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位思考与人为善m

2023-05-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换位思考与人为善m

换位思考 与人为善

有时候,好心不一定会有好报。 师生探讨:好心没好报?为什么?

引导——我就听过一些好心没好报、好心办错事的事例

1、《一位妈妈的委屈》(“为了孩子专心读书,我什么家务活都没让他沾,连他喝的水都是我倒好了端给他的;为了节省他的外出时间,哪怕一本练习册、一支笔、一包纸巾都是我替他买的。他不仅不感谢,还怨我管得太多„„”)

2、《给仙人掌喝牛奶》(一个小女孩为了使心爱的仙人掌“快高长大”,每天把自己的牛奶剩下一半给仙人掌喝,可是,过了半个多月,仙人掌却变黄、发烂了„„)

引导——你是否也有过“好心没好报”的经历?你有过对别人好心,对方却不领情、不给好报的经历吗?当时,你有何感受?或者,别人是否对你有过“好心办坏事”、指责你“不领情”的经历?当时,你有何感受?

小结—换个角度,也许就会有不同的看法;多一个角度,就多一种理解。 换个角度再来看自己的“好心”,也许会发现对别人来说,那并不是好心,那么,也就能理解为什么对方“不领情”了,因此会少了许多委屈和抱怨。(也会在别人对自己“好心办坏事”时不耿耿于怀于坏事,而会更多看到其“好心”。) 看来,只有理解他人,才能与人为善。 过渡—如何理解他人呢?

点题—善于换位思考,好心才不会没好报。

3、一位智者曾经说过,“把自己当别人,把别人当自己。”实际就是换位思考,对别人的苦衷要能体谅,对自己的言行也要站在别人的角度来考虑。(学校、社会、家庭的角度分析)

活动一 你最看重什么?(分数、成绩等)那成绩出来了,你看他们几个„„(点击事例一)

A和B是同桌,一次数学测试的试卷发下来了,A考了62分,他急忙问B考了多少,B没有告诉他。课间时间,A偷偷看了B的试卷,原来他只考了59分。A于是很骄傲的对B说:“哈哈,原来你考了个不及格啊!”这时,C对A

说:“我考了95分,你和他差不多啊,才及格有什么好骄傲的啊!”假如你是A,你会怎样想?怎样做?

出示温馨提醒:自己不愿意受到侮辱和伤害,也就不应该去伤害别人;学会换位思考,以一颗善良的心去体会别人的需要,不要因自己的过错而造成终身的遗憾。学会理解他人。(板书)

活动二 王同学最近比较烦,他烦什么呢?(点击事例二)

中学生小王家楼上姓冯的住户,养了只狗。夜晚经常狂叫,扰得四邻不安。狗的主人在小区里溜狗,吓得一些妇女和儿童心惊肉跳。狗有时还在楼道内便溺,气味特别难闻。邻居多次与冯某交涉,冯某却理直气壮地说:“我喜欢狗,我也有权养狗。狗叫是正常的现象。”你如何看待养狗这一现象?你认为文明养狗应注意些什么?

温馨提醒:当我们行使权利时,也要尊重他人的权利,承担自己对他人应负的法定义务和道德责任。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板书)

活动三 学农回来后,小乔困惑了,你能帮她吗?(击事例三)小乔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住校后,小乔得到同学的许多“关照”,却对别人漠不关心。久而久之,同学渐渐疏远了她。假如你是小乔,想想为什么同学都不理我了呢?怎么做才能得到别人的关照?

温馨提醒:像对待自己那样对待别人(小乔被疏远是因为她只顾自己,对其他的同学都漠不关心,想得到别人的关照,首先就应去关心、帮助别人。多考虑他人的利益和需要,努力去满足他人的需要,才能赢得别人的友谊,获得别人的真诚帮助)。(板书)

小结:关心、尊重、理解他人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实质所在,处处站在别人角度考虑,体验他人情感世界,我们就能融洽友善地与人相处。

设计意图:还是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历过的情景,从学校、家庭、社会法律的角度阐释关心、尊重、理解他人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实质所在。

4、时下常听人感叹“好心没好报”,这不,就有一个“好心办坏事”的小姑娘。(点击事例)

有个小姑娘种了一盆长了花骨朵的仙人球。她很想早点知道这花是什么样子的,于是每天早上都给它浇水,有时还偷偷地把自己的牛奶也倒给它喝。可是,花骨朵不仅没有张开他的笑颜,连原本水灵灵的仙人球也变得黄不拉肌的。一天早上,当小姑娘再去浇水时,发现仙人球的底部已经发烂了。想想看:小姑娘的一番辛苦怎么就得不到回报呢?我们是不是也经常做着相类似的事情呢? 温馨提醒:用自认为好的方式来对待别人,是自作多情!用希望别人对你的方式对待别人,是将心比心!用别人期望的方式来对待别人,是善解人意!用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对待别人,是理解至上!

