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医生论文

2022-03-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保健医生论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篇:保健医生论文

医生徐标和他的医生同伴

背负

肩上扛着重负大步地跋涉,这是一部分人的人生经历写生。徐标就是这样。

徐标出生在泰州。19岁那年他从扬州医学院毕业,然后分配在姜堰市人民医院心脏内科做医生。一时间他和父母亲成了同一门下的同事,父亲干脆就是他的科室主任。

“从小就想做医生”。徐标说他们一家都与“医”相关。而且家里红旗飘飘,6个人,爸爸妈妈、哥哥嫂嫂、他和爱人都是共产党员。

在徐标孩童的一片天下,每年属于他的各种“第一”就像秋天必然飘落的树叶,平常极了,铺满了脚下,一直到大学他都是全校学分排名第一。在“第一”的包围之中终于有一天他用成年人的眼光看到“第一”的乏力:“哎呀,那么多心肌梗死的病人,除了挂挂水(静脉注射),吃吃药,再没有其它办法了。死了的病人真不少,大概在三分之一以上。”

“那时我父亲有很多专业书,印象最深的是一套《主任军医进修教材》,上下两本,两寸厚。我的视野一下子打开了,比如放一个漂浮导管到肺动脉里面去,哦,就能测出病人心功能的情况。哎呀,真了不得,而我们还在用听诊器……”他发现自己的知识实在不够用了,“我要出去读书。”

从这时起徐标学会了背负。1986年,他考取东南大学医学院的研究生,导师是心脏病专家陈达光教授。这是他第一次爬上了家乡的山顶,看到了山外有山。

1989年,徐标研究生毕业,分配到东南大学中大医院心脏内科。毕业当年他就开始接触冠脉溶栓的治疗方法;1990年他做了经皮冠脉球囊扩张(PTCA)手术;1996年他开始做冠脉内支架植入……这些手术都曾经在江苏省被称为“首例”,铺在他脚下的又是一片“第一”。

之后的七八年时间是一个相对平缓期。96年徐标做到东南大学中大医院的心脏内科副主任,这一年他34岁。也许30已去40将至是男人的“危机期”,徐标说,动力总是从对自己的不满开始。

“我们临床上正式开展‘PTCA’技术是93年,当时很了不得了,但是我发现手术过的病人有些又返回来了,血管的‘再狭窄’率有40%到50%,甚至还有的医院报到60%。”

“96年以后我们逐渐开展了冠脉内支架植入技术,但是我从书上看到,哎呀,国外的冠脉介入治疗已经采用旋切、旋磨一类的方法,我们呢……”类似的不满一次次在寻求进步的心里滋生。

“基础研究方面我们也明显地滞后。我们还在做器官、组织的研究,人家已经进入分子研究、蛋白质研究、基因研究了……”徐标此时能感觉到一种莫名的羞辱搞得他心里隐隐作痛。

终于,以他当时的评判能力再带些偏激的想法,他认定自己的知识是落伍和粗陋的,而且这样的水平难于应对学科发展的速度。“我必须到国外去学习。”

徐标选择了英国。“我的英国导师叫Professor Ritter和Professor Ferro。之前我们是通过信件交往,我寄上自己发表的两篇论文。希望他能给我一个博士后的机会。导师的第一封回信就说‘我要你’”。那是1996年。

徐标于是获得到英国King’s College读博士后的批准。King大学是全球著名的心血管病治疗与研究中心。“我工作的大学先后出了6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实际上,这次徐标把自己放到了巨人的圈子里。

学习期满了,Ritter教授的态度很明确:“你不能走”。

徐标理解“他们实在不希望我走。我和导师说,我们不妨合作申请科研项目,以后每年我留点时间到英国来,你们也留点时间到我们中国去。”

经过努力,徐标和导师如愿地申请到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研究基金”,项目费相当于人民币84万元,数目不大,但是英国每年给亚洲地区只资助一项。这时是1997年年底。

此后到2001年6月间,徐标因为合作项目来来回回往返于中国和英国之间。

这一年的6月之后,徐标再度申请到出国进修临床专业的机会,依然是赴英国,在南伦敦心脏中心做访问学者。

“这家医院有7个导管室,7台机器,什么概念?一天的冠脉介入手术额定量是84台。去除一台机器做起搏器,其余的6台平均每天要做满14台手术。病人是纷纷从其他大医院送过来的。准备接受手术的病人资料事先被传输到这里,然后由专门的秘书安排。”这次学习对徐标是触动性的,注定要改变他些什么,至少他的职业取向不再单一。

回国后,徐标果真是180度转弯,了断了国有的身份,直接到南通市一家据说是当时国内最大的私立医院“瑞慈医院”,他要学着做医院管理者。接下去他有了一年半的副院长经历。

2003年初,徐标又是一个180度的掉头,重新回归国有。他此次投身的单位换了,是南京市鼓楼医院。按照他的说法“看中的是这家百年医院的品牌和名气。”事到如今,他庆幸“不到鼓楼医院不知道它的平台有多大。”

当时鼓楼医院的丁义涛院长说了这么一段话:“徐标在私立医院,人家是给了别墅、轿车的,我们没有承诺给他个人任何特殊的经济待遇,我们能给的是让人才充分施展才华的舞台……”

这位睿智的管理者“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人才策略最终没有让徐标落空。不客气地说,省重点攻关项目“心血管病规范化治疗”的课题能落到徐标囊中,很大程度是因为他站在鼓楼医院的舞台上。

“现在不是一个人了,是一个团队的发展。我感到这么多年过来自己肩上从来没有轻过。”当然徐标清楚,往后的担子只有越来越重。鼓楼医院马上要扩建,到时候心脏科将是一个很大的心脏中心,病床按照设计规模将是150张,还有研究所、研究中心和与之相适应的专业队伍……

“疯狂”

徐标初到英国时搞过不少“出格”的事。他迷上了实验,全然不在意当地早9点、晚5点上下班的规定。同室的“老外”也不清楚,习惯了夜班工作的中国医生没有太严格的时间概念。“我呢一天十几个小时不离开实验室,总要忙到晚上10点钟。几天之后,实验室大楼的管理人员终于讲话了:哟,为什么有一个办公室总是忘记关灯呢?!这次误会之后,大家都说我有点‘silly’(呆)。”

徐标说自己研究到了关键的时候,干脆连周末也泡在实验室里。他哪里知道国外实验室周六、周日工作是要提交申请的。结果,这一次的“违规”惊动了值勤的保安,一位很严肃的保安诧异地看着他说:“你的机器怎么还在运转?你不知道今天是休息吗?谁批准你工作的?”

几次下来,英国的同行们很友好地叫徐标“Crazy”,就是你已经疯狂了。Ferro用手指顶着他的脑袋说:你怎么不知道休息?你的身体怎么会这么强壮?徐标心想,这点工作算什么呢,不过在机器旁等等数据而已。

徐标印象最深的是实验室的一位动物解剖员,“刚到那会儿,我没有动物解剖执照。英国一年只有一次执照考试机会。没办法,我的解剖必须请由一位技术员代为完成。我一般8点钟就到了实验室,但是那位技术员一定是踩着上班的9点钟才到。

到了以后他还要先喝一杯咖啡,然后坐下来休息一会,聊聊天。大概要到10点多钟了,他才慢慢腾腾挪动着吃力的身体去取组织,然后又慢慢腾腾地摇过来。别说了,我坐在一旁等得急死掉了。终于有一天,他一脸奇怪地看着我:标,你把你的课题完成了就能拿到你的那份工资了,你干吗老是那么急,那么Crazy呢?我说,我除了这个课题下面还有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呢。他不慌不忙地说,那我们不是还有明年、后年、大后年吗。”

后来,徐标考取了解剖动物的证书,他可以自己处置动物了,再不必为别人的按部就班而折磨自己。过去一天最多只能做一例实验,这么一来他每天早早地动手解剖,一天下来可以完成两例,速度成倍地加快了。

在英国期间“呆”也好,“疯狂”也好,徐标自认为如鱼得水,收获特别大。

这一期间,徐标改良了传统的蛋白质纯化方法,人们提取所需的蛋白质时,开始变得方便、准确了。这是一项很有实际意义的改进。之后大家敬佩地送给他新的称号“蛋白质纯化king(王)”。导师Ritter教授破例地承认:“我自信有一个聪明的大脑,而你,标,除了大脑聪明,还有一双灵巧的手。”

此间,徐标重点进行的是“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研究。研究论文1998年在剑桥大学召开的世界生理学年会上交流,同时还在《FASEBJ》生物医学期刊上刊出。这是一个很著名的杂志,影响因子9个点。他的另一篇论文发表在了美国的《循环研究》杂志上。

徐标学业完成以后,获得了这所大学最高荣誉。那是一副医院600年前的写真画。画的背后有从校长到科主任到导师所有人的签字,签字都是即时亲笔书写。“我是获得此殊荣的惟一华人,也是惟一的亚洲人。”徐标说。

其实,徐标的“疯狂”不是到了英国才有。

在姜堰市人民医院的那会儿,徐标说“我父亲三橱柜的书都让我看完了。”

