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督导促进教育发展

2022-11-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教育督导促进教育发展

发展农村教育 促进教育均衡

根据地域特点,西安市一贯重视农村教育,特别是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和新《义务教育法》颁布以后,我市认真落实各项教育政策法规,进一步确立了农村教育在整个教育工作中“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在农村教育发展和管理中,我们始终围绕“实现一个目标,促进两个转变,发挥三个作用,坚持四个统一,突出五个重点”的思路:即实现农村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促进教育管理理念、方式和教育行政部门职能转变;发挥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教育行政部门科学高效管理和社会各方面广泛关心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的作用;坚持质量、结构、规模和效益的统一;重点突出规划管理、经费管理、课程管理、职能建设和督导评估工作,努力提高農村教育质量和水平,促进全市教育健康协调持续发展。

一、加强规划管理,提高办学效益。

针对我市农村地区学生数量逐年减少、学校办学效益相对较低、城区基础教育设施已不能完全满足现实需要的实际情况,我们切实加强了教育规划和学校布局调整工作。

为了切实改变过去学校建设和发展缺乏全面规划的弊端,市教育局与市规划局合作编制全市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和教育用地规划,同时组织区县修订和完善辖区内基础教育发展规划。根据生源增减和分布情况,通过修编,全市农村义务教育段学校总数调整为621所,其中初中148所、小学463所、9年一贯制10所,逐步撤并了规模小、条件差的小学校和教学点。

2009年,我市农村地区启动了“西安市农村乡(镇、街办)中心幼儿园建设规划”工作,利用中小学合校并点后的闲置校舍,根据国家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标准进行规划。全市146个农村乡(镇、街办)规划146所乡镇中心幼儿园,除已建成的12所外,拟规划建设132所幼儿园,其中新建32所、改扩建100所,新建面积22.99万平方米,改造面积7.43万平方米,计划投资3亿元,分3年建设完成,实现乡(镇、街办)中心幼儿园全面覆盖。

2008年,我市制订了《西安市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总体规划及“十一五”期间项目建设方案》,计划完成周至、蓝田县2所特殊教育学校新建任务;完成临潼、户县2所特殊教育学校扩建任务;完成西安市启智学校建设任务。目前,周至县特殊教育学校已主体封顶,西安市启智学校工程已开工。

另外,为了实现特殊教育学校全覆盖,我们计划在目前人口不足30万、尚无特殊教育学校的阎良、高陵县规划建设特殊教育学校,使残疾儿童少年能够就近进入特殊教育学校接受教育。

组织有关区县根据全市中小学布局规划和统一部署,将接收的116所企办中小学校,一并纳入调整范围。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现已基本完成对这些学校的资源整合和布局调整。

近年来,随着我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骨架的迅速拉大,为了保障城市新区建设和插建居民小区过程中基础教育设施能同步配套建设,市政府出台了《加强城区义务教育设施建设的意见》,进一步完善了规划和建审程序,保障和强化了存量教育用地。

二、加强财力统筹,促进均衡发展。

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努力确保教育经费的不断增长。特别是对一些财政困难区县,每年在安排财政预算时,首先保证教育经费,切实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和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要求。“十五”期间,全市教育经费总投入达到119.7亿元,年均递增14.58%,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占教育总投入的一半以上。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中,将范围扩大到城市学校中具有农村户籍的学生,2006年和2007年,各级财政投入农村新机制资金约3.36亿元。

2004年至2006年市级财政投入专项资金2亿元,用于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危改清欠、布局调整、寄宿制学校改造、远程教育等。此外,还将农村税费改革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50%以上用于农村教育。

西安市是一个教育大市,又是一个经济总量相对较小、正处于发展中的城市。要尽快改变农村教育相对落后的现状,就必须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统筹安排财力,集中建设,严格实行项目管理和预算管理,以规划定项目,以项目定投入,“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规划走,规划跟着教育事业走”,克服了过去校舍建设盲目、低效重复的弊端。

我市涉山地区6个区县有学校367所,在校生4.5万人,这些地区经济条件落后、办学点分散、学校基础设施不完善。为此,市政府着手推进山区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建设,计划于2008年至2010年投资4亿多元建设山区寄宿制学校40所,涉及蓝田、长安、户县、临潼、周至等县区,规划新建校舍23万平方米,加固改建校舍6.7万平方米,办学规模超过3万人,覆盖山区人口32万。建设中实行一次集中投资,校舍建设及教育教学设施配备一次全部到位。

“十五”期间,西安市用于危改工程总投资高达7亿多元,改造项目有1954个,改造面积有188万多平方米。2006年至2007年,各级财政安排1.08亿元专款改造137所中小学危房,同时,市财政安排9000万元偿还2001年至2002年危改欠账。

从2001年开始,我市每年至少安排500万元专款,用于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装备。2005年投资5053万元启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为全市10个区县1784所学校配备了远程教育设施。2007年又投入1573万元在9个区县的405所学校进行了远程教育工程建设。目前我市“农远工程”已覆盖到了所有农村中小学。

西安市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或采取以奖代补等形式,按照分步实施,逐校一次投入到位的办法对薄弱学校实施标准化改造和建设,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十一五”期间,全市计划重点治理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80所(其中农村学校56所)。近两年来,我市已投资4500万元完成了21所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的治理任务。

为促进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从2008年开始,我市采取以区县财政投入为主,市级财政补贴的方式,集中进行区域内义务教育基础设施整体规划和建设。2008年市、区财政一期投资1.4亿元进行未央区义务教育基础设施整体规划、集中建设试点,以此带动全市农村义务教育基础设施的整体建设和发展。未央区的做法为:随着西安城市重心北移步伐的不断加快,该区进入“全面聚集优势、实现跨越发展”的新阶段。他们以“力争使辖区基础教育设施达到‘数量满足、布局合理、质量达标,形成完善的基础教育设施体系’”为目标,根据城市发展水平的预测及城市远期的用地规划,对辖区学区进行了重新划分。在确保形成覆盖全区学校网点、保证学生就近入学的同时,把高标准改造升级教育设施以及配备教学设备作为加快基础教育现代化的重点,按照“适当超前,科学布局”,“均衡发展,全面提高”,“统一标准,规范建设”,“加大投入,综合配套”的原则,提出基础教育设施标准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全面启动了基础教育设施标准化建设工程,力求全面实现全区中小学教育“现代化、网络化、智能化、园林化、生态化”的发展目标。

总之,在中央、省、市财政的大力支持下,在各区县的积极努力配合下,我市不同区域的发展建设形势喜人,诸如阎良区创建教育强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莲湖区民族教育建设项目;灞桥纺织城地区基础教育整合资源建设等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区域均衡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市领导高瞻远瞩,着眼于下一代健康成长和整体提高民族素质这个大局,市政府先后多次出台文件,并投入巨额资金逐步在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中实施“蛋奶工程”,使每个学生每天能吃上一个鸡蛋,喝上一袋牛奶(或羊奶、豆奶)。我市实施的“蛋奶工程”无论是进度还是力度都走在了全省的前列。

三、加大改革力度,推进素质教育。

在不断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的同时,我们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着力点,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稳步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近年来,我市坚持“面上推广”与“点上深化”相结合的方針,突出规划、实施、评估和推广环节,重点在校本培训、校本教研、课程体系建设、课堂教学方式和评价体系上取得了一些新进展,努力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体系。户县积极挖掘当地课程资源,努力完善国家、地方、学校课程改革体系,形成了颇具特色的素质教育模式。

我市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为宗旨,积极探索教育评价制度改革的新途径。全市中小学主动适应新课程要求,在积极推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改革中,不断丰富和完善教育评价制度。蓝田县为改变农村教育落后面貌,进行的“梯次发展管理评价”的有益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由此形成的“蓝田经验”在教育行业产生了广泛而良好的反响,因此值得肯定和推广。2008年4月下旬在西安召开“全国农村教育发展与管理研讨会”之后,全国各地教育界同仁,一批又一批地到蓝田考察学习,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这也是我市教育工作的一大亮点。

去年年初,阎良区召开动员大会,提出创建教育强区目标。一年多来,区委、区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多次深入基层,调研指导教育创强工作。经过全区上下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创强“六大任务”稳步推进,成效喜人。

2007年全市以区县为单位认真实施区域内教师转任交流工作,同时选派211名城市教师到农村转任交流,确定100所城市学校对口支援农村学校,建立长效机制。充分利用“农远工程”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搭建全市教师互动交流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在评定职称、评选先进时,对农村教师实行政策倾斜,近几年,农村先进教师占全市先进教师总数一半以上,每个表彰年全市评选的4名全国模范教师中至少会有一位是农村教师。

四、加强职能建设,健全管理体系。

根据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我市进一步转变教育行政部门职能,调整和完善行业管理机构,搭建教育发展支持体系,理顺权责关系,创新管理机制。

按照《义务教育法》的规定,我市强化和落实区县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的办学责任,形成了适应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要求的管理与发展新机制,完善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目前,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长、教师全部归口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实现了管人与管事相统一。

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适应教育事业的新要求,通过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及时调整、强化和落实各项职能,使职能发挥不缺失、有作为。近两年,市教育局调整内设机构,完善管理职能,单设了发展规划处、资金管理处,增设了安全保卫处,同时,区县教育局也对内设机构做了相应调整,提高了行政机关的工作效能。

市教育局对现有事业单位进行调整和整合,先后成立了学校后勤服务管理中心、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中心、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捐资助学指导中心、教育宣传办公室等,进一步理顺了管理体制,强化了工作职能。

市、区县政府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时,把农村教育作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解决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教育督导部门把农村义务教育工作作为重点,坚持督政与督学相结合、督导与评估相结合,全面落实教育法规政策。

我们积极主动地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的联系与沟通,争取从政策上倾斜、资金上支持教育改革和发展。建立与民主党派、新闻媒体的对口联系制度,坚持每季度召开民主党派对口联系会议和新闻发布会,主动向社会各界通报教育工作动态,让社会进一步了解教育、支持教育。

(责任编辑任小艾)