小结:只有理解他人,才能与人为善。

设计意图:通过情景,使学生领会到“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

5、用一用环节学生小品表演或讨论

《母亲的“管教”》假如你是他的母亲,你这样做是为了什么?你心目中的儿子形象是如何的?如你是他的老师,你希望他成为怎样的学生?之后让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来思考问题。情景剧形式活泼,具有直观性的特点,易被学生接受,使学生很快投入到情景中去,体验角色的内心世界,让学生懂得什么是换位思考,如何进行换位思考,给学生以开阔的视野。 父母关爱子女是本能。何必等到“养儿方知父母恩”,学会换位思考,你可以体会到“儿行千里母担忧”那殷殷的关切之情。

设计意图:通过案例中的角色扮演、角色互换和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进入相关角色,产生真实感受和体验,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学会站在老师和父母的立场看问题,体会“儿行千里母担忧”的关切之情。

二、理解之上 善待他人(板书)

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最重要的是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理解他人,体谅他人。大到国家、单位,小到家庭、个人,都应该努力做到这样。下面介绍一个个人之间交往的典型案例。 “管鲍之交”故事:

阅读后思考一个问题:你希望拥有像鲍叔牙这样的朋友?为什么?(因为人总难免犯错误,这是总希望得到朋友的谅解。)

引导学生对照故事反思自己的生活中有没有不体谅他人的地方?造成怎样的结果?让部分学生谈谈体会,全班交流。 情境体验:懂得体谅!

放学路上,小蓉拾到一个装满现金和不少证件的钱包。探讨:站在失主的立场上,你认为最体谅和理解失主的做法是什么?

教师小结:换位思考是人对人的一种心理体验过程。它客观上要求我们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与对方联系起来,站在对方的立场是体验和思考问题,从而与对方在情感上得到沟通,为增进理解奠定基础。它的实质是对交往对象的切身关怀,深入对方的内心世界。它是一种理解,也是一种关爱。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P108页的填空。

课堂小结:只有理解他人,才能与人为善。如果我们不懂得欣赏他人,就难以接纳和理解他人,更谈不上奉献爱心。请同学们增加了解,增进理解,少点误解,多点谅解,多一点友善。多一份爱心。

第2篇:换位思考 与人为善

换位思考 与人为善 对应的课标内容

“我与他人的关系”中的“交往的品德”部分:“学会关心和尊重他人,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换位思考,能够与人为善。“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领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2、了解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在生活、学习中能够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3、懂得对人要善良,自己不愿意的事,也不应施加于人。

4、学会理解他人,善待他人,欣赏他人。 过程与方法:

课前教师可以安排几个学生排练小品,布置学生在课外通过各种方式(上网、看书、询问长辈等)收集与人为善、理解和宽容他人的事例,为开展课堂教学做准备。课堂上,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创设活动情境,如表演小品、讲述故事、开展小组辩论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在体验中感受理解他人,善待他人,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的处世之道,并且把这种感受内化为个人的行为准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平等待人、宽容他人、尊重他人对己对人所带来的情感上的慰藉。初步形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态度。初步形成平等待人、宽容他人、尊重他人、与人为善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教学难点:从情感体验上,启发学生以自己的感受理解体验他人的感受,促进学生道德认识内化。 教学方法

本课内容的教学,主要采取学生探究、教师点拨的互动教学模式。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本课内容涉及的题材,要让学生广泛收集;课内教学突出学生的活动、体验和反思。课外要求学生身体力行。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小品表演、相关事例和故事 教师准备:小品或游戏的道具;制作多媒体课件 〇板书设计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

与人为善 理解至上,善待他人 理解、尊重、宽容和欣赏他人(与人为善)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各种方法,导入新课。

1、 建议一:创设情境,小品导入。(小品可以是书上的《取绰号》的小品,也可以是教师自编的,如《一支笔的“风波”》

2、 建议二:列举事例导入。可以是教师列举生活实例,也可以让学生说说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不愉快的事情,然后引导他们正确规因,提出课题: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3、 建议三:启发导入。由教师讲述《电梯里的镜子》的故事,启发学生,引出课题。

根据主客观条件,教师可以选择自己得心应手的方法导入新课,这样,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多变,使教学更加贴近教师的实际,有利于教师发挥个人的教学特长,体现教师教学风格和特色。 活动一: 七嘴八舌

出示事例,让学生讨论:下面的事情如果发生在你的身上,你会怎样想?怎样做?(三个事例)讨论后教师分别出示三个“温馨提醒”,然后请学生结合学校中的情况说明“起外号”的现象;结合各自的情况谈“被捉弄”的经历及自己的体

1 验。

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可以深刻的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自己不喜欢的事就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通过学生回忆自己的所见所闻或亲身感受,用事实说明对待他人要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 活动二: 小品表演

小品表演:《母亲的“管教”》。之后让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来思考问题。

情景剧形式活泼,具有直观性的特点,易被学生接受,使学生很快投入到情景中去,体验角色的内心世界,让学生懂得什么是换位思考,如何进行换位思考,给学生以开阔的视野。

活动三: 故事续演

教师提供故事开始:李静和刘晓慧是好朋友,常在一起练字、画画。有一次李静不小心,把刘晓慧的参展画给弄脏了。然后让学生自愿组合,续演故事结局,并说明选择理由。

“故事续演”的方式可以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而且故事结局的不确定性可以给学生以更大的思考空间和发挥空间。