那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国外一些新版的专业书只有在大城市才零星可以买到。“为了买书我都是往南京跑。那段时间一到休息日我就坐上长途汽车奔南京去。那时的外文书店在新街口,在书店泡一天看书,然后买书。我每个月50多块钱的工资,总得有三分之一买书了。”

读研究生期间,徐标的第一篇论文“高血压中枢神经的发病机制的研究”,发表在了《中国药理学报》(英文版)上。《中国药理学报》是当时国内仅有的两份英文版医学杂志之一。

若干年后,徐标在总结自己人生时用了这样的表述,“东南大学3年,我的人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或者说我做学问的态度就是从那时开始的。”

导师陈达光教授教会了他严谨和认真。他说,你不知道什么时候老师跑来了,悄悄站在你背后看着你做研究。现在他也学着老师的样子,悄悄跑到学生背后,看着他们做。比如做蛋白质杂交的时候,他要看荧光屏下杂交带的处理过程。他不希望仅仅听到“表达增加了,表达降低了”这样似是而非的表述。他说“我的老师当初就是这样,他不看论文就看数据,而且他要直接的数据,不要那些摘自哪哪儿的。”徐标今生今世改不了了,“做研究不可以带一点虚浮。”

他说,科研是这样,临床也是一样。“我是从基层医院摸爬滚打起来的。在基层我曾经做了3000多个腰穿。有一年我们那里流行乙型脑炎,病人要抽脑脊液,一天的腰穿要做几十个。什么病都看过,什么抢救都经历过,什么手术都做过,这样慢慢走过来的。”徐标认为,医生的底子就像金字塔那样,要厚重坚实。

“医学是科学,是为病人服务的,你不经过千锤百炼,你不严谨认真是很容易犯错误的。一点疏忽都可能造成病人终生的损害。”这其实就是徐标从教学到科研到临床一贯遵循的法则。

坚守

“规范化”的道德基准是严肃、真实。徐标认为,那种浮在半空中、自认为“顶天立地”的人是做不了这个项目的。

徐标虽说在国外接受教育的时间不短,但是说话行事还是带着从红色家门走出来的味道。踏实,不怕苦,有韧性。“是父亲对我的一生影响最大”。徐标说,老人家做了几十年科室主任,几十个年三十晚上他没在家过过。直到新主任接任了,那个除夕晚上他还是照样守在病房里。徐标说他,您这样做岂不是对新主任不放心吗。老人支支吾吾半天说“习惯了”。父亲就这样坚守了一辈子。

“我是做介入的,我很清楚我们的临床存在一些误区。比如在冠心病治疗方面,哪些情况应该放支架?哪些应该做搭桥?哪些应该做介入?哪些病人既可以做搭桥也可以做介入?哪些病人不需要手术应该用药物治疗?介入治疗的病人又怎么降低手术的并发症……”徐标把这些标准的介定归结于《指南》。

目前社会层面更多的人只知道把注意力放在降低药价或是控制医生的收入上,徐标说“很少,真的很少有人注意到,在学术研究和临床操作上,随心所欲、不按科学态度行事所造成的价格不实该有多严重。”在治病的问题上价格只是表象,缺失科学性才是真正的症结。

因此,徐标课题组的同事们对于自己从事的课题有着多种解释:

“可能病人不适应介入治疗依然给他放了支架做了,也可能某种药物对他并不具有明确的疗效,但也给他用了……这些现象是我们临床医学比较突出的问题,所以‘规范’是当前最大的事情。”

“国外为什么出台那么多医疗指南?美国心脏科已经有上百个指南了。而国内直到现在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指南》,有的只能算是专家共识。因为我们国家尚没有大规模的临床试验证据。”

徐标不避讳:“我们会诊的一些其他医院的病人中,真是有不该放支架的,结果放了。过去有,现在也有。为什么我们感到很着急呢。”

显然,“规范”的工作就是探索总结出如何是好,如何是不好。

宋杰大夫说,“放一个支架和放两个支架效果也是截然不同的,我们在急性心梗的治疗中,只处理那根‘犯罪’血管,就是引发这次心梗的那根血管。我们不会说顺便再多放一个、两个。要知道就是这个‘顺便’,病人死亡率增加了……”

“我们不是为做血管而做血管,我们的目的是为了把病人救活下来,而且保全病人术后的生活质量。没有办法,这些细节的差异都是我们反复做,做出来的。”徐标信奉实干,不想说太多的大话。

在徐标的“规范”项目中还包括急性心梗24小时开放手术制度。这并不是南京鼓楼医院的独创,国内一些大医院也在做这方面工作,但能坚持下来的却很少。

“我们24小时电话恭候,总有一组人员随时待命。徐主任要求我们在接到电话30分钟以内必须到达手术室。实际情况是,病人无论何时转到导管室,机器已经开好等在那儿了。我们曾经创造过这样的记录,病人从急诊转到我们导管室,再到血管介入做完,总共29分钟。”宋杰说急性心梗的抢救就是以速度取胜。

按照徐标的要求,你接到电话30分钟以内赶不到的话,下次你就没有机会了。即使是半夜三更也是如此。

实在疲惫的时候,宋杰也常与徐标开玩笑:“看你徐主任这

道防线还能坚守到什么时候?”徐标很清楚同伴这时候最需要什么,他把铁定的心沉到底:“只要我在,这道防线就要坚守。”

在徐标的科里一旦谁在某个不该放支架的地方放了支架,马上就有人站出来讲“错了,这个地方不该放”。任何人想瞒天过海,想偷偷乱放一根支架都比较难。他们的每一例手术的录像都在那儿摆着,随时有人会想起来看看你的手术过程究竟怎样。这里的每一位医生都很自信:“我们所做的任何一个手术的光盘,都可以拿出去给人家看。”

再有,徐标认为“上梁不正下梁歪”。学科的风气主要是看带头人。“我们老主任施广飞教授,知识渊博,临床经验非常丰富。他的起搏器适应证历来把得很严,几乎是搬着《指南》做,一条一条的,比如规定房颤“R-R的间期”超过3秒以上才能放起搏器,那么你是2秒8他不会给你放的,就是2秒9也不行。适应证是用数字说话的,是经过印证的。”徐标的理解,假如你主任可以闭着眼睛乱放,下面的人有什么理由不能乱放啦?他把这个看作心脏科的老传统。徐标是这个科室的第四任主任。

最值得徐标骄傲的是,他们科里20多个医生没有哪个违反“规范”的。可以推想,像他们这样的病人量,稍微放松一点,一年下来放几千个支架或者做上千个介入很随便的事。但是他们没有。

“按照规范做,慢慢的老百姓对心脏病治疗会有一定认识的,对医生的理解和信任也会增强的。我们的治疗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已经是条例化了。我们选择的治疗路径是对病人有利的。而且病人可以按照“规范”检验我们的治疗。这样,对双方都是保护。”年轻的王涟大夫认为:“规范化”已经让医生和患者都看到了和谐的曙光。

付出

24小时开放心脏手术需要具有手术资格的医生不间断地排班待命。因为急性心梗的病人每一分秒都关乎到他的去留。

徐标的科室有几位女大夫,在夜班急诊的制度下,男女无别。但是在“无别”的背后,男人和女人的付出程度却是大大有别了。尤其个别女大夫的爱人常年出差,自己再带个不大的孩子,这样的付出中就更添了牵肠挂肚。同样半夜里电话一响,她们起身穿衣带上门往医院赶。但是,谁想过,带上房门的那一刻,这些妈妈的心里是什么滋味?

24小时开放手术,对于徐标科室的大夫们是残酷的。因为那是正常工时之外的强制付出。“我们哪有时间休息?有时一个晚上来两个三个急诊病人,几乎没有睡觉的时间。白天上了一天班,一夜不能合眼,第二天还是照常上班。这种程序是排好了的。我有时抢救病人,连着3天不回家,72小时在医院。”当然,徐标说不光他自己,大家都一样。

“比如我们的宋杰主任,前天晚上做的急诊,病人12点多钟来的,我看的手术记录1点59分。我们手术记录规定必须当时写,不能隔夜。写完手术记录已经两点多了。然后再回家,等到他睡下该几点了。第二天8点钟照样赶来上班。我们的大夫就是这样。”

宋杰说,“有时候半夜回家,出租司机问在什么路,回答一句就睡着了。迷迷糊糊中猛然听到司机扯着嗓子喊,在什么地方?刚说完什么地方又睡着了……人怎么就能困成这个样子?”

