对手的成本,甚至是在同行业中最低的成本,从而获取竞争优势的一种战略。差异化战略又称别具一格战略,企业向客户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在特定范围内独具特色,这种特色可以给产品带来额外加价。差异化战略的优势

1、实施差异化战略可以增加客户对品牌的忠诚度,降低客户对价格的敏感性,从而为企业防御现有竞争对手提供了屏障。

2、采用差异化战略的企业,由于产品独具特色,顾客的忠诚度很高,从而使潜在进入者必须克服这种独特性才能与企业竞争。

3、差异化战略通过提高产品的性能来提高产品的性价比,以抵御替代品的威胁。

4、企业产品的差异性削弱了购买方议价的能力。

5、差异化战略可以为企业产生更高的边际效益,增强了企业对付供应者议价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差异化战略的风险:

1、竞争对手的模仿和进攻会使已建立的差异缩小甚至转向。

2、企业形成产品差异化的成本过高,从而与实施成本领先战略的竞争对手的产品价格差距过大,购买者不愿意为具有差异化的产品支付较高的价格。

3、市场需求发生变化,购买者需要的产品差异化程度下降,使企业失去竞争优势。

4、过度差异化会导致产品的价格过高或差异化的属性远远超过购买者的需求。成本领先战略也称为低成本战略,是指企业通过有效途径降低成本使企业的全部成本低于竞争对手的成本,甚至是在同行业中最低的成本,从而获取竞争优势的一种战略。杜邦分析法亦称杜邦财务分析体系,是指根据各主要财务比率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一套相互制约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以此来综合分析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方法。

第6篇:财务管理名词解释

财务关系:指企业在组织财务活动过程中与有关各方面发生的经济利益关系。

财务计划:运用科学的技术手段和数学方法,对目标进行综合平衡,制定主要计划指标,拟定增产节约措施,协调各项计划指标。

财务控制: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已计划任务和各项定额为依据,对资金的收入、支出、占用、耗费进行日常核算,利用特定手段对各单位财务活动进行调节,以便实现计划规定的财务目标。

财务管理体制:指规范企业财务行为、协调企业同各方面财务关系的制度。

资金时间价值:是指资金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随着时间推移而产生的增值。

资本金制度:是指国家围绕资本金的筹集、管理以及所有者的责权利等方面所作的法律规范。

筹资渠道:是指筹集资金来源的方向与通道,体现了资金的源泉和流量。

筹资方式:是指可供企业在筹措资金时选用的具体筹资形式。

经营租赁:是由租凭公司向承租单位在短期内提供设备,并提供维修、保养、人员培训等的一种服务性业务,又称服务性租凭。

融资租赁:是由租凭公司向承租单位要求出资购买设备,在较长的契约或合同期内提供给租凭单位使用的信用业务。

商业信用:商品交易中一延期付或预收货款方式进行购销活而形成的借贷关系,是企业的直接信用行为。

资本成本:企业为取得和使用资本而支付的各种费用。又称资金成本。

财务杠杆:无论企业营业利润多少,债务利息和优先股的股利都是固定不变的。

资本结构:在企业资本总额中各种资本的构成比例。

最优资本结构: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筹措的资本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最低,使企业的价值达到最大化。

信用政策:企业根据自身营运情况制定的有关应收账款的政策。

信用标准:指企业接受用户赊销条件时,用户必须具备的最低财务能力。

五C评估法:指企业评价客户信用的五个方面因素:品质、能力、资本、担保品、行情。

展期信用:是指企业在销售者提供的信用期限届满后以拖延付款的方式强制取得信用。

直接投资:指投资者直接开厂设店从事经营,或者投资购买企业相当数量的股份,从而对该企业具有经营上的控制权的投资方式。

间接投资:指投资者以其资本购买公司债券、金融债券或公司股票等,各种有价证券,以预期获取一定收益的投资。

金融衍生工具:是在股票、债券、利率、汇率等基本金融工具基础上派生出来的一个新的金融合约种类。

净现值:投资项目投入使用后的净现金流量,按资本成本或企业要求达到的报酬率折算为现值,减去初始投资以后的余额,叫净现值。

获利指数:是指投产后按基准收益率或设定折现率折算的各年净现金流量的现值合计与原始投资的现值合计之比。

投资风险价值:指投资者由于冒着风险进行投资而获得的超过资金时间价值的额外收

益,又称投资风险收益。

横向并购:两个或两个以上生产和销售相同或相似产品公司之间的并购行为。

纵向并购:生产过程或经营环节相互衔接、密切联系的企业之间,或者具有纵向协作关系的专业化企业之间的并购。

杠杆收购:是指公司或个体利用自己的资产作为债务抵押,收购另一家公司的策略。

成本控制:是指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按照既定的成本目的,对构成产品成本费用的一切耗费进行严格的计算、调节和监督,及时揭示偏差,并采取有效措施纠正不利差异,发展有利差异,使产品实际成本被限制在预定的目标范围之内。