作者:张建国

第2篇:以教育创新促进创新教育

摘 要: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创新和谐校园,教育必须创新,必须改革,只能通过创新,才能有新的教育思路,新的教育突破和新的教育举措,才能有效地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关键词:创新教育 创新

在改革开放走向现代化的今天,人的发展和培养应该是全面的、健康的、和谐的,这就要求我们转变教育观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只有通过教育创新才能完成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历史任务;只有通过教育创新才能使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更加发展、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因此,变革不相适应的教育,创造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教育,实现教育创新已成为摆在全国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它关系着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关系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作为一名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及创新教育的动力,为了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渠道的教育观念,就必须树立开放型的教育观念,把教育从过去的有限的课堂中解决出来面向社会,面向生活,建立一个由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密切配合的教育网络,发挥创新教育的整体功能,以教育创新促进创新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选发展战略地位……”。江泽民在报告中再次明确了教育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明确了教育方针和目标,这深刻地说明了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小康社会建设中的重要性!这是我国教育工作者光荣而又神圣的历史使用!十六大的召开为我们再次吹响了教育创新的号角。

当今世界政治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是民族素质的竞争、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谁要想在当今世界竞争中处于有利的战略主动地位,就必须走教育兴国教育先行之路,教育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中国古籍记载,荀子说过:“以善先人者谓之教”,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教育是生活的预备”,说明了教育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过程,是影响、感化、培育人的过程,这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过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是我国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与伟大作用的高度概括。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包括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等方面,这些建设任务的完成都必须依靠教育。而一个民族的教育如果没有创新精神,就会贫穷落后,甚至衰败,更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以只有创新的教育才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才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创新和谐校园,我们必须坚持教育创新,必须以教育创新促进创新教育,只有通过教育创新,才能有新的思路,新的突破,新的举措,才能打开新的局面,才能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才能促进创新教育,以实现我国新世纪伟大战略目标!教育创新与创新教育是相辅相成的,是互相促进的,辩证统一的。那么什么是创新教育和教育创新呢?所谓的教育创新是指在教育上首次提出或者推进新观念、新体制、新方法,促进教育发生进步性转变的过程。因此,教育创新是与时俱进在教育领域的集中反映,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动力,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是民族文化前进的保证,是实现新世纪伟大战略目标的有力武器,是解决我国教育发展存在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的需要。“创新教育”是指在教育的基础上进行教育改革变化,引导学生大胆探索,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的一门艺术,使教育更科学、更合理、更具有时代性和创造性,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教育创新促进创新教育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1 坚持与时俱进,推进教育创新

在改革开放走向现代化的今天,人的发展应该是全面的、健康的、和谐和、良好的人言语素养能够提高人的个性修养和生存质量,能够开阔人的思维视野,增强人的人格魅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转变观念,培养出具有高尚情操,正确世界观、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的人才,又要具有求异创新的科学素质,这就要求教育必须改革,教育必须创新。

教育创新是完成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为了完成本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教育事业就必须担负起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优秀人才和增强民主创新能力的任务!我们知道,教育的作用从来就具有双重性的,与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教育是社会前进的推动力量,反之与发展需要不相适应的教育可成为社会前进的阻力。因此,改革不相适应的教育,创新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教育,实现教育的创新,已成为摆在全体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教育创新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教育领域里的集中反映,它关系着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关系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我们应当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激发教育创新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

2 加强自身修养,激发创新思维

学校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主要场所,是培养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是开展基础道德教育的前沿。新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大胆创新,唤起学生的生气蓬勃的精神生活,让学生能够领会知识、融会贯通、掌握技巧;因此,善于选择切入点是重要的教育创新策略。过去,我们的教育总是研究学生多,研究教师少,对学生要求多,对教师要求少,教育创新就是把教师和学生作为平等的主体,从教师做起,从言传身教中潜移默化地突出教师的示范作用,进而在师生的和谐交融中使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愉快地接受教育,从而完成学业。在学校文化建设中,重视创设教育创新的环境与氛围,良好的学校文化是学校前提的原动力。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发展比较成熟的地区,学校之间的竞争,已经开始由学生生源和毕业生出路的竞争转向了学校形象的竞争,如果一所学校的创新精神能够通过学校文化的引显,塑造自己学校的创新形象,那必将会成为保持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前沿地位的驱动力量,因此学校教育应当坚持与时俱进,坚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提方向;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原则,在正视学生现实的基础上确定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降低教育起点、主动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实施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挖苦的教育形式,同时,要改变以学生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唯一标准的做法,要善于抓住学生生活中的细小环节创设教育情境,为学生提供展现能力的舞台,教师是教育工作者,就应当努力使自己成为心理医生,了解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鼓励学生自己走出不良心理状态,掌握心理暗示,正确地利用它给学生以健康向上心理暗示,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我们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肩负着巨大的责任和使命,我们的职业在人类社会文明的进程中扮演了光彩照人的角色,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我们要具备并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提高专业水平,知识技能;另一方面还要塑造并不断保持良好的社会形象,既要“学为人师”,又得“行为示范”,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成功体验,从中激发创新的教育思维,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3 培养和提高教师素质是创新教育的有力保证

教师是创新教育的动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在传授人类积累的自然知识方面以及在开发人类创造力方面,教师始终是主要的责任者,始终起主导作用。没有教师的转变,没有教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素质教育,当然也不可能有创新的教育和教育的创新,因此,应建立和完善在职教师的培养和进修制度,创设有利于学生素质培养的学习环境,指导组织他们感知、探索、协作,学会发现,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同时,给教师提供机会和条件,提高教学效果。教师作为终身学习者,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创造和探索新型的教育模式,通过“明确方向,提出建议;归纳整理,阅读理解”来展示学习流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也是极其深远的,在创新教育中,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具有渊博的知识。今天的社会已是一个融科学化、知识于一体的社会,知识贫乏单调的教师已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求了,他们必须既精通本学科专业知识,又知天文地理,懂社会知识的广博型人才,才能胜任其需要。

(2)教学语言要具有魅力。魅力通常指的就是艺术性,语言的魅力要求抑扬顿挫、幽默得体、音量适中,要让学生感到此时有声的力量,提高兴趣,增强活跃因素,在教学中,它往往通过修辞得到表现,而学生在领悟到魅力的契机时,内心迸出激情,从而对所学知识加深印象,巩固记忆。

(3)正确控制感情。课堂犹如舞台,教师在课堂前要努力排除与课堂基调不相适应的部分,使自己的情绪和讲课内容相和谐,走近学生,感染学生。

(4)注意情趣结合。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中,必须注意所有材料的事例要具有教育意义,绝不能用低级情趣的东西去污染教学环境,使学生在高尚和美好的情趣中健康成右。

(5)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创新情境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去感化学生,震撼学生的心灵,以自己作出表率,用高尚的人格和独特的经济方法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

4 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树立开放型的教育观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我国教育发展的一个十分深刻命题,为了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渠道的教育,就要打破传统封闭的教育观念,树立开放型的教育观念,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渠道的教育,换言之就是把教育从过去有限的课堂中解脱出来面向社会、面向生活,建立一个由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密切配合的教育网络,发挥教育的创新功能。

(1)学校教育系统。学校教育包括课内教育系统和课外教育系统,课堂教学是传统教育的主渠道,这条主渠道是依据国家制订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来进行,有明确的教育目标,有详细的教学计划,有统一的教学内容,有规定的教学时间,有分年级分阶段的具体教学要求等,这些都是这一教育系统的突出特点,在这一系统中,要遵循大纲规定的要求,教给学生系统而必要的知识,向四十五分钟要教学质量,就是针对教学不尽如意的现状而提出的重要举措;而课外教育是指课堂教学以外整个学校的教育活动环境,课外教育是课内教育系统的延伸和补充,课内教育受到规定时间、内容和教学形式等各方面的限制,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未得到充分发挥,而学校教育的特点环境可以为课内教育提供进一步扩展的优越条件,使学生学习的空间更为广阔,内容更为丰富,形式更为多样,如学生借阅各种书报杂志,参加各种社会团体活动,同教师、同学家人进行交谈和讨论等都属于课外教育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增添了校园文化气氛,丰富了学生的学校生活,拓宽了学生知识面,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学生从中获得知识,具有及时、广泛、自主、充分以及趣味性,实践性强的特点,具有课内教育所不能及,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课内教育和课外教育应当有机配合,发挥两个系统的各自优势和特点,把单一、古板的课堂教育改变创新为多样化的教育,把封闭式的课堂教育创新为改革开放式的教育,大大提高学校教育系统的整体教育功能。

(2)家庭教育系统。家庭是学生成长的主要场所,他们的饮食起居、生活习惯、思想行为等,无时无刻不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不仅要以自己正当健康的教育去影响孩子,更重要的是要有计划地去组织和引导孩子,指导孩子的学习方法,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等,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要建立家庭教育系统,使之发挥应有的教育作用,关键要沟通学校与家庭的双向联系,学校要定期召开家长会。一方面向家长汇报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一方面要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活动,通过互相交流,介绍方法,提高认识,家长也将更自觉有信心有方法地去开展家庭教育活动,把家庭教育纳入到教育创新之中,加强家庭、学校横向联系,互相促进,不仅可以抵制社会不良习俗对学生的影响,而且对发展学生身心健康、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具有重要作用。

(3)社会教育系统。社会教育系统指除学校、家庭以外的社会生活教育活动环境,因为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教育,可以说教育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同学校、家庭相比,社会是一个更为广阔、更有丰富的教育活动环境,学生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可以学到比学校、家庭更为丰富多彩的知识,但是社会环境比学校、家庭环境要复杂得多,在新旧体制交替的时代,一方面,新的思想观念和新的知识文化,使学生耳目一新,感觉到了时代发展的脉博和气息,从而增长了蓬勃向上的朝气;另一方面,陈腐落后的思想观念,不文明的污言秽语,甚至低级庸俗的书报杂志,影视画面、网吧、游戏厅,又会对孩子产生消极有害的影响,因而必须充分认识社会教育的重要性,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提高识别是非、美丑、真假、善恶的“免疫”能力。在中学,我担任的思想品德教育,我向学生推荐多种有益的知识读物,把爱国主义思想、社会主义荣辱观渗入到思想品德教育中,并组织学生参观游览考察访问、社会调查,讲解爱国人士的英雄事迹,让学生从狭小的课堂里走出来,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学生去“阅读理解”社会和大自然这部巨大的教科书。

总之,以教育创新促进创新教育的又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求我们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同社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社会教育活动能充分发挥正面的积极作用,从而进一步提高教育创新的整体功能。因此,创新教育是为学生锻炼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其特点是开放性、时代性和广泛性,过去的传统教育往往局限于课堂内的教学,忽视或轻视其他方面的教育,使其它方面的培养成为被遗忘的教育角落,而创新教育是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是时代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严要求、高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不但要认真分析,认真总结,并发挥创新教育的优势和特点,建立一个由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密切配合的教育网络,使这三个系统的教育密切沟通,有机配合,多方位、多渠道、多层次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发挥创新教育的整体教育功能,以教育创新促进创新教育,增强学生素质,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合格人才,创建平安校园,构建和谐校园。

参考文献

[1] 陶西平.北京师范大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杂志社,2003(2).