徐标说自己有一段时间特别累,刚刚起步那会儿,前100例夜班手术都是他一个人扛下来的。后来,徐标培养了两个小组,分担着来。便是现在这样的状况,用徐标的话说“谢谢大伙跟着我一块儿牺牲。”

这样超常规地工作怎么受得了?徐标也觉得有些难解释,“你说怪不怪,再疲劳,一到手术台上就完全变了。有时候床上起来,眼睛都睁不开,困的,哎呀,心想怎么这会儿电话来了呢?下辈子再不做医生了。然后穿上衣服,踩着油门‘咣咣咣’地赶过来了。过来以后,一到手术室,人马上就来精神了。别人开玩笑,说我一看到病人眼睛就发光,就像那个动物看到猎物一样。”

心脏介入需要在x光下完成,而且这种x光的辐射剂量是普通透视的10倍。放射性物质会对人体造成染色体变异、晶状体受损、甚至诱发恶性肿瘤、血液病等等。

许多年下来,徐标得了放射性指甲炎。他的指甲已经不同于常人,粗糙、肥厚,出现白斑。他的口腔也经常性地溃疡。他的声音失去了洪亮。而且他说话的间隙中总是夹带着低微的干咳。

实际上,国家对于职业病都有相关的防护措施,为从事放射性工作的医生专门配备了“放射性剂量仪”。这是个“预警装置”,可以起到健康提示的作用。但是,徐标却把它锁在抽屉里。

徐标说,他过去曾经带过,一带就超标。按照防护条例的规定,超标就必须离开岗位。但他们不能不干。鼓楼医院一年要接诊200多个急性心梗的病人,这个量大概是10年前的四五倍。“这么多病人你怎么办呢?你总不能看着病人不做呀?”

有一次北京有个重要的学术会议,机会难得,徐标本想全班人马关门上会。结果,想来想去,不行呀,真来了病人呢?最后还是留了一组人坚守他们的24小时承诺。

有人问过徐标,放射性的侵害你们不怕么?他说,“讲的难听一点,我们这些人活到50岁也好,60岁也好,只要活得精彩。职业病我们心里明白,白血病、癌症,我们也晓得,但是到时候病人一来,想不了这么多,分秒必争。”

医院的陈副院长讲了一句实话:“徐主任,你们现在年轻身体很强壮,再过十年、二十年,你们会一大片趴下的。当务之急尽快培养出一批人来。”

疲劳、辐射,接下来是又一个敏感话题——收入。

“我们的收入并不高。”徐标说,我答应大家上夜班要发加班费,话是这么说,加班费从何而来?年轻人一遇到手头紧就冲着我说“哎,徐主任你欠我们多少钱了?”

“我们科里收入比较‘社会主义’。说句良心话,教授还可以出去会诊、讲课,总有一些额外收入,年轻人就只有靠工资了。他们一个月去掉日常消费还能有多少节余?现在一套房子几十万,怎么买得起?”他说,“我们和年轻人收入差距有一点,不大。”

“这就是团队的精神力量。其实真叫你离开一段时间,还不行。每一个人都怕失去这个环境。”宋杰还说到了另外的想法:“人道地去做事情,心情很舒畅。人做事情不完全是为金钱,业务能力提高,得到领导的认可赏识,得到病人的赞扬,这些都是非常开心的事情。”

心地

徐标孩童年代印象最深的是家里总有吃不完的鸡蛋、鸭蛋。推算不错的话,他的孩童时期应该是被称为“中国经济走到了崩溃的边缘”。可以想见,鸡蛋或鸭蛋在当时绝对是有点分量的东西。那时候,乡民们对自己敬重的大夫能拿得出手的也就是鸡蛋、鸭蛋了。从这些浅淡的琐事上,徐标懂得了不容易。这里面既是父亲为乡民治病的不容易,也是乡民一片苦心的不容易。这些带着相互体谅和凄婉色彩的“不容易”,日久天长,一点一滴积攒在了他的心底。

后来,他在当地也做了,医生。他忘不了一次抢救病人的事情。那是个农民,因为青霉素过敏喉头水肿,眼见上不来气了。当时他人小胆子大,就拿最粗的静脉注射针头,从病人的喉头刺进去。接着就听到“呜”的哨音,就这一下人救活了。徐标说,“这

个农民真朴素呀,过后他挑来了300个鸭蛋给我。我说,乖乖,你们家有多少鸭蛋?他说,我把家里所有的鸭蛋全拿来了,一个不剩。”后来,300个鸭蛋原封让农民挑回去了。但是不依不饶的老实人不能就此了事,他一定要徐标做女儿的“干爹”。这个要求徐标不好再推却了,结果一个二十岁的小伙子给十来岁的孩子就这么当了“爹”。这“爹”一直当到他离开家乡。

徐标走出了家乡,但是他不论走到哪里,孩童时的东西早就长在了心里。

熟悉徐标的人知道,他看病有个怪脾气,专家门诊看15个病人,却开不出10张处方。

“我经常讲,任何治病首先要明确诊断。比如心绞痛到底是高危还是低危?心力衰竭处于什么程度?血脂高要不要吃药?……医生要给病人一个明确的答复。我也经常遇到病人提‘抗议’的:徐主任,你这个病人看了,40多分钟了。“我想,人家是从外地很远的地方来的,要赶火车,赶汽车,你至少把病给人家搞清楚。”诊断都不清楚怎么下药?病情不清开处方,邡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吗。”

徐标说曾经接诊过这样一个病人,从病历看,花费1万多元药费,住院20天硬是挂了80瓶水,一天4瓶,天天不少。结果到底是不足冠心病也没搞清楚。徐标说“气得我不得了。水,我小反对挂,少挂一点,挂一种药也就可以了。或者至少你把人家的病搞搞清楚呀。”

徐标凡是看到类似的病历就两个字:“气愤”。他实在想不通,“有些病人就那么一点钱,你不把这点钱花在刀刃上。他心绞痛,你首先要解决心绞痛的问题;他血管狭窄,你要给他解决狭窄的问题。你挂那么多水有什么用呢?”

徐标用药非常慎重,目前他们心脏科90多张病床,每天挂水的病人也就十几个。“天知道挂那些水干什么?有那些药就有那些个不正当的东西。”说这话时徐标有几分大义凛然的味道。

下面的事发生在3年前。徐标说,“那是晚上,外地电话告急,一位老红军在手术台上,起搏器安装出了问题。我踩下油门就走。当时心急,车开到收费站时不慎碰坏了人家的起落杆。”徐标当时深感抱歉,却又耽搁不起,随即压了身份证就急速上路了。

老红军会诊完了,当地的医生说,你既然来了,还有个病人也给顺便看看。

“我答应了。第二个病人是个农民。我诊断这人是感染性心内膜炎,是霉菌性的,非常严重的一种病,死亡率很高。同时这个病人肝功能已经衰竭,全身的淤血点很多。从病历看他用过了许多抗生素,但于事无补,说得难听一点继续治疗下去意思不大了。”

“我心里清楚,他们这样的家庭恐怕已经被这个病拖累得一贫如洗了,眼下实在没有必要再往这个病里扔钱了。”虽说这样的结论很不尽情理,但是徐标不能昧着良心诓人一个短暂的宽慰。于是,他很委婉地对农民的妻子说,“你们不要给他吃那些药了,药又不好吃,你不如多买些好吃的东西给他补补身体吧。”

病人的妻子表情凄楚,她明白了,含着泪却万分感激地点点头。接着,这个把眼泪强咽到肚子里的女人,强装着笑脸将一摞被她已经攥得滚烫的钱塞给了徐标,说,大夫您辛苦了,这是一点会诊费。

“我一看那叠钱,那样散乱的票面,什么都明白了。他一定是问了前面的人给多少会诊费,然后也要比着给。但是,我手上的两份钱是截然不同的两样。第一个病人是百元一张的,钱很整齐;第二个病人的钱有50元的、10元的,甚至几块钱的。”

徐标说,他当时就脸红了,为病重的农民和他可怜的妻子,为他们摧不垮的朴素和善良,也为自己的什么也不是……“我几乎没有停顿,很快地把第一个人的会诊费,再加上那一堆凑起来的零零碎碎的第二份会诊费,一起塞到农民妻子的手里……”徐标说这时候他只想知道他们这段时间是怎么过下来的?昂贵的治疗费是从哪里凑到的?

那个女人半天没说话,她的身子是慢慢地瘫软下去的,直到膝盖挨在了地上。然后像是做了很对不住家人的事,无力地摇着头:我把牛给卖掉了,把房也给卖掉了……

徐标把跪在地上的农民妻子扶起来。他没有勇气看那张灰暗的、抽搐的、挂满泪水的脸。他扭头走出病房的时候,听到身后女人用家乡的土话喃喃地自语:谢谢菩萨,救命之恩,救命之恩……

第二天早上,徐标赶到碰坏杆子的地方。收费站的人说要赔4000多元钱。因为那根杆子是进口的。他告诉他们,自己身上没那么多钱,只有几十块钱。他说,你们把账号给我,相信我,回去就汇钱。

收费站的人不信,说你不是医生么,不是去会诊的么,会诊还能没钱?徐标告诉他们自己去会诊了两个病人,但是第二个病人是个农民,他太穷了,于是自己把钱都留给了他。

“世界上有好人那。”徐标说,那个收费站的站长姓袁。年纪不小的袁站长想了一会儿,说,“你走吧,杆子不用你赔了。你为我们的乡亲做了件好事。我们感谢你。”我说那怎么行呀?搞坏了东西一定要赔的。袁站长很坚决地说,“怎么不行?做善事的人行。”

那个收费站他到是来来回回总经过,但没有再见到过袁站长。徐标每次路经时总是托人转告一声“老站长好”。这么多年了,这么多的问候,不知道那位姓袁的老站长都听到没有。

第二篇:英国初级卫生保健制度对上海开展家庭医生制服务的启示

摘 要 上海市卫生局组织部分全科医师赴英培训,学员们实地感受和了解了英国的初级卫生保健制度和家庭医生服务,总结国外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并结合本地社区卫生服务的实际情况,为上海市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的建立和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看法。