折让定价策略:是企业为了鼓励客户大量购买本企业产品而采用价格折让的一种价格策略。其主要目的是增加产品销售量,扩大市场占有率。

股票股利:是企业将应分配给股东的股利以股票的形式发放。

剩余股利政策:在企业确定的最佳资本结构下,税后净利润首先要满足投资的需求,然后若有剩余利润才用于分配股利。

新设分立:指一个公司将其全部财产分割,解散原公司,并分别归入两个或两个以上新

公司中的行为。

派生分立:企业以其部分财产和业务另设立一个新的企业,原企业存续。

清算财产:是指用于清偿企业无担保债务和分配给投资者的财产。

财务分析:以会计核算和报表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为依据,采用一系列专门的分析技术和方法,对企业等经济组织过去和现在有关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分配活动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增长能力状况等进行分析与评价的经济管理活动。

比较分析法:是指将某项财务指标与性质相同的指标标准进行对比,揭示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一种分析方法。

趋势分析法:是指利用财务报表提供的数据资料,将各期实际指标与历史指标进行定基对比和环比对比,揭示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一种分析方法。

比率分析法:是指利用财务报表中两项相关数值的比率揭示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一种分析方法。

净资产收益率:是指利润额与平均股东权益的比值。

简述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理财目标的优点。

❶它考虑了取得报酬的时间,并用时间价值的原理进行了计量。 ❷它科学的考虑了风险与报酬的联系。 ❸它能克服企业在追求利润上的短期行为,因为不仅目前的利润会影响企业的价值,预期未来的利润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所起的作用更大。

❹它不仅考虑股东的利益,而且考虑了债权人、经理层、一般职工的利益。

简述企业财务管理的原则。

❶资金合理配置原则 ❷收支积极平衡原则 ❸成本收益原则 ❹收益风险均衡原则 ❺分计分口管理原则 ❻利益关系协调原则

什么是财务控制?财务控制环节的主要工作是什么? 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已计划任务和各项定额为依据,对资金的收入、支出、占用、耗费进行日常核算,利用特定手段对各单位财务活动进行调节,以便实现计划规定的财务目标。 ❶指定控制标准,分解落实责任。 ❷确定执行差异,及时消除差异。 ❸评价单位业绩,搞好考核奖惩。

企业筹集资金必须把握哪些原则? ❶合理确定资金需要量,努力提高筹资效果。 ❷周密研究投资方向,大力提高投资效果。 ❸适时取得所筹资金,保证资金投放需要。 ❹认真选择筹资来源。力求降低筹资成本。 ❺合理安排资本结构,保持适当偿债能力。 ❻遵守国家有关法规,维护各方合法权益。

试从不同方面解释企业资本金的内涵。

❶从性质上看,资本金是投资者投入的资本,是主权资金,不同于债务资金。

❷从目的上看,资本金要将本求利,有营利性,不同于非营利性的事业行政单位资金。 ❸从功能上看,企业资本金用以进行生产经营,承担民事责任,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则以其资本金为限对所负债务承担责任。 ❹从法律地位来看,资本金不同于过去的国有企业的国家基金,筹资来的资本金要在工商行