作者:杨延琼

第3篇:促进教育公平 推动民族教育科学发展

民族教育是一个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的标志和反映,是民族发展的重要基础。加强民族教育对于促进民族发展,协调和完善民族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和谐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今年“两会”期间,少数民族发展及其教育问题成为政府工作报告和与会代表、委员们关心、热议的主题之一。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必须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鄂义太、刘健强等政协委员,以及保安族女代表马彩云等全国人大代表纷纷对民族地区的发展和教育问题献言献策,引起了广泛的舆论影响,形成了对民族教育深入而广泛讨论的局面。结合温总理的报告和代表、委员们的发言,我们有必要对我国民族教育事业当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进行分析和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族教育事业得到较快的发展。民族教育政策在继承前一时期成果的基础上,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一是对已有的政策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使这些政策更加具体化、系统化、科学化、法规化。二是对一些原有的政策赋予了新的内容。三是根据实施政策的环境改变的实际,废除了某些过时的政策,制定了一些新的政策。这一时期的政策变化,体现了改革开放的新思想和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反映了时代的特点。

这一历史时期民族教育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少数民族受教育人口大幅度增长,基本形成了包括幼儿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在内的比较完整、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教育体系,形成了一支稳定的少数民族专任教师队伍。截至2006年,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少数民族专任教师已达110万人,在数量和质量上基本适应了我国民族教育事业的需要;加大了民族教育经费投入,西藏、宁夏、内蒙古、新疆、广西等民族地区的教育经费投入已达450亿元;民族地区“两基”目标如期实现,截至2007年底,我国西部地区“两基”的覆盖率达到98%,410个攻坚县中,368个已实现“两基”目标,其余42个达到“普六”标准;教育对口支援成效显著,进一步完善了培养少数民族人才和支持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特殊政策措施;民族教育法制建设取得了新进展,使民族教育的发展有了切实的法律保障。民族教育蓬勃发展的实践充分证明,我国的民族教育政策是非常正确的。

当前民族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人类历史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和教育成为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因此,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提高群众生活水平,首要的措施便是为民族地区培养人才、发展民族教育。诚如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民族大学党委书记、校长鄂义太教授所说:“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发展,必须坚持人才优先、教育先行。教育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平等权利的实现,需要教育的支撑。大力发展民族教育事业、提高民族教育水平,事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事关各民族平等、团结和社会公平的实现,事关国家战略的实施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多数地处偏僻、自然环境恶劣、经济基础薄弱、教育文化长期以来相对滞后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少数民族地区目前存在的教育问题仍然相当突出。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民族自治地方教育的整体水平偏低。

尽管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族教育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从整体上看,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与内地和沿海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从义务教育来看,在部分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仍然存在着辍学率、复读率、留级率高,入学率、巩固率、升学率低的现象。

从中等教育来看,普通高中,特別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缓慢。职业教育既有助于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农牧业生产的科学化,也有助于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就业人口的素质和职业适应能力,从而为少数民族地区提高物质生活水平作出贡献。然而,由于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历史较短,在师资和基础设施方面也比较薄弱,使得少数民族地区的职业技术教育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要。

从高等教育来看,规模偏小、教学科研水平质量不高的情况长期得不到改善。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在挖掘潜力、扩大办学规模、实现资源共享、采用各种形式联合办学以及学科调整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另外,民族高等职业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也远远不能适应少数民族地区对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需要。目前,民族地区劳动力培训工作存在多头管理的现象,盲目性、无序性非常突出。

从教师队伍来看,民族地区的教师队伍质量偏低,数量不足,大班额授课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已经成为制约民族教育发展的瓶颈。以贵州省的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情况为例,有学者调查发现,2006年“黔东南州按国家规定,中小学应增加教师4493人,黔西南州尚缺中小学教师6134名,紫云县小学教师缺编634人。由于教师缺额,一些学校只好大班额授课。威宁县新华布依族乡有1200名学生,仅有28名教师,师生比达1∶42.85,最小班额79人,最大班额高达122人。目前,黔东南州有小学代课教师2275名,普通中学代课教师265名。边远民族地区条件差、福利少,教师跑教、走教现象十分普遍,严重影响了民族地区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民族教育投入不足。

全国政协委员、海军航空兵某部原副政委马国超说:“近些年来,很多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虽然教育事业发展较快,但还存在相当大的困难和问题。很多地区师资缺乏,有的地方几个年级由一个老师任教,教师待遇较低。校舍非常简陋,屋子的房顶能看到蓝天,学生冬天要到河里砸开冰面取水,晚上课桌就是寄宿学生的床。”

目前,我国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仍然是国家财政拨款。在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一些较为贫困的民族自治地方,县、乡教育经费缺口较大,教育经费对政府财政的依赖更为明显。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不但乡财政而且县财政都是长期严重的赤字预算,已实现“两基”攻坚目标的民族地区,有些是通过贷款和借款来完成的。民族地区的许多乡镇学校由于工资待遇低、生活条件差,教师外流严重,影响了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

(三)教育观念相对滞后。

教育发展,观念先行。落后的教育观念,是制约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对于这一点,我们民族地区的有些领导干部、校长和教师缺乏深刻的认识,并未真正认识到教育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强调周期短、见效快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的建设,把发展教育放在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外围,或是把教育仅仅看成是学生升学、就业的补充,不重视整个民族教育体系的建设,民族教育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相脱节。

民族地区的教师缺乏对本民族和本地文化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现状的认识,他们面对通用教材和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不懂得如何对学生实施跨文化教育。西部部分民族地区脱离本地区的文化、经济水平,盲目照抄东部地区的办学理念和经验。

政策建议

(一)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促进我国民族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发展我国民族教育事业必须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十七大精神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我国民族教育工作的全局,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民族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第一,民族教育发展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核心和出发点。第二,在民族教育发展过程中,要始终与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相协调,突出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的地位和作用,确保民族教育优先发展。第三,在民族教育宏观布局方面始终坚持统筹兼顾原则:统筹兼顾城市和农牧区教育事业的发展;统筹兼顾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统筹兼顾民族地区多语教育工作;统筹兼顾民族地区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

(二)进一步加大对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支持力度,特别要重视发展民族职业教育。

随着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加速,市场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因此民族地区的职业技术教育必须加以改革,以适应新情况。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教授黄元河在多年的思考和调查基础上,提交了一份关于民族地区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的议案:“职业教育要有针对性。少数民族地区大量需要的是初、中级技术人才,以及环保、旅游、工艺方面的职业人才,应把当地职业教育重点放在这些方面;要高度重视职业培训,不要贪多求全,要根据岗位需求设定培训内容,真正把技能教给学生;职业教育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确保职业教育经费的落实,可考虑用项目资金、专款专用的形式发放,同时健全职业教育管理机构。”黄教授的建言值得重视。

(三)探索提高少数民族教育水平的新形式、新途径。

单一模式的民族教育系统,势必阻碍教育的发展。要不断探索新的形式和途径,一方面利用教育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优势来为民族地区培养人才;另一方面要加大政府投入,把观念和资源输入民族地区,让民族地区结合本地的实际来发展教育事业。

全国政协委员、江苏擎天信息科技集团董事长辛颖梅认为,“协助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解决教育问题可以探索多种形式和渠道。比如,南京江浦高级中学设立‘新疆班’,目前来自新疆各个民族的500多名学生在南京就学,全部实现学习、生活全免费教育,南京市教育部门为此投入了大量的经费,新疆班学生的高考升学率一直很高。这些孩子在内地学到很多知识,丰富了人生经历,这样对于他们将来把内地一些好的经验、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带回去,推动当地建设会有帮助”。

全国政协委员、新疆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郭丽娜经过调研发现,从2000年开始,国家在北京、上海等12个内地经济发达城市开办了50所内地新疆高中班,近5000名学生顺利毕业,深受新疆各族人民尤其是边远贫困地区农牧民的欢迎。因此,在今年的政协会议上,郭丽娜等几位委员提案希望国家能加大投入,扩大内高班招生规模,让更多边远地区的学生享受到内地优质的高中教育资源。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保安族女代表马彩云和东乡族女代表穆涛提出,国家应继续在民族地区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加大对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支持力度。穆涛说:“我们县是全国唯一的以东乡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全县26万多人分散居住在1750条梁峁和3083条沟壑中。由于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将县上24所中心小学建设为寄宿制学校,这是全县教育工作最突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该县的78所在校生不足150名的小学,需要通过建设寄宿制学校来解决六年级学生入学难问题;全县现有56个三年制教学点,学生毕业后无处上学;全县还有12个无校村,一部分适龄儿童无法入学。由此可见,加大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对于解决这些实际问题有着重大意义。