关键词 英国初级卫生保健制度 社区 家庭医生制服务

A revelation of British primary health care system

to the family doctor system service conducted in Shanghai

TANG Chun-hong

(Jiangchuan Community Health Care Service Centre of Minghang district, Shanghai, 200240)

ABSTRACT Shanghai Health Bureau organized some general practitioners to go to British for training, who learnt a lot about the British primary health care and family doctor’s service. Some successful experiences and methods were summarized.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local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the suggestion and opinion on establishing and developing Shanghai family doctor system service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British primary health care system; community; family doctor system service

2011年5月8日至6月11日上海市卫生局组织全市部分全科医生赴英国考察家庭医生服务,我有幸成为赴英培训的18名学员之一。英国皇家全科医师学院(Royal College of General Practitioners,简称RCGP)制订了详尽的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包括诊所实践、理论授课和实地考察。通过4周的学习,亲身感受英国家庭医生的便捷和规范,但也存在着家庭医生短缺的困难。本文就英国的初级卫生保健制度,结合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的现状,对上海市发展家庭医生制服务提出建议和对策。

1 上海市全科医师赴英培训概况

1.1 伦敦诊所见习

我所在的诊所位于伦敦的 Hammersmith and Fulham 区,这个区一共有4家大型综合医院、6家社区中心、30家诊所、40家药房、30家牙科和15家眼科诊所。我所在的诊所Ashville Surgery坐落在Parsons Green Lane,租用的是一座二层楼的白色洋房,整体风格和周围的居民别墅住宅融合协调。诊所内设置了候诊区、儿童游玩区、健康宣教橱窗及9间独立诊室。诊所内共有18人,3名合伙全科医生,另雇佣了2名全职全科医生、1名兼职全科医生、4名护士、3名前台工作人员、1名健康管理助手、1名经理人和3名办公室文员。

诊所内每位全科医生和护士都有自己独立的诊室,每个诊室面积10~15 m2 。配备电脑工作站、打印机、诊查床等设施,环境布置非常温馨。根据安排,每天我都会跟随一名医生或护士上班,无论医生还是护士,对待患者都像自己的亲人、朋友一样,医患之间的交流亲切、融洽、丝毫没有拘束感。诊所内每位患者的就诊时间有严格的规定,因为医生、护士要带教我,所以每位患者的就诊时间从原来规定的10 min增加为15 min。

1.2 跟随地区护士家访

我所在的Ashville Surgery附近就有一所社区卫生中心,该地区配备了2名地区护士,地区护士由该区的初级卫生保健信托机构(PCT)雇佣,为诊所及社区卫生中心管辖的居民提供上门服务,包括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注射、高血压患者血压监测、上门抽血、化验尿常规、换药、排药(地区护士将一周服用的药物按顺序排放在药盒内,将药盒送至患者家中,指导患者每天按时用药)。

1.3 集中全科理论培训

在医学院学习和临床实践期间,英国的GP医生都会接受系统的沟通技巧、咨询技巧的培训,这次RCGP也为我们安排了这样的课程学习,由专业的教授和全科医师给我们进行了临床沟通(Clinic Communication)、咨询技巧(Consultation Skills)、反馈(Feedback)等课程的培训。通过角色扮演和互动,了解了医患之间可以通过利用语言交流(开放性问题、非开放性问题、提示语、总结)、非语言交流(面部表情,肢体语言,距离,接触等)等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而作为管理者,应该学会善于倾听下属的反馈,多给予下属以鼓励,并及时有效地提出改进措施。

1.4 访问伦敦帝国大学医学院

伦敦帝国大学医学院(Imperial College School of Medicine London)座落在Charing Cross Hospital内,我们倾听了Mr Ricky Banarsee(Director of West London Primary Care Research Network)的授课,了解了英国的国民医疗保健制度(National Health Service,NHS)的运作、资金来源,介绍了临床治理(Clinical Governance),并和大学教学部的两位负责人Dr Paul Booton、Dr Sarvesh Saini 探讨了全科医生培训制度、沟通技巧的课程培训、GP的收入等各方面相关内容的看法。

2 英国初级卫生保健制度

2.1 英国国民医疗保健制度

1948年英国开始实行NHS,也即全民医疗保险制,NHS免费提供服务,费用的82.0%来自于政府资金投入,12.2%来自于国家税收,其余来自于社会团体捐献等。目前每年预算约1 000亿英镑,共聘用200万员工,在英国文化及政治中具有重要作用。

2.2 全科医生是健康守门人。

目前全英国有6 000万居民,13万名医生,其中全科医生有35 000名,平均每位全科医生服务人口约1 800~2 000人。英国公民或持6个月以上签证的外国公民都可获得英国国家提供的免费医疗服务,但必须选择一个诊所注册签约才能享受免费的NHS服务,一般情况患者需要通过GP的转诊单,才能从诊所转到医院就诊。但是如果遇到特殊紧急的情况,如意外事故、急诊、心脏病、急性脑溢血等情况,患者可以直接去医院就诊。之后,患者仍会回到自己的全科医生那里,继续接受治疗。

全科医生与签约居民之间建立了一种长期、连续、信任的关系,正是这样一种彼此信任的关系,使得医患之间的关系非常和谐,人们更多的愿意去全科医生那里寻求健康的帮助,全科医生真正实现了健康守门人的角色。数据显示,全科医生每年至少接待75.0%的签约居民,在过去的5年中接待了100.0%的患者,根据成本效率分析,绝大部分患者在初级保健中得到了服务,只消耗了NHS约30.0%的预算费用。

2.3 全科诊所方便居民就诊

英国目前有8 000余个诊所,每一个诊所就是一个服务团队,根据所管辖的区域规模,聘用相应数量的全科医生、护士、接待员、健康服务助手等工作人员。每个诊所有1名管理者,全面负责诊所的运作,包括日常运行、经费使用、全科医生和护士培训等工作。

诊所设置相对比较简单,类似于国内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设的服务站,无放射科、B超、心电图、化验室等科室设置,所以全科医生具备了全面的诊疗技术、良好的医患沟通技巧,患者对全科医生有着高度的信任感。

2.4 开展终末质量管理

2004年起,由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linical Excellence) 以循证医学为基础,负责家庭医生的终末质量管理(QOF)。2009年5月对考核指标进行了调整和完善。QOF主要关注慢性病的管理,包括17种慢性疾病及3种健康问题的管理,为全科医生制订了明确的质量管理目标。2011年5月版的QOF包含了4个方面的可量化指标,每一指标规定一定的点数,目前共计1 000点。①临床方面(Clinical domain) 包括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17类疾病和吸烟、肥胖、姑息治疗3种健康问题(smoking、obesity、palliative care),共有661个点数。②组织指标(Organisational domain) 包括记录与信息(Records and information)、患者信息(Information for patients)、教育与培训(Education and training)、业务管理(Practice management)、药物管理(Medicines management)、质量效率管理(Quality and productivity),共262个点数。③患者体验(Patient experience domain) 患者就诊咨询时间,有33个点数。④附加服务(Additional services domain) 包括宫颈疾病筛查、儿童健康监测、孕妇服务及避孕,共有44个点数。

2.5 实行医药分开

Hamersmith And Fulham 区目前共有40家药房,全科医生开处方时患者可以选择就近的药房,也可以不选择。英国实行医药分开,患者在NHS就诊只需负担处方的药事服务费,从2011年4月1日起每张处方的药事服务费由原来的7.2镑提高到了7.4镑,但对于60岁以上的老人、孕妇、儿童、慢性病患者、在校学生等特殊人群无需付费,英国的药房除提供药品发放,还可以提供健康指导、戒烟咨询、避孕等多种服务。

3 英国模式对本社区家庭医生制服务的启示和借鉴

3.1 引入“医生助理”,服务模式转型

目前上海社区服务人口数量大,社区全科医生的配置数量明显不足。以本社区为例,中心服务面积27.2 km2,服务人口18.6万,现有全科医师35人,按照1:2 500的比例匹配,全科医生的配备应达到75名,存在很大的数量缺口。国内全科医生目前的工作范围由原先单纯的基本医疗转为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全科医生还要提供较多的上门服务,如:家庭病床、老干部随访、残疾人服务等。而英国的全科医生主要以门诊基本医疗为主,健康教育、疾病预防都贯穿于日常的工作中,全科医生很少有上门服务,由诊所内的护士承担了部分工作,诊所内的高级护士可以像医生一样看病,对慢性病患者进行定期血压、血糖监测,并对常用药续方。

借鉴英国的服务模式,回国后我们本社区在家庭医生制服务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3.1.1 引入“医生助理”。

中心原先共有8个全科团队,每个全科团队内配备3名全科医生、2名防保医生和2名全科护士,共同负责5-6个居委居民的卫生保健服务。现在调整为每个居委有1名家庭医生,并且根据服务区域的大小和服务人口的多少,为每1位家庭医生配备1~2名医生助理(高年资的护士担任),形成了1+1或1+2的工作服务模式,中心总共为40个责任居委配备了45名医生助理。同时明确家庭医生和医生助理的工作职责,GP医生是社区居民健康的第一责任人。GP医生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全面掌握签约居民的健康状况,提供基本医疗、健康咨询等服务,并对签约居民根据健康状况进行分类、分级管理;而医生助理则从事协助家庭医生进行签约;接受患者预约、为家庭医生安排日程;与居民互动;与上级服务部门沟通、协调;从事简单的卫生服务;数据表单处理等。