政管理部门办理注册登记,以注册的资本金如果追加或减少,必须办理变更登记。

简述发行股票筹资的优缺点。

优点:❶能提高公司的信誉。

缺点:❶资本成本较高。

❷没有固定的到期日,不用偿还。

❷容易分散控制权。

❸没有固定的股利负担。

❹筹资风险小。

简述银行借款筹资的优缺点。

优点:❶筹资速度快。

缺点:❶财务风险较大。

❷筹资成本低。

❷限制条件较多。

❸借款弹性好。

❸筹资数额有限。

简述发行债券筹资的优缺点。

优点:❶资本成本较低。

缺点:❶财务风险高。

❷具有财务杠杆作用。

❷限制条件较多。

❸可保障控制权。

❸筹资额有限。

简述融资租赁筹资的优点。

❶能迅速获得所需资产。 ❷租凭筹资限制较少。 ❸免遭设备陈旧过时风险。 ❹到期还本负担轻。 ❺税收负担轻。

❻租凭可提供一种新的资金来源。

简述商业信用筹资的优缺点。 优点:❶筹资便利 缺点:期限较短

❷限制条件少

❸有时无筹资成本

简述资本成本在筹资决策中的作用。

❶资本成本是比较筹资方式,选择筹资方案的依据。 ❷资本成本是评价投资项目可行性的主要经济标准。 ❸资本成本是评价企业经营成果的最低尺度。

简述流动资金管理的要求。

❶既要保证生产经营需要又要节约合理使用资金

❷管资金的要管资产,管资产的要管资金,资金管理和资产管理相结合 ❸保证资金使用和物资运动相结合,坚持前后两清,遵守结算纪律 ❹流动资金只能用于生产经营周转的需要,不能用于基本建设和开支

企业现金管理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❶钱账分管,会计出纳分开。

❷建立现金交接手续,坚持查库制度 ❸遵守规定的现金使用范围 ❹遵守库存现金限额

❺严格现金存取手续,不得坐支现金

简述客户信用状况“五c”评估法的基本内容。

❶品质、❷能力、❸资本、❹担保品、❺行情

简述存货的功能与成本。

功能:❶储存必要的原材料可以保证生产正常进行

❷储备必要的在产品,有利用组织均衡,成套性的生产

❸储备必要的产成品,有利于产品销售

成本:❶采购成本,❷订货成本,❸储存成本

简述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基本要求。

❶保证固定资产的完整无缺

❷提高固定资产的完好程度和利用效果 ❸正确核定固定资产需用量

❹正确计算固定资产折旧额,有计划的计提固定资产折旧 ❺要进行固定资产投资的预测

简述无形资产的内容和特点。

内容:❶专利权、❷非专利技术、❸商标权、❹著作权、❺土地使用权、❻特许权、❼商誉

特点:❶不具有实物形态

❷处于非货币性长期资产

❸在创造经济利益方面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简述企业对外投资应当考虑的因素。

❶对外投资的盈利和增值水平 ❷对外投资风险 ❸对外投资成本 ❹投资回收费用 ❺筹资能力

❻对外投资的流动性 ❼对外投资环境

简述债券投资的特点。

❶从投资时间来看,不论长期债券投资还是短期债券投资都有到期日,债务必须按期还本 ❷从投资种类来看,应发行主体身份不同,分为国家债券投资,金融债券投资,企业债券投资

❸从投资收益来看,债券投资收益具有较强的稳定性,通常是事前预定的,这一点尤其体现在一级市场上投资的债券

❹从投资风险来看,债券要保证还本付息,收益稳定,投资风险较少

❺从投资权利来看,在各种投资方式中,债券投资者的权利最小,无权参与被投资企业经营管理,只有按约定取得利息,到期收回本金的权利

简述并购投资的基本动因。

❶谋求管理协同效应 ❷谋求经营协同效应 ❸谋其财务协同效应 ❹实现战略重组 ❺获得特殊资产 ❻降低代理成本

简述杠杆收购的基本特征。

❶收购公司用以收购的自由资金远远少于收购总资金,两者之间的比例一般仅为20%-30% ❷收购公司的绝大部分收购资金系借债而来,贷款法可能是金融机构、信托基金、个人,甚至可能是目标公司的股东。

❸收购公司用以偿付贷款的款项来自目标公司的资产货现金流量。 ❹收购公司除投入非常有限的资金外,不负担进一步投资义务,即贷出收购资金的债权人只能向目标公司求偿。实际上。贷款方通常一目标公司资产作担保,以确保优先求偿地位。

什么是成本费用管理?加强成本费用管理有何意义? 就是对企业进行产品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各项费用的发生和产品成本形成所进行的预测,计划控制预测核算和分析评价等一系列科学管理工作。

意义:❶加强成本管理,降低生产经营耗费,是扩大生产经营的重要条件

❷加强成本管理,有利于促使企业改善生产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❸加强成本管理,降低生产经营耗费,为国家积累资金奠定坚实的基础

简述提高产品功能成本比值的途径。

❶在保持产品必要功能的前提下,降低产品成本 ❷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提高产品功能 ❸提高产品功能,同时降低产品成本

❹成本增加不多,而产品功能有较大的提高 ❺消除过剩功能,而成本有较大降低

什么是成本费用责任中心?简述其可控成本应符合的条件。

是指发生成本,而不取得收入的责任中心。

❶责任中心能够通过一定的方式了解将要发生的成本 ❷责任中心能够对成本进行计量

❸责任中心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对成本加以调节和控制

企业如何加强对销售收入的控制?