(四)加强师资培养,推进双语教学。

发展民族教育是关系民族地区发展的长远大计,而双语师资不足是当前制约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也是今年“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新疆团审议时比较关注的问题。在听取代表们关于双语教学情况的汇报后,胡锦涛总书记表示,要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培养更多掌握多种语言工具、具有广阔视野的人才,直接关系新疆的长远发展。要继续从多方面努力,办好内地高中班,搞好远程教育,培养更多掌握双语的教师,不断提高双语教学水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党组书记赵德忠认为,大力推进双语教学,一方面要从幼儿开始抓双语教学,扩大双语教学的覆盖面;另一方面加强对双语教师的培训力度,保证双语教学质量。

(五)提高认识,加强多元文化教育理念。

民族地区的发展,离不开正确的思想指导,对于很多民族地区的党政一把手来说,提高他们对民族教育重要性的認识非常重要。鄂义太认为,民族教育要想获得长足发展,首要的因素就是要确立“教育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必由之路”的思想。不同民族文化都存在着民族的差异性,如果个体仅仅从自己单一的文化与民族去观察、认识和参与世界,那么他就不能充分地认识与观察自己的民族文化。只有通过其他民族或民族文化的视野来认识自己民族的文化和行为时,他才能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本民族的文化。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多元文化课程的建设。

重视多元文化课程的建设,并不是要另设一门学科,而是将各少数民族的文化精华和特色融入到现有的学校课程中,以反映出文化多元的特点,并以全体学生为对象,通过融入学校整体课程,发展学生的文化认同与跨文化能力。例如在文学课程、语言课程和历史课程方面,可通过改革内容安排、改进教学方法等反映多元文化的特色。同时应该把文化的冲突作为课程设计的重点,通过辩论、比较等方法来加强学生的跨文化思维训练。

“两会”已经落幕,但留给我们的思考还没有结束。建国以来,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和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成就属于过去,我们必须脚踏实地地分析眼前的困难,有效地解决问题,一步步地为民族地区更为辉煌的未来而奋斗。展望未来,我们相信,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支持下,一定会迎来民族地区教育的美好春天!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马列主义学院)

作者:吴月刚 丁永为

第4篇:促进教育公平发展

中小学义务教育的推进和高校的“扩招”,使近年中国教育处在一个大发展的阶段。但是,在大发展中日益凸显的教育不公平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媒体对中小学择校、教育乱收费、“教育产业化”等问题的批评不绝于耳。

当前我国教育发展中比较突出的不公平,主要体现为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差别上,地区差异和发展不平衡导致的教育机会不均等,是中国最重要的教育国情之一。与教育过程、学业成就方面的不公平相比,现阶段最重要、最突出的基本问题仍然是教育机会的不均等。在农村,教育不公平仍集中在义务教育阶段,尤其是初中教育;在城市,教育不公平主要集中在普通高中和大学阶段。

形成教育不公的原因,除历史形成的发展差距之外,传统的以中央为主、忽视地方的资源配置模式,以及无视地区、城乡差距的“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成为导致教育不公的制度性原因。一些已经落后于社会发展的不公规则加剧了业已存在的教育不公。农村教育中,影响教育普及、导致流失辍学的主要原因是教育费用过高、教学难度过大。后者主要是无视发展差距的“城市中心”导向所造成的。由于社会贫富差距加大,阶层之间的教育差别开始显现,这突出地表现为对教育收费不同的支付能力和贫困学生的问题。由于家庭的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不同,城市社会中不同阶层接受教育的权利受到影响,人们开始重视和追求教育过程、教育质量的平等。

对此,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实现教育公平:

首先,扩大教育机会,缩小教育质量的差距,是实现教育公平最基本的途径。通过制度创新、政策调整开放教育,吸引和促进社会资源向教育的流动,满足教育快速增长对教育经费的强劲需求。

其次,促进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均衡化。应当确立新的资源配置的理念:在发展中缩小差距,增加公平。在照顾各地历史形成的实际差距时,应当将逐步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作为重要原则之一。

最后,建立转移支付制度、优惠政策和相应机制,加大对西部地区和弱势群体的教育支持。同时,应当重视和切实解决流动人口、贫困阶层子女的教育机会和教育公平问题。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地区差距极大的发展中大国,应当将因地制宜地发展教育,作为今后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重要原则。建立教育发展“地方化”的思路和管理模式,改变无视地区、城乡间巨大大一统模式,从而矫正全国一刀切、整齐划一的教育体制的弊端。矫正高度国家化、城市化的教育发展取向,是缩小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的重要选择。

第5篇:均衡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

摘要:当前,老百姓最为关注的三大难题是看病难、上学难、买房难。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医保体制改革,基本解决了看病难的问题,上学难,现在是情况是上学不难,而上好学难。买房难在国家控制房价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某些城市房价任然很高,一般的老百姓包括工薪阶层仍然不能偿付高额的房贷。我们要让教育资源均衡配置,让孩子可以在家门口得到更好的优质的教育,让我们关注教育公平问题。

关键词: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教育公平

当前,老百姓最为关注的三大难题是看病难、上学难、买房难。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医保体制改革,基本解决了看病难的问题,上学难,现在是情况是上学不难,而上好学难。买房难在国家控制房价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某些城市房价任然很高,一般的老百姓包括工薪阶层仍然不能偿付高额的房贷。我们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关注教育公平问题。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公平主要指向的是教育机会均等问题,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这样两个基本方面。教育公平之所以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价值,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政策的基本出发点,除了接受教育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人权,而且由于教育能够显著地改善人的生存状态,增进社会公平,被视为是实现社会平等“最伟大的工具”。

近年来,教育部,财政部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并逐年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尤其是农村偏远地区的学校的教学硬件设备的投入,有效地推进了全国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特别是近3年医保经费投入更是加大,包括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对全区城乡中小学的基础设施、教学设备进行提质改造扩容,对农村学校进行调整、合并。产生了既锦上添花,又雪中送炭的效果。但由于历史的、社会的、经济的多种因素,全国范围内教育公共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现象仍然存在,由此造成的不良后果也比较突出,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区内教育资源配置现状

1、学校布局有待改善。一些地区、乡镇只有一所初中。近些年来,除新建的一些私立学校外,公办农村学校数并没有增加,相反有所减少,很多学生到城里或者更好的地方去上学了,造成一些学校超规模办学,二是农村学校布局有违国家教育部办学行为规范中关于“优先方便学生就近入学”和“不加重农民负担”的规定,将一些边远的村小或教学点撤除,归并到中心学校,一些

六、七岁的孩子,离开父母的照顾,到离家很远的地方去读书。不能让这些孩子得到父母的关爱和照顾。

2、教育投入资源分配不均衡。国家曾投入过大量资金改造农村学校危房,使农村学校校舍、教学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许多境内外教育慈善机构、希望工程、爱心人士也积极捐助,乡镇、村、组也进行了自筹,但后续投入没有跟上,许多

村小仍然没有多大改观,一些山区的中心学校没有教职工单人宿舍,几人合住一间集体宿舍,没有卫生间,没有厨房;学生寝室十分拥挤,政府集中采购的学生单人铁床,铺板的质量差,学校没有学生洗澡的地方,很多学生一个月不能洗上一次澡;配置给农村学校的教学仪器、设备大多是摆设,如仪器室、实验室等根本不能用,一些用不上的仪器设备,甚至没有地方放。

3、师资力量配置不均衡。由于城区学校扩招和部分老师退休,师资紧张,每年都要调入一批学历高、有三年以上教学经验、有较高教学水平的老师,而且还有年龄限制,采取笔试、面试,体检合格后,择优录取。拒招刚从院校毕业的大专毕业生,以致一批又一批年富力强的农村优秀教师被调走。一些机关单位以事多编制少为由,频频向农村学校借调老师,造成农村学校严重缺编。一些学校没有能力请人,则只好给老师加课、加负责寄宿生的工作量。平均每个教师的课时负担是21节,班主任还要负责寄宿生的早晚自习,500多名寄宿生,由教师轮流担任生活老师,陪学生在寝室睡觉。

4、教师待遇不均衡。校际之间分重点与普通学校,班级之间分实验班、科技班、普通班,学校、班级被分成三等九级,受教育者在义务教育阶段受到不公平待遇;教育者也因这些人为造成的差别,导致劳动对象分配不公平。农村中学,招到的新生是经城里好学校挑选几次后剩下来的,城里的优秀生也被选进了重点学校,进了重点学校的好学生又被优中选优进了重点班。于是出现好学校能聘到好老师,招到好学生,年年先进;差学校配差领导,安排差老师,招差学生,与先进无缘。好学校年年把教育成果制成大喜报,放在政府大厅向领导报告。农村教师的福利较差。据反映,绝大多数山区教师一年到头没有任何福利。为解决农村教师青黄不接的问题,2010年给农村学校安排了一批特岗老师,在艰苦环境工作了几年,新老师却靠借债维生,以致部分年轻人在失望之余,干脆放弃这令人羡慕的职业,另谋出路。

二、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造成的不良影响

1、农村学校,特别是偏远落后地区的学校招生压力越来越大。由这些学校的教学环境、设施设备、师资力量相对要差,尽管严格实行划片招生,但仍有许多家长舍近求远,优先选择到这些学校就读,导致学校招生压力越来越大。

2、教师的工作量越来越重。农村学校大部分学生学习能力较差、基础较差,家庭作业必须在家长或晚上到老师家里去辅导才能完成。农村学校的老师课时负担重,加上照顾寄宿,一日三餐、早晚自习、洗澡洗脸盖被等等,备课和批改作业全靠加班加点。

4、助长了择校风和教育乱收费。农村的孩子,家长们都希望送到城里,为孩子找一所好学校、一个好班级,留下来的都是家长抱着无所谓,或是读书无用论的观点让孩子留在农村上学,择校风越来越盛,县城的学校因生源爆满伤脑筋,农村偏远的学校因生源不足头痛。各学校在按区域划片、按班规、班额招生后,由于择校生的原因,在开学前都要招一批收费生。导致了大班额的出现和收取择校费的现象屡禁不止,而且越收越离谱。