通过学生的情景表演和分析选择这个故事结局的理由,启发学生以自己的感受理解体验他人的感受,促进学生道德认识内化。

活动四: 火眼金睛

要求学生擦亮自己的眼睛,用一种接纳、宽容和欣赏的眼光去发现同学身上的闪光点。

以“欣赏”为题材的活动可以使学生明白一个人对周围的事物应多持欣赏的态度,多一份欣赏,就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友善、多一份爱心。在活动中,要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懂得如何欣赏他人。这也是与人为善的更高要求。 活动五: 现学现用

教师出示案例,让学生分析解决问题, 然后教师小结。

案例分析,可以考察学生学习的收获,也可以给学生树立学以致用的意识。

活动六: 书上得来

交流并学习名人名言,体会其中的含义。

以名人名言来勉力学生,使课堂所讲的道理更加深刻,易于学生接受和感悟。

活动七: 身体力行

教师布置选择性作业:

1、把今天学习的心得体会,讲给父母听。

2、主动做一件为他人着想的事,想一想,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3、与班上对自己有意见的同学交心,征求他们对自己的意见,并谈出自己对他们的看法,主动消除误会。 布置弹性作业,可以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也可以实现教师的分层次教学。

活动八: 诗情画意

教师出示短诗,与学生共勉。

融诗歌艺术于思想品德的课堂,可以增加教学的形式美,同时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

新课小结

在《爱的奉献》的歌声中教师做小结,音量由小到大,最后大家齐声高歌。

教师用富有号召力和感染力的语言做新课小结,用音乐渲染教学气氛,结束教学。

附录二:

1、情景剧:《一支笔的“风波”》

楠楠和小明是一对好朋友。楠楠家富裕,小明家因为父母工作下岗而生活并不轻松。一次楠楠和小明去文具店,楠楠买了一支小明也非常喜欢的圆珠笔,但是小明因囊中羞涩没有买。回到家后,小明把想买圆珠笔的想法跟妈妈说了,他妈妈答应他,这次语文考试考过90分就奖励他这支笔。小明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这支笔。一天,楠楠的笔却突然不见了,找遍了书包和文具盒也不见踪影。这时他看到小明的那支笔,就下意识地认为是他偷了自己的笔,于是大声斥责小明。小明向他解释,楠楠也不听。

2、生活实例

我们都注意到:一个三四岁的小孩子总是不喜欢呆在商场里.这常常让大人们感到不能理解。为什么商场里琳琅满目的商品和丰富的食品都不能吸引小孩子呢?很多专家都无法解释。有一位儿童心理学家却轻而易举地解答了这个问题。他的方法其实很简单:你蹲下来,处在和小孩子同样的高度环视四周的景象,结果看到的都是大人们的腿。

记得小时候经常做一种游戏:两腿叉开,头向下从两腿之间往后看过去,本来习以为常的乡间景色这时便有了新意,让人百玩不厌。以上两个看似简单的事例实际上蕴藏着并不简单的道理:换位思考。

3、故事:《电梯里的镜子》

在一次电视台的综艺节目中,主持人向嘉宾提问:“宾馆、酒店的电梯里常会有一面大镜子,这镜子是干什么用的呢?”那些嘉宾纷纷回答:“用来检查一下自己的仪表。”“用来看看后面有没有跟进了不怀好意的人。”“用来扩大视觉空间,增加透气感。”„„

在一再启发而仍不能说出正确答案时,主持人终于说出了非常简单的道理:"肢残人摇着轮椅进电梯时,不必费神转身,就可以从镜子里看见楼层显示灯。"嘉宾们都显得有点尴尬,其中一位抱怨说:"我们怎么未能想到这一点呢?" 是呀,我们考虑问题时常常会海阔天空,但不幸的是,无论思路如何开阔,我们往往还是从自己出发的。

4、三个事例

事例一:A和B是同桌,一次数学测试的试卷发下来了,A考了62分,他急忙问B考了多少,B没有告诉他。课间时间,A偷偷看了B的试卷,原来他只考了59分。A于是很骄傲的对B说:“哈哈,原来你考了个不及格啊!”这时,C对A说:“我考了95分,你和他差不多啊,才及格有什么好骄傲的啊!”假如你是A,你会怎样想?怎样做?

事例二:小乔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住校后,小乔得到同学的许多“关照”,却对别人漠不关心。久而久之,同学渐渐疏远了她。假如你是小乔,想想为什么同学都不理我了呢?怎么做才能得到别人的关照?

事例三:皮皮是一个特顽皮的学生,一次美术实习老师上课时在黑板上画了一个苹果,但是皮皮却大声喊叫:“老师画了一个大屁股!”这样一喊,全班同学都哄堂大笑不止,而这个实习老师则是又羞又恼,扬长而去。假如你是那位实习老师,你会怎么想?有朝一日皮皮也成为一位老师,当他遇到这样类似的事情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5、换 位 思 考 的 理 解

所谓换位思考,其实就是理解别人的想法、感受,从对方的立场来看事。曾经有个心理学家为了了解婴儿为什么在人多的场合哭这个问题,他就蹲下来从婴儿的位置来看世界。他发现婴儿没有办法看到别人的脸,只能看到大家的腿。这时他才知道婴儿处在一个满是脚的世界,怎能不哭呢?