3.1.2 用好医生助理

中心多次搭建平台,以座谈会、推进会的形式,使家庭医生和医生助理相互了解,并共同参加医院组织的慢性病专题培训会,全面了解所管辖区域内的重点人群分布情况,明确自己的工作角色及承担的职责。

发挥医生助理在家庭医生签约、慢性病管理上的作用,为每位医生助理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全面掌握责任区内慢性病患者的基本信息及规范管理的情况,并对其进行签约,同时做好对患者的催访和预约,再交由家庭医生提供规范管理,而对于行动不便的患者则由医生助理预约时间后提供上门服务。慢性病管理模式由原先的医生或护士单独随访转变成为家庭医生和医生助理全程共同管理,不仅给患者提供了用药、健康指导、还拓展了基础护理指导、上门服务等内容、全程管理也提高了患者的认可度和依从性。

3.1.3 医生和助理实行捆绑式绩效考核

医生助理是家庭医生的帮手,更是合作伙伴,如何有效地开展家庭医生制服务,需要我们的医生和医生助理更紧密地合作。为了更有效地调动工作的积极性,我们改变了原有的绩效考核方式,试点对家庭医生和医生助理进行工作量、工作质量的“捆绑式考核”,通过近半年来的尝试,医务人员共同管理的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

“医生助理”这一新角色的尝试,受到了家庭医生的欢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目前社区家庭医生数量瓶颈的难题,值得进一步推广。

3.2 提升家庭医生工作能力,增加患者信任感

英国的全科医生具有全面的业务知识和临床技能,能真正起到了“健康守门人”的作用。他们的知识面涵盖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皮肤科、心理治疗等多方面,日常诊疗严格参照全科指南,医患之间建立了良好的沟通关系。

从目前情况来看,本社区患者对全科医生还缺乏足够的信任。如何从自身角度不断提高服务能力、服务水平,打造一支业务素质强的家庭医生队伍,上海市卫生局制订了家庭医生临床能力培训项目,并委托中山医院全面负责教学和组织工作。前期已经在浦东、徐汇、松江、长宁等区县开展了相关的培训,培训前先对学员进行基础理论与技能操作的摸底考核,然后安排上海市多家三级教学医院的专科主任、教授及本科室的业务骨干,集中对学员进行巡回授课,时间为3个月(每周固定半天)。授课以临床实际病例为导引,通过案例教学,将临床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的训练,如眼底镜、额镜的操作、规范测压、心电图读谱等,通过培训切实提高了家庭医生的临床能力,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技术,取得了较好的反响。

3.3 做好“健康”和“费用”的双重守门人

英国也实行基本药物制度,每位全科医生的诊室办公桌上都放有2本处方集(British National Formulary BNF),分成人、儿童两册,全科医生就诊时按照全科指南进行规范治疗、检查,对于一些特殊的儿童用药,全科医生会翻阅处方集的用药信息,并对患者进行用量、用法、不良反应等药物相关信息的告知。慢性病患者如病情稳定,可以在药房药剂师处连续续方3次(每次1个月的用量)。

上海从2011年2月1日起全部实行药品零差率,从2011年6月1日起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受基本药物制度实施、零差率等政策影响,社区门诊就诊人数明显增加,通过近一年的实践,政策的宣传,社区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趋于平稳,对于一些病情稳定的患者,家庭医生给予开具1个月的用量,有效减少了患者的就诊次数。通过签约建立契约服务关系,使家庭医生和居民的关系更加紧密。家庭医生在做好患者健康守门人的同时,也承担起了患者医疗费用守门人的工作。

3.4 依托医疗联合体,建立双向转诊机制

英国的NHS通过3个层级的医疗体系向民众提供医疗服务。第一层是以社区为主的基础医疗网,第二和第三层是NHS的医院服务,由各科的专科医生接诊GP转介的患者,或者处理一些重大意外事故和急诊患者。在英国诊所,全科医生接诊的患者中,约有10.0%需要转诊到上级医院,全科医生在电脑上开具转诊单后,将转诊单传真至上级医院的专科医生,患者也可以自己选择想要转诊的医院,一般转诊等候的时间为4周左右。对于一些不愿等候较长时间的患者,可以转至私营医疗服务,但患者需负担药品的费用。

闵行区今年建立了区域医疗联合体,社区居民可以就近在社区完成区内二、三级医院检查的预约与付费,通过社区向上级医院转诊的患者还可以享受相应的费用减免,同时区域医疗联合体还建立了远程诊断和会诊中心,由二、三级医院的专家对患者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做的心电图和影像检查进行质量把关,提升了了社区医疗的质量和安全,更为后续家庭医生制服务的开展提供了支持体系和保障措施。

(收稿日期:2012-05-31)

作者:汤春红

第三篇:基层医生转岗全科医生临床实践教学管理模式的建立

【摘 要】基层医生转岗全科医生临床实践教学管理模式的建立是基于我院充分利用我院充足的教学资源,国家级临床技能中心的优势,通过临床实践教学管理过程的合理运筹,制定具有符合全科特色的、提升综合能力的转岗培养目标的临床教学大纲;采用以突出培养学员全科诊疗能力、临床技能操作能力为主的教学方式,以及运用分层明确的教学管理、多种人性化的互动教学方法是保证其教学质量的重要管理环节。

【关键词】基层医生;转岗;全科醫生;实践教学;管理模式

【Key words】Primary care doctors Transfer General physicians Clinical Skills Training Clinical teaching management model

在我国新医疗改革形式下,为解决看病难的问题,陕西省将从2010年9月开始至2015年12月,用5年时间共培训10501名基层全科医生,其中乡镇卫生院8096名,社区医生2405名。通过培训项目的实施,使全省乡镇卫生院在岗执业医师和社区机构上岗的执业医师掌握全科医学方法和知识技能,开展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基层医疗服务。在基础理论上达到大学专科水平,在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方面达到大学本科毕业生水平。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已于2011年8月10已顺利完成了第一届学员8个月的临床实践培训。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建立了科学的临床实践教学管理模式。

1 管理体系——突出科学实效

我院教学部在教学副院长亲自领导下,经过长期周密的调研、考察,制定了相关教学计划,为转岗全科学员专门组建了医院层面的分级明确的教学管理团队,即我院全科教学管理机构:教学部(学生科)、各学科系/教研室、医院教学专家督导组。本团队特点如下:

1.1 医院领导层面高度重视全科医学教学工作,始终把临床实践教学质量作为重要工作之一给予关注。

1.2 医院明确将全科医生培训任务列入日常教务工作,由教学副院长施秉银教授分管,教学部负责具体教学计划的实施。

1.3 主管教学副院长定期在每两周一次的院例会通报和部署医院全科教学工作整体安排,包括全科医生临床培训工作动态。

1.4 全科医生实践阶段教学任务由教学部实践教学组专人负责管理落实。工作特点是及时与学员沟通、注重团队合作、服务临床教师。

分级明确的管理团队人员背景资料:

教学院长:副院长、教授、博导

院级指导专家:教授,曾赴美学习全科医学,全科医学专职指导

督导专家:资深教授5名,涵盖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传染

教学部长: 教授、博导

教学副部长:医学本科、多年教务经验

临床实习教辅:护理背景、4年国外护士工作经验

2 师资配备——注重全科特性

利用我院雄厚的教学资源,注重优秀教师的选拔及培养,在全院各学科系及科主任直接负责下,配备高年资临床带教教师一对一指导第一届30名全科医师临床实践学习。还曾三次选派优秀教师参加国际、国内全科医师师资的培训。 考虑到学员们都来自我省的基层社区医疗机构,学历层次及教育背景不齐,临床实践教育总指导思想是“以学员为本,以传授基本临床诊疗知识、培养实际操作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协调发展为主”的按需临床教学理念,强调“以培养临床实践能力和综合全科能力为宗旨”。

2.1 制定明确的全科培养目标:

总体目标是根据国家的要求、以及毕业后服务基层临床、社区医疗保健机构或私人开业等要求,努力培养临床医学基础知识扎实、临床基本技能规范、职业素质良好的全科医师。 转岗的全科医师能在上级医师的指导下,从事基层基本医疗实践,并通过进一步接受职业教育,成长为社区的独立职业者。

2.2 规范学生的培养原则:

根据学员的基础,我院的教育基于科学原理,使学生掌握综合的全科科学方法、更具备终生学习能力、相应临床技能及良好职业道德。注重培养学员的临床独立分析、综合判断能力,而绝非仅理论知识传统教授。

教师团队人员背景资料:

师资人数涵盖14个临床专业科室,带教教师合计共29人;

教师的职称结构正高为12人,副高为10人,中级:7人;

高级职称教师比例:76%。

3 教学管理特点——注重能力培养

3.1 制定严密的教学计划:

始终强调临床实践综合能力的培养,制定详尽的实习轮转表,学员人手一册《实习轮转手册》,详尽的制定了在全院各学科系、临床各专业科室的、根据全科医师培养目标要求掌握的病种、技能要求及分科考核、鉴定表。

3.2 组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

组织学员参与每次院级病案教学活动,使学员学习对“人”的健康问题进行全面、系统考虑,训练临床全科诊疗的整合能力。如:护理部主任的人际交往、人际沟通讲座;医务部主任的医患沟通学常识;及感染控制的讲座等都为学员正确处理医患纠纷提供理论支持。

利用我院的教学环境,教学部为学员集中组织知名临床专家专题讲座10次,特别注重互动式教学,如:在组织学员集体培训2010版急救技能时,先有教师示教,教师一一指导学员演练,使学员全员熟练掌握此项技能。

发挥临床各科教学查房、小讲课的优势,使学员在短期内能了解各科的特点,而根据全科医学要求而掌握此科的精华内容。

利用我院的学术氛围,参加临床组织的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以扩大知识面,了解临床医、药界最前沿的技术。

3.3 制定渐进式考核计划:

充分利用我院西北地区规模最大,集教学、考核、培训、科研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全方位综合性的国家级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并配备临床经验丰富、技能良好的专职试验室管理人员3人施行轮班制,以配合学员临床教学、训练、考核随时之需要。

第一阶段临床基础理论考核,学员进入临床2个月后,为了与医学中心4个月的理论学习衔接,对学员进行临床基础理论摸底考试,这是学员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的“过度期”。

第二阶段临床中期基础理论、临床技能考核,学员进入临床5个月后,对学员进行临床基础理论考试及临床内科查体、外科基本操作强化考试,这是学员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的“强化期”。

第三阶段临床后期基础理论、临床技能综合考核,在学员基本完成8个月的临床培训即将结束,对学员的临床综合能力进行整合,完善学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学员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的“整合期”。

阶段考核体现了渐进性、持续性和整体性,更兼顾了全科医学服务的主旨:以人为中心、家庭为单位、以整体健康维护为方向的长期负责式照顾,并将个体与群体健康融为一体。

3.4 建立学业成绩全过程评定体系:

成立院级教学督导小组,由主管教学副院长带队,定期与学员座谈、交流,通过满意度问卷调查,请学员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估,并进行教学检查,以监督学员实践计划实施及临床学习进展情况。

并对各种成绩评定进行监督、分析,查找漏洞,进行为学员负责的教学补救活动。

4 管理亮点—— 人性化服务

4.1 注重管理梯队的建设:教学部、督导、临床教师服务于学员。

4.2 注重全科教师培养:已经选派骨干教师2位赴美精修全科医学,目前是我院全科医学临床实践教学的中坚力量;还先后两次选派各学科系、临床科室优秀教师参加医学中心、卫生部全科医学教学基地师资培训,了解国内、国际前沿,为全科医学教学基地储备了师资。

4.3 服务意识的加强:打破传统机关作风,注重合作,服务于临床教学及满足学员需要。如:院长为学员赠书、签名;教学部为学员发放春、夏工作衣;教师鼓励学员写论文、书写各科住院病历并指导修改。第一届共有2篇学员论文发表。

服务人性化还体现在教学部建立学员意见反馈本,及时倾听学员的心声,如:针对学员的个人喜好,为学员提供6周的选科实习;安排学员与喜欢的专家上门诊;当学员轮转到新的科室时,教学部人员亲自引荐;针对学员介绍来的患者,教学部给予必要的帮助等。

4.4 自信心的培育:组织参加教学部的其他教学讲座活动,了解诸多名医的从医生涯,如:张心湜《良医的培育》、潘承恩《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医生》等。教学辅助人员第一、二周每天,第三周后每周下临床与学员交流,鼓励学员与教师及患者的互动。教学部还每月组织以全体学员为主体的学习讨论会,形式灵活,可以是case presentation,也可以是每位学员的心得体会。

鼓励学员制定短期目标:如,搜集学习典型病例、仿写临床病例,以达到自己独立书写标准住院大病例。

制定长期目标:在小组讨论中发言,培养自身综合临床判断能力。

4.5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鼓励以多学员参与的临床实战演练活动。采取模拟病房、特殊病历,有学员自行组织团队而进行演练,通过多次讨论、训练,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为体现教学成果,展现学员风貌,第一届学员党江荣、雷凯雄、孙英霞、刘红娟、马苏亚及高俊芳等根据设置场景进行了“现场急救,患者转运,双向转诊,社区宣教”等体现基层全科医师工作流程和特色的临床实践技能汇报演练活动。

4.6 注重宣传、沟通交流:通过网络平台、医院新闻、报纸,及时为学员、教师进行各种全科医学政策宣传,

及时修订教师、学员、管理人员电话联系簿、形成:医学中心——教学部——学员——临床教师等环形、开放式的人际圈,确保信息畅通。同时我院与学员建立了纽带关系,充分体现了社区全科医师——信使者——將肩负起与各大医疗机构联系与沟通—将起到承上启下桥梁作用。

总结:鉴于全科医学是以人为中心的,一个面向社区、家庭、整合临床、预防、康复医学、人文社会科学于一体的新型临床学科,涵盖各年龄段、各系统的健康与疾病问题。

故我院的基层医生转岗全科医生临床实践教学管理模式,对我院第一届学员的8个月临床实践培训基本实现了培养总体目标:是根据国家要求以及毕业后服务基层使学员能达到小病能看,大病会转。

作者:吴春丽 习博 马清涌 张蕴璟 施秉银

第四篇:小儿营养不良的保健方法与护理保健指导观察

摘  要:目的  对小儿营养不良的保健方法与护理保健指导展开系统分析。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1年6月潍坊市坊子区人民医院治疗的90例营养不良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术后以常规保健措施治疗,观察组以综合保健措施与护理保健指导,研究两组患儿的家属满意度、不良饮食纠正率、并发症发生率、血红蛋白监测值、血清白蛋白监测值以及家属心理状态。结果  护理前,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血红蛋白监测值、血清白蛋白监测值与家属心理状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抑郁评分、焦虑评分更低,血红蛋白监测值、血清白蛋白监测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家属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饮食纠正率更高,并发症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营养不良患儿予以综合保健措施与护理保健指导可在提升家属满意度,纠正不良饮食习惯,减少并发症,改善血红蛋白监测值、血清白蛋白监测值以及家属心理状态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值得临床研究与借鉴。

关键词:小儿营养不良;保健方法;护理保健指导

营养不良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儿科疾病之一,多发生于婴幼儿阶段。该阶段幼儿发育速度相对较快,因为各种因素诱发营养摄入不足、身体消耗过多等情况,进食所获得的营养不能够全面地满足机体正常消耗,导致幼儿发生营养不良状况,对该阶段幼儿的生长发育造成严重的影响[1]。临床研究显示,对于营养不良的患儿以常规治疗措施进行治疗,但患儿营养不良现象改善不理想[2]。若在基础治疗的情况下联合护理保健服务,可进一步改善患儿的营养不良情况,促使患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此次研究就以潍坊市坊子区人民医院治疗的90例营养不良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以不同护理保健治疗方案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與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6月~2021年6月潍坊市坊子区人民医院治疗的90例营养不良患儿展开对照研究,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45例。

观察组患儿中,男23例,女22例;年龄1~3岁,平均年龄(1.62±0.42)岁;病程1~8个月,平均病程(4.02±0.27)个月。

对照组患儿中,男24例,女21例;年龄2~6岁,平均年龄(3.48±0.78)岁;病程1~7个月,平均病程(3.98±0.26)个月。

两组一般资料(性别与患病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可开展以下研究。所有患儿家属均知情同意参与本研究,且本研究已被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经过临床检查确诊患儿均符合《儿科学》第3版中轻度营养不良的诊断标准[3];②具有明显挑食与进食量不足等现象。

排除标准:①合并精神障碍患儿;②合并智力发育不全患儿;③合并先天性发育迟缓患儿;④合并药物过敏患儿。

1.3  方法

对照组以常规保健措施治疗,进一步改进患儿的饮食习惯,有效提升患儿的营养物摄入量,必须时可补充适量的维生素B,指导患儿家属正确使用胃动力药,及时地纠正患儿体内的电解质异常,保证在正常食物摄入量的基础上增加蛋白质、矿物质摄入量,要求食物的品种、质量优,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不可操之过急。