三、合理配置义务教育公共资源,促进教育公平发展的建议

1、严格执行政策。要严格遵照执行中央、省、市、区近年来制定的有关义务教育的条例、规章、标准,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不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教育部关于《当前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指导意见》、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规范普通中小学办学行为的规定》等等的一系列文件中,就如何均衡配置义务教育公共资源,缩小城乡、校

际、班级差距,解决学生择校和学校借择校收取择校费等等一系列问题,都有非常明确的规定和具体的要求。政府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不折不扣、认真执行。对那些喜欢搞对策的学校、学校领导、个别老师,要进行批评教育,甚至处罚。政府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尽快淡化重点学校、重点班级的位置和作用,并引导他们从太多的光环中走出来,作为领导者、管理者应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帮助发展。

3、切实解决好农村学校师资紧缺的问题。一要立即清退机关事业单位以各种理由从农村学校“借”来的老师,清退农村教师到城里支教的现象。据反映,目前从农村一所学校“借”到城里支教的老师达十几人多人,理由是这些县城人手不够。建议编制管理部门对这些“借人”单位进行调查研究,如果确实事多人少,就应该因事设编,给予增人增编,不能不顾工作需要而硬撑着不给编,所增人员可以从教师队伍中调入,并及时补录新的老师,以解决当前农村学校存在的有人拿教师工资、没人干教育工作的问题。二是城区学校从农村学校招聘老师应采取“双向交流”的办法,做到有进有出。三是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学校教职工生活设施的投入。改善农村教职工的工作、生活条件,以优于城区教师的待遇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四是采取定向委培。加大对本土教师的培养力度,解决当前农村教师队伍青黄不接的问题。

4、严格规范编班、补课、办班行为。一要严格按照省厅的规定控制班额,小学不超过45人,初中不超过50人;二要取消初中入学考试和按入学考试成绩编重点班,均衡配置平行班之间的生源质量;三要确保课堂教育质量,严禁在职教师有偿补课和校外办班补习;四要禁止学校以家长“自愿捐款”的借口收取择校费,并将查处收取择校费的工作纳入纪检监察部门的工作职责范围,由教育局督查室对收取择校费的监管查处工作实行问责。

十七大报告提出“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在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实施城乡有别的教育发展战略,让更多的城镇人口接受更好的教育,让更多的农村人口接受中学特别是高中或者中专教育,鼓励更多的农村人口接受大学教育,对于提高城乡整体人力资本存量、提高就业人口工资的边际作用将会十分显著,并进而达到均衡配置教育资源的效用最大化,更好的促进教育公平。

第6篇:统筹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余庆县凉风小学 罗德友

[摘要]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统筹教育资源,缩小区域内各小学教育的差距。教育均衡发展之“根”首先是落实教育布局结构的合理调整,教育均衡发展之“本”是师资队伍的均衡建设,教育均衡发展之“魂”是学校发展的创新。统筹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天时、地理、人和兼备。只要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奋力追、全力赶、努力超,不懈怠,促进学校教育均衡发展的更高目标一定能实现。

[关键词] 均衡发展 教育布局 队伍建设 发展创新

伴随着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催人奋进、气贯长虹的“统筹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最强音在黔北边陲小县——余庆大地激荡: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奋力赶超,凝聚力量,攻坚克难,2012年实现我县义务教育阶段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评估验收,到2020年和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统筹教育资源,已经成为全县教育工作者反思的焦点,更是对十八大精神怎么学,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怎么干的行动部署。作为学校和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清楚地意识到:面对当前教育发展形势,必须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们的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最重要的就是尽最大努力统筹区域优质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结构,实现全县各级各类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为了提升学校的师资水平,促进校际联合与合作,缩小区域内各小学教育的差距,真正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凉风小学从2010年就率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采取了多种措施统筹优质教育资源,努力促进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质量和教育服务优质化,使本片区由原来的四间“小而分散型” 学校合并成两间“综合型”学校。向“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统筹教育资源”迈出了第一步。这一步来之不易,他主要来源于认识与实践相并重。

一、教育均衡发展之“根”首先是落实教育布局结构的合理调整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代表着社会的公正,全力维护教育公平,让每一位公民的子女平等地享受教育资源,创造尽可能均衡的接受教育的条件,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底线,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更是地方教育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作为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力量,党委、政府和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敢于担当起维护公众教育基本权利的责任和义务。为均衡化教育提供服务,实行公平化教育给足政策,并在教育资源配置上尽力向弱势群体倾斜,逐年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使农村最边远薄弱学校得受益。凉风小学就是紧紧抓住这难得的机遇主动对接,奋力赶超,凝聚力量,攻坚克难采取了多种措施,顺利地对原来的“家巷小学”“后平小学”撤并建,全力打造新的“凉风小学”。加大调整教育资源内部分配、确保原来的“长征小学” 校际分配的力度。另一方面合理、有节的诉求得到了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硬件教育资源配置上的大力支持。在2011年、2012年最终实现了校园“班班通”工程建设和学生“借读制”宿舍楼的修建。学校多媒体教室、学生计算机教室、图书室、实验室、多功能室、实验仪器室、音乐体育美术器材保管室建成并投入使用。为推进教育公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教育均衡发展之“本”是师资队伍的均衡建设

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是师资队伍的均衡建设,软资源强才能算强、软资源均衡才是真均衡。为了更好的培养区域内的教师,整体推进教育均衡化的发展,使每一个教育者都能培养出优秀学生,学校在教师队伍的打造和培养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提高认识,强化过程管理,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全面提高。

1、认真学习统一思想,提高对学校发展必须教师队伍整体建设优先发展的认识,针

对学校教师队伍的年龄构成、知识构成和教学能力素质的构成特点,从学校实际出发建立起以校长为组长,教导主任亲自抓,教导处具体“专人负责、分工明确、分层培训、分类推进、高效务实”的工作原则去实施。形成 “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培训网络”,制定 “教师继续教育学习培训方案”。确定学习目标,专人辅导,按计划开展培训提升。

2、注重教师队伍建设的科学、规范、实效的过程管理,把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作为学校发展的大计来抓。根据不同层次对教育教学的需求,设立不同的内容,采取专题系列培训、自学辅导和选派骨干教师参加省市县等多种形式培训活动。让教师的技能培训常学常新,与时俱进,适应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对教师的严格要求。

(二)、全面提示“优秀教师”的基本要求:模范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努力做到“五个践行”:

1、践行自觉学习新知识、新教育理论、新教育理念,不断提升专业技能、提高文化素养。

2、践行模范遵守师德修养。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自己良好的思想和道德风范去影响和培养学生。模范遵守道德规范,潜心钻研,实事求是,严谨笃学,树立先进教育理念,自觉遵循教育规律,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3、践行全面关心学生成长,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公平公正对待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形成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践行深入课堂、深入班级,关心师生,尊重师生,积极为师生解难题、办实事,主动接受群众监督。

5、践行模范遵纪守法。坚持和维护教育法律法规,遵纪守法,维护稳定,坚决同不良风气、违纪违法行为做斗争,达到社会评价满意度高。

三、教育均衡发展之“魂”是学校发展的创新

自信源于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我们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凝聚力量,攻坚克难提供了源源不绝的正能量。源于外部机遇聚合、内部机遇凸显的双重并进。解放思想,就是要结合实践,“十破十立”树立学校发展新的观念新的体制。凉风小学学校发展创新的主题是——创建农村示范型特色学校。具体内容和要求是:

1、彰显特色育人环境

2、践行有效的工作制度

3、创先发展教育特色

4、突出学校工作亮点

5、打造社会满意度高的教师团队

努力做到“四个好”:

1、领导班子好。班子必须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在重大考验和大是大非面前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班子应具有较高的谋划教育发展、推进教育改革、勇于创新的能力和科学决策、依法管理和民主管理的能力。贯彻党的群众路线,认真研究和解决师生反映的突出问题,工作措施符合实际,成效显著;注重加强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切实贯彻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班子健全团结;认真落实工作责任制,班子带头应发挥表率作用;思想解放,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清正廉洁。

2、教师团队好。严格履行学校工作制度和组织生活制度,加强对教师团队的管理和监督,教师整体素质要高标准,突出敢闯敢“我为人先”的模范作用。

3、工作机制好。紧紧围绕学校科学发展,切实履行职责。强化制度建设,结合实际积极建立健全本部门本学校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真正实现:制度完善,民主氛围浓,落实措施得力,工作成绩突出,师生反映公平公正公开透明度高。

4、环境育人好。抢抓“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机遇,围绕“城乡同质、设施同配、师

资同优、学生同享”大力彰显学校教育特色,亮化校园建设,为师生打造优美、怡人、温馨的育人环境。

站在新的起点上看大教育观,发展空间让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更加自信与幸福。学校全面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前景更加广阔。统筹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天时、地理、人和兼备。我们将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奋力追、全力赶、努力超,不懈怠,促进学校教育均衡发展的更高目标一定能实现。

第7篇:加强农村义务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省政协副主席、民进四川省委主委 苟建丽发展农村教育,办好农村学校,是直接关系农民切身利益,满足农村教育需求的一件大事,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关键所在。根据省政协的工作安排和我们接受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课题,今年3月,教育委员会与民盟四川省委、民进四川省委、省教育厅一起,就加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解决农民子女读书难问题赴广安、达州、南充市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的主要情况作一简单汇报。

一、我省农村义务教育的基本情况

近几年来,我省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狠抓了教师工资发放、学校正常运转、危房改造三个关键环节,积极实施民族教育十年行动计划,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省农村教育取得长足发展,初步实现了“两基”目标。到2005年,我省181个县(市、区),经省政府“普九”评估验收的159个县,人口覆盖率达到97.7%,有22个县未“普九”(全在三州)。

今春以来,国家实施了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免除我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据统计,四川免收学杂费人数974万人,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人数的90%以上;免费提供教科书的学生250万人,补助住校生活费的学生85万人。农民群众普遍称赞实施新机制是民心工程、德政工程、阳光工程,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广大农民子