❶调整推销手段,认真执行销售合同,扩大产品销售量,完成销售计划 ❷提高服务质量,做好售后服务工作

❸及时办理结算,加快货款回收

❹在产品销售过程中,要做好信息反馈工作

简述影响股利政策的因素。

❶法律因素,❷债务契约因素,❸公司自身因素,❹股东因素

简述企业税后利润的分配顺序。

❶被没收的财务损失,支付各项税收的滞纳金和罚款 ❷弥补企业以前亏 ❸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 ❹提取公益

❺向投资者分配利润,企业以前未分配的利润可以并入本向投资者分配,企业当年无利润,不得向投资者分配利润

简述实施稳定增长股利政策的理由。P494 ❶股利政策是向投资者传递重要的信息,如果公司支付的股利稳定,就说明该公司的经营业绩比较稳定,经营风险较少,这样可使投资者要求的股票必要报酬率降低,有利于股票价格上升,如果公司的股利政策不稳定,股利忽高忽低,这就给投资者传递企业经营不稳定信息,从而导致投资者对风险的担心,会使投资者要求的股票必要报酬率提高,进而使股票价格下降。

❷稳定的鼓励政策,有利于投资者有规律地安排股利收入和支出。特别那些希望每期能有固定收入的投资者更欢迎这种鼓励政策。忽高忽低的鼓励政策可能会降低他们对这种股票的需求,这样也会使股票价格下降。

❸如果公司确定一个稳定的股利增长率,这样实际上是传递给投资者该公司经营业绩稳定增长的信息,可以降低投资者对该公司风险的担心,从而使股票价格上升。

❹采用稳定的股利政策,为了维持稳定的股利水平,有时可能会使某些投资方案延期,或者是公司资本机构暂时偏离目标资本结构,或者通过发行新股来筹集资金,尽管这样可能会延误了投资时机,或者使资金成本上升,但是,持稳定鼓励政策观点者,仍然认为这也要比减发股利或降低股利增长率有利得多,因为突然降低股利,会使投资者认为该公司经营出现困难,业绩下滑,可能使股票快速下跌,这对公司更不利,然而也应该看到,尽管这种股利政策有其股利稳定的优点,但是它也可能会给公司造成较大的财务压力,尤其是在公司净利润下降货现金紧张时,公司为了保证股利的照常支付,容易导致资金短缺,财务状况恶化,在非常时期,可能不得不降低股利额,因此,这种股利政策一般适用于经营比较稳定的企业采用。

按照我国法律法规的规定,设立企业应当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❶具有合法的企业名称 ❷具有健全的组织机构 ❸具有企业章程 ❹具有资本金

❺具有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的经营范围,确定的场所和设施 ❻具有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

简述企业清算财产的内容。

企业的各项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对外投资和其他资产

简述杜邦分析法的优缺点。

优点:❶有助于企业管理层更加清晰地看到权益资本收益率的决定因素,以及销售净利润率与总资产周转率、债务比率之间的相互关联关系。

❷给管理层提供了一张明晰的考察公司资产管理效率和是否最大化股东投资回报的路线图。

缺点:❶.对短期财务结果过分重视,有可能助长公司管理层的短期行为,忽略企业长期的价值创造。

❷财务指标反映的是企业过去的经营业绩,衡量工业时代的企业能够满足要求。但在目前的信息时代,顾客、供应商、雇员、技术创新等因素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越来越大,而杜邦分析法在这些方面是无能为力的。

❸.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中,企业的无形知识资产对提高企业长期竞争力至关重要,杜邦分析法却不能解决无形资产的估值问题。

简述财务分析的目的和意义。

目的:评价过去的经营业绩、衡量现在的财务状况,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意义:

❶有利于企业经营管理者进行经营决策和改善经营管理

❷有利于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和债权人制定信用政策

❸有利于国家财税机关等政府部门加强税收征管工作和正确进行宏观调控。

第7篇:财务管理名词解释[大全]

1. 什么是自我可持续增长率?

自我可持续增长率:公司在不发行新股,不改变经营政策 和财务政策条件下,公司可能实现的最大销售增长率。 (在假定企业税率不变,不对外筹集权益资本或回购股份,且不改变“经营政策”(资产周转率和利润率)和不改变“财务政策”(负债比例和股利支付率)的情况下,企业进一步的发展所需的资本来自“留存收益”和“新的债务资本”——二者满足“目标负债比例”。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实现的销售增长率称为“自我可持续增长率”,即在“六不”条件下可以取得的最大的销售增长率。)

2. 什么是经营风险?