观察组以综合保健措施与护理保健指导:①皮肤保健护理:患儿营养不良会引起皮下脂肪薄,严重时会导致患儿的皮下组织缺失,引起皮肤干燥,长时间挤压皮肤容易出现压力性损伤甚至是感染。护士需要指导患儿家属经常对其翻身、擦身,密切观察患儿病情,若有异常可及时予以合理的措施进行治疗。营养不良的患儿会发生眼角膜干燥的情况,选择消炎软膏及时涂抹患儿的眼角膜。②口腔保健:营养不良患儿易出现口腔干,易诱发口腔溃疡,使用局部涂药的方法治疗患儿口腔创面。③临床保健指导:依据患儿的具体病情主动向患儿家属讲解造成营养不良的主要原因及后果,进一步提高患儿家属的小儿营养不良健康知识储备。长期营养不良会使患儿抵抗力与免疫力降低,引发各种并发症。控制患儿饮食时需要依据患儿情况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做好针对患儿家属的饮食指导, 使患儿家属能够认识到饮食对恢复患儿营养状态的重要性,1岁以上的患儿可根据病情及时补充豆类等具有高蛋白质、营养丰富的食物,鼓励患儿食用蔬菜。另外,由于患儿消化功能差,用药易产生各种不良反应,根据病情合理使用药物剂量,做好用药指导,减少肠胃刺激,提高治疗效果,用药期间需要密切观察患儿的各项生命体征,若有异常需要立即予以相关措施进行对症处理。④口腔保健:患儿的口腔内部容易发生其他的病证,如口角炎、口腔溃疡、齿龈出血,此时护理人员需要给患儿涂抹药物,保证口腔创面能够及时自我修护。⑤皮肤保健:患儿皮肤松弛即为营养不良表现,干燥的产生主要是因为皮下脂肪薄、皮下组织消失,若皮肤长时间受挤压和触碰易发生感染以及压力性损伤。因此,护士需要积极有效地避免以上情况发生,做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保证每天数次擦身及翻身,同时,仔细观察病情发展、变化情况。⑥眼部保健:小儿营养不良会有眼角膜干燥的症状。护士可选用消炎软膏进行擦拭、涂抹。同时,护士可指导年龄稍大的患儿做眼保健操,1次/d。指导家属学会眼保健操,辅助患儿回家每天练习,保护眼睛。

1.4  观察指标

①家属满意度:向患儿家属发放潍坊市坊子区人民医院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表,共100份,信效度良好,当场回收。非常满意为≥90分,基本满意为80~90分,不满意为<80分,总满意度=(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4]。

②不良饮食纠正率、并发症发生率:并发症主要包含口角炎、眼角膜干燥以及皮肤疾病等。并发症发生率=(口角炎+

眼角膜干燥+皮肤疾病)例数/总例数×100%[5];不良饮食纠正率=不良饮食纠正例数/总例数×100%。

③血红蛋白监测值、血清白蛋白监测值:借助血常规分析仪检测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水平,监测相关数值。

④家属心理状态:借助焦虑自评量表(SAS)对患儿家属的焦虑情绪进行评估,临界值为50分,得分越高提示患儿家属的焦虑情绪越严重;借助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儿家属的抑郁情绪进行评估,临界值为53分,得分越高提示患儿家属的抑郁情绪越严重。

1.5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22.0 软件,计数资料用[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家属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不良饮食纠正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不良饮食纠正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血红蛋白监测值、血清白蛋白监测值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红蛋白监测值、血清白蛋白监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血红蛋白监测值、血清白蛋白监测值改善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患儿家属心理状态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儿家属心理状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患儿家属心理状态改善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临床研究表明,引发营养不良症状的原因主要包括喂养不当、疾病影响、早产、多胎、生理功能低等。喂养不当会造成小儿偏食、营养摄入不足,影响消化吸收功能,使患儿易发生慢性腹泻疾病、肝病等,进一步导致营养成分不断地缺失。传统临床营养指导模式均具有明显的机械性、被动性等特点,虽可改善患儿的营养情况,但是存在预后效果不理想等问题[6]。研究表明,针对患儿治疗过程予以保健指导可最大程度改善营养状况,有效提升患儿的健康行为[7-9]。儿童时期作为人体各项机能发育的重要时期,儿童身体发育受到影响会直接影响身体健康,增加疾病患病几率。营养物质是人体生理和智力发育的主要物质基础,特别是在儿童时期发生营养摄入不足,会直接影响幼儿的正常发育[10-11]。儿童发生营养不良发生率高于成人,主要因为儿童心智尚未成熟,日常生活中自控能力差,对营养摄入无概念,易形成不良饮食习惯,出现营养摄入不均衡的现象,进而造成营养不良。其次,患儿家属喂养方式、营养搭配不合理也会造成儿童营养不良情况的发生。因此,在儿童发生营养不良时需要针对实际情况开展健康保健指导,保证营养摄入均衡[12-13]。

本研究数据显示:对照组与观察组相比,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相比,观察组不良饮食纠正率更高、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血红蛋白监测值、血清白蛋白监测值改善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患儿家属心理状态改善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具体原因:临床保健指导主要是依据患儿营养不良情况开展的具有针对性的指导护理方案,使用上述方法能够指导患儿家属正确照顾患儿,进一步了解疾病知识,有效掌握具体的保健措施,同时积极实施皮肤保健护理、口腔保健等护理措施改善不良症状,促进患儿的身心健康发育[14-15]。通过开展综合保健措施与护理保健指导,进一步促进患儿康复,有效改正影响治疗效果的不良生活习惯,减少营养物质的流失。在开展健康保健护理期间有必要对患儿家属进行指导,因此,医护人员需要重点对患儿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和保健指导,使其掌握正确的喂养方法,合理搭配营养饮食,更好地喂养患儿,最大程度上降低患儿营养不良率[16-17]。刘小花的文献研究数据结果与本研究数据结果具有明显的一致性,充分验证了营养不良患儿予以综合保健措施与护理保健指导措施具有显著的优势[18]。

综上所述,营养不良患儿予以综合保健措施与护理保健指导可在提升家属满意度,纠正不良饮食习惯,减少并发症,改善血红蛋白监测值、血清白蛋白监测值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值得临床研究与借鉴。

参考文献

[1]常兴.自制膳食营养处方护理对老年慢性心衰病情恢复及营养状态的影响[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9,10(5):109-113.

[2]朱雪梅,李新雨,戚瑞亭,等.知信行理论在学龄前儿童眼保健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与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9,36(11):15-18.

[3]桂永浩,薛辛东.儿科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2-3.

[4]田孟先.儿童保健对婴幼儿生长发育的影响分析和护理对策[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9,27(S2):189-191.

[5]胡建兒,汤媛,周霞.保健方法与临床保健指导对小儿营养不良的效果[J].中国乡村医药,2018,25(8):79-80.

[6]乔秀芸,徐雁,王君霞.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在儿童保健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20,36(5):358-362.

[7]王军,徐艳华.浙江省托幼机构2006-2017年儿童卫生保健及卫生保健人员构成情况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9,27(8):104-107.

[8]张艳香.优化儿童保健服务系统护理干预对儿童健康体检率,系统管理率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9,33(1):176-178.

[9]马梅,庆波.7岁以下小儿营养不良的健康教育和保健指导分析[J].中华养生保健,2020,38(10):133-134.

[10]高文娟.小儿营养不良的健康教育及保健方法的效果分析[J].包头医学,2021,45(3):49-51.

[11]李艳杰.小儿营养不良保健指导方法对儿童睡眠质量及营养情况的影响[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21,8(6):1028-1029.

[12]李冬梅.小儿营养不良的健康教育及保健方法的相关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21):127-128.

[13]寇永妹.小儿营养不良的保健方法与临床保健指导[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56):100-101.

[14]刘淑文.探讨小儿营养不良的保健方法与保健指导效果[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14):40.

[15]颜丽丽,宫美玉.保健方法与临床保健指导在小儿营养不良指导中的应用[J].中华养生保健,2020,38(10):119-121.

[16].李艳杰.小儿营养不良保健指导方法对儿童睡眠质量及营养情况的影响[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21,8(6):1028-1029.

[17]刘小花.小儿营养不良的健康教育及保健方法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29):396-397.

作者:李伟 刘中美 李琳琳

第五篇:乡村医生在家庭医生制服务中的现状与建议

摘 要 目的:通过对上海远郊地区乡村医生的现状调查,分析目前家庭医生制服务中乡村医生队伍的发展状况,为乡村医生队伍管理和建设提供对策和建议。方法: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结合奉城镇镇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办公室汇总的相关资料,调查2014年度社区内全部乡村医生的年龄、性别、学历、职称、退休年龄、收入和保障、培训、科研课题、论文撰写、工作范围等基本情况。结果:乡村医生队伍人员结构老化,学历职称和专业能力低,在岗教育培训薄弱,职称晋升空间小,科研课题设计能力差,服务人口多且内容宽泛。讨论:加强乡村医生的人才储备、建立保障体系;根据乡村医生的特点,制定系统培养计划;应充分利用乡村医生目前的资源优势,将其纳入全科医生服务团队进行管理,在家庭医生制服务中发挥应有的功能。

关键词 乡村医生 家庭医生制 现状 对策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rural doctors in the family doctor system service in Shanghai outer suburbs area and the counter-measure

HUANG Ying, HONG Chunmei

(Fengcheng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Fengxian District, Shanghai 20141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rural doctors in Shanghai outer suburbs area, to analyze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the rural doctor team in the family doctor system service to provide the counter-measure and suggestion for their management and construction. Methods: The age, gender, education, academic title, retirement age, income and insurance, training, research project, writing, work scope and other basic situation of all the rural doctors in the community in 2014 were investigated with the questionnaire method combining with the summarized relevant information in the Fengcheng Town Village Health Organizations Integrated Management Office. Results: The personnel structure of the rural doctor team was aging, the educational background, academic titles and professional capacity were low and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and training weak, and the academic promotion space was small and the design ability of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 poor and the population and contents served were more and broad. Conclusion: The talent reserve of the rural doctor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and the social insurance system be established.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ural doctors, a system of the training plan will be made. The present resource of the rural doctors should be made full use of and be incorporated into the general practitioner service team management to let them play the role in the family doctor system service.