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样的。当家长或老师批评自己后,如果心里有气,不妨换一个角度设身处地的为他们想一想:如果你是他们,碰到这种情况,会怎么想,怎么做呢?这样,就可以理解家长、老师对你的关心、爱护的态度;也可以调节自己不高兴的情绪,有利于身心健康;还可以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从而改正错误。俗话说:“将心比心”,也就是这样的。 换位思考在人际沟通上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不了解对方的立场、感受及想法,我们就无法正确地思考与回应。要想学换位思考需要一点好奇心,但是不幸的是,许多人的换位思考却少了这个要素。他们或是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去“猜想”别人的想法及感受,或是站在“一般人”的立场去想别人“应该”有什么想法及感受。我曾听一个同学说过:“我想我的老师应该希望我这样,因此我这样老师是会很高兴的,可是他却批评了我,这不是我的错。”我们是在为“别人”想啊!当事情的后果不如我们想象或期待时,我们也多半觉得委屈,“好心没好报”。那么,是别人真的不明白我们呢?还是其他?仔细地分析分析,我们会发现,这种换位思考并不是真的换位思考,而是以本位主义来了解别人的想法和感受,这并非真正的为别人着想,因此他忽略了“对方”真正的想法及感受。这种做法缺乏尊重:尊重别人的责任,尊重别人的能力,尊重别人的自主权。所谓的“好心办坏事”就是这种。好奇心使我们暂时放下自己的主观,来理解别人的主观,了解之后才能真正地开始“换位”,换了位之后,才能开始比较正确地思考,沟通的第一步就是这个。同学们,换位思考不是一件难事,但却需要你和你的好奇心开始合作。

6、换 位 思 考 的 故 事

3 有一个富翁平生爱吃美味的食物,因此他家的厨房不但大,而且人手多,每个人都各有分内的工作,挑水的只管挑水,洗菜的只管洗菜,切菜的只管切菜,另外还有煮食的、烧柴的。

这些厨房里的工人天天做着相同的事, 日子一久不免产生了厌烦的心理,每个人都认为别人的工作新鲜有趣又容易。有一天富翁突发奇想,让大家都试试交换工作的滋味。

交换工作后,只见一阵手忙脚乱,挑水的被刀子割破了手;煮菜的生火没生起来,却弄得一屋子烟;烧菜的挑水又不小心滑了一跤,摔了个四脚朝天;洗莱的则煮出一锅半生不熟的饭。饭没做好,每个人还挨了一顿责骂,从此再也没人对工作不满了。

一位智者曾经对一位少年说过四句话,对人生具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这四句话分别是:

把自己当成别人

把别人当成自己

把别人当成别人

把自己当成自己

这其中第一句话和第二句话讲的

就是人与人之间要相互体谅,在把自己当成别人同时也要把别人当成自己。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换位思考。对于别人的苦衷要能够体谅,对自己的行为也要站在别人的角度来考虑。在现实生活中,人人都有自己的利益,所以每个人都会从自己的角度来看问题,立场自然有所不同,因此也常常会发生矛盾。越是有矛盾,越是难以互相理解。如果能够跳出这种思维模式,学会从别人的角度看自己,就会发现一个颠倒的世界,也会发现一个公平的世界。

7、晏 子 使 楚

春秋时期,齐国和楚国都是大国。有一回,齐王派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把城门旁边开了一个五尺来高的洞。晏子来到楚国。楚王叫人把城门关了,让晏子从这个洞钻进去。晏子看了看,对接待他的人说:“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接待的人立刻把晏子的话传给了楚王。楚王只好吩咐大开城门,把晏子迎接进去。

8、军 人 的 风 采

2003年4月27日中午,南京军区454医院接到紧急通知:经军委主席江泽民批准,全军各大单位火速抽调1200名医务人员开赴北京,支援北京市组建非典型性肺炎定点医院。454医院必须立即派出13名医务人员,29日到北京报到。当这一消息传达到全院每一个医生护士和干部战士后,请战书就像雪片一样飞到院领导面前。作为医护人员,他们深知:“非典”的传染性极强,医护人员受感染的概率很高,死亡率高。从理论上讲,每一个人都应远离“非典”,更不要说接触“非典”了。但国难当头,作为军人,454医院的全体官兵首先想到的是他人,不是相互推诿,而是抢着去承担危险。他们认为,自己多一分危险,别人就多一分安全。结果出现了大家争抢“赴京”名额的情景。

9、名人名言

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雨果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林则徐 善是精神世界的太阳。 ——雨果

善不是一种学问,而是一种行为。 ——罗曼?罗兰 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孟子》

善良——这是天才者的伟大品质之一。 ——(法)安格尔

在一切道德品质中,善良的本性在世界上是最需要的。 ——(英)罗素 真正善的人不仅有行善的愿望,而且有行善的行动。 ——(美)弗拉克·梯利 当我们爱别人的时候,我们也希望别人爱我们。 ——(法)卢梭 我们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你只有用爱来交换爱,用信任来交换信任。 ——(德)马克思