经营风险又称营业风险,是指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供、产、销各个环节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所导致企业资金运动的迟滞,产生企业价值的变动。(是企业因经营状况和经营环境变化引发销售收入的变化,导致EBIT的变化。)

(另有一种说法:企业由于战略选择、产品价格、销售手段等经营决策引起的未来收益不确定性,特别是企业利用经营杠杆而导致息前税前利润变动形成的风险叫做经营风险。经营风险时刻影响着企业的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企业必须防患于未然,对企业经营风险进行较为准确的计算和衡量,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

3. 什么是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financial risk)是指公司财务结构不合理、融资不当使公司可能丧失偿债能力而导致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比如筹资、投资带来的风险,经营带来的风险,存货管理及流动性带来的风险 (是企业因资本结构或负债结构不同引发利息费用或EBIT的变化,导致企业净利润的变化。)

4. 什么是经济增加值?

经济附加值又称经济增加值简称EVA。等于企业税后息前利润减去全部占用资本成本,是所有成本被扣除后的剩余收入。为公司业绩衡量的指标。EVA=税后营业净利润-资本总成本=税后营业净利润-资本×资本成本率

第8篇:高级财务管理名词解释

1、 杠杆并购:是指并购方以目标公司的资产作为抵押,向银行或投资者融资借款来对目标公司进行收购,

收购成功后再以目标公司的收益或是出售其资产来偿本付息。杠杆并购是并购企业通过负债筹集现金以完成并购交易的一种特殊情况,杠杆并购的实质是以现金支付并购对价的一种特殊的融资方式。

2、 并购防御(又称反并购)是针对并购而言的,指目标公司的管理层为了维护自身或公司的利益,保全

对公司的控制权,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并购的发生或挫败已经发生的并购行为。

3、 企业集团:是现代企业发展的高级组织形式之一,是以一个或少数几个大型企业为核心,通过资本、

契约、产品、技术等不同的利益关系,将一定数量的受核心企业不同程度控制和影响的法人企业联合起来,组成的一个具有共同经营战略和发展目标的多级法人结构经济联合体。

4、 产权托管:

5、 公司分立 :是指一家母公司通过将其在子公司中所拥有的股份,按比例分配给现有母公司的股东,从

而在法律上和组织上将子公司的经营从母公司的经营中分离出去,这时便有两家独立的(最初的)、股份比例相同的公司存在,而在此之前只有一家公司。

6、 分拆上市:是指一家公司(母公司)以所控制权益的一部分注册成一个独立的子公司,再将该子公司

在本地或境外资本市场上市。广义的分拆上市包括已经上市公司或者尚未上市的企业集团将部分业务从母公司独立出来单独上市;狭义的分拆指的是已上市公司将其部分或者是某个子公司独立出来,另行招股上市。

7、 风险投资:是主要由风险投资公司进行风险判断、资金投入、经营管理的综合工程,其投资对象一般

为高新技术项目(产品)、起步不久、急需资金的新的中小企业。

8、 策略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为了达到共同的战略目标、实现相似的战略方针而采取的相互

合作。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的联合行动。战略联盟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股权安排、合资企业、研究开发伙伴关系、许可证转让等。

9、 杠杆交易过程:顾名思义,就是利用小额的资金来进行数倍于原始金额的投资,以期望获取相对投资

标的物波动的数倍收益率,抑或亏损。由于保证金(该笔小额资金)的增减不以标的资产的波动比例来运动,风险很高。

就是投资者用自有资金作为担保,从银行或经纪商处提供的融资放大来进行外汇交易,也就是放大投资者的交易资金。融资的比例大小,一般由银行或者经纪商决定,融资的比例越大,客户需要付出的资金就越少。

10.企业集团母子公司债务融资安排的理想模型及其分析:P16

511.买壳上市(反向并购)的交易过程:反向收购(又叫买壳上市)是指非上市公司公司股东通过收购一家壳公司(上市公司)的股份控制该公司,再由该公司反向收购非上市公司的资产和业务,使之成为上市公司的子公司,原非上市公司的股东一般可以获得大部分上市公司的控股权,从而达到间接上市的目的。 一个典型的反向收购由两个交易步骤组成,

一、买壳交易,非上市公司股东以收购上市公司股份的形式;绝对或相对地近代制一家已经上市的股份公司。

二、资产转让交易,上市公司收购非上市公司而控制非上市公司的资产及运营。

12.国际企业集团利用避税港避税的主要方法:

国际企业利用避税港避税的主要方法,是在避税港设置各种各样的挂牌公司或信箱公司。这些公司一般都是出于减少纳税支出的母的而在避税港注册。它们的实际经营活动往往并不发生在避税港内,但却将收益在避税港申报,以避税征税。一般有以下几种做法:

第一, 以挂牌公司作为虚设的中转销售公司。

第二, 以挂牌公司作为收付代理公司。

第三, 以挂牌公司作为持股公司。

第9篇:企业财务报表分析名词解释总结

财务报表:亦称对外会计报表,是会计主体对外提供的反映会计主体财务状况和经营的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或财务状况变动表、附表和附注,财务报表是财务报告的主要部分,不包括董事报告、管理分析及财务情况说明书等列入财务报告或年度报告的资料。对外报表即指财务报表。对内报表的对称,是以会计准则为规范编制的,向所有者、债权人、政府及其他有关各方及社会公众等外部使用者披露的会计报表。

资产负债表:是财报体系中的核心报表,以“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为平衡关系,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财务日期财务状况的报表。特点:反映的是相关项目在静态时点上的累计余额的结果,但不能反映相关项目的变动过程;该表是报表体系中包含信息最全面的一张表。 利润表:反应企业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它可以提供企业在月度、季度或年度内实现的收入、发生的费用、应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损失,以反映当期净利润或亏损的形成情况。目的在于比较和评价企业不同期间盈利能力及其质量的差异。 现金流量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现金流入与流出情况的报表(这里的现金指货币资金和现金等价物)。该表解释了资产负债表中货币资金和现金等价物的余额变动过程。可分为经营、投资、融资活动现金流量表。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是反映所有者权益的各个组成部分当期增减变动情况的报表。 重要性原则: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欲重要交易或事项。企业在会计处理中对交易或事项应当区别其重要程度,采取不同的会计处理方式。

谨慎原则:是指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特别对不确定性的交易的会计处理,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不应低估负债或者费用。即凡是可以预见的损失和费用均应予以确认,而对不确定的收入和资产则暂时不予确认。 客观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包括真实性和可靠性两方面的意义。真实性要求会计核算的结果应当与企业实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相一致;可靠性是指对于经济业务的记录和报告,应当做到不偏不倚,以客观的事实为依据,不受会计人员主观意志的左右,避免错误并减少偏差。企业提供会计信息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要,因此,必须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和资料可靠。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处理,不仅仅以交易或事项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处理的依据。 会计主体假设:指企业会计必须站在企业饿得特定立场上观察、判断和记录所发生的经济业务,必须与企业的所有者及其他利益团体的经济业务区分开来。

持续经营假设:企业会计方法的选择、会计事项的确认和计量,应以企业在可预见的未来会按当前既定的目标持续不断地经营下去为假设。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

权责发生制:为保证客观公允性。凡属于本会计期间的收入和费用,不论其款项是否收付,均应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凡不属于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其款项已在本期收取或支付,也不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权责发生制下,收入的实现、费用的发生于款项的收付没有必然的联系。 水平分析法:又称趋势分析,将某特定企业连续若干会计年度的报表资料在不同年度间进行横向对比,确定不同年度间的差异额或差异率,以分析企业各报表项目的变动趋势,有比较分析法和指数趋势分析法。

共同比报表分析:又称垂直分析,注重同期报表内部各项目的内在结构分析。只对当期利润表或资产负债表作内部结构分析而不是横跨纪念进行分析,利润表中的所有项目用营业收入的百分率表示,资产负债表中的项目则用资产总额的百分率表示,从而对报表的主要构成及其变化进行分析。

比率分析法:把财务报表中的某些有特定关系的项目联系起来计算出比率进行分析。 质量分析法:财务状况质量综合分析方法。以基本财务报表和相关资料为基础,以资产质量、资本结构质量、利润质量和现金流质量等分析为基本内容,对企业财务状况质量的各个方面进行系统化分析的方法。克服了单纯的财务比率分析的缺陷,更强调财务状况整体质量的系统性分析。