女的关怀,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从源头上治理了中小学乱收费,非常拥护和欢迎。

二、我省农村义务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农村教育一直是我省教育的薄弱环节。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城乡义务教育在教育投入、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育水平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别,农村义务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有:农村学校“普九”负债量大面广,几乎校校欠债;学校收入减少,运转困难,教师待遇普遍下降;教学及校舍建设、危房改造资金不足;教育资源不均衡,县城学校教育资源紧缺,“大班额”现象突出,而部分农村学生上学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教师编制不足,师资力量薄弱,代课教师普遍,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留守学生”占农村学生的40%—70%,隔代管理,孩子身心健康令人忧虑。

三、加快我省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9月1日,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开始实施,明确规定了义务教育的责任主要在政府。政府应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现在和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教育发展的重点,按照国家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的规定,加强农村和城镇薄弱学校建设,重点是对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加大政策和投入倾斜,努力办好义务教育阶段每一所学校,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逐步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体现教育公平。

(二)加大财政投入,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要按照国务院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加大财政投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全面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鉴于我省实际,建议地方部分财政投入应以省、市为主。在实施“两免一补”的同时,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和经费管理水平,逐步建立起农村中小学经费预算机制,增加透明度,强化监督机制,确保资金及时落实到位。

(三)继续实施《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十年行动计划》,打好民族地区“两基”攻坚战

进一步加强对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领导,加大投入力度,改善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加快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建设和项目建设,加大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推进现代远程教育,规范管理,提高师资水平,加强教育对口支援,提高民族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使民族教育健康、持续的向前发展。

(四)尽快解决校舍危劣房问题,保障农村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安全要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推动形成合理的转移支付制度。一是按照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规定,根据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在校生人数和校舍生均面积、使用年限、单位造价等因素,严格测算每年所需校舍维修资金,并按照中央和省规定的比例,由各级财政负责全额落实到位;二是严格按规定

程序进行项目管理,确保资金使用效益;三是由省统筹资金,加大对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资金的投入力度和转移支付力度,力争一年内在我省全面消除D级危房,逐步进行危劣房改造,使农村学校师生有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

(五)尽快建立化解学校债务新机制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大面积负债,直接关系到学校的运转、农村教育未来的发展乃至农村的稳定。我省市县财力普遍较弱,靠有限的财政积累分期偿付,无力在短期内化解学校负债问题。建议加大省级以上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逐步化解债务,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全面解决这一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中的“瓶颈”问题,为学校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六)保障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加强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和管理

切实依照相关法规,做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进入城镇接受义务教育工作,严格执行收费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的政策,保障农民子女受教育的权利。

对于“留守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政府、学校和社会都应承担起责任。一是在镇(乡)政府建立齐抓共管的协调机制,加强教育、民政、团委、妇联的合作,协调本地区的相关工作;二是建立本地农民外出务工的登记、指导、分析和培训制度;三是各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农村“留守学生”管理教育工作纳入素质教育,作为安排、指导、检查、考评学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四是政府要从政策、制度、资金和师资等方面给予本地农村中小学校积极地支持和保障。在学校教

育经费划拨中将“留守学生”管理教育纳入预算项目,为学校开展有关工作提供条件和支持;五是要组织开展“留守学生”教研活动,帮助老师探讨并改进教育方法,提高教育艺术水平。同时要及时总结和推广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六是在社会各界中广泛提倡为“留守学生”做实事,倾力帮扶,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

(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农村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

农村教师编制少,工作辛苦,收入、待遇、福利与城市相比差距明显,影响了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直接导致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向城镇学校或民办学校流动,农村学校教育质量难以提高。由于财政困难,许多农村教师没有享受住房、医疗、保险等福利政策,工作没有奔头,挫伤了工作积极性。建议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培养培训力度,建立城乡教师双向流动制度,包括城市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制度和农村教师定期到城市学校进修制度;努力提高教师待遇,按照国家规定把教职工津补贴和社会保障费用纳入财政预算,由财政负担教师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等社会保障缴费,消除农村教师的后顾之忧;完善教师编制制度,按农村学校实际合理确定实事求是的师生比;放宽农村教师职务评聘制度,实行评聘分开。

第8篇:充分发挥督导作用 促进教育和谐发展

++县教体局督导室

近年来,我县教育在市教育局的正确指导和++县委、县政府的重视支持下,坚持以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以安全、稳定、队伍建设为重点,抓好载体,强化督导,真抓实干,教育整体水平明显提高,正沿着良性发展轨道迈进。 具体做法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即:

一、在教育督导队伍管理上,突出一个“建“字 建好教育督导网络,是发挥督导作用的基础。近年来,我们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进一步加强督导队伍建设,建立起了区域性教育督导网络,为做好教育督导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一是及时调整教育督导机构。以县政府文件形式调整充实教育督导机构人员,主管县长任县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局长和主管副局长为副主任,教体局督导室主任为办公室主任,教体局挂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牌子,同时,进一步明确了我县教育督导机构的职责。二是聘任乡镇和局直学校督导员。县级教育督导工作主要是督学,督学的工作重心在乡镇。因此,我们把++个乡镇中心学校业务校长全部聘任为督导员,一年进行两次督导业务培训,让他们成为县级教育督导的中坚力量,使他们在熟练的工作岗位上既发挥业务指导作用,又发挥本乡镇教育督导作用。要求督导员要深入校园,走进课堂,亲身感受学校的校风校貌,感受校长、教师、

学生的精神状态、工作态度、学习情况,要亲自听课,直接与教师、学生、家长交流,了解教学的组织、备课、教研活动的开展、对学生的态度等,了解校长、教师、学生们都在想什么,在做什么,还希望什么?了解他们的真实感受和直接收获。 更要通过这样的方式方法,探索并建立适应本地需要、符合教育规律的学科质量监察体系。三是聘请教育督导联络员,实行联络员责任区制度。我们把局机关科室负责人和局二级单位负责人统一聘请为乡镇教育督导联络员,每个联络员分包一个乡镇,一个乡镇就是一个责任区,让他们指导责任区教育工作。联络员还负责对教体局有关工作上情下达,尽量减少文山会海。在年终目标考评中,责任区教育工作考绩与联络员奖惩直接挂钩,使他们有职有责有权。如,++镇某一小学发生了+++++,++镇有三名教师+++++,++镇中心学校发生一起交通事故,教体局对督导联络员以及包片领导全县通报批评,这三个镇年终考评一票否决。四是不定期组织教育视察活动。针对教育热点、难点问题,我们还适时主动邀请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老干部和教育界知名人士作为教育视导员,深入乡镇和学校视察工作,调查研究后,形成书面材料,报告县政府,为政府决策提供有效地依据,做好政府教育工作的参谋和助手。2000年新建+++,2003年全县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2005年+++++++收归县直管理,2008年撤销+++++分校机构,成立县+++,这些重大决策和取得的成绩,无不是在教育面临的最关键时刻,通过视导员视察活动带来的教育发展机遇。

二、在中小学校管理上,突出一个“评”字

在学校管理实践中,我们紧紧围绕工作重心,深入开

展评估活动,以评促改、以评促教,评出水平,评出干劲,全面激发了教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从2001年开始,我们结合本县教育发展现状制定了《++县普通中小学督导评估实施方案》。评估内容具体体现为六个一级指标,即教育思想、办学条件、常规管理、教师队伍、校园建设、教育质量。每年利用暑假,我们都要组织若干个督导评估组分片分线依据方案进行督导评估一次。县教体局重点督导评估++所初中和+++所中心小学,乡镇中心学校督导评估辖区内教学点。在规定时间内上报、汇总有关数据,然后分类排序。通过目标设定和督导评估促进了全县各中小学校进一步明确了办学思想,提高了执行教育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的水平,规范了办学行为。从而实现全县中小学校的校园建设标准化、学校管理规范化、学校发展特色化的目标,促进和加快了区域性教育均衡发展步伐。在督导评估结果的处理和运用上,为了鼓励先进和充分发挥每所学校的优势,设定了学整体工作优秀奖和单项工作先进奖。并且对发现和掌握的特色学校,命名为县级示范性中小学,对特别优秀的学校,鼓励创建市级示范性学校。这些年,我县之所以涌现出了全市数量最多的市级示范性学校,都是督导评估的结果。通过学校自评和督导评估,找出学校已取得的成绩和差距,激发学校内部活力,达到改进工作、促进发展的目的。督导评估的结果成为县教体局评估奖评学校教育先进单位、

命名示范性学校、考核政绩、任用校长的重要依据,充分发挥了督导评估的导向、改进和激励功能。

三、在教育目标实现上,落实一个“管”字

“保证国家有关教育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和教育目标的实现”,是教育督导的职能。怎样才能保证全县教育目标的实现?我们根据实际情况,把教育工作目标管理考评作为发展教育事业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从2008年开始,我们根据单位管理权限、单位性质和业务范围进行分类下达操作性极强的考评目标,突出“++++++++++”的整体工作思路,合理设置考评项目并赋予分值。管理目标的出炉着实费尽周折,我们经过三次班子会讨论,三次不同层次校长座谈会征求意见,三次深入学校调查研究,最终将《++县教育工作目标管理考评方案》印发全县各级各类学校。

当然,我们并不仅仅是对目标管理年初下达,年终考评,而是处于全年监控之中。我们要求各监控科室都要对所列项目根据权重制定详细的考评细则,做到给分有据,扣分有理。年终考评时,科室对所列项目打分和考评组打分各占50%,取平均值计分。为了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创造性开展工作,我们还设定了加奖分,内容包括荣誉奖励、信息发表奖励、通报表扬奖励、代表县级接受检查奖励、向上争取资金奖励、班子民主测评优秀奖励。但对于违反计划生育、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出现严重不稳定事件和违法犯罪案件的学校实

行一票否决制。另外,为了鼓励创新工作思路,发挥学校班子集体的作用,各单位年初都要制定全年重点工作台帐,明确完成的时限和标准,定期接受督导检查,年终纳入目标管理考评。

几年来,我们严格实行目标管理制度,我们认为这是管理教育工作的行之有效的途径,目标管理启发了自觉,调动了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因为我们制定的目标是切实可行的,是比较科学的,所以,在考评中和考评后,对于考评结果没有任何异议。每年春季,全县教育工作会议上,县政府对圆满完成目标任务的先进单位都要进行表彰和奖励。