第3篇: 换位思考 与人为善

高三(30)班

姜鸿阳

有时候,好心没好报,好心帮忙却遭人怨恨。要想帮助别人,首先要学会理解。为人处世,用一颗善良的心固然是好事,但即使是一片好意也应该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立场着想。

换位思考是一种境界。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在几千年前就提出了换位思考的观点。为他人着想是中华名族流传千古的美德。换位思考,懂得站在他人立场着想,是一种境界。一个懂得站在对方立场的人,一定是拥有大智慧的人。唐太宗换位思考,为天下百姓着想,听取魏征的劝告,足见其智慧。换位思考,才会以宽广的心胸对待别人的错误;换位思考,才能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省察自己的行为。因此,换位思考是一种优秀的品质,一种处事的能力,更是一种崇高的境界。

学会换位思考,我们才能立足于社会。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我们也渐渐进入社会,人际交往越来越密切,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站在对方立场着想,才能让我们取得更多人的信赖,更能让我们立足于社会中。反观社会上那些制造假药假食品等等危害人体健康东西的人,他们不能换位思考,一心一意只为自己谋福利,不顾及他人,倘若他们换位思考,站在受害者的立场上省察自己的行为,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悲剧造成。学会换位思考,就会多一点爱心,多一份责任,就能立足于社会。

与人为善,多为对方着想,以宽容之心对待每个人。

换位思考,如同蓝天上飘荡的白云,如同深谷中的一朵野花,是春日里的一丝新绿,是夏日里的一阵清风,是秋日里的一片丰收,是冬日的一株红梅,带给人的是温馨和美好。弥勒佛:“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己何所不容;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这是何等的心胸啊!人的一生,要有博大的胸襟,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也没有一无是处的东西,要有颗宽广如海洋的心去理解,去包容,而不是对身边鸡毛蒜皮的小事斤斤计较,算计甚至谋害他人。用宽容的心对待伤害过你的人,用善良的心与每一个人交往,多为对方着想。

我们不能只顾自己不考虑别人。我们与人交往,不仅要友好,更要站在对方的立场着想。换个位置思考,就多一份关心,少一份争执;多一份感动,少一份怨 恨。

点评:

这篇作文“换位思考”,思维活跃。整篇文章结构周密,短短千字之内,作者高屋建瓴,采用递进式,说理透彻。作者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很强,文字简洁从容如文章开头和结尾,前后呼应,画龙点睛,寥寥数笔,精当点题。

指导老师:张胜载

第4篇: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领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了解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在学习生活中能够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学习生活中懂得理解与尊敬他人、善待他人、欣赏他人。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如何做到换位思考,这是第九课的核心知识。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领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懂得理解与善待他人,在课程标准中要求对这一知识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方法

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在教学方法上,本课用读书指导法。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而获得知识和发展智力,加强对学生的指导,让学生在阅读中找出难点、疑点和提出问题,并依据教材和参考书力争自己解决难点和困难。在教法上,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自主探究学习的主人,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讨论法和总结反思法。

四、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电梯里的镜子》在一次电视台的综艺节目中,主持人向嘉宾提问:“宾馆、酒店的电梯里常会有一面大镜子,这镜子是干什么用的呢?”那些嘉宾纷纷回答:“用来检查一下自己的仪表。”、“用来看看后面有没有跟进了不怀好意的人。”、“用来扩大视觉空间,增加透气感。”„„

“这是为了方便坐轮椅的残疾人。当肢残人摇着轮椅进电梯时,不必费神转身,就可以从镜子里看见楼层显示灯。"“唉!我们怎么未能想到这一点呢?" 教师小结: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讲授新课:

(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出示微客

通过微课教师得出结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能强加于人。因为人是有差异的,自己喜欢的,未必是别人喜欢的。如果把自己喜欢的事强加于别人,这有是另一种形式的专制。让学生将知识点内化。 事例二:小乔的故事

小乔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住校后,小乔得到同学的许多“关照”,却对别人漠不关心。久而久之,同学渐渐疏远了她。假如你是小乔,想想为什么同学都不理你了呢?怎么做才能得到别人的关照?

得出结论:像对待自己那样对待别人。应多去关心、帮助别人。多考虑他人的利益和需要,努力去满足他人的需要,才能赢得别人的友谊,获得别人的真诚帮助。 事例三:驴子和马

一头驮着沉重货物的驴子,气喘吁吁地请求驮了相对少量货物的马:“帮我驮一点东西

- 12 -

第5篇: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教学设计

导入:

讲述故事:《孩子眼中的世界》

有一位母亲很喜欢带着自己五岁的女孩逛商店,可是女儿却总是不愿意去,母亲觉得很奇怪,商店里琳琅满目五颜六色的东西那么多,小孩子为什么会不喜欢呢?直到有一天,孩子的鞋带散了,母亲蹲下身子为孩子系鞋带,突然发现一种从未有过的可怕现象:眼前晃动的全是胳膊和腿。于是,她抱起孩子,快步走出商店。从此,即使是必须带孩子去商店的时候,她也是把孩子扛在肩上。

提问:

1、母亲给孩子系鞋带的时候发现了什么?——一种可怕的现象:眼前晃动的全是胳膊和腿

2、母亲为什么会改变对孩子的做法? 学生回答略。

师总结:母亲之所以改变对孩子的做法,是因为她站在孩子的角度,感受到孩子逛商店的恐惧。这也是今天老师要告诉大家的,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关键法宝,就在于要学会换位思考,与人为善,即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 讲授新课:

活动一:学生阅读教材第105页情境、图片。

思考问题:你有过被人捉弄的经历吗?如果有,当时心里是什么滋味? 学生回答略。

师总结:比如由于身材、相貌和某些特征被别人起外号;被故意躲在楼梯口的同学吓了一跳;原本结实的椅子,被值日生偷偷换成松动的椅子……被捉弄时感到“丢面子”、“受侮辱”、“伤心”、“难为情”、“想报复”等复杂情感。

过渡:谁都不愿意成为捉弄的对象,即使那么喜欢捉弄别人的人也是如此。那么,自己不喜欢的人可以强加于人吗?为什么?带着这个疑问我们来看教材第105到106页相关链接中的事例。 学生自主阅读了故事梗概。

提问:“我们明明不愿他们扯断我们的瓜秧,为什么要反过来扯断人家的瓜秧”,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道理?为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能强加于人。因为将心比心,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我们自己不喜欢的事,别人也不会喜欢。强迫别人做不喜欢的事是一种专制行为。用一句格言来概括一下,就是孔子所说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师讲解:

1、“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内涵: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论语》中的一句话,意思是:自己不喜欢的事就不要强加于他人身上。 过渡:刚刚我们说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已所欲”能不能 “强施于人呢”? 自己喜欢的事能不能强施于人呢?为什么? 活动二:好心办坏事

大家看过《家有儿女》吗?其中有一集是这样的:小雪发现同班同学宫海家庭条件比较困难,就发动大家捐款。当小雪她们辛辛苦苦把捐来的钱送到宫海家后,却遭到了宫海的拒绝。宫海甚至声称要和她势不两立。 猜猜看:为什么小雪的好心没办成好事?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宫海不想让其他人知道自己家又穷又破,而小雪她们的举动并没有考虑宫海的感受,把自己觉得好的想法强加在宫海身上。

看来呀,自己喜欢的事也不能强加于人。因为人是有差异的,自己喜欢的,别人未必喜欢。比如:你喜欢某物,也不能强行把某物送人并要求收下。如果把自己喜欢的事强加于人,不顾及对方的感受,那么,这是另一种形式的专制,往往会像小雪一样好心办坏事。

过渡:把自己不喜欢的事强加于人和把自己喜欢的事强加于人,都是对人的不尊重、不理解。不符合“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那么,在人际交往中,怎样才能做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呢? 指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明确答案。

2、“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

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善解人意,对人持平等、尊重和友善的态度。采取什么方式对待他人,先要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自己是对方,是否愿意受到这种对待。如果我们不愿意,那么我们就不能以此对待他人。

教师总结:“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能强加在别人身上,即便是自己喜欢的事也不能强加于别人的身上,我们要尊重他人的意愿。我们继续来看一个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例。 活动三:请一位同学朗读教材第106页小乔的事例,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1、同学疏远小乔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想得到别人的关照,应该如何对待他人?

学生回答:

1、因为她只顾自己,对其他同学都漠不关心。与朋友交往是平等互惠的,如果一个人只索取而不付出,那么别人就会疏远她。

2、想要得到别人的关照,也应该去关照别人。我们希望别人怎样对待自己,也就应该以同样的方式对待别人。 活动三:讲述驴子和马的故事

一头驮着沉重货物的驴子,气喘吁吁地请求驮了相对少量货物的马:“帮我驮一点东西吧,对你来说,这不算什么,可对我来说,却可以减轻一些负担。”马不高兴地回答:“你凭什么让我帮你驮东西,我正乐得轻松呢。”不久,驴子死了,主人将驴背上的所有货物全部加在马背上,马懊悔不已。

提问:

1、这匹马为什么回落得如此下场?——只顾自己,不顾他人,自私自利。

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教师总结: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希望别人怎样自己,也就应该怎样对待他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指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弄清楚“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涵义和要求。 明确答案

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涵义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也是《论语》中的一句话,意思是:在谋求自己生存与发展的同时,也要帮助别人生存与发展。

4、“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要求

我们不能只顾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忽视他人的存在,更不能牺牲他人的利益来谋求自己的利益。我们希望别人怎样对待自己,也就应该以同样的方式对待别人。

教师讲解:对别人的冷漠,只能换来孤独和寂寞。要想使生活充满欢乐,赢得他人的认可,我们就要学会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懂得理解他人的心情和感受。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实质所在。

5、“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实质

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实质所在。如果时时处处都能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体验他人的情感世界,我们就能融洽、友善地与人相处。

过渡:不论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勿强施于人”还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其实都可以浓缩成一句话,那就是“换位思考,与人为善”。下面来看一个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典型案例——管鲍之交 活动四:管鲍之交