资产质量:是指特定资产在企业管理的系统中发挥作用的质量,具体表现为增值质量、盈利质量、变现质量、被利用质量、与其他资产组合增值的质量以及资产的结构质量。 流动资产:指主要为交易为目的而持有,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者运用的资产,是企业资产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交易性金融资产:是指企业为了近期内出售而持有的金融资产,主要是企业以赚取差价为目的从二级市场购买的各种有价证券,如股票、债券、基金等。 非流动资产:指企业资产中变现时间在一年以上或长于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那部分资产。其预期效用是:满足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需要,保持企业适当的规模和竞争力,获取充分的盈利。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指企业没有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的金融资产,如,企业购入的在活跃市场上有报价的股票、债券和基金等。由于该项资产有活跃的交易市场并可供出售,企业一旦急需现金,可以按照公允价值出售该资产,转换为已知金额的现金,因此其变现性很强。但企业持有该资产一般不打算随时变现,而是希望通过长期持有来获取收益,因此周转性不强。

持有至到期投资:是指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且企业有明确意图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非衍生金融资产,包括企业持有的在活跃市场上有公开报价的国债、企业债券以及金融债券等。目的是通过定期收取利息来获得长期稳定的收益,由于到期可收回本金从而很大程度降低了投资风险。

长期股权投资:是指企业持有的不准备随时变现、持有期超过一年、因对外出让资产而形成的股权。

成本法:长期股权投资项目按原始取得成本入账后,始终保持原资金额,不随被投资公司的营业结果发生增减变动的一种会计处理方法。成本法下的投资收益会有较为确定的现金流保证,收益的质量一般较高。缺陷是对受资方盈亏状况的信息反映得不够充分。

权益法:受资方接受投资后获取利润,不论是否分配现金股利,投资方均按照持股份额确认投资收益,同时确认长期股权投资金额的增加。在受资方分配现金股利时则视同投资收回,相应冲减长期股权投资金额。由于受资方不可能分配全部净利润,因此权益法确认的投资收益通常会大于对应的现金流量,甚至出现没有现金流量的投资收益。该法对受资方盈亏状况予以了充分披露,但容易导致利润与现金流的脱节,容易引发投资收益和长期股权投资中不能利用的“泡沫”成分,值得关注。

投资性房地产:是指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是一种经营性活动。主要包括:出租建筑及土地使用权而取得的使用费收入,即房地产租金;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赚取增值收益。

固定资产:是指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的有形资产。

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 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种资本的价值构成及其比例。

流动负债:是指将在1年(含1年)或者超过1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包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应付股利、应交税金、其它暂收应付款项、预提费用和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借款等。 非流动负债:是指偿还期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债务。主要项目有长期借款和应付债券。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投资者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即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包括实收资本(或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会计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会计利润也就是账面利润,是公司在损益表中披露的利润。 应纳税所得额:是企业所得税的计税依据,按照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不征税收入-准予扣除项目-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应纳税所得额的正确计算直接关系到国家财政收入和企业的税收负担,并且同成本、费用核算关系密切。 永久性差异:在某一会计期间,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由于计算口径不同而形成的差异,这种差异在本期产生,在以后各期将无法消除。

暂时性差异:指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此外,未作为资产和负债确认的项目,按照税法规定可以确定其计税基础的,该计税基础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也属暂时性差异。根据暂时性差异对未来期间应税金额影响不同,分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或有负债:债务金额的多少、债权人以及付款日期的确定均取决于未来不确定事项的发生情况。只是一种潜在的债务,并不是企业目前真正的负债。其不确定性使其难以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但需要在报表附注中进行披露。 资本公积:包括企业受到的投资者超出其在企业注册资本或股本中所占份额的投资(即资本或股本溢价),以及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等其他资本公积。 盈余公积:是从净利润中提取的、具有特定用途的资金:1.法定盈余公积,按税后利润的10%提取(非公司制企业也可按超出10%的比例提取),在此项公积已达注册资本的50%时企业可不再提取;2.任意盈余公积,按股东会决议提取。 其他综合收益:是指企业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未在损益中确认的各项利得和损失扣除所得税影响后的净额。包括: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产生的利得或损失金额;按照权益法核算的在被投资单位其他综合收益中所享有的份额;现金流量套期工具产生的利得或损失金额;外币财务报表折算差额;等。这些因素可以帮助投资者了解企业全面受益的状况。

核心利润:是企业自身核心业务创造的利润,是企业盈利能力的主要保障,分析其形成过程有助于对企业利润的质量作出准确判断,核心利润是指营业收入减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以及公允价值变动净损益后的差额,即营业利润减去投资净收益的差额。

资产减值损失:是指因资产的账面价值高于其可收回金额而造成的损失。包括:应收账款计提的坏账损失、存货的跌价损失、固定资产的减值损失、长期投资等资产的减值损失。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是指企业以各种资产,如投资性房地产、债务重组、非货币交换、交易性金融资产等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应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或损失。即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该项目反映了资产在持有期间因公允价值变动而产生的损益。