四、在教育工作振兴上,狠抓一个“督”字

一个时期以来,我县教育领域一度出现一些影响事业发展的问题:部分学校领导官僚作风严重、教师队伍恶风陋习滋生蔓延,教育质量尤其是高中质量下滑严重,教育形象不佳社会反响强烈,等等。++++年秋,县教体局新一届领导班子组成后,及时调整了工作思路,提出了“++++++++”的总体思路。如何真正有效落实总体思路,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真心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局长++++亲自深入基层学校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教体局班子审时度势,经认真讨论研究,决定把督导检查作为我县教育工作振兴的有效抓手,建立教育工作督导检查长效机制。

首先从抓作风纪律和教学工作入手,向各级各类学校印发了《++县教体局关于全县教育教学及作风纪律工作的督查方案》,实行月督查通报制度,内容涵盖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涉及到法律法规执行、会议贯彻落实、学校安全管理、课堂教学改革、信访稳定工作、作风纪律问题等等。凡是教体局作出的重大决策、决定、决议,都属于重点督查内容。起初,我们按督查内容和性质将督查组分为作风纪律组和教育教学组,作风纪律组由纪检书记和工会主席带队,再分为两个组,一个组督查县直学校,一个组督查15个乡镇,纪检监察科和综治办人员全部出动;教育教学组由4位副局长带队,再分为四个组,一个组固定督查高中和县直其他学校,三个组负责督查各乡镇,每个组都抽调4—6名机关科室人员和教研室教研员,人员一律固定下来,不得随意请假。每个月初,局班子先研究当月督查内容,由督导室拟出督查提纲,印发局班子成员、各科室和督查组人员。督查时限均为一个月。次月初各督查组形成书面汇报材料集体向局班子汇报。汇报过后,针对督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局长亲自点评,要求限期整改,然后安排下月督查工作。要求督导室在两日内拟好督查通报,印发各级各类学校。

经过半年督查实践,我们发现督查工作本身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一是督查过于频繁,基层单位接待任务重。两个组交叉进行,有时候还有“撞车”现象。二是督查组成员抽调

不够慎重。局机关有的人员尽管业务熟练,但是忙于常规工作,一旦离开岗位,影响正常工作;部分教研员还有他们自己担负的工作任务,一旦抽调,份内工作难以完成。三是由于督查密度较高,部分督查人员产生厌倦和抵触情绪,疲于应付,工作务虚。四是教育中心工作凸现不够明显。在督查过程中,仅限于听听汇报、看看校舍、查查资料,不真抓严管,不深入课堂,不深挖细究。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得到纠正完善,那么,我们的督查工作就会流于形式,我们的教育发展仍会停滞不前。局班子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工作策略,经过反复讨论,作出如下决定:一是为了不增加基层负担,作风纪律组和教育教学组合并为教育工作综合督查组,成员优化组合,再分五个小组,其中一个组固定督查5所高中,由业务局长带队,教研室主任为组长,所有高中教研员为成员;二是为了不影响正常工作,其他四个小组不再抽调教研室人员,对抽调局机关工作人员要从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两方面严格选拔,由督导室拟选报班子确定,每个组不超过5个人;三是为了使督查组了解所有乡镇的教育工作情况,防止督查走过场,避免工作徇私舞弊,四个乡镇督查组推磨轮流督导检查,对出现的问题,逐月整理排序,跟踪督查;四是为了规范督查行为,加强自律教育,我们实行双向监督制度,研究制定了《教育督查++条禁令》,印发各级各类学校,设立了举报电话。同时,组织学校领导、教师,

对各督导组工作进行评议打分,作为督导组成员年底考核评先依据;五是为了使督查活动永远不游离于教学这个中心,规定,凡是下基层督查,必须深入课堂随机推门听课,听后必评。明确要求不听课禁止督查,不评课决不听课,月初汇报前必须交验听课记录本。

教育督查活动是一种工作形式和方法,但它更需要有具体载体作平台。所以,我们对于所涉及的督查内容,有的还需要加强研究,补充完善相关内容,做到有的放矢。

----督查学校领导担课情况,我们既要考虑学校的实际问题又要考虑以教学领导教学的规律,因此,规定县直学校校长和乡镇初中、小学规模在800人以上的校长可以不担课,但县直学校班子其他成员和乡镇直小学及规模超过500人以上的初中校长原则上担课量应不低于教师平均担课量的三分之一,规模在300-500人的初中、小学校长担课量在教师平均担课量的二分之一以上,300人以下的校长承担满担课量。这样,督查工作就有章可循,有的放矢,工作就能真正落到实处。

----督查教学工作,深入课堂听课已成为一种惯例,那么,究竟以什么作为标准来评定这所学校和这个乡镇课堂教学改革落实情况呢?于是,教体局既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又立足本地实际,研究制定了《关于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意见》,规定了课堂教学“++++”实验模式,制定了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督查组通过点上的听课评课,窥一斑便知全貌,就了解到全校以及全镇课堂教学改革的推动状况,从而掌握全县中心工作的落实情况。

----督查学校校容校貌,我们就研究制定了《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精细化管理实施意见》,明确规定校院文化、教室文化、宿舍文化、餐厅文化、走廊文化、厕所文化建设标准。督查教师队伍敬业精神风貌,我们就在全县开展了“+争+评+创”活动,印发实施方案,制定评选和创建标准,适时督查乡镇校长论坛、典型事迹报告和学校班主任经验交流、学科教学竞赛等活动落实情况。去年,教师节表彰大会上,县政府就以此进行表彰和奖励。

通过建立督导检查长效机制,尽管在实践过程中一波三折,但是,我们能够扬长避短,真督实查。所以,我们认为,效果是明显的,成绩是突出的。三年来,我们共印发《督查通报》++期,通报表扬学校++所次,通报批评学校++所次。尽管期数不多,但分量很重,震动不小,因为在年终百分目标管理考评中,表扬三次奖1分,批评两次扣1分。目前,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思想端正,办学行为规范,学校内部风清气正,学校面貌得到大大改善。广大教师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明显高涨,作风纪律性明显加强,教师们乐于教研,忙于“充电”,涌现出了大批优秀中小学校长、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同时,也促进了学校校风、教风、学风的转变。

更值得一提的是,全县教育教学质量发生了质的飞跃,2008年高考成绩由2007年综合评估全市第+跃居全市第+,2009年和2010年提升到全市第+位,我县被评为全市教育教学先进单位。可以说,目前我县教育教学工作已经突破了长期以来在全市中下游徘徊的局面,步入全市先进行列。

几年来,我县教育督导工作能够取得一些成绩,体会有四:一是领导重视是做好教育督导工作的关键。两年来,局长+++多次专门听取督导工作汇报,+局长宁可放弃其它重要会议,也要和所有班子成员集体听取月督查汇报会。这无不说明领导对督导工作的重视程度。二是紧紧围绕全县重点工作狠抓落实是做好教育督导工作的根本所在。县级教育督导的重点工作是基础教育,而基础教育的重心在教育教学质量。如果不是突出抓好教育教学这个中心工作,就很难实现教育质量大跨越的新局面。三是当好参谋是做好教育督导工作的基本原则。只要参到点上,谋在实处,领导都会大力支持工作。两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督导室向领导和班子提出的建议是正确的都会被采纳,都会得到大力支持。四是创新教育督导机制是保证教育督导工作生机和活力的有效途径。教育督导工作是保证各级政府教育工作落实的重要一环。如果不及时改革创新督导内容和方法,就不可能履行好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也不会实现教育事业的大发展。

近几年来,我县在发挥教育督导作用方面进行了一些积极探

索和深入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日益提高,但是距上级的要求和群众的期盼还有一定的差距。今后,我们将借这次会议的东风,继续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发挥教育督导作用,全心全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我县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9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促进中职教育发展

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方针的指引下,我区中等职业教育战线全体师生以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为基础,以基础能力建设为抓手,积极进行教育教学开展改革,努力提高职业学校办学水平,全面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截止2009年,全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334所,专任教师15227人,在校生达到32.69万人,高中阶段招生职普比例48:52,基本实现了职普比例大体相当的目标。下面,从十个方面介绍我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情况和主要做法:

一、坚持就业导向,准确定位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意见》(教职成〔2008〕8号)明确提出,中等职业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必要的文化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据此,我们对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目标提出清晰和明确的要求——以培养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工人和服务人员为目标,同时为职业学校学生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我区有的学校提出“职业理想坚定,文化知识够用,道德品质高尚,专业技术过硬”的口号,作为学校办学目标。明确的培养目标,有利于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准确的把握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为中等职业教育全面的教育教学改革指明方向。

二、坚持育人为本,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

职业教育只有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办学理念,把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人格尊严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才能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何让中职学生在短短的两三年中能够从专业上、心理上尽快适应社会的需要,加强德育工作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我区各学校因地制宜开展学生的德育工作,针对学生的心理、生理和个性特点,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心理素质培养、表达沟通与交往能力培养、专业基本素质培养、职业道德和创业教育,并按照学生成长特点分阶段实施。一方面形成较为规范的管理制度,严格要求,通过组织定期的德育专题活动和行为规范检查活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另一方面,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及日常的心理咨询、心理辅导课等办法,营造宽松和谐的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氛围,熏陶、感染每一个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学校还帮助学生建立社团组织,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素质拓展活动,开展课外法制讲座,鼓励支持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环境保护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的能力训练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进而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

三、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深化职业教育改革

进入新世纪以来,根据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特点,自治区指导各地积极进行资源整合。把自治区管理的中等职业学校下放到盟市管理,发挥盟市政府发展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各地对规模较小、重复设置的职业学校进行了资源整合,特别是把相同类型的中专学校和成人中专学校进行合并,使公办中等职业学校由1999年的近500所,整合为230多所,增强了职业学校的办学实力。与此同时,自治区和盟市又扶持审批了70多所民办中等职业学校,使中等职业教育的布局结构更加合理,职业教育的办学体制更加灵活。