翻译:当初我贫困的时候,曾经与鲍叔一同做买卖,分财时往往自己多得,而鲍叔牙不将我看成贪心汉,他知道我贫穷我曾经替鲍叔牙出谋办事,结果事情给弄得更加窘困和无法收拾,而鲍叔牙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机有时有利,有时不利。我曾经三次做官三次被国君斥退,鲍叔不拿我当无能之人看待,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运。我曾经三次打仗三次退却,鲍叔不认为我是胆小鬼,他知道我家中还有老母亲需要照顾。公子纠争王位失败之后,我的同事召忽为此自杀,而我被关在深牢中忍辱苟活,鲍叔不认为我无耻,他知道我不会为失小节而羞,却以功名不显于天下而耻。

思考:

1、你是否希望拥有像鲍叔牙这样的朋友?为什么?——希望,因为人难免会犯错误,并且总希望能得到朋友的谅解。

2、管仲为什么最后发出“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的感慨。 ——因为鲍叔牙能设身处地为他着想,理解、体谅他。

教师总结: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想人所想,理解之上,是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

6、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想人所想,理解之上

3、结合“管鲍之交”,思考一下为什么要谅解他人?

管仲和鲍叔牙的友情是建立在宽容和理解的基础上。人难免犯错,如果我们能深入体察对方的内心世界,以宽容的心去面对、去体谅对方,或许会意外地收获一份真挚的友谊。因为人与人之间需要理解与谅解,而谅解更是一种爱护,一种宽容。

7、为什么要谅解他人?

人与人之间少不了谅解,谅解是理解的一个方面,也是一种宽容;

我们都有被“冒犯”、“误解”的时候,如果我们能深入体察对方的内心世界,或许能达成谅解; 谅解是一种爱护、一种体贴、一种宽容、一种理解。

活动五:与儿子一起回家,得知他数学测验只得了65分,我非常生气:“就这样的成绩,你是怎么学的?”儿子很委屈地说:“我已经很努力了。每周六都上补习班,连玩的时间都没有!”“同样是上学,都是一个老师教,人家有得100分的,你怎么不行?”儿子很不服气地望着我:“那人家的爸爸都成富翁了,你怎么不是?”我一时气急:“好,你喜欢富翁爸爸,那就别个我回家了,谁有钱跟谁去过?”说完我便疾步朝前走去,儿子跑上来拉我的手,我用力一甩:“别拉我!我又不是富翁。”儿子可怜兮兮地扑到我的身上:“不嘛!不嘛!爸爸别生气。我的意思是说,你有你做不到的事情,我也有我做不到的事情,以后我好好学习,还不行吗?”我愣了!那一瞬间,我突然觉得儿子长大了。

以上故事告诉我们在与人交往中需要注意什么呢?——换位思考,将心比心,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 那应该如何正确理解换位思考?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108页正文内容

换位思考的含义:换位思考是人对人的一种心理体验过程。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是达成理解不可缺少的心理机制

换位思考的要求:它客观上要求我们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如感情体验、思维方式等与对方联系起来,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和思考问题,从而与对方在情感上得到沟通,为增进理解奠定基础。

换位思考的实质:对交往对象的切身关注,深入对方的内心世界。它既是一种理解,也是一种关爱。 活动六:108页相关链接

设问: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用不同的眼光的眼光看世界会有不同的结果。

教师讲述:同样,人总是一分为二的,用不同的眼光看人也会有不同的结果。当我们以挑剔的眼光看人时,所获得的往往是讥笑、不满、愤怒和误解:当我们以欣赏的眼光看人时,就会获得尊重、信任、感激、理解和友善。换位思考要求要转变看人的态度,发现别人的长处,以欣赏的态度来看待周围的人和物,多一分欣赏,就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友善、多一分爱心。 总结欣赏他人的意义:

当我们以欣赏的眼光看人时,就会获得尊重、信任、感激、理解和友善。我们对周围的事物应多持欣赏的态度,多一分欣赏,就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友善、多一分爱心。

第6篇:《换位思考 与人为善》教案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初步形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态度。初步形成平等待人、宽容他人、尊重他人、与人为善的良好品质。

能力目标:在生活、学习中能够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知识目标: 领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了解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

教学重点

认识换位思考的实质并掌握换位思考的技能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学方法

学生探究、教师点拨的互动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活动、体验和反思

教学课时:一课时

板书设计

第二框 换位思考 与人为善

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内涵

2、像对待自己那样对待别人

3、关心、尊重、理解是根本

二、理解至上,善待他人

1、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

2、对换位思考的要求

3、以欣赏的态度待人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电梯里的镜子》

在一次电视台的综艺节目中,主持人向嘉宾提问:“宾馆、酒店的电梯里常会有一面大镜子,这镜子是干什么用的呢?”那些嘉宾纷纷回答:“用来检查一下自

1 / 4 己的仪表。”“用来看看后面有没有跟进了不怀好意的人。”“用来扩大视觉空间,增加透气感。”„„

在一再启发而仍不能说出正确答案时,主持人终于说出了非常简单的道理:"肢残人摇着轮椅进电梯时,不必费神转身,就可以从镜子里看见楼层显示灯。"嘉宾们都显得有点尴尬,其中一位抱怨说:“我们怎么未能想到这一点呢?”