利润质量:是指企业利润的形成过程以及利润结果的合规性、效益性及公允性。

投资收益:是对外投资所取得的利润、股利和债券利息等收入减去投资损失后的净收益。包括:1.投资的转让处置收益;2.长期债权投资的利息收益;3.权益法确认的长期股权投资收益;4.成本法确认的长期股权投资的股利收益等。其中1.4.现金创造能力较强,2.3.的现金获取能力值得关注。

现金等价物:是指企业持有的期限短(一般指从购买日起三个月内到期)、流动性强、易于转换为已知金额现金、价值变动风险很小的投资。 合并报表:以整个企业集团为单位,以组成企业集团的母公司和 子公司的个别财务报表为基础,在抵消了个别财务报表中集团内部交易和重复项目的金额后编制的、体现企业集团整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财务报表。区别于汇总报表:报表涉及的企业范围不同:行政隶属,控制关系;报表数据形成的方法不同。 合并范围:指纳入合并会计报表编报的子公司的范围,主要是为了明确哪些子公司应包括在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范围内,哪些子公司应被排除在合并会计报表的编报范围之外;纳入合并范围的标准:以控制为标准进行确定;母公司直接或间接拥有被投资单位半数以上的表决权,表明母公司能够控制被投资单位,则应当将该其纳入合并范围。

购买法:亦称购受法,企业合并业务会计处理方法之一。把购买企业获取被并企业净资产的行为视为资产交易行为,即将企业合并视为购买企业以一定的价款购进被并企业的机器设备、存货等资产项目,同时承担该企业的所有负债的行为,从而按合并时的公允价值计量被并企业的净资产,将投资成本(购买价格)超过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确认为商誉的会计方法。特点:1.购买法在购买日对作为企业合并对价付出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应对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2.企业合并形成母子公司关系的,母公司编制购买日的合并资产负债表时按取得的被购买方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及或有负债的公允价值合并;3.购买方对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被复核后)份额的差额,应当确认为商誉,日后要定期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计提减值准备;4.小于计入当期损益;5.集团的合并损益仅包含股权取得日后属于集团的部分,这就制止了子公司在收购前的利润向它自己的股东支付股利。

权益集合法:将企业合并视为两家或两家以上的企业,通过股票的交换,使股权融为一体,实现双方股份集中的企业合并会计核算的方法。特点:1.投资方用于与其他企业股东交换的股权或股票按面值计价;2.企业合并形成的母子公司关系,母公司编制合并日的合并资产负债表时按账面价值计量合并方与被合并方的各项资产、负债(会计方法统一),合并方取得的净资产账面价值与支付的合并对价账面价值(或发行股份面值总额)的差额,应当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3.不确认被合并企业的商誉,自然也就没有后期的商誉摊销问题;4.合并范围内企业的整个年度的损益均包括在合并报表中,就如同企业一直在联合经营,即合并利润表应当包括参与合并各方合并前发生的收入、费用和利润,这样母公司可能会分配子公司合并前的利润。 当控股母公司持有其子公司非100%股权时,在合并财务报表编制中出现了是否合并及如何合并子公司中少数股权(少数股东权益)的问题:

所有权理论:主张采用比例法合并,认为母公司只收购了控制性股权部分,因此只需要合并母公司购买所有权部分的资产和负债,少数股东对应的部分不予合并。

母公司理论:认为母公司虽然没有100%地持有子公司的股权,但因为获得了控制权,实质上已经达到了控制子公司整体资源的目的,因此少数股权拥有的那部分资产和负债也应该合并起来。但因为母公司并没有实质收购少数股权,为此母公司理论认为少数股权应该按其账面价值合并。 实体理论:认为子公司是一个独立的经营实体,在合并报表中一个实体的计量属性不能出现两种:母公司控股部分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少数股东部分使用账面价值。认为少数股东应采用公允价值合并。至于是否为少数股东确认商誉:一是完全商誉观,认为应该确认子公司的全部商誉(即也为少数股权确认商誉),这样便于母公司从合并报表中了解收购少数股权将付出的代价;二是部分商誉观,即只确认母公司收购的部分商誉,少数股权享有的商誉因本身没有被收购而较难量化,如要量化可能要花费更多的代价,这种方法也称修正实体法。

上一篇:艾滋病防治相关知识下一篇:梁场箱梁监理日志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