为增强职业教育的办学实力,2006年以来,国家和自治区基础能力建设投入9.2亿元,带动地方和学校校舍建设投入达40多亿元,极大的改善了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在此基础上,职业教育的办学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今年上半年成立了由临河第一职业中专牵头组建的巴彦淖尔服务业职教集团和巴彦淖尔职业技术学校牵头组建的巴彦淖尔工业职教集团,由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牵头的自治区商贸集团的筹建工作也基本完成,即将正式挂牌。职教集团依托行业协会和企业,由牵头学校校长担任集团理事长,从组织结构上发挥校企合作的聚集效应,为校企深度合作奠定了基础。在组建职教集团的过程中,企业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特别是缺乏技术工人的中小企业和大型连锁超市,对推动职教集团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成立职教集团,加强了校企合作,整合优化了职教资源,实现了师资和专业的优势互补,形成了校际联合、行业企业多方参与的运作模式,达到职业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

四、 适应自治区经济发展,加强专业建设

合理地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专业资源配置是职业学校建设的基础性工作。适应自治区建设发展的需要,近年来我区大力调整专业结构,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就业的实际规划专业设置,以优化资源配置和做大做强骨干专业为目标,对老专业要进行撤、并、扩,最大限度地避免低层次的重复设置;同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学校条件,前瞻性地开发一批新专业,如:乳品加工、矿山安全、爆破技术、工程机械、风力发电、农村新能源利用等。自治区对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提出了 “一校一品”的要求,并在全区职业学校确定了建设精品专业点80个,推动每个学校确定

一、二个主干专业,并以专业为龙头,带动学校进行专业群建设。自治区还重点扶持民族传统文化和传统手工艺品专业建设,如:蒙古族传统体育、舞蹈、骨雕、马鞍制作、马头琴制作等。通过调整,使各校的专业设置既各有侧重,又达到一定的均衡,有利于形成竞争机制。

课程改革是解决专业教学与社会需求脱节的有效手段,也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区的课程改革遵循学校为主体、需求为依据、全面素质为基础、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基本原则,构建适应经济建设、科技水平、个性发展,体现职业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按照教育部《关于制订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我区积极稳妥地增删教学内容,深入探索专业课程体系,根据有关要求合理确定文化课、专业课和实践课的结构和比例,各学校有针对性的进行课程改革,为加强专业建设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五、 实行工学结合,大力推进校企一体办学

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必须随时掌握企业、行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信息,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企业的需要。我区通过建立教师工程实践制度,定期组织教师下厂进行工程实践,密切了学校与企业的联系,促进了教师熟悉产品的工艺流程,掌握企业生产的新技术、新工艺以及企业用人的情况和变化,从而按照职业岗位素质和能力需求改进教学方案。我区多数学校都建立骨干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邀请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共同参与专业能力标准、评价办法、教学方案的制定或修改,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建议和意见,参与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在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一体办学的过程中,包头机械工业学校采取把企业引进学校的办法,以企业冠名班级,学校招生就是企业招工,企业提供一定数量的奖学金,为冠名班提供下厂实习机会,参与学校的教学工作。内蒙古纺织学校、内蒙古商贸学院中专部采取到企业办学的方式,企业招工即是学校招生,企业为学校办学提供条件,学生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真正做到了工学结合。

职业学校校企合作,可以解决职业教育对师资、设备不断更新的特殊性要求。我区在开展校企合作中,企业参与职业学校的教育与培训活动,为合作学校提供专业师资、实训设备,接受中职教师和学生进行见习和实习。这样既解决了职业教育缺乏实训条件的困难,又为帮助学生实现由实习到上岗的“零过渡”。学校与用人单位这种稳定的合作关系,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

六、坚持为“三农”服务,积极发展农牧业职业教育

农村职业教育面向“三农”,为“三农”服务,是农村牧区职业教育的使命。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我区的农村牧区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最突出的就是农牧区人口的减少和农牧业劳动力的老化。农牧职业学校要树立为“三农”服务的思想,培养农牧业生产的后继人才,应当克服农牧业职业教育中出现的过度城市化倾向,使农牧业职业学校真正成为高素质劳动者培养和劳动力转移开发的培训基地。今年7月23日,《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以《扎兰屯农牧学校培养扎根农村新农民》为题目,介绍了我区扎兰屯农牧学校扎根农村培养新农民的做法,他们将生产经营一线的青年农牧民纳入全日制招生对象,并根据学员不同的要求编入不同的班级,如:养猪班、农机班、草原班、村干班等。他们根据农民学生的要求开设课程,根据农民的生产时间安排教学时间,得到了农牧民学员的肯定与支持,也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我区有设涉农专业的学校普遍采取了类似的办法发展农牧区职业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为农民提供农牧业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和市场信息服务,是农村职业教育的又一项重要职能。我区阿荣旗职业中学每年都要在学校农场种植十几个玉米、大豆品种的试验田,为当地农民选择优良品种提供服务。赤峰农牧学校的养猪场每年要为附近的养殖户提供上千头的优良品系的猪仔,学校的专业课教师带领毕业年级学生每年都要为牧民的上万只牛羊进行胚胎移植,为当地农牧业生产做出了贡献。为推动农牧区职业教育,教育厅组织所有开设涉农专业的学校校长到山东寿光市召开现场会,学习寿光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提出我区今后发展现代农牧业职业教育的思路和对策。

七、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是中职教学改革重要目标。针对中职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个性差异大的特点,我区职业学校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实验,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职教领域普遍推广的模块教学法在我区的职业学校被广泛采用。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学院中专部和内蒙古经贸学校积极探索任务驱动教学法,通过确定课堂教学目标任务,以活动为载体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目前这一教学方法已经在我区多数职业学校普通计算机课程中被采用。商都县职业中学采用项目教学法培养电焊专业的学生,他们把农用车水箱制作作为教学项目,分别传授数学(容积计算、使用材料计算、合理下料计算)、经济学(原料成本核算、人工成本核算)以及相关的物理、化学知识,重点掌握各种焊接技术,学生不但喜欢,而且很快就掌握了要求的知识和技能。

我区职业学校特别注重实践课的教学,满足学生就业、升学、个性发展的多元需求。强调课程内容与生产服务第一线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相结合,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技能、经验、兴趣,因材施教。通过深化教学改革,学生学到了就业的一技之长,用人单位招到了合格的员工,教师有了职业的成就感,学校增强了办学的吸引力,形成了企业、学校、教师、学生多赢的格局。

八、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为就业和继续学习创造条件

为了满足职业学校学生直接就业和继续学习两方面的需要,我区有针对性的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根据近几年中职毕业生的就业不存在大的困难,关键问题是学生的就业的选择不切实际,不愿意到服务岗位、艰苦岗位工作的情况,我们特别强调学生择业观念的教育,把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为加强就业服务与指导,各职业学校都成立了毕业生就业服务机构,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及时提供就业信息,随着自治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职业学校毕业生的稳定就业率越来越高。为了满足毕业生就业的需要,我区在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开展了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2009年全区的职业学校毕业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达到3.79万人,占毕业生总数的49%。

根据近年来各用人单位对从业人员学历要求越来越高的实际,我区在教学中提出了满足学生继续学习需要的要求,并且在政策上予以体现。一是坚持保留一定比例的对口招生名额,使一部分毕业生能够直接升入高等学校继续深造。二是鼓励有条件的中高职学校采取“3+2”等多种形式进行联合培养,构建技能人才成长的“立交”。三是学校按目标分班教学,教学内容有所侧重,对“升学班”,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占较大比重,为该类中职学生升高职打好基础。对“就业班”, 重点加强专业课和技能培训,增加实训教学时间,为企业培养技术工人和服务人员。这种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的做法,既有利于稳定教学秩序,又满足了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

九、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质量

教师是教学工作的组织者,教师队伍的素质决定学校的教学质量。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对于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我区十分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近几年,我区中职学校每年都要补充数百名名大学生充实教师队伍。自治区制定了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每年选派专业骨干教师参加教育部组织的国家级培训,十五期间超过500名;自治区每年拿出100万元,组织自治区级专业骨干教师培训,培训人数已经达到2500多人;自治区和各盟市每年还要组织文化课教师的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教材使用、教学方法、教学要求以及各种新的知识。我区还与澳大利亚、德国的职业学院合作,由外国专家对教师进行专业技能和教学方法的培训。同时,我区鼓励教师参加在职学历教育,使我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在十一五期间提高了15个百分点。经过新教师的补充和原有教师的培训提高,我区的教师队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教师的责任心增强,教育教学理论得到充实,专业课教师的技能水平发生较大变化, “双师型”教师的比例有所提高。为我区进一步扩大中职教育规模,提高教学质量创造了条件。

十、开展短期培训,提高服务当地经济的能力

职业教育是与社会经济联系最紧密的教育类型,开展学历教育只是职业学校工作的一部分。职业教育要满足市场需要,服务社会经济发展,还要大力开展非学历教育的短期培训,实行学历教育和短期培训并重。我区职业学校围绕自治区新型工业化、农牧业产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成人继续教育、转岗及再就业培训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做了大量的工作。2008年11月,自治区教育厅、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财政厅联合下发了《关于高中等职业院校面向社会开展就业培训工作的通知》,明确了职业院校开展短期培训的鼓励政策,按照文件要求,我区高中等职业院校积极探索短期培训的新模式,提高主动服务当地经济建设的意识和能力,服务于解决大多数人的就业和民生问题,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就业、转岗以及下岗再就业的需求,2009年,我区中等职业学校短期培训达到4万多人。我们在加强全日制职业教育的同时,下大力抓好职业培训,满足社会需要。这是职业教育的立足之本。从长远看,职业学校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已经成为职业学校工作的重要增长点。

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是巩固和发展职业教育的根本,我区虽然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地探索,也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但总的看,职业学校教学质量偏低,学校吸引力差,学生适应社会能力弱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深化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稳步提升教学质量,才能保证职业教育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乡镇文化产业工作总结下一篇:模拟法庭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