是呀,我们考虑问题时常常会海阔天空,但不幸的是,无论思路如何开阔,我们往往还是从自己出发的。

教师小结: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讲授新课

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出示事例,让学生讨论:下面的事情如果发生在你的身上,你会怎样想?怎样做?(三个事例)讨论后教师分别出示三个“温馨提醒”,然后请学生结合学校中的情况说明“起外号”的现象;结合各自的情况谈“被捉弄”的经历及自己的体验。

事例一:A和B是同桌,一次数学测试的试卷发下来了,A考了62分,他急忙问B考了多少,B没有告诉他。课间时间,A偷偷看了B的试卷,原来他只考了59分。A于是很骄傲的对B说:“哈哈,原来你考了个不及格啊!”这时,C对A说:“我考了95分,你和他差不多啊,才及格有什么好骄傲的啊!”假如你是A,你会怎样想?怎样做? 事例二:小乔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住校后,小乔得到同学的许多“关照”,却对别人漠不关心。久而久之,同学渐渐疏远了她。假如你是小乔,想想为什么同学都不理我了呢?怎么做才能得到别人的关照? 事例三:一头驮着沉重货物的驴子,气喘吁吁地请求驮了相对少量货物的马:“帮我驮一点东西吧。对你来说,这不算什么,可对我来说,却可以减轻一些负担。” 马不高兴地回答:“你凭什么让我帮你驮东西,我正乐得轻松呢。”不久,驴子累死了。主人将驴背上的所有货物全部加在马背上,马懊悔不已。

教师小结: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受到侮辱和伤害,也就不应该去伤害别人;学会换位思考,以一颗善良的心去体会别人的需要,不要因自己的过错而造成终身的遗憾)。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能强加于人,因为将心比心,站在对

2 / 4 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我们自己不喜欢的事,别人也不会喜欢,强迫别人做不喜欢的事情,是一种专制行为。

提问:那么自己喜欢的事情是不是可以强加于人呢? 自己喜欢的事也不能强加于人,因为人是有差异的,自己喜欢的,未必是别人喜欢的。如果把自己喜欢的事强加于别人,这有是另一种形式的专制。

2、像对待自己那样对待别人(小乔被疏远是因为她只顾自己,对其他的同学都漠不关心,想得到别人的关照,首先就应去关心、帮助别人。多考虑他人的利益和需要,努力去满足他人的需要,才能赢得别人的友谊,获得别人的真诚帮助)。

3、善待别人也是善待自己(别人的不幸不能给我们带来快乐,相反,在帮助别人、善待别人的同时,其实也是在帮助我们自己)。

二、理解至上,善待他人

材料:有一个富翁平生爱吃美味的食物,因此他家的厨房不但大,而且人手多,每个人都各有分内的工作,挑水的只管挑水,洗菜的只管洗菜,切菜的只管切菜,另外还有煮食的、烧柴的。

这些厨房里的工人天天做着相同的事, 日子一久不免产生了厌烦的心理,每个人都认为别人的工作新鲜有趣又容易。有一天富翁突发奇想,让大家都试试交换工作的滋味。

交换工作后,只见一阵手忙脚乱,挑水的被刀子割破了手;煮菜的生火没生起来,却弄得一屋子烟;烧菜的挑水又不小心滑了一跤,摔了个四脚朝天;洗莱的则煮出一锅半生不熟的饭。饭没做好,每个人还挨了一顿责骂,从此再也没人对工作不满了。

教师小结:只有理解他人,才能与人为善。我们对周围的事物应多持欣赏的态度,多一分欣赏,就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友善,多一分爱心。

材料:台湾作家林清玄去一家羊肉馆吃羊肉,见到了老板,老板对他说:你还记得我吗?林清玄说:记不起来了。老板拿来一张20年前的旧报纸,那里有一篇文章,那时林清玄在一家报社当记者,这是一篇关于小偷的报道,小偷手法高超,作案上千次,次次得手,最后栽在一个反扒高手上。他在文章中感叹道:“像心思如此细密,手法如此灵巧,风格如此独特的小偷,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会有成就吧!”老板告诉他:“我,就是那个小偷,是你的这段话引导我走上了正路。”如今他开了好

3 / 4 几家羊肉馆,成了那里颇有名气的大老板。

连小偷身上也有可欣赏的地方,连小偷也能在欣赏的引导下走上正路。我们周围还有什么人不能欣赏,不能被引导呢? 教师小结:学会欣赏别人吧,欣赏你的同学,你的父母,你的朋友,你们之间的关系将会更加的亲密、和谐。学会欣赏你周围的一切人,你周围的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丽。

一辆巴士缓缓进入市区,只有一对恋人在中途下来。他们下车后,巴士继续往前行驶。突然,几块大石头从高处坠下,巴士被砸得支离破碎,所有乘客无一生还。那对恋人听到这件事后说:“如果我们都在那辆巴士上„„”

想一想,你认为那对恋人会如何说? “如果我们都在那辆巴士上,没有下车,那辆车将不会因为我们下车而耽搁时间,它会在大石头坠落之前驶过出事地点!”

这则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4 / 4

上一篇:监区先进事迹材料下一篇:知识更新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