KEY WORD rural doctor; family doctor system; present situation; counter-measure

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化,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其中乡村医生队伍的稳定和发展问题备受关注。乡村医生队伍是我国卫生技术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职责是向农村居民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及一般疾病的诊治,目前的乡村医生承担了40%的公共卫生服务功能。2011年前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陈竺表示从我国现阶段的国情看,乡村医生队伍将长期为农民群众提供服务[1]。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洪庙社区位于上海市奉贤区奉城镇,属上海远郊地区。占地面积20.05 km2,有7个村委2个居委。另加奉城镇2个行政村(奉城镇2个行政村归属洪庙社区管辖),服务总人口28 282人,其中户籍人口16 242人,平均1名乡村医生服务2 356名居民。调查对象为上海市远郊洪庙社区管辖的9个自然行政村及2个居委所有在编在岗的乡村医生12名。

1.2 方法

采用现场调查的办法,自行设计调查表,于2015年5月调查包括乡村医生的年龄、性别、学历、职称、退休年龄、收入和保障、培训、科研课题、论文撰写、工作范围等在内的基本情况;乡村医生的基本信息经过与奉城镇镇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办公室采集汇总的资料相比较,确保真实有效;查阅相关工作台账,明确乡村医生在家庭医生制服务中的功能;在镇派出所收集社区服务面积和服务人口。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Excel 2003进行数据双人平行录入,对12名乡村医生的基本数据情况进行汇总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2 结果

2.1 乡村医生信息2.1.1 人员结构

洪庙社区乡村医生共12名,3个村卫生室各配备2名乡村医生,6个村卫生室各配备1名乡村医生,2个居委无乡村医生。男性6名,女性6名。乡村医生年龄最小30岁,最大64岁,平均年龄53.7岁,退休年龄65岁,人员结构老化,出现了乡村医生工作年限延长,甚至延至65岁退休的现象。

2.1.2 乡村医生学历及职称情况

受调查乡村医生的学历为:初中学历6名,高中学历3名,中专学历3名;11名乡村医生取得了执业助理医师资格,一名无职称。

2.1.3 收入保障情况

在工资待遇方面,乡村医生的2014年度平均收入为53 130元。

从2010年开始,所有乡村医生享受上海市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乡村医生的薪酬保障体系方面正在逐步完善。

2.1.4 继续教育培训

乡村医生每月参加镇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办公室组织的业务学习,1年内参加1次区级专业知识培训,但没有乡村医生参加过市级培训。

2.1.5 职称晋升情况

在2014年度乡村医生无职称晋升情况,追溯到前几年也无职称晋升人员。原因主要是乡村医生目前的实际医疗技能和理论考试水准离通过职业医师考试还有一段距离。

2.2 乡村医生在家庭医生制服务中发挥的功能

目前乡村医生分管村内居民的出生和死亡管理、健康教育、健康咨询工作;对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精神病、残疾人及结核病患者开展随访工作,开展计划生育和儿童保健、计划免疫等服务项目。

12名乡村医生从2008年开始全部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服务团队,充当家庭医生助手的职责,协助完成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和更新工作,包括村民的死亡、迁入迁出、发现高血压糖尿病新患者、核实村民通信方式、地址等;协助家庭医生承担高血压管理患者中2、3层患者的随访管理工作;在家庭医生开展驻村集中式服务中帮助联络村民、指挥现场等工作。今后,乡村医生还可以协助家庭医生在健康教育、健康咨询、慢性病管理等方面发挥作用。

2.3 乡村医生其他工作内容

根据工作台账调查内容,乡村医生还负责村卫生室的消毒工作,药品管理,重要事项报告等工作。

3 讨论

3.1 加强乡村医生人才储备

乡村医生目前面临人员结构老化,青黄不接的问题,乡村医生已延长至65岁退休,所以人才储备是目前形势下的第一要务。建议加大乡村医生的学校招生,高等医学院校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针对农村卫生事业的特点,开设农村医学相关专业,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为农村公共卫生事业定向培养人才[2];鼓励社会招生,把符合条件的社会人员通过专业培训培养成乡村医生;吸纳医疗机构退休的医务人员短期驻村,填补短板,同时发挥一定传、帮、带、教功能。目前上海市第一批历届高中生通过3年专业培养,现已走向乡村医生岗位。但是因为人员数量较少,仍然不能填补目前乡村医生大量的职位空缺。

3.2 建立薪酬保障体系,提高乡村医生待遇

根据乡村医生的职称,学历,工作年龄,工作量的考核,有梯度的制定绩效工资,薪酬水平根据自身条件和实际工作量逐渐向家庭医生的标准靠拢。为乡村医生提供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使其退休后无后顾之忧,安心留在乡村医生岗位工作。

目前,上海市政府在薪酬保障体系方面为乡村医生做了较大幅度的调整,提供了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乡村医生的薪酬也由原来的上海市最低保障工资调整至目前的人均53 130元/年,提升幅度较大。

3.3 根据乡村医生的特点,制定培养计划

乡村医生学历低、职称低、培训少,专业技能水平低下,但其承担的服务功能宽泛,两者之间存在矛盾。需要建立适合他们的培训平台,提高专业服务能力,充分利用市、区、镇级的教育培训平台,按学分制鼓励和促进乡村医生的在岗理论和技能培训;作为家庭医生制服务团队的一员,充分融入家庭医生团队工作中,让家庭医生在工作中自然发挥传、帮、带、教的作用;建议其每周一次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部门和公共卫生部门学习理论内容、医疗技能等相关知识,同家庭医生一起参加中心的各项理论和技能考试。学习时间以3年为一期,期满由镇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办公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业务部门和家庭医生三者共同进行考核。乡村医生应参加家庭医生的科研课题,提高其专业能力,为职称晋升铺路,同时鼓励有资格的乡村医生积极参加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3]。大力开展对于乡村医生队伍的继续教育以及相关技能、素质的培训,建立系统的乡村医生岗位培训制度和学习培训激励机制[4]。

3.4 充分发挥乡村医生功能,纳入全科医生服务团队,在家庭医生制服务中发挥功能

奉贤区属上海远郊地区,全科医生人数较其他区、县少,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奉贤区每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平均有12名全科医生,而我中心全科医生目前只有8名,远低于城乡结合部及市中心的平均水平。而远郊的服务地域广,人员分散,社区居民的卫生保健知识薄弱,需要大量的人力去完成家庭医生制服务中的一系列工作。

应充分利用现有乡村医生的资源,通过多种途径提升乡村医生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职称晋升能力;作为家庭医生的助手,将乡村医生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统一进行管理,制定个性化的绩效考核指标[5],由镇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办公室进行监督管理。充分挖掘乡村医生在家庭医生制中的人力资源作用,也实现其个人的职业理想。在广泛推广家庭医生制服务的背景下,我国家庭医生严重匮乏的问题将愈加明显[6]。随着村镇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不断提高,卫生服务的压力也将不断提升。而对于乡村医生队伍的合理运用则能很好的缓解这一矛盾[7]。

在完善乡村医生薪酬,养老、医疗保障体系、有规划的培养乡村医生执业能力继续教育体系、在带有激励机制的乡村医生考核体系的基础上,使乡村医生在家庭医生制服务中能够得心应手地发挥能力;今后,随着乡村医生个人技能的提升和政策的改善,他们可以进一步协助家庭医生在健康教育、健康咨询、慢性病管理等方面发挥作用,与家庭医生一起从三级预防体系多方面着手做一名社区居民的健康管理者。从而让乡村医生在工作中寻求到职业成就感。

2015年3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乡村医生的功能任务,加强乡村医生的管理,优化乡村医生学历结构,提升乡村医生岗位吸引力,转变乡村医生服务模式,保障乡村医生合理收入。从各个层面保障乡村医生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建春, 孙馨, 田疆. 陈竺: 乡村医生队伍将长期为农民群众服务[J]. 中国卫生人才, 2011(2): 10-11.

[2] 齐慧颖, 李瑞锋. 我国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现状调查[J]. 医学与社会, 2015, 28(6): 33-35.

[3] 王玉, 王晓燕, 韩优莉, 等. 乡村医生执业资质转化难的原因及对策[J]. 医学与社会, 2013, 26(4): 7-10.

[4] 李珑, 王晓燕, 王辰, 等. 北京市乡村医生收入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医学与社会, 2013, 26(1): 5-7.

[5] 凤玉英, 田霞, 田秀红, 等. 上海某镇转型中乡村医生管理模式研究[J].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2011, 6(2): 114-117.

[6] 马金姝. 我国社区首诊的研究现状[J]. 预防医学论坛, 2010, 16(2): 151-154.

[7] 徐亚明, 张振法. 家庭医生制服务背景下乡村医生的作用分析[J]. 当代医学, 2015, 21(19): 158-159.

作者:黄英 洪春梅

上一篇:材料化学论文下一篇:本科学位论文