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体态语言的运用与思考

2022-09-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身教重于言教。体态语言是一种运用动作、姿态、表情等传递信息的教学艺术。它使学生得到诸如提示、赞许、警告等信息, 增强教学效果, 调节课堂气氛, 构建和谐课堂。笔者在执教过程中认识到它对刚入学不久的一年级学生来说, 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在低段语文课中体态语言的功能显得更为突出和重要。它可以帮助教师更加准确、生动、形象地表达, 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在平日的教学实践中, 笔者一直在审视低段语文教师课堂中的体态语言, 发现了不良的体态语言的负面影响。

1 低段语文教学体态语言的消极表现

1.1 动作过于频繁, 打消了孩子的学习热情

有些教师自我表现强, 把课堂当作表演的舞台, 讲解时连续无意识地重复某一个动作或手势, 刚一开始低段的学生劲头十足, 能吸引孩子的眼球, 但教师动作过于频繁单一枯燥, 学生很快反感。毋庸置疑, 这类体态语言起到了反面影响, 有损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 打消了孩子的学习热情。

1.2 表情过于呆板, 阻碍了学生思维发展

所谓表情是心灵的屏幕。教师的表情一直僵化, 学生不仅不喜欢你, 还远远地躲着你, 使你们之间越来越陌生, 可想而知, 你的课堂孩子也深感厌恶。

作为刚入学的低段学生, 活泼好动, 天真可爱, 对小学生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憧憬。调查证明, 孩子都喜欢和蔼可亲的老师, 温柔似水的老师。而往往我们有些教师因孩子的无知, 随心所欲等表现, 认为要让孩子规规矩矩地专心地听课, 就得整天板着脸教学, 唉, 课堂是安静了……你们试想过嘛?整堂课没有一点生气, 学生没有一点学习的积极性, 授课的效果就不言而喻了。这对于我们的教学活动无疑是一种严重的危害。

当前, 在新课改的潮流中教师必须要把握好体态语言的“度”, 以便在教学中克服消极体态语言, 发挥体态语言的积极功能。

2 低段语文教学中体态语言的积极作用

2.1 依托榜样的力量, 规范学生学习姿势

对刚从幼稚园毕业的孩子来说, 很多方面都处于松弛状态 (坐姿东倒西歪、站姿随心所欲等等) 。孩子上课的第一天的姿势千姿百态, 至今历历在目。从那一刻起, 笔者就借助课文的“入学教育”对孩子进行坐姿教育, 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坐姿习惯, 为今后的写字、读书奠定良好的基础。

首先, 笔者利用多媒体的作用, 下载一些由于坐姿不正确而导致驼背、斜肩等后果的图片, 引导学生说说导致其后果的原因。紧接着我做出学生第一天上课的各种坐姿:趴在桌子上、斜着身子歪坐着、一个脚架起半跪着的……在同时, 笔者还一边配上解说。让学生立刻意识到自己的不足。然后, 笔者让学生打开课本的第二页, 模仿上面的小朋友坐一坐:头、肩、手、脚都应该怎样做才叫规范。笔者就立即在讲桌前表演, 故意让某一部位有点“瑕疵”, 学生观察笔者的姿体语言后, 评得头头是道。最后树立典型的力量, 笔者与孩子们一起进行坐姿比赛, 看看谁做得最端正, 评出优秀的同学。于是用相机拍出他们的坐姿和笔者的, 放大洗印出来张贴在教室的正前方。榜样的力量无穷, 笔者以身作则, 时时提醒, 刻刻关心, 短短几个星期孩子的坐姿习惯基本养成。

2.2 传达儿歌的魅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理念下的一年级语文课本中的儿歌音韵和谐、内容生动活泼, 朗朗上口, 学生读得有意思, 学得有趣味。为了传达儿歌的魅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并能进入学生的心田, 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语文是快乐的。在日常教学中, 笔者经常运用形象直观的动作进行辅助教学, 让学生去感悟、识记和品读语言, 寓知识教学于富有情趣的活动中。如教学《轻轻的》这则儿歌, 笔者在范读时声调抑扬顿挫, 表情丰富自然, 在辅于以恰当的手势、身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学习兴趣高涨, 大部分学生都情不自禁地站起来, 跟着笔者边诵边做动作。不爱表现的男孩子也蠢蠢欲动。笔者没有过度地剖析讲解, 深挖微言大义, 而是让孩子用自己天真稚气的嗓音加上优美的动作直接感受。

2.3 渲染情感的交流, 有效组织学生学习

教师从容、自信而富有变化的体态语言不仅帮助学生领会教学内容, 在很多时候还能巧妙驾驭课堂纪律, 调节课堂气氛, 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当学生朗读、回答、写字等方面表现不错的时候, 教师带头鼓掌, 并面带微笑鼓励:某某同学的朗读把老师迷住了, 被表扬的孩子沾沾自喜, 其他孩子的积极性也因这鼓励而被调动起来, 课堂气氛会活跃欢快许多。有时课中会遇到学生不认真听讲, 开小差, 这时笔者没有停止讲解, 点名训斥, 给“开小差者”递一个提醒的眼神, 打一个手势或轻轻走到他身边停住等细微的动作, 都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如朗读《四季》一文的第一小节:草芽尖尖, 它对小鸟说:我是春天。这一节语言简单、直白, 没有任何提示语。在处理好语气和重音的基础上, 笔者读时面带微笑, 头适当昂起, 目光自信, 辅之以伸出手臂的动作, 小草那份愉悦自豪都鲜明地呈现出来了, 学生稍一琢磨便心领神会, 哪里还要教师去进行相对平淡的分析讲解呢?

总之,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努力自觉地控制自己不利于教学的体态语言, 克服它的消极不利影响, 以亲切的、自信的、大方的体态语言来传达语文的魅力,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与作者共鸣, 提高课堂学习有效性。

摘要:体态语言是一门传递信息的教学艺术, 它在课堂教学服务中有着不可缺少的辅助作用, 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一定的眼神、动作、身体姿势、面部表情等发出的信息。尤其在低段语文课中体态语言的功能显得更为突出和重要。它可以帮助教师更加准确、生动、形象地表达,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基于体态语言的特点, 教师必须要把握好体态语言的“度”, 发挥体态语言的积极功能。

关键词:体态语言,教学,运用,消极,积极

参考文献

[1] 李自庆.体态语言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教学管理, 2007.30.

[2] 唐思祥, 屠荣生.师生沟通的艺术[J].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 2001.

[3] 庄锦英, 李振存.教师体态语言艺术[J].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3.

上一篇: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弊端及改善措施探讨下一篇:浅谈如何提高小学中年级学生的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